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風肅紀剖析材料范文
時間:2023-04-04 12:44: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正風肅紀剖析材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存在問題
1、理論學習不夠不主動。平時主要參加單位組織的學習活動,自學意識不強,有時在工作中要用到的知識才主動的學習,做不到耐心和堅持,因此,學習收獲較淺,未能跟上形勢和工作發展的需要。
2、工作還不夠主動。工作大多是承辦領導交辦的事項,經常處于奉命行事狀態,超前思維少,獨立思考問題能力欠缺,對細節問題考慮不夠,業務水平不高,辦事效率低下。
3、聯系群眾不夠緊密。平時總為自己找借口,工作忙,事情多,時間少,很少同領導和同志交心談心,缺乏交流溝通。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
1、學習不夠重視。認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未能培養起自己的學習興趣,致使學習形式單調,學習面窄,沒有達到提升素質的目的。
2、思想不能與時俱進。現代社會,瞬息萬變,不與時俱進就不能解放思想,更不會有創新。不改造思想,日常工作就會受到掣肘,就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按老經驗辦事,容易造成自身缺乏思考精神、創新意識,影響本職工作效能。
3、深入群眾不夠。想做一名服務型組工干部,就要多深入群眾,充分了解群眾所需所盼所急,才能提出建設性的整改措施。
三、整改措施
1、加強學習,切實提高自身素質。今后,我將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突出學習重點,創新學習方法,努力在建設學習型機關的實踐中走在前列,把學習的體會和成果轉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轉化為推動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素質。
2、強化創新意識,全面推進工作。工作中,我將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牢固樹立創新意識,把創新作為本職工作的靈魂,切實突破傳統思維模式,堅持邊實踐、邊探索、邊總結,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優化服務方式,推進本職工作不斷向前發展。
篇2
尊敬的李縣長、各位同事:
7月24日,全市召開了領導干部警示教育大會,今天城建系統召開作風整頓大會,為了確保把這次大會的精神落到實處,下面由我代表城管局做表態發言:
一、認清形勢,時刻繃緊政治弦,充分認識開展作風整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當前,全黨上下正在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持之以恒正風肅紀、整治“”。近期,省市紀委又相繼制定了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整治工作方案,明確將集中整治違規“吃喝”問題作為重點。
由于工作的需要,城管系統經常和房地產開發商等大企業打交道,時刻存在各種誘惑。在此,我代表城管局鄭重承諾,堅決杜絕以下行為:1.違規接受下屬單位或管理服務對象公款宴請。2、將吃喝費用轉嫁到下屬單位用公款報銷,或者由管理服務對象支付。3.在私人會所中組織或接受私人或企業老板宴請。4.接受管理服務對象、下屬單位工作人員的私人宴請。5.接受、提供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私人或企業老板宴請。6.在國(境)外接受私人或企業老板安排的宴請或讓企業老板安排應由個人負擔費用的宴請。
我局一旦發現本系統工作人員頂風違紀。將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對當事人頂格處理。
