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審工作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04 10:13: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內審工作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內審工作報告

篇1

區審計局:

根據《***》要求,我單位高度重視,積極開展自查工作,現將相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主要情況

(一)加強學習宣傳。主要負責人主管我單位內部審計工作,定期聽取內部審計工作匯報,對內部審計工作計劃、問題整改和內審人員隊伍建設等工作高度重視。積極組建法制辦內部審計人員,將內部審計工作經費列入預算予以保障。通過辦公會、學習會,加強財務人員對《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的學習宣傳,掌握其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認真貫徹落實各項要求,更好地發揮內部審計的基礎性、源頭性、預防性作用。

(二)開展財務審計。今年上半年,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對我單位今年的單位預算執行和決算,財政、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的經濟活動、內部控制制度、國家財經法規和部門單位規章制度的執行情況、相關的經濟活動及截止2018年12月31日的資產負債情況進行審計。在預算編制方面、經費支出方面、資產、負債核算方面、財務日常核算和費用報銷及內控執行方面查找問題6條。

(三)按計劃實施審計項目。年初,制定內部審計項目計劃為區政*工作項目。該項目工作經費*萬元,**同。每所每年**服務費用為*萬元,合計*萬元,已按合同要求付款。今年以來,簽訂專項法律服務合同*次,服務費用為*萬元。余*萬元用于*日常辦公經費。

二、存在問題及下一步整改計劃

在內部審計自查中,在財務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如預算編制有待加強,項目經費支出缺少相關的管理制度或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核算、報銷及支付審核有待完善。下一步,我辦將著力抓好審計整改。

(一)加強預算的編制工作。繼續細化預算內容,更進一步提高預算編制的準確性,強化預算約束,同時對年初的預算資料要存檔保管,以便年末決算和了解預算的執行情況,進一步加強財政資金的有效使用。

(二)嚴格費用報銷審核。嚴格費用的支付審核,明確報賬流程和審批權限,杜絕超范圍的費用報銷和不規范、不合理的費用單據入賬。制定科學、合理、精細的“三公”經費預算,實行三公經費支出的計劃管理。

篇2

一、分析審計風險成因主要有以下幾種:內部控制制度不嚴密引發的審計風險;涉計范圍日趨擴展引發的審計風險;法制不健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而目前我國內部審計的依據僅有一部1995年7月的《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缺乏統一的內部審計準則,出現明顯的滯后現象;內部審計方法的影響。

二、完善內部質量控制制度。

(1)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工作中要嚴格執行內部審計準則和審計規范,依法審計,單位要加強內部質量控制制度的建設,完善質量控制體系,并在審計實踐中嚴格執行,這樣才能有效控制風險。

(2)制定審計方案。內部審計在審計實施前,必須制定全面、科學、合理的工作方案。對其內部控制制度,經營管理、經濟效益、財務管理以及審計中發現的問題等情況進行分析,優化組合審計資源,注重重點分析評估審計風險,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3)規范審計程序。嚴格執行科學合理的審計工作程序是圓滿完成各項審計任務、降低審計風險的重要手段,從審計任務的下達、審計工作方案的編制到實施審計,編制審計工作底稿,出具審計工作報告,整個工作流程必須有一套規范程序,審計人員應該一環套一環,并對每個環節進行控制,降低審計風險。

三、提高內審人員素質。

加強行業隊伍建設,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專業審計人才是推動我國審計事業發展的當務之急,也是防范審計風險的有效措施。首先應選派那些實踐經驗豐富、業務水平較高、工作責任心強的人員充實內審隊伍,應建立內部審計人員的從業資格審查和考核制度,加強對內部審計人員的后續教育,使他們能夠掌握審計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熟悉會計、經濟管理、經濟法規、計算機等相關知識,提高內審人員的審計能力、審計協調能力及審計表達能力,使內部審計隊伍的構成從單純的財務人員向具有綜合知識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質人才的結構轉化。其次,應該建立嚴格的內部審計人員聘用機制,并對新聘用者進行適當的培訓和監督指導,培養其風險管理意識和職業謹慎態度,從進人關上為防范審計風險打好基礎。

四、采用風險導向審計方法。

現有的審計風險,抽樣審計方法和分析性復核方法貫穿于整個過程中,審計結果必然有一定的風險。風險導向審計是將審計風險概念全面應用于審計過程的一種審計模式,它通過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評價,來確定審計風險是否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圍內。它主要運用分析性復核的方法,不僅對客戶的控制風險進行評價,同時更要對產生風險的各個因素(主觀的和客觀的)進行分析和評價,以確定實質性測試的范圍和重點,這樣就使審計風險與整個審計過程密切聯系起來,起到降低風險的作用。

五、加強內部審計報告的規范。

審計報告是指內部審計人員根據審計計劃對被審計單位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后,就被審計單位經營活動和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所出具的書面文件,是內部審計風險的最終載體,內部審計人員對審計報告真實性、合法性負有審計責任。審計報告應當以分級復核后的審計工作底稿為基礎,以經過核實的審計證據為依據。審計報告在對被審計事項進行評價時,要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及相關規章制度。

篇3

現匯報半年來的標準化工作和下步打算。

一、上半年的主要工作

一是在人才對接上,做好全員培訓和標準化體系人才隊伍優化與培養。在日常工作中,結合對外來文件的評審轉換和企業內部文件的評審及制修訂過程對體系文件相關人員進行意識和能力的培訓,文件正式后,轉發組織對全員的學習與培訓。在年度和階段性工作中,依照企業年度培訓大綱、大培訓方案,標準化體系年度工作實施計劃和內部審核方案開展全員培訓和標準化體系人才隊伍優化與培養鍛煉,促進全員對公司方針目標和企業標準化體系文件的理解與運用。今年6月,選派了2名取得ccaa國家注冊審核員資格的員工參加了對外審核。圍繞對接新廠企業標準管理體系管理人才隊伍建設需要,邀請到必維集團中國區培訓部技術經理、全國質量獎評審員張xx老師開展了一期由全廠中高層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70余人參加的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三標qeo管理體系內審員培訓。采用分組討論和交互方法進行了課程內容宣講。通過標準知識培訓和現場模擬內審演練,增強了全體內審員對iso9001&14001 新版標準體系和ohsas18001:XX標準知識的理解,改善了內審員內審技巧,提升學員的內審工作能力。增強了企業qeo 體系三標合一的實踐能力,促進企業今后進一步對qeo體系簡化和合理應用。

篇4

摘 要 新形勢下的企業內審工作既是經濟發展的需要,又是企業自身管理的重要內容。在企業的內部控制中,企業內審對企業其他各個不同系統起著評價和監督的作用。因此,強化企業內審,就是強化企業自身的素質。文章主要討論了當前我國企業內審工作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對如何加強企業內審工作給書了建議。

關鍵詞 新形勢 企業內審 監督 管理

引言:隨著我國融入世界經濟程度的加深,當代中國企業的經營管理面臨著國內、國際和自身三大變化,企業的經營風險也逐漸增強,內部管理更為困難。通過加強企業內審,改善經營管理環境,降低風險幾率,促進企業內部自查和評價,實現企業的壯大和長久發展。內審工作是管理的擴大和延伸,是內部的積極管理活動,是保證企業處于有效控制范圍之內的必然要求。

一、當代中國企業內審工作的發展趨勢

(一)挑戰和機遇并存。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世界,中國的經濟將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中國將要經歷融入世界經濟所帶來的更為嚴峻的考驗。與之相聯系的,中國的企業也將經歷經營和結構的變化。不論是貨幣、金融還是運營方法,都將經歷變革。企業的傳統運作模式、系統和生產流程可能導致企業的失敗,唯有在內審工作上下功夫,加強對自身的積極評估和監督,使自身處于有效控制范圍內,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內審工作要求企業內部控制人員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完善企業管理技能。一個企業,在預料到有可能存在的風險時,是否有明確的應對方法?領導層是否有明確的決策意見?是否有可信的管理層執行決策?是否有專業人員用更為長遠的眼光專注于長久的發展而不是短暫的成功?這些問題都是當代中國企業將要面臨的挑戰。但我們必須明確的是,挑戰和機遇往往是并存的。許多企業已經開始專注于業務風險的評價,通過全面分析業務風險加強對企業內部控制的洞察和管理。我們的絕大多數企業的內審工作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通過自我審視和積極變革,重新定義企業內審的內容,是當前中國企業領導者所面對的機遇。

