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教師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8 06:58: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四有教師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四有教師論文

篇1

本文作者:丁中慶 單位:昆山市淀山湖中學

將游戲運用于理論知識教學時,一定要根據(jù)知識的內(nèi)在邏輯思維和學習重點,采取有意義的游戲形式加強理解記憶。在運用過程中,應該緊扣知識難點,有針對性地選取相關游戲,讓學生能夠在游戲的過程中加深理解,便于記憶運用。以這樣的形式優(yōu)化知識教學,能夠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氛圍生動活潑,避免枯燥乏味。同時,能夠使得學生的學習思維始終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便于理解記憶。將這種游戲形式運用于理論教學,更能夠幫助學生形成長期的理解記憶。例如,在武術第一、二路彈腿教學中,可運用“托盤繞圈”的游戲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加深對武術中保持身體重心平衡知識的理解。在教學中,可要求學生雙手向上托起一個球體,以走“S”路循環(huán)的方式進行繞圈。通過比賽的形式看誰繞的圈次數(shù)多,且雙手托盤中的圓球掉下來就是贏者。通過該項有效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加深重心的發(fā)力點,保持平衡。

在體能訓練教學中,運用游戲的形式進行教學,能夠讓學生在克服緊張畏難的學習心理的基礎上,使得運用過程變得更為輕松活潑。通過運用游戲的形式優(yōu)化教學過程,使得學生的身體機能和心理狀況達到最佳,能夠有意識減少一些繁瑣環(huán)節(jié)和步驟。該種形式的運用能夠有效突出學生運動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fā)揮游戲的趣味性與體能訓練的實踐性,讓學生積極主動、自覺地參加練習,承受相應運動負荷。同時,通過游戲的開展,能夠讓學生在游戲運動的過程中更好提高運動技能水平。運用游戲能夠使得學生的運動技能更為嫻熟。筆者在籃球“運球與防守”動作教學中,選用學生熟悉的“老鷹抓小雞”的游戲培養(yǎng)學生的運球靈活性和持久性。以游戲的形式鼓勵學生在運球的過程中,保護好自己手中的球來進行靈活運動,以此增強運動的趣味性和靈活性。

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后期的結(jié)束整理是必不可少的。這是因為學生需要通過后期的整理運動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緊張心理狀態(tài),同時,還能夠?qū)ψ陨磉\動的緊張肌肉進行放松。這樣能夠使得學生逐漸恢復到相對安靜的狀態(tài),便于學生下一堂課的學習。游戲運用于結(jié)束的后期整理,就要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運動形式中轉(zhuǎn)移自己的大腦皮層運用興奮狀態(tài),讓學生能夠更為輕松地結(jié)束課程教學。在運用過程中,可要求學生就一些知識的掌握和動作要領的概括等方面有意識地做游戲。在體育課程教學結(jié)束階段,筆者會根據(jù)課程教學內(nèi)容要求,以輕松自由的形式總結(jié)課程教學,幫助學生運用適當?shù)倪\動形式放松身體,減輕緊張的壓力。在每堂課結(jié)束階段,筆者就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所觀,仿造太極的形式表演五禽戲,以此緩解學生高度緊張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增強教學效果。

通過互動形式的游戲能夠幫助學生增強認知體驗,在活動中加深學習理解。學生在富有情趣的體育運動過程中能夠更加全身心投入到體育運動過程中,提高學習興趣。就是要求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針對課程知識要求,圍繞教學要點進行全方位拓展延伸。綜上所述,運用游戲進行課程教學,能夠讓學生的課程學習思維變得更為活躍,更能夠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和主動運動的激情。在運用游戲教學模式過程中,更能夠拉近師生距離,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更好滿足學生的課程學習發(fā)展需要。

