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會計的基本職能范文

時間:2023-06-07 16:56: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基礎會計的基本職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基礎會計的基本職能

篇1

【關鍵詞】高職高專會計專業,職業能力,課程改革

高職高專會計專業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02年,教育部統計數據表明, 高職高專的在讀學生中,會計專業的學生人數占到了全部高職高專學生人數的十分之一,盡管有人對這種比例過高的現狀表示了擔憂,但是,學生們認可、家長熱情很高、社會需求又大量存在的現狀,還是維護了這個高報考率的現狀,而隨著我國正式加入WTO與我國會計制度的一步步完善,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還會保持一段相對長時間的旺盛需求格局。

一、基于職業能力本位,優化會計專業相關課程

為解決會計專業主干課程內容重復問題,我院對會計專業的一些主干課程進行了調整,對內容上相重復的一些課程進行整合,比如《財務會計》、《商品流通企業會計》、《涉外會計》等多門課程的主要內容發生重復,既占用了學生的寶貴在校時間,也沒有學到更多的新知識,為此我院將以上課程統一為《初級會計實務》,這樣做的目的,既保證了知識的系統性又為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考取助理會計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又如《財務管理》、《管理會計》《金融學》的部分內容也有重復,而重復設置課程內容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并對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的培養目標無益,為此我院將以上課程統一選為《財務管理》,此門課程的系統性學習,將為學生將來適應中高層財務崗位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并為學生走向社會考取中級會計師職稱提供有力的幫助,科學發展,一舉多得。

二、課程內容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基礎

近年來我院會計專業課程均是以圍繞會計職業能力培養來開發相關課程的,而開發的每門課程必須深入現實社會,并對會計職業進行廣泛認真的實地考察與調研,內容涵蓋企業對會計專業學生的能力素質要求、職業能力要求、技能要求、證書及其他要求等方面。通過對多家企業的走訪與人力資源市場調查,分析從事會計職業的人員應具備的素質能力目標,來確定會計從業能力標準(包括學生應該掌握哪些重要的理論知識、相關實踐技能和基本的職業能力等內容)依據職業能力標準,將相關會計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融會貫通,挖掘課程內涵,旨在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

三、注重雙師型隊伍建設,順應教育主體多元化的要求

目前我國高職高專學校的很多老師都是出校門進校門,屬于典型的理論型教師,實際會計工作經驗比較缺乏,此外還有一定數量的從本科院校外聘的兼職教師,他們中有些人并不是雙師型教師,而且本科學校教學模式并不適合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師資力量的強弱是能否提高高職高專人才培養質量的第一要素,高職高專院校更應打破以學歷、職稱和科研成果作為高職高專教師評價體系的舊有模式,不能總是鼓勵教師追求高學歷和無窮無盡科研成果,而對會計實務工作和職業技能的系統培養卻無暇顧及,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師隊伍建設不能與本科院校和學術研究型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相比,而更應具有教學實踐經驗特色,突出職業能力培養、崗位實際工作能力培養。

四、認真做好會計專業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是高職高專教育課程得以順利實施的必要條件,是升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實習實訓基地又細分為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校內實習實訓基地主要以模仿企業的實際工作環節和真實場境而建立起來的。模擬真實職業場所,使學生通過身臨其境的感受,把專業課程所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在校內得以鞏固和熟練的主要場所,此舉的完成,將對于學生初步了解、掌握相關職業崗位的相關能力要求有重要作用。我院會計專業擁有3個校內實訓實驗室:用友ERP實訓室,用友U8財務軟件實訓室、會計技能實訓室,以上實習實訓室的建成使用,可以充分為學生提供模擬現實工作內容和工作環節的真實場所,使學生們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達到“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目標。

五、大力開發會計專業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校內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彌補了校內教學硬件設施的不足,但這樣的實習實訓基地畢竟是仿真虛擬的,不是真實存在,不符合客觀實際的,因此它還無法使學生真實、完整的了解企業文化和相關會計規章制度,也很難感受到現實企業中真實的工作場景與氛圍。在學生實踐技能提升的過程中,發揮更重要作用的還是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眾所周知,崗位實戰鍛煉不僅是簡單的親自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也是身臨其境的工作環境中面臨多重復雜壓力下的綜合能力的一種有力鍛煉,在紛繁復雜的因素和壓力中分析問題,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然后動手操作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才是社會所需的能力,而這些恰恰就是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對校內實習實訓基地的有力補充,因此,高職高專院校要充分認識到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的重要性,做到工學結合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的辦法。

總之,基于職業能力本位的高職高專會計專業課程改革是以綜合職業能力為主線,以能力訓練為核心,突出關鍵能力,注重創新能力,重新整合現在課程,將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始終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這樣既突出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又兼顧學生關鍵能力和專業技能的訓練,真正做到讓學生掌握相關綜合職業能力,以應對未來競爭愈加激烈的職場環境。基于職業能力本位的高職高專會計專業的課程改革是體現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關鍵之所在。

參考文獻:

[1]黃健琴.奧地利商業學校教學模式的特點與借鑒[J].中國培訓, 2004, (7).

[2]郭 亮,晉 波.對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的研究[J].會計之友, 2004, (7).

篇2

關鍵詞:基礎會計;國家規劃教材;錯誤;更正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9-0276-02

在從事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的《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的實踐中,長期使用高教社出版的中職國家規劃教材,針對由張玉森、陳偉清兩位主編的《基礎會計》教材第四版中發現的小錯誤,試談該教材中存在的概念理解和操作實務中錯誤的更正,請賜教!

一、關于會計基本職能的馬克思觀點與會計法規定的對應關系的更正

在教材第4頁中存在這樣一段話:馬克思曾經將會計的基本職能概括為“對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的總結”,簡言之,就是對經濟業務活動過程的反映和監督。在教材第5頁中“核算與監督的關系”圖1-2為下圖。

在我國會計理論界,把會計的核算職能理解為“觀念的總結”,已形成普遍共識。而對于“對過程的控制”也達成三點共識:①控制的內涵是把握住客觀事物(一個實物、一個經濟組織或一個運行系統)的活動,對其進行約束和調控,使之按照既定的程序或路徑運行;②控制的對象是經濟活動中價值運動的全部過程;③控制的本身內涵比監督更能有力地表達“對過程的控制”的意義。不難看出,馬克思對會計基本職能的歸納為“對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的總結”,應與我國《會計法》規定的“會計監督和會計核算”這一基本職能一一對應,而不是與會計的核算和監督一一對應。則原教材第4頁中的那段話應更正為:馬克思曾經將會計的基本職能概括為“對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的總結”,簡言之,就是對經濟業務活動過程的監督和核算。原教材第5頁“核算與監督的關系”圖1-2應更正如下圖。

這樣教材內容才會前后照應、準確嚴謹,以免造成會計法中規定的會計基本職能與馬克思概括的會計基本職能的對應關系沖突。

在現代社會經濟生活中,會計的基本職能所表現出來的功能,會計反映職能和會計監督職能到底誰在前面呢?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告訴我們:人們對經濟活動中價值運動的認識就是“觀念的總結”,他會利用價值指標和現代技術手段生成一系列大量的、有用的會計信息;盡管生成這些會計信息的本身不是人們的目的所在,但是拿到這些會計信息就能夠有效地控制經濟活動的價值運動,使之符合我們的要求,這才是目的所在。所以馬克思歸納的“觀念的總結”就沒有“對過程的控制”重要,把它置于“觀念的總結”的前面是理所當然的。在現代經濟社會中,隨著科學進步、經濟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對過程的控制”功能的現代內涵,實際上就是會計作為價值控制系統所具有的功能,而不是僅僅理解為傳統意義上對經濟活動的事后監督,而應該加上事前的前饋控制、事中的日常控制和反饋控制等功能,起到全面協調企業經濟活動、促進企業經濟的正常運轉的功能作用。在經濟管理中,由于當今社會的國家意志較馬克思時代的國家意志的存在性更強,現代會計對“對過程的控制”的這一監督功能,在一定意義上已經有部分早以轉化為行政管理職能,如:各級政府制定的計劃、制度、經濟調控政策、執行標準和管理規范等,而從會計的監督職能中剝離出去而被削弱,由此增強了會計對各級政府經濟管理(如:審計、統計、稅務)的服務功能。在實際工作中不難看出,現代會計實務中的監督職能較馬克思時代的監督,因利益關系不可奈何地將會計本身的這一職能削弱,充分顯示了現代會計的基本職能中會計監督職能不如會計反映職能重要,因此,現代會計基本職能中會計監督應在會計反映之后。

