生物學研究報告范文

時間:2023-06-25 17:23: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學研究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物學研究報告

篇1

《地方生物課程資源利用與教師專業成長》

二、課題提出的背景

根據省教育廳制定了《廣東省中小學骨干教師省級培訓(XX—XX年)實施方案》,建立了“高校、市縣培訓機構、中小學教師工作室”三位一體的骨干教師培養體系,通過發揮高校、市縣教師培訓機構和中小學教師工作室各自優勢,形成全省教師專業發展的學習、研究、發展共同體,促進全省中小學骨干教師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的提高,促進“主持人”自身專業水平新提升,實現“讓骨干教師成名,名教師更有名”的雙重目標,打造廣東省中小學教師標志性和示范性的領軍團隊,帶動全省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水平提升的方案精神和我校的實際情況,長期以來,生物學教學多以枯燥無味的課本講解、學生死記硬背、大量的練習滲透為主,學生的能力培養無從談起,大部分學生連學習生物的最基本的熱情都沒有了,而且很多學生還認為是一門“副科”,所以提不起學習興趣。近幾年,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下,我市已將史地生納入中考,學校從上至下都對生物教學有所重視。新課改提出:教師要改變僅僅依靠教科書開展教學的傳統做法,打破課堂內外的約束,“鼓勵師生充分利用身邊資源,不斷進行創造性和實踐性活動,縮小學校與社會、課程與生活的距離,組織學生走向社會,走進大自然,進行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主體的全面發展。如果教師能在生物教育中結合本地的生態特點,利用本地的生態資源,會在學生的思想教育、陶冶情操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我們在使用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中還遇到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尤其是課程資源短缺問題是新課程實施中遇到的一個最大障礙,是使用新教材中最感困難的問題。如何解決課程資源短缺問題,這需要我們一線教師強化課程資源意識,提高對于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適于學生發展的各種課程資源。那么,針對我校是一所完全中學并處于粵北山區,我們可以利用的生物課程資源有哪些?如何利用好這些資源?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們認真加以探討的問題。為此,我們提出了此課題,為了整合我校的生物課程資源,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及教育教學能力;激發學生對生物科學探究的興趣和熱愛,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生物課程資源” 生物課程標準提出了課程資源的新理念,即課程實施所需要的資源統稱為課程資源,它包括教材、教具、教學儀器、學校圖書館、少年宮、科技館以及周邊的自然環境等有形的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的知識、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家長的支持態度和能力等無形的資源等。

2、“開發與利用” 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是指探尋一切有可能進入生物學課程,能夠與生物教學活動聯系起來的資源。生物課程資源的利用,是指充分挖掘被開發出來的課程資源的生物教學價值。

3、研究的變量

(1)、自變量 生物教學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2)、因變量 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教師的發展。一方面,學生的發展將受益于大量豐富的、具有開放性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另一方面,課程資源的開發對教師提出了新的專業能力要求,即課程開發的專業素養和能力。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開發者。

四、課題提出的依據

1、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生物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當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改變僅僅依靠教科書開展生物教學的傳統做法。

2、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觀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得好:“花草是活書,樹木是活書。飛禽走獸小蟲微生物是活書。山川湖海、風云雷電,天體運行都是活書,活的人,活的問題,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變化,都是活的知識寶庫,都是活的書!”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呼聲越來越高,因此,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學校及周邊的生物資源,將這部宏大深邃的“無字書”融進新課程,使之成為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

3、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學校應充分發揮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的作用;廣泛利用校外的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和科研院所等各種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積極利用并開發信息化課程資源。

五、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新的課程改革明確提出了課程資源的概念,豐富的課程資源對實現教學目標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校課程資源匱乏,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不高,就此現狀,特提出本課題,旨在引導學生主動地開發和利用一些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課程資源,并能靈活地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六、課題實施

1.確立課程資源開發的內容

(1)地方生物課程資源有哪些?

(2)教師如何利用這些地方生物課程資源進行教學?

(3)通過對地方生物課程資源的利用,學生素質哪些提高?

(4)通過對地方生物資源的利用,教師的專業水平哪些方面提高?

