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案例分析范文
時間:2023-06-20 17:19: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智能制造案例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本文借鑒國內外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以及研究成果,從技術創新資源投入能力、研究開發能力、經濟轉化能力三方面構建了安徽省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用因子分析定權法建立評價模型,以安徽省裝備制造業中的37個行業為研究樣本,對其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價分析
關鍵詞:安徽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因子分析定權法
裝備制造業作為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而提供各種技術裝備的產業,是衡量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安徽省裝備制造業目前總體處于中小企業數量不足,為大企業配套生產能力較差,另一方面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大企業數量有限;投資結構不合理,粗放經營明顯存在;研發和創新能力較低,且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生產集中度和產業整合能力較差,產業規模效益較低。
一、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技術創新能力分為微觀、中觀與宏觀三個層次,即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國家技術創新能力。不同學者在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過程中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研究。Dberesson采用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創新資本投入/銷售收入、非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銷售人數、出口銷售收入/銷售收入、企業的創新傾向評價了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其他學者在此基礎上分別從創新支撐保障能力、創新資源投入能力、技術成果轉化能力、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技術創新環保能力等方面構建了指標。本文以文獻的技術創新能力構成為參照,產業內部資源即為創新潛力,運用這些內部資源為產業服務并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時,技術創新能力最終實現。因此,參考文獻結合安徽省裝備制造業規模總量大但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偏低,制造能力強但自主研發設計能力弱,單機制造能力較強但成套制造和工程總承包能力薄弱等特點構建其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基本內容包括:(1)技術創新資源投入能力(潛在能力)。(2)技術創新研究開發能力,即運用能力。(3)技術創新經濟轉化能力,即能力效果,它是作為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最終目標動力。
表1 安徽省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安徽省裝備制造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準測層 因子層 計算方法
技術創新資源投入能力 研發經費投入強度 研發經費支出/產品銷售收入
科技活動經費投入強度 科技活動經費/產品銷售收入
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 研發人員/從業人員
科技活動的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 科技活動的人員/從業人員
技術創新研究開發能力 科學家與工程師與研發人員數量之比 科學家與工程師/研發人員
每千人發明專利數 1000人發明專利數/行業人數
技術創新經濟轉化能力 新產品銷售收入與產品銷售收入之比 新產品銷售收入/產品銷售收入
新產品勞動生產率 新產品產值/行業人數
二、評價模型
(一)因子分析模型及步驟。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據相關性大小將變量分組,將不同組的變量相關性程度降低,組內的變量相關性程度提高,每組變量為綜合因子。因子分析的數學模型為X=AF+ε,其中,X=(X1,X2,⋯,XP)′為原指標,F=(F1,F2,⋯Fm)′為X的公共因子,A為因子載荷矩陣,ε為特殊因子。
因子分析定權法以因子分析為前提,所得到的權重值不是傳統因子分析中得到的公因子或主成分的權重,而是指標體系中各個指標的權重。因子分析定權法以因子分析為基礎,其權重來自客觀數據,因子分析過程中在因子個數的確定與提取時,體現出評價者的主觀選擇意愿和分析評價問題的具體需要。
因子分析定權法的實質是首先對數據進行因子分析,根據因子負荷來計算各指標的權重。設有P個指標X1,X2 ,⋯,Xp ;m個因子f1,f2,⋯,fm,fi在Xj上的負荷為aij,則指標Xk的權重Wk的計算過程如下:
這里,bik是將fi在各變量上負荷的絕對值進行歸一化處理,為用這組變量評價各因子時的權重。ck是由評價各因子時Xk的權重平權相加而得,而Wk是對Ck歸一化處理而得。可見,上述因子分析定權法的實質就是用因子負荷的絕對值作為權重對各因子進行評價,然后將對各因子的評價平權相加作為總評價。
(二)樣本選擇及數據選擇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0》、《安徽省統計年鑒2010》、安徽省統計局門戶網等收集到安徽省裝備制造業37個行業2009年的數據進行整合處理,得到相關指標值。數據統計口徑為“安徽省裝備制造業37大子行業中的大中型企業”。為方便后續的描述,本論文用H1―H37來分別指代37個單元,H1即代表煤炭開采和洗滌業,H37即代表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其他類似。
其中X1、X2、X3、X4、X5、X6、X7、X8、分別代表各個因子層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科技活動經費投入強度,研發人員人員比重等8個因子層。數據收集如表2所示。
表2 安徽省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基礎數據表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H1煤炭開采和洗選業 0.83 1.71 0.01 2.82 0.01 0.03 3.31 0.34
H2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 0.52 1.14 0.03 5.75 0.04 0.50 0.74 0.31
H3黑色金屬礦采選業 0.11 0.95 0.01 2.66 0.02 0.04 0.12 0.01
H4有色金屬礦采選業 0.32 0.87 0.01 2.07 0.01 0.03 0.75 0.17
H5非金屬礦采選業 0.33 1.58 0.01 1.52 0.01 0.10 1.96 0.16
H6農副食品加工業 0.21 0.49 0.01 1.81 0.01 0.15 2.02 0.85
H7食品制造業 0.45 0.91 0.01 2.55 0.01 0.54 6.83 2.02
H8飲料制造業 0.76 1.63 0.01 3.26 0.02 1.22 11.2 2.93
H9煙草制品業 0.21 0.75 0.02 3.77 0.02 0.46 10.2 15.58
H10紡織業 0.59 1.12 0.01 1.84 0.01 0.07 11.0 2.10
H11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 0.42 0.83 0.00 1.12 0.01 0.04 11.6 1.88
H12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 0.22 0.46 0.00 0.63 0.00 0.03 8.43 1.12
H13木材加工及木、竹、棕、草制品業 0.65 1.24 0.00 1.24 0.01 0.46 11.2 2.42
H14家具制造業 0.36 0.58 0.00 0.85 0.00 0.12 10.5 2.06
H15造紙及紙制品業 0.51 1.14 0.01 2.82 0.01 0.10 13.7 4.08
H16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 0.42 0.95 0.01 2.15 0.01 0.10 8.46 1.48
H17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 0.44 1.02 0.01 1.02 0.00 0.44 6.13 0.75
H18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 0.12 0.46 0.02 4.37 0.03 1.31 2.21 3.20
H19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 0.93 2.18 0.02 5.21 0.03 0.59 12.2 5.29
H20醫藥制造業 1.41 3.19 0.03 7.02 0.05 1.35 19.6 6.28
H21化學纖維制造業 0.62 1.62 0.02 4.73 0.03 0.21 14.2 7.68
H22橡膠制品業 0.97 1.96 0.01 3.43 0.02 0.28 19.5 5.79
H23塑料制品業 0.68 1.42 0.01 2.02 0.01 0.67 11.5 3.12
H24非金屬礦物質制品業 0.51 1.27 0.01 2.47 0.01 0.37 7.79 1.44
H25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0.65 1.61 0.02 5.79 0.03 0.24 13.5 8.22
H26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0.66 1.58 0.02 5.12 0.03 0.68 8.32 3.39
H27金屬制品業 0.47 1.32 0.01 2.72 0.02 0.67 8.46 2.45
H28通用設備制造業 1.28 2.51 0.03 7.86 0.04 0.79 25.3 7.84
H29專用設備制造業 1.29 2.72 0.03 7.12 0.04 1.67 23.2 6.26
H30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 1.22 2.35 0.04 8.09 0.05 0.56 39.9 20.06
H31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 1.45 2.68 0.03 5.62 0.03 1.18 31.3 11.62
H32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1.14 1.89 0.04 6.46 0.04 1.19 26.6 19.81
H33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 0.95 1.52 0.03 5.44 0.03 0.85 18.0 6.19
H34藝品及其他制造業 0.66 1.34 0.01 2.87 0.01 0.26 5.98 0.83
H35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0.11 0.37 0.01 2.41 0.02 0.13 0.11 0.12
H36燃氣生產和供應業 0.15 1.01 0.01 1.87 0.01 0.03 0.37 0.08
H37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0.32 1.13 0.01 1.82 0.01 0.04 0.12 0.01
注:①表中數據統計口徑均為安徽省大中型工業企業
②表中數據系根據安徽省統計年鑒、安徽統計門戶網站等提供的原始數據計算得出
將基礎數據表輸入SPSS17.0進行數據分析,因子分析后得到的KMO值為0.816;此外,巴特萊特球體檢驗的結果為上述8個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與單位陣的顯著性差異水平為0.000,說明8個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與單位矩陣有顯著性差異,適合因子分析。因此進行以因子分析為基礎的因子分析定權法的處理。
表3 KMO和Bartlett的檢驗
KMO和Bartlett的檢驗
取樣足夠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 .816
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 近似卡方 377.795
df 28
Sig. .000
按照因子分析定權法的第三種操作形式,各個指標的共性方差的歸一化結果,即為它的權重。首先,根據SPSS的處理結果,求出這8個指標的共性方差(如表4所示)
表4 評價體系中8個指標的共性方差
指標 共性方差
科研經費投入強度 74.316
科技活動經費投入強度 9.105
研發人員比重 8.399
科技活動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 5.083
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比重 1.327
每千人發明專利擁有數 1.027
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 0.422
新產品勞動生產率 0.321
其次,對上述8個指標的共性方差進行歸一化處理。由于按照因子分析定權法的原理,歸一化的結果就是各指標的權重,因此各指標的權重可直接用它來表示(如表5所示)。
表5 評價體系中8個指標的權重
指標 權重
科研經費投入強度 0.74316
科技活動經費投入強度 0.09105
研發人員比重 0.08399
科技活動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 0.05083
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比重 0.01327
每千人發明專利擁有數 0.01027
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 0.00422
新產品勞動生產率 0.00321
根據求得的8個評價指標的權重,將37個行業的指標值進行加權求和,即得到其技術創新能力得分(如表6所示)。
表6 安徽制造業37個行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得分
行業 得分 行業 得分
H1 0.918 H2 0.78
H3 0.129 H4 0.41
H5 0.145 H6 0.29
H7 0.155 H8 0.90
H9 0.151 H10 0.62
H11 0.148 H12 0.26
H13 0.168 H14 0.36
H15 0.172 H16 0.53
H17 0.147 H18 0.37
H19 1.121 H20 1.81
H21 0.193 H22 1.12
H23 0.174 H24 0.65
H25 0.198 H26 0.90
H27 0.161 H28 1.67
H29 1.165 H30 1.76
H31 1.175 H32 1.51
H33 1.119 H34 0.74
H35 0.123 H36 0.26
H37 0.142
三、結果分析
根據表6所示的技術創新能力得分,對安徽制造業37個行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進行排序(如表7所示)。
表7 安徽制造業37個行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排序
名次 行業 名次 行業
1 醫藥制造業 21 紡織業
2 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 22 金屬制品業
3 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 23 食品制造業
4 通用設備制造業 24 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
5 專用設備制造業 25 煙草制品業
6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業 26 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
7 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 27 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
8 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 28 非金屬礦采選業
9 橡膠制品業 29 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10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30 有色金屬礦采選業
11 化學纖維制造業 31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
12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 32 家具制造業
13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33 黑色金屬礦采選業
14 飲料制造業 34 農副食品加工業
15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 35 燃氣生產和供應業
16 塑料制品業 36 皮革、毛皮、羽毛(絨) 及其制品業
17 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 37 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18 造紙及紙制品業
19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
20 非金屬礦物質制品業
安徽技術創新能力排在前10的行業表7所示,在上述10個行業中,除第1位醫藥制造業外,后9位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橡膠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可以概括為機械制造業,其技術創新能力表現較好。
安徽機械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強原因如下:第一,安徽技術創新基礎較好,其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集中發展重工業,長期積累了大量生產資源和科技人才資源。第二,機械制造業的企業規模較大以及資金實力雄厚,企業有能力投入資源進行研發和技術創新。并且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設備制造是安徽省大力扶植和培育的傳統優勢產業,在省內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
技術創新能力排名第一為醫藥制造業。醫藥制造業以科技為支撐,依靠技術創新開發新產品。醫藥制造業企業應結合行業本身性質和生存發展環境,重視研發和技術創新,加大科研人員和資金的投入力度。此外,安徽醫藥制造業的員工規模較小,但與技術創新有關的專職人員占員工總數的比重較高,所以安徽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表現優異。
在本文分析結果中,技術創新能力排在后5位的行業為:家具制造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以及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由于能源資源利用緊張、技術創新難度較大、技術創新基礎薄弱且對其重視不足,家具制造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以及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技術創新能力表現較差。家具制造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以及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為典型勞動密集型行業,員工中從事一線生產活動占較大比例。因此,科技創新人員所占的比重相對較低。并且由于這三個行業都屬于大規模生產制造行業,技術創新的難度與風險較大,與醫藥制造業相比,產生技術創新成果,如發明專利的可能性和數量都無明顯優勢。這都是造成這三個行業技術創新能力不理想的根本原因。最后,農副食品加工業,以及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較差也是由于行業本身的性質、重對其視程度以及安徽省技術創新產業基礎薄弱造成。
四、結論與建議
第一,從企業角度應增加科研經費與科技活動經費的投入強度。其分別在本文的因子分析定權法中的權重位列第1、2位。要采取必要的財政、稅收支持政策形成多元化的企業研究開發經費投入體系,鼓勵裝備制造重點企業發揮研究開發投入主體的作用,重點建設面向行業和區域的技術創新服務體系,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以及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加強企業技術骨干和工程專家隊伍的建設,加強省級重大技術裝備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加強省外以及國內外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引進,支撐企業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通過自主開發,引進技術消化吸收以及國內國際合作與資本運作等方式掌握核心技術。
第二,政府、企業和社會三方面堅持共同努力,鼓勵與保證技術創新行為的發生和持續。具體實施中,應以知識產權保護為手段和載體來實現。政府應該發揮調控和監管的作用,制定適合具體行業特征的法律、法規,并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企業也應提高自身對保護知識產權的認識,學習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技術創新成果;作為企業生存的大環境,社會應努力創造尊重創新、尊重知識產權、抵制侵犯產權行為的良好環境,為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提供良好的生存發展空間。政府、企業和社會應共同努力,為企業切實解決技術創新后顧之憂,才能產生更大的技術創新動力,從而更加有效的提高企業與行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孫聞.安徽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實證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6
[2]吳友軍.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商業研究,2004(11):27-29.