(二)安于現狀和超越自我的斗爭。新形勢下的中國,很多企業的內審工作部門和人員已經發現,企業的內審工作已經不單單是對財務的內審、對銷售報表的內審、提供簡單的審計工作報告,而是一種對企業架構和整體運營的宏觀審視,它關系到企業究竟是走現有的道路,還是推倒現有的制度,大刀闊斧地改革,以融入大競爭的潮流。企業的發展無法完全避開風險,只能盡可能降低風險帶來的負面影響。為了保持審計的地位和滿足相關利益人群的要求,內審工作要么繼續實施當下的“節約型工作準則”,即在為企業提供可能增值的服務時,不再作為。要么就是積極朝著內審行業的高標準去實現長遠的工作目標,而不是專注于當下。在面臨優秀企業內審人力資源緊缺的現實情況下,改進技能,提升自我是當代中國企業內審的必然選擇。

二、加強企業內審工作的幾點意見

(一)認識層面要升華。內審已經不單單是企業內部管理的需要,它已經能夠在企業的競爭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是股份制公司的建立、企業部門的增加和擴容、適應國際競爭的要求,還是企業規避風險、加強行業監督,企業都需要有一個專門的部門來規范和指導自身的經營和管理行為。當代的企業內部審計不同于其他部門,其工作性質和成果決定了了企業內部是否公正客觀,其評價是發現企業自身缺陷、面臨風險、改進其他部門工作質量的權威依據。所以,首先要提升對企業內審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審計工作的地位,鞏固審計工作的權威和地位。

(二)內審工作部門機構和人員要充分發揮自我特點和職能優勢。要積極服務于領導層,更要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改進機制和制度的有效方法。通過爭取領導對企業內審工作的重視,加強自身的業務技能,以提升內審部門在企業內部的地位。當今世界許多優秀企業通過聘請普華永道、安永、德勤、畢馬威等著名的會計師事務所的杰出會計師進行內部審計,提高內審工作成果的貢獻力。同樣的道理,眾多的中國企業內審工作人員也應該在企業轉型、擴大規模等過程中,積極有效地提供領導決策層最需要的數據和資料。

(三)要加強專項審計。企業要及時、集中對銷售運營等部門的經營效益、內部控制實施專項審計,對其運作、流程、制度等作權威和全面的審計,及時發現問題,提出整改措施。要加強對優秀企業的運營和管理的借鑒,吸取成果經驗和失敗教訓,促進制度的落實、流程的優化、管理的革新。

(四)要加強內審人員和隊伍的建設。人力資源部門要嚴格控制內審工作人員的進出。一定要聘請高素質的內審工作人員。通過提高內審工作準入門檻、改善企業內審工作人員的結構層次、定期組織內審工作人員學習提升和培訓考核等措施提升內審工作人員素質。要為企業的內審工作人員創造多元化的發展條件,更要提升其優勝劣汰的競爭意識,不斷更新知識,以適應新形勢下的企業內審要求。

(五)要加強內審部門和其他部門的聯動合作,確保審計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監督也是服務,監督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企業。加強企業的審計,同時要加強對企業內部其他部門的監管和約束,增強各個部門服從審計、配合審計的自覺性。在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要主動與審計部門溝通,及時分析審計數據,找出癥結點,及時整改,克服困難。

小結:內部審計是一種專業,更是一種策略。新形勢下的經濟發展和行業競爭,要求企業的內審部門必須重新審視自己和定位自己,不斷進行內部改革和持續創新,取長補短,更新知識,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在瞬息萬變的經濟大潮中未雨綢繆,為企業迎接挑戰擔當領頭羊的重任。

參考文獻:

篇5

自2002年向省物產集團公司等14家省屬企業委派財務總監和監事會專職監事(以下簡稱專職監管人員)以來,專職監管人員和各派駐企業在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維護國有資產權益,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專職監管工作還存在著認識不到位、信息不對稱、體制不完善等問題。為更好地履行出資人職責,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監督,發揮專職監管人員在新一輪省屬企業改革中的作用,現就進一步加強省屬企業專職監管工作通知如下,請認真貫徹執行。

一、專職監管人員是省國資委作為國有資產出資人,向省屬企業派出的監督代表,其監督工作依據《公司法》、《國有企業監事會暫行條例》、《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和政策制度進行。監督工作的對象和范圍主要是所派駐的省屬企業及其以出資人身份行使職權的領域內的資本運營和財務會計活動。

二、專職監管人員在履行監督職責時,堅持知情、建議、糾正和報告原則,通過參加會議、閱讀文件、查閱資料、實地查看、聽取匯報等形式,對派駐企業的經營活動實施事前、事中、事后監督。主要包括日常監督、重點監督和內控制度監督。

(一)日常監督。主要是掌握財務變動狀況和經營成果信息,了解并檢大投資項目、國有資產安全運作、保值增值等方面的情況,并就資產運作狀況、會計信息真實性情況作出評價。

(二)重點監督。主要是通過參加會議、閱知有關材料和審議財務會計報表等方式,對董事會決策、企業財務會計活動進行監督。

1、決策活動監督。重點是監督企業決策程序是否規范,決策要件是否完備,決策事項是否合規。

2、財務會計活動監督。重點是監督企業會計政策的執行,并通過審議財務會計報表,對可能存在、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的重大問題進行監督。

對會計政策執行的監督。主要是檢查企業是否存在隨意選用會計政策的現象,是否采用統一的內部會計核算辦法。

對財務會計報表的監督。主要是通過利潤表,監督企業收入、利潤有否虛增或虛減;通過資產負債表,監督企業有無侵犯國有資產權益等行為;通過現金流量表,對企業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進行動態監督;通過利潤分配表,監督企業在利潤分配中是否同股同利,有無損害國有股權益。

(三)內控制度監督。主要是結合企業整體資產的運營情況,著重對企業內控制度的建立情況和執行情況進行監督。

1、內控制度建立情況的監督。著重檢查企業是否建立健全了內控制度。對尚未建立和完善內控制度體系的企業,應督促其盡快建立和健全內控制度,并加強管理。

2、內控制度的合法、合規性監督。著重檢查企業內控制度是否符合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是否符合出資者對企業進行監控的需要;是否符合經營者對企業運營安全性、有效性、效益性控制的需要。

3、內控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著重檢查企業內控制度是否得到遵循,控制程序是否得到有效執行,特別是財務管理、資金管理、長期投資管理、國有資產處置等制度的執行情況。

對財務管理制度執行的監督,著重檢查有無隨意調節企業收入、費用、利潤;有無未經批準就核銷資產、資本金;有無賬外資金和賬外經營等行為。

對資金管理制度執行的監督,著重檢查有無擅自拆借資金;有無委貸資金不能按期收回;有無關聯企業關聯交易違規占用資金等行為。

對長期投資管理制度執行的監督,著重檢查有無長期投資項目無合同、無協議、無可行性分析、無集體會審意見;有無對境外投資失去控制;有無賬外投資行為;有無巨額捐贈性支出;有無資產無償轉移;有無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作價投資不進行評估和備案(核準)等行為。

對其他內控制度執行的監督,著重檢查有無因巨額擔保引起連帶責任,從而造成或有負債;因經營股票、債券、期貨引起巨額虧損;違規進行股票、債券、期貨投資等行為。

三、對于監管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專職監管人員有權要求企業、責任部門和有關人員作出解釋,也可以建議省國資委對派駐企業及其全資子公司、控股子公司進行專項審計,并參與選擇確定委托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

四、專職監管人員應及時掌握企業的資本運營和財務會計活動情況,對其作出客觀分析、評價,提出相關建議,并按照《專職監管人員工作報告制度(試行)》的要求向省國資委提交專項報告、定期報告。工作報告涉及的相關內容可以要求企業予以核實。省國資委定期召開專職監管工作例會聽取專職監管人員的工作匯報,同時完善監管信息溝通渠道,并及時按規定程序辦理專職監管人員提交的專項報告、定期報告。

