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人物作文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4: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感動中國人物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感動中國人物作文

篇1

12歲的女孩何?查出自已因腫瘤擴散至腦部組織,她靜靜地躺在醫院里,當她得知自已的生命只有三個月時,她決定將自已的器官捐給那些有需要的人。

那天,何?對爸爸媽媽說的第一句話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父母嚇了一大跳,把何?罵了一頓,因為按老家的風俗,人死后尸體被解剖是大逆不道的。何?哭了:“我想把生命奉獻出來!讓我的生命得到延續,同時我也想讓我的生命更有價值,哪怕只是一點點……”最后父母含著淚同意了。

11月份17日,何?離開了人世。“雖然我們的女兒沒了,但我們幫她完成了心愿,我們很欣慰!”在演播室里,何?的父母從走上臺那一刻起就幾度泣不成聲。

篇2

在他12歲那年,他爸爸神經病突發。一向慈祥的爸爸突然無緣無故地發起火來,他瞪著眼睛,任何人都阻擋不住他砸碎了家里所有的東西。最可怕的一幕出現了,爸爸突然搶過他疼愛的妹妹,他媽媽哭叫著來搶妹妹,但是被他爸爸一腳踹倒在了地上,然后將妹妹高高地舉過頭頂,狠狠地摔了下來。

他媽媽不堪他爸爸的毆打。媽媽不見了,家庭重擔、丈夫的拳頭讓她不堪重負,最后她選擇了逃離。洪戰輝哭喊著和弟弟在周邊村落尋找媽媽,夜已經深了,媽媽那天沒有回家…

就這樣,他、父親和他弟弟三人一起生活,父親的病情也不段反復。

在偶然的的一天,父親撿到了一個嬰兒,她就是現在的“小不點”。

洪戰輝帶著妹妹去讀書,年小的妹妹似乎也知道哥哥的難處,很懂事。

洪戰輝.

篇3

每個人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能輕言放棄,而是要用出全部努力,懷著一顆相信自己的心,勇敢面對一切。只要勇敢面對一切,就一定能夠成功。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感動中國觀后感作文中學生,供大家參考。

感動中國觀后感作文中學生1有一種溫暖,不需要語言,就能傳遞,叫做感動;有一種力量,不求驚天動地,卻足以令人震撼,叫做感動,這就是《感動中國》。如今的社會,在權力和利益的追逐之中,人們往往忘記了感動,內心不懂細節的美。《感動中國》這個節目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每年評選出來的人物都讓人敬佩感動。在這個簡單的卻又內涵豐富的舞臺上,閃閃發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

自從看了這次《感動中國2012頒獎儀式》后,我的心情久久難以平復,最讓我忘不了的還是那位12歲的小女孩何玥和獻身救自己學生的最美教師徐強……

十二歲,一個花一樣的年紀,小姑娘何玥卻被查出了腫瘤擴散至腦部組織。當她聽說自己的生命只剩3個月時,就決定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當她跟父母說的時候,她的父親把她罵了一頓,因為在老家有個風俗,人死后尸體剖開無異于大逆不道,但何玥堅持:“我希望能盡自己的能力給予別人生的希望!”終于,爸爸媽媽含淚同意了,捐獻了女兒的器官,三位病患者都得救了。何玥的父母覺得自己的女兒還沒有死,只不過附在另一人的身上罷了,為了給她治病,她的父母欠下了十萬元的債務,為了完成女兒的遺愿,他們拒絕了器官捐獻的補貼,并且簽下了無償捐獻器官的協議書,他們要以最美的方式來完成女兒最美的遺愿!這位和我一樣大的小姑娘,這么富有奉獻精神,而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向他人伸出援手、幫助別人呢?

何玥生命的終結,正是另一場生命傳遞的開始,這場人與人之間愛的傳遞,并沒有因形式的特殊而失去生命的價值。她以這樣的選擇昭示我們:生命的質量,取決于自己的選擇,即使是死亡來臨,逝去的生命也可以依然精彩。何玥,你用事跡行動感染者我們,激勵著我們。你是新時代的楷模,我們以你為榮,我們會向你看齊,用實際行動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

陳斌強9歲時父親車禍去世,媽媽獨自撫養三個孩子長大。2007年,媽媽得了老年癡呆癥,喪失了日常生活能力。為了能每天親自照顧母親,他每天用一根布條把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著電動車行駛30公里去學校上班。開始同事們都不太理解,七嘴八舌地說:“這樣帶在身邊照顧,一兩天倒可以,一年兩年怎么吃的消?”可陳斌強做到了,一連五年,風雨無阻地帶著媽媽上班。照顧母親的生活異常辛苦。陳斌強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晚上9時,服侍母親睡下;凌晨1時,準時起床抱母親上廁所;清晨5時,鬧鐘響起,他要趕在師生之前起床,將母親房間打掃干凈,處理好母親的大小便;早上7時喂過母親吃飯后,開始學校一天的工作。盡管生活上的事兒很多,可是陳斌強的教學任務卻一點也沒落下,他負責兩個班語文教學任務,負責教初一學生廣播體操,還負責學校體藝2+1活動。這是多么感人的故事啊!

其實,身邊還有許許多多感動的人與事。感動我們的不僅僅是那些舍己為人的人;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幫助盲人過馬,還有把生活中產生的每一片垃圾自覺的丟到垃圾箱里的小事……這些事情并不足以堪稱偉大,但足以溫暖我們的心靈。

也許作為一個平凡的人,無力去做一些感天動地的事情,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為別人做些什么?為集體做些什么?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們也會成為一個感動中國的人,而我們的家庭,集體,祖國也就越來越好。我相信,只要每一個平凡的中國人都付出一點點,就能凝聚出一股強大的力量,世界也將變得更加美好。

感動中國觀后感作文中學生2當我看到劉盛蘭老人的事跡時,我流淚了。

或許我可以用“春蟬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來描述教師。而現在,我卻想不出用什么來描述劉盛蘭老人,一位耄耋老人。或許偉大是沒有言語可以形容的。在偉大面前,再華麗的詞藻也顯得空洞。

即便如此,我不敢說老人是偉大的,因為偉大是一個抽象不具體的詞,原諒我不能十分清楚地理解它,但我可以說老人是足以震撼人心。

是什么力量支持老人,讓他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繼續捐助失學孩子?是什么讓他二十年來沒吃過一頓肉,知為省錢為教育?

