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語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0 06:34: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俄語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俄羅斯心理語言學與俄語教學
2.淺談語言學對俄語學習的作用和啟示
3.俄語話語語言學的形成與發展
4.俄語學者對功能語言學的貢獻
5.俄語笑話的心理語言學分析
6.俄語計算語言學領域本體知識庫的構建
7.俄語語料庫的新發展
8.俄語電視廣告的心理語言學分析以及教學中應用
9.高校俄語聽力教學策略的心理語言學分析
10.國內俄語學界社會性別語言學研究略論
11.“多元視角下的俄語語言學研究:成就與展望”國際學術會議通知
12.話語語言學與俄語篇章教學
13.基于語篇語言學的俄語口譯研究的設想
14.俄語廣告文本語言特點的心理語言學分析
15.篇章語言學與俄語語法教學
16.神經語言學視野下的學生俄語交際能力培養途徑研究
17.從心理語言學角度分析俄語詞匯記憶策略
18.從認知語言學角度談俄語詞類的劃分
19.中國俄語語言學研究的新趨勢、新方法——有關《現代俄語語義學研討會》的若干思考
20.一部功力深厚的俄語語言學專著
21.認知語言學在俄語學研究中的狀況
22.俄語語言學新術語試譯
23.學習話語語言學,改進俄語教學法
24.心理語言學與外語教學——俄語教學中先例理論的應用
25.從生態語言學角度看俄語中的外來詞
26.北京外國語大學2008年碩士研究生入學模擬題(現代俄語語言學專業)
27.俄語民間文學形象的國情語言學分析
28.俄語語言學研究
29.對俄語視覺詞語義的認知語言學研究
30.談談話語語言學與俄語教學
31.從工程語言學角度評價蘇聯科學院《俄語語法》(1980年版)
32.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俄語中T/B式稱呼語
33.二外俄語教學與對比語言學
34.從歷史比較語言學的角度來比較俄語和英語的詞根
35.俄語語言學新術語試譯(續)
36.《當代俄羅斯語言學理論譯庫》首發寄語
37.俄語呼語的系統功能語言學角度觀察
38.俄語形容詞充當后置定語的語言學分析
39.世紀末的俄國語言學
40.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俄語在新疆
41.俄語中偉大的衛國戰爭先例現象的文化語言學研究
42.俄語語言對比研究新景觀
43.《當代語言文字理論的新構想》中有關普通語言學和俄語問題的錯誤
44.莫斯科語言學派百年回溯
45.《語言學問題》1980年第二期簡介——俄語在向分析語發展嗎?
46.開擴語言學研究的領域——《俄語口語語法概論》評介
47.副語言學與俄語手勢成語
48.構建以情優化高校專業俄語教學的策略
49.18世紀俄國語言學研究概要
50.俄語修辭學:回顧與展望
51.國外俄語學研究點滴
52.“中國俄語語言文學學科建設與發展高層論壇暨黑龍江大學俄語學科成立75周年學術研討會”通知
53.俄語語言個性理論的源流與發展
54.語言個性初探
55.俄語閱讀學習策略
56.俄語成語的語義特征
57.建構商務英語語言學過程中的幾個關鍵性要素
58.俄語動詞性句子語義結構描寫的原則
59.篇章——對低年級中國大學生進行俄語語法教學的單位
60.淺議俄羅斯網絡發展現狀及其社交網絡語匯特征
61.論俄語教學中語言意識的培養
62.淺談動詞性語氣詞
63.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俄語學
64.80年代以來的蘇聯俄語研究
65.語言學:21世紀展望勤于求索繼往開來
66.俄語和英語“定語”的對比初探
67.論俄語復合句分類中的模糊現象
68.奧熱果夫和他的《俄語詞典》
69.專業俄語精讀課測試模式:研究與實踐
70.談應用型旅游俄語教學的創新
71.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語法探究
72.俄語簡單句的語義結構
73.《語言經緯》評介
74.俄語口語的某些句法特點
75.中俄語言文化中關于友誼的交際行為準則
76.黑龍江大學俄語學科概況
77.20世紀俄語成語學研究
78.試論俄語成語的固定性和變體性
79.互聯網與俄語語言文學研究
80.俄語詞概念意義掌握的心理過程分析
81.趙洵講語言學與方法論問題
82.基于網絡自主學習的英語語言學課程教改探索
83.論俄語口語的對立性特征
84.論漢、英語詞義的民族色彩與翻譯
85.俄語詞法學新術語試譯
86."Ты"還是"Вы"——論俄語第二人稱呼語的特點
87.20世紀俄語語用學研究
88.大策劃 大學者 大作品——《當代中國俄語名家學術文庫》評介
89.俄語中表示數量含義的成語簡論
90.20世紀俄語語義學研究
91.淺談文化語境與俄語教學
92.語言學界的一次多學科對話與交流——《當代俄羅斯語言學理論譯庫》結項及學術座談會紀實
93.俄語語調姿容綜合體淺議
94.俄語功能語體定量分析中的幾個核心問題
95.伴隨語言手段在言語交際中的功能
96.中國的俄語教學
97.語言國情學初探
98.現代俄語與外來語
99. 試論篇章在俄語教學提高階段的重要性
100.論商務英語語言學的理論體系
101.高校專業俄語寫作教學再探究
102.淺析如何有效破解俄語學習的困境
103.俄語中主從復合句與詞組的同形現象
104.蘇聯俄語口語研究概述
105.俄語口語與俄語語法新現象
106.試論俄語同義詞
107.高校英語語言學教材的建設與思考
108.談學習轉移及其在俄語二外教學中的應用
109.英語語言學的發展與研究初探
110.1984~2013年我國英語語言學教學研究述評
111.淺析如何有效破解俄語學習的困境
112.淺談高校英語語言學教學問題及對策分析
113.管窺我國英語語言學教材的現狀與英語語言學教學
114.兩種俄語音位系統之比較
115.俄語名詞格范疇語義的認知闡釋
116.俄羅斯語言學界社會性別原型研究概觀
117.進取的人生與獨創的才智——評維諾格拉多夫在語言學上的貢獻
篇2
而根據《關于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和相關會計準則有關問題解答(二)》(2003年3月17日財會[2003]10號)的規定,股權投資差額應分別情況進行會計處理:初始投資成本大于應享有被投資方所有者權益份額的差額,借記“長期股權投資——××單位(股權投資差額)”科目,并按規定的期限攤銷計入損益;初始投資成本小于應享有被投資方所有者權益份額的差額,則貸記“資本公積——股權投資準備”科目。
那么,股權投資差額處理方法的前后改變究竟傳遞著什么含義?其具有怎樣的影響?改變是否恰當?
新方法的靈魂:謹慎性原則
為什么講處理方法的改變充分體現了謹慎性原則呢?我們可從二者的攤銷對投資賬面價值的不同影響著手分析。借差的攤銷減少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貸差的攤銷一方面增加投資的賬面價值,一方面增加投資收益。初始投資成本小于應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的差額,可能是由于被投資單位的某些資產高估所致,或因經營管理不善等產生的負商譽。如果按照原有的借差和貸差都予以攤銷的方法處理,投資方和被投資方完全可能進行“暗箱操作”,操縱初始投資成本便可輕松完成盈利任務。而新方法規定將貸差記入“資本公積——股權投資準備”,則切斷了企業的這條“盈利輸送管道”,防范了企業粉飾會計報表,再度體現了謹慎性原則。
新方法的影響及分析
會計處理方法的簡化
在確認被投資方發生凈虧損而使投資賬面價值減至零,或減至“投資成本”明細科目的余額以下的,尚未攤銷的股權投資差額當期不再攤銷,直到被投資方實現凈利潤,投資方按分享的份額恢復投資賬面價值至投資成本后再攤銷。在原有處理方法下,這條規定是針對借差來講的。
因為貸差的攤銷一方面增加投資的賬面價值,一方面增加投資收益。即使不停止對借差的攤銷,也不存在突破零限制的問題。如果被投資方發生凈虧損而使投資賬面價值正好減至零,則貸差攤銷的財務處理可以不變而照常進行;如果被投資方發生凈虧損而使投資賬面價值減至零外,備查簿中還有未反映的損失,且其小于貸差攤銷額,則貸差攤銷應先沖減未反映的損失,然后以余額計入投資收益,即:
借:長期股權投資——股權投資差額
貸: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貸:投資收益
若未反映損失數大于貸差攤銷額,則貸差攤銷應直接沖減未反映的損失,即:
借:長期股權投資——股權投資差額
貸: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這樣的處理方法略顯繁雜。而采用貸差不攤銷的方法后,一次性的把貸差記入“資本公積——股權投資準備”,待處置長期股權投資時,再將其余額轉入“其他資本公積”明細科目,大大簡化了會計處理過程。
有關稅收的問題
按照稅法規定,企業為取得另一企業的股權支付的全部代價,屬股權投資支出,不得計入投資企業的當期費用,投資支出與應享有所有者權益份額的差額,均不得通過折舊或攤銷方式分期計入費用或收益。即,稅法不確認股權投資差額。具體按照借差、貸差分析可知:
股權投資差額的借差應作為時間性差異,在會計利潤總額的基礎上加上當期股權投資差額借方余額攤銷作為當期應納稅所得額。
而對于貸差來說,在改變前的處理方式下,也應作為時間性差異,納稅調整金額為當期按照會計制度規定的貸差攤銷金額。目前的處理方法是將貸差記入“資本公積——股權投資準備”,不存在攤銷的問題,也就免去了納稅調整這一步驟。這正是會計與稅法相協調的表現。
新方法所引發的進一步思考
謹慎性原則是否得到了充分體現
前面分析了將股權投資差額貸差記入“資本公積”方法進一步規范企業利潤構成,體現謹慎性原則。但資本公積是所有者權益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它通常會直接導致企業凈資產的增加。而改變后的方法還是會增加企業所有者權益,報表使用者很難根據這項信息對企業財務狀況做出正確判斷。為了避免誤導決策,就有必要明確資本公積形成的主要來源。
股權投資差額長期計入“資本公積”會引起什么結果
改變后的方法將貸差記入“資本公積——股權投資準備”,按照規定股權投資準備是所有者權益中的一種準備,在其未實現之前,不得用于轉增資本,只有其實現之后,才能按規定程序轉增資本。
這樣的處理看似有效控制了企業為達到轉增資本的目的而虛增資本公積,防止企業資本擴張能力的虛增。但仍留有一個缺口——那就是企業在處置長期股權投資時,完全可以把轉入“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的金額用于轉增資本。對于股份有限公司而言,這樣會增加投資者持有的股份,從而增加公司股票流通量,進而激活股價,提高股票交易量和資本流動性。而這顯然有悖于其處理方法改變的初衷——確保轉增的資本公積體現其經濟價值。
參考資料:
1.郝一潔,“執行《企業會計制度》中若干投資規定的建議”,《財務與會計導刊》,2003.02
2.《2003年注冊會計師考試材——會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3.《2003年注冊會計師考試材——稅法》,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篇3
摘 要:典故詞語是具有明確來源的、固定的形象生動的語言表達形式,它承載著鮮明的民族烙印,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民族特征。主要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入手,來闡釋俄語典故詞語中所蘊含的俄羅斯民族的價值觀念以及宗教文化等民族文化語義。
關鍵詞:俄語典故詞語;民族文化語義;價值觀念;宗教文化
中圖分類號:H0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1)01-0209-02
1 引言
