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民族小學范文

時間:2023-04-09 03:31: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我們的民族小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我們的民族小學

篇1

今年我上三年級了,《我們的民族小學》是三年級語文里的第一課,我們開心地跟老師學完了這篇課文。老師說課文寫的很美,要求我們把第一、三自然段背誦下來,我很快地背會了課文。<在《我們的民族小學》中,老師告訴我們,除了漢族外,全國還有55個少數民族,就像課文中的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和德昂族。這些不同民族的小學生在同一個學校里上學,雖然他們的語言不同,穿戴不同,來到同一所學校都成為了好朋友,他們一起學習,一起唱歌跳舞,一起做游戲,真開心呀!就像我們班的同學們一樣,大家上課一起學習,下課一起玩,也很開心。

《我們的民族小學》很美,那里有花有草有山林,校園里有小鳥歡唱,有蝴蝶,還有猴子、山貍、松鼠跟小朋友們一起玩呢,真好!我們的學校沒有山,學校里的樹都是人工培育的,沒有動物跟我們玩。民族小學在鄉村,十分安靜。我們的學校在城市,外面馬路上有許多車,經常有車按喇叭,很吵鬧。

真羨慕那所民族小學!不過,我們學校也很漂亮,有很大的圖書室,有干凈的操場,老師說我們學校的操場是全市小學中最大的,我很喜歡在操場上玩。我要在學校里好好學習,多學知識!

三年級:丁一非

篇2

【關鍵詞】學校 家庭 網絡 弘揚民族精神 傳統 內涵 民俗

2010年4月,我校有幸成為廣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學校、家庭、社區、網絡”四位一體的立體化實驗區實驗學校之一。兩年來,學校課題研究遵循著“依托活動,貼近生活,抓住興趣,扎實推進”的原則,開展“弘揚民族傳統節日 培養中小學生民族精神的實踐活動”研究。

一、針對現狀,確定研究目標

我們學校屬于一所九年義務學校,有學生2100多人,生源90%是周邊的原企業單位下崗工人的子女,生活條件各方面不是很好。許多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賺錢養家糊口,無法顧及小孩,缺失家庭的溫暖;小孩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居住,過分的溺愛、遷就,小孩孤僻、我行我素。逢年過節,父母不在身邊,老人也只會弄好吃給孩子,至于節日的內涵及通過節日來教育孩子更談不上了。中國傳統節日蘊涵著豐富、深邃的人文內涵,體現中華民族精神。而我們的中小學生,他們正處于奠定正確的思想、信念和價值觀基礎的關鍵時期,在現代文明的背景下,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皮亞杰曾經說過:“借助于具體事物支持的活動和活動中獲得的教育研究是長久的。”為此,結合傳統節日,通過課題的研究,挖掘教育的途徑,引導中小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了解傳統文化,讓學生在節日活動中親身感受、體會,從中受到教育。

二、實踐與探索

根據對傳統主要節慶的內涵提煉結合學校德育目標,將這些節日大致分類: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劃歸為文化類節日;重陽節為愛心類節日,清明節為紀念類節日等;根據節日的不同特點開展不同的德育教育。我們開展對學生的思想現狀研究,從中發現問題,擬訂節慶教育的認知目標和學生實踐目標,并共同策劃組織節慶活動。

(一)“節慶指南”引導小學生系統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作為民族文化中的精華,中國傳統節日蘊涵著豐富、深邃的人文內涵,是炎黃子孫共有的精神財富。因此,可以說,傳統節日具有增強民族凝聚力、樹立核心價值觀、加深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是集體的文化記憶。但一項關于民眾了解節日文化渠道的調查中顯示,近7成受調查者表示“聽老一輩說的”,而真正能系統了解節日文化的,可謂少而又少,這就意味著我們這些流傳千年、意蘊豐富的文化記憶,正在逐漸淡化,那些豐富的節日儀式里所蘊涵的對世界與人生的祈求和寄托和那種對節日的尊重與敬畏,也正在或已經消亡。