[3]王章豹,孫陳.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裝備制造業行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7,26(12):63-68.
[4]柳喜花.中國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6(11):154-156.
[5]王凱,馬慶國.基于因子分析權重法的中國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02):90-93.
[6]劉煒,關于因子分析定權法若干問題的探討[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9,(12).
篇2
關鍵詞:成套開關設備 智能化 溫度檢測系統 DS18B20 ZigBee網絡
中圖分類號:TM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3(b)-0107-01
1 成套開關設備發熱原因分析
從大量案例分析和實際工作經驗可知,成套開關設備發生故障或事故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由于開關設備內部連接部位,如:隔離開關、斷路器動靜觸頭、電纜分支接頭、母聯等部位,長時間在大負荷電流的作用下,溫升效應不斷加強,溫度不斷升高,進而引起開關設備絕緣老化、操控機構磨損、過負荷、過電壓等,引起元器件接觸電阻增大,運行熱量不斷積累,導致絕緣過熱破壞設置絕緣、結構等出現燒損問題,造成設備發生線間或相間短路故障,嚴重時可能瞬間引起火災。為了提高成套開關設備運行的安全可靠性,加強開關設備易發熱部位的溫度監測就顯得尤為重要。常規成套開關設備連接部分處發熱運行工況,主要由值班人員定期采用紅外熱像儀、測溫儀或示溫貼片等技術手段,對開關設備的溫度進行靜態監測。由于開關設備工作環境是一個集電、磁、熱等為一體的復雜環境,常規人工定期監測只能測量某一時刻的溫度狀況,也即只能對慢性溫升故障進行監測分析,而對于瞬時溫升故障的監測在實時性、準確性等方面均很難實現,不能實現實時動態監測,更不能根據監測結果及時通過通信網絡告警。通過案例分析結果可知,成套開關設備的溫升事故起因,主要由于小車隔離插頭不到位、動靜觸頭有效接觸面積降低、母線分支接頭不牢固等引起,進而引起設備或元件在強烈熱效應下發生老化。
2 成套開關設備智能化溫度檢測方案
對于成套開關設備中觸頭、接頭等部位的運行溫度進行實時動態檢測,對保障成套開關設備的安全可靠運行,乃至整個配電系統的安全穩定調控運行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應用研究意義。智能化溫度檢測系統,實在傳統接觸方式的溫度檢測手段的基礎上,結合ZigBee網絡通信技術發展起來的溫度在線動態監測系統,整個系統由安裝在集控中心的上位機、ZigBee網關、ZigBee網絡、測溫點、電力開關設備等共同組成,其邏輯組成結構如圖1所示。
基于ZigBee網絡通信技術的智能化實時動態溫度檢測系統,能夠連續檢測成套開關設備內部觸頭、連接點等部位的實時運行溫度,同時可以通過內部DSP數據處理單位自動分析判斷觸頭、連接點等部位的過熱程度,一旦發現存在溫度不斷升高趨勢或超溫現象時,檢測系統就會自動發出告警信號,提示運行人員及時查看相關部位的問題并及時處理。
3 成套開關設備智能化溫度檢測系統的功能單位
3.1 數字智能化溫度傳感器
隨著傳感器技術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傳統的模擬式溫度傳感器已逐步向集成一體的數字式溫度傳感器所取代。數字智能化溫度傳感器在測量實時性、準確性、電路結構等方面均要優于傳統的模擬式溫度傳感器。由于直接采用數字智能化溫度傳感器,優化了傳統模擬式溫度檢測系統中電路結構,減少了A/D模/數轉換電路及必要的調理電路,數字智能化傳感器其數字式輸出數字信號可以被DSP數據處理單位直接采用,并可以根據預設功能要求對相關信號進行動態運算分析,形成對應的調控策略,避免了常規模擬式溫度采集電路中電路設計中存在的協調優化問題。防水封裝DS18B20數字溫度傳感器,其在成套開關設備智能化溫度檢測系統中的應用,不僅可以實現封閉式開關及隱蔽性開關接點溫度的在線實時檢測,同時還可以將相關數據通過ZigBee通信網絡傳輸到集控中心的上位計算機中,實現溫度限制設置、實時溫度數據查詢、歷史溫度數據分析等操作、查詢、分析計算功能。
3.2 ZigBee通信網絡
在傳統接觸式溫度檢測方案的基礎上,結合ZigBee通信網絡實時檢測安裝在成套開關設備內部易發熱的測溫點上,對這些測溫點的溫度變化進行實時在線檢測,及時掌握開關設備的運行工況狀態,并將DS18B20溫度傳感器采集的溫度數據經ZigBee網關進行接受、遠程傳輸共享和實時處理分析,實現開關設備就地和遠端溫度數據的同步共享,顯示測溫點部位的實時溫度值。當檢測系統發現采集的溫度數據超過系統預先設置的限值時,就會自動產生相應的告警信號,通過聲、光等信號,提醒運行人員對系那個過部位進行現場查看,及時排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及故障。另外,ZigBee通信網絡具有節點容量大、自動協議轉換組網、自動路由、以及故障自檢自愈等功能,且其通信信號在強磁場、高電壓、大熱量等環境中具有較好的傳播性能,數據傳輸速率高、能力強、可靠性高,能很好解決溫度檢測系統絕緣、抗干擾等問題,是實現成套開關設備智能溫度在線動態檢測監測較為優越的通信方案。
4 結語
智能化溫度檢測系統在成套開關設備上的安裝、調速和實施應用后,能很好地解決成套開關設備封閉空間內觸頭、接頭等易發熱部位的溫度在線動態檢測難題,實現了對開關設備溫度的在線動態檢測,及時掌握開關設備易發熱部位的運行工況,正確了解溫度發展趨勢,有效地避免了由于異常發熱引起觸頭燒損或開關爆炸等惡性事故的發生,可以有效保障成套開關設備的安全可靠運行,乃至整個配電系統的安全穩定調控運行。
參考文獻
[1] 邢曉敏,李波,陳靜.電力高壓觸點無線溫度監測系統的研發[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0,38(22):174-178.
篇3
關鍵詞:信息管理;案例分析法;信息技術;財務報表審計
一、引言
自從互聯網與信息技術普及以來,財務會計由做手工賬轉變為利用會計電算化進行辦公,自此,在也沒有看到賬房先生點著油燈打算盤了。科技的進步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在會計領域也是如此,通過相關會計核算軟件,會計工作人員只需要將憑證、單據、發票簡單分類處理后錄入系統即可,只要錄入時沒有出現錯誤,進入系統后,計算機會進行自動核算。這淘汰了一部分年齡大并且對計算機不熟悉的會計從業者。智能時代的來臨,讓一切變得更加猝不及防,人工智能機器人可以自動給掃描憑證、單據、發票掃描,直接分類核算,64位密集糾錯,甚至連簡單的審計都免掉了。這也給財務人員造成恐慌,大面積的失業會不會提前來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的發展對會計、審計的工作人員又產生什么影響?本文在信息管理、財務管理的理論基礎上,對信息技術及財務報表審計的影響展開研究,通過對現狀分析、案例分析,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二、現狀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對財務報表的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方法模式上也由傳統的純人工手工查賬審計向人機協作審計模式轉變。企業內部審計,主要包括確定資產存在性、判斷資產計價的公允性、避免過分高估或者低估資產、測試收入成本和費用、分析是否符合會計政策的要求。其中,判斷資產的公允性以及測試收入成本費用涉及到審查數據核算的計算機可以快速掃描輸入、進行運算、結果輸出,省去了大量的時間成本和人工的機會成本。外部網絡審計是指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進行審計時,不必像之前一般對著如山般的賬簿進行核算審查,常常需要長時間高強度工作,而現在只需要利用互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人機協作的模式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合規性、真實性和有效性進行遠程審計。目前,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興起,越來越多商家選擇利用計算機網絡依靠商務平臺進行的交易和商務服務活動,主要表現在商務交易不再是先看貨,然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商務服務也不單單依靠紙面文件以及單據的傳送,而是借助于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網絡互聯技術和現代通訊技術來全面實現電子化的交易和結算過程。電子商務更大程度上依托互聯網的特點在審計工作的范圍、內容、可行性、風險等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三、案例分析
目前,墨西哥國家稅務總局將信息技術對財務報表的審計轉變為一種新的方式并且在2016年7月通過最高法院確保了其合憲性。即通過互聯網電子審計,稅務當局可以通過電子方式執行監督與審計流程,并通過電子方式與納稅人溝通,納稅人可以通過申請AcuerdoConclusivo協議,確保其被審計材料在保護狀態,納稅人也可以利用這個渠道尋求稅務幫助,通過協商的手段,解決被審計納稅人與稅務局之間存在的分歧,避免了耗時長和費用貴的申訴流程。墨西哥國家稅務總局給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一個很好的示范,行政事業單位率先進行改革,從法律制度上承認信息技術對財務報表審計的合法性與合規性,并且給予技術支持保證信息安全。這大大減少了人們使用的后顧之憂,有利于越來越多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機構進行轉型,更大程度上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對被審計單位進行遠程網絡審計。
四、問題分析
(一)電磁化會計信息不易保存
毋庸置疑,隨著無紙化辦公的進程加快,傳統的紙質憑證、賬簿、報表可能會被電子會計信息代替。電子會計信息是指將會計信息儲存在網絡系統中,很顯然這比紙質的更易被破壞。如果保存不好,即使從網絡系統中存儲在磁性介質上,會計信息依然會因介質的破壞而丟失。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存儲風險會因為時間加長變大,如果數據丟失或大面積泄露,不僅增加了審計的難度而且會給企業造成無法預估的損失。
(二)忽視網絡信息系統審查
在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的大背景下,除了對傳統財務內容進行審計外,還需要對信息系統開發、運行、控制環節進行審查。尤其在電子商務環境下,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更大,并且固有的技術風險決定了審計內容必須包括對網絡信息系統處理和控制功能的審查,以證實其業務處理的真實性、安全性、合法性。大多數企業忽視對網絡信息系統的審查,這使審計信息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偏差甚至是錯誤。由于全面依靠互聯網信息技術,交易與金錢往來都是在網絡系統各工作站上完成的,因此,審計應漸漸從事后審計轉為實時審計,全方位地評價網絡交易的安全性以及財務報告存在的風險要素,從而降低經營風險、提高審計質量。
(三)信息技術對財務報表審計難以做到絕對保密
眾所周知,互聯網系統具有分散性、開放性、受眾群體數量多等特點,其安全保密性問題一直是困擾大多數企業的問題。信息技術系統一方面面臨故障的風險,如果發生故障,就會造成全企業的癱瘓財務工作的崩潰;另一方面還面臨數據庫財務網站有可能遭到攻擊的非系統風險、計算機病毒攻擊的風險。此外,若信息系統的設計存在漏洞,而財務工作者在運用中并沒有發現,則可能給企業的內部控制造成隱性風險。
(四)審計人員的計算機知識不完善
審計人員的計算機知識、網絡技術不高,也給信息技術對財務報表審計造成困難。在信息化大數據背景下,審計的方式和內容都發生了改變,對缺乏計算機、網絡技術相關知識的審計人員,會因為方式改變而不能識別、審查企業的隱性風險,從而對評價結果和審計結論的產生消極影響。
五、對策建議
(一)審計線索方面的追蹤審查
在信息化背景下,應該針對審計線索在系統內建立專門原始數據的備份、完善大數據和追蹤軟件,多部門相互監督,使審計線索得以保留。同時,通過遠程審計監管、突擊檢查的方式,對財會工作人員和程序員的系統進行檢查,以維護數據庫安全。
(二)重視對內部控制內容審計
重視對內部控制內容的審計是指要做到對財務數據全流程的管控,包括信息技術部門對信息化財務系統的維護。第一、明確權限與指責,在財務部門內部,將職責和權限進行劃分,不能讓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擁有相同的權限,以此來形成互相監管的模式。第二、成立財務數據庫,原始數據必須先上傳再入賬處理分析,而且原始數據不容隨意更改,如要更改應由主管監督。同時,每一步的審計應將數據上傳,各部門之間既相互獨立又互相聯系,彼此制約。
(三)加快信息技術財務審計法規的建立完善
第一、要認真推動信息化審計法律法規建設,既要認識到其提高工作效率的優越性,也不能忽視其自身的問題,應盡快提出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的意見。第二、信息技術應用于財務會計領域,需要對傳統的審計準則體系重新進行審視和思考,新的審計準則應該順應時代的趨勢,充分考慮其在信息化、大數據背景下的創造性。用法規和制度保障信息化審計的合法性、合規性。
(四)加快信息化審計人才的培養
在此背景下,審計人員除了應當具備審計知識經驗還應當對基礎信息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審計人員是信息技術應用于財務報表審計工作的關鍵,但是傳統的審計人員往往忽略了自身對信息技術的要求。市場對復合型審計人才的缺口很大,也是未來審計工作發展重要一環。第一、審計人員應該具有危機意識,如果自身不轉變,很有可能被即將到來的財務機器人代替簡單的審計工作;第二、企業也要意識到信息網絡對財務報表審計存在的兩面性,應鼓勵審計人員、會計人員主動學習信息化審計知識,及時查明風險,做好應對措施。第三、國家和政府也應該加大對審計人員工作轉型的引導,鼓勵培養復合型審計人才。
篇4
關鍵詞:新文科;成本會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7-0-02