五、企業應自覺支持、配合專職監管人員開展工作,向其提供相當于企業董事會成員工作所需的辦公條件等后勤保障和各種文件資料,并確保所提供資料的真實、合法、完整、及時。

企業召開董事會、經營班子會議及其他涉及財務、內審、項目投資、經濟擔保、企業改制、產權轉讓和資產重組等經濟活動的專業會議,必須通知專職監管人員參加或列席,并提前提供相關材料。

六、為了確保專職監管人員及時掌握企業的資本運營和財務活動的情況,發生下列事項時,企業必須將相關材料送專職監管人員閱知:

(一)產權(資產、股權)轉讓、增資減資、對外投資(包括短期投資、長期投資)、發行債券;

(二)貸款、抵押、擔保;

(三)大額資金流動(具體金額由監管企業與專職監管人員根據工作的實際情況另行商定);

(四)重組、聯合、兼并、租賃、承包經營、合資等各種改制方案;

(五)董事會決議,董事會、經理層作出的有關經營活動的報告、計劃、會議紀要、可行性報告、對內對外文件、財務報告等;

(六)董事會、經理層、財務部門及其他業務部門、下屬子公司的重大人動;

(七)審計、中介機構、內審等部門出具的各種報告;

(八)經濟訴訟案件。

七、專職監管人員要嚴格遵守職業道德,忠實履行監管職責,規范監管行為,認真完成省國資委交辦的各項專項監督檢查工作,以切實維護出資人的權益。

專職監管人員不得泄露企業的商業秘密,不得接受企業的任何報酬、饋贈,不得在企業報銷與公務無關的費用。對專職監管人員違反工作紀律或因、監管不力而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經查實后,將追究其相應的責任。

篇6

(一)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受限

目前我國企業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主要形式:一是設置內部審計部門,二是在財務部門下設審計機構,三是未設機構只配備相關的審計人員或者由財務人員兼任。無論是哪種形式的內部審計,要么是由主管財務的負責人進行管理,要么就是由財務機構直接管理。如此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使得內部審計仍然參與了企業的行政或者經營管理活動,要向企業主管財務的領導匯報工作并對其負責,受組織或者個人的控制與干預,不易保持其獨立的監督、評價和鑒證者的地位,無法實現相對的獨立。

(二)內部審計人員的獨立性受限

獨立性要求審計人員與審計單位不存在經濟利害關系,但是我國企業內部審計人員作為企業的一員,其福利待遇、職務晉升、業績考核等等,都要依賴并受限于企業,并且大多情況下審計人員也無法實施有效回避,無法做到精神上的獨立,無法真正做到獨立、客觀、公正和保密。

(三)內部審計法規制度落實不到位,致使獨立性受限

雖然我國的憲法、審計法、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等法律法規對審計獨立性做了規定,且要求內部審計依法獨立、公正執行業務。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大打折扣現象比比皆是,重制定輕執行、重表象輕實質、重形式輕結果的情況時有發生。

二、確保企業內部審計獨立性的有效路徑

(一)提升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

獨立性是審計的靈魂,其屬性之一就是審計機構的獨立,而實踐中內部審計機構獨立性受限的原因是其設置缺陷與隸屬關系不明。要提升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就需要彌補其設置的缺陷,厘清其隸屬關系。首先,企業應當依法設置內部審計機構,保證內部審計機構具有相應的獨立性,內部審計機構不得置于財會機構的領導之下或者與財會機構合署辦公,更不允許不設機構只配備相關人員甚至是由財會人員兼任的情況存在。其次,明確內部審計機構在企業中所處的地位以及與其他職能部門之間的制衡關系,不妨采用國際上成功的做法,將內部審計機構直接隸屬于企業董事會,沒有董事會的可以直接隸屬于企業總經理,定期向董事會或總經理遞交工作報告。因為董事會是企業的最高經營決策機構,總經理是企業決策執行的最高領導,他們在企業經營決策、經營管理中屬于最高權威。在董事會或總經理領導下設立內部審計的專職機構,使其有別于其他職能部門且高于其他職能部門,不僅有利于保持內部審計機構相對的獨立性和較高的權威性,而且有利于內部審計職能作用的有效發揮。

(二)保障內部審計人員的獨立

審計獨立性的另一屬性就是審計人員精神上的獨立,而實踐中審計人員精神上的獨立性受制于自身利益和素質的羈絆,所以,保障內部審計人員精神上的獨立,首先,必須突破現有的利益鏈,使內審人員的自身利益不再依附于企業或領導,將內審人員的福利待遇、職務晉升與其工作績效直接掛鉤。因為工作績效是完成工作的效率與效能,包括工作數量、質量以及社會效益等,所以只有將內審人員的自身利益與其審計事項的數量、質量以及社會效益相連,才能有效激勵他們通過審查和評價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來實現審計目標。其次,要全面提升內審人員的綜合素質,因為審計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內審人員只有具備了較強的業務能力和較高的職業素養,才能保持精神上的獨立,既不使自己的判斷從屬于他人,也不以個人的偏見來左右職業判斷,能夠以客觀、公正、不偏不倚的工作態度保障審計結果的真實。

(三)優化內部審計隊伍結構

隨著知識競爭和人才競爭的日益激烈,企業面臨的環境和利益相關各方期望也在不斷變化,對內部審計人員的要求也愈來愈高,所以,就審計環境和審計資源有效運用而言,優化企業內部審計隊伍結構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是優化內部審計人員培訓機制,注重后續教育,使其從事內部審計業務活動時,具備審計、財務會計、稅務金融、統計分析、內部控制、風險管理、法律和信息技術等知識,保持較高的專業勝任能力,熟悉企業生產經營中面臨的主要環境風險,確保內部審計的客觀性與公正性,增強工作成果的可信度,保護投資者利益。二是優化內部審計人才的引進與退出機制,打通人才交流與晉升通道,確保隊伍結構合理,打造一支復合型的人才隊伍。三是建立審計隊伍的職業行為規則,規范監督行為,遵循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原則,保持誠信正直的職業操守,以應有的職業態度執行審計業務,不偏不倚地做出審計職業判斷,樹立良好的審計隊伍形象,提升自身公信力。

(四)完善內部審計的制度建設

篇7

【關鍵詞】 內部審計資源; 分配模型; 經濟學

一、引言

隨著法律法規的逐步完善,我國上市公司大部分都已經組建內部審計部門,但是目前內部審計所能發揮的作用卻十分有限。造成這一現象存在著多方面的原因:管理層對內部審計的認識不深,內部審計的績效難以衡量以及內部審計資源稀缺等。對于如何提高我國內部審計作用,學界和實務界都從內審部門的設立動機,設立模式以及績效進行研究,而對于內部審計資源的研究并不多見。本文認為可以將內部審計視為一個微型市場,對其進行供需分析,按照經濟規律有效合理地利用審計資源,構建屬于公司自身的分配模型,使得內部審計的作用得到更大的發揮。

有關內部審計資源的研究并不多見,研究的方法,視角也不相同,主要是由實務界專業人士就具體工作上的操作進行論述,而有關內部資源理論層面的研究相對缺乏,本文接下來將首先回顧已有的文獻,然后對內部審計市場進行分析,接著提出公司應該建立內部審計資源分配模型。

二、文獻回顧

李波等(2011)認為現存的上市公司內部審計可利用資源不足,存在著整體規模偏小,只是為了應付監管等問題。斯偉(2011)認為審計資源是公司進行內部審計外包模式選擇的基礎,并以公司選擇內審外包的決策和形式為視角,認為需要考慮公司內部審計資源的特征,結合公司自身情況,選擇適合公司的內部審計模式。喬翠云(2012)認為內部審計資源配置最大的特點是效益性原則,并且指出內部審計資源流動性強,撥付方式靈活,如果利用不好,效益不高,很容易導致資源流入其他部門或改作他用。李敏(2012)通過引入項目組合的方法,優化內部審計資源配置,從實務上合理安排審計工作,務求達到效用最大化。從上述的文獻中可以發現,目前關于內部審計資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部觀察,缺乏對公司內部審計情況的具體研究,也缺乏一般的理論闡述。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一是內部審計資料并不公開,所能利用的數據只能被內部人員獲得;二是內部審計在我國的發展尚在機構設置模式探討的階段,并沒有與國際的發展相一致,達到預想的工作效果,因此研究進展較緩慢。本文將從經濟學中效益最大化為角度,從內部審計市場最基本的分析出發,建立公司內部審計資源分配模型。

