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06-16 17:37: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隔代教育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隔代教育的特點

篇1

[關鍵詞]幼兒教育;比較教育;教育研究

近年來,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幼兒教育研究在西方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并得以大力推進。西方的幼兒教育研究不僅對西方的幼兒教育改革特別是幼兒園課程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對我國的幼兒教育改革也產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響。概括起來,西方幼兒教育研究有以下幾個明顯特點,值得我國幼兒教育研究工作者關注和借鑒。

一、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

當代西方的幼兒教育研究非常重視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結合――基礎研究引領應用研究,同時又尋求來自應用研究的多方支持;應用研究渴求基礎研究的指導,同時又不斷為基礎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課題。原來遠離實踐的基礎理論研究有了“用武之地”,幼兒教育改革實踐中的應用研究有了理論的引導和支撐。

美國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在上個世紀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應該說,這是一個基礎性研究的成果――心理學研究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智力心理學研究的新突破。該理論提出后很快進人實踐層面,在教育改革包括幼兒教育改革的廣闊天地中找到了一塊塊“試驗田”,從而在美國迅速出現了一些在該理論指導下的課程改革方案,如“光譜方案”“新匯流課程方案”“藝術推進方案”等。“光譜方案”這個在當今世界幼兒教育改革中頗具影響力的早期教育方案可以被看作是基礎性的“多元智能理論”走向幼兒教育改革實踐應用研究的典范。

與“光譜方案”相比,當今世界上頗具影響力的另一個早期教育方案――“瑞吉歐教育方案”則更多的是實踐研究的總結和提升。“瑞吉歐教育方案”初步成型以后,它主動尋求多種理論――基礎研究的支持,“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者加德納教授和美國一些著名的幼兒教育專家都曾給予它多方面的理論指導,提升了“瑞吉歐教育方案”的教育思想內涵并推動了它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使之對世界各國的幼兒教育改革特別是幼兒園課程改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和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作為當代幼兒教育領域有重要影響的理論,均有自己獨到的理論體系以及與理論體系相“匹配”的教育方案或課程方案――“蒙臺梭利教育法”和“高瞻課程”,它們也都可以被看作是西方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相結合的典范。

二、課程開發研究與課程評價研究相結合

當代西方幼兒教育研究的一個主要內容是幼兒園課程開發研究。可以說,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幼兒教育研究中,幼兒園課程開發研究和幼兒同課程評價研究是分別進行和各行其是的――課程開發研究在先,課程評價研究在后;課程開發研究由課程專家組織,課程評價研究由評價專家進行。上世紀90年代以來,幼兒園課程開發研究和幼兒園課程評價研究走向了同時進行和相互交織:由幼兒園課程開發研究開始,西方幼兒園課程開發研究和幼兒園課程評價研究已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關系。

“瑞吉歐教育方案”非常強調教師通過各種評價手段觀察并記錄兒童在教育活動中的表現,并根據所觀察到的兒童發展狀況和教育需求隨時調整下一步的教育活動方案以生成新的課程。教師對幼兒的觀察和評價在課程的組織和實施中隨時進行,教師根據自己對課程實施過程中幼兒在實際情景中的反應不斷對課程進行進一步的提升和調整――課程的不斷開發與對課程的持續評價走向一體化。

“光譜方案”則明確提出它是一份旱期教育課程開發和課程評價研究一體化的早期教育方案――課程開發研究和對課程的評價研究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在“光譜方案”中,對課程的評價不是在課程開發前的前測和課程實施后的后測,也不是和課程開發分開進行、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對課程進行評價的形成性評價,而是自始至終相互交織在一起、難分彼此的“一體化進程”。雖然在觀念上我們可以把“光譜方案”中的課程開發和課程評價分開來談,但它們在幼兒教育實踐中是交織進行、相輔相成和相得益彰的:從課程開發的角度來看,課程的總體規劃和基本框架的設計基于對兒童年齡特征、發展特征的評價,課程的不斷生成、隨時調整基于對教育活動過程中不同兒童的個性特征和發展需求的評價;從課程評價的角度來看,對兒童整體的評價是為了設計出適合所有兒童的基本課程,而不間斷、隨時隨地地觀察分析和評價每一個教師的所教和每一個兒童的所學是為了調整基本課程,使之更適合于每一個兒童的學習需求。

正是由于課程開發研究和課程評價研究走向結合,西方幼兒教育改革中才出現了“發展性課程”和“發展性評價”以及兩者的緊密結合――“發展性課程”是基于“發展性評價”的課程,“發展性評價”促進“發展性課程”的發展。課程評價研究再也不是游離于課程開發研究之外的研究活動,而是與課程開發研究交織在一起并促進課程發展的研究活動。

三、課程開發研究與教師發展研究相結合

幼兒園課程開發研究和教師的專業化成長研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已經成為西方幼兒教育研究的又一個重要特點。可以說,上世紀80年代以前,西方的幼兒教育課程研究多由課程專家在研究機構里進行,教師發展的途徑不外乎職前專門學校的培訓和在職返回專門學校的進修。上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的早期教育課程研究形成了專家指導下的以教師為中心開發課程的新模式,教師發展的途徑除了職前學習和在職進修外,增加了在專家的指導下、和專家一起、和課程一起在開發課程的過程巾得到發展――教師有了專業{匕成長的一種不同以往的新途徑。

從專家的角度來講,西方的幼兒教育課程開發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專家根據新的課程理念設計出新的課程方案或課程框架,并走向課程現場向參與課程開發和實施的教師講解課程理念,演示課程方案,即對參與課程開發研究的教師進行有關課程開發研究的整體培訓;第二階段,在教師按照新的課程方案或課程框架實施課程時,專家深入到課程實施的現場進行課程研究,并長期留在研究現場,和教師一起將新的課程方案或課程框架轉化為教師具體的教育行為。課程專家是教師的引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他和教師“同吃同住同勞動”,“擰成一股繩”,共同開發課程;第三階段,在課程開發告一段落后,專家應有一段時間離開課程研究現場,在課程之外客觀地反觀和透視課程研究的現場,進一步完善課程方案,并幫助教師進一步提升課程實踐。也就是說,專家既需要在第二階段時作為“內部人員”認同所處的情境,以便能設身處地地了解該情境中人們的思想與行為,也需要在第三階段作為外部來客退出這個情境,去思考、分析、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

從教師的角度來講,對應著專家在課程開發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三個階段中的工作,教師在每一個階段中都得到了專門化的發展:在第一階段,教師可以近距離地向專家系統地學習一種專門的課程理念和課程模式――這種對專門化課程理念和課程模式的系統學習在一般性的職前培訓和在職培訓中、在書本上、在會議中、在自己的經驗性的工作中都是不可能得到的,而且,教師并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帶著把學到的課程理念和課程模式很快運用到實踐中的任務以及困惑和問題來學習的,因此,這種學習的目的性更強,研究性更強,反思性更強;第二階段,教師可以和原來“可望而不可及”的專家面對面地討論課程開發中的實際問題,特別是他們能夠把課程理念和課程模式落實到自己的教育行為中之后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反饋給專家,并和專家就這些專門問題開展現場的、情景式的討論,請專家及時解決他們的困惑,以接受專家的指導并與專家一起將課程理念和課程模式更好地轉化為實際的教育行為和兒童的發展;第三,教師成長為“研究型”或“反思型”的教師。在專家離開課程研究現場之后,教師的課程研究工作不僅不能停頓下來,而且應該更好地向前推進,因為經過前面兩個階段的發展,到這個階段教師已經成長為能夠獨立把課程開發和課程研究繼續進行下去的具有“研究性”和“反思性”特點的教師――他們不僅能夠在原有的課程理念下和課程模式中發展出新的教育行為,而且能夠對課程理念和課程模式,特別是課程模式,提出建設性的改進和提升意見。

正是由于幼兒教育研究中課程開發研究和教師發展研究的結合,開發一種課程模式,成就一個(或幾個)有作為的專家,帶出一批研究型的教師已經成為西方幼兒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特點。

篇2

【關鍵詞】獨生子女;隔代教育;現狀;思考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8)12-0052-03

