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節感言范文

時間:2023-04-03 12:27: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記者節感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記者節感言

篇1

關鍵詞:結核病;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2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4-0207-02

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可累及全身多個器官,以肺結核最為常見。隨著結核病疫情上升,結核病患者的心理狀況越來越受到重視,其發生、發展及轉歸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機體免疫功能的變化,而肺結核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及社會支持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將會影響患者的免疫功能,邱英梅[1]通過對結核病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干預組CD3+、CO4+和CD8+T淋巴細胞與治療前對比均明顯上升,為心理干預能明顯增強和調節細胞免疫,提供更科學客觀的依據。

1 結核病患者心理問題

1.1 住院結核病患者

1.1.1 焦慮已成為肺結核病人最常見的合并癥[2],并成為影響肺結核治療效果的原因之一。李娜[3]認為,病人確診肺結核前的焦慮程度比確診后更為顯著,盧玉山等[4]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一90)研究顯示,肺結核患者無論初治、復發,SCL一90陽性項數均高于健康對照組,說明結核病患者的總體心理健康水平差,而復發者陽性項數又高于初治患者,復發患者的恐怖、精神病及偏執因子高。

1.1.2 耐多藥結核病病人隨著病程的延長,心理負擔加重,常現為恐懼、焦慮、悲觀、抑郁、失眠多夢、不配合治療等多種負性心理[5]。

1.1.3 兒童情緒反應強烈、恐懼;青年患者緊張急躁、否認心理;中年患者則有孤獨、寂寞、抑郁心理;老年肺結核多伴有合并癥,病情相對復雜,病程及治療時間均較長,患者容易產生焦慮、自卑、失望、孤獨等消極情緒[6]。

1.2 非住院結核病患者

1.2.1 賈素華[7]報道,居家治療的結核病人的心理健康差于健康人群,與住院結核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相當,以抑郁、焦慮、悲觀、恐懼、精神病性為主要表現;顧惠娟[8]等對106例流動人口肺結核病人進行問卷調查,認為流動人口結核病人抑郁癥狀通常與病人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經濟收入有關,通過比較不同抑郁病人社會支持和社會支持利用度的差異,認為社會支持與抑郁總分呈負相關,即社會支持越少,抑郁總分越高;抑郁傾向與社會支持的利用度和社會支持總分呈負相關,即個體對社會支持利用度越高和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抑郁傾向發生率越低。

1.2.2 110聯動患者為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乞討病人,由于長期露宿街頭,生活無著落,營養狀況極差,存在嚴重的心態失衡和自卑、認命心理。

1.3 結核病患者親屬心理狀況與患者的抑郁和焦慮情況相關,調查顯示,96.0%的親屬擔心患者的病情和病程。王麗芹報道,開放型肺結核患者親屬多存在焦慮心理,產生焦慮的主要原因有擔心患者病情和病程;擔心自己或家人被傳染;擔心周圍人排斥患者;擔心患者因疾病傳染性而疏遠家人;擔心采取隔離措施引起患者誤會以及昂貴的醫療費用等。

2 心理問題產生原因

2.1 結核病患者的總體社會支持程度低,分析可能與患者自卑、無助,減少與他人及社會接觸有關。有調查顯示,擔心自己或家人被傳染、周圍人排斥、由于疾病傳染性而疏遠家人等占70%以上。這種回避的態度不僅造成患者安全感、自尊感的下降,也不利于人們對結核病患者的了解。

2.2 認知不足,存在對疾病本身誤解,對治療用藥原則不了解,對結核病飲食、活動、衛生防護方面認知不足。認知不足不僅使患者產生負面的心理,往往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差,影響全程規則化療,產生耐藥性,使治療失敗。

2.3 經濟原因,結核病治療時間長,相對費用高,由于長期患病,勞動能力和工作能力降低,嚴重影響家庭的經濟收入。患者大多生活貧困、居住擁擠、營養不良等,這些因素導致消極情緒,而情緒已成為軀體致病的主要原因,軀體病癥又會加重情緒反應,形成惡性循環。

2.4 部分結核病患者合并癥多,復發、耐藥患者多,病情復雜,對治療失去信心,與患者長期患病,勞動力、工作能力降低,影響其事業發展和家庭生活,而造成焦慮、悲觀的心理狀態有關。

3 心理干預研究現狀

3.1 建立完善的社會支持體系。

篇2

[關鍵詞] 心臟介入;心理情感障礙;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541.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23-007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approach on mood related disorders occurred in patients receiving cardiac intervention therapy. Methods Sixty patients receiving cardiac intervention therap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0 patients per group respectively. Patients in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experienced basic nursing follow by psychological nursing. However, basic nursing methods were applied in control group only. Mood related disorders were evaluated with psychology rating scale, including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Meanwhile, cardiac function index, including ECG, myocardial enzymes, th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s and angina, reinfarction and mortality rate were recorded for analyzing. Results The scor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elf rating scale in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ron; Mood related disorders; Nursing intervention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冠心病患者血管重建的主要方式,能顯著改善冠心病慢性缺血患者生活質量,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成功率,改善冠心病預后,已廣泛應用于冠心病的治療[1]。但手術是一種應激源,易造成患者的心理應激反應。有研究表明,60%以上的心臟介入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這些不良情緒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手術效果[2]。與非抑郁癥患者相比,抑郁癥患者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預后較差,1年內發生心臟事件的危險性增加2~3倍,死亡率增加20%~30%[3]。因此,抑郁癥被認為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缺血性心臟病的一種重要危險因素[4],及早發現心臟介入患者抑郁情緒并予有效的心理、社會干預,對提高預后、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60例心臟介入合并抑郁癥患者進行系統的護理干預,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 2013年1 月~2014 年 1 月住院并行PCI的冠心病患者60例, 男32例,女28例,年齡56~85歲,平均65.2歲。臨床診斷:不穩定性心絞痛27例,穩定性心絞痛23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陳舊性心肌梗死恢復期6例,其中合并高血壓、糖尿病30例,高膽固醇血癥39例。行PCI術治療均取得成功。以上患者排除精神障礙患者,將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于術前3 d統一采用ZUNG自評抑郁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定患者的抑郁、焦慮程度[5],記錄為干預前焦慮抑郁值。根據調查結果,對照組常規行入院宣教、疾病健康教育和飲食指導。觀察組在生理、環境、認知、行為4方面進行情感障礙相關因素調查,結合臨床表現判斷患者情感紊亂狀態,對患者進行系統的心理行為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術前3 d調查患者對心臟介入手術相關知識的需求,根據調查結果實施系統的護理干預,干預內容包括:①創造舒適的住院環境,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責任護士向患者介紹主管醫生、介入手術醫生、行介入的導管室環境;講解疾病和手術的有關知識;術前1 d行常規術前準備,通知導管室護士行術前訪視,并讓患者參觀導管室,消除其陌生恐懼感,取得信任和合作。②了解患者之前的社會角色、社會支持狀況和經濟狀況,取得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③進行訓練、放松訓練和音樂療法訓練,告知分散精力、放松肌肉、緩解焦慮和疼痛的方法。通過交談、示范、播放錄音或請患者現身說法等途徑行護理干預,時間為45 min。術后及時把好信息傳遞給患者,給患者以關心和鼓勵,消除心理負擔。

1.3 觀察指標

術前1 d晚上和術后1周分別測量患者的焦慮值和抑郁值,統計兩組患者抑郁焦慮治愈的程度,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心電圖、心肌酶譜、心律失常和心絞痛發生率、再梗死率等各項指標的變化。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1.0 統計學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 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入院時的心理反應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心理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抑郁值明顯下降,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3討論

