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園區調研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17 12:20: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工業園區調研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工業園區調研報告

篇1

走進幾家企業的生產車間,通過座談,感到企業目前陷入困境的一些主要原因有:一是生產經營困難。金融危機削弱了市場需求,加上部分原材料(比如棉花)價格上漲,成本價格上升,企業的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產品的庫存大幅上升;二是企業資金短缺。雖然宏觀調控政策要求放松信貸,但銀行為規避風險,仍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愛莫能助”,造成中小企業的資金得不到根本滿足,企業搞技改、上項目、擴能力的發展愿望難以實現;三是外貿出口受阻。次貸危機后,全球經濟呈下行趨勢,直接導致國際需求下降、企業出口減少,這也讓一些出口外貿企業經營銷售陷入困難。

在一個重大的危機時刻,“危”是大家都共同面對的,“機”卻是要各自去尋找的,這就是商業的魅力。眼下的經濟危機雖然來勢兇猛,但對企業來講也并不是束手無策,關鍵是我們要立足于自身努力,找到經濟危機下正確的應對策略,針對時下局勢,結合市場特點,努力開發適銷對路產品,提高對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能力,全面提升競爭力和抗風險力,調優結構,做大做強。

“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全新武裝企業的抵御實力。針對成本上升的現狀,通過積極引進先進設備與技術,調整產品結構,強化企業內部管理來降低成本,消化成本漲價因素。如互益精紡公司在擴大生產規模、更新工藝流程等措施中“保生產、增產量、降成本”,充分用足用活國家出口政策,企業設備、產品實現升級換代,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裝備,不斷提高新產品產值率。同時階段性增加存貨,待價而沽,隨著季節性成品價格上升,存貨升值的潛在利潤也正在逐步顯現,以此來抵消一部分原材料上漲價格。如森達電器公司快速推進新上項目,引進新型先進設備和提升工藝技術,新購進的自動化、環保性設備不僅是降低了一定的機械用工需求,更創新了企業的生產發展模式。

充分發揮中小企業“船小好調頭”的優勢,找到市場合適突破方法。企業只有根據各自的產業特色和發展需要,通過強大有效的執行力在最短的時間內調整企業的市場經營策略,才能從中適應市場獲得成功。信諾捷科是一家出口外貿企業,面對危機,該企業及時調頭,針對國內市場回旋余地大,銷售市場由國外轉向國內,研發新的產品,開拓新興市場,爭取在危機中贏得主動,化“危”為“機”。同樣是做出口外貿的企業紅愛服飾公司通過采取及時調整市場營銷策略,優化產品結構,走品牌發展戰略,正準備與美特斯邦威、安踏等知名企業進行強強合作,使產品開發、品牌培育與市場緊密結合,進一步拓展企業發展空間。

加大研發、銷售、管理投入,千方百計鞏固市場。中天石化公司為進一步適應市場需求,根據調查分析當前石化行業銷售市場領域分布,及時調整銷售戰略,加強科研開發,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產品在相關領域的廣泛應用,迅速的占領有利的市場領域。你要什么,我生產什么,為客戶發現、實現和創造更多的利益點,真正為客戶著想,讓客戶享受體貼的服務。同時不斷提高企業管理水平,企業管理行家和高級技術人才得到重用,人力資源得到有效利用,也進一步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積極構建多層次的資金運作平臺,構筑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和銀企對接平臺,合力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慢”的難題。面對金融危機,大部分企業都需要大量資金加大技改投資力度,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生產能力。我們的金融業要在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拉動內需政策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支持中小企業經營和發展的務實措施;政府鼓勵支持金融機構擴大貸款抵押范圍,降低信貸門檻,全力擴大信貸投放,盡可能降低利率水平。日前,__縣為更好服務工業經濟,召開銀行服務工業經濟發展座談會,認真研究對策,進一步解決好企業融資難題。

加強扶持政策措施出手力度,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面對這樣一些難以抗拒的困難,我們的政府和企業快速啟動應對機制,扭轉局勢,逆勢飛揚,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中,我們園區的企業沒有一家企業因金融危機倒閉,不僅體現出真正的優勝劣汰,更說明了我們政府及企業所作出的共同努力已形成了堅固的防護壁壘,讓我們有信心在希望中抓住潛在機遇走出困境,穩健應對危機。

篇2

為此,我們對開展特色工業園區建設較早的浙江嘉興海寧市、桐鄉市等地進行了實地考察與調研,對特色工業園區的發展路徑進行了研究,結合*的實際情況,提出“十一五”期間發展*特色工業園區的幾點建議,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浙江海寧、桐鄉等地特色工業園區的發展路徑探析

當區域特色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帶來資源消耗過度、污染嚴重、低層次惡性競爭等非經濟性后果,影響產業集群的健康成長。為了把區域特色產業的長處與開發區建設的優勢結合在一起,浙江省于1998年初提出了發展特色工業園區的意見,并相繼出臺了《關于發展特色工業園區的實施意見》、《浙江省特色工業園區“十五”發展專項規劃》等一系列文件。按照這一思路,杭州、溫州、嘉興等地迅速形成了抓產業集聚、促經濟發展的熱潮,并紛紛建起不同層次配套、產品門類齊全、形式多樣的各類特色工業園區。緊臨*的浙江海寧中國皮都科技工業園、海寧中國經編針織科技工業園和桐鄉濮院羊毛衫工業園等均為有代表性的園區。

有言道“十年磨一劍”,從海寧、桐鄉等地特色工業園區的發展歷程來看,許多園區都經歷了十數年的孕育與壯大,而且許多特色工業園是在原有的高新技術和工業集中區基礎上開辟并發展起來的。總結浙江各地成功發展特色工業園區的經驗,可歸納為三句話:一是超前的建設理念;二是有序的政府引導;三是合理的功能定位。

1、超前的建設理念——將特色工業園區的發展區別于普通工業集中區

(1)內涵不同。特色工業園區,顧名思義,體現的是特色,是具有產業集群的專業化特征。浙江特色工業園內的成員企業包括縱向的上游原材料、機械設備和生產服務等投入供應商;下游的銷售商及其網絡、客戶;橫向則延伸到互補產品的制造商,技能與技術培訓和行業中介等相關聯企業,以及基礎設施供應商等。可以看出,浙江特色工業園區是以區域特色經濟為基礎,適應市場競爭和產業升級的新形勢和城市化進程的要求,是以優勢企業為主導,適當集中布局,促進現代產業分工協作的專業化產業區,是一種柔性生產綜合體,代表了區域核心競爭。而傳統意義上的高新技術區或工業集中區,則大多是經國家或當地政府批準,由開發城市興辦,通過特殊政策集中地吸引外資、引進技術、相對獨立的經濟技術區域。

(2)建設程序不同。浙江特色工業園區是以區域內已形成的特色工業為基礎,建設程序是先有入園企業和入園項目,然后再動工建園。因此特色園區一旦立項,可很快建成,形成規模。如浙江海寧中國經編針織科技工業園自1999年破土動工到首期建成僅歷時一年,目前已開發面積3.5萬平方公里,擁有入園企業160余家,投產企業130余家,成為中國最大的經編制造業基地之一。而普通工業集中區或開發區多是依托區位優勢和優惠政策,先筑巢,后引鳳,通過招商,實現零的起步和突破。與特色工業園區相比,目前許多工業集中區建設因招商引資困難而進程緩慢,出現“有區少企”甚至是“有區無企”的空殼現象。

(3)建設任務不同。浙江特色工業園區的建設任務主要是促進同類產業的集聚和整合,強調同一產業鏈條的拉長和變粗,實現行業規模經濟和區域規模經濟,形成產業整體競爭優勢。如桐鄉濮院羊毛衫工業園為入園企業設立了相應的準入門檻,即必須是與毛衫或服裝生產相關的企業。而普通工業集中區大多以招商引資為基本任務,允許多種互不關聯的企業入區。

(4)優勢不同。浙江特色工業園區由于產業集中,富有地方特色,園內容易建立起諸如質檢中心、技術開發中心、職工培訓中心和污染治理等統一的公共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技術溢出效應,使不同企業分享公共基礎設施資源,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費用,形成產業集聚的價格優勢。而普通工業集中區則由于產業類別不同,只能通過提高企業污染度進入門檻來保證環境清潔,并主要依靠單個企業自身加強管理來提高產品質量和員工素質。

2、有序的政府引導——使政府成為特色工業園區建設的強力推進者

在浙江大力發展特色工業園區的過程中,各級政府根據《浙江省發展特色工業園區的指導意見》,結合當地產業發展基礎和本區域塊狀經濟發展情況,制定了相應的指導意見,要求政府部門有序引導,強力推進特色工業園區建設:一是不越位,即只要市場能辦的事,政府決不替代干預;二是不缺位,當園區發展遇到困難時,政府千方百計做好協調溝通工作,有效化解發展中的阻力,支持并加快特色園區的發展。

(1)明思路,以規劃設計為先導。海寧與桐鄉政府在園區建設之初,把找準特色優勢、理清發展思路放在首位,做到思路不明不動工,不搞一哄而起的盲目建設。以規劃先行為原則,以特色產業為切入點,認真組織編制特色園區的建設規劃,并使其與特色產業發展規劃銜接配套,力求“量身定做”,在個性化、專業化方面做深做細,確保規劃的科學性、開放性和前瞻性,從而使特色產業的發展有一個良好載體。如海寧中國經編針織科技工業園區被海寧市現代化中等城市建設規劃納入統一規劃控制范圍,經編產業也被列入海寧市經濟發展“1232”工程。同時,為促進園區的建設和發展,當地政府以項目為依托,把園區內的工業項目捆綁成一體集中審批,或爭取把園區建設納入到省級重點建設項目之列,加大對園區建設管理和支持力度。

