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6: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麻疹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麻疹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

篇1

關鍵詞:新生兒;麻疹護理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上可有發熱、咳嗽、流涕、眼結膜充血、口腔黏膜有柯氏斑及皮膚出現斑丘疹等表現。我國自1965年普遍應用麻疹減毒活疫苗后,目前已成功控制該病的大流行,但在近兩年渭南市婦幼保健院兒科麻疹在發病季節病例數明顯上升,年齡一般在6個月~成人,2009年3月收治1例24 d新生兒麻疹合并肺炎,為使大家做好麻疹的早期預防,防止大流行,并做好麻疹的護理,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病例介紹:患兒,男,24 d,以“發熱咳嗽2 d,出皮疹1 d”之代訴入院,系1胎1產,足月順產。醫院新法接生,生后無窒息,哭聲大,羊水胎盤無異常,生后前18 d母乳喂養,18 d后因母患“麻疹”改為配方奶粉人工喂養,患兒其母生產后10 d出現高熱、皮疹、確診麻疹后經治療回家。患兒于生后24 d后出現高熱,體溫高達39℃左右,伴咳嗽、喉中有痰、嗆奶、頻繁吐奶,7~8次/d,非噴射狀,嘔吐物為內容物,哭聲大,顏面軀干及四肢可見較密集針尖大小的紅丘疹,高出皮面,壓之褪色,眼角膜稍充血,口唇干燥,口腔黏膜粗糙,麻疹黏膜斑(+),咽稍充血,聽診雙肺呼吸音粗,聞及散在濕鳴,經診斷后確診為麻疹合并新生兒肺炎收住院。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示:WBC 4.0×109/L,GR 27.2%,LY 66.4%,HGB 122 g/L尿常規示:(-)糞常規示:黃色糊狀便,脂肪球(+),胸部拍片:肺紋理增重示:肺炎。入院后給予呼吸道隔離,靜脈滴注10%葡萄糖100 ml加10%濃氯化鈉2 ml靜脈推注西力欣0.2 g,2次/d,10%葡萄糖5 ml加沐舒坦15 mg靜脈推注,2次/d,每次注射時間不少于5 min,促進痰液排除等對癥治療4 d,痊愈出院[1]。

2 護理

2.1  高熱護理:密切監測體溫變化,體溫38.5℃以上時應對癥治療,采用散包降溫或頭部冷濕敷、枕冰袋、必要時遵醫囑用少量退熱劑,如甜倩、撲熱息痛等藥物,用藥后半小時測溫1次,觀察病情,衣被穿蓋適宜,忌捂汗,出汗后及時擦干更換衣服,忌用淳浴,以免影響透疹,導致并發癥。

2.2  眼睛護理(合并眼結膜炎):經調查認為麻疹的發生和Vit A缺乏有重要聯系,在麻疹患兒血清中Vit A含量低于0.35微克分子,就有很高的使角膜發生潰瘍的危險性,發生角膜干燥癥,應注意居室要安靜,通風,光線柔和,避免陽光直接照射患兒眼睛。由于眼部分泌物多,以致結痂,使眼不能睜開,可用生理鹽水或2%硼酸清洗,3~4次/d,然后外涂金霉素眼膏或抗生素眼液。

2.3  肺炎護理(合并癥):患兒出現咳嗽明顯加重、呼吸急促、鼻翼扇動、嗜睡、吐泡沫等癥狀,是并發肺炎表現。應注意室內空氣流通,但要避免對流,以免受涼。要經常變換,取頭高側臥位,保持呼吸道通暢,以利分泌物的排出。由于吃奶時加重氣喘,所以不要用奶瓶喂奶,應用小勺喂,喂后將患兒豎起于肩部,輕拍背部,以防溢奶。注意觀察鼻腔有無干痂,如有,可用棉簽蘸水后輕輕取出,已解決因鼻腔阻塞而引起的呼吸不暢。遵醫囑給吸氧或吸痰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

2.4  皮膚護理:保持床單整潔干燥與皮膚清潔,在保溫情況下每天用溫水擦浴更衣1次(禁用肥皂),應注意臀部清潔,每次大便后用清水清洗臀部并擦干,外涂植物油以保護皮膚。如疹透不暢,可用香菜煎水后服,并用此抹身,以促進血循環和透疹,并防止燙傷。為預防口腔炎,每天用棉簽蘸生理鹽水擦拭口腔,2次/d,以防口腔繼發感染。

3 預防

采用麻疹減毒活疫苗是預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預防效果可達90%,國內初次接種年齡為8個月,7歲時應復種1次。目前原有的免疫程序已有所調整,即對育齡婦女增加1次麻疹疫苗接種,以減少新生兒麻疹發病率。近年來在兒童時期接種過麻疹疫苗的母親到妊娠期,體內抗體已明顯下降或消失,孩子就不能從母體獲得對麻疹的先天性免疫力。所以在6個月以內仍有感染麻疹病毒的可能,一旦患病容易出現并發癥。因此,提醒保健單位及社區醫療機構,對準母親應做好麻疹疫苗的復種及有麻疹的產婦提早隔離,防止患病后的母子傳染及醫院內的交叉傳染。對接觸過麻疹的健康兒童,可做麻疹疫苗的接種及遵醫囑給予免疫制劑的使用。

篇2

濟南市傳染病醫院,山東濟南 250021

[摘要] 目的 探討麻疹病人的護理措施。方法 隨機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間收治的80例麻疹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本組患者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進行分組,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采用一般手術護理,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針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評價分析,并探討麻疹病人的護理措施。結果 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65.0%,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7.5%,其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麻疹病人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預防并發癥發生,降低患者病死率,提升治療和護理效果,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

關鍵詞 ] 麻疹病人;護理措施;分析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3(c)-0043-02

麻疹多見于小兒,主要是由于麻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種具有高度傳感性的呼吸道疾病,臨床上主要以眼結膜充血、咳嗽、流涕、發熱、全身紅色斑等,以6個月~5歲的兒童最為常見[1],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但是近年來,成人的發病率也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關于麻疹疫苗是在1965年研制出來隨后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基本上對于該病控制情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計劃免疫執行較差的地區,卻仍舊存在著局部的小流行情況[2],而經過大量的臨床研究發現,對于麻疹病人,加以科學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為此,在這里隨機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間收治的80例麻疹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資料均源于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間收治的麻疹患者的臨床資料,80例患者,年齡1~12歲,平均年齡4歲,男44例,女36例,對照組40例患者,年齡1~12歲,平均年齡4歲,男22例,女18例,觀察組40例患者,年齡1~12歲,平均年齡4歲,男22例,女18例,年齡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生命體征、臨床癥狀等方面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臨床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隨機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間收治的80例麻疹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本組患者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進行分組,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采用一般手術護理,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針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評價分析,并探討麻疹病人的護理措施。

