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病人的護理措施范文

時間:2023-04-23 11:56: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麻疹病人的護理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麻疹病人的護理措施

篇1

【摘要】目的 :總結麻疹的護理措施和護理經驗,促進患者盡早康復。方法:對我科收治的47例麻疹患者進行了專科護理。結果:通過治療護理,47例患者全部痊愈,無嚴重并發癥方生,無病例死亡。結論:麻疹可防可治,進行有效的治療和精心的護理,能減少并發癥,提高治愈率。加強消毒隔離措施,可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關鍵詞】 麻疹成人護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近年來,由于麻疹疫苗的廣泛使用,兒童麻疹的發病率明顯下降,而成人麻疹的發病率則逐漸增加,且呼吸道卡他癥狀和眼部癥狀重,科氏斑明顯且持續時間長,多伴有氣管炎和肝臟損傷等并發癥。2010年3月—2012年10月我科共收治了47例成人麻疹病人,經過綜合治療及精心護理,均治愈出院。現將臨床觀察及護理

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齡16~53歲。病前有明確麻疹接觸史者9例,出現麻疹合并癥者8例,幼年均沒有麻疹發病史。入院后給予抗病毒、抗感染等對癥支持治療,47例病人均治愈出院,無死亡病例。

2 臨床表現

發熱(38.9—39.8℃),咳嗽,流涕,打噴嚏,畏光,流淚,眼結膜充血,眼瞼浮腫,口腔內可出現麻疹粘膜斑,皮疹為紅色斑丘疹,密集,粒大,并部分融合成片,疹間皮膚正常,皮疹褪色均留下不同程度的色素沉著及糠屑樣脫皮。

3 護理

3.1病房管理病房要安靜,舒適,溫濕度適宜,每日開窗通風2次,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光線不可太強,防止畏光流淚。 嚴格執行消毒隔離措施,同病種可住同一病房,給予呼吸道隔離至出疹后7 天;有并發癥者延至出疹后10 天。麻疹病毒對紫外線敏感,病房每日用紫外線消毒2次/天。做好陪、探視人員的工作,減少不必要的探視,預防繼發感染。

3.2心理護理成人麻疹發病急,臨床癥狀重,加上缺乏疾病相關知識,擔心傳染給家人及出疹后會影響形象。患者會表現出煩躁、焦慮等情緒。護士應用和藹可親的態度耐心的向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解除患者的顧慮,得取病人的配合。

3.32高熱護理發熱期間4~6 h測體溫一次,必要時隨時測量,出疹期如體溫不超過39。C,可不予退熱處理,以免影響出疹;體溫在39。C以上,可給予溫水擦浴,忌用酒精擦浴或冷敷,以免影響透疹;體溫40℃以上,給予小劑量退熱劑,使體溫控制在38—38.5。C;出汗后及時更衣,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預防感染,并告知患者絕對臥床休息至皮疹消退,體溫正常。

3.4飲食護理病人發熱時.消化系統功能減慢,胃納差,應向患者解釋出疹期攝食營養可增強抵抗力.減少并發癥,指導進食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少量多餐,多飲水,利于排毒退熱,忌食生冷油膩不消化食物及吃魚、蝦等易發的食物。

3.5皮疹的護理估出疹時間、皮疹是否出全透。出疹不透者,應密切觀察有無并發癥。向患者講解皮疹出全透的重要性,使患者積極配合護理治療。如出疹不透時,可遵醫囑應用中藥輔助出疹。出疹期間,患者全身皮膚瘙癢,應剪短指甲,防止抓傷皮膚引起感染,瘙癢嚴重者遵醫囑應用爐甘石洗劑涂抹。指導患者著柔軟、寬松衣褲,每日換洗;保持床單清潔,干燥;每日可用溫水擦洗皮膚,忌用肥皂及刺激性藥物。

3.6眼部護理:光線強烈時室內應掛窗簾,避免強光照射刺激流淚。患者出現目赤、畏光、流淚、視力模糊、分泌物增多等結膜炎表現時,可用生理鹽水沖洗雙眼,再滴入抗病毒眼液或眼膏,囑其視綠色植物,戴墨鏡,多閉目休息,并給予口服維生素A。

3.7并發癥的護理 ①成人麻疹合并肝損害較常見,應指導患者臥床休息;進食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吃水果及新鮮蔬菜;遵醫囑給予護肝藥物治療,避免使用對肝臟有損害的藥物,密切監測肝功能,②合并肺炎者, 評估患者胸悶、氣促、咳嗽、咳痰程度及性質;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呼吸困難、氣促者,給予吸氧;遵醫囑應用抗生素;保持呼吸道通暢,指導深呼吸及有效的咳嗽,予拍背,促進痰液排出,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③合并心肌炎者,囑患者臥床休息,給予心電監護,控制輸液速度和總量.遵醫囑給予強心藥、能量合劑。

3.8健康教育宣傳麻疹相關知識,提高人們的識別能力及警惕性。麻疹流行期間減少易感者和病人的接觸,囑易感者不去公共場所或探親訪友。對接觸麻疹患者的易感人群在接觸麻疹患者的2 天內應急接種麻疹疫苗,或對年幼體弱者如接觸患者5天內可行被動免疫.可注射丙種球蛋白。爭取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使麻疹病人早日康復。控制麻疹蔓延。

4 討論

麻疹是一種傳染性強的傳染病,近年來麻疹的發病季節、發病年齡、流行趨勢等方面有了一些新變化,成人麻疹患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隨著年齡的增加抗體水平的下降,流動人口的增加及麻疹病毒可能變異,故患者麻疹全身中毒癥狀明顯,并發癥多,癥狀較重,但愈后良好,只要在病程中嚴格執行消毒隔離措施,密切觀察病情及生命體征變化,對并發癥癥狀及時采取對癥治療及護理。加強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指導患者調整心態,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成人麻疹患者均能治愈。

參考文獻

[1] 楊紹基主編.傳染病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65.

