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職干部鑒定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0: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掛職干部鑒定,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掛職干部鑒定

篇1

***同志到我局掛職以來,能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正確政績觀,與分管單位的全體同志一起,圍繞全局的中心工作,恪盡守職,創新實干,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

思想表現好,工作認真負責,作風扎實。堅持政治理論學習和業務理論學習并重,深入學習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中央慶祝黨建90周年大會以及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在學習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水平,使各項工作符合黨的政策方針的要求;關注重大理論的新變化,新發展及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對交通運輸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注重加強業務理論學習,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不斷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決策能力、執行能力和創新能力;注重向他人學習,注重調查研究,通過學習和調研,明方向,識規律,提高了履行崗位職責的能力。能利用其是廣西交通投資集團派來掛職的優勢,積極為我市的交通建設出謀劃策,爭取項目。在推進農村公路建設時,他通過深入調研發現農村公路普遍存在“只重建設而忽視管養”的問題,及時提出農村公路要“建養并重,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理念并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在合山市設立了“建養并重”示范區,使農村公路質量得以大幅提高,此舉得到得到了上級部門的高度肯定,促使***在2010年農村公路檢查評比中榮獲全區第三名。

有較強的領導能力、執行能力和創新意識。特別注重發揮掛職的特殊優勢,搭建橋梁,做好集團與***市政府之間順暢溝通的紐帶。通過我的努力協調,主要為***和指揮部解決了四大問題:一是破解征地難、拆遷難的問題,順利實現桂來路、柳武路和來馬路征地拆遷“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目標。二是為***市解決了部隊光纜的遷移安置問題,經他牽線及協調關系,選擇租用高速公路的管道來安置部隊光纜,避免了征用農民土地這個“老大難”的問題,得到了***市委張書記的高度贊揚。三是積極爭取交投集團對城鄉風貌點的開窗、***地界牌和城市慢行牌的樹立、***收費站的改造以及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帶的矮化和綠化等項目的改造支持和資金投入,為***展現城市新風貌提供了窗口和平臺,良好的城市形象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贊譽。四是通過搭建企業與農村共建的橋梁,以“村企聯建”的新形式為載體,積極引導企業與農村對接,實現企業與農村互幫互助、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篇2

人才資源是企業的核心資源,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是綜合實力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近年來,供電企業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為加快培養“高精尖”型的技能、技術、經營管理人才隊伍,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舉措,全面加強人才隊伍培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新形勢下,供電企業如何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工作、為企業建設堅強智能電網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帶著這樣的思考,筆者通過對所屬EZ供電公司(地市級供電企業)的調研,分析了人才培養的現狀,提出了打造供電企業人才培養模式“升級版”的若干建議。

一、EZ供電公司人才培養工作現狀

近兩年來,EZ供電公司樹立了“人人都是資源”的人才理念,在人才選拔培養上變“相馬”為“賽馬”,人才培養工作充滿活力。但是,由于受歷史原因和客觀條件限制,EZ公司沒有自身的培訓基地和師資力量,技術沉淀不夠,在人才總量與人才結構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對公司的又好又快發展支撐不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人才結構不合理,特別是高精尖人才匱乏。截止2012年末,EZ公司在冊全民職工1058人,大專以上學歷735人,占比69.21%,中級及以上職稱179人,占比16.85%,高級工及以上技能人才539人,占生產崗位人員的75.28%,地市級專家人才4人,省公司級專家人才1人,人才當量密度為0.8791。隨著電網科技的發展,電網自動化、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對員工的技術和技能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現有的人才隊伍難以跟上公司科學發展的“腳步”。

第二,人才培養體系不夠健全,未形成人才培養工作合力。EZ公司由于多方面原因,人才培養體系不夠完善,人才培養工作難以形成合力。公司、二級單位和基層班組(站所)的人才培養職責不清晰、網絡體系不健全;公司對經營管理、專業技術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不夠清晰;對各類人才培養方式、考核評價、激勵引導等方面的制度和機制不夠完善。職責、目標和制度體系的不健全,直接影響了人才培養工作的系統性和科學性。

第三,人才培養方式不夠豐富,人才培養效率有待提升。EZ公司人才培養手段比較單一、層次單薄、供需脫節,嚴重制約了人才隊伍建設的發展。從縱向上看,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生產技能人才的培養主要通過理論培訓、專業調考和技能競賽等傳統模式;從橫向上看,人才培養重“專業對口”、輕“專業適應”,重“主營專業”、輕“小眾專業”。人才培養的效率難以提升,人才資源對公司發展的支撐乏力。

二、對地市級供電企業打造人才培養模式“升級版”的建議

根據對EZ供電公司人才培養工作現狀的分析,筆者以為,供電企業要實現“電網堅強、資產優良、服務優質、業績優秀”的戰略目標,加快高精尖人才隊伍建設刻不容緩,需切實做好“三分、三徑、三工程”人才培養提升工作,打造符合供電企業實際的人才培養“升級版”。具體來講,就是要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以“分層級制定培養計劃、分階段落實培養目標、分類別執行考核標準”(簡稱“三分”)為基礎,以“學歷提升途徑、職業技能等級提升途徑、專業技術資格提升途徑”(簡稱“三徑”)為手段,大力實施“人才接力工程、專才培育工程、將才提升工程”(簡稱“三工程”)。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實施:

第一,“三分”打基礎。一是分層級制定培養計劃。為落實各層級的人才培養責任,形成人才培養工作合力,供電企業本部、縣公司(直屬單位)、基層班組三個層級要分別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形成符合實際情況的中長期《人才培養工作規劃》。地市公司層面,要根據《人才培養工作規劃》和年度人才培養總體目標,制定和完善有關規章制度、各類人才隊伍培養計劃,加強人才培養資源的整合與投入;縣公司(直屬單位)要根據公司人才培養計劃,結合本單位的人才需求情況,制定技能、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實施細則;基層班組根據上級的總體計劃和實施細則,制定具體的落實計劃。各層級的人才培養工作計劃制定后,要統一公布,充分吸收職工的意見和建議。二是分階段落實培養目標。在地市級供電企業各層級人才培養工作計劃定版后,各單位要選擇每個專業的具體培養對象,再根據培養對象所處的培養階段,因材施教地制訂科學合理的培養目標。培養目標設置時,要區分是新入職員工、轉崗員工、骨干員工還是核心員工,每個員工的培養目標要與其所處的職業生涯發展階段保持一致,讓每位員工都能夠找到切合自身實際的發展目標。三是分類別執行考核標準。在人才培養計劃和目標確定以后,地市供電企業要分層級與被培養對象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協議中明確被培養對象在培養期限內必須完成相應的培養任務,以此作為考核依據。生產技能類要完成相應專業的QC攻關課題、取得相應專業的技能等級;專業技術類要完成相應專業的科技創新類項目或論文,在專業競賽或調考中取得靠前名次;經營管理類要完成相應專業的經營管理考核指標、調研報告或論文。

第二,“三徑”促提高。一是提升學歷教育層次途徑。供電企業在學歷教育方面要加大投入,加強與電力類高等院校合作,聯合開辦高升專、專升本、研究生班等后續學歷函授班,為員工實現學歷提升創造良好的平臺,同時制訂相關制度,鼓勵員工積極參與學歷教育。員工通過學歷教育提高自身專業理論水平,以利職稱申報、評級取證等。二是提升專業技術資格途徑。要認真摸清員工隊伍專業技術資格基本情況,按具備申報條件的時間節點,對人員進行歸類。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增加激勵措施、落實考前輔導培訓項目等多種手段,為員工申報專業技術資格提供貼心的服務,逐步提升員工隊伍的專業技術能力。三是提升職業技能等級途徑。隨著工資改革持續深入,技能鑒定持證情況與工資直接掛鉤,加之技能津貼、技能專家等各類激勵措施向生產一線高技能人才傾斜,極大地激發了員工對技能鑒定工作的積極性。供電企業要利用這一有利政策,加強員工申報技能等級鑒定有關服務工作,有效引導人員合理向技能崗位流動,逐步解決結構性缺員問題。