2.制定課程資源實施的計劃

課程實施對象:七、八年級、高一、高二學生。

指導老師:七、八年級、高一、高二級部分生物教師。

課時安排:集中安排和分散使用相結合。集中安排:每周二下午第八節;分散安排:由各指導老師和學生自由協商安排。

七、課題研究的內容

(1)地方生物課程資源:通過實地調查、訪問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學校周圍的人文和自然環境中可以利用的地方生物課程資源。

(2)對地方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利用地方資源初中學生進行第二課堂或興趣班,高中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等。

(3)通過對地方生物課程資源的利用,促進了學生的發展:通過測試、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驗收;

(4)通過對地方生物課程資源的利用和實施促進了教師的成長:教育理論、教育思想和觀念、組織能力、科研能力均得到提升(通過優秀課例,優秀論文等體現)

八、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學習《課標》以及生物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專著,以及查閱國內外生物教學法方面的文獻資料,用以找準初中生物學科教學與清遠本地生物資源的結合點,并用先進的教育觀點指導生物課堂教學,達到雙贏的效果。

(2)調查研究法:對中學生物教學中相關的清遠本地生物資源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分析,為以后推廣中學生物教學與清遠本地生物資源整合提供客觀依據和現實起點。

(3)案例研究法:用于研究地生物資源對教師的教學效果以及專業發展的影響;

(4)行動研究法:在各班級進行生物學科教學與清遠本地生物資源的整合過程中,始終強調行動的重要性,邊研究邊行動邊反思,在行動中落實和調整方案,檢驗和發展初中生物學科教學與清遠本地生物資源的整合創新。

九、課題研究的時間和步驟

本課題研究時間為一年,自XX年5月起,于XX年5月結束。具體步驟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申報階段(XX年5月~XX年6月)

認真選題,查閱資料,填寫課題申報表,制定個人課題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 實施階段(XX年7月~XX年3月)

(1)組織教師培訓:學習《生物新課程標準》以及生物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專著,以及查閱國內外生物教學法方面的文獻資料,聽各種教學的培訓講座,觀摩同行優秀教師的展示課。

(2)開展教學研討活動。課題組各成員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實踐研究,每月集中一次進行研討,整理教案,進行反思。

(3)選擇幾節成熟的示范課對外展示,總結示范課的教學經驗。

(4)指導學生調查清遠陽山生物資源,撰寫調查報告。

(5)充分挖掘社會各相關單位和部門的潛力,開展相應講座。

(6)充分利用清遠陽山本地生物資源進行在課外綜合實踐活動。

第三階段 總結階段(XX年4月~XX年5月)

內容分析,整理資料,撰寫實驗報告和專題論文。

十、預期成果

1、讀書筆記 幾份

2、優秀教學案例 幾個

3、課題研究報告:總結課題研究的收獲與不足,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預期目標與實際效果相結合。

十一、課題組成員

篇2

本課題結合以上因素,從課堂教學、課堂作業、回家作業、練習卷、考試卷、師生面談等途徑,收集學生概念學習中的典型錯例了解到小學生數學概念學習中錯誤形成的原因主要有:概念中的關鍵字、詞理解模糊;忽視概念中的關鍵詞語;原有概念和新概念不能準確區分;概念不熟悉,導致不能靈活運用為突破口在概念教學中:(一)把握概念的教學目標;(二)加強直觀教學,幫助學生認識概念的本質屬性;(三)結合學生學習概念的特點,組織合理有效的教學過程。從研究目的、研究過程、研究結果等幾方面進行了闡述總結。

一、問題的提出

人類在認識過程中,把所感覺到的同一類事物的共同特點抽出來,加以概括,就成為概念。數學概念是對客觀世界中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本質屬性的反映。數學概念是小學數學學與教的重要內容。小學數學概念的學習包括:數的概念、運算的概念、幾何的概念、方程的概念、統計初步知識的概念等。數學知識建立在一系列的數學概念的基礎上,學生只有掌握了數學概念才能進一步學習各種性質、法則、公式、數量關系、數學方法等數學知識。例如,“銳角三角形”這個概念,需要學生已完全掌握“角”、“銳角”、“三角形”這三個概念為基礎來順利完成對“銳角三角形“概念的學習。掌握數學概念不僅是構建數學認知結構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發展智力和培養數學能力的重要前提。

為此,研究小學生數學概念學習中錯誤產生的原因,增強教師教學的預見性,改進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讓學生出現錯誤,然后再自己糾正錯誤,從錯誤中深刻提取教訓,強化對概念的理解,培養能力,鍛煉思維的靈活性,是對21世紀教師最基本的要求。

二、研究對象的確定

實驗班和對比班

三、研究方法與過程

(一)研究的方法:自然實驗法。

實驗班和對比班都在正常的條件下進行教學

(二)研究的過程:

(1)準備階段:a. 課前認真鉆研教材,切實把握概念教學。b. 記錄課堂教學中學生教難理解的概念,課后進行分析,制定教學策略。c. 通過看課堂作業、回家作業、練習卷、考試卷結合師生面談等途徑,收集學生概念學習中的典型錯例,了解學生思考問題方式。

(2)實施階段: a. 將準備階段中收集記錄的錯例進行仔細分析,篩選歸類,作歸因研究。b.加強概念教學的理論學習,研究小學生學習心理,與同行研究概念教學,分析概念錯誤形成的原因,有針對地制定教學策略,并在備課中加以體現。c.在本班級中實施概念教學策略。d.實驗班與對比班對照,得出結果。

(3)完成階段:撰寫實驗報告

四、研究結果分析

小學生數學概念錯誤的形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比較重要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小學低、中年級的學生學習概念,尤其要依賴其親身的經驗。在教學中,創造條件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實際操作經驗很有必要。

2.對概念模糊不清,沒有準確掌握概念。如填空題:一個20度的角放在放大十倍的放大鏡下看,這個角是(200)度。

錯填的原因是對“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的認識不夠清楚。由于“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而與“角的兩條邊的長短無關”,在放大鏡下,邊的長短發生了變化,但角叉開的大小沒變。

五、研究對策

如果一個學生概念不清,就無法掌握定律、法則、公式等,就不能在千變萬化的問題中應付自如。也就是說,任何一部分內容的教學,都離不開概念教學。從以上學生發生錯誤的原因分析中,我們可看到一些規律性的東西,要了解這些規律性的東西,在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在備課中抓住概念特點,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遵循小學生學習概念的特點,防止和糾正學生常犯的錯誤,在錯誤中訓練學生積極分析、思考的方法。

六、效果

篇3

    雖然近年來對大腸癌治療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始終不能改變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特點,對患者預后亦無明顯改善。因此,本研究探討δnp73基因的高表達對大腸癌細胞生物學行為的影響,為臨床防治大腸癌提供較可靠的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材料

    lovo細胞株及真核表達質粒pcdna3δnp73均由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腫瘤科惠贈。rpmi1640培養基、小牛血清購自hycolone公司。胰蛋白酶購自sigma公司。millicell chamber購自millipore公司。四甲基偶氮唑藍(mtt)、青霉素、鏈霉素均購自gibco試劑公司。vegf試劑盒購自r&d公司。

    1.2  lovoδnp73細胞株的建立

    以人類大腸癌細胞株lovo細胞為研究對象,將構建于真核表達質粒pcdna3δnp73基因用脂質體法轉染lovo細胞,用g418沉篩選出過表達δnp73基因的細胞株,命名為lovoδnp73細胞株;同時以空載體pcdna3轉染細胞,命名為lovopcdna3。

    1.3  臺盼蘭活細胞記數測定細胞的增殖能力與細胞活力

    胰酶消化收獲細胞(含懸浮及貼壁細胞)制備單細胞懸液,以冷pbs懸浮,細胞濃度為1×105/ml。取9滴細胞懸液移入小試管內,加1滴0.4%臺盼蘭工作液,混勻,在3min內用血球記數板分別記數活細胞和死細胞。

    1.4  細胞增殖曲線mtt測定

    取對數生長期細胞懸液200μl/孔(含2×103個細胞)接種至96孔板,于37℃、5% co2、飽和濕度培養箱,每組每天取3個復孔,每孔加入20μlmtt(5g/l)培養4h后棄培養液,每孔加入二甲基亞砜(dmso)200μl,振蕩10min溶解結晶紫。酶聯免疫檢測儀測定490nm波長各孔光吸收值(a490值)。

    1.5  流式細胞儀檢測細胞凋亡

    將lovo細胞制備成單細胞懸液,收集到5ml離心管中,離心,2 000g,5min,室溫,冷pbs洗滌2次,離心,2 000g,5min,棄上清。再以冷pbs懸浮,細胞濃度為1×106ml。加5ml annexin vfitc溶液和2.5μl pi到100μl細胞懸液中,混勻后室溫避光反應30min。加入反應緩沖液400μl,流式細胞術對凋亡細胞進行定量檢測。

    1.6  boyden小室體外侵襲實驗

    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法[1]:用人工基質覆蓋millicell chamber濾膜上的微孔,向小室內加入1×105/ml的細胞懸液, 培養 12h 后取出濾膜, 將下室面的細胞刮下,將膜固定,結晶紫染色細胞,高倍鏡下隨機取5個視野,計數細胞,取平均值。