(2)定政策,以產業發展為根本。為順應特色工業園區的建設,浙江各地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園區建設必須緊緊圍繞要素集聚和產業升級這一核心,著眼于調整優化產品和產業結構,不以行政手段搞企業易地搬遷式的簡單“復制”。由于在新一輪園區發展建設中規避了“低、小、散”的傳統模式,因而大大改善了園區建設發展環境,吸引了特色主導產業向園區集成,從而促進了產業集聚發展和園區功能提升。經歸納,具體政策有括:

——園區布局:要求園區內特色產業及相關產業的土地使用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二,重點地塊必須體現園區特色和形象,其他產業入園企業統一集中布局,且必須是高新技術企業和規模以上企業。

——土地利用:對列入省重點建設項目的特色工業園區項目,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留用地范圍內的建設用地,所需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由省單列解決;園區內企業發展需要征用土地,土地出讓金一次性繳納有困難的,經當地政府批準可分期繳款。

——財政投入:省政府每年安排1000萬元,重點支持特色工業園區在技術創新、出口創匯、產品質量檢測、新產品開發、環境治理等方面的建設,市、縣各級財政也予以相應配套投入。對于財政返還的土地出讓金,實行封閉管理,專款用于基礎設施和發展項目開發建設。

——規費減免:符合園區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的工業企業,自企業實際上繳稅收起,按其當年上繳增值稅、所得稅地方財政實得部分的50%予以獎勵,連續享受3年。

——擇優扶強:優選骨干或龍頭企業進入園區,引導和促進中小企業通過兼并、資產重組或異地改造等方式進入園區,并為其提供高效服務。建立并完善企業進退機制,園區外企業新上技術改造項目規模超過現有固定資產的,要求集中到園區內興建。

——品牌戰略:加強對名、優、特、新產品的扶持,鼓勵企業創建名牌。對省批特色工業園區積極創造條件,建立統一的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技術開發中心、提升產品檔次,增強競爭力。對創名牌取得實效的企業,給予10—100萬元不等的政府獎勵。

——考核辦法:企業跨行政區劃設立或舉辦分部的,以總部歸口考核統計,財政稅費分成歸總部所在鄉鎮;企業整體搬遷、并跨行政區劃發展的,按屬地管理原則進行考核統計,財政稅費在一定時間內的分成按各50%計劃,即原鄉鎮占50%,搬入鄉鎮占50%等。通過完善考核辦法,推動要素合理聚集。

(3)強服務,以功能建設為核心。在建設和管理特色工業園區過程中,浙江政府實現了從“管企業”到“抓園區”的理念轉變,堅持優化園區服務,營造招商引資中的比較優勢。凡入園企業需辦理有關證照手續,由開發公司實行“一條龍”服務,對涉及市級有關部門職能范圍內的工作,限期辦理完畢,為企業集聚園區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同時,各類園區管委會按照“先生產、后配套”的原則,相繼啟動生產區塊、技術開發區塊、市場區塊和生活區塊,完善水、電、道路、通訊和環境治理等相關公共設施建設,真正構建了“小政府、大社會;小機構、大服務”的政府管理格局。如海寧政府在致力于經編工業園區特色產業服務功能的深度開掘時,將園區分為行政區、生產區、商貿區等6大專業區,園區功能更細化、更深入、更專業,并形成了信息、配套、物流、融資、人才、市場、核算、人脈通和特色產業發展平臺的新“八通一平”,提高了資源和要素的利用效益。

(4)善開發,以多元化投資為主體。在特色產業園的開發過程中,浙江政府創新思路,堅持“市場化開發、公司化營運”的模式,積極倡導多元化投資主體,在設立園區管委會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開發建設公司,以經濟手段驅動園區開發建設,實施企業化管理,負責園區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引進,吸引大量的民間資本參與其中,從而達到低成本的運營目標。桐鄉濮院羊毛衫工業園2001年僅以700萬元的政府資金啟動建設,目前已建成園區4.3平方公里,投產企業220余家。2005年,用于園區建設的6.5億資金中政府僅出資5000萬元,其余均通過市場化手段予以解決。

(5)促發展,以城市化建設為驅動。浙江政府牢牢把握特色園區發展與城市空間拓展的有機結合,要求園區建設科學規劃,分步實施,滾動發展,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向城市、中心鎮、工業重鎮集聚,帶動城鎮發展,實現城市功能的延伸互補。因此,園區建設既滿足了近期產業發展需求,又考慮到長遠發展空間,既集中建設了科研、產業區,又配套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人居條件,真正把特色產業園建成了產業化與城市化的最佳結合區。

3、合理的功能定位——使建成后的特色工業園區充分發揮應有效果

(1)成為特色產業升級的重要載體。突出產業整合,注重把好入園關,要求入園企業是具有特色優勢的同類產業或相近產業,不做簡單的企業搬遷和集合,鼓勵骨干企業優先入園,強調其對面廣量大的小企業的帶動作用和產前、產中、產后的關聯度,通過產業整合與企業整合促進產業升級。也因此,入園骨干企業在未來發展中有可能發展成為支柱企業。如桐鄉濮院為了鞏固、發展和壯大濮院的羊毛衫產業,建設了桐鄉濮院羊毛衫工業園,使市場發展由單一的羊毛衫交易轉變為羊毛衫、針織服裝產銷研并舉的格局,也為專業化協作創造了更為有利的硬件條件,園區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2)成為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路徑。通過建設特色工業園區,引導和組織小企業向城鎮集聚,充分共享城鎮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以項目帶開發,以開發促發展,既聚集了分散的工業和人口,又彌補了城鎮建設資金的不足。海寧馬橋(經編)、桐鄉崇福(皮草)等都是在建制鎮或中心鎮建設特色工業園區,把優化產業結構和提高城市品位結合起來,通過產業集聚和工業發展,實現以園區建設促進人口城鎮化、建設和繁榮小城鎮的目的。

(3)成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高地。目前,浙江的特色工業園區已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前廠后店、上廠下店”的生產方式以及“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個體分散經營方式,把企業集中起來進行規范化生產,堅持源頭控制與末端治理相結合的方針,嚴格執行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不僅解決了消防問題,還可以對污水等“三廢”進行集中統一治理,控制了環境污染。同時實現了稀缺資源土地的集約化利用,有利于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浙江各地發展壯大特色工業園區的實踐及其路徑,為*發展特色工業園區帶來了啟發,其中的經驗值得借鑒。可以說,浙江特色工業園區建設走的是一條從初創階段構建綜合性工業園區,轉而向依托專業化特色園區來實現高新技術快速發展的道路,是增強創新能力、實現內涵式發展的“二次創業”,也代表了今后工業集中區建設的新趨勢。

二、*特色工業園區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對比浙江的特色工業園區,*目前大大小小的工業集中區有不下20個(見下表示)。其中,有的園區產業特色鮮明并已形成相當規模,有的產業聚集剛具雛形,有的產業分布則仍然較為分散。為此,我們既要充分認清優勢,又要客觀正視不足。

全市各鎮、區工業園分布情況表

1、優勢:三大主戰場產業特色鮮明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突破體制上的束縛,積極探索“區鎮合一”管理體制,按照“四沿”發展戰略,適時提出了園區開發理念,重點突出*經濟開發區、盛澤民營經濟區、臨滬經濟區三大主戰場建設,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區。目前,三大主陣地已形成特色產業鮮明、特色優勢突出的發展格局,成為全市經濟的重要增長極,約占全市經濟總量的70%。

(1)*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面積8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23平方公里,擁有入園企業近300家,主導優勢產業電子信息業占比在90%以上。目前已發展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未來發展目標定位將是建成全市的新型工業化的先導區和科技創新示范區。

(2)盛澤民營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面積5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15平方公里,擁有入園企業450余家,特色優勢產業是我市的傳統型支柱產業——絲綢紡織業,占比達95%以上。未來發展方向是打造成為世界級絲綢紡織制造業基地。

(3)臨滬經濟區:規劃建設中。規劃面積50平方公里,目前全面整合蘆墟、黎里兩鎮的優勢資源,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招商、統一建設,接受上海輻射并承接其產業的梯度轉移,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其中機械制造、精細化工、汽車配件等將是今后園區內的產業發展重點。規劃工業區分為西部傳統工業片區、東部現代制造業片區及中部高新技術產業片區。

在上述三個工業區內,特色產業集聚效應明顯,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協作程度較高,建設效率相對突出,園區配套及服務功能也日臻完善,已成為全市特色工業園區建設的先行示范區。

2、不足:其他工業區產業集聚相對較弱

除“三大主戰場”以外,其余各鎮的工業集中區大多是在原“一鎮一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呈現多元化產業格局,尚未形成規模相對較大、集聚度相對較高的園區。此外,工業集中區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工業區分工協作度不高,缺乏與城鎮建設的關聯度。一方面,由于近年來各鎮行政區轄撤并等原因,許多工業區的建設速度跟不上規劃調整速度,各自為政的規劃缺乏統盤考慮,使得各工業區產業鏈松散,分工協作度不高,一些企業沿路發展,“成串”布點,自由聚集,缺乏依托,降低了工業區應有的聚集和規模效益,也加大了今后規范、治理的成本和難度。另一方面,部分區內水電等基礎設施配套缺乏超前性與前瞻性,功能分區與功能分布較為零亂。此外,部分工業區建設與城鎮發展不協調、不統一,表現在注重即期開發,忽視遠期建設,注重企業數量,忽視產業對接,不僅影響園區后續開發潛力,也使園區難以提升產業層次。