第三,“三工程”助發展。一是通過實施“人才接力工程”,培養技能人才。主要培養方式有四種:入職培訓――在新員工參加國網公司和省公司崗前集中培訓的基礎上,地市供電企業可以開展形式和內容豐富的入職培訓;導師帶徒――對近三年參加工作的新進員工,開展“導師帶徒”活動,簽訂師帶徒協議。在日常管理上,從現場傳幫帶、月度小結、季度座談、半年總結,到年末考評表彰等各個環節形成閉環管理機制;技能培訓――開展有針對性的崗位適應性培訓,對班組一線員工的技能培訓采取崗位實操技能和專業理論培訓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班組內部“手把手”微型培訓課堂活動,組織開展專業技能對抗賽;考前培訓――針對員工迫切需要得到技能鑒定、職稱評定、注冊師考試、后續學歷教育方面的專業指導,企業要對員工檔案進行跟蹤,排序各類考試時間節點,做好“點對點”服務工作,提高職工參加各類資格考試通過率。二是通過實施“專才培育工程”,培養技術人才。主要培養方式有四種:技術掛職――選派專業技術骨干到省公司有關專業部門和直屬單位開展技術掛職鍛煉,跟班學習電網規劃建設、電網運行、電網檢修、智能電表運維等專業技術知識;輪流實訓――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實訓基地,組織各基層單位班組開展崗位技能實訓,全員每年輪訓一次,每次輪訓時間不少于一星期;跟班實訓――要充分整合電力設備廠家的技術培訓資源,每年選派部分緊缺專業技術人員到變壓器公司、二次保護設備公司、智能電表公司、集抄設備公司等廠家開展跟班學習,提升專業技術人員的設備應用維護和故障處理能力;工程錘煉――依托電網工程項目培養專業人才,做到“學中干,干中學”。選拔專業青年員工全程參與電網工程建設與管理等,將工程技術人員的培訓效果納入績效考核管理,進一步提高其技術應用能力。三是通過實施“將才提升工程”,培養經營管理人才。主要培養方式有四種:干部學堂――結合干部大學堂,邀請知名院校專家學者來企業授課,培養干部對宏觀經濟、電力行業發展趨勢等的認知能力;建議企業領導走上講臺為全體中層干部講課,科級干部輪流就某一領域的專業問題進行講解,甚至就個別問題進行辯論;政府掛職――選派優秀青年干部到地方政府部門進行掛職鍛煉,全面學習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協助政府部門解決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改善民生等活動中的涉電問題;雙向掛職――為加快班組長和一般管理人員的培養,選拔機關部門和基層單位優秀青年開展雙向掛職鍛煉,即機關部門的一般管理人員下派到基層單位班組掛職、基層單位班組長上掛到機關部門任職;外腦培訓――與高等院校聯合舉辦“班組長沙龍”培訓班,分批將班組長送到高等院校進行封閉培訓。與專業管理咨詢培訓機構合作,為一般管理人員和班組長舉辦專項技能提升培訓班,促進復合型專家人才的培養。

篇3

選派優秀后備干部和年輕校長到北京西城區掛職學習是北海市教育系統近兩年來實施教師培訓工作的一項內容。為了提升校長、教師以及其他教職工的專業素質,北海市教育局于2011年暑假、2012年暑假依次啟動實施了“園丁成長·啟航計劃”和“園丁成長·計劃”。這兩項計劃面向北海市教育系統的各級各類人員,為北海市教育系統培訓工作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專題部署,大力保障

北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市長謝向陽說:“教育辦得好不好,關鍵在于教師隊伍素質高不高。”基于這種認識,北海市教育局高度重視教師培訓工作。

自2011年起,北海市啟動了教師隊伍建設三年規劃,力爭用3年時間對全市教師進行一次全員培訓,造就一批教學名師和學科領軍人。該市專門召開了教師培訓專題部署會,由北海市教育局局長李沛新、局黨委書記葉宗沛親自部署,會議決定由葉宗沛書記主管教師培訓工作,教育局副局長潘娟為分管領導,并安排人事科科長王衛、副科長李紅遠等人專門具體負責該項工作。

各分管領導、各部門(科室)積極配合,做到認識到位、支持到位、管理到位,齊心協力推動培訓工作順利開展。

為確保培訓任務的順利完成,北海市加大資金投入,嚴格按照財政部、教育部提出的“按照學校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的5%安排教師培訓經費”的規定,足額專款用于學校教師培訓,同時建立健全以財政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和個人出資相結合的教師培訓經費投入機制,建立健全教師培訓專項經費管理制度,提高教師培訓經費使用效益。目前,“啟航計劃”和“計劃”安排培訓經費已達250萬元。

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北海市強化管理,嚴格執行各項培訓管理制度,規范教師培訓學分登記制度,建立教師培訓管理檔案,逐步實現教師培訓管理信息化、制度化。同時建立健全培訓項目督查制度,把教師培訓工作情況作為評選先進單位和校長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把教師的培訓情況納入績效考核,作為發現培養、評優評先的主要依據,積極指導培訓項目的立項和實施,確保各項培訓活動見實效、出成果。

為了拓寬教師培訓渠道,北海市廣搭平臺,建立市級教師培訓機構,加強特級教師工作坊和名師工作室建設,建立了以特級教師、自治區名師、市級骨干教師為主體的教師教育資源庫。根據自治區教育廳“廣西特級教師工作坊”項目的要求,北海市目前已成立了廖特工作坊(坊主廖道文)、瑞雪工作坊(坊主羅瑞雪)、全梅山工作坊(坊主全梅山)等11個特級教師工作坊,通過坊主引領、專家指導、自主研修、同伴互助等研修方式帶動基層教師成長。

北海市教育局十分重視這11個特級教師工作坊的建設。葉宗沛書記多次詢問工作坊建設情況,并希望特級教師能更好地發揮自己在教學教研領域的示范輻射作用。潘娟副局長到各坊指導工作時表示,教育局將一直為特級教師工作坊保駕護航。教育局的關懷使各工作坊運作良好,楊迅工作坊贏得了自治區教育廳及廣西師大教科院領導的充分認可,在項目中期評估中獲評“良好工作坊”。

目前,這些特級教師工作坊主動承擔教師培訓、學科建設、課題研究等任務,有效地推進了各項培訓工作的開展。

按需培訓,分類進行

“當我得知參加這次全國中學班主任培訓時,感到非常高興,因為全縣參加培訓的人數不多,能夠參加培訓確實很不容易。”北海市合浦縣常樂鎮初級中學的周人武老師在參加了班主任培訓后說:“我想我一定要好好珍惜這次學習機會。所以開班儀式結束后,我明確自己的任務后就開始學習了……”

過去,像周老師這樣的農村學校教師,參加培訓的機會并不多。而近兩年來,北海市教育局以按需培訓為指導,兼顧城鄉教育需求,統籌、引進、實施了各級各類培訓項目,切實滿足了各方面的教育需求,使得全市的教師培訓工作呈現出培訓面廣、參與人員多、培訓人員細化、協調有序等特點。

以《北海市教育局2012年“園丁成長·計劃”實施方案》為例,該方案以校長、教師、黨政管理和服務工作人員為三類培訓主體,按照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等4個類別開展培訓。在培訓過程中,根據實際需求,重點對教務主任、科研室主任、學校骨干教師、學校心理教育教師、新上崗的教師、英特爾教育項目學科教師等人員進行了培訓。

師德是教師的“靈魂”所在,該市首先把師德建設擺在教師培訓的首位,不斷完善教師師德考核制度,建立師德檔案,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使廣大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培育敬業奉獻的精神。

北海市現已組織了兩屆師德模范評選工作。在評選工作實施之前,該市教育局首先在全市教育系統和各級各類學校組織了“百場優秀教師先進事跡宣講報告會”,凡是被推薦的候選人必須經過本單位開展的先進事跡宣講環節。頗具規模的評選和宣講活動進一步推動了北海市教師隊伍的師德師風建設,使良好的師德師風廣為傳播。

北海市還開展班主任崗位培訓、基層團干部培訓、學校安全管理干部培訓、學校校醫培訓、學校保健教師培訓、學校資助工作人員培訓、財務人員培訓和校安工程業務人員培訓等,培訓基本覆蓋教育系統的各級各類人員。

目前,北海市市級各項培訓項目已經啟動。“啟航計劃”和“計劃”共實施了70多個培訓項目,培訓各級各類教師達1萬多人次。其中,國培、區培舉辦了50人的中職教育能力遠程培訓,260人的高中新課程學科培訓,50人的中職骨干班主任遠程培訓。另外,1 132人的高中教師新課程標準遠程培訓,3 923人的城區義務教育“上好課”“評好課”遠程培訓,237人的幼兒園轉崗教師遠程培訓,近3 000人的農村骨干教師遠程培訓等也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中。

形式多樣的培訓項目

北海市把校長培訓放在重要的位置。該市精心策劃培訓方案,認真遴選培訓對象,多方尋找培訓合作伙伴,開展了校長論壇、校長掛職學習培訓、學校管理工作培訓、學校黨務工作培訓等多個培訓項目。

2011年9月21日,北海市教育局邀請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特級校長張志敏到北海市作了“學校的文化生成和特色創新”專題報告,拉開了“2011年北海市校長成長論壇”的序幕。2011年至今,北海市已成功舉辦了5屆校長論壇。

2011年8月10日至16日,北海市幼兒園園長“創新思維”培訓班的第一階段培訓在北京師范大學成功組織舉辦。同時,該市還選派了多名優秀后備干部和年輕校長如周文潔、羅琴麗、張云、李廣才等人到北京西城區進行了為期半年的掛職學習。

在提高廣大教師專業素質方面,北海市重點對高中新課改骨干教師、中職教師、信息技術骨干教師、特殊教育教師、學前教育教師、農村中小學教師等進行了培訓。在培訓過程中,舉辦名師論壇、開辦“雙師型”教師培訓班、專家專題講座、參加高校培訓班、遠程網絡培訓、支教、送教下鄉等成為培訓的主要形式。