2019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提出“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引領帶動高校專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內涵提升,做強主干專業,打造特色優勢專業,升級改造傳統專業,堅決淘汰不能適應社會需求變化的專業”,以深化高校專業供給側改革。同時針對課程建設,高教司提出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態,推動課堂教學革命以打造線上、線下混合“金課”全面課程建設質量①。“新文科”最早由美國希拉姆學院提出,其具體含義可界定為: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依托新技術重組傳統文科,融入新技術,通過文理交叉,實現跨學科的綜合學習[1-5]。在“新文科”頂層設計背景下,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結合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從財會專業核心課程—《成本會計》的實際現狀出發,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構建跨學科的培養模式,促進成本會計教學改革,以打造“新文科”建設要求,完成應用型財務人才培養目標。
一、《成本會計》課程概述及教學中存在問題
(一)課程概述
《成本會計》作為財會專業的核心課程,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一般開設于大二學年,是在財會學生初步學習《基礎會計》《初級會計實務》的基礎上開設的。《成本會計》課程為后續的《財務管理》《中級會計實務》《管理會計》等理論課程、《成本會計課程設計》《會計實務綜合實訓》《財務成本管理綜合實訓》《VBSE財務綜合實訓》等實踐課程奠定理論基礎。《成本會計》一般理論課程控制在30個課時,課程主要包括:總論、工業企業成本核算要求及一般程序、費用在各種產品以及期間費用之間的歸集和分配、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的歸集和分配、產品成本計算的方法、成本報表與成本分析,總共六大章節內容,總體上呈顯出課時少、任務重、核算方法多、核算程序復雜、實踐性強等特征。《成本會計》課程的學習,對于提升學生準確核算企業產品成本、進行成本分析、探索財務管理創新能力、滿足企業實際崗位需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問題
目前,應用型本科高校中關于《成本會計》教學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內容陳舊、重理論、輕實踐。一方面,當前《成本會計》教學中往往是以工業企業的生產制造流程進行費用的歸集、分配、產品成本核算。但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基本上已進入服務業社會,多數財會畢業生工作單位性質為服務業、物流企業、建筑施工企業、房地產企業等等。因此,財會專業畢業生所儲備的理論知識和當前社會實際需求出現了錯位,導致工作中應用能力弱。另一方面,《成本會計》教學中過多強調費用歸集分配方法、產品成本核算方法的理論講解,忽略如何具體把這些方法應用到企業中,在《成本會計課程設計》實踐課程中也是簡單的以某制造企業為例,機械化應用一些企業產品成本核算的流程,缺乏實際全面的企業案例。
2.教學方法單一。目前,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在講解《成本會計》時基本上仍是“填鴨式”的教學,主要還是依靠PPT講解,教學方法、手段較為單一。由于《成本會計》中涉及到繁雜的費用分配方法、產品成本核算方法,單一式的講解較為枯燥,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另外,這種單一式的教學方法,只是讓學生懂得了如何計算產品成本
數值,而不能讓學生真正明白因何計算。由于教學中缺乏
對企業業務的了解,當真正走向工作崗位時,遇到企業實
務成本核算時,往往不知所措,這并不符合應用型高校培養目標。
3.課時不夠。企業成本核算貫穿采購、生產加工、銷售等全流程,涉及到企業預測、決策、規劃、控制、考核各個環節,核算范圍廣、流程復雜,在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中主要是針對費用的歸集和分配、產品成本的計算,而對于成本報表編制、成本分析由于課時量不夠,較少涉及。而成本報表和成本分析是各種費用、成本歸集、分配的最終目的,在整個成本會計中是最重要的內容。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鑒于課時所限,無法全面涉及。
4.課堂教學與其他學科融合性不強。目前,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講授《成本會計》過程中,過多強調成本費用的歸集、分配以及產品成本的核算,而這些內容與管理會計中的責任、控制會計結合相對緊密。此外,成本核算的各種方法也借鑒了經濟統計學中的方法。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忽視這些學科之間的融合,導致學科之間出現“割裂”現象,不符合“新文科”頂層設計的理念。
二、“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成本會計教學改革
《成本會計》作為財會專業核心課程,也是“新文科”建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應用型本科高校中存在諸多教學問題,迫切需要在“新文科”頂層設計背景下,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結合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
(一)樹立培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教學理念
“新文科”頂層設計本質是實現學科交叉、跨學科綜合學習。因此,《成本會計》教學改革中首先要符合“新文科”頂層設計,結合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計算機技術,努力實現財務云計算、財務共享落地到《成本會計》等財務課程中,逐步進行財務學與計算機等學科融合。此外,針對成本核算方法借鑒了經濟統計學中的方法,也可在教學中落實統計學與成本會計的融合。逐漸培養學生打破學科間界限,進行跨學科綜合學習的能力,樹立并落實培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教學理念。
(二)優化《成本會計》教學內容
針對上文中對《成本會計》教學問題剖析,結合“新文科”背景,從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出發。針對就業市場需求,著重講解建筑施工企業、房地產企業以及物流企業等服務業產品成本的核算。依托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努力將合作企業往年經營真實數據按照企業類型形成不同的教學案例,應用到《成本會計》教學中。同時,這些具體企業實際教學案例,可按照不同企業類型形成《成本會計課程設計》,充實《成本會計》實踐教學。
此外,要突出作業成本、質量成本、環境成本等《成本會計》前沿問題的講解,結合合作企業逐步實現前沿問題在具體企業應用的案例講解。最后,突出成本報表和成本分析這部分內容講解,以往受限于學時,無法展開成本報表和成本分析講解,而這部分內容在具體企業應用中尤為重要,可通過擴展課時量解決,亦可將此部分內容應用到具體企業《成本會計課程設計》實踐教學中講解。
(三)融合多種教學方法
當前應用型本科高校單一“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是《成本會計》教學改革面臨最大的問題。因此,結合筆者教學的實踐經驗,以SPOC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方法,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翻轉課堂進行探索性學習、協作學習。具體操作為:首先,將《成本會計》每個知識點錄制成在線開放課程在線上,在每節課之前,由學生自主學習觀看,以小組形式,匯總知識點疑問;然后,線下課堂上由每個小組按照順序拋出問題,先有其他組嘗試解答,然后由教師解答、總結;最后,課堂結束時由教師關于本節課的延伸企業案例,由學生寫出企業案例感想,學生先互評再由教師在線上以直播形式進行點評。通過一學期實踐表明,對于自主性較強的學生,這種混合教學方法效果較好,但自主性較差的學生存在“搭便車”現象,需要教師負責督促。此外,逆向思維法、啟發教學法,已在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中得以應用,筆者也將深入調研上述兩種方法的具體應用。
(四)優化課程評價考核辦法
目前,在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中《成本會計》以考試課形式,期末試卷成績占到總成績的70%,平時成績占到總成績30%,進而評判學生學習成績優劣,這種考核方式應試成分所占比重較大,且平時成績(考勤、作業)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契合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因此,應通過多樣化、過程化考核學生《成本會計》學習狀況,突出教學中課堂參與、小組討論、案例分析所占期末總成績比重,特別是案例分析所占比重,真正考核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篇5
查看更多《機電技術》雜志社信息請點擊: 《機電技術》編輯部
車輛技術
(2)公交客車車身骨架拓撲優化結構分析 劉成武 梁輝泉 洪亮
(5)基于adams和matlab的四輪轉向汽車控制系統聯合仿真研究 張慶永 劉成武 洪亮
(9)基于ansys的某客車車身骨架的有限元分析 胡樹清 劉成武 張慶永 洪亮
(14)基于simulink的汽車平順性仿真分析 謝俊淋 張慶永
(19)基于matlab/gui汽車動力性經濟性仿真平臺設計 黃鼎鍵 薛瑞 鐘勇
(22)角板對底面框架承載能力的影響 黃桂芬 陳銘年
(26)換檔支架鋁合金鑄件降低針孔度熔體處理 林紹義 陳貴清
(29)車用led的發展歷程及趨勢 陳利昕 鐘勇
(32)插電式混合動力電動城市客車油耗·能耗與排放的研究 車兆華
(35)基于模糊控制的汽車自適應照明技術分析 許炳照
(39)汽車智能避撞控制系統的設計與各種路況下的應用 楊漢欽
(42)一種正反循環鉆機車的設計 張誠
(46)xml6116j13cs雙層城市客車開發 劉軍鵬
(48)一款eps傳感器中位電壓設計開發要點的探討 楊光傳
(51)提高led車燈光能利用率的實驗性研究 白瑩
(53)利用ls-dyna對車身后輪弧鈑件進行優化 蔡堅勇
(56)新型低成本agv的創新及應用 王海山
(58)四立柱振動臺架在車輛疲勞試驗中的應用 邱炎
(60)白車身高強度鋼板點焊性能研究 鄧長斌
(63)hyperworks在汽車行李箱優化中的應用 陳基
(65)半承載式車身客車制造工藝的研究與創新 侯晨磊
(67)儀表板氣囊爆破失敗的工藝改善 江偉
(70)基于c-ncap評價結果對乘員保護分析 宋名洋
(73)基于plc控制的自動焊機在車廂焊接上的應用 劉峰 邱芳靈
(76)微型道路養護車清洗裝置的設計 黃彪
(80)dspace系統在整車控制器開發上的應用 鄧冠豐
(83)輪罩變形案例分析與改善 鄒惠榕
(86)某乘用車車內共鳴音改善對策 王中輝
(89)汽車安全氣囊ecu共振分析 卞信濤
(91)基于abaqus的手剎錨固點強度分析 邢志遠
(93)硬件在環測試在純電動汽車vcu開發中的運用 劉帝平
(97)發動機懸置系統的初步設計 肖振依
&nbs
p; (101)摩擦材料性能對制動噪聲(鳴音)的影響分析及對策 邱考平
(103)導覽車afs偏轉規律的研究 程張良 鄒銳銳 葛曉宏
(106)發動機活塞溫度場、熱應力與熱變形仿真分析 馬建 張國偉 郭忠信
機電一體化
(108)回轉體零件激光再制造工藝試驗系統設計 林福財 陳學永 陳仕國
(111)如何給砂輪機加裝制動裝置 汪元根
材料及成型技術
(113)常規綜合熔體處理的3003鋁合金熱變形加工圖 程超增 傅高升 陳貴清
(118)蓄電池pb-ca-sn板柵合金人工時效特性研究 王欽娟
特種設備及檢驗檢測
(121)基于能耗監測系統的建筑用電分析及節能探討 鄭平
(125)基于負荷外推法ct現場校驗儀的量值溯源方法 黃洪
(129)電梯溜梯技術分析 翁文添
(132)基于ansys的電梯模擬載荷儀機構設計與分析 羅立輝 陳景和
綜述與專論
(134)臺灣汽車電子切入全球產業鏈策略對福建汽車產業發展的啟示 彭建平
(138)汽車禁用物質與戰略性新興產業 江宗瑤
(141)國產低噸位非公路自卸車技術參數比較 陳銘年
(144)專用校車座椅及其車輛固定件安全性問題探討 張友德
(147)企業內部車型編碼的設計與應用 馬艷華
(150)淺析汽車主動安全技術的輔助系統 王小明
篇6
目的構建生活形態的家居智能產品設計與研究的方法。方法根據社會學、用戶行為學、心理學的特點,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分析家庭的生活形態與家居智能產品發展及設計趨勢之間的關系,搭建產品設計與生活形態和智能化之間的橋梁,理清互聯網時代智能化的要求,構想未來生活形態向著“數位生活”、“物聯生活”以及“智慧生活”改變的理論,從而引出智能家居產品設計與用戶生活形態發展的方向。結論通過對家居產品的智能化來探討家庭成員生活形態對產品設計的影響,以及小米智能家居產品的案例分析,并分析生活形態對家居產品的空間布局的影響,總結出家居產品—智能化—生活形態三者之間的關系,為家居產品的智能化設計提供參考,提升設計效能。
關鍵詞:
生活形態;智能產品;互聯網;數位生活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以及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日漸成熟,人類生活條件的提高,健康、安全、便捷、舒適的生活形態將是人類選擇優質生活的需求。全球大多數人已經過了求溫飽、求穿暖的時代,消費者開始追求更為高大上的生活已經不可避免,人們從以前的衣、食、住、行、玩低級生活形態,向高生活質量的精神與物質生活形態轉變[1]。尤其是家庭生活,比如核心家庭、單身家庭的增多,對享受自身舒適生活的需求自然而然增加,因此對家居產品的智能化需求也是十分渴望的。且用戶“變懶”的欲望是無窮的,期望著向更高級“數位生活”、“物聯生活”、“智慧生活”等生活形態方向邁進,因此搭建生活生態與家居智能產品設計之間關系及其可持續發展研究具有重要研究價值。探索未來生活形態與家居智能產品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這種閉環系統下的關系,利用社會學、用戶行為學、心理學分析目標群體的未來生活形態,進一步明確生活形態與家居智能產品設計的關系,推動消費者生活形態向更高一級的“數位生活形態”轉變的趨勢不可避免。
