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老人的心理護理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6: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老人的心理護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老人的心理護理

篇1

心理護理是指護理人員運用醫學心理知識,以科學態度、恰當方法、美好語言對患者的精神痛苦、心理顧慮、思想負擔、疑難問題進行疏導。用啟發、誘導、說服、解釋、安慰、勸解及調整環境等方法,幫助患者擺脫困難。老年階段(≥60歲)是個體畢生發展過程中的特殊階段,老年人具有獨特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隨著醫療條件改善,人均預期壽命延長,老年人口迅速增加,但老年人大多患有慢性和老年性疾病,其中25%的老年人患有多種較嚴重疾病,因此隨著老齡人口、老年患者數量日益增加,老年患者心理健康維護面臨新的挑戰。

1、心理特點盡管衰老是自然規律,但老年人都希望健康長壽,不愿讓別人說自己衰老。老年人一旦生病,就意味著對其健康有重大威脅,他們易產生較強烈心理反應。通常老年人對疾病診治的態度是寧愿被動接受,不愿主動尋求,以致加重病情。老年患者一般具備以下幾種心理特點:

1.1緊張恐懼心理入院前對醫護人員尤其是對主刀醫生、責任護士不夠信任,擔心手術失敗。當老人病情較重時,意識到死亡降臨可能會出現,表現出怕死、恐懼、激惹,焦慮等情緒反應。

1.2憂慮多疑心理 有些老年患者害怕別人說自己年老體病,害怕遭家人嫌棄而拒絕承認自己有病,不愿就醫,盡管病痛在身,仍勉強操勞,以示自己無病。入院后,老年人一般較固執,喜歡他人恭順服從,不愿聽從他人指令,尤其是年輕醫護人員的意見,有時甚至突然拒絕治療護理,有時又爭強好勝,做些力不能及的事情,如70多歲老人獨自外出不拄拐杖且拒絕攙扶,食用油膩、堅硬食物等,極易導致意外事故的發生,如骨折、中風等。

1.3焦慮不安心理老年人由于社會角色改變、家庭地位下降及長期孤獨寂寞,一旦生病,他們易產生悲觀情緒,自覺在世已無多日,許多事想做卻力不從心,更加重其悲觀、自卑、無價值感。有的老年患者因家庭經濟拮據,擔心會拖累家庭而放棄治療。有的老年患者常提難以實現的要求,情緒波動大,稍不順心就與護士或患友發生沖突,自控力極差。有的老人則小病大養、不愿出院,過分依賴家人和醫護人員,力所能及的小事也要他人幫助完成。

2、心理護理根據不同的心理反應,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心理護理。

2.1老年患者對病情加重時的緊張恐懼心理較為普遍,我們要以熱情友好的態度迎接他們住院,用親切禮貌的語言詳細介紹責任護士、負責醫生、同室病友、飲食制度、探視制度等,幫助他們盡快熟悉環境,引導和協調患者之間、護患之間的關系,鼓勵他們適應新的群體生活或發揚互幫精神。

其次我們要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他們說明病情的重要性、可靠性及安全措施,給他們以足夠的心理上的支持,消除他們的緊張恐懼心理。

2.2遇到焦慮不安心理的老年患者我們要有極大的同情心,充分理解他們的心情,了解并幫助他們解決困難,適當、安排家屬探視。針對經濟困難的事實深入淺出地講解治療與手術之間的關系。手術是在其他治療方法無效的情況下才采取的手段。手術從根本上治愈疾病,使你不再為疾病而擔憂,生活能自理,這樣可以減輕家庭或單位負擔。通過解釋和安慰,消除老年患者焦慮不安心理。除此之外,我們不應忽視對家屬和所在單位方面的工作,主動向他們說明手術的必要性,使他們愿意出錢支持患者手術。鼓勵家屬合理安排好工作,關心照顧好患者,使老年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3、體會心理護理對于疾病恢復,起著積極的作用。在對老年心理護理過程中,我們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

3.1尊敬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是需要受重視和尊敬的,因此護士稱呼老年患者要有尊敬之意,言談舉止要考慮老年人的感受,耐心地與之溝通,老年患者喜歡談及往事,切忌生硬打斷,要耐心傾聽,切不可奚落、挖苦粉刺老年患者,損傷其自尊心。 轉貼于

3.2關心老年患者關心老年患者需給予精神支持和生活照顧。老年患者因病住院,已習慣的生活方式得到改變,因此老年患者更需要得到護士的細心關照。護理老年患者除勤快、細心、耐心、周到、不怕麻煩,還要充分考慮其特點和習慣,如把物品放在老年患者的易取之處,考慮老人的飲食特點的同時盡量滿足老人的口味不勉強老人接受不喜歡的食物,安排好老人的休息睡眠。此外,病室設備和布置也需考慮老年人人性化的需要,如病室放有輪椅,走廊和清潔室設有扶手,地面干燥不滑等。

3.3調節老人情緒安排老人參加些集體運動,如室外散步、打太極拳、練氣功等,可起到調節老人情緒、克服孤獨感之功效。對老年患者獨特的不良行為如易忘事、刻板、古怪等,可在短期內有所改變的,應積極給予幫助,如幫助老人制定日常生活時刻表,按時提醒,以保持其日常生活的計劃性;不易在短期內改變的,只要不影響其他患友和疾病診治,則應避免過度關注,可通過贊揚、肯定等方式使其強化積極行為,忽視消極行為,切忌生硬強迫老人改變日久形成的癖好。

3.4加強社會聯系老年人獨居缺乏照顧,往往會造成老年人性情孤僻、焦慮、多疑等心理因素及社會心理因素,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加強社會聯系,避免孤獨尤為重要。要鼓勵組織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社會,關心公益,積極參加有意義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使他們認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鼓勵其老友、老同事及單位前來看望,也可安排老人的交談活動。親人、朋友、同事的探訪有時僅幾分鐘,對老人卻是莫大安慰。但護士需提醒探望老人者切莫談論強刺激性話題,以免他們因過于激動發生意外。

3.5努力做到“三心”

3.5.1要專心

老年人的認識能力下降,記憶力減退,注意力分散不集中,常常不能很好地遵守醫囑,聽從醫護人員的指導。因此,在一些重要的術前準備、術后護理方面,我們必須忠于職守,專心于老年手術患者的護理工作,認識和體諒他們的心理變化,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

3.5.2要耐心老年人一般都有情緒穩定性降低,對自身情感、行為控制力減弱。我們要正確對待老年患者的這些特點,要耐心、恒心,要不厭其煩地勸解幫助他們,使他們能聽從手術治療的需要。

3.5.3要關心 老年人他們的子女大都成家并且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不能始終陪伴在身邊,這時特別需要護理人員給予熱情的關懷,細心的照顧。生活上的關心,和熱情的服務態度,會給老年患者增加手術治療的信心。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和世界老齡人口比例的逐漸上升,老年患者的心理問題正引起醫學界的重視,而心理護理正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我們不僅要有精通的業務技術和豐富的心理學知識,還要有崇高的道德修養和無私的奉獻精神,這樣才能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為老年患者早日康復創造一個良好的醫療、心理和社會環境,使病人從身心兩方面得到最滿意的康復 。

參 考 文 獻

[1]昌杰.淺談內科老年病人的護理.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000.

