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洗錢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1 05:32: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反洗錢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現金管理法規滯后,制約了反洗錢工作的開展
目前人民銀行現金管理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國務院1988年制定的《現金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明顯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
一是部分規定已不符合實際情況。二是《條例》賦予開戶銀行一定的行政管理職能,與《商業銀行法》規定的銀行作為企業性質的經營目標不相關,履行起來實際成效不大,銀行為爭存款、拉客戶,為企業大開現金使用方便之門,致使現金管理流于形式。三是處罰措施不完善,開戶銀行作為國家現金管理的主要對象,《條例》中對其違規行為法律責任不明確,臨柜人員遵守現金管理制度的約束性不強,法律責任缺乏,已無法約束一些違規的現金管理行為,與反洗錢所要求的大額現金交易報告存在較大的差距。四是人民銀行的現金管理職能得不到充分發揮。人民銀行作為現金管理的主管部門,僅限于對金融機構的檢查,不具備對企業等使用現金的主體的直接管理處罰權,不能深入監督現金管理的全過程,從而造成了實際工作中企業對人民銀行的現金調查監督不配合的現象,降低了中央銀行履行現金管理職能的權威,影響了反洗錢工作的開展。
2.社會公眾長期以來形成的現金使用偏好,加大了可疑交易核查的難度
現金雖然是最原始的支付手段,但也是流動性最強的支付手段。目前,洗錢犯罪分子正好利用民營經濟和私營經濟比較發達、現金投放量和使用量巨大,偏好現金結算的氛圍進行犯罪活動,使合法交易與非法交易交織在一起,給反洗錢資金交易監測帶來極大的困難,增加了反洗錢工作的成本,降低了反洗錢工作效率。
3.忽視對現金繳存業務的管理,容易讓“黑錢”順暢地進入金融體系
從國際反洗錢的經驗看,現金繳存是重點監測對象,嚴格控制犯罪所得進入銀行系統是有效防范和打擊洗錢犯罪的關鍵,要成功偵察洗錢活動,最重要的步驟應是在有關現金首次進入金融體系時就能被發現。但我國現行法規對現金支取規定多,對現金繳存限制較少,各金融機構對客戶繳存現金,基本上都沒有進行來源方面的審查或把關。當前所面臨的社會信用環境,要求金融機構柜面審查客戶繳存現金的真實性、合法性確實比較困難。
4.對個人現金支出業務控制不力,擴大了現金使用量
在反洗錢調查中,發現利用個人結算賬戶轉移資金或存取現金的現象,而在《辦法》中對個人結算賬戶的規定涉及甚少。在尊重儲戶“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前提下,個人所有的這部分現金收支變得更復雜、更隱蔽,且難于監控,隱藏較大的洗錢風險。
5.金融機構現金報告制度寬松,可疑交易報告偏少
《辦法》對現金大額交易報告的金額作了具體規定,而對現金可疑交易報告的金額未作具體規定。不能對開戶單位在本系統特別是本轄區大額現金的收支情況進行有效監測,影響了反洗錢工作的開展。
6.科技手段落后,基層人民銀行不能及時監測大額可疑現金交易信息
目前,新的現金管理監測系統還沒有出臺,大額現金的存取備案管理受到一定的限制,基層人民銀行不能及時獲取大額現金存取信息,影響了反洗錢非現場監管的效果。
二、幾點建議
1.結合反洗錢工作要求,調整現金管理目標
人民銀行要結合自身的職能轉變,從維護金融穩定,提供金融服務及防范洗錢的角度出發,以防范金融風險和洗錢,打擊經濟犯罪為現金管理目的,最終為市場經濟服務,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應盡快結合反洗錢職能,調整現金管理的重點,應當從以控制現金投放為主,逐步轉向以防范和打擊利用現金結算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為主。
2.出臺新的現金管理法規,完善反洗錢法規體系
一是重新明確現金管理的客體,把管理對象擴大到一切單位和個人的現金收支活動。二是重新規定現金的適用范圍和金額起點,盡快將特定的非金融機構如房地產、典當、貴金屬等新形勢下的特殊行業納入現金管理的范圍,明確其使用用途和范圍。三是改變我國目前現金管理片面強調現金支出而忽視現金繳存的做法,實行現金存取并重管理的模式。四是增加電子貨幣、網上銀行等金融創新業務的現金管理內容。五是改革賬戶管理辦法,限制個人在一家金融機構的開戶數量,防止犯罪分子化整為零。六是嚴格界定違反現金管理規定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嚴格約束金融機構和存款人的現金交易行為。
3.加強對現金收支來源、用途審查,提高現金使用成本
在不影響單位和個人合理存取款業務的前提下,對大額現金存取款來源和用途的合理性、合法性進行審查,不僅要求客戶申報現金的來源和用途,還要求客戶提供相關的證明材料。此外,運用市場手段,按照國際慣例,對超過一定限額(如5萬元)以上的現金存取業務按一定的比例收取手續費。通過對大額現金存取的雙向收費控制,提高客戶使用現金的成本,盡量減少現金的使用率,使有洗錢嫌疑的現金活動顯現出來,便于反洗錢的監測。
4.加強反洗錢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提高大額可疑現金監測水平
充分發揮反洗錢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的作用,建立與工商、稅務、公安等部門的聯系協調機制,由工商、稅務部門對現金流量較大的行業的規模進行了解和掌握,由公安部門對娛樂業等特殊行業進行管理,建立信息通報制度,讓金融機構有目的的對現金高發行業的交易進行監測、分析和報告。同時金融機構也應建立現金交易頻率高的存款人資料的通報合作機制,進一步提高現金高發行業反洗錢工作水平。
5.加大反洗錢科技含量,適應反洗錢工作的需要
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現金管理網絡化和現代化。本著方便、及時、簡捷、易行的原則,盡快開發全面涵蓋大額現金存取、異常和可疑支付交易報告、非基本存款賬戶提現、現金管理現場檢查等業務的實時監測系統,逐步實現人民銀行與金融機構、金融監管部門、稅務、海關等部門的反洗錢信息系統對接,共享信息資源。金融機構要加強對客戶身份識別,對可疑現金交易進行跟蹤分析,了解客戶背景、業務種類、交易對象、資金流向等、鎖定異常目標,并主動報告,加快可疑信息的報送效率;人民銀行要加強非現場監管工作,全面了解大額現金存取變化情況,加大大額現金存取可疑交易分析力度,及時發現可疑交易行為。
6.加大現金管理檢查力度,增強金融機構現金管理責任感
人民銀行要切實履行大額現金存取管理職責,加強對金融機構大額現金存取工作的現場檢查力度和對現金管理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金融機構要加強大額現金存取內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與反洗錢有關的各項大額現金存取規章制度,完善大額現金存取可疑交易報告流程及風險控制制度,明確專人負責,加強日常內部監督,建立責任追究制度,提高金融機構現金管理人員的責任感。
篇2
關鍵詞: 政論文;文體;功能對等;
Abstract: Political and foreign affairs are subtle and concern the benefits of the state, and consequently sentences and words should be considered carefully. The tones of the political articles should be very firm, and their contents should be very concise so that they are suitable to the political occasions. Therefore many aspect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they are translated so as to avoid ambiguity or the damage of the benefit s of the stat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give a brief discussion on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articles from the stylistic, function equivalence aspects.
Key words: political article; stylistic; function equivalence
1.引 言
在翻譯原則中我們提倡“忠實于原文”, 即嚴復所提“信”,嚴復認為: 譯文要從全文要旨出發, 對于詞句可以有所顛倒增減, 只要不失原意, 不必斤斤計較詞句的對應和順序。對此, 筆者針對政論文的特點, 從文體、功能對等兩方面進行討論。
2.文體特點
眾所周知,英漢表達方式不同, 為了不破壞原文的意思, 使譯文更加通順, 符合目標語言的特點, 使讀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我們應運用恰當的翻譯技巧, 以求忠實與原文。在政論文中, 由于政論文使用的場合較為嚴肅、語氣強烈、口吻鄭重, 有時涉及的話題甚至于敏感, 因此政論文翻譯必須考慮它本身的語體特點且要多加推敲, 力求文章簡潔, 同時政論文的翻譯要準確, 與原文內容一致。如:從長遠看, 亞太地區依然是世界經濟發展最具有活力的地區。只要各國、各地區同舟共濟, 攜手合作, 克服困難, 亞太地區必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譯成:It will surely usher in a new phase of development if all the countries pull together in time of trouble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這一段政論性文中, 其文體特點就是簡潔、嚴肅、微妙,所以在翻譯時既要避免使用冗長的語句, 一一對應地翻譯, 也要避免辭藻過于華麗。用“pull together”表現了原文中的同舟共濟, 攜手合作, 有其豐富的暗含。如果“同舟共濟, 攜手合作”譯為“in the same boat ”and “cooperate”, 那就只是的形式生搬硬套, 并未領會原文的意旨, 就會使譯文單調沒有韻味, 整個語句就是大白話, 失去了政論的意味, 沒有了政論文堅定的語氣。因此也就不符合政論文體的特點。
3.功能對等
奈達認為, 功能對等翻譯是以讀者為主的翻譯。翻譯就是要在接受語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現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視意義, 然后是風格。如果我們翻譯的文章被讀者閱讀之后, 產生了與原文讀者不同的心理反映和理解, 那文章的翻譯就是失敗的, 家沒有達到忠實于原文的效果。政論文多具有權威性和嚴肅性以及正式性。這就要求我們要和對方在心理反映和理解方面相似即功能對等, 只有這樣才有助于我們同世界更好地交流、交往與合作, 從而更好地發展自己。例:I know American wants reconciliation and unity. I know Americans want progress. And we must seized this moment and deliver.我們知道美國希望和平統一。我知道美國人民希望進步。因此我們必須把握現在這個時機并付諸實踐。譯文中, “付諸實踐”這一短語將“deliver”表現得很充分, 很具有深遠意義。這里深層次的要表達說話者堅定的決心和強烈的號召,如果譯為“努力去實現”, 就使文章太過于通俗化,就無法表現出說話者內在的決心,也就起不到號召呼吁的作用了,就無法達到功能對等。因此用“付諸實踐”進一步使譯文達到功能對等, 即原文讀者與譯文讀者心理反映相似。
4.總結
本文就政論文翻譯從文體、功能對等兩方面進行初步探討。政論文在文體上講究嚴謹,正式,甚至在用詞上謹小慎微,翻譯時要注重目的語接受者反應,因此在翻譯時不可隨便大眾化,要全方位考慮接受者反應。
參考文獻:
[1]范仲英. 實用翻譯教程[M ].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3.
[2]王弄笙. 近年來漢英翻譯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J ]. 中國翻譯, 2002, 1 (1) : 23227.