二、關于科目和賬戶區別聯系比較的更正

教材第36頁圖表3-3中有這樣一句話:“會計科目是國家通過制定企業會計準則而統一規定的”。專業會計人員都知道,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制度均屬于國家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的組成內容。但這兩個概念的內涵是不同的,在我國具體會計準則主要是對會計要素內容進行“定性”規定,特別偏重于對它的確認、計量、披露或報告等原則性問題做出限制規定,如:分析各種會計事項的特點,界定所引用概念的內涵及解釋等,主要規范會計的決策過程。在會計準則中我們常看到:該項收支項目內容應“計入當期損益”。至于這個會計事項涉及內容要記錄到什么會計科目,會計人員必須根據不同行業、不同的企事業單位的自身實際,依據企業會計制度去做出會計實務處理。會計制度是以特定行業的企事業單位或所有的企業作為對象,對會計要素的記錄、計算和報告進行可操作性規范,它主要對會計科目的設置、使用和會計報表的格式、編制方法及其報送的時間和資料等內容加以詳細規范;其規范內容不僅是體現在會計科目及使用說明中,更主要的是規范會計的行為與結果。會計制度在會計實務中的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而企業會計準則在會計實務中顯得籠統其可操作性較差。世界各國的會計環境不同,有的國家只采用會計準則,有的國家只采用會計制度,來規范各自的會計工作行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會計制度。我國現階段既使用企業會計制度又使用企業會計準則,容易造成這兩個概念和內容的混淆。為此,將教材中前述內容更改為“會計科目是國家通過制定企業會計制度而統一規定的”更合適。

三、關于“紅字更正法”理論操作指導的更正

教材第99頁示例1中所講解的錯賬更正,屬于紅字沖銷法中第一種方法。講授中,范例第一步填寫“表5-20紅字記賬憑證”,其“摘要”內容表述為:“注銷2010年12月31日轉字第092號憑證”比原書中表述為“注銷092號憑證”的更準確嚴謹,防止他人更改,達到與會計實務相吻合。同時,在將紅字填寫的記賬憑證簡化為會計分錄時,教材是這樣表述的(用方框把文字框住,代表紅色字體):

有違背會計實務的實際情況,因為記賬憑證的簡化是會計分錄,會計分錄中表示記賬方向的“借、貸”符號,其字體顏色是在記賬憑證排版印制時已經固化在紙上,無法更改,所以教材中表示方法應為:

才符合會計工作的實際。第二步,根據登記賬簿規則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會計記錄應保持經濟活動記錄過程的原貌。因此原教材上填寫的“表5-21藍字記賬憑證”中的摘要“報銷差旅費”。其內容應更改為“訂正2010年12月31日轉字第092號憑證”的字樣。使會計的實際操作實務與教材中的表述的規則要求一致。

四、關于賬簿中“余額欄”標注規則錯誤的更正

首先,在原教材《賬簿登記規則》所表述的第六項為:……沒有余額的賬戶,應當在“借或貸”等欄內寫“平”字,并在余額欄內的“元”位用倒立著“Q”表示。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規定:……沒有余額的賬戶,應當在“借或貸”等欄內寫“平”字,并在余額欄內用“Q”表示。為此教材中所闡述的賬簿登記書寫方法與《基礎會計工作規范》完全是兩回事。同時,在原教材第55頁表3-28明細分類賬、第105頁表5-26結賬方法、表6-3在途物質明細賬、表8-8應收賬款(總賬)……等44處登記賬簿和結賬會計實務操作中,賬戶沒有余額時,在賬戶的“余額欄”都不是用“Q”表示,也都不是用“倒立Q”表示,而是用“0”表示的。這與教材中給學生講解的賬簿登記規則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規定的登記書寫要求完全不符,使賬簿登記規則規定與會計實務操作相互脫離,其會計實務操作沒有給學生起到示范性作用,為此,應將原教材第89頁中“Q(倒立)表示”更正為“Q”表示;對原教材第55頁表3-28明細分類賬、第105頁表5-26結賬方法、第146頁表6-3在途物質明細賬和第八章中有關的登記賬簿和結賬會計實務中,賬戶沒有余額時,賬簿中的“余額”欄均應將“0”更正為“Q”。給學生進行操作實務的示范,以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參考文獻:

[1]張玉森.基礎會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篇3

一、會計工作職能以及與經濟管理的內在聯系

(一)企業會計工作的基本職能

在企業的建立過程中,通過會計工作的建立,應該做到以下幾點內容;首先,具有經濟管理的基本職能,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將經濟活動與資金運行充分的結合,然后再通過數據內容的分析,科學化的處理資金管理問題。其次,具有監督性的職能,通過會計管理職能的建立,可以使企業按照既定的標準建立基本的內容,進行制度的優化,使企業實現科學性、合理性的經濟化管理。最后,在會計工作的建立過程中,也可以充分的實現反映職能的基本職能,可以通過反應職能的建立實現基本的價值內容,詳細的為企業提供充分性的數據資料,實現經濟化的制度管理。

(二)會計工作與經濟管理的內在聯系

對于會計工作而言,其發展具有較為長遠的歷史,通過會計管理基本職能的建立,可以及時順應社會的發展,從而使企業實現經濟化的制度管理。在經濟管理的過程中,管理人員、會計管理人員會將經濟費用進行準確性對比,從而為確定下一階段企業的資金運行提供充分的依據。因此,可以發現,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經濟管理與會計工作有著緊密性的聯系,要想提高企業的經濟化效益,就應該逐漸優化經濟管理,實現經濟化發展的最終目的,從而使企業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提高核心的競爭力。

二、經濟管理與會計工作的關聯性

(一)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保證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民經濟的建立已經成為發展的最主要目標,同時也成為企業管理過程中最為核心性的制度管理模式。通過會計職能的建立,能夠使企業逐漸適應社會的發展,在社會經濟逐漸發展的過程中,傳統的制度管理已經不能充分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因此,通過科學化會計職能的建立,可以對市場貨幣的流通以及內容建立制定安全性、科學性的制度監督職能,從而提高了社會資金的運行能力,同時也逐漸減少企業出現資金浪費以及的現象。很多企業在管理的過程中缺少專業化會計機構的建立,所以,在資金管理的過程中浪費以及腐敗的現象較為嚴重,在十召開之后,國家以及政府對浪費現象的制止呼聲逐漸增高,這種現象的形成逐漸成為會計職能建立的基本發展方向。因此,在現階段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應該將經濟管理與會計職能進行充分性的融合,從而為其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為經濟活動的建立提供充分性的保證

在經濟管理活動的建立過程中,通過會計活動內容的建立,可以使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的保證,在資金運行的過程中將貨幣通過經濟管理活動充分的展現出來,制定詳細性的記錄,然后再通過數據內容的建立資金項目進行反思,從而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有效性、充分性的保證,我們也可以說,通過會計工作內容的建立,可以為企業的管理工作樹立正確性的發展方向。在會計工作的建立過程中,會根據相關的經濟管理制度進行經濟內容的實施,為會計工作制定合理性的決策制度,在數據內容的使用過程中,可以將數字信息全面的展現出來,從而在根本意義上為決策人員制定出明確性的制度形式,從而為企業財務內容的管理提供充分性的保證。與此同時,會計工作可以通過貨幣的價值性衡量企業的經濟化管理,充分保證企業中的物資儲備、現金儲備以及人力資源在活動中的整體現狀。對于每一項工作而言,都應該制定專門的管理人員進行活動的檢測及檢查,保證經濟管理活動建立的準確性,以及項目實施的連續性,準確的反應財務的基本狀況,從而為企業的經濟化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為企業經營管理樹立正確性的發展方向

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通過會計工作理念的建立,可以實現敏銳性、準確性的數據分析,在報表建立的過程中可以及時反映出為企業資金的預、結算結果,從而為企業經營管理目標的建立、管理方法的實施、物資內容的儲備以及資金的流動化管理提供充分性的保證。而在工作內容的建立過程中,相關的工作人員應該建立科學化、有效性的制度決策形式,積極的對會計財務管理內容進行創新,優化基本的管理方式,從而完善經濟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優化經濟活動的制度,有效避免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經濟風險,使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少走彎路,為企業經濟化發展樹立正確性的發展方向。

