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工作意見建議范文

時間:2023-05-04 09:18: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農村工作意見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業農村工作意見建議

篇1

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之年,今年是本屆政府換屆的第一年。為了全面完成區委、區政府提出的農業農村工作目標任務,區委、區政府繼續對年農業農村工作實行綜合考核。現將有關事項意見如下:

一、總體要求

堅持“公平、公開、全面、合理”原則,農業農村綜合考核總體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突出重點,兼顧一般,既要考核農民增收、現代農業基地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績效,又要考核具體措施和可做的工作,努力實現“經濟大發展、面貌大改變、素質大提高、關系大融洽”新農村建設目標。

二、考評主要內容

今年對農業農村綜合考核的主要內容:一是主要目標完成情況。重點考核農業增加值、農民人均純收入兩項指標。二是現代農業基地建設情況。包括特色農業基地建設、一村一品”專業村和畜禽養殖示范小區發展、農村專業大戶發展情況。三是農村勞務經濟發展情況;招商引資情況。四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人行便道建設、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項目完成情況、農村環境整治情況。五是安全穩定和工作。包括農業救災、群體性集訪等。五是其他工作。

三、考評辦法

基礎分100分。對考評的各項指標進行量化。

一)主要目標(共30分)

農業增加值增長5%計5分;每減少0.2百分點扣1分,1農業增加值(5分)以統計年報(現價)為依據。該項扣完為止。

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330元,2農民人均純收入(25分)以統計年報為依據。計25分;此基礎上每減10元扣1分,該項扣完為止。

二)新農村建設(15分)

完成區下達任務并經驗收合格,1新農村建設(10分)重點考核農村水泥便道和市、區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項目。計10分,未完成不計分。考核數據由區新農村辦公室提供。

未完成按比例扣減。考核數據由區新農村辦公室提供。2各村“三清理”工作推進情況(5分)各村完成“三清理”工作計5分。

三)重點項目(40分)

未完成按比例扣減,1六大產業項目(15分)考核水果、無公害蔬菜、榨菜、小家禽、肉兔、奶牛的發展情況。完成區下達計劃任務計15分。扣完為止。沒有六大產業項目的鎮街,按85%比例計分。考核數據由區農業局提供。

未完成按比例扣減。畜禽養殖示范區數據由區農業局提供,2一村一品”專業村和畜禽養殖示范區建設(10分)啟動并完成區下達的計劃任務計10分。一村一品”專業村數據由區農業產業化辦公室提供。

計5分;未完成按比例扣減。考核數據由區農工辦、區農業局提供。3專業大戶建設(5分)完成區下達的任務指標。

計5分;未完成按比例扣減。考核數據由區農業局提供。4農村勞務經濟發展(5完成區下達的任務。

計5分,5農田水利基本建設(5分)完成區下達計劃任務。未完成按比例扣減。考核數據由區農田基本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區水農局提供。

四)安全穩定工作(15分)

扣3分,1森林防火(5分)未發生森林火災計5分。每發生一次。該項扣完為止。考核數據由區林業局提供。

2動物重大疫病防治(5分)未發生動物重大疫病計5分否則不計分。考核數據由區農業局提供。

3穩定(5分)發生一次群體性扣5分。考核數據由區辦提供。

五)加減分

每項加1分;市級加3分。1獲得區級有關農業方面的集體獎。

加5分。以此類推。數據由區中小企業局、區農工辦提供。2招商引資。新引進和發展投資100萬元的企業1個。

篇2

一、思路目標

總體思路是:緊扣全面提速、科學發展主題,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新農村建設為主線,按照“穩煙擴果攻菜、提升香菇、壯大勞務”的總體思路,全面實現“三增”(糧食增產、產業增收、農民增收)目標,努力促進農村和農業經濟又快又好發展。

預期目標是:農業增加值完成3.2億元,增長6.3%;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2110元,增長5%,凈增100元。

二、工作重點

(一)以實現“三增”目標為重點,全力抓好主導產業開發

緊扣“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鞏固提高糧、煙、果、畜、菜產業基地規模和效益,著力構建整縣產業園。糧食產業,要以實施小麥科技入戶工程為契機,著力提高科學務作水平,增加單產、保總產,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26萬畝,總產量達到7萬噸以上。烤煙產業,以永正、榆林子、宮河、周家4個主產區鄉鎮為重點,順應政策和市場變化,堅持規范管理,計劃種植、合同收購,力爭把烤煙面積調整到5萬畝以上。果品產業,按照“填平補齊拓展延伸南塬優質果帶、鞏固擴大四郎*區富酸蘋果基地、打造北塬優質示范片帶”的開發思路,堅持新栽與補植并重、規模栽植與零星栽植相補充、栽植與管護相結合的辦法,深入動員、精心部署,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完成新栽果樹5萬畝,其中春季3萬畝,新建永正基地鄉1個,各鄉鎮建設1處千畝以上高標準,規范化蘋果高新技術示范片,完成蘋果套袋8000萬個;果品總產量達到3萬噸,其中蘋果2.5萬噸,實現果品總產值3800萬元,其中蘋果3500萬元;果品出口3000噸,完成出口創匯200萬美元。要加強對新老果園的管理,大力推廣普及果實套袋、貼字、噴施果型劑等新的技術措施,著力提高果品質量和效益。草畜產業,把草畜產業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全縣種草面積達到1.5萬畝以上,;堅持小群體、大規模,年內新建山河鎮佑蘇、西坡五畔養豬小區等兩個專業養豬小區,每個小區發展規模養豬戶20戶,建標準化暖棚豬舍2100平方米,飼養二元、三元瘦肉型良種豬2000頭以上。至年底全縣規模養殖村發展到46個,新增養殖戶200戶,全縣規模養殖戶累計達到4350戶,肉牛飼養量達到4萬頭,肉羊飼養量達到5.5萬只,豬飼養量達到7萬口,雞飼養量達到100萬只。內類總產量達到5000噸,禽蛋產量2000噸,鮮奶產量250噸,羊毛產量50噸,牧業總產值達到6000萬元,農民人均牧業純收入240元。蔬菜產業,以創建川地萬元田、塬在5000元田和山地2000元田為目標,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著力推進蔬菜生產標準化進程,發展無公害和綠色蔬菜生產,切實提高農民收入。全縣計劃落實瓜菜面積6.5萬畝,其中大蔥4.5萬畝,建設宮河萬畝基地鄉鎮1個,千畝示范村30個,設施種菜5000畝,年產鮮菜15萬噸,實現產值1.3億元。勞務經濟,打造品牌、擴大規模,力爭勞務輸出達到5.4萬人(次)以上,勞務收入超過1.5億元,爭創全省勞務輸轉示范縣。