二、找準差距,對照整改,堅決破除阻礙作風建設的頑癥。今年以來,縣城管局在城區大氣污染防治、環衛保潔、城市綜合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縣城容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得到了縣委縣政府和廣大市民的認可。但一些作風頑癥,特別是個別人員執行力不強、紀律不嚴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結合這次作風整頓活動,城管局將認真排查,對照標準要求迅速加以整改。一是開好““檢查會”,進一步統一思想。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原則,城管局各科室在7月底前召開一次查擺剖析會,每個人都要認真查找自身在思想、學習、工作、生活作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否存在作風散漫、吃拿卡要、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對群眾不熱情、不關心、辦事效率低等問題,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整改。二是召開“促進會”,重點整治:不用心、不務實、不親民、不自律、不誠信等現象,進一步落實整治措施,完善工作制度,建立長效機制。三是定時召開“點評會”,開門納諫,聽取社會各界對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能。四是經常辦“表彰會”,表彰先進,放大典型示范作用。每月對各中隊上報的優秀隊員進行評比、表彰,使大家學有榜樣、追有目標、趕有方向,強化激勵導向,掀起作風整頓活動新。
三、強化領導,督促檢查,把作風整治貫穿工作的始終。今后城管局一要大力開展效能督查。圍繞城區清掃保潔、綠化養護、市容整治、規劃稽查等工作重點,加強各項監督力度,提高管控力和執行力。借鑒其它部門、兄弟單位的成功經驗和模式,有序推進城市管理各項工作。二要主動接受社會監督。認真聽取各方的意見和建議,對人大建議、政協提案和新聞媒體等社會各界提出的批評意見、曝光的事情都要認真對待,妥善處理。
篇3
本次會議全面總結了過去一年來的工作成績,深刻剖析了過去一年中的工作失誤,全面部署了二0__年的重點工作,會議開得很好,很成功,既是一次全面深入細致的總結會,又是一次二0__年工作開局的鼓勁加油會。會議期間,各位代表暢說預言,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和議案,局里將召開有關會議研究落實。春檢、營業普查工作及其間的安全措施,局里也作了詳細安排,各單位必須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實。現在大會就要閉幕了,各位職工代表和單位負責人在回到工作崗位上之后,一定要把這次會議的精神傳達到每位職工,認真貫徹落實好這次會議精神,以這次會議精神團結和凝聚廣大干部職工的思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全面完成二0__年各項工作任務而扎實工作。
二0__年的各項工作已經全面鋪開,展望未來,充滿了機遇和挑戰。為武都電網注入生機與活力的城、農網改造進入攻堅年,由于“12·26”事故而被取消的“雙達標”創建工作又將拉開序幕,城鄉同網同價對我們電力經營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種種有利的、不利的因素對我局的每名管理者和每一位職工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提高全局干部職工應對挑戰的能力,促進二0__年安全生產、城農網改造、生產經營、精神文明建設等重點工作的有序開展和全面完成,局里決定利用今年春檢工作開始之前的一周時間,從機關到基層,以各科、所、廠、司為單位,以各級管理人員為重點,在全局范圍內開展以整頓“三風三紀”為主要內容的作風紀律大整頓,從嚴格作息時間,實行半軍事化管理入手,整頓“學風、思想作風、工作作風”,整肅“組織紀律、工作紀律、勞動紀律”。使全局的作風紀律有一個大的轉變,使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為更好地完成二0__年的各項工作任務提供強有力的作風紀律保障。