篇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08)-4-0107-02

【關鍵詞】外科手術 老年患者 心理護理

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物質精神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大于60歲的老年(按世界衛生組織的規定, 60歲以上為老年)人口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提高。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中老齡系數為8.59%,2000年已達到10%,成為老齡化社會,到2010年達到11.78%, 2030年達到21.82%[1]。從臨床護理實踐中,我們也發現老年外科手術病人的比例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據有關資料統計老年外科手術病人約占外科手術病人的25%左右。老年病人獨特的生理及心理條件,使老年手術病人更添了其復雜性及風險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幫助老年外科手術病人以最佳心態接受手術治療并安全渡過手術期是擺在醫護人員面前的重要課題。現將我院對部分老年外科擇期手術病人實施個性心理護理的體會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對94例擇期普外科老年手術病人實施了心理護理。其中男62例,女32例,年齡60~86歲。

2 老年病人的特點及手術期的心理變化

2.1 老年病人的生理特點 老年病人由于生理機能的退行性變化,其抵抗力、代償力、應激力等均較差,入院時除手術病癥以外大都不同程度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冠心病、肺氣腫、貧血、營養不良等。另外病人的手術病癥也都較復雜和嚴重,如腫瘤、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病變等,給麻醉、治療護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2.2 手術期的心理變化 由于病人特定的生理條件,必然導致心理上的變化,大多數病人病程都較長,認為即使手術也難以延續生命,對手術治療顧慮較多,怕身體承受不住手術的打擊,術中術后出現生命危險,或造成殘廢增加家庭生活上、精神上、經濟上負擔,因而對手術感到緊張和恐懼不安。我們通過術前訪視、交談及細致觀察,本組老年病人的心理特點表現為緊張、焦慮、恐懼、悲觀憂郁與渴望得到有效治療的心理狀態并存。

3 心理護理措施

針對本組老年外科手術病人的生理、心理特點,我科于術前一日由巡回護士和臺上器械護士共同前往病房了解患者各方面情況,在交談中仔細觀察、分析病人的心理狀態,實施個性心理護理,對他們進行宣教和疏導,使病人達到生理、心理的最佳狀態接受手術治療,使手術順利進行,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

3.1 “緊張、焦慮”的心理護理 焦慮作為困擾手術病人的主要心理因素,已被國內外大量研究結果所證實,緊張的心理情緒直接影響機體免疫功能,降低機體的抵抗力[2]。這些對于老年病人均會產生不小影響,焦慮是患者心理問題的表現形式,引起焦慮的主要因素為不了解手術目的,受醫護人員冷落和醫院環境不適。護士在術前通過與患者接觸,了解病人對手術的顧慮,解釋手術的必要性和介紹手術簡要過程,術中怎樣配合等,使老年病人對手術做到心中有數,樹立信心。當病人進入手術室時給予熱情接待,主動介紹手術室環境,消除病人對手術室的陌生感。我們通過對引起焦慮的原因進行分析,做有針對性的疏導,改變患者的認識,情緒和態度,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及時消除不良心理狀態。如一位65歲女性甲狀腺瘤病人,入院前曾聽人說該手術有可能引起聲音嘶啞、抽筋,因此十分緊張與焦慮。我們在術前耐心地向她解釋手術的必要性,介紹手術配合要點,告訴她術中當醫生喊“依”時,要跟著發音,同時讓她知道,現在的手術醫生技術熟練,這種意外是可以避免的。并邀請同病區已做完此類手術的患者與她進行交流,通過實例了解手術過程中的感受及術后效果的體會,使她消除了顧慮,積極配合手術,取得了滿意的手術效果。

3.2 “恐懼”的心理護理 手術對于病人來說是可以認為是一種負性生活事件。目前由于手術前宣教工作跟不上,大部分病人對手術治療了解不夠,當病人知道要采取手術治療時,會產生比較強烈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加上疾病的痛苦,使他們處于高度的緊張恐懼之中,增加了術前、術中與術后配合的難度。本組一例泌尿外科終末期腎病的老年病人,需行左前臂A-V吻合內瘺術,住進泌尿外科前一直在進行血液透析,病程較長,經歷了血液透析的痛苦,因而對將要進行的手術產生了恐懼心理。在醫護人員耐心勸導下,該患者雖同意手術但仍未消除對手術的恐懼心理,在進入手術室后,由于高度緊張和恐懼,引起交感神經興奮,血漿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含量上升,導致血壓劇烈升高,心率增快,達到無法手術的程度而只好改期。后來,我們手術室護士和經治醫生一起到病人床前,向他介紹手術室有先進的監測儀器,在術中會一直進行監護,并有專職的麻醉醫生及巡回護士守護在身邊,一些微小的變化都會被發現,而且該手術對身體沒有多大危害,根據其本人的身體狀況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并舉例說明手術的安全性和良好效果,最大限度地減少病人對手術的恐懼。當病人再次被接進手術室時,對醫生、護士不再陌生,提高了信任感和安全感,巡回護士陪伴在他的身旁,主動與其交談,使其放松,轉移病人對手術的注意力,配合麻醉師盡快使其處于睡眠狀態和麻醉狀態,最終使手術得以順利完成。

3.3 “悲觀憂郁”的心理護理 老年病人由于生理機能的退行性變化,往往情緒悲觀、憂郁、態度消極。認為年齡大了,不能和年輕人相比,對疾病康復缺乏信心。老年人心理負擔重,生活上依賴性較強,我們對病人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感,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與幫助,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主動配合手術治療。家屬要鼓勵患者勇于接受手術,這也是手術能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之一[3]。如一位78歲胃癌的男性患者,其老伴已故世多年,3個子女都各自成家,加上工作繁忙,平時少有時間陪伴老人,使他倍感孤獨。加上老人平時性情暴躁,與家人關系較疏遠,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拒絕接受手術治療。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找到了他的子女,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對家屬講明手術的必要性,對病人康復的意義。家屬轉變思想后盡量抽出時間陪伴老人,當老人感到孤獨時給予同情和安慰,并讓老人知道他對家庭來說仍然是重要的。從而使老人又感到了家庭的溫暖,愉快地接受了手術治療。

總之,手術對外科病人是一種應激,因手術帶來的心理康復問題對手術預后有直接影響,國外研究資料表明,術前對病人實施健康教育可有效地減輕術后疼痛,減少手術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4],尤其是對老年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通過術前對老年外科手術病人進行心理特點分析,實施個性心理護理,加上巡回器械護士、手術醫生、麻醉師的配合默契,使手術進程縮短,促進了手術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 雷海潮.我國慢性病患病率的未來趨勢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1996, 15 (10): 7-9.

[2] 劉振華.腫瘤預后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5:248.