篇2

關鍵詞:解題;教學;反思

前 言: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技能等綜合素質(zh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尤其是目前高中學生解題的效率和質(zhì)量還存在著不足,學生在學習和考試中在解題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仍有待于教師在解題教學中進行反思和總結(jié)經(jīng)驗,提高解題教學的質(zhì)量和水平,進而提高學生解題技能,提高數(shù)學成績。

1.引導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解題過程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必經(jīng)之路,解題過程既是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發(fā)現(xiàn)問題的過程。教師在選擇數(shù)學例題解析時,要選擇較典型的例題,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的思考。有很多學生只是為了解題而解題,只要解對或證出就認為達到了學習的目的,并不懂得思考和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影響了學生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那么就要求教師在講題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去思考,開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有這樣一道例題:有兩個相互平行,而其余的各個面都是平行四邊形的幾何一定是棱柱。讓學生判斷這個命題的真假。在講解這道題時,如果教師這樣引導學生:棱柱是凸多面體還是凹多面體?這樣引導有利于學生正向遷移,不會忽略考慮棱柱的特性,學生就可以順利的跟隨著教師的思路思考下去,教師一邊講解一邊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進而一起解決,這樣的解題過程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對解題的過程進行反思

通過解題過程總結(jié)經(jīng)驗,可以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成績,這就要求教師在解題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解題思路。首先,從題目入手,有些數(shù)學題在題目中會隱含著一些條件,例如,我們在學習蘇教版高中數(shù)學拋物線的這一部分內(nèi)容,有這樣的例題:已知點M是拋物線y2=2px(p0)上的一點,F(xiàn)為拋物線的焦點,若以|MF|為直徑作圓,則這個圓與y軸的關系是(B)

A.相交B.相切C.相離D.以上三種情形都有可能

那么在解析這道數(shù)學題的過程中就要考慮圓和拋物線有公共點的隱含的條件嗎?如果找到這個隱含的條件就會容易很多;另外考慮p的取值范圍,把p的正確取值范圍計算出來,這樣在解題過程中才能使每一步都是正確的,因此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時就從這兩點入手,引導學生在解題中總結(jié)規(guī)律,提高解題的效率和準確性。

3.反思解題方法和策略

數(shù)學題一題多解的情況有很多,但一定有一種解題的方法是最簡便最節(jié)省時間的,不僅學生在學習時要對題型和解題的方法進行總結(jié),教師更要注意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采用快速的解題方法,這樣有利于學生做題的效率的提升。教師備課時,就要從不同的角度考慮,角度不同決定了解題方法的不同,在解題的過程中經(jīng)常反思從解題中獲得的啟示。

例如,在學習等差數(shù)列通項公式an=a1+(n-1)d時,其解題方法就有多種,有的學生看到這樣的題,就會采取一點一點的推理,而如果教師在課前準備時就想到從等差數(shù)列的定義入手的話,就會讓學生一步到位的解出這道數(shù)學題,而且,采用定義推理,可以促進學生對等差數(shù)列定義進行更深刻的理解,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進一步促進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點進行鞏固和復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4.引導學生專項練習,提高解題的能力

數(shù)學這門課程都是以計算為主的,因此要有準確的計算能力,高中數(shù)學的解題過程是比較繁瑣和復雜的,所以需要學生經(jīng)常練習,多做題,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數(shù)學成績自然會提高。高中數(shù)學教師在幫助學生解題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如何選擇典型的題去練習,告訴學生為什么要選擇這道題或者這類題型,以及告訴學生這類題型的價值所在,通過練習這樣的題型會對那些知識點起到鞏固的作用。這些宣傳的教育和引導都是在解題的過程中完成的。例如在講解例題時,指出解題步驟中所包含的知識點或隱含的要點,引導并提高學生選題技巧,學生選擇高質(zhì)量的題型進行專項練習,這樣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5.題型歸類,總結(jié)解題規(guī)律

數(shù)學的題型有很多,但萬變不離其中,教師在解題教學中要善于對題型歸類,總結(jié)解題的規(guī)律,反思問題的一般性,分析題型的特點以及其中的數(shù)學思想等,對其一般性進行提煉和總結(jié)。