篇3
【關鍵詞】 反洗錢; 內部審計; 風險
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和配套規章制度頒布實施,要求金融機構建立健全反洗錢內部控制制度,其中包括重要一項,即開展反洗錢內部審計工作。在《金融機構反洗錢規定》第十七條規定金融機構應報送稽核審計報告中與反洗錢有關的內容,《反洗錢非現場監管辦法(試行)》中提到金融機構應按年度報告內部審計情況。自此,金融機構的內部審計工作增加了一項新的內容——反洗錢內部審計。
雖按照法律法規,金融機構已按照相關要求開展反洗錢的內部審計工作,但是由于反洗錢工作本身是一項全新業務,對該工作的內部審計,也是內部審計部門的全新領域,金融機構更是在摸索中開展與完善。
一、金融機構反洗錢內部審計現狀
根據近幾年對金融機構的現場與非現場監管工作發現,目前金融機構的反洗錢內部審計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對其內部審計以合規為目標,即通過內部審計工作發現自身反洗錢內部控制制度的制訂與執行中是否存在違反法律法規的事實,并督促修正這些違規事實以達到合法合規,免受監管單位的處罰。
首先,在審計目標上以行為基本符合法律法規為目標。金融機構在實施對反洗錢工作的內部審計時,主要評價自身在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客戶身份識別和大額可疑交易報告在具體操作中是否執行,審計培訓是否開展等,以滿足本機構能達到反洗錢法律法規的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各項經營活動。具體執行中,多以是與否來評價此項工作的開展狀況,未對各項義務履行的具體質量做深度審計。如在審計反洗錢組織機構時,多看本機構是否成立了反洗錢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每年是否按要求召開會議,而未對領導小組的組成結構、會議內容中布置的具體項目質量開展審計。對客戶身份識別工作執行情況的審計也多流于表面,多是審計在與客戶建立業務關系時客戶身份資料留存的完整程度,而不能根據各業務條線各金融產品多角度分析客戶身份識別工作執行的好壞。
其次,在審計范圍與流程上仍以傳統方式為主。近幾年,雖然金融機構的金融產品與金融業務不斷創新,建立業務關系的客戶數量逐年增加,但多數金融機構在選擇反洗錢內部審計范圍時,仍集中在傳統業務上,如銀行業金融機構多審計的是在客戶初次與其建立業務關系時的客戶身份識別問題,即賬戶管理的層面,而不能根據業務品種及潛在風險程度審計客戶身份識別工作的執行狀況。在審計流程上,該業務的內部審計仍采取事后審計的傳統模式,且多集中在對操作層面的內部審計,即員工在具體執行中存在的操作問題,流于表象。
再次,在審計作用上,基于金融機構反洗錢內部審計的目標與流程等設定現狀,內部審計發現的多集中于操作層面在制度執行中的問題,制度設計合理性等反洗錢工作執行的深層次問題難以發掘。因此,反洗錢內部審計多僅能達到讓本機構滿足被監管單位的最基本合規要求,不能為本機構決策層提供如何積極主動提升反洗錢水平的內部審計建議。
最后,在審計技術上多采用手工翻查為主。在金融機構的業務數據不斷實現電子化網絡化的形勢下,多數金融機構仍采取的是手工翻查賬本,無目標的選擇少量審計樣本的做法,使得反洗錢內部審計結果未必能代表金融機構的真實工作水平,工作效率低下且效果不顯著。
二、金融機構建立風險導向的反洗錢內部審計的現實原因
(一)監管當局“風險為本”監管思路的要求
當前,作為反洗錢監管部門的中國人民銀行在對金融機構實施監管時,采取了基于風險的監管措施,即實行差別化分類監管,對于風險較高的金融機構實施較為嚴格的監管措施,對于低風險的金融機構則可以簡化監管措施。這一思路的提出,就要求金融機構能結合自身業務充分認識到自身在反洗錢領域存在的風險,并將這類風險控制到最低水平。風險導向的反洗錢內部審計就能夠在實施時將風險意識貫穿其中始終,以幫助本機構識別并控制好內部洗錢風險。
(二)金融機構健全反洗錢內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監管當局要求金融機構建立健全反洗錢內部控制制度,就是要求金融機構在反洗錢領域搭建內部控制環境、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制定并實施各項控制措施、收集和傳遞與內部控制相關的信息、對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的循環運作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風險導向的反洗錢內部審計工作將幫助金融機構有效梳理制度并完善,有效評估內部控制,并通過咨詢服務、建議、協調、流程設計與優化、培訓等使金融機構在各業務條線的反洗錢內部控制制度得到優化與完善。
(三)金融產品與服務不斷創新發展的形勢需求
伴隨著技術發展,金融機構不斷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客戶所能選擇的金融產品與支付方式已日益豐富。除了傳統存貸款業務外,理財、投資產品不斷創新,很多已突破傳統的行業限制,銀行與保險、銀行與證券等合作的產品也越來越多。在結算方式上,除了面對面業務外,增加了網上銀行、電話銀行、POS等方式。這些金融產品與服務在給客戶提供便捷同時,也增加了被客戶利用實施洗錢的風險。風險導向的反洗錢內部審計,將突破傳統的審計思維,有效識別不同產品與服務中洗錢風險程度高低,并根據評估出的風險幫助金融機構有效控制此類風險。
三、金融機構建立風險導向反洗錢內部審計的幾點建議
(一)突出重點,圍繞業務條線的洗錢風險開展內部審計
隨著全社會對反洗錢工作的重視,監管部門結合金融機構的業務環節等,對很多成熟案例進行了剖析。金融機構在開展反洗錢內部審計時,可通過這些經典案例剖析,分析本機構各業務條線在經營中存在的洗錢高風險點,從制度的制定決策層面到制度的操作層面對產生此類風險的因素進行排查,突出重點環節,在發現表面問題的同時,挖掘出隱藏在問題表象后的風險盲點。
(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建立全過程參與的反洗錢審計格局
轉變傳統的對反洗錢工作的事后監督與評價的思路,構建事前參與、事中監控的內部審計理念。風險導向的反洗錢內部審計應提倡兩條線并行作業,即大膽應用“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并大量采用戰略分析和系統分析等先進工具以及技術方法。具體來說,首先運用“自上而下”的思路,從金融機構反洗錢工作管理分析層面入手,逐步落實內部審計范圍和重點,確定相關審計目標和程序,然后通過實施審計程序“自下而上”地歸納和判斷各業務條線的具體風險并形成最終的審計意見。審計重點更加突出,將審計力量用在“刀刃”上,即反洗錢高風險領域,將大大提高審計效率。
(三)加強風險導向內部審計人員的培養,推廣計算機審計技術
風險導向的反洗錢內部審計對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提出了新挑戰,不僅要求內部審計人員全面掌握反洗錢、金融、會計等知識,還要求其擁有豐富的職業經驗,以及對風險的敏銳性和判斷能力。因此要在業務培訓中增加有關洗錢風險評估和控制的相關內容,提高審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除此之外,風險導向的內部審計還要對審計人員進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和技巧的訓練,只有本機構的管理層以及各業務條線部門保持良好的關系,才能使風險導向的反洗錢內部審計目標得以實現。
同時,隨著金融機構業務數據的不斷電子信息化和集中化管理,應建立基于反洗錢的審計信息數據庫,通過業務信息處理系統對海量信息進行采集、統計和分析,把握反洗錢審計的重點,為開展風險評估和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審計提供數據支持,提高審計的效率。
(四)健全組織內部控制機制,夯實風險導向的反洗錢內部審計的制度基礎
金融機構的反洗錢風險不僅涉及操作層面,也涉及到管理層面,風險導向的內部審計對易發生風險的問題,內部控制薄弱的地方,都要進行監督,對風險進行有效識別和控制。因此,應從建立健全組織內部控制機制著手,優化管理層框架,關注洗錢風險的評估,重視內部審計監督的薄弱環節。加強內部審計部門與反洗錢各業務條線部門的配合和溝通,為開展風險導向的反洗錢內部審計奠定基礎。努力構建“事前參與、事中監控、事后評價”的全過程反洗錢審計格局,建立一整套風險管理體系和風險評價體系,降低金融機構被犯罪分子利用洗錢的整體風險。
【參考文獻】
[1] 蘇寧.反洗錢法規實用手冊[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
[2] 葉陳剛,鄭君彥,等.企業風險評估與控制[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篇4
習語是指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的約定俗成的固定短語或短句,它是一種受文化影響而形成的語言形式,經過千錘百煉,言簡意賅,意象鮮明生動,充分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特點。
一、漢、英習語語義的不對應性
由于經濟體系、社會體系和觀念體系差別很大,漢、英習語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不同,而讀者由于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對習語產生的聯想意義的理解也不盡相同。這樣就形成了漢、英習語語義上的不對應性或不完全對應性。
1.漢、英習語指稱意義的不對應性
中西文化差異可以導致兩種不對應或不完全對應的指稱意義:譯語文化中不存在原語中的指稱對象;譯語文化中的可比對象與原語中的指稱對象有明顯的不同。
例如,漢語中的“阿Q精神”和英語中的“Shylock',分別來自魯迅的《阿Q正傳》及莎士比亞的Merchant of Ven-ice(《威尼斯商人》)。阿Q是“精神勝利法”的典型,受了屈辱,不敢正視,反而自我安慰,說自己是“勝利者”;而“Shy_lock'壩紐是個極度吝音的高利貸者。這兩個人物在各自文化中家喻戶曉,因此人們賦予了這兩個詞以指稱意義,并在現實生活中加以應用。但是對于其他民族的人們來說,這種指稱意義并不存在。
再如,莎士比亞將情人比作夏日:"Shall I compare theeto a summefs day"。對于中國人來說,這是不可理解的,因為與中國的夏日相連的是酷熱和驕陽,怎可以用來與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相比。實際上,英國的夏日不同于中國的夏日,它是溫和、愜意的。這是由于中國大部分地區深處內陸,主要是溫帶大陸性氣候;而英國是四面環海的島國,主要是溫帶海洋性氣候。這就形成了對夏日的不同理解。
2.漢、英習語聯想意義的不對應性
中西文化的差異所導致的漢英習語聯想意義的不對應性體現在三方面:具有聯想意義的指稱對象不為另一文化所熟悉;兩文化具有相同的指稱意義,但一個有聯想意義,一個卻沒有聯想意義;兩文化具有相同的指稱意義,但聯想意義不同。
例如,漢語有體現中國傳統思想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和“多子多福”等習語,這源于中國的宗族觀念、家庭觀念非常強烈。對于以個人為中心,家庭觀念比較淡漠的西方人來說,這是很難理解的。
再如,“這里沒有什么油水了”這個習語,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導致中國人好油,中國人烹飪的大部分菜肴中離不開油,因此油就有了“值得一取的東西”的內涵意義。而對于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人們認為油可以使人發胖,因此他們的飲食以清淡為主。對于他們來說,無論如何也無法將油與“值得一取的東西”聯系起來。