1生活形態理論的提出及其發展
自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首次被荷蘭人阿德勒提出來,直到60年代之后被威廉應用到營銷學領域,生活形態理論的研究與應用已經在世界上走了接近90年的歷史。在物欲橫流的今天,生活質量的普遍提高,消費者越來越關注自身的健康與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喜歡用自己的生活形態去追求消費。那么什么是生活形態?很多人給出了不同的定義。廣州美術學院的磨煉在他的論文中給出了這樣的定義:生活形態(或生活風格、生活方式)是有關人(或團體)生活的方式,其中包括社會關系模式、消費模式及娛樂模式等[2]。由于生活形態的研究核心就是群體化的生活方式,這對產品設計具有極高的指導作用,因此,生活形態開始在20世紀90年代被設計師引入到產品設計中來,并得到了設計師的重視,被廣泛應用在各類產品設計中。在生活形態的產品設計研究上,世界各國的企業、高校及各類研究機構都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微軟公司創始人BillGates在2008年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采訪時表示:未來的鼠標和鍵盤將被更自然、更直覺的科技手段所替代,而這個替代就是建立在消費者生活形態的消費追求上[3—4]。意大利工業設計師GiuseppeAndreoni[5]等人,以醫院病人的生活形態為研究目的,提出人與產品之間的可持續性健康設計理論,并分析病人的生活形態對醫用康復產品的可持續性設計的推動作用。美國工業設計師Ragheb[6]等人,分別根據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從不同方面闡述了生活形態對產品設計的影響,給設計師指明了設計的方向。臺灣工業設計專家HuangShih-yen,研究了基于網絡工具的產品意識與生活形態的關聯性設計,系統地分析了利用生活形態去尋求設計靈感,具有很大的商業意義,同時也說明了生活形態意識下的產品設計具有誘人的市場前景[7]。韓國人HongSong-jai[8]則對三星Galaxy4s與蘋果公司的iPhone5s手機的外形與內部接口等差異,分析了不同消費群體的生活形態,并進行了市場問卷調查,將不同用戶群體之間存在的生活形態差異進行統一分析,通過用戶對智能手機設計上的直接因素和間接因素,比如色彩、大小、價格的偏好進行了比較,找出新的設計理念。可以看出,生活形態對產品設計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而很多電子企業對產品的設計重心已經不再把技術等級放在第一位,而是根據用戶生活形態來劃分市場等級[9]。產品設計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一方面設計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產品的屬性、產品的藝術特色、產品的造型特征等,另一方面影響著人們的社會需求和生活態度的轉變。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生活形態改變的步伐與節奏加快。從營銷學或社會學去研究生活形態,已經不符合工業設計的基本要求,因為從營銷學上去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只能預測現代,對于產品,市場調查可以確定消費人群,但無法預測未來的新產品,對于未來要設計的新產品,市場上并不存在,也無法確定目標人群,也就無從了解他們的使用需求、精神需求、產品品味,更無從談起按照目標人群的需求設計開發新產品[10—11],所以要綜合應用社會學、用戶行為學和心理學去發掘消費者的需求,才能找出產品設計的突破口。
2生活形態下的智能家居產品設計的現狀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進入了互聯網和信息化時代,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產品設計的智能化與自動化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中。智能化是指在互聯網時代與物聯網化的今天,利用某種介質可以對外部信息進行自動控制、認知加工、分類處理,以一種具有部分人類“智力”的機器實體參與到人類生活中,自覺從事更加復雜的工作[12]。20世紀90年代,人們開始將生活形態與智能化應用到產品設計中來,但大多都是將生活形態與智能化獨立開來研究,很少有將其融合于一處研究。畢竟,人們的生活形態的改變從多個方面影響著產品設計的形態的改變,這必然會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激發更多的人對智能產品的需求。只要人們對美好、舒適、安全、便捷的生活向往存在,人們“變懶”的趨勢不可逆轉,產品的智能化也不可避免。從另一方面來說,產品的智能化已經從各個方面激發著人們向更高質量的生活形態追求,從而使得產品的智能化又無形中引領著生活形態的改變,這就形成了一種互相促進的現象。綜合以上情況,單獨對于產品設計來說,家居產品是占整個產品設計行業中最大份額的,市場占有量也是最大的,如果將其生活形態和智能化的設計模式帶入此類產品的設計中,無形中會給家居產品帶來更加廣闊的市場和設計空間,更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同,對設計師來說,這本身就是非常大的“肉餌”。面對著消費者的生活形態的不斷變化,以及人類對舒適美好生活的追求,新世紀的人們對具有生活形態的智能產品需求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鑒于此,人類已無法回到手工藝時代,19世紀末,WilliamMorris曾經提倡設計史上的復古工藝美術運動,但他沒有改變歷史前進的車輪,直到今天,這種跟隨時代前進的設計方式也沒有發生改變。對于家居產品的智能化設計,主要是根據家庭各成員之間的生活形態與不同的享受方式進行的創新性設計。每個人回家都想迅速進入一種自己理想狀態的舒適、安全、便捷的生活環境,比如門鎖被自動開啟、房燈逐漸點亮、空調自動調配好、電視機自動打開、窗簾打開、飲料送上、浴室熱水準備好、根據自己的需求自動獻上營養可口的飯菜等,為了創造這種生活環境,增強用戶對家的歸屬感,家居產品的智能化設計必不可少。基于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智能時代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它與滿足人類日益需要的物質與精神生活需求有著極深的聯系。面對著“智能化”、“智慧化”等成為工業產品或日用產品的一種設計符號,人們越來越離不開智能化的產品。而產品形態的改變又刺激了生活形態的改變,反過來,生活形態的改變又引導著產品設計的變化。家居產品的智能化趨勢是不可避免的,人們對家居環境的追求是集實用、舒適、美觀、品質為一體的綜合性需要。未來家居用品的設計發展趨勢有:各種空間的整體化、高技術智能化、人性化、本土化和節能環保。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和消費者生活方式的多樣性,使得家用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個人的社會關系、生活環境、收入與消費水平,都對家居產品的設計貫穿始終。而且生活形態決定產品設計的方向,引發產品設計的智能化,而智能化的產品則又反過來促進消費者生活方式的改變,向著更高層次的生活前進,從而形成了生活形態—產品設計—智能化設計永無休止的循環中,對整個設計行業指明了一條長期的發展前景。
3生活形態與智能家居產品設計的關系
產品設計強調的不僅僅是產品的本身,而更應該強調其全生命周期內構成的系統基礎上建立多方面的本質,包括設立流程、制造過程、銷售渠道與對象、服務渠道以及材料回收等。人們對產品品味的提高,更證明了對產品生命周期的關注,與此同時,人們生活格調升高且影響人們向更高“質量”的生活方式去追求,自然而然導致產品不單單是產品,還是一種生活方式。由此可見,產品是由人創造的,也是由人使用的;那么生活形態也是人創造的,更是由人來享受[13]。也正是這種情況下,面對著智能產品充斥著的時代,使用更加便捷、舒適的智能產品,就是一種享受生活的方式,是一種生活形態的體現[14]。可以這么說,生活形態與智能化產品設計是人們追求生活的必然產物,也是時代進步到數字化時代、網絡時代和智能化時代的一種符號象征。每個人都在隨著時代的改變而發生著一些不為人知的改變,主要表現在生活形態上的追求。很多以前被看做違反道德倫理的東西,現在已經成為生活中很正常的一部分,正是由于這種改變,曾經所謂的主流生活方式正在瓦解和分化,那些被認為不合時宜的非主流和潮流逐漸被人們接受和理解,且成為人們生活或正在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種生活必備符號和情感象征[15]。新的東西出來,必然會受到傳統的事物所抵制,但取代趨勢是改變不了的,因此,在智能產品出現時,遭到了很多人的抵制與白眼,不信任、不敢用是當時人們的普遍心理。往往“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每一種新的產品出現,都會有第一個嘗試的人,然后出現需求高峰,之后趨于理性使用,最后出現低谷直至被淘汰。智能產品就是這樣,人們由最初的欲迎還拒的心理,到現在的普遍接受,且生活中不可或缺,將來也有可能被更高層次的設計所取代,如何避免這種“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更迭規律,那就要找出生活形態與智能產品的發展規律。生活形態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需求體現,古來有之。每一次生活形態的改變,背后都有著與其時代相適用的社會環境。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之所以現代生活形態趨向于智能產品的需求,主要是因為產品的技術領域達到了實現需求的階段,在技術條件滿足的情況下,產品的設計就會將人們的需求實現。就如,幾千年來人們飛天的夢想,但隨著現代技術的發達,飛天就成為了現實。人們也就享受到了飛天所帶來的體驗,進而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形態,自然而然就會向著更高一級的飛天夢想去追求。家居智能產品亦如此,當人們的生活條件達到時,智能產品的需求也就隨之而來,等智能產品普及時,人們的生活期望值就會進一步升高,對更高質量的生活形態追求,從而影響到生活形態的變化。所以說,生活形態影響著產品設計的需求,而產品設計的變革又反過來促進者生活形態的改變,從而形成了一種永無止境的循環。經過以上分析,生活形態與家居智能產品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相互促進作用,如何將兩者聯系起來設計家庭用戶所需要的智能產品,如何去搭建它們之間的橋梁,又如何通過去推動“數位生活”、“物聯生活”、“智慧生活”等生活形態的實現?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1)從社會學層面來看,利用生活形態的特點發掘家居產品設計的機會。家庭生活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占有較大比重的群體形態,且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和社會的轉型,所謂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與老年人家庭,將成為未來家庭的主要組成方式[16—18]。由于家庭子女數量的減少,撫養就會減輕,且社會福利的增加,老年人的贍養工作可能也會得到解決。屆時,家庭成員之間就有更多時間用在舒適高、質量生活上的打理,生活的各方面追求就會增高,且各種技術的成熟與完善,給與了產品設計帶來一些創新的機會,因此,在這種社會條件下,家庭用品的不斷智能化是當前與未來的主要發展趨勢。
2)從消費市場來看,家居產品占整個消費品市場的份額非常巨大,商業發展空間廣闊,以此為橋梁,以智能化為目標的產品設計無疑是設計師正確選擇的道路之一。智能化的理念已經深深植根于家庭消費者的心里,而且也是其追求高質量生活的一種形態,無形之中技術使得產品創新成為可能,產品的創新影響人的生活形態,生活形態的改變刺激更高的需求,需求的膨脹引發產品的高度智能化,因此利用消費者的需求心理是另一個橋梁。
3)從用戶心理學來看,中國家庭結構的改變是社會發展商業化的結果。由于年輕人婚育年齡的不斷推遲,更多的年輕人離開父母的家庭在外闖蕩工作,使得單身家庭數量急劇增多。由于工作的壓力,年輕人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很多年輕人就會選擇更有利于自己工作形態的生活特色[19]。比如,很多在外務工的年輕人,累了一天,很少有愿意自己煮飯的,特別是男士,而且孤身一人,對食物的需求量也不是很多,每煮一次飯可能會吃幾天,這不僅是資源的浪費,而且也是對健康的危害。很多人可能一天三頓吃泡面,要么選擇去街上吃,但很難保證食物的衛生,很可能找不到適合自己口味的餐廳,畢竟中國很大,山南海北的人很多,各自的生活習慣和風俗文化都有一定的差異。這就導致,很多年輕人希望能有小型化、簡單化、個性化的家電用品,方便、便捷且智能,不管上班還是下班回到家,勞累了一天誰也不想動,不能每天都訂美團外賣,也不能每天都吃泡面,更不想拖著疲憊的身軀上街找吃的,就用這種小智能電器根據自己的事物需求量、口味、菜色等,烹飪出自己喜歡吃的飯菜來。
4)從用戶行為學來看,家庭生活的多樣化與特色化是新一代年輕人的追求。特別是80到90后夫妻的家庭生活更是追求一種簡便、舒適、快捷、新潮的生活方式,由滿足烹飪的簡單要求向品質生活、藝術廚房轉變[20],很多人只愿意撫養一個子女。這樣的小夫妻,希望在廚房里不是從事著家務勞動,而是享受生活,享受科技帶來的無比樂趣,促使了廚房的開放式設計,即客廳和廚房融為一體,三口之家,可以邊看電視、邊上網、邊健身打球等娛樂活動的同時,邊烹飪自己喜愛的菜肴。以及,室內的智能化清潔、溫度的自動調節都是家庭生活所追求的。這些都是生活方式與家用智能產品連接的例子與橋梁,可以看出,生活形態與智能產品是息息相關的,也是互相促進的。以三口之家的“核心生活”向著更高一級的“數位生活”、“物聯生活”以及“智能生活”邁進。
