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嚴三實課程材料范文

時間:2023-03-21 18:28: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三嚴三實課程材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三嚴三實課程材料

篇1

關鍵詞:新課程 高中歷史 教學效率

一、授之以漁,用好新教材

1、用好“歷史縱橫”和“模塊鏈接”

新教材打破了傳統的以歷史事件發生、發展來編排的模式,要求學生在初中階段有較好的知識儲備,但由于學生差異較大,對大部分基礎知識較差的學生,如空中樓閣,可望不可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用好新教材中的必修及選修課本,要求學生將教材全部準備在手頭上。“歷史縱橫”模塊大多生動、形象,有利于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模塊鏈接”能有效補充歷史知識及歷史背景,有助學生形成對歷史事件的整體認識。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①第5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時可參見必修③第5課《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這樣就能深刻理解古希臘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性,深刻理解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因此,在課堂教學開展前可安排學生自學“學史之窗”和“模塊鏈接”擴展知識面,補充基礎知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補充一些史料,就會提升教學效果。

2、用好“學習延伸”

“學習延伸”模塊的設置,是對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的一大提升,能充分考察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既是對學習效果的檢測又是能力的提升,重在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探究學習能力、查閱資料能力、創新能力、獨立思考習慣。這一模塊對學生要求較高,由于學生個體差異,要靈活安排,不能“一刀切”,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可安排在課后進行。

二、激發興趣,讓學生喜愛物理課

興趣是學生追求真理、探究科學知識的內驅力。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杰羅姆?S?布魯納認為人類復雜的學習活動是不可能以一般的古典的條件反射來說明的。真正的學習應當是內在的,真正的內部動機應盡可能建立在兒童對學習材料的積極主動的興趣上。北師大林崇德教授的研究也證明:學習成績與學習興趣有顯著的相應關系,濃厚的學習興趣能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能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學習活動,為取得優異成績創造良好的條件。

重視設計開場白,讓每一節課的導入都能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導課激趣對于有一定思維能力的中學生來說不應僅僅停留在語言的華麗上,更應該體現在思維的層次上。站在學生成長成材的角度,尋找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使學生在其“發展鄰近區”感覺要學的內容,誘導他們在似乎知道一些,卻又不完全理解時產生對教學內容覺得有必要問一問、搞個明白的心理狀態,從而契而不舍地圍繞教學內容展開教學。

讓學生在富有時代感、探索性的學習中不斷獲得滿足感、成就感,保持學生學習興趣。默里( H?A?Murry,1938)成就動機理論昭示我們在學習活動中,成就動機是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學生能更深入地思考問題。我在認為教學中完全沒有必要照本宣科,而應讓學生在自讀教材的基礎上完成學習內容。學生們自己看書、獨立思考。呆板的說教被活躍的、富有時代感的思維所取代,歷史特有的魅力由此顯現,學生們的興趣自然濃厚。當然,這一過程還要借助幽默的語言、多學科知識的穿插滲透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實現,但更主要的是借助課堂討論辨論、探究性學習等實現。

提供豐富的資料,彌補教材的缺憾,使學生在史料研習中了解真實的歷史,激發并保持濃厚的學習歷史的興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有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這一理論為自主學習提供了基礎。

三、把握好課堂節奏

嚴謹的課堂結構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所在。要做到這一點,使學生學活歷史,我認為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

1、課堂氣氛“嚴”與“活”

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課堂氣氛控制能力。良好的課堂氣氛應該是 既嚴肅又活躍。做到嚴中有活,活中有嚴;嚴而不死,活而不亂。“嚴”表現在:課堂紀律要嚴;教師傳授知識應當注重準確性,做到史實準確、觀點正確,褒貶分明,不可隨隨便便,信口開河;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嚴肅認真地對待,對正確答案要予以肯定,對錯誤的答案要及時糾正。“活”表現在:教師要有親切的面容,和藹的態度;穿插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史料、歷史小故事,講述要耐人尋味;更重要的是對歷史史實的敘述要有層次感,做到深入淺出,生動有趣,既有驚濤駭浪的敘述,更有涓涓細流的描繪。

2、教學過程中“疑”與“釋”的關系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學過程中,教師正確處理“疑”與“釋”的關系,這也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途徑。上課時,可多用一些設問句、反問句來設疑,讓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例如:講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時,我不是簡單地將要點和盤托出,而是提供四則材料,在學生閱讀、思考的基礎上加以點撥提示。當然設計問題要有啟發性和深刻性,不宜過難,也不能過易;不應停留在要求學生用“是”、“不是”來回答上,也不應高不可攀,無從下手,而應難易適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

四、結束語

以上所談僅僅是本人在教學中的一些嘗試,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給教育者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課題,因此,如何上好一門課,有待于今后永無止境地探索,逐步充實完善,這樣才能真正地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普通高中新課程放方案學習資料匯編》 2009年11月

篇2

[關鍵詞]校本實驗課程 開發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290122

校本課程的核心理念在于將課程開發活動與具體的學校情景相結合,使之更切合教學實際,并滿足不同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因此,校本課程的研究和實踐是國家課程開發模式的重要補充。[1]本文以“綠葉中色素的提取與分離”實驗為例,具體闡述實驗課程的開發。

一、實驗目的

在開展教材實驗時,我們往往遵循教材的要求進行實驗,因為教材給的實驗步驟和材料用具都是最優化的。如高中生物必修一第5章第4節實驗《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要求學生提取綠葉中的色素,然而我們身邊卻有各色的植物葉片。那么,這些紅色或黃白色的植物葉片,是否也能夠提取和分離出4種光合色素呢?基于此,設計本實驗,主要目的就是解決這一問題。此實驗研究是課本實驗的拓展。

二、實驗原理

(1)葉綠體中的色素能夠溶解在有機溶劑中,并且因其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而發生分離。

(2)有的植物葉片也會富含花青素而呈現出紫紅色。

(3)花青素是水溶性色素,不會隨著層析液分離,因而不會掩蓋光合色素分離的色帶。

三、實驗用品及實驗步驟

(一)選取新鮮葉片(編號與以下步驟相同)

1.菠菜(作為對照);2.金縷梅科紅花木;3.木犀科金森女貞;4.十字花科卷心菜;5.白蘭即將脫落的枯黃葉片。

器材:干燥的定性濾紙,試管,棉塞,試管架,研缽,玻璃漏斗,紗布,毛細吸管,剪刀,藥勺,量筒,天平,質量分數為98%的乙醇,游鲆骸

(二)實驗步驟

1.提取葉片中的色素

(1)各稱取5g新鮮葉片,剪碎,放入研缽中(盡量不選取葉柄)。

(2)向研缽中放入少許SiO2、CaCO3,再加入10mL質量分數為98%的乙醇,迅速充分研磨。(不使用無水乙醇,是為了能同時提取出花青素,以便在分離中能觀察到花青素與光合色素性質的差異。紅花木和白蘭葉片較硬,纖維含量較多,較難磨碎,可適當增加SiO2添加量,適當延長研磨時間)

(3)將研磨液迅速倒入玻璃漏斗(漏斗基部放一塊單層尼龍布)中進行過濾。將濾液收集到試管中,及時用棉塞將試管口塞嚴。1號濾液呈綠色,2號濾液呈紫紅色,3號濾液呈黃綠色,4號濾液呈青綠色,5號濾液呈褐黃色。

2.制備濾紙條

將干燥的定性濾紙剪成略小于試管長與直徑的濾紙條,將濾紙條的一端剪去兩角,并在距這一端1cm處用鉛筆畫一條細的橫線。

3.濾液畫線

(1)用毛細吸管吸取少量濾液,沿鉛筆線均勻畫出一條線;

(2)待濾液干后,再畫一兩次。假如現象不明顯,可通過加粗濾液線、增加劃線次數來獲得較為明顯的觀察效果。

4.分離色素

將適量的層析液倒入試管中,將濾紙條(有濾液細線的一端朝下)輕輕插入層析液中,隨后用棉塞塞緊試管口。注意:不能讓濾液細線觸及層析液(可用小燒杯代替試管,用培養皿蓋住小燒杯)。