劉盛蘭老人,沒有妻兒,一個人生活,領著養老金,還說得過去。當他從報紙上看到失學兒童那渴望知識的眼睛,便做了一個重要決定開始捐助失學兒童。把養老金捐了出去,把撿破爛是錢一角一分省起來,每天攢錢。

對于我們來說,報紙算什么,網絡更方便。搜一搜,查一查,什么都知道了。而劉盛蘭老人做的最奢侈的一件事不過是訂報紙以便知道有哪些失學兒童需要捐助。

老人家就這樣捐著捐著,直到一場大火燒毀了家。本以為不會再繼續捐了,沒想到回到鄉下老屋時,還繼續撿破爛,繼續捐助。

以前一直都不理解什么叫做奉獻?

父母為我們奉獻了青春;老師奉獻了青春寫下了真理;烈士奉獻了生命守護和平。

劉盛蘭老人本該是同退休老人在一起下下棋,聊聊天,品品茶的年紀,卻奉獻了晚年享福的時光,健康的身體,對教育事業的深刻理解。

原來這就是奉獻,沒有私利的奉獻。

父母的奉獻是因我們親生骨肉;教師的奉獻是得到政府的支持,社會的肯定;烈士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敬佩,簇擁。而劉盛蘭老人既沒有親生骨肉,但千千萬萬失而復學的孩子便是他的骨肉。開始還有很多人不理解老人,不肯定老人,認為他傻。可他還是一如既往。

老人不為名利,不為享受。只是一種奉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做點事的信念支持著他。

如果那天你成了企業家,我相信你不會匿名捐助幾千萬。

這就是劉盛蘭老人的可貴之處,

談到這里,更要反省一下我們自己。身為學生,要珍惜我們這邊九年或十二年義務教育是機會。人家為了教育付出一切。而我們更沒有理由浪費機會。

無私奉獻的價值,我想就在,一句“此生無悔矣”。

感動中國觀后感作文中學生3期盼已久的《感動中國20--頒獎典禮》終于在20--年2月10日晚在中央電視臺一套播出了,認真的觀看了頒獎典禮全部過程,幾度眼眶濕潤。

獲獎者,有為了國家核潛艇研制而隱姓埋名的英雄;有幾十年自己拾破爛,從沒有穿過像樣的衣服,卻把錢給了那些需要上學的孩子的老人;有的為了戰友的遺囑守墓20多年的戰士。這種愛在他們的堅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時一事,而是幾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愛。

黃旭華中國第一代核動力傳世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30多年來,8個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黃旭華是搞核潛艇的,父親臨終前也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母親從63歲盼到93歲才能見兒子一面。

陳俊貴隨所在部隊到新疆參加修筑天山深處獨庫公路的大會戰。1980年4月6日,部隊被暴風雪圍困在天山深處,面臨斷炊的危險。四名戰士奉命帶著最后的干糧出門求援,在風雪彌漫的生死關頭,班長把最后一個饅頭給了年齡最小的陳俊貴。找到人群后陳俊貴沒有忘記班長的遺囑守墓20多年終于找到了關于班長母親的住址,而班長的母親卻未能堅持到這一刻!

最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劉盛蘭老人,他不是百萬富翁,每月300元的收入,17年來沒嘗過一絲肉鮮,沒添過一件新衣,甚至連一個饅頭都不舍得買,可他捐助學金達7萬元捐助過100多個孩子。他一年的花銷只有1000多元,大部分還花在訂報上,如今的劉盛蘭老人因病住進了醫院,很多孩子知道后都紛紛趕回來看望老人!

這一件件難以忘懷的事件,這一位位人民英雄這,一位位中國人的驕傲!

感動中國觀后感作文中學生4昨天晚上,我和家人一起觀看了20--年度《感動中國》頒獎典禮,里面的人物、故事令我們全家唏噓感動不已。

其中有一位叫黃旭華的老先生最令我敬佩。黃老先生是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制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那個年代,他們這群人在沒有資料、沒有計算設備、沒有參照物的情況下,潛心研究、艱苦鉆研,制造出了我國第一架核潛艇,使我國成為全世界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之一,這是讓全中國人無比驕傲和自豪的事情。但是他們不能慶賀,甚至不能和家人分享......因為這份工作需要保密,如同戰爭年代的地下工作者,不能告訴任何人,包括家人。他父親直到去世都不清楚自己那工作繁忙、長期見不到面的兒子是做什么工作的。正如頒獎詞所言:“他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還有一位老人,他猶如一粒塵土,渺小、平凡,但他同樣深深的感動了我。他叫劉盛蘭,一位高齡孤寡“五保”老人。他是位普通村民,年輕時在外打工,后來在一家企業作保管員。1998年,劉盛蘭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道,從那時起,73歲的他就將自己微薄的工資捐出去。沒有飯錢的時候,他就去垃圾堆里撿人家不要的饅頭或去菜市場撿爛菜葉子煮煮吃。二十年間,他靠著撿廢品資助了100多個學生。有的孩子給他寫信稱他為奶奶、大姨,因為他們都不了解他的真實情況。如今,他已經91歲了,在他生日那天,他資助的孩子給他買了蛋糕和新衣服。他哭了,說這是他20年來第一次吃到這么好吃的東西,第一次穿新衣。他還說,他活一天就會資助一天。多么偉大而又無私的老人,他是我做人的榜樣。

這兩位老人,知識結構不同,地位身份各異,但他們都令我肅然起敬。我想,將來不論我從事什么樣的職業,我都要像他們一樣,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發出微弱的光,在人間寫下大愛!

