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洲學習材料范文
時間:2023-03-19 17:17: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楊善洲學習材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人本主義課程與教學論;語文教學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于美國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主張從人的直接經驗和內部感受來了解人的心理,強調人的本性、尊嚴、理想和興趣,認為人的自我實現和為了實現目標而進行的創造才是人的行為的決定因素。人本主義課程與教學論,是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基礎,在批判結構主義課程與教學論存在的嚴重問題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和羅杰斯。
一.人本主義課程與教學論的主要觀點
(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滿足學生的需要,培養“完整人”。
人本主義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格健全、和諧發展和獲得自由的“完整人(whole man)”。這樣的“完整人”,首先是多種多樣的潛能得以發揮,表現為各個層次的需要得以和諧實現;其次是情意發展與認知發展的和諧統一。唯有借助于情意教育和認知教育的統一,整體人格成長才有可能,他們還認為情意是行為和智慧的基礎。因此,人本主義者要求將教學內容與方法植根于情意的“土壤”之中。
(二)課程的設置與“整合”著眼于整體人格的發展。
為了實現認知教育與情意教育的統一,實現兒童人格的整體發展,人本主義者設立了并行課程,包括學術性課程、社會體驗課程和自我實現課程。進而,一種人本主義的并行課程與教學整合模式也應運而生,它由知識課程、情意課程和體驗整合課程有機結合而成。設立這種課程的意圖是: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和技術,而且要為個體的人格解放與發展提供經驗,幫助兒童的人格成長及其自律性的建立。在上述并行課程的基礎上,人本主義的學校課程還體現出知識、情意與體驗整合的特點,與當代小學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切合。
(三)教學的過程主張意義學習和自發的經驗學習。
羅杰斯認為,意義學習是指一種使個體的行為、態度、個性以及在未來選擇行動方針時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提倡對知識的靈活理解,而不是消極地接受。在這種學習中,要求學生能在相當大的范圍內自行選擇學習材料,自行安排適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問題,確定自己的學習進程,關心自己的學習結果。此外,羅杰斯還用“自發的經驗學習”來描述他所提倡的這種學習類型。其特征是:(1)它使整個人沉浸于學習之中——軀體的、情緒的和心智的。(2)教學的方向來自學生。(3)它產生學生不同的行為和態度。(4)根據學習者而不是根據教師的學習活動做出評價。
(四)教學的目標在于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并增強其適應性。
羅杰斯主張教學的目標應該是促進變化、改善學習。變化是確立教學目標的根據,而對這種變化的適應取決于學習過程,而非靜態的知識。所以,應該把學生培養成“學會如何學習的人”,“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人”,從而成為能順應社會要求,充分發揮作用的人。為實現該目標,羅杰斯還提出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非指導性教學。它鼓勵學生充分自信,從而使學生產生能超越自己的思想,開發出自己的潛在能力,最終達到學會學習、完善個性的教育目的。
(五)教學效果的檢驗倡導學生的自我評價。
人在一生中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它們左右著人們的行為和成長方向。在教學過程中,人本主義者對這種外部評價模式持反對態度,倡導學生的自我評價。羅杰斯認為學生是處在學習過程中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做出了最大的努力,才能發現哪些方面失敗了,哪些方面碩果累累。自我評價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的本質就是使學生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因而能使學生更加主動,使學習活動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
二.人本主義課程與教學論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啟示
(一)構建大語文觀,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是指語文知識實踐于現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閱讀、交際、寫作表達等。人文性是指語文課程蘊藏的人文精神,它觸及學生的情感世界,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傳統的語文教學,過分強調工具性而忽視人文性,導致學生知識發展與情意發展的失調,出現了“高分低能”的畸形現象。因此只有構建起學生情意知行相統一的“大語文觀”,才能實現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培養出“完整人”。
構建大語文觀,首先要建立起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拓寬語文教育的視野,重視課程的自我調整和發展,適應不同水平學生的需要;其次是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形成,學會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促進情感世界的健康成長;關注學生學習成長的可持續性,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倡導合作探究,促進學生的自由發展。
羅杰斯“以人為中心”的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教育觀的核心和基礎。他認為教育的中心不是教師,不是教育機構,不是教育體制,而是人,是學生。他關注人的整體發展,尤其是人的“內心生活”,即人的情感、精神和價值觀念的發展,認為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幫助學生發展積極的自我意識,促進學習和個人潛力的充分發揮,因而使他們成為“功能充分發揮”的人。人人都有創造性,至少有創造性潛能,人應該主動地發展這些潛能,人生的最高追求是“自由創造”“自我實現”,教育目的應遠遠超越單純的知識傳授和智力的培養。羅杰斯倡導的“非指導性”理論及自由學習理論,打破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思想,讓學生自由自主地學習,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進而達到“授之以漁”的教育目的。
語文教學必須堅持“自我實現”“以人為本”。一方面,讓學生盡可能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這種語文材料既包括系統的已有經驗,又包含現實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另一方面,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合作交流中逐步改善學習的方法,促進學生的自由發展。
(三)鼓勵自我評價,滿足學生自我實現需要。
人本主義的課程評價觀主張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只是檢查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要進一步使學生學會如何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如何改進自己的學習,因此應該由學生對自由選擇的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價。
小學語文作文評價可以集中體現自我評價的有效性。將評價的主體由老師轉向學生,讓學生在自由寫作的基礎上進行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發現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將結論性評價轉向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搜集、整理、加工材料的過程,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會語文知識的實踐和運用,展現自己多方面能力,同時收獲自我實現的需要。
總之,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給學生多少語文知識,而在于能否啟迪學生從知識學習中獲得個人意義,培養健全人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以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課程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提倡學會學習、倡導有意義學習的課程。它注重弘揚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動力功能,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和積極的自我觀念、價值觀和態度體系為己任,建立多種評價系統,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現代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陳琦 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黃珉珉.現代西方心理學十大流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5]張偉欣.羅杰斯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與中學語文教學[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2):65~67.
[6]曾德琪.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3(1):43~48.
[7]霍萍.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102~103.
[8]羅慧芳.基于人本主義學習觀的語文課程[J].現代語文.2007(10):13~14.
[9]李玉紅.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與語文教學改革[J].理論界.2006(09):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