三、結束語

篇4

一、 會計管理活動論

會計管理活動論形成20世紀80年代。1980 年,在廣東佛山舉行的中國會計學會成立大會上,楊紀琬和閻達五兩位教授提出“會計管理” 概念,認為“會計是社會管理活動”,“會計管理的內容可以抽象為價值管理”。

會計管理活動論是我國學者提出的會計理論,表達了中國的學者對會計基本理論獨特的見解。主要觀點有:

會計是人類有意識的價值管理活動。馬克思說:“過程越是按照社會的規模進行, 越是失去純粹個人的性質, 作為對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的簿記就越是必要。” 據此, 他們提出會計具有管理的職能。對于會計管理,閻達五教授指出,“價值是商品經濟產物,有商品就有價值,對價值運動的‘觀念總結’和‘控制’主要是由會計來實現的。”

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反映和監督。會計管理活動論學者提出,會計的監督職能是以真實客觀地反映作為目標的,不然會計監督必將失去其應有的意義;另一方面,會計的反映職能是以高度有效的監督作為前提的,否則會計信息就有可能失去真實性。簿記是人們對生產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過程控制”和“觀念總結”分別表示會計是對經濟活動的監督和反映;首先有“過程控制”,其次有“觀念總結”,這兩者聯系在一起構成了會計的基本職能:反映與監督。

會計管理活動具有二重性。由《資本論》可知,勞動具有雙重屬性;據此得出會計管理也類似,既有技術屬性,即與安排生產力;也有社會屬性,即處理人的經濟關系。所謂技術屬性,就是指運用觀察、計量、登記等一整套科學的方法,使生產過程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有效地結合,使之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所謂社會屬性,是指通過科學的會計管理,完善社會制度、調整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使之能夠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二、 會計信息系統論

會計信息系統論是舶來之物。在20世紀80年代引入中國。余緒纓、葛家澍教授首先提倡會計信息系統論。

會計從本質上來說是個信息系統,聯系著信息與信息宿,包括信息的獲取、傳輸、貯存和處理等環節。

會計是個信息系統,憑借提供客觀準確的經濟信息,為輔助管理服務;作為信息系統的會計能夠準確的體現現代會計的提供信息與數據,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總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轉載須注名來源為經濟管理服務的功能;會計信息系統包含會計、信息、系統三個方面。

三、 兩者的分歧

關于會計的本質問題,兩派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以下就其部分不同之處做出簡要概括。

關于會計的本質。管理活動論認為“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看,會計不僅是管理經濟的工具,它本身就有管理的職能,是人們從事管理的一種活動”。信息系統論認為,“會計是旨在提高微觀經濟效益加強經濟管理而在企業(單位)范圍內建立的一個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一方認為會計是管理活動,一方認為會計是管理的工具。

關于會計的職能。管理活動論派認為核算和監督是會計最基本的職能。監督在先,核算在后。除此之外,會計還有與現代管理相同的預測、決策、控制 、分析等延伸職能。信息系統論派認為反映和控制是會計的兩個職能。但二者并不兩個平行。在會計職能中反映是直接的,居第一位,而控制是間接的,主要借助于反映,居第二位。會計監督并非會計職能。

關于會計的屬性。管理活動論派認為會計既有與管理的自然屬性相關聯的技術性,又有與管理的社會屬性相關聯的階級性(社會性)。信息系統論派認為會計著重探討有關會計信息加工的程序與方法,其本身是無階級性的客觀存在。會計側重于技術性,階級性是次要的。

四、兩者的統一

關于會計的職能。管理活動論從“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中,總結會計具有核算和監督的職能。其所說的“監督”其實就是“控制”。與信息系統論提出的反應和控制兩大職能基本一致。

關于會計的對象。管理活動論認為會計管理范圍既包括宏觀也包括微觀,既包括觀念上的貨幣,也包括現實的貨幣。信息系統論認為資金運動是會計反映、控制的對象,而價值運動的信息是會計處理對象。可見兩派都把資金運動作為會計的對象。

關于會計的目標。管理活動論提出會計的責任是“維護國家的財政、財務制度,保護社會主義公共財產,提高總體經濟效益”。而信息系統論認為,會計的主要目標即基本任務是提供信息,而信息有助于全面提高社會主義經濟效益。由此可見,兩派在會計(目標)上也有共同的地方。

回到本文開始提出的論點,從職能分析會計的本質。可以得出,會計管理活動論強調會計的監督職能,它正是從監督職能的角度得出管理活動的本質;會計信息系統論強調會計的反映職能,從反映職能很容易得出會計是信息系統的本質。可見,二者的分析職能的角度不同。

篇5

會計作為商品經濟的歷史產物,起源于人類的生產實踐,是為適應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客觀要求而產生并不斷發展的。會計發展到現在,已逐步成為社會(企業)經濟管理過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是以會計憑證為根據,以貨幣作為主要的計量單位,采用專門的技術方法,對社會的經濟活動進行綜合反映、控制、監督和核算的一種管理活動或管理工作。

會計職能主要是體現會計在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中所起到的作用,即會計能為企業做些什么。會計職能是會計在企業經濟活動中具有的客觀功能和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會計的職能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產生于會計,并發展于會計,會計職能是隨著人們對會計的認識和會計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向前發展的。歷史上有關會計職能的認識主要可分為:核算工具論、管理工具論、會計技術論和會計系統論。

一、核算工具論

在會計發展的早期階段,人類社會正處于自然經濟發展的階段,經濟關系并不發達,較為簡單。這個時期的會計僅作為一種簡單的核算工具,僅僅是社會生產過程中的附屬品。人們通過使用會計工具來簡單的記錄社會生產過程中的損耗與所得。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中國秦漢時期,開始出現了賬冊,并采用“入”和“出”來標記各種財物的收支情況;唐朝時,開始設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進行具體的核算財物的收支結存,編制四柱結算法,即舊管、新收、開除和實在。這些會計活動均體現了會計的核算職能,表現了會計作為一種基本核算工具,在社會生產經營方面記賬、算賬、報賬的應用。

二、管理工具論

意大利數學家盧卡?帕喬利出版《簿記論》一書,開創了會計理論研究的新紀元。該書認為簿記絕不是簡單的一種核算工具,它更是一種管理的工具,為公司企業的管理經營工作提供著某種特殊的服務。前蘇聯會計學者馬卡洛夫也提出過相似的觀點,并且在50年代傳入我國,在我國當時會計界占據了主要地位。管理工具論認為會計的職能就是反映企業管理經營的信息,是企業管理活動的基石,是管理的一種非常必要的輔助手段或工具。它忽視了會計的監督、控制、預測等其他職能,縮小了會計的應用范圍。

三、會計技術論

會計技術論,不少國內外會計學者也稱其為“藝術論”,即把會計在企業管理活動中所發揮的重要管理作用和會計對于各種性態的資產負債科目巧妙地組合方法視為一門精深的藝術。美國會計師協會曾對會計下定義為:“會計是一種技術,是關于誠實有效和以貨幣形式記錄、分類、匯總具有財務性質的經濟業務和會計事項,以及說明其經營成果的技術。”由此可見,會計技術論強調的是會計的反映職能,它認為會計重點在于分析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各種財務事項,體現了會計的服務性質。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工具論對會計技術論的產生和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二者都強調了會計的反映職能。

四、會計系統論

會計系統論可分為會計信息系統論和會計控制系統論。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會計信息系統作為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最重要的經營管理信息,它能連續、綜合、系統的反映和監督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并為企業管理提供著重要的決策依據。與管理工具論、技術論相比,會計信息系統具有突出的優勢和進步性,它創新的從“人機結合”的角度突出了會計的反映職能,強調了會計信息對于企業經營的決策有用性和重要性。美國著名學者西德尼?戴維森更是指出:“會計是個信息系統,一種用來將一個企業或其他實體的有意義的經濟信息傳達給有關部門的信息系統。”

會計控制論則認為會計是一種特殊的控制系統。這種控制系統目的在于反映、控制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以完成企業對受托人的受托責任,即會計是一種以實現受托責任為目的,以管理決策為手段,對企業的各種經濟信息進行分類、統計和傳遞的控制系統。