三、公司內部審計市場分析

內部審計可以看成是一個微型的市場,適用一般的經濟學理論。內部審計部門作為供給曲線的一方,提供確認、咨詢服務;各利益相關者作為需求曲線的一方,向內部審計部門尋求各自所需要的服務。該市場有一明顯的特征,利益相關者的需求是不一致的:需要咨詢服務的,如生產單位等,希望得到流程改進,業務程序化、合規化的審計報告;需要確認服務的,如管理層等,希望得到有關決策機制,風險管理機制等機制流程上的審計報告。由于新時期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公司經營的不斷壯大,公司自身對內部審計的需求日益增加,具體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需求對象多樣化,需求層次多樣化和需求數量巨大。

隨著內部審計部門設置模式的不斷變化和內部審計承擔著更多的責任,越來越多的利益相關者需要內部審計服務:由原來的設置在財務部門下,服務于財務經理,逐漸為公司內部其他對象所服務,如向管理層提供經理層舞弊審計,向信息部門提供計算機系統審計等。內部審計也逐漸為公司外部人員服務,如銀行向公司索要內部控制自查的內部鑒證,向股東、政府監督部門提供公司年度內部審計工作報告等。需求層次也呈現出多樣化,主要是因為內部審計工作的不斷發展,其技能、經驗,所接觸的業務復雜程度等專業化能力不斷提高,使得其公信力和權威程度越來越得到公司內外的認可,因而使得內部審計承接的業務也多樣化。管理層不但要求內部審計監控內部控制,而且希望內部審計為公司各種機制的運行效果進行檢驗和改進;業務部門不但要求某一項目進行經濟效益審計,而且希望內部審計能為其管理上的一般業務職能提供流程改進的咨詢建議。目前,內部審計也被認為是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并且根據IIA的多次修訂內部審計的定義可以看到內部審計承擔的責任在不斷擴大,也從側面呈現了對于內部審計的需求呈現快速的增長。

雖然內部審計的需求異常旺盛,但是作為內部審計工作的供給卻不能與需求相匹配,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供給主體單一性和結構性難題。內部審計外包在近幾年受到公司的青睞,但是對于大部分公司而言,由于內部審計深入到公司的方方面面,極有可能涉及到公司的核心業務,因此大部分公司依然是選擇依據自身資源組建內部審計部門。因為內部審計工作的供給只能以內部審計部門為單位,提供程度有限的審計報告,所以導致“供需”關系緊張,“剪刀差”問題嚴重。內部審計存在著供給結構難題是由于內部審計業務需求增長,需求層次多樣變化已經超越了現有人員、能力和知識等結構所能承受的。雖然內部審計人員在知識溢出效應的作用下,通過經常性操作,能夠不斷提高自身工作水平,但是對于內部審計時下的快速發展,就顯得捉襟見肘。如果不能合理地預見未來自身內部審計戰略性需要,及時地進行戰略調整,必然導致內部審計作為供給的一方出現問題。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如何合理分配內部審計資源,使得需求與供給的矛盾得到合理的解決,是公司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

四、構建公司內部審計資源分配模型

(一)明確構建分配模型的目的

鑒于以上對內部審計市場的整體分析,可見內部審計供需關系異常緊張,資源的分配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約,而內部審計資源屬于一種稀缺資源,無論是公司內部分配的物質因素,還是內部審計機構人員所具有的素質因素,都使得公司不得不更加注重成本—效益原則。雖然每一家公司對內部審計的資源投入是不一致的,但是可以根據內部審計的基本職能進行簡單的劃分,主要是由咨詢與確認兩大職能所組成。因為咨詢與確認是遵循不一樣的審計準則進行工作,兩者在實際工作中側重點不同,因此兩者存在著本質上的相互排斥,兩者的投入呈現此消彼長:咨詢類內部審計項目其實質是對實際工作的改進,為了公司能夠更加有效率地運行;確認類則偏重對實際工作的認可,為了使得公司的經濟結果得到制度和程序上的保障。如圖1所示,對于確認職能的工作投入增多,咨詢所能得到分配的資源必然減少;同理,投入在咨詢職能的資源增多,確認職能的工作必然受到影響。這一條曲線就是內部審計資源的約束線。在一定的內部審計資源投入的情況下,只能在這一約束條件下完成確認與咨詢工作。因此,如何有效分配內部審計資源,使得確認和咨詢都能得到滿足,尋求最大化價值,是公司構建內部審計資源分配模型的目的。

(二)建立內部審計數據庫

根據《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第24號——內部審計機構的管理》的規定,將內部審計部門的工作分為部門管理和項目管理兩大類,其目的是通過行政和業務兩方面對內部審計部門進行分開管理。部門管理偏向于公司對內部審計部門的人力資源管理和一般的制度建設管理,業務管理偏向于部門在執行內部審計工作中的一般性指導和規范性指引。在實際工作中,內部審計部門的人員管理職能一般由公司專門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執行,而業務管理只是執行工作的一般性原則,并且只是通過工作底稿的形式進行保留。人員與業務的分開管理雖然可以提高公司部門的職能專業化,但是隨著內審需求的不斷加強,如果不能意識到內審資源的重要性,仍然隔斷人員與業務,那么內審部門不被重視和內審工作不被認同等問題就會相繼出現。因此,本文認為公司內部審計部門應該建立內審數據庫。內審數據庫應該包含內部審計資源的每個方面,并且根據公司自身業務特征和內審部門工作具體情況建立而成,這不但可以將原有的以紙質底稿的數據資料進行信息化加以運用,而且還能更好地為內審部門建立績效評價體系,業務質量改進和公司構建內審資源分配模型打下基礎。

(三)構建內審資源投入因素指標體系

在建立內審數據庫后,應該構建內審資源投入因素指標體系,為構建內部審計資源分配模型設立提供前提條件。根據周紅梅(2012)提出內部審計資源的定義,對于一個企業而言,其內部審計資源即是指該部門用來完成被指定工作所需要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務支出以及一些常用方法途徑等前提條件,這一資源體系也包括內部審計體系本身。簡而言之,內部審計資源就是內部審計部門的人財物以及內部審計機構設置模型等各因素構成的綜合。本文根據實際工作的情況,認為除了上述四種因素還可以引入業務因素,具體可以建立如表1所示的三級指標體系。

以上評價體系可以進行更細致地量化,并且各公司應該根據自身經營情況,業務特點和未來戰略發展重點等方面,更深入地改進這一量表,使得其符合內審部門的實際情況。

(四)建立符合公司自身特征的分配模型

根據公司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屬于公司自身的內部審計資源模型,如F=?撞n i=0aixi,xi表示不同的資源投入,ai代表其所具有的權重。而由于內部審計職能的區別,可以再將這一模型進行細分,劃分為咨詢與確認職能的資源投入模型F1=?撞n i=0aixi,F2=?撞n i=0bixi。每家公司的具體情況并不一樣,因此權重的比例也不相同。而確認和咨詢職能的本質存在著區別,兩者遵循不一樣的審計準則,工作要求,兩者對投入要素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1)確認職能主要強調對機構設置的規章制度,組織的整體運行情況等宏觀層次進行評價工作,側重點是流程設置,制度建立和決策監督機制健全與否,其可能劃分的標準只有優良中差之分;咨詢職能則是主要要求內部審計工作查處公司內部實際運營出現的不符合管理科學,經濟科學和有違常理、原則運行的具體問題,側重點是流程改進,提高效益等微觀層次的工作;(2)確認職能可能更加要求人員具有風險觀,大局觀,具備評價工作的素質能力,更類似于“通才”的人員;咨詢則要求人員具有較強的實際工作經驗,能從現有的工作觀察中,找出存在的隱性問題,具備“專才”的性質。因此,將確認與咨詢分開,分別建立F1和F2是必須的。