篇3

【關鍵詞】新生兒 舒適護理 疾病

1.影響患兒舒適的相關因素

住院的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和危重兒來說,不舒適因素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1.1環境因素 出生不久或剛自母體娩出的新生兒,突然離開母親及熟悉的環境來到陌生的醫院,接觸到周圍環境中各種說話聲,哭鬧聲以及各種治療護理的干擾,從而影響新生兒的睡眠。

1.2 生理因素 患兒自身疾病所致的各種不舒適及疼痛,新生兒睡眠時相被打亂所引起的不舒適,各種致痛性操作如靜脈注射,采血,有創檢查等引起的疼痛及不舒適,醫院環境中各種噪音的干擾引起患兒不適等。

1.3 心理因素 由于新生兒處在一個生長發育的過程之中,不同的生活環境對不同的新生兒表現也是多種多樣的。概括來說,有以下幾種:1)恐懼心理:患兒離開母親熟悉的懷抱或裸睡在暖箱、光療箱中接受治療,會因失去安全感而產生恐懼心理。2)煩躁易怒的心理,由于治療過程以及疾病本身的一些疼痛,會讓患兒心情煩躁,難以控制情緒。3)孤獨的心理,患兒接受治療,接觸到的都是不熟悉的環境和人員,沒有了家的感覺,就會感到孤單無助。(4)新生兒出生不久,正處于與親人相互認同的情感連接時期,因住院所致的母嬰分離使其情感聯接中斷,會不同程度影響新生兒心理社會發展的需要。

2 護理

2.1給新生兒創建安全舒適的環境 (1)新生兒病房應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每日開窗通風2次,每次30分鐘。溫度在22-24℃,濕度55%-65%。調節室內光線適宜,避免受到強光刺激。(2)病房應保持安靜,醫護人員說話時應輕聲細語,尤其在靠近患兒時降低音量。做到三輕,即說話輕、開門輕、走路輕。監護儀及電話音量調到最小聲,要及時回應并解除監護儀及輸液泵的報警。護士在進行治療操作時盡量集中進行,減少對患兒的干擾和刺激。(3)病情允許時每天應至少給患兒沐浴一次,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工作。及時更換患兒衣物,隨時保持患兒的衣物及床單位清潔,干凈。

2.2 減少患兒的不舒適及疼痛 (1)密切觀察患兒病情,及時發現患兒的不適及疼痛,必要時遵醫囑給予干預措施。由于新生兒不能用言語表達自己的不適及疼痛,所以要求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要細心觀察用心去體會。(2)盡量減少侵襲性操作和疼痛刺激,給患兒提供不被打擾的睡眠時段,各項護理操作集中進行,切忌突然驚醒患兒。操作前輕喚醒患兒,集中進行操作,動作輕柔、緩慢,評估操作所致的疼痛,可給患兒口中放置安慰奶嘴轉移注意力,控制疼痛。(3)對于醫務人員的專業技術也有較高的要求,提高自身穿刺技術,減少侵入性操作的次數,減少患兒痛苦。這些專業技能極大地體現在平時的治療護理過程中,同時要熟練地掌握一些無痛技術操作,盡量的減少因治療給患兒帶來的疼痛及不適。

2.3 促進患兒心理舒適的護理(1)護士在進行治療護理操作時,用溫柔的眼神注視患兒并盡量用輕柔的語言與患兒交流說話。在進行致痛性操作時在患兒口中放置安慰奶嘴,同時可用手輕輕撫摸患兒頭部、手、腳、背等身體的各個部分,通過觸覺刺激,使患兒產生愉快的情緒,建立安全感從而減輕患兒對疼痛的感受性。(2)加強業務水平的學習,加強護士對新生兒疼痛相關知識的學習,使其認識到疼痛對新生兒身體及遠期發育的影響,重視及掌握新生兒的舒適護理,培養醫護人員用母愛來細心呵護每一位小生命。(3)護理人員還要發揮病房的最大潛能,盡可能地把病房布置得像家一樣,從墻面的布置到房間里花草的擺放,從病房里的光線到物品的擺放,讓病房徹底擺脫傳統意義上的病房,真正的成為新生兒的一個樂園,在這里,一切都沒有什么變化,他們還是可以無憂無慮的玩耍,給新生兒一種家的感覺,消除對于病房的陌生和恐懼,讓他們拋除一切壓力輕松的接受治療。同時,要設身處地的去為新生兒著想,及時了解新生兒家屬的需求和意見,親切的去和他們交談溝通,并及時熱心的去解決他們遇到的一些問題,做到人性化的服務。(4)面對特殊情況,如新生兒由于病痛或其他原因產生哭鬧的狀況。這時候,護理人員千萬不要急躁,而應該采取耐心、細心、同情的態度,哄哄他們,如唱歌給他聽,拿出玩具和他們玩,慢慢的平復他們的心情,再開始治療。在“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下,對于新生兒科的護理人員來說,在切實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還要加強對于舒適護理的重視,并且把這種理念運用到臨床工作中去,在對新生兒的治療過程中,要積極地與新生兒建立起友好和善的護患關系,以親切和善的態度耐心細致的面對一切情況。并針對不同的新生兒出現的不同的身心問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護理方法,讓新生兒得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良好的照顧,輕松的度過在醫院的治療過程。

4.結論

舒適是人的基本需要,正常情況下人都能滿足自身的舒適需要,但新生兒由于其特殊性無法滿足自身的舒適需要,所以需要護理人員幫助。舒適護理是一種整體的、個性化的、有創造性的有效護理模式,它使人在生理、心理、社會、靈魂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者能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舒適護理模式體現了整體護理的內涵和護士的綜合素質,真正體現了以病人為中心的人性化服務理念,順應了醫學模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篇4

根據調查顯示,截止2007年底,全國城鄉失能老年人口為1350萬,加上生活半自理老年人,大約3500萬人。卓彩琴等人就研究殘疾人就業排斥的問題,發現農村殘疾人存在就業率低、就業支持不足。姜向群則研究老年人的就業現狀,發現中國勞動力就業市場上的就業年齡限制比較普遍,對老年人就業存在較大限制。羅泮等人研究了農村殘疾人社會融合現狀,結果顯示他們受教育程度低下、溝通交流對象少、收入渠道單一、生活水平低下、社會支持有限等,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了農村失能老人。馮朝柱的研究也發現殘疾老年女性在婚姻、經濟、社會保障等方面均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社會支持薄弱。

一、研究方法

(一)被試

本次研究采用隨機整體抽樣法,隨機抽取寧波市鎮海區一個村和一個社區,抽樣人數共為328名,其中男性158位、女性169位,其年齡均在55周歲以上。其中居住在城鎮的共143人,居住在鄉村的共184人。

(二)研究方法

使用問卷法和訪談法相結合的方式。

《失能老人現狀調查問卷》,包括對失能老人現狀、失能程度、幸福感指數量的調查。訪談法是針對有失能表現的老人,上門訪談,了解其生活狀態。

(三)統計分析

數據輸入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失能老人現狀以及特征

1.失能老人生活現狀

失能老人中,有28.3%的老人已經喪偶。有61.6%的失能老人與子女同住,高于健康老人12.4個百分點。獨居失能老人占到總體失能老人的15%,這類老人通常只是輕度失能,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也有失能程度較重,但本身沒有子女,需要鄰里和政府幫助的。

78.6%的農村失能老人的收入主要來自于農保,只有1.6%的失能老人的收入是來自家庭、親人的支持。農保收入一般是每月400-600元左右。收入在500-1000元之間的老人最多,占到60.3%,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的老人較少,僅為4%左右,沒有失能老人收入2000以上。農保的覆蓋面較廣,基本解決了失能老人的收入問題,很大程度地保障了他們生活。

