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文化生活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4: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鄉文化生活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適用性與可行性相統一”的課題選擇指導
要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最難的是學生不知道怎樣去選擇一個適合的課題進行研究學習。選擇課題要遵守以下原則:一是適用性原則。二是可行性原則。根據以上原則,結合我校學生實際以及學校的條件,我們選擇了以“尋找家鄉的文化”為主題的課題研究,在老師的指導下,制訂了活動方案,以我校周邊幾個社區為研究對象,設計一系列活動開展課題研究:鄉村歷史——武邑縣城歷史回顧;鄉村文物古跡——竇氏青山調查;鄉村生活——太平莊、東關村人的文化生活;鄉村特產——武邑農家扣碗調研。活動在初二、初三開展,以活動小組的形式進行,每個小組6-8人,安排一名組長,一位指導老師。
二、“雙軌導向”模式課題研究過程指引
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我們根據“先扶著學生走路,然后再讓學生獨自行走”的原則,進行了“雙軌導向”模式的研究過程指引的探討,即:“雙軌調查研究-雙軌展示指導-教師導向、學生定論-擴展實踐”的調研過程,教師全程跟蹤學生研究過程。
“雙軌調查研究”。這是指按照方案,按照研究的項目,在給予學生充分指導的情況下,學生與老師分開參與調查研究,對同一個項目,老師與學生使用同一個方案,但要分開行事。如“鄉村文物古跡——竇氏青山調查”,根據方案,我們通過查找資料、采訪文化名人、實地考察等方式進行研究,由于師生的文化水平不同,研究過程的立足點、著力點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老師能做到“身先士卒”,從收集材料到寫總結報告,都先學生一步,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在不知如何操作的情況下,有老師的榜樣和范例可以模仿,老師也可有更切合實際的經驗與之交流,能達到相輔相成,教學相長的效果。
“雙軌調查展示”。在研究過程中,學生常常會出現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出現了不是預料中的問題,這時候老師的指導就起關鍵作用:老師先將自己調查收集的材料及調查結果甚至分析報告作好“展示”,然后再用部分同學所調查收集的資料作案例分析,與學生共同明確活動目的,掌握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技巧,以及得出結論的方法。讓學生在重新學習的基礎上“重整旗鼓”,第二次進行時,效果明顯不同,無論是學生處理歸類資料的能力還是分析能力都比之前有明顯提高。
“教師導向,學生定論”。這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現有的調查資料,繼續深入調查、整理資料,最后得出結論。例如:“鄉村生活——太平莊、東關村的文化生活”,該小組通過口頭采訪、實地觀察等方式收集了許多資料,并附有照片,既有過去的材料,又有現在的材料,但如何用這些資料,學生無從下手。經過老師引導后,學生會思考:為什么相連不可分的兩個村莊的居民文化生活有著這么大差異?文化生活的差異折射出文化的傳統與傳承。老師的點題明確了學生調查和資料整理的方向,強化了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思考進一步深入,逐漸走向形成定論的階段。
擴展實踐。這是拓寬空間思維,實現知識的轉移,實現“學以致用”。即在“雙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自行模仿進行調查研究,放手讓學生自行邁步。在完成了“尋找家鄉的文化”的課題研究后,我選擇了一個相近的小課題“走進鄉村文化名人”,要求學生自己組織、自己制訂調查方案,自己進行調查研究,自己寫好匯報(必要時老師給予理論上的指導),得出結論。對活動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轉移應用,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三、“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課題表現方式指引
“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課題表現方式上,抓住“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使課題研究緊扣語文的教學目標,使課題研究從課外又回歸到課內。
語文的本質之一是“語言學習”,就是教學生學習正確地理解語言和恰當地運用語言,切實提高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無論是上網搜集,還是通過查閱文獻資料,所得到的資料都是很好的語文閱讀材料,讓學生在大量文字閱讀中,根據要求獲取自己所需的材料,歸納相關的中心觀點,從而培養學生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如在“鄉村文化古跡——竇氏青山調查”研究性學習中,活動開展有“調查方式”“調查內容”等要求,除了了解歷史文化的內涵、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等豐富的人文內涵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調查報告”的文體特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建構知識。在成果展示時,教師指導學生嘗試用新聞體裁,寫作新聞報道展示成果,同學們很快掌握了新聞報道的寫作方法,達到了語文學習與語言運用的目的。
四、“顯性與隱性相結合”的成果展示指導
經過兩年的課題研究,我們進行了成果匯報展示,成果匯報分三步進行:一是教師成果匯報。由教師以身作則,進行活動成果匯報,給學生以借鑒。二是幫助學生組織成果展示。引導學生對調查進行分類匯總,得出各種形式的成果和結論。三是師生成果展示,形式多樣化,成果包括有教師的教研論文,有學生各種各樣的作品,如:自辦的報紙、手抄報、活動日記、小論文集、可供參考的資料,圖片、照片,有“學術性”的調研報告,有精彩的演講、生動的故事會……盡顯多樣化的特點。
篇2
一、思想政治課堂引進鄉土文化的現實意義
(一)鄉土文化進課堂彰顯人文價值
鄉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傳承中形成,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地域文化,它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民在歷史的沿革中創造和發展的,又必將對這里的人們的行為方式與價值取向產生深刻的影響。筆者的家鄉政和縣早在商周時期先民對政和的開發就已揭開序幕。“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大浪淘沙,閃爍著歷史光芒的一處處古跡遺珠,令今人流連感懷。著名理學家朱熹之父朱松創建的云根書院,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被稱為“中國活化石”的四平戲,融匯著鄉土情感、民族智慧的40多座古廊橋,黃巢營寨的彌漫硝煙,千年寺院的曠古鐘聲,跨越歷史時空悠悠地訴說著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一切過往……無論是以物質還是以非物質的形式呈現的鄉土文化都包含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具有特有的人文價值。因此將其引入課堂,不但可以擴展學生的視野,而且發生在身邊的事情更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鄉土情結,引起共鳴,促使學生的健康人格在潛移默化中養成。
(二)鄉土文化進課堂體現課改理念
構建以生活為基礎,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是新課程整合的追求。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生活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特點決定了課程的實施需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作支撐。因此,新課程標準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師要積極自主開發課程資源,從地域特點、學校特點、教師特點、學生特點出發,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特色開發,努力使課程資源的開發呈現出多樣性、豐富性、獨特性。學校和政治課教師必須樹立開放的、多元的大課程資源觀,積極開發和利用校內校外各種課程資源,努力為學生拓寬學習途徑,創造實踐條件,增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發掘鄉土文化以作為課程資源便是其中最直接、最廣泛、最有說服力的特色教學資源。立足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創造性地利用鄉土文化課程資源于課堂教學正體現了新課程改革對政治課堂教學的要求。并且課堂教學中引進鄉土文化,有利于引導學生去關注自己的生活,激發學生的愛家鄉之情,促使思想政治課德育目標的實現。
二、以《文化生活》教學為例探究鄉土文化在思想政治課中的運用價值
1.利用鄉土文化激發學習興趣,提升課堂實效。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樂知”就是積極情緒色彩的一種意識傾向性,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興趣”。在思想政治教學中,興趣對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和思想品德修養的自覺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長期以來,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下思想政治教學過于關注和強調知識的傳授與灌輸,忽視學生興趣傾向和心理特點。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又大多是遠離自己經驗的“書本知識”,這容易讓學生感覺索然無味,制約了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而鄉土文化是來源于學生們生長和生活著的地區,大多數學生對故鄉的風土人情又有著特殊的感情,因此在教學中利用鄉土資源,必然會增強課堂的親和力,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使教學得以順利進行。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節課,不僅要求學生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樣性,通過對不同區域文化的對比,知道不同區域文化各具特色等這些基本認識,更要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對文化與生活知識的興趣,增強學生弘揚中華文化的使命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組織學生活動“城鄉文化大家談”:結合教材第六頁第一個探究活動中的問題引導學生暢所欲言,進行不同地區文化特色的對比。在學生活動發言的基礎上老師補充強調,俗語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由于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自然環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地域的文化生活帶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呈現出不同的地域特色,此時我給學生引入極具有鄉土色彩,被稱為中國戲曲活化石的政和四平戲介紹:“《辭海》中也認為已經滅絕的四平戲,奇跡般在閩江源頭的一片古老大山中發現,并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被稱為‘中國戲曲活化石’的古老劇種歷經數百年,在漸漸消逝的今天,又慢慢地蘇醒……”運用現代多媒體手段,配以恰當的文字介紹,向同學們徐徐展現出一幅古時政和先民精神生活的生動畫卷。古老而熟悉的戲臺,帶著濃濃鄉土味道而又親切的曲音,彌合了課堂與學生生活的心理距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利用鄉土文化創境導學,改變課堂呈現模式。