(二)以創建龍頭企業為重點,縱深推進產業化進程

按照“建大龍頭,壯大基地,拓大市場”的思路,扶持發展一批農產品加工增值型和流通服務型的“農”字號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條,努力把基地優勢轉化為加工優勢,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農業增效。一要立足農產品加工興辦龍頭企業。各鄉鎮和農口部門要千方百計引進人才、資金,立足煙、果、畜、菌等特色優勢資源,積極論證篩選一批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項目,通過招商引資、能人帶動、集資入股等形式興辦永正堡住果品氣調庫、宮河果品氣調庫及果汁廠、果醋廠、果酒廠、蔬菜廠、秸桿生物顆粒飼料加工廠等龍頭企業,確保全縣新辦百萬元以上龍頭企業達到10戶以上。二要立足現有基礎扶強扶大龍頭企業。對已辦起的慶陽大地果業公司、聚源果業公司、德龍果業公司、宏源種業公司、西龍公司、萃豐公司、大蔥保鮮生產線、綠源果品公司、康源肉食品加工廠、金禾生物制藥廠等一批農產品加工運銷類龍頭企業,要不斷扶優扶強,特別是作為鄉鎮一定要為企業建好第一原料車間,為企業供應優質充足的原料,支持企業健康發展。三要立足市場需求培育龍頭企業。要緊跟市場需求,圍繞提高農產品質量,拓寬銷售渠道,投資興辦、扶持發展果品套袋廠、包裝箱廠等一批能夠實現農業與工業最佳結合的加工類龍頭企業,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

(三)以創建綠色品牌為重點,加快農業標準化生產步伐

按照高標準、高品位、強輻射的要求,突出名、優、特、新品種試驗示范,進一步提高示范園區、示范基地建設效益,不斷擴大綠色品牌創建力度,支持做大做強名牌產品。一是標準化生產。對于具有縣域特色優勢的大蔥、蘋果、香菇等產業,要建立健全標準化生產體系和管理機制、完善配套設施,不斷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和生產水平;年內規范提高四郎河瓜菜合作社、西龍食用菌合作社、果友合作社等特色產業行業協會3個,新建3個,示范1個。二是綠色認證。要充分利用我縣無工業污染、大氣污染和環境污染的有利條件,積極發展綠色和無公害農產品,爭取使更多的優質農產品取得國家綠色認證。已經上報的香菇、小雜糧等農產品和食品,要確保通過綠色認證。同時,要積極申報**區設施種菜等綠色產品原產地認證保護,維護我縣綠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三是品牌效應。要對已經取得國家綠色認證的“宮河”牌大蔥、“隴密”牌蘋果、“惠爾靈”牌紫蘇油、“個丁個”牌小米,采取多種方式和途徑進行廣泛宣傳,擴大認知面。要加強生產管理,提高品質,以質量爭市場。同時,要掌握消費者需求特點,通過改進包裝、精深加工、設立窗口、打進超市等方式擴大銷售,增加效益。

(四)是以設施種菜為重點,全力抓好川區綜合開發

鞏固老基地,建設新片帶,以水泥構件大棚為主,大中小拱棚結合,使川區設施種菜面積擴大到6000畝,水產養殖面積由80畝擴大到150畝。秦家店、解川基地要注重現有大棚的維護,加強管理,突出效益,突出示范帶動作用。對已損壞的大棚政府給予適當補助,山河鎮負責修復和維護,早春菜明年3月15日開始移栽,4月底上市。新建宮河長口子、代店和永正佛堂兩個示范點,在扶貧整村推進的基礎上,每點新建水泥構件大棚100座,帶動中小拱棚和常規菜生產,使四郎*區西部連成一片,形成較大規模的無公害蔬菜基地和新的示范片帶。一是對扶貧整村推進永正佛堂已建的30個、永和房河已建的18個水泥構件大棚要抓緊購置竹桿、棚膜,春節前全面完成建設任務,移栽菜苗要和秦店子示范點同步進行。二是新建大棚分兩季完成,前季必須于3月1日開始打墻,3月底完成建棚所有工序,4月初直播瓜類,瓜菜銷售完再栽植西芹,實現一年兩收。三是后季建棚必須于麥收后7月10日開始、8月10日全面完成建設任務,并移栽西芹或大白菜,實現當年建棚,當年見效。新栽優質雜果2萬畝,建成秦家店千頭肉牛養殖小區,畜禽規模戶達到500戶以上。完成石家灣子渠道維修工程,恢復灌溉面積5400畝,完成彭姚川河防護岸工程,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生活水平。

篇3

根據省林業局、省委農辦、省發展改革委《關于*新農村試驗區林業發展規劃》,為切實抓好我市2009年*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林業建設,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建設原則

試驗區林業建設要按照適地適樹、尊重農民意愿的原則,依據《林業發展規劃》,實行用材林、果木經濟林、綠化風景林合理布局,大力發展以楊樹為主的速生用材樹種,做到見縫插綠、栽滿栽足,真正把綠化美化環境與提高農民經濟效益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展現水鄉新農村綠色家園特色。