我們已經邁入了知識經濟時代,瞬息萬變的時代潮流已經在向我們挑戰,即使我們不停地學習,仍然趕不上飛速前進的時代步伐。一個人,是不是重視學習,不斷充實自我,提高自身素質,反映著這個人是不是對自己負責任,是不是對單位、對社會有用。世界管理大會曾提出“建立學習型企業”是未來世界管理變化的趨勢之一,認為學習型企業是未來成功企業的模式。而一個企業的學習風氣濃不濃、正不正,體現出這個企業是不是有發展前途,是不是能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等時代要求,從而不被市場經濟的浪潮所淘汰。過去的一年中,我們的一些職工和部分中層管理人員,對當前不斷深化的電力體制改革的形勢認識不清,或者渾渾噩噩度日,不思進取,或者自我感覺良好,滿足現狀,對局里的規章制度不深入學習,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不研究,學習上搞形文秘站:式主義,應付差事,工作之外的時間不學文化,不學業務,不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業務技術水平,開會發言結結巴巴,寫個材料只言片語,甚至胡言亂語。業務上這個不懂,那個不會,考試不及格找這個理由那個理由。不管你是什么理由,總的來說就是你不會,不會為什么不學?我們有的管理人員和職工,業務技術學不會,但在“拐三”場中、麻將桌上卻是無師自通,技藝日精,業務知識一竅不通,歪門邪道樣樣精通。把賴以生存的業務置之腦后,日日不務正業。個別單位甚至在正常上班期間聚眾賭博,有的更是領導帶頭!這樣下去怎么得了?這樣的學風已到了非整頓不可的地步了!這次“學風”整頓就是要剎住這股不務正業的歪風,運用行政的、經濟的手段在全局上下,尤其是在中層管理人員中形成濃厚的學習風氣,帶動全體職工,在全局上下營造一個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的學氛圍,培養出一支業務能力強,思想端正,積極進取的職工隊伍,去從容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
此次整頓的第二項內容是思想作風。過去的工作當中,一些管理人員思想僵化,因循守舊,不思進取,抱著一種等待觀望的思想,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哲保身,但求無過,沒有一點工作責任心,甚至等著看別人的笑話;或者不能從自身挖潛力,不會發揮職工的主觀能動性,工作無計劃,無安排,推一把動一下,不推不動,有時間甚至推都不動!等、靠和依賴思想極其嚴重;有的對工作任務不是從工作方法、工作思路上去動腦筋,不去想辦法克服困難,而是強調工作難度,推三推四;有的管理人員經驗主義、教條主義作風嚴重,不以身做則,對上級的工作要求理解不深不透,遇到問題不實事求是地解決,盲目蠻干,出了問題向上一推,這些都是嚴重的不稱職現象。還有的職工和管理人員,思想動機不純,把思想不放在工作上,學習上,而是挖空心思琢磨人事,兩面三刀,捕風捉影,搬弄是非,或者搞小集團,鬧不團結,給單位造成很大的內耗。這次“思想作風”整頓就是要提高廣大干部職工的思想覺悟,徹底消除各種不良現象和歪風邪氣,克服工作中的情緒化和惰性,提高中層管理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責任心。