1.3護理方法

1.3.1 體溫護理 要保證患者臥床休息,幫助患者合理安排一切的護理診療,盡量做到集中操作,規范護理操作過程,減少和控制感染機會,做好一切的生活護理[3]。

1.3.2 病房護理 每天病房保持通風2次為宜,確保病房空氣的濕潤、新鮮,濕度以50%~60%為宜,溫度以18~22℃為宜,但是要避免直接吹見,防止患者著涼,同時,還要保持病房光線的柔和。

1.3.3 嚴格觀察 在護理過程中,要密切關注患者的體溫變化,比如若是患者處于高熱狀態,則需要采用物理降溫進行處理,避免溫水擦浴、減少蓋被、或者是嚴格按照醫囑減少藥物的劑量。但是一定禁用酒精等,避免對患者皮膚造成影響,或者是體溫驟降而導致的循環障礙,為患者供給充足水分,利用患者散熱或者是排泄[4]。

1.3.4 控制病毒感染 護理是要保持患者五官的清潔,如眼睛清潔用生理鹽水,然后再用紅霉素眼膏或者是0.25%氯霉素眼藥水,1d2~4次為宜,勤于幫助患者排痰拍背翻身,確保患者呼吸道暢通,為了防止中耳炎發生,可以口服魚肝油滴劑,然后滴入0.5%~1%的麻黃堿。

1.3.5并發癥控制 ①要隨著注意患者的呼吸、體溫、脈搏變化,2~4 h監測一次,及時清除患者的痰液;②確保患者營養平衡,多飲水,供給水分充足,以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為主,切勿忌口,造成營養不良[5];③隨時觀察出疹情況與消退情況,進一步為患者病情做好鑒別與診斷,并且正確判斷患者病情。

1.3.6 預防控制 要加強體能鍛煉,增強自身抵抗力,盡量少到公共場所,減少傳播與感染機會,注意個人衛生。

1.4統計學分析

采取spss 13.0軟件實施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是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來表示,采用t檢驗,差異有統計意義,即P<0.05。

2結果

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65.0%,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7.5%,其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價分析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麻疹多見于小兒,主要是由于麻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種具有高度傳感性的呼吸道疾病,臨床上主要以眼結膜充血、咳嗽、流涕、發熱、全身紅色斑等,以6個月~5歲的兒童最為常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但是近年來,成人的發病率也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關于麻疹疫苗是在1965年研制出來隨后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基本上對于該病控制情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計劃免疫執行較差的地區,卻仍舊存在著局部的小流行情況[6],而經過大量的臨床研究發現,對于麻疹病人,加以科學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如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65.0%,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7.5%,其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這充分證明患者科學的麻疹病人護理措施,能夠有效地提升患者治療效果。臨床發現麻疹常見護理問題包括:①體溫升高;②組織受損;③營養不足;④潛在并發癥--支氣管肺炎。根據本次研究總結麻疹病人的護理體會,具體如下:①體溫護理:患者由于病毒感染,體溫超過正常范圍,為此,必須要指導患者臥床休息,根據患者的自覺癥狀和發熱程度,及時處理,每天測溫度和脈搏、呼吸。②營養護理:患者由于發熱機體消耗量大,因此,必須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營養計劃,以半流質、流質食物為主,多餐少食,并及時補充維生素。③并發癥護理:嚴格叮囑患者遵照醫囑應用藥物治療,注意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注意體征與出疹的關系,加強病房巡視,一旦出現呼吸困難、高熱等癥狀,要立即上報醫師并給予處理。④組織受損護理;患者由于病毒感染,會出現全身皮膚紅色斑丘疹,口腔粘膜疹等,因此,要注意觀察患者組織受損的程度,幫助患者合理安排一切的護理診療,盡量做到集中操作,規范護理操作過程,減少和控制感染機會[7]。⑤做好一切的生活護理:保持床褥干燥、清潔、平整、蓋被應輕軟,內衣柔軟寬適并勤換洗。切忌緊衣厚被“捂汗發疹”。口唇或口角裂者,應局部涂以消毒石蠟油,口腔粘膜潰瘍者,先以1%~3%的碳酸氫鈉溶液清洗,然后局部涂以西瓜霜或冰硼散[8]。總而言之,采用麻疹病人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預防并發癥發生,降低患者病死率,提升治療和護理效果,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

參考文獻]

[1] 邢琳琳,劉麗莉. 172例麻疹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0,17(2):15-18.

[2] 盧美,任維利,朱桂愛. 2007—2009年萊蕪市萊城區麻疹流行特征分析[J]. 預防醫學論壇,2010,10(9):940-941.

[3] 陳芳芳,賴愛萍. 麻疹的預防和護理[J].全科護理,2011,3(11):199-200.

[4] 周新鳳.淺析66例麻疹病人護理體會[J].重慶醫學,2011,3(10):157-158.

[5] 唐燕雅,沈旭慧. 23例麻疹病人臨床變異的分析[J].護理與康復,2009,4(36):207-208.

[6] 王克勤. 62例麻疹的護理[J].安慶醫學,2009,3(6):178-179.

[7] 胡天平. 淺淡麻疹病人的護理措施及預防[A].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C].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2009,23(6):18-19.