現行思想政治課程建構方式,體現了一種全新的課程觀即要求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這種課程強調學生從現有知識經驗和生活經歷出發,自主獲取新知識的過程與方法; 這種課程,主張用富有意義的案例材料來呈現問題,提供問題發生的情境和分析問題的思路,以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思想政治課堂引入鄉土文化資源,讓生活走進課堂,讓課堂飄散著濃濃的鄉土氣息,讓學生在家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中體驗生活、感悟生活,這將帶來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也必定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另一方面,現行統編教材的普遍適用性與我們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性之間的矛盾,使得一本教科書不可能完全適合每個地區的學生。而這正為鄉土教學資源價值的體現提供了空間。鄉土文化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情感上更易使學生產生共鳴,教師可以恰當地運用鄉土文化創境激趣,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從而優化教學情境,激活學生思維。
廊橋是政和先民遺留下的文化瑰寶。在政和目前完整地保存著洞宮花橋、后山廊橋、洋后廊橋、赤溪廊橋、楊源廊橋等,大大小小有40多座。20世紀70年代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主持編寫《中國古橋技術史》,專家們在考察中發現北宋時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橋技術,原本以為已消失卻在閩浙大地重現。這無異于在閩浙大地上發掘了一座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侏羅紀公園”,塵封了900多年的虹橋結構重見天日。政和廊橋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在于橋與廟的緊密結合,每一座廊橋中基本都設有神龕供鄉民祭祀。這使廊橋承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廊橋雖然簡單而又普通,但它猶如一本讀不完的書。它代表一種文化,一種鄉土情感,它又是融匯了民族智慧的載體。在講解“文化”這一大家“熟知并非真知”的抽象的概念時,我改變以往講解概念貫用的做法,不惜發費較多的時間向大家呈現廊橋這一文化現象,通過廊橋這一生動直觀、又能調起大家興致的資料,和同學們一起從技術,歷史、宗教、民俗、藝術等方面感悟其中豐富的文化內涵,最后師生一起歸納出文化的概念。如此一來抽象的概念不再晦澀,嚴肅的課堂不再刻板,提高了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
3.利用鄉土文化改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新課堂應從過去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引導和幫助學生提出有意義的問題,促進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因此,課程改革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注重培養學生收集、處理、應用和評價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實踐能力。教學中利用鄉土文化資源,可以為發展學生多方面能力提供良好的條件。比如課前教師布置學生就某個問題,收集相關的本地材料或事例。在課堂上,教師則組織學生圍繞鄉土實例中所蘊含的某一個突出問題發表見解,相互啟發、互相補充,提出各種問題或就問題的解決從不同側面,自由發表見解。
政和茶葉生產有著千年的歷史。宋元時期,政和東平一帶曾是“建安北苑貢茶”的主產地之一。政和又是白茶的故鄉,白茶因其特異的品質和保健功能獨具一格,尤以白毫銀針和白牡丹馳名,如今已成為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政和工夫,為福建省三大工夫茶之一亦為福建紅茶中最具高山品質特色的條型茶。近年,在縣委、縣政府實施的“打響茶品牌,做強茶產業”戰略的推動與引導下,政和功夫紅茶十年磨一劍,正進入一個飛躍期,逐漸做大做強。政和茶產業發展的悠久歷史及積淀的深厚茶文化是拓展思想政治課堂不可多得的課程資源。
在學生學完的第二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之后,我組織學生開展關于我縣茶文化的研究性學習。我把學生分成小組,要求學生通過圖書館查閱、上政和資訊網查詢、社會調查、采訪等方式對我縣的悠久的茶文化展開研究。研究的問題包括:政和茶發展的歷史、茶文化傳說故事、茶藝或茶道、關于茶葉的健康知識、茶文化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政和茶產業發展現狀、政和茶產業今后發展思路等角度,學生可以任選其中幾個方面開展研究。最后要求以調查報告、小論文、數據報表或是詩歌、對聯的文學形式呈現研究結果。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不僅加深了對文化的多樣性與傳播,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文化創新等問題的認識,更加深了對家鄉歷史、地理、人文的認識,培養了對家鄉的感情也增強了主動學習、合作探究的意識和社會實踐能力。
4.利用鄉土文化喚醒鄉土意識,培養愛國情感,實現三維目標。
作為學科課程,思想政治課是集理論教育、社會認識和公民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課程,在學校德育和學生人文精神培養中,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優勢。“文化生活”模塊用先進文化、民族精神教育學生,更加凸顯了本課程特有的德育性質和價值。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就要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使各種形式的課程資源都成為德育的重要載體。教學過程有機融入鄉土文化資源,如優秀古代先賢事跡、秀美的自然人文景觀、古樸的民俗風情、悠久的古時遺存、有趣的傳說事故等,努力挖掘其中積極文化內涵與精神營養,有助于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健全人格。
《文化生活》第七課“我們的民族精神”就是要通過對偉大的民族精神的體會,加深對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認同,在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上,自覺堅持愛國主義。對于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一內容,學生都有一定了解但缺乏高層次的深入思考。課堂上適時引入政和古代先賢的鄉土素材,就能避免老聲重談的平淡,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使知識從學生的生活體驗中來,從學生的思考探究中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課堂上我引用魯迅先生的一段話“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然后引導學生討論:魯迅所說的“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在家鄉歷史上是否存在這樣的人物?如果存在,請舉例說明,他們的具體事跡如何?學生在課前查閱、了解的基礎上分組展開討論、發言:如南山崗下的開拓者葉延一、許延二,兄弟二人于唐大和年間同朝為官。他們清正廉潔、恪盡職守,后因奸人讒害同時被貶,南下福建山區隱居。做為政和早期的開拓者,他們傳播中原先進生產技術,興建寺廟、傳播宗教文化、注重教育培養人才,為政和民風開化做出重要貢獻;憂國憂民陳朝老,為人剛直,十分關心國家的命運和前途,曾因多次上書力諫而遭貶。陳朝老回到故鄉,隱居故里著書立說,教育故鄉子弟。他胸懷大局,心懷百姓,做了不少益于國民的事;此外還有忠國殉國吳廷用,賢孝楷模陳文禮,詩人朱松,名宦賢吏陳桓等等。師生在交流這些古圣先賢的事跡之后無不熱血沸騰,激動不已,一方面是為自己生活圣賢故里深感驕傲與自豪,另一方面也為古代先賢身上所具有精神所折服。
愛家鄉是愛祖國的起點,愛祖國的情感是從愛家鄉的情感中萌發并得以升華的。積極引用鄉土文化資源,可以使學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受到更強的震撼,激發他們對家鄉的自豪感和責任感,以喚醒學生的鄉土情結,進而衍生出對國家、對民族的深厚情感。
篇3
關鍵詞:瀕危劇種四平調保護發展
河南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數千年的中國歷史文化發展歷程中,孕育了輝煌的傳統文化。藝壇上獨領近千年的中國傳統戲曲(劇)藝術,在這里也有其深厚的積淀和文化淵源。歷史上曾有幾十個劇種在這里產生流行過,但隨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加之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影響,有很多劇種現在已經瀕臨滅絕。主要有清代康熙、乾隆年間興起的“羅戲”“卷戲”“大弦戲”“懷梆”“懷調”“宛梆”;道光咸豐年間的“北調子”“二夾弦”“落腔”“道情”“花鼓戲”“咳子戲”;同治、光緒年間的“四股弦”“羊羔戲”;20世紀40年代形成的“四平調”等。這些劇種在河南都有過興盛的歷史,代表著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因此,研究這些劇種的保護與發展就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下面以“四平調”為例談一下河南瀕危劇種的保護與發展。
一、四平調劇種發展概況
四平調是流行于豫、魯、蘇、皖四省廣大接壤地區的一個地方劇種,由蘇北花鼓演變而成,形成于20世紀40年代。建國后,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指引下,四平調獲得了很好的發展。1956年商丘市四平調劇團排演的《陳三兩爬堂》在河南省首屆戲曲會演中獲表演一等獎,極大地增加了該劇種在豫、魯、蘇、皖的影響,短時期內四平調從一個劇團,發展成立了三十多個專業和業余的四平調劇團,該劇種的發展達到一個。“”時期四平調的發展落入低谷。以后,四平調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商丘四平調劇團也被恢復,該劇團所演的《小包公》一劇,唱響了全國各地。1980年12月,由商丘市文化局倡導,在商丘市召開了首次“四平調唱腔音樂座談會”。這個年輕的劇種的發展達到。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流行音樂和電視劇成為人們娛樂的新寵。包括四平調在內的很多戲曲劇種由于諸多原因而越來越淡出人們的視野,成為瀕危劇種。
二、四平調的保護與發展策略
四平調之所以成為了瀕危劇種,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原來觀眾群的流失。在四平調輝煌的年代,其流傳地區的百姓文化生活可選擇性較小,沒有電視、網絡等現代娛樂工具,沒有歌廳、迪廳等娛樂場所,有的就是農閑時節村頭的大戲,聽戲就成了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們的文化生活有了多種選擇的今天,要想使瀕危的四平調劇種得到好的保護與發展,首要的就是培養聽眾群,這比任何保護都有意義,因為保護僅僅是使它不消失,而一旦培養起了持續的聽眾,四平調就有了廣闊的前景。