五、會計的基本職能

篇6

【關鍵詞】 管理會計; 基本職能; 基本要素; 特點

【中圖分類號】 F23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6)23-0062-03

提及會計的要素問題,不管是財會人員還是非財會人員,總會大致說出會計的兩個恒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及“利潤=收入-費用”并從中歸納出會計的6個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利潤、收入、費用。應該說,這種會計觀念的普及是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的結果,也是會計學科體系在發展中不斷完善的表現。20世紀以來,隨著公司制的出現,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逐漸分離,會計學科也分化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分支。相對于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的起步雖然相對較晚,但近年來管理會計發展的速度之快卻有目共睹。管理會計功能的不斷擴展使有些學者坦言,未來的會計將內化原始會計核算的部分并朝著大管理會計的方向發展。管理會計的美好前景可謂令人向往,但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目前有關管理會計理論研究方面文獻的缺乏,使得人們對管理會計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本質、基本假設、職能、要素等含糊不清。緣由有二:一是管理會計作為一門外來學科,外國“重實踐、輕理論”的研究模式無法給予國內研究理論上的參考;二是管理會計作為一門發展中的學科,理論遠落后于實踐,理論上的模糊有待實踐加以明確。但管理會計理論研究作為管理會計學科的基石,不能因為以上現實因素而任之。此點也是筆者撰寫本文的原因所在。雖然如葛家澍、余緒纓、李天民、孟焰、唐國平、張兆國等一批國內權威學者涉足此類研究,但目前管理會計學科體系依然很不完善。就管理會計的要素而言,其產生的背景決定了管理會計與會計學科、管理學科存在一衣帶水的關系,也造成了當下管理會計要素與會計要素、管理要素相混淆的局面。本文旨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論述的基礎上,從管理會計職能履行的角度結合管理會計自身特點梳理出對管理會計基本要素的拙見,僅供學者斟酌。

一、會計要素概述

要素是什么?《辭海》把要素定義為構成事物的基本因素。按照以上對要素的定義,會計要素即構成會計的基本因素――會計與要素的關系好比高樓之與鋼筋、水泥和沙石之間的關系。換言之,沒有明確的基本要素,會計學科大廈構建也就無從談起。會計要素在內容上是會計核算對象的具體化[ 1 ],是會計基本理論研究的基石,是用于反映會計主體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基本單位,也是會計準則建設的核心[ 2 ]。

會計要素在學科分類上可分為財務會計要素和管理會計要素兩部分。針對財務會計要素問題,國內外學者對其認知基本大同小異,要素的劃分涵蓋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三部分,其中以美國的劃分方法最為詳細(如FASB在1985年12月發表的第六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中,將會計核算要素劃分為10個,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得、損失、業主提款、業主投資、全面收益)。除此之外,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在1989年的關于編制和提供財務報表的框架中,將會計要素確認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益、費用5個。英國的會計準則委員會(ASB)則為財務報表設置了7項要素。1992年我國在借鑒國際會計準則和美國會計準則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在《企業會計準則》中提出了6大會計要素的定義,把會計要素確定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6個。總的說來,以上人們對財務會計基本要素的認識存在差異的原因在于地區經濟環境的差異性[ 3 ]。相對于財務會計的要素研究,提及管理會計基本要素的文獻資料則少了很多。葛家澍、余緒纓提出:“(管理會計)各種成本報表是由各種性態的成本所構成;而備選方案和業績評估報告則離不開按貨幣時間價值折算后的未來現金流量。”[ 4 ]因此,他們認為成本(各種性態)和現金流量(現金流入、現金流出和現金凈流量)應是管理會計的兩項基本要素。孟焰和孫麗虹在《管理會計理論框架研究》一文中提到管理會計基本要素包括收入、成本、損益、現金流量等,從中強調了現金流量對管理會計的重要作用[ 5 ];在《西方現代管理會計的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一書中又將管理會計的要素細化為:成本習性、本量利分析、變動成本法、規劃、決策、控制、責任會計制度、業績評價等[ 6 ]。陳良華和戚嘯艷在《會計學》一書中提到:1972年美國會計學會(AAA)下屬管理會計委員會提出了8個管理會計基本要素,它們分別是:計量、傳輸、信息、系統、計劃、反饋、控制、成本習性[ 7 ]。

二、管理會計的要素

管理會計的要素是管理會計對象的具體化,是由管理會計的對象本身及對象的目標、本質決定的。對于管理會計要素的理解,歸結起來有三種不同角度:其一是立足于邏輯思維的角度,從要素是對象的具體化、目標的載體出發來談要素。其二是從管理會計現有的報表體系出發,分析各報表的構成來逆推要素。如前文提到的葛家澍、余緒纓學者對管理會計基本要素的觀點即是基于該角度。其三是從管理會計各職能履行的過程出發,來探究管理會計的要素。本文對要素的探討即是基于第三個角度。

管理會計的職能是指管理會計在特定的環境中應當具有和發揮的作用。它是管理會計的內在功能,主要回答了“管理會計能干什么”的問題。那么,管理會計的職能具體包括哪些呢?李天民認為管理會計具有四方面的職能,即規劃、組織、控制和評價[ 8 ]。任素芳和高俊英則提出管理會計的職能可概括為:預測經濟前景、參與經濟決策、規劃經營目標、控制經濟過程、考核評價經營業績等[ 9 ]。孟焰(2004)更是將管理會計職能作了細化,指出管理會計的職能主要是預測經濟前景、參與經濟決策、規劃經濟活動、控制經濟過程、分析經濟效益、考核經濟責任、反饋經濟信息、參與協調組織等。對于職能的認識,個人比較同意隋志純和蔡永鴻歸納的管理會計的職能是會計和管理兩種職能的繼承和發展的論述。從管理方面而言,一般認為現代企業的管理活動具有決策、計劃、組織、指揮、控制、協調等基本職能。從會計方面而言,會計活動在長期實踐中逐漸具備了對生產過程的事后反映和監督兩種職能。而管理會計承擔著事前、事中會計管理的職能,正是由于管理會計的兩重性,使得管理會計的基本職能成為會計職能和管理職能的綜合與發展。因此,管理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規劃(未來)、控制(現在)與評價(過去)[ 10 ]。當然,管理會計作為一門發展中的學科,其職能仍處在不斷發展中,所以會不斷催生出一些新的職能,如有些學者提出“資源整合”“創新”等管理會計的新職能概念即是為了適應當下經濟環境對管理會計職能的新要求。但總的說來,當下管理會計的職能從大的方面講主要有“計劃職能”和“監督職能”。計劃職能包括預測、決策(預算)職能,監督職能包括控制、考核和評價報告職能等。

而管理會計工作的過程即是其職能履行的過程――職能履行結束,管理會計的工作也就宣告結束。那么管理會計職能履行所體現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反映資源的要素

管理會計的工作伊始即需要對企業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當下,資源的概念并不是某一單一資源的概念,所以應注意與會計意義上的資產要素相區別。會計上的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經營交易或各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從資產的定義可以看出,資產仍屬于資源的范疇,但其空間范圍僅局限在企業內部并為企業所擁有或控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管理會計意義上的資源早已突破了資產的范圍,不單單僅為企業所擁有或控制,往往涉及幾個乃至多個跨地域的企業。除此之外,管理會計所涉及的資源類別也更多,囊括了人力、物力、資金以及信息、技術、管理等各個層面。從這個意義上講,會計的資產要素就不適用于管理會計。那能否找出一個類似于資產的詞來替代上述各種資源呢?筆者認為,既然管理會計涉及資源種類眾多,而且這些資源是針對某一特定項目而發生的,何不以經濟學上的投入一詞來概括。投入指的是為了達到某一目標所投入的生產要素。如:要“生產”披薩餅――所需的雞蛋、面粉、熱能、烤爐以及廚師的熟練勞動即是投入。投入基本可以涵蓋項目所需的所有資源。至于以投入一詞來概括是否恰當,有待后來學者加以驗證,本文僅提供一種研究思路。

(二)反映資源耗費的要素

會計上某一目標的完成,一方面表現為產出增加或商品數量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現為原有資源的消耗。管理會計在其職能執行過程毫不例外也要消耗資源,那么如何對資源消耗要素進行行之有效的定義呢?當下能較為全面體現資源耗費的概念有成本、損失、負現金流量等。