5)最后,從產品的可持續發展與全生命周期特點來看,家居產品大多數都是耐用消費品,很多家庭對產品質量太差和質量太好都不是特別期待。質量太差,影響消費者信譽;質量太好,影響消費者審美和使用疲勞,導致對產品的排斥。因此這就要考慮到智能產品的生命周期的問題,設計一個既不會使用太長又不會太短,復合家庭用戶的求新的要求,不斷在外觀和造型上和功能上的創新,可以持久攬住顧客的心,使得目標產品得到可持續發展下去的動力。產品的生命周期,也是家庭用戶生活形態中的一種產品使用心理元素,產品要想可持續發展下去,遵循家庭用戶的生活形態是必然的選擇。綜上所述,生活形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呈現不同的特征,社會生活的高度物質化,人們的心理、行為都會相應的改變,進而會對更加舒適、便捷的生活“貪婪”地追求下去,這種生活形態的改變,刺激著家居產品的智能化。此外,家居產品的智能化,同樣會影響用戶原有的生活形態和對智能產品的追求欲望,引領著家居產品向著更高層次發展,形成了一種生活形態與產品相互促進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因此,時代的特點造就了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改變著用戶的心理,使用戶呈現個性與差異化的產品需求,以及消費者的居家行為特點決定著家居產品設計的智能化。
4案例分析
2014年開始,智能家居的概念逐漸開始被提及,今年以來,更是逐漸被人們所知悉。隨著互聯網巨頭紛紛布局智能家居市場,各大房企也借勢聯合推出各種智能家居產品,以期為客戶提供多層次的創新服務,并提升品牌價值。人們現代的生活形態變了,產品的結構會變,設計模式也會改變。小米公司正是充分利用這一點,利用當前家庭用戶的家具生活形態,2015年5月17日,小米公司開始聯合正榮集團在蘇州開始試點智能家居模式。正榮集團在其傳統的樣板房里植入以小米路由器為核心的多套智能設備,讓購房人群在互聯網時代下的居住更加便捷與舒適。小米推出的家用智能套裝共包括小米路由器、小米電視、小米攝像機、門磁和安防用品等,而且一貫遵循小米的低價營銷方式,每件產品售價都在1500元左右,符合一般大眾的消費水平。小米公司就是充分利用當前的互聯網時代家居生活的特點,充分發揮人們對“智慧生活”的需求愿望,逐漸向家居市場挺進,占有了市場的先機。小米門窗傳感器模型見圖1,里面帶有磁性,可以輕易地吸附在門簾上,非常方便。它的主要功能是實時感知門窗的開合狀態,隨時可以讓主人知道門窗是否關實了。當然,它還可以與其他設備連用,比如與空氣凈化器聯動,開窗關閉空氣凈化器,關窗打開空氣凈化器。另外,也可以在自己智能手機安裝一個安卓的客戶端,不管外出還是休息,都可檢查室內門窗關閉情況,通過客戶端傳送給用戶,使用戶不用擔心家里門窗是否鎖好,能夠安安心心、快快樂快地玩好;如果回家了,還可以在回家之前將門窗打開,給室內透氣。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人們對家庭“數位生活”和“物聯生活”與“智慧生活”的向往,也是互聯網時代生活形態對智能家居產品發展方向的引導。據說小米現在有個業務是裝修,訂單式的,會植入很多智能控制產品,為家庭提供整套的解決方案,這都是生活形態下的家用智能產品設計與應用的一種嘗試,體現了人們對構建不同生活形態的家居產品的需求渴望。不論什么時候,人們對于家庭的舒適、便捷、安全性的生活形態追求,一直是沒有停止過的。雖然現在的家用智能設備更多展現的是一個概念,有的也只是初步的智能化構想,但是有了這個概念,立足于互聯網時代的特點,追求未來家居生活的智能化,這個美好的憧憬一定會變成現實,也許就在不遠的將來,會進入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智能產品的“數位生活”、“物聯生活”和“智慧生活”時代。
5結語
家居產品設計尤其是產品功能上的設計,比如智能化,其核心任務就是對人類生活形態所產生的需求進行研究,并通過一定的載體(如計算機信息技術)和方式,去合理地滿足這種需求。設計師在確立這種產品設計之前,要對特定人群進行調研和了解,因為對產品的設計不僅僅是設計了產品本身,而且還對用戶的生活形態進行了合適的人與人、人與產品、產品與功能化之間的關系。生活形態可以幫助洞察家居產品的設計方向和需求,智能化的需求又影響家居產品設計的未來趨勢,緊接著又會影響未來人們的生活形態,成為一種互相促進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導致用戶生活形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同時也影響到了產品設計的智能化需求。家居產品設計又是工業設計中占有份額最大的設計之一,應用前景和需求量都很誘人,其智能化的設計是影響家庭生活形態根本的推動因素,也是生活形態的追求產物,因此對家居產品的智能化設計,是基于用戶家庭生活形態的需求的功能化設計,具有極大的研究空間。生活形態的家居智能產品設計,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研究與實踐工作,可以充分展現設計人員的才能與創造性的發揮,在用戶需求的指導下,不斷發揮生活形態與智能化的連接,有助于產品的創新,更有助于設計師正確地把握產品設計的方向,才能保證產品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譚嫄嫄 耿道雙 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楊楠,李世國.物聯網環境下的智能產品原型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4,35(6):55—58.
[2]磨煉.基于生活形態的產品設計研究[J].機械設計,2013,30(7):127—128.
[9]蘇建寧,張秦瑋,吳江華,等.產品多意象造型進化設計[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4,20(11):2075—2682.
[12]陳香,錢曉波.面向弱勢群體需求的智能產品人性化設計研究[J].機械設計,2014,31(10):126—128.
[16]汪穎,張生濤,俞一青.基于農村老年人生活形態特征的公共產品設計研究[J].裝飾,2015(6):136—137.
篇7
關鍵詞:智能電網;智能高壓設備;技術理念;技術策略;電力系統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TM51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10-004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0.019
2009年,國家電網公司正式啟動智能電網的試點建設工程。智能電網是全新的概念,因此試點建設工程定將遭遇諸多技術瓶頸,例如高壓設備智能化或智能高壓設備。智能高壓設備是在國家智能電網建設基礎上提出的新概念,是傳感器、一次設備及二次設備的創新結合。智能高壓設備主張利用傳感器技術來實時地將高壓設備的狀態與電網運行控制結合起來,以優化電網的運行和確保電網供電的可靠性。《高壓設備智能化技術導則》(Q/GDW/Z 410-2010)是國家電網公司出臺的指導性技術文件,盡管如此,智能高壓設備技術理念的有效執行仍需較長的時間,同時智能高壓設備的研究單位、制造單位、應用單位尚未形成規范化的認識。據此研究背景,筆者結合智能高壓設備的技術特點,解析其技術策略。
1 智能高壓設備的技術理念與功能
高壓設備是電網運行的保障性元件,即服從電網控制;電網故障時保護動作自動退出運行。高壓設備智能化的目標是優化自身控制和支持電網優化運行,此乃智能高壓設備的研究、設計及應用關鍵點。據此認知,有研究人員就智能高壓設備提出如下技術理念:將高壓設備、智能電子裝置及傳感器有機集合起來,形成一部具備實時描述功能的新型設備。依此技術理念可知,智能高壓設備具有以下技術要點:從高壓設備的自控需求及電網的優化運行需求出發,制定傳感器的應用方案和對采集信息進行智能化分析;傳感器應自行就地分析信息,信息的內容包含控制、運行及可靠性狀態;智能化信息經站控層網絡、電網高級應用系統實現信息交互,以便實時適應電網的優化運行所需。此外,從智能高壓設備的技術要點中可歸納出,智能高壓設備具有優化自身控制、支持電網優化運行、支持優化檢修策略的
功能。
1.1 優化自身控制
電力變壓器的優化控制對象為冷卻裝置、有載分接開關,其中對于冷卻裝置,優化自身控制是綜合傳感器信息之后,在絕緣熱點溫度控制與節能之間找準平衡點,最后再按節能要求制定出智能控制策略。斷路器的優化控制指的是支持程序化操作及選相合閘控制,其中程序化操作指的是開關設備在相關指令、要求和技術的約束條件下自動實現接地開關、隔離開關及斷路器的分/合閘操作;選相合閘控制指的是綜合各種影響時間特性的信息,以支持在期望的相位實現斷路器的合閘操作。
1.2 支持電網優化運行
智能高壓設備往往從多方面對電網優化運行提供支持,如可靠性狀態、負荷控制等,其中負荷控制是指利用各種傳感器來對電力變壓器的最大安全負載能力進行實時確定,以滿足電網的應急所需。負荷控制的原則之一是縮短電力變壓器的使用壽命來提高電網供電的安全可靠性。
1.3 支持優化檢修策略
傳統在線監測與智能高壓設備均具備支持優化檢修策略的功能。對于智能高壓設備,多數傳感器皆可反映出高壓設備的可靠性狀態,此乃高壓設備檢修的主要依據。實踐表明,高壓設備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且現行傳感器無法完全反映出高壓設備運行故障的成因,外加智能電子監測裝置和現行傳感器的可靠性較低,因此難以完全支持優化檢修。對此,技術人員不宜過度追究在線監測的影響。
2 智能高壓設備的技術策略
2.1 智能化高級應用技術
智能高壓設備的高級應用是一種基于智能化信息的電網優化運行與檢修優化技術。高級應用是智能高壓設備應用的根本目的,尤其是電網優化運行技術,應作為智能高壓設備應用的核心目標。
2.2 傳感器與智能電子裝置
據調查結果顯示,高壓設備附近安裝的電子裝置和電量傳感器均易出現測量不穩定、故障率高等問題,雖然多數電子裝置均做過電磁兼容性實驗,但仍未徹底改善電子裝置運行的可靠性。針對此類問題,研究證實并非電子器件的問題,而是設計與實驗方面存在缺陷,即應從設計方面、實驗方面來改善傳感器與智能電子裝置的運行效果。
2.3 標準化技術
智能高壓設備的活力由所建立的智能高壓設備技術標準體系所決定,即智能化水平的評測標準、IED的互換性與互操作性標準、傳感器的接口標準與植入標準及智能組件的試驗標準、現場運維標準、開放性標準等均需得到規范。目前,智能高壓設備技術標準體系已經初步規劃完成,同時加快推進智能高壓設備標準化的建設步伐,以扭轉智能高壓設備無標準可依的現狀。
2.4 狀態評估技術
狀態評估技術作為智能高壓設備的核心技術,是指利用智能技術將傳感器的數據轉變為智能化信息,以支持智能高壓設備的高級應用。智能高壓設備通常表現出以下三種狀態,即控制狀態、運行狀態及可靠性狀態,且三種狀態之間具有較高的關聯性,但三種狀態的應用卻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因此,若智能化方案不同,則應重視對高壓設備狀態評估結果的準確控制及對評估結果可信度的準確描述。
2.5 信息管理與交互技術
高壓設備主要通過智能組件來實現智能化,而智能組件是IED的集合,同時從智能化工程的差異性來講,同類設備擁有多種IED集合方案。在智能組件中,IED的信息源可以是傳感器或其他IED,但主IED具有設備狀態分析的功能,即根據其他IED信息來分析設備狀態,分析所得的智能化信息應按事先約定好的間隔要求自主報送到其他站控層設備,從而支持智能高壓設備的高級應用。除此以外,為了滿足設備狀態分析的相關要求,多數信息需要多次使用,即IED應具備儲存與管理信息的功能,以滿足趨勢分析與信息品質分析所需。智能高壓設備是智能變電站與數字化變電站的重要區別。經論證,智能高壓設備的IED均可統一組網,同時根據智能化需求而設計的智能組件信息管理方案對保障智能高壓設備運行的安全性、可靠性非常重要。
3 案例分析
某500kV變電站是我國首批智能化改造試點變電站。此變電站的自動化系統由過程層、間隔層、站控層組成,且此變電站二次系統的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程度均較高,因此對一次設備智能化及高級應用網絡化的實現非常有利。此項智能化改造工程的內容較多,而本案主要討論的是一次設備的智能化改造,即分別從以下方面討論智能高壓設備的技術策略:
3.1 智能斷路器的技術方案
智能電網中,智能高壓設備采用的最終模式為緊湊型一體化智能設備。HGIS開關具有GIS開關和AIS開關的優點,即具有環境適應力強、占地面積小、安裝方便、運行可靠度高、抗振動能力強、維護工作量小、造價便宜等優點,但HGIS技術尚無法完全滿足電網智能化的建設需要。根據《高壓設備智能化技術導則》,本次改造工程自主研發了一臺基于HGIS的35kV智能斷路器。此斷路器具有在線監測、智能終端、集成保護、計量、測控等功能,同時可使開關的一次、二次設備融合起來,以提高智能設備的緊湊度。
3.2 變壓器智能組件的技術方案
對此500kV變電站的#3主變開展智能化改造,即配置一套三相的變壓器智能組件。此變壓器智能組件的每相均配置一個智能柜,智能柜具體由主IED、控制參量測量IED、冷卻裝置監測IED、油內氣體與微水監測IED及局放監測IED組成。智能柜之間的連接由光纖以太網來實現;智能柜中的子IED共用一套置于A相智能柜中的主IED;#3主變的非電量保護裝置及風冷控制箱均按在A相變壓器的旁邊,因此#3主變智能組件的非電量保護裝置及冷卻裝置監測IED也全部置于A相智能柜中。
3.3 斷路器智能組件的技術方案
高壓開關設備中,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主要由斷路器來實現。但據統計數據顯示,各類故障所占的比例分別為載流為8.9%、開斷與關合為10.0%、外力為10.6%、機械為33.3%、絕緣為37.3%,因此高壓開關設備故障的成因無疑以絕緣及機械為主。開關在線監測的任務是及時發現絕緣及機械方面所引起的故障及采用電流監測的方法找出電氣故障。開關在線裝置的任務是對刀閘電流、儲能電機電流、開關跳圈合圈電流及開關動作特征等進行在線監測,并利用站控層和MMS網絡上傳各種波形數據、實時測量值及告警信息等。此外,每一臺斷路器均配有一套包含斷路器動作特性監測IED的斷路器智能組件,以實現對主IED的集成處理。
實踐表明,按以上方案所開展的一次設備智能化改造對實現一次設備狀態的可視化具有重要作用且能夠實現智能變電站的安全可靠運行。
4 展望
智能高壓設備作為智能電網發展的產物,具有明顯的智能化特征,同時智能高壓設備所具備的自我狀態描述功能支持高壓設備的優化控制及電網的優化運行,因此對進一步推進國家智能電網的建設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以外,智能高壓設備的技術理念既包含在線檢測技術的各項功能,又新增優化控制和支持電網優化運行的功能,并能從技術上解決在線監測網絡的應用缺陷及完全滿足智能電網對網絡結構的要求。可見,在非智能電網的建設與改造中,智能高壓設備極具應用前景,即傳感器與IED可靠性的增強及智能高壓設備技術標準體系的健全定能為智能高壓設備開辟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殷曉剛,韓云,鄭偉.淺談智能高壓電力設備與傳統高壓電力設備的差異[J].高壓電器,2012,(4).
