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1 16:34: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工業設計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工業設計論文

篇1

作者:任建軍 單位:鄭州輕工業學院

地域材料在地方傳統手工業應用中的現狀

現代社會隨著工業文明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改變了人們的傳統觀念和生活方式,以傳統的方式利用地域材料,手工業加工生產的地域性產品逐漸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和生存空間,許多地區流傳千年的手工業技藝因此逐漸消亡。還有一些地區,擁有大量資源而當地百姓卻未因此走向富足。究其原因:(1)人們對于當地特有材料的應用大多停留在世代相傳的認知上,產品形式與現代生活脫節,因此其產品逐漸不能適應當今的社會生活需求。如柳編制品在我國長江以北地區自古就是人們日常生活用品,在新石器時期就出現柳條編織的籃、筐等,目前湖北、河南、山東各地均有柳條工藝品的生產,內銷產品主要是服務于農村農業生產和農家日常生活的各種器皿工具,產品附加值低;外銷產品依靠國外設計、加工,附加值雖高,但是利潤大多被國外經銷商獲取。(2)傳統審美與當今時尚美學的差異使傳統手工業制品難以獲得當前的消費主體——中青年消費者的青睞。目前雖然有些地區認識到地域性材料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但在形態設計和加工工藝質量上開發滯后,缺乏創新意識。例如河南商丘寧陵縣是我國著名的白蠟桿生產基地,全縣種植面積達20多萬畝,白蠟條(桿)是一種耐瘠薄、耐旱澇、抗風沙、適應性極強的多年生灌木,也能長成大樹,是沙區農田林網化的理想樹種。白蠟桿通體潔白如玉、堅而不硬、柔而不折,是理想天然原材料。但是長期以來,白蠟桿僅被作為各種工具把柄及武術或體育用品,附加值偏低,近年來當地開始生產制作白蠟桿家具,家庭作坊式生產方式,未能與工業化生產相匹配,雖然應用了地域材料的優勢,但是式樣陳舊,產品工藝質量不高,設計缺乏創新意識,不能與現代城市家居環境協調。河南省蘭考縣在當年縣委書記焦裕祿的帶領下為防風固沙,大量種植泡桐樹,如今全縣每年除滿足當地需要外,還可向國家提供3萬多立方米的桐材,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桐木生產基地。以蘭考泡桐加工的桐木漆器,毛拼板等在日本享有盛譽,年創匯3000萬元。加工制作的琵琶、古箏等樂器遠銷日本、美國、德國、加拿大、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為國家做出了貢獻[1]。通過對盛產泡桐的河南省蘭考縣和以白蠟桿種植聞名全國的河南省寧陵縣的實地調研,發現當地政府都對利用當地獨特的資源帶動地方產業經濟發展寄予厚望,針對泡桐和白蠟桿的設計開發,將激發兩地的特色產業活力,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現代工業設計視野下的地域材料

地域材料與可持續發展歷史上的農耕時期,交通運輸不便,古人對材料的選擇通常是“就地取材”、“因才施藝”,因此,傳統手工業是應用地域材料生產與當地傳統生活方式相適應的產品,在材料的選用、加工及最終功能體現適應了當地的氣候環境和人們的生活方式。今天在產品設計中開發傳統地域材料的應用廣度與深度,不僅是尊崇本土傳統文化,探尋設計的民族風格,更重要的是通過設計帶動地域產業經濟的提升,使之產生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的綜合功效,就業渠道的擴大可以解決一系列與勞動狀態相關的社會生態問題[6]。科學認識地域材料地域材料大都是天然的可再生材料,有其不同的屬性和存在方式、加工工藝、成型特點。傳統手工業對地域材料的認識和應用是由先人經過漫長的歷史,在生活和勞動的實踐中通過直覺和經驗而來,加工技藝依靠師徒傳承,生產方式是手工作坊式,傳統手工業的從業人員對自己所從事的專業技藝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6]。當代工業設計師應該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地域材料特性、工藝、生長等體系化的專門知識系統了解。例如通過采用組織分離切片法實驗,對白蠟桿力學性能的檢測中發現白蠟桿的順紋抗拉強度為188MPa,比水曲柳高7.3%,比椴木高12.1%;抗彎強度為99.33MPa,比大白藤高37.2%;彎曲性能為1/1.9~1/2.0,因此可以判斷白蠟桿的各項物理力學性能良好,適合做曲木家具。工業設計對地域材料的研究不僅了解材料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通過科學的方法研究適合材料特性的現代化加工工藝,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工藝質量,也是相關專業深入開發地域材料使其產業化的重要研究方向。合理應用地域材料在現代工業發展模式下,高效率、高品質、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是地方政府和企業的追求目標,對地域材料價值的挖掘與拓展不僅是設計技術層面的探索,更是設計文化的研究。目前我國從事地域材料的加工企業大多生產規模小、作坊式生產、產品結構單一、技術含量低、資本規模小;其看似不足的劣勢恰好符合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和“新農村建設”的階段目標。在“利用現代工業設計手段提高河南省地方傳統工藝產業研究”項目中,以地域性材料的再設計為切入點,分別深入河南省蘭考縣(泡桐產地)和寧陵縣(白蠟桿產地)做實地考察,研究地域材料特性與產品設計應用的可能性。通過調研與項目預研,認為針對地域性材料的設計應在對材料性能的科學認知基礎上,在以下方面深入研究:(1)研究符合材料特性的功能及表現形式;(2)深入了解當地文化,結合現代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創作既具有傳統地域特色又具備當代時尚元素的全新設計;(3)了解現代生產工藝和加工技術,通過合理的設計全面提升產品工藝品質。通過地域材料的文化特性與現代生活方式產生交融與關聯,這也是后續設計實踐的目標與方向。

篇2

其實,工業設計不僅僅是外觀設計。現在對工業設計的理解褊狹得很,僅僅把它當成是造型設計,所以它自然要去跟工藝比較,中國工業設計師基本上都是一個外觀造型的設計。手機賣得這么火,其實換來換去是外觀。方案是人家的,專利是人家的,我們只能去換顏色換外殼。我們只是在給產品整容,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

工業設計實際上講的是工業革命以來人們的設計活動。工業革命以來出現了大分工,專門有人研究市場,專門有人研究營銷,專門有人研究技術開發,專門有人研究人們的生活需求。這個時候,設計被分離出來了,這時候的設計叫工業設計。

工業設計帶給企業巨大的效益。工業設計在一件產品的價值里占多大成分,不大容易量化,因為它是蘊含在里邊的,是一個軟價值,它的含量是文化價值,是國家的機制、水平能力的一種體現。國外有些類似的比方,如美國有這樣一個說法,當然也不是很精確的:企業里如果投資于技術設備更新帶來了效益的話,那工業設計帶來的效益是它的5倍。如果投入1000美元,在設備上帶來的效益是百分之十的話,那這1000美元投給設計帶來的效益將是百分之七八十,至少百分之五六十,因為它附加值高,利潤高。英國的撒切爾夫人早在20年前就說過,英國可以沒有政府,但不可以沒有設計。英國的成功主要是靠它的設計帶動的。設計帶動企業發展,是知識經濟的必經之路,就是要有知識產權和發明,而我們國內很少有發明,大都是模仿和改良,所以下一輪的競爭就尖銳了。而中國現在連設計師的職稱都沒有,國家的職業劃分里美容師、按摩師都有,就設計師沒有。

工業設計是屬于對現代工業產品、產品結構、產業結構進行規劃設計、不斷創新的專業。其核心是以"人"為中心,設計創造的成果要能充分適應、滿足作為"人"的需求。人類的需求永遠不會停留在某一點上,因而工業是設計也是需要"再設計"的專業。

工業設計是科研技術成果轉化為產品,形成商品,符合需求,有益環保的核心過程,是技術創新和知識創新的著陸點,是產品、商品、用品、廢品相互轉化的系統方法。工業設計的本質是"人為事物的科學"。在改革開放前,我國基本上沒有形成自己的工業設計能力。其原因一是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我國工業的發展,基本上走的是引進---仿制---批量生產---再引進---再仿制---再批量生產,簡單的循環,缺乏自己的再創造。在現代工業產品中,極少屬于我國首創。二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產品統購包銷,供不應求,是賣方市場,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也不需要工業設計。