針對這種現實,在指導學生過春節、清明的實踐活動中,我們課題組編輯了《歡歡喜喜過春節》《我們的節日――清明》《弘揚民族精神 共度和諧端午》節慶指南,實驗家庭人手各一冊,手冊第一板塊:節日的來由。第二板塊:各地方節日的習俗,活動形式、內容,人們的飲食等等。第三板塊:同學們你們家又是如何過節的?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你的快樂!(節日的內容、形式、時間、地點、飲食、居飾、游樂)第四板塊:節慶剪影(附上說明)旨在引導家長和學生系統學習和了解作為我國傳統節日中時間跨度最長、形式最隆重、活動內容最豐富的春節的文化內涵;通過祭奠先烈、先人、先賢,引導學生在慎終追遠、緬懷先輩的情懷中認知傳統、尊重傳統、繼承傳統、弘揚傳統、增進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我們的孩子從中受到濃郁的傳統節日文化氣息的熏陶,并從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事實證明,效果明顯。

調查前曾顯示,對于中小學生來說,他們印象中的過春節,主要內容就是吃年夜飯和收紅包,清明節吃糯米飯,而春節、清明節過后,課題組回收的活動手冊記錄中顯示:學生知道了春節的起源傳說,了解了春節的居飾文化,熟知了春節的一些飲食文化,能講述一些節日儀式的含義,同時還了解了本土的春節風俗習慣。比如:在本市內、市郊、老家又是如何過春節的,都有哪些民風民俗,并參與一些當地的活動,踐行了一些春節期間的禮儀等。知道清明節的意義、習俗;和家人及同學一起去掃墓,家長配合收集、追溯家族歷史和故事,朗誦有關清明的詩文,感受中華傳統美德、中華民族文化的價值魅力,奠定學生的中國根、民族根。

(二)親歷節慶引導小學生切實體驗傳統節日的文化魅力

流傳下來的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多種多樣,各項節慶儀式分別表達人們的美好愿望、敬畏自然、懷念祖先、維系情感、體現價值觀等,這些都是節日文化的重要支撐。然而,快節奏的現代人過節,簡化了節日儀式,大多幾乎只剩下飲食這一方面了,因此,在中小學生印象中,清明節就是吃五色糯米飯,端午節就吃粽子,中秋節就是吃月餅……至于緬懷先祖、家傳祖訓、紀念先賢、龍舟競渡、把酒問月等美好意境,早已被各種娛樂活動所代替。因此,傳統節日的文化魅力也就沒能在中小學生腦海中占有一席之地。

清明節是我國人民緬懷先人的節日。為紀念這個有著深遠意義的節日,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傳統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結合學校實際,開展了以“傳承民俗文化,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時代精神”為主題的清明節系列活動。(1)組織了“我們的節日――清明節”大討論活動。圍繞怎樣過清明,大家來評說,各班級召開了主題班隊會,學生各抒己見,使學生們懂得了清明節的歷史由來、民間習俗等知識,引導了學生積極參與健康向上的傳統節日活動。(2)廣泛宣傳,氛圍濃厚。學校借助黑板報、校園廣播宣傳清明節文化內涵,要求各班級出一期以“我們的節日?清明節”為主題的黑板報,學校組織評比,使清明節活動深入人心。(3)組織學生開展“網上祭先烈”活動。與信息技術課相結合,在信息技術課上,專門抽出時間讓學生登錄中國文明網等相關網站,開展網上祭英烈活動,學生們可以自由點擊自己想要了解的相關內容,并向烈士們獻上鮮花、鞠躬,在留言欄上留言,表達自己的緬懷之情。這種紀念活動不但讓學生懂得了低碳環保的祭祀方式,而且還對學生進行了愛黨愛國教育。(4)團委、少先隊共同組織學生到人民英雄紀念碑進行掃墓活動。同學們向革命烈士鞠躬默哀寄托我們的哀思;向烈士敬獻了花圈,隊員代表發言表決心;向烈士莊嚴宣誓。回校后同學們還寫了參加掃墓活動的感想,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此行的重要意義。(5)學生與家長共同完成《我們的節日――清明》實驗家庭手冊:清明節意義、習俗;家庭清明節活動內容;了解家族歷史和故事;收集、誦讀有關清明時節的詩文。

從收集的資料來看:每一個同學都能從不同的程度認識到保護和開展傳統節日活動是熱愛中華民族的美德體現,也是我們了解和感受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

(三)實踐操作培養學生喜愛傳統文化的感情

如今的中小學生們熱衷吃“肯德基”“麥當勞”,穿“米奇”“巴布豆”,看外國動畫片……對傳統的東西缺乏興趣;如果能在吃這一方面吃出點傳統的意味、吃出點對文化的理解,也未嘗不可。問題是,就連這些節慶享用的食品都幾乎是來自于商店,出于自家人之手的少而又少,一家大小都參與準備的情況就更不用奢望了。如果我們的活動僅僅停留在讓孩子“看”的層面上,他們對節慶文化的理解仍然只是表面的、膚淺的,更別指望讓孩子們從內心熱愛這一傳統文化。