二、建設內容

2009年,全市*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林業建設以沿仙祟線、*線的64個村為建設重點,全面完成試驗區內以工程造林為主的溝渠路綠化。重點建設*鎮*片、*鎮*片、*鎮*片、*鎮*片、*鎮*片、*場鎮*片、*鎮月池片、*區*、*辦事處新金片、新堤綠化片等10個片區。

三、工作措施

(一)切實加強對試驗區林業建設工作的領導。市政府成立*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林業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常委、副市長劉生彥同志任組長,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戴百成、市林業局局長杜耀平同志任副組長,市林業局、財政局、國土局、規劃局、水利局等相關部門的負責人為組成人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蔣祥熾同志任辦公室主任。試驗區內的各鎮辦區均應成立相應林業建設領導小組,實行分片負責、責任到人的辦法,明確片區責任人及建設具體內容和要求,確保試驗區林業建設順利實施。

篇4

當前為大力發展優質安全和高效生態農業,切實增強農業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現根據上級有關精神,結合本街道實際,特制訂如下政策意見:

一、積極優化農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1、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安排10萬元資金鼓勵建基地、調結構,發展特色、綠色農業和高效生態農業,新建基地和原有基地改造要求面積在50畝以上或投資在20萬元以上。對評為省名牌產品、市名牌產品的給予2萬元、1萬元的獎勵;對新獲得國家、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分別給予2萬元和1萬元的獎勵;對農產品基地通過國家、省綠色和無公害認定的,分別給予2萬元和1萬元的獎勵。

2、積極鼓勵各種所有制經濟投資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建設。新建和擴建農業企業需要用地的,須有合法手續,給予城建配套費50%優惠。對于新引進的農產品加工、儲運和生產設施給予一定補助。

3、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經市考核新列入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的,除享受市獎勵政策外,街道給予每家1萬元獎勵。

4、安排5萬元用于新技術、新品種引進、農技培訓和農業信息服務以及糧食豐產方補助。

5、繼續扶持畜禽規模經營和養殖設施建設。凡飼養生豬在500頭以上,養雞鴨在10000只以上,養鵝在5000只以上,養兔在2000只以上,防疫、排污設施好,生產臺帳齊全,視規模各取前三名進行獎勵,街道辦事處安排此項資金為3萬元。養殖設施和防疫設備當年投資5萬元以上給予10%的補助。補助總額全街道不超5萬元。安排1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動物疫病防治工作。

6、繼續培育農民推銷員隊伍。推銷本街道農產品價值100萬元以上,取前三名各獎6000元、4000元、2000元。

7、鼓勵種糧大戶發展糧食生產。凡種糧20畝以上每畝補助10元,50畝以上每畝補助15元,80畝以上每畝補助20元。安排10萬元用于農業災情風險補助。

8、鼓勵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凡符合市農林局要求的合作社,經營正常,管理規范,成績突出,評上市級以上示范合作社的,給予10000元的活動經費補助。

9、鼓勵發展“訂單”農業。對農業龍頭企業和購銷大戶與專業合作組織及農戶簽訂農產品收購合同,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并預付定金的,給予適當的獎勵。

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支持出口創匯農業。

10、凡在本街道承包土地,投資農業種養殖業并列入本街道農業產業化基地的外地經營者,子女入學與本地社員一視同仁;要求在本地安家落戶的(在與村處理好有關政策的基礎上),享受本村村民的待遇。

11、積極鼓勵農產品出口創匯。凡農產品出口創匯的,根據當年出口額,按比例給予獎勵。

三、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12、實行內河疏浚補助政策,街道級河道繼續采取挖泥船挖掘,由街道負擔。鼓勵行政村積極采取吸泥泵、挖泥船或人工挖掘,疏浚村級河道,經農經辦驗收合格的,補助每立方米1.5元。

13、抓好河道長效管理工作。全面落實河道長效管理責任制,各河道保潔管理員要嚴格執行“6天6小時”工作制,要達到河面無雜草,無漂浮物的要求。各村要加強對河道保潔管理人員的管理,農經辦確定專人負責每天對保潔情況進行檢查。每月農經辦抽調人員對各村的保潔情況進行抽查,檢查的結果作為河道保潔人員工薪考核的主要依據。對河道保潔好的村進行獎勵,取前三名,各獎5000元、3000元、2000元。

14、綠化造林。列入生態綠化村建設規劃,經上級主管部門驗收合格,給予重點補助。安排資金1萬元,對山林防火成績比較突出的村進行獎勵。對全街道的綠化管護責任、地段、報酬落實到人。安排資金2萬元,對山林防火隔離帶建設和滅火設備的添置進行適當補助。

15、街道安排20萬元補助村級道路硬化、河道砌石及橋梁維修。

四、切實加強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

16、各村的主要領導要繼續重視農業和農村工作。要結合本村實際,因地制宜,搞好對本村新情況、新問題的分析研究,解決本村在農業工作中出現的難點、熱點問題。要解放思想,大膽實踐,積極創新,力爭使今年農業工作上一個新臺階。

17、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和保護。對盜竊和破壞農用電力、機械等農用基礎設施、水利設施,導致農業種養殖業經濟損失和影響農業生產的要給予政治上教育,經濟上賠償,情節嚴重的交司法部門嚴肅處理。

篇5

為認真貫徹落實《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農村衛生事業發展的意見》(皖政〔*〕77號)精神,切實做好我市農村衛生工作,提高農民群眾健康保障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工作目標

到2010年,力爭每個鄉鎮有1所政府舉辦的規范化衛生院、每個建制村有1所規范化衛生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更加完善;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30%以上達到專科以上學歷,其余衛生技術人員(包括鄉村醫生)全部具備中專學歷,鄉村醫療衛生人員100%具有執業資格;建立健全農村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農村衛生和農民健康的主要指標達到全省中等偏上水平。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快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以縣級醫療衛生機構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中心、村衛生室為基礎的三級農村衛生服務體系。逐步調整鄉鎮衛生院的數量和布局,原則上每個鄉鎮設立一所政府舉辦的衛生院,多余的鄉鎮衛生院可轉為醫院、門診部和村衛生室等。切實改善鄉村衛生服務條件,5年內建設70所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和695個標準化村衛生室。鼓勵和扶持社會和個人舉辦農村衛生機構,統籌納入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積極開展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的縱向業務合作,增強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的保障能力。