近20年來,我國工業設計事業有了很大的進展。20世紀80年代初,大專院校開始設置工業設計專業,現在,我國已有200多所院校開設了這個專業,有的大企業也相繼成立了工業設計部門,工業設計已開始在產品造型設計方面初見成效。由于工業設計的推進,導致企業產品造型多樣化,但從社會總體看,工業設計在我國尚處于早期發展階段,還未能像發達國家一樣,用極活躍的"生產力"創造出高效益的"產業"。大市場概念的實質不是以"造型"設計為主,而是以"服務"使用者為"本"。

因此,工業設計的真正任務,是對新生活方式的需求進行目標定位、研究分析及由此確定的概念設計。這一主導方向就為接下來的工作找到了很好的出發點。目前"以銷定產"的"小市場"機制,迫使企業陷入惡性循環的"一窩蜂"、"價格戰"漩渦不能自拔。其主要原因是沒有掌握工業設計這個方法論,所以未能在企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戰略中乃至"品牌"、"質量"概念中,真正將"顧客為中心"的"服務"目標作為企業盈利的根本條件,而只抓"硬件",技術、加工質量、廣告、營銷和企業形象戰略等這些手段。不抓根本市場定位,市場目標差異化戰略,即不抓工業設計,企業的技術創新就失去了目標,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最終,企業的競爭只停留在低層次上。

舉個例子說明其中的弊端:發展中國家發展汽車工業有兩條道路,一條是韓國道路,通過自主開發,發展民族工業,成為跨國公司的競爭對手;一條以拉美國家為代表,走合資道路,淪為跨國公司的附庸。而我國比韓國早生產汽車十幾年,幾大汽車集團公司至今基本沒有自主開發轎車的能力。與外商合資的汽車企業愈來愈多,世界上著名的跨國公司幾乎都到中國來合資了。

最重要的,還是利用我們的技術打響我們自己的品牌,發揚民族工業歸根到底還是需要工業設計。在自主品牌時代,設計將成為商業策略的一部分,設計策略將成為企業策略的重要部分。設計也許能夠在這一時期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

汽車已不僅是單純的代步機器,這一觀點早已得到印證。上世紀初,福特的T型車曾經橫掃全球。堅固、簡練、平民化的低價位以及一成不變的黑色,所有這些使福特固執地認為T型車會成為人類交通史上的終極機器。福特顯然沒有預見到,當汽車變得隨處可見以后,人們對它的要求就不會再只是一臺簡陋的交通工具,而更需要新穎的造型、精致內飾所帶來的更高級別的享受。通用汽車的斯隆則敏銳地洞察到了這一趨勢,在他的領導之下,通用汽車創立了通用技術中心以及美術色彩組,不斷推出迎合消費者更高層次需求的新車型,再輔以精明的銷售策略。

由于為時尚早,我們對這種策略型的工業設計認識上不可能十分清晰,但是有些趨勢我們是可以估計出來的。一是產品形象識別成為可能,每個品牌都要有自己的個性,這種個性也將體現在企業的所有產品家族成員中;二是設計的對象會有所拓寬。中國的傳統向來重有形之物,輕無形之事。其實事與物同等重要,產品和服務一樣值得重視。企業不光銷售產品,還銷售服務。既然有產品設計,為何沒有服務設計?無形之事將成為未來的設計的重要對象。再將目光向遠眺望,體驗設計也不是沒有可能。三是設計方法上將更加強調團隊合作,團隊成員將來自更廣闊的領域。

篇3

【關鍵詞】仿生、抽象、界面、和諧與共生

前言

自然界到處充滿活生生的“優良設計”實例,對設計師而言,是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設計資料庫”。諸如無生命的山川河流,有生命的飛禽走獸,還有多姿多彩的花草樹木,除有豐富的造型之外,絢麗的顏色也給人以視覺上的無比享受。這些動植物經歷了幾百萬年的適者生存法則的自然進化后,不僅完全適應自然,而且其進化程度也接近完美。這些自然的“優良設計”,有的機能完備,讓人嘆服;有的結構精巧,用材合理,符合自然的經濟原則;也有的美不勝收,讓人愛不釋手;有的甚至是根據某種數理法則形成,它合乎“以最少材料”構成“最大合理空間”的要求。這些生物形形的奇特本領耐人尋味,使人浮想連翩。我們在贊賞之余,是否能從這些精妙的設計中,獲取一些靈感呢?回答是肯定的。

一、歷史上的仿生

人類在遙遠的歲月似乎就認識到能從自然生態系統中領悟到自身生存、發展、進步的真諦。人類從蒙昧時代進入文明時代就是在模仿和適應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回顧中國的古文明史,不難看到人們較早就留下了模仿自然生態的痕跡。從遠古原始人構筑的人首龍身、人面鳥身等“人心營構之象”,到現實生活中以各種動物形態為原型的實用器皿,如牛形燈、豬、鷹形壺等。從神話傳說中人的羽化飛升,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魯班從草葉的齒形邊緣中“悟”到了鋸的原理等,大量的事例記述了人們對自然生命的外在形態和功能創造性地模仿。

國外亦然,古時人們看到鳥兒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飛翔,就向往人也能象鳥一樣飛上天,于是便用各種方法模仿鳥。經過漫長歲月,從最初的木制飛人發展到今天的超音速飛機,終于實現了人類在藍天上自由飛翔的夢想。達芬奇被認為是現代仿生學之父。在大約公元1500年,他完成鳥翅模型之后,又畫了一系列的無法實現的飛行設備草圖。大約400年之后,奧托成功了,他根據鸛的翅膀制造的滑翔機成功地飛行了250米,而且他也取得了"滑翔機之父"的稱號。而我們小時侯玩的竹蜻蜓,便是現代直升飛機的趨形。一直以來,許多研究者都在不斷嘗試把自然界的形態和功能類比的應用于科學。

由此可見人類師法自然思維由來已久,這便促成了仿生學的誕生,仿生學是在生物科學與技術科學之間發展起來的,模仿生物系統的原理來建造技術系統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仿生學恰似“橋梁”和“紐帶”,連接著生物科學與技術科學。仿生設計則是在仿生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以仿生學為基礎,通過研究自然界生物系統的優異功能、形態、結構、色彩等特征,并有選擇性的在設計過程中應用這些原理和特征進行設計。

著名的德國工業設計師路易吉.科拉尼是仿生設計理論的大力倡導者和實踐者,他那蘊藏著人類責任感的設計哲學思想,以及呼吁人類社會與大自然和諧統一的設計觀念,都具有極其深刻的劃時代意義。他鮮明的仿生設計原理與方法、強烈的造型意念和極具旺盛生命力的設計,成功地影響了后代設計師。

運用仿生性思維進行設計,可作為人類社會生產活動與自然界的鍥合點,使人類社會與自然達到高度的和諧統一,仿生設計正逐漸成為工業設計發展的大趨勢。

二、現代工業設計中的仿生

現代社會文明的主體是人與機器。人類在這種文明所導致的生態失調狀況下開始反思并力求尋找新的出路,建立人與自然、機器的對話平臺,共生哲學觀強烈地呼吁人與機器、生態自然與人造自然之間合理的建構,創造人類社會與自然高度的和諧。那么,師法自然的仿生設計就是一種良策和新理念。

仿生設計是人們在長期向大自然學習的過程中,經過積累經驗,選擇和改進其功能、形態,從而來創造更優良的人造物。尤其是當今的信息時代,人們對產品設計的要求和過去不同,既注意功能的優良特性,又追求形態的清新、淳樸,同時注重產品的返樸歸真和個性。提倡仿生設計,不但創造功能完備、結構精巧、用材合理、美妙絕倫的產品,同時賦予產品形態以生命的象征,讓設計回歸自然,增進人類與自然統一。

德國著名設計大師路易吉·科拉尼曾說:“設計的基礎應來自誕生于大自然的生命所呈現的真理之中”。這話道出了自然界是蘊含著無盡設計寶藏的天機。歸納現代工業設計中的仿生,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形態的仿生

形態從其再現事物的逼真程度和特征來看,可分為具象形態和抽象形態。

1)具象形態的仿生

具象形態是透過眼睛構造以生理的自然反應,誠實地把外界之形映入眼睛膜刺激神經后感覺到存在的形態。它比較逼真的再現事物的形態。由于具象形態具有很好的情趣性、可愛性、有機性、親和性、自然性,人們普遍樂于接受,在玩具、工藝品、日用品應用比較多。但由于其形態的復雜性,很多工業產品不宜采用具象形態。