心理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心臟介入患者的認知和應對能力,能有效緩解術前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促進術后康復[6]。應激理論認為生活中存在和面臨的各種問題都可以成為應激源,這些應激源均可對人們產生心理應激,包括心理行為反應和生理行為反應[7]。對心臟介入患者而言,手術既是迫切需要的,同時又因缺乏心血管介入知識、擔心手術能否成功、術后療效和昂貴的治療費用等,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表現出焦慮和抑郁等負性情緒[8],這些不良情緒會導致術前血壓升高,心律增快或心律紊亂,嚴重影響手術效果。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術前給予患者個性化的心理疏導,誘導患者說出內心的擔憂,給予安撫和鼓勵,幫助患者穩定情緒;讓患者掌握自我護理方法并積極配合。實踐表明,對觀察組患者實施系統的護理干預后,患者能基本掌握心臟介入手術的相關知識,心臟介入術前有相應的心理準備,術后能應用所掌握的自我護理方法如松弛訓練法等主動參與心理應激調節,從而減少相關的生理心理不良反應,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而對照組患者只接受了常規護理,術前心理需求未得到解決,術后相關知識缺乏,因而存在較嚴重的焦慮和緊張情緒,術后也缺乏主動參與調節焦慮的想法,所以患者出現了明顯的焦慮抑郁情緒,影響了手術的進行和康復。

心理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心功能,降低心絞痛、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等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身體的康復,改善患者預后。有研究表明,對患者進行心理支持干預后患者情緒障礙明顯改善,且并發癥明顯降低[9]。醫護人員對患者的支持在其疾病的康復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護理干預的機制是通過醫護人員的疏導信息與患者的反饋信息實現互換[10],對觀察組患者,術前給予詳細的宣教和關心,術后將好的信息及時傳遞給患者,使其感到安全和被尊重。通過這些有效溝通,彼此間建立相互信任的護患關系,保證了護理干預的進一步深入進行。而對照組只實施一般的心理護理,缺乏有效溝通的廣度、深度和時間保證,護患關系難以維持良好狀態。另有研究表明,在常規治療的同時,應用支持性心理治療對不恰當認知進行糾正,能有效地穩定患者的情緒,同時也改善軀體癥狀[11]。本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正面引導,采用榜樣法,讓患者互助支持和社會、家庭心理支持。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在手術期間均能安靜配合治療,無手術意外及并發癥的發生,術后臨床癥狀好轉和身體恢復快,治療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因此,實施系統的心理、社會護理干預,能顯著改善護患關系,減輕應激反應,降低術后心絞痛、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等并發癥,改善心功能,加速術后身體恢復,對生理指標的穩定控制起到了良好作用,提高預后效果。

人作為生物-心理-社會的整體,心理因素已成為影響心身健康不容忽視的因素之一。心臟介入患者普遍存在焦慮、恐懼、抑郁等負性情緒且不易緩解,而過度、持久的負性情緒易造成患者的心理障礙,使人對未來產生恐懼、喪失信心,難以做出理性的判斷和決定,進而導致機體整體調節功能減弱和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如何緩解因手術而產生的焦慮、恐懼、抑郁心理及減輕其對術后恢復的不良影響,對心臟介入患者來說尤其重要。焦慮、抑郁癥在冠心病介入術后的患者中有著較高的發病率,并對患者預后產生顯著的不良影響。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如何篩選有抑郁的心血管患者,以及如何提供治療。經研究發現,對心血管介入患者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實施系統的心理、社會護理干預,不但能改善焦慮抑郁狀態,而且降低了心絞痛、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等并發癥,改善了心功能,提高了治療護理效果,體現了護理服務的價值,優于一般心理護理。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對心臟介入患者要及早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取得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從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 劉慶軍, 劉峰, 錢劍鋒,等.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冠心病患者252例效果觀察[J]. 疑難病雜志,2012,3: 221-222.

[2] 劉桂英,周廣美,房立麗,等. 緩壓護理對首次冠狀動脈造影患者焦慮心理的影響[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 12(7):1561.

[3] 呂楠,趙雩卿,于淑英. 老年冠心病的臨床特點及臨床干預概況[J]. 人民軍醫, 2014,57(1):85-86.

[4] 張二箭,田福利,張賓. 心血管疾病與焦慮及抑郁癥關系研究進展[J]. 人民軍醫,2012,55(11):1123-1125.

[5]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 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 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88-94.

[6] 楊漫紅,彭輝. 全程護理干預對心臟介入手術患者焦慮的影響[J]. 當代護士(中旬刊) ,2013,11:21-23.

[7] 程梅,張芳. 結構性心理干預對心導管介入術患者焦慮的影響[J]. 護理研究,2013,27(11):3776-3777.

[8] 楊林,李楊,張香娟,等. 冠狀動脈搭橋術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調查分析[J]. 山東醫藥,2013,53(44):36-38.

[9] 彭婕.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的情緒障礙及心理干預[J].臨床護理,2013,11(19):360-361.

[10] 黃愛國. 心理疏導療法常用的心里治療技術[J]. 中國民康醫學,2013,25(17):65-66.

篇3

【關鍵詞】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標志物;檢驗結果;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4-0105-02

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將會給人們身心健康帶來嚴重負面影響,所以,該病的防治便成了人們熱議的焦點[1]。做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標志物的檢驗工作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可根據檢驗結果對該病毒的具體復制狀況予以判斷和評價,能為乙肝肝炎的預防和治療提供參考依據。有鑒于此,本文選取1500例該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其血清標志物的檢驗,以期在分析檢驗結果的基礎上,為該病的防治提供有益參考。現將詳情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2月到2013年12月就診于我院的15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74例,女826例,年齡3歲到87歲,平均27.8歲,職業分布如下:1)幼托兒童20.1%;2)工人41.3%;3)小學生10.6%;4)干部職員19.3%;5)中學生8.6%。

1.2方法

1.2.1實驗室檢測

對患者行靜脈采血,劑量大約為4mL,提取血清,留作備用。對血清進行檢驗時,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英文簡稱ELISA[2])對乙肝病毒標志物五項予以嚴格檢驗,并由專業人員對最終的檢驗結果進行判斷和評價。當出現下列情形之一時,應重復整版的檢驗操作:1)抗-BHs異常率大于2.4%;2)HbsAg異常率大于1.1%;3)抗―HBc異常率大于13.0%;4)HBeAg異常率大于5.3%;5)抗―Hbe異常率大于11.4%[3]。

1.2.2問卷調查

采用統一制式的調查問卷,針對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乙肝感染等信息予以調查。待問卷收回后,調查人員應對其結果進行嚴格復核,在錄入結果環節,應予以二次審核,包括差錯校正以及資料補全等,如果發現問題,應通過相應途徑(電話核實等)進行更正或調整。

2.結果

2.1HBsAg陽性率

HBsAg陽性共計94例(6.3%)。基于性別分析,男性陽性率為7.3%,而女性陽性率5.5%,可見男性略高于女性。BsAg陽性率、患者年齡呈正比關系。

2.2抗-HBs陽性率

抗-HBs陽性共計742例(49.5%),基于性別分析,男性陽性率為55.6%,而女性陽性率為44.2%,可見男性略高于女性。抗-HBs陽性率、患者年齡呈反比關系。

2.3乙肝血清標志物陽性類型

1)HBsAg、HBeAg以及抗-HBc陽性共計34例(2.27%);2)HBsAg、抗-HBe以及抗-HBc陽性共計26例(1.73%);3)HBsAg以及抗-HBe陽性共計10例(0.67%);4)HBsAg、抗-HBs以及抗-HBe陽性共計8例(1.07%);5)HBsAg以及抗-HBc陽性共計16例(1.07%);6)抗-HBe以及抗-HBc陽性共計94例(6.27%);7)抗-HBe陽性共計76例(5.07%);8)抗-HBs陽性共計734例(48.93%)。

2.4乙肝疫苗接種史

乙肝疫苗全程接種史共計552例(36.8%),接種率、患者年齡呈反比關系。

3.討論

3.1血清標志物檢驗及其結果分析

當HBsAg為陽性時,是患者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標志特征。值得一提的是,HBsAg由于表現出抗原性,素以,不具備傳染性。然而HBsAg和HBV大多同時存在,所以,可將HBsAg陽性檢驗結果當作傳染性的標志特征。在臨床中,如果患上急性HBV感染,那么患者血清檢驗將出現HBsAg陽性,且在急性期全程均呈陽性表現,恢復期之后才會漸漸轉化為陰性。通常而言,HBsAg持續0.5年及更長時間為陽性時為慢性HBsAg攜帶者[4]。

3.2防治對策

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所以,通過免疫接種預防可實現對該病傳染的有效控制。實施此類措施時,主要包括2點:1)乙型肝炎疫苗接種。將HBsAg陽性患者列為重點防治對象;對于乙肝屬于高發病種的地區,應將其3歲以下幼兒列為重點防治對象,采取科學且嚴格的免疫措施[5];將和血液存在較多接觸的醫務人員列為重點防治對象;將接受輸血的患者列為重點防治對象;將該病患者的家屬(尤其是配偶列為重點防治對象)。2)盡可能地切斷病毒傳播途徑,重點在于預防病毒的血液傳播以及體液傳播。對于使用的注射器等醫療器材進行嚴格而徹底的消毒;對供學血員進行嚴格管理;對輸血操作以及血液制品予以嚴格管控。

總之,以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血清標志物進行檢驗,并在檢驗結果的基礎上采取一系列有效防治措施,將會在該病的臨床防治方面發揮相當積極的正面作用。

參考文獻:

[1]羅慧琴,王志剛,李玲,劉付芹. 乙肝患者血清標志物與前S1抗原及HBV-DNA相關性分析[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24:3337-3338.