篇3

關鍵詞:麻疹;重癥肺炎;治療效果

麻疹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全身出現斑疹及深呼吸道的炎癥,同時伴有發熱反應,該疾病主要是由麻疹病毒引起。在麻疹并發癥中,肺炎最為常見,其主要的特征表現是呼吸困難以及持續性的高熱,在這種持續性的高熱狀態下,患兒會出現驚厥,同時呼吸困難情況會加重,更甚者會出現患兒的死亡[1,2]。本文回顧性的分析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麻疹合并重癥患兒的護理效果情況,并對其護理經驗進行總結,以期為臨床上提供有效的反饋護理資料。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麻疹合并重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的臨床癥狀和特征除了符合麻疹的臨床表現外,進一步使用elisa法實行抗體檢測,均發現麻疹抗體IgM呈現陽性。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小兒重癥肺炎的推薦診斷標準,所有患兒的重癥肺炎表現均與其符合。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患者50例。其中實驗組中28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患兒年齡在6個月~6歲,平均年齡為(3.6±0.8)歲;在對照組中,26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齡4個月~7歲,平均年齡為(4.1±0.6)歲。在所有患兒中接種麻疹疫苗的有14例,沒有接種的有81例,剩下5例患兒不能肯定是否進行過麻疹疫苗接種。進一步比較發現,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間差異均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的方法,而實驗組人群采用綜合護理方法,具體的護理措施如下:①心理護理與成人的心理特點不同,小兒在心理上有其特殊性。由于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方面的限制,因此任何的不適應都有可能引起患兒的哭鬧,同時在行為上抵抗醫務人員的治療行為。因此,醫院護理人員應該對患兒給予更多的耐心和呵護,同時正確把握患兒的心理特征,使其產生安全感和依賴感。另外,護理人員還需要主動與患兒的家屬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和交流,使其能很好的對醫務工作給予更好的配合,促進治療和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②藥物護理在患兒接受藥物治療的過程中,應該密切關注并做好對患兒的藥物護理工作,從根本上嚴格控制和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更昔洛韋應該作為抗病毒藥物治療的首選藥物,其使用方法是0.04g的更昔洛韋和40ml10%的葡萄糖靜脈滴注。2次/d。若患兒伴有細菌感染,則應給與更昔洛韋和50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給予患兒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可以使患兒的麻疹癥狀得到有效緩解,若患兒出現明顯的咳嗽,則應靜脈輸注沐舒坦,其量是10mg,輸注2次/d。③飲食護理患兒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體力消耗和食欲減退,因此護理人員提供飲食應遵循少食多餐原則,給予提供清淡的飲食,同時補充維生素豐富的飲食或半流質、流質飲食。如果患兒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則可以讓患兒食用面湯或米湯。患兒在恢復期多給予富含豐富蛋白的食物,以增強其抵抗能力。在整個飲食的過程中,應禁止食用辛辣和生冷的食物,以降低消化不良和腹瀉的發生率。

1.3統計學方法 比較兩組間患兒治愈率、病死率以及平均住院時間等指標情況。進一步對上述指標進行統計學比較分析,計數資料使用 χ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如果出現P

2結果

實驗結果發現,實驗組50例患兒中,治愈人數為48例,病死人數為1例且實驗組患兒住院時間在7~14d,通過對治愈率、病死率以及平均住院時間等統計發現,實驗組上述指標值分別為96%,2%和(11.5±2.1)d。而對照組50例患兒中,治愈人數為41例,病死人數為5例,住院時間在10~21d,其指標值分別為82%,10%和(19.6±3.2)d。且統計學分析結果表明,上述兩組指標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國內外醫學研究結果表明,5歲或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麻疹和肺炎。如果患兒單純只感染了麻疹,經過積極治療,有可能不會出現死亡。但是如果麻疹一旦合并重型肺炎發生,則使患兒的病死率大大上升,甚至可以達到94.6%[3,4]。通過本文的研究結果,對于麻疹合并重癥肺炎患兒的護理治療,采取綜合的心理護理、藥物治療護理及飲食護理等護理手段,能有效降低患兒的病死率并升高患兒的治愈率,同時也縮短了患兒的住院時間,因此該種綜合的護理手段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1]王銀雙,楊春莉麻疹合并肺炎患兒發熱期的護理[J].實用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19(5):860-862.

[2]王佩,軋春妹,劉秀娟,等.嬰兒麻疹并發癥382例的觀察及護理[J].護理雜志,2010,27(5):777-778.

篇4

【關鍵詞】 碘造影劑; CT增強掃描; 護理

CT檢查主要包括CT平掃、CT增強掃描以及CT血管造影(CTA) [1]。CT增強掃描是在CT平掃的基礎上,通過靜脈注入有機碘造影劑之后進行掃描,這個時候血管和血管豐富的病變組織或者器官的密度增高,而血管少的組織密度相關比較低,使得兩者產生密度差,病變部位得以顯示清楚[2]。現階段,CT增強掃描主要以含碘造影劑掃描為主,通過碘造影劑的使用,能夠使得病變的性質和范圍得以清晰的顯示,還可以了解到病變的血供情況,便于發現病灶,在疾病診斷中有著重要意義[3]。隨著CT掃描速度的提高,靜脈注藥速度和用量也在提高,更高要求的注射技術成為診斷所必須。高壓注射器在螺旋CT增強掃描中得到廣泛應用,隨之而來的過敏反應、對比劑外滲等也成為研究過程中的難點問題。做好前期的護理工作,提高穿刺技術,及時處理意外狀況,能夠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本院對600例CT增強掃描患者進行精心護理,效果良好。現將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4月-2013年12月行螺旋CT增強掃描的患者566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304例,女262例;年齡17~86歲,平均(48.52±5.38)歲;患者采取非離子型碘造影劑增強掃描;檢查部位:頭部96例,胸部164例,腹部243例,盆腔40例,其余23例。另外選取34例的患者作為對照組,患者均行非離子型碘造影劑增強掃描;檢查部位:頭部5例,胸部11例,腹部14例,盆腔2例,其余2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儀器及造影劑 CT掃描設備為美國GE公司Brightspeed16排螺旋CT和高壓注射泵,所用造影劑為非離子型造影劑碘海醇(浙江海昌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053)和離子型碘造影劑60%泛影葡胺(湖南漢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022106),濃度為300 g/mL,按1.5 mL/kg體重及檢查部位確定注射用量,注射速度為2.5~4.5 mL/s。

1.2.2 高壓注射器操作方法 首先,把本機特制的一次性注射器針筒裝好,吸入造影劑75 mL,換上螺紋連接管和螺紋連接針頭,排盡空氣,并將注射器針頭朝下放置備用。選擇血管,扎止血帶,進行穿刺,固定針頭,使整個系統處于待機狀態,通過操作臺醫技人員發出指令開始注藥,此時護理人員必須站在患者身邊及時觀察注射部位、患者反應以及顯示屏上各種指數變化情況,發生故障即按暫停鍵,重新操作,若一切正常經10~15 s后方可快速離開,并通過監控電視觀察有無不良反應以及注射部位是否外滲,出現問題通過操作臺上的對話機指導患者進行相應的處理,直至掃描結束。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精細護理。具體如下。

1.3.1 心理護理 CT增強掃描患者的心理負擔比較重。一般患者都會對過敏等情況產生恐懼心理,還要面對CT檢查結果,造成精神壓力大,情緒不穩定,難以順利完成CT增強掃描。這樣的情緒對于病情的準確診斷是十分不利的[4]。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對于順利完成CT增強掃描有著重要意義。護理人員需要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的性格、心理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多和患者進行溝通,盡量和患者貼心交流,告知患者增強掃描的目的和意義,以及患者的配合對于診斷準確率的重要性等[5]。將一些可能發生的過敏反應、外滲等情況告知患者,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不必驚慌害怕。