學校課題組為了使學生感受端午節這個民族節慶的文化內涵。我們與北湖中社區一起開展端午節系列活動。請社區的領導、學生家長進來,我們買來了粽葉、粽米和赤豆,請學校食堂的師傅給學生傳授包粽子的技藝,他們學得認真,也充分感受到了端午節的氣氛。同時在校內舉行家庭包粽子比賽,活動中大家互相協作、體會親情。既增進了家長與老師之間、社區與學校之間的交流,又從中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

課題組布置的活動記錄有讓孩子們親自動手,量力而為地參與到節慶的活動中去。有條件的孩子可以跟家長學習包粽子,哪怕只是看看煮粽子的火候也好;手巧的孩子可以幫助貼春聯、貼福字畫,哪怕只是扶扶梯子、刷刷漿糊也好;嘴巧的孩子可以為長輩講講春節的傳說故事,哪怕平鋪直敘不夠生動也罷;有幸的孩子還可以到民間去跟村民大開眼界:莊嚴地看祭祀、點香燒紙,虔誠地叩頭作揖、許愿,彬彬有禮去農家當客人、學禮數……孩子們回校后的反應幾乎一致:學會過節,那絕對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恭行”!

(四)學校、家庭、社區、網絡四位一體,形成教育合力,且輻射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國家大計,教育為本,但教育絕不是學校一方的事情,這早已成為共識。但真正落到實處才是硬道理。如果只是布置讓孩子們自己回去過好春節,體會我們的節慶文化的魅力,這無異于布置了一道無法完成的作業。因此,課題組充分發揮家庭、社區和網絡的作用,讓他們組織、引導、帶領、幫助、利用,這才使得這次“歡歡喜喜過春節”“我們的節日――清明”“弘揚民族精神 共度和諧端午”等活動方案得已落實,教育合力的作用得已顯現。

另外,以中小學生落實活動方案,反過來也促進了家長的參與,影響了更多的人對我國節慶傳統文化的關注。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層內涵,是一個民族在共同生活、共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被本民族絕大多數成員所認同、所接受、所追求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道德規范,是一個民族的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的綜合反映,它是中華文明的精粹和精華,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生生不息、延綿不斷的精神支撐和精神所系。因此,結合傳統節日,引導小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活動,促使他們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培育了民族精神。

三、課題研究的成效

(一)提高認識,增強使命感,加強領導

通過課題研究,全體教職工充分認識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 歷史意義,增強迫切感、使命感,提高開展實驗工作的自覺性、主動性。同時,學校要積極主動與所在社區(北湖中社區)取得聯系,通過召開座談會、舉辦家長學校等方式,將此項課題研究的重要意義與內容、形式,向所在社區廣泛宣傳,取得社區領導和群眾理解與支持。

(二)構建一個學校、家庭、社區網絡主體化教育環境平臺,形成民族民俗節日的意識調查與培養的模式

1. 學校充分發揮主陣地作用

(1)利用各學科教學滲透。(2)結合班級、團隊活動和重大節慶、紀念日等開展主題活動進行傳統美德教育。

2. 家庭傳統節日內涵的升華

(1)家長注重了過節的真正內涵。(2)親情回歸家庭,感恩落到實處。

3. 與社區網絡搭建教育平臺

(1)建立社區活動實踐基地。(2)與社區聯合活動。(3)借助網絡教育資源,開展網絡教育活動。

4. 家庭與學校的溝通密切

在研究過程中,通過召開家長會、致家長信等多種方式與學生家長建立密切的聯系,把各項活動落到實處,取得家長的認同與配合。請家長共同參與活動,促進了學生、家長、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與學生共同感悟、實踐弘揚民族傳統節日,培養中小學生民族精神。

【參考文獻】

篇3

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培養民族意識,形成民族自豪感,發揚傳統美德,讓民族永葆本色、自強不息。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時光快車駛進21世紀以后,中國更是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東方,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一股方興未艾的中國熱。

然在此之前,我們的國人也曾迷茫過、困惑過,甚至出現了鼓吹“全盤西化”的過激行為和言論。緣何至此呢?我想這與我們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忽視有莫大的關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然而由于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導致不少民眾產生崇洋的心理,喪失自我,認為西方的月亮更圓。于是有了1986年和1989年的兩次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泛濫和動亂。