2)抽象形態的仿生

抽象形態是用簡單的形體反映事物獨特的本質特征。此形態作用于人時,會產生“心理”形態,這種“心理”形態必需生活經驗的積累,經過聯想和相象把形浮現在腦海中,那是一種虛幻的,不實的形,但是這個形經過個人主觀的喜怒哀樂聯想所產生的形變化多端、色彩豐富,這與生理上感覺到的形大異起趣。

歸納起來抽象的仿生形態具有以下特征:

1)形態高度的簡化性和概括性

形態高度的簡化性和概括性,指的是形態本質的抽象表現。通過對生物形態或非生物形態的科學分析,結合的我們的生活經驗,均可證明一切形態的本質都是一種內力的運動變化。這種內力運動變化是產生形態的根據。在研究形態時,設計者從知覺和心理角度有意無意地都把形態的內力運動變化感受為生命活力,再通過形態抽象變化,用點、線、面的運動組合來表現生命活力。因此,形式上表現為簡化性,而在傳達本質特征上表現為高度的概括性。

這種形式的簡化性和特征的概括性,正好吻合現代工業產品對外觀形態的簡潔性,幾何性以及產品的語意性的要求,因此,它大量的應用于現代產品設計。

2)形態豐富的聯想性和想象性

抽象仿生形態作用于人時,產生的“心理”形態必需生活經驗的積累,經過聯想和想象才浮現在腦海中。因此,它充分地釋放了人無限想象力。同時因人的生活經驗不同,因此經過個人主觀喜好聯想產生的“心形”也不盡相同,產生形態生命活力的感受自然豐富多彩。

3)同一具象形態的抽象形態的多樣性

設計者在對同一具象形態進行抽象化的過程中,由于生活經驗、抽象方式方法以及表現手法不同,因此抽象化所得形態有多種。

抽象仿生形態應用于產品開發時,在生產和銷售中有以下優點:

1)生產便捷

抽象形態的形式簡潔,這吻合了現代工業產品提倡的簡練幾何外觀的特征,因此,對生產設備并沒有特殊的要求,開發商可以方便快捷的進行生產,這為各種工業產品的仿生生產提供了無限可能。

2)產品形態多樣化

具象形態不勝枚舉,抽象后的形態更是不計其數,這為仿生的工業產品形態的多樣化提供了選擇的可能。

3)滿足不同層次的顧客

抽象形態的聯想性和想象性充分地釋放了顧客的自由想象力,人們不但可以感受到產品形態的有機、可愛、情趣、親和、運動等特點,同時因聯想和想象不同,有的想起自己可愛的小寵物,有的想起一段美好的愛情,有的想起一個老朋友,有的想起一次愉快的旅行等,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顧客從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仿生形態賦予產品的藝術美感和想象空間,這就更容易滿足不同層次的顧客,從而激起他們共同的購買欲望。

4)產品回歸自然

抽象仿生形態的本質特征是由內力運動變化而產生的生命活力。這種特征賦予仿生產品以生命的象征,讓產品回歸自然,建立了人、機器、自然對話的平臺,這種共生的哲學觀合理地構建人造自然和生態自然之間的和諧,增進了人類和自然的統一。仿生型家具是模仿動物、植物等生物形體制作的家具,其形象十分逼真,以寄托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此種家具給人以大自然的感覺。

總之,具象仿生停留在模仿生物表層,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含量相對低一些;抽象仿生集中于提煉物體的內在本質屬性,是一種特殊的心理加工活動,屬于高層次思維創造活動,它側重揭示物體的理念內涵。在現代仿生設計中,高、新、精、尖的工業產品,更適合用抽象仿生。

2、功能的仿生

人們發現,動植物的某些方面的功能,實際上遠遠超越了人類自身在此方面的科技成果。生存在自然界中的各種各樣的動植物能在各種惡劣復雜的環境中生存與運動,這是因為其運動器官和形體與惡劣復雜環境斗爭進化的結果。植物和動物在幾百萬年的自然進化中,不僅完全適應自然,而且其進化程度接近完美。今天,我們生活在科學技術飛快發展的時代,學習和利用生物系統的優異結構和奇妙的功能,已經成為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的一個新方向。許多事實說明,仿生學是發展新技術的金鑰匙。

仿生學的思想是建立在自然進化和共同進化的基礎上的。仿生學試圖在技術方面模仿動物和植物在自然中的功能。這個思想在生物學和技術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并且對解決技術難題提供了幫助。通過再現生物學的原理,人類不僅找到了技術上的解決方案,而且同時該方案也完全適應了自然的需要。其目的就是分析生物過程和結構,并將此分析用于未來的設計。

在創造物質文明的過程中,人類常常將生物的某些特性運用到創造發明之中。例如科學家根據蜻蜒的飛行原理研制成功了直升飛機;根據加重的翅痣蜻蜒在高速飛行時安然無恙,人們仿效其在飛機的兩翼加上了平衡重錘,解決了因高速飛行而引起振動的棘手問題;又如根據蛙眼原理,科學家利用電子技術制成了雷達系統,能準確快速地識別目標;根據螢火蟲100%的光能轉化效率原理,人類制成的冷光源,將其發光效率提高十幾倍,大大節約了能量。再如仿昆蟲單復眼的構造特點,人類造出了大屏幕模塊化彩電和復眼照相機;仿狗鼻子嗅覺功能,人類造出了電子鼻可以檢測出極其微量的有毒氣體等等諸多令人驚嘆的創造。

盡管如此,自然界的動植物千千萬萬,其許多高超的技能與奧秘人們尚未完全掌握,但可以相信,隨著仿生技術的發展,各種仿生發明會源源不斷地被應用到人類的生活中來。

在創造物質文明過程中,工業設計師該怎樣更好利用仿生發明來創造產品呢?首先,要明確科學家或工程師與工業設計師職責的不同,前者解決物與物之間或物體本身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后者解決物與人之間的關系,即構建人機對話的平臺。因此,工業設計師實現產品創造的基礎是仿生技術發明的實現。這樣,工業設計師就有兩種方式來更好地利用仿生發明開發產品:

1)科學家先實現成果,工業設計師結合人類的需求轉化為仿生設計

科學家先實現了仿生發明,但由于知識結構的差異,科學家不可能對市場和人的需求有一個全面而準確的定位,就不可能成功將其成果轉化為市場所需求的產品,更不可能創造人性化的人機界面。而工業設計師正好能準確地捕捉到市場需求,結合優秀的仿生發明創造出人們所需求的產品,同時構建友好的人機對話平臺,從而創造更多有價值的產品。

2)工業設計師先提出設想,科學家擇優實現的互動仿生設計

科學家還沒有實現某種仿生發明,工業設計師通過對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和經驗總結,結合對市場需求全面而準確的認識,提出某種產品的構想或概念。科學家擇優實現這種仿生技術,這使得工業設計師創造這種仿生產品成為可能。通過工業設計師和科學家的互動,從而創造有價值的產品。

因此,工業設計師要關注最新的仿生成果,同時也要細心的觀察自然。

3、結構和材料的仿生

隨著仿生學的深入開展,人們不但從外形、功能去模仿生物,而且從生物奇特的結構和肌理中也得到不少啟發。人們在“仿生制造”中不僅是師法大自然,而且是學習與借鑒他們自身內秉的組織方式與運行模式。有的結構精巧,用材合理,符合自然的經濟原則;有些甚至是根據某種數理法則形成的,合乎“以最少材料”構成“最大合理空間”的要求。這些為人類提供了“優良設計”的典范。

例如蜂巢由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六棱柱形小蜂房組成,每個小蜂房的底部由3個相同的菱形組成,這些結構與近代數學家精確計算出來的菱形鈍角109°28’和銳角70°32’完全相同,是最節省材料的結構,且容量大、極堅固,令許多專家贊嘆不止。人們仿其構造用各種材料制成蜂巢式夾層結構板,強度大、重量輕、不易傳導聲和熱,是建筑及制造航天飛機、宇宙飛船、人造衛星等的理想材料。