    1.7  westernblot檢測vegf蛋白表達

    按照ripa蛋白提取步驟提取細胞總蛋白,采用bradford法測定總蛋白濃度。取總蛋白40μg行sdspage,電泳結束后電轉印17h至pvdf膜,膜封閉液內封閉室溫1h,4℃過夜,pbs洗膜5min×4,加入兔抗人vegf單克隆抗體(1∶350),37℃孵育1h,pbs洗膜5min×4,再加入羊抗兔igg(1∶2 000),37℃孵育1h,pbs洗膜5min×4,化學發光試劑與pvdf膜共同孵育1min,將pvdf膜與x光片共同放暗盒曝光4min,顯影3min,定影10min。以gelproanalyzer凝膠定量分析軟件分析westernblot檢測結果,得出各條帶的灰度值,以平均灰度值代表vegf蛋白表達水平。

    1.8  統計學方法

    數據結果以±s表示,采用t檢驗, spss1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臺盼蘭拒染實驗

    臺盼蘭拒染實驗中活細胞不染色,而死細胞染藍色。結果顯示δnp73轉染后lovo細胞的死細胞比例為(4.6+1.1)%,較lovopcdna3組(7.5+0.8)%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mtt法測定細胞生長曲線

    mtt結果顯示,轉染δnp73的lovo細胞較轉染空載體pcdna3的lovo細胞組和空白對照組細胞生長明顯增快,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圖1。

    圖1  mtt法測定細胞生長曲線

    2.3  基因轉染對大腸癌細胞凋亡率的影響

    fitcpi流式細胞儀檢測細胞凋亡結果顯示轉染空載體pcdna3的lovo細胞組凋亡率為(5.8+1.2)%,而轉染δnp73的lovo細胞組的凋亡率為(2.4+0.8)%,與lovo/pcdna3組對比凋亡率明顯降低(p<0.01),見圖2。

    圖2  δnp73轉染對lovo細胞凋亡的影響

    2.4  boyden 小室體外侵襲實驗

    lovo、lovopcdna3 和 lovoδnp73細胞穿過人工基底膜的細胞數分別為(21.4±0.1)、(22.8±0.4) 和(39.5±0.6), lovoδnp73 細胞與lovo 細胞和 lovopcdna3細胞比較, 穿膜數量明顯增加, 兩者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而lovo細胞和 lovopcdna3細胞穿膜數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

    2.5  vegf蛋白表達westernblot檢測結果

    vegf蛋白表達westernblot檢測結果見圖3。轉染pcdna3后lovo細胞中vegf蛋白表達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轉染δnp73能使vegf蛋白表達水平升高,灰度值上升,與未轉染p73基因的細胞相比上升了4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表2  轉染δnp73前后lovo細胞中vegf蛋白含量

    3  討論

    研究表明δnp73因為n末端轉錄活化區缺失導致轉錄活化功能完全喪失,對p53和全長型p73的轉錄活化和促凋亡活性有明顯的負調節作用[2,3], δnp73除與大腸癌的發生、發展關系密切外,對神經母細胞瘤也是一個預示較差預后的分子標志[4]。但在某些腫瘤中,如甲狀腺腫瘤,δnp73卻有著抑制增殖的作用[5,6]。由于δnp73基因在不同的腫瘤中對細胞凋亡和血管生成的影響不同,因此本實驗以δnp73基因在對大腸癌細胞的生長、凋亡率、體外侵襲性以及對血管調節因子的表達調節作為主要切入點進行了研究。

    本實驗采用臺盼蘭拒染、mtt測定對轉染后細胞的體外生長情況進行了分析。臺盼蘭拒染、mtt測定均可反映細胞的增殖情況,但作用的機制與側重點不同。臺盼蘭是一種有機染料,當細胞損傷或死亡時,可透過細胞膜與解體的dna結合,使其著色,而活細胞阻止其進入,借此可鑒別活細胞和死細胞。本實驗用該方法測定細胞的總數與存活率。mtt是一種淡黃色的化合物,它參與活細胞線粒體的能量代謝。在活細胞線粒體內的琥珀酸脫氫酶可將mtt還原成難溶性的紫蘭色結晶物formazan并沉淀在細胞中,而死細胞無此功能。在一定的細胞范圍內,mtt結晶物形成的量與活細胞數成正比。dmso能溶解細胞中藍紫色的結晶物,用酶聯免疫檢測儀在490nm波長處測定其光吸收值,可以間接反映活細胞數量。我們認為,臺盼蘭拒染實驗操作簡單,方便快捷,但結果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多。mtt法較客觀準確,是一種較好的判斷細胞增殖的指標,而boyden 小室體外侵襲實驗,則為檢測大腸癌細胞轉染δnp73基因后的侵襲力改變提供了直接證據。本實驗將3種實驗方法的結果相結合分析更具準確性和說服力。進一步流式細胞分析提示δnp73基因轉染lovo后細胞凋亡比例明顯減少。這一結果提示δnp73基因過表達可以促進大腸癌細胞的惡性增殖,其可能的機制是δnp73的過表達通過影響p73的反式激活而導致其啟動子活性的減弱,抑制p73誘導的凋亡[2]。