(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建立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經辦機構,落實保障經費;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逐步實現市、縣(區)與省級平臺并網運行;逐步建立全市相對統一的補償方案,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償水平,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年度資金節余控制在籌資總額的15%以內;取消定點醫院區域位置、分類性質和隸屬關系等方面的限制,減少報銷環節,取消病人轉診轉院審批制度;采取提高報銷比例、降低起付線等辦法,鼓勵開展和選擇中醫藥服務項目;加強定點醫療機構監管,為農民提供安全、高效、價廉、方便的醫療衛生服務。實施農村醫療救助制度,資助農村五保戶等生活困難群體參加當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代其繳納個人應負擔的全部參合資金。對參加合作醫療的五保戶,可實行零起付線;對因病造成家庭生活特別困難的大病患者,在按規定享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償后,再給予一次性定額醫療救助。

(三)切實提高農村衛生技術人員素質。實行農村在崗衛生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全面普及農村在崗衛生技術人員中專學歷教育,鼓勵已取得執業資格的農村在崗衛生人員按照專業對口原則參加各類高等醫學教育學習。大力組織實施中央財政補助農村衛生人員培訓項目,輪訓鄉村衛生機構技術人員。選派衛生院臨床技術骨干赴省、市級醫院進修,為每所衛生院培養2—3名業務技術骨干。逐步提高鄉鎮衛生院人員待遇,從*年起,適當提高鄉鎮衛生院編制內在職人員工資的財政差額補助標準,并對承擔公共衛生服務任務的鄉村醫生(每建制村1人)每人每月補助100元,在鄉鎮衛生院全面建立社會養老、醫療保險制度。

(四)建立城市醫療機構對口支援農村機制。組織三級醫院支援縣醫院,二級醫院(包括縣醫院)支援鄉鎮衛生院。市、縣(區)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對對口支援工作的考核,并將考核結果作為年度考評的重要依據之一。嚴格執行縣及縣以上醫療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在晉升主治和副主任醫師前到農村衛生機構定期服務的制度。從*年起,從縣及縣以上醫院每年選派50名(其中,市級醫院10名、縣級醫院40名)具有中級以上技術職務的人員到鄉鎮衛生院掛職,每個周期一年。掛職期間的工資和福利待遇由派出單位解決,市、縣(區)財政給予適當補貼。繼續執行公開招募醫藥衛生類畢業生到鄉鎮衛生院工作的政策。對掛職和招募到鄉鎮衛生院工作的技術人員,在生活保障方面予以優先照顧,形成吸引人才到農村服務的長效機制。

(五)強化農村公共衛生工作。建立健全公共衛生經費保障機制。對開展一類疫苗免疫預防接種、傳染病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和控制處理、婦幼保健和愛國衛生等公共衛生服務所需經費予以保障。加強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加強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報告和管理,突出抓好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切實做好以霍亂為主的腸道傳染病預防控制。完善農村婦幼保健網絡,加強婦幼保健機構、醫療機構產科建設和人員培訓。積極創建“愛嬰衛生院”,認真實施“降消”項目,不斷提高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降低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深入開展農村愛國衛生運動,采取多種形式普及疾病預防和衛生保健知識,引導和幫助農民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完善農村衛生管理體制。深化鄉鎮衛生院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推行鄉鎮衛生院院長公開招聘制度,實行院長負責制和任期目標責任制。實行職工全員聘用制,因事設崗,公開競崗,合同管理;切實分流、清退衛生技術崗位上不具備相應執業資格的人員,嚴禁非衛生技術人員進入衛生技術崗位;改革內部分配制度,體現服務技能和勞動價值,并向技術骨干和重要崗位傾斜。縣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對鄉鎮衛生院的監管,提高診療質量,規范收費行為。全面推行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鄉鎮衛生院對村衛生室業務、藥品、財務及人員等實行統一管理。村衛生室要按照標準化的要求進行建設,加強內部管理。對納入市民生工程建設的村衛生室,由鄉鎮衛生院統一建設和管理。

(七)依法加強農村衛生監督管理。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依法加強對鄉鎮衛生院依法執業的監督檢查,嚴格農村衛生機構、人員、技術準入監管。加強農村衛生監督體系建設,切實做好農村食品衛生、學校衛生、職業衛生、公共場所衛生、健康相關產品、醫療服務市場等衛生綜合執法監督,嚴厲打擊和取締非法行醫、無證生產經營等危害公共衛生的行為。加強對農村醫療機構及其周邊地區的治安管理,依法嚴厲打擊擾亂醫療機構秩序、尋釁滋事等違法行為,維護醫療機構的正常診療秩序。深入推進農村藥品監督網和供應網建設,建立和完善適合農村實際的藥品監督體系和供應體系,嚴厲打擊向農村銷售假劣藥品和醫療器械的違法行為。逐步推進農村醫療衛生機構藥品集中招標采購或跟標采購,鼓勵藥品批發企業、藥品零售連鎖企業向農村基層醫療機構集中配送藥品。加大對農村藥品、醫療器械市場的監督管理,進一步降低農村藥品價格。

篇6

一、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培訓工作扎實有效開展

縣農業局為做好培訓工作,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做了精心部署,周密安排。

一是扎實推進陽光工程示范性培訓,確定縣農廣校、縣農機培訓學校、縣畜牧局為陽光工程項目培訓基地,實行進村培訓與定點集中培訓相結合,以外出就業引導性培訓與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培訓有外出就業意愿的農村勞動力和有創業意愿的返鄉農民工。縣農廣校培訓了500人農村植保員、500人鄉村旅游服務員、50人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人員以及50人農產品加工的培訓任務,縣農機培訓學校培訓了50人農機使用與維修人員,縣畜牧局培訓了50人畜禽繁殖員。