在英語中有“as wise as an owl"這一習語,可見貓頭鷹在英語民族中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國文化中,貓頭鷹卻被認為是不吉利的,認為貓頭鷹會帶來厄運。這種語義的不對應主要是由于觀念體系的差異造成的。
二、習語翻譯的錯誤類型
習語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征,是語言的核心與精華。習語翻譯實際上是如何在譯人語中處理由譯出語的習語表現出的各種不同的文化特征的問題。中西文化的差異導致對習語理解上的障礙,以致出現三種翻譯錯誤,產生語義非等值:文化信息錯譯、文化信息欠額和文化信息超額。
篇5
[關鍵詞]網絡詞匯懶惰現象縮略語積極與消極歸化異化
隨著電腦科技的飛速發展和日益普及,與之相應的許多計算機網絡詞匯,以其簡潔、形象、比喻生活、富于聯想等特點,異軍突起,在英語和漢語詞匯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計算機詞匯不再僅僅只是科技領域的普通科技詞匯,而是以其獨有的特點越來越多的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去,尤其是與那些在計算機前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息息相關,而其翻譯也隨之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
本文分別從計算機網絡詞匯翻譯中的懶惰現象,及其歸化異化兩種翻譯方法入手,對計算機網絡詞匯的翻譯進行分析。
1.懶惰現象。
1.1現象:
下面是筆者搜集到的一些頗為流行、頗具代表性、譯介非常出色的詞匯。從中可以看出縮略語及其翻譯,甚至是英漢語言中的懶惰現象。
源語Abbreviation譯語縮略語mo(dulator)+dem(odulator)Modem調制解調器貓videocompactdiskVCD視頻光盤/小型激光視盤影碟compactdiscreadonlymemoryCD-ROM致密盤只讀存儲器光驅compactdiscreadandwritememoryCD-RWM致密盤讀寫存儲器光盤刻錄機有些詞匯的翻譯出現了中西合璧現象,懶得把一部分英語譯成漢語。比如:
源語Abbreviation譯語縮略語InternetProtocolPhoneIPphone網間協議電話IP電話informationtechnologyIT信息技術產業IT(業)注:時下有種看法,誰要是說“信息技術產業”就有被看成“土老帽”的風險。IT才最洋氣、最具異國情調(exoticism)。
有時人們似乎忘記了本族語,懶得去翻譯源語,而直接套用源語中的說法,拿來為我所用,竟然在人民大眾中流行起來。這不就很能說明問題嗎?例如:
源語Abbreviation譯語縮略語digitalvideodiscDVD數字式光盤DVDcomputeraideddesign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ADcomputeraidedinstructionCAI計算機輔助教學CAIdiscoperatingsystemDOS磁盤操作系統DOS1.2懶惰現象的分析:
美國哲學家Grice提出的會話合作原則(CooperativePrinciple)包含四條準則(maxim)及相關次準則。這四條準則是:數量準則(QuantityMaxim)、質量準則(QualityMaxim)、關聯準則(RelationMaxim)、方式準則(MannerMaxim)。這里只探討和本文相關的數量準則和方式準則。
數量準則:1)使自己所說的話達到(交談的現時目的)所要求的詳盡程度;2)不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比所要求的更詳盡。方式準則:3)說話要簡要(避免贅述)。(何兆熊,2000:154)簡單來說,數量準則規定說話人所提供的信息量不應過多也不能過少;方式準則要求說話人簡明扼要,避免冗詞贅句,提高交際效率。
在筆者看來,數量準則和方式準則中也包含這么一層意思,即該偷懶的地方一定要偷懶,不該偷懶的地方切忌偷懶,否則交際失敗,后果自負。語言能容納懶惰現象,規則使然。因此,無論是把modem譯介成“調制解調器”還是“貓”,或是直接拿來使用,只要各種讀者群(readership),從專業人員到人民大眾,能理會、能交際、能工作、能生活,這就達到了其語用目的。
1.3懶惰現象的功用。
1.3.1擴充漢語詞匯。
懶惰現象和擴充漢語詞匯聽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事實上兩者息息相關。“翻譯工作者最大的苦悶之一,是漢語詞匯的貧困。百年來,雖然創造了不少譯名,并且借用了不少日譯,可是有些最常用的字,還是沒有妥當的漢譯的。”(王宗炎b《,翻譯通報》
Vol.II,No.5)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以及全球一體化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外來詞及其縮略語進入我們的生活。對這些詞語的譯介,不管是音譯、意譯、中西合璧,還是拿來主義,都能擴充漢語詞匯,填補譯語中的詞匯“空缺”。這不能不說惰性在此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見,惰性也能恩澤漢語。
1.3.2譯名統一。
譯名統一問題一直是翻譯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譯名太多無疑會造成語言的混亂,但語言有其自身的規律—————優勝劣汰。優秀的譯名經廣泛傳播會在語言中存活下來,而劣質譯名大多行之不遠。(于海江,1999)。外來詞音譯也好“,約定俗成”也罷,最終的落腳點必然是一個:簡潔、標準、大眾、流行。
“譯名有三難:一難于正確,二難于合民族形式,三難于大眾化。”(王宗炎c,《翻譯通報》Vol.II,No.5)語言中的懶惰現象似乎可以翻越這三座大山。雖然各種漢譯都有自己譯介的環境和歷史條件,但應該結合我們漢文化的特點和具體情況,優勝劣汰,使其統一。同時,也讓語言這個開放性系統不斷地新陳代謝,吐故納新,就像早期的由‘德曼克拉斯''''
(democracy)到’民主‘一樣,由’大亂‘到’大治‘。(張政,1999)1.3.3提高信息傳遞的效率。
在英漢口語體中,冗余現象與簡化傾向并行存在,它們是一對矛盾。這一矛盾來源于社會功能,又在社會功能的作用下并行發展,相輔相成,相互制約。冗余現象可以增加信息傳送的準確性和可接受性,簡化傾向則可提高信息傳送的效率。(呂國軍、李胥森,1992:12)由此可以看出,語言中的懶惰現象具有相對積極的意義。當然,積極意義的產生源于翻譯和語言運用過程中對“規則”的嚴格遵守。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超出語言的“游戲法則”,干些無謂的偷懶的活計,無助于擴充漢語詞匯,無助于統一譯名,無助于提高信息傳遞的效率。可以設想,把人們從未謀面的源語中的縮略詞和外來詞生搬硬套到漢語中去,與國人,尤其是與普通讀者流時懶得去解釋,將會出現什么樣的場面!毫無疑問,說話者或作者違反合作原則,聽者或讀者詫異,交際失敗。
2.歸化異化融合并存是網絡詞匯翻譯的正確途徑。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普及,網絡術語越來越為人們接受。正如計算機從286型發展到586型只花了幾年時間一樣,網絡詞匯與其它科技詞匯相比,具有發展快、更新快的特點。同時,現代人喜歡多樣性,不喜歡墨守成規。因此,網絡詞匯翻譯雖然仍有對諸如“搜索引擎(investigator)、菜單(menu)、鼠標器(mouse)”等大量網絡技術術語的歸化翻譯。但異化的程度越來越高。“e-mail”既有“電子郵件”、“電子信函”的歸化譯法,又有“伊妹兒”這樣通俗、易于接受的異化譯法。甚至象《人民日報》這樣的正式報刊也使用“伊妹兒”這個名稱。另外如“WWW”這個網絡詞匯,在英語中的全名是“WorldWideWeb”,歸化的譯法是“世界廣域網”。但其異化譯法“萬維網”更時尚。它巧妙地借用了這三個中文文字的漢語拼音都是以W開頭,與英文形似的特點。但是,由于漢語不是拼音語言,英語詞匯很少能直接進入漢語,在英漢語言交流中新詞的誕生,主要是在漢語本土文化與世界文明的沖撞后,相互折中和融合的結果,表現在網絡詞匯的翻譯中就是一種音譯加意譯構成的譯詞,即一般所說的諧音聯想詞。所以,網絡術語翻譯更常用的是歸化異化融于一體的方法。如:黑客(hacker)、因特網(internet)。這兩個詞的翻譯方法是:前一部分是異化的方法,保留了其源語詞匯發音的特點;后一部分是歸化的方法,點明其意義。同時,由于有些網絡技術術語,尤其是其縮略語形式不易翻譯,更由于在這一領域里人們的文化包容性越來越強,網絡術語翻譯目前流行一種特殊的歸化異化融合方法。這是一種保留某一詞匯的英語單詞或其縮略語,即保留源語詞匯的洋味,再進行歸化翻譯的方法。如“Infoseek查詢工具、Ultrasmart查詢方式、IRC多人實時交談。”
3.結論
論述了計算機網絡詞匯翻譯中的懶惰現象,該懶惰現象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只是相對的。它在擴充漢語詞匯、統一譯名和提高信息傳遞的效率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它也可影響交際(書面或口頭)的正常進行,甚至導致交際失敗。總體來講,懶惰現象在語言中的積極作用遠大于其消極作用。同時,網絡詞匯既有一般科技術語翻譯的特點,又有它獨特的翻譯方法。對網絡詞匯的翻譯要根據其接受程度和讀者的文化包容性,以歸化、異化融合并存為主。
參考文獻:
1.王宗炎a.音譯和義譯。翻譯通報,Vol.I,No.5譯名論集。張豈之,周祖達主編。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02.王宗炎b.漫談譯名。翻譯通報,Vol.II(5).同上3.盧欣渝。科技新詞匯譯名的統一性———漫談因特網詞匯[J].中國科技翻譯。1999.(11)。
4.劉英凱。歸化———翻譯的歧路[A].楊字儉、劉學云編。翻譯新論[C].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篇6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科技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網絡對人們的影響也越來越廣泛,尤其是對大學生來說,已成為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方面,它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便利,但同時也造成了種種的網絡道德危機,本文就這些現象展開論述,分析網絡倫理失范的原因,并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網絡倫理;大學生;失范;對策
在現如今這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網絡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對于當代的大學生們來說,網絡已經滲透到我們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網絡自然也不例外,它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把雙刃劍,帶給我們福祉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倫理道德問題。