5.觀察與記錄

觀察色素擴散情況,當對照組第一條色素帶接近試管口或燒杯口時,同時取出5條濾紙條,觀察濾紙條上出現了幾條色素帶,以及每條色素帶的顏色。將觀察結果記錄下來。

6.重復實驗

每種葉片多做幾條色素帶,避免由于實驗操作誤差導致結果不同。

四、結果分析

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五、思考與小結

(1)“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雖然有很多探究點,及很多可以引導學生改進的地方,但是學生們常常看見身邊的花壇、道旁綠化有很多非綠色葉片的植物,興趣濃厚。實驗材料源于學生的興趣,源于生活,如紅花木、金森女貞、白蘭都是校內種植的綠化植物,卷心菜來自學校的食堂。

(2)紅色葉片液泡中含有大量花青素,掩蓋了光合色素的顏色而使植物葉片呈現出紫紅色,因而其研磨液和濾液都呈現紫紅色。紫紅色的葉片并不代表光合色素含量低,從2號結果可見,紅花木的4種光合色素,含量均較高,因而色帶分離現象明顯。

(3)紅花木、金森女貞、白蘭的葉片較硬,難以研磨,因此二氧化硅的添加量可稍微增加,同等操作下得到的濾液中,光合色素含量也較少。假如畫濾液線時太細,則光合色素顏色很淡,難以觀察得到,所以必須加粗,才有可能觀察得到比較明顯的現象。可見教材的實驗步驟只是一個常規步驟,在開展實驗的過程中,可依據情況適當修改。

(4)金森女貞與卷心菜整體感官呈現黃白色,因此學生在實驗之前推測其結果可能相差不大。但結果出人意料。可知,人之所見不一定為事實,實驗的魅力就在于能夠從一定角度相對還原事實。

(5)本實驗是校本實驗課程的一個典型,是教學與興趣的結合、教學與生活的結合,既能完成教材要求的教學任務,也能鍛煉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了雙贏的目的。

篇3

【關鍵詞】高職 數控 就業調查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9C-0071-03

根據教育部文件精神,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高職院校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而課程體系建設和課程改革則是核心,其目的是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所需合格人才,服務于社會。為掌握畢業生服務社會的質量,對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2011-2015屆數控技術專業489位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調研,并提出數控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思路。廣現職地處老少邊山窮地區,在生源質量、辦學能力等各方面條件相對不足,其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思路對同類院校具有借鑒意義。

一、數控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統計數據分析結果

(一)就業質量不高,提升潛力不足

從表1各年級收入情況表可知,首次就業和當前就業的工資收入相對較低,首次就業絕大多數處于1500-3500元,當前就業處于2500-4500元,各屆畢業生工資收入平均數均低于我國高職高專平均數4640元,數控專業就業收入水平相對較低。

表2數據表明,首次就業在機械行業中從事一類工作的平均為62.13%,二類為19.93%,三類為4.16%,近2/3在一線,其中絕大多數從事簡單的機床操作,技術含量低,就業質量不高。當前就業從事一類工作的平均為24.61%,二類為24.06%,三類為3.8%。兩次就業比較,從事一類工作的減少37.52%,二類增加4.13%,三類減少2.16%,即首次就業從事一類、三類工作的只有4.13%提升為二類,其余的都已改行,說明畢業生在本專業提升能力不足。

(二)就業對口率總體偏低

各年級數控專業畢業生就業對口率統計數據見表2,可見,首次就業對口率平均為35.55%,當前就業平均為10.65%,兩者都遠低于我國同期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就業對口率(約60%)。

(三)專業人才流失嚴重

表2數據可以看出,首次就業時從事數控行業平均為35.55%,從事非數控機械行業平均為50.67%,從事非機械行業平均為13.78%;而當前就業,從事數控行業平均為10.65%,從事非數控機械行業平均為41.08%,從事非機械類行業的比例平均48.27%。從數控行業流失24.9%,非數控機械行業流失9.59%,進入非機械行業增加34.49%,其進入非機械行業的增加量與從數控和非數控機械行業的流失量幾乎相等。

二、數控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從上述調查分析結果來看,數控專業就業現狀并不樂觀,其原因主要是教學質量不高,畢業生專業知識、操作技能不過硬,導致競爭力不強,而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在于課程體系的設置,下面結合畢業生質量和就業現狀,總結出近幾年數控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方向缺乏重心

我國高職數控專業培養方向有數控加工技術和數控維修,從近年加工類和數維類核心專業課程課時量一覽表(見表3)可知,加工/數維比例值在2011屆最大,為4.73,2012級最小,為1.29,往后逐年上升。從圖1可知,除2011屆以外,加工/數維比例值越大,從事本專業工作比例就越高,其原因主要是2011屆的實訓設備只有3臺數車,學生實操訓練課時相對較少,而從2012屆開始,數車、數銑數量增加到30臺,學生實操課時大幅增加,操作技能得以提升,所以從事本專業工作的信心大增。由此可知,培養方向缺乏重心將導致學習內容多而不精,學生的加工、數維技能都不扎實的不良后果。

(二)基礎理論相對缺乏

近年數控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效果趨向中職化,從表4各年課程體系理論與實操課時量一覽表可知,理實比在逐年下降,主要體現在實訓設備不斷增加,操作技能不斷提高,而理論課程不斷減少,部分理論性雖強但實用的基礎知識沒能有效融入教學項目中,如公差與配合、測量技術、材料與刀具、加工工藝與工裝設計等課程中的實用知識點,隨著課程的取消而被刪除,造成學生缺乏必要的理論知識作為指導,影響了技能的應用拓展和創新發展。

(三)課程體系建設缺乏系統性

課程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課程標準、教學方法、師資力量和教學設備等各方面需要同步進行,系統性不足主要體現在:近年課程體系雖已將原學科課程體系理論性強的課程刪除,但其中實用性強的必需知識點并沒有整合到教學項目中。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支持力度不斷加大,高職院校教改項目研究的時間緊任務重,加上邊遠地區院校師資力量薄弱,項目建設經驗缺乏等原因,導致一些項目的申報、推進、驗收都缺乏系統研究,如申報材料、設備采購方案、改革方案等材料由一兩個人完成,也沒有進行論證。課程改革局限于專業課程,多數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改革沒有同步跟上,導致學生人文素質低,思想境界不高,缺乏對事物的正確判斷和認識,學習目的不明確等問題。課程教學、考核缺乏統一標準,同一門課的不同任課教師根據教材和各自的教學水平選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導致各個班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質量都不盡相同,知識點無法有效銜接,將導致課程體系混亂、教學效果弱化、課程銜接不緊等問題。

(四)缺乏專業定位和職業發展教育

數控專業畢業生首次就業對口率遠低于我國高職高專同期平均就業對口率,表明數控畢業生從一畢業就不愿從事本專業工作,其主要原因是數控專業畢業生對本專業的認同感不強,沒有認識到本專業潛在的發展空間,更沒有達到“匠工”的思想境界。因此,應當在課程體系中融入數控技術專業文化的內容,加強數控專業從業人員的自身定位教育和職業發展規劃教育,增強學生對本專業的榮譽感和認同感,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職業發展規律,排除就業初期帶來的困擾和急躁情緒,提高就業適應性和忍耐力。

三、數控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路

課程體系是培養出合格人才的基礎架構,在建設過程中,應當以培養目標為出發點,尊重知識和技能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下面就數控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構建思路。

(一)確定培養方向

數控專業培養方向的確定,主要從生源和就業兩個方面來考慮:欠發達地區生源基礎相對較低,近半數為2+3、3+2、五年制學生,他們形象思維較強,對加工操作興趣濃,而對抽象的電氣、PLC、單片機、控制編程等方面不感興趣,基礎較差,缺乏抽象思維。同時,加工類崗位需求量大,主要包含數控操作工、數控編程工藝員等,占所有數控專業人員82.6%以上,從近年廣現職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絕大部分是從事數控加工類工作,由此可見,在欠發達地區的高職院校應當以數控加工技術作為培養方向。