我國獨生子女政策實行20多年以來,對經濟增長及人口素質提高的貢獻毫無疑問。如今,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經進入婚育期,有專家預測,在未來10年里,獨生子女養育獨生子女的新型家庭將過千萬。然而,昔日的“小皇帝”“小公主”們似乎并沒有完全做好為人父母的準備。于是,隔代教育現象變得越來越普遍。

隔代教育指祖輩家長對孩子實施的教育,或祖輩家長參與到對孩子的教育過程當中。隔代教育既有優勢,也有不足。所以,如何提高隔代教育的質量,保證第二代獨生子女健康成長,已成為廣大學者、專家共同探討的問題。由于第一代獨生子女大多出現在城市,因此本文主要討論城市獨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現象。

一、城市隔代教育的現狀

筆者于2008年3~6月在沈陽市5所幼兒園選擇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240份,收回235份,其中有效問卷220份。現將調查結果作如下分析。

1.城市獨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產生的原因

城市獨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的產生既有社會方面原因,也有第一代獨生子女自身的原因。其中,工作壓力大和自身缺乏責任感是主要原因。調查中,大多數年輕父母表示,他們選擇由自己的父母帶孩子是因為工作忙,沒有時間,他們面臨激烈的社會競爭,需要不斷地提升自己,才能在社會中謀得一席之地,因此必須把大部分時間放在工作上,而沒有更多的時間去照顧孩子。

從年輕父母自身來講,其生活環境、成長經歷往往使得他們中的不少人養成了“自我為中心”的個性。訪談中筆者發現,很多年輕父母缺乏“為人父母、照顧孩子”的意識,不少年輕媽媽甚至怕影響自己的身材而在產后拒絕給孩子喂奶。

此外,隔代教育產生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祖輩家長們大多已經退休,有時間、有精力照顧孩子,而他們又有著豐富的育兒經驗,能夠讓子女放心地將孩子交給自己來帶。

2.城市獨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的類型

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城市獨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可分為完全隔代教養型和聯合教養型。完全隔代教養是指孩子生活在祖輩家長家中,完全由祖輩家長來帶,父母只是周末或假期才與孩子見面,這種類型占調查總數的11.36%。聯合教養是指祖輩家長與父輩家長共同帶孩子,孩子與祖輩和父輩家長同住,衣食起居主要由祖輩家長負責,父母與孩子相處時間大多是在下班后或晚上,這種類型占調查總數的77.3%。

調查還發現,大多數隔代教養家庭,孩子剛過哺乳期(有的甚至沒過哺乳期)就由祖輩家長來帶,所以孩子對祖輩家長的依賴非常強,大大超出了對父母的依賴。

3.祖輩家長與父輩家長在教育觀念上的差異

祖輩家長與父輩家長的教育觀念是否一致,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影響。調查發現,在一半以上的獨生子女家庭中,祖輩家長與父輩家長在教育觀念上能夠保持一致,如都認為應注重孩子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均衡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父輩家長對祖輩家長參與教養孩子持肯定態度。但也有30%左右的父輩家長表示,在教育孩子方面與祖輩家長之間有很多沖突,如在教養過程中,自己希望孩子能更加自立、降低依賴性,而祖輩家長則忽視這方面的培養。

4.城市隔代教育的特點

祖輩家長的價值觀念、知識結構等或多或少與現代社會中的觀念等存在差異,這使得城市獨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

第一,照顧周到,但注重孩子物質上的滿足。俗話說“隔輩親”,祖輩家長對孩子寄托的感情和期望比當初對兒女的感情和期望更高。他們有更豐富的照顧孩子的經驗,對于年輕父母不知所措的問題處理起來得心應手。而且,祖輩家長大多已經退休,有足夠的時間照顧孩子,這樣,祖輩家長比父輩家長對孩子的照顧更周到。但是,祖輩家長很容易產生“愛的補償”心理和行為。因為他們當年只養育過一個孩子,而年輕時經驗少、工作繁忙,在育兒過程中難免會留下許多遺憾,所以,他們會盡全力給孩子最高的物質待遇,以彌補自己對子女留下的遺憾和歉疚。在調查中,有75%的老人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會盡最大努力滿足孩子的需求。這種無原則的溺愛必然易使孩子養成追求物質的習慣,甚至產生互相攀比的想法和極大的虛榮心。

第二,能夠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卻容易忽視孩子個性品質的培養。祖輩家長更有愛心,更喜歡和孩子在一起,對孩子疼愛有加,這些關愛使孩子更依賴于祖輩家長,孩子有什么事情、心里話更愿意向祖輩家長傾訴,這樣,孩子可以體會到自己是被理解的,并產生心理上的安全感,滿足了部分情感需要。然而,正因為對孩子無原則毫無保留的愛,祖輩家長往往會包辦孩子的很多事情,對孩子的一些小錯誤視而不見。他們不讓孩子勞動,從穿衣吃飯到拿書包,都替孩子做,這在無形中助長了孩子依賴、懶惰、任性等不良品性。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只知道“自我”,凡事以自己為中心,不考慮別人的需要和感受,不愿接受社會和集體的任何紀律約束,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等,而這些性格上的缺陷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第三,減輕了年輕父母的負擔,卻易導致親子隔閡。調查顯示,有69.2%的父輩家長表示,他們接受老人帶養孩子是因為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可以說,祖輩家長帶孩子解除了年輕父母的后顧之憂,使其專心于發展事業,不斷完善自己。然而,父輩家長和祖輩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總有不一樣的觀點,父輩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可能更高,而不像祖輩家長對孩子那樣寵愛,而祖輩家長則容易忽視細節,對孩子的小毛病不予理睬,父輩家長看不慣可能會加以阻止,這容易給孩子造成誤識,認為只有爺爺奶奶、姥爺姥姥愛自己,爸爸媽媽不疼自己,極易導致親子隔閡。

第四,祖輩家長活動范圍較小,容易導致孩子封閉在小環境中。祖輩家長生理逐漸衰退、喜靜懶動,帶孩子的活動范圍很小,會有意無意地把孩子封閉在家庭的小范圍里。這與孩子的生理、心理發育特點不符,會降低孩子的求知欲,容易使孩子養成內向、不愛活動的習慣和生活方式,對孩子的成長顯然不利。

從以上分析可見,城市獨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有其獨特優勢,但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如何發揮其優勢,避免不足,值得我們去思考。

三、思考

城市獨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現象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是第一代獨生子女進入婚育期間接導致的結果。祖輩家長有其自身的優勢,可以承擔起照顧孩子的重任,但在教養孩子的實際過程中,還是會或多或少受到一些舊觀念的影響。面對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城市獨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我們要做的不是責怪、批判,而是針對其特點進行正確引導,使其成為特色教育。

1.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隔代教育逐漸成為普遍現象,這是全社會的大事,關系到社會、國家的發展,因此,必須形成全社會重視隔代教育的良好氛圍,加強對隔代教育的正面宣傳,讓人們接受隔代教育。同時,要為隔代教育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其健康發展。如社區、婦聯等可成立家長培訓學校,有針對性地對家長進行培訓,向其傳授新的教育觀念、知識,幫助祖輩家長、父輩家長解決孩子教育中的問題;作為幼兒教育的主體,幼兒園也應組織各種講座、親子活動,為祖輩家長、父輩家長排憂解難,提供有效的指導,為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創造各種便利條件,引導隔代教育良好發展,提高其質量及效率。

2.對祖輩家長進行再教育

城市中承擔照顧孩子重任的祖輩家長大多已經離開工作崗位,他們與外界接觸較少,思想觀念難免落后,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很難完全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祖輩家長在把自己的知識和人生經驗傳遞給孩子的同時,還應該注意接受再教育,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多了解一些家庭教育的新知識,接受一些新觀念,用科學的教育方法管理孩子,促進其健康快樂成長。

3.加強年輕父母的責任感

照顧孩子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年輕父母應最大限度地承擔起照顧孩子的重任,努力提升自己,做到工作、家庭兩不誤。首先,年輕父母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競爭力,為家庭生活提供物質上的保證。其次,年輕父母要加強家庭責任感。也就是說,年輕父母要有承擔家庭事務、照顧孩子的意識,并努力去做,對待孩子要有耐心,無論多忙,都要盡可能抽出時間多陪孩子,如帶孩子出游、與孩子做游戲等,從而加強親子間的情感交流。再次,年輕父母還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做學習型的新家長,努力培養出杰出的下一代。