最新科學研究指出,生物體都是由少數很簡單的物質構成的,諸如糖、蛋白質和水之類。生物體的不同部分,從柔韌的皮膚到堅硬的骨骼,性能如此多樣,關鍵在于從原子排列成分子,及從分子組合成纖維,晶體等半成品,在結構上的千差萬別,就是由于結構的奇巧精致,形成了各種優越奇特的性能。

解生物體構造的這些奧秘,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研制新型的“仿生材料”。研究人員模仿鮑魚殼的微觀結構,將鋁分子充滿在碳化硼分子之間,已初步研制成功新型的陶瓷材料,除了既堅硬又柔軟以外,還可以感測并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如果飛機機翼材料具有這種性能,那么遭到損害時能夠感知并自行修復。具有和生物機體相同彈性的材料,伸縮自如,能成功地用來制作人工動脈。

因此,工業設計師也要積極的關注仿生發明中精巧的結構和奇特的材料,并且巧妙地應用這些結構和材料,結合市場的需求創造出人們需求的產品,同時也要細心的觀察自然,提煉自然的精妙,提出更多的構想,為科學家的探索提供更多的思路,從而創造更有價值的仿生成果,為人類創造更加精美更加豐富的產品。

總之,破解生物體結構之謎,研制仿生材料的路還很漫長,目前人類只不過剛剛起步前行,但是仿生材料的應用前途無量,卻是絕無疑義的。

4、界面仿生

在現代工業產品設計中,單純地從形態、功能、結構或材料的某一個方面來仿生是很少見的,更多的是綜合形態、功能、結構和材料的多個方面來進行仿生設計,而且還從大自然的生存哲學即和諧與共生的角度進行仿生設計,諸如綠色仿生設計,可持續仿生設計等。這種既從自然界的個體表現形式,又從自然界的總體生存理念的仿生設計,與界面設計的功能性設計和情感性設計是相吻合的,因此,我把這歸結為界面仿生設計。

要理解界面仿生設計,首先要知道界面。所謂界面,即人機界面,是人與機器進行交互的操作方式,即用戶與機器互相傳遞信息的媒介,其中包括信息的輸入和輸出。好的人機界面美觀易懂、操作簡單且具有引導功能,使用戶感覺愉快、興趣增強,從而提高使用效率。

美國學者赫伯特.西蒙提出:設計是人工物的內部環境(人工物自身的物質和組織)和外部環境(人工物的工作或使用環境)的接合。所以設計是把握人工物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接合的學科,這種接合是圍繞人來進行的。“人”是設計界面的一個方面,是認識的主體和設計服務的對象,而作為對象的“物”則是設計界面的另一個方面。它是包含著對象實體、環境及信息的綜合體,就如我們看見一件產品、一棟建筑,它帶給人的不僅有使用的功能、材料的質地,也包含著對傳統思考、文化理喻、科學觀念等的認知。“任何一件作品的內容,都必須超出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些個別物體的表象。”分析“物”也就分析了設計界面存在的多樣性。

因此,為了認識和分析仿生界面設計,可將其分類為:

1)功能性界面仿生

功能性設計界面接受物的功能信息,操縱與控制物,同時也包括與生產的接口,即材料運用、科學技術的應用等等。這一界面的仿生側重于功能、結構和材料的仿生,它反映著設計與人造物的協調作用。

2)情感性界面仿生

情感性設計界面即物要傳遞感受給人,取得與人的感情共鳴。這種感受的信息傳達存在著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一。情感把握在于深入目標對象的使用者的感情,而不是個人的情感抒發。設計師“投入熱情,不投入感情”,避免個人的任何主觀臆斷與個性的自由發揮。這一界面的仿生側重于用形態、色彩、肌理等引發心理情感,體現大自然和諧與共生的精神哲學的仿生設計,它反映著設計與人的關系。

如在計算機的設計中,硬件方面人們逐漸采用多種方式與機器交互,如自然語言接口、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工作、眼動跟蹤、姿勢識別、三維輸入、表情識別、聽覺界面等,進行著功能性方面的界面仿生設計;軟件方面廣大的軟件研制人員開發計算機用戶愈為迫切需要的符合“簡單、自然、友好、一致”原則的人機界面,即情感性方面的界面仿生設計。

總之,隨著計算機廣泛應用,它已經變成家喻戶曉的商品,可以任意地裝在人們的口袋里,用來幫助人們處理日常的辦公業務和生活事務,自然的人機界面與和諧的人機環境已逐步變成信息世界關心的焦點。其他產品同樣如此。因此,仿生設計使產品有更加完備的功能性界面和更加自然和諧的情感性界面,更好地滿足人的需求。

三、未來工業設計中仿生的前景

今天,我們生活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學習和利用生物系統的優異結構和奇妙的功能,已經成為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的一個新方向。許多事實說明,仿生學是發展新技術的金鑰匙。例如研究顯示,不遠的將來一種仿生電子眼可望誕生。因為科研人員已揭開眼睛是如何看到經大腦“翻譯”的圖像。他們已發明一種稱為“細胞神經網絡”的電腦微型集成電路,據此將發明仿生“電子眼”可以用來進行類似視網膜功能的圖像處理。又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療中心耳鼻喉科的醫生不久將開展“仿生耳”植入手術,讓從前失去聽力的成人重獲聽力。再如科研人員以猴子作為人的替身,正在研究人大腦的思維與記憶的生理活動。他們設想,如果仿照人的神經系統,把它運用到電子計算機上去,就有可能誕生具有高級神經活動的生物計算機,那就是仿生學劃時代的貢獻。所有這些都預示著仿生科技前途似錦,而且仿生科技的探索永無止境。

另一方面,神奇的大自然向人類展示著精妙絕倫的生命形態和絢麗多彩的悅人色彩,同時,大自然還無聲地闡釋了自然界的生存哲學——和諧與共生。這種和諧的設計哲學呼吁人類社會與大自然之間的高度和諧統一;共生的設計哲學則呼吁著人與機器、生態自然與人造自然之間建立合理的建構,搭建人與自然、機器共生的對話平臺。

總結

綜上所述,運用仿生性思維進行設計,不僅創造功能完備、結構精巧、用材合理、美妙絕倫的產品,而且賦予產品以生命的象征,讓設計回歸自然,增進人類與自然統一。因此,工業設計師要學會師法自然的仿生性設計思維,創造人、自然、機器和諧共生的對話平臺。

參考文獻:

〔01〕《視覺和仿生學》倪海曙主編知識出版社1985

〔02〕《仿生學縱橫談》邵海忠編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03〕《世界現代設計史》王受之編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篇4

一、中國工業設計行業現狀

㈠中國工業設計行業具有一定的規模

中國工業設計行業已具有一定規模。中國工業設計行業從業人員約30萬人,工業設計年產值約為300億人民幣,占2005年世界創意產業產值的1.27‰,相當于200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19‰。

㈡設計人員從業者年齡結構呈年輕化,從業人員集中分布在發達經濟地區

2005年中國創意設計人員年齡分布圖

根據調查顯示,中國創意設計行業的從業者主要屬于年齡段在20-30歲之間,所占比例達到93%。且創意設計人群集中分布在華北、華東、華南等較發達經濟區域,從業者比例分別是24%、22%和20%,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所占比例分別占總量的8%和8%,而西北地區的從業者最少,占總數的4%。這與我國人口分布與經濟發展水平區域差異相關。

2005年中國創意設計行業人員區域分布

㈢中國工業設計機構呈現多樣化的模式

隨著中國經濟和市場的發展,中國的工業設計機構呈現出多樣化的模式:

(1)自由職業設計顧問公司模式

20世紀80年代末期是中國工業設計的職業化發展的開始時期,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化工業設計公司于20世紀80年代末出現在廣州和深圳。部分設計公司將工業設計與工程設計、模具制造等整個過程聯合起來,其人員規模超過150人。這些公司的特點是善于緊密的將設計與生產制造相結合,以設計的市場實現和銷售狀態為最主要的評價標準,在時間把握上具有優勢。他們所主要客戶對象涉及到家電、信息、通訊、醫療等產業領域。