整頓的第三項內容是工作作風。我們的一些科長、所長思想上逐漸忘記了自己的權力是干什么用的,忘記了如何正確運用權力,一天不干工作,到處亂轉,具體工作上不深入細致。一些所長、甚至一些班組長都成了“脫產干部”,自己把自己當成太上皇,高高在上,不干工作,不負責任,賭博、喝酒講享受,有的重擔子不挑,責任不擔,惹人的事不干,好事爭著搶,難事躲避,小恩小惠拉攏人,工作原則不顧,思想消極,無所作為,遇到問題一籌莫展,連自己管轄范圍內最基本的情況都搞不清楚 ,不知道變臺多少,表計多少,線路多長,多少桿基等,甚至連自己是干什么的都忘了,匯報工作一問三不知。有的管理人員作風霸道,唯我獨尊,沒有一點組織指揮能力和管理水平,對職工不一視同仁,以自己的愛好看人對待人,不講原則,職工意見很大。一些職能科室工作責任心差,浮在上面,不深入基層,不干工作,傳播小道消息,制造混亂,對制定的規章制度執行落實不力,安全防事故措施不嚴不細;一些科室職工不干工作,自由散漫,上班期間胡亂串崗聊天,或者上班遲到,或者中途早退,就是不干工作。工作干完了,為什么不學習?我看“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將會成為這些人的寫照!這次整頓,就是為了要求大家端正工作態度,轉變工作作風,徹底杜絕各種工作責任心不強,敷衍了事,推諉扯皮的不良風氣,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以飽滿的工作熱情投入到二0__年的各項工作中去。
這次整頓作為今年全局各項工作的基礎,對今后各項工作的開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各科、所、廠、司要認真對待,精心組織,周密安排,一是要認真組織全體職工,結合這次會議精神的傳達,學習局下發的各項規章制度和安全生產規程,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充分認識到這次作風紀律整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真開展整頓工作;二是要組織職工認真總結二0__年各項工作,深入分析工作當中存在的問題,找出問題的根源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徹底解決問題;三是發揚民主,認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有針對性地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抓好整改。各單位都要針對這次整改工作寫出專題總結報告。局里將組成作風紀律督查領導小組,深入基層,認真檢查,嚴格考核,及時通報整頓情況。對于考核不及格的要從頭開始重新補課,對于敷衍了事,應付差事的單位負責人要給予嚴肅處理。
通過這次作風整頓,要進一步嚴肅組織紀律。徹底解決工作中存在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暢的問題,杜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我行我素,誰也管不了的不良現象。徹底消除機關工作人員中上班時間串崗聊天,不干工作,上班遲到,中途早退,只要組織照顧,不要組織紀律等不良現象,要采取精減崗位等有效手段,消除人浮于事的現象,將無所事事的崗位精減掉,尤其對于那些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罵娘,不談工作,搬弄是非的作風要堅決予以整頓!真正使全局上下紀律嚴明,作風過硬,團結一心,步調一致,令行禁止,政令暢通。
通過這次作風整頓,要進一步嚴肅工作紀律。徹底解決中層以上管理人員中只講待遇,不講奉獻;不比工作,只比享受;不講責任,只講權力,工作中不落實各項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管理不到位,互相推諉扯皮的問題。使各級管理人員做到接受任務愉快,完成任務堅決。工作做到超前管理,明確目標,落實責任,各項工作要有新思路,上新臺階,各項工作不能順其自然,要制定目標,努力爭取。
通過這次作風整頓,要進一步嚴肅勞動紀律,徹底解決職工中勞動紀律松馳,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有事不請假,上班出勤不出力,工作效率低下,質量不高的問題。杜絕一些基層單位工作無計劃,管理無目的,職工宿舍臟亂不堪,管理無序,職工私自留宿外人,晚上喝酒,賭博到深夜,早上睡懶覺。工作之余不抓學習,而是聚在一起喝酒、賭博等現象的發生。杜絕工作人員對客戶態度蠻橫、不耐心細致以及吃拿卡要等不良工作風氣。
篇4