[2] 劉有為.基于智能高壓設備的主動保護與控制技術
篇8
[關鍵詞] 數字化企業;企業信息化;參考框架;成熟度模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26
[中圖分類號] F27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3)22- 0041- 04
1 數字化企業的緣起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全球范圍內的企業競爭日益加劇。競爭的主體由單個企業間的競爭轉向企業集團、產業鏈層面的競爭;競爭的性質、范圍由有形的競爭轉向無形的競爭;競爭的方式由單一價格競爭轉向服務模式、營銷渠道等全方位的競爭。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向數字化企業邁進,以期增強企業競爭力,在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全球著名的沃爾瑪公司是最早一批向數字化企業邁進的大型企業之一,在20世紀80年代,沃爾瑪即投資4億美元發射了一顆商用衛星,以支持公司總部與全球6 600多家分店、100多個配送中心以及數千家供應商通過統一的計算機系統進行高效的聯通。在經營管理方面,沃爾瑪為全集團的所有店鋪和配送中心配置了統一的管理系統,全集團每天發生的一切與經營有關的購銷調存等詳細信息,都通過網絡傳送到總部數據中心,總部可在1小時之內對全球門店的每種商品的庫存、上架、銷售量等實現全部盤點;在商品采購方面,沃爾瑪與其供應商基于網絡和電子數據交換(EDI)系統實現了高效協同,供應商可以實時掌握沃爾瑪的銷售狀態和庫存動態,按需為沃爾瑪的配送中心進行補貨,實現了整個供應鏈存量水平的最優化;在商品配送方面,沃爾瑪建設了高度智能化的配送中心和運輸系統,實現85%以上的商品由配送中心供應,保證貨品從倉庫到任何一家商店的時間不超過48小時,而其競爭對手僅能達到50%~65%水平。 沃爾瑪平均補貨周期是2天,而競爭對手卻至少要5天;沃爾瑪的運輸成本僅占總成本3%,而競爭對手卻高達5%。此外,基于多年累積的海量數據,沃爾瑪應用商務智能以小時為單位動態地運行決策模型,形成最佳的商品組合、陳列以及降價促銷等策略。通過實施數字化管理,沃爾瑪的總資產周轉率是同行業企業的數倍,而其經營費用與銷售額的比率幾乎是同行業企業的一半[1]。
2 數字化企業的定義與特征分析
隨著沃爾瑪、戴爾、思科等具有代表性的數字化企業的逐步涌現,企業界和學術界的專家學者們對數字化企業的發生與發展相繼開展了多方位的理論探究和案例分析,并由歐美的學者正式提出了數字化企業的概念,即“Digital Firm”或“Digital Enterprise”。
數字化企業的提法雖然已被廣為認可,但關于其定義與內涵卻眾說紛紜。美國波音公司的Wayne Esser等學者對數字化企業的理解是:“實現無紙化制造,并且帶來高效生產力的企業”[2]。亞德里安·J·斯萊沃斯基認為,數字化企業是現代企業運行的一種新模式,是以數字化技術為手段,以創新為原動力,遵循數字經濟規律的知識型企業[3]。Jonh Davies認為,數字化企業采用信息技術作為企業構建的基礎,以便實現下列的基本目標:更有效地貼近客戶需求,提高員工生產效率,以及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它利用通訊與計算技術的融合來改進業務流程[4]。國內的袁清珂等學者認為,數字化企業是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高級階段,它將信息技術、現代管理技術和制造技術相結合,并應用到企業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和企業運行管理的各個環節,實現產品設計制造、企業管理、生產控制過程以及制造裝備的數字化和集成化。提升企業的產品開發能力、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制造能力,從而提高企業綜合競爭能力[5]。
總體而言,數字化企業至今沒有一個被普遍認可的定義,多數將其理解為一種企業運營模式,少數將其理解為以集成應用為核心的企業信息化發展模式。因此,數字化企業的內涵有待進一步闡釋,從而為我國企業轉變發展方式,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指明發展方向。
通過對沃爾瑪、海爾集團等國內外數字化水平較高的代表性企業的共性特征的提煉,我們對數字化企業的定義及相關特征給出了新的界定。
數字化企業是以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為指導,在各項運營活動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支撐作用,實現生產、經營、管理、決策各環節數據的適時獲取、充分共享和深度應用,達到優化生產、精細化管理與量化決策的集成統一,從而能夠從容應對市場競爭的知識型企業。數字化企業集中反映了經濟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大背景下,企業創新的發展潮流和企業信息化建設的趨勢。
從運行特征看,數字化企業的各類數據實現全面數字化,企業全員都能隨時隨地獲取被授權訪問的數據,促進了工作效率提升;各級管理人員通過充分獲取并深入利用各方面信息,強化對業務的掌控能力,能夠實現事前預測與事中的有效控制;基于充分共享的信息,企業內部各業務單元與職能部門之間實現一體化運作,企業與合作伙伴、供應商之間高效協同,形成產業鏈優勢,從而能夠快速應對市場變化,高效滿足客戶需求。
從信息技術特征看,數字化企業擁有完善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能支撐各類信息系統安全、高效運行;擁有滿足企業實際需求的各類信息系統,相關信息系統實現有效集成,形成了集成統一的企業信息平臺,企業的戰略決策、經營管理以及生產運行方案的制訂等方面都能通過相應的輔助分析系統進行仿真分析或預測,形成最優化的方案來指導決策或生產,從而降低決策的風險,提高生產的安全性、效率和靈活性,有效降低成本。
3 數字化企業建設的參考框架
通過綜合分析沃爾瑪、海爾集團等國內外著名公司向數字化企業邁進的關鍵舉措和成功經驗,我們針對數字化企業建設提出了一種共性的參考框架,具體包括推進方向、企業數字化平臺參考框架、數字化企業成熟度評估模型及建設原則等4方面內容。
3.1 數字化企業建設的推進方向
傳統企業向數字化企業邁進,應該從管理創新、信息化建設與知識管理等3個方面加以推進,逐步實現信息技術與公司各項業務的全面融合,進而顯著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和經濟效益,實現企業的快速發展。
管理創新:在構建數字化企業的過程中,以創新的管理思想為指導,以創新的管理制度為保障,從企業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把管理創新與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充分結合、相互促進,優化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形成優化的企業組織結構與業務流程。
信息化建設:通過信息化建設,搭建起企業數字化運作支撐平臺,實現信息技術應用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高度融合的業務運作數字化和管理決策數字化。業務運作數字化包括數字化設計、數字化制造、數字化采購、數字化營銷、數字化服務等。通過實現數字化設計,顯著增強企業的研發設計能力,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通過實現數字化制造,顯著提升生產運行的精細化管理水平,提升生產作業效率,降低生產作業成本,強化生產作業安全;通過實現數字化采購,充分發揮企業集中采購優勢,顯著降低采購成本;通過實現數字化營銷,顯著降低營銷成本,擴大銷售范圍,提升客戶需求分析與預測能力;通過實現數字化服務,顯著降低服務成本,為客戶提供多方位的服務手段,提升客戶滿意度。在管理決策數字化方面,基于高效的經營管理平臺與決策支持平臺提供的管理手段和決策支持工具,各級管理人員可以及時發現企業運營過程中存在或可能發生的問題,實現有效的事前預測與事中控制,提升決策的科學性與效率。
知識管理:企業必須高度重視和加強知識管理,通過實施知識管理來全面提升員工素質、增強企業的整體創新能力,以保障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持續發展。在戰略層面,企業應將知識管理納入到戰略體系中,讓企業的各部門和每個人的目標與企業的目標有效結合,圍繞部門和崗位工作目標來明晰關鍵知識領域,進而設計知識管理提升手段。在戰術層面,企業需要建立知識管理機構,推動建立和完善知識管理相關制度,構建崇尚知識分享的企業文化,構建知識庫與在線培訓平臺等知識管理系統,搭建面向知識提煉和分享的專家交流會等實體交流平臺,從而為知識管理奠定體制與機制保障。
3.2 企業數字化平臺參考架構
現實中的企業有著紛繁復雜的多樣性。從企業模型分析的角度,可以將企業運營行為劃分為戰略決策、經營管理和業務運行3個層面,在業務運行層面可以將業務鏈進一步劃分為研發、生產、采購、銷售及客戶服務等5個領域。不同類型企業的業務鏈可能全部涵蓋這5個領域,也可能只是部分涵蓋。
如圖1所示,企業實現高水平的數字化運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撐平臺,每個方面的支撐平臺服務于特定的業務或管理需求,并基于企業應用集成平臺實現整合應用。
決策支持平臺:用于將企業的經營數據與業務運行數據進行深層次的整合,并轉換成便于分析的信息,使得分析人員能夠利用高效的分析手段來了解數據背后的意義,從而為企業決策提供充分的依據,促進企業決策科學性與效率的提升。主流的建設模式是采用成熟的商務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解決方案。
經營管理平臺:用來支持企業的計劃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及辦公管理等方面的經營管理需求,為各類管理人員提供高效的管理手段,實現高水平的運營管控,有效防范各類風險。主流的建設模式是采用成熟的企業資源計劃解決方案和協同辦公平臺解決方案。
研發設計平臺:用來集中管理企業的研發設計數據和相關數據,支持多領域、多專業一體化的研發設計,促進新產品研發或復雜工程設計能力的持續提升。以制造業為例,主流的建設模式是采用成熟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解決方案。
生產運行管理平臺:用來支持生產計劃或生產方案的科學制定、生產數據實時采集分析與可視化展示基礎上的生產指揮與調度及生產作業過程的先進控制與實時優化,促進生產作業的精細化管理。主流的建設模式是采用具體行業領域的制造執行系統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解決方案。
物資管理平臺:用來支持企業規范采購業務流程,提升庫存與庫房管理水平,實現集中采購,以此來降低采購成本,有效滿足生產和銷售業務的需求。主流的建設模式是采取前臺與后臺的模式,前臺主要面向采購交易的電子商務網站,后臺主要面向企業內部采購業務流程和庫存管理流程的業務支持系統。
銷售管理平臺:用來支持企業規范銷售行為,實時掌握銷售數據,實施統一靈活的銷售策略,實現物流配送等保障業務的合理安排,整體上降低銷售成本。根據銷售業務的差異性,主要有兩種主流的建設模式:一種是搭建企業級的銷售管理系統,同時管理多個銷售終端,典型的代表是沃爾瑪公司;另外一種是搭建大型的電子商務網站,借助互聯網來實現產品銷售。
客戶服務平臺:用來降低服務成本,支持客戶自我服務,提升客戶的滿意度。主流的建設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建立呼叫中心(Call Center),支持客戶通過電話方式來獲取供應商服務或實現自助服務;另外一種是建立客戶服務網站,借助互聯網來為客戶提供多方位的服務手段。
知識管理平臺:是企業實施知識管理的主要載體,用來支持企業知識的歸集與分享,促進員工在充分利用企業已有知識積累的基礎上更有效地開展工作,從而提高組織的整體業績和創新能力。構建面向顯性知識歸集與分享的企業知識庫是目前主流的建設模式。
企業應用集成平臺:對于企業內部的各類信息平臺以及合作伙伴企業間的相關信息系統,只有實現它們的高效集成應用,才能做到企業內外各類信息的充分整合與共享,實現業務流程的緊密銜接,從而支持企業實現高效的運營。關于企業的應用集成,傳統的點對點集成模式已無法適應現代企業復雜的集成需求。為了避免點對點集成的個性化實現和高耦合問題,企業需要采用基于統一的標準實現所有相關系統集成應用的企業應用集成平臺模式,該模式簡化了集成的實現與后續的維護。
3.3 數字化企業成熟度評估模型
筆者借鑒文獻[6]等企業IT成熟度方面的研究成果,結合對眾多成功企業的案例分析,提出了一個評價企業數字化成熟度的評估模型,以供參考。
3.4 數字化企業的建設原則
數字化企業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推進過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幾方面原則:
(1)必須統籌平衡企業管理創新、信息化建設及知識管理3個方面的有序推進,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很多企業在推進自身數字化的進程中割裂了三者關系,導致信息化建設成果無法適應企業管理變革和業務發展的需要,或者是企業人員不能適應信息系統的應用要求,難以充分發揮信息系統應有的作用。
(2)制訂科學合理的企業IT戰略規劃,遵循IT治理的國際最佳實踐原則,穩步扎實推進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國內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已經逐步從部門級的分散建設模式轉向了企業級的統一建設,并開始重視制訂統一的企業IT戰略規劃。但是在IT戰略規劃的實施方面,卻普遍缺乏嚴格規范的IT治理,導致IT建設與業務需求錯位,無法達到既定的建設目標。
(3)必須高度重視并實施好信息安全與運維保障工作。數字化企業需要實現信息技術應用與企業運營的高度融合,信息技術應用的可用性直接影響到企業業務的連續性。因此,必須充分做好信息安全與運維保障工作,以保障各類信息技術應用的高可用性。
4 結 語
本文基于對各類數字化企業案例研究所形成的認識,提出了一種通用的數字化企業建設參考框架,以后將就不同類型的企業給出更具針對性的建設模式和評測標準。希望此文能對企業管理相關人員加深關于數字化企業的理解,加快建設數字化企業的思想轉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唐·索德奎斯. 沃爾瑪不敗之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Wayne Esser,Roger N Anderson. Visualization of the Advanced Digital Enterprise[EB/OL].http://leanenergy.ldeo.columbia.edu/docs/OTC%20EsserAnderson%202001.pdf.