(2)政府支持的設計機構模式

這類設計機構以北京工業設計促進中心與北京經緯工業設計公司為代表。北京工業設計促進中心是政府實施“工業設計科技促進”專項計劃、推進設計創意產業發展的促進機構,承擔設計產業政策規劃研究、提供企業設計咨詢指導、開展國際設計交流合作、承辦設計論壇展覽會議、舉辦設計技能專業培訓。同時,為企業進行設計實務示范。北京經緯工業設計公司是由政府投資股份方式建立的設計機構。這些機構的客戶對象包括政府機構、信息產業、家具制造業、家電業、醫療業等。

(3)院校工作室模式

在北京和廣州、上海等地,以院校為依托的工業設計工作室或公司在專業素質上具有較大的影響,其主要偏重于企業設計課題與設計教育實踐的結合,注重設計概念的創新。院校模式由于集中了教授、研究生和大學中的不同研究部門和人員,更注重設計的整體解決方案和企業的文化性。其涉及的企業范圍包括信息、家電、通訊、醫療、交通工具制造業等范圍。

(4)企業設計部門模式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摩托車、汽車等交通工具制造業領域,一些企業具有非常專業的工業設計中心并吸引了大量的人才。信息產業領域主導企業不僅成立了自己的設計機構,還委托國外的大型設計機構進行合作設計,迅速提升了設計的質量和層次。

二、中國工業設計存在問題

我國的工業設計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其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首先,大量的OEM(代工生產)使企業不斷喪失設計能力。在引進外資中大量OEM生產雖然使我國產品出口總量大幅度上升,GDP迅速增長,但同時也使我國企業在產品設計中形成對國外的依賴。在一些產品中,即便是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但核心設計仍然是從國外購買的,這在汽車、機械以及計算機等高新技術產業很普遍。許多大企業對設計缺乏專門的資金投入,更缺乏自己的設計師隊伍。這也是我國制造業一直沒有走出引進—模仿—生產—再引進—再模仿的怪圈的原因。

其次,缺乏相應的資金投入和產業扶持政策。長期以來,工業設計在我國一直沒有專門的政府管理部門,行業協會也基本處于松散狀態,且資金來源嚴重不足。政府缺乏對工業設計的資金投入,既沒有專項撥款,也沒有建立設計基金,在工業設計并沒有被引起廣泛重視,僅僅憑借個別企業的資金推動是不夠的。第一個國家級工業設計園區——2004年興建的無錫國家工業設計園區,也是我國唯一一所國家工業設計園區,起步階段是民營資本。但設計園在二期工程中園區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遇到了融資難的問題。國家沒有提供相應的培育政策,對設計公司、設計園區缺乏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

第三,工業設計產業化程度低,工業設計人才匱乏。一方面是整個設計市場人才匱乏,另一方面是設計專業學生分配難,許多人改行從事其他工作,這反映了人才供求之間的矛盾。從工業設計專業公司來看,我國目前設計公司有數百家,但普遍總體規模小,基本處于散亂經營狀態,且設計產品基本在低端,缺乏具有世界影響的設計公司和設計師。

四、中國工業設計產業的機遇

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發展迅速

高新技術產品凝聚著最大的生產率增長潛力,是中國未來人均收入可持續提高最有力的發動機。值得關注的是,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避免外商只把那些高新技術產品生產中的低技術環節放在中國,從而導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含金量大大降低的問題,中國需要更多自主創新的產品來改善出口產品結構,形成更強大的國際競爭力。2004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首次實現貿易順差,由2003年的逆差90.7億美元轉變為去年實現順差41.1億美元。

㈡國家政策的支持

國家將努力培育國內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形成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同時利用產業扶持、優惠政策,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和資金密集型機電產業的發展,為出口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產品,以相對較少的出口量創造較多的外貿收益。

㈢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致需求增加

篇5

[關鍵詞]視覺設計誘導創意靈感捕捉廣度與深度側向與逆向思維

工業設計是由科學與美學、技術與藝術相互交叉、滲透、結合形成的,以機械化方式生產的工業產品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工業設計活動是對人為事物的認識、再創造過程,它基于對自然以及改造自然的人為行為和階段成果的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尋找工作的切入點,將創造性與簡潔、清晰、有序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結合起來,這就形成了視覺設計的目的、內容、方法及本質。

視覺設計的發展離不開這個科學迅速發展的社會,不管理念是模糊的,或是較為清楚的,都必須接受的事實是理性因素越來越多地滲透并深入到視覺設計之中,我們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設計語言的那種邏輯、抽象、科學的敘述風格。設計者自己從作品內容、符號、表現、技巧處理等方面給我們解釋了視覺設計對其浸的程度。在我們這個時代,設計者不再是世外桃源客,而是推動科學化、商品化、全球化發展的一支力量。因而,社會也賦予了從事于藝術設計行業的藝術家們一種社會責任感,那么視覺設計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誘導創意

由于藝術創作中有許多具體的形象或形式存在,在視覺藝術思維訓練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結合這些特點進行帶有誘導性的提示。如視覺藝術思維能否對藝術用材的選擇進行有目標的誘導,對形象的構成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重新處理,形成新的藝術形象;對相同或相近的對象(同類成異類)用類比的方法加以誘導,使我們的藝術創作在進行過程中受到較多較好的提示,從而增強視覺藝術思維的效果。

從形態處理方面進行誘導組合主要有:漸變、添加、簡化、打散重排、顛倒;從各種因素的類比方面進行誘導:綜合類比、直接類比、擬人類比、象征類比。根據這些有意識的提示以及具體的思維途徑,我們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對此加以分析、探討,不要忽略任何一個小小的細節和相關的因素,從中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選擇那些具有挑戰性的、最賦美感的思路進行進一步的創作。視覺藝術思維的訓練更要從培養思維的創造能力和發展智力的角度著眼。

二、靈感捕捉

靈感思維是視覺藝術思維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思維形式。在創作活動中,人們潛藏于心靈深處的想法經過反復思考而突然閃現出來,或因某種偶然因素激發突然有所領悟,達到認識上的飛躍,各種新概念、新形象、新思路、新發現突然而至,猶如進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這就是靈感。

辛勤的勞動、艱苦的探索,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是靈感發生的先決條件。同時,我們還要學會及時準確地捕捉住轉瞬即逝的靈感火花,不放棄任何有用的、可取的閃光點。靈感出現的機遇對每個人是公平存在的,靈感就在每一個人的身邊,盡管它有時是稍縱即逝,甚至令人百思不解,難以捕捉。那些努力追求、刻意進取、隨時留意并敏銳地感覺、捕捉到靈感的人是成功的典范。

三、廣度與深度

思維的廣度是指要善于全面地看問題。假設將問題置于一個立體空間之內,我們可以圍繞問題多角度、多途徑、多層次、跨學科地進行全方位研究,因此有人稱之為“立體思維”。

從廣闊的宏觀世界到神秘的微觀世界,從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流,從傳統理念與現代意識的融合,都是我們進行視覺藝術創作所要涉及的內容。在現代視覺藝術設計中,思維的廣度似乎更加重要,有時設計一件藝術作品,不僅僅要依靠藝術方面的知識來指導,還要得到其他學科諸多方面的支持。

思維的深度是指我們考慮問題時,要深人到客觀事物的內部,抓住問題的關鍵、核心,即事物的本質部分來進行由遠到近、由表及里、層層遞進、步步深人的思考。在視覺藝術思維過程中,思維的深度直接關系到藝術創作的成敗。我們在進行藝術創作時,要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客觀、辯證地看問題,不要為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視覺藝術是以塑造形象達到審美愉悅為主要目的的,在形象的塑造過程中,不要只羅列現實中的一些表面現象,而要注重形象的精神面貌、意境表現。四、側向與逆向思維

在日常生活中常見人們在思考問題時“左思右想”,說話時“旁敲側擊”,這就是側向思維的形式之一。在視覺藝術思維中,如果只是順著某一思路思考,往往找不到最佳的感覺而始終不能進人最好的創作狀態,這時可以讓思維向左右發散,或作逆向推理,有時能得到意外的收獲,從而促成視覺藝術思維的完善和創作的成功。

逆向思維是超越常規的思維方式之一。按照常規的創作思路,有時我們的作品會缺乏創造性,或是跟在別人的后面亦步亦趨。當你陷入思維的死角不能自拔時,不妨嘗試一下逆向思維法,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反其道而行之,開辟新的藝術境界。在藝術創作過程中,運用逆向思維方法,在人們的正常創意范疇之外反其道而行之,有時能夠起到出奇制勝的獨特藝術效果。