這是歷史的前車之鑒,我們不得不反思:如何引導國人認清現實,正確對待自我呢?從小注重傳統文化教育,激發民族自豪感再次得到人們的認可。通過傳統文化教育挖掘民族閃光處,讓人們看到民族的優越性,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從而確保在學習他人的進程中不迷失自我、不妄自菲薄已成為人們的共識。那么在小學階段如何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發揚中華傳統美德呢?我們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學什么,教什么,即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二是怎樣學,即通過哪些途徑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一、小學階段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

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要因人而異選擇合適的內容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及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小學階段可以開展以下方面的傳統文化教育:

1、古今中華民族杰出人物及其事跡的學習。我們可把愛國詩人屈原、抗金名將岳飛、科學家張衡、祖沖之、醫學家李時珍、華佗、文學家韓愈、范仲淹、書法家王羲之、教育家孔子等先輩賢人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認識這些中華優秀兒女,樹立學習的楷模和榜樣,并因之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2、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瑰寶:書法、國畫、京劇、民間藝術等方面知識的學習。學校結合學生實際制定學習方案,真正從小就對學生進行書法、國畫等“國粹”的教育教學,讓學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展現中華民族的巨大魅力。

3、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我國的傳統佳節都具有很深的文化根源,具有很強的民族特色。將節日文化教育作為對傳統文化教育的突破口具有很強現實意義。如春節文化、清明節文化、端午節文化等都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連。

二、小學階段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傳統文化教育沒有固定的教材,也沒有專門的課程。因而我們要尋找恰當的途徑來開展此項教育,謀求最佳教育效果。

1、充分運用課本教材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每學期都會接觸到中華民族古今賢人的內容:或是其故事,或是其文章,亦或是介紹其事跡等方面的知識。我們在組織教學中就應大力宣揚古今賢人高尚的品質,光輝的形象,動人的事跡,讓他們在學生幼小心靈中留下一個深刻的烙印。促使學生以之為楷模,樹立遠大理想,成為一個具有民族意識的人。

2、是結合素質教育大課堂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書法、繪畫(國畫)、民間藝術、京劇等方面的教育教學活動本身就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育教育的重要范疇。同時:書法、繪畫(國畫)等又是傳統文化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學校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挖掘教學資源,開展好這方面的教育。讓學生喜愛上這一古老而又獨特的傳統文化藝術表現形式,進而將它發揚光大。

篇4

……

“這是秘魯,安第斯高原的代表性樂器,巨大的排簫,聲音非常雄偉、渾厚。”

“這個呢,這就是撒哈拉以南,黑非洲的舞蹈音樂,節奏強烈,音色復雜多變。”

“噢,奧地利的吉特爾琴,在奧地利很流行。”

“保加利亞女聲合唱,聽起來像我們的侗族大歌呀,還有土耳其、伊朗音樂……”

1月6日下午,北京八中大階梯教室,一堂別致的音樂課在這里舉行。主講教師是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陳自明,聽課的則是來自北京14個區縣的300余名中小學音樂教研員和骨干教師。在系統講授完世界民族音樂概貌和研究現狀后,陳自明教授現場播放了不同地域的音樂,色彩多變的音樂和不同的地域風情,引來臺下音樂教師好奇而興奮的競猜,那份熱情絲毫不亞于求知若渴的孩子。

“我們的音樂老師在實際教學中,給學生們講授不同風格和地域的民族音樂時,存在著很大的難度。因為這些教師當年在校學習時,這方面的專業學習幾乎為零。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人民音樂出版社的教材,從小學到高中階段都有世界音樂單元。這次請陳教授來,是為了給我們的一線教師補課,也算是緊急補鈣吧。”此次講座策劃人和組織者、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音樂教研室教研員梁洪來對記者說。“我們的教師不缺熱情,缺的是手段,都說有一桶水,才能給孩子們一瓢飲,可是我們教師連一捧水都沒有,拿什么給孩子?”