在一級指標中,主要是根據周紅梅對于內部審計資源的定義,再根據實際工作的需要概括而成的,而在五大指標中,機構設置因素雖然二級并指標不多,但是其權重卻應占較大的比例。因為內審部門的設立目的和報告層級體系都是內審能否發揮實際作用的基礎:(1)內部審計部門的設置目的是不盡相同的,有些企業是為了提高效益,而有些企業也許只是為了應付檢查。流于形式的機構設置必然使內部審計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內部審計資源的投入也必然較少,內部審計資源模型的構建極有可能出現不起任何作用的情況;(2)當前,內部審計部門的設置主要由三種模式,在不同的模式下,內審作用的發揮差異明顯:經理人模式下,內審部門受命于總經理,其作用的發揮只能局限于對其他運營部門的監督;董事會/監事會模式下,內審部門由董事會/監事會掌管,其作用的發揮雖然比經理人模式好,但是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兩職合一”和監事會形同虛設情況嚴重,因此其也只能發揮相對有限的作用;雙頭模式是將行政與報告分開,使得內審部門擁有一定的獨立性,其作用的發揮可能是當前各限制條件下最理想的。鑒于以上分析,可見機構設置因素是內審真正發生價值的核心,其權重比例也應該較高,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對不同模式設置下探索更有效的資源分配模式。

在根據公司自身情況構建了上述模型后,可以利用經濟學上有關邊際遞減規律的一般假設,構 建價值模型V1=C0+C1F12+C2F1,V2=C0+C1F22+C2F2。由于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熟練程度,人員知識經驗水平以及公司自身對內部審計的不斷重視等因素,F的價值肯定不斷得到增大,效益也因此增大。(如圖2)但是當達到峰值時,繼續增加其投入必然導致其資源的浪費,導致價值下滑,因此其價值模型應該是開口向下的曲線。如果內審總體價值未能達到峰值,出于非峰值位置將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資源投入不夠,內審工作開展不足或者是超強度開展,內審人員有可能承擔過多的任務超過其所能承受的,這將危害到內審工作的開展,使得員工士氣低落,工作壓力過大,審計質量必然下降,審計價值更加難以談及;另外一種是資源投入過多,造成單位資源產出不經濟,資源浪費,有可能是內審部門機構臃腫,程序復雜重復,這樣有可能導致辦事效率低下和“大鍋飯”心態存在。無論是哪種情況,都將使得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內審價值得不到最大化,最后有可能導致內審工作難以開展,從而一系列并發問題出現:審計工作遭質疑,審計質量不被認同和資源被重新分配等。因此,公司應該確保內部審計的總體價值盡可能地出現在峰值位置。而根據邊際效益遞減的規律,每一單位的資源投入增加,本應帶來的效益也相應地增加,但是增加幅度達到飽和的時候,將會出現每一單位的投入產生損害總體經濟效益產出的情況。如在實際工作中,內審工作在十人的部門規模情況下能達到最佳狀態,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部門再增加一人,雖使得人均工作量下降,但是卻導致其他資源投入因素發生變化:人均后續教育投入減少,人均學歷水平降低,員工培訓成本增加等連鎖問題,使得總經濟價值降低。無論是從總體經濟價值還是單位經濟價值,務必使得內審所能使用的資源達到最經濟,從而使得內審工作發揮實際的作用。

公式中,各參數可以根據公司不同時期的數據進行確定。同樣,根據上述的分析,該價值模型也應該分為咨詢與確認兩個公式。而后,根據公司年度的工作計劃安排,對不同的工作量進行劃分,對確認與咨詢工作的資源投入進行計算,得出應該投放在不同職能范圍的要素量。最后可以按照數學上的處理,求出該公式中的最優解,并且在實際的工作中不斷修正,利用內審數據庫動態地檢驗公式。在回顧公司以往的工作情況中,可以通過公式估算,在內審資源的投入與產出是否與公式計算存在差距,該差距主要是由哪一方面的因素主導,該因素下應該著重關注哪一指標等,這些都對深入分析內審工作開展以來存在的不足有重要的作用。而在公司未來的發展中,可以合理規劃公司的未來內部審計業務發展方向,審計工作側重點,然后估算出應該投入的要素量和要素分配的權重,及時進行戰略調整。例如處在制造業的公司,可能更加注重咨詢業務未來的發展,從而對“專才”的需求以及財力的劃撥可能與其他行業的公司不一致;處在服務業的公司可能更關注舞弊檢查,對內部審計的確認服務可能更加青睞,因此對內審人員的“通才”和機構上下設置模式可能更加注重。根據模型的計算可以得出,為了滿足未來工作的安排,應該構建何種專業、經驗和年齡比例的人員結構,應該劃撥多大比例的經費支出,是否應該配備更先進的審計、會計軟件和是否應該對業務單元、組織結構進行重新劃分等。根據得出的結論,及時進行現有狀況的對比以及修正,為未來的發展做好充足的準備。

五、意義

內部審計資源具有稀缺性,其研究的內容還有待學界更進一步的挖掘。但是由于當前我國內部審計尚處在模式探討,作用發揮有限的階段,并且各上市公司關于披露的內部審計資料相對較少,因此還沒有能夠對資本市場上的經驗數據進行大量檢驗,得出一般性的結論。所以各公司可以從自身的經濟效益出發,從經驗和實踐上率先構建屬于自身內部審計資源分配的模型,從實務上率先突破研究局限。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再從整體進行考慮,構建更具一般意義上的審計資源分配模型。而有關內部審計資源方面的規章指引,我國還沒有頒布相關規定,但是IIA已經有成文的章節,我國可以在未來的發展中,參照國際上對于內部審計資源管理與分配的規定,結合我國具體的情況,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內部審計資源相關規定,為更多的公司分配內部審計資源提供更多指導。

【參考文獻】

[1] 李波,翟云萱,霍小姣.上市公司內部審計治理優化研究[J].財會研究,2011(24).

[2] 周紅梅.企業內部審計資源整合的構想[J].現代經濟信息,2012(2):166.

[3] 李敏.項目組合管理在審計資源配置中的運用[J].中國內部審計,2012(7).

[4] 喬翠云.社會審計和內部審計的資源管理[J].經濟研究導刊,2012(28).

篇8

【關鍵詞】內部審計;獨立性;現狀;發展趨勢

一、內部審計在我國的現狀

(一)內部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

內部審計人員自身素質與業務能力不高,難以采用科學、合理的審計程序和方法。由于傳統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內部審計人員絕大對數并沒有接受專業的教育,企業現有審計人員多是從財會崗位轉過來的,對財務、會計等專業知識比較熟悉,而對現代管理等知識相對欠缺,其知識結構單一、綜合素質尚待提高。此外,沒有跟進的后續培訓,內部審計人員知識結構陳舊,對于新的審計理論或審計技術了解不多,也同時影響審計質量。我國企業不夠重視內部審計,內部審計在單位不具有一定地位,這樣就不會吸引良好的人才加入審計行列,整體素質難以跨越和提高,審計的科學的先進的程序和方法難以實現,最終使得審計失敗。審計人員在數量上還不能滿足企業進行管理審計。有些企業審計人員本來就不多,有的還到其他單位住勤,有的離職學習,又得不到及時補充,因此,在數量上就明顯不足。

(二)內部審計在企業的獨立性不足

內部審計缺少必要的獨立性,降低了內部審計決策的準確性。所謂獨立性指的是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在進行內部審計活動時,不存在影響內部審計客觀性的利益沖突的狀態。企業內部審計這一操作的結果,是由審計的獨立性引導的。如果審計人獨立性不足,其發揮管理審計作用的積極性受到影響。審計人員在參與企業管理活動,開展審計業務時,或多或少地受到管理者的暗示,或者審計人員迫于某種壓力,不能充分揭示管理者的失誤而帶來的后果,這必將使審計的效果和評價大打折扣。在中國,內部審計在原則上是對董事會和企業負責人負責,表面上獨立性很高,但事實上來自企業上司及其他部門的制約和干預不斷,例如,由財務主管兼任內部審計部門的負責人,所謂的監督體系形同虛設。又因為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的利益與企業密切相關,這導致在涉及到企業與人員,企業與社會,以及企業與國家的利益時,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根本無法實現。內部審計人員只有和他們的所審計的項目保持足夠的獨立,做到公正無偏,內部審計才有存在的意義,否則無所謂審計。