(2)工業區平均規模偏小,重復建設問題突出。各類鎮級工業集中區普遍存在著規模小、分布廣且積聚弱的特點。許多鎮工業區未達到適度規模,且存在重復建設現象,不僅分散了土地、資金和項目,加大了管理難度,也降低了資源利用的集約度,工業生產產生的廢水、廢氣、廢物處理不到位。在企業入園標準上,部分工業區缺乏有效的管理與控制,同時對入園企業,在產業結構升級、技術改造等方面仍缺乏必要的引導和扶持。

(3)工業區產業層次較低,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由于各鎮工業區建區條件和基礎不同,發展的規模、水平也不平衡。部分工業區的產業結構仍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強,知識密集型產業尚未形成規模。工業區企業產品科技含量和裝備現代化程度不高,技術開發投入不足,克隆、模仿、引進多,研發創新少,企業尚未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4)工業區受資源要素制約,再發展遭遇瓶頸。各鎮工業區用地不平衡現象較為突出,一方面用地指標嚴重不足,有項目無土地,企業排隊入園;另一方面由于各鎮規劃調整等因素,部分工業區開發進程緩慢,甚至出現土地征而不用、圈而不建的現象。此外,市場化運作開發模式尚未全面形成,各鎮工業區投資主體仍相對單一,投資成本過高,滾動開發缺乏動力。

三、關于*“十一五”期間發展特色工業園區的幾點思考

根據《*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市未來五年在沿蘇、沿滬、沿浙、沿湖四大經濟片區中,要圍繞各自的優勢產業和優勢資源,進一步突出開發重點,強化區域中心對周邊地區的集聚和輻射功能,特別是要“繼續推進*經濟開發區、臨滬經濟區、盛澤紡織科技園及各鎮工業集中區建設”。為此,借鑒浙江特色工業園區的發展過程,我們認為,“十一五”期間發展*特色工業園區的著力點在于:

(一)統一規劃,分步實施

1、抓緊編制特色工業園區發展規劃。按照總體規劃的思路,“十一五”期間要更加注重產業在空間上的積聚和在重點領域的做強做精。因此,當前應著眼長遠,選擇最具自然優勢、經濟優勢和發展潛力的區域,抓緊編制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相協調的特色工業園區發展規劃,繼續以片區開發指導經濟發展,打破行政和地域分割,按照經濟合理原則進行設置、重組或整合,充分發揮產業的集聚作用。

2、注重規劃銜接。注重與“十一五”總規及各專項規劃的銜接,充分考慮*的資源稟賦優勢及區位交通條件。如在考慮園區用地布局時,要根據產業集群用地的集約性、兼容性、擴展性等特點,結合城市用地規劃,為產業集群發展預留足夠空間。

3、制定總體發展規劃和分步實施規劃。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思路,制定總體發展規劃與分步實施計劃,總體發展規劃要以“資源共享、產業集群、集約發展”為指導思想,提出特色園區發展的總體框架,包括體系規劃、布局規劃、管理規劃、融資規劃、資源配置規劃等內容。分步實施規劃則應當依托有潛力的特色產業,科學合理選擇區位,根據不同產業特性,制定不同特色園區的發展定位、遠景規劃、績效目標、用地規劃、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服務體系、招商引資等內容,有序引導,分步實施。如沿湖片區未來可發展光電纜特色產業園、縫紉機特色產業園等。同時,結合專業市場共謀發展,加大羊毛衫市場的改造力度,發展羊毛衫特色產業園等。

(二)發掘優勢,有序整合

1、充分發揮現有開發區的優勢。一是要進一步優化三大主戰場的發展功能,完善配套設施,不斷提高區域發展的承載能力。二是在現有開發區已具備一定基礎和規模的基礎上,吸引產業鏈的上下游項目,包括技術改造、研發平臺等項目入駐,從而形成專業化分工協作更加良好的產業基地。三是利用現有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和產業環境優勢,考慮建設“園中園”或“區中園”,降低開發成本,推動園區建設。如可在*經濟開發區內建設光電產業園,在盛澤經濟開發區內建設服裝工業加工園等。

2、整合現有工業集中區。整合部分規模偏小、基礎設施不配套、產業布局不合理的工業集中區。一是對一些特色產業關聯度不高的企業進行“騰籠換鳥”。二是通過制定相應優惠政策,積極引導產業集群企業向工業區聚集,并建設相應的服務配套設施,形成專業化產業區。同時,三是著力引進相關類型的重大企業和配套服務機構,以此帶動園區產業的規模發展,提升規模與質量。

3、積極培育新的產業集聚園區。一是培育現有成長型產業集群。如現有臨滬經濟區內的電梯、日化、汽車配件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有著較強生命力,可積極培育為新的產業集聚園區。二是加大高新技術產業重大項目的招商力度,引進相關行業中的龍頭企業,從而發揮其帶動與吸附作用,形成新的優勢產業群。三是要注重園區發展方向和策略調整,謹防園區內部因過度競爭,而導致富有效率的企業走向低效率或者衰亡。

(三)健全功能,完善配套

1、強化園區開發功能。要遵循“政府引導,業主開發,市場運作”的原則,樹立起經營園區的理念,通過成立股份制投資公司或開發公司,承擔經營職能,實現特色工業園區開發的市場化運作。園區發展、招商引資、基礎設施建設等由投資公司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配置,建設資金實行封閉運行。

2、完善公共設施配套。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充分發揮園區基礎設施聯建共享的優勢,集中建設公共設施,通過完善生產區、技術開發區、交易區、物流區、生活區以及水、電、道路、通訊、環境美化和污染物集中治理等相關公共設施,提供高質量的生活、交通、衛生、文化等“公共產品”,使產業化鏈條中的每個企業能共同分擔市場開發成本,提高技術創新的機會與效率,增強特色工業園區對同類企業的吸引力。

3、建立配套服務體系。要多方位建立并完善配套服務體系,進而實現園區的生產基地功能、形象展示功能、產品市場功能、技術創新功能和企業孵化功能,加速優勢產業集聚。包括培育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慣例相銜接、權責利相統一的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培育園區創新服務體系和以產學研等相結合的產業化開發體系,完善包括資源、技術、人才和信息在內的生產要素市場等等。通過優良的配套服務,為創業者提供多層次、多渠道、多功能的社會化服務。

(四)探索政策,加快發展

當前,省內鼓勵發展特色工業園區的政策性文件尚未出臺,但是勿庸置疑,特色工業園區作為加快城市化進程、促進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實現經濟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的重要載體,將成為今后招商引資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前沿陣地。對此,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向上爭取力度,另一方面也應當積極探索加快資源聚集整合和特色工業園區發展的政策途徑。

篇3

一、*工業園區服務業發展現狀

*工業園區,成立于20*年6月,在20*年4月升格為省級開發區,自此工業園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一方面,企業大批進入園區,外來從業人員大量增加;對服務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發展服務業對促進工業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另一方面,隨著大面積的占用土地,失地農民不斷增加,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速度加快,企業用工對勞動力的年齡、文化程度等條件制約農民的就業,本地農民就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發展服務業已經成為解決就業和促進工業進程的必要手段。

目前工業園區服務業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服務業基礎較為薄弱。現有的服務業主要是傳統行業,而且種類很少,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不高,僅有小煙酒百貨商店及小超市24家、小飯店10家,小裁縫店5家,信用社2個,個人運輸貨車100余輛等等。現代服務業剛剛興起,企業服務公司1家,房地產企業2家,物流公司1家,物業管理公司1家,幾家企業目前已經完成公司注冊。

(二)服務業總量占當地經濟總量的比重過小。20*年*工業園區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13%,與飛速發展的工業經濟總量相比,所占比重越來越小。

二、*工業園區服務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工業園區是新興工業區,沒有發展城鎮化建設的平臺,一直沒有形成城鎮居民生活集中區和服務業集聚區。

(二)服務業發展水平偏低。服務業的經濟總量不高,服務業增速嚴重滯后于GDP增速,服務業發展滯后的原因,除了服務業發展本身的原因外,工業的加快發展使服務業的增長貢獻份額相對減小。

(三)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夠合理。這主要表現為一是傳統服務業比重較大,商貿餐飲、交通運輸等兩大行業的增加值占園區服務業的比重達65%。二是現代服務業在園區起步較晚,才剛剛興起,沒有形成收入。

(四)缺乏知識服務業,需要進一步促進包括文化教育衛生、律師服務、會計服務、廣告服務等行業的發展。

(五)服務業對外開放程度低,沒有外資企業進入。

三、*工業園區服務業發展設想

外地投資客商越來越多,大規模的企業招工即將拉開序幕,外地人口正在迅速增多,急劇增加的消費需求對工業園區服務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帶來了發展的機遇,面對落后的現實,下步工作重點如下:

(一)加快調整布局,推進明珠花苑小區的建設

以明珠花苑小區為中心進行工業園區的新城鎮建設,建成新的居民生活集聚區、商業匯集區,構建服務業發展的平臺,形成新的服務業增長點。明珠花苑小區南臨*南湖公園,湖水蕩漾,樹木成林,空氣清新,環境優美,門前2*國道直通*市區和*城區,交通便利。優越的地理環境使工業園區新城鎮建設的設想成為發展的必然。

(二)以明珠花苑小區為中心,提前布局,進行商貿設施建設

首先推進韓星科技樓的建設,韓星科技大樓計劃投資2億元,樓高21層,是集辦公、餐飲、娛樂、科研為一體的大型建筑。它的建成必將提升工業園區乃至整個*區的餐飲、娛樂業的水平。二是推進賈旺商貿城的建設,總建筑面積36500平方米,容積率1.36,建筑密度42.9%,綠地率20.2%。是集賓館、酒店、購物、辦公、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商貿服務中心。三是在蘇州大道兩側合理的高起點規劃商貿設施,引進資金,加快建設步伐,把蘇州大道建成規模檔次較高的商業一條街。