文化語義是以概念意義為原型的意義范疇,是在人類文化模式作用下通過隱喻和轉喻相互連接,概念范疇中的某些屬性得到凸顯而形成的轉義。語言世界圖景理論是世界圖景在語言中的語言化、符號化、語義化表達,它是歷史形成的某一社團對外部世界樸素觀念認識的總和(В.И.Постовалова,1988:44)。之后施坦塔爾“將洪堡特的語言世界觀與語言形式原則在民族心理學范圍內加以具體化”(戴成,2001:32)。到了20世紀,魏格斯貝爾(1899-1985)提出“語言中間世界”理論,他認為人類不是直接面對外在世界,在它們中間,有語言這個中介存在,人類是通過語言的意義構造眺望外在世界。
基于上述思想,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的語言國情學(后來的文化語言學)提出,語言不僅起著傳播信息的作用,它還具備記錄、儲存、反映信息的本領,這就是語言的載蓄功能。語言的載蓄功能主要體現在語言系統的詞匯層次上,因為詞直接涉及我們周圍的事物和現象,詞匯系統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物質世界的范疇和社會因素正是由于語言具有這種載蓄功能,在詞匯中才能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等,詞匯的文化語義才得以實現,得以傳達。
2 俄語典故詞語的概念
俄語Крылатые слова這一術語,最初源自于荷馬的著名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Е.М.Верещагин 和В.Г.Костамаров對Крылатые слов定義為:“典故詞語是源于文學作品的,而且進入言語中簡短的引文、形象的表達方式、歷史人物的表述。Э.А.Вартаньян也認為:“典故詞語是來源于一定的文學或者歷史材料的最強有力的激流,通常有具體的作者,這是藝術文學的范例,杰出人物的格言,包含在書寫筆跡中的討論的簡短的格言式的公式”。《Руский язык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是這樣定義Крылатые слова的:語言中源于一定的文學、政論和學術材料或者在這些材料基礎上出現的固定格言,以及在言語中廣為流傳的歷史活動家的表述。此外,部分學者把得到轉義的歷史和神話故事、歷史人物的名稱、神話故事或者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名字、不同作者形象生動的表達等也歸入到典故詞語的行列。由此我們得出如下結論:Крылатые слова是具有明確來源的、固定的形象生動的語言表達形式,它承載著鮮明的民族烙印,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特征。
從各位學者對典故詞語的定義中可以看到,典故詞語作為一種語言現象,是凝縮典故而成的,而典故因素都是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并反映一定的文化背景,所以典故詞語具有文化意義,屬于文化詞語,是語言系統的特殊組成部分。典故詞語有流傳下來的文化典籍作為源出材料,其文化意義是由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造成的,是它反映的以及承載的文化在自身上的集中體現。因此,凡是在典故詞語中顯性或隱性地反映的語言外某種文化背景、事物、現象、因素的詞義就是典故詞語的文化語義,是有別于其語言意義的一種深層意義。
3 俄語典故詞語中的民族文化語義
俄語典故詞語作為文化詞語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中反映者俄羅斯民族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以及生活方式等。本文將主要從價值觀念和兩方面來闡述俄語典故詞語中反映的民族文化語義。
3.1 俄語典故詞語反映的價值觀念
價值觀念是文化集團在創造文化的歷史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世代相襲的是非通則或對重要性的評判標準,審美觀、宗教觀、道德倫理觀、階級觀等都屬價值觀念(馬清華,《文化語義學》)。
俄語典故詞語作為文化詞語,反映了俄羅斯民族的經典思想,是非觀念,審美觀念,精神境界等價值觀念。如:Жалок тот,в ком совесть нечиста(Пушкин)(良心不純潔的人是可憐的),此句常用來警示人們要做良心純潔的人;Мы не можем ждать милостей от природы,взять их у неё-наша здача(Мичурин)(我們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賜,從自然中索取是我們的任務),啟示人們要積極行動起來,利用大自然的資源創造幸福生活,而不是坐享其成。另外還有反映民族精神境界的典故詞語,如: Кто ищет,тот всегда найдёт(Евангелие)(一直在尋找的人一定會找到;有志者事竟成)。反映精神道德觀念的典故詞語,包括人生哲理和對人行為舉止的規勸和告誡,如:Кто не работеат,тот не ест(Библия)(不勞動著不得食),告誡人們要用自己的勞動來獲得果實。
3.2 俄語典故詞語反映的
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在人類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并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發展。在俄羅斯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典故詞語作為一種反映民族文化歷史,承載社會文化的語言成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反映著俄羅斯民族的。
例如,反映圣經故事的典故詞語:фиговый листок(無花果的葉子),源自圣經舊約的故事:亞當和夏娃曾經無憂無慮的生活在天堂,他們赤身,但并不以此為恥。當他們被狡猾的蛇誘惑偷吃了善惡樹上的禁果后,他們蒙上了自己的眼睛,因為他們得知自己是赤身的,于是就用無花果的葉子為自己縫制了衣服系在腰上。于是,后人就把“丑惡的、不道德的事情虛偽的掩蓋,以及對某人真正意圖和目的或者現實狀態的掩蓋”比喻成фиговый листок.
Всему своё время(凡事各有其時),源自《舊約》,在время всякой вкщи под небом(天下萬事都有定期,都有上帝特定的時間)的基礎上形成,當人們安慰自己或別人對某事不要操之過急是常用此句,如:“всему свой час и время всякому делу под небесами”...- я люблю это изречение и часто им пользуюсь.(Литературная газета,25.04.1987)(“凡事各有其時,都有上帝特定的時間。”......我喜歡這句話,并且經常使用它)。
И был вечер,и было утро有了晚上,就有了早晨。引自《舊約》中的引言:“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一日。”后人常用此句來喻指時間的不可改變的連貫性。
4 結語
典故詞語作為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詞語,可以傳達大量的文化信息,在詞匯系統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此外,人們還經常借用典故詞語來做比喻,增強語言的表現力,達到理想的修辭效果,所以典故詞語的使用頻率很高,在言語交際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典故詞語蘊含著重要的文化價值,在民族文化語義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反映了人類文化對語言的巨大影響。因此,對俄語典故詞語文化語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楊元剛.英漢詞語文化語義對比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2]馬清華.文化語義學[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3]В.А.МАСЛОВА.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M].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центр《Академия》,2004.
篇4
關鍵詞:鄂倫春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
一.鄂倫春族簡介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統稱中華民族的56個民族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鄂倫春族作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我國北部邊疆地區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我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鄂倫春”這一族稱早在清朝崇德五年三月丑是以“俄爾吞”出現的。以后在康熙年間的奏折中開始稱為“俄羅春”、“額爾春”或“俄倫春”,較后的文獻中統一寫為鄂倫春。
鄂倫春族稱含義有多種解釋,其中“使用馴鹿的人們”和“住在山嶺上的人們”的兩種解釋較為普遍。“使用馴鹿的人們”的解釋與鄂倫春族曾經飼養馴鹿有密切相關。在《異域錄》中載:“俄倫春役馴鹿馭牛馬,驅似驢,足似羊,頭似馬,角似鹿,故稱四不像。但土人則稱鄂倫”。而“住在山嶺上的人們”的解釋源于“奧倫”的意思。鄂倫春人稱山嶺為“奧倫”,而“奧倫”與“鄂倫”語音基本相同。在鄂倫春族當中普遍比較接受后一種解釋。
鄂倫春族是我國古老北方民族的遺裔,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歷史文獻看,它可能源于南北朝時期的出現的黑龍江流域北部室韋的缽室韋和大室韋。主要是因為在歷史文獻中有關缽室韋與大室韋的物質文化方面的記載與鄂倫春族的物質文化基本相同。如《北史?室韋傳》和《隋書?室韋傳》記載“以樺皮蓋屋”。
托扎敏鄉是鄂倫春族四個部落,鄂倫春自治旗五獵民鄉鎮之一。該鄉鎮轄有四村一居,其中希日特奇村和木奎村是典型的獵民村。兩個村位于托扎敏鄉政府東南1公里,共有93戶,252人;鄂倫春族201人,占79.76%。獵民人均收入9540元,其中生產性收入5030元,全村經濟以農業發展為準,主打產品為大豆。
二.鄂倫春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原因
各民族的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并且由于其社會發展階段和所處自然環境的不同而文化表現出很大的差異。鄂倫春族世世代代都居住在大小興安嶺地區,從事著傳統的狩獵經濟。相對封閉自然環境和原始的狩獵經濟,促成了其獨特的民俗文化。主要表現在居住、飲食、交通、節日節慶等方面。
鄂倫春族1951年開始定居,到1954年實現全部定居。60多年來,鄂倫春族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傳統習俗、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和信仰取向受強文化的沖擊,鄂倫春族的很多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正在逐步消失。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一)傳統生產方式的變遷