(三)內審重視不夠,組織機構不科學

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企業所有制形式趨于多樣化,這就要求企業內部審計更高更新的內容,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與之相匹配的審計監督制度卻沒有提高到日程上來。許多企業的管理層、領導者對于內部審計的認識仍然比較片面,他們認為,內部審計限制了自己的經營權,對自身權威有負面影響,又或者認為內部審計可有可無,對公司價值最大化的實現幫助不大。這些錯誤的觀點導致某些企業憑借機構改革,運用減員增效的手段,將企業獨立的內審并入財務部門,企業內部審計這一項工作無法實效,更無所謂發揮作用;盡管有的企業配備了內部審計機構,但其人員業務不熟練不專業知識,這種充數行為屢見不鮮;更甚者將企業中年齡較大,無法勝任實質性工作的老員工,劃歸到內審部門,已解決人事人員問題,這些都使我國企業內審形同虛設更加明顯。這種情況下,在日常實際經營中,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受到限制,無法得到全面體現,內部審計的責任監督功能和風險控制功能便也難以完全發揮出來。

(四)涉及面較窄的內部審計職能

目前,中國企業內部審計概念不明確,并未真正領悟內部審計的實質意義。內審人員將大部分精力放在核查財務數據,是否可靠真實,以及監督生產經營方面。內部審計的對象主要是會計報表、賬本、憑證及相關資料,其主要的工作領域還是局限在財務上而非經營管理上。例如在審查銷售合約時,往往只是對相關票據是否齊全,項目是否齊全,金額是否正確等做出檢查,而對銷售價格的合理性,銷售成本的合理性,賒銷政策的合理性,銷售數量的合理性往往不做檢查,把這些排除在內部審計項目之外。從時間順序上來看,事后審計在中國企業內部審計中占主流,事前審計幾乎不存在。這就導致了內部審計范圍狹窄的現狀。

(五)企業內部審計目標不明確

現代企業制度下,內部審計著重于審計以及對企業內控制度的評價上,其根本目的為改良經營以及管理體制,增加經濟效益。進而,企業內部審計工作重心相應地放在經濟管理和經濟效益上,從而更有利于客觀的評價和對待企業的經營管理和經濟效益,以及提出更加科學的建議,為提高企業的的經濟效益取得長足進步出謀劃策。但是,這就產生生產者和經營者目標不匹配的后果。會計信息利用上的不一致體現了目標的不一致。所有者為了解企業的財務情況和經營水平經過對會計信息的準確收集實現,獲知經營者實現受托責任的成效情況,整體把握資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的實際情況以及影響企業長遠發展的因素,從而對經營者本身進行必要的影射。經營者的的目的都離不開在短期內獲取最大程度的經濟利益,以及給自己本身帶來的最大收益,這種形式的利益引導在會計上表現為片面的夸大經營業績,避免決策的失誤和帶來的損失,由于任意改變會計政策或者提前確認收入或者消費過度這些角度著手,致使準確的會計信息偏離實際,直接的對企業內部審計造成了嚴重的困難。

(六)定位模糊的內部審計職能

內部審計人員對內審職能認識不到位。內部審計不但要控制企業管理方面,協調外部審計人員工作,還要服務于企業管理。因此內部審計工作的不明確因內審人員雙重身份而導致。資源消耗、工作質量降低。目前,相當比例的企業因管理理念尚未更新,始終停留在過度重視生產經營而忽略企業內部協調管理,這從根本上致使內部審計在企業管理中缺乏合理的定位及端正的態度。很多內部審計人員缺少為企業做貢獻的覺悟,只憑借僅有的法律財經方面的片面知識或常識依照自己的利益和感覺行事,高估內審人員所能承擔的責任,過分抬高內部審計的地位,夸大權威性。而有的人則從概念上這樣認為,上層用來掩飾群眾,應付上級檢查的有效工具當屬內部審計工作,內審部門因此形同虛設,無法發揮本應承擔的作用。

二、我國內部審計的發展趨勢

1.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的獨立性亟待提高

嚴格規范企業制度,審計部門的設置應該高于其他一切職能部門,審計委員會負責監督指導審計部及審計人員并接受其報告。上下級從屬關系上,審計部及審計人員對總經理負責,總經理閱檢審計部及審計人員工作報告。而對于小規模企業,無需設立審計委員會,審計部及其審計人員則應對董事會負責,其業務由監事會指導。在組織形式上來看雙方監督,內審人員的權威性和獨立性得到了提高,內部審計的作用得到發揮。

2.內部審計的內容需要進行調整

自現代企業制度出現,輔之深層次擴大外部制約機制,以及不斷提高內部管理水平的,更加廣泛的普及了會計電算化,并且大大減少了財務表面的錯誤與弊病,對于內審的職能,需要由傳統的方式向內部管理服務轉變,內審的重點也有必要加以轉變,也就是由內部監督與檢查向內部分析和評價方面轉化。此外還有,其內容不應該只鎖定在財務范圍,應該延伸到更多領域,例如企業經營和管理。從之前財務審計為主要方向,轉為以效益、管理、經營審計等為主體。

3.內部審計的主要職能的轉變

長期以來,我國內部審計人員采用的都是以查錯防弊為主的傳統審計,通常對財務數據的可靠性、合法性的審查以及對生產經營的監管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糾錯防弊是審計的基本職能,會計報表和賬本、憑證等相關信息材料是審計的主要對象,審計的基本工作就是要致力于作用在財務范圍內,以及還未進入的管理和經營范圍。不過這些都已經不再是審計的最主要內容了,內部審計的主要工作是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與有效性的評價,對決策的科學性的評價,對資源利用的效率與效果的評價,對過去經濟活動的效益優劣的評價,對項目和投資的可行性等的評價。主要職能則為向內部管理服務。

4.內部審計風險的將逐漸加大

篇9

現在大多數企業已經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但是一些國有企業,甚至一些上市公司中的財會人員還會把財務與會計混為一談,他們認為財會部門只不過是單純的核算中心,對于財務管理工作與會計工作是分是合的態度模棱兩可,混淆不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財務管理的陷阱。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陷阱:財務與會計關系混淆

盡管現在大多數企業已經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但是一些國有企業,甚至一些上市公司中的財會人員還會把財務與會計混為一談,他們認為財會部門只不過是單純的核算中心,提供財務信息而已,對于財務管理工作與會計工作是分是合的態度模棱兩可,混淆不清。

目前,學術界對于財務管理與會計的關系,也有不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三種觀點,即大會計觀、大財務觀、財務與會計并列觀,三種觀點的相同之處是都承認財務管理與會計不是一回事,至于兩者是包含關系,還是并列關系,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陷阱:利潤至上主義

從財務管理的教科書上看,這不是一個是否可以選擇其一的問題,而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

從根本上講,社會主義企業的目標是通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創造出更多的財富,最大限度的滿足全體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但是,由于生產力發展的階段和水平不同,在體現上述根本目標的同時,就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即我們已經經歷了以總產值最大化為目標、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以股東財富最大化為目標、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等四個過程。現在,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都把利潤理解為企業財富,把企業財務管理目標不是定位在企業價值最大化上,而是定位為企業利潤最大化上,以為利潤越多,企業的財富增加就越多。

但是國有大中型企業、上市公司也同樣存在這樣的觀念性誤區,比如一些企業管理者為了利潤而趕潮流、追熱點,為追求企業長期利潤最大化而做出錯誤決策,從而忽視了企業的社會利益、員工利益、債權人利益、債務人利益、消費者利益和投資者利益,偏離了企業的總目標要求。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理財活動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企業系統良性循環的前提條件,也是評價企業財務活動是否合理的標準。企業價值最大化必須是我們堅定不移的追求和目標。