筆者認為,培養聽眾群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由四平調主要流傳地的商丘地方政府牽頭,協調文化、宣傳等部門,組織四平調劇團的演員排練優秀經典劇目,對全市人民進行義務演出,并到商丘所轄的各地包括每個鄉鎮進行巡回義演。充分利用商丘本地的媒體資源,對四平調進行全方位的報道,在商丘全地區造就一個四平調戲曲的熱潮。在此基礎上,對四平調的經典劇目進行錄制,并在商丘電視臺、河南電視臺播放,爭取把一些原來的戲曲聽眾吸引到戲曲節目上來。其次,商丘四平調劇團還應組織創作班底加強新劇目的創作。因為原來的聽眾多為中老年聽眾,對老劇目較為熟悉,用經典的老劇目就可能把他們吸引回來,但對于中青年聽眾,尤其是1980年后出生的聽眾,他們對戲曲普遍不感興趣,要把他們吸引到戲曲上來需要下大力氣。比較有可能的就是四平調劇團創作人員要大膽創新,搞出一批有時代氣息的、適合年輕人口味的新劇目,把他們從網絡、電影、電視劇中拉到戲劇舞臺前。再次,培養聽眾群要從娃娃抓起,在商丘的幼兒園、小學掀起聽、唱四平調戲曲的熱潮。可以把四平調的經典劇目的故事做成卡通影片,讓小朋友從小就熟悉家鄉的劇目。在小學的音樂課上加進以四平調為主的鄉土音樂教學,讓同學們了解和掌握四平調的知識,進而喜愛四平調戲曲。這樣,才能使四平調的聽眾群越來越多。
保護和發展四平調,除了培養聽眾以外還必須加強四平調的改革創新。就像沒有改革就沒有中國現在的現代化一樣,很多的劇種就是在外部環境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的情況之下,其自身改革跟不上時代步伐而瀕臨滅絕。四平調主要流傳地的豫、魯、蘇、皖四省接壤處,在改革開放以后發生了很大改變。以商丘市為例,商丘原來只是個以農業為主的縣級市,現在商丘市發展成轄兩區的以工業為主的新型地級市。城市面貌、生活方式和80年代有了根本性改變,而四平調的改革和創新卻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加大四平調的改革和創新勢在必行。在劇目創新上,可以選擇一些有時代氣息的,反映現代商丘城市、農村生活的體裁進行創作。在唱法、唱腔創新上可以像當年創立四平調一樣,更多地吸收其他劇種、其他唱法的經驗,甚至可以借鑒一下美聲唱法的氣息和發聲方法。
保護和發展作為傳統文化的戲曲藝術,不能忽視高校的作用。因為高校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傳承文化。作為傳統音樂文化一部分的四平調的發展同樣應該重視高校的作用。在這方面商丘師范學院應該承擔起傳承四平調的重任,商丘師范學院是商丘地區唯一一所有音樂本科專業的高校,而且商丘師范學院培養的師范類學生主要滿足商丘地區的中小學師資需求。可以在商丘師范學院音樂系成立四平調戲曲專業,同時對所有音樂教育專業的音樂系學生進行四平調戲曲的教學,讓四平調戲曲課成為其必修課。這樣,會使商丘師范學院的鄉土音樂教學更加完善,同時使四平調有了更好的高校傳承。
結語
河南瀕危劇種雖有不完全相同的瀕危原因,但保護和發展的措施很多是可以相互借鑒的。民族工業沒有自主創新就沒有未來,傳統戲劇沒有創新和發展可能也沒有未來。因此,加大瀕危劇種的改革創新,培養戲劇聽眾,讓瀕危劇種進入高校,這些方式或許能使瀕危劇種有一個更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篇4
學校春節活動總結
為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關于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的方案》,活躍節日期間學生文化氛圍,我校結合自身實際,以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以及讀書活動為抓手,整合各方資源,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現總結如下。
一、加強領導,廣泛發動
接上級通知后,我校結合學校實際,德育領導小組、少先隊大隊部迅速制定了活動方案,利用多種宣傳形式,宣傳開展本次寒假主題活動的重要意義。在放假當天組織各班認真學習本次主題活動方案,明確活動的意義和具體活動內容。讓家長和孩子們一起明確活動的意義,增強對此項活動的重視。告知家長們利用傳統節日,對孩子進行文明禮儀、傳統美德和感恩勵志的教育,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家長的支持力度,為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1、舉行了一次校會。在校會上學校以“我們的節日春節”為主題對全體師生進行了教育講話,少先隊組織向全體隊員發出“陽光寒假”的倡議,號召同學們“小手拉大手”扎扎實實搞好活動。
2、體驗民俗,熱愛傳統。我校圍繞“春節”,要求學生參與有趣生動的年慶和民俗活動,liuxue86.com引導廣學生進一步認同傳統、尊重傳統、弘揚傳統。學生們在假期中學習節日文化,搜集節日資料,參加民俗活動,深入了解春節的文化內涵。我校還結合實際組織學生在春節期間開展“我為家里寫春聯”活動,并在開學第一節班會上展示自己收集或是編寫的春聯,引導未成年人學習欣賞春聯、創作春聯、書寫春聯。
3、以“我眼中的春節”為主題,學校在三年級以上班級進行手抄報作品創作,開學初以班級為單位上交到學校,由少先大隊部進行統一的評選。
4、開展“學會感恩奉獻溫暖”美德實踐活動,全校同學利用寒假休息時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多與父母溝通交流。如記錄父母的生日和年齡,為辛勞的父母洗一次腳,敲一次背,擦一次皮鞋,道一聲“新年快樂”……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張紙、每一度電、每一粒米,合理使用我們的壓歲錢,不亂花零錢,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學生懂得了要力所能及地幫助家長做些些家務,主動幫助老人做些事,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5、開展主題班會,深化活動。開學初,各班圍繞“我們的節日”召開主題班會。讓學生通過語言交流、才藝展示等方式匯報自己的寒假生活,在寒假里所見、所聞、所學,以及學校號召的“節日感恩活動”實施情況等。輔導員老師根據學生們的匯報情況進行活動總結,引導學生們要從科學的角度看待一些春節習俗,有判斷的吸收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此次活動意義顯著,它豐富了學生精神文化生活,激勵了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了傳統節日文化氛圍,更好地體現了傳統節日的魅力和時代感。今后我們要繼續做好這項活動,不斷掀起活動的。
學校春節活動總結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我校關于20xx年冬日送溫暖活動的要求,充分體現我校對特殊學生的關懷,切實為特殊困難學生群體送溫暖、獻愛心。口腔醫學院在嚴冬到來之際,積極響應學校的號召,加入到冬日送溫暖活動中來,并向我院困難學生群體送去溫暖。
此次口腔醫學院開展了送保暖內衣的活動,活動期間我院黨總支副書記郭艷副書記親臨現場向10名受助學生親手送去一份保暖內衣,此外,學生輔導員楊鋒和吳文文兩位老師也在現場與每一位同學就學習與生活展開一系列交談。晚上,兩位輔導員老師還去了學生宿舍,就一些生活上的問題進行了交談。同學們紛紛感到來自口腔的溫暖,并允諾一定好好學習,將來報答社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通過此次冬日陽光送溫暖活動,口腔醫學院的同學們充分體會到了社會中這部分群體的困難之處,他們需要的愛心人士為他們提供他們的所需。在慰問的過程大家感受到,其實這些困難大學生不僅缺少物質上的需求,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精神上心理上的安慰,有人可以陪他們玩,陪他們聊天,或者只是做一個傾聽者。對于他們來講,精神上的滿足遠比物質更重要。大家紛紛表示送溫暖不能僅限于口頭,應該落實到行動當中,也愿意成為一名志愿者,定期定向的為困難以及特殊群體服務,使他們不僅僅能在節日中感受到來自學校以及社會的溫暖,平日里也同樣可以得到口腔學子的關心。
此次口腔醫學院“冬日送溫暖”活動圓滿完成,但是這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口腔將號召有愛心的同學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為的困難特殊人群提供幫助。
學校春節活動總結
為繼承發揚中華傳統節日優秀文化,根據縣精神文明辦安排以及縣團委要求,我校圍繞“我們的節日—春節。元宵節”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主題實踐活動。現將我校組織的“我們的節日—春節。元宵節”主題實踐活動總結如下:
一、高度重視,認真組織
為確保此次活動順利開展,我校高度重視,及時召開會議對活動進行總體部署,并下發了主題系列活動的文件,精心組織,把節日活動與思想道德建設緊密的結合起來,全面推進我校精神文明創建工作。
二、精心策劃,豐富內容
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具有獨特的魅力和民族特色,在各地呈現不同的特色。山羊堡小學圍繞春節。元宵節辭舊迎新。團圓平安。孝老愛親等主題,結合實際,遵循簡潔可行。就近方便。力所能及的原則,主要策劃了以下五項工作:
1、尋找經典活動。利用寒假期間,讓學生尋找關于山丹文化的優秀歷史典籍,圍繞春節。元宵節文化內涵,通過收集“春節的由來。春節風俗習慣。春聯的起源和意義。家鄉舉行的風俗活動”等,開展“紅色經典賞析”等活動,讓廣大學生積極參加,深刻領會,增強對民族傳統節日的喜愛,加深對本土文化的理解。
2、開展公益活動。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村社清潔衛生。環境保護和公益宣傳,為孤寡老人。殘疾人和軍烈屬做好事。獻愛心,宣傳節日文明禮儀和低碳生活知識,營造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
3、讓學生認真填寫《甘肅省山羊堡小學學生村社服務記錄卡》,記錄自己的節日生活,結合寒假作業,引導學生學習節日文化。搜集節日資料。參加民俗活動,深入了解春節。元宵節的文化內涵。參加節后組織的各類評選活動,展示節日收獲和感悟。
4、組織村社調查活動。由于我縣的災后重建如火如荼,精彩不斷,村社樓房化進程步伐較快,讓學生進行村社建設調查活動,親身感受山丹大地上的巨變,增強對村社的思想感情。
5、進行一次“我所認識的低碳生活描述”活動。
三、強化措施,落到實處
1、加強宣傳,著力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第一傳統大節,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放假前,學校召開專門會議,開展了春節傳統習俗掃塵。祭祖。貼春聯。吃年夜飯。守歲。放鞭炮等春節文化內涵宣傳,增進了廣大中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氛圍。各位教師。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發揮其作用,分利用板報。宣傳標語,積極開展春節文化宣傳,弘揚春節民俗傳統,倡導文明過節。勤儉過節。
2、制定計劃,合理安排,確保每位學生將此項活動落在實處。放假時,每位學生都按照學校要求,制定了計劃書和時間表,確立了活動辦法,使主題教育活動進行的有聲有色。
3、結合實際,組織開展村社志愿服務活動。
春節期間,各村活動小組開展了以扶老助殘。社會治安。文化服務。環境衛生為重點的村社志愿服務活動,積極為殘疾困難戶。貧困戶提供幫助。進行慰問;結合春節“掃塵”習俗,組織居民整治衛生死角,維護村社公共環境等。
通過本次主題實踐活動,共收到《甘肅省山羊堡小學學生村社服務記錄卡》141份,各內總結。調查報告。心得體會140余份。
篇5
【關鍵詞】大眾媒介 主流文化 藏文化 文化適應 藏族大學生
本文研究的文化適應,是指從藏文化遷移到主流文化的藏族大學生個體對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和諧融入,心理上能否對主流文化積極認同,行為上能否對主流文化積極參與。本文主要考察在大眾媒介的影響和介入下,藏族大學生在主流文化環境下是否會對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認知、情感依附等做出有意識、有傾向地選擇和調整,能否適應反映藏族大學生用什么樣的角度去看待、用什么樣的方式去維護和傳承藏族文化和主流文化。藏族大學生在高等院校的文化適應狀況,不僅會對個體心理健康及人格發展等造成影響,也會對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產生影響。
筆者認為,在多元文化國度中,藏族大學生熱愛藏文化時也要學會欣賞國家主流文化,成為二者和諧統一的整合型人才。成為整合型人才時,提供信息的大眾媒介在影響藏族大學生融入主流文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是否提供藏族大學生需要的信息?是否引導藏族大學生正確認識藏文化、主流文化及二者之間關系?是否改變藏族大學生的行為?