例如,高中較難的解題題型:已知動點求一個重心的軌跡方程,那么在解題之后,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所求的動點隨著已知的動點的運動而運動,另外還有已知動點在已知曲線上運動,那么我們?nèi)绻偨Y(jié)了這樣的軌跡方程問題,在解題教學中傳授給學生,從而會提高學生學習和解析該類題型的能力和技巧等,從而突破這類題型的重難點。

篇3

【論文摘要】客觀的說,職中學生基礎差、底子薄,主觀上欠努力。這些,都將職中語文教學推入了“尷尬”境地。在課程改革中,應結(jié)合中職實際,堅持優(yōu)選教學內(nèi)容和優(yōu)化教學方式并舉,著力強化課堂講學、誦讀訓練、語文應用三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樂學善學,學有所悟,學用相長。

中等職業(yè)學校承擔著職業(yè)技能教學任務。如何全面掌握專業(yè)技能,更好滿足就業(yè)需要,家長期望厚重,學生孜孜以求。相比較而言,對于語文的學習,大部分學生思想上不夠重視。少數(shù)學生甚至認為只要認識常用漢字,會說話能看報就可以了。客觀的說,職中學生基礎差底子薄,主觀上的欠重視、欠努力,這就將職中語文教學推人了一個“尷尬”的境地。筆者認為,職中語文教學課程改革過程中,應堅持優(yōu)選教學內(nèi)容和優(yōu)化教學方式并舉,引導學生樂學善學,學有所悟,學用相長。

(一)強化課堂講學、內(nèi)容少而精、突出藝術性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教師通常會把所有知識點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這種教學模式,教育界一直爭議頗多。實際上,讓職中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靜聽老師“滿堂灌”,這本身就是一件難事。筆者認為,教學中應提倡講授內(nèi)容少而精當?shù)姆椒ǎ磳ζ桨宓摹┈嵉摹⒐交闹v授。大力提倡講授的藝術性,增強教學吸引力,使課堂具有說服力、感染力。一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只有短短四十五分鐘,如果老師大包大攬,就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動教學課堂。

在實踐中,教師應考慮到學生的基礎狀況和接受水平,選取教材中歷代名篇佳作作為精講的主要內(nèi)容,給予適當?shù)恼n時和精力傾斜。優(yōu)選時,不貪多而求代表性、經(jīng)典性;精講時,避免泛而求講深、求講透。以老師少而精當?shù)闹v解,使他們課課學有所得,篇篇學有所獲。因此,哪怕一堂課學生只掌握一個知識點,也比泛泛而談、毫無重點、毫無特色的全面分析有用。

講課時老師要講究藝術性,要能夠適時地點撥、提示、點化、引導,使得課堂教學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要通過精心準備,使講授成為一根“導火索”,引爆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成為一貼“催化劑”,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成為一把“金鑰匙”,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要緊緊抓住教學的重點、難點,引導學生去體驗、去討論,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被他們視為可上可不上的語文課堂上來,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人,一點點地讓他們得到感染、受到熏陶,沉人到優(yōu)秀的中國文化中來。

(二)強化誦讀訓練、積累語言、形成語感

課堂教學中,老師講得多了,學生參與的就少了。要讓學生參與,就要想方設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動起來。而職業(yè)學校的大多數(shù)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們或交頭接耳,或托腮沉思,要想讓他們把注意力集中于課堂,沉人書本,使得他們眼到、口到、心到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朗讀訓練。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摒棄繁瑣地分析,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和思考來感受課文內(nèi)容。”宋學家朱熹也說過:“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實踐證明,朗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它以眼獲取信息,用心體味信息,以聲傳達信息。學生在朗讀時,一字一字地看,一句一句地讀,能有效凝聚學生的注意力,促使他們?nèi)硇牡赝度说轿闹腥ァR淮未蔚胤磸屠首x,學生的音長音短、音高音低以及語調(diào)的變化,實際上是對文章的反復推敲、分析綜合。每朗讀一遍,理解也就深人一層。這也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的道理。