    除了上述指標,目前,對大腸癌的細胞生物學行為的研究中還有一個研究熱點就是腫瘤血管生成 [7]。vegf是迄今鑒定出來的最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之一,vegf能特異地與血管內皮細胞上vegf受體結合,刺激內皮細胞增殖并促進血管形成。因此,vegf是反映大腸癌細胞生物學行為的良好指標。在本研究中, 采用westernblot法檢測高表達δnp73的細胞中的vegf蛋白表達水平,發現過表達δnp73大腸癌細胞株中vegf蛋白的表達較對照組明顯增高,表明δnp73的高表達打破了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之間的平衡,從而促進了血管生成。其可能的機制是當大腸癌發生時,抑制因子表達下調、刺激因子上調,并伴隨著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從而促使病理性血管生成[8,9]。本實驗結果提示δnp73的高表達能促進大腸癌血管生成,增強了其侵襲和轉移的能力,這也給我們今后對大腸癌臨床治療研究提出了一個思路和課題:有效的抑制δnp73的過度表達,可以在基因水平上抑制大腸癌血管的生成,從而對癌腫的生長和侵襲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

    綜上所述,δnp73以高表達的方式參與大腸癌的發生發展,抑制大腸癌細胞凋亡,上調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表達,促進了大腸癌血管增生,增強了大腸癌細胞的侵襲性。鑒于δnp73基因對大腸癌細胞的這些影響,我們認為,對δnp73進行檢測,有利于從基因水平了解大腸癌的發生機制和生物學行為,從而對大腸癌作前瞻性估計,為臨床上對大腸癌的診斷、鑒別診斷、治療及預后判斷提供重要的參考指標,同時,還可將δnp73作為新的腫瘤治療靶點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彭海霞,關明,周林法,等. p73對結腸癌細胞侵襲性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j].中華消化雜志, 2004, 24(7): 439441.

[2]nakagawa t, takahashi m,ozaki t,et al.autoinhibitory regulation of p73 by deltanp73 to modulate cell survival and death through a p73specific target element within the deltanp73 promoter [j]. mol cel biol,2002,22(8):25752585.

[3]vossio s, palescandolo e,pediconi n,et al. dnp73 is activated after dna damage in a p53dependent manner to regulate p53induced cell cyclear rest [j]. oncogene, 2002, 21(23):37963803.

[4]casciano i, mazzocco k, boni l,et al. expression of deltanp73 is a molecular marker for adverse outcome in neuroblastoma patients [j]. cell death differ, 2002, 9(3):246251.

[5]goldschneider d, blanc e, raguenez g, et al. differential response of p53 targe genes to p73 overexpression in shsy5y neuroblastoma cellline [j]. cell sci, 2004,117(pt2): 293301.

[6]frasc f, vella v, aloisi a, et al. p73 tumorsuppressor activity is impaired in human thyroid cancer [j]. cancer res, 2003,63(18): 58295837.

篇4

英文名稱:Journal of Biology

主管單位:安徽省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安徽省科協合肥市科協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合肥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8-9632

國內刊號:34-1081/Q

郵發代號:26-50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3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篇5

果蠅在磁懸浮狀態下生活,模擬宇航員在地球軌道漂浮的狀態,實驗結果表明,果蠅的關鍵基因發生了變化。人類可能不像果蠅那樣有如此明顯的反應,但該系統被認為是研究永久自由落體對生物的影響的一種有效的模式。然而,也有可能基因破壞由磁力引起,而不是低重力造成的。西班牙生物學研究中心的分子生物學家勞爾?赫蘭茲(Raul Herranz)說:“我們曾試圖區分微重力和磁力的影響,但我們發現不是那么容易。我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磁力還是微重力?”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的《BMC 基因組學》(BMC Genomics)雜志上。