綜上所述,視覺設計促成原來相互嚴格分離的不同部分和區域之間相互有機聯系,使設計者終于能夠超越自己過去被嚴格限定的領域,到這個新的領域去表現自己。

參考文獻:

[1]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2]何潔:平面廣告設計[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

篇6

一般而言,從飛機的外觀到內部設施等均是民機工業設計研究的范疇。具體包括以下方面:外觀設計。在性能相同的情況下,外觀設計漂亮的汽車往往銷售占優,民機也不例外。飛機的外觀美主要取決于機身造型和表面噴涂。機身外形主要取決于空氣動力學、內部結構布局等功能因素,而機身外部表面噴涂設計主要是為了宣傳飛機制造企業和航空公司的形象,提高企業競爭力。在飛機功能設計完成后,工業設計的重點就是外部噴涂。飛機外部噴涂的重點部位是機身兩側和垂直尾翼,有時在發房和機翼表面也會噴涂飛機制造商或航空公司的VI(視覺識別)要素或者飛機型號之類的內容。目前,機身外部噴涂通常采用色帶或者色塊作為輔助圖案,重點突出諸如觀察窗、垂直尾翼等部位的色彩和標志設計。駕駛艙設計。據NASA統計,70%的航空事故由人為因素造成。駕駛艙是飛機控制與操作中心,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飛行安全。設計師運用人機工程學、設計心理學的有關原理進行駕駛艙設計。根據飛行員的靜態尺寸、動態尺寸、活動范圍、心理特性、視覺特性、感覺特性等來設計各種儀表、儀器、按鈕、控件的形狀和大小,并對它們進行合理布局。卓越的設計不僅能確保飛行員舒適、自如地駕駛飛機,而且能給人以美的享受。駕駛艙設計的另一個重點是保證警示性。隨著自動飛行技術的發展,大多數時間飛行員的主要職責是進行實時監控,而不是具體操作飛機。飛行員要從各種儀表和報警系統中接收大量信息,有時會因為信息過量導致感覺超載。因此,設計師要注意視覺范圍、部件布局、信息易讀性/完整性、顯示的顏色形狀、防止反光造成視覺干擾等細節。客艙設計。客艙設計對乘客的旅行體驗有重要影響。乘客進入機艙后最直接的感受來源于艙內內飾整體造型帶來的空間印象和舒適度。如何讓乘客長時間坐在座位上而不感到疲勞和無聊是飛機客艙設計的追求目標,這需要通過座椅的設計、空間布局和內部裝飾(如地毯、照明等)來實現。此外,客艙舒適性設計還要考慮飛機飛行的特點,比如高空顛簸、超重和失重等。

2波音引領潮流

1955年,波音與美國工業設計師沃爾特•提格合作,共同完成了波音707的工業設計。波音707不僅外形簡練,而且創造了現代客機經典的內飾設計。此后,沃爾特•提格的設計公司在西雅圖開設了辦公室,參與了包括747、787在內的波音幾乎所有機型的設計工作。數十年來,波音的工業設計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992年,波音777的客艙設計獲得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工業設計優秀獎”。波音777的駕駛艙是一個符合美學要求、令人舒適的駕駛環境,一些細節要求得到了密切關注:如遮光罩外緣包容了主儀表板后,一直延伸到兩個邊窗,并與上隔板、邊墻和側操縱臺融為一體;頂部隔板曲線平滑,幾乎看不到縫槽;凹穴式的照明設計使頂部表面沒有突出物;平滑圓弧形方向舵腳蹬套安裝在主儀表下方,不但能使飛行員的腳在其頂部得到休息,同時遮擋了方向舵腳蹬的機械結構。波音787將突破性的技術和設計融合在一起,使用了最頂級的內部設計,擁有寬敞的座位和通道,配備了比同級別客機面積大65%的舷窗。飛機在機身重量和結構可靠性之間找到了很好的平衡。對光線的運用也是設計的亮點,動態LED照明燈提供了更接近自然的光線效果。在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的2011年“工業設計優秀獎”中,波音787獲“交通工具”及“設計策略”兩個類目金獎,并且獲得了2011年德國設計協會的紅點產品設計獎。

3我國剛剛起步

篇7

由此可見,設計的本質實際上就是:發現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問題)——改進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使人與產品、人與環境更和諧,進而——創造新的、更合理、更美好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設計的結果并不一定意味著某個固定的產品,它也可以是一種方法,一種程序,一種制度或一種服務,因為設計的最終目標是解決人們生活中的“問題”的,這正是“非物資主義”設計觀得以產生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

非物資主義設計觀的產生

縱觀近代工業社會的設計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時期,由于科技發展水平及人們需求的變化,產生了不同時期各具特點的設計方式,其中無不蘊涵著設計的本質表現,體現著設計與生活的密切關聯性。既都是以“物質”的設計和生產來解決人們生產中的問題和滿足人們生活中的需要,正是這種“物”的積累使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進步,無疑將以更快的速度改變當代經濟社會生活和世界的面貌。然而,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這種改變在過去短短的二百年里產生了大量的社會問題。非物質主義設計觀正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并基于以下幾個因素提出來的:

2.1環境問題。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可以隨心所欲地干預自然,伴隨著物質財富大量設計和生產的是自然資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費,嚴重威脅到人類與地球共同進化與持續生存發展的可能,遭到大自然無情的報復。森林面積的縮小、土地沙漠化、生態平衡的破壞、自然災害的頻繁等等一系列問題,使人類意識到必須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共存共生的發展觀念;

2.2人口問題。人類已有60億之眾,在21世紀,人口還會大幅度地增長,由于生活質量的改善和醫學的進步,我們又將面臨一個人口老齡化的地球。到2015年,全球人口預計將達到75億,過多的人口及其對物質的需求必然導致生態環境更嚴重的損害;

2.3文化的因素。隨著人類保護資源、愛護環境意識的提高,使消費觀念從物(產品)的層面轉為服務層面,從“物為我用”轉為“物盡其用”,從而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

2.4科技的因素。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新的設計理論——“非物質主義”設計提供了物質和技術上的保障,非物質設計理念不僅是一種與新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絡、人工智能相匹配的設計方式,同時它也是一種以服務為核心的消費方式,更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非物質主義”設計理念

“非物質主義”設計理念倡導的是資源共享,其消費的是服務而不是單個產品本身。目前我們的生活方式是以產品消費為主流,其做法是:生產者生產和銷售產品,用戶購買后占有產品并使用產品得到服務,產品壽命終結將其廢棄。“非物質主義”的做法是:生產者承擔生產、維護、更新換代和回收產品的全過程。用戶選擇產品、使用產品,按服務量付費。整個過程是以產品為基礎,服務為中心的消費模式,它與傳統的產品消費模式的區別在于:

3.1先占有后使用的消費必然存在著排他性,伴隨著產品功能的閑置浪費;而“非物質主義”使單個產品的服務量共享,以服務量為紐帶聯系生產者與用戶,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有服務需要的用戶,能夠充分利用資源;

3.2“非物質主義”的生產者是以提供“服務”達到盈利的目標,這將弱化有計劃的產品廢止制,為謀求利益的最大化,生產者的著重點將從更新換代逐漸轉為減少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將生產成本與生態成本有效地綜合起來,使生產者主動地去做一些有利于生態系統的工作,如有用部件的回收再用等;

3.3“非物質主義”的用戶以服務量付費,改變了過去先占有產品后使用的隨意性,促使用戶主動優化使用過程,使生產者與用戶共同擔負起環境保護的責任。

網絡的發展是“非物質主義”得以實現的根本保證。我們的一切應用都是基于網絡的。未來網絡下的軟件業最終也將走向服務。買軟件將變成租軟件,用戶付出的只是低廉的租費;軟件公司的軟件一生產出來就放在網上租售,光盤這個物質將消失;用戶擁有一切選擇的權利,壟斷將在這里沒有任何用武之地。

非物質設計理論與中國特色的現代設計

“非物質主義”設計理念是在西方社會背景下提出的,但從這一設計理念的內涵來看,不僅與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念相合,而且完全符合中國的現實狀況。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設計體系和引導合理的生活、生產方式有積極的意義。這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