篇2

慢性蕁麻疹病因復雜,致敏原不明確,常遷延不愈,瘙癢劇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我們對2005年5月~2008年5月期間住院治療的6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應用穴位埋線,配合中醫護理,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均經臨床確診。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齡最大68歲,最小9歲,平均年齡39歲。病史最長者12年,最短者4月。根據中醫辨證分型,風寒束表型16例,風熱犯表型25例,胃腸濕熱型8例,氣血兩虛型11例。

1.2 治療方法 自制穴位埋線針(取9號腰椎穿刺針,將針芯尖端磨平,針管尖端斜度磨大,磨銳,且使針芯長于針管尖端1mm),2cm長的00號鉻制羊腸線數根,以及鑷子,注射器。操作方法:病人取俯臥位,辨證取穴后,在選用穴位處用龍膽紫標記,然后皮膚常規消毒,戴手套。進針點以2%利多卡因注射液作浸潤麻醉,用鑷子將消毒好的羊腸線放入埋線針針管前端,后端接針芯。左手拇食指捏起進針部位皮膚,右手持針快速垂直刺入皮下,將針刺入穴內,出現針感后,邊推針芯邊退針管,將羊腸線埋入穴內皮下組織與肌層之間,線頭不能露出皮膚,針孔處消毒后外敷創可貼。1月治療1次,連續治療3次。

2 中醫護理

2.1 一般護理 維護病房環境的清潔,保持室內適宜的溫度、濕度,掃床及清掃地面時盡量避免揚塵。關注氣候及天氣變化,囑咐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冷、熱刺激。盡量追尋發病誘因,因患者多屬于高敏體質,故發病期間不要食用魚、蝦等易敏物質,若有條件,可行過敏原檢測。告之患者避免抓撓,不可自行亂服及外用藥物。患者穴位埋線后要加強埋線針眼的護理,告知患者保持局部清潔、干燥,預防感染。

2.2 中醫心理護理 祖國醫學對心理活動變化與疾病關系早有論述。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素問·舉痛論》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情致為病:一是直接累及相關臟腑;二是間接通過氣與火的作用而致病,影響臟腑氣機正常運行,使五臟六腑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我們著重通過病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及變化狀況,用最佳的心理護理措施來影響改善病人的心理活動,以改變其不良的心理狀態,良好的心情是戰勝疾病的法寶,能促進疾病的痊愈。慢性蕁麻疹患者常因病情反復及瘙癢不適等,心情煩躁抑郁、痛苦焦慮,常導致肝郁氣滯等,因此,我們要用耐心和巧妙的言語與患者親切交談,解釋本病的發病因素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如實回答患者提出的種種疑問,盡量打消其顧慮與不安等疏導患者情緒,鼓勵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氣機通暢,陰陽調和,這才能使疾病迅速治愈。穴位埋線治療是種有創治療,患者會有一定的痛苦,治療前要向患者解釋治療過程,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使患者能更好的配合治療,達到更好療效。

2.3 分型護理 風寒型:宜生活規律,起居有常,根據季節變化,制定與之相適應的作息制度,養成良好的起居習慣。規律的生活會使人體強健,正氣充足,有利于疾病的治療。盡量不用涼水洗漱,易食溫熱性食物,服用姜糖水、姜棗茶、當歸生姜排骨湯等以疏散風寒,不宜食用寒涼、肥脂油膩食物,以免損傷脾胃,陰寒濕濁內生。取穴:曲池、肺俞、足三里。風熱型:平素避免熱邪入侵,做好防護,如烈日酷暑防止日光曝曬,出門應帶草帽,穿寬大衣服;因患者多表現為煩躁不安等,要盡量安撫患者不良。對有吸煙者,應勸導其戒煙。中醫有“醫食同源”之說,病人飲食總的原則是清淡、易消化,忌用酸辣、酒類、肥甘厚膩等助火生熱之食品,多食蔬菜、水果,并鼓勵病人多飲水;取穴:曲池、風門、肺俞。腸胃濕熱型:注意飲食規律,保持大便通暢,因本型患者瘙癢較甚,古特別要囑咐患者修剪指甲,避免瘙抓,內衣宜選寬松柔軟棉質品,勿穿化纖緊身內衣,以免刺激皮膚,加重瘙癢。飲食宜清淡,不可暴飲暴食,如多吃豆制品,新鮮蔬菜及水果;忌辛辣、煙酒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蔥、姜、蒜及魚、蝦、蟹、海鮮等助濕生熱食品。發病時注意觀察是否伴有腹痛,及腹痛發生或持續的時間、部位及有無壓痛。如腹痛劇烈,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取穴:足三里、豐隆、脾腧。氣血兩虛型:此型患者發作較頻,病程比較纏綿,首先要樹立患者治療本病的信心,并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宜加強營養、多食大棗、核桃、冰糖、梨等及服用銀耳羹、參芪排骨湯等益氣養血之品。加強體育鍛煉,諸如跑步,氣功等以增強體質,減少復發次數。取穴:足三里、血海、脾腧。

篇3

(1)恐懼和緊張。

患者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和被隔離的事實,缺乏心理準備,加之隔離患者所患的疾病一般具有傳染性且病情比較重,所以大部分患者都會不同程度的表現出緊張和對疾病的恐懼。

(2)無效性否認。

約有50%病人產生無效否認行為,一般發生在入住隔離病房后第二天開始,第三、四天達到高峰。有時候對一些疑似傳染病的患者需要隔離,但患者表現不典型或者病情輕微,所以往往患者認為自己沒有患病,或者認為自己病情比較輕,不需要隔離進行監護治療。

(3)“隔離綜合癥”。

患者在隔離過程中出現的以精神障礙為主,兼具其他表現的一種綜合癥。表現為情感障礙、思維紊亂、行為動作異常。

(4)自我形象紊亂。

患者對身體結構外觀功能的改變。在感受、認知、信念、價值觀等方面出現健康危機。如對一些器官移植的患者,總感覺移植的器官不是來自自身的就有異物感、排斥感。

(5)憤怒與敵對。

患者得病被隔離后,心理極不平衡,認為認為受傷和患病忍受病痛折磨是不公平的,為什么這種不幸只發生在自己身上,不發生在別人身上。最終導致其自制力下降心理防衛機制轉移,表現為對家人和醫務人員面帶怒容、雙眉緊鎖、尖叫等

(6)孤獨與憂郁。

進入隔離病房之后就隔絕了患者與外界的聯系,同時受探視時間限制,各方面與患者的信息交流減少,日久就會出現溝通障礙,表現為孤獨感、憂郁,甚至出現自殺傾向。

(7)對各種儀器依賴心理。

如對一些肺功能障礙或者呼吸衰竭的病人要用到呼吸機,長期機械通氣,習慣被動輔助通氣,產生依賴,擔心如果停止使用呼吸機后,又出現呼吸困難和窒息發生,患者對自己缺乏信心,對普通病房醫護人員缺乏信任。

二、導致隔離病房患者不良心理反應的原因

(1)疾病認知所致。

不良心理反應,取決于患者對疾病的體驗和對外界刺激的認識和評價;對疾病的經歷和認識水平使同樣疾病,相似嚴重程度的患者產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應;對疾病的錯誤認識能引起不良心理反應。例如麻疹是一種呼吸道傳染病,對麻疹患者進行隔離治療實際上就是把傳染源控制起來,因為麻疹患者是該疾病唯一的傳染源。這樣,對保護易感者,防止疾病蔓延都有好處。麻疹疾病本身一般不嚴重,只需對癥治療。而如果認為麻疹被隔離是很嚴重的疾病,就很容易加重患者心理負擔,引起心理問題。