2011年11月4日下午,北海市教育局“雙師型”教師培訓班開班儀式在北海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導游實訓室舉行。在接下來近3個月的培訓中,來自全市各中職學校(包括民辦學校)120余名中職教師接受了職業鑒定考評員資格、制冷和空調設備維修、汽車運用與維修、餐飲服務等方面的培訓。培訓教師由北海市職業資格鑒定所、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柳州一職校、北海市職校的專家以及香格里拉大飯店、北海市凱翔汽車維修中心、北海市鼎盛世博汽車維修服務中心、北海市金華空調廠等企業的專業技術員擔任。

2012年6月,北海市“園丁成長·啟航計劃”中小學骨干教師發展論壇在北海中學舉行,來自全市一縣三區的100名中小學骨干教師參加了培訓。作為百名培養對象中的一員,北海市第九中學的語文教師龍世華表示深為受益,他說:“我很榮幸成為‘啟航計劃’中小學骨干教師研修提高班100名骨干教師中的一員。就仿佛一個貧窮的采礦者,我興奮不已地發現了一個無窮大的金礦……”

在北海市形式多樣的教師培訓項目中,加強農村教師業務培訓尤其值得關注。該市充分利用“國培”“區培”和市級培訓資源,特別是通過選派脫產培訓和遠程網絡培訓的形式,優先考慮對農村教師進行培訓。該市建立和完善了科學的教師交流制度、頂崗上課和輪崗支教制度,開展“送教下鄉”活動,以課堂教學和教育信息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組織特級教師、骨干教師到鄉鎮薄弱學校開展送教活動。

2012年3月20日,北海市教科所語文教研員羅瑞雪帶領優秀教師到福成一中開展“送教下鄉”活動。該校的青年老師劉顯丹聽了課后說:“這次教學活動讓我收獲很大,市一中的劉鷗老師在教學中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形成了有效課堂,這種教學理念正是我要學習的;她那沉著、冷靜、老練的專業素質,讓我真正感受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這句話的真正含義。”2012年,北海市教育局共組織了50多名主講教師和50位點評專家到縣區的25所農村學校開展送教活動,較好地提升了農村教師的教學水平。

篇4

關鍵詞:會計專業;實訓基地;困境;破解思路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81

1會計專業(司法方向)實訓基地建設現狀

遼寧政法職業學院會計專業(司法方向)于2002年獲批開辦并于當年9月正式招生,現已累計招收800余名學生入院學習,生源主要來自遼寧、新疆和四川,畢業生主要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會計師事務所等從事出納、會計等工作,及政法機關和司法鑒定機構從事司法會計檢查助理、司法會計鑒定助理等工作。

1.1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情況

會計專業(司法方向)在2013年成功獲批“遼寧省對接產業集群省級職業教育示范專業”的基礎上,利用遼寧省財政資金70萬元對原有校內實訓基地進行改擴建為司法會計手工與數字一體化實訓室、司法會計檢查鑒定實訓室和會計實務綜合實訓室。

司法會計手工與數字一體化實訓室建筑面積120平方米,配備高性能計算機55臺,安裝用友等先進的財務軟件以及多媒體教學軟件,可以滿足會計專業(司法方向)會計信息化學習的需要。會計實務綜合實訓室占地面積100平方米,配置48套電腦及會計實務操作平臺和會計實訓設備等。為保證司法會計檢查鑒定實踐教學任務的質量,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司法會計檢查鑒定室配備有種類豐富、數量充足的開展司法會計檢查與鑒定實踐教學所需的耗材、設施及設備等。

1.2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情況

會計專業(司法方向)建有社會通用型校外實訓基地和司法特色型校外實訓基地共7個校外實訓基地。社會通用型校外實訓基地是與一般企事業單位,如天職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沈陽分所、遼寧正昊稅務師事務所有限公司、沈陽華航電氣設備有限公司等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司法特色型校外實訓基地依托遼沈地區公安政法機關,如沈陽市公安局經濟偵查支隊、沈陽市公安局皇姑分局、沈陽市皇姑區人民法院、沈陽市鐵西區人民檢察院合作建立,具有較強的司法特色。

2會計專業(司法方向)實訓基地建設中存在困境

2.1校外實訓基地合作程度淺

會計專業(司法方向)所建的兩類實訓基地,受限于會計資料的性和政法機關工作的特殊性,會計專業(司法方向)與所建的社會通用型校外實訓基地與司法特色型校外實訓基地在合作層次上僅達到滿足較低程度的專業認知、情景觀摩、工(警)學結合、頂崗實習等要求,難以開展較深層次和領域的合作。

2.2校外實訓基地接待容量小

由于一般企事業單位的會計部門所設會計崗位和會計工作人員數量有限、辦公場所空間有限,無法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和安排較多的會計專業學生實習實訓。而政法機關內設的司法鑒定機構或社會性司法鑒定機構也存在著類似的情況。因此會計專業(司法方向)校外實訓基地接納實訓學生的能力有限,難以做到同時安排大批量會計專業(司法方向)學生實習實訓的要求。

2.3校外實訓基地合作熱情低

會計與司法鑒定是兩項具有較高要求的專業技術性工作,在校學生難以勝任會計與司法會計鑒定工作崗位要求并獨立開展工作。學生在校外實訓基地進行頂崗實習需要校外實訓基地安排專人予以培訓指導,而校外實訓基地的工作人員本身已承擔一定的工作任務,難以安排額外的時間與精力指導學生的實習實訓,導致校外實訓基地對指導學生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

2.4校內實訓基地仿真性差

會計專業(司法方向)較強的實務操作性要求授課內容應該緊貼企事業單位和司法鑒定機構的工作實際。如果校內實訓基地硬件設施過硬,實訓教師能力突出,實訓環境與實際環境能夠有效對接,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校內實踐教學的效果。然而,校內實訓基地依然存在仿真性不強、與實際生產管理環境脫節的問題,無法完全實現校內實訓教學的要求,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

3破解會計專業(司法方向)實訓基地建設困境的思路

3.1以創辦司法鑒定所為重點,有效帶動“校中廠”型校內實訓基地建設

“校中廠”是校企合作的創新模式,通過校企雙方簽訂合作協議,明確合作雙方的職責,依托高職院校已有的場地和人力資源,將企業引入校園,將學校的教學活動融入真實的生產管理環境之中,可以有效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它集“教學、經營和社會服務”功能于一體,其中教學功能主要為學校培養人才和為企業提供培訓;經營功能是安排實訓和頂崗實習的需要;社會服務功能是獲得社會認可的需要,三項功能緊密銜接,從而形成“產、學、研”一條龍。

3.1.1創辦遼寧政法職業學院司法鑒定所

創辦遼寧政法職業學院司法鑒定所有助于會計專業教師通過參與司法鑒定所的實際工作提高專業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同時其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又增強教學和科研資金的投入,能夠促進專業健康持續發展。同時,可將司法鑒定所作為校內實訓基地開展《司法會計鑒定》、《司法會計綜合實訓》等實訓課程的教學活動、安排頂崗實習,拓展職業能力和提高就業能力。

國家為會計專業(司法方向)創建司法鑒定所提供了政策的保障。我國規定,具備下列條件可以申請設立司法鑒定機構:(1)申請設立司法鑒定機構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和鑒定機構負責人未受過刑事處罰或者開除公職處分;(2)司法鑒定機構的負責人應當由執業司法鑒定人擔任;(3)有規范的鑒定機構名稱,司法鑒定業務范圍在五項以下(含五項)的,稱“司法鑒定所”;六項以上的,稱為“司法鑒定中心”。(4)有司法鑒定機構(具獨立法人資格的提交)章程;⑤有明確的司法鑒定業務范圍;(6)有50萬至100萬元以上的人民幣資金數額的證明;(7)有在業務范圍內進行司法鑒定所必需的儀器;(8)有100平方米以上適合開展司法鑒定活動的執業場所;(9)有在業務范圍內進行司法鑒定所必需的依法通過計量認證或者實驗室認可的檢測實驗室(未通過國家認證認可的應提交認證認可計劃);(10)每項司法鑒定業務有3名以上專職司法鑒定人,鑒定機構有6名以上取得司法鑒定人執業證的人員(設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司法鑒定機構應有3名以上本省戶籍鑒定人),其中具有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不少于3人。