網絡的廣泛利用對大學生產生的積極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它使我們的生活、學習等變得方便,常常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網絡以其獨有的開放性、平等性、互動性、虛擬性為大學生打開了通往世界的門窗,為倫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補充,同時也加速了倫理學的傳播運用”。[1]但是,它的積極意義并不能掩飾它所帶來的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它所引起的大學生網絡倫理失范現象也日益突出,給大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危害。網絡道德失范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失范的表現
1.從大學生的行為方面來說
部分大學生沉溺于虛擬的網絡交往,使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疏離,人情冷漠。網絡為大學生提供了廣泛的交流空間,再加上現實社會中的壓力與挫折,便轉向虛擬的世界去尋求解脫和自我認同感。長此以往,就會使得相互的交流缺乏,變得孤僻、冷漠、缺失群體意識,這對于他們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此外,大學生涉獵不健康的網站,導致道德喪失。對于大學生而言,自控能力有限,使他們極容易沉湎于網絡中,長期下來,使他們淡化道德認知,并且將在虛擬世界中看到的錯誤觀念帶到現實世界,引發暴力傾向和犯罪行為。
2.從大學生的情感方面來說
一方面,大學生年齡大都在18歲左右,處于情感的沖動期,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與挑戰,使得他們對社會不滿,無法在現實社會中宣泄,只能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網絡上。由于人們可以在上面自由的發表言論,很少有人質疑真假,他們和陌生的人網上聊天時,充斥著謊言與欺騙,并且樂此不疲,故此,大學生的網絡誠信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3.從大學生的學習方面看,大學生的網絡依賴性嚴重
現如今,很多的大學生對網絡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感,一旦無法上網就心煩氣躁,覺得內心空虛無聊。“網絡空間的虛擬性生活使很多人對網絡產生了依賴感。常見的情況是輕度依賴,即習慣了上網的人一旦無法上網就會有一種缺失感;而另一部分人的依賴程度則較深,進一步表現為網絡沉迷甚至網絡沉溺。”[2]這便使得他們在網絡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影響了學習的時間與精力。很多大學生依賴于網絡,遇事都不愿動腦,只有三個字:上網查,這對學習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二、大學生網絡倫理失范現象產生的原因分析
1.大學生自身原因
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自我約束力不強,再加上他們的思維活躍,我行我素,使得他們在現實社會中覺得受到壓制,而在網絡中卻可以毫無顧忌地宣泄;現今很多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高傲孤僻,容易產生孤獨感,想要尋求網絡去寄托自己的感情,長此以往,只會造成他們更加的脫離現實社會;再加上大學生對現實的不滿和學業、就業等壓力在現實中無法排解,就轉去在網絡中找尋自己的存在感。
2.來自網絡本身的原因
網絡社會并不是孤立的,也是現實社會的延伸。現如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使得社會道德滑坡,網絡社會也避免不了受到影響;其二、網絡具有的虛擬性、開放性等導致了網絡社會的復雜,在這復雜多變的環境里,不健康的信息就乘機侵蝕著大學生們的道德心理,致其走上歪路。有調查顯示,“約有31.4的上網學生不認為‘網上聊天撒謊是不道德的’,另有37.4的學生認為‘在網上做什么都可以毫無顧忌’。且由于網絡社會的數字化和隱蔽性,為網上不道德行為的產生提供了一個相對比較安全的環境。”[3]這些都容易導致大學生們道德的淡化。
3.相關法律法規的滯后與不健全
網絡倫理道德約束不是萬能的,它還需要法律政策的支持與保障。但現如今,一方面因為網絡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對網絡規范的不夠重視,我國在網絡法規這方面顯然做的還不夠,法規不健全、滯后,而在每次出現失范后才補救的做法是抑制不了網絡倫理失范的行為的,反而會讓那些網絡犯罪者無所約束而更加橫行無忌。
三、防治大學生網絡倫理失范的措施
1.對于大學生自身來說,應加強自律能力,養成正確的上網心態
網絡道德的遵守是無法強制的,它很大程度上需要人們的自覺自愿來實現,需要做到“慎獨”。因此,大學生們必須意識到網絡倫理道德的重要性,在清醒認識到網絡優缺點的前提下,提高道德自律能力,自覺抵御不良信息的入侵,樹立健康的網絡心態。還要多與家人、朋友等交往,積極樂觀的、正確的排解壓力。
2.對網絡來說,人們要看到其利弊的兩面,再加以改進
網絡的很多積極的特性是其他事物無法實現的,因此,要做到揚長避短,積極發揮其優勢的方面,“可以積極利用網絡快捷、生動、便利、開放等優勢條件,通過網上黨校、青年在線、校園BBS等平臺,制造積極向上的網絡輿論,還應積極構建家校信息網絡平臺,家校互通信息、雙向交流,雙管齊下,加強督導,提高德育效果。”[4]我們不能因為網絡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而完全否決它,它的巨大的積極意義也是不容忽視的,我們必須看到它有益的一面。
3.建立健全網絡法律法規,利用法律手段來進行規范與約束
法律的強制性可以彌補道德的缺陷。網絡必須是一個道德空間,同時還必須是一個法制空間。沒有法律的強制力,僅靠良心和輿論等是不可能完全規范人們的網絡行為的。自1986年四月開始,我國相繼制定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定和法規。這表示我國對網絡倫理規范越來越重視,盡管有很多的缺陷與不足,但相信只要通過不懈的努力,不斷將德治與法治有效地結合起來,定會營造出優良的網絡環境。
網絡作為一種高科技成果,它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困惑,在大學生中尤為突出。為大學生創造一個健優良的網絡環境,是他們健康成長的保障。我們必須從影響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因素著手,進行改善,“引導大學生正確的面對網絡和使用網絡,適度投入獲得有效信息,防止大學生因為沉迷于網絡而導致網絡倫理扭曲,引領大學生的網絡倫理從失范走向和諧,這是當前拯救大學生網絡倫理秩序失范的必由之路。”[5]相信只要加以努力,一定能讓網絡更好的健康的為人類服務。(作者單位:西南大學)
參考文獻:
[1] 劉芳,簡述網絡倫理對大學生倫理道德的積極意義[J],科教縱橫,2011,(3).
[2] 李斌,喬明珠,大學生網絡倫理缺失的表現、原因及對策[J],綏化學院學報,2011,(8).
[3] 宗華,輪高校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及對策[J],人文論壇.
篇7
關鍵詞:媒體;新聞倫理道德失范;楊武事件
新聞倫理道德也稱新聞職業道德,是指新聞傳播行為應該如何的規范。新聞倫理道德失范,即新聞工作者的新聞工作行為與新聞工作道德相悖逆,其行為的動機、手段和效果錯離了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范圍。近來,每年都有重大的、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的新聞倫理道德失范事件發生,使得新聞倫理道德失范成為傳媒界乃至整個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楊武事件
2011年10月23日,家住深圳寶安區西鄉街道的王娟(化名)在自家開的維修電器的小店內遭到西鄉街道社區治安聯防隊員楊喜利的毒打和,期間,王娟的丈夫楊武(化名)始終躲在現場的雜物間內,未出來制止,事后才報警。2011年11月8日,《南方都市報》對這一事件最先進行了報道,隨著報道的不斷深入,媒體在報道這一新聞事件中所呈現的冷漠與殘忍,引發了人們對新聞倫理道德的思考。
二、媒體在楊武事件中的新聞倫理道德失范表現
1、媒體暴力與二次傷害
本文中的媒體暴力是指,媒體及其從業者利用媒體本身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話語權優勢對新聞當事人或被波及的人群所實施的一種暴力行為,即媒體不顧當事人隱私強行曝光事件的一種暴力行為。
在記者成希的報道中,開篇詳細描述受害人王娟受到傷害后的身體情況、痛苦無助和近乎失常的精神狀態;在電視采訪中,記者用強迫式的采訪方式,將鏡頭強行對準精神瀕于崩潰的女人,強調她的精神狀況,逼她回憶事情的經過。媒體這種不顧采訪對象的感情,刺激受害人痛苦回憶的強迫式采訪對受害人心理造成第二次傷害,導致不堪其擾的受害者王娟曾在事后兩次想要自殺。
2、媒體審判
媒體審判指新聞媒體在訴訟過程中,為影響司法審判的結果而發表的報道和評論。
在《南方都市報》對“楊武事件”的報道中,記者成希評價楊武“你太懦弱了”,給楊武貼上了“懦夫”的標簽。更有甚者,11月9日《江淮晨報》對此事的整版報道配上的報道標題是《“我是世界上最窩囊的丈夫” 是的,你還好意思說!》。如果記者多了解一些背景情況和當事人的經歷與性格就會發現事實并非如此,記者實在不該在沒有經過調查與深入了解的情況下便對當事人作出如此殘忍的道德審判。
3、侵犯隱私權
我國的相關法律規定,個人的隱私主要包括個人信息(肖像、年齡、住址等)、私人領域(臥室、身體敏感部位等)、個人私事(戀愛、婚姻、子女情況等)、私人活動等四個方面,侵害他人隱私的情形包括披露性犯罪、擾的被害人的姓名、身份、地址和其他足以使人辨認的特征,侵入他人住宅、騷擾他人的私生活等。
在楊武事件中,楊喜利、楊武、王娟都是普通公民,楊武給《南方都市報》報料,渴望尋求媒體援助,從這一點上說,他是非自愿型的公眾人物,根據新聞行業的職業規范,應該對當事人的臉部做遮蔽處理。然而,無論是電視新聞還是網絡圖片,均沒有對當事人做臉部馬賽克處理。我們看到的,是過多描寫時的場景、動作、聲音等細節,媒體不斷捕捉楊武和妻子的下跪、哭泣、蜷縮捂臉等本能行為,他們痛哭流涕的表情沒做任何遮掩便呈現在畫面上,有些媒體甚至赫然把女兒幫可憐父母做家務的照片隨父母窘容一同公之于眾。媒體的這些行為違背了當事人的意志,嚴重侵犯了公民的隱私權。
4、違背新聞真實性
在新聞倫理道德領域,真實性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方面,記者為吸引眼球,捕風捉影,制造假新聞;另一方面,為強調新聞價值和新聞事實,無節制的“爆料”,忽視了新聞倫理道德。
一些媒體在報道楊武事件過程中還出現過“通奸”、“釣魚”的說法,這里媒體明顯越位。媒體對事件捕風捉影、憑空捏造,這違背了新聞真實性原則,喪失了道德底線。
三、規避新聞倫理道德失范的對策
1、新聞媒體要加強人文關懷和道德自律
尊重采訪對象,尤其是新聞事件受害者,把采訪對象當做一個平等的主體來看待,這不僅是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的要求,還是新聞傳播活動人文關懷性的規定。楊武事件中受傷害最大的王娟一直沒有得到媒體的保護,受到很大心理傷害的她還要面臨媒體的二次傷害。
媒體身上肩負著社會責任,捍衛個體的生命尊嚴,也是捍衛媒體的公信力。新聞媒體應該用理性的筆觸報道新聞事件,用良知體恤當事人的心情,用新聞人肩負的責任擔起世間
道義。
2、加強立法,普及法律意識