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志決定社會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志。”鄂倫春族一直到解放前,在大小興安嶺森林中從事著狩獵為主,采集和捕魚為輔的游獵經濟。這種封閉而人煙稀少的自然環境和長期狩獵生產實踐中發展出了與之相應的民族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宗教文化和文學藝術。“人類住所受自然環境的影響是最為明顯的”。如鄂倫春族所居住的“斜仁柱”,其形狀為圓錐形,大體結構特點為以十三至十五根樹干為基本屋架,上面鋪樺樹皮或獸皮做以保暖,并且搭建的簡單而快捷性也適應游獵經濟的特性。“住所的材料形式與性質都受自然環境的影響”。由于生活在森林環境,住所原材料取自其環境。鄂倫春族所有傳承下來的民族文化皆適應其自然環境和狩獵經濟而產生。
民族文化依附社會存在而存在。自然環境和狩獵經濟的變化會影響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鄂倫春自治旗成立于1951年,從1954年開始,全旗鄂倫春族族陸續定居,到1958年,獵民全部定居。與漂泊不定的狩獵生活相比,定居使鄂倫春族的生活得到可靠保障。
定居之后的鄂倫春族放棄狩獵經濟,逐漸開始從事農業或牧業生產。這一生產方式的改變和現代強勢文化對鄂倫春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影響,很多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正逐步失傳或消失。托扎敏鄉希日特奇和木奎獵民村為例,兩個獵民村共有93戶,鄂倫春族201人,其中掌握民族工藝制作的有13人,占6.4%,掌握民俗技藝(民間故事、民族歌舞,民族體育競技)的獵民40余人,占19.9%。從這些數字說明,掌握民族文化的人達不到一半,占有比重極少,勢必阻礙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二)掌握民族語言的人逐步減少
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重要意義。斯大林將語言作為民族定義的重要要素之一。鄂倫春族作為我國56個民族之一,有其自己的語言。鄂倫春語屬于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對于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愛爾伍德這樣說過:“語言或是人類文化中最先發生的一部分,因為它的功效能使各個人的經驗得接以互相參證,語言實是‘心理模式’傳播之媒介,也便是其他各種文化之媒介。”而鄂倫春族語只停留在刻畫階段,尚未形成系統的文字,歷來鄂倫春族的文化以口傳形式傳承下來,因而語言對鄂倫春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而如今鄂倫春語言掌握現狀并不樂觀,以希日特奇和木奎兩個獵民村獵民語言掌握調查為據。本人2012年下半年在鄂倫春自治旗托扎敏鄉希日特奇和木奎兩個獵民村201位獵民發放問卷進行語言掌握情況調查,最后回收185份問卷,16份問卷因各種原因沒能收回。問卷統計表格如下:
從表一餅狀圖可以看出,將語言掌握情況分為優、良、差和不掌握四等,其分值各占13%、23%、19%和45%。而表二柱狀圖說明了語言掌握年齡結構,掌握優的獵民集中在30歲以后,良的集中在20歲到49歲間,差的集中在10歲到39歲間,不掌握的集中在1歲到29歲間。綜合以上可以得出,30歲后的鄂倫春族當中在掌握本民族語言的人占多數,而不掌握本民族語言的人側集中在1歲到29歲的兒童,青少年,年輕人當中,并且人數頗為較多。這說明,隨著生產方式和生存環境的改變,鄂倫春族中老一輩的未能傳承本民族語言,而新一代的人不重視本民族語言的重要性,不掌握自己的語言。隨著時間的推移,鄂倫春族將會遺忘自己的語言,這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非常不利。
三.促進鄂倫春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鄂倫春民族文化以其淳純樸性和獨特性成為北疆三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多元中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國在文化建設方面一再強調“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促進鄂倫春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僅提高鄂倫春族自豪感和加強民族凝聚力,而且對我國增強文化軟實力和建立文化強國有深遠意義。
(一)促進民族文化節慶活動的立體化建設
立體化建設包括縱向的種類數量和橫向的內容豐富度。目前,鄂倫春自治旗民族文化節慶活動較少,缺少全方位展現和傳播民族文化的平臺,而且擁有的節慶活動內容遠遠不夠豐富和充實。當前,鄂倫春自治旗規模和影響較大的民族節慶活動是一年一度的旗篝火節。而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更多類似獨具特色的節慶活動。可以圍繞樺樹皮文化,狍皮文化等等開展節慶活動。鄂倫春族世世代代在大小興安嶺地區從事著游獵經濟,并且在生產實踐中圍繞樺樹皮制作家具、交通工具和器皿。樺樹皮與鄂倫春族息息相關,他們的樺樹皮手工藝非常精湛。
(二)打造生態旅游民族村
發展民族地區旅游業能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對民族文化的挖掘傳承和發展有重要意義。目前,鄂倫春自治旗知名度較高的旅游景區景點有嘎仙洞和布蘇里度假山莊,缺少體驗鄂倫春族族傳統生產生活,涵蓋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展現民俗風情的旅游景區或度假村。旅游景區或度假村搭建獨具特色的基礎設施,如搭蓋“斜仁柱”,還原傳統的生活狀態,讓游客體驗或觀賞。恢復原始交通工具,使用馬匹,樺皮船,爬犁等等作為游客的代步工具。提供獨有的飲食消費。鄂倫春族飲食文化豐富而獨特,包括狍子肉,野豬肉,烤灰鼠等肉類和猴頭蘑,羊肚蘑,蕨菜,柳蒿芽等野菜。
(三)加強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人才的培養
人才在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中是不可而忽略的要素,我國在《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 中首次提出了“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而在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更應重視人才的重要性。第一,著力培養民間手工技藝,民族語言,民族音樂舞蹈等方面繼承人。在上述調查資料中可知,希日特奇和木奎兩個獵民村中不掌握本民族語言的人數不斷增多,并且在1歲到29歲的兒童和年輕人當中占多住比重。因此,在年輕人當中培養一批民間藝人,保障民族文化的持續傳承與發展。第二,加強基層政府文化建設人才的專業化水平。基層政府對于工作人員,特別是從事文化方面的工作人員,招攬時提高學歷和專業門檻,同時也要兼顧對鄂倫春語言,民俗方面有一定的掌握。
參考文獻:
[1]馬克思.《序言》,《馬克思恩格斯集》[M].人民出版社,1972.82-83.
[2]林惠祥.《文化人類學》[M].商務印書館,1996.86.
[3]王志民,金勛,張榮,馮國平.《鄂倫春自治旗志》[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98-100.
篇5
[關鍵詞]鄂倫春;傳統體育文化;淵源
一、來源于日常生產勞動
生產勞動、生活方式是民族傳統體育產生的必然條件,是民族傳統體育孕育產生的土壤,是民族傳統體育的源泉。[1]早期的鄂倫春先民生活在黑龍江省和東北部的大小興安嶺一帶,地處東經122°~131°,北緯48°~53°之間。在大小興安嶺的繁茂森林里,自古多野獸。
在生存需要的驅動下,鄂倫春先民開始通過各種身體活動形式,采集、游牧、狩獵、捕抓,以滿足自身的需要。在這些活動中培養和鑄就了鄂倫春先民跑、跳、擲、攀、擊、射等多種原始的運動技能,提高了包含速度、力量、耐力、靈敏等多方面身體素質,并逐步形成了以生存為直接目的的身體活動。
熟練準確的箭法是狩獵成功的關鍵,為了訓練兒童熟練用弓箭的本領,鄂倫春兒童從三、四歲起就開始用成人制作的玩具弓進行射箭。這無疑來源于鄂倫春人射獵野獸的狩獵活動。其他如滑雪、劃樺皮船、冰爬犁等,則來源于人們日常生活中以滑雪板、樺皮船和爬犁作為交通運送貨物的工具。跑、跳高、跳遠等體育來源于早期狩獵生產人們必需的身體技能等。可以說,這些體育活動都帶有明顯的狩獵生產所需的生產和生活技能的特征。
二、來源于原始
原始宗教活動對體育的發展與豐富有一定的影響,雖然原始宗教不是產生體育的“源”,但卻是發展成為體育的一個“流”。[1]
(一)鄂倫春族信篤原始宗教,主要體現為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
任何一個民族的圖騰都不是單一的,而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歷史進程的推進而交融演變著。根據考古學和民族學資料,鄂倫春族崇拜熊、狐貍、虎、鹿以及樹木等。[2]這些動植物構成鄂倫春族生活的生態圈,因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鄂倫春族祖先將它們作為圖騰標志是自然的選擇。熊是鄂倫春人崇拜過的圖騰。為了捕獲熊,鄂倫春人既要熟悉熊的習性、動態,又要在平時模仿熊的動態以鍛煉身體,并作為娛樂活動,從而使人們適應艱苦的狩獵生活的需要。鄂倫春人認為自己是熊的后裔,對熊不能直呼其名。鄂倫春族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斗熊舞》就是具有圖騰意義的舞蹈,通過模仿黑熊在激烈搏斗時的動作來表達對熊圖騰的崇敬和希望獲得圖騰庇護的愿望,顯示了人們向往獲得像圖騰那樣英勇強悍的力量以戰勝自然的心理渴望。每當人們跳起黑熊搏斗舞時,情緒高昂,動作勇健有力,是有多種復雜思想感情的。黑熊搏斗舞產生較早,流傳很廣泛,也正因為如此,該舞盛行至今。遜克縣新鄂村、呼瑪縣十八站和鄂倫春族自治旗境內各獵民村都有人會跳這種舞蹈。還有鄂倫春人的狍皮衣、狍皮帽,薩滿服飾上的以熊毛、獐毛搓成的繩飾等,都是源于對自然和圖騰的崇拜。[3]
(二)薩滿教的信仰
薩滿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礎上逐漸豐富與發達起來的一種民間信仰活動,出現時間非常早,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它曾經長期盛行于我國北方各民族。
鄂倫春人相信薩滿在特殊的精神狀態中能起到人神使者的作用。因此,鄂倫春人在生產和生活中,經常請薩滿跳神,以祈消災免禍,確保家畜興旺。此外,鄂倫春的薩滿社會地位較高,至今尚流傳于黑龍江中、下游,大興安嶺西部廣大地區的鄂倫春族薩滿為維護本氏族的安全和興旺(消除災禍、治病、祈求好的收成)所跳的熱烈地薩滿舞蹈―一“跳神”。幾百年來,該民族的薩滿跳神藏于深山,鮮為人知,所以在東北諸民族中,他們的“跳神”是最接近原始形態的。
《璦琿縣志》記載:“神醫嬉戲,其人有病不知醫藥,請巫載五花冠服八卦衣,前后護以大小銅鏡,腰膝雜以銅鈴,行單面鼓婆婆跳遠巔狂作態,行動須人其音似歌似泣無律帶腔作樓林語,不辨何云旋忽距躍踴離地咫尺,犀愕顧日神至矣,名為‘跳神’。”