(2)治療所致。

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有些藥物或者治療手段會引起患者心理問題。[4]如抗結核藥物異煙肼可引起情緒抑郁、易激動、妄想、幻覺等;利多卡因可引起嗜睡、情緒抑郁、定向障礙、坐立不安、欣快、短暫的興奮狀態。同時有些創傷性檢查和治療,因為容易導致患者疼痛不適等其他不良感受,所以容易引起患者恐懼不適。

(3)病室環境所致。

隔離病房單調的空間和醫療設備的擺設,容易導致患者生物鐘節律紊亂,睡眠不足,身心疲乏;同時隔離病房一般謝絕探視,病區保持安靜,容易導致患者分離性焦慮;而病區隔絕了患者與外界的聯系,患者缺乏信息交流,而醫護人員不能與患者充分交流致患者產生消極情緒。

三、隔離病房患者的心理護理措施

(一)穩定患者情緒

隔離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顧慮重重,常失去治療信心而悲觀失望,甚至想自殺。這些不良情緒對機體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使病情惡化。因此,護士應具備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感,尊重病人,熱誠關懷,與病人建立良好的關系,盡力消除不良刺激,并取得家屬的緊密配合,滿足病人情感上的需要。[5]穩定病人焦慮情緒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如文化素養、性格及心理承受力等。對一些重癥患者要采取適當方式讓病人知道自己的診斷,可通過細致的行為誘導,能使病人情緒漸趨穩定,面對現實,配合治療。醫護人員對病人的解釋務求一致,善于引導,給予精神上的支持。

(二)加強與患者溝通

進入隔離病房之后就隔絕了患者與外界的聯系,同時受探視時間限制,各方面與患者的信息交流減少,日久就會出現溝通障礙,表現為孤獨感、憂郁,甚至出現自殺傾向。所以此時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就顯得尤為總要。與患者除了語言交流之外,還應利用手勢、眼神等,表達對患者的關心和同情,認真傾聽患者的訴說,減輕患者孤獨感。在交流過程中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語言,以免給病人造成不良影響,精細的護理可減輕病人的痛苦。

篇4

關鍵詞:急診;觀察室;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4-0173-01

急診留觀室的病人,集各種疾病于一身,除病種多,病情變化快外,病人心理復雜,想法不一,護士應掌握各種疾病的癥狀、體征、急救等常識,除做好病情觀察的同時,還應注意做好觀察病人的護理。

1 急診科的特點

(1)患者數量多,年齡跨度大,從14~105歲;(2)老年人所占比例大,60歲以上的患者占總數的46.04%;(3)患者住院觀察時間較長;(4)病種多;(5)患者涉及的專業科室多。

2 急診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急診留觀室的患者,病情錯綜復雜,對現代急診護理的要求甚高。急診科護士必須提高急診護理業務能力,加強危重患者搶救護理,急救技術的正確應用、急救設備的安全使用與管理、護士的急救技能的培訓。

2.2 急診人員少,護齡短,應急能力差,技術不過硬。我院急診科除急診功能外還兼注射室、輸液室和觀察室功能,工作量極大,低年資護士比例較高,護理隊伍起點偏低,急診護理技術能力急需提高。

2.3 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家法制建設不斷健全,市場經濟對醫療市場產生的巨大影響,病人的自身保護和法律意識大大增加,護理糾紛也逐漸上升,這已經成為困擾醫務人員的難題之一。急診科是醫院全天候對外開放的窗口,是緊急救治危重病人的場所,同時也是病人和醫護人員之間最容易產生矛盾的場所,容易產生醫療糾紛和病人投訴。

3 加強急診護理,提高服務意識

3.1 嚴格執行床頭交接班: 急診觀察室是一個特殊的診室,病人流動快,病床周轉率較高,為了避免差錯的發生,除了書面交接班外,必須做到床頭交接班,因為它能對病人有初步的認識,迅速了解病情,觀察治療效果,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它在護理工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須做好床頭交接班。

3.2 加強巡視,增強責任心: 加強病情的動態觀察經常巡視病人,加強對病情的觀察,尤其是對該疾病關鍵的癥狀、當前突出的癥狀進行觀察。及時發現病情變化的先兆,配合醫生及時處理。如過敏性休克病人一般最早出現皮膚過敏癥狀,如瘙癢、蕁麻疹及其他皮疹等;高熱驚厥病人的先兆表現為翻眼、眼球固定或顫動,面部和肢體小抽等;暈針病人的早期表現為頭昏眼花,心悸,惡心欲吐,四肢無力。早期發現病情變化對醫生采取救治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3.3 做好心理護理:由于對病情的發展不了解,突發的病情變化常會讓病人及其家屬感到超常的緊張、恐懼而產生悲哀、失助等消極情緒,甚至對治療措施產生懷疑。對此,應進行有效溝通,耐心向病人和家屬做好解釋安慰工作,穩定病人情緒,減輕其焦慮、恐懼感。用溫和、體貼同情的語言勸導病人,取得病人的信賴,配合治療,早日康復。總之,在護理工作中,護士要具備良好的素質,高度的責任心,將熟練的技術護理和適宜的心理護理相結合,才能提高急診工作中的護理質量。

3.4 加強醫患溝通:應加強培養護士與患者溝通的能力,無論是給患者治療、護理還是搶救,均應“說”到位,通過良好的溝通,解除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1]。同時多做健康宣教工作,向病人詳細講解有關自身疾病的知識,使病人對疾病的預防、治療和護理措施有全面的了解,并對極有可能發生的病情變化有充分的認識,能夠識別病情突變的先兆表現,發生時的注意事項及簡單處理方法。

3.5 防范院內感染:急診觀察室患者的病種多,而且涉及的科室也多,所以在病房的管理和護理上都有一定的困難,如院內交叉感染問題等。在工作中,盡量做到將外科手術患者與內科患者分開管理,并定時對病房進行紫外線照射,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確保護理質量。護理人員必須掌握多方面的專業知識,當遇有新病例時,要及時組織學習,以擴充知識面。同時,還要隨時掌握病房內患者的相關情況,如所屬科室、值班醫生等;在觀察和護理患者時,要做到更加細致和嚴謹,做好護理記錄。

4 體會

4.1 急診觀察病人出現病情變化多數都是隨機性的,計劃性診斷、治療措施相對很少。護士應多巡視、勤觀察,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并通過敏銳的觀察力,快速作出判斷,采取有效的科學性強的救治措施,千方百計挽救病人的生命。并且熟悉各種溶液及藥物的性能、藥理作用及配伍禁忌;熟練掌握心肺復蘇的程序和操作技巧,熟練掌握氣管插管、呼吸機、心電監護等技術。

4.2 急診護理是跨多專業學科的醫療活動,需要護理人員具有較全面的臨床護理知識和經驗,技術水平高,搶救技術熟練。急診護理服務的人群穩定性差,多為危、急、重癥患者。護理人員需要在急救常規的基礎上針對不同患者實施特定有效的護理。為了提高急診觀察室的護理水平,以更好地適應人們的需求。