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新聞倫理評價和監督機制,加強新聞工作者的法律觀念,規范媒體的行為,防止權力的濫用或放大,讓一切報道行為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讓侵犯被采訪者隱私權、名譽權、肖像權等權力的行為得到法律的懲處。
另一方面,要在全社會普及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很多被采訪對象并不知道如何維護自身的權益。正如柴靜在博客中所寫的:“他們(楊武)夫婦來自農村,可能不知道媒體強行進入私宅涉嫌違法,不知道報道中對性犯罪的受害人必須給予隱私保護、避免二次傷害的新聞倫理,也不知道即使在庭審階段也需要對此類案件進行非公開審理”。
參考文獻:
[1]陳絢.大眾傳播倫理案例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篇8
河北旅游職業學院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 近幾年互聯網與金融的發展創新挑戰著傳統金融行業,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消費習慣、生活方式,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承德地區互聯網金融發展方興未艾,針對該地區互聯網金融發展規模及自身特點,本文在地方政府權力范圍內倡導實行鼓勵、促進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政策措施,形成法律監管手段為主,經濟監管手段為輔的整體監管環境,引導新型經濟產品向有序、健康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 承德地區;互聯網金融;法律監管
近幾年來,網絡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逐漸成為另一個多彩的世界。互聯網深入到家家戶戶的同時,相伴而生的許多與網絡相關的新事物也沖擊著各行各業。2013 年,余額寶問世,互聯網首次聯手金融,翻起滔天巨浪,影響波及整個金融領域。自此,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針對新型事物,既不能打擊,又不能放任不管,全國各地都出現不同金融,紛紛出臺監管辦法。
河北承德,屬津京冀及環渤海經濟圈內,區位經濟發展優勢大,不僅傳統經濟發展增長較快,新興的經濟形勢,如互聯網金融也走在河北的前列。早在2012 年,互聯網從業者就發起成立承德市互聯網協會,成為促進互聯網行業發展及與互聯網相關的企業分享知識、提高運營成效、創造機會的平臺。2014 年11 月,首家互聯網金融公司———承德三合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落地承德,為本地企業提供了1000 萬授信額度,解決了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公司成立當日,便有16 家本市民營企業獲益,也是河北省內首批受益于該互聯網金融平臺的首批企業。
同時,政府層面對金融領域也給予高度重視。承德市政府2015年工作報告指出:“市內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增長17%,外埠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增長14%,保險業承保金額達到8000 億元,取得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同時報告指出承德市“金融體制機制不夠完善”,強調要“用市場的辦法、創新的思維推動發展”,要“多層次運用市場資本”。發展互聯網金融,必定成為承德地區金融行業發展的未來趨勢,這也是由其自身特點決定的。
首先,互聯網金融具有低成本的特點。承德為旅游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少,薪金及消費普遍偏高,傳統金融企業需付出較多的運營成本。而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資金供求雙方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自行完成信息甄別、匹配、定價和交易,無傳統中介、無交易成本、無壟斷利潤。金融機構既節省了開設營業網點的資金投入和運營成本,又不需要柜臺服務人員,許多任務都可以通過信息系統由后臺服務器自動完成。同時,消費者也可以在開放透明的平臺上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省時省力。
其次,互聯網金融具有高效化、多樣化特點。互聯網金融依托云計算,大數據業務處理使操作流程標準化,提高了消費者的交易效率。例如,申請貸款,貸前調查、審核、發放、還款,全流程網絡化、無紙化操作,客戶足不出戶,只需要在電腦前簡單操作即可輕松獲取貸款。通過互聯網,消費者只要利用電腦、手機登客戶終端即可方便、快捷地滿足多樣化的金融需求,查詢;轉賬;支付繳費;掛失;水電煤氣等公共事業自助繳費;購買國債、理財產品、基金、外匯、貴金屬、保險、期貨等。
最后,互聯網金融具有普惠性特點。承德地區下轄八縣三區,3.95 萬平方公里,是河北面積最大的地級市,經濟品種涉及農、林、牧、副等多種樣式。互聯網金融模式下,消費者能夠突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招到自己所需的金融資源。互聯網金融可以全面覆蓋金融服務盲區的同時,還可以有效整合、利用零散的資金、信息、時間等碎片資源,積少成多,實現規模效應,成為了各類金融服務機構新的利潤增長點。
此外,互聯網金融在幫助促進承德地區傳統銀行業的轉型方面也助有一臂之力。傳統銀行積極開展網上業務,如,截止到2012 年,承德工商銀行企業網上銀行用戶已達總額的百分之六十。它一方面彌補了傳統銀行在資金處理效率、信息流整合等方面的不足,一方面為保險、基金、理財產品等金融產品的銷售、推廣提供新渠道。對于承德地區的小微企業而言,互聯網金融可以拓寬他們的融資渠道,降低融資門檻,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承德地區屬于山區,傳統金融機構網點覆蓋能力有限,發展互聯網金融可以有效覆蓋部分傳統金融業的金融服務盲區,為資金需求方與資金供給方提供了有別于傳統金融機構的新渠道,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效率,促進承德地區的實體經濟發展,有著普惠金融和民生金融的意義,是實體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
說到金融人們關注的往往是收益,而談到風險,投資者便將其視為洪水猛獸,避之不及。發展互聯網金融將為承德地區帶來諸多福利,但同時也存在著問題。金融本身風險較大,加之我國管理機制較弱、消費者保護不足,很容易使得新型的互聯網金融走偏道路。
2015 年7 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開始將視線投放到互聯網金融的監督上來。雖然如此,但我國還屬起步階段,監管法律法規相當不完善,缺乏準入門檻和行業規范,整個行業面臨諸多政策和法律風險,還存在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因而,承德市應在統一管理的指導下,根據自身特點,建立地方監管制度,構成網狀監管模式,全方位立體式管理,才能引導新型的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首先,建立地方征信制度。我國社會信用管理體系,相對國外健全的信用評價體系還有很大差距。當前我國信用體系簡單、單一,只是單純地依賴不良信息記錄。互聯網金融投資者根據不良信息記錄可以決定是否進行投資,但做到通過不良信息記錄有無、多少來判定投資風險卻很難實現。
建立全國的征信體系規模大、難度高,但建立地方征信卻是不難實現的。承德市應積極建立以大數據分析系統為依據,多層次評級機制的信用評級體系,將網絡金融中產生和采集、查詢到的大量信息數據,經本人同意后提供給征信機構,建立起完整的信息共享數據庫。對信息的提供和使用進行規范化管理,征信機構通過整合與風險管理相關的各類信息,建立起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統和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體系。
其次,改進金融監管方式,實現由靜態監管向動態監管。監管機構應改變過去那種只注意“事后化解”或者只注重特定時點上的資產狀況的做法,逐步做到注重“事前防范”、隨時化解風險。鼓勵金融機構改善內部控制體系,消除經營中的違規、違紀現象,提高其防范風險意識對不該發放的貸款堅決抵制,嚴格控制不良貸款的增量。時刻關注、控制、防范和化解金融機構的風險。
再次,促進互聯網金融的良性競爭。針對網絡金融與傳統金融機構以及網絡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狀況,承德市監管層應出面維護“公平”,促進互聯網金融的良性競爭。
互聯網金融有許多傳統金融無法匹敵的優勢,具有行業進入門檻低、經營方式靈活且容易復制的特點,新的參與者和參與形式不斷出現,競爭激烈。因此,該市監管部門應出臺相應政策、措施對競爭手段進行規范,鼓勵互聯網金融企業進行業務模式創新,并對創新業務模式設立合理的保護期,防范同質化的過度競爭。
此外,建設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豐富互聯網金融企業的資產配置渠道、擴大互聯網資本來源,為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發展壯大提供有利的資本成長環境等。
最后,加強預防網絡金融犯罪活動。目前,我國已出現多起利用網絡販毒、逃稅、腐敗犯罪案件,該市應對此加強防范。互聯網金融的隱私保護為洗錢提供了便利條件,不法分子很有可能利用網絡金融進行洗錢等犯罪活動。如果對于反洗錢沒有相關法律規定,將給政府、國家帶來極大損失,為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打擊洗錢行為,首先就要對客戶進行身份識別,除需電子郵件地址外,還應要求提供信用卡、貸記卡或銀行賬戶等信息,建立詳細、完整的客戶資料數據庫。基于對客戶的了解,對大額交易提交可疑交易報告,并將交易記錄進行一定時間的保存,以便為以后作為法律依據做備案。對于可疑交易賬戶進行凍結,客戶進行詳細說明后再采取下一步行動。以書面形式制定明確規定,不得與他人共享賬戶、不要代替他人轉賬。并反洗錢的內控程序、對員工就反洗錢開展持續培訓的制度安排、合規官的任命和對其他工作人員進行指導、建立外部審計程序。
監管部門一旦發現涉及洗錢行為的網絡金融機構,應制定明確處罰條例,輕則罰款,重則吊銷營業執照、沒收與行為相關的財產。
參考文獻
[1]芮曉武,劉烈宏主編.互聯網金融藍皮書: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2014[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陳紅.開放經濟條件下的金融監管與金融穩定[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
[3]胡濱.金融監管藍皮書:中國金融監管報告2013[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4]王春麗,王森堅.互聯網金融理財的法律規制———以阿里余額寶為視角[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3.
[5]宮曉林.互聯網金融模式及對傳統銀行業影響[J].南方金融,2013.