(二)確定能力目標

數控加工技術方向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掌握數控技術的理論知識、應用技術和操作技能,從事數控設備操作、數控加工與編程、數控設備檢測和維護、數控設備營銷等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根據調研,企業對畢業生所需技能前十排名見表5,其他還有英文閱讀、應用文寫作等,可見,基礎能力最重要,如機械識圖、辦公軟件使用等,其次是專業能力,如工藝與工裝設計、機床操作、質量控制等。此外,職業素養是人才得以提升的基礎,貫穿職業全過程,如吃苦精神、執行力、團隊協作、溝通表達等,這些都應當是重要的培養目標。

(三)專業基礎連續貫通,理論實踐深度融合

首先,高職課程體系有別于學科課程體系和中職課程體系,不能過度偏理論或操作,尊重認知規律,對各門課程的知識點進行選擇,并按公共基礎能力、專業基礎能力、核心專業能力逐級編排,見表6教學計劃表(精簡),確保課程的設置滿足企業對從業者的能力需求。其次,應以項目化教學為載體,實現理實深度融合,以知識應用和技能提高為根本目的,不斷完善課程標準。最后,在后續課程項目中,對所學過的知識和技能,應設置有應用環節和相應的考核點,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堅持德育為先,強化職業發展教育

教育各級主管部門要求職業教育以德育為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關注學生職業生涯和可持續發展需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課程體系德育模型見圖2所示,各種教學載體都以德育為中心,服務于德育,其中,公共課培養正確三觀,專業課傳授本專業職業特點和發展趨勢,第二課堂培養本專業學習興趣,技能比賽提高知識、技能綜合應用水平和專業榮譽感,由此帶來的成就感進一步強化正確的三觀。

總之,課程體系優化是一項系統工程,要以問題為導向,緊扣培養目標,堅持德育為先,關鍵是做好課程設置和課程標準建設,統籌協調師資和設備,強化考核評價,重視過程監控和專家論證,制定出適應社會發展的數控專業課程體系,培養出滿足企業需求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金曉嚴.“訂單驅動”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就業穩定性研究――以高職物流管理[J].物流技術,2013(2)

[2]唐明.高職畢業生就業穩定性的現狀及提高對策[J].職教論壇,2013(23)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廳一般課題(GXGZJG2015B255)

篇4

【關鍵詞】建筑力學;內容重構;教學模式;考評改革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9 -0148-01

一、前言

建筑力學是建筑工程、工程監理等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其特點是基本概念多,邏輯性強,可以說,沒有力學就沒有建筑工程專業。

但是,目前的高職建筑力學理論教學課程的安排不利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主要體現在教學單元太小,前后聯系不強,部分內容重復,容易造成學生基本概念的混淆。

二、現有建筑力學課程內容分析

目前,高職建筑力學教學仍然延續傳統土木工程專業本科三大力學教學內容與順序,即按照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和結構力學的順序進行講解,這樣安排教學內容的好處是循序漸進,便于學生掌握,但缺點也顯而易見,學生在后續課程的學習和以后的畢業設計、工作中,需要按照工程設計的過程,重新組合學過的力學知識。比如在后面學“建筑結構”和“鋼結構”這兩門課程時,將涉及到單桿、連續梁、剛架、桁架等結構形式,需要運用荷載計算、結構簡圖、桿件平衡、內力計算、內力圖繪制和強度、剛度、穩定性的校核等力學知識;在“土力學與地基基礎”這門課里,需要用到荷載計算、軸力計算、應力計算、強度理論、變形計算等力學知識。可以看到,在后續課程中運用力學知識,有兩大特點,一是基本概念的應用,二是運用力學知識結合本課程特點分析相關問題。此時,對建筑力學的運用不再按照力學教學的順序進行求解,而是按照取隔離體、計算反力、計算內力、驗算強度或計算截面的過程分析問題,這就需要學生能夠靈活選用所學力學知識,事實上,這個過程并非所有學生都能做到。

因此,如果能夠按照先計算反力,再計算內力,最后進行強度,剛度和穩定性計算的順序進行力學教學,將會對學生以后運用力學解決問題,提供莫大幫助。

三、教學內容的重構

為了使學生能夠在后續課程中順利運用建筑力學知識,課題組按照反力計算、內力計算和強度、剛度、穩定性計算的順序重新構建了教學順序,并編寫了相關教程,整個體系分為七大部分,分別是:1)力系平衡;2)平面桿系幾何組成分析;3)靜定結構的內力與位移;4)

超靜定結構的內力計算;5)桿件的強度條件;6)桿件的剛度條件;7)壓桿的穩定性條件。通過與傳統教學安排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到,整合后的力學體系,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更契合現場工作流程。

為了更好的突出高職力學教學“實用,夠用”的教學原則,課題組在編寫教材時,刻意省略了材料力學和結構力學中重復的知識或公式的推導部分,比如關于結構位移計算,就將材料力學中的公式法去掉,全書的位移計算只使用圖乘法。針對高職土建專業的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方向大多是施工單位,設計單位幾乎沒有的特點,在列舉實例時,突出了施工現場的例題背景,以符合職業教育中“職業性”的要求。

四、教學方法的轉變

為了與新的教學順序相匹配,并突顯高職教學的“職業性”要求,課題組在教學內容改革的基礎上,對教學方法也進行了相應的變革,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一)任務單導學法

任務單導學法以自主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以突破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為著力點,是建構主義理論在教育教學中的一種具體運用。

實施時,首先要講解一下新的知識點,講解重點在于解決任務單布置的任務時可能遇到問題的知識點上。其次是布置任務,比如在講解軸向拉伸和壓縮強度計算的知識時,可以先建立以解決工地起重機吊裝時纜繩的直徑的選擇為主任務的任務單,然后根據解決問題的過程,從最基本、最簡單的平面匯交力系的求解開始,依次建立:求解纜繩拉力任務單、求解纜繩應力任務單、纜繩強度校核的任務單。然后是學生完成任務單和任務評價。

(二)課程大作業法。

類似課程設計,是綜合利用本門課的知識來解決一個綜合問題

,以此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綜合理解和應用能力。如框架梁柱的內力計算,它涵蓋了荷載的計算、計算簡圖的選取、力矩分配法、內力圖的繪制方法等知識,可以看做是本校建筑力學教學改革的成果檢驗。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傳統建筑力學的考核模式單一,考試偏向大量的計算,且考核只采用期末考試加平時成績,忽略了分析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在在課程中的地位,最終的課程成績沒有體現運用力學概念的過程。此外,考試內容亦不甚合理,考核多強調力學的理論性和計算性,試題基本上是例題的翻版,不利于學生力學思維的培養。

為了修正傳統評價方法的缺點,課題組設計了一套緊貼施工現場的標準化試題,形成題庫,與網絡相結合,學生平時就可以在網上抽題練習,提交后,后臺自動給出分數,算作平時成績,考試也采用標準化試題,大部分題目為基本概念的運用,幾乎沒有繁瑣的計算。同時,加強平時的形成性考核,注重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考核可以采用作業、課堂提問、討論、報告、論文、設計、制作、實驗操作等多種方式,著重考核學生的思維方法、思路和見解等,以檢驗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通過過程性評價,從根本上改變應試教育長期制約學風、考風建設的狀況,促進學生良好品質的養成。

六、結 語

本課題組將前述教學架構和考核評價方式,在我校11級監理專業的建筑力學課程中進行實踐,效果良好,主要表現在成績的提升和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有了較大的提高,課堂上能夠主動思考,經常出現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思路。

高職建筑力學的教學改革是一項不斷摸索和探索的過程,建筑力學的教學改革應本著以學生為主的原則,不斷加強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采取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必要的力學知識與力學應用能力,為他們學習后續課程或者為今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

參考文獻:

[1] 宮素芝,高職建筑力學教學改革[j],山西建筑,2009年第25期,221-228

[2] 盧玉林,王麗等,面向工程應用的建筑力學教學體系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0年第34期,175