成本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成本即我們熟知的費用概念,而廣義成本一般被定義為企業價值的支出、犧牲或放棄。如1956年美國會計學會對成本的定義為“企業為了取得或創造有形或無形資源而有意放棄或將予放棄一定量的價值”即是屬于廣義的成本概念。廣義的成本概念看似與管理會計意義上的資源耗費相近,但其不足之處在于只立足于過去和當下而未能有效考慮資源耗費在時間上的前后差異性。從歷史經驗看,管理會計的發展已經相對弱化了會計年度分期的標準,認為以特定項目的壽命期限作為分期更具合理性。即,一個項目有可能短于一個會計年度也有可能跨越幾個會計年度,與之相應,特定項目資源的消耗可能發生在壽命期的任一時段,因而資源耗費的要素應當考慮時間價值因素。故以成本來定義管理會計的資源耗費要素顯然存在缺陷。而損失雖然也表現為價值的喪失,但其含義從某種程度上更側重于經營失敗的結果,本身含義較為狹隘,顯然也不可行。負現金流量概念是從組織內部現金流出的角度來定義耗費。雖然組織內部某些資源的消耗并不一定在當期直接表現為現金的流出,但是其資源耗費追根溯源表現的即是組織內部現金的流出,且現金流量能較好地對資源消耗的時間性進行解釋,所以不妨將負現金流量作為管理會計投入耗費的要素。

(三)反映業績方面的要素

任何項目的完成,不可回避的一個流程就是要對項目的業績進行考核和評價。業績的考核與評價不僅體現項目執行的最終結果,而且對于某些可持續性項目的后續工作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因此,管理會計的要素應當體現反映業績方面的要素。一般意義上反映業績的要素有利潤、損益、利得、凈現金流量等。會計上的利潤也稱為凈利潤或凈收益,具體表現為收入與費用上的差額;損益則包含減少和增加兩部分。以上二者均反映的是企業在特定時期的經營成果,區別在于呈現經營成果的方式不同。而一般意義上的利得則是與損失相對應的概念,是指由企業非日常活動所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入。凈現金流量是企業特定時期現金流入量與流出量的差額。

至于哪個更能全面概括管理會計的業績評價,筆者認為,既然管理會計最突出的特點是將時間價值因素引入決策,從而使決策更具現實指導意義,那么對業績的反映自然也不能脫離時間價值的范疇。利潤、損益、利得不管是基于何種角度對業績進行考核評價,不可避免的弱點在于無法有效考慮時間價值,這是管理會計工作所不能接受的。故以凈現金流量作為反映業績方面的要素相對更為合理,其中道理不言而喻。

(四)反映經營組織責任的要素

組織安排生產的過程是組織在組織內部多個部門之間將總目標細化為子目標并加以執行的過程。目標執行的結果不可避免地會與預期結果存在差異性。管理會計的差異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可能是生產前后的產品產量差異、質量差異;也可能是當期產品市場銷售數量差異、市場份額差異等。而對差異的分析則體現為管理會計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職能的發揮。通過對目標執行結果的差異分析,可以發現差異產生的具體原因和節點,從中落實組織內部各方的經營責任最終達到矯正差異的目的。因此,管理會計要素中反映經營組織責任的要素也是十分必要的。具體來說,對于經營組織責任的理解,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反映:各級部門對上級所分派資源的充足程度、執行過程的盡責程度、子目標的實現難易程度、意外發生的控制程度等。故經營組織責任本身更多體現在主觀層面。那么如何定義經營組織責任的要素也就必須作進一步考量,這里,不妨將滿意程度作為經營組織責任的要素。此滿意程度是一個涉及多方的概念,不單包括上級對下級的滿意程度,也包括下級對組織內部各單位的滿意程度。當然滿意程度的具體劃分標準應以各個項目組織的客觀事實為依據。

三、管理會計要素的特點

(一)貨幣計量要素與非貨幣計量要素相結合

管理會計作為會計學科的一個主要分支,雖然隨著經濟發展其職能逐漸偏向于管理,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管理會計仍然與會計核算息息相關。其管理的過程,不管是資源的投入、消耗,還是經營組織的業績評價依然離不開貨幣的計量。不同的是,原有會計具體核算過程的一部分已逐漸被內化為管理的基礎,成為實施管理的最初階段,如管理會計預、決策階段的預算編制即以以前年度財務數據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作為基礎;另一部分依然在管理會計的管理過程中發揮作用,如控制階段的經營組織責任落實以當期財務數據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作為基礎。除此之外,管理會計實施管理的過程還突出了非貨幣計量的方式。如人力資源要素、環境資源要素的計量,組織內部責任要素的計量等,均采用的是非貨幣計量方式。因此,管理會計的要素從計量方式上看,是貨幣計量要素與非貨幣計量要素的統一。

(二)要素是一個體系,具備層次性

《現代漢語詞典》認為對要素的理解應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要素是構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如詞匯是語言的基本要素;人物、環境、情節是小說的三個要素。另一方面要素是組成系統的基本單元,要素具有層次性。具體來說,要素相對它所在的系統是要素,相對于組成它的要素則是系統。同樣,管理會計的要素也是一個體系,具備層次性。首先,就上文闡述的管理會計職能履行方面所體現的要素而言,從資源的投入、資源的耗費、業績考核到組織經營責任的歸屬,前后要素在時間上即體現為層層遞進的關系。具體來說,沒有資源的投入后續資源的耗費就無從談起;沒有對組織的業績加以考核也就無法有效落實組織內部各部分的經營責任。所以管理會計前一階段職能履行所體現的要素應是后一階段職能履行所體現要素的基礎。其次,就單個管理會計要素的內部而言,各階段的要素可根據情況進一步細分為若干更為具體的子要素,如資源投入要素可進一步劃分為人力資源要素、技術資源要素、資金資源要素等;資源耗費的要素可進一步劃分為購買原材料現金流出、設備使用現金流出、職工工資現金流出等;經營組織責任的要素也可進一步劃分為對上級所分派資源的滿意程度、執行過程的盡責程度、子目標的實現難易程度、意外發生的控制程度等等。

【參考文獻】

[1] 唐國平,孫賢林.會計要素及清算會計要素[J].會計研究,1999(3):55-56.

[2] 孫蘭婷.會計基本要素的探討[J].齊魯珠壇,2005(3):12-14.

[3] 杜興強.關于會計要素幾個問題的思考[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7(4):30-37.

[4] 葛家澍,余緒纓.高等學校財經類專業核心課程教材:會計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5] 孟焰,孫麗虹.管理會計理論框架的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4(10):67-70.

[6] 孟焰.西方現代管理會計的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7] 陳良華,戚嘯艷.會計學第2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8] 李天民.管理會計研究[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4.

篇7

[關鍵詞]基建項目 兩大職能 發揮機制

按基本建設的經濟用途分為生產性基本建設和非生產性基本建設。這里我們所研究的基本建設的財務控制工作主要側重于的控制工作。行政性事業單位基建項目包括公益性建設以及國家行政機關的建筑安裝工程,設備購置、勘察、設計、科學研究實驗、征地、拆遷、試運轉、生產職工培訓和建設單位管理工作,主要是為了滿足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

一、基本建設財務控制現狀

目前,事業單位基本建設財務會計只重視會計核算,不重視財務管理。基建財務人員沒有認識到財務會計工作在基建工程管理過程中的作用,只知道埋頭算賬,不能主動投入到資金籌集、概算、招投標、合同談判等經濟活動中,使財務只有會計核算職能,而無財務管理職能。

二、基本建設會計的兩大職能

行政性事業單位基本建設是一個特殊的物質生產領域,具有規模大,持續時間長,投資額度大,涉及面廣,質量要求高的特點。基本建設項目會計是以貨幣為計量單位,運用專門的方法對建設單位經濟活動進行系統、全面、連續的核算和監督的管理活動。

核算和監督是會計的兩大基本職能,在基本建設工作中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首先,會計的核算職能,又叫做反映職能,主要是負責基本建設單位日常的會計核算,包括歸集物資采購各項原料的成本與費用、各項工程建設項目的在建工程成本與費用、完工后各項工程的成本與收益等等,核算功能是基建項目會計的基本職能,貫穿于項目的始終,通過記錄、計算、整理和匯總并通過記賬、報賬等程序全面完整的反應基建項目各工程的過程和結果,確定單位基本建設的經營狀況。其次是會計的監督職能,又叫做控制職能,主要是根據國家的政策法規以及企業的內控制度等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合理監督,包括基本建設的融資控制、投標控制、原料采購監督、施工中成本控制、經營中風險控制以及完工后賬款控制,通過分析會計資料、評價工程成果及時調整計劃,來改善經營管理。