1.3.2 靜脈注藥護理 高壓注射器壓力高、注藥快,其注藥速度可達5 mL/s,所以在對血管的選擇、穿刺方法等方面要做好護理工作,做好穿刺針頭的固定工作,以期提高CT增強掃描一次成功的成功率。穿刺血管的選擇需要根據患者情況,選取血流量充足、彈性好的粗直、不易滲漏的靜脈,盡量避開關節、靜脈竇、血管分叉等處的靜脈。通常情況下以手背靜脈、前臂淺靜脈和肘正中靜脈為主要選擇范圍。對于老年患者,長期進行化療,血管損傷比較嚴重,可選用鎖骨下靜脈置管或頸外靜脈穿刺。已有資料顯示,大角度靜脈穿刺法對穿刺部位的組織損傷小,比常規靜脈穿刺更加安全可靠[6]。所以,可以作為穿刺方法的參考。穿刺時告知患者,不需握緊拳頭,可以減輕疼痛。盡量避免重復穿刺同一部位。穿刺針頭的固定要穩妥牢固,用膠布把針頭軟管固定在穿刺部位周圍,將螺紋連接管夾在患者指縫中,使之能隨著床的移動而移動。

1.3.3 過敏反應的預防及處理 在對患者進行造影劑注射之前需要了解患者的過敏情況,尤其是藥物過敏情況和碘劑過敏情況,掌握造影劑的注意事項[7]。患者家屬需簽訂知情同意書。護理人員要做好患者的監護工作,對于出現的意外狀況要做好及時的處理。掃描完成后,要留觀患者半小時,確定無不良反應發生后再離開。叮囑患者多喝水。

1.3.4 造影劑的滲漏預防及處理 高壓注射器注藥速度快、壓力高,容易發生外滲情況,這和多方面的因素有關系,包括血管壁狀況、注射壓力、穿刺技術、穿刺部位固定、機床移動、患者不慎碰撞穿刺部位等。對于高危人群而言,如長期進行化療患者,老年動脈硬化患者,糖尿病肥胖患者等,在進行加壓注射的時候,更容易發生外滲情況[8]。造影劑滲漏會伴隨多種并發癥發生,一旦發生滲漏,需要立刻停止注射,輕度外滲患者經處理后可自行消失,中度外滲患者需做好處理工作:(1)30%~50%硫酸鎂開水融化冷卻后局部濕敷,24 h后再改用熱敷,一般2~3 d可消退。若局部有水泡腫脹明顯,則抬高患肢減輕水腫,適當的應用抗過敏藥、抗生素,一般3~7 d可治愈;(2)0.05%地塞米松濕敷。

1.4 造影劑不良反應分類 根據Ansell分類法將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分為4類[9]。輕度不良反應:患者表現為惡心、嘔吐、頭痛、面部潮紅、輕度蕁麻疹等;中度不良反應:患者表現為反復嘔吐、全身蕁麻疹,面頰水腫,喉頭輕度水腫,血壓下降、支氣管痙攣等;重度不良反應:患者表現為血壓驟然下降,喉頭重度水腫,神志恍惚、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CT技術的迅猛發展,與之相對應的造影劑在臨床上也得到了廣泛使用。在診斷時,控制靜脈期和動脈期,能夠更好地達到診斷療效[10]。診斷時降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是醫學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在進行CT增強掃描的靜脈注藥時,良好的護理措施是必要的。高壓注射器的正確使用,對于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有著重要意義[11-12]。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的時候,需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嚴格按照規范進行操作,對各個易發生不良反應的環節進行嚴密檢查,做好對各種不良反應情況的應激處理工作[13-14]。有研究顯示,在進行CT增強掃描時,選擇非離子型造影劑對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有著很好的預防作用[15]。在進行CT增強掃描時,配合必要的護理措施對于診斷的準確率和順利完成率效果顯著。本文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對患者進行精細護理,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在CT增強掃描時采取精細護理能夠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利于CT增強掃描的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耿旭,劉海霞,孫靜華.CT增強掃描碘造影劑不良反應的預防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5):1390-1391.

[2]譚清華,鄧先余.夜間急危重癥患者CT增強掃描的護理風險及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6):560-561.

[3]廖偉華.護理干預對CT增強掃描中造影劑不良反應的預防作用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4):345.

[4]梁偉.CT增強掃描中應用恒溫箱加熱造影劑的效果觀察[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3,35(3):338-339.

[5]陳石桂,易冰琰.造影劑過敏反應患者的護理干預研究[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6):735-736.

[6]羅小東.CT增強掃描造影劑滲漏的預防和護理進展[J].全科護理,2013,11(3C):844-845.

[7]段和春,呂紅濤,崔鳳珍,等.護理配合在腹部CT增強掃描中的作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17):1925-1927.

[8]余東鷹.CT增強掃描在肝臟創傷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35):78-79.

[9]江杏英.循證護理在預防CT增強掃描造影劑滲漏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3,11(1A):22-23.

[10]馮浩,姜萍,陳國平.CT增強掃描對甲狀腺癌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0,7(24):118-120.

[11]申曉春.CT增強掃描中造影劑副反應的預防和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3,6(17):175-176.

[12]趙衛東,吳文青,李紅梅.水溶性碘造影劑在CT增強掃描中的副反應[J].山西醫藥雜志,1996,39(2):138-140.

[13]羅秀芬,董春玲,王建,等.碘造影劑在CT增強掃描中應用的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1(18):66-67.

[14]何曉琴,江南,茍軍.非離子型造影劑在CT增強掃描中的運用和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2,5(18):2313-2314.

篇5

關鍵詞 血管造影;不良反應;護理

熒光素納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g,FFA)是用于眼底視網膜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吲哚箐綠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ICGA)主要用于脈絡膜及視網膜色素上皮疾病、黃斑下新生血管膜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將FFA與ICGA聯合使用,取長補短,發揮2種檢查各自的優點并克服其缺點,可大大提高眼底病的診斷水平,并可深入探討其發病機制。我院2002~2007年應用海德堡眼底血管造影儀對665例各種眼底患者行熒光素納和吲哚箐綠聯合眼底造影,為了使更多眼科護理人員掌握操作,對聯合造影時發生不良反應進行觀察及處理[1],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造影前的準備

1.1對象

本組病例665例,男365例,女300例,年齡14~85歲,平均年齡46.5歲。中心性漿液性視網膜脈絡膜病變210例,中心性滲出性視網膜脈絡膜病變95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70例,黃斑變性128例,高度近視性眼底病變73例,視網膜動靜脈血管阻塞病變42例,視網膜脈絡膜腫瘤47例。

1.2造影前的準備

1.2.1 詢問病史

造影前護士要了解病人全身情況,是否有過敏史、高血壓、心臟病、支氣管哮喘、糖尿病等全身病史。對育齡婦女應了解是否懷孕。并與患者簽訂造影知情同意書。

1.2.2藥品準備

20%熒光素納3ml/支和吲哚箐綠5mg/支。

1.2.3皮試

用濃度為0.1%熒光素納皮試液和吲哚箐綠皮試液(廠家提供皮試液)分別在雙手前臂掌側下段做皮試,15min后,按青霉素皮試觀察法觀察皮試結果,如為陰性方可做此檢查。