會計專業(司法方向)還擁有強大的政法背景,專業依托的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遼寧政法職業學院)是遼寧省政法系統唯一一所集普通高職教育、成人學歷教育、省內政法系統在職干警培訓和人民警察警銜晉升培訓于一身的高等院校,主辦的“遼寧政法理論年會”和“遼寧省法學會犯罪學研究分會”在遼寧省理論界和公安政法系統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會計專業(司法方向)的教學團隊為創辦司法鑒定所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基礎。該教學團隊2005年被評為院級教學團隊,現已形成一支年齡梯次適中、職稱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素質優良的“雙師”型的教學隊伍。在7名專職教師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講師1人、助教1人;具有研究生學歷的6人;除具有教師資格證外,還有注冊會計師、高級會計師、會計師、統計師和工程師等資格證書;2014年,會計專業(司法方向)引入一名具有海外學習背景的青年教師,豐富了會計專業教師隊伍的多樣性,并開拓了會計專業的國際視野;7名專職教師全部具有公安一線掛職鍛煉或調研學習的經歷。從物質基礎而言,創辦司法鑒定所還有利于會計專業(司法方向)對現有的實訓實踐場所和儀器設備整合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利用。

3.1.2在校園內設立合作企業的分支機構

遼寧政法職業學院(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地處沈陽市棋盤山風景區,毗鄰沈北新區輝山經濟開發區與撫順高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區域內企業數量多,會計專業(司法方向)可以與遼寧正昊稅務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加強深度合作,在校園內設立該公司的分支機構作為“校中廠”校內實訓基地,充分發揮會計專業現有師資及學生低成本的優勢為我院區域內的廣大中小企業提供記賬、納稅申報、提供稅務咨詢等活動,將擴大專業的社會服務能力,促進學生就業。

3.2以代賬公司為重點,建設“廠中校”型校外實訓基地

近年來,遼沈地區代賬公司蓬勃發展,一方面代賬公司客戶多為中小企業,因此對代賬公司的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要求相對較低;另一方面代賬公司人員流動性較大,需要大量吃苦耐勞、有會計從業資格證的會計人員,因此代賬公司的上述特點為接納會計專業在校學生實習實訓提供了可能,既解決了代賬公司需要大量工作人員的問題,又解決了學生的實習問題,可謂相得益彰。由于代賬公司服務的客戶群涉及行業廣而全,有利于學生們熟悉了解多行業會計業務以更快適應社會的要求。會計專業(司法方向)一直鼓勵學生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證、初級會計資格證、全國涉外會計崗位專業證書等資格考試,顯著提高學生“雙證書”通過率,應該有效利用現有的“雙證書”優勢,與代賬公司合作創辦“廠中校”式校外實訓基地,在學生頂崗實習、職業培訓等方面與代賬公司及其客戶開展深度合作。會計專業(司法方向)的專業教師通過參與代賬公司的工作,有助于真正了解和體驗會計工作崗位要求,避免企業鍛煉流于形式,保證專業教師隊伍的成長,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師生在代賬公司能體驗到真實的會計實務操作環境,“教、學、練、做”一體化為學生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提供了重要保障,效破解會計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難題、促進學生零距離上崗。同時也促進學校與企業的親密接觸,便于發揮專業優勢為企業排憂解難,增強社會服務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小紅.破解高職會計專業校外實訓基地建設難題[J].會計之友,2009,(8).

[2]張玲,張力,陶勇等.基于“校中廠”模式的產學研融合之實踐探索[J].職業教育研究,2014,(2).

[3]閔銀龍.論我國高校司法鑒定機構的完善與發展[J].中國司法鑒定,2008,(3).

篇5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要求

開展企業服務年活動,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企業為宗旨,全面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各項具體要求,密切聯系企業,深入企業,圍繞服務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主動為企業解決用工等突出問題,為企業在落戶和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二、活動內容

1.學校中等以上管理干部、80%的專業教師、50%的文化課教師要通過掛職鍛煉、走訪等形式深入企業,開展“服務企業年”專項活動。

2.開展服務企業系列活動

①就縣工業園區主要規模企業的崗位需求、素質要求開展調研,力求做到專業設置與企業發展相結合,學生培養與崗位要求相結合。

②圍繞企業用工、崗位培訓、技術攻關切實解決一些企業的困難。

③開展企業文化進校園活動。

④加強校企合作,簽訂一批校企合作協議書。

⑤開展服務企業發展的調研報告專題征文活動。

3.帶著項目下車間,帶著任務學技能。聽取企業對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的意見,提出有針對性的整改措施。

4.推進校企合作,創新培養模式。以我校骨干專業為重點,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深入探索集團化辦學和中高職銜接、校企一體化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

5.適應產業需求,優化課程體系。按照教育與產業、專業設置與職業崗位對接的原則,優化專業結構布局,推進專業品牌化、特色化發展;對接職業標準,完善骨干專業課程體系,強化核心課程,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6.對接生產過程,改革教學模式。科學安排學生到縣域企業見習、實習,突出“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業教育特色,強化實踐教學方式的工作過程的導向。

7.建立企業參與的人才質量評價體系。將學生實習鑒定成績、就業質量、創業成效等納入評價,形成多元化的評價機制。

8.逐步加強與相關企業的合作與交流,通過訂單培養、企業冠名班、與企業互建人才培養基地等形式,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三、活動安排

2014年1月—2月,為活動醞釀、宣傳、發動階段。

2014年3月—6月,為實施的第一階段。

2014年7月—8月,教師大面積進入企業調研、實踐鍛煉階段。

2014年9月—11月,為督查、完善階段。

2014年12月,為全面總結階段。

四、組織保障

1.加強領導,明確分工

學校成立“企業服務年”活動領導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篇6

一、以建設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為目標,部署好上海旅游業“十二五”開局之年教育培訓工作

認真學習貫徹上海市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及《關于加快上海旅游業發展,建設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意見》的精神,堅持“人才強旅”戰略,全面推進《上海市旅游業“十二五”教育培訓規劃》的落實,明確本市“十二五”旅游教育培訓工作的指導方針、基本原則、戰略目標和重大項目,推動旅游人才培訓培養規劃與本市人才政策及人才工程相銜接,與本市旅游重大項目相銜接,與旅游業創新發展和行業管理工作相銜接。推進“十二五”旅游行業教育培訓工作的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培訓機制、創新培訓內容、拓展培訓領域、提升培訓質量、改進培訓方式、整合培訓資源。分批分層次組織開展上海旅游人才開發示范基地創建工作,引導旅游企業在人才發展規劃、人才開發體系、人才管理制度、人才考評激勵等方面積極探索和實踐,形成具有旅游行業特色的人才培訓培養模式。

二、以推動旅游業轉型發展為重點,全面提升本市旅游從業人員的業務技能和綜合素質

(一)加強旅游行業中高層管理者隊伍建設

實施“領軍人物”培訓工程。適應建設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戰略需要,培養一批具有戰略思維、世界眼光、創新務實、深諳旅游產業發展、具有宏觀決策能力,以領軍人才為核心的高層次旅游管理人才,增強上海旅游業的國際競爭力,形成推動本市旅游業發展的核心力量。

在進一步完善中高層管理干部各類崗位培訓的基礎上,攜手社會優質教育資源,繼續舉辦區(縣)旅游局長和骨干旅游企業負責人專題研修班和干部英語培訓班。積極探索建立旅游管理干部的“在線學習”。整合本市高等院校教育培訓資源,探索建立干部自主選擇的學習制度,進一步拓展旅游行業中高層管理者的國際視野,提升戰略決策和管理能力。通過舉辦研修班、境外培訓、掛職實訓、引進國外培訓品牌等方式,加強旅游企業總經理、部門經理的業務培訓,提升旅游企業競爭力。繼續辦好“東方講壇·上海旅游講壇”,構建中高層管理者學習的平臺。推進講壇的“學習卡”管理制度,以制度促進培訓工作的落實。

(二)加強高技能人才和緊缺人才隊伍建設

實施“首席技師”培訓工程。以提升職業素質和技能為核心,以飯店、旅行社、旅游景區(點)等旅游企業高技能人才為重點,培養一支以首席技師為代表的門類齊全、技藝精湛、能夠全面支撐旅游產業升級和服務國際化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通過政策引導、宣傳表彰、政府補貼等形式,在旅游行業員工中深入開展崗位技能登高計劃、推進名師帶徒、首席技師培訓基地等,推動員工參加崗位技能培訓和考核鑒定,提高旅游行業員工持證上崗率和中高級崗位持證上崗比例。

實施“金牌導游”培訓工程。深化金牌導游員隊伍建設,建立金牌導游員選拔、培訓、使用、管理、激勵等機制,加強金牌導游員的宣傳,發揮金牌導游員的骨干和引領作用,規范導游人才隊伍建設,培育一大批素質較高、結構合理的優秀導游人才。

以導游資格考試培訓、導游年審專題培訓、導游等級考試培訓、景區(點)導游培訓、異地導游換證培訓、出境領隊培訓等為抓手,加大導游職業素質與服務技能的培訓力度,推動導游從業人員素質和技能的提升。大力推進導游等級考評工作,擴大中高級導游隊伍。加強小語種導游人才的培養。

實施“緊缺人才”培訓工程。圍繞旅游產業融合和功能升級,加速培養一批掌握產業發展先機的緊缺人才,滿足旅游產業快速發展的需求。重點加強商務旅游、會展旅游、水上旅游、旅游節慶、休閑度假等領域緊缺急需人才的培訓。培育旅游裝備制造業人才、旅游金融人才、旅游電子商務人才、旅游創意人才。加強旅游會展師、旅行咨詢師項目的推廣和隊伍的建設。