鄂倫春族人一旦哪家有事需要幫助,鄰里鄉親,不分男女,不論名望高下,大家都要千方百計地為病人請到薩滿跳神,目的是為了消災、降福和除病,并為其家屬排憂解難。這種活動一般都在“仙人柱”(即供放神靈的地方)外空地進行,周圍插卜一圈柳條枝,場地供上各種神偶。并習慣于將獸血抹在偶像嘴邊,表示神靈已經用過供物。此時薩滿穿上神衣、神帽,一手執褪,一手執鼓,坐在專設的位置,敲擊神鼓,恭請諸神光臨。薩滿哼起調子,在場者圍坐一圈,隨聲附合。薩滿雙目緊閉,緊咬牙齒,全身晃動,邊歌邊舞。動作恃點是以腳下的“跳動”和胯部的“抖動”為主。薩滿在跳神時常常作些翻滾動作或模擬一些動物的動作,腳步無一定韻律而不斷變化,情緒激昂,直至最后逐一送歸神靈,薩滿才在喘息中恢復常態。這種古老的跳神習俗,有其一定的歷史淵源。[4]
鄂倫春人的各種身體活動與原始的結合,使其在民俗性的節日活動中得以保存和流傳,促進了鄂倫春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三、來源于教育和培養下一代
在原始的社會經濟形態下,體育以兒童游戲的方式存在,兒童的游戲與原始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沒有成人的干預和指導,沒有教育的形式和作用,兒童游戲亦是難以產生和發展的。兒童的游戲源遠流長,在人類社會初期就把它作為教育兒童的一種手段。[5]成人常把自已勞動經驗通過游戲的方式傳授給孩子們。鄂倫春族游戲中有很多是由成人根據培養下一代的需要而創造的,比較典型的如“阿尼罕”。這種游戲與現在給孩子們設計的“看圖識字”相類似,是母親們用樺樹皮或獸皮給孩子們剪(刻)成鹿、狗、天鵝、大雁等各種飛禽走獸的圖型,讓孩子們加以識別,并進行一系列捕捉動物的訓練,其目的是使孩子從小就增長狩獵知識和技能。此外,象猜謎語、數數字、“小仙人柱”(語言游戲)、歌謠等,也都是成人根據各種教育的需要為孩子們創造的。
四、來源于對社會生活和動物的模仿
對社會生活和動物的模仿是體育的一個重要來源。“扛人比賽”來源于人們為日常生活中揀拾燒火柴的勞動,鄂倫春人居住的“斜仁柱”里,燒柴往往要去山里或河邊揀拾,有時還要到山腳下去背扛,為不使火熄滅,每天都要扛木頭。扛人比賽這項體育游戲就由此發展而來。比賽時一個人躺在地上,另一個人將其扛起來,繞著“斜仁柱”或簧火堆跑,看誰跑得時間最長。這是一項充滿樂趣的比賽力氣的體育比賽。還有包括鄂倫春兒童在內全世界的兒童都在玩的“過家家”游戲,是兒童對各種現實生活場景的模仿,祭神、跳神游戲則是鄂倫春兒童對一些祭神和跳神儀式的模仿,也是對社會生活的模仿。
鄂倫春族體育中的“闖綽哈仁”就是在“誰要是最先到達終點,誰就是梅花鹿;誰要是半路逃跑,誰就是兔子;誰要是跳到一半就發笑,誰就變成臭李子;誰要是落在最后,誰就是又胖又笨又懶的樹雞!”的歌聲中以雙腳快速蹦跳、兩臂上下擺動、旋轉等姿態模仿樹雞進行比賽的體育項目。
五、來源于民族間文化的傳播
文化具有傳播性。鄂倫春體育項目中有些是與其他民族所共有的。如“抓嘎拉哈”就是包括居住在我國北方的漢族在內的所有北方民族共有的體育游戲,其玩法也都大同小異。嘎拉哈的起源據說是滿族,一說源于錫伯族,但根據其玩具材料為動物殯骨的特點,應起源于狩獵生產,作為鄂倫春族的抓嘎拉哈游戲,既可能是其先民流傳下來的,也可能是從周邊其他民族中傳播而來。其他鄂倫春的體育項目如“班吉”棋,和周邊民族如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的“寶格”(圍鹿棋)玩法相似;賽頸力、拉棍等在鄂溫克族和達斡爾族傳統體育中也都有類似的內容。
六、來源于人們日常交往和娛樂的需要
追求身心的快樂是人類的本能。[6]對于世代在深山老林中過著漁獵生活的鄂倫春人來說,狩獵時的緊張和壓力與日常生活的簡單寂寞同時存在,人們需要在緊張的捕獵后放松身心,需要在獲得獵物后釋放喜悅的情緒,也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增添色彩。雖然鄂倫春人出獵一般是以“安嘎”為單位的集體行動,但往往要離開“烏力楞”在山林中“游蕩”個把月甚至幾個月,難免感到孤獨和寂寞。他們常常在追捕野獸的間隙剝一塊樺樹皮,畫上棋盤,用柳樹條削制棋子,兩人對弈玩“班吉”棋,為狩獵時光增添了不少樂趣。
為了狩獵生產的需要,鄂倫春人每個“烏力楞”都有自己的獵場,各自在各自的獵場打獵,互不交叉。由于居住分散,大家平日里除了“烏力楞”內部的成員外,很少和外界交往。只有到一些重大活動如開“穆昆”大會、祭祀火神時,人們才從四面八方聚到一起。除了一些嚴肅性的儀式和程序外,鄂倫春人通過一些體育活動來聯絡感情、增進了解。
鄂倫春族諸多體育的產生來源,應該說還有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們交往和娛樂身心的需要。就是人們在交往和閑暇娛樂時偶然通過日常生產勞動的啟發創造和發明的,這些體育雖然簡單,卻充滿了生趣,使人們在愉快的身體活動中感受著適度的緊張和刺激,對于長年游獵在人煙稀少的山林中的鄂倫春人來說,無疑為單調的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參考文獻:
[1]韋曉康.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37.
[2]干志耿等.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M].哈爾濱:黑龍江省文物出版社,1982:116.
[3]王為華.鄂倫春族圖騰文化:人類遠古的幻想和寄托[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2):144-146.
[4]呂大吉.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鄂倫春族卷[G].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5] 白潔.鄂倫春族傳統游戲的教育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5):29.
[6]饒遠、劉竹等.中國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通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篇6
1.1專業術語的講解
專業術語的習得和研究是任何ESP課程學習的基礎和前提,沒有專術語積累過程的ESP課程學習是不切實際的。旅游英語的學習也必然要建立在對專業術語熟悉和掌握的基礎上。為了克服專業術語學習中的乏味性,筆者將專業術語的學習放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例如在旅游出發前相關手續的辦理,飛機上必要的交流,酒店的入住退房,旅游過程中的溝通,及突發事件的應對等。配合相關圖片的講解和生動例證的引用,使學生們在鮮活生動的情景下掌握枯燥乏味的旅游英語專業術語,活躍課堂學習氛圍,提高學習效率。
1.2文化因子的輸入
旅游英語不同于其他ESP的特殊之處在于除了專業學術性之外,還融合了歷史,政治,地理,宗教,風俗,建筑等海量的多元文化因子,是個地地道道的“大雜燴”。可以說脫離了這些文化因子的旅游英語毫無意義,肯本不能構成ESP最有活力的分支之一。文化因子的輸入是與專業術語的學習并重的必要環節。筆者在課程設計上加大了文化因子輸入的力度,在著名景觀,尤其是國外知名景點的介紹中側重從多元文化的角度進行英語的介紹,將旅游英語的學術性和唯美性有機糅合,使學生們感受到旅游英語是一門知識覆蓋面廣,文化底蘊厚重的學科,該環節成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亮點,學生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參與度很強。
2.實踐環節
2.1教師—學生互動討論
任何脫離了實踐環節的ESP課程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旅游英語本身突出的操作性更加離不開實踐的環節。在課堂教學中采用真實涉外旅游案例,以假設性身份(導游或游客身份)多角度進行案例分析,同時向學生介紹貼近生活,貼近行業發展的新動態,鼓勵學生們深度思考,直抒胸臆,提高學生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真實旅游情景再現和還原下的師生互動討論做到了“如臨其境,觸景生情”。
2.2學生—學生合作學習
在旅游英語課堂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彼此之間的語言學習互動環節是充分體現其實踐性的必要環節,達到“使學習者使用目的語參與到理解,處理,輸出和互動之中”(戴維,努南)的教學目的。旅游英語的學習是建立在較強的英語語言能力基礎上的,專業的聽說讀寫譯綜合能力是學好旅游英語的重要前提。這一點與通用英語及ESP所屬其他領域的教學目標極大的切合。選擇旅游英語課程學習的學生都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多年的學習使他們形成了穩定的認知方式金額思維模式,同時對旅游專業的知識有很大的渴求,因此,應該在保護他們這種正向學習動機的同時,鼓勵學生們間的互動,合理利用圖書館,互聯網合作學習,嘗試角色扮演,導游中英文模擬講解等多種合作型學習放式完成專業知識的積淀。
3.教學效果的評價與完善
本學期課程結束后,筆者對于旅游英語課程的教學效果做了總結和反思,根據實際教學環節開展的情況,量化教學成效,對比之下發現不足,期待在今后旅游英語教學中改進提高。
3.1教學效果評價
在整個教學中,筆者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本課程中的學習需求,經常與他們夠溝通交流,尤其是在結課后。希望了解學生們真實的學習目的和未來職業規劃愿景,從而調整課堂教學的思路和方法,真正使旅游英語成為“有用,實用,可用”的工具學科。在此過程中,筆者發現實踐環節的設計是學生們學習該課程的首要目的。
3.2強化實踐的環節
3.2.1交際教學法
交際教學法是旅游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方法。旅游英語中的交際能力不僅是對于英語語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還指對于在何時何地,以什么方式對誰恰當是用語言形式進行交際的知識體系。它包括運用語言手段(口頭語或書面語)和副語言手段(肢體語)。對于以交際為主的旅游英語而言,這種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課堂中設置真實情景,鼓勵學生敢于用專業英語交際,才能獲得扎實的專業技能。
3.2.2角色扮演法
篇7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目標應該是增強學生的國際競爭能力,適應社會變化,滿足學生學習、工作、生活需求。目前大學普通英語EGP教學雖然強調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譯各方面技能,但實際上EGP課程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特別是通過全國英語四、六級考試的能力。許多學校都把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能力作為改革目標,以適應英語四、六級考試題型變化,把提高四級通過率作為衡量和評價他們改革是否成功的標尺。蔡基剛提出:“提高學生聽說能力和一般綜合應用能力只是手段,而用外語來學習科技知識,提高學生國際競爭能力才是目標”[6]。隨著中小學英語教學發展,2009年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將原教學大綱規定的1800個單詞增加到3900個,而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詞匯量要求是4200個。可見對許多大學新生來說,大學英語的基礎教學目標有大半甚至全部都已經在高中階段完成了,許多新生一入學就完全可以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如果堅持EGP方向,勢必造成大學教育資源浪費。而ESP教學既服務于本學科普通英語教學要求,還具有專業特色,大學階段ESP教學完全可以取代EGP教學成為教學改革發展方向。事實上,ESP課程和EGP課程并不是相對的,從理論上來說,兩者都是打基礎和提高英語水平,不同的是:“綜合英語是純粹打語言基礎的或為應對考試目的的,而ESP教學則是為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的語言能力服務的;綜合英語為凸顯一般通用語言,課文選材傾向小說和散文,題材是日常生活方面,而ESP課文和學生專業背景有些關系,但主要圍繞專業上的語言特點和學術技能的;綜合英語聽的是故事和新聞,練的是日常生活會話,而ESP聽的是一般話題的學術講座,練的是校園、教室和學術討論上的會話等。”