1.2.4準備造影用劑

用10ml注射器抽取注射用蒸餾水5ml稀釋吲哚箐綠5mg加20%熒光素納3ml配成混合造影劑8ml套上5號或7號頭皮針,抽好藥后做標記擺放于無菌盤內備用。

1.2.5散瞳

造影前要散大瞳孔,可以用1%復方托品卡胺液滴眼,每5min滴一次,連續5次。每次滴完后用棉球壓迫淚囊2~3min,以防全身吸收。如果病人出現口干、臉色潮紅、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四肢麻木等,應立即停藥并沖洗結膜囊。無高血壓患者可用美多麗眼液散瞳,疑有青光眼和淺前房時暫不散大瞳孔。另外,造影室要具備搶救器材及搶救藥品,氧氣,預防過敏發生,及時搶救。

2檢查方法

病人坐于德國海德堡眼底血管造影儀(HRA)前,調整好所需的掃描部位,選擇右側前臂靜脈開始注入熒光素納和吲哚箐綠混合造影劑8ml在5s內快速推注,同時啟動計時器并記錄時間,于圖像監視器上觀察造影過程,儲存所需圖像,打印出具有代表性的造影圖像。告之病人目前皮膚黃染,小便變黃,與造影劑藥物有關,24h后自動消失,不必產生恐懼心理。

3不良反應及處理

3.1造影劑外滲處理

發現后應停止注射,局部短期壓迫防止滲漏增加,可局部用50%硫酸鎂溶液濕敷,24h后改熱敷,2次/d,20min/次,促進吸收。

3.2頭暈、惡心、嘔吐

一般出現在注射后20~60S,此時叮囑病人精神放松,深呼吸并提供已準備的容器盛放嘔吐物。向病人解釋這種反應瞬間即過,減輕病人思想顧慮。

3.3蕁麻疹處理

①給予撲爾敏4mg口服,每日3次;②50%葡萄糖溶液20ml加10%葡萄糖酸鈣10ml靜脈推注。

3.4支氣管痙攣的處理

①立即平臥并給予鼻導管吸氧;②用抗組織胺類藥物靜脈給藥;③氨茶堿0.25加50%葡萄糖20ml靜脈緩慢注射;④嚴重者給予氫化可的松0.1,并建立靜脈通道;

3.5過敏性休克的處理

①立即給予休克(頭抬高20度,腳抬高30度);②給予鼻導管吸氧;③立即皮下注射0.1%鹽酸腎臟0.5--1mg,觀察15~20min,如血壓無回升,可考慮是否重復給藥;④10%葡萄糖500ml加地塞米松5~10mg靜脈滴注,或注射氫化可的松100mg;⑤有哮喘發作及呼吸困難者給予氨茶堿0.125~0.25加5%葡萄糖500ml靜脈滴注;⑥必要時,送急診室觀察病情,進行對癥處理[2],

4結 果

在665例行聯合造影病人中,發生過敏反應有28例病人。其中頭暈、惡心嘔吐14例;造影劑外滲2例,出現蕁麻疹有10例;暈厥2例。

5討 論

5.1認真做好造影前的各項準備,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5.2加強心理護理,減輕患者恐懼心理

造影前護士應向患者作好介紹檢查過程,告之造影劑的安全性和低過敏率,減輕患者恐懼心理,取得造影時好的配合[3]。

5.3過敏反應的觀察

操作者在造影前一定仔細了解患者的過敏史,血壓及肝腎功能,常規測量血壓。說明其的重要性,簽署造影知情同意書,避免患者隱瞞。

嚴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良、嚴重過敏史患者,盡量不做。Ⅱ型糖尿病患者不要空腹做造影,以免發生低血糖與過敏反應混淆。

在聯合造影過程中,護士應密切觀察患者有無造影劑的過敏反應,早發現早作處理。對一般輕度惡心、瘙癢患者,囑其放松,深呼吸,任可繼續檢查。對嚴重者,立即停止檢查,囑其平臥實施抗過敏處理,必要時送急診室處理。

參考文獻

[1] 吳瑞華.眼底血管造影中發生不良反應的護理.護士進修雜志,2005,20(7):668-669.

篇6

【關鍵詞】 流行性腮腺炎;接種史;護理措施;季節性;醫務室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878-02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取我校在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來所診斷的10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這些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年齡集中在15-17歲,平均年齡為15.7歲;有60名男性,40名女性,男女比例為3:2。臨床表現,這些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頭疼發熱、全身乏力、咽喉疼痛、腮腺單側或者兩側腫疼。還有一部分患病學生有發熱、畏冷等感染性的癥狀。

1.2 治療方法

1.2.1 加強宣教 許多中學生對流行性腮腺炎缺乏相對疾病知識,這可能引發一些診斷上的錯誤。對此,我校醫務室人員全方位的對學生進行疾病知識普及工作,例如運用廣播、宣傳欄、報刊等手段進行流行性腮腺炎疾病知識的普及。同時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針對患病的中學生的年齡、性別等特點,開展個性化護理宣傳工作,以期達到患者能夠大概明白相關疾病的知識,消除診治中的心理疑慮。在宣傳同時,指導患者自測疾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以及早預防。由于流行性腮腺炎發病具有季節性,對此這就需要醫務室工作人員做好宣傳方面的工作,這段時間內盡量避免到一些擁擠的公共場所或是到病人家中去,同時學校,一定要做好一些消毒性的工作。[1]

1.2.2 隔離患病學生 我校醫務室在診斷患病學生為流行性腮腺炎后,立即采取有效隔離措施,避免進一步傳染。針對患病學生的癥狀,采取積極有效地治療,如果患病嚴重,應當立即轉換到當地大中型醫院接受醫治。同時調查患病學生的班級,近期活動的地方及親密接觸的學生、老師,針對這些線索,立即上報學校管理層,聯合學校保衛處對患病學生的教師、經常活動的地方運用雙氧水消毒,開窗保持通風。同時對患病學生近期親密接觸的學生、老師進行檢測,主要是測量他們體溫,并對他們注射丙種球蛋白進行預防或者服用板藍根等藥物,防止發生大規模的流行性腮腺炎的爆發。

1.2.3 接種疫苗 在流行性腮腺炎發病高峰期前,在學校的組織下對我校學生接種疫苗,我校學生采取自愿措施。我校醫務室提供的疫苗包括:一是凍干流行性的腮腺炎的活疫苗;二是麻疹以及腮腺炎的混合疫苗;三是腮腺炎、麻疹以及風疹的混合疫苗。[2]