[3] 楊亞琴,任務單導學法在建筑力學教學中的應用[j],實踐與探索,2012年第1期,140-141

[4] 王文華,淺談《建筑力學》的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1年第10期,42

篇5

一、以發展為主旨的教學思想貫穿探究始終

小學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它必須從全體學生出發,從具有典型意義的活動出發,再回歸到學生的發展上。

1. 面向全體,淡化知識性目標。“食品衛生與健康”這一主題的產生主要源于某校的一例食物中毒事件。通過此次主題活動,讓學生了解食品衛生與健康之間的關系,是本次活動的知識性目標。主題確定后,全班同學自由組合,兵分四路,分別從走訪校門口的小吃店、調查超市的商品、采訪市防疫站有關人員、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及綠色食品四個方面進行科學實踐調查活動。一周后交流調查情況,交流后,還通過科學實驗等方法對收集的食物樣品是否衛生進行了科學檢測。我們欣喜地看到,全班每一位同學都能積極地參與自己喜歡的一項調查活動。憑借知識性目標的載體作用,在淡化“食品衛生與健康之間的關系”這一知識性目標的基礎上,真正做到了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獲。

2. 以人為本,突出發展性目標。在科學實踐活動中,我們充分尊重學生,將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宗旨的教學思想貫穿始終,因此,“突出發展性目標”是本次活動的顯著特點。教學中,從完成調查過程,匯報調查結果,到課堂交流學習,觀察實驗等均是學生自我主持完成的。教師沒有按部就班,制訂詳細的教學步驟,只是在導、放、收上作宏觀調控,創設了一個“怎樣鑒別食品是否衛生”的問題情境,提供了一套有結構、多樣化的材料,如顯微鏡、酒精燈、燒杯等,讓學生在開放的時間和空間里自主探究,總結發現,使學生成為探索者、發現者,從而提高其學習和創造能力。學生個性得到充分張揚,敢于把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呈現在課堂上,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在調查的一周多時間里,學生充分自主地查、訪、思,真正參與到問題的發生和解決之中。可以說,這一周多的調查過程就是學生的發現過程,課堂上精彩的發言,獨具個性的記錄,就是學生主體發展的過程。

二、以事實為基礎的探究實踐凸顯科學魅力

“食品衛生與健康”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一切活動都圍繞這一主題展開,讓學生從身邊的實踐活動中釋疑解惑。

1. 充分實踐,積累事實。《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更廣闊的天地。”基于以上理念,在活動中,我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搜集整理材料、進行思維加工,讓學生在充分的科學實踐調查活動中,去觀察、實驗,去積累事實,發現新知,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教學。調查校門口街道小吃店衛生和超市商品的成員采用拍攝圖片和視頻的形式,讓事實說話;了解相關法律法規的小組則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對市防疫站的相關人員進行采訪,了解相關法律常識,并參觀了站內有關食品安全檢測的設備;還有小組的學生通過父母從農村帶來無污染的蔬菜瓜果,詮釋什么是“綠色食品”。什么是“科學”?達爾文說,科學就是積累事實,發現規律。由此看來,以實踐為基礎的教學內容,在學生積累事實、探究過程中凸顯出科學的魅力。

2. 分享體驗,建構聯系。課堂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們設計了“我的新發現”報告單,讓學生在驗證食品是否衛生的探究過程中,將有新發現的現象如實填寫到報告單中,一個新發現就畫一個。科學的探究課堂永遠是靈動的。在實驗過程中,有的小組同學用燒杯加熱過期牛奶,發現牛奶變成“豆腐花”,個個驚詫不已;有的小組同學用顯微鏡觀察發霉的柑橘皮,看到皮上呈念珠狀的真菌時,個個大呼小叫。教師對此沒有太多的干預,只是適當引導,適時肯定,在交流分享中,互相補充,運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建構了“食品衛生與健康”的關系。

三、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過程促進素養形成

科學素養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實踐活動,是促進學生科學素養形成的重要手段。

1. 自主探究,激發潛能。本次活動中,學生經歷了一次自主探究:(1)質疑,提出問題:這種食品是否衛生新鮮;(2)預測,作出假設:這種食品可能變質了(也可能是衛生的);(3)實驗,動手操作:設計實驗,搜集證據;(4)分析,觀察驗證:尊重事實,做出判斷。在這種思維的指導下,學生的行為是最有意義的。孩子們嘗試獨立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典型的科學探究過程,科學的魅力往往就隱藏在這些活動里。這樣的活動,不僅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在張揚學生個性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潛能,促進他們科學價值觀的形成。

2. 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科學課程標準》強調,要使每一節課成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 要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分解落實到每一節課中。課堂要從學生的實踐基礎出發,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入到科學課堂中來。由于學生有了充分的實踐經歷和體驗活動,探究過程必然表現出更大的自主性,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在課堂上,雖然每組研究的食品不同,方法不同,效果也不一樣,但是,重要的是,每個學生從不同的途徑都獲得成功的經驗。學生在調查活動和動手操作時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實驗,實際上就是在把自己頭腦中已有的知識體系和當前的學習內容、生活實踐有機整合、有機聯系,這就是在研究科學。

篇6

一、選材要力求真實

“真實”就是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生活是什么,就要求學生寫什么,心里想什么,手上就怎么寫;千萬不能胡編亂造。只有是真實的材料,它才可能是更加典型、更加新穎、更加感人的材料,也才能更加突出文章的主題思想。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為例,“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其中,“黑布小帽”“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這些表示穿著色彩特征的短語無不真實照應了祖母去逝、父親賦閑在家的家庭悲涼氣氛;而“探”“攀”“縮”“傾”等表示動作的詞語又極為真實而傳神地刻畫了父親爬月臺時的情形。可以說,讀到此處,沒有誰不被一個真實而樸素的父親的行為所感動。假如父親沒有去車站送“我”,假如父親沒有給“我”買橘子,假如“我”沒有親眼目睹父親的“背影”以及父親爬月臺時的情形,那不管朱自清先生是怎樣的文學大家,不管他有何等高妙的技法,閉門造車,都不可能寫出如此細致感人的細節。

內容真實是成功寫作記敘文的根本保證。一切成功的作品,小到像《背影》這樣的精致小品文,大到像《紅樓夢》那樣的鴻篇巨制,都必須緣源于生活,必須以真實的生活為基礎。當然,我們所說的真實并不是要求學生將生活原封不動地搬到文章里去,應當允許他們在更高的層次上對生活進行藝術加工,“不必是曾有的事實,但必須是會有的事情”,我們應當指導、樂見他們對已有的生活素材進行合乎情理的藝術提煉、組合、變形,這和閉門造車、胡編亂造是完全不同的。

二、選材要注重典型

所謂“典型”,就是要求所選材料在表現主題思想方面要最具有特征、最有代表性、最有表現力、說服力。選擇典型材料是對在選擇真實材料基礎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寫作的過程中真實的材料可能有許多,到底選擇哪些材料來表現主題,這就需要學生以百里挑一的嚴格態度去遴選材料。一則材料不用則已,一旦用了,就要能獲得以一斑而窺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的效果。老舍先生說的“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就強調了選材要注重典型。

比如,同是寫吝嗇鬼的形象,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刻畫了嚴監生,用的是他在臨死前還嫌點兩根燈草費油而遲遲不肯咽氣的細節;而巴爾扎克卻是這樣描寫老葛朗臺臨終表現的,“……神甫把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邊,讓他親吻基督的圣像,他卻作了一個駭人的姿勢把十字架抓到手里,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兩個材料的典型性在于通過兩個人物帶有不同歷史、民族、階級特色的個性化細節,活靈活現地表現了他們視錢財如性命的性格的“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嚴監生的舉止活脫脫地表明了他不過是一個吝嗇、刻薄、保守的中國式封建地主老財,而老葛朗臺的行為則顯示著他作為西方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暴發戶的貪婪、瘋狂和掠奪的個性特征。如果把他們的動作置換一下,就顯得不合情理;如果僅僅一般化地描寫他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總想“把一個錢掰成兩半花”,那這樣的吝嗇鬼形象在每個社會都俯拾皆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樣的材料就缺乏個性,也不會獲得典型性材料所具有的感染力。