朗讀不僅幫助學生感受課文內(nèi)容,一定量的誦讀,還能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材料,形成語感。古人早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說法。作家巴金能背誦200篇的《古文觀止》,茅盾能背誦全本的《紅樓夢》。這也正是他們具有超凡語言能力的重要原因。可見,一個人的語文能力特別是說寫能力,是在一定量的吟誦、熟讀、背誦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知識積累和語言積累而形成的。

筆者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誦讀訓練。每篇課文都會劃出一部分內(nèi)容作為課內(nèi)或課外誦讀的材料,且把檢查背誦情況計人平時成績。學生通過背誦,化別人的語言為自己的血肉。那文句、那意境如發(fā)于己心,如出于己口。愈積累愈豐富,愈豐富愈自然貫通,逐漸就積淀成一種語感,對寫作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強化語文應用、拓展視野、學以致用

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平時的教學中,語文老師還要注意開拓學生的視野,把學語文、用語文放到廣闊的社會大課堂中去。

職校學生大多十六七歲,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很強。喜歡時尚雜志,愛看小說電視。對于學生的這些愛好,筆者采用引導的策略,幫助他們提高選擇能力、鑒賞能力。凡是有可讀可看性的,不管它內(nèi)容是否淺顯,語言是否優(yōu)美,從不粗暴地加以否定,不扼殺他們讀書的欲望和他們對外面鮮活世界的探索欲。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養(yǎng)成了愛讀書的習慣,他們通過報刊、電視,關心、了解國事天下事,成長為一個個熱愛生活的人。

篇4

[關鍵詞] 工具性 人文性 語文味 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在新課標的理念指導下,高中語文教師“教什么”、“怎么教”成為一個新的研究風潮[5]。

《語文月刊》主編陳建偉在2011年第1期《語文月刊》卷首語上寫了篇《重在語文之道》的文章,談論語文教學到底應該教什么的問題。他寫道:“我以為,要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教學應當把重心放在學生對語文之道的理解及把握上。”[1]筆者非常贊同他的這個觀點,凡事皆有其道,得其道方能解其困,一如庖丁解牛。但對“語文之道”的理解卻與他有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語文之道”便是新課程標準改革理念之下,《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所規(guī)范的語文學習要求之道。

語文之道,乃語文之規(guī)律,語文之原點,語文之真諦也。領悟和掌握語文之道,對于中學語文老師的教學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若使語文教學真正成為傳遞語文之道的活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便會得以提升。在新課標下,高中語文老師該如何在教學中傳遞語文之道呢?

一、重視語文“工具性”,提升學生知識與能力

葉圣陶曾經(jīng)說過“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2]。人們認識和反映客觀事物都必須借助于語言符號,這就是語文的工具性。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學科,工具性是語文的根本屬性。語文教學承載著政治、歷史、美術以及其他自然學科等教育內(nèi)容;語文教學是萬物之源,只有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基本能力才能對其他學科進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沒有語文素養(yǎng)的積累其他學科的學習必然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無法進行。但是,語文課不是政治課、德育課,也不是美術課或者其他自然學科,所以,把語文課上成任何一種其他學科都是荒謬的。

在不斷提倡教學改革的今天,語文教學越來越關注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部分老師出現(xiàn)舍本逐末的現(xiàn)象。天文地理的介紹,音樂繪畫的欣賞,邏輯思維的訓練等等本不屬于語文教學重點的內(nèi)容搬到了語文課堂上,再加上多媒體展示,創(chuàng)新設計,語文課堂變得熱熱鬧鬧了,語文課堂變成了大雜燴,忽視了新課標對語文課堂的基本要求;另外,在近幾年的語文教學中,普遍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還有人文性和文學教育強調(diào)過頭,出現(xiàn)了主次倒置,追求形式的傾向,嚴重削弱了語文的工具性要求。所以,在新課程改革理念指導下,語文課堂仍然要呼喚語文工具性的回歸,設定提升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教學目標。