二、獨立學院英語教學現狀及ESP教學可行性分析
(一)學生情況分析
獨立學院從1997年誕生至今,作為承擔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任務的新生力量,專業設置符合社會和市場需求,致力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由于獨立學院的定位和自身的特點,其生源質量與普通高等學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許多學生英語基礎薄弱且兩級分化嚴重,學生課堂自我約束能力和管理能力較差,而且普遍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另外,我們看到獨立學院的學生具有接受新生事物快,思維活躍,創新能力強,實踐能力強,可塑性強的特點。據了解,目前福建省大部分獨立學院仍然堅持進行普通英語EGP教學,一些院校ESP教學雖然有了一些發展,但是都沒有什么實質性變化。以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分級教學改革為例,大學新生按高考英語成績或期末考試成績擇優,高考成績達到120分的,或者第一學期英語期末成績達到優秀的,可自愿參加四級強化教學班并提前參加英語四級考試,周末有專門老師負責四級輔導,四級考試通過后可以申請免修大學英語,其余大部分學生在大二上參加四級考試,通過者都可申請英語免修。雖然2012級兩期強化班的四級通過率分別達到84%和92%,但是英語課程免修后學生目前還沒有可以選修的其他后續英語課程,ESP教學完全還未起步。為了更好地了解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態度和滿意度,從而提高英語學習效果,筆者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分3次,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形式對誠毅學院基本可以代表文科、理科英語平均水平的金融專業和航海專業2011級240名學生進行了逐年調查,表1是部分調查結果。從表1明顯看出,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是逐年下降的(英語學習興趣強的大一有35.5%,大二只有23.3%,到了大三降為9.5%);英語學習動力也是逐年減弱(動力強的學生大一有22.8%,大二有17.5%,大三只有6.3%);在大學階段感覺自己英語水平進步大的學生比例不高(大一有32.1%,大二有27.1%),約一半學生認為英語進步一般,不少學生還認為英語水平有所后退(到大三時高達26.4%);許多學生對英語課程設置滿意度一般,感覺滿意的學生也逐年減少;認為有必要開設ESP課程的學生從大一40.0%上升到大二63.8%,到了大三竟然高達85.0%,說明學生對ESP課程從低年級開始的不了解、不在乎到高年級接觸專業英語后產生了迫切的學習需求。如果大學英語學習內容完全是普通英語EGP課程,就會造成學生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英語學習無法有實質性變化,容易產生疲倦感,慢慢失去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而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通過將成為許多學生英語學習的終結。這必然影響獨立學院對培養學生成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目標定位。因此,獨立學院應該充分考慮到三本學生基礎知識薄弱,但實踐能力強的特點,合理設置英語課程,積極開展一些實用性強的ESP教學,以滿足學生實際工作生活需求。
(二)教師情況調查
目前,福建省獨立學院英語教師大多數畢業于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碩士、博士人才,英語語言文學基本功底扎實,教學經驗豐富,勝任英語基礎教學不成問題;但是知識結構比較單一,大多數不具備其他學科相關專業的基本知識,也沒有ESP教學的實踐經驗。因此,ESP教師隊伍無論在專業知識的掌握還是教學方法上的研究都需要大力提高,這也是許多高校ESP教學遲遲無法起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欣喜的是獨立學院的英語教師隊伍比較年輕化,可塑性強,經過培訓大部分教師完全可以從EGP轉化為ESP教師。例如集美大學誠毅學院75%左右的英語教師在35歲以下,職稱結構也大部分是講師,不管是角色的轉變還是教學模式的改革,年輕教師都有很強的適應性。從上述ESP的定義可以看出,ESP課程不需要涉及很深奧、很系統的某學科專業知識,作為大學英語和專業英語之間的一個過渡課程,ESP課程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ESP課程關注的是大多數學習者的普遍需求,要求專業性不強、受眾廣、適用性強,例如科技英語、旅游英語和科普閱讀等。這類課程不涉及太多太復雜的專業知識,大學英語公共課教師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完全可以勝任。狹義的ESP課程指的是為專業性強的學習者設計的,針對人員少,需求細化,學習目標明確單一,例如航海英語的口語課,從學習內容和目標上都不同于商務英語專業的口語課。對于這類ESP課程,關鍵是教材的編寫和選擇要控制難度,如果太難了就幾乎等同于專業英語,不屬于大學英語教學范疇,而大學英語公共課教師經過一段時間培訓,應該也能夠勝任難度在專業入門階段的大學英語ESP教學。根據Hutchinson&Waters的觀點:“ESP可分為職場英語(EOP)和學術英語(EAP),職場英語可是崗前培訓性質的,也可以是高校的ESP課程。”[8]從獨立學院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和需求考慮,職場英語可以成為某些專業ESP教學的首選,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崗位需求,又對教師的專業知識要求不高。
(三)教材使用情況
據了解,目前福建省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材的選擇主要是針對英語四六級考試,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技能,例如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先后使用了好幾套教材,分別是《21世紀大學英語教程》《新視野大學英語教程》和《新視界大學英語教程》。這些教材主要涉及日常生活內容,每單元的生詞和高中英語詞匯重復率高,教材中介紹的語法知識和語言點大都是復習高中英語學過的內容。通過對2011級金融和航海專業240名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在經過2年大學英語學習后,許多學生對英語課程滿意度不高。其中,6%的學生認為教材毫無難度,都是高中階段掌握的知識,沒有參加課程活動的興趣,對教學內容非常不滿意;37%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中大部分知識都是曾經學過的,大學教師對語法和知識點的講解還不如高中教師講得仔細全面,認為英語課沒有挑戰性,對教學內容不滿意;38%的學生認為雖然很多內容曾經學過,但是大部分都忘了,現在復習一下很好,學習壓力不大,準備努力通過四六級考試,對教學基本滿意;19%的學生認為很多英語知識自己還沒有掌握,需要加強學習,大學英語內容豐富,對教學內容很滿意。從許多學生對英語教學內容滿意度不高可以看出,教師和學生都渴望改變這種現狀,特別是獨立學院要想發揮自身優勢,勢必要揚長避短,不能照搬一本和二本學生教材,要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設計開發獨立學院學生教材。目前市場上通用英語EGP教材五花八門,可選擇范圍廣,而ESP實用教材十分短缺,迫切需要組織教師自行編寫適合獨立學院學生的ESP教材。對于狹義的ESP,Ellis和Johnson認為編寫教材要注意幾個原則:“語言必須包含學習者的學科專業中常見的詞匯、句法結構和語篇功能;內容必須和他們學科有關聯,但選擇的主題和設計任務的目的是促進學科專業所需要的語言能力的訓練。”[9]而對于廣義的ESP,Lewis和Hill對ESP教材的衡量標準是:“教材能否激發學習者的好奇和研究興趣;教材是否和學生的專業以及需求有關;教材是否有趣;教材是否有他們認為值得做的任務和活動。”
三、獨立學院英語教學改革發展方向
(一)英語分級教學是教改的前提
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和專業特點,非英語專業本科學生《大學英語》課程計劃分三個層次進行分級教學,各層次教學要求如下:第一層次:(較低要求)術科本科專業學生,修滿14學分,安排218學時,教學內容為大學英語預備級I,II級;大學英語綜合I,II級;第二層次:(一般要求)非英語專業普通本科學生,修滿16學分,學安排272學時,教學內容為大學英語綜合I,II,III,IV級+B.+C+D;第三層次:(較高要求)非英語專業高起點本科學生,修滿16學分,安排272學時,教學內容為大學英語綜合I.II.級+B+C+D+E。根據大學英語教學目標,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包括A類課程綜合英語、B類語言技能類、C類語言文化類、D類行業英語類和E類學術英語類等課程。這些課程的有機結合可以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英語應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訓練和提高,對于每一類課程學生具體可選的項目如下:A類綜合英語:大學英語(讀寫),大學英語(聽說),大學英語(4,6級訓練);B類語言技能:英語閱讀,英語視聽說,英語口語,英語口譯,英語寫作;C類語言文化:跨文化交際,英美影視欣賞,英語散文欣賞,英美小說選讀;D類行業英語:會計英語,金融英語,IT英語,商貿英語,法律英語,航海英語;E類學術英語:社科,人文,管理,理工。對于所有三個層次的學生來說,A類大學英語綜合I.II.級是必修課,除了通用英語EGP教學,還增加英語四六級專項訓練,旨在幫助學生在四六級考試中取得更好成績。到了大二階段,第二層次學生可以選擇繼續A類課程,目標仍是四六級考試,或者選擇BCD類。而第三層次學生則自愿選擇BCDE類課程,不論是EGP方向還是ESP方向,只要學生選課人數達到開課要求,學院就應該滿足學生需求。
(二)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是教改的重點