[2]楊笑瓊,何海洪,楊秀珠,林燕珍. ELISA法和MEIA法測定乙肝病毒血清標志物的比較研究[J]. 北方藥學,2014,02:16-17.

[3]李賢龍,梅桂杰,王玲. 健康體檢者乙肝血清標志物檢出狀況分析[J]. 中國療養醫學,2014,01:41-42.

篇4

【關鍵詞】 痛風性關節炎; 遵醫行為; 綜合性護理干預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compliance behavior of gouty arthritis patients and treatment effects.Method:50 gouty arthritis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October 2013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2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routine nursing care,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key nursing intervention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compliance behavior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The changes of compliance behavior before and after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compliance behavior of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P>0.05),but after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psychological status,lifestyle and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above 60 points,compared with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Gouty arthritis; Compliance behavior; Nursing intervention

痛風性關節炎是由于人體中的尿酸鹽沉積于關節及其周圍組織從而引發炎性反應的一類疾病,在關節囊、滑囊、軟骨、骨質組織中易引發[1]。其發病具有一定的遺傳因素影響,多發于40歲以上的男性及沿海發達地區,第一跖趾關節多發,同時大關節尤其是踝關節等同樣多發。流行病學資料表明,全球痛風的患病率正在逐年增加,而痛風性關節炎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關節疼痛及腫脹等,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存狀態,尤其是受累關節劇痛對患者的不良影響非常突出,因此對此類疾病的治療要極早及有效[2]。而經臨床研究發現,其治療效果不一,經對本院痛風性關節炎患者調查研究發現,在治療過程中有部分患者由于對疾病的認識不足從而導致治療依從性較差,因此會產生病情反復或經久不愈等情況,本院在護理工作中重點對此類患者采用有效地干預及引導,明顯改善患者遵醫行為的依從性,明顯提高其治療效果,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0月本科收治的50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其中男48例,女2例,年齡17~76歲,平均(41±3.5)歲,病程1~20年,平均病程(20±1.5)年。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25例,其中對照組25例患者中,男24例,女1例,年齡17~76歲,平均(40±4.7)歲,病程1~20年,平均病程(19±0.5)年。干預組25例患者中,男24例,女1例,年齡17~76歲,平均(41.2±4.5)歲,病程1~20年,平均病程(21±0.4)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秋水仙堿首劑1 mg,然后以0.5 mg/次的劑量進行治療,1次/2 h,患者癥狀體征得到有效緩解后再改為0.5 mg/d,用藥時間為7 d。在此基礎上以消炎痛栓0.1 g/次,2次/d,直腸給藥,1周為一療程。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療程制定。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臨床護理方法,使患者保持樂觀的情緒,尤其痛風疼痛的時候很容易出現煩躁、焦慮的心理狀態,護理人員應進行合理的心理疏導消除抑郁狀態,增加治療信心,同時應指導患者低嘌呤、低脂、低鹽、低蛋白飲食。對于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應注意控制合并癥[3]。

1.3.2 干預組 根據每位患者的自身特點,如教育程度、生活方式、患病病程及心理狀態等信息,開展針對性、綜合性的護理干預,主要護理對策包括以下幾方面。

1.3.2.1 綜合性護理干預評估 由于本組為痛風關節炎患者,應與其他患者區分登記,以免混淆影響記錄準確性。將患者自入院起檢測的血尿酸、血沉、疼痛及腫脹情況均詳細記錄在案,即可觀察藥物對病情的控制效果,如有異常,可及時發現,并進行有效處理[4]。對每位患者建立獨立的醫療檔案,了解患者痛風的誘發因素、持續時間、間歇時間,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間歇期遵醫囑服藥情況,營養有無過剩,文化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根據個體資料,制定出適合個人的綜合性護理干預計劃[5]。在掌握患者疾病情況后,針對患者的不同需求及理解學習能力采用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育,做到因人施教,如系統教育、隨機教育、重點教育。向患者介紹痛風性關節炎的防治常識,促使患者更加清晰地了解痛風性關節炎的基本特征、危險因素及并發癥危害等。

1.3.2.2 飲食護理干預 由于痛風的主要發病因素為尿酸鹽沉積,飲食是引發該疾病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當限制高嘌呤類食物的攝取,從而達到減少外源性白,降低血尿酸水平,從而防止或減輕痛風急性發作,減輕尿酸鹽在體內的沉積,預防尿酸結石的形成。但由于患者的長期飲食習慣往往很難改變,強制限制飲食很容易引發患者負面情緒,影響治療,因此護理人員詳細制定了飲食治療卡,患者在急性期時將食物中的嘌呤量控制在100~150 g/d,同時提高碳水化合物含量,而在緩解期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將食物中的嘌呤含量酌情提高,同時應避免使用動物內臟等含嘌呤高的食物[6]。在此范圍內,患者可根據自己喜好進行食物選擇,同時護理人員可進行營養膳食相關知識的普及,增加患者對健康飲食的興趣,在出院后,可以達到自覺進行嘌呤量攝入的控制。同時囑患者多飲水,每天飲水在2000 mL以上,可有效促進尿酸的排泄。

1.3.2.3 行為護理干預 根據患者不同體質制定合理、長期、有計劃的運動,糾正一些導致肥胖的不良行為,保護好受損關節,急性期關節疼痛應冷敷,緩解期制定合理關節康復鍛煉,以免造成關節萎縮,但不要急于求成,要持之以恒,循序漸進進行,護理人員可進行有效地指導,應避免患者劇烈運動,以免造成關節損傷[7]。

1.3.2.4 出院護理干預 讓患者建立自我管理筆記―主動記錄、監督、評估自己的健康及疾病發展情況,從而改善自己的行為,培養良好的習慣。通過管理自己的疾病,實施合理的個性化治療,同時護理人員應當定期對患者進行隨訪,并鼓勵患者自覺遵醫行為,提高生活質量。同時定期到本院進行復查,對恢復情況較好的患者可給予鼓勵,樹立患者信心[8]。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1)記錄干預前后患者心理狀況、用藥依從性改善及生活習慣變化情況,按本院制定的三項調查指標進行評分,滿分為100分,單項調查60分以上為患者情況較為理想,60分以下為患者情況較差。(2)臨床療效判定標準:以患者的癥狀體征消失,關節功能正常,同時血檢測指標恢復正常為顯效;以患者的癥狀體征及關節功能均明顯改善,同時血檢測指標也明顯降低為有效;以患者的上述幾個評估項目均改善不明顯或無改善為無效,且總有效=顯效+有效[2]。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遵醫行為變化情況的比較 將兩組護理干預前后的各項遵醫行為進行評分,其表中病例數為評分60分以上情況較為理想的患者。經表1可見,對照組干預前后各項遵醫行為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干預組經護理干預后,其心理狀況、生活方式及治療依從性均達到60分以上,與干預前及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治療效果的比較 經過護理干預后,干預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2.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痛風性關節炎系人體內嘌呤代謝紊亂和/或體內尿酸排泄功能受損尿酸排泄減少致使尿酸積沉在關節囊、關節腔、滑膜囊、軟骨及骨質等處,因尿酸對關節周圍各處的刺激作用而引起的關節周圍軟組織出現明顯紅腫熱痛,局部不能忍受被單覆蓋及周圍震動,拒按,常于夜間痛醒,痛如刀割或咬噬樣的慢性經常性發作的關節炎,常致患者恐懼行走[9-11]。