(三)推進現代物流產業發展

加快重點物流企業建設,完善園區與港口、機場、內陸重要交通樞紐相連的綜合運輸體系,有效減少綜合運輸成本。通過強化資本運作和體制創新,打破行業分割,積極打造具有自主品牌的大型跨地區、跨行業龍頭物流企業,把握物流市場的主動權。

(四)創新體制,轉變觀念,大力發展知識型服務業

眾所周知,知識型服務業通常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因此,大力發展知識型服務業,一是要吸收高級優秀專業人才,加強創新服務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培養一批業務能力強、服務水平高的優秀創新服務人才隊伍。二是要加強專業服務中心的建設,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創辦技術創新急需的各類專業服務中心,逐步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專業化服務隊伍。

篇4

整個考察過程圍繞工業園區建設,涉及裝備(汽車)、石化、機械、冶金、輕紡、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多個產業門類,團組成員從不同的角度獵取了浙江工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共同感到不虛此行,受益匪淺。現將考察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浙江省工業園區基本情況

浙江省的塊狀經濟量大面廣,是形成產業集群的重要基礎,工業園區是塊狀經濟向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去年全省共有年銷售收入10億以上的塊狀經濟312個,實現銷售收入2.81萬億,出貨值6122億元,從業人員831萬人,分別占全省工業總量的54%、62%和56%。在年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的26個塊狀經濟中,生產單位超過1萬個的有義烏小商品、長興紡織、諸暨襪業和永康五金;從業人員在10萬人以上的有蕭山紡織等6個,其中義烏小商品40萬人左右。

計劃到XX年,全省形成10個銷售收入超1000億元、20個300~1000億元、60個100~300億元的產業集群。集群內形成功能完善的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產業公共平臺和支撐體系,創建一批知名度高的區域產業集群品牌。

產業聚集區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從經濟規模看,塊狀經濟占全省工業半壁江山

塊狀經濟的大量存在,是浙江工業的最突出特點之一,反映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基礎性作用,是產業集群形成的重要載體和先天優勢。在312個塊狀經濟中,年銷售收入在50億元以下的有176個,占總數的56.4%;銷售收入在50~100億元的64個,占總數的20.5%;銷售收入超百億的有72個,占總數的23.1%,其中銷售收入100~200億元的有46個,200~500億元的有19個,超過500億元的有7個。

(二)從區域布局看,主要分布在環杭州灣和溫臺沿海地區

在全省11個地級市中,塊狀經濟個數排名前5位的為臺州市(45個)、溫州市41個、寧波市39個、杭州市36個、嘉興市32個。

(三)從空間結構看,工業園區已成為塊狀經濟的重要增長極。目前,全省117家省級以上開發區(工業園區)實現工業增加值3528.8億元,增長16.3%,占全省工業的34.1%,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43.7%;實現進出口總額850.1億美元,增長20.5%,占全省的40.3%;工業企業上交稅收544.8億元,增長9.8%,占全省財政地方一般預算總收入的28.2%。

二、工作思路、做法和主要經驗

(一)工作思路

1、加強戰略籌劃。以政府為主導 ,龍頭骨干企業為主體,聯合科研院校、行業協會等力量,以國際化視野,從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和資金鏈整合提升的高度,從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信息化互動的角度,把握產業融合的發展趨勢,對塊狀經濟轉型升級工作進行整體謀劃、科學規劃。

2、優化空間布局。按照高水平開發、高強度投入、高密度產出的要求規劃建設好各類園區,使之成為塊狀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區,著力形成多層次、梯度式工業發展格局。對新開發和拓展的產業園區,尤其是一些新設立的沿海產業園區,要明確產業發展定位,深化園區集群培育和規劃布局。

3、培育龍頭骨干企業。積極培育塊狀經濟中關聯度大、主業突出、創新能力強、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發揮其產業輻射、技術示范和銷售網絡中的引領作用。

4、加強專業化配套協作。發展專業化配套企業,提高企業間配套協作水平,形成一批企業專業化優勢顯著、競爭能力強的“小型巨人”企業,構建完善產業集群分工協作體系。大力發展研究開發、倉儲物流、市場營銷、后勤保障等生產業。

5、強化項目帶動。在行業和塊狀經濟轉型升級規劃指導下,引進一批市場前景好、對區域發展帶動性強的產業項目,實施一批區塊內重大企業技術改造項目,打造一批生產業支撐產業集群升級和結構優化。

6、完善創新體系。加快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促進塊狀經濟內企業由委托加工向自主研發轉變。支持企業在關鍵技術、關鍵工藝上進行技術創新合作,構建企業間技術轉讓交易平臺,實現技術創新成果的擴散效應,逐步形成區域技術聯盟和創新體系。

7、構建公共服務平臺。根據不同塊狀經濟特征,共同推進各領域、各層面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重點支持研發、檢測中心、信息中心等服務機構建設,為塊狀經濟轉型升級提供良好的支撐條件,鼓勵為塊狀經濟轉型升級服務的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建設。重點扶持管理咨詢、技術專利服務、人才教育培訓、市場營銷、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等中介機構建設,為塊狀經濟內部各企業解決生產、技術、管理、品牌、人才、信息等各方面問題提供支持和服務。

8、提升集群品牌。引導和支持塊狀經濟內企業創立品牌,實現從無牌、貼牌到有牌、自主品牌的轉變;推動生產要素向品牌企業和優勢企業流動,形成集聚效應,培育區域品牌;加大宣傳推介力度,積極探索不同產業集聚區域品牌建設的路徑和方式,著力將企業品牌、產業品牌、區域品牌升級為城市品牌。

9、推進可持續發展。通過清潔生產、資源節約、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后等手段,推廣節能減排共性技術,推動塊狀經濟向資源節約集約和生態環保型產業集群轉變。全面建立項目決策咨詢服務協調機制,切實把好新上項目入口關、布局關。

浙江省的工業較多的源于民營經濟發展,市場發育比較健全,政府干預經濟相對較少。但在引領產業集群發展、加強工業園區建設,促其轉型升級、實現規劃戰略等方面的工作力度要比我們大得多。

(二)主要做法

1、加強省級政府的組織和協調作用。浙江組建了由省直18個部門參加的工業轉型升級領導小組(簡稱轉升辦),作為省政府的工作協調機構,主要任務是協調各大園區發展規劃、研究部署、指導協調解決工業轉型升級工作,研究提出重大方針政策,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問題。

2、推進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推進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是促進經濟轉型重要抓手,有利于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和稅收結構,有利于推進生產業集聚發展,有利于促進傳統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提升,有利于制造業做精做強,對工業和服務業具有雙贏的意義。省級層面組建由經貿、發改、財政、地稅、國稅等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研究和審定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的有關政策目標、工作原則、重點方向等問題,加強部門間溝通和協調,加強配合,實現良性互動,全力推進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工作。

3、推進省級工業園區組合。省級工業園區組合是指在新形勢下加快省級工業園區發展的一種新模式,在行政隸屬關系與財政稅收體制保持不變的前提下,以省級工業園區為依托,按照現代產業集群發展需要,以一個省級工業園區組合帶動1~4個重點鄉鎮工業功能區為產業園,以充分發揮省級工業園區的品牌優勢和鄉鎮工業功能區為產業園,以充分發揮省級工業園區的品牌優勢和鄉鎮工業功能區的資源優勢,擴大園區知名度和影響力,提升園區的綜合競爭力。

在實施的過程中,由各市、縣經委負責牽頭組織省級工業園區組合區的整合提升工作,省級創新型工業園區可以先走一步,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將地理相鄰、產業相近、規模較大、基礎設施較好的鄉鎮工業功能區率先進行組合;條件成熟的也可以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實行“飛地組合”。

人多地少的省情和濃厚的經商傳統,催生了家庭工業和專業市場,并逐漸形成了區域特色的塊狀經濟。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特別是新興產業的出現使市場格局發生變化,政府的規劃引導和招商引資成為區域產業集群形成發展的主要方式。

(三)主要經驗

1、加強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前瞻性研究

具體方法上要實現三個轉變:一是由研究塊狀經濟內部機理為主,轉向外部環境對產業的影響分析為主;二是由單純研究制造業為主,轉向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互動,構筑現代產業集群各種要素研究和創造的角度分析為主;三是由研究存量優化為主,轉向開放增量推動分析為主,建立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庫,實現一批重點技術改造項目,促進招商引資、項目決策和項目協調等體制機制創新。

2、空間形態形成多層次

一種是縣域型和鎮區型,這是傳統塊狀經濟主導的空間形態。第二種是跨縣域型,即塊狀經濟跨縣域并向相關產業發展。如永康的五金產業,已形成了永康為核心,向縉云、武義、東陽發展,在周邊數百公里的范圍形成區域塊狀經濟。第三種是市域型塊狀經濟,即在市域范圍內形成多核心分布,如寧波服裝、杭州裝備、衢州氟硅、舟山船舶等,反映了地級市產業集群的主要特征。

3、產業和資本流動多向化

一類是產業和資本不斷流入,形成經濟增長極的集聚效應。如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等地,由于獨特的區位優勢,不僅集聚了高新技術產業,也有一些傳統產業。第二類是傳統主導產業基本穩定在原有塊狀經濟范圍內,而與主導產業不相關的產業基本往外流出。第三類是產業和資本均向外加速轉移。截止XX年上半年,對外投資的高新技術項目約70億元,占對外投資總額11%,全市年銷售規模超10億元的85家工業企業中有50.6%企業有對外投資。