三、財務控制的發揮機制

事業單位基建項目會計貫穿于基建單位運營的始終,從投標到完工結算,其核算和監督的職能作用也從頭到尾影響著單位的全過程。這兩種職能的發揮機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事前控制

這部分工作是財務控制的基礎,包括預算管理,物資的采購和資金的籌措等方面。預算管理是在對基本建設項目的建設規模,項目實施進度等進行研究并基本確定的基礎上,運用會計上的方法,確定基本開發項目所需資金總額及合理估計建設期內各期資金使用計劃。預算管理有助于單位基本建設項目的成本控制,是資金籌措的重要依據,對于確定融資方式、進行經濟評價企業重要作用,可以有效降低企業風險。

基本建設的投資量大,國家財產安全面臨的風險也高。在事前控制這一環節中,包含的基本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是風險控制的重要內容。可行性研究,應通過現場調查和必要的勘探,對擬建項目所涉及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環境、技術等方面的重大原則問題進行全面研究論證。其結論的可靠性和準確性是決定項目成敗的關鍵,可靠性和準確性越高,企業對項目面臨的風險也就越了解,企業在此基礎上做出的決策也更有利。可行性研究對基建單位的成本控制具有決定作用。

2、事中控制

這是基建單位財務控制關注的重點。以成本控制為例,行政性基建單位應當認真執行會計法律法規、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制度的各項規定,劃分經濟責任,做到權責明確。再者,基本建設項目實施單位對在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帶來的費用風險,設立目標成本,對成本進行預先控制。在建設過程中,必須加強建設現場的管理工作,加強建設人員的業務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把好正在建設項目質量關,擇優確定方案施工,并觀察是否有偷工減料行為,是否使用假冒偽劣建筑材料,嚴格工程施工中技術變更聯系單的簽證管理。定期審計在建項目,嚴格實施財會監督,及時反饋真實、準確的會計信息,這樣堵塞了漏洞,控制了投資,降低了工程成本。

成本控制中必須重視資金支出的管理。在日常建設過程中,資金的支出一定要按照相關的規章制度進行,確保厲行節約,防止損失浪費。根據實際情況,確需增加支出的,必須按規定經審批后調整。基本建設項目撥付資金的多少是按照工程完工進度確定的,一般程序是:監理部門審核承包者填報的期中支付證書,根據提供的支付結單報表及其他資料,審核基本建設項目內容、數量、單價、金額等,然后由基建科(處)審核確認,并由其相關人員簽字,由財務部門支付款項。

由于行政性事業單位基本建設的資金主要來源于銀行貸款、國家撥款等,其內部控制制度越健全,實施情況越好,發生的額外費用就越少,資金利用率就越高,單位面臨的資金風險、債務風險就越低,也就越有利于基建單位進行風險管理。

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涉及的內部控制內容及其細小和瑣碎,因此是極易被財務人員忽略的一個環節。基本建設項目竣工后,各種設備、材料需及時清點退庫,認真清查盤點,做到賬實相符,另外,應及時同建設項目的有關單位辦理各種結算工作,建設單位應當對決算數據嚴格把關,保證其合規和完整,并于竣工驗收后將建設項目的結算資料報送財政部門,進行結算。決算審計必須堅持全面審計,按審計結論及時辦理固定資產移交。

在事后控制中,可以對比預算和實際支出,通過對比,發現在基本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作為進一步工作的經驗,可以有效的降低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的風險;同時,也是對下一個項目進行風險評估的依據。

參考文獻:

[1]周立.企業基建財務管理中內部會計控制設計[J].現代商業,2008;15

篇8

一、共同研究的必要性

20世紀8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得到了迅速,將地球村變為現實;間競爭進一步加劇,環境復雜多變,企業管理面臨新的發展。企業管理經歷了一個由混沌管理到職能化管理再到整合管理的變遷。混沌管理意味著無論在領域還是管理領域都不會發生職能的分工,不會存在專業化和專家化的特征。隨著的發展,分工的出現,必然帶來體現管理分工與專業化特征的各種職能部門。分工的廣度越廣和深度越深,協同也就越重要,21世紀的管理必然伴隨著分工的深化和擴展更具整合管理的特征。人們對管理已從注重個別和局部轉向強調系統和整體,日益興起的管理組織的扁平化體現了這一趨勢。注重整合管理就必須把密切相關的財務、會計、審計放在一起來考慮。

協同論認為:無論原子、分子、植物、動物乃至人類社會等各種系統,都具有協同作用。系統之所以形成,之所以從無序狀態轉變為有序的結構,正是各子系統之間、系統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可以說,協同導致有序。系統的促協力支配著系統的行為,當促協力為正值時,能促進系統內部各子系統的相互作用;當促協力為負值時,則破壞各子系統的相互協同作用。財務、會計、審計是價值管理系統中的決策子系統、信息和信息保障子系統,理應發揮三者的協同作用。而發揮三者協同作用的前提是建立一個共同的框架,選擇一個共同的邏輯起點。

二、共同研究的可能性

1.財務、會計、審計產生的時間雖不同,但發展的根本原因相同。從產生的時間來看:會計在人類社會最初開展生產活動時便萌芽了;財務的萌芽則來源于人類開始懂得對資源的投入與產出,并以增值為目的而進行的生產活動;而審計的產生在于會計出現專職,業主不能親自審查賬簿記錄的時候。雖然三者產生的時間不同,但其產生的原因都是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人們為了加強管理而逐步產生的,三者產生的原因具有同一性:加強管理是人類在原始計量、記錄行為產生之初的動機,會計的每一次革命性的進步都離不開加強經濟管理的需要;財務始終是商品經營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財務控制則是早期管理控制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加強經濟管理和控制也始終是審計發展的動力。

2.財務、會計、審計的根本目標相同。人們對財務、會計、審計的目標有不同的認識,有的甚至把它們完全割裂開來。實際上,財務、會計、審計是企業價值管理系統的三個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存在的理由在于完成價值管理系統的目標,即實現價值增值。財務通過制定正確的決策,會計通過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審計通過鑒證信息,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共同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財務的目標是實現價值最大化。價值最大化是指通過企業財務上的合理安排,采用最優的財務政策,在充分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因素的前提下,使企業價值達到最大,包括股東財富最大化、債權人財富最大化、其他利益相關者財富最大化,也包括整個社會財富最大化。會計的根本目標源于企業目標,即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會計根本目標是通過會計的基本目標而得以實現的,會計的基本目標是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完成和認定受托責任,實現經濟控制。無論是獨立審計還是內部審計,其出發點都是為了加強經濟管理、滿足利益相關者價值增值的要求。因此,它們在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與企業的根本目標上也是一致的。

從以上對財務、會計、審計目標的中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財務、會計、審計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都是源于企業的目標,都是為了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增值。

三、邏輯起點的選擇

任何一門學科的理論都需要有一個概念框架,作為價值管理系統有機組成部分的財務、會計、審計也不例外。研究概念框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就是從何處入手,以什么作為邏輯推理的出發點。選擇一個好的邏輯起點有利于建立一個邏輯體系嚴密、完整、前后一貫的理論體系。下面,在簡要分析現有邏輯起點的基礎上,提出筆者認為的財務、會計、審計的邏輯起點。

(一)對現有邏輯起點的簡要評述

在財務、會計、審計學科的研究中,以會計的研究最為深入,其他學科研究大都參照其進行,因此在介紹邏輯起點理論時,主要以會計的邏輯起點為基礎。現有會計邏輯起點大致有以下幾種:

1.假設起點論。該觀點認為任何一門獨立學科的形成和發展都是以假設為邏輯的起點,它為本學科的理論或實務提供了出發點或奠定了基礎。但實際上,并不是任何學科、任何時候都以假設作為理論研究的起點。價值管理系統是人造系統,它不同于系統,它的建立是以滿足人們的需要為基礎的,人們加強管理的需求是推動價值管理系統發展的基本動力。忽視了人們的需求單獨由假設衍生理論就顯得抽象而不具體,邏輯性不強,實用性不足;同時假設并不能對所有其他的抽象范疇進行推理。美國從20世紀70年起開始放棄將會計假設作為會計研究邏輯起點的這一事實,從另一方面雄辯地說明了會計假設起點論的缺陷。

