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鳥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4-03 00:03: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珍珠鳥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珍珠鳥教學設計

篇1

1.新課標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的過程。本課教學設計,我主要突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2.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質疑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3.通過本課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

教學目標

1.品味作品豐富的情感和富有哲理的語言。

2.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3.引發學生思考人與動物的關系,激發學生關愛及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領悟人和動物之間充滿愛和信賴的理想境界 。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預習

1. 閱讀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況。

2.熟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3.搜集保護動物和殘殺動物的相關故事。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在大家的記憶中一定有許多有關鳥的詩詞,誰來說說?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

同學們記得的還真不少,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些美好的記憶去享受作家馮驥才和鳥和諧相處的樂章。

二、整體感知,把握文意

全班同學在自由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按學習小組為單位,選擇下面兩項活動中的一項完成。

1.話劇表演:《珍珠鳥的一家》根據文中的描述和自己的想象,表現珍珠鳥一家的生活。

2.講故事:《我與珍珠鳥》《我和我的主人》根據文章的描述和自己的想象,分別以“我”和小珍珠鳥(雛兒)的身份來講述人與鳥從陌生到熟悉最后互相信任的過程。

三、成果交流,體會情味

按照話劇表演、講故事的先后順序展示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

學情預測:

1.話劇表演。人物:鳥爸爸、鳥媽媽、雛鳥。地點:窗前,法國吊蘭里。鳥爸爸:我們又被送到了一位新主人家,不知這位主人怎么樣啊?鳥媽媽:看他把我們的家侍弄得還挺舒適、溫暖的,應該還是個不錯的人吧。鳥爸爸:是的啊,還有一大盆茂盛的吊蘭讓我們很有安全感。鳥媽媽:我們還是該吃吃,該唱唱吧。(婉轉悠揚的笛兒般的鳥聲響起)三個月后,鳥媽媽:主人一直對我們不錯,也很少打攪我們。可是現在孩子出世了,他對孩子會是怎樣的呢?鳥爸爸:還是小心點好,把寶兒看好點,別讓他亂跑。雛鳥:爸爸媽媽你們看,這籠子關不住我,我可以從這縫里鉆出去。真好玩!鳥媽媽:哎呀!寶兒,你不能出去的!外面太危險了!快點進來!鳥爸爸:別淘氣了!雛鳥:沒事的,我都出去過兩次了。我還飛到他書房里,在柜子上看他工作,或者在他的書架上,啄那些書玩。他看我了,并沒有傷害我,還對我笑呢。再繼續做他自己的事。我看主人挺好的。不用擔心啦。鳥媽媽:還是小心為妙。……

2.講故事。《我和我的主人》我一睜開眼睛,就看見自己躺在一個掩藏在吊蘭叢中的籠子里,籠里有干草,又舒適又暖和。在爸爸媽媽的精心照顧下,我很快就有力氣了,我忍不住放聲歌唱。有時伸出頭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一天,我趁爸爸媽媽不注意,溜出籠子飛進了房子,落到柜頂上,看到主人在寫東西。我正準備飛回籠子,不料主人抬頭看見了我,我很緊張,生怕他來抓我,想趕緊飛出去,可是一時不知出口在哪兒,急得我團團轉。沒想到主人對我微微一笑,又低下頭繼續他的工作……我會用我的歌聲裝飾你的每一天,如果有來生,我要與你再續前緣!

四、競寫標語,升華感情

1.播放歌曲《丹頂鶴的故事》。

2.學生講述自己搜集的人類保護動物和殘害動物的故事。

3.寫宣傳標語。

同學們,物種的滅絕本來是自然的,但是人為的迫害加速了它的滅亡,從地球上最初的25億個物種,到如今的2億個物種,獸類每兩年消失一個物種,鳥類每一年消失一個物種,據科學家統計,下個世紀,地球上的植物將會以每兩小時滅絕一個物種的速度進行著……當最后一只雄鷹慘叫著墜向大地時,當森林的最后一只老虎哀鳴著尋求它的配偶時,當SARS開始時,那是大自然在向人類瘋狂的報復,同學們,作為新世紀的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請拿起你的筆,為保護動物寫下一句標語,來表達你的心聲吧!

示例:保護野生動物,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同在地球上,共享大自然!同在藍天下,人鳥共家園。人類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吧。

篇2

片段一:以問題引發思維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馮驥才的著名散文《珍珠鳥》。上節課,我們在小組內學習了生字詞、讀通了課文,與組內同學交流了自己在預習時產生的疑問。全班交流并解決了課文第一部分的問題,二、三段是課文的重點,也是我們這節課的學習內容。下面請各組組長匯報一下你們在學習中產生的疑問。

生:我們組的問題是課文題目是《珍珠鳥》,為什么只寫小珍珠鳥?

(師板書:只寫小珍珠鳥?)

生:我們組的問題是最后一段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提?

生:我們組的問題是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珍珠鳥,為什么聯系到了信賴?

師:你們覺得與信賴沒有關系嗎?

生:嗯。

師:你們的問題是不是珍珠鳥與信賴有什么關系呢?

生:是的。第二個問題是珍珠鳥為什么會落在馮驥才的肩上睡著了?

(師板書:睡著?)

生:文中第六自然段第三行的“趴”字用得準確嗎?

師:“趴”字用得準確嗎?你為什么這樣問?

生:因為圖片上不是這樣的。

師:那圖片上是怎樣的?

生:圖片上是小鳥站在作者肩上。不是趴在作者肩上。

師:你能將圖和文結合起來理解課文。這是一種非常好的讀書方法,我要表揚你。(師板書:趴?)

生:我們組的第一個問題是:珍珠鳥為什么漸漸膽子大了?第二個問題是“信賴。不就能創造出l美好的境界嗎?”這句話什么意思?

(師板書:膽子大?)

生:我們組有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為什么小珍珠鳥神氣十足地站在書架上?

(師板書:神氣十足?)

生:第二個問題是小珍珠鳥喝作者杯中的水。作者嫌它臟嗎?

(師板書:喝水――嫌臟?)

生:第三個問題是為什么說小珍珠鳥很淘氣?

(師板書:淘氣?)

生:最后一個問題是小珍珠鳥起先在籠子四周活動,隨后就在屋里飛來飛去,這個過程中小珍珠鳥的心理是怎樣變化的?

(師板書:籠子四周――屋里。)

師:哎呀,你真不簡單,讀出了小珍珠鳥活動地點的變化,還在揣摩小珍珠鳥心理的變化,這是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師板書:心理變化?)

反思:當你低下頭來傾聽學生的聲音,就能感受到童心中的智慧。在本堂課的環節中,不難看出,教師不僅把學生提問作為課堂的引子。而且通過師生對話讓學生的問題真正成為課堂的問題。教師通過追問,讓學生對自己提出的問題更加明朗,如教師問:你們覺得有沒有關系呢?使學生推敲自己的問題。當學生的問題出乎教師的預料時,教師沒有急于評判,而是問清提問的緣由。如學生對“趴”的質疑。就是通過師生對話,摸清學生思考的著力點。思考問題的獨特視角和閃光之處被老師及時捕捉。并予以肯定。此外,教師對學生扣住課文內容提問。由問題想開去提問等都予以點評,使學生的問題不是走過場地泛泛問問而已。

片段二:以對話展開思維

生:我能解決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個問題:小珍珠鳥已經把頭伸出來了。作者為什么還要撥開綠蔓看?我覺得是因為他想看看小珍珠鳥的全身是什么樣子。

生:我補充一下。就是因為小珍珠鳥只有一個腦袋露出來。所以作者就懷疑這是不是珍珠鳥啊,他想確定一下,所以要撥開綠蔓看一看。

生:而且他也許是想看一看是不是他原來養的兩只珍珠鳥中的一只。

師:想證實一下!

生:而且還想看一看小珍珠鳥和大珍珠鳥有什么區別。

生:說不定小珍珠鳥把小腦袋探出來又縮回去了呢?