三、選材要新穎

“吃別人嚼過的饃不香”,同樣,簡單地使用人家用過的材料只能倒別人的胃口。許多教師在批閱作文時都有這樣的經歷,同一個題目,一些學生寫的卻是相似的內容,有的甚至是多年前就已經見過的材料,這些陳舊而雷同的材料只會造成老師的視覺疲勞,要得高分幾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寫父親的勤勞,一些學生可能會寫父親起早貪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這樣的父親確實勤勞。而當代作家李森祥在《臺階》中卻另辟蹊徑,通過寫父親洗腳來表現父親勤勞的美德:“他的腳板寬大,裂著許多干溝,溝里嵌著沙子和泥土。……盆水冒著熱氣,父親就坐在臺階上耐心地洗。因為沙子多的緣故,父親要了個板刷在腳上沙啦地刷。后來父親的腳終于洗好了,是泥土的顏色。我為他倒水,倒出的是盆泥漿,木盆底上還積了一層沙……”在文中,作者反其道而行之,不寫父親如何辛勤勞作,而是寫父親享受洗腳的過程,不能不說在“新”字上鉚足了功夫。

要做到材料“新穎”,就要鼓勵、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留心生活,力求從平凡的生活中發現新的材料,從熟悉的生活中發現新的角度。朱自清先生能從臃腫頹唐的“背影”中發現父愛,不能不令人稱奇;李森祥能從父親的洗腳中體味出父親勤勞的美德,不能不令人佩服。

四、材料要注意詳略

篇7

一、注重隊伍建設,提升師資素質。

俗話說“青年興教育興”,近幾年,隨著我校規模的擴大和教育學生發展的需要,教師隊伍不斷壯大,我校調進或招聘的青年教師較多,而絕大多數是剛從學校畢業的大學生。他們熱情高、干勁足、有拼勁,觀念新,但缺少的是教育教學經驗和駕馭學生的方法。而老教師觀念相對陳舊,現代化教學技術水平較低,教學手段落后,但教學經驗較豐富。如何使新老教師之間互補,取其長為我用,共同提高教學理念,優化教學設計,教有特色,教育教學水平向更高層次邁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而迫切的問題。為此,教務處圍繞培養青年教師組織了上崗課、過關課,并及時召集聽課小組成員進行評課,為青年教師的發展搭建了平臺,效果良好。

二、強化過程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工作,教學工作的目標是提高教學質量,而教務部門則是學校的主管部門,為此,本學年我們主要做了:

1、落實“六認真”檢查。學校要提高教育質量,必須依靠全體教師的認真工作。我們加強對教師的教學工作“六認真”的考核工作。開學初,全體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考綱和學生實際情況,制訂好本學年的教學進度,教務處堅持每月一次教學“六認真”檢查,定期、定時、定點檢查教師的備課和作業批改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與教師溝通,使教學工作落實到實處。

2、開展校內教學比武。教學比武為廣大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本學年我校舉辦了教師辯論賽、青年教師集體備課展示課等。全面比較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教學基本功,廣大青年教師均能積極參加,成績顯著。

3、嚴格規范考試。考試是教學常規不可缺少的環節,為此,我們嚴格考試過程,嚴格考試紀律,發揮考試功能,了解真實情況,營造公平競爭氛圍,調動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我們精心制定考試方案及相關材料,做到方案落實、責任落實,加強監考過程管理,整頓考紀、考風。每次考試試卷都是密封裝訂后批改,流水作業,以保證考試成績的真實可靠和公正。考后認真組織閱卷,做好試卷分析工作,召開年級質量分析會,找出存在問題并提出相 應的改進措施,使教學更具實效性。本學期除了組織好常規性考試之外,還組織了高三語、數、外會考工作,做好高一、高二會考報考工作。

三、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要充分認識課堂教學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中的關鍵性作用,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作為突破口和切入點切實抓緊抓好,努力造就一支業務過硬、勤于育人、善于創新的教師隊伍,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本學期配合高中三個年級組,分別進行全面的聽課檢查和督導,通過聽課,了解各任課教師上課狀況,規范上課常規,激發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本學期也加強對教師相互聽課的突擊檢查,促進教師相互聽課。

四、突出重點、加強畢業班工作。

1、加強畢業班工作的領導。學校成立了高三畢業班工作領導小組,校長親自擔任組長,積極深入班級、 深入課堂、了解真實情況,定期、不定期地研究解決高三的教育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協調各班各學科的平衡,使各項工作開展得更細、更實、更好。

2、認真學習和研究高考復習的指導性文件,高三各備課組能較好地把握高考復習方向,突出強化了訓練工作,提高了復習工作的實效和質量。科學合理地安排好復習課,做好專題復習的計劃,復習計劃落實到每天每堂課,精心備好復習課。復習課不走過場,做到:目標明確,思路清晰,層次清楚,重點突出。抓好基礎知識的過關率,在落實上下功夫。在課堂教學上,積極提倡精練細析,講練結合。做到:有考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講。并及時做好情況分析,及時查漏補缺。

3、加強畢業班教學的分析研究。本學年教務處充分發揮了高三年級組的作用及各學科備課組職能,及時調整好復習計劃,研討新的《考試說明》,比較新的《考試說明》與往年的差異,把握高考的方向,提高復習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五、組織活動,豐富校園生活。

本學期教務處主辦第十七屆校園文化藝術節。內容包括師生文藝表演、師生書畫作品展、教師辯論賽、教師排球賽、田徑運動會、學生籃排球賽等。師生同臺表演,增進了師生感情,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和凝聚力。十月份組織了全校教師參加全旗大合唱比賽,并獲二等獎。十二月份組織學生參加全旗一二.九公路越野賽,并獲高中組團體總分第一名。同期組織了校內一二.九運動。

六、認真做好圖書室、閱覽室管理工作。本學期學校閱覽室又增添了二十多種報刊雜志,為教師查閱資料,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為學生提供一個拓展思維,提高修養的讀書環境,有利于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學習氛圍。

七、認真做好檔案整理工作,并接受教體局督導評估檢查。

八、不足之處

1、原計劃召開的課堂教學與課堂管理經驗交流會未能如期進行。

2、對于查課中存在的問題,只是采取了批評教育的方式,處罰力度不夠。

總之,教務處工作在校領導的領導下,將站在新的更高的起點,為實現新的更高的目標而努力。這是上級及學校對我們工作的要求,更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鞭策。

2017高中教務主任述職報告二:

本年度教務處圍繞學校工作總目標(爭創省四星級高中)和學校工作具體目標(增強“四個意識”,做好“八項工作”),在教學管理上,繼續在“嚴”、“細”、“實”上狠下功夫,帶領全體教師扎實苦練教學內功,取得了較顯著的成效。

在完成常規工作的基礎上,本年度重點做了以下幾點工作:

一、切實加強了學校教學全過程的監管力度

1.針對學校教學現狀,多方聽取意見,起草并制定了教學常規“五認真”的細則及考核辦法,組織學科組、備課組認真學習并貫徹執行。對教師的評價不單純以成績來論成敗,而更注重過程。學校又一次蟬聯了無錫市常規管理先進學校。

2.對認真上課這一環節,實行了“推門聽課制”。配合校長室及時做好具體的組織工作、評議工作和信息反饋工作,促進了每一位一線教師充分重視每一節課的教學,努力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

3.對認真批改作業和認真輔導學生兩個環節,采取了三條監控措施。一是凡有學生、家長舉報,教務處必一查到底,本年度三位學生家長有反映的老師,都得到及時的提醒和警告;二是不定時向學生問卷調查及開座談會調查,本年度共調查了三次;三是由教務處直接抽查,做好評估記錄。