就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改革內容來說:A類大學英語綜合課程不論是聽、說、讀、寫訓練還是四六級訓練,大學英語教師早已駕輕就熟,完全能夠勝任;至于B類語言技能類、C類語言文化類課程,大學英語教師大都是語言學或英語和文學相結合的碩士、博士人才,具有扎實的基本功,根據各自研究方向選擇一門課程教學應該能夠勝任;對于D類行業英語類和E類學術英語類課程,若維持當前大多數英語教師教學現狀,能夠勝任此類課程的教師實在鳳毛麟角。因此,筆者認為近期大學英語教改的重點應該放在ESP教學的研究上,根本沒有必要去爭論教改堅持EGP方向好,還是ESP方向更好;只要市場有對ESP人才的需要,學生有對ESP課程的需求,大學就應該有能力開設并開好ESP課程,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至于堅持什么方向,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選課結果告訴我們答案。在教學中ESP教師除了要考慮學生的需求,還要設計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多樣性。ESP課程不可能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新領域的專家,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時間應用來保證學生語言技能的訓練,最多只能有30%左右的內容用于專業介紹上,這就要求ESP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模式,既不可沿用普通英語教學方法,也不可套用專業英語的翻譯教學法。例如主題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設計交際任務主題,將學生分配成任務承擔者,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在訓練語言交際能力同時,樹立團隊合作意識。另外,問題教學模式和任務教學模式也適應于ESP課程教學,學生可以有大量語言實踐機會,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培養合格的ESP教師隊伍是教改成功的保障
大學英語教師對ESP教學的認識和態度是教學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培養合格的ESP教師隊伍是教改成功的保障。由于大部分的ESP教師都是具有英美文學和語言學學歷背景的英語專業碩士、博士畢業生,長期以來進行的是普通英語教學,短時間內學院必須統一組織ESP教師學習,建立ESP教學理念,盡快走進ESP課堂。對于這點,日本和臺灣有很多大學的做法可以參考,例如臺灣成功大學提出:“一開始不給ESP課程新教師安排很多工作量,而是讓他們進修一些ESP相關課程。例如每周安排有相關ESP文獻閱讀和討論,組織學習ESP理論和教學案例。他們還要求新ESP教師到自己敢興趣的專業院系旁聽相關課程,了解相關專業知識,但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在專業學習上的困難和需求,以確定教學重點。”[11]首先,ESP教師要努力自我提高,要爭取早日勝任ESP課程,通過自學、進修或培訓等盡快豐富專業知識結構,借鑒國內外成熟的ESP教學模式。其次,同行之間進行廣泛的交流也是非常有益的進步途徑,ESP教師們應該定期或不定期組織時間進行學術交流或課堂教學觀摩。再次,ESP教師還要主動尋求專業教師合作,特別是在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合作的過程也是完善自身能力的過程。最后,高校的領導層在組建ESP團隊時,應該有意識地吸收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組織開展教學研討活動,鼓勵教師進行交流合作,取長補短,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采用外聘等方式將一些資深的ESP實踐者補充到教師隊伍,負責實踐教學環節。
四、結束語
篇8
1.1公立醫院實施總額預付制的有利因素
1.1.1促使公立醫院加強內涵建設,提高市場競爭力
醫院在項目付費和單元付費的機制下,受到整體醫療行業的壟斷性的影響,患者的消費并不具備主動性,是一種迫于無奈下的被動消費增加,而作為醫療衛生部門,從主觀上的獲取醫療保險基金也引發過度的醫療消費行為,無形增加患者的治療費用。而實施醫療保險總額預付制,醫院為規避基金風險等問題,參保患者可以接受較為合理的醫療服務,從患者的利益角度來講是有利于患者,這也使得醫院成功的搶占醫療保險市場,為醫療服務的優質優價提供有利的發展空間,不斷創新的管理機制也極大的提升公立醫院的內涵建設,在公立醫院內部不斷調整配置項目和服務項目后,醫院的市場競爭力也表現的尤為明顯,可以說醫療保險預付制為醫院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同時為醫院帶來源源不斷的市場效益。
1.1.2促使公立醫院降低醫療管理和服務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
受到全國經濟發展的影響,許多醫院的運營成本和醫療服務成本也極大的提高,巨大的醫療管理和服務成本管理為醫院的發展帶來一定的限制因素,在醫療保險總額預付制下,醫院在合理的總額、定額資金一定的基礎上,醫院為獲得最大盈利必然提高資源利用率,將提出趨向合理的內部管理以及各項考核指標,控制浪費的情況發生,并通過技術調整升級來降低醫院的管理和服務成本。另一方面,在醫療保險總額預付制實施后,相比傳統的項目付費、單元付費等支付方式,醫院對費用的結算和醫療保險基金的管理方面都比從前有更為簡單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創新也直接減少相關管理人員和開支,極大降低醫院的整體管理成本,為國家節省開支。
1.1.3促進公立醫院積極參與醫療保險管理,增強控費的主動性
從公立醫院的根據單元付費模式、項目付費模式的實際情況來看,無論哪種具體的付費結算方式都會引起醫院通過控制醫療項目、重復醫療項目來降低入院標準,小病大治來獲得醫院利益最大化,從而導致患者醫療費用的增長。在實施醫療保險預付制后,總額定量,超額費用將會由醫療機構自行承擔,公立醫院的整體費用管理意識也進一步提升,為規避所要承擔的風險,合理控制醫院經營成本以及服務成本,從被動節約走向主動控制經費的態度上,提高醫院整體資源的利用率,也為醫院在公共事業管理中做出突出貢獻。受到總額預付制的影響,醫療保險機構將醫療費用使用的控制權力全權交付給醫療服務方,即醫院,而醫療保險機構的工作重點則落到醫療經費的預算、醫療經費的審核、醫療經費的執行等方面,極大地降低醫療保險機構的管理成本,也使得其監管作用更加凸顯。
1.1.4有利于合理利用醫療衛生資源,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目前全國許多衛生資源分配不均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①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②人們對醫療消費觀念上也存在著許多的偏見。③醫療保險政策在安排上和醫療機構報銷比例上差別不明顯,也未能正確引導患者的醫療消費行為。在實施醫療保險總額預付制后,其中的額度會充分考慮各級別醫療單位的等級、服務患者的人口特征、患者特點、就診時間、就診次數與平均就診治療費用等方面;并且,政策上提供的轉診制度、家屬床位管理措施在付費的標準上應向上調整比例,正確的引導患者和家屬小病去小醫院,大病去大醫院的醫療消費觀念。如此,各大中小醫療機構能夠獲得更充足的醫療保險總額,并通過醫院環境、醫療技術更新、服務質量的提高,吸引更多的民眾參加醫療保險事業,從而從現實的要求上促進醫療衛生系統公共管理事業的健康發展。
1.2公立醫院實施總額預付制的不利因素
1.2.1影響醫務人員工作的積極性
在總額預付制實施后,醫療保險經辦機構隨即規定各定點醫療機構的年度預算總額費用的管理制度,即在醫療機構用完全年預算的總額費用后,其收治患者所發生的醫療費用將由患者就醫醫院承擔,部分醫務工作者認為如此救治患者等同于無償為醫療保險患者進行醫療服務,隨著參保人員的增加,公立醫院收治的醫療保險患者越多,醫院虧損的越嚴重,極大的挫傷許多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同時,受到醫療保險總額資金限制的影響,許多患者要求得到更好的治療也極大地增加了醫生的救治難度,醫生一方面考慮醫院的醫療保險總額限制,也要顧及患者的醫療服務滿意度,因而引發許多患者與醫療機構之間的矛盾,也極大的降低醫務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作為醫療服務機構,解除患者的病痛是理所應當,而患者上門就診,醫院本無權拒收患者,部分醫院的不良做法也極大地激化了醫患矛盾,同時,為當地醫療保險政策的進一步推廣和執行帶來不利影響。
1.2.2影響醫療服務質量與服務效率
在總額預付制的實施下,預算方法必然引起市場作用的減少,在沒有市場主動作用的刺激下,醫療機構不自覺會放慢醫院的整體工作效率,在醫生的服務行為方面,為減少定額超支行為,將極大影響醫療提供方的主動服務性,在發展業務的主動性方面也會極大降低。因醫療保險總額的限制性,許多公立醫院的服務質量開始慢慢降低,服務態度也開始變差,當然這也與醫療機構自身行為及患者的無理投訴有關。但作為醫療機構,要努力提高患者的醫療服務滿意度,減少排隊就醫、入院的情況,避免拒收患者等現象發生。
1.2.3影響公立醫院的資金運營
受到我國現行醫療體制不完善的影響,許多公立醫院及私立醫院的補償機制服務不到位,在大部分的公立醫院,由國家和政府補償還不能達到四成,而許多企業醫院在改制調整成為事業單位后,也沒有得到政府的補償資金,所有的醫院經費開支目前只能根據醫院的自身發展情況來維持長久的運營與發展,醫院在沒有資金的支持下,未來的發展也將面臨著嚴重的問題。在醫療保險總額制度實施中要求,限定醫院每個年度醫療保險支付費用的支出上限,一旦經費預算超支并缺乏依據,并不再根據醫院的歷史醫療保險數據進行衡量,單單衡量醫療保險基金的結余情況,也為許多公立醫院的實際運營造成不良影響,受到嚴重資金不足的影響,許多醫院也有面臨倒閉的風險。醫院每年收治大量醫療保險患者超出預算的比例不在少數,而該項醫療保險資金未能得到及時補償,這部分尚未補償的資金對醫院來講是很大的損失,是醫院獨自不能承擔的。同時,預算經費的不足,也極大地降低對患者的治療水平,因經費不足,不能選擇較為恰當的治療手段,患者不能得到及時救治的情況是存在的。
1.2.4增加醫、保、患三方矛盾
1.2.4.1醫院與醫療保險基金管理機構之間的矛盾。醫院與醫療保險基金管理機構的第一個矛盾點是醫療保險基金提供的是限額,而醫療服務提供的卻不能因限額而被控制,是無限的服務范疇,醫療保險基金支持是根據上年度收繳情況來確定總額基數的,收支之間存在著一定比例。所以在醫療保險基金管理機構進行多種保障方式來確保資金的安全運轉。作為醫療服務本身,具備主動與被動性的消費模式,受到醫療科技的不斷提高,診斷技術也多種多樣,新藥物、新技術也被不斷推廣,醫療費用的增長成為必然。而在市場作用下的醫院為生存和獲利,為爭取更多的醫療保險基金的支持,部分醫院為患者提供過多的醫療服務項目,這樣造成醫療費用的浪費,為此醫療保險機構作出政策和經費調整等措施,也極大激化雙方矛盾。另一方面,參保患者就診人數與醫療保險指標固定性不協調造成的矛盾,一般醫療保險機構對醫院的診療費用實施控制,分別在總額費用和人均醫療費用上,而控制標準的制度也是由醫療保險收繳情況以及參照以前的撥款情況來根據比例所調整的,對超標部分根據考核情況進行分配。隨著參保人員比例逐年增長,患者也開始自主選擇醫院,而其流動性與數量變化不定,也極大影響醫療保險報銷政策對不同級別醫院的制定。因此,許多醫院也承受著門診量與總額費用不能控制的壓力。
1.2.4.2醫院同患者之間存在的矛盾。大部分參保患者對醫療保險制度與政策缺乏正確的認識,同時,醫院宣傳和推廣醫療保險解釋不足致使醫患矛盾產生。部分患者在對醫療保險制度與政策不詳的情況下對醫務工作者提出不適當的要求,如醫生不能準確解釋往往會造成服務滿意度的下降。其中,對許多患者自行承擔的費用以及報銷比例方面醫務工作者若沒能及時告知,也出現過大量拒絕付款的情況,導致矛盾升級。許多患者因參與基本的醫療保險,便會對醫療保險產生過高的報銷期望值,這也是與患者同報銷政策之間存在的矛盾,但會轉嫁到醫院方面,患者就醫后,希望得到最好的醫生、最先進的儀器進行檢查,個人不希望付高額的醫療費用,而我國目前醫療保險體系所能提供的是基本醫療保障。因此,醫院根據所能提供的總額進行服務會嚴格按照醫療保險程序進行操作,也會根據限定的支付標準進行操作和治療[1]。
