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藝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12:32: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石窟藝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北魏造像迎漢化
秀骨清像至為上到了北魏孝文帝時期,佛教造像上的漢化體現得更加明顯。孝文帝為了加強對北方的統治,穩定漢族民心,制定了一系列以漢文化為主導的政策,如,規定鮮卑人改穿體現漢族風格的服裝,推廣漢語以統一語言文字,學習漢文化及漢民俗,允許漢人與鮮卑人通婚,等等。這些措施不僅有利于北魏孝文帝的統治,更促進了民族大融合進程,在穩定了政權的同時促進了社會藝術文化的發展。與此同時,佛教造像的世俗性特征更加明顯了。此外,北魏孝文帝還選取了一些漢族人士作為朝廷重臣治理國家,間接地將一些漢文化帶入宮廷,這對其后來的文化統治有著重大影響。在藝術上,北魏漢化的結果是引進了南朝畫家陸探微所創立的“秀骨清像”的圖式。與此同時,麥積山石窟的佛教造像總體特征表現出了一種超凡脫俗的南朝風格之美,北方鮮卑游牧民族所推崇的雄偉大氣、深厚凌然之風逐漸被代替,轉為崇尚和顏悅色、軀體袖長、飄逸灑脫的“秀骨清像”的造像。佛像造型除了開始表現出以瘦為美的氣質,其面部表情特征也發生了變化,“微笑之風”盛行,更注重對人性的表達,東晉顧愷之的“以形寫神”等藝術理論也被應用于佛教造像的表現。創作者開始注重對造像神態的表達,用世俗的形式突顯佛教造像擬人化的神態,一改過去佛教造像的莊嚴肅穆、威武大氣之風,增添了一些瀟灑脫俗的類似文人墨客形象的風格。這種特征在麥積山石窟第121窟和第133窟的佛教造像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在第121窟一尊弟子與菩薩像中,佛弟子與菩薩身體緊靠一起,似在竊竊私語,頗具人間氣息;菩薩的表情慈祥而不失莊重,佛弟子微笑地傾斜著身體,似在向菩薩取經,其崇敬之心溢于言表。而在第133窟的弟子像中,佛弟子頭微低,露出會心的微笑,其身著寬大的袈裟,衣紋簡潔質樸,造像人物的神情表達和衣飾都極為細膩。由此可見,此時麥積山石窟的佛教造像應用了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形象,使其更富有民間世俗氣息,不再是一種佛教程式化的藝術。這種佛教造像的表達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國的佛教文化漸漸地有了漢文化的特色,不再完全是外來佛教的特點。
二、清風微笑吹西魏
珠圓玉潤話北周到了西魏時期,除了延續著北魏“秀骨清像”的風格之外,佛像呈現出美麗、善良的母性形象。在麥積山石窟第54窟一尊佛與菩薩的造像中,佛坐在中央,通肩袈裟簡練單純,身體造型完整,兩旁的菩薩同樣造型簡練而面部神情突出。其臉多呈橢圓狀,慈眉秀目,身披具有漢文化風格的袈裟,且繼承了北魏的“微笑之風”,尤顯親切,仿佛不再是威嚴肅穆的佛,而是瀟灑脫俗、富有生活氣息的智者。南朝清新優雅的藝術風格也在西魏時期的麥積山佛教造像上一覽無余。而西魏后期,佛教造像的臉部刻畫不再是南朝的“秀骨清像”之風,取而代之的是豐滿而顯喜態的面相,這與秣陀羅藝術風格不完全相同,是西魏后期獨有的藝術特色——從清瘦淡雅的形象轉變為體態豐潤、面部豐滿的特征。如麥積山石窟第123窟中的男女侍童造像,童男和童女的造型刻畫頗為天真可愛,二者相立而站,面部刻畫憨厚樸實、天真爛漫,既有中國古典審美的含蓄之風,又帶有自然親切的生活氣息,展現了一種從童真稚氣洋溢而出的虔誠與自信。這種珠圓玉潤的造像風格影響了之后北周的造像創作。如麥積山石窟第135窟中的泥塑小佛,其造像風格延續了西魏的“珠圓玉潤”之風,南朝的“秀骨清像”的風格已漸漸淡化;泥塑小佛的造像體態豐滿圓潤,面部為童子面貌,稚氣爛漫,仿佛刻畫的是一位鄰家少童,已看不出是與佛教造像有關的素材。這種創作在北周時期非常之多,其世俗性特征一覽無余。而這種“珠圓玉潤”的風格也影響了唐代的審美傾向與藝術風格。因此,從佛教造像風格的變化上也能表現出當時社會的藝術審美趣味,佛教造像已不僅僅是一種信仰崇拜的表現,更多地展現了人們對于雕塑藝術的審美追求。這種世俗化的佛教造像已成為中國古典藝術審美的有力論證,體現的是一種文化多元性的衍變過程,內容豐富,具有探索性。
作者:潘沛單位: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
篇2
2014年1月21日,將值段文杰先生仙逝三周年紀念日。本刊特刊發段先生兩篇遺作及一組紀念文章,以緬懷一代敦煌學大師。
段文杰先生1917年8月23日生于四川綿陽。1940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從杭州遷往重慶的國立藝專五年制國畫科,師從林風眠、呂鳳子、潘天壽、陳之佛、李可染、黎雄才等先生學習中國畫。由于學習勤奮努力,在繪畫基本功和文史知識方面都打下了堅實基礎。1944年,在重慶觀看了張大千先生臨摹的敦煌壁畫展覽,被敦煌藝術所吸引,同時也了解到地處邊遠荒漠的敦煌石窟藝術遺產需要有識之士去保護和研究,就下決心要擔當一名志愿者。他的想法得到林風眠、潘天壽、陳之佛等先生和同學們的支持。1945年畢業后,幾經曲折,義無反顧,于1946年到達敦煌莫高窟。在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從事敦煌藝術保護和研究工作,并擔任美術組組長和考古組代組長。1950年后,歷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美術組組長、所長、副研究員。1957年后,遭錯誤處理。1962年,經上級組織甄別,恢復原有職務和待遇。“”期間又遭迫害,1969年,下放敦煌農村勞動。1972年,回所工作。1980年,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副所長。1982年,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1984年,任敦煌研究院院長。1998年以后,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段文杰先生是第六、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還曾擔任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理事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甘肅敦煌學會會長、甘肅省對外交流協會名譽會長、甘肅省國際傳播交流協會名譽理事長、甘肅省社科聯副主席、甘肅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等多種社會職務。1986年,被日本東京藝術大學聘為名譽教授。1993年,被日本創價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還被臺灣中華佛學研究所授予名譽研究員。曾獲日本東洋哲學研究所學術獎、東京富士美術館最高榮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