二是創新培訓模式,確保農民受益。縣農業局創新服務模式,改進培訓方式,堅持服務進村,增強培訓效果。2014年,先后組織進村引導性培訓會XX場次,累計培訓農村富余勞動力達到人,完成培訓計劃數人的%;進村培訓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三是全面提升勞動力培訓轉移能力。縣農業局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民工培訓工作的指導意見》精神,聯合有關部門共同組成縣勞轉辦,構建起縣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服務體系,承擔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以及陽光工程項目的人員組織、培訓實施、轉移輸出和后續服務工作。

二、投入資金,強化培訓、轉移就業工作

要做好農民培訓、轉移就業工作,離不開資金的支撐,縣農業局積極籌措資金,用于對農民的引導性培訓、職業培訓、技能鑒定、輸出補貼等。2014年共安排資金140.05萬元,其中: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特別行動計劃資金90萬元,招聘會資金10萬元,陽光工程示范性培訓資金40.05萬元。資金的投入,強化了農民的培訓、轉移就業工作,起到積極有效作用。

三、培訓、轉移就業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2014年,縣農業局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培訓5783人,完成計劃數5500人的104%;組織現場招聘會17場次,達到計劃數的850%;轉移就業3592人,完成計劃數3000人的119%。通過培訓、轉移就業,2014年,縣累計實現勞務收入3800多萬元,全縣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281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4.3%,為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了重要貢獻。

篇7

 

臨人社字〔2011〕47號

 

各縣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力資源開發服務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經濟技術開發區人力資源開發服務局、社會發展保障局,***臨港經濟開發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機關各科室、局屬各單位:

2010年,全市各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以及各職業培訓機構認真貫徹落實省、市有關的工作部署,周密計劃,強化措施,扎實工作,全市職業培訓鑒定、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為了鼓勵先進,樹立典型,進一步激發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干部職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全市職業培訓鑒定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更上新臺階,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決定授予***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16個單位“2010年度全市職業培訓鑒定工作先進單位”稱號,授予***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6個單位“2010年度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希望受到表彰的單位珍惜榮譽,再接再厲,發揮好模范帶頭作用,不斷取得新成績。全市各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技工院校、民辦職業培訓機構要以先進為榜樣,扎實工作,開拓創新,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努力推動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各項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

 

附件:1、2010年度全市職業培訓鑒定工作先進單位名單

2、2010年度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先進單位名單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三日

篇8

一、縣2013年度扶貧開發工作成效

2013年,我縣累計完成扶貧項目總投資7359萬元,其中:財政扶貧資金1585萬元,整合部門資金2901萬元、自籌和投勞折資2873萬元。按照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2300元的貧困標準,我縣2013年度解決的貧困人口是1.1591萬人,完成市下達計劃(0.9273萬人)任務的124.9%,貧困人口由89287人(注:2013年省上按新扶貧標準核定人數)減少為77696人,貧困人口年度變化率為22.5%(注:參照2011年末全縣貧困人口基數37841計算)。農民人均純收入7727.23元,增長幅度為14.9%。

二、開展考核的主要做法、步驟

(一)召開會議研究制定考核自評方案。

通過召開扶貧干部座談會、涉及考核工作縣級部門協調會,圍繞考核主要指標及具體考核辦法,收集我縣扶貧開發自評工作意見建議,迅速制定自評考核工作方案,明確時間任務,落實人員開展具體工作。

(二)深入實地查看扶貧開發基礎工作及項目完成情況。

深入鄉鎮、村、組,查閱貧困人口建檔立卡情況,查看扶貧政策、扶貧項目和資金的落實情況,了解基層干部群眾對扶貧開發工作的評價、建議和要求。實地查看連片扶貧開發、整村推進、產業扶貧、扶貧新村、危房改造、村道整治等項目的實施及成效情況,為迎接上級考核作好準備。

(三)仔細查閱檔案收集考評數據。

認真查閱2013年度縣委、縣政府和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有關文件、會議記錄和領導講話;各類扶貧資金投入及資金管理的情況;收集了解扶貧開發工作干部隊伍建設的情況;扶貧工作責任制文件及責任書簽訂落實等情況。按照考核指標解釋要求,實事求是填寫考核數據,根據考核標準和實際情況逐項評分。

三、對照扶貧開發工作考核指標進行自評

(一)組織領導情況。

縣委、縣人民政府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農村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調整了以縣委書記任組長的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強化了對扶貧開發工作的領導。年初召開了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會議,對我縣農村新十年扶貧開發規劃進行了詳細研究并審定了有關事項;召開了縣委扶貧開發工作會議,認真總結了上一輪扶貧開發工作開展情況,全面分析了我縣扶貧開發面臨的機遇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的思路和工作方向,并對2013年度扶貧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與鄉鎮簽訂目標責任書,把責任落實到鄉鎮、鄉鎮再落實到村;縣組織人事部門將扶貧開發工作列入科級領導干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年度考核評價范圍,作為年度考評及提拔任用依據之一。

2013年縣本級預算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07萬元,在2011年(175.75萬元)基礎上增幅達18%。調動縣(市)直機關、企事業單位參與定點社會扶貧、參與率100%、投入資金525.69萬元,比2011年348.3萬元增長51%;投入社會扶貧資金299.84萬元,在2011年203.36萬元基礎上增長49%。全年在市以上媒體發表信息20余篇。

縣委、縣政府特別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在機構改革中,組建了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將原縣扶貧開發辦公室和縣發改局隸屬的移民培訓中心職責劃入,負責全縣扶貧開發和移民工作,系縣政府組閣局、縣政府工作部門。

(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扶貧項目實施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全縣貧困人口由37841人減少為26250人、貧困人口年度變化率為22.5%(注:因新舊扶貧標準數據懸殊,參照2011年末全縣貧困人口基數37841計算)。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727.23元、增長幅度為21%(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725.18元)。