篇5

老師、同學們: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們這個民族最美的花朵。愛國,是一個神圣的字眼,在歷史發展的曲折過程中,

我們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一代,是祖國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必將屬于我們。因此,我們要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要體現在行動中。"如果祖國需要我們拋頭顱、灑熱血的話,每一個有正氣的中國人都會毫不猶豫地為國捐軀。但是,現在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祖國并不需要我們上戰場。我們應該如何來愛國呢?作為學生我們首先要做到的是熱愛自己的學校。一個連自己的學校都不愛的學生,又怎么可能愛自己的國家呢?熱愛學校是一種非常具體而切近的行動恩平婚介網[*]。南湖中園小學為我們提供了優良的學習環境,學校老師為培養我們成才而兢兢業業,這里是我們成長的搖籃。作為南湖中園小學的學生,我們沒有理由不去熱愛自己的學校。每一位學生都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去維護南湖中園小學的形象和榮譽;我們要真心實意地尊敬我們的老師;我們要自覺地保護南湖中園小學的一草一木,美化自然環境,創造高雅的人文環境,使南湖中園小學成為名副其實的學習樂園;我們還要像對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去熱愛南湖中園小學的同學,讓我們互愛互學,一起歡樂成長!我們要珍惜時間,刻苦學習,努力拼搏,奪取各學段的優異成績,將來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愛國,是至高無上的品德、是民族的靈魂。親愛的同學們,為了南湖中園小學的榮譽、為了我們肩上的重任,為了中華民族的騰飛,讓我們努力學習,爭取做一個無愧于人民的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的四有新人!

篇6

你們還記得我們的母親黃河,曾經她是多么的美麗,多么年輕。她給予了我們生命,尊嚴和熱情;她從遠古漂流至今,孕育了偉大的華夏文明,她從高山留進大海,滋潤著萬頃良田,她從每個中華兒女心上留過,有笑有淚,有災禍有豐收,她就像我們的母親,無私奉獻,隨歲月流淌而愈見滄桑。

而養育我們中華民族和一方人民的主要江河——黃河的今天呢?黃河洪水泛濫,泥沙大量增加,可真是‘一擔泥,六斗沙’,污染和“水患”越來越嚴重,昔日的天際之水變的蒼白的裸石和干涸的黃沙土。聽不見那震天的濤聲,看不見那一瀉千里的浩瀚。“巨龍沒有鱗,容易受傷,黃河沒有林,非常悲傷。”三年級的小學生尚且知道拒惋痛惜今天的黃河,具有一種現代意識、關愛自然環境和生態狀況的我們難道不感慨,不感觸,不感悟嗎?

為了我們的母親河,為了我們大地上的一片綠葉,為了人類,為了自己,為了我們的子孫,永遠有一個美麗的環境。我們倡議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增加我們的環保意識。海納百川,積沙成塔,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黃河之水就不會泛濫,中華民族的棲息之地將鋪滿綠色的地毯!

篇7

(一)中國畫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的中國民族繪畫。它分為人物、山水、翎毛、花卉、蟲魚等畫科,有工筆、寫意、水墨、勾勒、沒骨等技法格式,表現技法有勾、皴、點、染等。

有段文字令我印象深刻:時間綿延,昔日輝煌,今朝燦爛,明天錦繡,異彩紛呈,獨殊東方。中國畫這個名稱,并不是我們中國人自封的,而是傳統的中國繪畫藝術在世界上形成獨立體系的同時,被全世界所公認的。中國繪畫是東方繪畫中的奇葩。

(二)中國畫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及民族精神

中國畫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也是最高、最深、最廣的,為什么呢?因為從一開始到最后,中國畫都在談文化。在中國出現第一個“畫”字的時候,就注定中國畫是一種文化的載體,直到最后發展到新文人畫的這個高度,他還是民族文化的載體[1]。中國畫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更是區別于其他民族文化,是華夏民族的藝術根系,是中國純繪畫和藝術的極致代表。

程大利指出,“中國書畫藝術承載著中國傳統的文化和哲學思考,要了解中國書畫藝術必須先了解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這樣說: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中國傳統繪畫,是基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融合和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素養、審美意識、思維方式、美術思想和哲學觀念,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獨立的藝術體系。自古至今,每個民族都有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自身產生、生存、發展的土壤,然而,中國畫是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的產物,它扎根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數千年來,它的風格特點、創作規律、美學思想無一不散發著中華民族文化的芳香,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特征。

(三)中國畫教學與基礎教育有著置關重要的聯系

中小學是基礎教育的主體。中小學美術課是學生學習中國畫的主要課堂,學校也是學生獲得中國畫知識的最主要的場所。“美育代宗教”現在基礎教育中越來越重視美育教育。而中國畫是一門融匯性很強的畫種,無論立意、構思、構圖及表現手法,甚至使用工具和材料都未離開中國這種特殊的文化背景。有著深厚的內涵,在此,加強中國畫和基礎教育相聯系是至關重要的。