[3]亞德里安·J·斯萊沃斯基. 數字化企業[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4]John Davies. 邁向數字化企業[J].IT經理世界,2005(18).
篇9
關鍵詞:國際營銷;4P策略;SWOT分析;邁克?波特鉆石模型;技術變化;跨界聯名;共享員工;高鐵
一、國際營銷活動概述
國際營銷活動是指跨境提品或服務,并獲得利潤的貿易活動。作為一種商業活動,它不僅受營銷環境的影響,更受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影響。區別于推銷,營銷具有較強的理論支撐,其中4P策略、SWOT分析、鉆石模型等模型及分析方法在本文的案例分析中有所使用。我們通過理論結合案例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就可以為企業國際營銷提供戰略發展方向。(一)國際營銷理論——4P策略。4P策略是四個基本策略的組合,包括產品、價格、渠道、宣傳,是站在企業角度的營銷策略和手段。對產品包裝、商標、品牌、質量等要素的組合與運用上體現對產品創新與功能的注重;價格策略需要我們根據企業的市場定位對應制定,涉及基本價格、折扣價格、商業信用等定價方式與技巧的運用;分銷策略更加側重經銷商的發展及銷售網絡的構建;宣傳包括促銷、廣告、公關等多種方式的協同使用。(二)國際營銷理論——SWOT分析。SWOT分析是一種基于企業內外部競爭條件和環境進行的態勢分析,四個字母分別代表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四個方面。S與W代表企業內部因素,而O和T則表示企業外部條件,SWOT分析法通過將企業的優劣勢、機遇與挑戰列在分析矩陣中,將各影響因素進行組合,探討出一系列有決策性的結論和建議,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新思路。(三)國際營銷理論——邁克?波特鉆石模型。著名管理學家邁克?波特為分析一國某種產業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的原因,提出了鉆石模型。它主要從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企業的戰略結構及同業競爭四個方面進行分析。生產要素包括天然資源、資本資源、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等要素;需求條件并不是指國外市場的需求,而主要是指本國市場的需求,這是因為本國市場的需求能夠更加直接地激發該國的競爭優勢;而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互相帶動,會使得一個企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對整個產業帶來正面影響;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則體現在國內市場的搏斗激發的改進與創新,進而將競爭力延伸至海外市場。鉆石體系即由這四個要素雙向作用而來。
二、世界經濟發展中的技術變化
20世紀以來,世界經濟邁向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在資源配置的優化過程中,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使得經濟活動中國界不斷弱化、生產力則日趨強化。伴隨著各國貿易的增多、經濟合作向縱深發展,各國政策也朝著壁壘減少的方向改進。然而,貿易保護主義也在全球化進程中逐漸滋長,部分國家或地區出于對國家政治、安全的考慮組建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開始以自己為中心進行區域經濟發展以抵御經濟全球化對該國的沖擊。在世界經濟的蓬勃發展中,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平行發展,卻又相互促進、相互激發,共同促成了企業乃至行業的發展———技術變化。當今時代技術變化過程中,數據的使用已經蔓延滲透到每一個職能領域,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大數據通過專業化處理,提高數據加工能力并實現增值。今天的大數據依托云計算等技術,實現在人工智能、“互聯網+”等多方面、多行業的發展。21世紀中國“新四大科技創新”———高鐵、支付寶、網購、共享單車,都與大數據和云計算難以分割,技術的改變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更考驗著營銷活動的迭代更新。
三、技術變化對國際營銷活動影響案例分析
國際營銷活動不僅受海外國家政治、文化等營銷環境的影響,更受到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影響。技術的變化要求國際營銷活動隨之轉變,營銷需要順應甚至是配合技術的變化。(一)跨界聯名的合理性———4P策略分析。隨著新時代科技生活的發展,“快”文化盛行,人們需要更快地在眾多商品中找到自己心儀的那個;企業則必須讓自己的產品更快地脫穎而出。當一個文化符號還無法詮釋一種社會生活方式或者再現一種綜合消費體驗時,就需要幾種文化符號聯合起來進行詮釋和再現,而這些文化符號的載體,就是不同的品牌,這種行為也成為了近年最熱的營銷模式———品牌聯名。回顧2019年爆火的跨界組合,聯名大戶名創優品與故宮的合作;法國奢侈品品牌LV與美國潮牌Supreme的強強聯手;王者榮耀×M.A.C、英雄聯盟×LV的破次元壁碰撞;Dior×Nike的萬眾矚目……如今,萬物皆可跨界,品牌皆可聯名。從諸多跨界組合中,不難分析出大多數跨界品牌之間都不具有競爭關系。他們處于不同的行業,擺脫了同類競品的關系,跨界品牌之間取其互補或共通之處進行合作。有的時候僅僅換上一套包裝,甚至完全不需要對產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就可以實現聯名款銷量的暴增,對于口紅、鞋包來說,僅僅更換外包裝的成本要比研發新色號、新款式小得多。此外,合作雙方進行資源共享,可以借助對方的渠道、資源,甚至可以流量互導。從4P策略的角度分析,品牌跨國合作的理由如下:(1)產品(product)方面。外國品牌擁有先進的技術、精良的品質、多年積累的口碑和消費群體;本土品牌則在當地擁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可以幫助外國品牌開拓本國市場。聯名給單一產品冠以兩個甚至多個品牌的名,使其享受多個品牌的品牌效應。此外,聯名產品通常會推出新的包裝,產品包裝的更新是成本較低的、效果卻較好的營銷策略。(2)價格(price)方面。聯名產品享有兩個或多個品牌的冠名,消費者卻只需負擔單一的價格,對于消費者來說即是在價格不變的前提下給出了“折扣價格”的心理暗示。(3)渠道(place)方面。聯名商品不僅幫助外國品牌打通當地市場,快速發展經銷商并構建銷售網絡,更享用雙方或多方品牌的銷售渠道。(4)宣傳(promotion)方面。品牌通過聯名迎合潮流趨勢,可以制造熱議話題。除去品牌方之間宣傳渠道共享帶來的利益,對于本土品牌來說,更加希望能夠借勢開拓海外市場,借助外國品牌擁有國際熱度。對雙方品牌來說,都是一次轉變自身形象,為品牌注入新鮮活力的好機會。跨界營銷的本質目標就是為品牌創造附加價值,讓品牌可以實現強強聯合。新老品牌的合作,為老品牌賦予了年輕化的屬性,也為新品牌加持情懷符號,達到各自征服本不屬于本品牌目標受眾的效果。品牌跨國合作并非只是一方單純的利己活動,而是一場雙贏的戰略合作。良好的跨界合作,能夠充分利用雙方的資源,包括信息、渠道、用戶、知名度、形象、價值觀等。品牌效應疊加,形成整體的品牌印象,產生更具張力的品牌聯想。(二)全球共享員工模式——基于疫情中國員工共享的SWOT分析。2020年的肺炎疫情使得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驟增,勞動力市場上也出現了特殊的供需矛盾。“共享員工”模式以其獨特的優勢應運而生,成為了國內企業應對疫情進行積極自救的創新之舉,也成為了企業復工復產道路上獨特的跨界風景線。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共享員工”通過人力資源的再分配,實現了企業、員工、社會三方共贏,具有很強的積極意義與極高的社會價值。“共享員工”可以理解為共享經濟在當下衍生出的一種新形式,同時也是“靈活用工”理念的新體現。以下基于疫情期間中國實行共享員工模式進行SWOT分析,由此探索國際市場共享員工之路的發展趨勢。根據SWOT分析法,優勢(strengths)主要體現在:(1)能夠有效緩解勞動力供需矛盾,減輕企業用工壓力。“共享員工”模式則有效解決了勞動力供需矛盾,實現了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有效緩解了企業用工的雙重壓力。“共享員工”模式使得企業實現了成本最優化與效益最大化。(2)保障員工穩定的收入,提升員工素質。“共享員工”模式使得疫情期間“賦閑在家”的員工可以繼續工作,實現了員工價值的再創造,保障了員工穩定的收入。除此之外,“共享員工”模式也激發了人才發展活力,給員工增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與選擇權利。(3)提升返崗率,推動復工復產,有利于社會穩定。“共享員工”模式使得企業觀念從“為我所有”轉變到“為我所用”,讓勞動力在企業之間有效流動,實現合理配置,有效提高了返崗率,避免了人力資源的浪費,推動了企業的復工復產以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復。(4)實現了企業效用和社會福利的“帕累托改進”。“共享員工”模式的合理使用可以使企業的效用實現帕累托改進,同時也使大量員工的境況得到改善,充分緩解了特殊時期的社會就業壓力,使社會福利得到提升。劣勢(weaknesses)主要是由于“共享員工”存在行業技術壁壘。共享員工更適合低端行業的非核心崗位、基礎崗位等通過短期、快速培訓能達到上崗標準的崗位,例如餐飲服務、零售促銷、快遞分揀、物業保安等。這是因為企業對員工的上崗前培訓是不帶來收入的純成本,在收益有限的情況下企業愿意付出的前期成本就十分有限,加上這種共享模式實為疫情期間社會重大變故下的短期借調,給企業帶來的收益不僅有限,而且收益期較短。這種情況下行業間差別越大、技術性越強、崗位越核心,企業所需在招聘來的“共享員工”身上投入的成本也就越高,且不說對“共享員工”進行培訓的難度,光是成本就已是企業所不愿負擔的。這就使得在員工共享的過程中,要想完成緊缺人才的補齊就不得不與多類型企業進行合作,甚至可能需要多個員工分別從事不同類型的簡單工作以代替原來一個專業員工的工作,這無疑也給企業帶來了額外的成本。機會(opportunities)主要有:(1)共享員工模式有望在企業間進一步深化。在疫情席卷世界,全球經濟發展阻礙重重的局勢下,這種人力互補的合作經營模式有望助力我國企業甚至各國經濟體在不定的市場環境中取得更大的發展。(2)企業員工可以從常態化的共享機制中享有諸多助益。對企業內的員工而言,企業間合作機制會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增加工作報酬的機會。(3)科技條件的逐漸成熟,為共享員工模式第三方智能平臺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后疫情時期,新基建按下快捷鍵,建設重點包括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和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社會數字化步伐的加快有望推動更多第三方智能服務平臺的建設,以滿足未來新型用工模式的需求。威脅(threats)主要體現在:(1)未來運作空間存在明顯的結構性矛盾。“共享員工”模式未來在不同層次的人才需求市場上運作,也存在著明顯的結構性矛盾,即低端人才共享需求小,高端人才共享供給不足,中端人才共享受限程度極大。因此,疫情特殊背景下的“共享員工”或許可行,但未來“共享”模式下的運作空間卻大為受限,“共享員工”要想延續疫情結束后的生命力,其運作模式必然需要進行一定規模的調整。(2)相關法規及政策尚不完善。“共享員工”模式作為一種新生事物,規范和保障其運行與發展的相關政策難免存在滯后問題。共享員工模式對應著新型勞動協議的建立,企業面臨的法律問題更加復雜,對企業來說存在相當的法律風險。若將此模式開拓到國際市場,更將面臨各國法律的摩擦。通過對共享員工模式的優劣勢、機遇與威脅進行分析,再結合企業實際將影響因素進行有機組合,就可以得出未來企業發展方向的有效建議。比如:S1S2O1結合可以得出結論:共享員工模式不論對企業還是員工而言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可以充分利用疫情背景發展該模式,在企業間進一步深化,緩解企業用工壓力,保障員工收入穩定。S1S2T1結合可以得出結論:盡管共享員工未來發展走勢不夠明朗,但可以借助疫情契機先行嘗試這一模式,短期內尚有一定的盈利空間。疫情期間先行發展出的共享員工模式或也可為未來進一步發展開路。(三)“中國智造”高鐵出口———鉆石模型分析。從1964年日本新干線引入中國,到如今高鐵成為中國的一張靚麗名片,中國高鐵正進入廣泛應用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北斗導航等新技術,實現高鐵移動設備、基礎設施,以及內外部環境之間信息全面感知、廣泛互聯、融合處理、主動學習和科學決策的智能高鐵發展新階段。我國高速鐵路技術雖然起步晚,但一直以驚人的速度發展。2014年中國高鐵在海外正式開辟出市場,且在海外市場具有越來越強的競爭力。同時,高鐵項目的成功也為我國的對外開放帶來了許多的機遇。目前,我國高速鐵路出口業務已占全球高鐵裝備制造業的近70%的市場份額。以下將基于邁克?波特的鉆石模型理論分析中國高鐵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原因。從生產要素角度看,在高鐵領域,我國不僅掌握了初級生產要素,更掌握了通訊基礎設施、復雜和熟練勞動力、科研設施、專門技術知識等高級生產要素。我國1991年攻克高速鐵路關鍵技術;2002年突破磁懸浮技術;2007年中國鐵路開始邁入高速時代……2017年裝配由中國自主研發的大功率IGBT“復興號”列車投入運營;2019年我國完成第三次突破高鐵制架技術。現在,中國已經攻克了鐵路工程建造領域一系列世界性技術難題,系統掌握了各種復雜地質及氣候條件下高鐵建造成套技術。從需求條件看,我國高鐵的飛速發展得益于我國早期高鐵技術領域的落后地位以及對高鐵技術的強烈需求。正是我國國內高鐵需求的缺點塑造了我國的特色高鐵,并促使其不斷進行速度提高和技術革新。而今我國高鐵技術日趨成熟,在此復雜而嚴苛的環境中更迫使了本國高鐵對質量的不懈追求以及產品創新。從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上看,高鐵的發展與物流業、旅游業和商務的發展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更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時,高鐵的出口也帶動了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出口,給我國對外開放提供了新機遇與新思路。從戰略結構及同業競爭方面,唐山機車廠、青島四方機車廠、長春機車廠等我國大型高鐵制造廠之間也形成了激烈的同業競爭,國內市場競爭激發出的改進與創新使我國高鐵競爭力成功延伸至海外市場。以上四個因素雙向作用,共同促進了我國高鐵行業的發展,提升了我國高鐵技術的國際競爭力。
四、結論
以上三個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快餐文化下品牌通過技術合作推出聯名產品,代表著輕技術變化下以青年為主體的營銷模式的轉變,具體分析了這種營銷模式的合理性,理解了“流量合作”背后的含義。共享員工模式則考量的是疫情這一特殊背景下,技術進步衍生出“靈活用工”這一應對策略在后疫情時期是否依舊有生命力,又是否有將其推廣至國際市場的價值。高鐵出口是關乎民族產業和民生的熱點話題,高鐵發展的50年正見證了新時代技術變化之路,也為技術變化對國際營銷活動的影響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經濟全球化時代,要求國際營銷活動適應日新月異的技術變化。而針對不同的營銷案例,需要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進行合理分析,結合企業及社會環境的具體情況得出一系列有決策意義的結論和建議,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林聰.區域特色產業發展與地方政府角色定位[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2]邱罡.跨界營銷:風馬牛如何相及[J].中國投資,2007(12).