1.2.4.3醫療保險基金管理機構同患者之間的矛盾。醫療服務是一種具有特殊性的服務,不同患者病種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許多病種伴有多種并發癥,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展開具體的治療,目前我國針對治療的評價手段還沒有形成一個自己獨有的體系,醫療機構在處方、治療手段、檢查等方面是否合理都很難判斷,因此,對醫療保險費用審核及扣款的合理性也很難把握,正因為醫療保險基金管理機構審核的局限性同患者病情復雜性引發了兩者之間的矛盾。
1.2.5制約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普及和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
在總額預付制的實施下,受到資金和條件的限制,許多醫院對新技術的試驗和使用機會減少,傳統治療方案在醫療保險范圍內而新技術并不在,這樣讓許多患者失去使用新技術治療的機會,又考慮到總額限定,許多醫生也自動放棄新技術的學習和新型藥物的使用,也極大降低部分醫務工作者探索醫學熱情,對未來醫學技術的推廣和提升帶來負面的效應,同時,對普及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管理方面也產生不利的因素[2]。
二、總額預付制下公立醫院的應對策略
2.1轉變觀念,增強“保基本”的意識
基本醫療保障是醫療保險實施的重要原則之一,作為醫療保險基金管理機構、投保者以及指定的醫療服務機構,都要嚴格按照基本醫療保障的制度去執行,這也是全國范圍內醫療保險發展的必然趨勢。而醫療保險制度和醫療服務的實施過程,同樣也需要各級醫療服務機構的醫務工作者共同實現,為轉變醫務工作者對基本醫療保障的觀念,醫務工作人員必須要增加“保基本”的意識,充分理解和掌握醫療保險制度與政策,在醫療保險的服務宗旨下,給出合理用藥、檢查與治療方案,不轉嫁高額費用到患者身上,才能確保醫療保險政策與醫療服務的良好結合,促進醫療保險政策和醫療服務機構的良性發展。通過實踐證實,醫院與醫療保險的健康互動,會極大促進醫院的發展,達到醫療保險基金管理機構同醫療服務機構的雙贏。
2.2明確服務定位,調整服務格局
針對全體醫療機構的相關工作者,從根本上樹立服務意識,這也是管理者制定醫療服務方案、救治服務方案、提供診療內容的一切前提和出發點,而對服務意識能否落實到每一位醫務工作者的內心,也直接對開展的醫療救治服務行為的順利實施至關重要。醫療服務意識的提升需要全體醫務工作者的意識大轉變、心理狀態和外在行為的一致也需要管理者認真考慮醫務工作者的根本利益,從服務醫務工作者做起[3]。同時,醫務工作者對待患者的態度與行為也是反應醫療體系隊伍的重要指標之一,提升患者醫療服務滿意度要落實到實處,樹立正確的服務救治意識、克服為難情況,以最好的服務質量去溫暖患者的內心。當然,服務意識和態度的提升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教育積累,也需要在良好的管理氛圍和實踐條件下形成。
2.3加強內涵建設,提高競爭力
2.3.1積極調整管理策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水平和工作效率
積極進行各層級管理部門的管理策略調整,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水平及工作效率為策略調整的前提,將效率及質量并抓,將服務質量作為醫院的工作任務主線,帶動以患者為服務中心的優質診療服務,立足現有醫療設備、管理者要借總額預付制度為契機,挖掘服務潛力,向管理策略要效率、掙效益[4]。
2.3.2推行全成本核算,嚴控醫療費用,降低醫療成本
自醫療保險制實施以來,投保者可以自由選擇醫院進行醫療救治,這樣無形增加醫療服務市場的競爭性,作為醫療服務的主體,想在新的環境當中處于競爭優勢,只有在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提升患者滿意度的同時,在醫院進行有效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努力降低醫療成本,提升市場運作的競爭力。醫療機構可以采取不同的核算策略,開展不同科室的成本核算制度、根據醫療服務項目開展成本核算、按照病種展開核算等,借助現代化的網絡和數據庫,可以有效節省核算中的人力成本。根據核算成果大力發展醫院優勢專科或診療服務項目。目前全國范圍實施的醫療保險基金支付方式多是以混合支付的方式進行,其中,總額預付制也通常是同其他支付方式結合進行實施的。如同病種支付混合,根據病種支付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實施高新技術的治療手段,并進行病種核算,可以提高醫療服務機構測算病種醫療費用的成本;在門診根據人頭付費,也可以進行就診次數的成本核算,以便確保醫療服務質量提升的同時,也能夠使得醫院、患者、保險管理機構三方獲益,這樣成為醫院持續、協調發展的手段之一。
2.3.3加強醫療保險運行情況監控,及時有效地介入醫療保險環節管理
加強醫療保險運行監控,以確保總額預付制下的醫療服務質量以及醫療安全。受到總額預付制強制計劃的影響,許多醫療機構在服務等諸多因素本身不確定的情況下,醫療保險總額要有計劃性地完成,要確保醫療安全和服務質量,不可因醫療保險費用約束而限制甚至影響醫療行為及醫療服務質量,一切以患者的安全和健康為出發點。在常規管理下,努力推行臨床路徑,保障患者利益,避免總額預付制度下臨床醫生的不良診療行為,如強制轉嫁醫療服務費用、對患者進行轉診甚至拒診等現象;加強臨床藥品的管理,在合理、規范的前提下用藥,嚴禁追逐利益行為下的各種診療、開藥。針對必要的診斷、檢查不可因醫療保險費用限制而降低服務標準,以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發生,醫療保險監管部門做到定期維護醫療保險執行力度,在醫療保險環節管理上落到實處。也可以增設獨立的醫療保險基金監管組織,將醫療保險基金管理機構、醫院、患者的責、權、利進行劃分,由監管機構對整個醫療保險基金的運行進行規范、指導及監督,監管機構可以對醫療保險基金管理機構同醫院間的協議內容進行調整,對雙方行為進行約束。保證醫療保險基金的安全、正確的使用,確保各級醫院能夠在公平、公正的平臺上同醫療保險基金管理機構加強合作,保證患者的利益。
2.3.4建立醫療保險管理的激勵機制,提高醫護人員主動控費的積極性
實施管理激勵的意義是用于規范公立醫院的管理流程,提升醫院的服務質量以及發展醫院的文化,根據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WilliamJames的發現,一般受到充分激勵的員工,其能力可以發揮到80%~90%,而與普通未受到激勵的員工發揮的20%~30%的能力相比,遠遠超過3~4倍,因此,激勵管理也是醫院發展專業化平臺、精細化平臺的內生需求。醫療保險支付方式也應當在不同醫療機構中引入適當的市場競爭機制,通過市場調節作用來改善供需的不平衡性,提升醫療機構的服務效率以及提升醫療機構的服務質量,憑借良好的口碑贏取市場資源和利潤。良好的競爭也可以降低醫療保險基金管理機構的運營成本,對矛盾三方都是一個有力的調節方式。在總額預付制實施后,面臨新型制度,探索構建有力的激勵約束方法,一方面可以控制醫療保險總額的不過度消耗,也能保證醫院和員工的自身利益,在保證醫療安全、質量的同時提升醫務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提升醫院整體凝聚力和士氣。
2.4加強醫護人員培訓和再教育工作
在全系統內,對醫護工作者做好兩個方面的培訓與教育工作。第一,做好對醫療保險政策的教育及學習,醫務工作人員因對醫療保險內容及政策的不熟悉引發的醫患關系矛盾沖突屢見不鮮。因此,作為醫務工作者必須在加強業務能力的培養同時,提升對醫療保險政策知識的理解,能夠準確的幫助患者就醫療保險問題進行解答,提升患者及家屬在問診、咨詢環節中的滿意程度,也為醫務工作者自身形象的樹立打好基礎。第二,作為醫院的管理層,要定期對廣大醫護工作者進行進行和培訓,提升醫務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選派基層工作人員到高一級別醫療服務機構學習,選派醫護精英到基礎醫療服務機構鍛煉,都是極大提高醫療隊伍整體服務能力的較好的學習機會。對醫護人員的培訓和再教育工作是醫護工作者自身提高的一個重要機會,也是提升醫院整體實力不可缺少的過程。
2.5加強醫療保險政策宣傳,協調好醫、保、患關系
在醫療保險的政策方面,要加強宣傳與推廣,在社會形成較為良好的醫患關系溝通渠道,最大程度的減少醫患矛盾的發生,也是保證醫療保險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保障醫院正常運行減少醫鬧的主要方法。在醫院中患者經常注意的位置,公示最新的醫療保險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就醫問診流程、醫療保險咨詢電話、投資流程、聯系方式、醫療保險機構網站、地址等,讓每一位就診人員能夠充分了解醫療保險相關知識,讓患者在就醫各個環節中滿意,也為醫院減少過度的醫療需求、減少醫療衛生資源的消耗、樹立醫院正面形象、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服務。
2.6積極推行患者轉院、轉診工作,合理利用醫療衛生資源
篇9
(一)目標服務對象余額寶沒有門檻限制,最低一元即可購買,所以主要服務于擁有小額零碎的沉淀資金的消費群體,仔細研究余額寶的理財模式后可以發現,它是專門針對網絡消費群體提供的創新型個性化的理財產品,是“零用錢”理財工具,讓曾是“雞肋”消費余額也獲得了增值價值;而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門檻較高,起點基本都在5-10萬,所以主要服務于大額資金客戶,二者市場的差異化,使得二者都有各自生存和發展的土壤。
(二)銷售渠道余額寶嵌入在支付寶之中,而支付寶作為國內第三方支付平臺,擁有超過8億注冊用戶,這給予余額寶極大的發展空間。而銀行理財產品主要通過傳統的銀行渠道銷售,沒有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手續繁瑣。
(三)流動性余額寶的T+0贖回模式,贖回資金實時到賬,使得它的流動性明顯更強。而且隨時將賬戶余額用于實時消費和轉賬的模式將理財和支付融為一體,符合支付寶用戶的消費特征。而銀行理財產品,幾乎都是封閉式運作,即在固定的投資期內,不能提前贖回也不得轉讓;即使目前滾動銷售的理財產品在運作期內也會凍結資金。因此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之前必須對資金的流動性需求做好預估。
(四)收益性由于余額寶和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性和流動性不同,二者的收益率也沒有太多可比性。但就目前表現而言,余額寶上比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盈利水平略勝一籌。余額寶自推出的第五日起,七日年化收益率均保持在4.20%以上,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該基金的盈利能力。
(五)風險性余額寶的風險主要來自于兩部分,一部分是來自于它的投資對象,貨幣基金主要以短期的銀行存款以及有固定利息的債券等安全性高、收益穩健的金融資產為投資對象,所以投資風險相對較小;另一部分來自于它的運作模式,余額寶的運作過程全部在互聯網上完成,投資者在享受便捷性的同時,也承擔著一定的網絡風險。而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則主要來自于它的投資對象,標的資產不同的理財產品風險也不同,從整體上看,它的投資范圍更加廣泛,還涉及股票等高風險的金融資產。所以從投資領域上講,整體上貨幣基金的風險小于銀行理財產品。