(三)扶貧工作實施情況。

1.加強領導,強化措施,認真落實扶貧開發工作任務。

2011年11月底到2013年3月,中央、省委、市委相繼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為今后十年扶貧開發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任務。我縣從六個方面進行貫徹落實:一是組織召開了縣委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傳達了會議精神,認真總結回顧了上一輪扶貧開發工作,安排部署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二是調整充實了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并召開了領導小組會議,研究和審定了我縣2011-2020年農村扶貧開發規劃編制有關事項,成立規劃編制領導小組和規劃評審委員會;三是深入調研,掌握全縣扶貧開發現狀。將“我縣扶貧開發工作現狀”列入縣政協年度調研提案,對我縣南北端最遠的五礦、迎安兩鎮,開展了扶貧開發現狀專題調研,并廣泛收集社會各界意見建議,形成《關于我縣扶貧開發工作情況的思考與建設》(見調研第25期)。四是進一步核實扶貧統計基期監測數據,通過農戶申請、入戶調查、民主評議、鄉(鎮)審核、縣級審批等程序啟動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兩項制度有效銜接,完成了程序銜接工作,為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提供準確數據;五是組織開展新十年扶貧開發規劃編制工作,從縣級涉農部門抽調專家組成規劃編制工作領導組,明確各自分工,圍繞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開展新十年扶貧開發規劃編制及評審,年底前有望印發全縣新十年農村扶貧開發規劃。六是制定年度工作實施意見,明確了工作思路、目標和主要任務,強化了保障措施,并與各鄉鎮簽訂了年度工作目標責任書。

2.立足重點,改善民生,打造扶貧開發工作亮點。

(1)集中打造連片扶貧開發民生工程。列為全縣今年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的2011年省級連片扶貧開發建設項目,總投資7260萬元。建設內容涉及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新村建設、江南特色效益農業基地建設等內容。經過一年的努力,在四個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發展規模農業,打造脫貧致富樣板。劃定怡樂鎮公平、和平等6個村為項目區,新發展連片釀酒專用高粱3200畝、怡樂大蔥1000畝,促進項目區農民持續增收。二是實施村道建設,打造農村“戶戶通”樣板。在項目區內新建和整治村級泥結石路30公里,硬化村道13.6公里,新建入戶便道10公里,生產作業道30公里,在基地內形成公路、產業路、便民路環線及網絡。三是開展小農水項目整治,打造科學用水樣板。在項目區新建渠系4.5公里,提灌站2個,蓄水池4500立方米,整治山坪塘9口,新建囤水田200畝,坡改梯1500畝,田型調整1500畝,解決項目區群眾農業生產及人畜飲水問題。四是整治村容村貌,打造新農村建設示范樣板。計劃在項目區內新改建農民住房165戶,高標準打造村民集中居住示范點1個,三建三改及風貌整治300戶,建垃圾池20個,改善村民生活環境。

(2)統籌兼顧實施革命老區建設項目。繼2011年10月,獲省革命老區財政專項轉移支付項目資金306萬元之后,今年,我縣又獲得該項目資金377萬元。為使資金發揮最大社會效益,更好地解決革命老區專項事務建設和民生發展上存在的問題。我局配合縣老促會,于5月召集老促會理事單位負責人座談,共同探討2013-2014年革命老區建設項目規劃,對2011革命老區建設方案進行了評估。明確了2011年項目工程設計、招投標、資金使用、工程質量、工程期限等有關事項。建設內容包括:一是在大井鎮新福村碗廠坡新建余澤鴻烈士紀念亭一座,建筑面積400平方米,建六角形仿古亭,含走廊、回廊、裝飾、行道樹等,塑余澤鴻烈士塑像一座,建紀念碑一座;二是改善泥溪小學(校址在新福村)教育教學設施,建600平米文化墻、添置教師辦公用桌椅10套、配置電腦5臺及打印機1臺、安裝教室及教師辦公室電扇60把、改善學校食堂條件、安裝天然氣等、建圖書室一間等;三是改善交通基礎設施,以余澤鴻烈士紀念亭為中心,圍繞川南游擊縱隊活動的主要區域,在大井鎮新福村、泥溪村及仁和鄉會龍、伏龍村等四個村新建和整治通村公路13800米,擴建并硬化泥溪小學橋頭至紀念亭的公路1500米。項目的實施,極大改善了項目區4個村33個村民組5863人的生產生活條件,推進項目區竹產業發展。本著著眼長遠、立足民生改善,經濟、社會效益兩兼顧原則,編制了2013年革命老區建設項目——“青峰寺紅色旅游生態建設實施方案”和“鐵清鎮犀牛村2013年革命老區建設項目”。前一項目擬在怡樂鎮關口、濫池村、留耕鎮人民村、四重村、重興村實施,建設內容包括:青峰寺革命烈士紀念館山門整治、新改建泥結石公路14.2公里,新建便民路5公里,新建集中供水蓄水池2口,改善濫池、人民村小學教育教學設施等。后一項目擬在鐵清鎮犀牛村實施,建設內容包括:新建三重四級通村泥結石路1公里,加寬整治泥結石路2.5公里,新建囤水田80畝,新建便民路4公里。2013年項目已完成方案編制、評審工作,進入招投標。