[3]趙宇翔,呂維霞.“共享員工”模式繼續完善方能長效發展[N].中國縣域經濟報,2020-03-30.
篇10
1.1參數化設計——體育建筑BIM設計的基礎
在BIM概念還沒有像今天這樣被廣泛認知的時候,參數化就被作為是一種提高設計效率、實現對復雜的異形建筑可控化,以及制作模數化分割曲面的技術手段。體育場館的外部造型以及建筑表皮的設計主要使用參數化工具進行設計。通過建立建筑信息模型,使建筑結構可以在虛擬時間進行分析,達到最合理的結構形式,實現對體育建筑表皮材質數量和大小的確定。參數化改變了傳統體育建筑的設計方法,同時也提高了其建筑設計的精確性,縮短了設計周期。
1.2BIM與體育建筑智能化
體育建筑向智能建筑發展需要依賴BIM技術才能實現。一般認為,“智能”是指個體對客觀事物進行合理分析,判斷及有目的地行動和有效地處理周圍環境事宜的綜合能力。智能地對客觀事物進行合理分析,代表在建筑設計初期,通過對參數模型的分析來制定合理的建筑形式以及符合體育建筑設計標準的空間形態。在建筑運行階段,智能代表可以客觀合理地對建筑生命周期進行評估。BIM技術產生的新的設計方法擺脫了傳統只對體育建筑進行形態設計,改變了數據分析依托感官設計的方式,建立了整套理性的標準對體育建筑進行整體分析。
2案例分析
2.1Avia體育場館設計——參數化設計在BIM技術中的應用
Avia體育場建成于2010年,可容納50000人,由擅長體育建筑設計的Populous(前身HOKSport公司)完成,是第一座完全依靠參數化設計手段完成的體育場館。整個設計希望成為當地的標志性建筑,同時建筑本身又要與周邊環境相融合。所以,設計采用一個自由的曲線形態,應用Bentley公司的GenerativeComponents(GC)軟件進行設計,采用多方案比較方法獲得對周邊環境遮擋最少的形體。此外,采用透明材料的表皮,以獲得更多的陽光,使得建筑本身能夠更好地融合于周邊環境。設計試圖將屋頂結構和建筑立面組成一個完整的形體,并包裹在主體結構外面,打破傳統體育場館屋面結構與外立面分離的設計方法(圖2)。整個設計方案建立的過程是,首先在Rhino建立3D模型,利用3D模型快速建立形體并獲得最適合的平面形態。一旦這個形式得到認可,就會在GenerativeComponents(GC)里面建立一個基本模型,再通過在Rhino中得到的數據導入生成GC的腳本,并由此腳本生成新的模型。而在GC中生成的模型具有很強的可修改性,由結構工程師進行優化,并將結構設計數據導入模型。這樣在同一個模型中,建筑師負責表皮和建筑形態的設計,而結構工程師則在這個模型上面對結構構件尺寸和位置進行調整。這時所有參數的調整、模型的信息都存儲在一個Excel表格里。結構工程師只需要將調整好的數據輸入,建筑師所使用的模型就會及時得到更新。同時,幕墻顧問公司和建筑師通過統一的建筑模型進行研究,分析實際建造中有關幕墻板材尺寸的問題,并在SolidWork中以原模型的結構中心線作為基礎,建立更為細致的幕墻節點模型,并再次對幕墻設計進行優化(圖3)1。正是通過對參數模型的分析,計算出體育場幕墻最小厚度不是設計時選擇的8mm厚的聚碳酸酯板,而可以采用3mm厚的聚碳酸酯板代替,這樣整體屋頂材料的質量可以從200t減少到80t,從而使材料的造價成本降低到原來的60%左右。通過應用參數化設計以及BIM技術,Avia體育場項目最終在人力、材料上節約了大概350萬美金。此外,通過建立BIM模型,還可以對Avia體育場進行能源分析,進而實現節能、建設環境友好型體育場館的設計目標。對于分工明確的國外事務所來說,通過參數信息化模型可以更好促進跨公司間的合作,這也是BIM技術加快設計、協調合作的一個原因。在整個模型的設計過程中,建筑師起到統領整個設計過程的作用。建成的建筑信息模型除了具備整個建筑的全部信息,在施工階段有關建筑立面板材加工和定位都可以在此信息模型中進行修改,大大節約了現場加工的人力與物力成本。
2.2杭州奧體中心主體育場——BIM技術從方案到施工應用
杭州奧體中心主體育場位于錢塘江與七甲河交匯處南側,規劃建筑面積22.9萬m2,擁有固定坐席80000個(圖4)。此建筑的表皮設計是建立在一系列標準模數化的鋼結構網架上生成,所以其外表皮設計需要參數化技術手段,實現設計的協同和復雜幾何形體的圖紙化。在概念設計階段,為了定義建筑表皮的空間幾何關系和研究形式的多樣性,并分析這些形體結構關系的合理性,需要利用參數化模型演算。在圖紙化階段,BIM的工作平臺可以促進更高效的交流和協作,使得整個設計過程銜接得更加流暢。BIM技術適合參數化的形體,而參數化形體也需要BIM去實現復雜的幾何形體,并使其在更加經濟合理的條件下實現,增加建筑形式的多樣性。在方案設計初期,Rhinoceros3D和Grasshopper作為主要的形體設計工具。在Rhino中建立模型之后分析形式的多樣性,再將模型轉入結構分析軟件。通過Kangaroo結構分析軟件2對結構形式分析后再優化建筑形體,通過Rhinoceros建立3D模型用于建筑和結構分析,最終還是通過將Rhinoceros的模型轉入Revit使圖紙二維化(圖5)。同時,與傳統設計手法相比,由于整個建筑的表皮為曲面,很難統計出幕墻的準確尺寸和數量,在幕墻設計中只能大致給出幕墻分割,而利用參數化軟件,建筑師可以精確統計建筑表面板材的數量和板材的具體信息,如曲率、尺寸等。在施工圖階段,借助原有模型將3D模型的形體設計帶入到Revit當中,進一步建立建筑信息模型、體育場館內部建筑功能模型、結構網架模型、機電設備管線模型等。另外,體育場館項目設計對防火、疏散、聲音、溫度等要求較高,這些都需要在IES中進行分析測試,進而得到更加節能的建筑。傳統二維圖紙設計時,各專業圖紙需要匯總后由總工程師進行會審來發現和解決協調上的問題,所以人為上不可避免有很多問題。利用BIM技術模擬整個建造過程,直接向班組進行施工交底并進行作業指導,改變了傳統平面交底,轉為4D(3D+時間緯度)的可視化交底。
2.3新加坡體育中心——建立在BIM標準下的體育場
新加坡體育中心項目作為專門為熱帶地區設計的綠色、生態節能體育中心采用了BIM技術(圖6)。新加坡體育中心定位為國際性比賽場所及大型的商業娛樂中心,可容納55000人,需滿足365天全年無休的運營理念。這個項目的設計構思是將多個體育場館建筑共同搭建在一個統一的大平臺上,整個建筑群涵蓋體育場、多功能體育館和一個室內游泳館以及水上娛樂中心。預計項目將于2014年完工。作為目前跨度最大的拱形屋頂,在減輕自重使得建筑形式得以實現的同時,節約用鋼量也是評價一個體育場館設計是否合理的一項指標。由于新加坡已經建立了BIM標準,所以其在從設計到施工的整個過程需要遵守新加坡的BIM設計守則。
整個工程涉及到多個建筑單體的協調工作,需要建立完整的施工管理制度(圖7)。但最復雜的設計部分還是體育中心的開啟屋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室內體育場館,可開啟屋頂部分設計復雜,同時還需要考慮到屋頂的燈光設計與屋頂運動所產生的技術問題。BIM技術在此項目上有以下優點:提供施工模型、專業協調、自動形成準確的剖面、進行碰撞檢查及虛擬漫游。除此之外,由于建立了建筑信息模型,可以更方便、快速地獲得建筑性能分析熱能使用效率及對建筑整個生命周期的分析數據。新加坡體育場是世界上采用公用建筑市場化運營方式(PPP)設計建造的最大體育場。在PPP運營模式下,設計建造的部分由私營部門的合作伙伴設計和制造基礎設施,而在滿足公共部門合作伙伴的規范前提下,整體設計建造部分的價格往往是固定的。所以,對于負責此建筑設計的Arup公司來說,使用BIM進行體育場館設計的益處很多。Arup公司在新加坡體育中心設計中采用了達索公司CATIA和蓋里科技DigitalProject以及MicrosoftOffice2007進行建筑設計。
CATIA3D模型可以通過Excel2007控制模型中的數據信息,幫助建筑師很快將結構反饋的信息加入到已有的建筑模型當中,加快模型修改的速度,同時更新的模型可以迅速反饋給其他相關專業的設計人員。使用這個軟件還有一個好處是,像Arup這樣可能會重復設計同一類型建筑的大型設計公司可以創建一個設計資料庫,當其在進行類似項目設計時可直接利用原有信息確定建筑場地、座位等基本信息,大大節省設計的時間,提高設計的精確性。使用CATIA以及DigitalProject的另外一個優點是,能夠在設計階段確定幕墻的施工單位,使幕墻設計更早介入到整個建筑設計的過程當中,在設計后期,幕墻公司就可以利用Arup公司提供的BIM模型加工幕墻,在提高設計精度的同時,也節約現場加工的時間以及人力成本。
3案例總結
通過上述三個體育建筑設計案例發現,體育場館由于存在對場地規模和視線要求等預先設定的要求,在方案設計初期,需要根據確定因素建立好場地的基本模型。通過對建筑所在環境、文脈等人文因素的思考建立基本概念,從而生成概念模型。參數設定下形成的體育建筑曲線形體絕不僅僅是形式主義下的產物,還應是建立在理性分析上得出的具體形態。BIM技術對于中國建筑師來說,可以提高其設計的準確性,減少其與各專業的協調時間,進而保證減少人為造成的誤差。對于結構工程師來說,BIM模型內部帶有大量信息,可以幫助結構設計人員創新結構形式,同時對建筑用鋼量有更加精確的描述。對于設備工程師,可以在三維模型的基礎上進行管線綜合設計,在設計時更為直觀地發現各類設備管線之間的矛盾,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常見的模型綜合碰撞檢查軟件有歐特克公司的Navisworks、Bentley公司的Projectwise以及Navigator和SolibriModelChecker。而對于其他人員,對工程的認知不僅僅停留在二維圖紙上面,還可通過三維模型來判斷工程的細節以及相關信息,來進行相互配合工作,減少協調過程中不必要的時間和經濟浪費。另外,BIM技術有助于提升中國設計審查制度的準確性,由于體育建筑項目圖紙信息量大,即使經驗豐富的圖紙審查人員也很難發現設計中的一些疏漏之處,利用BIM模型綜合碰撞檢查軟件就可以幫助審查人員發現問題。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