4.1中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在中國傳統的產品和建筑設計中都有鮮明的體現,特別是在技術發達、人類過度干涉自然的今天,這一觀念更顯其積極的意義。近年來設計界提出的綠色設計以及人類造物適度性的主張,無不是這一哲學思想在現代設計中的體現;

4.2在中國人的行為文化中,自古就注重個性修養、擺脫物欲以及勤勞、節約、講究實效等優良的文化傳統,這與“非物質主義”所倡導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態度有極其相似之處,從而為在我國設計及消費生活只推廣這一新的生活方式提供了良好的社會道德基礎;

4.3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相對而言又是一個資源小國。在我們探索有中國特色的設計模式時,非物質設計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新的思路。

5結束語

設計不僅僅是藝術與技術、技術與情感的橋梁,它更是人類得以生存發展的保障。“非物質主義”設計理論強調的是資源共享,提供的是服務而不是單個產品本身。這種全新的生活方式能夠使人類得以長期地,可持續地發展下去。科學技術的發展將大大促進“非物質主義”生活方式的實現和推廣,為非物質主義的設計理論提供科學的保障;但同時它所帶來的全球安全問題、技術倫理問題、人文關系問題等亦需得到足夠的重視。同時,這一設計理論的實施將是一個系統的、龐大的服務體系,需要一種全新的綜合科學的管理系統才能得以順利地實施。

參考文獻

1馬克.第亞尼著.滕守堯譯.非物質社會——后工業世界的設計文化與藝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篇8

在中國工業近代化轉型過程中,經濟是基礎,工業生產技術的更新則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基本途徑。當社會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工業生產技術條件逐漸成為近代中國與其他國家競爭的基礎。這里不得不提到。眾所周知,來自西方的新文化、新思想與扎根于中國人心中的保守觀念形成了較為明顯的矛盾沖突,而的目的是使人們認識和理解同時期西方社會結構所發生的復雜變化,它的進步思想暗示人們,社會從古代到近代的轉型過程中存在著某些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工業的近代化發展,需要當權者重新設計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使其與社會發展的不同要求相適應。中國近代工業結構是一個大的系統,工業成果多樣而具有廣泛性,如,以“漢陽造”步槍為代表的軍事工業;以“盛錫福”帽子為代表的輕工業;以輪渡為代表的船舶工業;等等。它不是一件特指的工業產品,而是在整個近代工業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工業產品與工業設計結構的總和。近代工業組織、工業生產模式、傳統手工業和從西方引進的先進技術等因素都對近代工業設計產生了影響;同時,自然環境、民俗風情、經濟條件和生產力水平的變化也對中國近代工業設計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中國社會近代化存在著十分明顯的規律性,在接受西方文化的過程中,人們不假思索地用新的生活生產方式取代了傳統習俗,它雖然可以對社會的新陳代謝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卻也不可避免地以犧牲傳統風俗習慣和人們固有的民族情感為代價。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近代生產力水平奠定了近代工業設計的基礎,近代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在促進工業生產方面也有很大的影響。工業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創造了經濟收益,這本身就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在近代工業形成及發展的歷程中,工業生產和制造所用的原材料很大一部分來源于自然環境(如礦產資源、水、能源等),這是影響近代工業設計的自然因素。技術條件的更新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對自然環境的利用,西方文化的傳入和機器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使用使得大部分自然環境被轉化為技術環境。社會生產力水平一方面受到技術發展的制約,另一方面又表現出對技術的依賴,而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勞動者對新技術的掌握和應用。

事實證明,技術是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關鍵因素,但技術轉化為生產力這一過程必須通過“人”這一主體才能實現,即勞動者。在近代工業生產的過程中,新機器和新技術對工人的知識結構有著專門的特殊要求,機械化的生產系統主要依靠的是工人的智慧頭腦而非靈巧的雙手,因此,工人不是站在機器大工業生產線旁邊的被機械化了的勞動力,而應該是具有進步思想意識的人,他們不僅要具備高超的手工技藝,而且需要具備熟練操作機器和管理生產線的能力,并且需要具備較全面的工業技術素養。這就要求工人在生產過程中要不斷地學習文化知識。從本質上看,人們掌握新的科學技術是為了重組工業結構,以期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并努力使工業近代化朝著更加合理的方向發展,工業設計質的變化也就取決于人們對待技術的態度是否具有進步性。通過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脈絡的把握可以得知,近代工業體系是一個由各種元素(人、物、社會組織等)組合而成的有機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每一個元素獨立存在,對于人類的思想意識而言,這些元素在本質上是多樣化、連續性的,通過人類的思想意識而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設計行為的出現等于將它們從原來各自單獨的空間中拿出來并將它們按規律重新排列整合,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如果這些元素并非同時存在,就會造成某些空間元素的缺失。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好的設計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這好比鐘表的運轉,在表盤之上,時針、秒針、分針的空間位置是特定的,它們各自的作用也不同,需要同時出現在表盤這個固定空間中,缺少任何一部分都會影響鐘表的正常運轉。因此,時間在中國近代工業設計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充當了一種媒介,通過它我們才能夠到達歷史空間的最深處。借助時間這個因素,可以將中國近代歷史空間中看似混亂的元素進行更新與分組,并將人們對近代工業發展狀況和設計現象的認知放入這個空間,在現實與歷史時空交錯的復雜結構中建立論證并得出結論。誠然,中國近代工業歷史已經過去,許多對研究有幫助的證明性實物也都消失或被人們遺忘,但只要能在空間位置上保持歷史與現實的先后關系,至少將它們之間的距離縮短,就能在現實環境中重新挖掘近代工業設計種種有趣的現象。

二、基于中國工業近代化的設計規律

當中國工業還在封建體制中痛苦掙扎的時候,英國的工業革命已經為西方新世界的建立打開了大門,它使西方人意識到只有生產技術上的革新才能引領社會從手工業時代進入機器工業時代,工業設計在當時成為一種重要的市場營銷方式和商業競爭手段。19世紀下半葉,新興工業生產力迅速向西方社會結構的各個方面滲透,徹底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這個時期出現了大量既具備現代機械化生產特點,又帶有傳統裝飾風格的工業產品設計,說明近代西方工業設計已經成型,是在以產品結構自身的邏輯為設計前提下,對機械化生產方式和人們審美習慣與生活方式的實際需求所做出的雙重適應。進入20世紀后,中國近代工業已具備了設計形態的雛形,但由于工業革命帶來了設計和生產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裂,以純手工制作為主的傳統手工業衰落,新的科學技術與機器設備的應用成為設計活動的指導。為了適應產品的復雜構成,設計師必須通過對內外部因素的綜合考慮來實現其對設計活動的管理和控制。設計能夠通過對工藝、技術層的創造性整合來實現技術系統的管理操作,在傳達企業生產目標信息的同時,完成工業生產計劃,反映出設計本身與人和社會的關系。可見,近代工業設計的形成必須依靠設計與內外因的相互適應來實現,從這個角度看,受近代歷史因素影響,中國近代工業設計既具備一般意義上設計的演進特點,又不同于中國古代傳統造物設計的具體形態,它反映了近代特殊歷史時期人們的設計思想觀念和設計行為模式,其來源是西方先進的工業生產設備、技術和生產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模仿行為是其中非常關鍵的過程,明確了近代設計以模仿為主,這就能夠解釋為什么到了民國中后期,作為工業產品的創造者,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時間的作用下表現出一種不穩定性,在中國近代工業后期發展的過程中對民族工業的發展造成了阻礙,從而使得這段時期工業與設計的關系難以明確。這是中國近代工業設計結構中所隱藏的一個很重要的邏輯規律。我們今天以設計的視角來看待中國近代工業,其中包含了對其價值的評判,強調的是設計的合理性。依據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國近代工業設計的特點可歸納為以下幾點:時間上具有連續性;空間上具有延續性;行為上具有目的性和有序性;對后世具有意義上的關聯性。