2.失能老人特征

老年人的身體失能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顯著上升,在55-64歲之間,有25%的老人出現身體障礙;65-74歲,上升到35%;75-84歲之,上升到50%;85歲之后,上升到了71.4%。84.4%的失能老人,同時患有兩種及以上的身體障礙類型。四種常見的身體障礙類型中,視力障礙最為普遍,聽力障礙次之,再者是肢體障礙,比重最小的是言語障礙。言語障礙的老人通常伴有其他類型的身體障礙,他們的抑郁表現也是四種類型中最多的。

身體失能的老人都伴隨著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能和社會失能。身體失能的直接影響是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能力減弱,這就會影響他們功能的發揮(例如,工作、社交、外出游玩等),超過五成的失能老人表示,他們在獨立處理一些問題時會有困難,同時記憶力差,需要他人提醒。

健康老人的幸福感指數顯著高于失能老人的幸福感。多重障礙或單一類型障礙的老人之間,他們的幸福感沒有顯著性差異,即一旦老人在某方面存在障礙之后,其幸福感便會降低,但不會受障礙類型多少的影響。同時失能老人的抑郁表現顯著多于健康老人,由于身體失能導致他們的行動受限,進一步影響其心理和情緒,老年抑郁的發生率也較高。

三、結論與建議

老年人的身體失能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顯著上升;身體失能的老人都伴隨著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能和社會失能。

篇5

[關鍵詞] 結腸鏡檢查;老年患者;人性化護理干預; 心理狀況;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33-008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humanis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colonoscopy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4 in our department,66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andom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3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examination and symptomatic care,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inspec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manis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SAS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colonoscopy and arrive at the terminal ileum of time,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SAS score of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SAS scores of the interv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Colonoscopy; Elderly patients; Humanis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Psychological status; Nursing satisfaction

結腸鏡檢查是目前診斷結腸疾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多數患者不能耐受該項侵入性檢查,對該項檢查存在緊張、焦慮或恐懼感,尤其是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由于身體各項生理機能下降,在檢查過程中出現不適的情況較嚴重,患者常同時出現緊張、焦慮等負性心理,甚至不能配合檢查。人性化護理是使患者在就醫全過程中感到方便、滿意,體現了“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內涵。人性化護理有利于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進而提高護理質量。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將人性化護理模式應用于老年患者結腸鏡檢查全過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科行結腸鏡檢查的老年患者66例為研究對象,年齡60~80歲。均為首次行結腸鏡檢查,除外腸道手術史,排除嚴重器質性病變、高血壓、冠心病、肺部疾病等。其中男37例,女29例。其中腹痛9例,便血20例,便秘11例,排便習慣改變及黏液膿血便15例,其他11例。文化程度:小學40例,初中15例,高中及中專7例,大專及以上4例。將66例患者按照隨機分組的原則,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3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比例、平均年齡、文化程度、臨床表現等臨床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檢查及對癥護理,干預組同時于檢查全過程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2.1 檢查前護理 檢查前患者易產生緊張、恐懼和疑慮心理,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的不同心理狀態進行心理干預。與患者誠懇、親切地交流,緩解患者的憂慮和恐懼等心理。檢查前告知患者及家屬檢查的必要性及檢查目的、檢查步驟、插管過程、如何配合等。指導患者檢查前3 d進低脂、細軟、少渣的半流質飲食,檢查前24 h進流質飲食。檢查前督促患者清潔腸道,確保患者腸道清潔。

1.2.2 檢查中護理 術中向患者說明檢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指導其深呼吸,同時播放柔和、輕松的背景音樂。護士除了在檢查中觀察患者病情、做好心理安慰及放松療法外,正確的手法按壓腹部、協助醫師順利進鏡也是重要一環。當醫師進鏡到這幾個難點時,護士應在相應的部位行手法按壓,使內鏡能夠順利通過,同時用手適當按壓疼痛部位也可緩解患者的不適。

1.2.3 檢查后的護理 術后囑患者無腹脹、腹痛后可進食無刺激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觀察患者術后有無虛脫、腹痛、便血等并發癥的發生。如出現面色蒼白、腹脹、劇烈腹痛、血壓下降、脈率及心率增快等提示腸穿孔,大便次數較多提示腸出血,應及時報告醫師,積極處理。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3.1 焦慮癥狀評分 應用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的焦慮癥狀進行評分,共20項,每項0~4分,SAS標準分>50分為有焦慮癥狀,評分越高,表明其焦慮癥狀越明顯[6]。

1.3.2 兩組患者腸鏡到達回腸末端的時間及護理滿意度情況 比較兩組患者腸鏡到達回腸末端的時間。護理滿意度通過自制的調查問卷進行評價,包括對護理工作中的治療環境、護理人員儀表、護理人員的工作態度、心理疏導等方面,滿分100分,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3 討論

結腸鏡檢查是目前診斷腸道疾病常用的方法,由于該檢查為侵入性檢查,檢查過程中患者迷走神經受刺激,腸道平滑肌牽拉,使患者出現疼痛等一系列不適的癥狀及緊張、擔心、恐懼等負性心理,尤其是老年患者,文化程度相對較低,且常存在血管硬化、血流動力學代償能力差、呼吸功能下降等因素,反射性引起腸道痙攣收縮,加重腹痛,影響進境,甚至導致檢查失敗。因此,護士的護理服務行為直接影響檢查質量。

現代護理學的發展要求內鏡室的護理工作應該更加注重“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性化護理。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護理通過對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務,從而更好地體現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在結腸鏡檢查過程中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使患者在生理及心理等方面達到最高的愉悅程度,將不適度降到最低,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感,使其能夠很好地配合檢查。

本研究干預組老年患者在檢查前、檢查中及檢查后著重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可以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檢查。進入內窺鏡室后,熱情迎接患者,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在安全、舒適、放松的氛圍下完成檢查。檢查完畢后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待患者完全清醒,幫助患者穿好衣褲,在家屬陪同下離院,使患者真心體會到護理人員的真誠愛心與呵護。本研究顯示,干預組患者的SAS評分干預后顯著低于對照組(40.83±7.83 vs 45.64±6.12,P

綜上,對老年患者行結腸鏡檢查過程中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可以緩解其焦慮心理,使患者對手術的適應性、配合性增強,提高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林麗娌,李佩,雷艷,等. 舒適護理在結腸鏡檢查中的應用[J]. 全科護理,2010,8(12):1041-1042.

[2] 汪梅枝. 老年患者結腸鏡檢查中實施舒適護理的效果觀察[J]. 臨床醫學工程,2014,21(2):254-256.

[3] 陳金娟. 老年患者無痛結腸鏡檢查的臨床觀察和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5):770-771.

[4] 楊琴,徐穎霞. 老年患者無痛結腸鏡檢查術的護理配合[J].中國社區醫師,2007,9(17):155-156.

[5] 岳新霞,何江渝,周潤茂. 人性化護理對老年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J]. 當代護士,2014,3:80-81.

[6] 朱金早,劉善紅. 護理干預對老年便秘患者電子結腸鏡檢查腸道準備的影響[J]. 現代臨床護理,2013,12(7):20-21.

[7] 常青,葉克鳳,胡素芳,等. 老年患者電子結腸鏡檢查術的心理護理[J].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雜志,2009,7(4):136-137.