一、民族學院藏族大學生媒介接觸與文化適應狀況
本文選取民族學院大一到大四每個年級各50名、共200名藏族大學生,發放調查問卷200份,有效回收問卷166份,有效率達83%。其內容涉及大眾媒介傳播的信息對藏族大學生在藏族、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認知、評價和情感態度認同等方面的影響;總結藏族大學生對主流文化適應的階段性變化;分析媒介對藏族大學生文化適應的影響。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1)大眾媒介對藏族大學生了解主流文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2)藏族大學生對大眾媒介傳播涉藏文化的積極認可度高于對主流文化的積極認可度;涉藏活動參與較為主動,對主流文化參與較為被動。(3)在大眾媒介的影響下藏族大學生文化適應經歷了4個階段:蜜月期、危機期、恢復期、適應期。(4)大眾媒介在幫助藏族大學生融入主流文化時,沒有起到有效的整合作用。
本文以藏族大學生對主流文化適應的蜜月期、危機期、恢復期和適應期為分析框架,分析大眾媒介在該過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如何改善現有的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來幫助藏族大學生盡快適應主流文化環境。
(一)蜜月期
脫離全天候藏文化環境進入漢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中,藏族大學生積極認同個體身份和藏族身份,但國家身份認同相對較弱。85.54%的藏族大學生通過媒介獲取對主流文化的初步印象,并懷有好奇和探索的欲望;58.82%的藏族大學生受益大眾媒體傳播的信息,擴大視野、拓寬人際圈、增加切身感受主流文化的機會;45.88%的大一藏族學生愿意在校內使用漢語,表明藏族大學生對主流文化積極融入的心態和行動。但29.42%的藏族大學生明確表示,拒絕在行為舉動上傾向主流文化,他們通過社交媒介將校園內人群迅速“標簽化”:與自己特質相似的分為“內群體”,特質不相似的分為“外群體”;在實際行動上接近“內群體”,排斥“外群體”,結果與“內群體”成員氣質越來越像,與“外群體”成員越來越背離。盡管藏族大一學生對主流文化抱有新鮮感,但與主流文化保持一定的距離,使得他們不能主動融入主流文化。
(二)危機期
藏族大二學生以主流文化關照藏文化,由對主流文化的探索轉為對本民族的思考。個體意識顯著提高,國家認同意識較弱:44%的藏族大學生表示,自己是扎西或卓瑪;僅有4%的藏族大學生表示,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員。藏族大學生更關注媒體涉藏的政治(28%)、家鄉所在地最新動態(50%)、藏區流行服飾和娛樂八卦(12%)等報道;辨別能力逐步提高:42%的藏族大學生表示,涉藏新聞報道不夠客觀,從而提醒媒介在涉藏報道上要掌握分寸,注意報道方式和報道技巧;對主流文化信息持否定消極態度:72%的學生不認同、不愿意接受主流文化,排斥主流文化信息并自覺抵制其對個體的影響;36%的藏族二年級學生不適應主流文化,體現在思考方式、人際關系方面。40%的藏族大學生認為,一成不變的媒介內容和傳播模式加劇了他們不適應的狀況,導致在實際行為上更難做出相應調整。只有8%的藏族大二學生愿意用漢語(高達68%的藏族學生愿意用藏語)進行人際交往和溝通。約72%的藏族學生明確表示,更喜歡藏族的生活方式――給予歸屬感和依賴感,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三)恢復期
藏族大三學生對主流文化的態度逐漸趨于穩定,國家認同感大幅提高:36.36%的藏族學生積極肯定自己的中華民族身份。他們辯證地對待媒體涉藏信息:24.24%的藏族大學生認為,媒體涉藏信息相對公正客觀。藏族大學生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迎接主流文化信息:36.36%的藏族大學生欣然接受有關主流文化的新聞報道。媒體的整合信息、提供建議等功能,使得藏族大學生能夠利用媒介學習有關主流文化的知識。33.33%的藏族大學生明確表示,不排斥媒介上關于主流文化信息的報道,更不會阻止主流文化對自己的影響。36.33%的藏族大學生對藏族生活方式和主流生活方式行為都喜歡。19.12%的藏族學生表示,在思維方式人際關系等文化環境方面仍稍感不適。
(四)適應期
借助媒介傳播的信息,藏族大學生不斷改變認知結構,以獲取內在傳統認知與外在文化環境之間的平衡,對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認識和接受趨于穩定。30.61%的藏族大學生強調自己中華民族身份,喜歡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傾向選擇主流文化生活方式。藏族大四學生知識體系建構完善、邏輯思維趨于成熟:22.40%的藏族大學生認為,媒介上傳播的涉藏信息足夠客觀公正,更加關注藏區的政治事務(46.9%),注重媒介上正能量的宣傳(30.61%)。30.61%的藏族學生表示,媒介轉移注意力、宣泄情緒的功能在適應高校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藏族大四學生看重自己國家主人公的身份,他們利用媒介“社會公器”的作用來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看法。經歷藏文化環境到主流文化環境的遷移,藏族大四學生通過大眾媒介傳播的信息,對主流文化進行分解、組合、再分解、再組合的認知過程,多次重建心理平衡,最后基本適應主流文化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媒介在藏族大學生文化適應中如何發揮作用
大眾媒介應傳播實用信息幫助藏族大學生獲取最新信息,及時做出反應,緩解不適應帶來的文化震驚和文化休克;大眾媒介是藏族大學生接觸主流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大眾媒介是幫助藏族大學生盡快融入主流文化的推進器;大眾媒介是緩解藏族大學生不適感的調節器。然而,區外高校中沒有針對藏族大學生的傳播媒介和傳播內容,無差別的內容導致藏族大學生對信息的理解、吸收、轉化為融入主流環境的實際能力大大減弱。為提高主流文化環境下藏族大學生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我們應先從媒介著手:
(一)傳播信息:強化國家認同,削弱現代化沖擊
對內地各方面生活和文化的不適應,使得越來越多的藏族大學生不愿意在內地就業。藏族大學生是藏族同胞中知識水平、文化層次較高的人群,是建設和發展的主力軍,是維護民族團結、地區穩定的堅強后盾。因此,大眾媒介應該傳播真正的信息,將觀點隱藏在字里行間中,適當擴大中華民族文化的宣傳內容,強化中華民族認同,進而增強國家認同,幫助藏族大學生在民族傳統文化和現代化沖擊之間找到平衡點。
(二)充分運用新媒體:傳播全方位、多層次信息
新媒體覆蓋面廣、使用便捷,信息瞬時傳播、反饋及時,充分發揮新媒體點對點、點對面的信息傳播優勢,將“私人定制”的信息及時送達藏族學生手中。不僅要傳播事件本身內容,還要縱向講述來龍去脈,增加連續報道和系列報道,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挖掘主流文化的魅力,讓藏族大學生對媒體事件的了解更加全面和具象。在橫向上擴展報道選題,適當增加經濟、醫療、教育、社會生活等軟新聞報道,展現主流文化的魅力,讓藏族大學生接觸到主流文化的各個側面和角度,引導他們客觀公正地看待主流文化、以積極的心態接納主流文化。
(三)校園媒體貼近傳播:增加內容的實用性
校園媒體是傳播文化和知識的基礎平臺,是藏族大學生獲取主流文化信息的主要信源。高校應充分利用本校的校報、校刊、校廣播臺、宣傳欄及樓宇視頻,挖掘校園好人好事、宣傳正能量、講述藏漢一家親、傳播主流文化和藏文化知識,力求藏族大學生主動走近其他大學生。校園媒體應報道最新發生的事件,形式要多種多樣、內容要活潑。然而,多數藏族學生不愿收聽校園廣播――內容同質化、與校園生活所需要的信息相差甚遠。鑒于此,筆者認為,校園媒介在內容上應適當增加生動活潑的民俗文化介紹,具體可感的百姓日常生活的報道,潛移默化地影響藏族大學生,讓他們充分了解主流文化歷史、內容和意義,以開放的心態融入高校生活,讓藏族大學生感受主流文化的魅力、主動走進主流文化,達到內在藏文化和外在主流文化的和諧一致,從而獲得個體身心健康發展的機會和條件。
大眾媒介是聯系藏族大學生和高校、藏族大學生和外界社會、高校和社會之間的承載器。媒介如何發揮紐帶和橋梁作用,內容上以何種形式來呈現,怎樣發揮藏族大學生在適應高校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改善這種作用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對藏族大學生在主流文化環境中文化適應和形成中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作用不可限量。
參考文獻:
[1]沙蓮香:《中國民族性》[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3).
[2]白潤生:《當代中國少數民族新聞事業調查報告》[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06.
[3]張京玲碩士.《藏、壯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認同態度與文化適應的關系研究》[D].2008-04.
[4]范梨新碩士:《維吾爾族大學生文化適應及民族認同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學為例》[D]. 2012-05.
[5]周德倉:《地方媒體在對外傳播中的角色認定》[J].大學學報,2013-03.