(一)重視語文基礎知識教學,探索總結(jié)語文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

教育家布魯姆強調(diào),基礎教學的任何學科,基礎知識是最重要的教學目標。語文作為高中生的基礎學科,對基礎知識的把握也是高中語文教學應該設立的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在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教學應該重視語文基礎知識教學,探索和總結(jié)語文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從而在教學中傳遞語文之道。

那么,什么是語文的基礎知識?語文基礎知識包括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字詞的音、行、義、標點符號,詞法和句法即漢語語言的構造形式以及其規(guī)律、修辭、語言邏輯等等。如何重視語文基礎知識教學?掌握這些基礎知識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熟練的運用語言這一門不可或缺的工具,掌握語文的表達技巧和書寫方法。所以,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也不能單獨地孤立起來機械進行,而是應該在語文整體語言教學環(huán)境中進行。在強調(diào)語文人文性和文學性,強調(diào)德育功能,審美能力要求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教育的過程中,不忽視基礎知識的教育,注重學生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才能真正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所以,在日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文本解讀能力和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也應該重視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如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組織和表達能力等都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

當然,在重視語文基礎知識教學中,還要不斷地探索、總結(jié)語文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從而為語文教學服務。

(二)結(jié)合德育、美育,突出語文“工具性”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新課標的理念要“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即語文教學要有德育和美育等各方面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

我國的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所以在掌握工具性過程中體現(xiàn)人文性是其特殊內(nèi)涵,即掌握母語這一過程中要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也就是說,語文教學要因文悟道,要將鑒賞、審美教育寓于語文教學中。但是語文課必須在突出語言工具性和基礎性的教學過程中結(jié)合審美教育、滲透道德教育,使各項功能教育得到有機協(xié)調(diào)。必須清楚地明白,語文課是語言課,是工具性學科,不是單純的政治課和文學課。另外,因為母語教育環(huán)境的特殊性,語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無限,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可以學到語文知識,這也是語文工具性最明顯的體現(xiàn),所以,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不是掌握知識,而是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很好的運用語言這個工具。在新課標理念下,語文教學必須正確處理好語文教學與德育、美育的關系,突出語文的工具性。

(三)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知識和能力訓練

“以學論教”是新課程改革下以學生的“學”來評價老師的“教”的評價思想,強調(diào)了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xiàn)的狀態(tài)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zhì)量。這說明了,在新課程課堂教學中,要不斷改進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知識和能力訓練。

掌握語言文字工具,不能單純依靠教師講,更多的應該是依賴學生的實踐訓練,在練習中掌握運用語言的技能和技巧。周國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語文教師》一文中表述,假如他是語文教師,只讓學生做兩件事,一件是大量地課外閱讀,另一件是養(yǎng)成學生每天寫日記的習慣。作為哲學家兼作家的周國平先生一語道出了語文的實踐之道:要大量讀寫練習。“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也正體現(xiàn)了多讀多寫訓練的重要意義。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必須了解語文教育的精髓,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感受,在練習中掌握技能和技巧。

綜上所述,對于大多數(shù)中學生來說,提高聽說讀寫能力是學習語文的起碼要求,在掌握語言表達的工具的基礎上才是審美、文學方面素養(yǎng)的要求。不能把新課程理解為加大人文性,弱化工具性。在新課程背景下,應正確認識教改目的,進一步加強對語文工具性作用的認識和研究,從而應用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

二、倡導語文“人文性”,引導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取向

語文教育是國人默認的人文教育最強陣地,在人文教育的素材上,語文學科較之于自然科學學科具備天然優(yōu)越的人文條件,這是人文教育的必須的依據(jù)和條件。在具備先天優(yōu)勢的前提條件下,高中語文教育的人文教育意義便顯得任重而道遠。“人文教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人文精神是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觀照,高中語文教學在體現(xiàn)“人文性”的同時,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取向,使學生向積極、健康、向上的方向發(fā)展。