師: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文中說“忽然有個小腦袋從葉問探出來”,這里有個“忽然”。說明時間非常短。

生:文中有個“探”字,我認為這只是個試探行為,如果看到什么陌生東西可能就把頭縮回去。

師:你真會讀書,從一個“探”字看出它有可能只是把頭伸出來看一下又把頭縮回去了,那么,這只小珍珠鳥到底是什么樣子呢?我們來看一看,同學們讀一讀,讀完之后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反思:從上述片段看,與一般的課堂不一樣,本節課教師的語言顯得特別少。教師是參與學生討論的一員,或組織學生就同一個話題,以文本為依托展開深度對話。或引導學生把意思陳述清楚,或把握火候進行問題總結和遷移。實踐證明,這樣放手讓學生盡情探索,課堂上常常閃現出人意料的思考和爭辯,課堂真正變活了。學生的討論過程中產生的價值遠遠大于問題本身,對作者內心的揣摩、對“忽然”、“探”等核心詞匯的推敲把握,無不是在學語文、用語文。

片段三:以點撥深化思維

生:我能解決第六自然段的第十個問題(文中第六自然段第三行的“趴”字用得準確嗎?)我認為圖上畫的小鳥還沒有睡著,只是落到了作者的肩上。

生:我覺得不能完全依賴圖片,因為現在很多恐龍‘的圖片就是人們根據恐龍的骨骼化石畫出來的。那些色彩也是人們加上去的,再說了,這個又不是照片,這個是人畫的。

生:第三自然段說:“瞧,多么像它的母親,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后背還沒有生出珍珠似的白點”,而這幅圖上的小珍珠鳥不是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所以我覺得不能相信圖片。

生:我想也許是圖片畫錯了。

生:這張圖片上的珍珠鳥眼睛還是睜著的,它還沒睡著呢。

生:我覺得這是給我們小朋友看的,因為我們人睡覺都是躺著睡的。

生:我也覺得這幅圖不怎么準確,因為我們上學期學的課文《荷花》的作者明明是個男生,而圖上畫的卻是一個女生。

生:我也覺得這幅圖不準確,我爺爺養過好多芙蓉鳥。我看到過鳥睡覺的,它們睡覺時都把頭藏到翅膀下面。

師:你也覺得圖和文字不配。

生:我不同意管安然的觀點,她說珍珠鳥的眼睛是睜著的,那她也是相信圖片的,而且,“趴”就是用肘部趴在某個地方,鳥又沒有手,怎么趴呀?

師:這個“趴”到底用得準確不準確呢?原文是這樣寫的:呆一會兒,扭頭看,這小家伙競趴在我的肩上睡著了,銀灰色的眼瞼蓋住眸子,小紅腳剛好給胸脯上長長的絨毛蓋住。這幅圖確實與文字有出入,同學們可以建議編輯叔叔重新配圖。作者這么寫其實在把珍珠鳥當孩子來寫。

師:(深情地)小鳥伏眠于作者的肩頭,神態安詳地睡著了,此時,小鳥是幸福的,“我”也是幸福的,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你感受到了嗎?

生:有感情地朗讀。(配樂)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人鳥相依的美好境界。

生:齊讀。

篇3

一、“本體性教學內容”與“非本體性教學內容”的區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語文課教學要突出語言的應用、基本技能的訓練、實踐能力的培養等,這樣的課堂才能凸顯出語文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本質特征。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教授指出:語文課要區分“本體性教學內容”和“非本體性教學內容”。本體性教學內容是語文課程獨有的,反映課程本質特征的教學內容,包括語文知識、語文方法、語文技能。非本體性教學內容不是語文課程本質獨有,而是由各科共同承擔的教學內容,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審美教育、多元文化等。吳忠豪教授認為,本體性、非本體性教學內容都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特征,其最本質的內涵是讓學生學好語言文字。語文課程長期無法擺脫教學效率不高的怪圈,原因就在于本體性和非本體性教學內容的錯位。結合語文教學實踐可知,很多教師對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教學活動的設置是圍繞非本體性教學內容而定,一般分為初讀、精讀、總結,所教的知識、技能、方法是碎片化的,不是依據這些知識進行規律化教學,教學內容零散、無序、經驗化。而理想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根據本體性教學內容組織教學,以語文知識、方法和語文技能學習為主,重視學生識記、認知、實踐、遷移等能力的訓練,而將價值觀、情感、審美等非本體性教學內容滲透于語文知識、方法和技能的學習過程之中。

二、從“非本體”轉變為“本體”、從“教課文”轉變為“教語文”的具體策略

(一)圍繞“本體性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目標

“教什么”是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要從設計全面、具體、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做起。教學目標的設計要符合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實際,表述要得當,可操作、可檢測強,教師根據語文學科的本體性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目標時,應注意區分什么是本體性教學目標,什么是非本體性教學目標。以下是南寧市五象小學莫莎莎校長教學《北京》一課的片段。

課件出示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練習默讀。

(2)會寫“壇、城、國、團”等生字。能運用多種方式理解課文中的四字詞語,練習運用課文中的四字詞語說話。

(3)在朗讀中感受北京的美麗,培養熱愛祖國首都的情感。

教學目標(1)(2)體現了本體性教學目標,目標(3)既體現了本體性目標,又體現了非本體性教學目標,教學重點依據本體性教學目標來確定。這樣設計的教學目標突出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擺正了課堂教學的方向,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學內容要體現本體性

明白了什么是本體性目標,教師對本課教學內容的把握就更加清晰,即“教什么”“怎么去教”“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掌握到什么程度”就會心中有數。2013年,筆者在蘇州參加國培時有幸聆聽特級教師于永正執教《珍珠B》一課。課堂上,于永正老師緊緊圍繞這篇課文的“本體性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高效達成課堂教學目標。以下是課堂教學片段。

1.談話導入。教師抓住“驥”(一匹好馬)字引出文章作者,然后讓學生讀一讀作者馮驥才的相關材料,激發學生對作者的喜愛之情。

2.整體感知,預習展示。

(1)檢查學生自學生字詞的情況。(重點指導‘雛兒”的讀音及“雛”字的書寫)

(2)檢查學生讀課文的情況,教師隨機糾正、示范,指導朗讀。

(3)學生概括說說珍珠鳥好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寫法,學習語言,學習表達。

(1)學生自主默讀課文,思考:珍珠鳥究竟好在哪里?

(2)珍珠鳥究竟好在哪里?(生學習、交流展示如下)

①外形好。(于老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相關片段,生讀一示范讀一生讀,學生通過朗讀記住小動物外形描寫方法,記住文中精彩的語言。師指導學生默讀,滲透打比方的寫法指導)

②淘氣、可愛。(師指導生有感情地朗讀。生讀,示范讀,指導:要讀出變化,一會兒……一會兒……―會兒,要有細、粗、高、低音,生練讀)

③通人性。(有感情地朗讀:生讀,示范讀:抓住動詞簡單滲透寫法,師生比較讀,師點評)

④珍珠鳥還好在哪里呢?通過和珍珠鳥相處,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信賴,不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沒有多余的分析、提問或感悟,于永正老師引導學生說出“通過和珍珠鳥相處,明白了一個道理”,這就足夠了)

(3)練習表達。

①如果你是那只珍珠鳥,你覺得主人對你怎么樣?

②現在你們就是小珍珠鳥,你們來寫一寫馮驥才,你們知道他的什么事情,會對你怎么樣,要有具體事例。如想象讓你喝了什么、吃了什么等。

于永正老師的教學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體性,體現了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學生先讀,教師滲透指導讓學生再讀,在讀中學習語言和表達方法;學生從珍珠鳥的角度寫馮驥才,這樣的練習是方法的遷移運用,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真正落實了“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這一理念。于永正老師在課堂上沒有對課文內容進行分析、講解,而是引導學生學習、運用語言文字,對于感受人與動物和諧相處,激發學生熱愛動物的感情的部分,則滲透在文本內容的教學中。

(三)教學方式要突出本體性

吳忠豪教授指出:“小學語文課程內容指的是學生學習語文必須掌握的可以終身受用的語文知識、語文方法和語文技能。這些知識、方法和技能應該是相對穩定的、不可替代的。而教材內容是不穩定的,是可以替代的。”關注語文教學的本體性,就要根據小學語文課程內容轉變教學的方式,教師要勇于打破一遍遍講解課文、一段一段分析課文內容的傳統語文教學模式,要由“教會知識”轉向“教會學習”,要由“內容分析”轉向品味、運用語言,要用“課文”來教“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可見,教師要善于抓住教材中典型的語言材料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引導學生在訓練中思考、辨析,領悟其中的規律,從而學到一些語文知識、方法和技能,并能在此基礎上學會遷移運用,這是本體性教學內容的“發展”。同時,教師可以打破常規教學,對整篇課文進行整合構建,提煉更有價值的、具有輻射作用的訓練點進行教學。如我縣教育局教研室盧小奎老師在指導教師進行語文s版教材五年級下冊《左公柳》第二課的教學時,通過對課文內容進行有效整合,提煉了三個有代表性的訓練點。

1.朗讀第5至第7自然段。

(1)品讀左宗棠出力排眾議的句子,體會左宗棠錚錚鐵骨、一身正獾撓⑿燮概。

(2)概括左宗棠的三點理由。

2.品讀左宗棠建設新疆的句子。

3.本文語言很有特色,如運用了生動的修辭手法、關聯詞等,找出來讀一讀,說一說好在哪里?