陷阱:財務與企業戰略脫節

在我們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原來的國有大中型企業現在已經變成了集團公司,其財務關系也是五花八門,總公司與分公司之間有獨立法人的、有統一核算的、有承包制的等等,這樣企業財務戰略目標與企業戰略目標之間就非常容易產生不一致的現象。其結果是:

企業中相關部門無所適從,無法協調好各種財務關系,無法讓人知道是否實現了財務目標,無法對員工產生激勵與約束作用,無法開展有效的業績評價;極易導致企業投資決策失誤,難以防范諸如收支性財務風險、現金流量財務風險、籌資性財務風險,從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投資報酬率和資產利用率;會使企業各部門從各自的單位出發,忽視企業的整體戰略,造成企業力量的分散,降低企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抗風險的整體能力。

所以在企業管理中,戰略的選擇和實施是企業的根本利益所在,戰略的需要高于一切。企業財務管理必須要根據企業總目標的要求,配合企業戰略的實施,提出切合實際的企業財務戰略目標,使企業財務管理在外部法律環境、經濟環境變化時,不要做出錯誤的財務決策和財務計劃,盡量避免因企業財務戰略目標與企業戰略目標的不統一而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經濟效益下降。

陷阱:融資亂局

資本結構是指企業的股票(普通股和優先股)、債券、銀行借款和留存收益等比例關系,因其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所有者權益,所以不同性質的企業就會采取不同的態度.比如,現在一些上市公司就比較偏好股權融資,發行債券和銀行借款有一個還本付息的壓力,而發行股票,就算虧的一塌糊涂也無所謂,這種企業的普遍心態是:反正你是小股東,能奈我何?

與之相反的是,一些中小企業則喜歡債權融資。他們在不具有償債能力的前提下,采取了風險較大的負債經營戰略,企圖以此來促進企業的發展和規模的擴大,從而使一個有贏利的企業變成了把利潤填補了還本付息的虧損企業。

從理論上來看,企業利用債務進行負債經營,可以降低企業綜合成本,獲取財務杠桿利益,減少財務風險。但如果在沒有掌握好負債的規模、利率和期限的情況下,就根據個人的偏好來估計投資項目的贏利性,對這種很少考慮投資項目的難度和風險,考慮全部資金的利潤率是否高于借款利率,同時又在進行融資時不善于注意合理的組合,不注意收益與成本的配比,不注意形成合理的資本結構,不注意負債時間結構的決策,往往會給企業帶來很大的風險.一般而言,負債經營的前提條件是企業產品的銷路非常好,產品供不應求,這樣才可能獲取財務杠桿利益。

總之,融資問題在我國經濟體制轉軌時期,即目前還不能完全按照西方的財務管理理論來生搬硬套地去運用,現在一般的非上市公司還不允許發行股票和債券,一般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從銀行貸款還有許多障礙,上市公司的確尚需進一步的規范。

陷阱:預算管理職能缺失

1、從財務預算管理方面看,對涉及企業內外各種經濟現象的財務預算管理方法,在許多企業并沒有得到實際應用,普遍存在著對預算管理不甚了解,或財務預算管理流于形式,或只注重預算本身的計劃、協調和控制的功能,不注重發揮預算管理在其他方面作用的現象,致使不能通過財務預算管理,正確處理與企業戰略管理、企業績效評價、企業資源分配、企業風險控制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關系,把握好財務管理的正確目標和方向。

2、從財務成本管理方面看,許多企業不能以從產品為重心轉向以作業為重心,致使財務成本控制的視角還沒有從傳統的降低成本的初級形態轉移到成本計劃、成本預算、優化配置資源、合理的成本、事前預防重于事后調整,以及重組生產流程方面上來。

3、從企業績效評價方面看,目前仍停留在使用基于利潤的業績評價方法上,評價企業業績仍采用那些不能反映成本或資本費用,不能反映企業生產經營的最終盈利或價值的指標,諸如權益報酬率、總資產報酬率、每股收益等,在現有財務評價指標體系中缺少對技術創新能力的評估指標,尤其是目前已被世界一流公司用于業績考核與評價的附加經濟價值,更是很少進行深入的研究,從而制約了企業發展戰略的實施,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陷阱:多元化理財陷阱

不少企業當財務勢力和規模擴大之后,財務管理人員就熱衷于多元化理財,忘記了這其中存在的巨大風險。在他們已經發熱的頭腦里只記得"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可是另一個籃子是什么樣子?你熟悉嗎?放得進去嗎?放進去會是什么結果呢?

他們往往在不掌握新擴張領域的相關基礎知識、基本經驗和基本技巧、沒有處理好新建立的各種關系,不具有進入新領域的財務管理骨干,不具備足夠的資金、時間和人力資源等等相關條件的情況下,就盲目進行多元化擴張。這種不根據企業的特點結合社會發展,守好企業根據地的盲目擴大行為,常常會落入多元化擴張的陷阱,并由此造成企業擴大規模后,由于組織機構的變化和膨脹、職能部門的增加和復雜化而患上"大企業病",造成扯皮、排擠、內耗等因素相應增加,以及出現各部門爭預算指標、爭投資以及各自為政等現象,往往是人為的造成了企業資源的浪費和經濟效益下降。

陷阱:內部審計徒有其表

現在有相當一部分小型企業沒有建立起內部審計機構,已經建立內部審計機構的企業(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內審也只是對廠長經理負責,即按照廠長或經理的授權,對于有問題的或者是不太信任的下屬進行審計,對于同級和上一級的監督顯然沒有作用和意義。

審計的地位無法超然獨立,難以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由于國有企業所有者缺位,同時內部審計又代表企業高層經理人監督其下屬,因而形成了雙重身份(即內部審計既代表國家監督企業,又代表企業高層監督其下屬),這種定位上的重疊和偏差,必然會導致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不強,即這種內審組織體制往往因為存在著利益關系制約其權威性的問題,而使內審機構及其人員的工作獨立性比較弱,他們不能客觀、真實、公正、深入地開展工作,即使做出了審計處理決定也會因管理體制上的制約而得不到有效的貫徹執行。

西方國家企業內部審計機構的運作情況是,審計委員會是董事會內的一個分會,是一個獨立于企業經營者的專門機構,其職能主要是負責聘請外部審計人員對企業的財務報表進行審計,對內部審計進行監督,通過對內部審計的組織形式、章程、預算、人事、工作計劃和審計結果等進行復核,以此提高內審部門的獨立性,進而提高內審效率.。西方國家的企業審計委員會是提高我國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獨立性的一個值得借鑒的模式。我們的企業也應設立審計委員會來領導內審工作,增強企業內審的獨立性和權威性。

目前我國尚未頒布統一的內審執行標準,這樣內審人員只能依據自己的經驗和知識水平來進行分析和判斷,從而導致了審計結論具有一定程度的隨意性,增大了審計風險。所以必須制定內審準則,減少企業內審的隨意性。內審部門的負責人必須能和董事會、國資委建立起直接交流信息的機制,并直接向董事會和國資委提交書面工作報告,形成對企業經理人的制衡機制。內審負責人的任免權應屬于董事會或國資委。內審人員不得承擔經營責任,不能參與內部控制系統的設計、安裝和執行。內審人員應定期輪換,長期負責某一管理職能或部門的審計工作也會使審計者與被審計者的關系產生微妙變化,所以定期輪換可以從組織上保障內審人員的獨立性。

篇10

關鍵詞:科研經費;風險管理;會議費

一、科研經費存在的風險

近年來,國家大力支持科學研究事業發展,對科研經費的投入也隨之飛速發展。科研經費的來源渠道也越來越廣泛,主要分為縱向經費和橫向經費。縱向經費是指由國家基金委及有關部委、省科技廳、市科技局等主管部門以項目撥款方式資助的科研項目經費。橫向經費是指接受企業委托開發項目、科技成果轉讓企業、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所獲得的經費。由于單位制度建設、內控執行、課題負責人及科研經費審核人責任意識等種種原因,科研經費安全受到威脅,存在被違規使用、挪用、套取等風險,問題也受到社會各方的關注。