2 結果

發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春末夏初發病最多。有40名患者存在并發癥,占總數的40%,其中腦膜炎(20例)與腦炎(14例)是最為常見的并發癥,其次就是炎3例,占總數的3%,心肌炎2例,占總數的2%,中耳炎1例,占總數的1%。透過對我校學生患者并發癥的影響因素實施分析,探討中學生流行性腮腺炎的并發癥發生與有無高熱、有無接種史等因素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P

3 討論

我國居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城市人群以及學校學生高度集中,造成許多傳染性疾病大規模的爆發,嚴重侵蝕學生的身體健康,許多患者患有多種疾病,這就增加了醫療、護理的難度。中學生是流行性腮腺炎發病的高危人群,從多項臨床調查資料顯示,中學生的發病率遠高于其他年齡階段的人群,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中學生高度集中于學校學習生活,容易成為傳染的溫床;二是有相當大一部分中學生遠離家庭,住宿學校,身體素質也不是很強,缺少家庭及自我照護能力,而流行性腮腺炎的潛伏期高達15天,造成延誤診治的機會比較多。[3]

筆者長期從事中學生醫療工作,對防治與護理流行性腮腺炎有著豐富的經驗,總結出如下經驗,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是加強護理。患有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學生,一般會受到學校驚慌,這會給學校醫務室在實際工作中,帶來了一些的挑戰,要是我們采取的是比較一般的措施,就會來帶一些負面影響,這會給學校帶來一些麻煩。所以我校醫務人員在對流行性腮腺炎患者采取一些必要的護理措施,如在氣候變化的時候,一方面要給患病學生增減衣服,同時還要在飲食上盡量保證患病學生的營養需要。對于那些體質比較弱的患病學生的護理,同時出汗多的應當及時對著這患病學生擦拭,并及時更換內衣,注意保暖。患病學生睡眠時,不要吹對流風,避免著涼。[4]

二是合理飲食。學生患病后,增強體質最重要的一環是要合理喂養,這就需要醫務人員指導下,為學生結合學校所提供的伙食或者自身情形,開出最合理的營養餐,運用最合理的膳食來保證患病學生可以得到身體所需的各種營養要素以及所要求的熱量程度,可以達到減少學生營養不良的情形,進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三是避免醫務人員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非常強,我校醫務人員在接診患有流行性腮腺炎的學生,避免被感染,這就要求醫務人員注意自身的身體干凈,戴口罩,勤洗手,還要注意醫務室內的通風,特別是在發病的高峰期,室內要定時定量的開窗,以此凈化空氣。

探討流行性腮腺炎疾病的預防措施,希望通過此研究可以更加體會預防的重要性,以及護理的必要性。從以上的診斷中,可知流行性腮腺炎疾病的臨床表現又許多種,也有較多的非典型的病例,容易造成誤診、漏診的情形,應當提高醫護人員對這種病的認識,早診斷、早治療,爭取將健康還給學生。[5]同時學校的醫務室要加強與當地的醫療單位的聯系,時刻保持警惕,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及時有效地隔離患病學生,對傳染源進行消毒。同時學校醫務室要聯合學校加強對學生的健康教育普及工作,提高學生自我保護的意識。

參考文獻

[1] 楊文震,陳志慧.腮腺炎病毒的基因分型及當前疫苗的免疫效果[J].國外醫學(預防、診斷、治療用生物制品分冊),2005,15(02):156-157.

[2] Inou,Y,Nakayama,T,Yoshida,N,Uejima,H,Yuri,K,Kamada,M,Kumagai,Sakiyama,Miyata,A,Ochiai,Ihara,Okafuji,Nagai,Suzuki,E,Shimomura,Ito,Miyazaki,C.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mumps virus in Japan and proposal of two new genotypes.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2004,11(10):133-134.

[3] Rubin S A,Pletnikov M,Carbone parison of the neurovirulence of a vaccine and a wild type mumps virus strain in the developing rat brain.Journal of Virology,2007,12(26):113-115.

篇7

1臨床表現

潛伏期6~18天。平均15天左右。

1.1前驅期(3~4天)起病比較急,發熱伴頭痛、咳嗽、流涕、眼瞼浮腫、結膜充血、畏光流淚,分泌物增多等結膜炎表現。90%病人在口腔第一臼齒相對應的雙側頰黏膜上出現0.5~1mm大小的灰白色小點,周圍有紅暈,有時蔓延至口唇及齒齦處。出疹1~2天后逐漸消失,同時可伴有精神萎靡、納差、嘔吐及腹瀉。

1.2出疹期(3~5天)發熱3~4天后開始出疹。順序:耳后、發際,逐漸延及前額、面、頸、軀干、四肢,最后達至手心、足底。多在3天出齊。初為淡紅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稀疏分明,壓之褪色,直徑2~4mm,而后皮疹增多加密,互相融合、成片,呈暗紅色,疹間膚色正常,此期全身中毒癥狀加重,體溫可達40℃以上。精神萎靡,咳嗽加劇,呼吸急促,肺部可聞少量啰音。結膜紅腫、畏光、上瞼浮腫。可伴有上消化道癥狀如腹瀉、嘔吐等,重者嗜睡、譫妄等。

1.3恢復期(3~5天)皮疹出齊后,體溫于12~24h內降至正常,并順序消退,同時有皮糠樣脫屑及褐素沉著,如無并發癥,全身情況好轉,癥狀減輕,精神及食欲好轉。

有一定免疫力的呈輕型麻疹,癥狀輕,皮疹輕而淡,疹褪后無色素沉著、并發癥。年老體弱、免疫力低的有嚴重繼發感染的呈重型麻疹,體溫持續高熱,中毒癥狀重,皮疹密集融合,常有并發癥(如肺炎、中耳炎、喉炎、腦炎、心血管功能不全、心肌炎等等)或皮疹驟褪,四肢冰冷、血壓下降等循環衰竭表現。

2護理診斷及措施

篇8

【摘要】目的:探討舒適護理在小兒川崎病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作用。方法:對小兒心血管科21例川崎病患者實施舒適護理。結果:21例患兒均治愈,治愈率100%。患兒住院時間為3~14天,平均住院時間為7天。患兒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均有所改善。結論:通過對患兒進行癥狀等基礎護理、飲食護理、心理護理、環境舒適護理及健康教育等,提高患兒舒適度,減輕痛苦,減少并發癥,促進健康。

【關鍵詞】舒適護理;川崎病;應用

現在護理工作著重強調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注重提高患者的舒適度。舒適護理,即舒適護理是一種整體的、個體化的、創造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它使人在生理、心理、社會、精神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縮短或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1]川崎病又稱皮膚粘膜綜合癥,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全身血管炎,多發于4歲以內兒童,主要表現為急性發熱、皮膚粘膜病損和淋巴結腫大,可導致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栓塞等。對該類患者予以積極的生理、心理舒適護理,提高患兒的舒適度。2012年1月~2012年11月,我們對21例患兒進行舒適護理,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21例,年齡3~72個月,平均26個月。平均住院日7天。所有患兒診斷符合川崎病診斷標準。