一位西方人曾這樣把中國菜和日本菜加以對比 : “日本菜似乎只是為眼睛而做 , 而中國菜卻真正是為了舌頭的。”的確 , 中國不愧為“飲食大國” , 在這個國度 , 好像人人都可稱為“美食家” , 不但講究吃 , 而且舌頭的味覺也似乎分外發達 , 吃東西特別講究滋味。更使西方人感到驚奇的 , 是中國人不僅用舌頭來品嘗食物 , 也用舌頭來欣賞文藝。不論文化水平高低 , 人們在讀了一首好詩、聽了一首好歌 , 或看了一場好電影之后 , 其評語往往是“有味兒”、“夠味兒”、“味兒足” , 而且那副情態 , 也儼然像一個美食家嘗了一道精美的菜肴那樣怡然自得 , 心醉神迷。“味” , 作為掛在我國人口頭上的藝術審美標準 , 因為它太普通平常 , 所以不論是聽者還是說者 , 都不太容易想得到它竟會是一個美學概念。而實際上 , 如果我們從理論上把它稍稍分析一下 , 就可以看出它具有相當深刻而獨特的內涵。首先 , “味”是一個徒具客觀形式的主觀性概念。因為它不是一種東西 , 而是一種感受。換句話說 , 世界上并不存在著一個叫做“味”的客體 , 離開了人的舌頭 , 任何東西中也不存在“味”這種獨立自在的性質。它不過是客體中的某些自性作用于我們的味覺之后所產生的一種主觀經驗罷了。因此 , 當我們說“蜜是甜的 , 梅是酸的”時 , 甜的 , 酸的并不是蜜和梅 , 而只是我們自己。實際上 , 不但甜酸苦辣這些“味”一定要在主觀感受的基礎上才能成立 , 甚至連“無味”之成立也是這樣。我們說一杯酒“有味” , 而說一杯水“無味” , 那是因為酒和水都是可喝的。而面對著冶煉工人從爐中舀出的一勺通紅的鐵汁 , 我們是既不能說它“有味” , 也不能說它“無味”的。它根本與“味”無緣 , 因為它絕對排斥舌頭。食品的“味”是主觀的感覺 , 藝術品的“味”亦然。當我們中國人說一件藝術品“有味”時 , 實際上是“我被它陶醉了”的意思。“某某作品有味” , 這句話表面上像是對該藝術品的客觀性質的評價 , 而實際上卻是欣賞者對自己主觀感受的抒發。它不是闡釋性的 , 而是表現性的。這就是說 , 中國人不但以表現性的方式來創作藝術 , 也以表現性的方式來評價藝術 , 這與西方人那種再現、摹仿的創作方式和單純去考察文本的客觀意義及結構的品評方式正成鮮明對照。
其次 , “味”不但是一種主觀性的感受 , 而且是一種封閉性的感受。“味”不等于“色” , “色”雖然也可以說是人對客體光波的主觀經驗 , 但因為刺激源外在于我們 , 一朵紅花 , 你看我也可以看 , 大家可以同時看 , 它向眾人開放著 , 故人們在那同源的刺激下所產生的色覺就可以相互印證 , 印證的共同憑藉就是擺在人們面前的那個公共的對象物。而“味”卻不然 , 它的刺激源作為對象物完全是私有的、排它的。這口酒 , 我喝你就不能喝 , 酒過舌根的辣烈和下咽后的香醇 , 那是只有飲者自己才知道的事情。從感受的性質上來說 , 眼睛的觀色是外向的感覺 , 而喉舌的辨味卻是內向的體驗。換言之 , 人在辨味時 , 并非是在感受著它物 , 而是在感受著自己的感受。以自己為對象的思維叫反思 , 以自己為對象的感受就叫體驗。“味”既是排它的、體驗性的 , 也就決定了它是封閉性的。它是一種“只可自怡悅 , 不堪持贈君”的東西。對于體驗者 , 它像光天化日一樣實在而真切 , 而對于他人 , 則如啞人之夢一樣無從印證。《呂覽》載伊尹所謂“鼎中之變 , 精妙微纖 , 口弗能言 , 志弗能喻” , 禪錄中所謂“如人飲水 , 冷暖自知” , 都是對“味”這種感受的封閉性的確切說明。因此 , 我國人以“味”評藝 , 也反映了我們欣賞藝術不重認識而重體驗、不重語言剖析而重無言默契的特征。
總之 , 可以這樣說 : 如果要尋找一個能夠集中代表中國人藝術審美立場和態度的字眼 , 那實在是非“味”莫屬的。
流長由于源遠 , 末茂緣于根深。“味”這個審美觀念已普及到成了人們口頭禪的地步 , 那一定是因為它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因此要考察它的緣起 , 就需要把目光盡量投向遙遠的過去。眾所周知 , 千百年來 , “滋味”、“韻味”等等一直是我國人評藝的標準 , 而學界溯其源頭 , 則多將“滋味說”的提出者歸于六朝時的鐘嶸。實際上 , 即使單從文學評論的角度上說 , 漢人的以“味”評文已遠在鐘嶸之前 , 更何況在我國人審美意識之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 , 以味評文也已經是“流”而不是“源”了。