4.3 加強急診觀察室危重病人的護理安全管理,減少護理差錯、護理糾紛,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從根本上提高護理質量。對危重病人存在或潛在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提出解決措施,包括組織管理、護理人員管理、病人管理。加強危重病人的護理安全管理,對消除護理安全隱患,減少護理糾紛起到重要作用。

篇5

【關鍵詞】內窺鏡室;職業危險;防護

【中圖分類號】R1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8-0127-01

近年來,內鏡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內鏡在消化、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內窺鏡室護士由于工作性質的需要經常暴露于各種危害因素之中,常常會受到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物和氣溶膠的危害,使得內窺鏡室護士成為高危群體,因此如何提高內窺鏡室護理人員職業風險防范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1 內窺鏡室護士職業危險因素

1.1 感染性因素:在內鏡操作中,患者的唾液、痰液、胃液、血液等,稍有不慎可噴至操作者頭面及眼內,護理人員取活檢時還直接接觸患者的血液,當中可能有傳染性病毒和細菌,如幽門螺旋桿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艾滋病病毒、結核分枝桿菌、大腸肝菌等。同時由于內鏡檢查屬于侵入性操作,使用后的內鏡表面及內腔均被患者粘液污染,護理人員在清洗消毒過程中很容易被濺起的水花、管道注液時射出的水線污染面部、衣物或操作過程中手套破損直接接觸污物。有資料顯示,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體液而感染艾滋病(AIDS)的幾率為01%,皮膚暴露感染AIDS的幾率為0.1%,暴露含HBV的血液或體液的感染率為6-30%[1]。

1.2 環境性因素

1.2.1 來自消毒液的危害:內鏡室常用的消毒液是2%戊二醛、含氯消毒劑、75%乙醇、固定標本用的甲醛等易揮發液體,長期接觸對人的皮膚、神經系統、胃腸道及呼吸道存在不良影響,可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嚴重者可引起蕁麻疹、職業性哮喘,產生細胞突變、致癌、致畸等。

1.2.2 來自乳膠手套的危害:內鏡室的護理人員使用的是一般性能的一次性乳膠手套,乳膠本身會引起各種反應,如皮疹、蕁麻疹、瘙癢、哮喘,極少數情況下還可以造成休克。手套內的滑石粉還可使皮膚失水干燥或皸裂,引起刺激性接觸性皮炎。有資料顯示在歐美國家,乳膠過敏已成為醫護職業性氣喘最重要的過敏原。

1.2.3 來自噪音的危害:內鏡室是運用儀器進行工作的科室,儀器設備、電動吸引器等噪聲污染及電離輻射等,使工作人員健康受到極大危脅,嚴重影響人體的內分泌、心血管和聽覺系統,對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害。

1.3 生理和心理因素:內鏡室是一個特殊的工作崗位,病人流動量大、工作瑣碎、經常加班加點,工作時需長時間站立和接觸大量的清洗液、消毒液和病人的血液、體液及活檢組織。同時要為患者提供健康指導,使護士身心疲憊,易患下肢靜脈曲張、焦慮、頸椎病及各種感染、過敏性疾病。

2 防范措施

2.1 加強職業安全教育:加強護士的職業安全教育,提高并強化其職業防護意識。有針對性地結合本科特點,提供職業防護方面的知識,如接觸HIV陽性患者――人員防護及物品消毒處理流程、醫護人員發生針刺傷時的應急程序等,提高其防范意識和防范能力。使護士對本單位關于職業感染和職業防護方面的具體規章、制度、措施有所了解,有利于制度的規范與執行,盡可能減少職業感染現象的發生。

2.2 控制感染源:內鏡檢查前首先確定有無感染性疾病,如先檢查HIV抗體、HBs抗原、HCV抗體等,對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或疑似癌癥患者根據病情同一類疾病可單獨使用一條內鏡,條件不允許情況下,可安排在每天最后診治,然后按傳染病消毒內鏡、附件及其他物品。

2.3 執行標準預防措施:樹立全面預防的觀念,視每1位病人的血液、體液、排泄物等均有傳染性,預防污染其他物品。操作時戴手套、帽子、口罩、穿手術衣,接觸血源性傳染病人或疑似血源性傳染疾病時戴雙層手套;配制化學消毒劑時,避免直接接觸。消毒劑如不慎濺到皮膚上或眼睛里,立即用清潔流水反復沖洗;禁止一切危險行為。禁止用雙手分離污染的針頭和注射器及回套針帽;禁止直接接觸醫療垃圾;洗消操作時佩戴防護面罩、戴手套、帽子、口罩、穿防滲透工作服。行ERCP配合時置鉛屏、穿鉛衣、戴鉛帽和脖套,必要時戴護目鏡。

2.4 規范內窺鏡室管理

2.4.1 貫徹和落實衛生部頒布的2004版《內鏡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范》,手衛生規范及院內感染制度,完善科內規章制度。正確處理醫療廢物,做到垃圾分類放置、損傷性廢物放入銳器盒,及時清理。

2.4.2 注重環境管理:合理分區,把房間劃分為候診室、診療室、洗消間、鏡房等,胃、腸診療及洗消分室進行。診療室于每天工作結束后開窗通風,使空氣流通。洗消間安裝排氣扇,盡量減少藥物在室內的殘留濃度,將刺激性氣味降至最低程度。每日工作完畢后及時關閉電源、水閥、物品歸位,清潔消毒環境。

2.4.3 定期進行環境衛生和醫護人員健康監測:了解內鏡消毒效果、空氣、物體表面及消毒液的細菌培養菌落數及醫護人員肝功能、HP感染等情況,發現問題早分析、早處理、早治療。

2.5 培養護理人員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應激能力:實行人性化管理,合理排班。注重溝通,了解護理人員需求,及時給予幫助支持。加強業務學習,建立高效的工作流程,實行各方面的持續改進。

3 小結

內窺鏡室護士職業危險是客觀存在的。加強職業安全教育 ,改善醫療工作環境和設施,控制感染源 ,貫徹落實國家《護士條例》,對接觸職業性危險因素的護士按相關規定接受職業健康監護,對患職業病的給予賠償,使護理人員能全身心投入到醫療工作中,為醫院帶來更好的發展。

篇6

艾迪注射液是采用既有顯著免疫調節,又有協同抗瘤作用的黃芪、刺五加、人參等與抗癌藥斑蝥,經科學提取精制的新型雙相抗癌藥物[1]。主要通過抑制腫瘤血管新生,減少腫瘤細胞DNA復制、修復、能量代謝及致癌活性物基因編碼蛋白的表達,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和對多藥耐藥的逆轉而產生抗腫瘤作用。但在臨床使用中會發生一些不良反應。2005年5月~2010年9月,我科搶救了12例因輸注艾迪注射液(貴州益佰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致過敏性休克的患者,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例患者中,男11例,女1例;年齡32~65歲,平均年齡50歲。其中肺癌4例,直腸癌3例,淋巴瘤2例,原發性肝癌2例,宮頸癌1例。臨床表現:喉頭水腫、呼吸困難、蕁麻疹12例;大汗淋漓、全身濕冷、脈搏細速、血壓下降、休克者6例;神智不清者3例;寒戰高熱、呼吸增快、口唇及指(趾)甲紫紺者3例。