[8] 郭菡. 對老年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的探討[J]. 中外醫學研究,2010,8(4):90-91.

[9] 張茵. 人性化護理在老年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1):44-45.

[10] 龍美麗. 人性化護理在老年患者中的應用[J]. 右江醫學,2013,41(2):306-307.

篇6

【關鍵詞】HHN模式養護;臨終病人;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396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5-2712-01臨終關懷是指社會各層人員組成的團隊,向臨終患者及家屬提供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面的一種全面性支持和照料,是一種深層的社會衛生保健服務項目。隨著我國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老人服務和養老方式已成為整個社會面臨的一大挑戰。傳統家庭照料關懷模式開始動搖,少子化、高齡化的現象導致高齡老人缺乏照料。特別是在老年人生命歷程的最后階段-臨終階段,大多數老人得不到需求的服務,我國目前雖已有臨終機構約100多家,但與臨終老人的需求還相去甚遠。在我們地區這一問題也非常顯著。關懷臨終者,讓臨終者“善終”、“優逝”是人類社會現代文明的體現。[2]為使臨終老人安詳平靜,有尊嚴的離世。我院老年養護科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一項創新的工作模式-HHN。采用HHN模式即醫院、家庭、護理三位一體模式。這一模式的開展是臨終老人在人生的最后歷程同樣得到熱情照料和關懷,體現了生命的價值意義和尊嚴。

1資料及方法

1.1評估臨終老人對進入病區的老人熱情接待并對其生理狀態及心理情況進行評估,內容包括肌張力、循環功能、呼吸功能、胃腸道功能、知覺、意識、疼痛情況及老人的心理反應過程所處的階段,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級并判定相應的護理措施。

1.2全新的房間環境,將病房家庭化,于2012年將房間墻面改為淡藍色系和淡粉色系兩種,去除白色給人以刻板、冰冷的印象,保持室內清潔、安靜、空氣新鮮、溫濕度適中,每個房間備有電視、衣柜、雙屜桌、扶手椅、小茶幾、床頭柜,床位改為木質軟床以達到使人舒適的目的,房間內配以裝飾畫及音響設備,并放置綠色植物,以艾草、薰衣草、萬年青為主,即可凈化空氣又能散發安神氣息,使老人在溫馨舒適的環境中度過有限的時光。

2護理家庭化

2.1人員要求工作人員要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能給人以尊重、關懷、不可厭倦。護理人員著裝改為分體式粉色服飾,上崗化淡妝,具備臨終關懷相關知識與技能,在護士之外,配備護理員(經過專業培訓)根據老人的要求設置一對一,一對二陪護即24小時專人陪護,將所有生活護理及基礎護理更加精確化。護理人員具備死亡相關知識,選擇適當時機進行相關知識宣教。

2.2臨終關懷內容

2.2.1身關懷透過醫護人員及家屬之照顧減輕疼痛,再配合天然健康飲食提升身體能量。

2.2.2心關懷透過理念建立減輕恐懼、不安、焦慮、埋怨、牽掛等心理,令其心安、寬心,并對未來世界(指死后)充滿希望及信心。

2.2.3靈性關懷回顧人生尋求生命意義或多半透過宗教學說方式建立生命價值觀,如永生,升天堂,往極樂世界等。

2.3護理措施

2.3.1改善老人呼吸功能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定時通風換氣。根據老人情況采取不同臥位,長期臥床或肌力差的老人定時拍背排痰,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吸氧。

2.3.2做好皮膚護理每日清潔皮膚1-2次,包括面部、背部擦拭,會及四肢清潔,對大小便失禁者要保持會陰、肛周皮膚的清潔。保證床單位干燥、整潔無屑渣,放置氣墊,按時翻身,按摩皮膚,必要時使用減壓貼,防止褥瘡的發生。

2.3.3疼痛的護理做好觀察包括疼痛的性質、部位、程度、持續時間及發作時間,護理人員要以同情、安慰、鼓勵的方法與老人進行溝通交流,采用有助于鎮靜病人情緒的暗示措施,為其創造一個舒適、清潔、有序的良好環境,提供書籍報刊或感興趣節目等措施分散注意力,改善情緒,提高痛閾降低疼痛感,采用WHO推薦的三步階梯療法控制疼痛,注意用藥后觀察。

2.3.4加強飲食護理當臨終老人出現惡心、厭食等不適,護士應給予耐心恰當的解釋,以減輕其焦慮的心理。在飲食上給予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品,并注意新鮮水果及蔬菜的搭配。必要時采用鼻飼或完全胃腸外營養,保證供給。

2.3.5對感、知覺的護理出現眼部不適時要及時給予護理、清水擦拭,紗布濕敷及眼藥的應用可消除老人的不適感。臨終老人的最后階段可伴有聽覺的消失,此時護理人員應以觸摸等非語言交流方式消除老人的孤獨感。

3心理疏導

3.1針對臨終老人,在人生的最后階段每個人都會經歷十分復雜的心理歷程,依照美國醫學博士布勒.羅斯于《On Death and Pying》一書中對臨終患者心理反應五期的劃分[3]。護士不僅要做出及時的評估,且要以同情、關愛、細致、耐心來為老人提供心理疏導,使他們在不同的心理階段都能得到工作人員寬容、真誠充滿愛心的照料,安詳、平靜有尊嚴的度過最后的時光。在可能范圍內盡量給予老人活動的空間,保護老人不受到不必要無意義及殘酷醫療措施,讓其體會到自己的人生在宇宙中是有意義的存在。

3.2針對家屬,接受親人瀕臨死亡的過程充滿痛苦和壓力,進而會產生出復雜的心理反應和行為,適當有效的心理疏導和護理手段會使家屬盡快的平靜面對,獲得心理慰藉,也可彌補其照料缺憾。

4中醫手法按摩,以輕柔手法對老人進行全身按摩

首先對頭部以指療法在督脈正中、兩側1、2線進行按摩,力度輕柔,達到提神醒腦的目的。其次對四肢以捏拿法進行按摩,起到舒筋活血的目的,然后對各關節進行按摩,以手掌捏揉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酌情給予360度旋轉式按摩,在下肢,可捶打環跳穴以雙掌貼于膝關節兩側,做360度環節按摩,至發熱為宜。還應注意腓腸肌的按摩,以捏拿手法力度適中可防止肌肉萎縮,不可忽略足底涌泉穴的按摩。按摩的過程中要隨時觀察老人的面色、精神、生命體征、意識狀態等,在允許的情況下可對老人腹部和背部進行按摩,最后還可對全身實施拍打性按摩、撫摸式按摩以促進睡眠達到舒適。

5天使親情服務隊,醫院黨辦、護理部、工會等部門定期組織親情服務隊為臨終老人提供各種服務,使老人在人生的最后階段仍能體會社會關愛,獲得滿足感。

6滿意度問卷調查,自制滿意度問卷,就環境、服務、健康宣教等十項問題進行調查,對我院給予HHN模式的30位臨終老人及周邊老年公寓同等數量的臨終老人進行問卷,共發放60份收回60份。

7結論

HHN模式對臨終老人的護理,是老人在人生的最后階段獲得生理、心理、情感、精神方面的滿足,引導老人樹立正確的死亡觀,安詳、有尊嚴、平靜的接受死亡,生命質量得到提高,在安寧和舒適中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對于家庭使其盡快的平靜以度過居喪期,獲得情感支持,保持身心健康。HHN模式的開展使臨終關懷的意義在較大程度得到發揮。

參考文獻

[1]馮書銘.老年群體臨終關懷的社會保障與支持,2009:501.