我以為 , 中國之所以用“味”作為藝術審美概念 , 與我國人的審美意識本身即起源于味覺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我們先從“美”字說起。這個字 , 早在先秦就已經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美學概念了 , 不論在視覺上還是聽覺上、外形上還是內質上 , 凡能引起人美感的東西 , 都稱之曰“美”。而這個字在創軔之初的原始意義 , 卻只指味道的美 , 亦即好吃。《說文》 : “美 , 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義。”后來的徐鉉對這條注釋又有一個補充 : “羊大則美。”這就是說 , 許慎認為“美”是個會意字 , 古人覺得羊肉最好吃 , 尤其是大羊的肉 , 故將“羊大”二字合而為一來表示味道的甘美。所謂大羊 , 也就是肥羊 , 《儀禮·公食大夫禮》 : “士羞庶羞 , 皆有大 , 贊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治賓。”注 : “大 , 以肥美者特為臠 , 所以祭也。”揚雄《太玄·玄沖》 : “大 , 肥也。”故訓美的初義為甘 ( 味道好 ) 。提起“肥” , 我們又想到“肥”與“美”在古音中同屬旨部字 , 也就是說 , 它們是同韻的。古音韻學者告訴我們 : “凡同一韻之字 , 其義皆不甚相遠” ( 阮元《釋門數》 ) 。“美”與“肥”義近 , 是因為牲畜肥了之后肉味才好 , 故古人以肥羊肥牛為饋贈佳品 , 《詩·小雅·伐木》 : “既有肥 ?, 以速諸父 ; 既有肥牡 , 以速諸舅。”古人每以“肥”字代好味 , 所謂“肥甘”、“肥膿”等等是也。正因為“肥”、“美”義近 , 故“肥”不但可以代“美” , “美”亦可以代“肥”。《禮記·月令》 : “燒雉行水 , 利以殺草 , 如以熱湯 , 可以糞田疇 , 可以美土疆”。所謂“美土疆” , 即使土地變肥沃也。《周禮·地官·載帥》鄭玄注 : “家所養者多 , 與之美田”。又 , 《列子·說符》 : “王以美地封其子”。美田、美地 , 肥腴之田地也。后世謂俸祿豐厚之官職為“美官” , 能獲厚利之事由為“美差” , 亦即肥官 , 肥差之意。古音中 , 與“美”同韻的還一個字 , 那就是“旨”。而“旨”字從甘 , 它在古代指美味 , 歷來是沒有爭議的。《詩·小雅·甫田》 : “攮其左右 , 嘗其旨否” ; 《小雅·魚麗》 : “君子有酒 , 旨且多。”所謂“旨”都是味佳的意思。因為它與“美”的本義相同 , 故正如“美”字到后來引申為抽象的美義 , “旨”到后來亦可概括美的事物 , 如《詩·陳風·防有鵲巢》 : “防有鵲巢 , 邛有旨苕。中唐有甓 , 邛有旨贎”。苕與贎皆草名 , “旨苕”與“旨贎” , 皆美草之意。又 , 揚雄《太玄·居》 : “凡家不旨” , 注 : “旨 , 美也。”這都是以旨代美的例子。而最能說明“美”字的本義是指味道的 , 是“美”、“味”二字古音的相同。查中古韻書 , “美”與“味”各自有兩個讀音 : 美 , 《廣韻》注為“無鄙切” ( 讀若味 ), 《集韻》注為“母鄙切” ( 讀如美 ); 味 , 《廣韻》、《集韻》、《韻會》皆注“無沸切” ( 讀若未 ), 而《集韻》又標為“莫佩切” ( 讀若昧 ) 。而這兩對讀音正好互相對應。這顯然是因為 , 美、味在上古讀音本來為一 , 只是到了后來 , 它的聲母才分化為輕唇 [v] 與重唇 [m] 兩種。清人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卷五中 , 曾舉過大量例子 , 有力地證明了“古無清唇音” , “凡清唇之音 , 古皆讀為重唇”的結論。根據這個結論 , 則“美”、“味”二字在上古皆為重唇明母字 , 發音都近似于今天的“美”或“昧”。“味”字古讀為重唇 , 亦可從古人的訓詁中見出 , 《禮記·檀弓上》引孔子的話 : “竹不成用 , 瓦不成味” , 鄭玄注 : “味當作沫 ( 讀作昧 , 黑色光也 ); “味”、“沫”相假借 , 可見讀音相同。《白虎通義·禮樂》 : “西狄之樂曰味。