(三)加強旅游行業一線服務人員隊伍建設

實施“一線員工”職業素質提升工程。探索創立“上海旅游大課堂”,以實踐操作能力為重點,建設一支職業操守好、操作能力強,具有較高職業素養、充分展示上海城市精神的一線服務人員隊伍。

在飯店、旅行社、景區(點)等實施全員性的職業道德、服務技能、外語會話與服務禮儀培訓。積極推進飯店員工外語等級培訓及考試,提高飯店員工持證上崗率。從提高員工崗位技能和規范服務做起,進一步提升員工的職業素養,提高服務質量,優化旅游環境,使飯店、旅行社、景區(點)等成為展示上海文明形象的窗口。

三、以基礎建設和機制建設為著力點,為旅游教育培訓工作提供有效保障和支撐

加強旅游教育培訓資源的整合。發揮市、區旅游管理部門的指導作用,旅游企業的主體作用、旅游院校和教育培訓機構的骨干作用,旅游行業協會的協調促進作用,構建開放式大旅游教育培訓體系。探索建立國內外若干個旅游干部培訓基地,整合與共享旅游教育培訓資源。實施師資培養工程,加強“雙師型”師資的培養,建立行業教育培訓師資庫。拓展旅游教育培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培訓方法、內容、管理上不斷創新。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育培訓工作。

完善旅游人力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構建行業教育培訓、職業能力認證和人才交流三方協調互動、有機結合的旅游人力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強化市場調節、配置人才的功能。建立健全上海旅游行業崗位指導委員會和教育培訓專家咨詢委員會。推動旅游職業資格制度、旅游職業技能鑒定體系的健全與發展,促進旅游人才職稱體系的完善和優化。拓寬管理、專業技術、技能等序列的職業發展通道。

篇7

關鍵詞:學崗;練崗;頂崗;融入式;技能訓練

一、研究背景

借鑒德國“雙元制”為代表的各國高職教育的成功經驗,特別是校企合作、重在實踐的職業教育模式,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梳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近十年的改革與實踐的經驗可以看到,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這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戰線的共識。

我國校企合作起步晚、發展快,針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大多從校企合作的概念、內涵、發展模式、存在問題等方面進行論述,流于淺層,隨著校企合作實踐的逐漸深入,高職院校、合作企業無論從人才培養的目標、培養規格還是實現這些培養目標的方法和手段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雙方需要更進一步“融入式”的深度合作,本文以河北地質職工大學經管系會計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實踐經驗出發,針對基于校企合作的“融入式”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深入探討。

二、項目簡介

河北地質職工大學經管系會計專業在會計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很多嘗試,最初的實踐從主動“走出去”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搭建從校園到崗位的“頂崗實習”、“工學交替實習”的平臺,企業開始參與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來,走出了校企合作的第一步。隨著高職建設校企合作逐漸深入,企業對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有了更多的需求,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的目標、人才培養規格以及人才培養的質量控制等人才培養全方面全過程開始了“融入式”的密切合作。

2015年河北地質職工大學與“華信德”會計信息咨詢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共同開展“會計實訓住校”的改革試驗。同時,以改革為試驗田,梳理教學改革成功的經驗、剖析存在的問題與制度根源,以“基于校企合作的‘融入式’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為研究對象申報了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還以河北省開設會計專業的高職院校為樣本進行廣泛調研,搜集相關信息,獲得第一手資料,針對校企合作的基本現狀進行調查,就其出現的問題和取得的成績進行分析討論,結合實際,提出創新性建議及策略,在更廣泛的領域探究可推廣和復制的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改革模式、實施路徑和保障機制。

通過兩年的研究建設,我們探索出學崗、練崗、頂崗“三段式”教學模式,逐步建立了以企業需求為標準確立培養目標、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構建課程體系、以理論夠用為前提突出實踐環節、以靈活機動為準則改革教學方式、以雙師素質為標準培育教師隊伍、以企業文化為基礎提高學生職業素養,構建符合企業需求、學生認可的、企業融入為特點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三、項目特色

(一)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梳理人才培養的“技能點”

我們與企業專家共同制訂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我們認為把人才培養的“技能要求”納入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是方案改革的核心工作。我們經過大量的走訪調查,針對企業會計崗位全面分析會計人才的社會需求、企業需求、職業崗位需求,研究梳理“會計人”應具備的關鍵技能。同時,我們通過調查分析各高職院校人才技能培養的現狀,研究梳理會計專業把學生培養為“會計人”應達到的技能水平。最后,根據調查分析結果,我們提煉出作為“會計人”應具備的成體系的可訓練可考核的技能點群,并把它轉化為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寫入人才培養方案。科學的技能點設置可以使人才技能培養具有清晰的目標,并且真正做到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的無縫對接,確保學校的人才輸出與社會企業的人才引進之間沒有鴻溝。

(二)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形成“學崗”“練崗”“頂崗”的教學模式

我們與企業共同開展系統的有針對性技能訓練,形成“學崗”“練崗”“頂崗”的教學模式。通過與華信德公司合作的“會計實訓駐校”項目,我們開發出一套完整技能訓練課程,將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中的技能點轉化為技能訓練項目的訓練目標,根據每一個訓練目標開發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訓練項目,并規定訓練目的、訓練要求、訓練方法、訓練內容、訓練過程;根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設計,落實項目實施所必須的配套條件;由企業和學校共同通過訓練項目,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系統的技能訓練,確保技能訓練的過程可控,完成“學崗”的要求。

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工學交替實習”,由企業指導老師和校方實習指導老師共同指導完成真實的崗位工作,達到“練崗”的要求。

學生在最后一個學期進行“頂崗實習”,完成“頂崗”到“上崗”的最后過渡。

學生通過完整的體統的有針對性技能訓練后能夠掌握崗位關鍵技能,提升綜合職業素質,達到“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要求。

(三)共同控制人才培養質量,使“技能鑒定”衡量人才質量成為可能

我們知道,傳統的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標準就是針對“知識點”進行考試,根據學生掌握的程度得到每個人的“分數”。但是眾所周知,當學生面臨工作崗位、面臨就業;當用人單位面臨招人選人時,“分數”并不能全面反映是否具備勝任崗位的能力。我們打破傳統的考試思維創新的提出“技能鑒定”這一衡量人才質量的概念,和企業共同開發了一整套科學的系統的技能鑒定標準和鑒定方法。這個鑒定是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完成,可反復操作的,學生通過訓練達到標準,可認定該技能合格,沒有達到標準繼續訓練直到達標得到認定。這個鑒定是以企業或學校在技能鑒定手冊上蓋章的方式表示鑒定合格。這個鑒定是以“會計人”為標準,而不再是以“學生”為標準。這個鑒定成體系可操作的,適用于任何主體,無論是學校評價學生,還是企業評價員工,只要認定合格,就是“會計人”,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經得起企業、社會認可和檢驗,保證了人才培養的“高素質”要求。

(四)合作就業,建立長期穩定的校企聯合就業及實訓關系

企業全面地參與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來,并為學生簽發技能鑒定手冊,建立人才檔案信息庫,學生從入學伊始就納入了企業的視線。通過這種“融入式”的深入合作模式,校企雙方不但共同完成了人才培養的過程、共同控制人才培養的質量,還將企業文化引入到學校,企業在開展技能訓練的同時也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職場行為規范,財務職業道德規范以及優秀企業文化的思想品德教育。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既有“高技能”,又有“高素質”,同時還具備職業人的屬性,自然深受企業歡迎。我們在校企合作的協議中規定合作企業必須優先錄用我校畢業生,也得到了企業的積極響應。校企雙方共同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校企聯合就業及實訓關系,學生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同,這也是檢驗我們的人才培養模式成功的最終。

(五)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利于事半功倍的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我們在與企業進行深入合作的過程中,共同開發的教學資源包括頂崗實習、工學交替實習的指導書;系統的技能訓練項目及技能鑒定手冊;核心專業課程的教材;各種專業課程的課件講義等配套資源,這些資源來源于教學一線,具有較高的可操作性,幫助教師和學生事半功倍的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保障人才培養的質量。

(六)共同進行師資培養,打破校企合作的最后瓶頸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將企業項目融入教學內容,將企業骨干融入指導教師,將企業標準融入課程標準,將企業文化融入學風建設,通過產學研一體,深化教學過程和課堂形式的改革,滿足社會需求、企業需求、職業崗位需求,以職業實踐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凸顯了高職教育的“職業性”。但是如果沒有以能力培養為主的系統學習和訓練的方法,難以滿足學生自我發展需求、不能體現教育內在價值,在保持高職教育的“高等性”上有所缺失。

為了保障人才培養目標的完成,我們學校和企業必須共同組建一支由教師、企業專家共同參與的教師團隊。企業專家要全面參與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來。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專家除了帶了豐富的實務經驗外也要進行教育教學的培訓,學習教學的方法技能;學校教師通過與企業專家的交流,在合作企業掛職鍛煉及時了解最新的行業動態,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四、結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 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模式,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可見建立適應新形勢的人才培養模式符合教育綱要精神,對促進高職院校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

河北地質職工大學會計專業“校企合作、協同發展”的實踐探索,旨在對校企共同育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論,解決校企兩個主體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困惑,探究可推廣和復制的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改革模式、實施路徑和保障機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托;從實踐上通過搭建“校企合作、協調發展”的會計人才培養的平臺,實現學校資源與企業資源優勢互補,實現學生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的有效對接,為企業提供符合其發展戰略需要的適用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怡.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2-03-01.