4、集群發展模式綜合化

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已不再局限于工業內部,越來越多地體現為一個綜合和開放的創新體系。政府、企業、協會、市場和相關產業等都是推動傳統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主體,既分工協作,又相互滲透;產業集群發展已從硬要素組合轉向軟要素支撐為主,社會資本和人才資源在推動轉型升級中的作用更加明顯;產業發展越來越趨向傳統產業高新化、高新技術融合化、新興產業集群化,產業融合成為一種常態。

三、對我省工業園區“xx”規劃的建議

我省在工業園區建設方面取得的成績是較大的,特別是近兩年來,在政策的牽動下,重點產業基地的建設速度明顯加快。但與發達省份相比,差距依然很大。除了園區區位商系數低、關聯度差、創新能力低、缺乏龍頭企業、產業聚而不集等普遍存在的問題之外,發展規劃雷同、缺乏比較優勢、公共平臺建設嚴重滯后、專業招商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等也是我省目前部分園區,特別是縣域產業集聚區存在的突出問題。

在市場發育尚未健全、經濟處于轉型的背景下,如何根據本地的比較優勢選擇合適產業,引進或培育出具有較強衍生能力的關鍵企業,逐步吸引越來越多的相關企業集聚并形成產業集群,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浙江的發展經驗范圍廣泛,內容豐富。但如何取其精華,用于我省工業園區發展的指導和借鑒,是我們考察組的主要任務之一。下面就結合我省重點工業園區的發展現狀,提出在制定產業集群“xx”規劃方面的幾點建議。

(一)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協調實施重點園區發展規劃。以扶持發展千億產業集群為重點,以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和重點項目為支撐,以產業園區為載體,依托中心城鎮和重點區域,鼓勵企業聚集、產業集聚,努力實現區域布局優化和產業升級。

(二)大力招商,積極引進大型龍頭企業。加強與世界500強、國內100強、行業50強的企業合作,并以此逐步引進整個產業鏈;創新招商方式,推廣特色園區的成功招商經驗,加快產業鏈的培育和完善。通過集群式招商,承接產業的整體轉移。

(三)抓龍頭企業,提高集群核心競爭力。積極培育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的大企業集團,發揮其產品輻射、技術示范、信息擴散和銷售網絡的產業龍頭作用。鼓勵龍頭企業采用多種方式,對其上下游相關企業進行重組、改造,不斷將一些零部件的生產環節和特定的生產工藝分離出去,形成一批專業化配套企業,提高產品本地化配套率。

(四)全力以赴開拓市場。通過推介會、產品說明會、博覽會、集群配套產品交易會等多種形式發展專業市場,鼓勵本地企業、用戶優先采購本地產品;圍繞骨干企業搶占國際國內市場提供更多的服務,制定并實施鼓勵政策。

(五)以特色產業基地為切入點,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我省現有16個列為重點發展的特色產業基地,其主導產業大都屬于新興產業。以國家推進裝備制造、化工、汽車、有色、鋼鐵、電子信息、紡織、輕工等重點行業振興為契機,安排專項資金,不斷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改造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使其真正成為特色明顯、優勢突出、錯位發展、競爭力強的品牌產業集群。

(六)積極鼓勵和支持產業集群企業設立國家級和省級研發中心。大力推進科研院所和園區的合作,將科研機構和大學科研力量引進園區;每年重點支持100個市場前景廣闊的自主創新項目的研發與產業化,以此提升企業研發能力,促進園區內產業集群發展,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科研創新體系建設。

(七)積極幫助解決企業發展中的資金問題。鼓勵企業在國內外金融市場直接融資以及組建有限責任公司乃至利用參股等形式大力吸引社會資金;要促進各銀行、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和企業之間緊密合作,建立“銀、企、保”合作機制,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要積極推進產業集群重點企業的培育、輔導、推薦等上市工作,支持對產業集群發展有促進作用的上市公司加快發展,增強企業再融資能力。

篇5

XXX工業園區屬于省級100個重點工業園區之一,園區規劃為“一園三區”(罐子窯(北部)工業聚集區、江西坡(東部)輕工業聚集區、青山(南部)工業聚集區),總面積40平方公里。為推動XXX園區經濟更好發展,根據縣政協常委會的安排,于2019年11月19日,縣政協副主席王強帶領縣政協調研組,對全縣園區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XXX園區發展現狀

(一)青山園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核心區10平方公里),重點發展以煤電一體化循環經濟為主導產業,輔助產業以新型建材、冶金、物流為主。承接沿海東部地區轉移的相關產業。目前,入駐企業2家。

(二)江西坡園區: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核心區規劃面積5平方公里),在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的基礎上、建設集“世界茶鄉、慢病康療、民族風情、精準扶貧”于一體的綠色發展示范區,以產定城、以產養城,打造以茶產業種植及系列茶產品深加工、茶旅一體化文化旅游和康養基地。以“正山堂·普安紅”為品牌,深度挖掘茶文化產業鏈。依托“四球古茶、普安獨有”的唯一性,慢病康療與國民養生的獨特性,融合地方傳統少數民族文化,同時大力推進世界茶源文化廣場、布依生態小鎮、國際山地自行車賽道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進程及精準扶貧和民生改善,形成“產養游一體化”的發展模式。目前有入駐企業15家。

(三)北部石材園區: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核心區規劃面積5平方公里),主要以石材生產加工為主導產業,同時發展冶煉、載能、建材工業基地;打造現代新型化工業發展基地,承接沿海地區轉移的潛在優勢區。目前引進石材加工企業5家,其中2家正在進行廠房建設。

二、XXX工業園區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由于缺乏建設資金,目前,除江西坡園區外,園區內道路建設、亮化、綠化、給排水、弱電管溝(通訊、網絡等)基礎設施沒有完全建成。如青山園區青石主干道項目建設因資金資困難而停工,江西坡廠房改造工程沒有全部完成,白沙石材產業園的路網、水、電、訊等基礎設施因缺資金推進緩慢,幾乎處于停工狀態。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項目進入和投產企業的正常生產營運。

(二)入園企業不多、投資強度不高。園區內企業的種類單一,呈現產業形態單一化現象。企業大部分是從外部引入,企業彼此沒有“緣”和“鏈”的聯結,形成的產業形態差異大。比如江西坡輕工業園區入園的項目只有手袋加工、農特產品加工、茶葉精深加工、食品加工、玻璃加工等,企業之間缺乏價值聯接,也缺資源相似性、市場相似性的聯盟條件,企業間經濟活動上的非相關,難以形成有效的產業鏈。

(三)園區建設用地利用粗放、效率低下。行政干預導致規劃隨意調整,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征用市場混亂。園區土地指標有限,不能按約定時限給入園企業辦理土地手續。如在青山園區范圍內,雖有部分土地已被征用,但用地性質任然沒有調整為工業用地,而部分已調整為工業用地的土地又還沒有征用儲備,導致企業選址用地比較困難。

(四)園區的管理體制機制有待健全。一是園區管理人員少,大多不熟悉園區工作和經濟工作;二是與園區建設相關的部門不能及時有效地為招商引資項目的落地搞好服務。管理和服務的滯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業主的投資積極性。

(五)園區軟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①群眾認識不到位,部分群眾對土地依賴性強,在征地、拆遷等方面不能積極配合,阻力非常大;②服務企業不到位,因園區工作人員少,事務多,存在著工作效率低、服務企業不到位的現象;③園區社會管理滯后,如醫療衛生、勞動保障等機制不健全,管理難度大,勞動就業保險難以保障。④對企業的扶持力度不大,企業融資難。

三、對我縣園區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針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調研組建議:

(一)加大投資,進一步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強化園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融資工作。繼續推進青山園區青石主干道的修建工作,快速推進白沙石材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和江西坡園區廠房改造工作。切實完善園區基礎設施,為園區招商引資工作創造有利條件。

(二)結合實際,科學、合理調整產業布局。結合園區實際,依托園區優勢產業,明確產業定位,編制儲備一批招商引資項目。重點要依托我縣煤電、茶旅、石材、長毛兔養殖等主導產業,依托我縣政策和資源優勢,科學、合理調整產業布局。

在青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加大園區規劃調整和工業用地的調規和儲備,科學合理調整產業布局。主要圍繞中電廠進行循環經濟產業發展模式,一是緊緊圍繞青山電廠下游產品,按照節約資源、變廢為寶的生態招商理念,就如何有效處理電廠產生的脫硫石膏、粉煤灰、爐渣等廢棄物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力求引進1至2家專門利用電廠產生的脫硫石膏、粉煤灰、爐渣等廢棄物生產新型建筑材料的規上企業,形成相應的產業鏈。二是結合園區實際,圍繞煤電產業、煤化工、生態農業產業、農特產品加工、建筑材料加工等相關產業進行科學合理的產業規劃布局。力求把青山園區打造成全縣見效快、效益高、總量大的循環經濟產業園。

在江西坡雙創產業園區:要著重發展以茶業手工、機器加工為主,以倉儲物流、農產品加工、輕工業生產加工、康養旅游相結合的發展方式。力求把江西坡雙創產業園打造成為茶業生產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完整產業鏈。托江西坡雙創產業園區,在促進產業集聚、加快產業發展的同時,順應發展規律,因勢利導,按照產城融合發展的理念,加快產業園區從單一的生產型園區經濟向綜合型城市經濟轉型升級。