這樣提煉訓練點真正體現了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既突出了語言文字的運用,又關注了學習方法、技能的拾得及能力的培養,使語文閱讀教學變得簡單、扎實、高效。

篇4

一、舞動追問,見縫插針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習方式的轉變,意味著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關注學生是用什么樣的手段和方法、通過什么樣的途徑獲得知識的。也就是說,教學的視線應由過去的關注學習結果轉向關注其學習過程。追問作為“關注過程”的一種具體的手段,有著其它提問技巧不可企及的優越性。追問不但能使學生保持注意的穩定性,激發其積極思考,而且能使學生由緊張到輕松,又由輕松到緊張地一張一弛的學習。特別是當教師聽了學生的回答,發現其認識還是膚淺、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錯誤的時候,就應緊追不舍再次發問,促使并引導學生就原來的問題進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淺入深,或由此及彼,或舉一反三,直到理解變得更加準確、全面、細致、深刻為止。

生: “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我覺得這一句寫得很好,因為這句話寫出了荷葉的樣子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

師:作者寫得好,你也讀得不錯!還有覺得這句好的嗎?

生:這句話中荷葉挨挨擠擠的,就寫出荷葉多,長得很茂盛,而且還把它當成人來寫了。(師板書:挨挨擠擠)

師:你能從挨挨擠擠這個詞中體會到荷葉長得多,長得茂盛,真了不起!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見到過挨挨擠擠的現象嗎?

生1:在公共汽車上,人特別多,挨挨擠擠的。

生2:在火車上。

生3:春節期間的超市里。

生4:我們在食堂打飯的時候也是挨挨擠擠的。

生5:夏天到了,奶奶家門前的一棵大樹,樹葉密密層層、挨挨擠擠把藍天都遮住了。

師:“挨挨擠擠”說明了人或東西很多,那么這兒說荷葉“挨挨擠擠”是告訴我們什么呢?

生1:告訴我們荷葉很多,長得非常茂盛。

生2:說明荷葉長得很有生機。

生3:還可以想象出荷花肯定也長得很美。

生4:我覺得大自然很偉大,能使荷葉長得這么多,這么美,我們應該熱愛大自然。

在此追問下,學生再回到課文中多讀幾遍句子,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來理解,讓學生在朗讀課文中自己找出答案,學生就基本理解這幾話的含義了。一個有靈氣的老師,應該有強烈的信息反饋意識,因勢利導,適時點拔,并會想方設法及時獲取教學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及時有效的追問,能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養成好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

二、舞動追問,有的放矢

追問要準確地把握時機,找準切入點,有利于在最佳突破口點撥學生。正如孔子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就是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追問也是這個道理,否則引不起學生的關注。所以,教師一定要把握追問的最好時機,這樣才能“一石激起千層浪”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使追問的效率大大提高。

如教學《第一次抱母親》, 當教師問及“母親竟然這么輕,我為什么很難過?”一位學生回答時,只是反復強調:“我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9斤的身體去挑100多斤重的擔子,還要背著妹妹,拉著我。等我們長大后,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母親這樣關心我,我卻連她的體重都不知道,很愧疚。”顯然該學生的思維停滯在“89斤”“100多斤”上了,對“重擔”的理解只能表達到這一步。這時教師借助追問來幫其開啟新的思維方向:“母親肩上挑的‘重擔’僅僅是這100多斤的東西嗎?聯系你對自己母親的了解想想、說說。”如此追問后,學生對“重擔”的理解以及對母愛的認識自然全面深刻了。這兒教師凸顯出過程與方法的指導、點撥,把學生的感悟引向了深入,真正達到了情理交融的境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學生的思維結論,更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他們為什么這么讀?為什么這樣想?為什么這樣說?如此種種,在追問中使結論和過程、過程與方法相互連通,學生的思路寬廣,思維活躍,認識深刻。

三、舞動追問,關注人文

有教育家明確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學生在課堂上不但應該學知識,更應該學做人,在老師的引導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在對言語生命的關懷,追問使言語生命得到養護。在有效的追問中,教師和學生都以生活著、思考著、發展著的生命體而存在,并互相影響著,共同創設一個美好的境界。出于知識、經驗等多種原因,有時學生在閱讀中,缺乏對文本內容或語句內涵的深入理解,學生很容易停留在字詞的表面,對問題的認識常表現出孤立、膚淺的思維特征,此時,教師進行巧妙、有效的“追問”,就能提升學生對主題、情感的理解體驗。

如《珍珠鳥》教學中,在學生感悟了珍珠鳥對“我”充滿了信賴以及“我”對鳥的愛之后,教師出示了一段文字(選自《智慧鳥》一文)

(教師范讀,讓學生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這又是怎樣的一幅畫?)

生:我仿佛看到了人類捕捉鳥類的場面。

師:請把這一場面描述得具體一些。

(學生發言非常積極)

生:我仿佛看到了鳥在網中拼命掙扎的場景,它眼睛里充滿了恐懼和驚慌。

……

師:如果它的妻兒老小看到這一幕,會向捕獵者發出怎樣的吶喊?道出怎樣的呼喚?

生:獵人們,請放下手中的槍,收起你們的網吧。

生:沒有我們,地球媽媽將變得不再美好。

師:當這群生命得不到保障的小鳥看到這樣的畫面(出示《珍珠鳥》人鳥和諧的畫面),又可能會發出什么樣的感慨?

生:這只珍珠鳥多幸福呀,主人對它多好啊!

生:獵人們,你可以不愛我們,但也不至于捕殺我們呀!

師:同學們,當我們再次面對這幅文中的插圖時,你又想說些什么?

生:我很感動。

師:你能把“感動”二字說具體些、清楚些嗎?

生:有了愛,就有信賴。

教師通過“當這群生命得不到保障的小鳥看到這樣的畫面,又可能會發出什么樣的感慨?,“同學們,當我們再次面對這幅文中的插圖,又想說些什么?”等巧妙的追問,引領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課文的內涵,使孩子們的心靈一次次地受到撞擊,人與自然的愛潛移默化地在學生們心中扎了根。“請把這一場面描述得具體一些”,“能把‘感動’二字說具體些、清楚些嗎?”這些話題的適時追問,學生的言語動機得到激發,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表達言說的欲望和機會,言語生命在此過程中得到養護。

篇5

一、勤學弘毅,理論引領

學習造就思想,學習使人睿智。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首先應是學習新教育思想的先驅者。勤于學習,善于吸收,長于舍取;學然后三思,思然后改進;敢于創新,勇于突破,這是我學習的三步曲。我每年都給自己制定一份讀書學習計劃,利用業余時間認真學習各種教育理論書刊,《給教師的一百個建議》、《做最好的老師》、《為生命奠基》等等,讀一本本好書,就像與一位位偉大的教育者對話,讓我在理念上有了脫胎換骨的轉變,樹立了正確的課程觀、教學觀、學生觀、質量觀,使課堂教學能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有效促進學生發展。

我還充分利用利用浙江省骨干教師培訓班、舟山市骨干教師培訓班、教科室主任培訓班以及各級專家講座等各種機會努力學習教育科學理論,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論水平。看書、上網瀏覽各地的教育信息,記筆記,下載資料,成了我最重要的業余生活。近幾年來共摘讀書筆記十幾萬字,以此及時更新教育觀念,開闊視野,扎實理論基礎,以前瞻的思想投身于新課程的實踐與研究。

除了教育理論知識,我還認真學習政治理論,努力提高自己的師德水平。廣泛獵及各類文學、社會等書籍,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蘊,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近年來,無論在教育科研、教學實踐還是文學創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經典誦讀促進學生道德建設的實踐與研究》、《基于網絡環境的小學生作文訓練有效性的研究》兩項課題被立為浙江省規劃課題,《“靈動協作作業”為載體,提高語文作業實踐性的研究》等兩項課題被立為市規劃課題,主持的課題幾乎每年都獲普陀區優秀教研課題一等獎。

二、實踐探索,優化教學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堂教學實踐始終是一個教師重要的人生舞臺。在先進的教育理念引領下,在不斷的探索實踐中,我也在不斷地成熟。我一直能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統領著我的課堂實踐,結合學生實際,整合教學目標,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以及教學中都注重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力求體現學生的自我感悟,同時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力圖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促進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的提高。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學設計靈動、教學思路清晰、文化內涵豐富、語文之味酣醇、學生興趣盎然等。并成為了普陀區的教學骨干。