4.根據不同年度,提出了不同教學目標達成度,加強了各年級教學質量的監管,責任到備課組,責任到個人。

二、切實抓好提升教學質量的工程

1.本年度,我們開設了44個研究性學習課程,完成了82本校本課程的編寫工作。

2.各科教學做到“低起點,小坡度,生基礎,多輔導,勤反饋”,控制難度,講究效度,切實提高了教學質量。高一高二市統考成績均列同類學校的前茅。

3.打好了高考攻堅戰,確保了XX年高考本科一次性進線率和各科總均分名列城區第四。錄取本科學生338人,專科144人,升學率為92.2%。

4.打好了中招爭奪戰,確保了XX級生源有了進一步的改善。今年的招生我校位于城區第四。

5.抓好各級各類學科競賽活動。學科競賽中,學生獲省化學奧賽三等獎2人,省生物奧賽二等獎3人、三等獎27人;全國英語競賽三等獎14人;全國中學生金鑰匙科技競賽獲二、三等獎7個;江蘇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一等獎1名;在江蘇省第xx屆“海中杯”機器人大賽中,學校代表隊獲高中組團體獎一個,單項二等獎3個、三等獎1個。

6.完成了高二信息技術省會考的工作,通過率達95.1%,完成了高二理化生實驗會考和高一、高二省勞技會考,通過率都為100%。

三、積極穩妥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

1.本年度是我省全面介入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第一個年頭。一年中,我們在教育觀念、教師培訓、課程管理、物質保障、實際操作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先后組織近200人次的老師參加了全國、省、市新課程培訓。

2.在新課程教學管理中,我們努力做到多思考、善交流、勤總結。制定了《市北高中課程改革實施方案》,先后召開年級研討活動2次,組織教師論壇活動1次。

3.成功地組織了帶有新課程教學理念的27節大型對外公開課,擴大了教師、學校的影響。

4.連續7次組織每批12人以上的老師到兄弟學校聽課學習。

5.由于我校對于新課程思考的較多、較早,各項工作相對在兄弟學校的前列,教研中心14次學科的研討活動選在我校進行。

6.近半年來,我校共有生物、歷史、政治等8門學科10位教師對外開設新課程研討課與觀摩課,其中歷史教師沈璐逸代表無錫市歷史學科面向全省開設了新課程示范課。

7.歷史、地理人教版新教材無錫地區研討會在我校舉行,我校過健、徐晶兩位老師開設了大市新課程研討課,受到好評。

四、認真細致做好搬遷的各項準備及四星級高中申報的有關材料

1.圖書館、實驗室、現代信息技術室、文印室積極主動做好各和儀器設備的清理、盤存、捆扎等工作,思考了遷入新校后自身的管理方案。

2.一絲不茍的完成了四星級高中申報的有關材料工作,核對各種數據,收集了有效信息,對照標準,查漏補缺。

不足與需要改進的方面:

1.學生課業負擔還比較重,極少數老師投入和產出之比失衡現象還較嚴重;

篇8

    關鍵詞:歷史;課堂教學;學習方式;思考

    新課程的根本理念是關注人的發展,即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全員發展和個性發展,強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是實現學生發展的主陣地,學生在學校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教室里度過的,探討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發展狀況,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是實踐新課程的關鍵,就當前課程改革而言,在繼續傳統的知識傳授的同時,歷史課堂教學要突出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歷史知識為載體,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的培養,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目標的多樣化

    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關注是學生的認知目標,尤其是知識掌握的狀況,教學目標的指向單一,“新課程目標強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①換言之,新課程倡導目標是多元化,其深層理念是人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的理念并非是空洞的口號,我們不能把全面發展片面理解為智育加特長,全面發展的核心內涵應是多元化課程目標的實現,它要求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每門學科每節課都按照多元化的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實踐教學,真正在課堂教學中達成多元化的教學目標,我們就是較好地實踐了素質教育。但目前不少教師在備課中,不重視目標的制定,主要有幾種情況:〈一〉照搬照抄他人教案和教參中的目標,而不是根據所任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目標;〈二〉簡單地羅列幾個知識點,而對能力培養,方法指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則是隨意處置;〈三〉所訂目標在任何一節課中都可套用,正是由于目標制定的簡單化,導致了落實過程簡單化,上課時將劃課本作為落實基礎知識的方法,將簡單說教作為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方法,我認為要避免教學目標的簡單化,首先要從學科的特點和規律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分析并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從學生角度看,同一年級中學生具有不同的個性心理特征,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都不盡相同,學習目標也應有所區別,使每個學生在每堂課里都有所得。不同年級的目標層次也應有所區別,逐級遞進。從學科的特點和規律看,知識學習、能力培養、方法運用、情感陶冶往往是交織在一起,不能絕對地分出這一內容是培養能力的,另一內容是培養學習方法,另一內容又是樹立價值觀,例如,一節對歷史人物林則徐的教學目標比較妥善的設計是:了解他的生平事跡(基本事實)對人物活動作出評價(思維能力)評價時運用材料放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中(方法)從林則徐身上得到啟示,今天我們學他什么精神(價值觀),而上述幾個方面應是融合貫徹,相互交織的。

    二、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提倡開放式教學,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現階段我省高考“3+x+綜合”模式進一步完善,這種模式的命題思想是從考察知識、考察能力為主,不拘泥于教學大綱,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而高考命題也趨向“開放”表現在情景設置選題的開放性,在答案方面也留給學生更多的發揮空間,增加了加分的機會,體現了高考命題開放性程度。因此,作為中學歷史教學,我們沒有理由不摒棄過去的框框套套,順應時展的要求,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本”必須破除舊的封閉式的教學模式,必須采用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和發展教學方式,即由封閉轉向開放,實行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學生的學習不受時間、空間形式,方法及手段的約束,由學生自由安排,自由組織,自由活動,在民主中探索捷徑之路,雖然這種模式還需完善,但是不容質疑,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乃大勢所趨,我認為實施“開放式”教學模式要強調下列幾個方面。

    (一)開放式課堂教學應是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教學過程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同時也是教學論中的重要理論問題。“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基于此,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②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對把教學看成供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品德的過程,這一傳統觀點的重大突破,根據上述的看法,歷史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如:我在學習漢武帝鑄造貨幣這一知識點時,我出示了一枚五銖錢,然后說:“同學們,一個偶然的機會,老師得到一枚五銖錢。兩千多年前五銖錢充分展示了古人智慧和創造力,請同學們觀察探究以下幾個問題,(1)五銖錢的形狀是怎么樣的?  (2)五銖錢的形狀為什么內方外圓?  (3)錢面的“五銖”兩字是什么字體?  (4)它還告訴我們哪些信息?投影展示平臺出示上述問題后,學生討論了幾分鐘,然后學生自由回答。生動的情景激發了學生探究熱情,他們紛紛回答“圓形方孔”“反映了古人天圓地方的觀念”“篆體或小篆”“古代鑄造技術的提高,便于固定,減輕了重量,便于攜帶,節約了用料等等”這時,我也參與了交流,同學們,五銖錢的鑄造是國家鑄幣的開始,漢武帝將鑄幣權利收歸中央政府,從此中國的貨幣鑄造和發行權完全集中于中央政府,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雖然上述活動出現了課文中好多沒有闡述的內容,不僅學生增加了許多知識,教師也受益匪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情感、體驗和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了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③所以新的課堂教學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活動參與者,幫助者,促進者,形成合作式,朋友式的師生關系,實現由教師“教”向學生“學”的轉變。

    (二)開放式課堂教學應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德國教育家戈特福樂德?海納特指出:“教師凡欲促進他的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在他們的班倡導一種合作、民主、社會一體的作風,這也有益于集體創新能力的發揮”。④一個教師的才干不僅表現為擁有淵博的學識,而且表現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善于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這是使師生互動,達到學生學習方式改變的前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民主平等就是意味教師應在兼顧學習基礎的前提下,盡可能淡化課程實施中曾過度強化的預定性和統一性,以民主和平等姿態接納交互主體的差異性,獨特性,甚至是局限性。”⑤不以預計目標來封閉開放性對話的邊界,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坦誠相待,讓教學充滿人情味,對學生的要求,對學生的說教要嚴而有度,嚴而有情,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與每一個學生交朋友,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出現輕松,又富于創造學習氛圍,才有利于形成研究性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如傳統教學方法在評價影響時,教師就把它的影響有幾個方面一一列舉出來,學生拼命記錄,背誦,單純強調知智的收獲,而心智不能提高,最終學生只能是學習的仆人和知識的奴隸。