在北部工業園區:以石材產業為主,以北部鉛礦、鐵礦、大理石、硅等資源為極點,輻射興中、白沙、龍吟等鄉鎮。重點發展以石材加工、冶煉、載能、建材為主的工業,帶動其他相關聯產業的發展;以北部區域的優質飾面灰石、大理石、螢石、砂石、硅石等礦產資源為依托,加大非金屬礦產資源的開發力度,外引內聯多渠道籌集資金,運用科學技術和資源優勢,獨資和合作開發,培育和發展非金屬礦產生產企業,規劃建設好石材產業園。依托資源優勢,加快建材工業發展,努力擴大總量和市場份額,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結構調整升級,發揮建材工業消納固體廢棄物的優勢,加強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節能利廢建材,延長產業鏈條,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嚴格進退機制,抓好僵尸企業清理工作,促使企業有效轉型升級。一方面嚴格按照產業規劃布局招商引資,對入園企業嚴把入園關,對不符合相關產業規劃的企業一律不得進入相應園區,對已進入園區但不符合園區產業規劃布局的企業進行及時有效清退。二是加強破產企業的清理工作。1.對停建停產企業項目督促其盡快建設,確實無力恢復建設的項目園區盡早收回土地或廠房再對外招商,企業不得長期占用園區有限廠房資源而長期不生產運營,造成資源的閑置和嚴重浪費;2.對停產的企業給予政策性幫扶,進行轉產后再對外招商;3.對已投產但土地利用率偏低或產能稅收未達標的企業,督促企業啟動下一步建設和擴產增效。同時,幫扶生產企業轉型升級。1.督促企業改代加工為進料加工,擴產增效,提高稅收貢獻;2.引導企業開展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推進科技成果向產業成果轉移;3.加強園區企業與職業學校的合作,提高企業職工的培訓率,保障企業的技術工種用工需求;4.幫扶企業挖掘潛力,做大規模,積極配合相關部門申報規模以上企業。

(四)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地擴建園區,讓產業相對分類、集中發展,形成產業發展集聚效應。結合園區產業分布實際情況,為充分有效利用園區土地,將相關產業分類集中發展:一是將以浙茶集團為中心的茶業生產加工企業集中連片布局發展;二是以才華手袋廠為帶動,積極引進一批以輕紡制造加工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做大做強園區現有產業,形成相應的產業鏈。將園區建設和產業發展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工作有效銜接,不僅形成各類產業集中、互補、互動、相互促進的集聚效應,還能有效解決了企業用工及易地扶貧搬遷農戶的就業問題。

篇6

崔巖介紹說,沈陽局按照總督察的統一部署,進行了東北三省一市落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制度情況的調研、專項督察和“兩類園區”的情況調查,形成了系統全面的調研報告。同時,重點出擊,先后對九個縣市進行了實地巡查,對查到的土地違法違規情況進行了核實認定并提出了整改意見。如對大連市、哈爾濱松北區存在的違規用地問題提出了整改意見;對鞍山市違規設立園區的違法事實進行了核實認定。應當說,時間雖短,土地督察工作的震懾力與工作效果,已經開始顯現。

從國土資源部科技司到沈陽局,雖然才開展工作三個月,但崔巖對當地土地管理的總體形勢已經有了較深刻的認識。他說,東北三省市土地管理狀況總體是好的,但保護和保障的矛盾依然突出,總體形勢喜憂參半。

喜的是,中央實行最嚴厲的耕地保護政策,尤其是國家土地總督察制度的建立,已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各地都進一步完善制度、采取措施,加大了耕地保護的力度。今年上半年東三省土地平均下降了31.7%,來人上訪下降了6%,吉林省下降了25%,國家關于土地管理的一系列重大措施,已經有了顯著成效。

篇7

關鍵詞:實踐融入化學教學;有效課堂;水污染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8-140-01

一、研究背景

說起周莊,人們都會很自然的想到江南那個“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間還有個九百歲的周莊”。它以古樸典雅,清靜多橋而著稱。蘇北的這個周莊雖然沒有生在江南,但它卻也是個實實在在的魚米之鄉,它是魯汀河擁抱著的一位溫柔的澤國女兒。魯汀河,蘇北地區通江入海的咽喉要道,船舶流量較大,亦是國家級的水運交通河道。

魯汀河上有兩條支流由西向東,橫穿周莊,哺育著古鎮人民。但其中一條支流因河岸兩邊有大量工廠,使得河水污染嚴重。

鑒于此,本節課是引導高一(7)班學生對工業園區河水污染情況進行調查,摸索河水污染原因,并對此提出解決問題的凈化方案。

二、研究目標:

【學生培養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對水污染知識整理知道常見水污染的檢測、防治。學生通過實踐了解周莊河水污染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過程與方法:調查、研究、推理、實驗驗證思維方法。能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多種途徑搜集有關周莊鎮河水污染的資料并對。相應的資料進行整理,從而讓學生初步形成自主推斷論理的思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實踐,提高環境保護意識,通過合作加強團隊精神。

在認識周莊鎮河水污染的過程中增強環保意識,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獲得對自然、社會和對自我之間的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從而提高自身的責任感,形成對社會發展和生活方式變革所需的本質。

三、研究內容、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及創新之處

1、對周莊工業園區河流污染原因分析。2、周莊工業園區工廠污染物調查。3、對河水樣品的化學分析。4、調查研究并撰寫周莊工業園區河流污染原因調查研究報告

四、研究方法、條件及可能遇到的困難與對策

研究方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觀察法、文獻資料研究法、實驗分析法

研究條件:1、本課題研究的對象是河水污染,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研究方法與高中化學有關知識密切聯系。2、本次活動主體是高一學生,他們擁有較強的活力,反應靈敏,對調查研究很有利,但他們化學知識不夠,在活動中應加強指導,特別是遇到挫折時給予精神上的鼓勵。3、高中實驗室條件對某些問題尚不能解決,可讓學生去更高級的研究機關去研究分析

五、研究成果的呈現方式:調研報告、編輯刊物、手抄報展示、倡議活動(附成果展示)

河水樣品化學分析表

六、教學反思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爾就教育本質提出了他的基本觀點:“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因此回歸生活、讓課堂與生活相連,是新課程下化學教學的基本特征,就是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只有植根于生活并為生活服務的課堂,才是具有深厚生命力的課堂。

無數事實證明“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實驗獲得的觀點或知識會深深地扎根在他心中。新課程標準中多次使用“經歷、體驗、探索”等詞來刻畫這一活動水平,就足以顯示其對知識形成過程的重視程度。

課堂中融入實踐活動,很多教師有所顧慮,怕調控不了學生的活動。但是通過本次公開的課題實踐,我對此喜悅之情勝于擔心,這次活動成功得益于以下兩個方面:

篇8

一、已建在建鄉鎮工業區塊的情況

初步統計我縣已建在建鄉鎮工業區塊七個鄉鎮九個區塊,合計開發面積*畝,*年實現工業產值*億元,開發面積與工業產值比*年的*畝和*億元分別增長*%和*%。

二、規劃建設鄉鎮工業區塊情況

*縣《三十平方公里產業集聚平臺工業建設規劃》以下簡稱〈平臺規劃〉,基本布局方案是構建兩大類,即*生態產業集聚*區塊和*縣鄉鎮工業功能區塊,而*生態產業集聚*區塊又包括了東、中、西三個區塊,分別是*工業園區(東區),*工業區(中區)和*工業區(西區),已經整合了縣工業園區、孵化基地王村區塊及*、*、*、*等現有鄉鎮工業區塊。列入鄉鎮工業功能區范圍的僅有*、*、*茶產業(含新興分區)三塊。

鑒于平臺規劃尚在完善討論之中,以及平臺規劃的長遠性,本報告仍按前言所述的鄉鎮工業功能區范圍討論。據此不含已建在建鄉鎮工業區塊擴容,實際在規劃的新建鄉鎮工業區塊為*鎮石馬鋪區塊,其規劃開發面積為*畝。

三、鄉鎮工業區塊發展空間評價

*成片工業小區開發始于上世紀末,陸續建成了*、*、*三個小區,開發面積約為0.5平方公里。本世紀初以工業園區開發為契機,先后建設了園區一至四期,孵化基地*、王村二個小區,以及*區塊(*工業區塊、*工業區、*茶產業區)和*等區塊,開發面積約為6.28平方公里,全部工業區塊實現工業產值54.1億(園區四期、王村小區、*二期在建),占全縣工業產值的80.1%,是*工業跨越發展的主導力量。

總結調研成果,我們認為在工業發展空間上有以下問題值得探討:

(一)自然空間優勢與政策環境空間限制的關系。*市域第一的*盆地及豐富的低丘緩坡無疑是*產業發展的優勢空間資源,但優勢空間資源的實現還取決于主觀的發展理念和客觀的政策環境空間。目前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已與產業平臺規劃幾經銜接,基本滿足了平臺建設農用地轉換要求,大平臺*生態產業集聚*區塊規劃也在爭取銜接中,*低丘緩坡開發已列入省低丘緩坡重點區塊開發規劃(一期規劃開發5700畝),大量的規劃前期工作初步緩解了政策和土地制約矛盾。“十二五”以至今后的十年,關鍵還是要堅持“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產業”的發展理念,充分抓住編制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全省布局產業集聚平臺及省低丘緩坡重點區塊開發規劃三大戰略機遇,乘勢而上,全力而為,向規劃要空間、向低丘緩坡要空間,向大平臺要空間,向工業小區擴容要空間、向工業用地集約利用要空間,做足做好產業平臺拓展工作。