感動中國觀后感作文中學生5就在昨天晚上,CCTV1播放了《20--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年度評選晚會。這一刻,大家的眼淚都止不住的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往下落,因為他們的一舉一動實在感人,也同時令人敬佩。

在這十位獲獎者中,他們的行為都感動著我們……可是我感覺劉盛蘭爺爺最值得我去寫。因為他有一顆善良的心,給予人間大愛。

劉爺爺幫助的都是寒門學子,他每月寄走的錢,是他每月開銷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

可能有人會誤認為劉爺爺生活比較富裕,但實際卻恰恰相反。他每日三餐也很湊合,要不就是鄰居給送點兒,要不就是去菜市場撿一些別人不要的菜葉子……總之,他為了贊助寒門學子,必須攢錢。

既然劉爺爺家里生活情況也不好,為什么貧困學生還要收他的錢呢?這不是因為不知道嘛!劉爺爺從不向他們透露自己的家庭情況和其他事情。所以有些同學在回信是稱呼他為“劉阿姨”、“劉奶奶”……

篇4

賞讀歷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歸納其特點:

一、高度概括,簡潔精練。頒獎詞以極其簡潔精煉的語言高度地概括了每一個當選者的崇高精神和閃光點,予以濃墨重彩地展示,既有高度也有深度。寫給籃球運動員姚明的頒獎詞只有40個字:“對祖國的情感,對現在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期待,使他成為中國體育和NBA的歷史人物”。

二、詞吻意合,富有特色。頒獎詞根據獲獎者事跡的不同,或明快,或凝重,或平和,或莊嚴,于人于事于情于理都顯得十分和諧得體。如寫給跨欄運動員劉翔的頒獎詞:“12秒91,他實現了一次偉大的跨越,100年來的記錄成了身后的歷史,十重欄桿不再是東方人的障礙,因為中國有劉翔,亞洲有劉翔!這個風一樣的年輕人,他不斷超越,永不言敗,代表著一個正在加速的民族。他身披國旗,一躍站在世界面前。”――給人的感覺是明快。

三、語句清新,文筆優美。頒獎詞語句長短結合,風格剛柔并濟,抒情、描寫、議論各有側重,有的還恰當引用了一些名詩名句,尺幅之間,五彩飛揚,讀來朗朗上口,給人以美的享受。如寫給作家巴金的頒獎詞:“穿越一個世紀,見證滄桑百年,刻畫歷史巨變,一個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間燃燒的激情,點亮多少人靈魂的燈塔;他在人生中真誠的行走,叩響多少人心靈的大門。他貫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熱情、憂患、良知,將在文學史冊中永遠閃耀著璀璨的光輝。”這些頒獎詞宛如優美溫潤的散文詩。

四、言志寓義,飽含深情。頒獎詞贊揚的人和事雖然各不相同,但無論是褒揚還是懷念,都洋溢著崇敬之意,一字一句飽含深情。如寫給任長霞的頒獎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個女英雄。掃惡打黑,除暴安良,她鐵面無私;噓寒問暖,扶危濟困,她柔腸百轉。十里長街,白花勝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動在百姓心中的豐碑!一個弱女子能贏得百姓的愛戴,是因為,在她的心里有對百姓最虔誠的尊重!”

整合教材各色人物,概括其光榮事跡,高尚品格及深遠影響。

我們在一輪回歸教材,積累寫作素材中,曾經以“高中教材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悲情――中國古代文人情懷,魯迅――我們中國的魂”為專題進行整理研究高中教材素材。事實上,高中教材教材,齊聚古今中外各色人等,既有忠君愛國的英雄屈原、蘇武、陸游、辛棄疾,又有才華卓絕的文學家李白、李商隱、杜甫、杜牧;既有文韜武略的政治家曹操、劉備、,又有縱橫捭闔的演說家孟子、鄒忌、馬丁?路德金;既有馳騁疆場的七尺須眉王平、王昌齡,又有俠骨柔情不讓須眉的巾幗秋瑾、花木蘭;硬漢桑迪亞哥,復仇王子哈姆雷特,丑陋的敲鐘人卡西莫多,鐳的母親居里夫人,現論物理學家霍金等等人物,都給我們全體師生留下永遠的感動與影響。有意識引導學生整合教材人物,概括其事跡,品格及影響,是一件意義重大的工程。同時也為寫作做好充分準備。

巧借頒獎詞形式,用活用好教材素材。

頒獎詞,說得簡單、直接一些,頒獎詞就是在頒獎儀式上,主持人在褒揚人物的先進事跡或英雄壯舉時所寫得概括性文字。它要求必須對人物的事跡進行言簡意賅的介紹,并對人物的行為作恰如其分的評價,更要以獨特的語言魅力來升華人物的靈魂,從而達到動人心魄、奮人精神、弘揚正義的的目的。如何去做?一、找準切入點,牽一發而動全身;二、深入挖掘原材料,用真情感染讀者;三、進行縱橫比較,突出人物的歷史意義。

學生寫作示范:孔 子〔頒獎詞〕他沒有什么萬卷巨著,萬余字的語錄是他一生思想的濃縮;他沒有什么驚天事跡,極平凡的言行卻給后人樹立了萬世楷模。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統,寰球世界也必將因他而和諧;華夏文明因他而燦爛,未來明天也必將因他而美好。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他,一個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屈原〔頒獎詞〕靜靜汨羅,守護著他的靈魂;皇皇離騷訴說著他的忠貞。在那個視人民如草芥的動蕩年代,他用自己的血淚詮釋了什么是心存百姓;在那個朝秦暮楚的戰亂時期,他用自己的生命回答了什么是愛國精神。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的心,與日月爭輝。

篇5

關鍵詞:語文教學;生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20-0066-01

新課標指出,教學是師生多向、開放和動態的對話、交流過程。這個過程不像電腦程序那樣按部就班地進行規定操作,而是多變的、難以完全預設的。教師要根據教學情勢變化因勢利導,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促進教學生成,讓課堂充滿活力、充溢情趣、充盈智慧。

一、因勢利導策略

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時常會提出一些出乎教學意外的問題。如果教師熟視無睹、置若罔聞,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敷衍搪塞、虛于應付,容易使學生疑竇頓生、如墜云霧;如果怕影響教學進度而給予制止,則容易泯滅學生智慧的火花。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因勢利導,將學生思維引到有意義的問題上來。比如教學《狐貍和烏鴉》第二自然段“有一天,烏鴉飛出去給他的孩子找吃的。他找到一片肉,叼了回來,站在窩旁邊的樹枝上,心里很高興。”如果突然有學生質疑:“烏鴉已經飛到窩旁邊了,干嗎不到窩里去喂小烏鴉,偏要等狐貍來騙他”;或者說:“小烏鴉餓著等媽媽喂食,烏鴉媽媽怎么還有心思去跟狐貍聊天”……如果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置之不理,氣氛就會很尷尬。教師可以借此引導學生嘗試著修改課文,并對修改好的同學進行表揚,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窮追不舍策略