篇6
【關鍵詞】 侗繡;侗錦;剪紙;雕刻;銀器;非物質文化
2005年08月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的文件中明確指出:要組織各類文化單位、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及專家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現代技術的應用。組織力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科學認定,鑒別真偽,征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并予以妥善保管。
中國進入九十年代后已經步入“盛世收藏”時代。民族工藝品因其存品量豐富,受政策性影響風險小,是世界上公認的效益最好的投資品種之一,越來越多的人把民族工藝品作為繼股票、房地產之后的第三大投資。民族工藝品逐漸成一顆新星一個亟待開發的寶藏,社會各方力量來收藏民族工藝品也是保護的一種重要手段。
我們正是這樣的條件和使命感之下,利用學院民族生多元化 、教師知識專業化的特點,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從自己家鄉入手進行調查、收集各類資料,完成調查報告并把體現民族精神與民間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編入有關教材,開展教學活動加以傳承保護。將柳州三江地區現有的民族工藝品進行了整理與分類,主要分為侗繡、侗錦、剪紙、雕刻、銀器品類,并了解將它們目前的市場價格,廣泛吸納社會各方面力量來保護和繼承這一優秀的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
一、侗繡
2008年,三江縣申報的“侗族刺繡”入圍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三江的侗繡,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在制作工藝、審美特征、承載歷史上都被視為民族文化的集體表現。侗繡具體包括鞋類、服裝、娃崽被帶等,因其獨特的風格在刺繡家族中顯得格外耀眼奪目,一件完整的侗繡有的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美國的弗蘭茲?博厄斯博(人類學界泰斗人物,美國人類學和現代語言人類學的奠基人)說:“當工藝達到一定卓越的程度,經過加工過程能夠產生某種特定的形式時,我們把這種工藝制作過程稱之為藝術。”
目前,侗繡主要集中在三江縣同樂鄉并已得到市場的認可,當地縣政府已重視自身文化資源的挖掘,在恢復傳統的文化習俗同時,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還建立刺繡產業,一大批專職的繡工在將這份民族產業逐步做大,這也成為同樂鄉農民提高經濟收入的重要渠道。手工制作的一雙繡花鞋需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價格在600-1000元之間。作品都基本上都是當地美好的傳說故事,細膩的手法,強烈的色彩凝聚著她的心血。人們初賞繡品時,往往只是對作品的紋樣、色彩略知一二,對技術深度知之甚少,特別要注意區分手工制作與機械制作之間的差別。從刺繡圖案造型形上看,手工制作飽滿、凹凸感較強,且圖案疏密有致、生動活潑、線條流暢,花色搭配華而實――艷麗而不浮躁。機械制作的則造型生澀,比較呆板、線條走向規整統一、無變化,花色搭配浮躁但沒有精神。因手工制作較靈活多變、絕不會有重復的物件,即使是同一風格的作品也有很多細微的差別。
二、侗錦
隨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以及地域文化被社會關注、重視、認同,侗錦的它那神秘的面紗才被撩起,讓世人開始注目,侗錦歷史悠久,技藝精湛,風格獨特,流傳極為廣泛,在民族織錦中獨樹一格。它是在柳州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中下產生的,既有廣泛的實用價值,又有很高的藝術收藏價值。
侗族民間藝人在常年累月的勞動和創作中把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物象織在錦面上。把復雜的自然之物如桃李、卷藤、楓葉、蒼鷹、蝴蝶、青蛙等形象洗練成幾何圖案,重重疊疊,反反復復地排列組成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圖案,顯得主次分明,繁而不亂,富有節奏感,給人們以一種穩定、均齊、愉快之感。三江地區的侗族織錦有彩錦、素錦之分。素錦,多為黑白二色經緯紗交織而成。這類侗錦保持了樸素大方、清晰醒目等特點之外,在大面積素色的基礎上,加用一二種如土紅、黃綠、深藍、淺藍等艷麗的紗線與之交織,特顯典雅別致、古樸大方的氣質。彩錦,一般是以黑、藍等深色或白色為底色,提花常用色彩有:草綠、群青、湖藍、洋紅、粉綠大紅等。錦面比較富麗,而且兩色相接處交錯使用,逐步溫和過渡,因而不象壯錦、苗錦那樣強烈。淡雅而鮮明色調中,顯得很新穎。彩色侗錦總的特點是比較華麗,用色冷暖結合,富于節奏感。
三江侗族小孩逢年過節,如果誰的侗裝上沒有鮮亮的侗錦作為點綴,根本就不好意思出門,更別說是上鼓樓“多耶”,特別是正值談情說愛的男女青年,如果侗裝上的色彩不夠吸引人,那可是真正的丟人了,可謂,亮麗的侗錦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資本。
三、剪紙
提到刺繡不得不說剪紙,剪紙是刺繡之魂。與蘇繡、湘繡等名繡的制作工藝不同,侗家人在正式刺繡前還要完成一道至關重要的工序―――剪紙,而侗繡的圖案底稿卻是直接用煙殼等硬紙剪出來,剪紙花樣即是刺繡的圖案,沒有了剪紙花樣侗族刺繡就失去了根基。
在北方的很多地區,剪紙作為一種獨立的民俗文化存在。三江地區的剪紙卻被侗繡的絢麗色彩和絲線所淹沒充當了幕后英雄。這也使得到目前為止剪紙的文化價值、歷史意義被社會所忽略,一旦剪紙消失了,三江刺繡也將消失。任何人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都能夠完成一件不錯的刺繡,但是,剪紙卻不是任何人都能夠掌握的一門藝術。它是由剪紙藝人憑借一把剪刀在一張完整的紙上完成,不依托其他輔助工具,這要求剪紙藝人心靈手巧――不僅想象豐富,而且還要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將生活中的動植物幻化成一幅幅圖案。
三江刺繡,根據剪紙的形狀用不彩線把剪紙纏繞起來,最后成為內容豐富、色彩絢麗的侗繡,因此,一幅刺繡的品相既要看秀工的技藝,更要看剪紙的藝術美感。三江剪紙與其他地區剪紙有較大不同,它更注重線條美,整個剪紙就像一幅唯美的畫卷,富有節奏感、地域特點濃烈,更為重要的是每件剪紙幾乎都是孤品。從內容上看,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它主要是當地動植物的抽象畫,如當地流傳的滾地龍、榕樹、蜘蛛、獅子、金雞、鴛鴦、蜜蜂、蝴蝶、等等。
剪紙是了解、學習、研究地域歷史文化的活標本,收藏市場流行這么一句話“有學術價值就有市場價格。剪紙收藏在云南、貴州等地已經非常火爆,一套完整的剪紙價格從幾百元到數千不等。北方地區,有名氣的剪紙藝人的作品價格則更高。而我們本土優秀的剪紙,目前的市場價格僅僅是幾十元上下,有的甚至更低,據筆者調查在三江地區能自由夠剪出有意義的作品的人只剩下3至4人,且年齡都在65歲以上,在當下的市場經濟下較低的價格使年輕人失去學習的激情并且會使豐富內涵的作品趨于平庸,直至消失在我們眼前,這需要政府等職能部門重視,抓緊時間進行保護。
四、銀器
銀作為一種貴重金屬,象征著財富,而且其化學成分還具有消毒、殺菌作用,被人們視為治病驅邪、延年益壽的靈妙之物。因此,在柳州三江侗家人無論男女老少,貧賤富貴,沒有哪個家庭不擁有銀器,沒有那個成員不佩戴銀器。三江銀器使整個研究界眼前一亮的是它較早使用了景泰藍的制作工藝,使得飾品色彩斑斕、奪目耀眼。
銀器品類主要有兩大類:一為裝飾品類,主要體現在帽、發、耳、頸、胸、腕、衣、裙、鞋以及擺飾物體的裝飾等系列之上。二為實用品類,主要有餐具、文具、煙具、玩具、銀藥具、法器、祭器等。就三江民族銀器的造型樣式和用途而言,反映出濃厚的民族色彩,蘊涵著深厚的傳統文化、民族特征。古人云:“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征。”所以,吉祥物、吉祥符號、吉祥圖案自然而然就成為了人們借以傳達心聲的載體,成為了民間銀器裝飾紋樣的主要內容。人們把保佑平安、吉祥如意、興旺發達、長生不老以及對生命的延續、生育旺盛的企盼等意念寄托在銀飾品上,如給小孩佩戴銀項圈、長命鎖,喻意鎖住生命,不讓流失,表達了人們乞求神靈保護孩子長命富貴的美好愿望。
此外,三江地區不是產銀區,現有銀器有相當部分在民國時期用銀元打造的制作,材質較硬,色彩偏黃,在選擇判斷時要更注意與仿冒的白銅之間的區別。目前收藏市場普遍認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金銀器收藏是一個不斷升值的市場。從目前市場價格看,一般整套的銀器頭飾要數千元,精美的甚至要上萬元。
五、雕刻
勤勞的三江侗家人是天生的藝術大師,侗族雕刻是一種獨特的民間美術形式,是侗族綜合性文化的承載者。它以本民族美術語言與外來文化對話并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成熟,最終形成自己民族獨特的雕刻作品形象。侗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千年來由于各種原因,它的民間雕刻藝術品幾乎鮮為外人所知,只能默默蜷縮在古老侗寨一隅。改革開放以后,外界逐漸對侗族民間美術逐漸關注,并進行了挖掘和研究,侗族的雕刻工藝逐漸浮出水面,其中木、角、牙、石雕和根雕的民族特點凸顯,得到了其他民族和本民族的認同。民間雕刻家也有了展現自己才能的空間。
這些雕刻作品在他們日程生活中無處不在,有些可能正沉睡在某個角落,等待著被喚醒重新發出它應有的光芒。在他們木樓、家具、餐具、勞動工具、樂器上都有獨到的表現,這些雕刻精美圖的案內容豐富,造型生動。例如在建筑工匠的工具上,在當地有這么一個說法,看這個工匠的工藝技術怎么樣,先看他的勞動工具就知道他的水平了。因此,侗家人非常重視自己的勞動用具,在其上面精雕細琢。它雖是從功利出發.通過民間藝術手段實現內心的意愿。也正因為如此才產生了民族色彩濃厚的民間藝術品。
六、柳州三江地區的工藝品的價值
民族工藝品是農耕時代自然經濟下的產物,在農耕文明日益衰竭,人類文化在無奈地趨向貧乏和單一的今天,優秀的民族藝術品是民族情感的載體,其傳承、傳播和發展是一個民族古老生命記憶的延續。研究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藝術品顯得尤為重要。
以上僅將三江地區的工藝品進行了一個比較粗略的歸類,周邊還有更多的區域,更有價值的民族工藝品值得我們去保護與研究。我們在享受民族藝術品帶來的樂趣的同時,作為當地者更應重視和保護我們自己的文化為打造“柳州歷史文化名城”貢獻一些力量。這些民族藝術品除了具有收藏升值的經濟價值以外還主要有:一,學術價值。“柳州氣派”的民族藝術品中豐富的內容和基本特征,在中國工藝史上實屬罕見。收藏、發掘、搶救、保護對研究中國乃至世界的工藝史提供鮮活的例證;二,文化價值。柳州地域特色的民族藝術品可以繼承和弘揚優秀的“柳州氣派”的傳統民族文化,培養自尊心、自信心,促進社會主義和諧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三,實用價值。收藏、保護“柳州氣派”的民族藝術品有利于豐富大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提高審美和生活素質。
參考文獻
[1]宋金良.廣西民族織錦的藝木特點.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1980.2
篇7