近年來,承擔省、市、區以上公開課達10余次。《珍珠鳥》在浙江省教育廳組織的“百人千場”教學活動中展示,在浙江省欠發達地區骨干教師培訓班培訓期間作為骨干學員送教到長興縣。《伯牙絕弦》在市“金秋課堂”古詩文教學研討會上展示,并獲好評。每年在普陀區“潮涌普陀”教研活動中進行觀摩課展示,每學期幾乎都在校級和片級上公開課,尤其在我校“三表學習靈動課堂”新課題實施過程中率先上先導課,給各位老師以引領,讓專家以鑒別。

三、教海無涯,筆耕不輟

學習為了提升,反思與總結更能促進自己新課程的實施水平。近年來,本人邊學習邊實踐,邊實踐邊反思,邊反思邊總結。早在XX年就建立了自己的個人教育博客,教育隨筆、論文課題、案例設計等等,筆耕不輟,與全國各地的同行進行廣泛的交流。所撰寫的論文、教學案例、活動設計等近三年就有四十幾篇在全國和省市區獲獎和發展。

《新課程語文課堂的導控藝術》收錄于《小學課程與教學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一書。課外閱讀設計《追溯魅力——走進一千零一夜》發表于《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珍珠鳥》、《伯牙絕弦》等6篇教案獲浙江省優秀教案。《“鐵”的溫度》發表于《小學語文教師》XX年第6期。《醋醇語文味——語文課的追求》、《學生博客——架起作文與網絡的橋梁》等多篇論文獲舟山市一等獎。

篇6

調研中我們發現許多教師在教學略讀課文時存在問題:有的教師忽視學段目標或單元教學目標,忽視略讀課文在單元整體中的地位與聯系,中段和高段教學模式一樣;有的教師教學目標意識不明確,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粗淺理解就課教課。隨意性很強。導致課時任務無法完成;有的教師沒找準略讀課文教學的起點,低估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頻繁提問學生已經知道(或理解)的問題,擠占了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有的變略讀為泛讀,放任學生自讀,最終了無實效;有的“精”“略”不分,對略讀課文過度精雕細琢,教師的強勢分析取代學生的閱讀實踐,細碎頻繁的問答,制約了學生活潑的個性、生命獨特感知、體驗和解悟。

那么,教師在略讀課文教學的過程中應如何設計,采用什么策略呢?

一、領會內涵 把握尺度

人教版教參對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有兩點。一是從內容上說,略讀課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讀課文的要求。一般是“不求甚解”,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引導學生讀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訓練的重點;二是從方法上說,教師要更加放手,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這說明精讀課文給學生以“知”。而略讀課文是學生通過閱讀實踐,由“知”向“行”轉化的訓練基地。教師教學略讀課文時,要結合《語文課程標準》中閱讀教學相關的目標和要求、學段特點;學生年齡心理特點、接受水平;編者意圖一;文本、單元訓練重點、單元導語,略讀課文導語等,制定教學目標,強化目標意識。

二、注重預習 歷練自學

教師的預習引導應體現梯度:三年級起可設計安排課內預習,讓學生掃清字詞障礙,讀通讀順課文,然后參照“閱讀提示”自主閱讀,初步體會文章內容;四年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文章想畫面、質疑問難、領會表達方法,初期教師宜多方啟發,注重示范,還可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預習;五六年級讓學生課外自主預習,可用“審題、讀文、畫生詞(關鍵旬)、質疑解難(自能發現和自能索解)、查閱相關知識、摘抄”等方法長期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創新學習能力,培養自學能力,縮減課堂讀文時間,贏得“精講品讀、適度拓展、積累運用”的良機,形成良性循環。

三、板塊推進 因文而異

“略讀課更需整體把握,不宜肢解課文。建議采取幾遍讀的方法:一讀,讀對讀通,口誦心惟;二讀,畫畫批批,粗知大意;三讀,交流收獲(可以是受到的教育啟發、好詞佳句、文章寫法、讀書方法),積累語言。”(崔巒語)此語在闡明略讀課文教學基本步驟的同時說明:一是略讀課堂教學結構要“簡”:二是課文只是作為教學“語料”,要明晰不是課文的精讀和略讀,而是課型上呈現的方式為精讀和略讀,不同的課文,其教學目標、方式、形態方面也不一樣;三是略的是教師的教,改“圈養”為“放養”。教師在精讀課文教學中授之以“法”,學生在略讀課文中循法學習;四是要“略”中求“精”,選準著力點對學生進行訓練,讓其傾吐、吸收。因此,依據文本的題材、體裁、類型特點,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

1、簡化結構,板塊推進。與流線式教學相比,以板塊推進方式進行教學,開放學生學習的空間,更能遵循“以學論教。順學而導”的理念,教師在教學中將會更加關注“生成資源”。采用諸如“整體感知一自讀自悟一交流點撥一積累拓展”板塊設計方式,給學生留足自主閱讀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辨析、歷練,培養學生潛心會文、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以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基礎確定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形成或調整教學思路,再引導學生質疑解難、交流點撥,落實語文能力訓練。

2、因文而異,選擇教法。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關注文本的題材、體裁特點,精心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如第三學段敘事性文章、詩歌、說明文三種文體教學的共性要求是:(1)推敲重點詞句,體會其感彩和表達效果;(2)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3)以讀書為主線,加大思維力度,致力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慣;(4)注重語言積累和運用。落實到說明文教學的要求是:(1)引導學生在獲得科學真知中得到樂趣;(2)揣摩說明文的知識理趣,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新鮮而富有新意;(3)注意課堂教學的生發,要開拓與課文有聯系的知識;(4)注意讀寫遷移,學以致用。其教法也不一而足。

(1)比較讀。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比較。如人教版四上第四組中《貓》和《母雞》同為老舍寫的,其寫法和情感表達有什么不同?《白鵝》和《自公鵝》同寫鵝,各寫了鵝的哪些特點,寫法有哪些異同?略讀課文與略讀課文比較。如教學人教版六上《跑進家來的松鼠》時,可以讓學生從五上《松鼠》人手,溫敬知新,再從內容、結構、語言、情感等方面彈性設置深入(多角度)對比閱讀環節,完善認知結構。

(2)遷移讀。略讀課文的閱讀提示往往含有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教師如果找準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的共生點,依據閱讀提示(含單元導讀、課文導學提示語、插圖、泡泡提示語等)設計教學目標,選好切入口,給學生指明自主學習課文的途徑,將能更好地發揮訓練閱讀、遷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3)重點突破法。如人教版五上有《慈母情深》、《學會看病》兩文,《慈母情深》是讓學生學會感恩母親無私的愛,同時告訴貧困家庭的孩子,讀書是改變命運的重要方式。這篇文章文學性較強,如果采用一般記敘文的教學方法,分析時間、人物、地點、事件,會割裂文章的整體氣韻。因此,教師可讓學生勾畫出描寫母親外貌和語言的語句,體會課文是怎樣表現母親的辛勞、深情和對“我”的支持的;體會短句成段快節奏的寫作形式。《學會看病》是另一種母愛的表現方式(母親鼓勵“我”獨立),側重揣摩描寫母親矛盾的心理變化,讓學生帶著“母親到底是不是冷漠、狠心”這個問題去感受母親的矛盾、擔心、焦急。而后對比兩篇文章:同是寫母親、寫母愛,表達方式有什么不同?