篇7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口年齡結構發生變化,人口老齡正在增加,我國也正在成為老齡化國家,目前65歲以上的人口已占20%,隨之而來的老年患者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由于年齡的增長,各類生理狀況也在發生變化,老年人的心理狀態也會有所改變,手術本身對病人而言就是一個刺激,可引起一系列消極的心理反應,直接影響到手術的效果和傷口的愈合,因此首先要改善病人接受手術時原來的心理狀態,以獲得整個手術的順利進行。隨著現代醫學從生物醫學模式向心理―社會―生物醫學模式轉變,護理模式也由功能制護理轉為整體護理模式,因此在護理老年手術患者過程中,護士要做好心理護理,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良好的人際關系為最佳作用。

1老年患者的特征

1.1生理特征

1.1.1精神活動能力減弱由于大腦功能衰退導致病人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范圍縮小,聯想緩慢,對事物的反應減弱,記憶力下降。

1.1.2感知覺減退視覺、聽覺、皮膚感覺退化,病人表現為耳聾、眼花、視力下降,對冷熱刺激不敏感。

1.2心理特征情感變化尤為明顯。固執、偏見、猜疑、急躁、自卑感,尤其是即將手術時,表現為緊張、焦慮、恐懼、抑郁、絕望等消極情緒。

1.2.1緊張往往某些病人在來醫院就診時,就不免產生緊張心理,特別是在明確診斷為需要手術治療時,就會特別害怕,有的老年病人還會有嚴重的心理失衡,情緒低落,沉默寡言。

1.2.2焦慮由于老年人的適應能力差,住院后飲食起居、休息睡眠等生活常規受到擾亂,加上環境的陌生都可產生焦慮不安。

1.2.3恐懼老年人由于身體各方面功能的退化,導致許多疾病的發生,容易受到死亡的威脅,所以往往會產生恐懼的心理。

1.2.4自尊心理有的老年人平常就性格固執,患病后更是堅持己見,常常會拒絕配合治療或護理,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意識,表現有自憐、抑郁等。

1.2.5絕望由于疾病的原因,手術可能造成的并發癥或帶來生活上的改變,而造成精神打擊,悲觀失望;另一種則由于經濟拮據,子女不能陪伴在床邊而表現得憂傷、絕望。

1.2.6自卑在許多老年患者中,一旦得知疾病需要手術治療,就認為自己在世不長。另外,在農村更會因為自己的年齡已大,心有余而力不足,手術將造成親人的負擔,而產生不安內疚感和自卑心理。

2心理護理

2.1尊重根據馬斯洛的人的需要層次論學說,心理護理及與其交流中尤其要注意滿足老年人的自尊需要[1]。

自尊是指一個人需要獨立、自由、成就和榮譽,它包括自我尊重和受他人尊重。由于老年人社會交往降低,心理障礙增加,甚至失去家庭的幫助,會經常感到不被尊重的威脅,因而老年人對尊重的需要更為迫切。為幫助老人術后盡快恢復,從術前起就要多與其交流,細心聽取意見,恰當地稱呼老人,言行禮貌,耐心傾聽老人的主訴,切不可表現厭煩,對老人的健忘、嘮叨要諒解,能辦到的事盡量按他的要求去辦,術后也要尊重老人的決定,在護理時,尤其不可因其年老,護理工作量大而表現出厭惡、逃避行為。例如有一位雙下肢靜脈曲張行靜脈剝脫術后的病人,一般情況下,我們在護理中都是用尿壺在床上小便,可這位老人堅持不用(在其心理中還是不服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和其家屬共同協助老人下床,在確保老人的安全下,也尊重滿足了他的需要。

都需要護士多在生活上與護理中多加關心和留意。術前要了解患者的家庭、職業、文化程度,通過語言來啟發安慰老人,并用通俗、樸實、恰當的語言回答病人提出的問題,講明手術治療的必要性,介紹經手術治療而痊愈的患者情況,引導病人從心理上自我調節,擺脫恐懼心理,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術后更應主動去接近老人,以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一開始幫助他翻身―坐起―下床―散步,幫助他漱口―洗臉―更衣―如廁,在護理中給予其心理上的安慰,使病人得到溫暖,告訴他每一點恢復的起色、跡象,幫助他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在我科曾收住過多例老年膽囊手術、胃部手術患者,由于在護理過程中給予足夠的關心和幫助,術后及時告訴病人應注意的事項或有可能出現的問題,經過一系列的心理護理,這些病人都能很快適應術后生理上的變化,積極配合治療,經過盡早、足量的功能鍛煉,縮短了恢復時間。

2.3疏導老年病人往往面對手術,會過度傷心,影響食欲與睡眠。在護理時應鼓勵病人盡情的發泄、訴說,待情緒穩定后主動幫助病人分析病情及預后,告知其如何配合治療,以增強病人對術后生活的信心。在圍手術期內,要根據不同的手術階段,及時了解病人的緊張源,在護理中以宣泄、疏導為主,改善病人的情緒。

2.4情感人到老年,由于生理、社會關系的變化,情感會發生諸多的改變,特別是住院后更以孤獨感、失落感為顯著。首先在手術前后要聯系其親友來探視、陪床,其次護士也應多與老年患者交流,增加老年人談話的興趣,幫助老人調節情緒,鼓勵老人在可能的情況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術前在護士協助下自理生活,術后多與老人溝通,幫助老人進行功能鍛煉,尤其是在術后疼痛時,更應陪伴老人,可以握住老人的手或幫老人擦汗這些細致的動作都會讓老人在情感上得到滿足,從心理上振作起來。

2.5護理要取得良好的心理護理效果,還應從護理上對老年患者做好基礎護理及生活照料,術前做好健康宣教,術前飲食、腸道等準備[2];術后由于老年人抵抗力下降,尤其要注意基礎護理,如皮膚護理、飲食指導、指導、活動休息指導,以期從全方位讓老人得到溫馨的護理服務,良好的精神慰籍。

總之,對于老年手術患者,做心理護理時,一定要從言行上尊重,情感上支持,生理上關心,要以心理上的疏導和調適作為主導,讓他們感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并以良好的醫德,熟練的技術來增進老年患者手術的順利性,縮短術后恢復的時間,提高手術成功率。

參考文獻

篇8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875-01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健康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已成為我們不可忽視的問題,空巢老人、獨居老人不斷增加,他們心理上的需要也不斷提高,了解他們的心理,提供相應的護理,已成為我們刻不容緩的任務。只有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質量。從治病先治心的原則,我通過了解住院老人的表現,對他們細致的心理分析和觀察。

1 老年人的心理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1 孤獨感和失落感 老年人退休失去了與同事共同學習工作的機會,兒女已成家,沒時間陪伴身邊只重視生活上的照顧,忽視情感上的交流,特別當老人生病時年老體弱、病程漫長時,思想負擔沉重這種孤獨與失落感與日劇增,不利于疾病的康復。