在中小學基礎教育中普及和加強中國畫教學能幫助學生領略中國畫獨特的面貌,從中國畫畫面風格的轉變,了解中國歷史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興衰史。由于中國畫與中國文學、詩歌、書法、篆刻、音樂等學科有密切的聯系,在基礎教育階段普及中國畫教育;能幫助學生理解詩詞中之畫,畫中有詩;能幫助學生學習書法、篆刻,幫助理解書法中的筆韻;能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中的旋律和節奏。通過對基礎教育中加強中國畫教學,培養他們對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興趣和愛好,培養他們對民族文化、藝術的自豪感,培養他們弘揚民族優良傳統藝術的責任感都是極為有力的途徑。這對中小學生進行中國化教育,既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又是開發學生智力、陶冶情操,提高全民素質的一個重要手段。

真正把人聯系在一起的是他們的文化,因為文化的存在使人們具有了一種共同的意識、觀念、和標準,產生價值認同感。中華民族應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藝術應成為世界性的藝術。但這不是某一個部分人能為的,也不是某一段時間就能辦到的,而是靠整個民族一代一代,永不止息地去認識、繼承、弘揚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藝術,以此來培養民族的文化素養,提高全民素質。否則,久而久之“一個人麻木了,那人便成了沒趣的人,一個民族麻木了,那民族變成了沒趣的民族”。如果固步自封,或瞧不起自己民族的優秀藝術,盲目地崇洋媚外,都將會導致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的削弱與消亡。那時,中華民族能居世界民族之林嗎?

日本在美術教育中極其重視日本畫。其實日本的文化源于中國文化的,日本畫本是中國畫的范疇,他們的先人與公元前538年開始引進中國文化,在初唐時期全盤接受中國文化,不斷普及,發展,變化,現在更是極力的向世界宣稱“日本畫是東方繪畫藝術之花”。這種狂妄無理應該引起我們的警覺,一個民族的自尊得依靠全民的力量,民族精神,民族優良傳統的弘揚依靠我們的教育延續。中國人應該從小接受優良傳統文化的熏陶,中國畫應該是中小學美術教育的主要內容。中小學重視中國畫教育,是弘揚我們民族文化、民族傳統、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素質必不可少的良藥。只要一個民族的成員仍然保持著文化上的傳承和認同,那么這個民族就沒有消失,也不容易滅絕。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世代影響著該民族共同的載體及該共同體的所有成員,而該共同體也靠這種文化傳統使其成員緊緊地凝聚在一起。

篇8

國學經典:對于什么是國學?歷來說法不一,但都不外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對于什么是經典?《人民日報》社論中的定義是“經典是經歷時間淘漉和歷史沉淀的文化精品”。由此對于國學經典我們可以理解為“深入人心,影響深遠,永不貶值,千年不朽,世代流傳的原創性典籍”,即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范性著作。國學經典著作之眾,涉及內容之廣泛,遠非讀一本兩本國學概論所能企及。那么,國學啟蒙我們讀什么呢?國學啟蒙的范本大致包括《三百千弟》、《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對韻》及《四書五經》等等。

中國文化背景下,讀自己民族的文化經典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該不該的問題。由于幾十年來傳統文化被人們所忽略,使得廣大民眾對于國學或傳統文化缺乏起碼的正確態度及認識,極易受到教育實踐者的引導,所以我們認為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來指導國學啟蒙教育實踐,則容易流于偏頗,甚至走上歧途。

為什么又要強調啟蒙呢?在此需要特別指出,蒙書雖淺易,但大多成于古代大學問家之手,它們集中了歷代中華先賢的智慧,而且文采斐然,成書之后又經過了長時間的考驗,因此說采用這樣的讀本來發蒙啟智是極為必要的。關于《四書》則因其是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經典之作,故亦在此列。

作為一位小學語文教師,我認為自己也可以把這種現實思考植入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因為語文本來就是與國學密切相關的一門學科,而小學這個特殊時期更是一個建立國學基礎的一個黃金時期,縱觀古代的大儒和近代的幾位大學者,他們都實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到了國學經典的熏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最后獨成一家之言。這些人往遠有鄭玄等人,往近有章太炎等人,細數每個人,根本就沒有一個“半路出家的和尚”。因此我想我們如果不讓孩子從小就開始有這方面的基礎,我們就根本別想在將來有什么大師級的是人物,即使是有,也不過是一種牽強附會而已。