研究發現,由于現在國人生活質量提高,導致酸性體質總人數近幾年呈大量上升趨勢,血尿酸的升高并不只是引起痛風,很多臨床疾病與血尿酸增高有關。在南方,痛風患者更是呈上升趨勢[12]。該病如未及時治療、合理防控,可導致受累器官功能障礙,不少晚期患者出現關節的骨質破壞和腎功能衰竭。流行病學調查表明,2004年山東沿海地區痛風患病率為1.14%(近10年內增加了3倍)[13]。但是痛風性關節炎患者對遵醫行為的依從性比許多其他慢性病患者要差,尤其年輕患者對藥物治療的依從性更差,這不僅反映在他們的日常行為方式上,還有他們接受的系統性教育的缺乏。臨床實踐表明,過度身心疲勞、精神緊張、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均可使血尿酸驟然升高,從而誘發痛風性關節炎的急性發作或加重[14]。

由表2可知,采用普通護理方法的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64.0%,可見采用秋水仙堿聯合消炎痛栓治療有著一定的臨床效果,而由表1可知,對照組患者的心理狀況、生活方式以及治療依從性相對較差,而干預組采用有效的護理干預后,治療總有效率為92.0%,同時患者的心理狀況、生活方式及治療依從性均優于對照組,無一例情況較差患者。由此可見,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后,患者遵醫行為明顯提高,對提高患者的遵醫率、用藥依從性有著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能夠很大程度地改善患者認知水平及應對能力,對患者的遵醫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利于疾病的轉歸,對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15]。

參考文獻

[1]閻勝利.痛風的流行病學特點――痛風的流行病學特點[J].山東醫藥,2010,50(43):107.

[2]趙義,李嗣釗,李小霞,等.痛風患者醫療認知行為問卷調查分析[J].北京醫學,2011,33(1):15-17.

[3]施桂英.急性痛風關節炎的治療選擇[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12,10(1):1-4.

[4]李邦權.放血療法配合秋水仙堿與單純秋水仙堿治療痛風性關節炎對照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1,9(10):25-26.

[5]萬玲玲,劉雪芳,陳芳.心理護理干預對痛風性關節炎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3,34(25):5244-5245.

[6]王璇.痛風的飲食治療與預防[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5(8):383.

[7]朱開勇,趙國勇,楊麗萍,等.急性痛風關節炎28例臨床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6(8):185.

[8]林金麗,李華軒,譚文遍.消腫定痛膏加仙人掌外敷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全科護理,2013,11(34):3190-3191.

[9]葉貞,詹麗娜,張志宏,等.路徑式綜合護理干預在門診痛風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管理雜志,2013,6(6):415-417.

[10]梁云花,郭維文,韓春蕾,等.辨證施膳對老年痛風患者血尿酸水平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3,12(12):62-64.

[11]翟惠嫦.個體化護理在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3):31-32.

[12]梁曼.21例青年痛風性關節炎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4,12(1):39.

[13]賈庭英.護理干預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康復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1):406-407.

[14]黎姣.新癀片外敷治療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3,11(1):16.

篇5

【關鍵詞】 泌尿生殖道炎癥 支原體感染 藥敏結果

近年來,泌尿生殖道疾患中非淋球菌性泌尿生殖道炎癥患者日益增多,支原體是引起此類炎癥的病原微生物之一,人體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支原體主要有Uu和Mh,感染支原體后患者無特異性臨床表現,因此,支原體的培養檢測和藥敏試驗,對明確診斷,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有著重要意義。為了解本地區支原體感染及其藥敏情況,指導臨床合理用藥,作者自2006年3月至2007年11月對本院就診的泌尿生殖道炎癥患者支原體感染情況、藥敏結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332例患者中男150例,女182例;年齡21~61歲。

1.2 標本采集 采集標本前1周內未使用全身及局部抗生素治療,用男性拭子插入尿道2~4cm、女性拭子插入宮頸管內1~2cm處采集分泌物,取材時旋轉拭子并停留>20s,取出拭子置于無菌試管立即送檢。

1.3 試劑和方法 泌尿生殖道支原體鑒定及藥敏試劑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的Mycoplasma IST2支原體培養、鑒定、藥敏一體化試劑盒。

1.4 判定標準 培養結果判定:培養基不變色為陰性,培養基由橙黃色變為紅色且清亮透明為陽性;藥敏結果判定:當指示孔變色,兩藥物孔不變色,表明敏感;兩孔均變紅,表示耐藥;低濃度孔變紅,高濃度不變表明中度敏感。

2 結果

2.1 支原體培養結果 見表1表1 332例患者Uu、Mh、Uu+Mh感染情況

2.2 支原體藥敏試驗結果 見表2表2 115例患者支原體對9種抗菌藥物的藥敏率注:S(高度敏感) I(中度敏感) R(耐藥)

3 討論

支原體是一類大小介于病毒和細菌之間、能在人工培養基中生長增殖的最小原核微生物,能通過濾菌器,且由于支原體缺乏細胞壁,在形態上可呈多形性。支原體感染與許多疾病有關,特別是泌尿生殖道感染與自然流產、出生缺陷、死胎和不孕均有關系[1],迄今已發現的支原體有150多種,廣泛分布在自然界中,而與人類密切相關的支原體至少有4種,其中常見的支原體包括解脲脲原體(Uu)和人型支原體(Mh)。本組332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進行支原體培養,結果顯示支原體感染率為34.6%,與國內其它報道相符[2]。在115例支原體培養陽性的病例中,以單純Uu感染為主,占86.1%,略高于其它報道[3],單純Mh感染為4.4%,Uu+Mh混合感染為9.8%,表明Uu是主要病原體,Mh是次要病原體。女性患者的Uu、Mh與混合感染率分別為37.4%、1.6%和3.8%,男性分別為20.7%、1.3%和2.7%,說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染支原體,和相關報道一致[4],這可能與女性泌尿生殖道解剖結構和生理特點有關。

支原體無細胞壁,作用于細胞壁的β-內酰胺類藥物對支原體無效,如青霉素和頭孢類抗生素,常用于治療并能獲效的主要是干擾蛋白質或DNA合成的藥物如大環內酯類、四環素類及喹諾酮類抗生素。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的機制主要是拮抗支原體DNA旋轉酶,抑制支原體DNA復制,從而殺滅支原體。本研究顯示喹諾酮類抗生素環丙沙星、氧氟沙星在單純 Uu感染的患者中敏感率最低,分別為5.1%、28.3%,此結果與少數相關報道不符[5],可能與該類藥物臨床應用較多、時間較長及治療不規范有關。在通過干擾病原體蛋白合成而起作用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中,紅霉素、阿奇霉素敏感性偏低,而交沙霉素、克拉霉素仍具有較好的抗菌活性。四環素類藥強力霉素、四環素敏感率較高,仍可作為抗支原體感染的經驗用藥,值得一提的是,Uu、Mh、Uu+Mh感染各自具有不同的耐藥譜。

近幾年來,支原體感染呈上升趨勢,同時臨床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導致支原體的耐藥菌株不斷出現,故對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進行支原體培養及藥敏試驗,以盡早獲得病原學診斷結果,從而對更加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減少支原體耐藥株的產生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陸德源.醫學微生物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86.

2 余敏君,吳移謀,尹衛國,等.8種抗菌藥物體外抗解脲脲原體與人型支原體的活性研究.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1999,13(3):158.

3 何伶俐,何燕青,王靜.941例生殖道支原體感染的分類及藥敏結果分析.貴陽醫學院學報,2006,31(5):444~445.