小學生知識水平不高、思想感情不成熟,思考問題松散而不嚴密、膚淺而不深入,回答提問、解答作業容易停留表面而出現偏差,沒有觸及實質。課堂上可以借助連續追問的方式,讓學生從牛角尖中鉆出來,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真正目的。例如,在教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時,可以讓學生評價自己喜歡的人物,多數孩子肯定喜歡孫悟空,但也有的孩子會喜歡唐僧和白骨精等。教師可以直接追問,為什么喜歡這些人物?只要學生回答得合理,就應給予肯定。同時要引導他們往正面方向去思考問題。假設學生說喜歡白骨精計謀多多,教師可以直接追問學生:“她看到唐僧所設計謀是想幫助他還是想陷害他?她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都做了什么事?其費盡心機的真實目的是什么?”經過這一連串的發問,相信學生都能有所感悟:白骨精個性頑劣,要吃人,其越是用計謀,對他人與社會的危害性越大,是不值得喜歡與提倡的。這樣的追問與點撥,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縝密性,能達到良好的思想教育目的。

三、將錯就錯策略

教師講錯一個字、錯解一句話,可能使成百上千的學生跟著錯;學生如果理解錯誤沒能及時得到糾正,可能一輩子帶著錯誤去理解知識、認知社會。課堂教學情境瞬息萬變,隨時可能發生一些意外的事,教師要提前準備,做到心中有數,當發現學生知識錯誤,尤其是一些常識性錯誤時,可以采取將錯就錯的策略,進行反問推導,衍化出荒謬的結論,誘使學生“中計上當”。經過一番歸謬推理,重新建構新知識,增強學生對正確知識的理解與領會。量詞教學中,小學生出現錯誤是常見的事。例如,學生會將“蚱蜢”前的量詞填寫上“位”“個”甚至“塊”“座”等,面對如此低級錯誤,如何給予糾正呢?可以順水推舟,指出,如果蚱蜢可以稱為“位”“個”“塊”“座”,那么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一位(個、塊、座)豬”“一位(個、塊、座)鴨”或“一位(個、塊、座)魚”呢?相信同學們在笑聲中都能悟出其中道理。這時,教師再強調,動物前的量詞不能用“位”“個”“塊”“座”等,多數動物尤其是小動物大多用“只”,另有少數可用“頭”(如牛、豬、狗等)、用“條”(如龍、蛇等)等,這樣自然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識記與領悟。

四、錦上添花策略

課堂提問學生,不一定每個學生都能對答如流,更不是每個答案都是那么精確、標準。有的學生回答會出人意料,卻又不失精彩,這時,作為教師同樣應當給予鼓勵,并結合內容進行有效引導、合理升華,達到滲透德育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學《橋》對文中主人公評價時,學生回答不一而足,甚至有人會說,他可以參評“感動中國人物”。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人物活動。教師可以借題發揮,引導學生網上搜索歷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嘗試著為主人公寫個簡短的頒獎詞,這樣,還達到了教育學生的目的。再如,在教學《丑小鴨》時,當師生為丑小鴨歷經磨難終于長成美麗的白天鵝而高興不已時,如果有人突然說:“丑小鴨本來就是天鵝生出來的,不管它在哪里,遲早都會長成天鵝。”這時,大家可能為這話而深感掃興。教師同樣要學會將這種難堪場合變成教學機智,先說明“鴨生鴨、鵝生鵝”是自然規律,再提出若干問題供學生思考:假如小天鵝從小生活在天鵝媽媽的關照下,結果會怎樣?假如小天鵝生下來并不丑,其生活又會怎樣?假如小天鵝生下來十分漂亮、高傲,其結果又將如何?……鼓勵學生多思考幾個“假如”,利用課后與同伴或家長共同探究。這樣巧設懸念,不僅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與創新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向性教學方法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教學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采取有效的生成策略,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真正讓學生動嘴、動腦、動手,讓師生的思想和文本積極互動,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促進學生不斷產生新的學習需求、學習樂趣,從而獲得思想的滋養、情感的濡染、審美的熏陶。

參考文獻:

篇6

(一) 借助電視渠道,打開體悟視野

目前學生語文學習的主陣地仍是課堂。一位老師,一本教科書,一塊黑板,一群學生構成了一個良好的學習課堂環境。然而,在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晚會》播出的時候,舉國上下,不分男女,不限年齡,一方熒屏內傳遞的情感讓觀者無不震撼。一個個平凡的人,身上卻有不平凡的故事,一個個偉大的人,言語中流露的是質樸的想法;一段段精彩的頒獎詞深深的吸引了大家。這是一堂多么生動的語文課啊!因此,每年頒獎晚會播出的這一天,我和學生們相約在各自家中CCTV1的熒屏前,共同上一堂精彩的語文課。沒有提問,沒有板書,有的是紙面上留下的記錄;有的是心靈的震撼;有的是思想的啟迪。第二天回到語文課堂上,同學們暢所欲言,侃侃而談。心與心的交流,思想的碰撞產生了火花。創作的激情就這樣被激發起來。趁熱打鐵,我再講頒獎詞的寫法,學生的寫作的語言很快豐富起來。

借助頒獎詞來提高學生語言,是一個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有效途徑。因為在頒獎詞中有精煉的語言,巧妙的修辭,真摯的情感。不知不覺中學生受益匪淺。對好的頒獎詞,我主張學生要背誦的瑯瑯上口,就像背古詩那樣熟練。

例如:“任長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個女英雄。掃惡打黑,除暴安良,她鐵面無私;噓寒問暖,扶危濟困,她柔腸百轉。十里長街,白花勝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動在百姓心中的豐碑!一個弱女子能贏得百姓的愛戴,是因為,在她的心里有對百姓最虔誠的尊重!”頒獎詞中長短句的結合,讀來鏗鏘有力,頓挫有致。不知不覺中人物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就高大起來了。練習寫頒獎詞既是價值觀的提升,也是語言藝術的運用。感謝“感動中國”頒獎詞的撰寫者,讓我們心靈受到強烈撞擊的同時,還能把感動凝固下來,讓我們充分領略了漢語言的魅力。