但是,畢竟現在我們的社會還是和以前的那個社會存在很大的區別,首先就是文化語境的一種天壤之別,為此,我們應該結合現在孩子的實際進行這方面的啟蒙教育,爭取通過我們的引導,讓孩子能在小學的學習階段對國學有個基本認識,可以借此進入國學這扇大門,同時還應該注意要培養孩子們的國學興趣,讓孩子們真正喜歡上我們的祖宗留給我們的這些瑰寶,并學會自己去發掘其中蘊藏的豐富寶藏。

另外,這一階段的啟蒙教學一定要讓孩子打下良好的國學基礎,這一點到具體落實上就應該體現為讓孩子多背點古文,多背點詩詞,童年和少年應該是一個人一生記憶力最好的時刻,同時也是最不容易遺忘的一個時期,但是由于小孩都喜歡貪玩,為此,就需要老師多一點督促,讓孩子多一點基礎的積累,這對于他將來無論是哪一個方面來說都是極為有利的,而對于國學的培養來說,這應該就是必備之事了。

除了上述方面,還有一個方面我覺得是每一個小學老師,乃至是每一個老師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僅僅把目光集中在上課的40分鐘,當然這并不是說課堂時間就不重要了,相反,無論什么時候,課堂時間仍然是學生最為主要的學習時間,但是鑒于課堂學習時間的有限性以及效率的局限性,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學會用課外的一些時間來彌補這些不足,這并不是說我們就可以侵占學生的休息時間,相反,我們首先必須確保有足夠的時間可以盡情的玩耍,對于小學生的教學更是把這一點作為重要的依據,因為我們不能破壞孩子美好的童年時期,而在童年的玩耍中學到的東西,例如團結,勇敢等都將會成為孩子受用一生的好品質。正是基于這種現實情況,這要求我們應該學會把學習融入到孩子的游戲玩耍之中,讓孩子玩的更加的有意義,其實歷史上有許多文人的小游戲都可以拿來與孩子們的活動結合起來,相信孩子們對于他們陌生的游戲方式也會倍感興趣的,這樣我們就在無形當中讓孩子在玩耍中學到了他在課堂上學不到,或者也是不愿意學的知識。

篇9

1、各種宣傳媒體和中小學教育中忽視憂患意識教育

長期以來,我們的各種新聞媒體都在作大量的正面宣傳,報喜不報憂。如:我們偉大的祖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我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等等。對歷史上,特別是現實生活中的落后性、陰暗面、不足之處,不作報道,少作反映。各級中小學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亦采取統一口徑。如此一來,就讓我們的國民特別是青年學生認為,我們的祖國什么都有,我們的祖國樣樣都好。我認為,我們的宣傳媒體特別是教師在講夠我國的長處之后,要講透我國的落后性、陰暗面和不足之處及其成因。在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時,亦培養學生的危機感,以培養健全的民族素質。

2、當前學生們對憂患意識的淡薄

在"紀念勝利50周年"和慶祝的過程中,我發現中學生對我國近代屈辱史知之甚少。絕大多數高中生答不出日本帝國主義大規模和全面的時間和標志;絕大多數學生不知道中國近代史上日本帝國主義在華制造的兩次血腥大屠殺的名稱;絕大多數學生答不出香港地區是怎樣逐步為英國侵占的過程。這充分說明我們中小學教育中忽視或輕視危機感教育的現實。對此,我們要有清楚的認識和反思。

3、當前的國際形勢需要我們加強對學生的憂患意識教育。

當今的國際形勢風云變幻,日本右翼勢力的囂張,日美聯合防御體系的建立,東盟國家的瘋狂擴軍備戰,南亞的軍備競賽,越發要使我們的國民尤其是青年學生認識到危機的嚴重,責任的重大,以便更加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

4、憂患意識教育也是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的。

歷史學科中,對學生進行憂患意識教育的內容既十分豐富又具體生動,具有其他學科無法取代的特征。

鑒于上述四個原因,學校教育別是歷史學科中加強對學生的憂患意識教育,已刻不容緩。

二、憂患意識教育的途徑

1、歷史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憂患意識教育的主渠道。

(1)在講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史時,教師首先可以盡量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文化的輝煌成就及其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正如李約瑟博士所說的那樣:"中國在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保持了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使學生樹立中華民族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向學生講透文化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例1:我們祖先發明了指南針,西方國家學會了這一技術后,就將之用作新航路探索,而我們卻把它用來看風水;我們祖先發明了火藥,西方人學會這一技術后,將之用作開發礦山或制作槍炮進行殖民侵略,而我們卻把它做成炮仗用來敬神。這說明什么問題呢?說明科學技術能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關鍵取決于社會環境。例2:我國的古代文化是一種無名文化,許多科技文化成果都冠以神農氏、黃帝、孔子的威名,而實際發明人或作者是誰?不得而知。這種無名文化,使當事人既得不到物質上的實惠,又得不到精神上的鼓勵,這就激發不了人們的創造欲和成就感,其消極面一直影響到今天。