3、“略”中求“精”,選準訓練著力點。教學內容宜少而精,教師應選準訓練的者力點(結構、語言、情感、方法),精講品讀。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如王春燕老師執教《猴王出世》時從“形式”入手,引導學生將著力點放在研究語言形式、感悟經典名著的語言魅力上,取得了成功。

4、研讀交流,多元解讀。閱讀的過程就是鑒賞評價的過程,“從閱讀中的心智活動來看,吸收和傾吐是相互聯系、交互作用的”。教師可設計討論、爭辯、交流等對話形式讓學生暢所

欲言,喚起他們閱讀的心理體驗,同時要善于捕捉真切的個性體驗,對學生獨特的理解、感受和體驗加以鼓勵性的評價。

四、適度拓展 積累運用

一是拓展閱讀。大量閱讀有助于閱讀能力、閱讀水平的快速提升。崔巒老師在全國第七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總結時也指出:“應當在讀好課文的前提下,讓學生盡可能地多接觸一點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如《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人教版四上)涉及許多深奧的地理知識,課前教師可布置學生觀察世界地圖,了解七大洲、四大洋。查找大陸漂移說的相關資料;在課中,教師可補充魏格納去實地考察的一些情況、醫生的勸阻及他為地質事業獻身的資料;課后讓學生閱讀魏格納或其他科學家關于科學研究的故事并交流。此外,選讀課文也可以按內容分別插入相關專題單元,讓學生在學完略讀課文后拓展閱讀。

大量的課外閱讀,能幫助學生構筑厚實的語文基礎、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提升文化品位。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接觸名著,領略經典的魅力,享受“名著之旅”:人教版四上《昆蟲記》、《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五下《水滸傳》、《西游記》;六下《魯濱孫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可采用定時、隨機指導兩種方式,關注學生的閱讀習慣與閱讀效率,落實“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課標要求。

二是拓展實踐。略讀課文教學還應該考慮給學生自我拓展的空間,留下舉一反三的天地。如教學《學會看病》,教師可以這樣設計:讓學生閱讀畢淑敏的《孩子,我為什么打你》;讓學生到醫院去一趟,搞清楚看病的程序,再讓學生以兒子的口吻描述到醫院后的經過,也學著文章描寫人物心理活動變化;描寫一件發生在醫院的事情,注意敘述和心理活動描述,促進讀與寫的有效遷移。教師還可考慮為學生搭設實踐的平臺,讓其展示才能、張揚個性。如教學《索溪峪的“野”》,可讓學生介紹索溪峪,評選“優秀小導游”;讀《把鐵路修到拉薩去》后欣賞(或學唱)帶藏族民歌風味的《天路》;教學《小木偶的故事》后,讓學生改為劇本,小組合作表演;學完《大瀑布的葬禮》,讓學生參照資料將課文改寫成演說稿,進行演講;模仿《蒙娜麗莎之約》、《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介紹一幅名畫……教師要盡可能使略讀課文教學有聲有色,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提升語文能力。

三是積累語言。縱觀人教版教材,許多略讀課文出自名家之手:《母雞》(老舍)、《祖父的園子》(蕭紅)、《我的“長生果”》(葉文玲)、《桂花雨》(綺君)、《松鼠》(布封)、《珍珠鳥》(馮驥才)、《慈母情深》(梁曉聲)、《學會看病》(畢淑敏)……教師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積累經典規范的優美語言、精彩句段。做好讀書筆記,便于自己習作時“厚積薄發”。如,《珍珠鳥》的開頭“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冰心曾經評點:“這個‘真好!’開頭起得很帶勁,這勁中有著無限的喜悅。”這是絕佳的語言訓練點,教師可引導學生感悟理解后,也嘗試在習作中將表達情感的簡短詞語放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

四是積累方法。注重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不僅授學生以漁,更應“授學生以漁場”(肖川)。課堂教學設計要有側重于閱讀知識和方法技巧的指導環節,一課一得,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方法又在閱讀實踐中運用。如《秦兵馬俑》可以“保存世界遺產基本資料”為名,引領學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滲透整理信息的方法,再通過制作“秦兵馬俑基本資料卡”,讓學生運用跳讀、掃讀、選讀等略讀方法讀懂全文(計時訓練),讓學生明白,對于有效的信息,可以用資料卡的形式及時保存,初步懂得資料卡的內容及制作方法,也培養學生及時積累資料的習慣。

五、及時評價 激勵鞏固

課標指出“評價略讀,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內容、過程及效果進行口頭(或書面)評價,激勵、鞏固閱讀興趣。香港教師非常重視設計課堂閱讀練習和及時評價反饋,他們的相關閱讀練習有填空、選擇、簡答三種類型的題目。填空題,往往要求學生在新的語境中運用文中的詞語;選擇題,大多選擇課文中的一個語段檢查學生的理解、概括、分析能力;簡答題,要求學生對某一個現象作出判斷和闡釋。另外,教師也應對教與學目標有效達成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反思采取何種補救措施來繼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篇7

教學目標: 

1、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是伴隨解決問題而產生的。

2、 經歷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并在與他人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算法,還能根據算式的特點選擇最恰當的算法進行計算。

3、 在應用知識的同時,活化知識,形成技能,提高素質。

一、 創設問題情境

師:同學們好!很高興認識實驗小學二年二班的學生,很巧的是:老師在長春嶺鎮中心小學也教二年二班。所以我有個想法,我們兩個班一起去動物園參觀好嗎?剛才我和你們班主任研究了一下,把所有同學分成4個組:(1)43人(2)39人(3)46人(4)41人,這么多人怎么去呢?

(從多種方式選擇最實際的一種,即坐客車方便而且便宜。)

師:老師也同意坐客車去,而且把大客車都雇來了。(教師邊貼客車模型邊說明) 每輛車有85個座位,我雇來兩輛車,怎樣乘車比較合理?(學生說出兩個組乘一輛車后教師馬上追問)你想讓哪兩個組合乘一輛車?(討論后設計以下三種方案)

(一) 43+39         (二)43+46        (三)43+41

         41+46               39+41              46+39

要想知道哪種方案最合理,就必須算出每種情況下的乘車總人數,如果總人數接近或等于85人,才能既舒服又省錢地到達目的地。

二 探索并優化算法

43+39怎樣計算?

(1) 獨立思考2分鐘,你想出幾種方法?

(2) 和小組成員交流并統計你們組共有幾種方法?

(3) 依次選擇最好的方法匯報。

(4) 自由評價、補充、改善任意一種算法。

(5) 按照思考過程把多種算法分類。

可能出現的結論:

1、相同數位相加的方法。

4 3 +3 9=8 2   (其中有的學生先算個位;有的學生先算十位)

(40+30=70

3+9=12

70+12=82)

2、先加整十數,再加一位數的方法。(既把一個數拆為整十數和一位數,再和另一個數分別相加。由于計算順序不同,所以有以下4種算法。)

4 3+3 9=8 2       4 3 + 3 9=8 2     4 3+3 9=8 2         4 3+3 9=8 2

(43+30=73          (43+9=52          (39+40=79            (39+3=42

 73+9=82)           52+30=82)         79+3=82)             42+40=82) 

                 

3、湊整十數的方法。

 43 + 39=82         43+39=82          43+39=82      43+39=82

 (43+7=50           (39+1=40        (43+40=83     (39+50=89

  50+32=82)          40+42=82)       83-1=82)      89-7=82)

4、“十位上的數加個位上的數,個位上的數加十位上的數”的方法。

  4 3 + 3 9  =?

  (40+9=49

   30+3=33

   49+33=?)

 最后選擇三個典型的計算方法:

 43 +39=8 2         43 +39=8 2             43 + 39=82

  (40+30=70         (39+1=40               (43+30=73

    3+9=12           40+42=82)              73+9=82)

    70+12=82)

哪種方法好,得看你做什么樣的題,下面根據每個算式的特點選擇最好的方法計算41+46、 43+46、 41+39、 43+41、 46+39。

經過交流總結出計算不進位加法用第一種方法比較好,計算的算式中有一個數接近整十數時用第三種方法;第二種方法適用于其他情況。

(計算后判斷老師的答案對嗎?)

哪兩個組合乘一輛車     總人數      可以嗎

一、43+39               82          紅燈

    41+46               87

二、43+46               89          紅燈

    41+39               80

三、43+41               84          綠燈

    46+39               75

(43+39這樣的題學生經常算錯,我算錯的目的就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乘車方案可不可行,之所以用紅綠燈表示,是想讓學生了解交通常識,也很生動有趣。)

三、應用與拓展

1、乘車問題解決了,快讓我們排隊上車。客車開起來了!

從出發到第一站17公里,第一站到第二站18公里,共(  )公里;第二站到第三站29公里,現在行駛(  )公里;第三站到終點36公里,一共行駛(  )公里。

2、我們一路歡歌笑語,來到遠近聞名的動物園。小動物們正列隊歡迎我們呢!快和他們問好吧!接著大家爭先恐后地介紹自己最近的情況。

小貓說:“我身體長39厘米,比小狗短36厘米。小狗身體長( )厘米。”

斑馬說:“我們經常與羚羊群居,在我的大家庭中,有羊17只,斑馬的只數比羚羊多47只。羚羊( )只。”

獅子說:“我追趕獵物時先跑63公里,又跑37公里。一共跑( )公里。”

    他們由于太高興了,還沒準備好,就開始說,結果說了不完整的話。你能補充完整并學著他們的模樣給在座的老師和同學們再介紹一次嗎?