篇9
關鍵詞:反洗錢;可疑金融交易;數據挖掘;關聯規則
中圖分類號:F83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428(2008)01-0018-04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將多層關聯規則方法應用于銀行交易中行業間關聯規則的發現,為有效快速地識別洗錢行為提供思路。
一、關聯規則的概述
關聯規則(Association Rules)是數據挖掘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它是由R.Agrawal等人首先提出的。用于發現給定事件或紀錄中經常一起發生的項目,由此推斷事件間潛在的關聯,識別有可能重復發生的模式[1]。
關聯規則作為數據挖掘中的一種數據分析方法,能挖掘出隱藏在數據間的相互關系。關聯分析的基本思想是若交易數據集中的兩個或多個數據項的取值之間重復出現的概率很高時,就認為它們之間存在某種關聯,可以建立起這些數據項之間的關聯規則。
在一個交易數據集中,數據項之間的關聯規則很多,需要進行篩選,找出有價值的關聯規則。“支持度”表示關聯規則所代表的事例占全部事例的百分比,如同時包含制造業和船舶運輸業的交易數據占全部銀行企業支付交易數據的百分比為20%,則該規則的支持度為20%。“置信度”表示關聯規則所代表的事例占滿足前提條件事例的百分比,如同時包含制造業和船舶運輸業的交易數據占所有包含制造業企業交易數據的百分比為45%,則該規則的置信度為45%。可以通過調節“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兩個閾值來淘汰那些無用的關聯規則。
二、多層關聯規則原理
1.概念層次結構。
概念層次結構(Concept Hierarchy)表示把一組較低級概念映射到與它們相對應的較高級概念的次序,這種映射可以按照偏序關系來組織概念集。反映了概念之間的特殊和一般關系,可以用樹、格或者有向非循環圖GAD(Directed Acyclic Graph)等來表示,通稱為層次結構。有關金融業的概念層次結構可以用有向非循環圖1來展現。
注:圖1對金融業的行業層次劃分參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代碼表─J金融業》。
圖1中列舉了金融業的簡單概念層次結構,將金融業分為三個層次,并可以根據需要繼續向下劃分。
基于關聯規則中數據概念的抽象層次,關聯規則可分為單層關聯規則和多層關聯規則(也稱為廣義關聯規則)。在單層關聯規則挖掘中,沒有考慮現實數據的多層次性,只在概念層次樹的最低層進行。而概念層次在要挖掘的數據中經常是存在的,故可以在較高的概念層次上發現關聯規則。多層關聯規則挖掘能夠在概念層次樹的各個概念層上進行,而且能夠跨越不同的概念層進行挖掘。與單層關聯規則相比,多層關聯規則能夠提供更豐富、更具普遍意義的知識,能夠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因此,對多層關聯規則挖掘進行研究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
2.多層關聯規則定義。
當給定最小支持度時,若數據項集I的支持率大于等于最小支持度,則稱數據項集I是頻繁項集或頻繁模式。
多概念層關聯規則的支持度和置信度有別于單層關聯規則算法,不能簡單的加和,使用集合關系操作中的并操作,可以由包含數據項為子孫的支持度得到包含其雙親的支持度,如公式⑴、⑵,父結點的支持度(和置信度)就是由其下子孫結點的的支持度(和置信度)的并操作得到的。
其中X 是包含在相關數據庫中的全部事務集,|t|是包含在t中的事務數。由于X和Y可包含分類不同層次的數據項,故稱多層關聯規則。
公式⑴、⑵中所列的支持度和置信度分別反映了多層關聯規則的有用性和確定性。可信度(或稱信任度)是對多層關聯規則的準確度的衡量,支持度是對關聯規則重要性的衡量。支持度說明了這條規則在所有事務中有多大的代表性,顯然支持度越大,關聯規則越重要。多層關聯規則挖掘是指在給定的事務數據庫D和項集合上的概括層次樹T,按照預先設置的 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發現所有的強關聯規則,而關聯規則中的項可以位于T的任意層次。
3.多層關聯規則算法基本思想。
現有的多層關聯規則挖掘算法主要是Yongjian Fu提出的ML-T2L1算法。ML-T2L1算法利用自上而下策略,從最高層次向低層次方向進行挖掘時,對頻繁項集出現次數進行累計,以便發現每個層次的頻繁項集,直到無法獲得新頻繁項集為止。也就是在獲得所有概念層次1的頻繁項集后,再挖掘層次2的頻繁項集,如此反復進行。
算法ML_T2L1的基本思想是首先根據要發現的任務從原事務數據庫生成一個根據概念層次信息進行編碼的事務數據庫,利用這個具有概念層次信息的新生成的數據庫,自頂向下逐層遞進地在不同層次發現相應的關聯規則。ML-T2L1算法實際上是單層關聯規則Apriori算法在多概念層次環境上的擴展,本文中行業關聯規則正是利用ML-T2L1算法建立的。
三、銀行企業客戶交易中的行業關聯規則挖掘
1.建立行業關聯規則的數據準備。
(1)在建立行業關聯規則之前,首先需要對行業進行概念層次劃分。本文采用的劃分原則是依據我國第一次國民經濟普查行業分類數據。第一次國民經濟普查將我國目前所有行業分類大體如下:
① 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
② 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
③ 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等近20個大行業。
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對每個行業進行更細致的劃分,如圖1是對金融業進行的細分。行業概念層次劃分為行業關聯規則的發現奠定了科學基礎。
(2)根據《人民幣大額和可疑支付交易報告管理辦法》和《金融機構大額和可疑外匯資金交易報告和管理辦法》兩個交易報告制度,全國各銀行類金融機構必須上報可疑和大額交易數據。上報數據中與建立多層關聯規則有關的企業客戶信息包括:交易方的企業名稱、企業代碼、銀行賬號,交易對方的企業名稱、銀行賬號。根據報告制度獲得的大額和可疑交易數據是建立銀行企業支付交易行業間關聯規則的基礎數據來源。
(3)根據《開戶單位銀行結算賬戶申請表》,企業在銀行開戶時需要填寫“行業分類”。該項目的選擇也是參照國民經濟普查行業分類的結果進行的分類。參考行業分類結果可以根據大額和可疑交易數據建立起行業交易數據項文件,作為建立行業間關聯規則的直接數據源。
2.建立行業關聯規則的步驟。
(1)產生交易數據文件并儲存所產生的交易數據結果。設定產生數據前的各項參數和交易數以及數據格式。在此,選取的《企業大額外匯資金月報表》中部分交易數據作為研究對象,由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發現行業間的關聯規則,需要對交易報告中的數據做一些調整,取消具體企業轉而用高層次的行業分類作為層次數據。如表1為經過整理得到的幾個行業之間的銀行交易數據項。其中的“交易標識號”是對一筆交易的唯一標識,“發生交易的行業”表示交易雙方企業所屬的行業。
(2)建立一個多層次的行業架構,將企業歸納分類,生成一個有向非循環圖(DAG)如圖2。為了表示方便,定義“全行業”為最頂層的DAG的導出項,但是“全行業”對于建立行業關聯規則沒有關系,所以用虛線來表示。
概念樹的DAG圖可以便捷展示層次數據項的結構,但是在數據挖掘的應用中,概念樹應使用樹根節點中到每個葉節點的路徑表示,由于一棵樹的最大層次是可知并是相對穩定的,所以概念樹可以用關系表的形式將其路徑保存在數據庫中。
(3)本例中選擇最小支持數為3,即該項交易在整個交易數據項集中出現兩次。可得最小支持度θmin為25%,并取最小置信度為60%。此處需要對多層關聯規則中用到的幾個概念加以說明:
①模式:指包含若干個交易數據項的集合,例如 {鐵路運輸業,道路運輸業,批發和零售業}就是一個關聯規則的模式。根據表1交易數據包含的全行業模式為I={第三產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鐵路運輸業,道路運輸業,批發和零售業,第二產業,采礦業,制造業}。
② i頻繁模式:在交易數據集I上,支持率大于最小支持率θmin且長度為 i 的模式,記作Li。在多層關聯規則中,交易選擇集用頻繁模式和DAG圖中的每個節點聯合表示。
根據圖2首先生成最低層的行業交易項集,如表2所示。
預選集中數據項包含了所有發生概念樹最底層的交易項,支持數據項是按照交易數據項統計的交易發生號,事例數指名發生的總次數,這些數據將為近一步挖掘高層概念關聯規則提供基礎。這里并不因為數據項{批發和零售業}、{采礦業 }的支持度小于最小支持度而不生成,因為它們在合成為雙親{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時候會起到作用。
按照層次關聯規則算法,合并所有的孩子結點,并去掉那些小于最小支持度的數據項,將得到表3,形成高層次的行業內部發生的交易。
按照多層關聯操作,進一步得到包括兩項數據項集,并去掉支持度低于最小支持度的項,如表4可以得到行業間關聯度的情況,例如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間發生交易的可能性就能夠滿足最小支持度,而第三產業與采礦業的交易不能滿足最小支持度。
(4)根據第三步中生成頻繁項集中推導出所有可能的關聯規則。如果計算出的規則的置信度大于預先給定的置信度閾值,那么,這條規則就被保留下來,否則刪除該規則。最終得到多層行業間關聯規則,如表 5所示。
注:表中關聯規則的獲得是在表1所列出的交易活動基礎上得出的。由于數據量小,根據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的約束,只得到三條關聯規則。
3.行業間關聯規則的應用。
根據以上行業間關聯規則建立的過程,如果將行業包含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和完善,同時通過從企業大額可疑交易數據提取大量行業交易數據,最終將建成有關各行業不同層次的關聯規則。
盡管如此,行業關聯規則的應用還應該結合實際問題進行調整和篩選,例如,表5中得到了三條關聯規則,且規則中體現了顯著的層次性,但是并不能將其全部視為分析洗錢行為的有效規則,表中列出的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等之間的關聯規則包含行業面太廣,對于發現企業之間異常資金往來沒有實際作用,應當刪除。因而,表5中真正有用的行業間關聯規則只有前兩條,應該將該規則加入行業間關聯規則表中。
根據各個行業間發生交易可能性的多層關聯規則,當得到一條新的企業大額可疑交易數據時,首先根據其銀行賬戶查找到開戶信息,獲取交易雙方企業行業信息,查找行業間關聯規則表中這兩個行業之間關聯規則的支持度和置信度,若表中沒有相關記錄,說明這兩個行業之間以前很少發生交易行為,那么現在兩企業之間的交易原因就值得進一步觀察。對于其中關聯度低的行業之間的交易應當給予更多關注。因此,建立行業間關聯規則的目的是為根據兩個大額交易報告制度形成的報告數據按可疑程度進行適當的分級,關聯規則的支持度和置信度越低,可疑級別越高。應集中主要力量發現可疑性較大的企業間的銀行交易數據。
在應用該關聯規則時還需要注意,建立行業間關聯規則是應用其檢測洗錢行為的第一步,行業間關聯規則是一個持續、復雜的工作,需要不斷地維護和更新。首先,行業間關聯規則的建立是一個動態不斷更新的過程,隨著可疑交易數據的增多,需要不斷地用可疑數據對行業間關聯規則加以強化,這樣才能建立起更加適合反洗錢檢測工作的行業間關聯規則。其次,由于經濟的迅速發展許多新興行業的誕生,需要及時地對行業分類進行更新和完善。不斷加強對企業在銀行的開戶信息尤其是行業分類信息準確性的審查,為建立可信的行業間關聯規則提供保證。
參考文獻:
[1]劉同明等著.數據挖據技術及其應用[D].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1,9
[2]Jiawei Han, Micheline Kamber.Data Mining:Concepts and Techniques[M].Morgan Kqufman Publishers, Inc.2001
[3]Jiawei Han, Yongjian Fu.Discovery of Multiple_Level Association Rules From Large DataBases[C].Proc 21th VLDB Conference, 1995
[4]蔡國強.一個高效的多維關聯規則挖掘算法[C].第全國數據庫學術會議論文集.重慶國家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2002
[5]胡向前.基于FP-Tree的多層關聯規則挖據算法研究[D].2005 :19-22
篇10
論文摘要:基于文學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文學理論課程體系對于高師院校中文系學生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調查顯示,當前高師院校中文系在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它要求我們在編訂具有時代性、前沿性同時又不乏普適性的文學理論教材以及開設相應的課程以加強文學理論教學的實踐性、時代性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文學理論是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按照一般的觀念:文學理論是一門“以美學方法論為總的指導,從理論高度和宏觀視野上闡明文學的性質、特點和一般規律”,的學科,它的建立要以文學史提供的大量材料與文學批評實踐所取得的豐富成果為基礎,同時為文學史、文學批評提供理論指導。文學理論課程體系對于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直接關系著學生的理論水平,決定著學生能否以科學的方法對具體的作家、作品、文學現象進行科學的分析與評價。然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這一目標。現實中的情況如同相關學者指出的那樣:“在大學的文藝學研究與教學中,或者說在教科書形態的文藝學知識的生產與傳播中,文藝學的危機就表現得尤其突出。學生明顯地感覺到課堂上的文藝學教學知識僵化、脫離實際,它不能解釋現實生活中提出的各種問題,也不能解釋大學生們實際的文藝活動與審美經驗。在當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中,這樣的現象是屢見不鮮的:教文論的不講作品,講作品的沒有理論,理論因為與生動的文學實踐相隔離而顯得抽象、缺乏實際意義,文學實踐也因為缺乏理論的引導而顯得感性、隨意。尤其是對于高師院校而言,人們往往對于那些玄奧、費解的理論觀念對于中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意義存在著疑慮,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人們對于文學理論相關課程的開設價值的懷疑。