4.增進祖輩家長與父輩家長的溝通

由于社會閱歷和知識結構等不同,祖輩家長與年輕父母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也不盡相同,在教育孩子方面必然存在一定差異,有時如何教育孩子甚至成為兩代人爭論的焦點。所以,二者的溝通很有必要。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祖輩家長應當多傾聽年輕父母意見,接受新的教育觀念,學習新的教育方法;父輩家長則應多向祖輩家長咨詢養育知識,豐富自己的育兒經驗。祖輩家長與父輩家長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為孩子創造盡可能和諧科學的成長環境。

總的來說,城市獨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是時代、社會發展的產物,它關系到祖國下一代的健康快樂成長。作為祖輩家長,應該協助好父輩家長,充分發揮余熱,使自身的人生價值再次得到體現;父輩家長也應協調好工作和家庭的關系,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隔代教育的優勢,消除其負面影響,從而達到家庭和諧,為祖國下一代的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參考文獻:

〔1〕風笑天.中國獨生子女問題:一個多學科的分析框架〔J〕.浙江學刊,2008,(2):180-185.

〔2〕李默耕.隔代教育面面觀〔J〕.現代家教,2002,(5):16.

〔3〕李蜀黔.怎樣看待隔代教育〔J〕.貴州教育,2007,(11):25-26.

〔4〕吳旭輝.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其應對策略〔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6(4):111-112.

Reflections on Generation-Skipping Education of Only-child in Urban Areas

Dan Fei, Xu Guijuan

(Colleg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篇3

關鍵詞 隔代教育 幼兒 社會交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to Young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HAO Xue

(College of Education,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Heilongjiang 152061)

Abstract In our early childhood family education, because parents need to work, and they have no time to educate their children, the main bearer of family education grandparents or grandparents, this family education is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although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is a form of grandparents parenting, but parents still have a great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ld the difference,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would be adversely affecte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quo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impact on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children; social skills

在當前的幼兒父母結構組成中,多為80后,而這個群體又多為獨生子女,由這種“雙獨”家庭生育的幼兒一出世就同時面臨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兩方面的疼愛。而且隨著80后父母工作節奏的加快,也沒有時間照顧幼兒,在這種情況下,由祖輩照顧孩子,并承擔家庭教育便造成了隔代教育現象。

1 隔代教育現狀分析

隔代教育已經成為當前幼兒家庭教育中的一種重要形式,據統計,在當前超過75%的幼兒與祖輩生活在一起,隔代教育問題甚至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問題,隔代教育對于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在幼兒社會交往能力方面,在幼兒時期,是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這是幼兒認識世界的開始,而隔代教育并不能完全替代父母教育,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就會給幼兒社會交往能力方面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隔代教育對于幼兒交往能力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容易使幼兒養成自私的習慣,不利于幼兒語言發展,不利于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不利于幼兒獨立性的培養等等。

2 隔代教育對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影響

2.1 隔代教育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的習慣

在“雙獨”家庭中,幼兒的祖輩們一般都會對幼兒特別寵愛,甚至是溺愛,對于幼兒的各種要求都會滿足,幼兒祖輩們眾星捧月般地寵愛幼兒,往往就會養成幼兒一些不好的習慣,例如自私、自負、霸道等。在這種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幼兒,其社會交往能力便存在著一定缺陷,例如一些幼兒在和其他同伴交往中,就經常會有各種自私的表現,可能會霸占玩具、食品等等。而且隔代教育同父母教育有所不同,隔代教育中祖輩很少對幼兒進行嚴厲的管制,即使幼兒犯了一些錯誤,祖輩也往往并不對其進行懲罰,使得幼兒很難明辨是非,反映在社會交往能力中,便是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感受。

2.2 語言交流的不足抑制幼兒語言發展

語言交流方面的不足主要是指祖輩往往并沒有現代幼兒教育的觀念,在語言組織上有著較大的缺陷,祖輩在同幼兒語言交流中也就會影響幼兒,使得幼兒的語言發展受到抑制。同時,很多祖輩對于新鮮事物并不了解,在與幼兒交流中很難涉及到新鮮事物,所用詞匯也比較陳舊,幼兒受到這種影響,在語言發展上也會呈現出一些特點,因而當幼兒與其他幼兒或者老師進行交流時,對于一些新鮮事物就很難理解。由此可見,這種語言交流上的不足主要是由代溝產生的,很難進行改變,從現實情況來看,這種現象十分普遍,而且幼兒受到這種語言環境的影響,在普通話學習中也可能會面臨著一些困難。

2.3 不利于幼兒形成健全的人格

應當指出,在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與父母教育是有著較大差別的,隔代教育中的祖輩們表現出一些獨有的特點,由于父母教育的缺失,使得很多幼兒在身心健康成長方面受到了影響,這種影響不利于幼兒形成健全的人格。祖輩與幼兒之間的親情和父母與幼兒之間的親情有著較大差異,祖孫情并替代不了父母與幼兒之間的親子情,當幼兒缺少父母陪伴時,其感情上的相關心理需求就無法得到滿足,繼而影響幼兒健全人格方面的發展。同時,由于祖輩年紀較大,本身也會帶有一定的負面情緒,幼兒在這種環境下長大,長期受到這種情緒的影響,也會給其健全人格的形成造成不利影響。

2.4 扼制了幼兒獨立能力的培養,增強了幼兒的依賴性

由于祖輩往往會溺愛幼兒,所有的事都會“代勞”,這就使得幼兒獨立性較差,對于家庭和祖輩有著很強的依賴性,反映在幼兒社會交往能力上,便是缺乏自主交往與獨立性。據調查統計,祖輩對于幼兒的溺愛率比父母對于幼兒的溺愛率更高,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也與祖輩的心態有著重要關系。誠然,從對幼兒的關愛這一角度來說,祖輩們百般呵護無可厚非,但是過于溺愛的話就可能使得幼兒喪失獨立能力。例如當幼兒離開家庭進入幼兒園后,其適應期將可能比其它幼兒更長,甚至一些幼兒還會長時間地哭鬧,無法適應新環境,這些都是幼兒缺乏獨立能力,依賴性較強的具體表現。

3 提高隔代教育中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對策

3.1 父母應加強親子教育

作為幼兒父母,應當積極承擔起對于子女教育的責任和義務,不能因為工作忙就將幼兒“丟給”祖輩,隔代教育相對于父母的親子教育而言有著很多不利影響,特別是在幼兒社會交往能力方面的不利影響。因而父母應當定期與幼兒進行交流和互動,如果條件允許,應當每天都進行交流,加強親子教育,應當讓親子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發揮主要作用,而不能被隔代教育所取代。同時,在親子教育中,受限于時間的限制,父母應當采取一些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通過采取適宜的方式,提高家庭教育中的效率,在關于幼兒社會交往能力方面,采取一些更加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

3.2 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在隔代教育中,祖輩是實施教育的主體,因而也負有重要的教育責任,祖輩應當改變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同時也要避免對于幼兒的過度溺愛,要保持一個合理的度。因此應當樹立起一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積極進行現代家庭教育知識的學習,做到與時俱進,接受現代家庭教育理念,通過各個方面的努力,培養幼兒活潑、獨立、自信、開朗等方面的性格。為了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祖輩可以在家中與幼兒進行更多、更加適宜的交流,多使用普通話和幼兒交流,對于一些新鮮事物也可以對幼兒進行詳細講解,讓幼兒在這種良好的語言環境下受到熏陶。

3.3 父母和祖輩進行充分溝通

要改變祖輩傳統的教育觀念,作為幼兒父母也應加強與祖輩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針對幼兒和家庭的具體情況,采取揚長避短的措施,發揮隔代教育的優勢,彌補隔代教育的缺點,給幼兒提供一個更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所謂揚長避短,就是可以發揮祖輩在照顧幼兒方面的細心、有經驗、有耐心等優點,這對于幼兒身體健康成長非常重要。而在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方面,父母則可以和祖輩進行溝通,共同制定出一個合理的教育方案,彌補隔代教育中的一些不足之處。例如,應當避免祖輩自身的負面情緒影響幼兒,讓祖輩充分了解到負面情緒對于幼兒的不利影響,盡量進行負面情緒控制,給幼兒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氛圍。