發送任何物體到太空是昂貴的。發射一項實驗到低地球軌道的成本可能會超過每磅(約合454克)1萬美元。然而,隨著美國、俄羅斯、中國和其它國家向太空發展,了解我們的身體在太空中會發生什么變化是至關重要的。美國宇航局表示,宇航員在太空中每月失去的骨與在地球上一年失去的骨一樣多,在地球上,穩定的重力可保持肌肉強壯。但研究人類(高大、復雜的生物)這些變化背后的分子機制是不容易的,也不道德。因此,研究人員利用小動物在地球上的失重環境下研究。

一種被稱為緩轉器(clinostats)的機器可以模擬零重力狀態,把小動物放在這樣的環境中幾天或幾個星期,但動物通常無法在這樣的條件下存活。磁懸浮發現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使用比地球的自然磁性強35萬倍的磁場。該磁場可將動物抬離地面。動物容易在強磁場生存,表現出在太空實驗中的行為。此項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物理學家理查德?希爾(Richard Hill)說:“雖然在地面上做實驗與在地球軌道上的效果不一樣,但在地面上做實驗比較便宜,也更方便。在將動物發送到太空之前,最好使用磁懸浮做一下實驗。

為了預覽在太空中分子水平上發生的情況,赫蘭茲和他的團隊觀察果蠅在磁懸浮低重力狀態下超過22天期間的發育情況。觀察結果表明,果蠅在低重力狀態下發育緩慢,很難繁殖。當研究人員檢測果蠅的基因表達時,他們發現大約200個基因的活動顯著增加或減少。許多果蠅的免疫反應、體溫、甚至應激反應都發生了變化。希爾說:“磁場可能引起細胞內的蛋白質等物質對準磁力線,引發反應,目前我們還不知道真正的原因。”

篇6

1.1實驗內容陳舊。由于受計劃課時、經費條件等因素限制,目前細胞生物學實驗項目多為傳統驗證性的,如光學顯微鏡的構造與使用、細胞凝集反應等內容。以上實驗內容和遺傳實驗重復。1.2學生缺乏主動性。現行的實驗教學模式是以驗證理論為主,實驗方式簡單枯燥。一般實驗不要求學生查閱文獻、分析資料,也不要求學生設計詳細的實驗步驟,這樣的實驗教學模式很少能夠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培養師范類院校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1.3考核內容不完善。由于細胞生物學實驗課是考察課,獨立于理論課考核,考查內容主要以出勤、衛生、實驗報告為主,教師主觀性較大,缺乏一定的量化標準,較難反應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而影響了學生學習動力。

2.改善實驗教學條件,增加實驗教學學時

為了保證實驗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提高實驗教學改革的成效,需要進一步加強實驗室建設。首先要建立開放實驗室,將分子實驗室、細胞生物學實驗室和遺傳學實驗室整合為現代生物學實驗室。從而優化了實驗室的資源共享;其次增加教學實驗經費,改善教學條件。

3.優化實驗內容,構建實驗教學新體系

3.1科學設置實驗內容。在細胞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調整課程內容。調整的原則:一合并技術單一、重復性的實驗。如觀察細胞形態結構、線粒體和液泡系的超活染色與觀察、人類X染色體的觀察等實驗,可將這些單項實驗組合為系統綜合性實驗。3.2建立“三性”實驗教學模式。傳統的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內容多為驗證性試驗,為進一步深化實驗教學改革,增強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數據處理及查閱資料能力和實踐能力,所以制定了以驗證性、綜合性、設計性為中心實驗的“三性”教學內容。驗證性實驗是通過驗證某些已有結論使學生掌握某些探索自然事物的方法;綜合性實驗是運用本課程或與本課程相關的多種課程知識,對學生實驗技能和實驗方法進行綜合訓練的一種復合性實驗。

4.結語

為使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質量上一個新臺階,擁有符合實際的教學模式,以適應新形勢下實驗教學水平的發展,所以進行細胞實驗教學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任務。通過優化實驗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借助輔助教學手段等,讓細胞實驗課擺脫傳統模式,最大限度地增強師范類學生的自主性與參與性,以利于培養具有一定創新潛能和動手能力的綜合應用型人才。

作者:馬勇 陳秀莉 圖雅 單位:包頭師范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翟中和.細胞生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7

英文名稱:Journal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主管單位:山東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青島農業大學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山東省青島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4-148X