2護理

2.1入院時的舒適護理護理人員首先應熱情的接待患兒,帶患兒到病床休息,向患兒家長介紹主治醫師、責任護士、醫院環境和各向規章制度,幫助其盡快適應環境,與家屬溝通應真誠平等,以消除患兒家屬的焦慮感穩定情緒,了解患兒一般情況、主要癥狀以及有關護理方面應注意的問題,同時為患者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如病室每天要開窗通風2次,開水間洗漱間的位置等,安排好探視時間,以避免交叉感染,使患兒得到充分休息[2]。

2.2發熱護理以物理降溫為主,(如給予退熱貼、溫水擦浴、頭部冷敷等,同時多飲溫水)。必要時請示醫生給予藥物降溫。請家長不要私自給患兒用藥,以防影響病情。對出汗較多者及時更換內衣褲,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2.3皮膚及口腔黏膜的護理如指(趾)或肛周有脫皮時,不要撕拉,讓其自然脫落,防止繼發感染。衣物、皮膚要清潔干燥,如口腔黏膜糜爛擦思密達,形成保護膜。口唇皸裂,給予石蠟油擦口唇。應協助家屬做好患兒的生活護理,修剪指甲,告之勿搔抓皮膚,每日清潔皮膚2次,每次便后溫水洗凈并擦干,衣褲應柔軟,每日更換,保持床單清潔平整。

2.4飲食護理飲食上應給予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的流質或半流質溫涼飲食為主,如雞蛋糕,果汁飲料、豆漿等。避免食用生、硬、過熱、辛辣刺激性食物。急性發作期應少量多餐。

2.5藥物治療的觀察護理靜脈輸注丙種球蛋白護理:丙種球蛋白溶液為血液制品,易被污染。使用前認真檢查質量,開啟后立即使用,輸注過程中,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嚴格控制液體滴速,用輸液泵控制速度最好。大多數患者無不良反應,但仍需注意觀察,一旦出現惡心嘔吐、心慌、胸悶、出汗等癥狀,可減慢輸液速度或暫停輸液;如癥狀加重出現呼吸急促、發紺、蕁麻疹等,立即停藥,給予輸氧、保暖,配合醫師予抗過敏治療[3]。

2.6心理護理大部分家長對本病缺乏了解,當得知本病可引起冠狀動脈病變進而導致缺血性心臟病、心梗和猝死時,有不同程度的緊張及焦慮,此時應耐心傾聽家長的訴說,主動解答家長的問題,及時澄清家長的疑惑,并且積極告知本病的治療方案、護理措施、療程及預后。部分家長因患兒使用丙球等貴重藥品致使醫療費用過高而引起焦慮。此時應向家長說明使用丙球的重要性及對患兒病情的影響,取得家屬的心理支持。患兒一方面需要接受治療和各種檢查而產生的恐懼心理,護理人員要有耐心,根據孩子的家庭情況,用患兒能接受的方式使其配合治療,如給患兒講故事等,以消除抵抗恐懼的心理[4]。

2.7環境舒適的護理創造一個患兒喜歡的醫院環境,如在處置室或病房帖些卡通圖片,準備些好玩的玩具分散患兒的注意力等[5]。

2.8健康知識宣傳向患兒家長解釋疾病的相關知識及主要的治療措施,所用藥物的名稱,作用及注意事項,多與家長溝通,使其了解病情動態變化,加強健康宣教。

2.9出院指導繼續按醫囑服藥至完全康復,教育家長高度重視防止心血管系統并發癥的重要性;對家長進行飲食、活動、個人衛生、護理措施等方面指導;反復強調定期復查的重要性,遵醫囑繼續服用阿司匹林,不可隨意停藥、減量,必須在醫師指導下進行,并定期復查血常規。生活要有規律,制定活動及休息計劃,避免劇烈運動。

3結果

通過對21例患兒實施舒適護理,全部病例生理和心理方面均有明顯改善。

4討論

整體護理時護理的基礎,舒適護理是護理的進步[6]。通過對川崎病患兒進行癥狀等基礎護理飲食護理等研究,患兒舒適度獲得明顯提高,促進患兒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宏.舒適護理研究進展.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1,20(1):15.

[2]曾紅.舒適護理在子宮切除術患者中的應用.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5):127-128.

[3]丁浩萍.川崎病的護理[J].河北醫學,2008,4(11):335.

[4]茹飛燕.川崎病的護理體會[J].現代中四醫結合雜志,2008,3(6):20.

篇9

關鍵詞 成人麻疹 利巴韋林 注射用胸腺五肽 胸腺肽

胸腺五肽(TP-5)是細胞免疫調節藥,是胸腺分泌物的一種-胸腺生成素Ⅱ的有效部分,在機體的免疫系統中起重要的調節的作用。陳紅用胸腺肽用于治療成人水痘獲得良好效果[1],受此啟發,用胸腺五肽輔助治療成人麻疹,也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

資料與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1月收治麻疹患者34例,男24例(70.6%),女10例(29.4%),年齡18~57歲,平均29.23歲。臨床早期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熱、結膜充血、流淚、畏光、刺激性咳嗽、咽部充血。成人麻疹參照《傳染病學》診斷標準確診[2]。

治療方法:將患者隨機分對照組和治療組各17例。對照組利巴韋林針按0.4/日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靜滴,1次/日,支持對癥治療措施相同,有并發癥者處理并發癥.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胸腺五肽1mg,肌肉注射,1次/日。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傳染病學》制訂。①治愈:全部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②好轉:部分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③未愈:全部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改善。

結 果

計算每組的好轉平均天數,治療組平均4.07天,對照組平均好轉天數8.93天,經統計檢驗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胸腺五肽與利巴韋林治療成人麻疹可以縮短病程,療效顯著。

討 論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臨床特點為:發熱咳嗽,流涕,眼結膜充血,麻疹斑及全身斑丘疹。成人麻疹臨床特點:①成人麻疹臨床癥狀重且不典型,病程長,皮疹稀疏,易被忽視,誤疹。②全身中毒癥狀重,可能與成人機體反應較強有關[3]。其誘發原因可能患者未接種麻疹疫苗或接種后免疫力逐漸減弱,成為易感人群[4]。對麻疹病毒至今尚未發現特異的抗病毒藥物。治療原則是以加強護理,對癥支持處理,防治并發癥為主。胸腺五肽可誘導和促進T細胞分化成熟,增強外周血單核細胞γ-干擾素的產生,對人體免疫功能的調節作用最為明顯,有雙向免疫調節功能。胸腺五肽輔助利巴韋林治療成人麻疹可緩解病情,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縮短病程。

成人麻疹并發癥多,病情較兒童重,病程相對較長。近幾年來有增加趨勢,應引起臨床醫師重視,同時要加強預防措施,有效控制成人麻疹的蔓延。

參考文獻

1 陳紅.胸腺肽聯合阿昔洛韋治療成人水痘臨床療效觀察.海南醫學,2006,17(12):9.