2.目標起點論。該觀點認為任何領域研究的起點都是提出研究的界限和確定它的目標。20世紀70年代以來,此觀點在西方會計界占主流地位。但應當明確的是,美國以會計目標為邏輯起點建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用來指導未來會計準則的制訂和發展的,而不是用來建立會計理論結構的。目標只能說是指導實務的出發點,如果把它作為引導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則可能造成理論結構不夠完整和有失偏頗。以目標為邏輯起點,必然混淆開展具體工作的起點和研究理論結構的起點。從邏輯學的角度來看,任何理論的研究起點都應當是其原點;而目標是受環境的,不同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目標,顯然目標不具有邏輯起點的一致性特征。

3.環境起點論。該觀點認為環境決定一切,存在決定一切,有什么樣的環境就必然有什么樣的,在任何時候都應以客觀環境為立足點和出發點,這才有價值,脫離環境來理論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環境包括外環境和內環境。筆者認為,環境起點論的闡釋難以服人。在于,環境是周圍的情況和條件,不能把環境分為內環境和外環境。存在決定意識并不等于環境決定意識,更不等于環境決定一切。以環境為邏輯起點并不能探明系統本身所具有的性,不能指導系統的未來。根據系統理論,決定任何事物本質及其存在的是其內部結構而非外部環境,環境只能起作用。再說環境是異常復雜和可改變的,是難以確定的,因此它不可能屬于最抽象的理論范疇。

4.本質起點論。該觀點認為本質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性質、面貌和發展的根本屬性,是一事物區別于另一事物的本質屬性,屬于最抽象、最本源的范疇;而且從本質出發,可推演出定義、屬性、職能、目標等概念。這種認識也是不全面的。因為本質是純粹的理論概念,過于抽象,人們對本質的直接認識較難,往往是通過本質的外在表現來揭示其內部矛盾,從而形成了不同的觀念。本質的這種復雜的特性使理論難以反映環境的變化,容易脫離實際情況,難以指導實踐活動。近年來我國已逐漸放棄以本質作為邏輯起點的提法,說明了會計本質起點論的局限性。

5.職能起點論。職能是指系統在特定環境中發揮的作用或能力。以會計職能為起點進行研究,即可建立實用的會計準則理論框架,用以指導、評價會計準則的制定,進而建立前后一貫、完整實用的會計理論體系。但職能是本質的外在表現,是本質的派生,是本質在具體環境下的衍生物,是不斷變化的,不屬于理論體系中最基本、最本源的范疇,也不具備作為邏輯起點的資格。

6.對象起點論。該觀點認為對象決定,不同時期、不同環境和不同會計實體下的會計對象的內部要素和核算要求的變化,都將導致人們對一系列財務會計理論的再思考;會計對象質的特性和量的規定性決定著所有的會計理論,是構成會計理論體系最本源性的范疇。筆者對這種認識不敢茍同。因為由會計對象劃分出的會計要素受制于會計目標,服從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時根據系統論,結構是關鍵,而整體的功能是通過結構重新組合變換來表現的。可見以對象為邏輯起點,不能揭示內在規律,不能指導系統的發展,并使系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7.動因起點論。該觀點認為動因是會計產生和發展的原因。動因反映環境對會計的要求,是環境需求與會計本質、基本職能的統一與概括,是制約會計本質、職能、目標等一切矛盾的胚芽。以動因為邏輯起點,必然形成前后一貫的會計基礎理論體系。由此,該觀點認為節約勞動時間是會計產生和發展的基本動因。筆者基本贊同這種觀點,但該觀點還不夠完整和精確。作為價值管理系統的財務、會計、審計三個子系統,其產生和發展是為了加強經濟管理、實現價值增值,以價值增值動因代替節約勞動時間動因,似乎更能說明財務、會計、審計的產生和發展,也更易理解。

(二)價值增值動因是財務、會計、審計共同的邏輯起點

1.價值增值規律是人類社會的首要規律,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在人類社會的長河中,人們逐步認識到:只有實現價值增值,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人們實施財務、會計、審計工作的目的是實現價值增值。價值增值動因能概括財務、會計、審計的產生和發展,具有邏輯起點的簡單性、本源性和一致性的特征。

2.價值增值動因反映了社會環境對價值管理系統(包括財務、會計、審計)的客觀要求,是環境需求與價值管理本質、基本職能的統一與概括。增值是制約價值管理系統的本質、職能、目標等一切矛盾的因素,以價值增值動因為邏輯起點,必然形成前后一貫的價值管理基礎理論體系。不同的社會環境下,價值增值表現為不同的形式。在原始社會,價值增值更多地表現為實物資源數量的增加;隨著社會的發展,貨幣的出現,價值增值表現為比以前更多的商品和貨幣。而現在人們追求更多的是價值最大化,它體現為更多的貨幣、商品、勞務、權益的價值。

3.價值增值動因是價值管理系統中最基本、最初始的抽象范疇。以價值增值為邏輯起點,可以建立前后一貫的概念框架,指導價值管理系統的發展。價值管理系統中的財務、會計、審計只有以價值增值為己任,才能使整個系統協調發展。實現價值增值是它們的共同目標。

篇9

1.較高的職業道德素質

會計是經常與金錢打交道的職業,如果會計從業人員不能正確對待責任與權利的關系,則會出現會計違法現象,危害企業的財產安全與利益。用人單位往往堅持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有無責任心、對公司的數據資料是否具備敏感度和保密意識、是否懂禮貌有教養,都是用人單位考核的重要內容。因此對高職會計學生職業道德素質培養方面應注重誠實守信、依法辦事、愛崗敬業、盡職盡責、禮貌待人等方面內容。此外還應包含保守公司的機密、對企業忠誠、不傳播與工作無關或有損公司的小道消息。

2.熟練的會計專業知識技能素質

高職會計學生要具備會計的手工賬處理能力、編制會計報表的技能,具備會計電算化能力及應用會計軟件的能力,具有一定財務分析和文字表達能力,具備點鈔、珠算等會計通用技能,這些能力是做好會計的一個基本功,也是最容易在人才市場被用人單位快速識別的能力。因此,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以專業知識技能為核心。另外,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是會計基本的入門資格,應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以提升高職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就業競爭力。

3.適應社會的能力

(1)較強的溝通和團隊協作能力。高職會計學生主要面向企業就業,而企業財務部門不只是關門算賬,對外需要與稅務、銀行、工商等部門的溝通,對內要與各職能部門協調,對內對外關系處理得當,才能順利開展工作,樹立企業對外良好的形象。因此要注重培養高職會計專業的學生具備較好的溝通合作精神、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等,這既能增強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同時為其今后事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良好的心理素質。會計日常工作常與金錢、數字相結合,會計從業人員承擔的責任與風險較大,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是會計專業人才職業素質培養的重要方面。通過心理素質教育使高職會計專業學生保持心理的健康,保持平和、樂觀、積極、上進,能經受挫折,抑制浮躁,保持虛心、專心、恒心等良好的心理素質。

(3)求職能力。求職能力的培養也十分重要,高職學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中能否被聘用,不僅取決于高職學生的個人素質是否符合用人單位的需要,也與高職學生的求職能力有很大的關系。一些高職學生在求職應聘中不敢大膽展示自己,面對競爭者不夠自信,導致屢次失去機會,因此對高職畢業生職場形象、求職材料、求職技巧方面的培訓同樣重要。

二、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會計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模式探討

1.專業教育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相結合

將會計職業道德融合到會計專業知識技能教學中,例如通過案例教學,不僅能貼近工作實際,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還能用案例中必須嚴格遵守職業操守才能做好工作的正面事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熱愛本職工作,敬重會計職業,干一行,愛一行。忠于職守,盡職盡責,實事求是,恪守信用;另一方面,可以用案例中不遵守職業操守、違法亂紀的反面例子給予學生警醒。在會計實訓實踐教學中,一定要指導學生嚴格按照會計法律制度辦理業務,不為主觀或他人意志左右,在履行會計職能時應保持客觀公正,摒棄個人私利,以中立的態度客觀、真實、充分地反映經濟活動中的會計信息,不能因為滿足特定的個人、集團的需要或因偏見的影響而扭曲會計信息。在指導學生的實習活動中,要教育學生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和勤勉作風,維護本職業的良好聲譽,不得有任何損害職業形象的行為。擁有正直的品德和扎實的會計業務知識同樣重要。