具體而言,主要還是要想方設法突破供地、環保、節能三方面主要瓶頸,在供地方面雖然在編土地利用修編規劃,可以緩解農保率過高的矛盾,但規劃還在討論銜接中,可能還會作必要的調整,難以完全滿足工業用地的調整需要,更為關鍵的是今后的供地指標,尤其是大平臺建設能給多少供地指標尚無政策框架。供地政策制約矛盾依然十分明顯,一方面需要在土地利用規劃修編的同時,多方爭取工業用地建設指標;另一方面更要腳踏實地,根據在規劃工業區塊的重要性及開發條件,合理確定今后五年的區塊開發時序,優先保障大平臺建設和急需擴容的區塊建設,并積極提高土地集約水平上做足文章。在節能方面,今年的有序用電已給我們一個警訊,需要我們在產業定位上有更為明智的選擇,無論是不銹鋼還是銅產業以及新一代合成革產業都是能耗較高產業,其產業發展空間究竟有多大,迫切需要相關部門進行進一步論證。在環保方面,更是面臨雙重擠壓,一方面是國家減排政策壓力,要求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下降,并實行總量替代政策;另一方面是公民的環保意識覺醒及綠色農業環境需求壓力,工業污染導致的糾紛日益增多。高耗能重污染的產業發展空間越來越小,體現在區域布局上,*以上至*、*不宜布置三類工業用地的民間呼聲也值得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二)大平臺與鄉鎮工業區塊建設的關系。從規劃層次分析,平臺規劃突出了大平臺的龍頭地位,對鄉鎮工業區塊的整合也十分必要,但客觀上也縮小了鄉鎮工業區塊的發展空間,不利于調動鄉鎮發展工業的積極性。是否可以保留*、*已建在建功能區,*生態產業集聚區*區塊去掉中區,西區僅含*工業區塊,而在東區中劃入孵化基地*區塊,同時在今后東區(*工業園區)擴容開發中劃出一塊園中園由*鎮開發,嘗試建設部分標準廠房孵化本土中小企業。逐步整合形成*、*、*、*四大塊為主的鄉鎮工業區塊空間布局。從操作層次上分析,當前鄉鎮工業區塊開發的根本矛盾還在于,由于鄉鎮工業區塊開發模式已由過去的逐步開發(即在初步規劃的條件下,進一家企業征用一塊土地,建設一家企業的模式)轉到整體連片開發模式,從征地、審批費用及基礎設施建設,開發成本遠非一般的欠發達鄉鎮所能承受,基于我縣鄉鎮的經濟實力及融資條件,以及鄉鎮區塊開發的入不敷出,(一般土地出讓收入均低于征地,審批費用)和現行的以縣為主的財政分配機制,再加鄉鎮功能區開發人才的缺乏,鄉鎮自主獨立開發難上加難,即使條件相對較好的*鎮也是負債經營,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緩解這一根本矛盾固然有待管理體制機制、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創新探索,但在開發模式上縣鄉共同開發可能不失為當前現實條件下的務實舉措,無論是園區還是孵化基地都積累了工業小區開發的成功經驗,且有縣財政依托,有一定融資能力,有實力扶持鄉鎮區塊開發。期盼孵化基地與*鎮在共同開發*石馬鋪區塊中總結經驗教訓,探索一套縣鄉共同開發鄉鎮工業區塊的成功模式。

(三)功能區本身的規模效應及投入產業問題。目前全縣已建在建的鄉鎮功能區開發面積大都在300畝以下,過小的區塊開發面積直接導致了區塊配套成本高、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環保安全設施難以跟上等一系列問題,典型的如*工業功能區,一期開發200畝有6家不銹鋼企業已經投產或即將投產,污水處理設施也已在建,急需后續二期開發有一批不銹鋼企業入園,否則6家投產企業肯定難以承擔污水處理的高成本運行。加快現有鄉鎮功能區擴容步伐,充分發揮功能區規模效應是拓展鄉鎮功能區空間的首要選擇。而從功能區入園企業的投入產出情況分析,由于新建功能區多數企業剛投產,且受金融危機影響,還很難作出明確的判斷,至于老區情況更為復雜,尤其是*功能區城東區受城市發展影響,已趨萎縮,馬橋片區也有類似趨勢,為盡可能反映功能區入園企業投入產業情況,我們選取了發展穩定,資料詳實的*、*等產業區塊入園企業情況調查表附錄于后。初步統計其區塊的投資強度分別為80萬元/畝與120萬元/畝,畝均產值均在130萬元左右,與工業園區畝均產值150萬元左右相差不大,總體水平偏低,與青田畝均447萬相比,差距更大。還有提高投入產出的巨大潛力空間。至于區內企業則相差懸殊,個別企業畝均產出甚至不足50萬元,這里的原因很多,但也可以看出現有功能區提升的空間仍然很大。

(四)功能區空間與產業定位的關系。功能區區別于一般工業小區的,是以特色優勢產業為支撐,培育發展產業集群。功能區明確的產業定位無論是對區塊基礎設施配套、區域品牌,還是對區塊內企業的協作提升都有積極意義。當然明確的產業定位對于以區外招商引資為主的欠發達地區也有不確定風險挑戰,需要承擔閑置開發用地的風險代價,本質上是空間布局的長遠利益與近期利益的矛盾。這方面龍泉市已做了有益的嘗試,其“一心五點”工業平臺布局都有明確的產業定位,并有企業入園三堂會審,四方會商的制度保障,值得我們參考借鑒,而在發達地區功能區主導產業集聚度則已列為主要考核指標。目前我縣功能區空間產業定位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和*石馬鋪區塊及在規劃區塊,*二期產業定位迫在眉睫,是堅持不銹鋼產業還是引進其它產業,各方面意見分歧很大。石馬鋪區塊的產業定位直接關系到基礎設施配套,尤其是水電設施的配套條件,作為全縣的重點建設項目啟動在即,也需盡快組織專家論證。至于其它在規劃區塊更要明確工業用地類型,確定大類產業定位,盡可能避免在一個不大的區塊內,一、二、三類工業用地類型齊全的做法。

四、鄉鎮工業區塊空間對策建議

基于以上調研分析,我們的對策建議是:

1、貫徹適度集中原則:綜合考慮鄉鎮工業區塊的規模效應,鄉鎮經濟的現有實力以及環保安全因素,尤其是土地利用修編規劃的展開為大規模集中用地創造前提條件的基礎上,鄉鎮工業區塊布局宜適度集中,除已經規劃的*區塊由縣鄉共同開發,適當時間建設*工業園中園外,近期不再展開新區布局,鄉鎮工業功能區建設以已建在建區塊的擴容為主,重點做大做強*、*(*工業功能區塊、*茶產業區)功能區,力爭“十二五”期間新拓展鄉鎮工業功能區3000畝。與此同時進一步修改完善《*縣鄉鎮工業功能區塊開發實施辦法》的連片開發100畝以上工業區塊的規定,宜結合工業用地類型適當提高鄉鎮工業功能區的最低規模標準,二、三類工業用地至少在連片300畝以上。

篇9

為進一步理順天子湖園區管理體制,根據縣委、縣政府統一安排,從6月1日開始,在縣政府辦組織下,由縣民政局牽頭,會同縣發改委、經貿委、高禹鎮、良朋鎮等組成調研小組,先后走訪了良朋鎮、高禹鎮、建設局、開發區(遞鋪鎮)等單位,并通過園區考察、分層座談、網上查詢等,對當前天子湖園區管理體制進行了深入調研。課題組在學習先進、總結經驗、認真探討、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一、天子湖園區的發展歷程

2004年,經省政府批準成立***縣高禹工業園區。由于該園區坐落于天子湖水庫旁,因此我縣在園區開發和招商引資過程中均將該園區稱為天子湖園區。

1、天子湖園區概況。2003年由縣城鄉規劃設計院編制并審核通過的天子湖園區總體規劃面積為7.45平方公里(發展框架近20平方公里),2004年由市城市規劃設計院編制并審核通過的天子湖現代工業園控制性詳細規劃面積為7.59平方公里(含高禹鎮、良朋鎮可開發的功能區面積)。而園區內符合“兩規”并報經省政府批準的面積為5.68平方公里(具置為04省道以東,園區經七路以西的區塊)。其中高禹區塊3.82平方公里,良朋區塊1.86平方公里。

2、天子湖園區管理體制的沿革。2004年3月,天子湖園區在整合并拓展原兩鎮工業小區的基礎上成立,成立之初為單列的正科級單位;2005年5月至2007年3月,由縣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接管,作為開發區的一塊飛地進行開發;2007年3月至今,園區體制下放,由高禹鎮和良朋鎮按照行政區域界限,分別負責園區高禹區塊和良朋區塊開發。

3、天子湖園區發展現狀。天子湖工業園區經過7年的風雨磨礪和艱苦創業,尤其是從2007年開始享受財政封閉管理等優惠政策扶持,目前已建成面積約2.3平方公里,已修建道路長8.7km,園區漸顯規模。截止當前,已引進企業52家,尤其是南方銅業、華特斯、藍孔雀、永寧爾等一批大好高項目,促進了全縣經濟總量提升和產業升級,成為縣域經濟面對當前經濟危機保持較快發展勢態的重要動力源。2008年園區工業總產值達到12.97億元,實現利稅6628.8萬元,預計2009年工業總產值將達到25億元。

二、天子湖園區當前存在的幾個突出問題

在走訪高禹鎮、良朋鎮時,兩鎮干部均表示:取得當前成效,主要是在2007年3月天子湖園區體制下放后,做到園區與鄉鎮的“責、權、利”一致,激發了兩鎮干部積極性,征地拆遷、平臺建設、招商引資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同時我們也了解到,一個園區存在兩個行政主體各自進行開發建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