(2)在講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時,教師可以肯定中國資本主義萌芽與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于同一時代,并不晚于西方。然后問學生,為什么西方的資本主義萌芽會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參天大樹呢?而東方的中國卻始終沒有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落伍于世界時代潮流呢?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第一,要使資本主義發展起來,就必須要打倒封建專制政體,使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第二,要使資本主義得到發展,必須改變人們"以末求富以本守富"的陳腐觀念,要把經營工商業賺來的金錢用于擴大再生產,而不是用來買田置地;第三,要使資本主義得到發展,必須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只有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才能互通有無,只有對外開放才能擴大海外市場,只有實行對外開放才能保護民族工商業的發展;第四,要使資本主義得到發展,就必須與世界各國尤其是先進國家發展經濟文化交流,引進人家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

(3)在講到我國的傳統文化儒家思想時,教師先可以肯定自從董忡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 儒術"之后,儒家思想一直成為我國二千多年來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這對維護祖國統一大業曾起過非常積極的作用。然后又要指出這種文化專制主義思想又箝制了人們的思想,摧殘了文化。其次是講到近現代我們對儒家思想的批判和沖擊,教材從正統立場出發,集中力量歌頌經過、的沖擊,儒家思想受到了嚴重地動搖,這對解放人們的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很少講到這些沖擊對我們教育帶來的消極影響。我們歷史教師有責任向學生說明,這些運動對傳統思想采取了全盤否定的態度,特別是""對傳統思想進行了較為徹底的掃蕩。這是極端錯誤的。因為,這樣做把儒家思想中的精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己所不欲不施于人"等也掃蕩殆盡。那么,我們到底要把我們的少年兒童培養成為怎樣的人呢?!因此當前重提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是何等的及時!是多么的重要!!

(4)在講到近現代世界三次科技革命時,教材用較多的事實論述了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說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與此同時,教師應該向學生講清,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中華民族都錯過了,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今天還在,這對我們來說既是一次機遇又是一次挑戰。如果我們再錯過這次機會,那么,中華民族與西方發達國家的距離將越加拉大,中華民族將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我常常

教育學生趁青春年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召開專題討論會也是對學生進行憂患意識教育的重要途徑 如:當我講到的教訓時,讓學生專門召開一個討論會,為什么說"落后就要挨打?"先讓學生各抒己見,再由教師歸納,指出:第一,落后要成為挨打對象,第二,落后事實上就抵御不了外來入侵者。通過討論,使學生真正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從而激發為中華民族的自強、繁榮、而努力學習的自覺性。

3、舉辦專題報告會、黑板報、櫥窗展,也是對學生進行憂患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

4、舉辦相關的知識競賽也不失為是對學生進行憂患意識教育的一種途徑。

三、對學生進行憂患意識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1、憂患意識教育要常抓不懈,不能搞過場,不能搞形式主義。

2、憂患意識教育要適應學生的身心特點,對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采取不同的深度,進行循序漸進的教育。

3、憂患意識教育要從具體的史實出發,不能作空洞的說教。

篇10

第29屆以綠色、人文、科技為主題的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令我們舉國同慶。勇敢的奧運健兒,頑強拼搏,創造了一個個奇跡,金牌和獎牌總數都獲得了歷史性的突破。鳥巢、水立方等經典建筑令世人驚嘆、咋舌,成為世界上最經典的畫卷。

夢想,可以使一個民族變的堅韌、自信。夢想,可以使一個國家永葆生機、活力。在我們追逐一個個夢想的征程中,一代又一代奧運健兒將一切為了祖國,一切為了成功寫在了角逐的賽場上。他們將個人榮辱得失拋在訓練場上,他們記錄下了中華民族自強、自信,更展示了中華民族萬眾一心的強大凝聚力。

祖國是一個民族的根,是民族生存的支柱和力量的源泉。熱愛祖國,是我們每個中國人應有的感情。振興民族,振興中華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少年立則中國立,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雄于地球則中國雄于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