這種狀況的存在固然與人們認識上的某些誤區相關,但它也與我們在文學理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許多問題有著直接的聯系。在圍繞著“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面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探索”這一課題所展開的一項調查中,筆者曾向近十年來由各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分配到中學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的畢業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有機會回到高校中文系學習,你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在問卷中表示希望進一步“加強自己的理論素養,提高自己分析、闡釋相關文學作品的能力”。然而,當在同一份問卷中問及他們:“你覺得大學中文系應當減少課時的專業課程是什么”時,許多畢業生選擇了文學理論方面的課程。在這里,提高理論素養的要求與削減理論課程課時的希望之間的矛盾鮮明地表現出來,這一矛盾迫使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 在高等師范院校中文系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學理論諸多課程是否,充分地起到了提高學生理論素養的作用,問題出現在什么地方?因而,對高師院校的文學理論課程體系進行學科反思,對其所涉及的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清理,從而對文學理論課程在高師院校中文系課程體系中的意義進行評價,這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文學理論課程體系在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首先是由文學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所決定的。文學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社會生活、吸收人類傳統中優秀的文化價值觀念,幫助他們培養審美能力和審美情感,陶冶情操,發展個性。這種獨特的學科價值,是其他學科替代不了的。文學作品的語言一般是規范、優美的語言,是理想的母語教育范文,中學語文教材中一般有一半以上的課文是文學作品,這體現了人們對于文學教育在中學語文學科中的重要性的認識。因此,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fal。從這一要求出發,普通高中語文教材選用了大量的經典文學作品,“課程標準”還向中學生推薦了大量的課外經典讀物,其內容涵蓋了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包括《三國演義》、《紅樓夢》、《吶喊》、《子夜》、《邊城》、《巴黎圣母院》、《復活》、《老人與海》、《變形記》、《西廂記》及普希金、莎士比亞的作品等等。這些都說明了文學教育構成了中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文學教育既然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指導學生進行文學欣賞也就構成了中學語文教師的一項基本職責。面對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語文教師對其理解不能停留在感性、直觀的層面上,他應當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能夠站在理性的高度對一定時期的作家、作品、文學現象作出理性的把握,這樣,較強的文學理論素養就成為我們對一名中學語文教師的基本要求。固然,中學語文教學不同于大學教育,它不要求向學生講授系統的文學理論,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欣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并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愛克曼的《歌德談話錄》等文藝理論名著。另外,“課程標準”還要求教師“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這里所要求的審美能力的提高、文化意識的培養,理解多元文化的能力以及對一定文化現象進行闡釋的能力,實際__卜都是指向學生理論素養的提高的。中學語文教師承擔著指導學生展開文學欣賞,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分析和闡釋一定文化現象的能力的使命,這就對高等師范院校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理論素質培養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學生理論素養的提高,固然與他們對文學史的學習、作品的閱讀有著緊密的聯系,然而,對文學理論的全面、系統的自覺把握,是離不開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開設的。
就高師院校文學理論課程開設的目標而言,它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素質的提高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
首先,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教學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掌握文學理論的一般知識,為他們能正確認識、分析文學現象奠定基礎。作為一名合格的高等師范院校中文系畢業生,應當具備比較深厚的文學素養,他們對于文學的認識不應當停留于感性的層面上,而應當對文學的性質、特點,文學作品的構成、文學創作、文學作品欣賞的一般規律有較為深人、全面的認識。只有如此,他們才可能科學地認識不同時代、不同歷史條件下的作家、作品及各種文學現象,才有可能深人淺出地引導學生進行文學欣賞,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當前中學語文教材選用了許多中國古典詩詞,在對這些古典詩詞的欣賞中,就離不開對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的認識,特別是文學理論中關于“意境”的理論是我們解讀這些作品的的關鍵。然而,我在圍繞著本課題的相關調查中曾向畢業生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對‘意境’、‘典型’、‘靈感’、這些術語的熟悉程度如何”?約有60%的畢業生選擇了“知道,但不太清楚其·確切內涵”。這一回答是很不能讓人滿意的,這些概念都屬于文學理論中的基本范疇,缺乏對其內涵的充分認識顯然是不利于他們對學生閱讀的指導的。
同時,在調查中我還發現,在中國古典詩詞的教學中,一些教師往往把重點放在字、詞的解釋和翻譯方面,而忽略了引導學生進人到對這些作品的藝術境界的感受、體驗之中,這與他們的文學理論基礎方面的不足有著直接的聯系。實際上,中學語文教學所涉及的文學作品是有相當的廣度與深度的,比如:李商隱的《錦瑟》詩是中學語文課外閱讀篇目之一,對于這首非常晦澀、含蓄、“幾同無字天書”詩歌,中學語文教師如果不了解中國古典藝術的一般審美特征,是很難說得上為學生的欣賞活動提供指導的。對于教師文學理論素養的要求是貫穿于中學語文教學之中的,它涉及到文學的性質、特征、文學的構成、文學的創作、鑒賞、發展等方方面面。再如,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取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作品,其內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各種文學類型。如何引導學生展開對這些作品的欣賞和閱讀呢?這就離不開對各種文學樣式、創作思潮的理論把握。對于諸如((祝福》、《我的叔叔于勒》這些作品的分析,也離不開文學理論中關于“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相關理論,而對于《變形記》、《等待戈多》等作品,就離不開對現代主義文學的理論把握。
其次,文學理論要努力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文學理論作為對創作實踐的理論概括,其根本意義在于為人們提供一種從理論的高度去認識、評價具體的文學現象的能力。文學理論作為中文系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知識性學科,不是僅僅介紹各種文學理論知識和各家各派的觀點就行了,關鍵的是它必須闡明文學理論本身的”學理”,著重培養學生分析、闡發作家、作品以及各種各樣的文學現象的能力,使他們對文學的認識不至于停留于感性、直觀的層面上。它當然要介紹各種各樣的文學理論觀點,但不能滿足于單純的知識介紹,更主要的是要為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文學現象提供一種認知方式。向研究型、學者型的教師轉化,這是我們對中學語文教師的理想要求,我們很難想象一名基礎理論匾乏,缺乏較強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的畢業生能夠成長為一名研究型教師。因此,在高師院校文學理論課程教學中,對各種理論問題的內在意義、它們之間的邏輯聯系的把握,最終都指向為學生提供一種理論思辨能力,引導學生對具體的文學現象從理論的高度上展開思考,通過不斷加強這種訓練,逐步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
再次,文學理論應當培養學生正確認識、分析各種文化現象、文化思潮的能力,培養他們能夠面對現實進行思考的能力。”文學是人學”,文學是對人類生活狀況的整體反映,文學作為人類文化的載體,它總是與人類的政治、經濟、歷史、宗教、哲學等文化現象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文學理論固然是以文學為研究對象的,但這種研究并不僅僅局限于文學本身,它通過文學涉及人類廣泛的社會現象、文化現象。當前文藝學領域正在發生的“文化論”轉向就體現了這一內在要求,它強調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價值閱讀”,發現文學所承載著的文化意義。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文學理論教學不僅要傳授關于文學的一般知識,更要從文學的角度出發,教會學生如何面向現實進行理論思考,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分析、評價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文藝作品中所蘊含著的文化意義。特別是近十年以來,文化傳播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典意義上的文學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網絡、大眾傳播媒介的出現、“文化工業”的興起,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文學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文學與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復雜地結合在一起,文學理論要取得鮮活的生命力,就不能忽視這一趨勢的存在,一名優秀的中學語文教師,不僅應當具有闡釋文學經典的能力,還應當具有引導中學生面對現實社會中豐富、復雜的文學現象、文化現象進行思考的能力。
就高等師范院校文學理論課程教學與研究的現狀而言,有兩方面的問題值得我們注意:一方面,就是文學理論本身的實踐性問題。在高等師范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中,當代中國文藝學學科體系主要是以文學概論為基礎,以美學、西方文論、中國古代文論以及馬列文論為輔的課程體系。從知識結構方面來說,這一體系是無可非議的,它很好地涵蓋了古今中外關于文學的一般觀念,能夠反映出不同時代,不同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于文學的一般規律的認識。但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看,這一體系在強調了學生對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相關知識的掌握的同時,卻對文學理論本身所固有的實踐性缺乏足夠的重視,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往往不得不面對一種現象:基礎理論與文學實踐相脫節,文學理論課程與文學史、作品選課程各講各的,文學史、作品選讀的課程往往對文學理論問題缺乏充分的注意,而文學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往往與具體的作家作品、文學現象的研究相脫節,這種趨勢在近年來尤其嚴重。理論為文學史、文學批評提供指導,在很大程度上淪為一句空話。特別是近二十余年來,當代中國社會的審美意識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我們的大學文學理論課程往往無視這一變化:“文藝學研究的范圍局限于經典的作家作品(甚至連在西方已經經典化了的現代主義的文學藝術作品也很難作為”例子”進人文藝學教材),并且堅持把那些從經典作品中總結出來的”文學特征”當作文學的永恒不變的本質與標準,建立了相當僵化機械的評估一篩選一排除機制。這就日益喪失了與現實生活中的文化一藝術活動進行積極對話的能力”(陶東風《大學文藝學的學科反思》)。知識僵化,脫離實際,不能解釋現實生活中所出現的各種復雜的文學問題。這成了人們對于文藝學學科的一個普遍看法。