(3)整改規范貧困村互助資金試點工作。我縣貧困村互助資金試點以來,存在農戶入社率低、借款比例不足、借款壘大戶、貧困戶借款率低等問題。針對問題,我縣從四個方面入手,進行整改:一是加強業務指導。調整充實縣、鄉鎮、村領導及具體業務人員,安排比較固定、懂會計、會微機操作、責任心強的業務人員負責本項工作,加強協調和業務指導、培訓、檢查;二是強化政策宣傳。采取多種方式,廣泛宣傳貧困村互助資金的管理方式、運作程序、入社農民的權利及義務、互助資金項目運行情況,提高群眾對互助資金政策與操作程序的知曉率與參與率;三是強化項目監管。組織理事會成員和村組干部認真學習互助資金試點工作的規章制度,吃透政策,把握底線。防止因試點工作監管不嚴而導致理事會成員或鎮村組干部違紀違規問題的發生,確保資金的安全;四是完善工作制度。按照要求,修改完善了相應的管理制度,并在工作中遵照執行。規范互助資金從入社到借款、還款等軟件資料的管理,及時進行賬務處理,建立完善的互助資金檔案管理資料。經過一系列有力措施,收到了明顯的效果。截止2013年底,投入資金總額622.228萬元(其中社員入社資金125.22萬元,財政投入資金485.22萬元),入社農戶6282戶,占試點村在家農戶53%,貧困戶入社4845戶,貧困戶入社率達85%。帳面借款共發放5804筆,總額達1505.0681萬元,其中:貧困農戶借款3359戶,累計發放借款1271.1711萬元;貧困戶借款占借款總額的85%,不含提前還款的還款率達100%,逾期借款為零。提供服務收入52.7896萬元。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試點村貧困群眾貸款難、增收難、管理難、培育產業難、持續發展難等問題,發揮了貧困村發展互助資金“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轉使用”的生產發展資金作用。

(4)建檔立卡做實“兩項制度”有效銜接基礎數據。按省、市部署,啟動了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兩項制度有效銜接工作,完成農村低保、五保和農村扶貧戶的建檔立卡和微機數據庫錄入程序銜接工作。按照2300元的國家扶貧新標準統計,我縣貧困人口尚有29838戶8.9287萬人(其中扶貧戶16598戶56403人,五保戶2080戶2398人,低保戶5359戶9497人,扶貧低保戶5802戶20989人),為政策銜接和管理銜接工作開展打好了基礎。

(5)發展產業提升貧困農戶持續增收能力。按照“特色產業快速推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貧困農戶整體脫貧”的目標,我縣按照“北橙南竹”產業發展規劃,把產業扶貧工作作為加快貧困群眾增收脫貧步伐的重要手段。一是集中產業扶貧,在北鄉四面山、水清、鐵清、桐梓鎮,以省級優質柑桔產業化基地扶貧項目為依托,通過改善項目區基礎設施條件,引導群眾發展優質橙類和小水果。二是在南鄉、怡樂、留耕、夕佳山、大妙、底蓬、仁和、大井、蟠龍等鄉鎮巖區及丘陵地區,成片發展竹、茶、小水果產業。三是全面實施“一村一品”工程。通過在重點村實施“一村一品”工程,如迎安密本南瓜、黃泥壩蘿卜、怡樂大蔥、趕場山大白李、小壩沿江蔬菜、四面山獺兔養殖、留耕湘云鯽生態魚養殖等,形成特色產業,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四是充分發揮扶貧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其產業化扶貧的輻射面和帶動力。

3.搶抓機遇、主動作為,爭取并落實各級扶貧項目。

新十年扶貧開發綱要帶來扶貧開發工作新的機遇,面對機遇,我縣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編儲項目,主動向省、市匯報,積極爭取并落實扶貧項目,造福百姓。

(1)省級整村推進連片扶貧開發項目。省2013年整村連片扶貧開發項目于5月落戶。該項目總投資5215萬元,其中省級財政扶貧資金800萬元,部門整合資金2221萬元,農戶投工投勞2194萬元,分別在四面山鎮中橋、義安、新橋、新屋和五礦鎮槐子榜、文峰、友隆、高山8個村兩個片區實施。五礦鎮片區將圍繞區域內的葡萄、竹類資源特色產業,新發展優質葡萄基地370畝、雜竹基地750畝,新建生產作業道17.2公里,蓄水池20口,囤水田231.6畝。在核心產業基地實施公路建設,新建山重四級村級泥結石路8.82公里,新建人飲蓄水池1口,危房改造50戶。四面山鎮片區將圍繞獺兔、柑橘為主導的特色優勢產業,新發展獺兔種兔250組,新建生產作業道28.75公里、囤水田140畝,圍繞核心產業基地新建村級泥結石公路13公里,新建中橋村集中居住區1個,首批入住農戶20戶。項目計劃于2013年6月實施完畢,

(2)省級產業扶貧項目。我縣獲得2013年省級產業扶貧項目1個,該項目總投資459萬元(其中: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00萬元),在底蓬鎮文武村實施,新發展竹基地586畝、新發展茵紅李示范基地275畝,圍繞產業基地,新建囤水田埂2.92公里、新建生產作業道9公里,整合硬化公路3公里,預計在2013年6月完成該項目。

(3)列入了市扶貧開發重點支持縣行列。我縣在市新一輪農村扶貧開發規劃中,被列為市級2011-2020年農村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3年,我縣獲得市財政扶貧項目資金275萬元,包括2個市級新村建設項目、1個產業扶貧項目、4個定點幫扶村項目、危房改造項目、以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4)投入縣級財政扶貧資金207萬元開展扶貧解困。年初,我縣組織召開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會議,會議決定每年縣級財政扶貧資金投入按一定比例增加投入,確保至少實施3個扶貧新村項目(含市級新村)。2013年安排了縣級財政扶貧資金207萬元,進行貧困地區“民生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實施2個縣級扶貧村,改造160戶農村危房,對26個貧困村開展村道、人畜飲水及便民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4.突出重點,狠抓落實,構建部門協作各界參與的大扶貧工作格局。

(1)深入開展“掛包幫”定點扶貧活動。繼續抓好縣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定點扶貧工作,充分發揮定點部門的幫扶作用,利用掛點單位部門優勢,從資金、技術、信息等各方面進行幫扶。據統計,共安排109個單位,近400名干部參與定點幫扶工作,對80個縣級貧困村進行定點幫扶,制定并印發了《縣2013年社會扶貧績效考核辦法》,明確了考核內容、考評方式和獎懲辦法,千方百計為貧困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上的困難。