篇6

廣西壯族自治區龍潭醫院內五科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 545005

【摘 要】目的:研究護理干預對肺結核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將80 例肺結核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給予觀察組護理干預,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對比兩組的護理后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結果:觀察組的SAS評分和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均較大,P<0.05。另外,觀察組的精力、疼痛、睡眠情感、社會生活、軀體活動及家庭生活評分均優于對照組,且差異均較大,P<0.05。結論: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肺結核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推廣。

關鍵詞 護理干預;肺結核;心理狀態;生活質量

肺結核一種是慢性消耗性疾病,主要是由肺結核桿菌侵入肺臟后而引起,其具傳染性,可侵及人體各個器官。大多數患者早期病灶輕微,無明顯癥狀,病情發展后可出現低熱、咳嗽、肺部有濕羅音以及咯血伴嗆咳等癥狀,這不僅會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大幅度下降,導致其心理出現一系列變化,嚴重時還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臨床上常給予該病患者藥物治療,并在治療期間對患者實施護理。我院為研究護理干預對肺結核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特采用不同的方法對兩組患者實施護理,并對比兩組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 年4 月~ 2014 年4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肺結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采用隨機的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共有40 例,其中16 例女性,24 例男性;年齡為20 ~ 78 歲,平均年齡(48.25±2.55)歲;病程為8 個月~ 2 年,平均病程(1.1±0.2)年。對照組共有40 例,其中15 例女性,25 例男性;年齡為22 ~ 79 歲,平均年齡(48.28±2.59)歲;病程為9 個月~ 2 年,平均病程(1.2±0.3)年。經統計學比較,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程方面的差異比較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如觀察病情、用藥護理及監測生命體征等,在此基礎上給予觀察組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心理護理

由于疾病本身帶來的痛苦、治療限制自身的日常活動等因素易導致患者產生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建立密切且和諧的護患關系,多了解其家庭和社會背景,以掌握患者出現不良情緒的真正原因。同時,給予患者針對性心理疏導,向其耐心解釋治療和護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說明不良情緒不僅會加重病情,還會影響治療和護理效果。另外,在進行護理工作時,要以親切的言語、和藹的態度、精湛的技術和周到的服務使患者產生安全感和信賴感,減輕其心理壓力,從而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療。

1.2.2 健康宣教

對患者的個人健康檔案加以分析,并將其實際病況和危險因素歸納制成表格。同時,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的交流和溝通,使其對自身的實際情況有明確的了解。另外,向患者整體介紹肺結核的病因、特點、治療方案及護理措施等,囑咐患者嚴格遵醫囑按時服藥。并對患者的用藥進行合理化建議和指導,提醒患者用藥注意事項,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1.2.3 飲食護理

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為其推薦最適合的飲食指南,重點提供高蛋白和低脂肪食物,前者如乳類、蛋類、魚類、肉類、豆制品及牛奶,后者如冬瓜、黃瓜、絲瓜及白蘿卜等。囑咐患者囑忌食油煎類、辛辣及生冷食物,忌吸煙及喝酒,多吃富含鐵質的綠葉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芹菜、紅棗、番茄及菠蘿等。對于無心腎功能障礙者,應鼓勵其多喝水,以促進體內代謝毒素的排泄,緩解病情。另外,可視患者的病情恢復程度為其適當調節各種食物的攝入比例,并囑咐患者飲食必須有規律,且要定量、定時。

1.2.4 運動指導

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并在保證充足休息和睡眠的情況下,為其制定相關的有氧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但要注意囑咐患者運動量要保持在自身可承受的范圍內,如患者運動后出現心跳加快、咳嗽及大量出汗等癥狀,且經較長時間的休息后仍不能消除時,應適當調整活動量或休息幾天。

1.3 觀察指標

觀察護理后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并進行對比。其中,心理狀態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 評分)和抑郁自評量表(SDS 評分)來評定,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 來評定[2]。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用表示計量資料,并用t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較大,存在統計學意義[3]。

2 結果

2.1 心理狀態對比

護理后, 觀察組的SAS 評分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且差異均較大,P<0.05。見表1。

2.2 生活質量對比

護理后, 觀察組的精力、疼痛、睡眠情感、社會生活、軀體活動及家庭生活評分均優于對照組,且差異均較大,P<0.05。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精神狀態等因素的變化,導致我國的肺結核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由于該病患者常在治療期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從而容易引起機體交感神經功能亢進,使血液中的兒茶酚胺濃度升高,并引發多種并發癥,進而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因此,對肺結核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對緩解其不良情緒,預防或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機率及提高生活質量至關重要[4]。在常規護理中,護理人員只是機械地執行醫囑或等醫生指示后再為患者實施護理。而護理干預是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通過及時、準確地掌握患者的實際病況,制定針對性護理干預計劃,使患者預防肺結核惡化的意識有所提高。并通過滿足患者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使其不良情緒得以緩解,進而能化被動配合為主動配合,最終達到緩解病情的目的。

我院給予觀察組護理干預,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該組的SAS 評分和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精力、疼痛、睡眠情感、社會生活、軀體活動及家庭生活評分均優于對照組,且差異均較大,P<0.05,該結果與張曉蓉[5] 等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綜上所述,對肺結核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在提高治療、改善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玉冰. 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對初治肺結核患者的應用效果[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11):2640-2641.

[2] 李亞妹, 王亮, 栗愛珍等. 健康教育在肺結核咯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 河北中醫,2013,35(05):769-770.

[3] 斯琴. 優質護理在肺結核住院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 大家健康( 中旬版),2014,8(06):256.

[4] 呼寶娟. 護理干預對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西部中醫藥,2013,26(09):125-126.

[5] 張曉蓉, 樊安芝. 護理干預對肺結核患者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 重慶醫學,2015,44(07):1003-1004.

篇7

【關鍵詞】 人性化特色護理; 類風濕性關節炎; 關節活動; 生活質量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joint activitie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characteristic human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Method:From December 2014 to December 2015 152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76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uman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joint tenderness index,the index of joint swelling,28 joint disease activity score(DAS28 scor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Before treatment,joint tenderness index,joint swelling index and DAS28 score of two groups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indicators of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before treatment(P

【Key words】 Humanity care; Rheumatoid arthritis; Joint activities; Quality of lif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Ganzhou 341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9.028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系統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臨床多表現為手、腕、足小關節的多關節、對稱性、侵襲性關節炎癥,引起關節疼痛、腫脹及活動障礙[1]。類風濕性關節炎為慢性疾病,病程長且反復發作,對患者骨骼、軟骨及組織產生永久性傷害,最終導致患者關節畸形甚至是殘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家庭造成巨大負擔[2]。目前臨床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尚無特效藥,藥物治療只能暫時緩解患者癥狀并不能根治,患者癥狀依然存在,有研究表明在藥物治療的同時輔以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緩解患者癥狀[3-4]。本研究通過采用人性化特殊護理干預類風濕性關節炎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科住院治療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152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給予恰當的治療方案,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76例。對照組男43例,女33例,年齡28~73歲,平均(54.92±9.81)歲,平均病程(16.21±5.47)年;觀察組男44例,女32例,年齡28~74歲,平均(54.89±9.83)歲,平均病程(16.24±5.49)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平均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1987年美國風濕病協會關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2)年齡在18歲以上;(3)DAS28評分>5.1分,疾病處于活動期;(4)意識清晰,能夠遵醫囑配合治療,表達和溝通能力正常;(5)患者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具有嚴重心、肝、肺等重要器官疾病患者;(2)存在嚴重感染性疾病、精神障礙患者;(3)關節嚴重畸形,根據我院自制自理能力評分表測定自理能力

1.3 護理干預方法 根據兩組患者的個體病情,選擇科學合理的藥物治療方案,對病情進行控制和改善。對照組在住院期間,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人性化特色護理干預。

1.3.1 常規護理干預 (1)用藥指導:目前臨床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多采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非甾體抗炎類藥物等,如不正確服用極易產生副作用。患者必須遵醫囑按時按療程服藥,禁止擅自停藥或換藥,同時護理人員要向患者說明藥物的服藥方法、劑量及不良反應情況[7-8]。(2)病情觀察及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關節腫脹及皮損情況,特別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易受到寒冷、潮濕等因素的影響,在護理過程中要叮囑患者注意保暖和休息,可指導患者在早晨用溫水浸泡關節,加快血液循環,緩解晨僵,利于減輕病情。(3)飲食護理:限制患者使用刺激性、油膩、高脂肪和蛋白質食物,多食維生素、纖維素高的食物。(4)心理指導:由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程長、病情反復且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和不便,容易導致患者出現焦慮、抑郁、悲觀等負面情況,護理人員要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通過與患者溝通,講解疾病知識,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息,并指導家屬給予患者關心和鼓勵,減輕患者精神負擔,主動配合治療[9-10]。