3.4 幼兒園為幼兒創設良好的交往環境

在學校教育中,幼兒園也應當為幼兒提供一個更加溫馨、更加良好的交往環境,讓幼兒能夠在這個環境下積極同其他幼兒和教師進行交往,培養其社會交往能力。事實上,幼兒園是幼兒社會交往行為的重要活動場所。在這里,幼兒能夠認識更多的同伴和教師,在這種社會交往中,幼兒也能獲得心理需求上的滿足,這對于保障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作為幼兒教師,應當積極組織幼兒交往活動,通過一些游戲活動,利用幼兒的游戲天性,讓幼兒能夠在游戲活動中主動和同伴交往。對于一些由于隔代教育而存在社會交往障礙問題的幼兒,教師應當及時關注,并且進行正確的引導,改變幼兒在社會交往中的一些“毛病”。由此可見,幼兒園所提供的學校教育,也是消除隔代教育在幼兒社會交往能力方面所造成不利影響的有效途徑。

在當前,隨著隔代教育已經成為幼兒家庭教育中的主要形式,隔代教育在幼兒社會交往能力方面所造成的不利影響也越來越受關注,而且這對于幼兒今后的身心健康成長和發展也會產生不利影響。因而,作為幼兒的父母、祖輩以及幼兒園應當積極重視隔代教育在影響幼兒社會交往能力方面的問題,提高重視程度,針對隔代教育在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影響方面所存在的一些問題積極進行解決。父母和祖輩在家庭教育中采取更加適宜的方法,幼兒園也應當為幼兒創設出更好的交往環境。這有利于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有利于保障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陳思強.家長教養態度對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影響及轉變策略[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9.5:81-82.

[2] 王瑩瑩,馬琳,任珊珊.獨生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影響因素研究[J].學理論,2012.28:102-103.

[3] 陳揚.幼兒社會交往家庭教育情況的調查[J].職業時空,2011.3:168-171.

篇4

“隔代教育”的現象在中國較為普遍,據調查顯示,在我國城鎮有近五成的孩子跟著祖輩生活,孩子年紀越小,占隔代教育的比重越高。隨著城市的節奏越來越快,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選擇在城市打拼,而把自己的孩子留給自己的父母去照顧,在這樣的形勢下,如何承擔家庭教育的責任已然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一、隔代教養現象的社會背景

隨著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重大變化,競爭意識、自我實現意識、效益觀不斷增強。城市里的年輕父母,大多忙于工作,疏于對孩子的照顧和教育,而在鄉村中的年輕父母,大多會選擇外出打工來多賺些錢,把孩子留給祖輩照顧。這樣的情況數不勝數,慢慢就演變成一種社會現象,然而與親子教養相比較,隔代教養已經暴露出一些弊端,不能不令人正視。

二、隔代教養的“利”

(一)、老人的心態更平和

當下的父母都是處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生存壓力比較大,有可能會將白天工作的情緒帶回家,導致孩子的情緒也不好。但是,祖輩們已經遠離高壓力的工作環境,他們的心態相對比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兒童似的心理,能夠很快和孩子打成一片,陪伴孩子很好地玩耍,這樣的心態也為今后孩子的教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老人的生活經驗更加豐富

祖輩在照顧孩子生活起居上面,往往比父母更有經驗,尤其在寶寶生病,或者遭遇其他問題時,他們更清楚應該怎么樣去做,并且不會像沒有經驗的父母那樣,遇到一點點事情就慌了手腳,相反,他們能夠較快較好地解決,這也是祖輩進行教養的一個優勢。

(三)、解決了父母的憂慮

祖輩們永遠是除了父母,最疼愛孩子的人,相對于保姆和育兒機構,祖輩能夠給予孩子更好的照顧和更多的愛,他們可以為寶寶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和足夠的安全感,而且因為他們的照顧,父母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打拼自己的事業,完成自己的夢想。祖輩的教養對社會另一種家庭――單親家庭的教養有著重要的意義。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存在著父親或母親缺失的問題,但是祖輩們的加入,為寶寶提供了性別模仿的對象,彌補了父母親性別角色的空缺,無形中給予了寶寶正確完整的性別意識教育,對寶寶性心理的健康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三、隔代教養的“弊”

(一)、隔代教養阻滯兒童智能的培養開發

雖然有許多老人知識淵博、思想開放,育兒經驗相當豐富,但是大多數的老人沒有接觸過新的教育理念,他們的教育方式還是比較老套。孩子的天性是好動的,他們能在大自然中找到快樂,然而老人們因為年紀大了,精力不如從前,便很少愿意出去走動了,也會因為顧及孩子的安全,常常讓孩子呆在家里,殊不知這樣會束縛孩子的自由,是孩子失去很多感官訓練的機會,更不能很好地進行人際交往,阻礙孩子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

(二)、隔代教養導致兒童自理能力的缺失和驕縱的性格

長期由祖輩教養的孩子,大多依賴性較強,不光如此,還會出現任性,驕縱,蠻橫等特點。很多由祖輩撫養的幼兒的獨立性是相當差的,各方面的自理能力也和別的孩子差了一大截。然而對于祖輩來說,教養一個小孩需要花費自己巨大的精力,而結果往往卻是吃力不討好,這樣對于祖輩來說也是一種傷害。

四、應對隔代教養的策略

(一)、家庭教育改善教養策略

1、轉變溺愛的教養方式理智愛孩子

祖輩們要理智地愛孩子,切記不能讓關愛變成溺愛,這樣對于孩子今后的發展是得不償失的。要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孩子獨立的思想和獨立的能力,學會放手去愛。

2、接受并學習新思想

祖輩們應該積極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盡量用現代科學知識撫養、教育孩子,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切記不能固守成規。了解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兒童該階段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進行教育,以免錯過最佳教育期。

3、學會與兒童溝通交流

祖輩們要學習與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需要些什么,想做些什么,不能以自己的經驗多、閱歷廣來限制孩子的發言權,不能以自己的主觀愿望代替兒童作出決定或者選擇。

(二)、家園共育改善教養策略

1、建立及時反饋加強共育目標

幼兒園應通過各種方式與家庭合作,關注兒童在家庭,在幼兒園的生活學習狀況,做好及時反饋信息,教師及時矯正家庭教育中的問題,利用一些園內活動,讓祖輩家長獲得新的教育思想,讓其運用到自己的教育中。

2、關注個體差異,實施個性化溝通

由于不同隔代教育家庭中祖輩家長的素質、教養水平不同,隔代教育的方式也出現不同的類型,對于教師來說,做家長工作,幫助家長提高教育水平也要像教育幼兒一樣“因人而異”,針對不同類型的隔代教育長輩家長,實施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指導方法,以期促進指導的有效性。

篇5

隔代教育是指祖輩單獨撫養孫輩,或與父輩共同教育但以祖輩為主( 實際接觸孫輩的時間比父輩多,算作為主),這種狀況已持續或陸續達半年以上。2004 年《新聞周刊》報道了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的關于隔代教育的調查,結果顯示: 中國近一半的孩子是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的。隔代教育在農村更多表現為祖輩單獨撫養孫輩,在城市更多表現為祖輩與父輩共同撫養孫輩。

二、隔代教育的弊端

客觀地說,隔代教育并不是一無是處,如幼兒能得到經驗豐富的祖輩的引導;幼兒父母能夠專心致力于工作而解除了很多后顧之憂;有助于減少老人的寂寞感,保持其健康和積極向上的心態。但是隔代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對幼兒及家庭帶來一定的弊端。