國內刊號:37-1459/N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60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青島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出版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學術期刊,由山東省教育廳主管、青島農業大學主辦、《島農業大學學報》編輯部編輯出版、發行。

篇8

一、注重對生物實驗的正確認識,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態度

新課程將認識實驗在生物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作為實驗教學的目標之一。酶的發現、生長素的發現、光合作用的發展史、遺傳物質的發展史、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遺傳基本規律的發現等內容的闡述,都是在科學嚴謹的實驗基礎上得出來的。通過一些史實的閱讀和介紹,讓學生初步了解生物實驗科學產生的背景,認識實驗對生物學發展的推動作用。在進行生物學史的教育和認識的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學到科學家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

二、注重實驗操作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方法

通過設計實驗過程、收集和分析資料并得出結論,使學生認識、經歷科學研究的過程,并訓練其使用有關的具體方法完成每一個步驟,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操作方式。各種科學領域中知識的探索和技術的應用都隨著時間的發展和新技術的出現而不斷變化,但各種科學探索的過程是相似的,科學研究都需要有證據,有可以進行操作的假設,有邏輯及理論上的分析,得出并解釋試驗結果。因此,中學生物學課應注重行為教育而非單純的理論學習。

三、加強實驗觀察和思考,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

實驗是了解、研究自然規律的重要方法,它的作用不只是為了獲取信息。應該讓學生認識到實驗操作是在相關原理指導下進行的,要學會把實驗獲得的信息演繹、歸納,只動腦不動手和只動手不動腦都是不正確的。在實驗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分析與判斷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在實驗教學中,要給學生留下思考、交流和討論的時間,讓學生從設計原理上、實驗步驟上、結果分析等方面重新審視,改進方案。

創新能力是未來創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質,科學方法教育的成功導致創新能力的提高。中學生物學實驗教學中設計一些可行的探索性實驗,則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四、注重培養學生對研究性實驗的設計

研究性學習則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那么,如何從以教師為主的實驗教學方式中創設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情境呢?可結合教材設計研究性的實驗。其模式:教材中的知識點教師、學生提出質疑學生課外實驗得出結論。現行生物教材中的學生實驗以及演示實驗,既有驗證型的,又有探索型的;既有觀察型的,又有操作型的。而這些實驗,都為前人的科學研究過程中的一部分,學生對此進行重復操作,不僅有助于對有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實驗操作和思維能力,從實踐中體會科學實驗的嚴謹性。

五、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篇9

課題的提出: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與課程改革的啟動與深入,對課程設置、課程目標體系等進行了全面深刻的變革,給課程的內涵和外延都賦予了新的內容。強調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去詮釋課程的教育功能和目標。 并以信息技術作為基礎平臺和結構成分來支持這場深刻的教育變革。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鑒于此,我把“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初中生物教學的整合”作為研究的課題。

研究對象:八年級學段學生

研究內容:

1. 通過調查研究,來確定多媒體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的關鍵因素。

2. 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在生物課堂創設有利于學生探究學習的情境。

3. 如何恰當使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造高效、優質課堂。

4. 通過開展信息技術媒體組合實驗教學實現多媒體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整合。

5. 通過實踐設計出合理的教學方案。

6. 在教學論理論視野下探索以適應新課程和現行教育的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教學整合 的實踐方案。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以初中生心理學為理論依據:本著一切為了學生全面發展的研究理念,借鑒先進的 課題研究成果。

2.新課程改革的理論指導:新課程強調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建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可有效的改善學習態度、促進技能和在新情境下概念的應用與創造性能力。

3.利用成功教育的理論作為研究的理論指導: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加深概念理解學習,再建認知結構的新途徑;能夠減少學生學習生物學科中的挫折和困難,體會到學習的成功和喜悅感,會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生物學,今后選擇生物學作為職業。

4.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背景下的拋錨式教學作為理論指導:重視有效地設計學習情境和 學習途徑來促進概念的學習與轉化。借助多媒體手段開展有效的實驗教學,促進了學生的觀察、實踐和分析能力。

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 多媒體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應該在教學論思想的指導下,對學科 教學特征、探究學習所需的情境與過程進行理論與文獻分析。

2.案例研究法 通過對教學中一些濫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現象或不能正確有效使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的課堂個案進行整理和分析,由現象得出結論,為實驗操作提供參照。

3.調查法 在教學中選擇不同的班級就同一課題進行不同方式的多媒體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科整合,調查學生的學習感受、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