3、一轉眼,回家的時間到了。我們真舍不得離開,他們更想挽留我們。還拿出自己珍貴的照片要送給大家。魚的照片18張,熊貓的照片56張,犀鳥的照片66張,猴的照片29張。哪兩種照片正好85張?這兩種照片送到坐85人的車上;哪兩種照片正好84張,就送到坐84人的車上。

4、老師發現18+66=84 、 43+41=84 還有哪兩個兩位數相加也等于84呢?(教師指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寫,這樣不會重復,更不會漏掉。)

5、回家的鈴聲已經敲響,我們不得不說再見了。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參觀的同學,請把所有兩位數相加等于85的算式寫出來。

教學設計與反思

   “兩位數加兩位數”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內容,如果只要求正確計算得數并不難,但是要求學生又快又準地用最恰當的方法計算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覺得本節課的難點是: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優化算法。算法多樣化不是一題多解,而是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體現。我們的學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識經驗不同,所以對于相同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這時學生便需要教師的肯定、激勵和引導。最后讓學生自主地去比較、選擇和完善自我。

小組合作學習是實現這個過程的最佳途徑。有一個小故事可以說明這一點。在一個盛產牛奶的小村莊,有兩種鳥:一種是山雀,一種是珍珠鳥。它們經常偷喝農夫的牛奶。后來農夫發現了,就用錫箔紙把裝牛奶的瓶口封好。從此珍珠鳥再也喝不到牛奶,但是山雀依然能夠啄開錫箔紙繼續喝牛奶。這是為什么呢?研究者發現原來珍珠鳥都把同伴視為天敵,山雀則不然,山雀往往十幾只鳥生活在一起,大約過半個月的時間,還要一部分鳥到其他群體中去。第一次發現錫箔紙能啄開也許是一次偶然,但這個消息馬上傳給組內山雀,又過了些日子又通過成員交換傳給其他組的山雀。在消息傳播中,他們在交流,互相啟發,它們不僅僅又分享了牛奶的香甜,而且啄錫箔紙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這讓我們不難想到,學生不也經常在交流中出現思維的碰撞,在相互啟發時閃現創新的火花嗎?因此在探索43+39的計算方法時,我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后,鼓勵學生充分交流。那么是不是只有學生間的交流就可以了?教師應該做些什么呢?事實證明,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作用必不可少。

篇8

一、明確目標,提高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義務教育朝鮮族學校漢語教材的整體布局是由閱讀(講讀課、自讀課)、口語交際、習作、誦讀積累、漢語知識和專題五個板塊組成,按專題組成6個單元,然后每個單元的開始,都根據漢語教學目標,不僅讓學生在感受豐富語料的過程中學習語言,提高語言實踐能力,而且還使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體驗閱讀的樂趣和,使學生從被動的閱讀學習轉向主動的閱讀學習,并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同學間合作學習、互相交流、共同探究的習慣能力。因此,在學習一個新的單元時,首先我會將一個單元的內容進行設計綜合教學目標,進而再設計各版塊的教學目標。并要讓學生讀一讀單元導語,明確這一單元開展的主題、要達到的學習目標,這樣才能做到“我的學習,我的目標;我的目標,我最清楚;”目標明確了,教學活動才能有的放矢,有效開展。

在我們現在的一些漢語課堂教學中,因教學目標不明確而造成的教學隨意性、盲目性現象仍然較為普遍。有的教師對講授的課文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想講什么就講什么,講到哪里算哪里,隨意性很大;有的教師的教學目標大而無當,多而繁雜,導致目標紊亂,重點不突出。教學環節設計不夠精當,課堂結構松散。

聽過一位老師教學《渡和少年》(人教版朝鮮族中學七年級上冊),這篇課文充滿了童趣,說是以字詞課為主的課堂吧,整節課沒見識一個字理解一個詞,教師只是讓學生把課文從頭到尾讀了一遍;說是一節以閱讀為主的課堂吧,整節課又不知教者到底讓學生明白什么?可是學生根本就沒體會到。讓學生表演讀吧,可學生根本記不住詞,下面的學生也是亂哄哄的,你演你的,我玩我的;……看似熱熱鬧鬧的教學活動,究竟想干什么?讓人摸不著頭腦,一節課下來,我不明白老師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教師缺乏明確的目標意識,所組織的教學教學活動必定難以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是教學設計的首要問題,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漢語教學目標只有體現學科的特點,明確課堂教學內容,才能保證課堂的有效性。

二、精心設計,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1、以情感教育為主線,實施有效教學。

無論什么科目的教學都離不開“情”,只有學生的情感真正融入到情景當中,才能悟情、入情、動情,生情。如講授《凡卡》一課,以寫信的內容為主,插敘回憶的內容,訴苦為主,以“樂”相襯,形成內容、情感上的對比,更加突出了凡卡的悲慘命運。在教學中,我以情感教育為主線,在學生通讀信的內容后,讓學生連起來讀一讀,并思考凡卡給爺爺寫信最主要的目的和原因,圍繞“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這句話,引導學生想象凡卡來作學徒,曾經有什么指望?然后采用自讀和討論的方式,弄清凡卡過著怎樣的學徒生活,再對比文中回憶的內容與信的相關內容,切實體會凡卡極度痛苦的內心世界。在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并聯系社會背景對文章有了深入的理解之后,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凡卡睡醒了以后會發生什么事情?”進行課后小練筆,進一步體會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繼續關注凡卡的命運。

2、精心設計問題,提高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在漢語教學中,教師要多下命令,少提問題,有時整堂課只需圍繞一個問題來展開,然后層層深入,理解文本。在教學《一面》一課時,可以就“作者第一次見到魯迅時的印象怎樣?――為什么幾次提到他的‘瘦’?”,圍繞“瘦”這一個問題組織開展教學。提出問題后,組織學生邊讀邊勾畫相應的句子,抓住人物動作、神態、語言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最后指導有感情的朗讀,悟出“魯迅是同我們在一起的”這一鼓舞人心的話語。再如,講授《你是你的船長》時,指導學生發散思維,提出“‘船長’的含義都有哪些?你是怎樣理解本課標題的含義?”,這樣圍繞“船長”這一話題展開分析課文,學生就會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蘊含其中的中心思想。

3、在閱讀教學中,反復朗讀是提高理解的關鍵。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朗讀興趣的培養,通過不同方式的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尤其是進入初中以后,更需要學生在讀中理解內容,體悟感情、增強語感,這就要求我們要根據課文的內容、篇幅長短及文體特點,調動學生的情感積累和知識積累,使學生愛上閱讀。比如在講授《珍珠鳥》一課時,教師要求學生按初讀―細讀―精讀的建構過程進行閱讀。首先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質疑出有價值的問題;接著讓學生通過細讀重點段落來理解珍珠鳥逐步信賴作者的過程;最后通過精讀課文,真正感悟到“信賴,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個道理。這樣,不但使學生加深了閱讀印象,而且提高了學生理解能力。再如還可以發揮教師示范、引領的作用,適當地傳授一些朗讀的技巧,還可以引入情境,啟發想象。

三、經常性地鼓勵學生誦讀、積累,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語言學習本身就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特別是漢語,若想使自己的漢語課堂神采飛揚,學生課內、課后的積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平時的教學別重視培養學生積累的習慣,如誦讀課文、積累優秀作文、積累成語、名言、警句、古詩、佳句等,不同學段提出不同要求,也可以根據單元主題確定積累內容,持之以恒,形成習慣。如在我已交過的畢業班中就曾經做過誦讀課文的嘗試,結果經過三年的堅持,在中考

篇9

執教十多年,從初入教壇時的只重語文的工具性到十年前課改初期的人文性矯枉過正,在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的漫漫探索之路上,我一直在摸索。近幾年來,我結合自身教學,潛心研究:到底如何將工具性和人文性巧妙地融合?讓語文課成為名副其實的具有濃郁語文風味的本色課堂呢?