1.2 給藥方法 遵醫囑將艾迪注射液30~50ml加入0.9%氯化鈉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靜滴,20~40滴/min,每日1次。療程與化療同步。

2 結果

出現神智不清的3例患者,經過搶救后分別于5~10分鐘內神志轉清醒;蕁麻疹及呼吸困難、指(趾)甲紫紺的患者,半小時到1小時左右癥狀逐漸緩解。12例患者,經過搶救均生命體征平穩,病情好轉出院。

3 護理

3.1 急救處理 立即報告醫生,并停止輸入艾迪注射液,同時更換輸液裝置,用生理鹽水靜脈滴注。

遵醫囑給予地塞米松10mg靜脈注射及異丙嗪25mg肌肉注射抗過敏治療,靜脈注射速尿20mg;保持呼吸道通暢,持續吸氧,4L/min。保持靜脈通路通暢,按醫囑補液,使用血管活性藥物,使血壓維持在正常水平,隨著休克的糾正,逐漸停用升壓藥物,改為常規補液。進行多功能監護,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觀察患者神志、意識、皮膚色澤及濕潤度,詢問患者自覺癥狀,一旦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并做好搶救的準備。癥狀緩解后,協助患者擦干汗液,更換衣、被,保持床單位整齊、清潔,注意保暖。

3.2 加強心理護理 患者突然出現過敏性休克癥狀,會出現緊張、恐懼心理,護理人員應陪伴床邊,以親切、熱情、耐心的態度和關心的語言,向患者解釋此為機體對藥物的一種反應,并不是患者本身疾病的惡化征象,囑其放松心情,緩解緊張情緒。同時鼓勵患者家屬給予親情及關愛,讓患者盡快消除不安情緒。

3.3 合理飲食和休息 由于飲食營養護理具有支持性和治療性的特點[2],對惡性腫瘤患者尤其重要,要反復講明飲食對疾病的意義,鼓勵患者少量多餐,合理進食。以清淡、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高碳水化合物、易消化吸收的飲食為主,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囑患者注意多休息,避免過度的體力活動。

4 體會

艾迪注射液為人參、黃芪、刺五加、斑蝥的中藥復方劑,具有清熱解毒、消瘀散結的功效。用于原發性肝癌、肺癌、直腸癌、惡性淋巴瘤等。據文獻記載,人參單用會引起皮疹、瘙癢的過敏反應。艾迪注射液臨床應用常見不良反應為惡心、嘔吐及蕁麻疹等,個別會出現面紅、胸悶等,甚至過敏性休克。因此,臨床應用艾迪注射液時應注意:(1)用藥前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藥物過敏史,對過敏體質者慎用。(2)使用時應備好氧氣、吸痰器等搶救器械和地塞米松、腎上腺素等急救藥品。用藥過程中要嚴密觀察,一旦出現過敏反應,應立即配合醫生,迅速采取相應的搶救措施,密切觀察患者神志及生命體征等變化。(3)對首次靜滴艾迪注射液的患者,開始滴速為15滴/min,護士應在床邊仔細觀察5~15min,30min后如無不良反應,再調至50滴/min,防止短時間內藥物大量輸入體內而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4)在用藥過程中應加強巡視,主動詢問患者主訴,如患者自覺心悸、胸悶、惡心等不適,出現皮膚瘙癢等過敏反應的早期癥狀,應及時報告醫生并作相應處理。

參 考 文 獻

篇7

精神藥物是主要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影響精神活動的藥物。而精神病治療藥分抗精神病藥物、抗抑郁藥、抗躁狂藥和抗焦慮藥等幾大類。抗精神藥物是治療精神病性癥狀的藥物,又稱神經阻滯劑或強安定劑、抗精神病藥物中毒往往與用藥劑量偏大有關,但也可發生于一般治療劑量時。其臨床表現:早期呈嗜睡狀態,表情淡漠、緘默少動或興奮不安、無力、眩暈、惡心、嘔吐、心悸、血壓輕度下降、尿潴留、共濟失調、震顫、肌張力增高等;有的可有急性錐體外系反應,如靜坐不能、動眼危象和角弓反張等。嚴重中毒時,呈昏迷狀態,腱反射消失、呼吸困難、體溫升高達40℃,大汗淋漓、脫水、血壓下降、周圍循環衰竭,有的可有癲癇發作,呼吸抑制,體溫降低、血壓持續下降、四肢遠端冰冷、皮膚蒼白或發紺、尿量減少,進一步可有腎衰、酸堿平衡失調和電解質紊亂、心肌損害和肝功能損害而導致死亡。通過近幾年對多例中毒患者的搶救及護理,針對不同病人病情特征,對癥處理,加強對此類病人的護理,提出幾點急救原則及護理措施,以及應用抗精神藥物治療中如何做好護理。

1 急救原則

一旦發生應立即停藥,防止毒物繼續吸收,排毒解毒,對癥處理,維持生理功能,預防并發癥。

2 急救及護理措施

(1)應將病人安置在單間病室,設專人護理,加強基礎護理。立即停止服用抗精神病藥物,遵醫囑給予洗胃、吸附與導瀉。(2)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和意識障礙的程度,針對不同癥狀對癥處置,注意觀察藥物治療作用與不良反應。(3)遵醫囑給予利尿、解毒保肝藥物靜脈滴注,必然時給予留置導尿。(4)低血壓的處理:補液,糾正血容量不足,若血壓仍未回升,可給予升壓藥,禁用鹽酸腎上腺素。(5)中毒引起的高熱應用一般的解熱藥多不見效,應給予物理降溫,體溫在36℃以下時應注意保暖,使用熱水袋時防燙傷,保持床鋪干燥、平整和清潔,定時翻身,防褥瘡發生。(6)保持呼吸道通暢,做好口腔護理,隨時吸痰,間歇或持續吸氧,做好二便護理,預防并發癥。(7)意識不清病人應注意維持水、電解質、能量代謝平衡,給予鼻飼飲食,保證營養的攝入。昏迷病人給予抗感染治療,可用抗生素和腎上腺素以控制或預防感染。(8)若有興奮不安躁動者,必要時給予保護性約束,防止跌傷、墜床等意外發生。(9)因抗精神病藥物可降低大腦皮質抽搐閾值,故易發生癲癇大發作或持續癲癇發作,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發現發作先兆,盡早采取防范措施,為防止癲癇大發作或持續癲癇發作造成骨折、窒息或舌咬傷。發作時首先保持呼吸道通暢,病人原處平臥,松解衣領和褲帶,迅速將牙墊或壓舌板放入口腔內上下臼齒之間,并用手托起下頜,在胸背部及腰部各置一薄枕,適度保護四肢關節,給氧,隨時吸痰。遵醫囑肌注或靜滴安定,密切觀察詳細記錄抽搐發作的頻度、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和間歇時間,注意脈搏、呼吸、血壓、瞳孔及意識的變化,保護肢體,防損傷,做好基礎護理,加強皮膚、口腔、二便護理,及時作特別護理記錄,落實各項安全護理、軀體生活護理。同時保護好靜脈通道,以利搶救,做好各種記錄,認真交接病情。(10)在中毒癥狀緩解后,仍需密切觀察48~72h,以防再次發生虛脫和昏迷,囑病人多臥床休息,避免過早下床,防止血壓下降發生虛脫。