2 楊紹基.傳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57-60.

篇10

【關鍵詞】造影劑;CT增強掃描;副反應;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8-0373-01

近年來隨著診斷技術的不斷進展,碘造影劑大量應用,使廣大患者得到早期診斷和治療。但在CT增強檢查時碘造影劑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也隨之增多,嚴重危及生命,必須引起重視。本文回顧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共460例使用離子與非離子型造影劑出現不良反應及如何預防和處理體會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收集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碘過敏試驗陰性共460例病例CT增強掃描。男278例,女172例,其中16歲以下43例,16- 55歲312例,55歲以上105例,頭部248例,體部212例。其中使用離子型60%泛影葡胺造影劑為230例,非離子型優維顯造影劑為230例。

1.2 方法:離子型與非離子造影劑CT增強掃描前患者均行碘過敏試驗。本院CT強化掃描常規使用碘造影劑是離子型60%泛影葡胺100ml,非離子型為碘海醇100ml,靜脈加壓團注快速靜脈離入法(Bolvs注)40-60秒注完,并常規靜注地塞米松10mg,推注完畢即行掃描。

1.3 副反應分類根據:Shehadi氏分類.輕度37例.表現為皮膚潮紅、頭痛、惡心嘔吐、尊麻疹等;中度6例,表現有嚴重嘔吐、較重的算麻疹、面部水腫、喉頭水腫、暫時性血壓下降等;重度1例。主要表現為休克、驚厥、昏迷、支氣憐痙攣、嚴重唯頭水腫。

2 結果

300例增強掃描患者,其中注射離子型造影劑230例,非離子型造影劑230例。離子型造影劑碘注射中反應35人,發生率為15.2%,其中輕度反應29人,表現為:頭暈、發熱,偶有惡心嘔吐及局限性尊麻疹。中度5人,表現為:虛脫、呼吸困難、寒戰及廣泛性尊麻疹等。重度1例,表現為驚厥、昏迷、支氣管痙攣、休克。死亡無;非離子型造影劑5例出現反應,發生率為2.1%,輕度反應4人,中度1人。

3 處理

輕度反應給予酒精棉球鼻吸、囑深呼吸等.均未做特殊治療:中度反應者,一般給苯海拉明5mg肌注或是地塞米松10mg靜推.全部在短時間內緩解;重度反應者,立即給予鹽酸腎上腺素lmg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0mg靜推.吸氧、測血壓,并立即請急診科醫生來協助搶救、建立靜脈通道、先輸人鹽水、地塞米松10mg靜推.吸氧、測血壓。并立即請急診科醫生來協助搶救、建立靜脈通道、先輸人鹽水、低右維持有效循環血容量.給予肌注非那根25mg。 異丙嗓25mg,同時緩慢靜推氨茶堿,靜滴升壓藥多巴胺,一小時后病人癥狀減輕,血壓回升。休克癥狀緩解,后轉入急診科繼續治療,一天后痊愈出院。

4 討論

4.1 關于造影劑反應、預防及處理

4.1.1 造影劑反應:本組使用60%泛影葡胺230例,出現不良反應率15.2%,一般大多數不良反應發生在注射后5-10min內(本組有25例,占10.6%),有報告晚發性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5%,認為并不完全因過敏,因此易感試驗是不可靠的[1]。國內外大量調查研究資料和臨床實踐經驗證明,非離子型造影劑副反應顯著低于離子型造影劑[1]。本組230例使用非離子型造影劑出現不良反應為5例,占2.1%。 造影劑反應主要有毒副作用及造影劑外滲引起的局部不適或損傷。造影劑的毒副反應根據出現的程度不同而表現為不同的癥狀。①輕度:主要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等;②中度:蕁麻疹,眼瞼等顏面部水腫,胸悶,呼吸急促,聲嘶等;③重度:臉色蒼白、四肢青紫、皮溫降低、血壓下降、心搏驟停、大小便失禁等。

造影劑外滲造成的損傷主要是局部腫脹,使用壓力注射器時較常見。雖然我們在臨床工作中未見有嚴重的外滲損傷,但文獻中有相關病例報道,應引起注意。

4.1.2 降低毒副作用的產生,避免死亡,保障造影工作的順利進行是CT工作者的首要任務。為此,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是關鍵。回顧本文毒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低于有關報道,我們的經驗是:①注射前了解病人病史,有無過敏史,心臟、肝腎功能,對具有高危因素最好慎用或不用碘制劑增強。應積極與臨床醫師及CT室主診醫師協商,決定是否繼續做造影檢查及使用何種造影劑進行檢查。②做碘過敏試驗。③造影前靜脈注射地塞米松10mg。④造影劑加溫至接近37℃。⑤造影前加強心理護理,對增強使用造影劑很少會發生的不良反應及病人所關心的問題給予科學客觀的解釋,消除病人的緊張情緒和恐懼感,調節好心理因素,使其密切配合。⑥掃描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一旦有異常,應立即停止注射,并保持血管內針頭或導管。⑦做好急救的準備工作:檢查室應備有常用的急救藥物。對失效的藥品和消耗的氧氣要及時更換和補充。⑧CT掃描完成后,應在護理室觀察15min,防止出現延遲性反應。

4.1.3 造影劑反應的處理:①輕度:讓患者安靜,并可適當吸氧。②中、重度不良反應:a蕁麻診:多數都無需治療。嚴重者可用鹽酸苯海拉明,50mg靜脈點滴,肌肉注射或口服。b支氣管痙攣:經鼻導管或面罩給氧。腎上腺素1∶1000,0.1~0.3mg,皮下注射。必要時15min一次,總量不超過1mg。地塞米松10~20mg,靜脈注射。氨茶堿0.5~1.5mg,置于等滲氯化鈉溶液或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異丙嗪25mg,肌肉注射。c休克:應立即觀察脈搏、呼吸、血壓、瞳孔對光反射等,并積極進行搶救(使用腎上腺素、氫化可的松、異丙嗪、補充血容量,氣管切開、人工呼吸、心臟按摩等),并立即通知急診科及有關臨床科室進行緊急合作處理。③造影劑外滲:用33%的硫酸鎂溶液局部濕敷,并輔以熱敷、封閉等治療,目的是促進吸收,減輕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