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上的開場白范文
時間:2023-03-23 13:38: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酒桌上的開場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先說入座。山東自古是禮儀之幫,所以酒桌上的賓主、長幼之分是不能馬虎的。酒桌上,一般沖門口的位置是主人或者東家的(就是買單請客的人),酒桌上有時戲稱為“莊主”;在他的對面的位置是主人一起來招待客人的,叫“主陪”。這兩個位置各地叫法有點差異,但意思差不多。
外地的朋友若是弄不清除其中的原委,告訴你個簡單的方法:只要看桌子上杯中餐巾的疊法就可以分辨出來。這兩個位置的餐巾的疊法是與眾不同的。主人的餐巾一般是折疊成圓筒形狀,插在杯子里面的。而主陪的餐巾則是疊成扇面狀的。其位置的餐巾則是一般的三折呈花瓣狀。整個餐巾的布局有點像是展翅的鳳凰。定好了這兩個位子,別的位置就好確定了。坐在主人左面的是“主賓”,右面的是“次賓”;相對應的,左面挨著主賓的是“副主陪”,右面挨著次賓的叫“次陪”,但叫“”的多。其余的位置賓主可以隨便坐,酒桌上戲稱這些人是“不三不四”,原因是酒桌上沒有“三賓”、“四陪”的叫法。
賓主落座,開始倒酒。山東人喜歡喝酒,尤其喜歡大碗喝酒。這似乎有梁山好漢之遺風。如今雖然不用大碗了,但小杯是不用的。你若是在電影或者電視劇中看到山東人用那種三錢的小酒盅喝酒,那純粹是在扯淡。山東時下的標準杯是三兩三的高腳玻璃杯(究竟是什么人最先時興起來的這種杯子無從考證,但一瓶白酒正好能倒三杯)。酒一般是白酒,度數一般是38度左右(山東人并不太喜歡喝高度酒)。當然也可以喝啤酒,但一般按照白酒、啤酒1:6的比例折算。
入席后每位先滿上這樣的一杯,叫門前杯。意思是讓各位自掃門前雪。這杯酒是每位到場的人必喝的,不喝是對主人或者東家的不尊重。這第一杯酒當然要由主人帶領大家喝。主人一般要有一個開場白,客套一番,然后定個標準。就是說這杯酒要分幾次喝完。一般是6次,叫“六起”。“起”的意思包含有“發達”的意思,圖個吉利。這樣大家在主人的帶領下,邊喝、邊吃、邊說話。這個酒一般不碰杯,山東人叫“碰杯喝了不算”。但是在舉杯的時候可以在桌子上點一下,叫“過電”。經常可以在飯店里面聽到這樣酒杯磕碰桌子的乒乓聲。酒桌戲稱“丐幫開會”。
等主人帶領大家滿飲此杯,該輪到主陪發言了。同樣是客套一番,也帶領大家喝一杯酒。一般情況下,兩杯酒下肚就在半斤以上,主客面紅耳赤、腳下升云。這個時候,主人宣布禮畢,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注意了,這個自由活動可不是真的讓你出去活動一下醒醒酒,而是可以和任何人單獨喝酒了,而且喝多喝少可以不加限制。一般這個時候,客人要對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一下謝意,一般第一輪是主賓與主人,次賓與主陪,依此類推。在這期間,是酒桌上氣氛最活躍的時候,賓主的關系一下子能拉近許多。但這個時候往往是比較頭疼的時候。因為此時已經有半斤白酒下肚,期間勸酒的花樣又多,特別容易喝醉。
一般山東人請客,酒桌上必定要有魚。魚在山東算“大菜”,酒桌上叫“大件”。別看什么山珍海味,和魚相比也只能叫“小菜”。不是山東人稀罕魚,主要是圖個吉利,“年年有余”嘛。一般上魚的時候,魚頭沖客人,表示對客人尊重。這個時候,客人要喝魚頭酒,尾巴方向的人要喝魚尾酒,一般是“頭三尾四”,然后大家一起吃魚。剩下的魚骨頭一般不撤,等主人叫端走再用剩下的魚骨頭做個湯的時候,其實是在說:酒席進行的差不多了,該結束了。魚骨頭做的湯叫“雜魚湯”,就是把魚骨頭和碎魚肉加湯,加胡椒、醋再燉,味道很鮮美。沒喝過的朋友可以自己做來嘗嘗,既好吃又不浪費。等湯上來了,大家喝掉各自的杯中酒,吃飯,然后筵席結束。
篇2
多年來,以我為主賓的酒宴,東道主總會準備兩瓶高度白酒,好讓我乘興來,盡興歸。我自然落得個好飲、豪飲、善飲的“美名”,也由此結交了一幫“志同道合”的滔友、好友。但值不惑之年,才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并非我酒量大,而是我膽量大。
這是性情使然。
明白了這一點,我沒感到失落反而有點慶幸借這膽大,我走遍齊魯大地,對齊魯酒風酒俗有了切身的感受。假如我是一個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矯情之人呢?在這片土地上顯然是不合時宜的,面對誠意滿滿的敬意,不以誠相報,豈不尷尬?正所謂“敬酒不吃吃罰酒”是也。