4.經驗總結法 組織生物教研組的教師對自己平時在生物教學中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方面的經驗與教訓進行座談、討論。即在課題研究中,教師之間相互合作,在研究中反思、總結、提升。

課題研究的過程:

(一)準備階段: (2014-3——4 ) 1.查閱資料并進行相關文獻分析 2. 調查目前學生對多媒體信息技術在生物教學中應用的意見和建議

(二)具體實施階段: (2014-5——2014-11)

第一階段:2014-5——6 1.針對現狀策劃出干預措施 2.設計出 3 個符合整合措施的教學案例 第二階段: 2014-9——10 1. 再次調查經過多媒體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整合后學生的學習狀況 2. 收集相關數據第三階段: 2014-11 1.對數據整理、分析 2.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

(三)課題總結階段2013-11第一階段:2013-4——11 1.準備結題材料,完成實驗工作報告、研究報告 2.編匯《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初中生物教學的整合》課題研究材料 第二階段:2014-12 整理檔案資料和研究成果,上傳教科所,準備結題。

(四)申請課題結題(2014-7——9)

預期研究成果:

篇10

整整15年前,我的一個20來歲的外甥,因吸毒而踏上了不歸路。此時此刻,這個活潑帥氣、只比我小幾歲的晚輩形象,又在我的腦海里閃現,勾起我許多回憶。這些年里,我和他那悲苦凄楚的父母一直想不明白,陽光開朗的他,怎么會跟“毒”沾染上,并且陷進去那么深,落得那么慘?!

人們通常以為,吸食與吸毒者追求強烈刺激或新鮮感有關,但往往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素。事實上,國外一些研究者發現,很多吸食大麻的人長期以來都忍受著精神疾病的折磨或者具有病態情緒。有些人吸毒的目的在于達到一種更“高”更“強”的心理狀態,以此逃離他們所處的真實狀況――這屬于一種“扭曲的情結”。

不過,這方面的研究還存在一個疑點:這些反應究竟是濫用造成的后果,還是那些陷入沮喪的人的一種“自助行為”呢?

美國著名心理醫生M?斯科特?派克把上癮稱作“神圣的疾病”。他指出,及酒精上癮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生物學根源,也具有深刻的社會學根源。他特別談到上癮的心靈因素,認為成癮的人對于精神和更高力量的追求,遠比其他人要強烈。他們非常渴望“回家”,重返伊甸園,只是他們混淆了這一旅程的方向,南轅北轍,走錯了路。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上癮者基本上是能力不濟或誤入歧途的人,他們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服食癮品,為的是要“安然沉湎于一種把一切人生難題的意識都泯除的感受”,是個人的價值觀在決定要不要服用、是否持續服用、是否成癮、該不該戒除。而個人價值觀是受文化價值影響的,因此,癥結不在毒源,是個人與文化價值在影響需求與習慣。

許多調查也證明,不是對享樂的嗜好,而是尋找走出生活困境的愿望,使人們對失去了抵抗力,而吸毒者幾乎又自動陷入了生活的困境。例如,越戰時期的許多美國士兵都離不開海洛因,當年那些年輕人中的40%至少嘗試過一次用針頭來緩解戰爭帶給他們的驚恐,他們當中的一半人則經常吸毒。

“嗜好或者癮,是每個人在尋找幸福道路上的交通事故。”德國心理學家斯特凡?克萊因這樣打趣道。值得注意的是,近10多年來,科學家借助新技術對毒癮的生物學根源進行探索,獲得了一些新的認識。1998年,一項對雙生子吸食和濫用大麻研究的結果,得出了與酒精研究的結果相似的結論:共享家庭環境因素在開始使用時起作用,而隨后的吸食和濫用在很大程度上則由遺傳因素導致。一年后,對老鼠基因敲除的研究,同樣證實了特殊基因在對的行為反應方面具有影響。例如,去除老鼠的血清素受體基因,會導致老鼠酒精消耗的上升和對可卡因易受性的提高。

2008年春,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的認知神經系統科學家休?加拉萬,在倫敦皇家學會的一次會議上提交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核磁共振成像顯示,可卡因吸食者的神經活動減弱,因為參與解決問題、作出決定和控制行為等功能的腦區血流量減少。目前尚不清楚是本身還是腦部的天然機制引發了這些變化,但加拉萬強調:“這項研究幫助我們不再把毒癮視為道德弱點,讓我們在更大程度上不妨把它視為一種需要治療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