二、余額寶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影響以及銀行的應對策略
(一)余額寶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影響余額寶是“零用錢”理財工具,而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群體是具有一定投資需求的大額投資者。所以從短期來看,差異化目標客戶使二者沒有太過直接的競爭關系。除非一些超短期理財產品,他們的收益與余額寶并無太大差異,但是與余額寶相比,它們的投資門檻最低也要5-10萬,變現時間也相對較長,并且贖回和轉讓的條件要苛刻的多,風險還要更大,因此,部分超短期理財產品的客戶會轉向余額寶,一定程度上對商業銀行造成沖擊。但從長期來看,余額寶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影響不容小覷。一方面余額寶的收益率高出活期存款利息十幾倍,而理性的投資者具有逐利的本能,將會使得更多的活期甚至是定期存款的客戶資源流向余額寶,這從長期來看就是在分流銀行理財產品的潛在客戶;從另一方面來看,余額寶這種創新型個性化產品有著更加明確精準的客戶定位,市場定位明確,加速對活期甚至定期存款的替代效應,再加上支付寶等支付平臺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便捷性,使得余額寶相比銀行理財產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從長遠來看,這也會對銀行理財產品造成很大程度的沖擊。
(二)銀行的應對策略1.形成“以客戶為中心”的客戶服務模式。由于國家政策的保護,再加上商業銀行幾乎壟斷了產品的設計發行與銷售渠道,所以逐漸形成了一種“銀行為中心”的客戶服務模式。而此次余額寶的推出,說明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客戶模式才能更精準的抓住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為此,商業銀行應換位思考,從客戶的角度創新產品,不斷提高客戶滿意度。2.在存款及對存款起替代效應的競爭性業務上針對性的加大創新力度。從短期小額理財模式來看,即在活期存款業務方面,活期客戶長期被定義為銀行的非主流服務客戶的傳統銀行服務模式必須被打破,商業銀行應以客戶為中心,加強活期存款的個性化服務,如相應的推出活期余額理財服務等業務,還可利用自身的資金、客戶資源、渠道等優勢推出一些第三方機構無法進行的業務;從長期理財市場來看,商業銀行對于低收益的理財產品可以采取降低購買門檻、寬松申購與贖回的條件等措施加強客戶黏性。對于中長期的高收益產品,在銷售模式上,銀行可以借鑒P2P模式,與互聯網技術緊密結合,并加強風險防范,提升客戶服務價值。3.聚焦互聯網信息技術與銀行傳統業務的深度融合。互聯網信息技術是余額寶成功推出的技術支撐,它使即時消費成為可能。而商業銀行有天然的資源優勢,加上余額寶引領的基金T+O贖回技術等日趨成熟,為了減小互聯網金融產品帶來的沖擊,應加緊互聯網技術和傳統壟斷業務融合的步伐,相應地推出類似產品,如拓展T+0貨幣基金支付功能等。4.積累數據,構建跨界電子商務平臺。余額寶成功的關鍵在于支付寶平臺積累的巨量客戶交易信息。這彰顯了大數據在互聯網金融時代創新核心的地位。近幾年,商業銀行在金融信息化方面進行了創新嘗試,但由于缺少評估客戶信用的有效信息而難有突破。在此背景下部分銀行開始聯合謀求共贏,它們利用資源和渠道優勢,共同建設一個跨界電子商務平臺,通過云計算等來收集客戶相關信息。另外不可忽視的一點是,商業銀行要積極培養金融知識和信息技術知識兼備的綜合性人才,這樣才能促進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有效決策,更有效的迎接互聯網金融的挑戰。5.順應潮流,尋求互聯網金融時代的新定位。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許多傳統行業都在震蕩洗牌。互聯網已經不再局限于與傳統行業競爭的一個或幾個行業的角色,而變成了一個平臺,一種機遇。商業銀行要抓住這個平臺和機遇,加快轉型步伐,以客戶為中心設計出更貼近客戶需求的創新金融產品。
三、結論與展望
篇10
傳統的學科教育通常將教學目標界定為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知識,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因此教學目標很籠統,教學目標的籠統導致教師不知道為什么而教,因而不確定要教什么,而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而學,因而不確定要學什么。眾多的實驗研究表明,如果學習者在學習開始之前清楚學習目標,就會產生強烈的動機。因此在傳統的學科教育中,在開始某門課程之前,教師除了要有一個總體目標外,每一部分教學內容都應當有明確具體、可觀察、可測量的教學目標,并事先讓學生知曉評價標準和通過成績,以避免學生盲目學習。以學生為中心,從做中學在傳統的學科教育模式中,通常以教師為核心,把教師當成是專家、權威,教師主導著教學過程,從而也主導著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包括絕大部分理論知識和非常有限的實踐知識,這樣會導致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降低。在能力本位教育中,教師的角色變成了導師(Instructor)、學習管理者(LearningManager)。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不斷對學生的成就進行評定和鼓勵。因此教師的作用由知識傳授變成了評估、判斷、建議和指導,在教學的全過程中,教師都給學生以及時的指導和幫助。學生要對自己的學習負有更多、更大的責任,“學”重于“教”,學生必須更自覺、更自律地學習,教師只負責給學生提供他們自己所選擇的學習材料和訓練準備。“教師不能替學生去學習,因為學習是個人的事,但教師可以利用策略促進學生的學習”[3]。CBE教育模式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強調“從做中學”。“從做中學”的教育觀點源于美國教育學家杜威,他強烈反對傳統教育“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方案,認為在教學中占中心地位的應該是各式各樣的實踐活動而不是簡單的記問背誦,學生應該能動地活動、積極地思考,也只有在做的過程當中學生才能學到經驗,學到知識,才能學得更好。CBE教育模式以培養實用技術人才為目的,期望學習結束后學生就立即成為合格的工人,因此非常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應用,非常強調學生“從做中學”。這種做法源于CBE教育模式的一個基本假設,即認為能力、尤其是跟實踐結合緊密的職業能力是不能夠通過理論灌輸而掌握的,能力必須通過受教育者積極而主動的活動來獲得和掌握,故此它特別強調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學習的主動性。
傳統的學科教學過于強調知識的掌握,所以在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衡量上,常常采用書面考試的方式或者至少書面考試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學生非常有可能通過死記硬背得到較高的分數,從而忽視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評價方式得到的多是學生的記憶能力而不是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CBE的基點是如何使學習者掌握從事某一職業所需的能力,這種能力是指一種綜合能力,包括知識、技能、態度等。這樣的綜合能力是只依靠死記硬背無法獲得的,所以CBE教育模式的特征決定了對學生的評價一定是全面的。而且在傳統的學科教育中,過于重視終結性評價,相對忽視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在多數情況下這樣的教育評價最終只能起到劃類分等的作用,導致“評價不是為了教育,教育卻是為了評價”結果。而且終結性評價嚴重滯后,不能及時給教師和學生反饋信息,也就對某些錯誤或不當不能做出及時改正。反觀在能力本位教育中,通常是根據事先已經設定好的目標和考核標準來對學生進行評價。在教育過程中的每一步、每一個階段都根據既定的目標進行評價和考核,從而使得每一個教學環節完成之后,都能及時地得到考核和評估,并將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也就是說,在能力本位教育中,采用的程序學習的教學方法。這種的思想源于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普雷西設計的自動化教學機器。后來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在普雷西教學機器的基礎上根據操作條件反射的原理,提出程序化學習的思想。學習程序的編制遵循小步子原則、及時反饋原則、積極反應原則等。這種及時的評估和信息反饋,保證了教育培訓系統能夠高效運轉。
在能力本位教育中,學校在開設一個新項目或對已有項目進行調整之前,要進行市場調查與分析,這是能力本位教育中最基礎也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需要進行人才需求分析、人才品質分析和專業設置的可行性分析。然后學校要進行課程開發。參與課程開發的人員全部都是該職業的行家里手,包括長期從事該職業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他們非常了解該職業的需求及發展趨勢。通過教學計劃開發,能夠確定該項目所要求的若干綜合能力和專項技能。這些能力通常會被制作成一份能力圖表以表示各綜合能力和專項技能的數量、關系等。僅僅開發出能力圖表,知道了各項技能的具體內容、要求還遠遠不夠,還必須根據各項技能的內容和要求,開發出相應的、能使學習者掌握各項技能的教學內容和學習材料,即學習包[4]。可以說開發出的課程表只是教學計劃編制的基礎,學習包才是真正的教學和學習內容,沒有學習包,職業教育的教學活動就無法開展[5]。從整個項目的開發過程可以看出,從項目建立初始,能力本位教育就非常重視應用,所以學生們在學習的時候明確知曉所學的內容對他們將來所從事的職業的重要性,明確知曉學習的意義,故而會有強大的學習動機去努力學習。在CBE教育模式中,由于人才培養的需要,學校與行業結合非常緊密,學生需要有大量的時間在企業實習、實踐,這種產學結合使學生能夠將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也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檢驗所學知識,更有利于校企業之間實現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共享。而在傳統的學科教育中,在重視學科基礎知識的同時卻相對忽視了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雖然基礎知識非常重要,但當學生不了解知識的實際用途、不會實際應用時,這些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基本是沒有意義的,也會使學生缺乏學習的內部動機。因此在傳統的學科教學中,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傳授教學內容時一定要強調知識的應用,強調理論聯系實際,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去運用所學到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