我認為一節語文課應該從語言文字出發,最終回歸語言文字。語言應該是語文最終的也是最本色的道路。因而,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潛入詞語中去。可是,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的影響又是廣闊而深刻的。每位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是多元的。在反復的探索中,我在語文課堂上用朗讀搭建橋梁,將“語言文字”與“熏陶感染”巧妙地連接起來,以讀促學,以讀促悟,以讀促用。讓每一位學生潛入詞語中去,讀出多元情懷。

鄭振鐸先生的《貓》敘述作者三次養貓的故事,情趣不同,情感也在不斷變化。文章由物及人,含蓄而又深刻地傳達出作者細致的人生思考,閃爍著理性的光輝。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1.積累詞語,學會運用,讀懂文章,感知故事內容及作者寫作思路。2.指導學生以多種方式反復朗讀課文,咀嚼詞語,品味作者情懷,學習本文的寫作方法。3.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生活,深入理解照片內涵,進一步思考社會人生,培養學生同情弱小,譴責專制霸道,弘揚公道民主、博愛的思想。充分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潛入詞語,讀出情懷。

為了引導學生切實潛入詞語中,我作了如下教學設計:

第一環節:談話激趣,熱身活動。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生活,說說自己養小動物的經歷以及自己最想同小動物說的話。由此引入聽聽作者講述他與貓之間的故事。

第二環節:自主質疑,初讀知事。

第一步,以不同的方式(指名朗讀、齊讀等)反復朗讀課文最后一段“自此,我家永不養貓”,引導學生思考:你讀出了什么?你曾說過“永不”之類的話嗎?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生活,激活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點燃學生的思維,進而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及素養。

第二步,引導學生質疑:作者為什么說“永不養貓呢”?

第三步,讓學生帶著疑問朗讀課文,積累詞語,學會運用,并概括課文大意。

第三環節:合作探究,賞讀課文。本環節采用小組合作方式,引導學生緊扣文本,咬文嚼字,按識貓、知人、悟情三步,在反復朗讀中,品味情懷。

第一步,識貓。1.速讀課文,圈點勾畫,自主完成表格:本文寫了幾只貓?每只貓的來歷、外形、性情、地位、結局如何?2.小組討論,自主表達:引導學生按“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只貓,因為從文中(詞或句中),我感受到了(?搖)”的句式說說自己感悟。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每一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因而每一位學生對于文本都應該有自己的獨特的個人感受。這是特別珍貴的。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自主的閱讀,而不應以教師的理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體驗,不應以標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思考。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3.指導朗讀,引發思考:課程標準在各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是要讓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指導學生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因而,緊扣學生找到的句子,指導學生讀出活潑,讀出有趣,讀出憂郁……進而思考:貓吃鳥事件,如果發生在養前兩只貓時,作者會不會有相同的反應呢?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找出依據,并讀出文句蘊涵的深刻思考。

第二步,知人。形形的人才引發了或喜或悲的事,引導小組討論“文中我最喜歡或討厭的人是(?搖),因為從文中(詞或句中),我感受到了他的(?搖)”,引導學生感受人物的不同性情。如:周家丫頭的冷漠,抱貓人的自私等。

第三步:悟情。引導學生按“從文中(詞或句中),我感受到作者對第(?搖)只貓(?搖)的情感”這一句式,反復品讀文中語句,咀嚼詞語,以讀促學,以讀促悟,感悟作者的不同情感。通過文字,讀出作者的情懷。

這一環節,學生思維活躍,如第二節中的“一縷酸辛”、“可憐”、“小侶”,第三節中的“提心吊膽”,第十節中的“一線希望”,第十一節的“悵然”、“憤恨”,第十四節的“好久”,第二十二、二十七節的三個“一定是”,第二十五節的“畏罪潛逃”,第二十八節的“憤憤”,第三十節的“難過”、“刺我良心的針”,第三十四節的“永不”等等。引導學生真正回歸文字,在字里行間品味作者三次養貓的不同情感,并指導學生讀出酸辛,讀出憤恨,讀出痛心,讀出愧疚來。在此基礎上,簡介作者經歷和寫作背景,從而引導學生明確作者之所以說“永不養貓”的深層情感。因為那是作者內心無法彌補的過失,是作者永遠無法完成的靈魂救贖,是作者弘揚公道、民主、博愛思想的體現。

第四環節:拓展延伸,讀出自我。

第一步,品味內涵,讀出自我。生活中還有許多同貓一樣的弱小者,引導學生談談學習了這篇課文,自己有什么感悟呢?從而引導學生由貓及人,思考社會人生。

第二步,聯系生活,抒寫感悟。引導學生仿照作者寫法,寫一寫自己養小動物的經歷和感受。意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自我。

第五環節:課堂小結,美文推薦。

第一步,課堂小結。作者說:“自此,我家永不養貓!”因為這是永刺他良心的針,是他永遠無法完成的靈魂救贖。本文給我們太多的感悟和人生的啟迪,漫漫人生路,希望同學們且行且思,不斷成長。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應引導學生帶著思考廣泛閱讀。

第二步,美文推薦。鄭振鐸《海燕》,馮驥才《珍珠鳥》。

總之,在《貓》這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自主質疑,合作探究,咬文嚼字,以讀促學,感悟內涵,真正讓學生從語言文字出發,最終回歸語言文字。也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課堂,帶著思考、帶著閱讀的渴望走出課堂。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思,并在情感的熏陶中獲得永遠的財富。

篇10

看上去很美――家庭教育:用愛的名義埋沒孩子的個性和思維

小雨今年上五年級,在一次以《說出自己的心里話》為主題的班隊會中,小雨這樣告訴大家:我最煩惱的事就是父母喜歡用愛的名義阻擋我去做各種事情,很多的孩子說起自己的家長,都是同一的說辭――家長用自己的意愿代替了他們的想法,而且口口聲聲說:這是為他們好,是愛他們。

家長的意愿代替孩子的想法,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個性、好惡、欲望、觀念、情緒等心理特征歸屬到孩子身上,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頭上的心理,在心理學中,叫做“投射心理”。這與園藝工人創作盆景十分相似,園藝工人通過直干式、蟠曲式、橫枝式、懸崖式、垂枝式、叢林式和連根式的盆景塑造方式,投射自己的文化、審美觀,而家長通過自己的思維去命令、干涉孩子的思想、行為和意識,植物成了園藝工人的附屬品,而孩子也成了家長的附屬品,唯一不同的是,植物沒有自己的思維和語言,而痛苦的是,孩子卻有自己的獨立的意識和思考。

不把孩子當盆景,首先要尊重孩子。從思想上說,是要把孩子放在平等的高度。尊重孩子,也要從行動和細節中貫徹和體現:當孩子想要向你表達他的想法和觀點時,給他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耐心地傾聽;當孩子主動和你談起他對某件事情的意愿和想法,不要不耐煩地敷衍了事,而應該認真地對孩子說:“和父母們一起聊聊。”當孩子在你和客人談話時突然想要發表自己的看法,不要打擊和壓制他們。你應該說:“好吧孩子,你也來說說你的觀點!”在孩子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時,給孩子一個自主決定的機會;在父母做決定前,先聽聽孩子的意愿和想法;別強迫孩子學習沒有興趣的東西,破壞了他以后學習的信心和欲望。

這樣,我們的孩子才不會成為變異了的盆景,而是能成長為抗擊風雨的參天大樹。

課堂里尋找兒童――課堂教學:用教育的名義剝奪孩子的學習權利

2013年8月,《小學語文教學》展開了一次很有意思的專題討論,討論的主題是――我們為誰而教。

著名特級教師周一貫在這一期討論中撰文《在課堂里尋找兒童》,他這樣說道:教師在課堂的過度強勢,只能使“人”(課堂的真正主人學生)被邊緣化、被概念化、被模式化和被抽象化。他們的身子在,思想不在,肉體在,精神不在。這就難怪我們在課堂里要去苦苦尋找“兒童”了。這樣的說法,很容易讓人想起盆景制作,在強勢的園藝師的手下,那些自然天成的植物,同樣被邊緣化、概念化、模式化、抽象化,它們的枝葉尚在,但是天然不在,它們的樹干健碩,但是自由不存。

本來是為兒童而上的課,卻把兒童丟失了。這聽起來有些像笑話,但仔細去尋找教育中的課堂,卻發現這是裸的現實。君不見,一節節展示課公開課華麗而藝術,教師把展示自己的才情、贏得聽課教師的掌聲當做了核心價值,而學生,只是配合其展示才情的工具;君不見,一節節的家常課上,教師的教學設計別出心裁、匠心獨具,學生卻如被系了繩的羔羊,被老師牽引,而不見心靈自由的馳騁、思維的自由飛翔;君不見,一些教師文本解讀深邃精到,資源開發寬闊靈動,而課堂中孩子如片帆入海,飄渺迷茫,不知所出,也不知所終;君不見,課堂中的標準答案和精心的預設,一次次磨滅孩子的創造思維和主動學習的熱情。