    (三)開放式課堂教學應注重開放性。

    開放性教學,即在教學過程中,學習可通過多種方法達成學習目標,改變以往歷史課以“師講生聽”接受式學習為主的局面,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問題,表達看法,與他人交流的習慣和能力。根據這種觀點,開放性教學應包含兩層意思。第一,是指要開放學生頭腦,“傳統的課程以人的教學結果的可預見性而沾沾自喜,因教育結果的封閉性而輕松自如,致使教師思維僵化和知識老化。”⑥同時也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揮和創新性思維養成,教師成了個“老爺”學生成了“孫子”,一切都那么順其自然,按部就班,學生的多彩個性被單調的課程和嚴板的教師吃掉了。如有的同學在評述岳飛抗金這一歷史事件時,認為岳飛抗金阻礙了國家統一,扶植的是個腐敗的朝廷,是愚忠。老師則反對這一意見,繼續灌輸傳統看法,這樣就封閉了學生思維,扼殺學生研究歷史能力。第二,開放是指課堂教學不應只停留于教科書,應該融于整個社會,分析現實社會,要打破教科書的條條框框,清除清規戒律,作為歷史課堂要大膽地走向社會和生活,如有時可組織學生參觀一些革命地方,如井岡山、延安等或一些古城古跡,通過翻閱一些書籍,進行對照,走出去又進入書中,進入書中又走出去,進行實際歷史和知識歷史比較,讓學生走入社會,自己動手,自己思考,去營造一塊屬于自己的空間,進行研究性學習,這將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研究歷史能力。

    一句話,教師在新的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中,應采取開放,民主,平等,合作的方法來處理課堂教學,這樣才能以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為中心,立足于學生多樣化個性,放飛學生的才情和靈思,讓學生由求知到求法,由學好到好學,由能學到會學,真正發揮教育教學的育人作用,對學生的終生發展真正負責。

篇9

【關鍵詞】技能大賽;烹飪專業;教學改革

高職烹飪專業肩負著為餐飲企業培養高素質高級技能型烹飪人才的重任。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對專業建設和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特別是針對烹飪專業而言,技能大賽賽項設置與競賽規則等對專業教學改革有著深遠影響。

一、高職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建設要求

2012年11月教育部的《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試行)·旅游大類》中“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代碼640202)”專業培養目標提出:本專業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求,具有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和烹飪專業知識,具有良好的烹飪職業素養,具有現代烹飪理念的核心專業烹飪技能,能適應現代餐飲業、酒店業發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其中對課程體系構建要求“以社會和崗位需求為導向,基于工作過程構建課程體系,通過職業崗位群分解和崗位職業能力分析,形成專業必備的知識、能力、素質等要素,并轉換為專業模塊課程,構成“素能本位工學結合模塊式”課程結構。教學進程安排上要求“貫徹工學交替、“教、學、做”一體的思想,循序漸進推進教學內容的不斷深入”。

二、技能大賽成為高職烹飪專業改革風向標

2012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烹飪賽項于2012年6月11至13日在揚州舉行,由教育部等23部委主辦,高職組參賽者為來自23個省、市、自治區、計劃單列市的170名高職在校生。這也是高職烹飪賽項首次納入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系列。賽項規程中明確競賽目的為“展示高職院校烹飪專業教學改革和實踐教學成果,促進烹飪工藝技術應用領域相關專業建設和改革,培養高職院校烹飪專業學生在工藝技術的綜合應用和烹飪方法科學創新等方面的能力,激發高職學生利用技術創業、實踐成才的熱情,促進高職院校培養適應餐飲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管理型人才。”

全國范圍的高校(高職)烹飪技能大賽最早于2007年舉行,并于2009年和2011年連續舉辦三屆。從2007年首屆全國高校烹飪技能大賽起,綜合能力考核首次在技能競賽中安排,它要求參賽隊根據抽簽選擇的目標客戶群特征,現場開具菜譜,填寫采購單,購買原材料,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原材料加工、切配及成品制作,參賽選手需要通過理、操、講、評等主要環節來完成賽項,在展現個人風采的同時,更加注重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和團隊協作能力的彰顯。2009、2011、2012年的大賽基本模式變化不大,要求選手具有較全面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烹飪賽項逐漸成為范圍廣、層次高、要求嚴、成果多、影響深遠的專業賽事,雖然大賽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與不足,但大賽競賽方式和內容、競賽規則、評分標準還是體現了競賽的目的,緊貼行業實際,為高職院校烹飪專業的教學提出了新的目標和導向。契合《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試行)·旅游大類》有關要求。

通過比賽也涌現了一大批既掌握了較扎實基本功又具有一定時尚理念和創新能力的選手,在展現我國烹飪教育領域豐碩成果和餐飲業后備人才隊伍的同時,也對高職烹飪專業教學提供了有益的啟發和指導。

三、技能大賽對高職烹飪專業教學改革影響

我院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現為“江蘇省‘十二五’重點專業群建設專業”、“江蘇省高校特色專業”,自2007年起,連續4年參加了全國高校(高職)烹飪技能大賽(2012年起納入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烹飪賽項),并且獲得了較好的成績,主要是多年來堅持“圍繞行業辦學,強化技能訓練,突出廚德教育,奠定就創基礎”的專業建設指導思想。

1.基于工作過程優化課程體系。以社會和崗位需求為導向,我院組織校企行專家共同分解職業崗位群,將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細分為中式烹調、西式烹調、中西面點三個方向,并剖析提煉每個專業方向對應的崗位職業能力,結合大賽要求,修訂細化專業培養規格中的知識、能力、素質目標維度表。以職業素能為核心,倡導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基礎素能課程、專業平臺課程、專業核心課程以及素能拓展課程模塊。使得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更加契合崗位需求。經過優化重組,形成《中式烹調工藝》、《中式面點工藝》、《西式烹調工藝》、《西式面點工藝》、《宴會設計與制作》五門教學做一體化課程,同時還開設《菜品裝飾技藝》、《創意菜點設計與制作》等專項技能課程,其中《餐飲創業實訓》課程基于校內真實生產情景,采用“工學結合雙真學訓”教學組織模式;《宴會設計與制作》課程參照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烹飪賽項模式,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實踐教學模式,模擬生產,全真操作,理實一體,綜合實訓,形成了特色明顯的實用性的教學內容新體系。

2.分析崗位能力設計課程內容。以專業方向對應的崗位專項能力與典型餐點為載體,構建模塊化、理實一體化專業課程結構,設計組織課程內容。以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學生未來工作的中廚房為例,學生要能在中廚房工作,必需掌握烹飪原料的初加工能力、切配能力、菜品的制作與開發能力、筵席菜品設計與制作能力等,《中式烹調工藝》課程便是基于以上業專門技能的能力培養而設計。它以《烹飪原料》、《烹飪化學》、《烹飪營養與安全》等課程的學習為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宴會設計與制作》、《餐飲企業流程管理》、《營養配餐與設計》、《餐飲創業策劃》、《專業實習》、《畢業設計》等課程的基礎。

《畢業設計》課程內容則探索高職烹飪專業“面向企業開展技術服務”,設計選題和企業的生產過程緊密結合,由學校教師與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共同指導,結合企業的生產實際選題,確定訓練內容和任務要求。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操作中要求“要與專業、行業緊密結合,手腦并用;要綜合利用學過的專業知識、技能,做有利于行業發展的選題;利用實習企業的資源,做有利于企業生產、經營的選題;要校企合作,真題真做,雙師指導。”