在教學中,可以就所學文章的作者,新聞人物,詩人、詞人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撰寫一段頒獎詞。也可針對晚會的內容,指導學生寫隨筆。在隨筆的創作中提升了學生的思想,凈化了學生的心靈,又提高了寫作的水平。一舉多得。

(二)走進社會大課堂 感受語文魅力

教室內一桌、一椅、一師、一群學生是課堂。教室外蔚藍的天,廣闊的地,美麗的自然,穿流的人群亦是課堂。學生走進社會,就是走進了一個他們感興趣的課堂,他們更是以主人的姿態融入到里面去。因此,把社會這個廣大的空間作為學習的課堂一定會收效頗豐。我借助學校搭建的平臺,“北京金秋之旅”“上海世博會夏令營”等嘗試進行寫作教學的研究,培養學生寫作能力。

北京對學生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從懂事開始就知道那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教科書上寫下了它的悠久歷史,圖片上展示出它的古樸典雅,陌生是因為北京還有好多他們想解開的謎。然而和同學老師們同去,卻是新鮮而又陌生的。

每到秋高氣爽的金秋十月,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就在期盼著這個日子快些到來,因為他們熱切期待著踏上去北京的旅途。

作為孩子王要帶著50多個學生去北京生活7天。這其中的滋味可謂酸甜苦辣皆有。那時我真想變成孫悟空擁有三頭六臂,七十二般變化。孫悟空我是變不成了,但是七十二般變化通過這7天學的差不多了。我感受到了作為語文教師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況且把北京的大街小巷,名勝古跡作為我的課堂的欲望是那么強烈。為了上好這堂課,首先,準備工作要做得充分,才能不虛此行。我根據行程安排中所參觀的景點中有大觀園。我將《紅樓夢》中對大觀園的描寫文字先領著學生們學習并且將它帶在行囊中,來到大觀園后,同學們興奮不已,“怡紅院”,“瀟湘館”,“稻鄉村”學生參觀時話語滔滔不絕,早把導游拋在了后面。有的同學詩性大發,還能賦詩一首,盡管稚嫩,但卻真誠。相同的畫面在清華園中也出現了。盡管荷塘中不見了象在牛乳中洗過的荷花,也沒有如亭亭的的裙的荷葉,季節的原因,只有殘荷一片。然而同學們仍抑制不住欣喜,情不自禁的背起朱自清《荷塘月色》中那段經典的描寫,“遠遠的荷塘上面……”同學們徜徉在清華園中的荷塘邊,飽含深情地背誦《荷塘月色》,這應該是一堂學生最喜歡、最放松的語文課了吧。

作文教學中,情境的創設很重要.根據作文的要求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感受。進而激發學生創作的沖動,激活學生的思維。像圓明園的班會課,既是情境的創設,也是學生思維的相互激活。又如游覽各種名勝,學生親歷現場,回顧歷史。都是在一種情境中激活作文的思維。

(三)強化經歷意識,書寫美好人生

經歷是一種成長,人生要經歷童年、青少年、中年、最后步入老年的行列。不同階段都有各自的魅力。隨著時間的流逝,如何保住這些美好的感覺。學校德育工作做的好,在中學七年級的時候為學生舉行《離隊建團 告別童年》的儀式,儀式非常隆重,我也沒有錯失語文寫作教學的良機。

首先,引領學生搜集所有贊美童年的美好語句,抄寫并適當背誦。一時間學生搜集上來的佳句無數,課堂上互相激發,擴大了知識面。“童年是一串美味的糖葫蘆,又酸又甜,回味無窮。”“童年是一首歌”“ 童年是一首優美的樂曲,讓人沉醉于其中。”“童年是一本薄薄的日記,酸甜苦辣,全在其中。”等等。

篇7

關鍵詞:學習習慣;制定目標;積累;糾錯;梳理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常常抱怨語文內容多,成績提高慢,尤其那些學習一直不是很好的學生,上了高三努力了一兩個月之后不見提高,就會失去繼續努力的信心。確實,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語文有比較大的知識容量,成績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這并不意味著語文學習就只能“聽天由命”,只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即使在高三,語文學習也會有長足進步。

一、制定目標的習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什么事都要有一定的目標。上高三之后,學生學習任務緊,壓力大,這時候尤其要避免沒有目的地忙碌,對語文學習而言,要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制定適當目標,尤其要有小的階段性目標,只有定下目標才有前進的方向和動力,而小目標更容易實現,也就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小目標可以是每次考試提高3分,也可以是某個時間段突破哪個題目。

二、名篇背誦默寫的習慣

考綱規定了64篇必背篇目,高三還要一一進行復習,盡管占用的時間比較長,學生付出的努力比較多,但是實際情況并不是很好,很多學生臨近高考往往是會背不會寫,究其原因是沒有養成好的讀書習慣,絕大多數學生是先背文章再默寫,然后糾錯,這種方法的結果是錯字較多,并且不容易改正,這就好像心理學上的“首因效應”,第一印象錯了再改難度就很大,因此背誦時就要拿起筆,前兩遍要邊讀邊領會意思,隨時把自己認為不會寫的、容易出錯的字詞寫下來,然后再嘗試背誦,做到會背會寫不出錯,只有這樣才能準確、高效地掌握知識。

三、積累的習慣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語文成績的提高離不開必要的知識積累,尤其是一些基礎知識。高三需要積累的主要有作文素材、成語、文體知識、解題技巧等。

近幾年高考作文經常出現材料作文,對于這類作文題目學生多偏向于寫議論文,而現在學生作文的情況是,大多數學生能審清材料,知道應該寫什么,但是有部分同學卻沒什么可寫,作文事實論據貧乏,內容空洞,言之無物。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要求學生養成隨時積累寫作素材的習慣。放寬眼界,從自己的生活中廣泛積累材料:從學習的課文中積累素材,如傳記類的,優美詩文類的、小說人物等等;從當代時事中積累材料,如感動中國人物楊善洲、劉偉,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議論的事件等;還可以在平時做題時積累素材,如實用類文本閱讀中的人物袁隆平、丁肇中、黃裳、楊絳等;還有作文題目中給的材料,如寓言故事、社會熱點等等。只有廣泛地積累材料,寫起作文來才可能言之有物,進而才能寫得精彩。