3 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中的護理

抗精神藥物的副作用較多,且有些藥物的治療量與中毒量較接近,作為護士必須了解藥物的性能,中毒的臨床表現及應急處理的能力,堅持執行服藥制度,并做好心理護理工作。

3.1 認真執行服藥制度,確保治療效果 精神病人由于自知力缺失,不承認有病而拒絕服藥,或由于諸多原因對服藥持消極態度,出現拒藥、藏藥等行為。故服藥時應做好三查八對:三查,取藥時查、擺藥時查、放回藥時查;八對,床號、姓名、藥名、劑量、濃度、用法、時間、病人面貌。做好拒藥病人的說服解釋工作,服藥后認真檢查病人手、口、杯,防止病人藏藥,影響治療或發生意外,注意觀察病人服藥后的反應,如有不良反應,及時交班并報告醫生處理。

3.2 掌握藥物治療相關知識,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護士應掌握常用藥物的開始劑量、增加幅度、治療劑量、中毒劑量等有關知識;必須熟悉藥物的基本知識及其副作用的臨床表現和護理,認真觀察治療后的反應,及時處理各種不良反應,確保用藥安全。

3.3 加強藥物治療中的基礎護理

3.3.1 做好飲食護理 對興奮和抑郁病人,應督促進食,保證營養攝入。吞咽困難是常見的副反應,進食時要細嚼慢咽,必要時鼻飼或靜脈營養。

3.3.2 做好二便護理 便秘和尿潴留也是常見的副反應,應鼓勵病人多活動,多飲水,多食含纖維素豐富的蔬菜和水果,養成定期排便習慣,或給予緩瀉劑;尿潴留時,應采取各種方式,誘導病人主動排尿,必要時給予導尿,并做解釋以消除病人緊張不安的情緒。

3.3.3 做好皮膚護理 部分病人服藥后出現皮膚反應,如皮疹樣、蕁麻疹樣、濕疹樣病灶,皮色素沉著,多發于春末夏初季節,常見于皮膚暴露部位,應保持皮膚清潔,保持頭發、手、腳、面部的清潔,臥床病人應勤換內衣,床鋪平整,定時更換,嚴防褥瘡發生。

3.3.4 協助病人料理好個人衛生 惡性癥候群、錐體外系反應者,大多行動不便,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喪失,應協助病人料理好個人衛生,防止跌傷、墜床等意外發生。

篇8

我院消化內科自2002年來,對原發性肝癌合并門靜脈主干癌栓的患者實施肝動脈導管化療栓塞(TACE)及白細胞介素-2(IL-2)肝動脈局部灌注治療,給予預見性護理。結果顯示,良好的預見性護理干預可使患者的生存期延長,生存質量得到提高,現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2年10月~2009年9月收治原發性肝癌患者691例。其中71例經彩超和加強CT證實有門靜脈主干癌栓,均符合門靜脈主干癌栓TACE的治療適應證;男47例,女24例;年齡29~56歲,平均42.3±3.8歲。

方法:71例靜脈主干癌栓患者,有36例行TACE及IL-2肝動脈局部灌注治療。同時做好術前護理、心理干預、對并發癥進行護理干預。

術前護理:責任護士應與醫生充分溝通,了解治療計劃,TACE次數采用先密后疏。第2次TACE與第1次間隔1個半月左右,第3次與第2次間隔2個月左右,第4次與第3次間隔3個月左右,以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而定,每例治療4~12次,平均7±4次。在治療期間及間歇期,要經常與患者及家屬溝通,鼓勵其按治療計劃進行。

心理干預:肝癌病人中所出現的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會降低機體的抵抗力,影響病人對治療的依從性。因此,應評估病人的心理狀態,對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護理干預。護理人員首先使患者家屬克服悲觀情緒,因為家屬是病人最有效的支持系統。

造影劑不良反應的預防:對具有造影劑不良反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腎功能不全、哮喘、蕁麻疹、糖尿病、心臟病等,盡量選用非離子型造影劑,因為此類造影劑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離子型造影劑。我們在造影時給予地塞米松5mg靜脈注射,起到了較好的預防效果。

術后護理及并發癥的預防:術后病人患肢制動生活不能自理,護理人員應做好基礎護理工作。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認真聽取患者主訴。對TACE并發癥采取有效干預措施:①穿刺部位出血的預防:術畢拔管后,以示指、中指指腹壓迫穿刺處15~30分鐘后。進行局部加壓包扎,若足背動脈搏動良好,則在穿刺包扎部位用沙袋壓迫12小時,患肢制動12小時,絕對臥床24小時。故我們在術前訓練病人在床上大小便,以適應TACE后限制和臥床要求。術后密切觀察穿刺側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和遠端肢體的血運、溫度、有無患肢運動、感覺的改變等。病人病情穩定后次日方可下床輕微活動。本組患者未發生出血。②腎功能損害:TACE術中使用造影劑及化療藥物可致腎功能損害。應鼓勵患者多飲水,注意觀察尿量、顏色、準確記錄24小時尿量。本組未出現腎功能損害。③發熱是TACE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本組3天內發熱發生率58.33%。若體溫≤38.5℃且病人能耐受,可不予降溫處理,但應密切觀察體溫變化。如出現高熱,則給予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及抗生素治療;應增加水的攝入,可通過增加尿量排泄來達到降溫目的。TACE術后3天內每天應保持攝水量>3000ml,鼓勵病人1周內都要多飲水,飲食中應增加粥、湯和含水分高的水果、蔬菜,如果消化道反應嚴重,應該通過靜脈補充足夠的水分和營養,這樣可以明顯降低術后發熱反應,且能增加病人術后舒適感。④肝區疼痛一般出現在術后1~3天。術后注意巡視病房,聽病人主訴,避免過多搬動,注意觀察腹痛的性質、程度及部位。對輕度疼痛者可不做特殊處理,采用移情、音樂、松弛、暗示等方法分散病人注意力。對劇烈疼痛者可給予哌替啶鎮痛。⑤胃腸道反應:原因有腫瘤被栓塞引起的缺血壞死、化療藥物的不良反應,惡心、嘔吐最常見,頻繁嘔吐可誘發消化道出血。我們采用胃復安10mg靜脈注射,6小時1次,有效率94.5%。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最好在TACE術后30~60分鐘靜脈應用止吐藥物,惡心、嘔吐反應明顯的病人,可以考慮將止吐藥物由治療醫師在化療栓塞前從導管直接注入[1]。⑥呃逆:頻繁呃逆會影響病人進食、休息和睡眠,我們應用維生素B1100mg內關穴位注射,如無效,2小時后重復注射1次;阿托品0.25mg足三里穴位注射,效果佳。⑦肝功能損害:介入治療后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肝功能損害,應注意觀察病人皮膚顏色、尿量、意識的變化,本組未因介入而誘發肝衰竭者。⑧消化道出血的預防:門脈癌栓的患者極易發生食管曲張靜脈破裂,而誘發上消化道大出血,此類病人介入后給予無渣流質飲食,病人盡量避免咳嗽及用力排便,以免因腹壓升高誘發消化道大出血。