1.2 焦慮和抑郁 老年人退休后,過去長期習慣了的生活驟然改變,易產生情緒上的波動,產生自卑、無用感,甚至焦慮抑郁、此外老年人喪偶、親友生死離別等對老年人都是最強烈的生活事件,從而感到無限悲傷,再加上有病身體上的不適、自理能力的缺陷幾乎對生活失去興趣。

1.3 自尊心強、固執 老年人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人生體會、事業成功,自尊心比較強、固執、多疑、孤僻或像小孩一樣出現一些幼稚的行為,尤其住院后表現的更加明顯否認自己有病、拒絕治療等。

1.4 控制力下降、易怒 老年人的性格改變,同老年人的腦退化有密切關系,而額葉與性格關系密切,老年人性格發生改變,出現控制力下降,易發怒。住院后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群當中更加難以控制情緒,常表現的激動、行為異常。

1.5 自私、多疑 自私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得病后希望醫護人員圍繞他一人服務,只關心他一個人。對治療和疾病的愈后常表示懷疑。

2 護理措施

根據以上老年人心理問題我總結并采取以下護理措施:

2.1 入院時的心理護理 創造溫馨的住院環境,醫護人員要主動熱情的接待患者,并及時向老人及家屬詳細介紹院內外的環境、各種護理措施以及我們開展的各項服務措施,同時向家屬了解老人生活習慣、心理特征、性格、愛好等,為患者實施心理護理打好基礎,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視,消除憂慮恐懼心理。

2.2 尊重、關心、體貼老人 老年人思想相對緩慢,語言表達較遲緩,記憶力也有所下降,一個問題要交代好幾遍也聽不清,記不住。遇到這種情況應耐心解釋,不急不躁,態度和氣,語速要放慢,鼓勵患者正確的對待疾病、配合治療。遇到他們主動打招呼,并用尊稱,使他們心理上得到安慰,在感情上得到滿足,對能自理的患者,鼓勵適當活動,提高自我護理能力,避免產生依賴心理。

2.3 密切護患關系 由于離開家庭、親人感到孤獨、失落,護理人員應以熱情關懷的態度,對患者進行護理,使他們得到慰藉,在感情上得到一定的滿足,同時根據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溝通技巧,與患者溝通使他們愿意把心理話傾吐出來,尋求護士對他們的理解和幫助,滿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縮短與護理人員之間的距離,增加信賴感,同時用禮貌得體的語言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動員家屬經常陪伴、探視患者。護理人員應諒解患者的異常行為,在生活上主動關心、體貼他們,如帶領全體醫護人員給他們過生日,使他們感受到親切、溫暖,猶如在家的感覺。

2.4 做好病人的安全和用藥的護理 以消除顧慮和猜疑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如病人入睡幫病人蓋好被子、加護欄,行動不便的病人攙扶活動等使病人心理感到在醫院很安全消除一些顧慮。詳細說明每種藥物的用法、用量及作用,口服藥要監督病人服下,外用藥親自幫病人使用,輸液過程中要不斷的巡視病房,控制輸液量和滴速等這些都使老年人感到備受關心,在治療和護理上放心,消除猜疑,更加信任醫護人員,心理處于最佳狀態,便于疾病的恢復。

2.5 注重環境因素對患者心理的影響 環境是支持生命活動的重要因素,在注意房間清潔幽靜的基礎上,盡量將同一社會層次的老人安排在一病室,使他們之間有共同的語言,心靈容易溝通。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保持病室的安靜、燈光要柔和、床鋪要舒適、睡衣寬松使病人有充足的睡眠而保持心情的舒暢。

2.6 注重出院心理護理 根據老年患者不同文化層次講解治療和康復保健知識,并向家屬交待老人住院期間的心理活動及護理效果,并告知子女多陪伴老人,及時觀察病情。出院后及時的隨訪,詢問病情、指導用藥、合理安排飲食,護理不間斷性,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復。總之,護理人員是老年人生命周期中專業健康維護的角色,只有結合身心特點,運用自身的心理護理技巧,才能對老年患者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這對提高老年人生存能力和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更是全方位整體護理的表現。

篇9

關鍵詞:社區老年人;心理問題;護理

在我們社區中,老年人約占總人口的60% 以上。老年期面臨重大的生活改變,如退休、喪偶、由子女照料等,這些變化使老年人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因此,如何針對社區老年人的心理問題,采取科學、合理、有效、穩妥的心理護理對策,是擺在護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在社區護理工作中采取了相應的護理措施,收到了滿意的效果。現將社區老年人心理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調查對象的基本特征 來我院就診過的的60歲以上老人,共214人。其中,年齡結構方面:60~69歲41人,70~79歲76人,80歲以上97人,平均調查年齡82.71歲。性別結構方面:男性106人,女性108人。文化層次方面:文盲29人,小學學歷97人,初中學歷53人,高中(中專)學歷31人,大專、大學及以上學歷4人;小學及以下學歷占58.9%,初中以上學歷占41.1%。婚姻狀況方面:未婚13人,有偶分居2人,喪偶159人,離婚2人,有偶同居38人;喪偶者占74.3%。子女情況方面:沒有子女(含子女已去世)者28人,只有1個子女49人, 2個子女以上者137人、占64.1%。生活自理方面:完全能夠自理者68人,能部分自理者97人,完全不能自理者49人,分別占31.8%、45.3%、22.9%。身體健康方面:基本健康者30人,患1種老年慢性病者58人,患2種老年慢性病者87人,患3種以上老年慢性病者39人;患有老年慢性病者占86.9%。

1.2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自編《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問卷》,以無記名填寫調查問卷的方式,由老人自行填寫,對于書寫困難或文盲者,在每項內容解釋清楚后,由本院護理人員代為填寫。在對調查問卷進行匯總分析的基礎上,根據老年人不同的心理狀態及不同的地位、文化背景,制訂不同的護理計劃,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

2主要心理問題

2.1孤獨、失落、寂寞心理 由于大多數子女因為忙于生計,忽視與老人的情感交流。老人也因為生活空閑時間日益增多,再加上身體、心理及其他原因導致的行動不便,容易使老年人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從未有過的隔絕感或孤獨感,特別是當老人生病時,這種孤獨感與寂寞感就會俱增。調查統計顯示,有71.77%的老人"感到很孤獨",害怕"過節假日",這在本次調查所有心理問題統計中比例最高。有近2/3的老人平時打發空閑時間主要是"看電視""看報紙",有37.01%的老人"經常與人聊天",但也有4.84%的人"很少或從不與人來往"。有53.23%的人"感到自己越來越跟不上社會的發展","覺得自己沒用"(47.58%),"對什么都不感興趣"(49.19%), "害怕生病"(57.26%)。

2.2悲觀、恐懼心理 老年人由于自理能力下降,對自身疾病了解不多,當身體上稍微感到不舒服時,就以為自己得了什么重病,整日憂心忡忡。與此同時,他們經常眼見身邊的人死去,這對活著的老年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刺激,聯想到自己的將來,從而對前途失去信心。調查顯示,184名患老年慢性病者當中,47.37%的老人對自己的病情"了解不多",經常為疾病"感到煩躁不安"(54.39% ),"懷疑自己病情加重"(16.67%)。被調查的214名老人中,21.77%的老人聽到或看到死亡時"心情非常不好"。