1.3.2 人性化特色護理干預 (1)患者自我管理與健康宣教:由專職護理人員采用一對一的方式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發放健康宣傳手冊,醫護人員結合患者自身情況制定科學的健康目標計劃書,指導患者將用藥、飲食和運動情況都記錄下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患者住院期間定期舉行患者交流會,由自我管理效果好的患者進行經驗交流,提高患者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自覺性,主動配合治療和康復訓練,提高治療效果[11]。(2)建立協調家屬護理管理模式:對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和培訓,使其掌握相關健康知識和簡單的護理方法,以便患者出院后由家屬負責對患者進行用藥護理,確保患者按時按量服藥,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和疼痛護理,利用親人間的關懷及時疏導患者的負面情緒,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在家庭生活中能夠得到良好的關心和照顧。(3)制定科學訓練措施:關節功能鍛煉是防止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直的重要措施,因此制定科學訓練措施是人性化特色護理干預的重要內容。患者入院后先進行簡單的床上訓練,包括肘膝關節、指腕關節屈伸練習、肌肉收縮交叉訓練,每日3~4次由護理人員或家屬配合完成;當患者病情稍微緩解后進行肌肉收縮訓練,包括關節周圍肌肉的靜力性收縮、維持在5~10 s,2~3次/d;當炎癥控制,疼痛緩解后,可進行關節活動訓練,練習四肢關節活動操,主動聯系各關節的屈伸、旋轉、內收、外展、后旋等動作,并利用洗臉、彎腰等日常起居活動訓練患者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增強患者關節活動度[12-13]。(4)全程護理干預:實施住院期間和出院后6個月全程護理干預,建立隨訪制度,由責任護理人員通過電話隨訪的方式了解患者的飲食、用藥和心理狀態[14],并進行相應的指導;建立QQ、微信患者群,由醫生和護理人員進行實時指導,幫助患者解決在用藥、康復訓練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確保患者能夠長期堅持訓練,提高治療效果。

1.4 觀察指標 臨床癥狀指標:關節壓痛指數、關節腫脹指數;根據觸痛關節數量、腫脹關節數量和血沉,計算患者DAS28評分;采用健康調查表(SF-36)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包括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和精神健康,各項滿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關節癥狀與關節活動度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關節壓痛指數、關節腫痛指數及DAS28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各項指標較護理前均明顯降低(P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和精神健康8個維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發病率高,如不妥善治療進行有效控制,患者極易因慢蝕性關節炎導致關節畸形或功能異常,最終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雖然臨床多采用藥物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但是目前尚無特效藥,一旦停藥或受外界刺激極易復發,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及信心[15]。因此結合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特點與患者實際情況,制定人性化特色護理干預方案,對患者治療與康復、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人性化特色護理干預是以患者為根本、注重護理延續性的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由于患者病情不同、治療依從性不同,因此人性化特色護理干預注重個性化護理,針對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通過一對一講解,制定康復計劃,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自覺配合治療和康復措施,提高護理效果[16-17]。隨著病情的加重,患者的關節活動度受到直接影響,而加強患者功能鍛煉指導,幫助患者掌握肢體功能協調性、靈活性的鍛煉方法,對于患者恢復關節活動,減輕關節畸形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因為患者病情不同,鍛煉方法不能一概而論,人性化特色護理根據患者病情制定了循序漸進的鍛煉方法,根據患者病情的發展階段采取有針對性的鍛煉措施,最大限度的恢復患者關節活動功能[18]。由于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期規范治療,而不持續規范治療與持續規范之類的預后和生活質量相距甚遠,因此不能僅重視住院期間的護理,即便在出院后也要給予患者一次長期、穩定的護理干預,而人性化特色護理有效滿足了患者的需求。由于醫護人員數量有限,特別是出院后,護理人員不在身邊叮囑,很多患者就會放松治療,甚至放棄治療,而家屬就是護理人員的一種延續,在人性化特色護理中,通過建立協調家屬護理模式,充分調動家屬的作用,在必要時能夠為患者進行基礎護理,叮囑患者用藥、按摩、督促治療,同時,還能夠有效緩解不良情緒,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19-20]。同時,人性化特色護理注重全程護理,將護理干預由住院期延長至出院后6個月,通過電話、微信、QQ等即時社交軟件保持與患者、家屬的密切聯系,對患者出現的各種問題能夠及時解答,并督促患者堅持住院期間的各項計劃和注意事項,有效地保障了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人性化特色護理干預后,患者的關節壓痛指數、關節腫痛指數及DAS28評分均明顯改善,且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和精神健康8個維度評分均明顯升高,說明人性化特色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活動和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由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程長,對患者的心理、生理影響均非常大,因此在護理干預方面不能局限于單一的方法或一時性的護理措施,通過采用人性化特色護理干預在保障常規護理的同時,注重護理干預的個性化、科學化、延續性,對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王菲.個體化護理干預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健康狀況的治療效果研究[J].中國醫刊,2015,50(11):95-97.

[2]黃謹,蔡亮,吳宇.關節鏡下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7):114-116.

[3]張瓊予,孫李萍,向月應.護理干預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心理狀態及臨床療效的影響[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5,36(8):162-164.

[4]董巧云,李惠兵,岳紅,等.護理干預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陜西醫學雜志,2014,43(10):1438-1439.

[5] Wilburn J,McKenna S P,Twiss J,et al.Further international adaptationand validation of the Rheumatoid Arthritis Quality of Life (RAQoL) questionnaire[J].Rheumatol Int,2015,35(4):669-675.

[6] Katumba J,Obore S,Kaye D K.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patients with ovarian cancer at Mulago Hospital,Uganda[J].Int J Gynaecol Obstet,2013,122(2):115-117.

[7]岑筱敏,梁燕,謝其冰,等.類風濕關節炎疾病活動度四種評價方法的比較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2015,46(2):280-284.

[8]郭粉蓮,蔡旭,葉志中,等.類風濕關節炎生存質量評估與療效關系研究[J].護理研究,2015,29(4):1210-1211.

[9]孫安民,王偉.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CXC 趨化因子配體16表達及臨床意義[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5,25(17):2931-2927.

[10]高超,陳立紅,黃曉瑋,等.全程護理干預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護理管理,2014,14(Z1):90-91.

[11]武長江,李偉,郭曉東.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3):496-498.

[12]張偉勇,黃映華,曾秋容.社康護理模式序貫干預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臨床療效及滿意度影響[J].皖南醫學院學報,2015,34(5):503-505.

[13] Kupfer P,Huber R,Weber M,et al.First-time application of multi-stimuli network inference to synovial fibroblast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J].BMC Med Genomics,2014,7(1):40.

[14] Nagai N,Ito Y.Effect of solid nanoparticle of indomethacin ontherapy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adjuvant-induced arthritis rat[J].Biol Pharm Bull,2014,37(7):1109-1118.

[15]余菊,林征,張育,等.授權教育對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5,29(4):1323-1325.

[16]孫山,付素心,李文.五味甘露藥浴洗劑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23):100-102.

[17]王新,李麗,曲郁祓,等.協同家屬護理管理模式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自我效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12):1401-1404.

[18]吳計萍,曹保媛.延續護理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合并骨質疏松癥患者生活質量和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徐州醫學院學報,2014,34(12):941-943.

[19]蔡旭,肖劍偉,郭粉蓮,等.中醫護理對提高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生活質量的臨床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5):402-405.