[2]李文抗,王永生.職業教育培養職業精神和職業人――從天津發端的百年水產教育看職業教育[J].天津水產,2010-09-30.

[3]李和平.高職教育的“尷尬地位”及其“破解途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 12-10.

篇8

一、新形勢下基層央行職工思想的現實特征

經對支行31名在職職工調查看,當前職工思想積極健康向上,求進步、求平安、求穩定和求發展是職工思想的主流。但受社會大環境和央行自身環境的影響,職工思想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困難一:職工隊伍年齡偏大,兩地分居較多

目前支行在職職工31人中,50歲以上的6人,占比19.3%;40歲至50歲的21人,占比67.8%;40歲以下4人,占比12.9%,沒有30歲以下的年輕人,平均年齡達46歲。自1997年以來,支行16年未進過新人,人員長期不流動,如死水一灘,與加強縣支行的建設有關文件精神顯然不相符。一些老職工連操作計算機都不會,新業務和新技能接受能力差,難于適應新職能需要。職工中有半數是與配偶子女長期兩地分居,周末才能和家人相聚,無法照顧家庭,生活壓力大,思想有波動,不利于職工隊伍的穩定。

(二)困難二:內設機構不完善,履職有難度

支行(有庫縣支行)現內設辦公室、基礎業務股、綜合業務股、保衛股5個股室。為完成上級行下達的工作任務,支行的每個股室要應對中支的幾個處室。如支行辦公室對口中支10個處室(辦公室、人事處、法律事務處、老干處、紀檢監察室、內審處、宣傳群工部、工會辦、科技處、后勤中心)及轄區地方有關黨政部門,在這種情況下,一人兼多崗的現象在支行已習以為常,干部職工為完成日常性工作及臨時性任務而疲于應付、力不從心,感到工作壓力愈來愈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業務工作的完成質量。

(三)困難三:崗位業務流程有待進一步規范

部分業務崗位缺乏自上而下的統一規范的崗位業務操作規程,造成各個支行做法不一,各吹各打的狀況,尤其是一些新業務的開展,更需要上級行統一具體詳細的業務操作規程。

(四)困難四:部分金融監管工作缺乏手段,尺度難以把握

隨著綜合執法大檢查的日益加強,部分檢查善后工作較難處理,這與現行的一些規章制度彈性較大規定缺乏可操作性有一定關系,例如《金融統計管理規定》中:“虛報、瞞報金融統計資料”,“數額較大或占應報數額的份額較多的”等規定,很難把握鑒定什么情況屬于“虛報、瞞報金融統計資料”、多少金額屬于“數額較大或占應報數額的份額較多的”;另外,由于縣級支行許多處罰權限上收,故造成檢查的后續工作處理程序繁瑣,一定程度削弱了對金融機構的約束力。

(五)困難五:合規頂崗難以實現

隨著新業務、新系統的實施,崗位職責更加細化、業務流程更加嚴密,對人員數量的需求也隨之增加。支行雖然指定了合理頂崗的人員,但實際工作中時有沖突發生。如每年上級行綜合執法大檢查期間,抽調縣支行業務骨干人員參加,本來縣支行業務崗位整合后就是一個崗位一個人、一個釘子一個眼,抽調2名崗位人員外出檢查2~3個月,會造成難以合規頂崗,難以執行強制休假。

(六)非領導職數和專業技術職稱限制較多

縣支行領導職數實行比例限制,個別工作勤奮、成績突出的優秀中層和一般員工因職數限制未能得到提拔重用,情緒有波動,不利于思想工作的開展;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因英語等級、理論文章采用數量等種種原因基本上與縣支行無緣,中級專業技術職稱也有職數比例等限制原因,部分干部職工履職能力受挫。

二、加強縣支行干部隊伍建設的建議

(一)明確縣支行職能定位和發展方向,穩定隊伍的思想

從縣域經濟金融發展看,縣級金融機構正在逐步增多,提供金融服務的需求會越來越迫切。可見,縣支行的基礎作用、獨立作用應該越來越突出,而不是越來越弱化。通過明確縣支行的職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將干部的思想、精力引導到工作上來,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履行新職責,完成新任務,創造新業績。

(二)整合人力資源,增強隊伍活力

—是整合機構。精簡部分職能,將宣傳、工會、紀檢、監察、內審、科技、人事勞資統籌等職能嘗試上收到中心支行一級,根據縣支行的職能定位,開展機構調整和改革。科學設置內設機構和業務流程,實現人力資源與業務量的合理配置。

二是整合人員。建議出臺促進人員合理流動、鼓勵支行干部到其他金融機構、地方政府掛職政策機制;加大提前退休力度,增加招收新行員名額,推進新陳代謝;最大限度利用現有人力資源,在不違反內控制度規定的前提下,通過合理兼崗、一人多崗和AB角等方式,統籌使用人員;一些基礎操作性業務聘請臨時工,緩解縣支行人員緊缺與有效履職的矛盾,增強隊伍活力。

(三)抓好思想教育,強化培訓,提高隊伍素質

篇9

(大連職業技術學院,大連 116037)

(Dali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Dalian 116037,China)

摘要: 根據目前高職院校校內汽車實訓基地的建設狀況和實際運行效果,以實現資源共享為目標,從校內實訓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兩個方面對高職院校校內汽車實訓基地的功能進行全面的分析,并就如何保障基于資源共享的功能實現進行了闡述。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effect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utomobile training bas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haring of resources, this paper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rom two aspects of campus training function and social service fun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utomobile training base, and described how to protec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unction-based resource sharing.

關鍵詞 : 高職;汽車實訓基地;功能;資源共享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utomobile training base;function;resource sharing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02-0238-04

0 引言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汽車產業在我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汽車產銷量的不斷攀升與汽車行業的人才緊缺成為了這一特定時期內亟待解決的問題。由此,近年來,全國各高職院校緊抓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項目這一契機,充分利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紛紛對本校汽車專業的校內實訓基地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以期滿足各類汽車制造企業和汽車售后服務行業對汽車類高職人才的需求。

然而,我們不得不看到,很多高職院校在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都是各自為政,雖然投入了大量的建設資金和設備設施,但大都僅限于本校汽車專業的實訓教學使用,從而造成了設備利用率低、設備閑置和資金浪費的不良局面。因此,如何充分挖掘和發揮高職校內汽車實訓基地的功能,實現資源共享,是極具研究價值和應用價值的一個重要課題。

1 高職校內汽車實訓基地的功能分析

高職校內汽車實訓基地的資源共享,是以實訓基地功能的拓展和完善為途徑來實現的。按功能范疇分類,高職校內汽車實訓基地的功能可劃分為校內實訓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兩個層面。

1.1 校內實訓功能 高職院校汽車專業的校內實訓基地是建設在校內的以滿足專業實訓教學為主的實踐訓練場所,其基本功能就是校內實訓功能。

1.1.1 滿足教學計劃內的實訓功能 高職院校汽車專業的校內實訓基地一方面要實現教學計劃中的獨立實訓課程的技能操作,另一方面還要服務于理論課程的課內實踐(演示、操作)教學。

1.1.2 汽車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考證功能 高職院校校內汽車實訓基地是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具備未來勝任職業崗位能力的基礎性平臺,因此,目前高職院校的校內實訓基地,都具備為學生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和為在校生進行職業資格等級證書鑒定考核的功能。

上述兩個功能是許多高職院校建立校內汽車實訓基地的基本目的,但往往都忽略了校內汽車實訓基地在校園范圍內還可以實現的其他功能。

1.1.3 是“雙師”能力培訓的最直接平臺 目前,由于還依然存在著入職高職院校要跨過“學歷門檻”這一普遍問題,因此,工作經驗豐富、技術能力突出但學歷不高的企業技術骨干很難能邁進高職院校的大門。在大部分高職院校里,許多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不具備企業的崗位專業技能和實踐工作經驗, 實際動手能力普遍較差。同時,由于教學工作量大、教科研任務重等諸多因素, 使得這些教師很難有時間進入企業掛職鍛煉,在此情形下,依托校內汽車實訓基地,通過校內實訓指導教師的傳、幫、帶,靈活、有效地幫助這些教師強化動手能力、提升專業技能,就成為了“雙師”能力培訓的最主要、最現實的途徑。