2.3焦慮、多疑、抑郁心理 焦慮、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擾及死的威脅,從而產生恐懼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則因生活單調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內心空虛而產生了焦慮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變,社會交往減少,缺乏歸屬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觀失望。這部分老人情緒變得更加脆弱,時常焦慮、敏感。往往為了一句無關緊要的話語、一個輕微的動作而大動肝火。調查顯示,有23.39%的老人"晚上很難入睡",常常感到"身心疲憊"(37.90%)、"容易哭泣或想哭"(11.29%),遇事灰心,悲觀失望。

3護理對策

3.1定期進行健康教育 社區護士為老年人進行處置或做健康咨詢時,解釋耐心細致,遇到聽不清或不懂時,我們會不厭其煩地為老人重新說明,直到滿意為止。健忘時指導老年人有規律安放日常生活用品。老年人應加強健腦鍛煉,如背詩詞、經常下棋等。護理人員應積極營造團結、友愛、親情、和睦、互助的濃厚大家庭氛圍,用愛心、耐心、細心、用心、關心,用專業化、職業化、規范化的服務,讓老年人產生一種和家一樣的歸屬感。

3.2幫助老年人調整情緒 護理人員對老年人應給予特殊照顧,熱情的關懷,減少其精神刺激。除了語言交流外,還使用了非語言交流。例如,扶老年人走路,需服藥的老人為其準備溫開水,在社區護理工作中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們感到愉快。要站在老人的角度了解他們的需求,體諒老人的苦處,盡可能地消除老人的不良情緒。同時,要以一種健康樂觀的精神面貌去感染老人,在老人中樹立可親可信的形象,使老人有心事愿意主動傾訴。

4結論

解決老年人的心理問題,對于老年人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已成為當今護士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社區老年人通過社區護理人員的心理護理,能夠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他們對待疾病采取正確的態度,與醫護人員密切配合,認真學習疾病相關知識,增強了保健意識,這對提高老年人生存能力和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更是全方位整體護理的體現。

參考文獻:

篇10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2409(2007)05-0960-02

住院老人的安全問題已受到各醫院的高度重視。老人在住院期間安全能否得到保障,與醫療護理工作息息相關。各醫院從護理角度對老人的安全問題進行評估、分析,找出薄弱環節,采取應對措施,為老人提供舒適、安全的就醫場所和就醫環境。

1 住院老人常見的安全問題

1.1 臥床老人的安全問題

臥床老人最容易發生的傷害是壓瘡、燙傷、抓傷、感染、窒息或墜床等。這些傷害主要與老人疾病所致翻身活動受限,長期臥床,護理不當而引發的并發癥等有關。

1.2 可活動老人的安全問題

這類老人最大的安全隱患就是對自己的活動能力缺乏正確的評價,過高估計自己,而又不聽醫護人員勸阻,擅自離床活動或不在護理人員的看護下,獨自在走廊抓著扶手行走。這種不遵醫行為,也常常是造成老人意外跌傷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醫院的基礎設施及格局不合理,如地面過滑導致患者跌倒等。

1.3 吞咽障礙老人的安全問題

這類老人由于疾病所致吞咽功能障礙,在進食、服藥、飲水中容易發生嗆咳、誤吸,而致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發生,這些護理并發癥已成為那些高齡伴體質虛弱老人的致命威脅。如我院門診曾收治1例80歲老人進食香蕉而發生窒息,經搶救無效死亡的病例。

1.4 心理障礙老人安全問題

這些老人由于孤獨、寂寞、恐懼或依賴等心理障礙,表現出缺乏安全感而對護理人員特別依賴,只要護理人員離開他們就反復拉呼叫鈴,弄得整個病房不得安寧,時常這樣會造成護理人員的厭煩情緒,而出現不良的言行;有的白晝不分,白天睡覺,晚上活動,很容易在夜間發生跌傷事件。還有的老人有妄想心理,總擔心有人加害他或偷其物品,甚至有個別老人乘護士不在病房時,而悄悄地自床尾邊沿溜下,有可能造成傷害。

1.5 老人的違醫行為所致的安全隱患

老人不聽從醫務人員的指導,擅自外出或不按時服藥-造成不良后果及意外事件的發生。個別老人擔心花錢.以及受外界媒體反面宣傳的影響,認為醫院會騙錢,而缺乏對醫院的信任感,不同意常規的治療檢查方案,有可能會造成漏診、延誤病情的現象發生。

2 老人在服藥中的安全問題

2.1 老人自身因素的安全隱患

有的老人在服藥中不想麻煩護士,而想自己獨立服藥,但由于其行動遲緩、視力障礙、判斷失誤或手持物不穩,而造成藥物丟失、撤落的現象,或有的已經服藥過后又忘記了,又追著護士補藥或質問護士還沒有發藥給他,而出現誤會。也有的老人服藥依從性差,而出現不按醫囑服藥,自行加服多種保健藥。由于服藥種類過多、次數頻繁也會造成老人漏服藥物、不能按時服藥等安全隱患。

2.2 護理工作落實不到位影響老人的服藥安全

2.2.1 由于護士對老人的生活能力和健康狀態評估不足,不能及時了解老人的困難。老人由于記憶力減退,對護士交代的服藥事項容易忘記,而發生漏服或忘記服藥的現象。

2.2.2 護士對老人的人文關懷認識不夠,沒有嚴格執行服藥到口的原則或沒能督查老人及時服藥,致使老人不能準確服藥,而影響治療。護士沒有注意到老人拆除藥物包裝的困難,在發藥前沒有幫助老人打開藥物包裝,而導致意外傷害。

3 老人安全問題的應對措施

3.1 認真落實護理安全管理制度

做好安全護理的關鍵就是要認真落實護理核心制度。如交接班制度、分級護理制度、“三查七對”制度等。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克服懶散的工作作風和僥幸心理,從源泉上消除隨意簡化操作程序所致的不良后果。并根據老人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如老人在進食、入廁、步行、服藥及臥床等方面,制定風險管理預案,提高預見性護理能力,降低并發癥的發生。

3.2做好老人的安全教育

工作中認真評估老人的安全隱患,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教育,耐心向老人講明不遵醫行為所帶來的后果,使其積極配合,并向家屬反饋老人的一些不控行為和由此而帶來的不良后果。同時,護理方面主動做好巡視,及時發現老人的需求,解決存在的問題,及時記錄,隨時隨地給老人一種安全感,這樣可減少老人的一些不安全舉動。

3.3 提高護士的業務素質

護士的業務素質是做好護理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護理人員只有具備過硬的護理操作技術、豐富的理論知識,樹立“以愛為先”的護理理念,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如在操作后隨手上好床欄的習慣.確實為老人提供安全的、可靠的、高質量的服務。同時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和自我保護意識。

3.4 做好人院評估

內容包括:皮膚的完整性、活動能力、吞咽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潛在的危險因素進行詳細的評估和記錄,填寫安全隱患表。對有潛在危險的老人做好護理標識。如有墜床危險者上綠色絲帶、有精神異常者上黃色絲帶等,以對各級人員起警示作用。

3.5 加強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

臥床老人的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是科室護理工作的重點,各級護理人員應定時做好老人的翻身、拍背、擦浴等工作,科室管理者每天做好檢查和督促,確保無護理并發癥的發生。

3.6 加強病房設施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