新課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便是對語文“人文性”的肯定。但是,究竟什么才是人文教育的需求與旨歸?語文學科又如何進行人文教育才能不從“工具性”的極端走向“人文性”的極端呢?高中語文教學如何做到更好地體現(xiàn)其“人文性”呢?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

中學語文教材集國內(nèi)外古典和現(xiàn)當代文質(zhì)兼美的精品佳作于一身,在彰顯人文精神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激活它蘊涵的精神、品質(zhì)、智慧等因子,可以讓學生不斷得到情感的升華和人格的塑造。能夠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人格塑造的高地,成為學生心靈的家園[3]。

在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挖掘課文的思想內(nèi)涵,也可以通過一些背景材料、文人故事的介紹,加深學生對作者的了解,從中學習做人的道理和下文的方式技巧等。

(二)延伸閱讀,構建學生精神家園

語文是生活的語文。語文教學如果只停留在教材的學習,課堂的學習,學生必然會“營養(yǎng)不良”。因而,在立足課堂、教材以及基礎知識上,還必須向課外延伸、拓展,構建學生的精神家園。

正確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是中學語文老師的基本責任和義務。“讀好書,就是與古今高尚的人物交往”。優(yōu)秀的作品是經(jīng)歷了人類長期考驗的經(jīng)典佳作,其中折射的良知、愛心、道德觀念、審美情趣等都是上等的精神食糧。在課外吸納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通過組織一些有趣的活動,提高學生參與和閱讀的積極性。通過活動可以豐富知識,鍛煉能力,體驗生命,感悟生活,讓語文成為生命的語文,生活的語文,讓中學生在語文閱讀中構建健康的精神家園。

(三)進行“人文教育”,引導價值取向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把語文的“育人”功能明確地提了出來,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使學生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當代青年的精神品質(zhì)的形成與中學階段的“人文教育”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高中語文教學不能忽視“人文教育”,在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同時便可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

在新課標之下,高中語文教學也應該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從而引導學生具備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語文課堂上,教材主人公人物身上的正直、善良、堅強、自信、奉獻等優(yōu)秀品質(zhì)都是語文教師應該著重引導學生所堅持的價值取向,以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金錢觀等。

(四)“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是語文的根本屬性,人文性是語文的重要屬性,兩者缺一不可。所以,新課標倡導,高中語文教學應堅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

綜上,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教學設定引導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的目標,倡導“人文性”,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

三、教學回歸“語文味”,教導過程和方法

到底什么是“語文味”?“語文味”教學流派創(chuàng)立者和核心人物程少堂先生指出:“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璞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共生互學的師生關系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fā)、語言品味、意味闡發(fā)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4]

“把語文還給語文”,讓教學回歸“語文味”是如今語文教學慘雜著許多“非語文”因素,語文公開課走在“語文味”邊緣所迫切需要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科學、合理、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堅持“有情、有趣、有序、有效”的“四有”原則,將語文課堂變成真正、有趣、有價值的語文課。教學回歸“語文味”,教師才能教導學生掌握過程和方法,這樣才能培養(yǎng)具備充分語文素養(yǎng)的人才。

通過以上論證,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語文之道就是語文教學之道、語文學習之道。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教學如何傳遞語文之道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高中語文教師通過“重視語文工具性”、“倡導語文人文性”、“教學回歸語文味”三個方面可以有效地實現(xiàn)三維教學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從而為造就時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建偉.重在語文之道[J] .語文月刊,2011(1)

[2]何偉華.呼喚語文工具性的回歸[J] .語文月刊,2010(7):14~15

[3]許易楊.沐浴著書籍的陽光[J] .語文月刊,2010(7):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