除此之外,作為一名高三學生還要積累一定的文體知識、解題技巧和成語等,把自己沒見過、不熟悉的成語積累下來,并且對這些成語含義、感彩、適用范圍等做一定的辨析。文體知識和解題技巧等文學常識,雖然高三老師會進行系統的講解,但是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接收情況各不相同,所以學生也有針對自己的情況進行積累的必要,因為這些知識是學生做閱讀題和作文必不可少的,只有牢固的掌握這些知識才能提高閱讀能力,才能做對做好題目。

四、糾錯、梳理的習慣

在實際教學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做錯的題目糾正之后,過一個月再做,多數學生還會做錯,并且錯的和上次一樣,這說明,學生做錯題不是一時的疏忽,一定有深層的原因,這個原因也許一兩道題發現不了,只靠教師一時的講解難以解決,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要建立錯題檔案,把做錯的題收集整理起來進行梳理總結,尋找自己的知識漏洞,分析出錯的原因,然后進行必要知識補充和有效練習,經過一段的時間后,再去做錯題集上的題,學生做的過程中就是對所學知識反思、領悟的過程,只要能把做錯的題目做對,也就突破自己知識上的盲點,就一定會提高成績。

篇8

關鍵詞:新課標;作文教學;課本素材;利用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21-0074

很多學生抱怨作文難寫,尤其是難找素材,寫來寫去覺得素材越來越少,為作文沒什么可寫而犯愁。其實,語文教材本身就是一個素材庫,很多素材都可以多角度使用。對此,新課標在對課程資源利用和開發的建議中,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和開發課堂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由于學生一味求新,所以課本中的很多素材被忽略了。

作文素材的新舊是相對的,像感動中國人物,像汶川地震和三鹿奶粉事件等熱點素材在高考中多次被學生運用,一樣會讓人審美疲勞。但是對于訓練學生掌握作文素材運用的基本功而言,課本素材,無非就是一個例子,關鍵在于怎樣靈活結合作文主題,找到兩者的聯系點,并加入自己的真情實感來寫。那么,怎樣利用好課本素材,練好作文基本功,讓學生舉一反三,活用到寫作中,讓課本素材煥發出青春的活力,又讓學生覺得作文不難寫,從而消除對作文的畏懼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指導和訓練:

一、教會學生要靈活摘錄課本事例或語句來增加文章的血肉

新課標要求學生在寫作中能圍繞中心選取材料,能有創意地表達,在這里,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引用課本事例時要結合作文中心,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靈活摘錄,避免泛泛而談。例如筆者在訓練學生寫廣東高考作文題《回到原點》時,就要求學生用語文第一冊文言單元中勾踐、燭之武、趙太后和梁惠王等人物為素材,并且結合“回到原點”這個中心對課本相關內容進行裁剪。有一位學生在引用勾踐的事例時就做得較好。他在文中寫道:貴為一國之尊的勾踐,一朝兵敗,淪為夫差的馬前卒,這是何等恥辱!但他忍辱負重,臥薪嘗膽,不斷反思,最終回到治國的原點,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實施仁政,“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最終富國強兵。一朝兵起,舉國上下,“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從而創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吳”的神話。該同學靈活篩選了《勾踐滅吳》中勾踐為復國對內采取的關心百姓,休養生息等具體措施,很好地論證了勾踐回到以民為本的過程及結果,充分說明了行仁政、得人心和得天下的重要作用。這樣的摘錄既豐富具體,又給人一個活學活用的好印象。

另一個同學則裁剪梁惠王的例子從反面論證了保民而王的觀點,他這樣寫道:好戰的梁惠王沒有回到“愛民保民”的原點,只想用武力來快速稱霸,把孟子“推恩于民”的建議置之腦后,不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來解決人民生活問題,無“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之心,“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罪歲,”結果與他的霸業理想越來越遠。看到這個片段,筆者都禁不住對學生能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以及恰到好處的裁剪表示贊嘆!

通過多次摘錄課本素材的片段作文訓練,讓學生明白,摘錄素材要避免人云亦云,就要善于摘錄與作文中心密切相關的句子,使材料始終圍繞中心,并扣住關鍵詞來點題,這樣才能恰到好處地論證文章的觀點。

二、教學生懂得變化角度反復利用課本素材,做到一材多用

新課標在表達與交流方面,要求學生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地表達。寫作文時,學生為材料匱乏而發愁,筆者認為是他們不會活用曾用過的熟悉素材,不會一材多用。“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素材是立體多元的,只要善于挖掘,就能提煉出不同的觀點。例如在講《燭之武退秦師》這篇古文時,筆者就引導學生思考探討:從燭之武身上可以挖掘出哪些觀點呢?經過學生的思考、探討和筆者的引導,最后提煉出以下幾個觀點:首先,從“燭之武年輕時懷才不遇,晚年才被委與重任,解救國家危難”這一點,可提煉出“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觀點;其次,從“燭之武因佚之孤的舉薦,才有機會施展才華,智退秦師”這個方面,可提煉出“千里馬需要伯樂的發現”的觀點;再次,從“燭之武以高超的語言藝術說退秦師,瓦解秦晉聯盟”這個事實,還可以提煉出“語言的藝術”或“善于溝通”的觀點;當然還可以將這一事例用于“膽識”、“勇氣”、“理智”、“等待”、“策略”、“責任”和“轉機”等話題。

又如在講到《項鏈》這篇小說時,筆者則引導學生用路瓦栽夫人這個素材寫片段作文,要求學生圍繞“心靈的選擇” 和“位置和價值”等話題來寫。有一位學生在“心靈的選擇”話題中這樣寫:“路瓦栽夫人丟失項鏈后將面臨還不還項鏈和怎么還的心靈選擇,最終,她作出了正確的選擇,辭女傭,租閣樓,做粗硬家務,用十年的時間還清了債務。”另一位同學在選擇“位置和價值”這個話題時,則這樣寫道,“路瓦栽夫人處在底層位置,本該過著平凡的生活,然而她卻在夢想進入上流社會的中,迷失了方向。項鏈的丟失和10年的艱辛才讓她明白自己真正的位置與價值:只有腳踏實地靠自己辛勤勞作,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這樣,利用課本素材對學生反復進行相同素材不同主題的片段作文訓練,逐漸讓他們學會對素材進行全方位的挖掘和剖析,從中發現其蘊藏的不同意義;同時懂得根據不同觀點的需要對素材進行取舍,突出與主題密切聯系的內容,從而領悟到課本人物素材運用的奧妙所在。