結 果

36例患者中位生存時間8.5個月,其0.5年、1~2年生存率分別為58.5%、15.9%。患者均能積極配合治療,無嚴重并發癥的發生。

討 論

TACE及IL-2肝動脈局部灌注治療原發性肝癌伴門靜脈癌栓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但是患者往往由于對環境的陌生、對疾病的絕望、治療方法的無知而產生負性心理[2],術后不良反應及并發癥也相對較多,對治療效果產生影響。所以,加強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對提高手術后療效是十分重要的[3]。結果顯示對病人進行良好的護理能穩定病人情緒、預防并發癥發生、對疾病恢復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羅莎莉,黃芳,崔玉珍.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前、后靜脈應用止吐藥物的臨床研究[J].護理雜志,2003,20(7):28-30.

篇9

【關鍵詞】皮膚病;護理;用藥

【中圖分類號】R476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3-0197-01

皮膚位于人體表面,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具有防護、感覺、分泌、排泄及吸收和調節生理的功能,還參與各種物質的代謝。隨著環境氣候及飲食的變化.皮膚病患者越來越多。對患者及時實施護理和用藥指導顯得特別重要。對患者及時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總結如下。

1 心理護理

皮膚是軀體與外界環境接觸的屏障,也是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器官。神經性皮炎、銀屑病和慢性蕁麻疹等十余種皮膚病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心理因素會引起皮膚生理的變化而發生皮膚疾患.并影響某些皮膚病的預后,同時,皮損致外觀不雅,病人有自卑感.精神壓力大,慢性皮損因久治未愈,皮膚病疼痛或瘙癢發作時常導致患者寢食不安,生活質量降低.出現焦慮和抑郁傾向,甚至有自殺意向。因此,應結合患者的不同心理狀態進行不同的心理護理,根據患者入院的心理評定結果,視抑郁或焦慮不同程度制定不同的心理護理方案,解除或減輕病人的思想負擔,樹立信心配合治療。如抑郁患者多加以開導,鼓勵患者多參加各種活動,對焦慮患者應多加以安慰.,盡量避免各種不良的刺激.

2 常規護理

2.1 飲食護理:皮膚病患者常因飲食不當而誘發或加重病情,若忌食過度會導致低蛋白血癥。而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均是維斷持皮膚健美所必須的物質,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不僅提供各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索,還能保持大便通暢,及時清除腸道有毒分解物,起到養顏作用。因此,飲食護理對皮膚保健十分重要。皮膚病患者應以清淡富有蛋白質飲食為主,避免吃一些刺激性食物(如酒、辣椒、蒜、蔥等)或“發物”(如羊肉、魚、蝦等)而使病情加重。對維生素缺乏性皮膚病及皮膚結核病的病人,應給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以加速疾病的痊愈。

2.2 衛生護理:多汗或污穢的皮膚容易為細菌繁殖而發生皮膚病,因此,除了常用清水洗滌外,還可撒撲細膩的粉劑,如滑石粉、爽身粉之類,或外搽5%明礬溶液,手足多汗還可以使用3~10%甲醛溶液等以保持皮膚干燥。

2.3 皮膚排泄皮脂是皮膚的生理功能之一,皮脂可以滋潤皮膚,對于多脂皮膚最好經常用中性肥皂和溫水洗滌多脂皮膚,反之,對皮膚干燥少脂者,則不宜多用肥皂,尤其是堿性大的洗衣肥皂。在寒冷及干燥季節,宜常用潤膚香霜或油膏涂布皮膚,以保持皮膚的柔軟彈性,減輕皮膚皸裂。

2.4 禁用熱水燙,當已發生皮膚病,因奇癢難忍,患者常喜歡用熱水燙,雖然當時可止癢,但燙后往往反而使病情惡化,特別是對一些急性濕疹、皮炎,燙后皮膚毛細血管更加擴張,糜爛滲出加重。老年性皮膚瘙癢癥及冬季瘙癢癥用肥皂洗后,會使皮膚更干燥,可使瘙癢加重。

2.5 防光護理:一些皮膚病如日光性皮炎、濕疹,常因強烈的日曬而加重,對光線引起的皮膚病患者,應避免烈日曝曬,在外出時應撐傘戴寬邊帽、著長袖衣衫,對露出部位的皮膚,可于曝曬前15分鐘涂遮光劑。

3 瘙癢護理

皮膚病患者發病時常伴有騷樣,特別是一些瘙癢性皮膚病,如神經性皮炎等,要避免搔抓,常因患者不斷搔抓而使皮損變厚,皮損變厚反過來又加重了瘙癢,因此形成愈抓愈癢的惡性循環,不但使疾病經久不愈,還可以發生毛囊炎、癤等繼發感染,又如一些感染性的皮膚病如膿皰瘡、扁平疣及傳染性軟疣等,還可因搔抓而蔓延發展。此外,銀屑病、Behcet病等,可因搔抓而發生同形反應,使疾病發展。要勸告病人不要抓撓、揉搓、摩擦和用熱水洗燙,可配合抗組胺藥或鎮靜安眠類藥物冶療,以達到止癢的目的。

4 患處的清潔和護理

滲出性的糜爛性皮損用各種溶液做濕敷、濕包或清洗以達到皮損清潔、消毒、殺菌目的。大皰性皮損先消毒后用無菌注射劑針頭抽凈皰液,保持皰壁完整不脫落,用無菌紗布包扎。皮損較輕、無滲液外用藥少的可每周換1次被單、衣褲;皮損廣泛、滲液多、外用藥厚膩、油污顯著的應酌情及時更換。常剪指甲預防抓破皮膚和感染。皮膚干燥肴少洗澡油性皮膚可常洗澡,不要用堿性的大肥皂。患者的內衣以松軟綿制品為宜。傳染性皮膚病如頭癬、膿胞瘡、疥瘡等要隔離治療。一般均應在換藥教換藥,首先換無感染者,后換有感染者。床單、用品要注意消毒處理,用過的敷料要焚燒掉。