一節語文課,老師講授馮驥才先生的《珍珠鳥》,授課即將結束之時,預設了這樣一個問題: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受或者有什么收獲。問題提出,幾個學生順利地按照教師的預設,沒有懸念地完成了回答。這時,卻有一個不識時務的學生這樣回答道:我認為作者(馮驥才)并不是真正的愛鳥,他與鳥之間也不是真正的信賴,因為,真正的愛一只鳥,信任一只鳥,是給它飛翔的自由,而不是把它囚禁在籠子里。這顯然不在老師的預設范圍之內,這下,老師驚慌了,支吾了一下,沒有說對,也沒有說錯,只是把手一揮,讓孩子坐下去了,繼續著下一上課的流程。

這只揮下去的手,的確可以揮走這位老師的尷尬。可殊不知,也揮走了課堂可能生成的精彩,同樣,也揮走了一位兒童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和體驗。對于一節成功的語文課來說,什么是最可貴的?我想,除了聽說讀寫的基本訓練之外,不應該忽視學生的獨特的閱讀體驗,也不應該忽視學生個性化的思維的培養,更應該創造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滿足不同層次孩子的發展需求。可能,我們的老師也知道孩子的答案是對的,只是因為這一小小的插曲,會打破自己課堂的預設,會導致上課時間的不足,就這樣輕松地把課堂的主角――兒童給放棄了。

本該是兒童的課堂,我們卻把兒童丟了。究其緣由,是我們把教育的真正目的遺忘了。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教師的勞動中,最核心的是把自己的學生視為活生生的人。學生不是我們養在課堂中的盆景, 他們是獨立、鮮活的生命,他們是具有獨立思維的個體。我們的課堂,應該順應孩子的天性,去包容他們思維中的旁逸斜出,去理解學習方式的枝椏繁雜,去聆聽他們心靈的自然和童趣,去發現他們優點的綠葉點點――一句話,好的課堂,是順其兒童自然發展和包容兒童天性的課堂,雖然這樣的課堂,永遠充滿著教學的遺憾,但是卻收獲著孩子的快樂和成長。

有兒童的課堂,應該是這樣的課堂:是“只揀兒童多處行”的課堂――教師要明白我們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學設計要貼近學生,學法指導要符合學生。是教師“俏也不爭春”的課堂――教師要懂得藏起自己的鋒芒,讓孩子閃光發亮,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是允許“一枝紅杏出墻來”的課堂――教師要知道“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讀者”的道理,鼓勵學生對相同的問題有不同的見解,有不同的思維。是“百花齊放春滿園”的課堂――教師要鼓勵“一枝獨放不是春”,只有面向全體,照顧差與優,課堂才能豐厚充盈。是“欲辨已忘言”的課堂――教師要創造“留白”之美,懂得靜默也能開出思考之花,將話語之權利讓給學生。

無可厚非,教學需要預設,課堂需要布局和謀篇,甚至,兒童也需要適當地引導、點燃、啟發,才能在課堂中智慧生成、靈感觸發、思維開放、學習主動、生命點燃。但是,我們要記住,引導不是干涉,啟發不是修剪,點燃更不是打壓和扼殺,課堂教學,應該做到眼中有兒童,心中有兒童。在教學設計上,眼中有兒童,我們才會去走進兒童、了解兒童、親近兒童,設計與兒童心智和樂趣相當的教學案和教學流程;在教學實施上,心中有兒童,我們才會把兒童作為課堂的真正主人,去激活他們的求知欲望,去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去幫助、引導他們去到知識的殿堂中尋找智慧的種子;在學法指導上,眼中有兒童,我們才會順學而導,設計適合兒童的學習方式,讓兒童在快樂中學習,讓兒童在合作中學習;在課堂生成上,心中有兒童,我們才會欣賞孩子腦海中稀奇古怪的想法,珍視他們嘴巴中說出的幼稚而又不乏想象的看法、理由、答案,珍視他們的每一次思維的開放、創新。

唐代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一文中,有這么一句話:“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其意思是:種樹就要順著樹木的生長規律,讓它按照本性成長,概而言之,就是順其自然。其實,教育好比種樹,教育的過程實質也是種樹的過程。從這個角度講,順其自然既是樹木之道,也是樹人之道。

我們把孩子丟了――德育教育:漠視孩子的生命和靈魂

“各班同學請注意,明天上午教育局到校檢查工作,請同學們注意做到以下幾點:遵守紀律,保持課間紀律和課堂紀律的安靜;注意禮貌,行走時要右行禮讓,主動向客人問好;保持衛生,認真打掃教室,不亂丟果皮紙屑。……”

這一段話,是某間中學通過廣播的話語摘錄。這一段話,也絕不是某一間中學的話語摘錄。

期末考試結束,學校教務處對考試成績做了統計和計算,然后,紅榜大張,將年級的成績排名表張貼在了校門口,以此表揚優秀的學生,激勵后進的學子。

這一現象,是某間中學激勵學生評價學生的一種做法。這一現象,也絕不是某一間中學的做法。

一節品德課,老師講述一位本需要別人照顧的殘疾兒童,照顧臥病在床的親人的感人故事。老師說:“你們看,這位孩子多么孝順他的父母啊。那說說看,我們應該怎樣孝順父母呢?”一個小女孩站起來極認真地回答:“我長大了也要照顧生病的父母!”

這樣的課程,是某一節品德課的教法。但這一教法,也絕不是品德課的教法。

這只是中國德育教育的一個縮影,形式盡管不同,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在德育教育中,我們也把孩子弄丟了!我們把孩子同樣當成了盆景,張開德育的剪刀,以自己的主觀方式,修剪著花盆中的學生。有一位教育專家,曾經意味深長地評價過現行的德育教育中的學生:“在我們的教室里,看上去坐著的是學生,站著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這種局面卻恰恰是個顛倒――站著的先生占據著至尊之位,坐著的學生的軀體內,卻隱藏著一個戰戰兢兢地站著、甚至跪著的靈魂。”這一句雖然尖刻,但也形象地道明這把剪刀的實質――漠視學生的生命和靈魂。

德育中漠視學生的生命和靈魂,在德育上,叫做德育主體性缺失,其具體的表現為: 其一,德育施教權勢化。德育教育中,學校、教師缺乏對兒童應有的尊重和人道關懷,不尊重學生人格,不體諒學生感受,把德育片面地理解為對學生意志和行為的限制與防范。其二,德育過程空洞化。理論脫離實踐,說教多于體驗,制止多于引導。德育與生活、社會脫節。甚至有意無意為學生創造或提供虛假的教育情境,引導學生說“高尚的謊言”。其三,德育目的主觀化。德育目標設定得空泛,脫離了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接受水平;片面強調學生對于道德義務、道德責任的認同,卻無視義務和權利的對等性;沒有意識到德育目標的達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忽視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里感受。其四,德育功能功利化。忽視德育教育是人的道德生活和需要,是學生自我對人格尊嚴、生命的意義體認的過程。其五,德育評價霸權化。宣傳欄、櫥窗、黑板報上屢見評比表、成績欄、排行榜,評價單一,缺乏趣味,缺少成長性評價。其六,德育教育邊緣化。學校重智輕德,德育教育在學校成為例行公事,缺乏系統化、科學化、細致化的規劃、設計。

德育教育中,把孩子弄丟了,究其緣由,實際上是我們沒有認清“人”本質――每個個體都是獨立的,每個個體都有自我教育、自我批判、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同樣是我們沒有將教育中的學生和教師的地位弄清楚――師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德育教育的進行,不能把學生當成無條件接受的“錄音機”,老師怎樣說,學生就要怎樣聽,不能一味地“管、卡、壓”,而是真正的把兒童還原為兒童,平等地對待兒童,而要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從實踐和體驗出發,對學生進行啟發、展現、引導,以促進學生道德的發展。

有“孩子”的德育教育是怎樣的?專家認為,要做到“三化”。首先,德育目標應當實施人性化。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特點不同,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學校不能用“同樣的標準”去要求“不一樣的人”,就必須根據不同孩子的實際,設計適合于“此人而非彼人”的教育目標或進步指標。其次,德育實施要生活化。學校的德育應把培養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和行為標準放在重要位置,使學生確實感到德育有用,德育就在身邊,就在坐立行走、言談舉止、衣食住行之中。 再次,德育要注重公民化。把“孩子”當做公民,孩子會在成長的過程中理清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知道“堅持”和“妥協”,教師也會在教育中不會漠視孩子的權利和自由,培養未來的社會的公民,也必將推動一個社會的民主和法制社會的進程,同樣也會推動歷史的發展。

德育很難,因為它事關形而上的“精神”“道德”,有引導,有約束,有科學,也有人性,是工程,也是藝術,非一言一語能道盡,也非一朝一夕而能成。其實,德育也很容易,只要把孩子當“孩子”,很多看起來很難的事情,也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