調查報告是對某一情況、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質,尋找出規律,總結出經驗,最后以書面形式陳述出來。下面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關愛空巢老人社會實踐報告范文5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吧
空巢老人社會實踐報告1一、調查目的
為深入了解紅旗村村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狀況,我校“三下鄉”活動的三十幾位成員在村里全面展開問卷調查,走進村民生活、深層次地了解村民各方面的狀況。幫年老的村民量血壓,送上最真切的關愛。
二、調查對象 衡陽市紅旗村
三、主要過程及基本情況
走訪的村戶中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占全村人們的90%。多數留守兒童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養大,但甚至也有十歲左右小朋友獨自一人居住在家中,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起居。家有老人的一般是奶奶在家照顧孩子,爺爺到山上的家里做農活、忙家務。由于常年干較重的農活,農村許多的老人身體不好,治病也需要花很多錢,對于原本就貧窮的家庭無異于雪上加霜。而少部分獨自一人在家的孩子便是自己放學就趕回家做飯、洗衣服。與留守兒童交流之后,我們發現,他們和其他同齡的小朋友一樣,十分需要父母的關愛,長期和父母分開都十分想念父母,特別是一些生活在離異家庭的孩子,見到父母的機會就更少。但是,他們并沒有一味的抱怨,到了一定年齡,加上親人的引導,各個都變得很懂事,主動承擔家里的負擔,很理解父母的難處,他們都會試著去面對現狀,去承受這一切。
而在空巢老人之中發現老人尤其是獨居老人,都缺乏安全感,一般陌生人都沒法和他們溝通,這些老人很少與人交流。他們有些生活完全能夠自理,也有生活保障,但是內心卻充斥著孤獨寂寞。心情郁悶、沮喪、孤寂,睡眠失調,平時愁容不展,長吁短嘆,甚至流淚哭泣,常常會有自責傾向,認為自己有對不起子女的地方,沒有完全盡到做父母的責任。另外也會有責備子女的傾向,覺得子女對父母不孝,只顧自己的利益而讓父母獨守“空巢”。但是很大部分還是比較理解子女的處境。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主要在學習、性格、心理健康方面相較非留守兒童而言存在一定的問題。
1、學習。
在留守兒童中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有的留守兒童能夠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并且比較早熟,自我控制能力較好,能夠主動積極地學習,學習態度端正,成績優良。而有的留守兒童對學習表現出散漫、厭學、逃學的癥狀,遇到難題不會主動請教老師或同學,上進心缺乏。由于農村人口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學習上的輔導較城市少了很多。
2、性格。
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對他們成長過程中問題的解答。在成長環境中,父母是第一任老師,所起到的作用非同一般,可對兒童性格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而留守兒童的問題與父母存在著空間和時間的代溝,得不到及時的解決,也由于各方面的差異,使留守兒童缺乏親情和家庭教育,讓留守兒童容易出現自控能力差、孤僻、叛逆、自卑、內向等性格趨向。
3、心理健康方面。
父母與孩子之間較少的交流與溝通,讓留守兒童缺乏安全感,表現出的焦慮,對家庭狀況、父母安全等的擔憂,嚴重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的發展,易導致自暴自棄、孤僻、悲觀的不良心理的形成。
(二)在空巢老人問題方面則面臨一下幾個挑戰:
1、生活保障。
在農村的空巢老人經濟問題、生活質量、生活空間都受到嚴格的限制,我們應該更加關注他們。
2、日常照料服務。
農村的空巢老人并不能保證日常生活有很好的照料,通常還必須幫著子女照顧一群孩子,因此在日常照料方面同樣面臨考驗。
3、精神慰藉。
毫無疑問,子女是照顧空巢老人的第一責任人。而子女長期在外不能盡到自己的職責,在某些方面就會讓空巢老人感到孤獨寂寞、在心理方面尤為空虛,精神慰藉得不到保障。
五、原因分析及建議對策
1、留守兒童
導致留守兒童出現上述諸多問題的原因是由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缺陷,父母與子女缺乏起碼的交流和溝通,監護人管理能力的限制等方面。雖然,在這樣的情況下,浮出很多問題和不良現象,但是仍有許多留守兒童懂得如何處理自己學習和生活的關系,不但在學習中有著優良的成績,在家庭中也能做許多力所能及的事,適當減輕家庭的負擔,他們也是非常優秀的。
2、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的出現是生活困難與當前社會競爭的加劇造成子女離開家庭,雖然大部分年輕人有贍養老人的意愿,但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與教育和就業機會,不得不外出務工和學習,這是空巢家庭出現的最重要的原因。其次老年人與子女存在代溝造成空巢。三是子女不孝,對老人不聞不問。
在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問題上,雖然原因出現了多樣性,但主要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由于生活等各種原因讓子女不得不外出打工或學習,而打工又占了絕大多數,從而使他們無法與留守兒童進行交流,無法給予他們親情和家庭的關愛,無法照顧孩子和老人,無法給予精神的慰藉。
根據以上原因的分析,作出幾點建議:
1、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在法律、法規方面予以保障。特別是鄉、村(社區)基層組織要將老年人、留守兒童教育和生活問題列入重要的工作事項。大力完善相關政策規定。
2、社會各界人士應給予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以更多的關愛。
我國歷來就有敬老、愛老和養老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當大力號召、動員社會各界多關心,多理解老年人,積極營造有利于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良好社會氛圍。在留守兒童方面,積極爭取希望工程、各類基金會及企業捐贈資金,發動地方政府、企業家、民間組織協助募集資金,要讓更多的人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形成全社會共同關關心和支持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
3、發展縣域經濟,將農民工留在家鄉就業。
如果農民工能留在家鄉就業,那么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問題就會減輕很多,子女就會有時間來照顧孩子和老人,無論是在經濟、家庭生活方面還是在心理健康、學習教育方面都會得到極大的改善。
4、提高留守兒童的教育層次,激發其創新精神,改善農村教育環境。
實現結對幫扶的良好機制。
六、總結:
這次活動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此次的社會實踐不僅豐富了我的暑假生活而且增加了我的社會實踐經驗,總的來說是受益匪淺。和這么多優秀的隊員們一起努力,苦也變成了甜!“青春三下鄉”,我們用青春承擔了自己應盡的責任,展示了大學生積極向上的風貌以及展現了我們是有責任感的一代!
近來,“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已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但僅僅的關注是不夠的,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困難幫扶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社會的廣泛參與,子女的愛心與孝道,鄰里的親情,需要社會共同努力,讓我們攜起手來,為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網而努力!幫助弱勢群體,我們在行動!
空巢老人社會實踐報告2一、前期準備
七月剛剛到來,我一邊完善立項,聯系相關人員。在我們協商將實踐時間定在七月十日,于是我們便在十號當天一起準備實踐所需物品。十號十一號兩天,我與先到的兩人一起到預先計劃的實踐地點分析實踐進行的可行性和效果,并聯系了一些居委會,以便為實踐的實施提供便利。
經過兩天的實地考察,我們對團隊的計劃進行了相關的調整,其中變動最大的為志愿服務方面。預計的實踐地點是在整個____縣城,但是由于范圍過大,孩子又比往年的多很多,所以我們將志愿服務地點改在了____區委會。十二號,所有隊員返回,團隊召開會議集中討論了事件中可能發生的事情,以及就計劃的調整重新明確了每個人的工作。我們都充滿斗志,充滿信心,準備迎接實踐的正式開始。
二、關愛留守兒童 志愿者在行動
志愿服務是此次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此次志愿服務圍繞留守兒童的主題展開,留守兒童多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然而一些孩子雖然不在農村但是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或者父母因為工作原因很少和孩子在一起,這也屬于留守兒童的一種。
在____居委會這邊,有這么一群孩子,他們的父母長期在外工作,而這些孩子都聚在一個叫“深柳小飯桌”的地方,在這里有老師輔導孩子學習、照顧孩子們的起居。作為長沙民政的學子,了解這一情況后,我想我們有義務為他們做點事,于是我們隊伍便在“深柳小飯桌”展開了為期十天的志愿服務活動。
去小飯桌的第一天,我們先與居委會的相關人員羅主任了解了情況,粗略的了解了這里每個孩子的特點。剛與這十幾個孩子見面,我卻不知道怎么著手融入到這群孩子中,沒來之前的想法是陪小孩玩應該很容易,不用刻意的去準備。然而,真正開始做的時候卻不知道從哪下手了。去的第一天,孩子們恰好在上手工課,我便與孩子們一起學起了手工藝品的制作,很快的我融入到他們當中,在隨后的幾天中逐漸的我們打成一片。每天的上午我們輔導孩子的學習,下午羅主任會給他們上繪畫課、手工課等,到了傍晚我們會陪孩子們到樓下做游戲,實踐過程中我們還帶孩子游覽了很多地方。
經過了解,他們的父母大多外出工作,除了周六周日很少與孩子接觸。小朋友告訴我說,沒來這之前,他通過玩游戲來消磨時光,通過玩游戲來打發無聊,對身體是非常有害的。在這些孩子中我就發現有個別的孩子有暴力傾向,有的孩子性格孤僻不愛與人交流。同時,通過與他們交談了解到,雖然在這有人玩,但是他們希望父母能多陪陪自己,希望自己能像別的小朋友一樣上學父母接送,周末與父母一起出去玩。
近年來,城市留守兒童的犯罪率也有所增高,凸現了外出打工和子女教育的矛盾。有關人士稱,解決矛盾的根本是政府要保障外出務工人員工作、收入穩定,并改革城市的教育體制,要讓在城市里打工者的子女能夠輕松地接受教育,大力發展經濟,使外出務工人員可以不為生計困擾。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留守兒童不僅僅是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更是經濟體制問題。而這對城市留守兒童造成的影響也不容小噓。首先,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會造成孩子們的恐懼感,以致養成孩子膽小怕事的習慣;其次,城市中的誘惑多,從這個層面講,城市留守兒童比農村留守兒童危險的多,稍不留心會產生各種不良后果。我們可以采取什么對策呢?