另一方面的問題是:如何面對人類豐富的文藝理論成果,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能夠較全面地對古今中外的各種文學現象進行闡釋的文學理論體系。中國現代文藝理論體系處于西方文化的絕對影響下,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特別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西方文藝觀念的大量引人,新方法、新觀念、新理論不斷涌現,理論上的多元化成了文論界的一道基本景觀,這些理論往往自成體系,在不同層面上都具有自身的價值,如何處理他們之間的關系,從而對其加以整合,這是一項非常艱辛的工作。這一間題突出地表現在文學理論教材的編寫方面,文學理論教材編寫的難度是困擾著文藝學界的一個基本問題。應該說,二十余年來,國內文藝學研究有了巨大的進展,但文藝學研究成果向教學領域、教材編寫領域轉化的效果卻還很不盡人意,其中困擾著大家的一個基本矛盾就是教材內容的先進性和普適性的關系的處理問題,對這兩者關系的處理,也就是教材的編寫者的學術個性和教材涵蓋當代學術進展的客觀性的關系的處理問題。
從中國當代文學理論體系的發展演變過程來看,在蘇聯文論模式的影響下,八十年代以前的文學理論體系主要建立在現實主義反映論的文學觀的基礎之上。作為在八十年代以前有著廣泛影響的大學文學理論教材,以群主編的《文學的基本原理》雖然承認”萬古不變的文學原理是不存在的”,對于文學理論的研究應該”同具體的歷史經驗聯系起來加以考察”川,但在具體的理論闡述中,教材卻以反映論的理論模式代替了對古今中外紛繁復雜的文學現象的認識,觀念嚴重滯后,知識老化、僵化。當前文學理論界對這一模式的不足是有著足夠的認識的,也在突破這一模式方面做出過許多努力,近幾年所出的幾樣教材的確有不少新意。但是,這些教材在注意到理論上的前沿性的同時,卻又r帶來了另一個方面的問題,對各種理論觀念的整合差強人意,特別是在本科文學概論教材的編寫中,對于大學本科低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文學素養考慮不足,教材涉及的理論問題往往過于寬泛、面面俱到,什么都談,但什么都談不透,整部教材讓學生覺得晦澀難懂,教師也很難取舍。
針對上述各種情況,對于當前高師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教學,有幾方面的問題需要我們進行認真的思考并作出相應的改革。這主要涉及到優秀文學理論教材的編寫,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加強,特別是應注意文學理論課程教學中的實踐性與時代性,加強文學理論、文學史與作品選之間的聯系,開設富于實踐性的文學批評與鑒賞課程,同時,作為對轉型期時代文化狀況的回應,把文化研究納人到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系統之中。
教材的編寫是文學理論課程建設的難點之一。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傳播方式的改變以及“全球化”的趨勢使我們從以往那種單一、封閉的環境之中走了出;來,地球上每一種創作思潮、理論觀念都能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多元化已經成為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共同認識。表現在文學理論界,理論上的創新、學術觀念方面的多元共存,不同的理論觀念、審美取向各領數百天。在今天,如何把各種各樣的文學觀念整合到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文學理論課程體系之中,使我們的理論體系有足夠的覆蓋力,從而獲得更強的生命力,又不.至于使文學理論成為各種理論觀念的拼湊,而能構成一個自足的體系,這無疑是高校文學理論教學中所巫待解決的問題。如同童慶炳先生所指出的那樣:“過去文學理論只關注現實主義,不關注現代主義。實際上現代、后現代都要關注,各個方面都要照顧到,這樣才完整”。然而,困難在于:當代中國文學;理論的建設正處于一種尷尬的“失語”狀態之中,雖然理論界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氣象,但面對豐富的文論資源,不同學者囿于教育背景方面的不同,學術興趣也有著很大的差異,選擇哪些觀點、學說來加以介紹,如何依據教學的需要,把這些觀念整合到教材自足的系統中去,這本身就成了很大的一個問題。
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教材內容的先進性和普適性的關系的處理問題,即既要使教材能夠體現出學科研究的前沿性,又不至于使教材內容的普適性為編者本人的學術個性所掩蓋。大學教材與學術專著有著很大的區別,優秀的學術專著往往帶有著者鮮明的學術個性。而對于文學理論教材而言,它不應該只是講述著者的一家之言,它應當客觀地介紹人們對于文學的性質、特征,文學作品的構成以及文學創作、鑒賞及文學發展的一般規律的認識。文學理論教材的個人風格,不應沖淡其理論的全面性、普適性,而應當綜合本學科國內外主要的成果,特別是對于作為基礎課程的“文學概論”課,它應具備較強的知識性,應當在綜合整理前人的科研成果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具有普適性的文論體系,而不宜過多的強調編寫者個人的學術興趣。其中應特別注意文學理論研究成果的繼承與創新問題,如果我們缺乏對當代學者科研成果的吸納,教材便往往缺乏時代感,與時代相脫節,但同時也應注意到對以往學者研究成果的繼承,如果僅僅因為“創新”的原因而排斥前人的優秀成果,就會使文學理論失去豐富的學科資源而顯得漂浮、淺薄。文學理論教材的編寫者應當具有廣闊的學術視野、海納百川的學術胸襟,把歷史上不同學者關于某一文學理論問題的優秀研究成果吸收到教材之中,而應避免把教材作為宣講個人學術觀念的地方。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間題是教材所涉及的理論的深淺程度問題。20世紀世界文學理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此我國的文學理論研究界也給予了充分的注意,這對于全面地反映當代文學理論的發展狀況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對于《文學概論》這樣的課程,在注意到人們關于文學的觀念的多元化的同時,是否也應當考慮到其作為基礎課程的性質,內容不應過于繁雜,以至于追求面面俱到,造成術語名詞滿天飛的局面。“文學概論作為講授文學理論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知識的課程,是文學理論的初步。文學理論中所包含的各個方面的問題,它都概括地講到,但它只講最基礎的東西,不涉及其中比較專門的復雜問題。它是概論,不是專論”。一方面,文學概論是為大學低年級學生所開設的一門課程,這一階段的學生文學方面的素養還相對不足,如果這一門課過于艱深,亦或面面俱到,必然影響到他們學習理論的效果,甚至影響到他們學習文學理論的熱情。另一方面,師范院校的文學理論課不是培養專業的文學理論研究工作者,其目的是培養合格的中學語文教師,我們在注意到引導學生了解文學觀念的豐富性的同時,是否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學以致用問題呢?因此,對教材所涉及的理論問題的深度與廣度的慎重考慮是我們在教材編寫中所必須注意到的。
就高師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建設而言,傳統上分層開設課程的做法是值得繼承的,在大學低年級以開設文學概論課為基礎,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理論素養。在大學三年級以后逐漸開設中國古代文論、西方文論等文學理論的分支課程,分別在相應的領域作進一步的深人學習。在此之后,可結合師資狀況開設中國古典美學、文心雕龍研究、當代文學思潮研究等專業性較強的專題課程,對這類課程必須突出其選修性質,以適應不同學生的興趣。
問題的關鍵是必須是對每一階段的具體某一門課程開設的價值、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應當有一個較為明晰的認識。從提高學生文學理論素養的需要出發,我們可以把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課程分為三類: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文學概論”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其目的在于向學生介紹歷史上人們對于文學的性質、特征,文學作品的構成以及文學創作、鑒賞及文學發展的一般規律的認識。它是文學理論的初步,基礎性是其基本特征,它的開設一般放在第二、三學期比較恰當。
中國古代文論、西方文論是在學生學習了“文學概論”課,對文學的基本原理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同時經過對文學史的學習、閱讀了一定數量的文學作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更進一步了解中國、西方文學理論發展的一般狀況。它是在“文學概論”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深人,如果說“文學概論”課是側重于對歷史上人們關于文學的本質、規律的綜合性的介紹的話,那么“中國古代文論”、“西方文論”等課程則是深人到中、西方文學理論的發展歷程中,具體了解不同時代、不同理論家關于文學的認識發展過程。這類課程可列為專業必選課,放在三年級開設較為恰當。對于馬列文論、美學原理這些以往在文學理論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課程,就其性質而言,它們在內容、課程性質方面與文學概論課多有重復之處,將其作為必修課并無多大的意義,可將它們歸人選修課的范圍。專業選修課的開設對于學生理論素養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視的,但在這一類課程的開設中應當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必須突出其選修的性質,以適應不同學生興趣的需要。另一方面,這一類課程為提高課,具有較強的學術性,它的開設應當根據各個學校的師資條件而定,在此類課程的開設上,應特別強調教師的學術特長,以保證其學術性,達到引導學生在相關問題的研究中提高理論素養的目的。
在高師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的建設中,對傳統的文學理論課程體系進行改革是很有必要的,我們需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
首先,應加強文學理論課程的實踐性,改變文學理論與文學史、作品選讀之間相互脫離的現狀。文學理論來自于對文學實踐經驗的總結,它源于實踐而又面向實踐,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沒有任何理論可以超越具體的實踐而存在。文學理論并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最終目的,它應當為學生提供理論思維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審美眼光,提高其闡釋、分析具體文學現象的能力,這些能力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就可以實現的,而只能在學生的具體實踐中才能完成。在當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文學理論的教學往往成為抽象的理論灌輸而與鮮活的文學實踐相脫離,理論因為與生動的文學實踐相脫離而顯得抽象、缺乏實際意義。這正是導致學生一方面覺得自己缺乏闡釋具體作品的理論素養,另一方面卻認為高校文學理論課程缺乏實際意義而應當削減課時的原因。針對這種情況,加強文學理論課程與文學史、作品選讀之間的聯系就顯得特別有必要了,以往很多學校雖然也開設有文學批評課程,但也是偏重于批評理論的講授,對于文學批評與鑒賞的實踐性質缺乏充分的注意。與此不同的是,一些高校能夠針對這種狀況,開設文學文本解讀、文學批評實踐等課程,在對具體文本的解讀中培養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這是很值得借鑒的。
其次,注意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時代性,加強文化研究類課程的建設。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伴隨著經濟領域的激烈變革,我國的文化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電視、網絡的普及改變了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也造成了人們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同時,文藝活動前所未有的市場化,這一切“改變了有關‘文學’、‘藝術’、‘審美’的經典定義”。在某種意義上,文學這一傳統范疇與各種復雜的文化現象交織在一起,使中國當代的文化現象呈現出較強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如何適應這一環境的變化而進行文藝學課程的改革呢?這里值得提及的是近年來為眾多學者所倡導的文藝學的“文化論”轉向,文化研究是劇烈的社會轉型期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門類面對急劇變化的現實,打破原有學科界限,進行跨學科綜合交叉,從而形成新的學術應對面的結果。當前大眾文化的興起,影視文化的普及,圖像、網絡文化代替了以往以印刷、出版為基礎的文化傳播方式,這些變化使我們已經很難固守傳統上以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四大門類為中心的文學觀念,適應時展的需要,文藝學學科幾年前已經:出現了“文化論”轉向。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的是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學語文教師,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引導中學生“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這給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培養目標上提出了一個要求:我們所培養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應當具備剖析各種當代文化現象的能力,作為對時代所提出的這一問題的回應,在文學理論課程建設中,我們是否應當開設文化研究類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