三、教會學生運用列舉或排比的方式合用多則素材,使文章論據更充分

多則素材合用就是將同類的課本素材進行精要表達,將同類素材不同領域不同方面的人物事例進行羅列,讓它們與文中的詳細例子配合,這樣點面結合,論據充分,內容豐富,表達效果更好。對此,筆者要求學生利用早晚讀時間多讀多背精美的仿句,并在課堂上進行相關的訓練;評講作文時對那些多素材合用運用得好的同學進行表揚,對多素材合用的好例子進行點評、誦讀和品味,讓學生領悟其妙處,這樣學生就慢慢懂得怎樣模仿運用列舉或排比進行多材合用。

例如在訓練學生寫有關“淺閱讀與深閱讀”的材料作文時,有一個學生這樣寫道,“閱讀是一個享受歷練、親近生命、走入心靈和關照自我的過程,讀李杜詩篇、韓柳散文、蘇辛詞作,讓人愛不釋卷,這才是真正的‘閱讀’。真正的‘閱讀’是對人情感的追尋與思想的共鳴。讀隱逸的陶潛、進取的孟德、愛國的陸游都會讓人有一顆澄澈、進取以及愛國之心。然而,當閱讀被淺化時,這一切將蕩然無存”。在這里學生巧妙地列舉了課本中大家熟知的李白、杜甫等名人,從唐到宋,從詩詞到散文,字雖不多,卻蘊含了豐富的內容。同時,從思想、性格和感情等方面進行論述,極具說服力。

篇9

聽、講、讀、寫故事,可以開啟人們的視野,使人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得到令人愉悅的審美感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巧用故事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讓學生愉快地接受思想教育,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聽故事,啟心扉

傳統文學與歷史是緊密聯系的,從文史分家自成體系后,也仍然是以事為主、以文記事、事文并茂。教材中選錄了許多這樣的例子。諸葛亮、魯智深、孫權、呂蒙、陳勝、吳廣、孔子……然而這些人物如若沒有傳奇的經歷、叱咤風云的人生,何來感染力?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給學生一些經典史實,用鮮活的故事來啟迪學生的心扉。其實,生活才是最好的故事書,教師應當讓學生聽一些與課文相關的故事,和課文內容進行比較,能起到一石二鳥的作用。如講讀魯迅先生的《社戲》一文時,我在導入環節讓學生先講講他們的童年趣事,共同回憶爬山、野炊、釣蝦、摸魚等許多有趣的往事,與課文中的“平橋村的樂事”進行比較,既有助于理解文中洋溢著的生活情趣以及作者對那段生活的熱愛之情,也有助于理解小伙伴們身上善良好客、純樸無私的美德,從而獲得靈魂的陶冶。

二、說故事,練口才

語文教學方法中對學生影響最大或者說最長遠的當數講故事,講故事比賽爭當故事大王是許多人童年生活的美好記憶,而長大了還能不能講呢?讓學生復述課文內容,交流對文章的總體感悟,既鍛煉了口才又鞏固了所學。就是整個教學過程本身完美流暢的線條,不正是戲劇性故事的再現嗎?有人說老師是導讀,學生是演員。讀什么?就是故事。講的內容可以是今古奇觀、街巷小事、人間滄桑,故事可大可小、風格亦諧亦莊。我在講解《斑羚飛渡》一課時,穿插了一些能體現奉獻精神的事例,如抗災英雄、感動中國人物故事等。但沒有講出新意,未能激起學生情感的火花。課后,有個學生給我提供了美國大片《垂直極限》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家三口在攀巖時,突然發生意外,繩索上的釘子從崖縫中崩落,剩下唯一的一個釘子,也是吱吱作響,隨時都有可能脫落,繩索上一家三口人的性命危在旦夕。為了減輕繩索上的重量,保住一對兒女的性命,父親毅然命令兒子削斷了懸掛自己的繩索,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孩子。這個故事充分體現了人性的美麗、父愛的崇高。故事與課文內容十分吻合,主題極其相似,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果我能安排學生在課堂上講講自己的感悟,引出這些生動新穎的故事,定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使他們的心靈受到沖擊和震撼,課堂效果自然更好,學生的口才也能得到鍛煉。

三、讀故事,積素材

宋代大文豪蘇軾主張博觀而微取,厚積而薄發。的確,世態人情、百態萬象,光靠聽、說還不能實現“厚積薄發”的目標。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治愈學生在表達中出現的內容陳舊、語言枯澀、人云亦云等頑癥,重視對材料的積累,無疑是一劑良方,而故事則是一味主藥。上至歷史典故,下至街頭巷議,都可常讀常誦,最好進行摘錄、摘要或縮寫加工。在積累的過程中,既可享受美趣,又可陶冶身心,何樂而不為?只要持之以恒,多積累,多體味,小小故事也能讀出生命的真諦,產生心靈的感動,從而使你文思如泉涌,出口成章,讓語文學習“活”起來。

四、寫故事,創精彩

如何迅速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一直是困擾語文教學的一個問題,而寫故事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把鑰匙。首先要懂得用故事引故事,許多學生寫作文時下筆艱難、內容空洞,這與他們對生活的體驗不深有關,許多感觸如水過沙石,不留痕跡。這時,借鑒一些簡明而又含蓄的故事可以得到啟迪,產生情感的共鳴。如班上的生活委員在練筆《成長的煩惱》中,流露出自己的工作既辛苦又得罪人的消極情緒,有了辭職的想法。后來,她聽到一個故事從而改變了態度。有人問三個泥水匠:“你們在干什么?”甲說:“砌墻。”乙說:“掙錢。”丙說:“造世界上最有特色的建筑。”通過這個故事,她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正視平凡,積極進取才能有所作為。引用這樣生動地記錄生活的故事,能讓學生得到人生的啟迪。

篇10

【關鍵詞】小班化 ; 備課方式 ; 教學組織形式 ; 作業設計方式

中國分類號:G633.3

正文:

素質教育已在全社會形成共識。新課程改革也提出一個重要理念,即“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在傳統教學中,由于班級人數太多,教師根本無法做到面向每個學生,往往采用“灌輸式”或“一刀切”的教學模式,使素質教育變成一個口號。“小班化”教學模式的探索,旨在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面向每個學生,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一、立足學情,轉變備課方式