2.專業教學突出技能型人才職業特色,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高職會計以培養適應用人單位實際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為取向,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第一線。一是要求學生掌握經濟管理基礎知識,熟悉經濟法規;二是要求學生掌握會計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能熟練運用計算機從事財務管理工作。在此基礎上,要實現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一定要強化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內容的組織和安排上要結合行業企業發展的需要,優先考慮技能型人才實踐及動手能力的獲得,突出高職教育特色。具體操作上,可采用如下三種方法:

(1)高職會計技能型人才應采用畢業證書加職業資格證書的培養模式,要求學生從入學開始準備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內容,并由專業教師進行相關培訓,要求畢業生能考取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并鼓勵學生考取助理會計師資格證書。據調查,擁有這兩證的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很強,基本能夠順利就業。

(2)實行校企合作辦學。會計是一門講究實際經驗和專業技巧的職業,學校可從企業或銀行系統招聘經驗豐富的專家擔任外聘教師,使學生接觸到的知識更貼近會計工作的實際,同時學校可與企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增加學生校外實踐交流的機會,以加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利于學生將課本知識轉化為實際體驗。同時,企業還可以為學校提供就業信息,協助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

(3)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到企業中實踐或組織學生到會計師事務所實習見習,發揮假期社會實踐與畢業實習的功能,將這兩項內容納入學生的評價體系當中,通過增加或增設相應學分,可以讓學生了解社會,體會會計實務工作,找出自身不足,有利于他們主動學習,為畢業后更好地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3.開展職業規劃教育,完善職業規劃指導內容

高職院校要將職業規劃教育貫穿學生入學至畢業三年:新生入學的第一年,開始指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學生進行就業環境分析、行業情況分析,合理設計職業生涯,了解行業發展趨勢,了解企業對崗位能力要求及職業素質的要求;第二年,鼓勵學生考取從業資格證書,參與社會實踐和招聘會,讓他們直接感受就業市場的情況;第三年,輔導學生求職面試及就業維權技巧。這種職業指導貫穿在整個大學生涯中,對大學生擇業觀的形成、擇業實力的增強和求職技巧的培養都會大有幫助。同時通過心理素質教育使學生保持陽光心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4.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活動,全面提升高職會計學生競爭力

篇10

論文摘 要:電子商務的發展尤其是電子商務企業的興起,對企業會計理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會計職能作為會計理論的基礎組成部分受到的沖擊是不言而喻的,進而亦對電子商務企業會計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網絡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關鍵的基礎設施2000~2005年,我國電話用戶總數由2.3億增加到7.4億,平均每年新增1億戶;固定電話主線普及率由12部/百人提高到27部/百人;互聯網上網人數從2000年的2250萬上升到2005年的11100萬,上網計算機數從2000年的892萬臺上升到2005年的4950萬臺,互聯網國際出口帶寬從2000年的2799m增加到2005年的136106m。隨著internet用戶不斷增多,電子商務在中國也同樣得到了飛快的發展,人們網上購物的觀念日益普及,2005年全球網上購物用戶數約為2.7億人,2006年全球網上購物用戶數約為3.2億,年增長率為19%,.2006年電子交易額達到74億元,2007年則預計達到88.9億元。2007年第一季度中國地區第三方支付市場交易額規模為160億元,比上一季度增長了33.3%,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4倍多。電子商務作為一項新興事物正在中國蓬勃的發展。 

顧名思義,電子商務是發生在互聯網上的包含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商業貿易。它利用互聯網上的網絡環境進行高效的商務活動,并在網上完成企業的供、產、饞涎欲滴的全部過程。從而,一方面企業可以繞過傳統的傳銷商而直接與顧客溝通,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網絡中間商的營銷更為高效地與顧客信息的充分交流。電子商務以全新的商業理念和運作方式對傳統企業營銷管理模式產生了重大影響,會計作為企業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受到了電子商務的強有力的沖擊,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傳統的財務管理也演化到網絡財務時代,下面就電子商務對會計職能的影響進行初步探討。 

一、電子商務對會計職能的影響 

會計職能,不僅包括提供會計信息而且包括管理當局運用會計信息所產生的影響和效果。會計的職能隨著會計的發展而發展,會計同時也隨著生產力,社會制度發展變化,在生產力水平相當的情形下會計的職能一般不會發生太大變化,會計的基本職能有反映、控制、決策三大基本職能。在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上,這在個職能也將受到重大影響。 

(一)電子商務對反映職能的影響 

會計的反映職能,在會計的最早階段,就從數量方面計算和記錄經濟活動情況,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社會的進步,會計的內容也日益增強。會計的反映職能就是運用價值形式對生產過程進行綜合反映,通過對再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數量的反映,然后透過各種數字信息對再生產過程的質量方面進行認識。主要是通過記錄每期資金在各賬戶之間的流動,最的在期末通過財務報表體現出來。 

電子商務憑借網絡,可以不受到地域的限制,可以直接面臨開放的全球市場,因而不太可能進行現金和支票支付。其大多數是采用信用卡、電子支票、電子現金和電子錢包等形式,進行網上支付。同時有銀行、信用卡公司以及保險公司等金融單位提供電子賬戶管理等網上操作的金融服務,客戶的信用卡或銀行賬號是電子賬戶的標志,與傳統的資金、賬戶大不相同。。電子商在整個交易過程中都是一個虛擬的交易現場,在網絡上,他們是以簡單的數字來完成最終的商業交易合作活動。這種形式與傳統的市場交易有不同,這種是以實物在網上進行的虛擬交易,但是這種交易的過程,最終會在網上都記錄下來,每一筆交易的時間,地點,都會一一列出。最后在期末,根據會計人員需要,自動將各期的財務活動進行匯總,編輯出財務報表。從而企業會計的反映職能與以前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削弱。 

(二)電子商務對控制職能的影響 

會計的控制職能,是會計本質的重要表現。所謂控制,是指通過指揮、協調和監督等作用,把生產經營活動納入企業所要求、所希望的軌道,并在最有利的條件下完成預期目標。而電子商務打破了時空限制,拉近了企業與消費都的距離,免去了中間商這一費時、又增加了成本的環節,而電子商務將交易的各環節包括企業內部生產過程實行電子化,集中統一管理。從而使企業運營的速度大大加快,會計的控制職能尤顯重要。 

(三)電子商務對決策職能的影響 

電子商務中的決策職能指的是以會計的理論對策和方式方法為基礎,加之一些會計的信息和內容在里邊,對電子商務的經營加以分析和展開理論闡述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這種會計職能活動,是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生產工具的不斷創新提高而發展起來的,它的出現大大方便了會計的工作,為會計的決策和管理者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從每個企業的經營層面來分析的話,會計的決策職能在領導層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使領導者更準確的確定企業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從中層領導部門來分析,對部門的業務性也有很大幫助。隨著企業的不斷壯大發展,企業中的電子商務也越來越得到了凸顯。企業中的電子商務由原來的主體向各個分體來傳輸,現在發展到了向企業的各個分體來單獨傳輸。這樣一來各個部門之間的信息能夠及時有效的反映到總部,可以更好的發揮會計職能的功效。會計在一個企業中占據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所以會計職能方面要更顯得重要。 

二、會計職能轉變對企業會計的要求 

由于電子商務對會計的一系列職能的影響,因而對會計人員的素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會計人員不僅要有深厚的本專業知識,而且還應具有與電子商務企業的其他部門相關學科的知識,同時還要有創新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適應網絡經濟的發展和管理協調電子商務企業的需要。 

同時,鑒于電子商務的影響造成的會計向管理、協調和決策職能傾斜,在電子商務企業中建立財會組織結構尤為重要。特別是由于電子商務企業的特殊性,財會組織必須能迅速對會計業務進行信息化管理,以利于企業做出正確的經濟決策。另一方面,必須改變以前傳統企業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環境,以提高工作效率,充分發揮會計管理和決策中的核心作用。 

參考文獻: 

[1]楊漢明.談知識經濟與財務管理創新[j].財會月刊,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