(一)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差、適應性不強、情緒不穩定

一些老人帶孩子往往溺愛有加,包辦代替,過度保護,孩子自然變得任性、生活自理能力不強。當父輩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祖輩老人卻反過來袒護孩子,當著孩子的面責怪他們的父母。曾有專家做過一個研究,將從小在托兒所、幼兒園長大的孩子,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帶大的孩子進行心理比較,發現有很大的不同。那些在幼兒園長大的孩子群體意識強,適應能力好,社交圈子寬,膽子大,能吃苦,許多事都能自己動手做。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帶大的孩子則不然,有的已經二三年級了,還要老人接送,事事不愿動手,情緒穩定性差,容易大起大落,愛生氣,愛發火,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緒,甚至和同齡孩子都難以相處。

(二)幼兒意志品質薄弱、易出現不良道德品行

隔代教育的幼兒還表現出做事不能堅持,往往半途而廢,做事遇到困難往往不耐煩,不能克服困難堅持到底,行為處事能力低,對左右為難的事情不能果斷選擇一種解決的辦法。另外還存在不良道德品行增多等問題。

(三)隔代教育易導致親子隔閡

隔代教育容易造成親子隔閡。親子隔閡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祖輩與父輩的隔閡,一個是父輩與子輩的隔閡。祖輩對孫輩過于溺愛,父輩看不慣從中進行矯正,但當父輩教育幼兒時,祖輩卻加以阻攔,這就導致祖輩與父輩的矛盾。同時,祖輩的過分寵愛和父母的嚴格管教,會使幼兒形成一種錯覺:只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愛我,爸爸、媽媽不愛我。兩個層面的親子隔閡便這樣形成了。

三、如何避免隔代教育的弊端

隔代教育的弊端已經顯而易見,我們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避免這些弊端。

(一)隔代撫養人必須重視幼兒的發展并做到以身作則

我們已經看到祖輩撫養人不可避免地影響著幼兒的發展,其實,祖輩撫養人就是孩子學習社會規則的模仿榜樣。他們為人做事的言行舉止,思想觀念,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因此,隔代撫養人要處處、時時、事事以身作則,給幼兒提供一個良好的榜樣,思考如何讓孩子做到全面發展,而不是單純照顧好他們的生活。

祖輩撫養人要做到以身作則,首先要加強學習。顯然,老年人的一些陳舊的思想觀念對孩子是有影響的。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責怪老人,而是要學會讓老人接受新觀念,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跟上時代的腳步,以科學理性的方式教育引導孩子。

(二)隔代撫養人與幼兒父輩要及時溝通

家庭的教育合力對促進幼兒的發展極為有用。因此,父輩撫養人和祖輩撫養人要利用在一起的時間及時溝通,共同制定出教育孩子的有效措施,形成教育合力。在溝通的時候,祖輩撫養人大多話比較多,因此,父輩要耐心傾聽、態度要誠懇,同時,在傾聽的過程中,還要及時了解祖輩在撫養孩子過程中的需要和困難,以便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

篇6

1.1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

大量農民工外出務工,農村留守兒童成為社會上不可忽視的重要群體。他們在父母離開家外出打工期間需要與祖輩生活在一起,并接受當地農村學校與祖輩的教育。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必然會在思想、學習、生活以及日常行為中表現出不同的特點。首先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不容樂觀,他們只能得到祖輩們對他們吃飽穿暖的基本需求,卻沒辦法提高生活質量。其次,由于父母外出,孩子有時候會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甚至受人欺辱。再次,農村留守兒童為了幫助分擔家庭負擔,會有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勞動體力活,而且長期不能與父母見面,缺乏親情溝通,對他們的性格的形成影響很大。

1.2農村留守兒童隔代家庭教育的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留守兒童身上,他們在學習上被冠以“差等生”、“問題生”等稱號,學習成績差,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技巧,進取心差,厭學、逃學等成為習慣行為。隔代老人思想保守落后,留守兒童得不到正常孩子應有的鼓勵與贊揚,缺乏對信任和責任的感受,造成心理扭曲,無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甚至導致他們只重視物質而沒有信念與夢想追求。隔代老人對孩子產生溺愛,隨之任之,孩子會出現很多不禮貌甚至不道德的行為,這會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另外,隔代教育還使得孩子與父母之間關系淡化。總之,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給孩子的成長造成極大的影響。

2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2.1祖輩自身條件限制了優質家庭教育的形成

農村留守兒童大多出身于貧困家庭,他們的祖輩更是由于受自身的歷史條件和年齡等特點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影響留守兒童的教育成長。祖輩考慮到家庭貧困對子女的照顧不周,于是把這種疼愛全部附加在隔代身上,形成溺愛,溺愛下成長會扭曲兒童的性格與價值觀念。祖輩思想觀念陳舊,不能培養孩子的創新發散性思維,甚至給孩子灌輸一些封建迷信等思想,錯誤引導兒童的世界觀人生觀。另外,祖輩由于自身文化素質偏低,沒有接受過較高的文化知識教育,很難帶給孩子知識的熏陶,為孩子補習更多新知識。有的老人不但對兒童學習起不到作用,還會出現不鼓勵孩子念書,認為讀書無用,有早點輟學勞動的想法,這樣更進一步阻礙孩子的成長,更遠離了優質家庭教育的目標。

2.2學校單調的課余生活

我國城鄉教育資源分布不公平,農村地區教育落后,缺乏教育基礎設施,兒童校園娛樂設施等,使得兒童課外活動薄弱,在學校的課余生活變得單調不堪,孩子沒辦法在課余時間進行豐富多彩的活動,這樣無法培養孩子的興趣,也不能夠彌補孩子缺失的那部分親情的溫暖,學校這種單純的教學環境進一步拉大了留守兒童與其他孩子的距離,讓留守兒童在課余時間里依然處于一種憂郁悲切的狀態,不利于打開孩子的心靈之窗,長此以往,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不利。

2.3政府對不良文化的監管力度不夠

留守兒童正處于快速成長期,經常會叛逆,容易受社會上的一些不良文化滋染。廣大農村地區出現的黑網吧,游戲廳等場所,讓許多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誤入歧途,陷入網絡游戲不能自拔。這些兒童由于無人看管,對新鮮事物的辨別能力有限,把網絡游戲當作自己的課余活動,不僅耽誤學業,而且極大浪費時間和父母的血汗錢,甚至滋染的不良習性造成嚴重后果。近些年政府對導致不良文化產生的黑網吧等加大了管理力度,但是由于農村地區基礎設施以及管理人員素質的局限,加上農村文化的復雜性、多變性,使得對農村不良文化的監管效果并不理想。政府雖對城市的不良文化監管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形成一套農村監管體系,倘若政府忽視廣大農村地區不良文化的傳入,將會對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2.4農民缺乏多渠道的收入來源

民間一直流傳這樣一句話,“土地是農民的命根”,自古以來農民都是靠土地生存,但是趕上天災農民就會一貧如洗,無法絕對保證家庭生活。為了增加收入,農民選擇外出務工,而農民工本身缺乏專業知識文化,政府又很少為他們提供專業培訓,所以只能從事收入較低的工作。家庭的低收入無法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更沒有機會讓孩子接受城市里優質的教育,因此農村留守兒童只能在隔代祖輩教育下成長。

3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隔代家庭教育問題的對策

3.1祖輩要更新教育觀念,建設良好的家庭文化

祖輩既然擔負起留守兒童的監護責任,就應當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改變自己的落后的思想觀念,孩子固然是家庭的寶貝,但是過于溺愛會起到反作用,反而不利于正確引導孩子成長中各個方面。同時還應當主動與孩子溝通,架起兒童與父母之間的橋梁,關注孩子的心理、思想、行為等不同階段的變化,及時與孩子進行互動,并且從思想上摒棄封建落后的思想文化,通過接受再教育、新聞電視等媒體學習先進文化,建設良好的家庭文化。兒童在良好的家庭底蘊中生活,人生觀價值觀必然不會偏離,祖輩更新教育觀念,就能夠改善留守兒童房隔代教育現狀,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3.2注重兒童的心理需求

心理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產生的問題,大量留守兒童從小與父母分離,缺乏父母直接的愛,缺乏正常家庭的監管教育,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擁有父母在身邊的權利,過早地承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大多留守兒童內心孤獨憂郁,有自我封閉的傾向,他們情感脆弱,極易產生認識、價值觀上的偏離。祖輩作為監護人應當注重兒童的這些心理需求,給孩子提供盡量多的與父母見面溝通的機會,多與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并且培養孩子獨立承擔家庭事務、增強自信心、抵抗挫折的能力,孩子具備了自我保護的能力,就能夠堅強地面對生活。