篇8

文/宮月娥

“多重耐藥菌已成為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和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中華預防醫學會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學會主任委員、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胡必杰教授說,亞太地區是多重耐藥菌感染的高發地區,只有重視預防才可讓耐藥菌失去“溫床”。

產生多重耐藥菌的主要原因有兩個,即抗菌藥物不合理濫用以及多重耐藥菌醫院內傳播增加。過去幾年,通過推行各種措施和宣傳,加強臨床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逐漸被人們重視。但預防多重耐藥菌出現的方法還有很多。

胡必杰教授介紹說,老年人若能做好自身的口腔衛生,除早晚正確刷牙之外,餐后要及時漱口,這樣就可以減少30%~50%的肺炎發生。

另外,接種疫苗對于預防呼吸道疾病十分有效。專家建議,公眾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易感人群可在5~6月間接種肺炎疫苗,在10~11月間接種流感疫苗。肺炎發生減少,抗生素的使用自然也減少了,由此可能帶來的耐藥性也會“應聲下降”。

躺著思考問題思維更敏銳

文/聞唱

科學家試驗發現,躺著是思考的最佳方式。

試驗表明,同站立或坐著的姿勢相比,當人們蜷在床上或沙發上時,他們解決問題的速度會更快。

科學家發現,去甲腎上腺素——在壓力下大腦產生的自然激素,能夠干擾腦細胞的活動,降低人們敘述和推理時的注意力。人們站立時會觸發大腦產生反應,這種反應會產生更多的去甲腎上腺素。但躺著則能降低這種激素的濃度,有助于更清醒地思維。此外,當人們躺著時,大腦的血液流動會比站立時更加順暢,有利于大腦供血供氧,大腦會更清晰地浮現出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頭腦中有更多的空間供思考。

收到鮮花 讓人快樂

文/曹曉培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送鮮花可以改善對方的情緒,促使人們用積極的態度化解人際沖突。

美國羅格斯大學的心理學家進行了3項試驗。試驗1:受試者分別收到鮮花和蠟燭。前者認為自己很幸福,而后者卻沒有這種感受。同時,手捧鮮花的人在約會中遲到,對方不會過于在意。試驗2:科學家向電梯中的乘客隨機贈送鋼筆和鮮花。前者表現出“社會退縮”現象,即與科學家保持盡量遠的距離,眼睛盯著電梯顯示屏上不斷變化的數字;后者則向科學家靠攏,并微笑交談。試驗3:科學家給老年人送鮮花,發現他們收到的鮮花數量越多就越開心。心理學家解釋,研究證實了送鮮花的確能讓人快樂。

老人有點饑餓感是好事

文/臧恒佳

有些老人害怕營養不良,剛感覺餓就吃東西。其實,老人不妨餓一會兒,適度的饑餓感有助于避免患上認知障礙癥。

篇9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14-012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improving the cognitive level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the prognosis, to provide basis for clinical nursing.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4, 60 cases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ccording to the nursing method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based on routine nursing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exercise intervention, body position intervention, dietary intervention, medication nursing, health education, cognitive function level quality of life, the scor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and the prognosi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3 months intervention, intervention time directional force, disorientation, immediate memory, attention and calculation, delayed memory, language, visuospatial scor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8.97±0.59), (8.39±1.14), (2.93±0.82), (4.45±0.64), (2.26±0.14), (8.83±1.26), (2.62±0.34),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Chronic heart failure; Cognition; Quality of lif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種心臟疾病導致心功能不全的復雜的臨床綜合征,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終末階段的臨床表現,有反復發作、多次住院、病情不斷惡化、死亡率高等特點,預后較差[1]。且隨年齡增長其發病率和患病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研究發現,心力衰竭患者認知功能降低,出現記憶功能損害、學習能力下降等臨床癥狀,且隨著心力衰竭程度的增加,其認知功能損害加重[2]。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積極治療的同時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尤其是心理干預,從而糾正患者不正確的認知,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對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改善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3]。本研究通過探討綜合性護理干預對提高心力衰竭患者認知程度及改善預后的作用,旨在為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及護理提供進一步的指導依據,從而促進病情穩定, 減少復發率和病死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符合國際心臟學會及WHO臨床診斷標準。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49~82歲,平均(68.1±10.2)歲。心功能依據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分級為Ⅰ~Ⅳ級,其中Ⅰ級34例,Ⅱ級18 例,Ⅲ級 6 例,Ⅳ級2 例;納入標準:具有正常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患者或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惡性腫瘤者及排除精神病史或神經病史者、伴肢體運動障礙者。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對照組中男19例,女11例,進行常規護理;干預組中男16例,女14例,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兩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性別和年齡、文化程度、基礎疾病等臨床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見表1。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應用綜合性護理干預。①常規護理:保持病房環境整潔、干凈,定期消毒,保持室內溫度和濕度適宜,保持室內安靜。②心理干預:根據患者的不同心理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采用耐心傾聽患者訴說各種不適癥狀,鼓勵患者進行負性情感的充分表達、宣泄,采用認知療法、支持療法、放松療法等行心理治療,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增強患者的自信心,從而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③運動干預:心功能Ⅱ、Ⅲ級的患者采用步行方式,以50~100 m距離開始,20~30 min,速率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大速度為準。運動頻率從每周3次開始。當日運動后患者無不適癥狀、體征時,下次運動時增加50~100 m。第2周開始可根據情況每周增加1次,最多不超過5次。心功能Ⅳ級的患者在床上輪流作單肢體的運動訓練,運動時如出現疲勞或心慌、氣促,即降低運動量或停止運動[4]。④干預:護理人員協助患者行臥位或者半臥位,雙足可下垂,以減少靜脈回流量,減輕心臟負擔,同時定期予以翻身,避免發生壓瘡。⑤用藥干預:耐心指導患者了解用藥方法、注意事項等,告知患者不要隨便更改醫囑所給藥物劑量,且不能自我更換藥物,并在用藥過程中注意觀察血壓的變化情況。⑥飲食干預:向家屬說明飲食干預的重要性,針對患者不同的體質特點,在飲食方面給予指導。指導患者在飲食方面以高蛋白及易消化飲食為主,最主要的是注意攝入鹽的量。⑦健康干預:利用宣傳欄宣傳、組織專題講座和小組學習等方法向患者家屬介紹心力衰竭發病的誘因、臨床表現、并發癥及治療等相關知識,讓患者充分認識到該疾病是可以控制的,告知堅持長期合理用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1.3 評價指標

1.3.1 認知功能評價[5] 采用MMSE量表,即簡易智力狀況檢查法(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包括以下7個方面:時間定向力、地點定向力、即刻記憶、注意力及計算力、延遲記憶、語言、視空間。共30項題目,每項回答正確得1分,回答錯誤或答不知道評0分,量表總分范圍為0~30分。對患者和家屬所有調查采用不記名問卷調查,問卷由經培訓后的護士進行調查及患者或家屬獨立完成問卷。

1.3.2 生活質量評價[6] 應用簡明36項健康問卷(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包括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幾方面,每個維度均為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10]。SF-36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QOL量表,具有良好的可信度、效度和反映度。發放問卷60份,回收有效問卷6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認知功能級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并對兩組的預后(包括死亡、心衰惡化再住院率、因心衰至急診就診)進行比較。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預前后認知功能各項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時間定向力、地點定向力、即刻記憶、注意力及計算力、延遲記憶、語言、視空間各項評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時間定向力、地點定向力、即刻記憶、注意力及計算力、延遲記憶、語言、視空間各項評分分別為(8.97±0.59)、(8.39±1.14)、(2.93±0.82)、(4.45±0.64)、(2.26±0.14)、(8.83±1.26)、(2.62±0.34),對照組患者的時間定向力、地點定向力、即刻記憶、注意力及計算力、延遲記憶、語言、視空間各項評分分別為(7.86±0.75)、(7.07±1.23)、(1.82±0.73)、(3.13±0.48)、(1.72±0.34)、(7.13±1.12)、(1.82±0.13),兩組干預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總體生活質量各項評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總體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分別為(95.37±3.62)、(91.40±3.97)、(89.42±4.13)、(81.33±4.64)、(59.01±3.92)、(89.47±4.18),對照組患者的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總體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分別為(88.44±2.86)、(86.81±4.38)、(80.69±4.20)、(77.52±4.38)、(48.73±3.86)、(79.83±3.91),兩組干預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隨訪其預后比較

出院后隨訪6個月,其中對照組2例死亡,干預組心衰惡化再住院率、因心衰至急診就診比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復雜的臨床癥候群,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心力衰竭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有資料顯示,60歲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為6%~10%,占老年患者的80%以上[7]。近年來研究顯示,老年CHF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發病率較高,且CHF可導致認知功能受損,且同時合并認知功能障礙的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率、病死率相對無認知障礙心力衰竭患者高、預后差。且CHF 的發病過程中,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社會層面上要遭遇許多困擾,身體活動受限、睡眠紊亂,對心衰診斷的困惑感、角色改變、社會生活受限、擔心埋藏式心律轉復除顫器及其他醫療技術設施等,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心衰患者的生活質量[8,9]。因而如何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認知水平,改善其預后成為目前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證實,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有利于改善心力衰竭的癥狀,減輕心力衰竭的程度,降低病情的復發率,從而對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后等起良好效果[10-13]。