大江南北,我也跑了些地方,酒也經常喝得一塌糊涂、醉馬倒槍。但比較起來,北方人大快朵頤,南方人細品慢酌,無論怎樣的排場和講究,都遠遠沒有齊魯之邦酒桌上的規矩多。這講究,以現在濟南為界,分東北、西南兩大系列,兩者源自不同文化背景,一是受泱泱霸權大國齊國的文化滋養,其特點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力強勁;另一個受禮儀之邦魯國的影響,魯國以仁愛禮樂謀發展卻飽受欺凌。這些歷史文化的影響,在今天的滔俗、酒風上依然可窺一二。
要說怕,應該是在齊國故都淄博。所有的主人都會“蠻不講理”地給你――端上三杯酒,請你一飲而盡,往往還沒有過招,你已敗下陣來。我此時嘴里往往大罵:“這是什么霸王條款?”但沒有辦法。主人再三強調,這是祖輩留下的規矩,不能破了的,只好委曲求全,入鄉隨俗。
要說最怕,還是在曲阜。這是魯國故都、孔子故鄉。喝酒在此完全是另外的模樣:盡顯仁愛之心,禮儀之象,其熱情看似不動聲色,卻暗含殺機,讓人無法招架。東道絕不勸酒,而是對自己痛下毒手,自己二話不說,開場白“之乎者也”之后,連干三碗,讓你不得不緊緊跟進,到最后,全軍覆沒。
存在即合理。其實,這酒風酒俗,絕非空穴來風、一朝一夕而成,要想得到答案,應該追溯到更古老的夏、商、周,以及春秋戰國時代。那時候,釀酒業已經空前發展,社會重酒現象日甚,反映在風俗民情、農事生產中,用酒活動已經非常廣泛。
據出土的實物考證,距今6300多年前,在大汶口文化時期,就有了最早的成套釀酒器具,大汶口文化,就在后來的魯國所轄之地。而在齊國所屬的山東諸城涼臺,也發現了最早反映釀酒全過程圖像《庖廚圖》畫像石。齊魯兩隅酒風灑俗的碰撞與融合,自此開始,一脈相承,至今余味仍存。
夏朝鄉人于十月在地方學堂行飲酒禮:“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友斯饗,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詩經?七月?豳風》)此詩描繪的是一幅先秦時期農村中鄉飲的風俗畫。在開鐮收割、清理禾場、農事已畢以后,辛苦了一年的人們屠宰羔羊,來到鄉間學堂,每人設酒兩樽,請朋友共飲,并把牛角杯高高舉起,相互祝愿萬壽無疆,祝愿來年豐收大吉,生活富裕。
周朝風俗禮儀中,就有冠、婚、喪、祭、鄉、射、聘、朝八種禮,其中大多有酒貫穿其中。例如:男子年滿二十歲要行冠禮,表示已成為成年人。在冠禮活動中,“嫡子醮用醴,庶子則用酒”(《中國文化史》),意在用酒來慶賀自己走向成熟。在這里,無論是味淡的醴,還是味濃的酒,都成了祝福生命的圣水。
周代的婚姻習俗,已經走向規范化、程式化,由提親到完婚,已形成系統,各個環節都有專門的講究。男子若相中某一女子,必請媒人提親,女方應允后,仍有納采、問名、納吉等過程。婚期至,“父醮而命之迎,子承命以往,執雁而入,奠雁稽首,出門乘車,以俟婦于門外,導婦而歸,與婦同牢而食,合巹而飲。”新婚夫婦共同食用祭祀后的肉食,共飲新婚水酒,以酒寄托白發到老的愿望。
周代時興射禮,雖等級有三,但“凡射,皆三次,初射三耦射;再射三耦與眾耦皆射,三射,則以樂節射,不勝者飲。”酒在射禮中成為敗者的懲罰之物,情趣無窮。
周代鄉飲習俗,以鄉大夫為主人,處士賢者則為賓。活動過程中,“凡賓,六十者坐,五十者立”。飲酒,尤以年長者為優厚。“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其尊老敬老的民風在以酒為主體的民俗活動中有著生動顯現。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三代風俗禮制“集前古之大成,開后來之改政”(《中國文化史》),傳承沿襲,不少風俗現象保留至今,近現代民間習尚的婚禮酒、喪葬酒、月米酒、生期酒、節日酒、祭祀酒等等,都能在周代的“八禮”中尋到源頭。
此外,亙古以來,酒文化還貫穿于政治、經濟和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酒成為維系國家興亡的一條重要紐帶。管仲以酒會友,廣攬賢達,變法鼎新,勵農興商,齊國由此強大,而齊桓公也成了“五霸之首”,齊宣王沉溺酒色,荒無道,筑臺納媳,成為導致齊國衰亡的重要因素;田橫兄弟以酒聚義,起兵更王,反秦自立,短短幾年的時間就兼并了“三齊”,統了齊國:然則由于田橫篤誠義和,輕易撤防歷城,縱酒喜慶太平,導致齊國又一次覆滅。《周禮?地宮?黨正》說,飲酒即可“生智、合歡”,亦能“化上為溺,化下為酗禍”。酒既可有利于治國安邦,亦可禍國殃民。一個“酒”字的含義具有雙重性,在人類的政治生活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