3.3改進與兒童的溝通方式

傳統家庭教育下,家長生硬的命令或粗暴的打罵,只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導致溝通失敗。要改善這種被動的局面,就應該改進與孩子的溝通方式,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接受、容納、解讀孩子傳達出的各種信息。然后利用這些信息做出相應的回應,與兒童一起做游戲,討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能夠把握住孩子思想、行動的方向,這對于增加與孩子之間的感情有積極的意義。

3.4加強對滲入農村不良文化的監管

農村地區的網吧、游戲廳、娛樂廳等場所是傳播不良文化的主要途徑。因此要加強對滲入農村的不良文化的監管,就應當加強對這些場所的管理與整治,加大違法懲治力度,增強從業人員素質,對于滲入農村的不良文化及時發現及時消除。政府也應當加大扶持資金,建設農村基礎文化娛樂設施,配備專業人員進行宣傳引導,讓健康文化驅逐不良文化。

4結論

篇7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8)004-0257-01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工作半年以上,由父或母一方、祖輩、親戚朋友、同輩監護的未成年人[1]。留守兒童四種主要監護類型(父或母單親監護、隔代監護、上代監護、同輩監護)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帶來了許多問題[2]。本文調查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為探討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對策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和整群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從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菱湖一中、長興縣虹星橋中學、溫州鬧村中學、湖州南潯區練市小學、麗水市縉云長坑小學、溫州市洞頭縣城關二小等六所中小學中抽取750名留守兒童和750名非留守兒童為被試,收回有效問卷1378份。其中男生692人,女生686人;留守兒童670人(小學生315人,初中生355人),非留守兒童708人(小學生338人,初中生370人)。

1.2 工具 自編農村學生家庭教育狀況調查表 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有關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的人口學資料,共7個題項;第二部分包括家庭教育內容(兒童的生活、學習、品德方面)、親子溝通交流狀況(傾聽兒童煩惱、兒童向監護人訴說、關注兒童情緒、滿足兒童情感需要)、家庭教養方式(講道理、批評指責、打罵、遷就),共13個題項。

1.3統計方法 進行χ2檢驗。

2結果

2.1兒童監護人的一般情況

670名留守兒童中,隔代監護最多(占51.8%),其次是父或母單親監護(占36.1%)(其中由母親一方監護占了27.9%),上代(6.1%)和同輩監護(5.8%)比例較低;監護人受教育程度較低,43.0%為小學,39.9%初中,11.3%高中,大專或本科只占3.7%。隔代監護人受教育程度更低,51.1%為小學,35.6%為初中;監護人中54.8%是農民,17.1%是工人,隔代監護人中68.98%為農民。

2.2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比較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內容包括生活、學習、品德方面的人數比率少于非留守兒童(56.3%/67.4%,χ2=50.403,P=0.000);非留守兒童父母平時能傾聽兒童煩惱的比率、平時關注兒童情緒反應的比率、對兒童情感需要滿足的比率均多于留守兒童監護人(59.0%/51.6%、83.1%/74.6%、82.2%/75.9%,χ2=7.579、15.055、8.206,P=0.006、0.000、0.004)。非留守兒童平時有了煩惱會對父母說的比率多于留守兒童(44.6%/11.8%,χ2=18.937,P=0.002);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監護人家庭教養方式存在顯著性差異(χ2=26.395,P=0.000),非留守兒童父母采用講道理(85.2%)、打罵(3.3%)的比率多于留守兒童監護人(77.7%、2.7%),而留守兒童監護人采用批評(10.9%)、遷就(3.8%)、不管不問(5.0%)方式的比率多于非留守兒童父母(8.6%、1.7%、1.2%)。

2.3不同監護類型家庭教育方式比較(見表1)

3 討論

本調查結果顯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教育內容狹窄、監護人與兒童溝通交流不足和家庭教養方式不當等問題,四種監護類型中,單親監護與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較為接近,而隔代、上代、同輩監護均存在較多家庭教育問題,其中隔代監護的問題最大。驗證了葉敬忠等人對留守兒童監護現狀的描述 [2];隔代監護家庭教育問題最多,這可能與隔代監護人多數是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有關。

參考文獻

1 周福林,段成榮.留守兒童研究綜述.人口學刊,2006,(3):60-65.

篇8

【關鍵詞】家園共育;幼兒園;家庭;問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總則里提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幼小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組織與實施中,《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合作、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1 家園共育的現狀

家園共育是指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家庭和幼兒園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孩子的學前教育。然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學前教育的形勢發生了變化:一方面隨著家庭經濟狀況的不斷改善,家長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對幼兒學前教育的質量和要求也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我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后出生的獨生子女已成為在園幼兒的家長主體,幼兒家庭成員結構發生了變化、家長自身的成長經歷和職業特點等因素不可避免地對幼兒教育產生影響,從而影響到家園共育的實施。

2 當前家園共育存在的問題

(1)家長對自身教育角色認識不足,家庭教育往往被忽視。幼兒在入園一年后仍然有16.7%的家長和35.6%的隔代家長認為幼兒的教育教師負主要責任,甚至有部分家長認為家庭只需要為幼兒提供物質條件,教育應由教師實施,存在過分依賴幼兒園的思想,而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 家長教育知識缺乏,隔代教育情況普遍,家庭教育效果不夠理想。從調查結果來看,當前幼兒父母獲取教育知識的途徑主要是依靠書本、互聯網和隔代家長的傳授,隔代家長的育兒知識主要依靠自身的生活積累,對現代教育知識的相對缺乏,對幼兒各種良好習慣的養成和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有所欠缺。

(3)家長教師信息溝通不充分,不利于形成和諧共育環境。因多種因素所限,家長與教師的溝通不夠充分,教師往往不自覺地處于主導地位,家長是被動接受信息,難以形成平等地有效交流,不利于家園共育環境的形成。

3 家園共育形式的探索

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對家園共育形式進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1)開設多種形式的家長課堂。幼兒入園初期,定期對家長舉辦幼兒教育理念培訓講座,推薦育兒書籍,建立專業網絡平臺和即時聊天群等方式,提高家長的理論知識,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提高對家園共育重要性的認識。

(2) 建立兒童成長檔案。建立幼兒成長檔案,由教師和家長填寫幼兒的表現,使家園的溝通渠道更為暢通,使教育更為有針對性。

(3)鼓勵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活動。 邀請有經驗的家長來介紹自己的育兒經驗,使其他家長能夠從他人的育兒過程中有所感悟,找出差距。二是根據家長自身的具體情況,選取2~3名家長進行“家長進課堂”的活動,使家長感受幼兒園的教育活動過程,既豐富了教育資源,也使家長體會到教師工作的辛苦,密切了家園關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4)重視隔代教育的影響。目前幼兒及其父母大多為獨生子女,一方面由于幼兒父母工作較為繁忙,隔代家長與幼兒相處的時間往往較父母更長,對幼兒生活習慣養成、性格培養、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影響較為突出。另一方面,由于隔代家長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其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也會對幼兒父母產生直接影響,從而影響到幼兒的全面發展。

(5)改善信息溝通方式,提倡平等交流。隨著社會發展,工作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傳統的家長和教師面對面交流的時間越來越少,而且教師大多作為信息的提供者,處于主導地位,家長處于被動接受信息的地位,信息的傳播往往是單向的,越來越難以滿足需要。因此,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改善傳統的信息溝通方式,建立多樣化的信息溝通渠道,提倡教師與家長平等交流,對于密切家園關系,促進幼兒健康成長是十分必要的。

總之,家長和教師以完整性的主體意識參與到幼兒教育的活動中來,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在交流、理解、溝通、協調的基礎上發掘、聯合雙方的優勢。同時,家長參與教育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幼兒教師比例過大帶來的壓力,增加了教育機會。使幼兒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文英《架起家園共育的彩虹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年

[2] 趙薔.幼兒教育中的家園合作.甘肅教育.2006(15)