3.基于素能本位重組教學過程。提煉本專業“技能高端、理論扎實、吃苦耐勞、德技雙馨”的人才特質,確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通過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的有機結合,建立立體的課程結構,課證結合、訓賽結合、就創結合、專兼結合、校企結合等多重手段,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雙元耦合:積極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專業教育的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形成適應地方發展、對接行業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機制。(1)雙真學訓:在教學中設計仿真實訓項目與載體、與生產實踐對接的真實訓項目與載體,并通過頂崗實習、畢業實習開展實境實訓。踐行仿真教學、實境實訓、頂崗實習實踐教學組織模式。(2)雙軌共進:堅持理論知識必需、夠用、扎實,技能訓練與職業資格證書獲得和技能大賽對接,強化廚德養成教育。通過項目導入、任務驅動,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將理論教學、技能訓練和技能比賽緊密結合,促進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逐漸形成技能高端、理論扎實、德技雙馨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了提高學生對技能大賽的興趣和關注度,學院還將不同層次技能大賽——院級、市省級和全國大賽銜接,初步形成了逐級競賽機制。讓學生全面參與,踏實前進,層層勝出。既形成對其他學生產生良好的感召與激發效應,也促使參賽學生為高級別的大賽作好充分準備。

4.打造以賽促教訓賽融合“雙師”團隊。教師實踐能力、理論和技能水平的高低就決定了高職教育的質量與特色。為了培養學生在技能大賽技中獲得好成績,我院不斷加強雙師素質、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建設,以規范化教學、教學業務競賽、校本教材編寫、教學質量工程建設和技能大賽指導為抓手,有計劃有組織安排教師利用培訓、進修、業務比賽、企業實踐、出國培訓、資格認證、科學研究、校企互聘、社會服務,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雙師”素質標準,形成了良好的保障機制,培養了一批富有創新精神、具有較強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教師團隊。通過“雙師”團隊的全面培養、層層選拔,不僅參賽學生獲得了技能,而且通過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這一平臺,展示了教學成果,近年來,我院烹飪專業教師8人次在全國大賽中獲得“優秀指導教師”稱號。通過全國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大賽,教師教育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也不斷得以更新。

5.立足職業素養重建評價制度。通過參加技能大賽,學校了解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以及人才應具備什么樣的能力,技能大賽也為職業院校確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同時,也應該明確與改進教學評價制度。我院烹飪專業通過崗位職業能力分析及參加大賽實踐總結,對大部分課程教學實行過程考核評價制度,具體做法如下:(1)課程成績=過程考核成績(50%)+期末綜合考核成績(50%)。(2)過程考核成績=∑項目考核成績/項目數。(3)項目考核成績=態度+知識+技能,三部分各占三分之一。態度考核點:出勤、禮儀與行為規范、課堂表現、作業。知識考核點:課程標準中該項目規定的知識目標,可采用筆試獲口試答辯等其他方式考核。技能考核點:課程標準中該項目規定的能力(技能)目標、完成任務的質量,菜肴成品制作/實訓報告方式考核。(4)期末綜合考核成績:理論和實訓,二者分值比為4:6。(5)考核主體:態度考核、知識考核主要由項目老師負責。技能考核由項目老師與學生考核評分小組共同實施。

通過我院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的教學改革實踐,不難發現技能大賽對高職烹飪專業教學改革的影響之深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成為高職烹飪專業改革風向標,我院在課程體系優化、課程內容設計、教學過程實施、“雙師”團隊培養以及教學評價制度建設等方面的實踐亦屬探索與嘗試。對照“高職技能大賽賽項與專業教學改革相結合”“高職技能大賽賽項組織與行業企業相結合”“高職技能大賽賽項注重個人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培養相結合”的要求,探索技能大賽對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課程改革的引領作用還需付出更多努力。

參 考 文 獻

[1]劉焰.國家級職業技能大賽對職業教育的影響力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0(3)

[2]王虹.從高職教育課程文化看職業技能大賽[J].教育與職業.

2010(17)

[3]陳炳和.技能大賽對高職人才培養的價值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9)

[4]馬樹超,范唯.以專業改革與建設踐行高職教育科學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09(8)

篇10

關鍵詞:自主學習;培養;選擇性注意;興趣;樂學;會學;

新課改強調要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從學生的角度分析,新課程提倡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以實現學習方式由“被動”向“主動”的轉變。學習方式是當代教育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指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學習表現出一種“走捷徑”的形式。學生的學習表現出“學會”而不是“會學”的特點。生物課程內容標準的實施從根本上改變陳舊的學習模式。倡導主動學習、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學生學習的重心定位在“學會”學習,而不再是一個接受的過程。在實際教學中, 我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學習能力,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談一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營造自主學習的教學過程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要從課堂教學過程抓起,主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構建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創建出一種輕松的使學生能夠創新自主學習的課堂環境。

實踐證明,學生在不平等的環境中學習是被動的,精神緊張、壓抑,心情不愉快,容易產生厭學的心理,而教師對學生平等、熱愛,能在教師和學生中形成和諧的情感體驗,教師對學生的希望和期待,可以產生巨大的感召力,從而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

其次,要通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成功體驗,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培養學生興趣、激發學生自覺主動學習。1.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來激發學生的興趣。2.借助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的教學手段,把枯燥的書本知識更直觀形象、有動感聲像的傳輸給學生,使學生學習效率事半功倍。3.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一個學生感到安全、寬容、信任的有利于自主發展的學習環竟。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減少焦慮,敢于冒險。遇到學生發生差錯和意外情況時,教師不要采取回避的態度,或是把學生毫不客氣地訓訴一頓,而是給予寬容與鼓勵。

第四,承認學生有差異,要因材施教。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承認并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發現每個學生的獨特性。例如,有些學生對生物實驗特別感興趣,尤其喜歡動手操作,教師可安排他們進入生物實驗興趣小組;有些學生對生物與生活和社會問題的聯系感興趣,教師應鼓勵他們帶著問題去做調查研究;有些學生對生物概念和規律感興趣,教師應引導他們進行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探索。

二、抓住教材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上的作用

過去的教科書僅是知識的載體,是供老師傳授知識的文字資料,教材編寫從指導思想上不是考慮讓學生去進行自主學習,而《新課標》明確提出“教科書應為學生的自主發展創造條件”。教材中,設置了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欄目和內容,如“本節聚焦”“相關信息”“與生活的聯系”“生物資料卡”“思考與討論”、“技能訓練”等,從教材的基本結構和基本內容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主要作用如下:

第一,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科書十分注重情景創設,比如在必修1《分子與細胞》的第一章“走進細胞”章節前言中例舉細胞研究的成果:植物組織培養、克隆動物、轉基因產物和干細胞移植等。引起學生對這一內容學習的興趣。

第二,從學生熟悉的事實出發,讓學生自覺地走進自主學習的境界。教科書中常常從學生熟悉的事實出發來引入問題,每一節正文之前都有一個“問題探討”的內容,如SARS等。從而吸引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探討。

第三,從設計學生活動出發,讓學生在經歷活動過程中激發自主學習的動力,進入自主學習的境界。教科書中設計了許多學生的活動。

第四,從設計實驗探究出發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激發興趣是促進自主學習的動力,利用教科書中引入了許多中學生感興趣的材料,以趣味吸引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的境界。

三、運用選擇性注意培養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

第一,圈點勾畫,增強對重要信息的敏感性。例如我們指導學生課前預習時,要求學生標出概念,定理的關鍵詞,畫出結論性語句,在疑點處打問號,在重點處打星號,標注相關概念的異同點等。

第二,讀書筆記,維持重要信息的持久性。無論是課前預習還是課后復習,做筆記都有利于維持對重要信息的注意,有助于發現和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對學生信息選擇能力的發展和自主學習有效性的提高都非常有益。

第三,錯題整理,關注對重要信息的反饋。教學實踐表明,成功的學生在他們出錯時,會格外的注意反饋。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些方法。課改能否成功,教師是關鍵,但起決定因素的還是學生。實施新課程的今天,我們必須轉變教學思想,以學生為主體用好教材、搞好實驗、組織好課堂教學,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采用學生喜歡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主動探求、主動合作、主動獲取知識,形成技能。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學生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自然也能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與態度,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