第一,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帶孩子進城打工,但因為戶籍問題在政策上卻受很多限制,所以政府應該解除他們在就業、醫療、受教育等方面的限制。
第二,社會應該多成立一些“留守兒童活動基地”之類的組織,積極的去關懷留守兒童。再者,應大力鼓勵大學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務,大學生可以在志愿服務的同時,帶給孩子先進的思想,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三、社會調查 給空巢老人多一些關注
以“空巢老人”為主題的社會調查是此次社會實踐的有一大模塊。“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離家后的中老年夫婦。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濟南市作為省會,醫療條件較好,老齡化程度相對嚴重,空巢老人的數量也很多,針對此情況我們展開了關于社會各階層對空巢老人現象認知情況的社會調查。
此次社會調查主要以一對一問卷聊天的形式展開,重要通過聊天輔以問卷,詳細了解被調查者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此次社會調查一共持續了3天,我們主要前往人流量大的景點及空巢老人集中的地點展開調查。我們先后趕往于__區、____步行街(2次)、____步行街、西站、黃山頭、大鯨港。雖然調查時間選在了下午,但是天氣依然很熱,在步行街和大鯨港調研時還遇到了大雨,但我們依然將調查進行下去。調查過程中遭到拒絕也是常有的事,一直遭到拒絕心里不免打起退堂鼓,但是我們彼此鼓勵,一起解決困難。在步行街做問卷時,我們還遇到了傳銷人員,我們及時離開并將此情況報告給保安處。
調查顯示,不同地點的及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對空巢老人這一問題有不同的看法。老人方面,黃山頭的老人們生活條件較好,精神生活豐富,他們表示子女雖然不在身邊但是生活比較豐富,他們傾向于讓子女追求自己的生活;深柳區及步行街的大多老人認為人老了,對子女來說是一種負擔,自己能生活就不去麻煩子女。
青年人方面,他們普遍認為,這主要是經濟的發展使子女們不得不離開父母去追尋更好的生活,作為子女應該多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而作為政府社會應該建立相關體制,給空巢老人多一些關懷。個人認為,城市中空巢老人增多的原因有三點。
首先,我國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要求每一對夫婦只能生育一個孩子;第二,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丁克家庭,即不要孩子的家庭觀念越來越流行。第三,現在競爭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員的流動越來越頻繁,人們經常要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甚至出國深造、工作等。怎么去應對這一問題呢?
我認為社區服務方面,社會各界人士,小區居委會應該根據老年人的特點為空巢老人設置相關的設施,建立相關的老年人服務機構,同時小區內多開展豐富多彩活動,豐富老年人的文化精神生活;家庭贍養方面,我們應該加大對于老人空巢的危害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子女意識到應該盡量多花一些時間陪伴父母,讓空巢老人盡量多的享受到家庭贍養;心里調節方面,小區居委會要及時掌握了解老人情況,多于心里出現問題的老人談心,開展文藝活動,老人自身也要調整自己的心里狀態。
四、單車宣傳很給力
7月18日,我們通過騎單車的同時扛旗、扯橫幅的形式展開“關愛空巢老人,關愛留守兒童”的宣傳活動。由于單車數量有限,參與此次單車宣傳的共5人,四兩單車。我們從深柳區出發,沿潺陵路、五總街行進,一路上新穎的宣傳形式引來了很多人的目光,展示了____學子的風貌。隨后深柳大道我們轉入深柳區,到達小飯桌與孩子們見面,并與他們合影留念。短暫的停頓后我們駛入黃山頭路,由于處在下班高峰期,我們取消騎車宣傳,轉而采取了行進一段路程下車宣傳的形式。
此次宣傳活動形式形式新穎,相信產生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對外展示了____學子的精神風貌。騎車的同時扯橫幅比較困難,一路下來手都麻了,還有幾次險些摔倒,但是有了收獲付出也是值得的。
五、感悟
這是步入大學的第二次社會實踐,寒假只是簡單的生活體驗。而今年的,我們有了自己的隊伍,而且自己還擔任隊長,隊中的成員雖然都是初中同學,但是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聚集起來,也是非常不易得,這帶給我的考驗是很大的。
雖然有雨經驗不足,在立項上有些紕漏,但是在實踐過程中,隊伍及時對實踐有了相應的調整。實踐的十天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尤其對于經驗缺乏的我們,每天早晨,我都要六點起床,準備社會調查與志愿服務的相關事宜。出去便是一天,午飯也會在路邊小攤草草解決。
七月中旬的天氣是十分炎熱的,有事還會遇到不期而至的大雨,但是我們仍然將調查持續下去。印象深刻的是在步行街做問卷時,我們的衣服已經完全濕透,但卻沒有就此返回,仍然按計劃將調查工作繼續了下去。
志愿服務方面,雖然和孩子們在一起充滿歡樂,但是與十幾個孩子待在一起一整天也不是容易的事。到了傍晚6點多,所有人員才能返回,雖然渾身都是汗,但是我們都樂此不疲。晚上大家還要不顧疲憊的去寫活動日志,發新聞,準備第二天的實踐活動。
實踐的收獲也是不少的。首先鍛煉了自己的隨機應變能力,活動過程中會遇到各種突況,也會根據當天的情況對人員、地點進行相關調整,這些極大的鍛煉了自己的應變能力。其次,是組織能力,自己要對所有成員根據個人意愿進行協調、安排,這些鍛煉了自己的組織能力。再者,是交際能力,調研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讓被調查者配合自己的問卷調查,也不是那么簡單的。
還有就是自己的耐心,實踐的十天雖然不長,但是按照計劃有條不紊的做下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要每天早起,晚歸,安排行程、協調人員、寫活動日志??????總的來說這次實踐是受益匪淺的,和這么多優秀的隊員們一起努力,苦也變成了甜,“青春責任”團隊,我們用青春,承擔了自己應盡的責任,向外展示了民政學子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空巢老人社會實踐報告3農業,目前在很多鄉村仍是一種重體力勞動。當需要重體力勞動者的鄉村,因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而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孩子時,老年人——這個體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群體,將面臨怎樣的困難?湖南醴陵市不久前的調查結果,有些沉重,令人感慨,也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不久前,湖南省醴陵市民政局成立20個調查小組,分赴全縣各鄉村,入戶調查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調查顯示:農村“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四難”——生活難、看病難、辦事難、得到情感慰藉難。
由于經濟欠發達,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全縣60歲以上農村老人有4.9萬人,其中“空巢老人”1.88萬人,占農村老年人口總數的38.39%。
(一)收入不足
近九成仍須從事農業生產
100元能干什么?對城里人來說,可能買件衣服都不夠,可在竹溪,很多“空巢老人”,一個月的所有“收入”加起來,也就百元左右。
調查隊員走進王仙鎮油司徒村2組李發普的家。這是一個“冬冷夏熱”、年久失修的土房子,81歲的李發普和他84歲的瞎眼老伴生活在這里。雖然有四兒兩女,但子女生活都很困難,無力將他們接到身邊贍養。“大兒早就下崗了;三兒、四兒多年外出打工,也不富裕;四兒老大不小了還娶不上媳婦;兩個女兒也嫁在農村,生活比較困難。”老人一臉無奈地說,“只有二兒有工作,條件好點,現在每月給我們50元養老錢。”這50元孝敬錢,加上老兩口每人每月55元新農保和45元農村低保,就是他們的所有收入。算下來,每人每月125元。
李發普夫婦在竹溪縣的“空巢老人”中,還算是“富裕戶”。調查隊員統計,全縣60周歲以上的農村老人每人每月都享受了55元的養老保險金,30%左右的農村困難“空巢老人”享受了農村低保,大多每人每月45元,加上子女提供的少量供養金,一般每人每月100元左右,這點錢用于買油、買鹽、穿衣、治病等都很緊張,更不要說其他方面了。從經濟上說,王仙鎮6200多名鰥寡孤獨的老人,在“空巢老人”中待遇相對要好。他們有的被安排到福利院居住,衣食無憂,有的居家養老也享受了國家五保政策。有子女而“空巢”的老人反而生活更為困難。
收入不夠靠什么?醴陵1.88萬“空巢老人”中,必須從事生產勞動的就有1.68萬人,占到近九成。這些六七十歲乃至七八十歲的“空巢老人”,如不下地種糧、種菜生活將更加艱難。
政府應進一步調高新農保養老金標準、農村低保標準,解決他們目前的基本生活問題。
(二)看病太難
“小病拖、大病熬”仍十分普遍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雖然農村老人絕大多數參加了新農合,可由于自費部分難以承擔,門診費用又不能報銷,竹溪的“空巢老人”仍然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現象。此外,“空巢老人”生病在家,只能由老伴照顧,老伴年紀大,為患者熬藥、喂藥等都很費力,幫患者翻身、擦洗等就更困難了。而獨身“空巢老人”生病后,則幾乎無人照料。
除了收入太低導致“看病難”,竹溪是山區,交通不便,更加劇了“空巢老人”的“看病難”。在大山里,有的農戶家距村衛生室超過5公里,到鄉衛生院、縣醫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們得了急性病常常會耽誤治療,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交通問題不僅加劇看病難,老人們領農保金、低保金等也很不方便。有的邊遠地區的“空巢老人”到銀行點領款,所領資金還不夠往來車費。交通條件較好的王仙鎮油司徒村,“空巢老人”到鎮里領款一次往返也要花20元車費。
衛生醫療部門應加強村級醫療網點建設,讓“空巢老人”小病不出村。開展巡診活動,定期為“空巢老人”檢查身體,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檔案。提高“空巢老人”醫療費報銷比例,減少自費數額,減輕其經濟壓力;銀行部門應開展送款上門活動,讓行動不便、路途遠的“空巢老人”在家領款等。
(三)子女在外
精神“空巢”最難熬