1、園區沒有做到“三統一”。一是規劃不統一。雖然整個園區有統一的控制性詳規,但沒有一些具體的規劃,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兩個區塊分別規劃的現象。如:高禹鎮已在2008年完成高禹區塊的綠化規劃,今年良朋鎮也已著手進行良朋區塊的綠化規劃,“一園兩規”的現象不僅浪費了行政成本,同時也不利于園區整體形象的提升;二是宣傳不統一。當前良朋鎮主打的口號是“良朋聚良朋”,而高禹鎮在2009年前主打“天子湖·高禹”,今年調整為“天子湖”,兩鎮宣傳口號的不同阻礙了園區整體影響力的擴大;三是政策不統一。從座談和走訪中了解,兩鎮在征地拆遷、招商引資等方面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差異,這無形中增加了拆遷難度和招商成本。

2、園區沒有做到“三統籌”。一是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不統籌。兩鎮對園區企業的配套服務設施缺乏共構意識和共建行動,造成兩鎮都建了一些,但是由于財力有限和實際需求不大,建成的規模不大,檔次不高,難以滿足園區企業需求;二是集鎮布局不統籌。園區開發推動了集鎮建設進程,但當前兩鎮均已著手重新制定總體規劃,分別選點規劃集鎮發展框架,這對于建設“浙北第一園”,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打造“一中心五重鎮”、促進我縣北部區域中心城鎮的建設都是不利的;三是規劃實施不統籌。雖然整個園區有統一的控制性詳規,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由于兩鎮年度發展重點不同,造成當前園區存在很多缺陷。如:兩鎮在實施園區道路和給排水工程時未進行有效對接,致使縱向道路多為斷頭路,兩鎮分界道路無人實施,建成的基礎設施無法共享。

3、園區沒有做到“三統用”。一是公共服務設施不統用。如:高禹鎮已建成了一流的園區企業服務中心,但由于不能統用,良朋鎮現也已著手規劃建設企業服務中心,“一園兩中心”的布局在造成行政資源浪費的同時,也給入園企業辦事帶來了不便;二是部門配套站所不統用。如:當前兩鎮派出所因政府的要求,正研究是否分別在園區設立警務室,這不僅分散了部門派駐的人力,也增加派出機構的負擔;三是建設資金不統用。目前園區仍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推進征地拆遷和平臺建設。兩鎮分開負責投入分散了有限的資金,不利于園區的統籌建設,不利于園區的做大、做強。

三、天子湖園區體制機制調整的建議

課題組經過調研認為,天子湖園區發展的側重點已從征地拆遷、平臺建設逐步向招商引資、園區服務轉移,現有體制已逐漸顯現出園區做大做強的體制機制性矛盾。我們本著“三個有利于”的原則:有利于天子湖園區又好又快發展,有利于當地社會穩定,有利于各類資源充分利用,提出如下建議:

(一)園區開發由一個行政主體領導

1、方案內容

依據《國務院關于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報經省政府批準,撤銷高禹鎮、良朋鎮建制,新設立天子湖鎮(暫名)。

2、利弊分析

①有利因素。一是整個園區乃至整個區域只有一個行政主體,高度統一了“責、權、利”三者的關系,園區發展做到了“三統一”,整合資源,便于園區做大、做強;二是統一了整個區域的發展規劃,真正實現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發展目標,有利于縣域總體規劃中“一中心五重鎮”戰略目標的實現;三是精簡機關干部數量和園區管理服務人員,大大節省了行政成本。

②不利因素。一是可能會因鎮村干部思想不統一、新鎮政府辦公樓選址位置爭議等引發不穩定因素;二是喪失了因兩鎮并存時在征地拆遷、平臺建設等方面的競爭態勢;三是依法報批程序繁瑣,且報批存在一定難度。因為,目前省政府對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原則控制在調整后區域面積不超過120平方公里,同時,今年是建國60周年,從維護社會穩定的角度出發,省政府對行政區劃調整工作持更加謹慎的態度。

3、需配套的政策

享受“一中心五重鎮”規劃中應享受的所有配套政策,積極爭取享受《關于加快推進中心鎮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見》(浙政發[2007]13號)中提及的優惠政策。

(二)園區建設由專設機構協調

(1)方案內容

成立天子湖園區建設協調領導小組,設組長1名,副組長3名,副組長由兩鎮黨委書記和組長所聯系的副主任擔任,成員若干名,由縣經貿委、國土資源局、環保局、城管局、規劃與建設局、交通局等分管領導及兩鎮鎮長、分管招商和園區建設的副鎮長等組成。領導小組主要負責協調規劃、宣傳、政策、形象等的統一。

(2)利弊分析

①有利因素。一是實現了園區的統一規劃、統一宣傳;二是有利于兩鎮干部隊伍的穩定;三是有利于調動兩鎮干部工作積極性;四是設置簡便,操作靈活。

②不利因素。領導小組是臨時性機構且缺少經濟杠桿調控,協調力度可能有所欠缺。

(3)配套政策

(1)協調小組主任需由縣處級領導擔任;

(2)成立***天子湖開發實業有限公司和***天子湖開發有限公司等2個縣級自收自支事業性單位,方便兩鎮融資,合力做大做強整個園區。

(三)園區開發由管委會統抓

1、方案內容

在保持原有行政區劃不變的前提下,組建天子湖園區管委會,管委會主任兼任兩個鎮黨委書記,鎮長分設。統籌園區形象宣傳、招商政策、融資運行和平臺建設,以及整個區域的規劃建設與發展。

2、利弊分析

①有利因素。一是實現了園區乃至整個區域的規劃統一、宣傳統一、政策統一,有利于園區做大、做強,有利于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科學布局和梯隊開發,也有利于北部重鎮的形成;二是有利于招商工作統一領導,統一政策,實現兩鎮招商公平競爭態勢;三是有利于科學安排兩轄區平臺推進計劃和兩鎮平臺開發公司融資;四是有利于兩鎮領導班子穩定,有利于調動兩鎮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五是不需要上級部門報批,操作簡便、靈活。

②不利因素。一是存在兩個獨立的行政主體和經濟利益,黨委書記協調兩鎮統籌布局園區配套設施和集鎮中心位置有一定難度;二是管委會缺少經濟調控杠桿,協調力度不大;三是因為存在各自的經濟利益,很難徹底消除兩鎮在招商引資中存在不良競爭現象。

3、需配套的政策

(1)管委會主任需高配為縣處級領導;

(2)縣財政對園區的扶持資金需經過管委會賬戶,并根據兩鎮實績再行劃撥;

篇10

一、認真加強理論和法律知識學習、提高自身素質

一是加強政治理論學習。一年來,我能認真參加區委、區人大黨組組織的各項學習活動。特別是認真學習和解讀黨的十七大報告和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工作;按照區委的部署,開展了學習科學發展觀活動,通過學習,深刻認識到這次“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是黨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根據黨所肩負的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歷史使命,對黨的建設作出一項重要戰略部署,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黨的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二是積極參加區委中心組學習和黨風廉政教育活動,自覺執行黨風廉政規定。三是認真學習《監督法》和《安徽省預算監督條例》。自《監督法》二00七年實施以來,為搞好財經工委成員的學習,我先后購買二十余本《監督法》和復印了二十余套《安徽省預算監督條例》發給每位工委成員。采取組織集中學習和個人自學相結合的辦法,并組織財經工委對口聯系單位主要負責人如區發改委、財政局、審計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統計局、招商局一起學習,特別是對《監督法》“第三章審查和批準決算,聽取和審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的執行情況報告,聽取和審議審計報告”的相關內容逐條逐句學習。通過對《監督法》的學習,相應提高了本人及工委成員的監督意識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的質量。

二、圍繞區委中心工作,認真履行職責

1、認真做好政府幾個法定報告的審議和審查。我與財經工委成員依據《監督法》和《安徽省預算審查條例》先后對區政府二0一0年預算執行情況和二0一一年預算草案、二00九年財政決算報告和本級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及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報告、二0一0年上半年預算執行情況、二0一0年財政預算調整方案和議案等五項報告、議案進行了初審。并對上述幾個報告均提出了初審意見和建議,特別是在審議區政府二00九年財政決算報告時,針對長期困擾我區財政的諸多矛盾并沒有好轉、財政收入的總量不大、工業企業對財政貢獻率偏低的狀況、部分有較大收支的部門年初未編制采購預算、財政預算約束力不強等問題。提出了一是加快發展工業園和老工業園區建設,努力增加經濟、財政總量。二是進一步強化預算約束力,積極實施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提高綜合預算的調控能力。三是加強稅收管理、強化非稅收入征繳。四是加強對有較大收入部門及單位的延伸審計、擴大審計面。五是要高度重視金融危機對區經濟工作的影響和要高度關注房地產、建筑業的動向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受到與會各位常委會委員、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

2、積極組織工委和人大代表視察和有針對性的調研活動。一年來,先后組織財經工委和農業與農村工委對區工業企業改制情況,新農村建設的進展情況,區農村存量土地情況進行了視察和調研。針對區企業改制、新農村建設進展較為緩慢,資金使用及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3、組織工委及相關人員對長淮鎮經濟發展情況多次采取召開座淡會、深入到鎮、企業,實地查看,并先后到合肥包河區大圩鎮、江西南昌青山湖區湖坊鎮學習考察。就長準衛鎮現狀及區位優勢、發展前景及規化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4、組織財政、稅務、交通運輸水務、工商等部門對區交通運輸企業稅收變化情況進行了調研,就運輸企業稅收逐年增幅較低、企業外遷、物流場地少、規模小、獎勵比例偏少等問題提出了就如何發展壯大運輸企業,增加稅收收入,提高獎勵比例等意見和建議,受到了區政府高度重視。

三、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