[3]李玉蓮。張文芳.用陳鶴琴幼兒教育思想指導家園共育.學前教育研究.2006(3)

[4]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

[5]方明.推進家園共育,提高幼兒素質.學前教育研究,2002.1

[6]陳鶴琴.家庭教育――怎樣教孩子.中國致公出版社

[7]李生蘭.幼兒園、家庭、社區合作共育的研究

[8]黃予,冼偉銓.家校合作與信息技術.網絡科技時代,2007

篇9

摘要:隔代教養雖然存在一些弊端,但由于諸多現實原因,這一現象在中國普遍存在,成為家庭育兒的一種無奈且現實的選擇。本文立足于挖掘老人參與隔代教養的積極功能,并對隔代教養優化策略進行思考。

關鍵詞:老人;隔代教養;積極功能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8-0223-02

一、隔代教養

隔代教養也稱為隔代教育,是指祖輩與孫輩生活在一起,對孫輩承擔一定的或主要的教育責任。基于諸多的現實因素,如雙薪家庭的普遍化、父母在外地工作、父母婚姻狀況不穩定、父母經濟能力不足、父母存在身心問題等,導致父母無法或不愿親自照料子女時,一般會將子女托付給老人照顧。在眾多的形成隔代教養現象的原因中,父母工作和父母離異是主要原因。

二、隔代教養的弊端與現狀

在我國關于隔代教養的研究中,討論弊端的占大多數。隔代教養確實存在不少隱憂,綜合起來主要表現在:(1)祖輩溺愛孩子,影響他們的正常發展。祖輩往往對孩子的照顧過于細致,包辦替代許多事情,讓他們很少有機會親身實踐,被剝奪了學習機會,包括身心發展機會。(2)祖輩教育觀念落后,妨礙兒童成長。祖輩育兒大多秉承著“老經驗”、“老做法”,拒絕接受先進的教育理念,行為模式比較偏執,這對兒童良好性格的形成是不利的。(3)教養心理狹隘,容易引發家庭矛盾,導致親子隔閡。有些祖輩在撫養孫輩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拉攏孩子,甚至有時無原則地使用物質誘惑。類似的狹隘教養心理,很容易引發家庭沖突,導致親子隔閡。(4)祖輩與父輩管教不同調,難以保證教育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比如,小朋友生活習慣的養成、面對課業的壓力及教育責任等方面,祖輩與父輩的要求和方法往往存在不同步現象,而這種沖突會讓孩子不知所措。

雖然隔代教養存在諸多弊端,但現實情況是,隔代教養在中國幾乎是一個普遍現象,廣泛存在。有調查顯示,上海50%―60%處于0―6歲的孩子屬于隔代教養,廣州的比例在50%以上,北京多達70%。既然隔代教養是無奈且現實的一個選擇,我們就應揚長避短,努力挖掘它的積極功能,最終達到兒童健康發展和成長、家庭更加和諧融洽的目的。

三、隔代教養的積極功能

1.有效替代親職功能,緩解父母憂慮。現實的壓力、父母的工作關系或婚姻問題等,導致孩子無人照顧,而隔代教養可以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同時,相對于把孩子托付給保姆,祖輩更能令父母感到安全、放心。畢竟祖輩是愛孩子的人,孩子可以得到祖父母的愛與生活照顧,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和較好的心理支持。

2.降低養育成本,緩解父母經濟壓力。如果父母自身沒有能力或精力養育孩子,一般會請保姆幫忙,或一方做全職家長。請保姆的話,不僅需要支付高額的保姆勞務費,還要增加保姆生活開支,這對一些年輕父母來說有較大的經濟壓力。如果做全職家長,經濟壓力就會落到另一方身上,讓許多家庭很難承擔。

3.有利于家庭價值觀的傳承。祖輩們的心態一般比較平和、有耐心,且懷有童心,和孩子容易融合,打成一片,能用心陪伴孩子游戲。比如,許多老人喜歡跟孩子講過去的經歷,講他們的人生故事,這對傳承生命歷程經驗、延續文化價值和家庭價值觀,非常有意義。

4.滿足老人的心理需求,有利于祖輩健康養老。塞利格曼的幸福公式指出,一個人35%―40%的幸福是由自我控制因素即能夠主動控制的心理力量調節的。而祖輩們所處的人生A段,面對退休、變老、疾病甚至配偶離世等,存在較強的心理落差,孤獨感及無力感最強,幫助照料孫輩則能很好地修補這些危機。孩子的純真、弱小,給老人帶來生活樂趣的同時,更會增加他們對生活的控制感和意義感。

5.有利于家庭團結與氛圍的重建。孩子雖小,但是家庭中最有力量的一個。祖輩在隔代教養中用心付出,包括時間、精力、情感,父輩和孫輩感受到這些付出,也會真情回饋。祖輩父輩圍繞孩子有了更多的話題,也有了更多的生活樂趣,許多家庭因孩子變得更團結、交流更多,家庭氛圍更融洽。

四、隔代教養的優化策略

(一)做好隔代教養的心理準備

父母在把孩子交給祖輩照顧時,要提前有恰當的心理預期。

1.不要期待祖輩完全替代父母的角色,要正向理解父子、母子與祖孫之間的關系本來就是不一樣的,必然會產生不同的應對態度。父母有自己重視的教養觀念,祖輩也有他們的想法,兩者間要取得一個平衡。

2.父母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既然選擇了隔代教養,就表示這種方式有某些優點,父母應抓住教養大方向,而不是把心思放在彼此不合的細節上,斤斤計較。祖輩陪伴孩子的時間更多,對孩子的影響肯定會越大,父母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當然,更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明確地知道孩子的教育無法完全外包,終究還是父母自己的責任,不能一味地推給祖輩。

3.培養愉快的共養氛圍。兩代共教,父母須保持彈性,設定好目標,跟祖輩建立一種伙伴關系。父母要先放下執著,既然把孩子交給祖輩,就要充分授權,相信他們。對于有差異的地方,兩代要站在同一陣線上,著眼于問題共同來探討,發現差異點,參考教養大原則。

4.避免陷入兩代間的隱性角力。與原生家庭情結未了,教養沖突中容易引發特別強烈的情緒反應,祖輩和父輩之間會陷入一種隱性的角力。

(二)掌握父輩與祖輩溝通的技巧和原則

父輩在和祖輩溝通時,一定要注意溝通的技巧和原則。首先,不要正面沖突,特別是不要在孩子面前互揭傷疤,互相指責對方的不是,真的有問題可以私下商量,有時還可以善用第三者進行溝通。對于有些不認同的教養方式,在給否定意見之后,應該提供其他的一些可行做法。對于祖輩難以改變的一些生活或行為習慣,如果一定要糾正,也可由孩子去糾正;不要用指責的語氣跟祖輩講話,而應用“我……”開頭的句子,如“我今天發現孩子有些什么情況”等。這樣會讓交流更順暢、平和,不會激起對方的防御。不要抱著想改變或控制對方的想法進行溝通,不放大無謂的細節,不關乎原則的內容可以適當放下。

(三)從放手中培養孩子的自信

父母或祖父母經常會因為擔心孩子不會做、做不好或怕他們遇到挫折,于是會幫許多忙甚至太多忙。基于愛的名義,實則是在阻礙孩子學習生活能力的機會。許多研究發現,自理能力不如同齡孩子的孩子,自信心容易低落,在同伴中常會出現行為、情緒及人際困擾等問題,因此,祖輩要學會放手。(1)讓孩子體驗到“我能感”。當孩子想要嘗試,并有機會嘗試的時候,就放手讓他們去試,這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與發展勇氣,是他們追求獨立自主的源源活力。(2)對孩子的興趣和熱情給予支持。成年人要鼓勵孩子成樽約合氤晌的人,而非父母或祖輩認為的人。父母或祖父母要學會傾聽孩子,這有助于了解孩子的潛能、興趣與熱情,給予他們需要的協助與支持。(3)提供孩子處理事情的機會,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當孩子面對沖突、問題或做錯時,父母不要急著代言、出手或善后,要讓他們有機會自己處理事情。這是因為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為自己主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后果負起責任。(4)愛與規則、紀律并行。孩子的成長需要空間和自由,該放手時要放手,但也需要規范與限制。大人要努力做孩子的朋友,與他們分享、溝通彼此更多的內心世界,在這一過程中,要給予引導。