1.1.4 是師生從事技能競賽的訓練場所 近年來,為了推動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國家、省、市等各級政府紛紛開展各類職業技能競賽,其中面向高職院校汽車類專業的職業技能競賽也已形成制度化、規范化。職業技能競賽的開展,激發了廣大師生崇尚技能、學習技能的熱情,在這種形勢下,為廣大師生提供技能訓練的場所已經成為參與技能競賽的必要條件,而校內汽車實訓基地恰恰能夠提供很好的條件支持。

1.1.5 是師生進行科研技改的主要基地 為了更好地提高職業技術能力,助推職業教育水平,許多高職院校針對職業教育的特點,面向廣大師生開展了科研技改、專利研發等各種各樣的能力創新項目。這些項目的開展,離不開校內實訓基地的支持,特別是象汽車這樣工科類專業的創新項目,很多的實踐和試驗都要依托校內汽車實訓基地的車輛和儀器、設備才能夠進行,這也凸顯出了校內汽車實訓基地在師生進行科研技改方面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1.1.6 是學生從事第二課堂活動的重要場所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在校內汽車實訓基地的建設和發展方面,還都基于滿足專業實訓教學的需要,大都忽略了校內汽車實訓基地支撐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的職能。高職院校第二課堂活動承載著開闊學生視野、提升能力、提高素養的重要任務,是第一課堂的有益補充。為切實有效地將第一課堂教學延伸到第二課堂活動,在校內就能真正實現工學融合,就應免費面向學生開放校內汽車實訓基地,無償為學生業余學習技術技能提供必要的條件和保障,為學生們創造出一個符合真實工作環境的實訓實踐活動場所,以滿足學生在真實工作環境開展實踐活動的需要。

如此可見,高職院校校內汽車實訓基地在校內實訓功能方面,遠非大家想得那么簡單、劃一,其可拓展的功能無論從深度和廣度都是值得挖掘和應用的。

1.2 社會服務功能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是我國高職院校普遍的辦學理念。在這一辦學理念的指引下,高職院校紛紛開展與政府、行業、企業間的溝通與合作,力求體現出辦學的鮮明職業特色。在與行業企業加強合作的過程中,校內實訓基地作為校企合作的基礎,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也使得校內實訓基地在滿足校內實訓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在實現社會服務功能方面又有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高職院校校內汽車實訓基地在有效實現社會服務功能方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1.2.1 面向社會和行業企業的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考證功能 校內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和鑒定考證所用實訓設備的利用率相對于校內汽車實訓基地的投入可謂屋之一瓦,改變這一不良局面的途徑之一,就是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支持,依托校內實訓基地的豐富資源,在高職院校中建立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面向行業企業開展職工崗位培訓,面向社會開展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轉業軍人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民工技能培訓等普惠制培訓項目,如此,在實現實訓基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時,為政府和企業分擔了一定的技能培訓和鑒定任務,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也為校內實訓基地的健康運行和發展獲取了必要的資金保障。

1.2.2 以校企聯合培養定向班為橋梁和紐帶,以校內汽車實訓基地為基礎,搭建校企合作的平臺 一方面,學校可以利用企業在資源和技術上的優勢,共同開發課程和實踐訓練項目,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共同編寫教材,為校內教師提供專項技術培訓,利用企業支持的車輛和設備,拓展實訓基地的實訓功能,而且,這些資源在滿足定向班培養的前提下,還可以用于其他領域的教學和培訓;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利用校內汽車實訓基地的便利條件,與學校合作開展技術攻關和技術改造項目,完成職工的培訓任務,從而在一個平臺上實現多方的資源共享。

1.2.3 利用自身軟硬件優勢,實現社會化的技術服務功能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與日俱增,圍繞汽車的日常維護保養、故障維修、技術咨詢、新車評測、二手車鑒定等方面的需求也急劇增加。為此,高職院校完全可以利用校內汽車實訓基地軟件豐富、資料齊全、設施完備等一系列的有利條件,面向社會開展系統化的車輛技術咨詢和維修服務,在為社會提供技術支持的同時,不但能夠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還更有利于校內汽車實訓基地貼近企業化運營,從而實現學生在校內就能夠進行頂崗實習,教師在校內就能夠掛職鍛煉。

1.2.4 依托政府支持,行業推動,實現公益化的科普基地功能 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全民科學普及教育,利用校內汽車實訓基地豐富的資源,可以面向中小學校和街道社區,為中小學生和廣大群眾定期開展實訓基地參觀和科普知識講座等系列活動,真正實現校內汽車實訓基地社會化的資源共享。

2 高職校內汽車實訓基地資源共享的功能保障

為了切實保證高職院校校內汽車實訓基地的校內實訓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真正實現資源共享,必須要配套必要的功能保障措施。

2.1 科學、合理的區域規劃是校內汽車實訓基地滿足功能要求、實現資源共享的前提和基礎 無論從滿足汽車專業的學生未來所從事工作和所服務行業的技能要求考量,還是從為社會提供必要的服務功能考慮,高職院校汽車專業的校內實訓基地都應具備與汽車制造企業相匹配的汽車制造裝配方面的實訓實踐功能,與汽車后市場相對接的汽車檢測維修和汽車營銷方面的實訓功能,因此,按照實訓教學的專業歸屬和功能劃分,校內汽車實訓基地至少應包括汽車制造裝配、汽車檢測與維修、汽車營銷三類實訓基本功能區;同時為了滿足校內的理實一體化教學以及面向社會的技術培訓、技能鑒定、技術研發、維修服務等功能的需要,在基本功能區的基礎上,還應建立與這些功能相對應的拓展功能區。具體的功能區域設置參見圖1。

如圖1所示,在三個基本功能區中,汽車檢測維修功能區所設置的實訓區最多,而汽車營銷和汽車制造裝配功能區所設置的實訓區則較少。這是因為,汽車檢測維修功能區所設置的實訓區,其功能不僅能夠滿足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自身實踐教學的需要,同時也能夠為汽車電子技術專業、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和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等提供滿足各專業需要的大多數的實踐實訓條件,在校內的各專業間實現資源的共享,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重復建設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費。

拓展功能區中的汽車維修服務區主要是針對校內第二課堂活動和面向社會開展車輛技術咨詢和維修服務而設置的;仿真(微機)實訓室一方面可以用于校內的仿真教學,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于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考證;培訓教室設在實訓基地中的一個作用是能夠很好的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另外,還可以作為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講座的場所;職業技能鑒定區主要為職業資格技能鑒定提供實操考核的場地和條件;技術研發工作室則是校內教師開展科研課題以及與企業合作開展技術課題研究的主要平臺。

無論是基本功能區,還是拓展功能區,上面的闡述只是一個探索性的規劃框架,在實際規劃建設過程中,各高職院校還是應該針對本地區、本學校的實際情況,適時地進行調整和改進。

在實訓區的區域布置方面,提出兩點建議:

①汽車維修服務區作為校內第二課堂活動和面向社會開展車輛技術咨詢和維修服務的場所,其區域設置應相對獨立,與基本功能區中不具備提供維修服務功能的實訓區(如發動機維修實訓區、底盤維修實訓區、電氣維修實訓區等)應有一定的空間間隔,避免維修服務工作干擾到正常的校內實訓教學秩序,影響實訓教學效果。

②為盡可能提高設備利用率,增加資源共享的幾率,建議將整車維修實訓區、汽車整形實訓區和性能檢測實訓區布置在汽車維修服務區的周邊或附近,因為這幾個實訓區不僅具備實訓教學的功能,也能夠面向社會車輛提供修理、鈑金、烤漆和性能檢測等方面的服務,是對汽車維修服務區功能的有益補充。

2.2 充實和完善設備設施的配置,是實現校內汽車實訓基地資源共享的必要條件 現在高職院校對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模式都傾向于建成與企業工作環境相同或相近的生產型實訓基地。就校內汽車實訓基地而言,學校大都希望建設成為汽車4S店的構建模式,因此,在設備的配置方面,很大程度上效仿汽車4S店進行。按功能劃分,汽車實訓基地設備設施的配置大致可以劃分為如下幾類:

①基礎設施。汽車實訓基地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通常都會配置通風系統、壓縮空氣及管路系統、供電系統(其中包括工業用電、家用電和低壓安全用電等)和供排水系統。

②實訓設備。實訓設備包括汽車整車、汽車總成運行臺架(諸如電控發動機運行臺架、自動變速器運行臺架、汽車電氣系統運行臺架等)、汽車總成拆裝臺架(如發動機、變速器、車橋、轉向機、起動機、發電機、空調泵、制動鼓等)、汽車總成/零件的解剖展示件等。這些車輛和設備主要用于實訓教學和技能培訓。

③工具設備。按照4S店的車間功能分為機電維修工具設備、鈑金工具設備、涂裝烤漆設備三個類別,具體如表1所示。

由于校內汽車實訓基地還承擔汽車制造裝配和汽車營銷等專業方面的實訓教學和技能培訓功能,因此,除了上述的設施配置之外,還應配置汽車裝配、汽車裝調等訓練設備和汽車營銷訓練設施。對于難以通過基地實際條件完成的實訓項目,可以利用仿真(微機)實訓室通過軟件虛擬來進行。