(2)募集“愛心助學包裹”資金12.12萬元。2013年春期第一周開始,我縣“掛包幫”對口聯系鄉鎮的縣級機關、企事業單位,紛紛深入18個鄉鎮的69所中心校、基點校及村小,向貧困學校和小學生發放2011年“愛心助學包裹”877個。8月,經過精心籌備,我縣組織動員了全縣機關、企事業單位和鄉鎮開展了2013年“愛心助學包裹”資金募捐活動,共募集資金11.42萬元,市級部門捐贈0.7萬元,共采購學生型愛心助學包裹1152個,學校型包裹6個,將于2013年春期開學發放到位。

(3)啟動第二輪企業幫村扶貧“種子基金”項目。5月,我縣啟動第二輪企業幫村扶貧“種子基金”項目,投入企業幫村扶貧資金50萬元,按照“幫窮村、扶窮人、扶真貧、真扶貧、求實效”的原則,將資金鎖定鐵清鎮新廟村、四面山鎮龍泉村,大廟鄉分水村,桐梓鎮云峰村,夕佳山鎮橫石村5個村內,以低于銀行同期貸款利息的小額信貸形式,供貧困農戶借用發展生產。

(5)實施扶貧與計劃生育“三結合”幫扶工作。縣扶貧移民局確定鐵清鎮五通村為部門扶貧與計劃生育“三結合”幫扶基地,在村內的計劃生育家庭中的貧困戶、獨生子女戶、符合政策生育的雙女戶中,重點選擇計劃生育新增戶15戶、聯系戶22戶、幫帶戶38戶進行幫扶。今年安排下撥2萬元資金,對基地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和完善,向計劃生育新增戶發放氮肥1200公斤。

(四)我縣扶貧工作存在問題及下步工作措施。

存在問題:

1、農村貧困面大,扶貧解困任務艱巨。

我縣新一輪扶貧開發核定脫貧人口為89287人,扶貧解困任務重。今年市上下達我縣扶貧解困任務9273人,實際完成11591人,但這僅僅體現在統計數據上,與真正脫貧尚有差距。大扶貧格局尚未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大扶貧格局尚在起步階段。

2、扶貧開發項目任務下達較遲,多數項目需跨年度才能完成任務。

上級扶貧項目下達時間相對較遲,而編制方案時間短,方案批復后組織實施的前期工作時間較長,很大部分項目均要跨年度實施才能完成。

3、部分鄉鎮對扶貧解困工作重視程度不夠。

未將扶貧工作擺上重要工作議事日程,基層扶貧干部更換頻繁,造成業務不熟,項目實施緩慢,輕于管理。部分扶貧項目未發揮“雪中送炭”的作用。個別鄉鎮,將部分扶貧項目落實到了基礎設施及經濟條件較好的地方,沒有真正落實到貧困村、社和貧困戶。

下步工作措施:

一是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扶貧開發方針、政策和任務;二是認真組織實施跨年度扶貧開發項目;三是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及資金支持;四是加強扶貧干部業務培訓,并加強績效考核;五是加強扶貧移民工作宣傳,營造良好扶貧和移民工作氛圍,努力構建部門協作、各界參與的大扶貧工作格局。

四、扶貧工作管理情況

(一)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使用情況。

2013年我縣共投入省市縣三級財政資金1585萬元,省級項目3個,投入財政資金1043萬元,分別是:整村連片扶貧開發項目1個,投入省級財政資金800萬元;產業扶貧項目1個,投入省級財政資金200萬元,縣級財政配套項目工作經費6萬元;勞務扶貧培訓項目1個,投入省級財政資金16萬元,貧困村互助社獎金資金21萬元。市級項目20個,投入市級財政資金275萬元,縣級財政配套資金60萬元,分別是:新村扶貧項目2個,投入市級財政資金140萬元,縣級財政配套60萬元;產業扶貧項目1個,投入市級財政資金40萬元;定點扶貧村項目4個,投入市級財政資金40萬元;基礎設施項目12個,投入市級財政資金30萬元;危房改造項目1個,投入市級財政資金25萬元,實施50戶貧困戶危房改造。縣級財政扶貧資金項目29個,投入縣級財政資金207萬元,分別是:扶貧村項目2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6個,貧困戶危房改造項目1個,對160戶貧困戶進行了危房改造。2013年各級項目自于2013年6月啟動以來,各項建設進展順利,到12月底,項目均已完成建設任務的60%以上,預計到2013年4月全面結束,項目可提前2個月竣工。現已驗收項目12個,除預撥資金外已兌現項目資金17萬元,正在催促鄉鎮報帳,所有項目將于2013年元月前底全面竣工驗收。

加強項目資金管理,讓有限資金發揮最大效益。一是各項扶貧資金運行實行扶貧資金專戶管理,嚴格審批和備案程序,執行《國家扶貧資金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按照扶貧開發規劃統籌安排使用扶貧資金,實行財政扶貧資金縣級報帳制。認真執行扶貧資金管理規定,建立了財政扶貧資金專戶,做到了扶貧資金專戶儲存,專賬核算,專人管理,專款專用,竣工驗收合格后,按規定撥付扶貧工程財政補助資金,確保了資金安全。二是嚴格執行財政扶貧資金項目公示、公告制,利用縣、鄉兩級黨政網、政務外網、鎮村政務公開欄等形式將扶貧資金規模、使用方向、分配原則、項目名稱、實施地點進行公示公告,增加財政扶貧資金分配和使用透明度,保證群眾的知情權,加大了社會和群眾的監督力度。

(二)日常工作。

按時、保質、保量完成省、市主管部門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加強對鄉鎮扶貧開發工作的督促和指導,監督項目實施質量和財政扶貧資金使用情況。經過全縣上下共同努力,2011年我縣扶貧開發工作被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評定為a級,2013年扶貧開發工作市級目標考核現未公布,縣級獲縣委、縣政府目標績效考核圓滿完成工作任務獎。

(三)機制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