味之為言 , 昧也”。漢人訓字義 , 每借同音字來比附推衍 , 則“味”在古代讀“昧” , 當不成問題。又 , 《漢書·地理志》載益州郡有味縣。注 : “孟康曰 : 味音昧” , 也證明了這一點。當然 , 從先秦人的用韻情況來看 , “美”與“味”在韻母上有時存有細微的差別 , 故章太炎將“美”字的古音定為脂部 , 而將“味”放在隊部。但上古時脂、隊二部每相出入 , 所以章太炎說 , 脂、隊二部在最古時同居一部也 ( 參見《國故論衡》上 ) 。“美”、“味”在古時聲韻皆一 , 亦即為同音字 , 這是證明它們的本義相同的有力證據。因為最古時的語言是以聲為用的 , 阮元云 : “古音相通之字 , 義即相同” ( 《釋門數》 ); 劉師培云 : “造字之源 , 音先而義后 , 考字之用 , 音同則義通”也 ( 《文章源始》 ) 。古時還有一些與“美”發音相近的字 , 諸如作為食物的“米”、“麥” , 作為調味品的“梅” , 皆同紐而韻近 , 其命名皆與味有關也。從古文字的發掘材料來看 , “味”字的產生較“美”字為晚 , 它在金文中才開始出現 , 而甲骨文中只有“美”字 , 尚無“味”字。這就是說 , 最早時人們提到美味 , 都以“美”言之 , 只是由于后來的“美”字由味道的意義逐漸生發擴展 , 終于變成了一個抽象的泛指 , 故人們才又根據這個字的字音 , 重新造了一個“味”字來專指味道。實際上 , 盡管在有了“味”字之后 , “美”指美味的這一本義還是沒有被人忘記。《禮記·祭統》 : “三牲之俎 , 八赑之實 , 美物備矣。”《國策·燕策》 : “為之遠行 , 故為美酒” ; 《孟子·盡心下》 : “膾炙與羊棗孰美 ? ”《呂覽·本味》 : “肉之美者 , 猩猩之唇 , 獾獾之炙 ; 魚之美者 , 洞庭之鮒 , 東海之鮞 ; 菜之美者 , 昆侖之萍 , 壽木之華 ; 飯之美者 , 玄山之禾 , 不周之粟 ; 水之美者 , 三危之露 , 昆侖之井。”其所謂“美” , 都用的是這個字的本義。甚至到了隋唐時期 , 人們還是這樣用 : 崔弘度 , 隋文時為太仆卿。嘗戒左右曰 : “無得誑我 ! ”后因食鱉 , 問侍者曰 : “美乎 ? ”曰 : “美”。弘度曰 : “汝不食 , 安知其美 ! ”皆杖之。 ( 《桂苑叢談》 ) 劉仆射宴 , 五鼓入朝 , 中路見賣蒸餅之處 , 使人買之 , 以袍袖包裙帽底赻之 , 且謂同列云 : “美不可言 , 美不可言 ! ” ( 《嘉話錄》 ) 諸如此類 , 都是這樣的例子。既然“美”字的初義本指味道好 , 那么也就是說 , 中國人的美的觀念本是從口腹的中生發出來的。這一點不光是中國 , 恐怕整個人類都是如此。吃 , 是人類生命的第一需要 , 故人對作為吃的的美味的意識 , 一定在聽覺的、視覺的之前。此沈約《需雅》所謂“人欲所大味為先”也 ( 《隋書·音樂志》引 ) 。然西方人在美的意識產生之后 , 即強烈地意識到它與口腹的區別 , 以至于將味覺從審美的領域里放逐出去 ; 而中國人卻一直未肯忘記“味”這個產生美的母體 , 以至在美的觀念成熟之后 , 人們說起美聽與美視 , 也往往與美味相提并論。比如 : “聲一無聽 , 物一無文 , 味一無果。” ( 《國語·鄭語》 ) “目之所美 , 耳之所樂 , 口之所甘。” ( 《墨子·非樂》 ) “口之于味 , 有同嗜焉 ; 耳之于聲 , 有同聽焉 ; 目之于色 , 有同美焉。” ( 《孟子·告子》 ) “目好之五色 , 耳好之五聲 , 口好之五味。” ( 《荀子·勸學》 ) “美色不同面 , 皆佳于目 ; 悲音不共聲 , 皆快于耳 ; 酒醴異氣 , 飲之皆醉 ; 百谷殊味 , 食之皆飽。” ( 《論衡·自紀》 ) “清趐之美 , 始于耒相 ; 黼黻之美 , 在于杼柚。” ( 《淮南子·說林訓》 ) “雖云色白 , 非染弗麗 ; 雖云味甘 , 非和弗美。” ( 《抱樸子·勖學》 ) 在這些例子中 , 美味與美視、美聽的聯系 , 絕不是某個人發揮創造性聯想的結果 , 而是“美”字的原始意義在人們審美觀念中的自然留存。換句話來說 , 中國人以“味”論美感 , 它是從歷史中“長”出來的 , 而不是從頭腦中“想”出來的。它壓根就沒有現代知識產權意義上的發明者。
- 上一篇:三嚴三實個人剖析材料
- 下一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