醴陵“空巢老人”外出務工的子女由于忙于生計,有的一年難得回家一次,甚至幾年沒回過一次家,有的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不與老人通一次電話,讓老人陷入孤寂之中。王仙鎮司徒村1組的郭承全夫婦就是如此,兩個兒子常年在外打工,并將小孩也帶到打工處上學,幾年時間不回家探視老人,老人反而天天為兒孫的生活狀況擔憂著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住得也不太遠,但由于“代溝”等問題,共同語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遠。老人們只能圍著自己的“空巢”打轉轉,生活在封閉的狹小空間里,情感得不到傾訴和釋放,整天郁郁寡歡。
除了天倫之樂的缺失,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貧乏。受經濟發展水平低的限制,醴陵市絕大多數農村沒有活動室,沒有圖書室,更沒有健身、康復的器材設備。王仙鎮司徒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戶,其中20戶家里連電視機都沒有。
醴陵市居家養老的“空巢老人”主要依靠和溝通的對象就是村干部。為此,縣里要求村干部或老人的親屬與村組簽訂聯系責任書,聯系者承諾經常到被聯系的“空巢老人”家中走訪了解,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政府還應加強老齡服務機構、隊伍、項目建設,保障村級老年協會正常運轉,逐步培養專業服務人員。同時,逐步開展村級老人活動室、文化圖書室、健身運動場所建設,豐富“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空巢老人”也能老有所樂、安享晚年。
空巢老人社會實踐報告4時間如白駒過隙一般,轉眼間,大學的第一學期就這樣過去了。四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本以為是個美好的青春時光,可來到大學之后才發現,一切都是匆匆忙忙,緊緊張張,不可停頓一絲一毫。假期也會有社會實踐作業,不過這樣也好,假期漫長,總不能渾渾噩噩度過,雖說已進入大學,但學習還是最重要的,“活到老,學到老”便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同時,社會實踐不僅能讓我們當代大學生體驗到生活的艱辛,更能讓我們體會到生活的真諦,也引導我們去更好地認識和接觸社會,幫助我們完成由校園走向社會的轉變,避免了在初入社會時的不知所措,真正地把學生的教育與社會的就業相結合,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近年來農村年輕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農村“空巢老人”越來越多。他們對自己面臨的養老問題的擔心與日俱增,對未來的生活透露出憂慮和迷茫。調查發現,農村“空巢老人”成因主要有四種情況:一是子女進城務工經商,二是考學入職外地,三是子女結婚出村或離鄉,四是無子女。但無論哪種原因,有相當多一部分老人的最終養老還是離不開農村,老有所依的問題還需要在農村解決。
俗話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面對這樣的問題,我決定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這次的社會實踐是關愛空巢老人。
我的關愛對象是李奶奶,聽別人說,她的老伴兒是一名退伍老兵,原本體魄強健的他因參軍而身體羸弱,因而早早離世,留下李奶奶和4個孩子。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李奶奶身體越來越差,近幾年又患上了老年癡呆癥,時而清醒,時而糊涂,她的子女都嫌棄她是個累贅,紛紛棄她而去,現在一個人住在老房子里。聽鄰居說,她常常坐在門口,拿著那張僅有的全家福,看著遠方說著:“他們一定會回來接我的。”了解到李奶奶的情況,更加堅定了我去照顧她的決心。
我去的第一天,剛走到門口,就看到李奶奶目光呆滯的望著遠方,手里拿著那張全家福,看到那情景的一瞬間,有點心痛的感覺。慢慢地走到她的身邊,用手碰了碰她,竟一點反應都沒有,低頭看到那張照片,照片上的李奶奶笑容滿面,精神氣爽,與現在完全不是一個人。過了半晌李奶奶才注意到我,抬起頭問我:“你是不是村里給我找的小義工啊?”我點點頭,實在無法用語言來回答,我怕自己忍不住會落淚。第一天,我一直坐在李奶奶的旁邊,默默地陪著她,盡管沒有說話,但我想讓她知道,她身邊有我,不會孤單。
第二天,我一早就去了李奶奶家,那時李奶奶剛起床,她看到我很是驚訝,我笑著跑過去,說:“奶奶,我來幫你梳頭吧。”奶奶點點頭,我輕輕地幫她梳好頭,之后和奶奶一起去做飯,待一切收拾好后,奶奶又拿著那張照片坐在門口,我默默地坐在她身邊。為了能使奶奶高興一點,我努力地尋找著奶奶感興趣的話題,什么“梅蘭芳”,“京劇”,“老奶奶廣場舞”等等,盡管奶奶說話很少,但我明顯感覺到她的態度改變了一些,情緒已有一些變化。突然,奶奶拉起我的手,望著遠方,說:“好幾年沒見了,我的孫女應該也像你這么大了,不知道什么時候還能見到她。”我撫著奶奶的肩膀,說:“奶奶,不要想那么多了,說不定他們很快就回來看你了。再說,還有我陪著你呢。”奶奶轉過頭看著我笑了笑,臨走時,她特地囑咐我:“明天還來陪我,我等你。”聽了這話,我心里有種說不出的喜悅。經過這兩天,奶奶的情緒已有明顯的變化,漸漸地有了一些開朗。
第三天,我又早早地去陪奶奶,所有收拾好之后,我帶奶奶出去曬曬太陽,去看看老奶奶們跳的廣場舞,給她講講學校里有趣的事情,她也會給我講一些開心的事情。慢慢地,她開始融入周圍的大家庭之中,時不時臉上有了一絲笑容。雖然只有短短的三星期,但我和李奶奶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現在,每每有時間,我就會去看望李奶奶陪她聊聊天,講講學校里發生的有趣的事情。
雖然這次社會實踐活動結束了,但我卻受益匪淺。“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作為大學生的我們,不更應該用青春的熱火,去溫暖老人的心嗎?一杯茶、一碗飯,點點滴滴見真情;一件衣、一床被,絲絲縷縷連愛心;一個電話、一封家信,字字句句顯孝心。我們只要出一份愛,老人們便會倍感關愛;只要一份愛,便讓老人的暮年充滿溫暖;只要一份愛,便讓老人們感到慰藉。
另外,針對建好農村養老院,我建議重點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要鼓勵村級主辦,因地制宜建院。集體經濟較好的村,以集體收入建補貼型或完全福利型的養老院;集體經濟薄弱的村,以村民自助互助、集資、引資等方式,建互助型或合作型養老院。二要加強政府引導、規劃和運行補貼。三要把新農村建設和農村養老院建設一并考慮,把農村養老院建設與鄉村標準化衛生室建設相結合,與村民文化活動場所建設結合起來,盡量統籌農村老人“有所養”“有所醫”“有所樂”。四要出臺激勵政策,吸引和鼓勵各類經濟組織、社會公益組織參與農村養老院建設和發展。五要規范農村養老保險金制度的執行,落實“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最終讓保險金為農村養老院良性運轉提供支持。六要加強傳統美德和新農村生活理念教育,使農村老人放棄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安心快樂地享受晚年。
“勞我以少壯,息我以衰老”這是每一個人的愿望,所以關愛老人就是關愛明天的我們,想象一下暮年的孤獨,我們更應該伸出我們的雙手,去撫平老人干癟的皺紋;用我們天真的笑容,去敞開老人們的心扉;用我們的知識,使老人們生活得更好。
結束語:“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干”。社會實踐的帷幕漸漸落下,回首過去,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成長了許多。在生活中體驗著成長的艱辛,在收獲中體驗著成長的喜悅,也許人的一生大多是由酸甜苦辣交織,喜怒哀樂相匯,苦中有甜,甜中有苦,笑中有淚,淚中有笑。就是這些造就了豐富多彩的人生,人生體驗多,財富亦多,各種滋味都品嘗過了,各種感覺都體驗過了,才能真正認識到人生的豐富。
空巢老人社會實踐報告5有人說:“進門一盞燈,出門一把鎖。”這是許多空巢老人的寫照。可我卻想說:“只要有愛,即使巢空了,她們的心也不會空。”
20____年3月14日,在____街道化物所社區掛職鍛煉了三周后,我去探望了社區里的空巢老人——____奶奶。這位83歲的老奶奶,有著愛笑的好性格。剛一進門,她就熱情地拉著我們到沙發上坐著。我們陪她聊天,聽著她的笑,品著她的幸福。
呂奶奶有兩兒一女,其中姑娘因為要陪讀孫女去了萬里之外美國,而她的大兒子雖然在國內工作,但因工作繁忙,老人長期以來一直獨居。83年的時光,在她的臉上留下了痕跡,卻永遠帶不走她的好心態。
不長不短的幾個小時里,她和我們聊著她的生活。雖然一直一個人居住,但是社區豐富的活動卻讓她并不寂寞。
每個晴朗的早上,她都坐著兩站地的公交,去星海公園耍劍。大概鍛煉兩個小時左右,又乘車回到家里。除外,她還是社區太極扇舞蹈團的負責人,因為社區的大力支持,每周她都帶領著一群姐妹在社區提供的舞蹈室打打太極扇,希望可以強身健體,也收獲著遲暮之年的珍貴友情。她笑著對我們說:“人老了,一個人,多的是時間,可是我卻不讓自己閑下來想其他的事情,我的每一天都很充實。”我們驚嘆于她身體的硬朗,更佩服她心態的年輕。
呂奶奶說,天氣熱的時候,她們幾位空巢老人會在樓前支一桌麻將,好姐妹談笑間打磨著一個人的時光。她又帶著我們看了樓前的月季地,春天一到,她便開始耕地種花,用繽紛多彩的月季迎接歲歲年年的到來。
兒女不在身邊,老伴也早自己而去。對于一位已經年過80的女人,只有自己才了解這其中的辛苦和寂寞。但是,或許是我們想象中空巢老人孤獨的形象太根深蒂固,以至于當看到這個開朗的奶奶時,我們只能驚嘆她的智慧。她不悲、不愁,快樂的生活,懂得感恩每個給她幫助的人。
她一直和我們說著社區對她的關懷,每逢過節,社區總會叫上她們這群空巢老人,組織節目共同慶祝。除外,社區還為她們開設老年大學,她們可以按照興趣選擇課程,以此打發無聊的時間。
呂奶奶還十分熱愛讀書,她利用社區提供的圖書館,總去借幾本好書回家慢慢品讀,能歌善舞,才識過人,真真是位讓我們折服的才女!
當我們問到她的子女,老人家開明的說:“她理解兒女。兩輩人的觀念不同,住在一起會有摩擦。”我們也自然而然地被帶動了,內心滿是溫暖。這是一位母親的愛,即使一個人的房間略顯空大,但是她的心里一直裝著兒女的牽掛。她一定有過夜深人靜時寂寥的時候,有過思念兒女卻不得見的苦楚。可是,這位母親用良好的心態,用健康的身體,用感恩的眼光去享受生活,因為她知道,她能做的就是不讓遠在外面的兒女擔心。這是一份更智慧的愛!
雖然說我們是來看望她,陪伴她的,殊不知呂奶奶其實更是我們的老師,是時間老人的化身。
還記得她孩子般的倔強,一定要給每個掛職同學都找到一把椅子坐下來;還記得她聽不清什么盡量靠近我們而扭曲的腰板。她就像是這冬日的陽光,這般柔和與溫暖。
就算是冬天又如何,空巢老人也照樣有他們的自得與力量。而我們可以做的,或許更多應該是陪伴吧。陪伴他們聊天,讀報,唱歌,看電視,甚至就是陪著他們曬太陽。就算是什么都不做,他們也是那般知足與樂意。
無奈,時間倉促,我們又要告別。臨走前我們不斷地和呂奶奶揮手,她一直和我們重復“下次再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