篇10

一、試點背景

一是秸稈資源利用和解決環境問題。近年來,由于秸稈焚燒帶來的污染問題有加劇的趨勢,秸稈焚燒不僅污染環境,還容易引起火災、交通事故等重大安全隱患。因此,秸稈的處理與利用是我國新農村建設面臨的主要資源環境問題之一,因此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利用途徑。

二是秸稈生物氣化利用需要新突破。一直以來,以秸稈為原料的沼氣池,普遍將秸稈直接投入沼氣池發酵,因需要定期出渣,導致農戶嫌麻煩不愿使用的老問題。盡管當前也將秸稈粉碎處理后入池,但始終沒有跳出秸稈直接入池的框框,造成管理麻煩難以推廣的局面。

三是當前沼氣面臨著發酵原料危機。隨著農村養豬規模化趨勢,分散養殖農戶的比例逐年降低,戶用沼氣原料嚴重缺乏,從而影響到戶用沼氣使用效果。

出于上述一些原因,促使我縣開始秸稈兩相發酵沼氣集中供氣工程試點建設。

二、兩相發酵主要技術工藝

在傳統沼氣發酵中,秸稈水解、產酸和產甲烷的3個階段在一個反應池中,很難實現酸堿度的分階段控制,而且分解慢,原料利用率低,秸稈直接入厭氧反應池易出現浮層結殼。秸稈生物氣化集中供氣工程采用兩相發酵工藝技術,通過發酵條件控制,把水解酸化和產甲烷分別放在不同的反應池中,使產酸相和產甲烷相分離,將秸稈轉化成易于消化的“秸稈營養液”,然后進入厭氧反應池生產沼氣,防止厭氧反應池可能出現的酸化現象,大大提高秸稈發酵厭氧反應池的效率。同時秸稈液體入厭氧池,避免了的厭氧池需要定期清渣的問題,而且沼液可完全再用于秸稈生化預處理,減少沼液的排放。

三、主要創新點

一是研發新型秸稈沼氣發酵厭氧反應器工藝技術,通過發酵條件控制,實現把水解酸化和產甲烷分別在不同的反應器中的兩相發酵,大大提高秸稈發酵厭氧反應器的效率;

二是通過預處理復合菌劑的研發,快速破壞秸稈表面的蠟質層,加強半纖維素和纖維素的分解,提高其生物轉化效率,解決秸稈發酵厭氧反應器啟動慢、分解率較低、結殼嚴重和出料困難等難題;

三是改進厭氧反應器結構,厭氧反應池口采用水封,只要打開防護蓋就可直通池子深部,便于池內液體回抽設備的安裝和操作,增加了厭氧反應池與水解酸化池循環傳質效率,提高厭氧反應器池容產氣率,實現沼液完全回用;

四是在工藝控制上進行創新,實現沼氣工程管理方便,工程造價低,為其秸稈沼氣發酵工程大規模推廣提供實例參考。

四、工程運行主要特點

通過一年多的運行,該工程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一是管理更加方便。近年來,在秸稈沼氣工程運行中,將秸稈粉碎后添加復合菌料干堆漚后直接入厭氧池,雖然產氣效果提高,但仍需要人工定期入池出渣,不利于連續集中供氣。因管理麻煩,農戶一般不愿采用。應用秸稈兩相發酵技術,秸稈液體入厭氧池,避免秸稈直接入厭氧池需要定期出渣換料的麻煩,工程可循環連續工作,省工省時,使長效使用管理更加方便。

二是產氣可控性強。秸稈液入厭氧池產氣來得快,水解酸化池建在地上,便于不斷添加秸稈原料水解酸化操作,厭氧池與水解酸化池液體經常循環回流,可人為調節和控制產氣量,為集中供氣提供了有利條件。水解酸化池秸稈剩渣可以反復與新的秸稈拌和,促進新秸稈分解,利用率大大提高。

三是產量高質量好。采用兩相發酵,避免了厭氧池內料液分層和結殼,使產氣熱值高、純度好,燃燒雜質少,加強人工管理,增加料液循環力度,產氣率可明顯提高。以黃石秸稈兩相發酵沼氣工程為例,該工程厭氧池50m3,工程啟動后,一次投放約4噸秸稈,在常溫下可連續正常產氣80天,可供10戶以上農戶正常炊事用能。

四是使用原料廣泛。因秸稈添加水解酸化池,厭氧池無需定期出料,使原料應用面更加廣泛,它包括:農作物各種秸稈,茅草、果殼、有機垃圾、樹葉、糞類物質等等。尤其采用糞便類原料或新鮮秸稈制取的秸稈液入池產氣更為理想。

五、工程產生綜合效益

一是減輕了農村污染源。秸桿兩相發酵沼氣工程利用原料廣泛,既可用畜禽糞便,又可用農作物秸稈、有機垃圾等等,進一步減輕農村污染源,使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二是解決了后續服務問題。千家萬戶建沼氣,面廣而分散,后續服務成本高,農民自己對沼氣維護又不懂,維護成了煩心事,小問題日積月累成了大問題,影響了沼氣正常使用。建設秸稈沼氣集中供氣工程,用氣收費,指定懂技術的人管理,使用的農戶沒有后顧之憂,又解決了后續服務難的問題。

三是擴大了沼氣覆蓋面。農村很大部分農戶因不養殖、無場地,無法建沼氣池。推廣沼氣集中供氣工程建設,將解決這部分農戶用氣問題。另外,以畜禽糞便為主的沼氣工程,一般都靠近養殖點建設,遠離村莊和居住區,集中供氣困難較多。而秸稈易搬運集中,秸稈沼氣工程可以選擇村莊適宜處建設一個或多個。可以提高沼氣覆蓋面。把秸稈沼氣工程融入到新農村建設中,既解決污染源,又充分利用了資源,還成為農村一道靚麗的風景。

四是減少農民能源支出。據測算,一般3~5口之家的農戶炊事,一天約用1立方沼氣,按每方1元計算,全年支出在365元左右,每交1公斤秸稈可以折算0.25元。詳見下表:

六、投資成本

工程建設成本:該工程分四大內容:

1、工程運行管理房(內裝部分機器設備等)及秸稈堆放設施。

2、秸稈堆漚處理池及太陽棚設施。

3、厭氧池、水壓池設施。

4、貯氣柜及輸氣管網設施。以一個供氣50戶左右工程為例,需投資成本25萬元左右。

工程運行成本:按照供50戶工程規模,運行成本在3萬元左右,主要是日常專管人員工資、原料收集、原料處理用工等支出。具體明細包括:

(1)外購原料、動力費

每噸秸稈收集成本費125元,80噸x125(元/噸)=10000元

電:480度/年x0.52=248元:

水:280噸/年x 120:336元;

(2)人工工資

專管員的維護管理工資]250/月,年支出、5000元:

大換料及粉碎用工費,5次/年x 600元=3000元;

(3)修理費:1400元/年

七、運行管理模式

我縣建設的秸稈沼氣工程,按照集中供氣,聯戶使用、用氣收費、專人管理的運行模式。收費標準,按、立方氣收費1元標準實行,根據需要農戶提供秸稈時,按每公斤0.125元折算收費,收費用于補貼運行管理及維護等費用。

八、存在問題和困難

(一)流量表質量需要提高。用氣收費最有效的辦法是計量,確保流量表質量是關鍵,目前流量表生產廠家很多,的產品質量仍有待提高,特別在產品用材上要技術攻關,只有流量表質量過關,才便于收費管理和合理收費。

(二)缺少高效的秸稈水解菌劑。促進秸稈快速分解,是制取“秸稈營養液”的技術關鍵,也是秸稈兩相發酵沼氣工程的必然要求,需要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持,研發可快速秸稈的菌劑。

(三)缺少資金使專人管理困難很多。集中供氣工程必須有專人管理,目前,缺少經費,特別是缺少運行管理補助資金,雖然工程實行用氣收費,但畢竟是低價,收費總量不足,要維持長效管理和維修費用仍有困難。

(四)單個工程過大問題較多。一般按照50-60戶供氣規模較理想,工程過大,在占地面積,原料供給半徑、輸氣距離、供氣能力等方面會顯得問題很多。

九、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