5 對生活能自理的病人護士要指導其適應治療和生活環境。

教會病人一般外用藥的使用方法

外用藥的使用方法:①溶液(水劑)豐要用于開放性冷濕敷。以4-6層紗布浸入藥液中,取出擠至不滴水為度,平整地緊貼皮損。一般每天2~3次,每次持續30min。濕敷藥液濕度與室溫(8―27。C)相當,濕敷面積每次不得超過體表面積的1/3,以免著涼和某些藥物吸收中毒。②粉劑:用干棉球或粉撲蘸粉撒布,每日3-4次。洗劑臨用時先充分搖勻,用毛筆蘸藥外搽,每日3-4次。③乳劑:每日外涂2―3次,用干凈的手指將藥物涂于患部,輕輕用力按摩,直至乳劑顏色消失。糊劑與軟膏每日外涂2次也可將藥物涂于紗布上,貼在患處包扎固定。

參考文獻

篇10

缺鐵性貧血是體內用來制造血紅蛋白的貯存鐵缺乏,血紅蛋白合成量減少而引起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是最多見的一種貧血,在婦女和嬰幼兒中發病率最高。全球約有6億~7億人患有缺鐵性貧血。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約有2/3的兒童和育齡婦女缺鐵,其中約1/3患缺鐵性貧血。在發達國家,亦有20%的育齡婦女及40%左右的妊娠婦女缺鐵。在鉤蟲病流行區如桑、棕、麻種植地區,缺鐵性貧血不但多見而且貧血的程度也較重。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缺鐵性貧血患者72例,男性28例,女性44例。年齡7~46歲。頭暈乏力患者48例,胸悶、心悸氣短患者16例,上腹不適嘔吐、腹瀉4例,黑便1例,無自覺癥狀3例。

1.2臨床表現

本病多數起病緩慢,臨床表現為蒼白、乏力、易倦、頭暈、頭痛、眼花、耳鳴、心悸、氣短、納差等。皮膚干燥、角化、無光澤、萎縮、毛發干枯易脫落,指(趾)甲扁平、不光整、脆薄易裂,甚至出現反甲。約1/3病人出現神經痛、末梢神經炎,嚴重者可出現顱內壓增高、視神經水腫、智能障礙等。小兒表現好動、煩躁、易激動、頭痛、發育遲緩、體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異食癖(喜歡吃生米、泥土、石子等)。等。

1.3輔助檢查

1.4血象檢查,典型血象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血片中成熟紅細胞體積變小,中心淡染區擴大。網織紅細胞可正常或略升高。貧血指數,紅細胞平均體積小于80fl,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小于26pg,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小于0.31。

1.5治療

治療缺鐵性貧血的原則是尋找病因并治療原發病、糾正貧血、防止復發。治療措施主要是補鐵。補充鐵劑的目的在于糾正貧血并補足貯存鐵。口服鐵劑是首選方法,常用硫酸亞鐵和富馬酸亞鐵等;若病人對口服鐵劑不能耐受或不能奏效以及因病情需要盡快糾正缺鐵(如妊娠后期)者,可改用注射鐵劑。鉤蟲病要采用驅蟲治療、月經過多的病人要采用婦科治療、結腸腫瘤要采用手術治療等等。

2 護理

2.1生活護理

指導安排好病人休息,休息可減少氧的消耗。根據病人貧血的程度、發生的速度以及病人的癥狀,合理安排病人的活動。輕度貧血者可照常工作,注意休息和營養。中度貧血者,可做力所能及的散步或其他適當的活動,活動量以不加重疲勞感或其他癥狀為度。重度貧血、缺氧嚴重者應臥床休息,以減輕心臟負荷,必要時給予吸氧,以改善組織缺氧癥狀,并協助給予生活護理,待癥狀好轉后,再逐漸增加活動量。環境要安靜舒適,保證充足的睡眠。輕、中度貧血或貧血發生緩慢、機體已獲得代償能力者,可輕度活動,以不加重癥狀、病人不感覺疲勞為度。

2.2飲食護理

指導病人合理飲食,糾正不良飲食習慣,指導病人保持均衡飲食,避免偏食或挑食,定時、定量、細嚼慢咽,必要時可少量多餐,盡可能減少攝取刺激性過強的食物。應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強調均衡飲食,不偏食、挑食。對于有口腔炎、口角炎、舌炎的病人,應加強口腔護理,預防口腔感染。食欲降低的病人,加入適量的調味品,以刺激食欲。提倡均衡飲食的同時,促進食物鐵的吸收,如動物的心、肝、腎、瘦肉、蛋以及豆類、海帶、紫菜、木耳或鐵強化食物等。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和水果,也可加服維生素C,富含鐵的食物應避免與牛奶、咖啡、濃茶同服。

2.3自我病情監測護理

監測內容主要包括自覺癥狀是否加重(包括原發病的癥狀、貧血的一般癥狀、缺鐵性貧血的特殊表現等)、能否平臥、有無水腫及尿量減少、靜息時呼吸與心跳的頻率有無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癥狀,提示病情加重、重癥貧血或貧血性心臟病,應及時就醫。

2.4用藥護理

2.4.1口服鐵劑 空腹時比餐后或餐中服用亞鐵鹽吸收要完全,但空腹服用胃腸道反應大,病人常不能耐受,故多選在餐后服用,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以便減輕不良反應。主要不良反應為胃部灼熱感、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腹瀉、便秘等。避免與茶、牛奶、咖啡或含鈣、鎂、磷酸鹽、鞣酸等的藥物和食物同時服用,以防影響鐵的吸收,維生素C可防止二價鐵氧化,稀鹽酸可使三價鐵轉變為二價鐵而利于鐵的吸收,因此口服鐵劑時可加用維生素C、稀鹽酸。服用液體鐵劑時,應使用吸管,以免牙齒受損。鐵與腸道內硫化氫作用,生成黑色硫化鐵,故服用鐵劑期間應向病人及家屬作好解釋工作,避免因病人出現黑便而緊張。

2.4.2注射鐵劑 注射鐵劑時病人可有局部和全身不良反應。肌內注射可引起局部疼痛,長期注射可出現硬結,因此,肌內注射應采用深部注射,并經常更換注射部位,以促進吸收。另外不要在皮膚暴露部位注射,以防藥液外溢引起局部皮膚染色。注射鐵劑除可引起上述局部反應外,還可出現面部潮紅、頭痛、頭昏、惡心、發熱、蕁麻疹、關節和肌肉痛、淋巴結炎、低血壓等全身反應,嚴重者可發生過敏性休克,故首次注射時應嚴密觀察用藥后不良反應,并備好搶救物品和藥品。

2.5輸血護理

應根據貧血程度及癥狀決定輸全血還是濃縮紅細胞。注意控制輸血速度,嚴重貧血病人輸血時速度宜慢,防止因心臟負荷過重誘發心力衰竭。

參 考 文 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