2.3 多方位的合作和支持,是實現校內汽車實訓基地資源共享的有力支撐 資源共享的實現一方面要有必要的場地和設施設備等硬件條件,另一方面還要有人才、技術和渠道等軟件保證,單憑學校的一己之力是很難完成的。因此,高職院校在自身發力的基礎上,應廣開門路,加強多方位合作,得到多方位支持:

①力爭獲得政府的政策傾斜和財政支持。通過政府的財政支持完善校內汽車實訓基地的硬件建設,利用政府的政策傾斜實現基地的社會化服務功能。

②與行業企業加強合作,通過企業設備和技術的支持,完善實訓基地資源共享的功能,反過來,這些功能通過實訓基地與企業開展橫向合作、培訓企業員工等項目的落實,又實現了對企業的“反哺”,使資源共享形成了良性循環。

③與社會其他相關領域廣泛接觸,在利用汽車實訓基地的資源提供服務的同時,不僅為實訓基地的發展拓寬了道路,也為在校教師的社會實踐和學生的擇業就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2.4 多元化管理和運行模式,是實現校內汽車實訓基地資源共享的制度保障 從前面的功能分析可以看出,高職院校校內汽車實訓基地的可共享資源是較為豐富的,這些資源既可用于校內共享,也能與社會共享,由于共享范疇的不同,在實訓基地的資源管理和運行模式方面也會存在差異。

①因為汽車實訓基地身處校內,所以對實訓基地的管理還是應當以學校為主體,特別是用于滿足校內實訓教學功能的基本功能實訓區,應完全由學校負責管理和運行。

②對于在校內汽車實訓基地內設置的職業技能鑒定所,其承擔著政府的職能,所以應該由學校和政府共同派人進行管理,以學校負責運行為主,以政府實施監管為輔。

③對于校企合作項目,原則上按項目約定進行分工管理。對于校企合作培養定向班項目,通常企業都會向合作院校提供一定的設備支持,但設備的所有權依然歸屬企業。這種情形下,由于企業的設備在學校使用,因此,項目的運行和管理主要由學校來負責,企業則為項目的健康運行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并對其設備和項目運行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和評估。

④對于面向社會開展車輛技術維修服務的功能區,其運行和管理主要有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完全由學校自身為經營主體開展服務。這種模式,毫無疑問是由學校自主經營、自我管理。

第二種是由學校和企業合作經營模式。這種情況下,學校和企業都應派專人參與經營和管理,校企雙方應明確職責,建立嚴格的相互監管和約束機制。

第三種是外包模式,就是由學校將該功能區承包給企業。在這種模式下,企業是經營主體,學校則主要起監管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種模式下,承包的企業會以盈利為主要目的,而往往會忽略和敷衍校內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不愿為師生提供實踐的機會,所以,如果采用這種模式,學校必須與承包企業簽訂詳盡的協議,明確彼此的責、權、利。由于弊端較多,這種模式一般不建議采用。

3 結束語

隨著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深入,作為高職院校汽車類專業培養專業人才的重要技能訓練平臺,校內汽車實訓基地必將走向功能多元化、資源共享化的發展道路。因此,以滿足校內實訓實踐教學為基點,研究高職院校校內汽車實訓基地的功能完善和保障,對于充分利用汽車實訓基地的有效資源,將其功能輻射至行業與社會,擴大其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使汽車實訓基地長期處于持續發展和完善的良性循環狀態,都具有長遠而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徐澍敏.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基地功能分析與實現途徑研究[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1).

[2]陳立旦,陳開考,駱美富.高職汽車類實訓基地運行機制創新研究[J].職教論壇,2012(06).

[3]張建平.“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汽車類專業實訓基地建設之策略[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1).

篇10

物流實習的全員管理

物流實習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實習時間長,涉及面廣。學生、學校、物流企業三方利益相關者應加強溝通、相互理解、共同協調,在保證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兼顧物流企業和學校的利益訴求,在合作中盡可能地尋求最佳契合點,避免沖突,化解矛盾,實現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1.建立物流專業實習基地。物流實習基地作為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過程的實際訓練場所,是學生提高專業技能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的重要平臺。同時,也可以為培養“雙師型”教師提供實踐鍛煉機會;幫助合作企業改進技術水平,并為企業獲取優秀人才創造條件。因而,選擇合適的實習基地,與物流企業保持長期合作關系,是物流專業實習的關鍵環節。學校站在戰略協作的高度簽訂長期穩定的校企協作實習基地協議,以便雙方發展成為戰略伙伴關系。同時,校企雙方全程規劃、全程參與,共同制定基地發展規劃,制定教學培養方案,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計劃,技術推廣應用與成果轉化方案等。可以考慮的建設模式有:一是建立以教學單位為載體的校內實習基地。教學單位提供實習基地建設用場地和師資,合作企業提供資金、技術、設備和崗位,雙方聯手將工廠或車間搬到學校,在校內建設與物流要素和各環節相適應的實習基地,形成真實或仿真的物流職業崗位與技術、技能訓練環境。二是建立以合作企業為載體的校外實習基地。建立校外實習基地,以行業和企業為依托,充分發揮教學單位智力資源優勢和企業資金、技術和設備優勢的互補,把實踐教學和實習項目盡可能融入企業,把教室搬到工廠或車間,讓學生直接接受全真的生產環境的訓練。同時,學校可以為企業進行技術咨詢與培訓,幫助企業解決生產過程中的問題和技術難題,而且還可以為企業解決很多實際問題,幫助企業提升技術實力,實現技術成果的轉化。

2.協調三方利益,弱化沖突。學生是實習的主體,學校在實習管理中,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在尊重實習企業利益的前提下,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合理協調,積極探索,弱化沖突。校方應盡量與實習企業商榷適時恰當的崗位輪換,減少學生由于一直在一個實習崗位實習產生的枯燥感、單調感等心理不適。對于那些表現優異且有發展潛力的學生,學校可向實習企業建議安排一些初級管理崗位,讓其得到充分鍛煉,實習企業也能從中受益,孵化未來的管理人才。另外,合理的實習待遇是對學生利益的保障和權利的尊重。校企雙方應在充分兼顧學生、實習企業和學校利益的前提下,約定各自的權利和義務,簽訂完善的實習協議,特別明確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薪酬福利、生活環境、工作條件、崗位培訓、安全保險等待遇條款,盡可能提高學生的待遇滿意度。

物流實習環節的全過程管理

PDCA循環最早是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W.E.Deming)于20世紀50年代初提出的。他把質量改進的全過程劃為P(plan)計劃、D(DO)實施、C(Check)檢查、A(Action)總結處理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可以成為物流實習環節全過程管理的借鑒模式。

1.P(plan)計劃階段。

1.1實習目標體系的建立。目標體系是構建物流專業實習全面質量管理體系,是根據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結合學生和實習企業的要求,建立實習企業實習各環節的實踐質量目標。最終目的是訓練學生的物流專業技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適應社會的能力和社會交際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能力。實習目標體系應物化為文件,包括實習計劃、實習管理制度、實習手冊、實習周志、實習報告、實習指導工作記錄、實習簡報、實習論文、實習成績評定表等,使物流實習全面質量管理文件化。

1.2實習評價體系的建立。物流實習評價體系的建立,不能僅僅依賴實習企業,而是實習企業、學校及學生本人共同參與完成。實習企業的觀測重點是: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工作紀律創新精神、職業道德等;學校的觀測重點是:崗位任務、職業技能、實習周記、實結等;而學生主要是通過實習報告對自己進行自我評價。對學生實習的評價應堅持發展性原則、客觀性原則、激勵性原則等。評價的重點應在評價學生的發展層次和發展水平上,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提高的發展性評價,即以學生已有的發展基礎為評價標準,并突出學習過程的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綜合實踐能力。

2.D(DO)實施階段。目前大多高校對實習指導采取全托管的方式,學生實習期間的管理主要委托給企業方,校方對學生的實習指導主要通過電話、QQ等采取“遠程遙控”的方式。這種全托管的方式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校方不能及時了解到學生實習過程中的實際情況,特別是不能對一些特殊情況迅速做出反饋,也不能最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要真正對實習學生進行全過程管理,筆者認為,安排指導老師到實習企業掛職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這種方式對校方而言,盡管付出了更多的管理成本,但是除了保證實習過程控制以外,還有利于培養“雙師型”教師。指導教師主要職責包括:(1)根據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學生物流實習的工作計劃與進度,并嚴格執行;(2)做好實習的準備工作。包括建立好MSN、QQ群,對學生進行頂崗實習的崗前培訓、安全教育等;(3)加強企業實習管理。指導教師要定期下企業指導學生,檢查學生實習進度,及時批改學生的實習報告書;(4)關心、愛護學生。指導教師積極、主動與學生聯系,關心學生的工作與生活,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5)做好學生實習的工作考核、實習考勤,客觀評定學生實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