(一)由傳統的立足“教學目標”備課轉變為立足“學情”備課。

傳統的備課中,教師往往立足教參中的教學目標,注重自己要教什么,至于學生學的如何,能接受多少,并不是備課時關注的重點。這樣的備課方式,決定了教師只能滿堂灌,所謂的“點撥”和“引導”也成了將學生引往“正確答案”的“陷阱”。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失去回答問題的興趣,自主和探究更是無從談起。

對于“小班化”來說,備課的出發點應是學情。請看下面對比表格:

(加黑處均基于學情設計)

“小班化”下備課方式 傳統備課方式

步驟 方式 目的 步驟

劃分學習小組 根據學生性別、學習能力、性格等均衡搭配 課下和課上互助探究學習目標

了解學情 課下交流、預習案反饋、學情記錄表 有的放矢確定學習目標和設計學習活動

課前預設 小組輪流領任務,課下自主合作完成,教師適度輔導 讓幾個學生或小組通過“預設”在課堂上起到引領作用 閱讀教參、查閱資料

確定學習目標 每個目標又分為不同的“達成目標” 不同層次學生可找到適合自己的“達成目標” 確定教學目標

備教學過程

知識點+學習活動 將知識點滲透到學習活動中,激發興趣,主動探究 依照導入、感知、探究、遷移等程序設計教學問題

備作業 基本作業+作業 學生根據能力選擇作業 根據教學目標制定作業

課后記錄 填寫學情記錄表 作為今后備課參考 批改、反饋作業

備課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因此,教師只有從備課時就做到眼中有學生,心中有學情,學生才會在課堂上學的主動、有效,教師的教學才是有效的。

(二)由傳統的備“知識點+問題”轉變為備“知識點+學生活動”

“小班”教育是一種主動性教育。教師不僅要思考“教什么”,“怎樣教會”,更要千方百計地創設一個學生樂學的情境。

在這種理念的啟發下,筆者嘗試將一個個有趣的活動承載著教學知識點“潛”入語文課堂:學習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時,同學們在角色的扮演中體會著莎士比亞語言那激情澎湃的排比,優美新奇的比喻;學習史記時,學生們模仿“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禮”辦起了“感動我們的史記人物頒獎禮”,在自己精心撰寫的“頒獎詞”中感受著古人的高尚情操與處世智慧;學習詩歌時,學生輪流走上講臺當起了小先生,在精心備課中加深著對詩歌的理解。

二、面向全體學生,轉變教學組織形式

(一)變“一言堂”為“眾言堂”

“小班化”理念下,教師思考的第一問題便是:怎樣能夠聽到不同學生的聲音?于是,除了常見的“開火車”“左右排輪流”式提問外,小組合作式提問也新鮮出爐了:“探究性”問題,小組仿照“辯論賽”的成員分工,根據性格、學習能力等分為組織者、主辯、二辯、補充者、質疑者、總結者;“個性化誦讀”展示,讓小組成員各顯神通――朗誦好的領讀,文筆好的撰寫解說詞,電腦好的編輯音樂,繪畫好的制作精美圖片;課前三分鐘的《人物傳記》,讓深沉的男生選擇了“”,讓浪漫的女生選擇了“英格麗?鮑曼”,讓激情的男生選擇了“喬布斯”,讓溫婉的女生選擇了“林黛玉”。

(二)優化小組合作交流

小組分工合作要在自愿結對的基礎上根據成績、性別、能力、性格均衡調配。每個小組配備一本語文筆記本,專門記錄交流內容。小組成員各有分工,有組織發言者,有記錄員、主答者,補充者、質疑者、總結者,旨在讓每位學生能夠揚長避短、展示自我。當然,桌椅也可根據不同學習活動靈活排放:小組探究可以是“圓桌式”,戲劇表演可以是“扇面式”,作文沙龍可以是“師生圍坐式”等等。

(三)加強師生互動

“作文評改”對癥下藥:針對小班人數少而學生寫作水平參差不齊的學情,教師可利用課下時間分組分層次地與學生面對面指出問題,探討解決方法,提出要求目標,布置修改作業。過程中,老師了解了學生作文問題的根源,指導起來更有的放矢;學生也更明確了自己的努力方向,積極性被大大激發。

打造“小先生”課堂:詩歌選修課學習后期,教師大可以“退居幕后”,把講臺讓給“小先生”。這樣做,不僅鍛煉了學生自主搜集、整合資源、小組分工合作的能力,更因“小先生”的不斷“登門求教”,促進了師生間的學術互動和情感交流。

其實,教學形式的改變背后,是“小班化”教學理念的實踐探索。它旨在活躍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大膽表達、分享,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三、立足學生個體差異,轉變作業設計方式

作業是課后進行自主學習的重要部分,也是鍛煉學生學習能力的載體。新課程標準也強調“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因此,筆者嘗試“分層設計作業”。

但應如何分?操作不好,容易出現作業收繳亂七八糟,個別學生鉆空子等現象。筆者嘗試在“導學案”中的“作業鞏固”環節上動腦筋:有“基礎作業”,也有“作業”,難度指數逐星提高,一般以三星為上限。學生根據能力、興趣選擇星級作業,教師在課堂上及時反饋,對勇于“摸高”的學生及時鼓勵、點撥,并根據作業情況填寫《學情記錄表》。

四、實踐困惑

(一)當前教育制度存在制約

高考制度下,成績依然是衡量教學效果的主要標準。家長更加愿意用單一的考試成績來檢驗學習成果。但語文自主學習的成果見效較慢,不如傳統的套方法、勤做題見效快。

(二)學科之間協調配合存在困難

“小班化”的實踐探索需要學科間統一協調配合。如果語文教學實施自主學習,而一些理科卻大搞習題戰。學生只顧應付作業,探究性作業便成了“業余”任務。因此,如果大的教學環境不改變,單打獨斗的教學探索很難推進。

五、結束語

“小班化”改革任重而道遠,需要教育者不斷實踐在路上,反思在路上。“在路上”是一種自我告誡的意識,一種忘我追逐的態度,更是一種無怨無悔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毛放,張錦堂,金禮福,等.小班化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