五、政府、社會要為隔代教養家庭提供適當支持

要想提升隔代教養的質量,不僅需要家庭的努力,更需要社會組織的積極支持。例如,美國社會將隔代教養中的祖孫視作弱勢群體,為他們提供實用的支持和援助。我國臺灣不僅在政策上鼓勵祖輩參加保姆課程訓練,而且拿到證照的老人如果照顧孩子,政府還會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現在,社會各界對農村隔代教養的問題關注較多,特別是留守兒童群體。鑒于隔代教養現象在中國的客觀實際,政府和社會應思考如何揚長避短,做一些切合實際的政策性支持。可以參照我國臺灣地區的做法,為祖輩教養者提供免費系統學習的機會,還可充分結合社區特點,整合利用社區資源,在各社區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育兒指導隊伍,以提高祖輩的隔代教養能力。

總之,家庭在選擇隔代教養的方式之后,要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多關注其積極功能。同時,父輩和祖輩要形成良好的伙伴關系,明確雙方目的的一致性,保持一定的彈性,加強溝通與理解。當然,也希望政府和社會對隔代教養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實質性支持。

參考文獻:

[1]黃姍,陳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科學,2007,(2):63-65.

[2]劉華.隔代教養:無奈中的現實選擇[J].育兒教育,2005,(6):4-5.

篇10

摘 要:近年來,西部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問題一直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并成為心理學和教育學等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隨著農村70后年齡段青年群體的不斷成熟,80后年齡段農村青年群體的不斷成長,農村“民工潮”聲勢更加洶涌,除導致社會管理難度日益加大之外,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逐漸“浮出水面”。

關鍵詞:農村, 留守兒童,心理發展問題

一.西部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類別及群體特征

根據父母的外出情況,可以把農村留守兒童分為兩種類別:第一,雙親外出;第二,單親外出。根據監護者的不同,雙親外出的農村留守兒童可進一步分為三類:(1)隔代監護;(2)親戚朋友監護;(3)自我或兄弟姐妹監護。單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又可分為父親監護和母親監護兩種。目前,隔代監護和母親監護是當前農村留守兒童中最為常見的兩種監護方式。不論采取哪種監護方式,農村留守兒童都生活在一種家庭功能不健全的環境中,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是:父母親情的相對缺失。

(一) 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認為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焦慮、自卑、懦弱、膽小等心理問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中發現:一是樂群性低,表現為冷淡、孤獨;二是情緒不穩定,易心煩意亂,自控能力不強;三是自卑拘謹,沉默寡言;四是比較圓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壓抑,憂慮不安;六是沖動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緊張焦慮,心神不定。

(二) 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

不同性別的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存在顯著差異,留守女童的得分顯著高于男童。父母外出情況不同的留守兒童在心理彈性方面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父親外出,母親在家看護的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最高。父母在外時間不同的留守兒童在心理彈性上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表現為:2年以內最高,2-5年次之,6-10年再次,10年以上最低。父母外出時間越短,孩子的心理彈性越高。與父母團聚頻率不同的留守兒童在心理彈性方面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其心理彈性有隨著與父母團聚頻率的降低而降低的趨勢。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

(一) 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外出務工,已導致親子教育缺失,而留守兒童監護家庭教育同樣面臨問題。一是隔代和上代監護家庭教育內容狹窄,50.89%隔代監護和24.49%上代監護家庭教育只涉及兒童的生活,對兒童的學習和品德等方面較少關心;二是隔代監護和上代監護在與留守兒童溝通交流方面存在溝通交流不足和對兒童情緒情感接納不夠等問題,如53.35%隔代監護人和50%上代監護人平時不能傾聽兒童的煩惱,導致能主動向監護人傾訴的留守兒童也較少;三是兩種監護人的家庭教養方式存在問題,如隔代監護人較多采取溺愛、遷就,上代監護人較多采取不管不問。

(二) 學校教育不足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實際上是與農村基礎教育的一些問題糾纏在一起而相互影響的,如農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班級過大,留守兒童在學校很難得到學習以外的關懷;農村學校某些教育措施和機制失當,影響了農村兒童的教育;學校外部條件差,留守兒童分散給養多于在校寄宿,管護形成“空檔”①;學校教育缺失,也是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

(三) 社會關愛缺乏

對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關注,不僅是家庭、學校的責任,也有社會的責任。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時的引導,很容易受不良環境的影響而誤入歧途,政府對某些場所缺乏有效管理,都對留守兒童產生一定的影響。留守兒童生活在社會當中,受社會的直接影響較大。

(四)隔代撫養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

1.隔代撫養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和心理發展的局限性

隔代撫養對兒童學心理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兒童智力的發展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上,農村留守兒童的祖輩受教育水平決定對兒童早期的智力開發和求知欲的滿足則無能為力。因此,隔代撫養的農村留守兒童,智力的總體水平較同齡兒童偏低。

2.隔代撫養對農村留守兒童情緒情感心理發展的局限性

隔代撫養下的兒童,雖然長期以來得到祖輩的疼愛和呵護,但由于自幼缺少父母的關愛,愛和歸屬的需要往往處于匱乏狀態,容易引起心理上的壓力。父母外出打工的兒童容易出現激動、焦慮、神經過敏高的特征,最終形成沮喪、孤獨、焦慮等不良情緒情感特征。

3.隔代撫養對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心理發展的局限性

道德心理,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親子教育的缺失,往往導致隔代撫養下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心理發展緩慢,甚至出現偏差。兒童道德心理發展過程中表現出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以自我為中心,二是對于權威的絕對服從。所謂“自我中心”,是指兒童在道德認知上只考慮到自己的觀點,而無法接受別人的觀點,也不能將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觀點相協調。

三、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強化父母及監護人的家庭教育責任

就家庭教育而言,強化父母及監護人的家庭教育責任。一方面,加強與人的聯系,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尋求多種途徑與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另一方面,加強與孩子的溝通與交流。針對隔代和上代監護的留守兒童,監護人要在以下三方面改善家庭教育狀況:一是對兒童的學習和品德等方面更多地給予關心、關注;二是加強與留守兒童的溝通交流,主動關心和接納留守兒童的情緒情感;三是改善不當的家庭教養方式,既不能溺愛,也不能不管不問,對留守兒童既要提出合理的要求,同時又要表現出對兒童成長的關注和愛,會耐心傾聽兒童的觀點,創設理性、嚴格、民主、耐心和愛的家庭教育氛圍②。

(二)發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就學校教育而言,第一,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聯系卡制度;第二,配備心理健康教師,設立“傾訴箱”,開通心理咨詢熱線電話;第三,熱情關懷,使“留守兒童”融入集體生活之中;第四,交流協作,加強對監護人的指導,做到“五必訪”(即:“留守兒童”情緒不好必訪;身體不佳必訪;成績下降必訪;遲到早退曠課逃學必訪;與同學爭吵必訪)③。學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對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注,對留守兒童的學業自我學習、師生感情、學校狀態等方面的發展予以積極的鼓勵和引導,使其學業心理獲得健康發展。

(三)建立社會教育體系

我們要建立農村社會化的未成年人教育監護體系。建立社會化教育和監護體系,這些社區機構可由離退休教師、青年志愿者等人員構成。這是家庭、學校之外的另一種與孩子們互動的關系,同時也起到了一種溝通家庭、學校與孩子們之間關系的橋梁作用。

(四)促進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協調發展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面臨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的綜合性發展,因此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采取社會、學校和家庭全方位協調配合的途徑。建立以教育部門為中心,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做出全面、系統、客觀的分析,以尋找事實基礎,充分重視校教育的優勢,政府主動擔負相應的責任,以實現社會關懷的構想。

注解

① 胡小愛.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因素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08(5):119-121.

② 周青云.留守兒童心理現狀及對策干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8(1):88-89.

③ 葉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思考[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版),2006(6):67-69.

參考文獻

[1] 雷盼.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研究與對策[M]新學術,2009(1).

[2] 李莉.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綜述[M]勞動保障世界,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