比如會議費,可能存在以下風險:以虛報、冒領手段騙取會議費:超預算報銷會議費:虛報會議人數、天數,違規超標準報銷會議費:超范圍報銷會議費:夾帶報銷與會議無關費用。

二、科研經費風險產生的原因

(一)單位制度建設不健全

國家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科研經費管理制度,如《國務院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關于調整國家科技計劃和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管理辦法若干規定的通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資金管理辦法》等,對科研經費管理做出規范。但單位層面的科研經費管理制度修訂、更新比較滯后,跟不上形勢的發展,無法滿足新的管理需求。其次,部分單位的管理制度可行性差,流程過于復雜,不可操作,形同虛設。再者,部分單位的管理制度針對性不強,未充分考慮單位具體情況,無法發揮管理作用。

例如單位未完善《會議費管理辦法》,未根據自身情況制定針對可行的具體管理規定,事前無法通過會議申請發現問題,防止風險的發生:事中經辦人組織會議時無據可從,存在隨意支出的風險,或利用制度不完善的漏洞,存在虛報會議費的風險:事后課題負責人、管理部門人員審核無據可依,造成無法發現或判斷會議費支出問題的風險。

(二)單位自控執行不到位

部分單位雖然已建立起內控制度,但由于有些管理人員對自己的職責不明確,不清楚應審核的問題,簽字應負的責任,抱著“其他人簽字則跟著簽字”的態度,即使科研經費使用存在真實性、合法性等問題都無法被發現,使內控管理形同虛設。有些管理人員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從寬對待科研經費使用,避免與科研人員產生沖突,影響內控執行效果。更有甚者,一些管理人員素質不高,為了私心或私利,協助違法違規經費使用,使內控管理失效。

譬如單位未落實會議費內控執行,部分相關人員對各自的職責不清晰,如:課題負責人不清楚應審核會議費的真實性,科技處應審核會議費的合理性、相關性,財務處應審核會議費的合法合規性等,責任相互混淆,造成一些問題重復審核,一些問題則無人把關的現象。部分相關人員明確職責但缺乏審核方法,缺少審核經驗,如:通過會議日程、簽到表、預決算等材料,無法發現會議業務中隱藏的邏輯錯誤,以推斷出相關真實性、合法性問題。部分相關人員則抱著“其他人都已審核過,應該不會有問題”的僥幸心理,使經過審核、審批的會議費支出仍可能存在不真實、不合法風險。

(三)課題負責人意識薄弱

課題負責人大多是學術型人才,風險意識薄弱,對科研經費管理缺乏經驗和專業知識,對課題科研經費支出審核隨意,未建立起“課題負責人作為第一負責人”的意識。事實上,課題負責人需對課題科研經費支出的真實性、合法性嚴格把關,科研經費一旦被查出違法違規的問題,課題負責人將首當其沖。此外,一些課題負責人還認為科研經費是自己努力爭取的成果,對其使用及管理擁有絕對的權力,不愿意受到單位管理部門的監管,仍未意識到管理的最終目的其實是保護科研經費,保護課題負責人,常常阻礙監管工作的開展。

比如,課題負責人一般都將會議的舉辦與組織事宜交由項目成員或研究室秘書負責,對會議實際需要發生的費用并不太關心,審核簽字時也較少會進行應有的詢問與了解,使不真實、不合法的會議費用支出很容易成為漏網之魚,順利通過課題負責人的審批。

三、加強科研經費風險管理的對策措施

(一)組織內審工作,發現科研經費風險

單位應制定《內部審計工作條例》及相關審計工作流程,對內部審計機構、審計工作程序、內容、要求等進行規范。同時,建立起獨立的審計部門或從屬于最高領導層的審計小組,審計小組應由知識結構多面、具有一定經驗、相對固定的審計人員組成。每年將科研經費內審列入年度常規工作計劃,抽取一定數量的研究室并根據其特點抽查經費使用情況,或者抽取1~2種科研經費對所有研究室進行專項審計,做到及時發現風險,發揮內審預警作用,防范于未然。另外,內審工作在審查經費使用真實性、合法性的同時,還需檢查內控的有效性,發現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風險點,為風險防控工作提供依據,為改進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正如會議費,通過內審工作發現存在如下風險:1.通過稅務局網站查詢發票,發現存在“無此發票信息”的虛假會議費發票,或通過詢問發現旅行社虛開的會議費發票,配套偽造虛假會議議程、會議通知、會議簽到表,以虛報、冒領手段騙取會議費:2.通過航空公司官網查詢機票,電子行程單無法查詢或機票票價等信息與電子行程單不符,發現存在使用虛假電子行程單報銷會議差旅費的現象:3.通過比對會議簽到表筆跡、查詢會議室租用、會議用餐情況等,發現假冒簽字虛增會議人數、虛構會議天數以掩飾超標準報銷會議費的問題:4.通過細查會議費報銷票據,發現會議紀念品、與會議無關的參觀活動、專家評審費等超范圍報銷支出,同一時段重復報銷餐費、會議期間外交通費等與會議無關費用:5通過對比項目任務書、會議預算申請表等材料,發現存在超預算報銷會議費的現象。

(二)開展風險防控工作,防范內審發現的風險

單位應對科研經費管理流程進行梳理、優化,結合內審工作報告、整改意見等,查找出經費使用中存在的風險點,制定一一對應的風險防控措施,明確責任部門、責任人及具體職責,將風險防控工作落到實處。

以會議費為例,根據會議費管理流程(見圖1)以及上述內審工作發現的風險,分析梳理會議費的責任人、工作職責、主要風險及控制措施。

首先,明確責任人職責,如:課題負責人審核真實性、必要性,科技處審核合理性、相關性,財務處審核合法合規性,主管所領導整體把握審批真實性、合法性等。各層責任人審核會議申請時,需要在《會議申請及預算表》簽名確認,審核會議報銷時,需要在《會議決算審批表》及報銷單簽字確認。其次,分析關鍵風險點,建立風險防控措施,如:課題負責人面對的主要風險為會議申請信息、材料不真實、會議未申報年度計劃、預算項目脫節、編制粗糙、隨意性大等,因此應要求經辦人事前申請,通過確認會議人員名單、會議通知內容是否準確、完整以判斷會議申請是否真實,通過確認會議是否在課題年度工作計劃之中、是否符合課題會議費預算以判斷會議是否必要:科技處需要管理的風險主要為會議事項與課題研究不相關、會議費超課題會議預算、會議預算編制不合理、預算項目超范圍、預算金額超標準等,應根據課題組提供的項目任務書、會議通知、會議日程、邀請函等材料判斷會議業務是否與課題研究相關、是否合理,課題會議預算是否充足、預算明細是否超范圍、超標準:財務處防范會議報銷合法合規性風險時,應審核發票是否為正規發票:檢查會議報銷材料是否完整,如:是否附上《會議申請及預算表》、會議通知、參會人員簽到表、《會議費決算審批表》等:檢查會議手續是否齊全,如:《預算表》、《決算表》、報銷單是否已經簽字審批:核對支出范圍、金額與預算及決算、管理辦法是否相符,如:報銷內容是否與《預算表》、《決算表》內容相符,會議標準、報銷內容是否符合規定。最后,通過經費申請與報銷的審核監管,層層落實責任,同時加強責任人之間的溝通,最終建立起環環相扣、相互配合的監督體系。

(三)建立單位規章制度,形成常態管理

科研經費的風險管理最終需要靠科學的制度加以規范,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護科研經費,確保科研經費真正用到研究之中。因此,單位應針對科研經費管理和使用中發現的問題,結合內審工作和風險防控工作的成果,根據自身的具體實際情況,建立或修訂科研經費管理制度。如根據《中央和國家機關會議費管理辦法》,單位會議費專項內審發現的風險以及會議費風險防控工作的成果,制定單位《會議費管理辦法》,為提升會議管理工作、保證會議費使用安全奠定夯實的制度基礎。此外,單位還應定期檢查評估制度使用、執行情況,根據單位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及時修訂完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