三、中國近代工業體現科學與技術的有機結合

中國近代工業設計的產生是歷史的進步,它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具有特定的前進目標,這些目標是根據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各種可能性確定的。中國近代工業的繼續進步要求從根本上破除傳統工業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當近代社會生產力提高,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時,設計的進步性就體現出來了。由此出發,工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必然會到達目標領域,在這個領域中,設計作為輔助工業近代化轉型的工具是符合工業結構合理性的。在為社會進步和工業發展而服務的設計行為中,技術也服從于人類主觀創造的發揮而得以與已經確立的工業發展方向聯系在一起。從設計的角度看,近代工業生產不是對應某一件孤立的產品來說的,它關注的是整個反復制造產品的系統。英國工業革命給世界設計界帶來的一個重要影響是使設計師開始思考如何讓自己的設計更便捷、更快速,而設計的重點則由追求精細的手工藝轉向略顯粗俗的大批量生產方式,這種設計是源于某種生存本能,帶有某種政治意圖,注重簡化設計程序而放棄精致完美的手工藝。在戰爭年代,完美與精致不可兼得,創新與大工業生產狹路相逢。盡管如此,這種新型設計卻有著清晰、誠實的理念,也有助于民主精神的傳播,它潛力巨大,將有助于建立起一個新的社會,象征著工業設計進入一個新的紀元。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中國,中國人對外來文化的好奇使其在工業近代化轉型的初期階段尚未看清楚“科學”的本質而陷入盲目模仿的怪圈,模仿型設計成為主流。隨著留學生隊伍的擴大和近代實業教育體系的完善,大批有識之士領導近代工業的生產與發展,使中國近代工業呈現出無比輝煌的景象。雖然戰爭對工業發展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對技術的模仿中融入了中國人對近代中國國情的考量,并保持了一種科學的態度,而正是由于科學與技術的結合,近代中國的工業生產得以進步,人們的生活環境得以改善,新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審美意識,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并使傳統的造物形式得以革新。

四、結語

篇9

[關鍵詞]工業設計;綠色設計;系統性;最優化

一股以保護環境、保護有限資源、保護人類健康為目標的綠色浪潮,正在全球興起。相應地,綠色產品的開發與設計方法也成為工業設計師們所關注的焦點。所謂綠色設計,是指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宗旨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它強調保護自然生態,充分利用資源,以人為本。為促進我國綠色設計發展,本文擬就綠色工業設計系統及其優化問題予以探討。

一、綠色工業設計的一般準則

與傳統工業設計僅關注產品應達到的技術、功能、工藝以及市場等不同,綠色工業設計包含產品從創意構思到制造、使用以及廢棄后回收、再生處理的各個過程,即包括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在考慮產品環境屬性的同時,要預先考慮如何防止產品及工藝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為此,綠色工業設計一般要遵循以下準則:(1)盡量節約資源,即節省原材料和能源;(2)減少對環境的污染;(3)滿足功能要求,符合人機工程學原理;(4)視覺效果好;(5)產品使用壽命長;(6)性能價格比高。綠色工業設計準則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人服務,運用藝術和科學技術設計人的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物品。鑒于物與物組成環境,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環境又組成了社會,所以綠色工業設計就是要使人與物、人與環境、人與人、人與社會相協調。

二、綠色工業設計的綜合性與系統性分析

1.綜合性

從綠色工業設計的準則和設計程序可以看出,綠色工業設計要考慮產品功能、材料、工藝、產品造型、色彩、使用方式等多個方面的問題,涉及多個學科、多種技術、多種工藝,綜合性比較強。

現代的人們對產品的要求不單單是物美價廉,而且還要求產品造型優美,色彩宜人,具有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20世紀“功能至上”的現代主義風格顯然已滿足不了當今消費者的多種需要。消費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性格、思想觀念的不同都會導致個體心理結構的差異。從市場營銷的角度講,只有使消費者產生“美好感覺”的設計才是有魅力的設計,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設計。設計要使消費者產生“美好感覺”,就必須深入研究消費者的心理活動規律,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所以,設計師必須在人類學、社會心理學等領域做細致的研究和分析。此外,為了選擇合適的材料,必須對各種材料的性能有所了解。在能夠滿足機械性能要求的基礎上,首先要選擇對環境污染小、可再生、可回收、能耗低、易降解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的綠色材料。在設計中應首選環境兼容性好的材料及零部件,避免選用有毒、有害和輻射特性的材料。因此,設計師還應該有材料科學方面的知識。

總之,除本專業領域的理論、技術和知識以外,綠色工業設計還涉及機械工程學、電氣工程學、電子學、材料力學、流體力學、心理學、管理學、塑料工程、模具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等。綠色工業設計是一種綜合性的、并具有較強的多學科交叉特性的工程設計,是多學科知識在設計中的集成。

2.系統性

綠色工業設計將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內的設計、制造工藝、包裝、廢棄后的回收均作為其設計任務,在保證產品應有的功能、使用壽命、質量等的同時,滿足環境目標要求。它是產品由自然到人類社會、又回歸到自然的一個循環系統的設計。綠色工業設計是現代設計理念與方法的集成,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系統工程。

綠色工業設計系統可以分為設計準則系統、制造工藝系統等。就其設計流程而言,是一個帶有多路信息反饋通道的閉環系統。在設計進程中有多次審核,把設計結果與設計目標進行比較,如果符合要求則往下進行,否則將比較結果反饋到系統的前端,重新修改設計,直至合格為止。設計流程中一個程序接一個程序,每一個程序都是一個子系統。如市場調查環節,它由供需狀況的調研與分析、需求功能的調研與分析、人機關系的調研與分析、工藝調研與分析、造型色彩的調研與分析、預期成本價格的調研與分析、消費心理的調研與分析等組成一個子系統。子系統中各個部分都是不可少的,又是互相聯系的。要從系統整體、各子系統相互聯系的角度來研究設計對象及有關問題,以達到設計總體最優的目標。

3.各子系統之間的耦合性

按照綠色工業設計的準則,設計師在力圖滿足某一項指標要求時,往往會影響到另一個指標。例如,在加大構件的強度以延長它的壽命時,就有可能導致它的材料消耗增大,產品重量增加;為了改善零件的機械性能,對零件進行熱處理,卻增大了制造過程的能耗,也增大了制造成本;有時為了增強產品的功能,而使得產品結構復雜化,帶來的結果是成本增加,且結構越復雜故障率越高;再如,為了解決汽車排放尾氣污染環境問題,人們研制了綠色交通工具——電動車。利用清潔的二次能源,也確實有助于改善環境空氣質量,但是,它目前使用的電池卻帶來一些問題:一是目前使用的鉛酸電池體積大,占用了大量的車載空間,增加了車體重量;二是電池的壽命有限,如目前鉛酸電池的壽命僅為2~3年,電池更換較為頻繁,而且目前我們的電池回收管理辦法還不夠完善,廢棄的電池會對環境造成污染,這又違背了綠色工業設計的準則和宗旨;三是若為了減小電池的體積,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增大一次充電的行駛里程,把鉛酸電池改為用鎳氫電池或鋰電池,則又會使電動車的成本增加。

為避免各子系統目標相悖問題,綠色工業設計要求各子系統之間具有較強的耦合性。這給綠色工業設計增加了不少難度,需要做好系統整體優化工作。

三、綠色工業設計的優化

1.優化的原則

綠色工業設計各項指標子系統之間有不同程度的耦合性,產品設計人員在產品開發過程中一定要有系統觀念,充分把握設計系統整體和各子系統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細節問題,很好地掌控各設計因素,用系統分析與系統控制方法處理和解決,從而達到設計總體目標和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和方式的最優。綠色工業設計就是要在技術與藝術、功能與形式、環境與經濟、環境與社會的聯系之中尋求一種適宜的平衡和優化。片面地強調某一方面,都將最終導致對產品綠色程度的影響。因此,綠色工業設計要求產品從設計、生產、管理到產品的經濟性、維護性、包裝運輸、回收處理、安全性等方面,均從系統的高度加以分析,確定其各自的地位,在有序和協調的狀態下使產品設計達到最優。

2.優化的方法

按照上述從整體出發達到設計總體目標最優的原則,設計優化的一般方法步驟是:設計方案一對照準則比較一修改設計、全面權衡,直至找到一個相對滿意的最優方案。這一切都是由人來完成的,設計師的理論和知識水平以及責任心將最終決定設計的優化程度。

篇10

以人為核心進行外延,有什么樣的需求,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設計。人類最初的設計--設計,正是針對人們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開的。幾千年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環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消費品蘊藏著的不同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審美追求,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們對自我實現的不同追求。產品本土化設計符合不同民族需要民族識別,民族認同的情感要求,是民族表現于不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民族識別的要求表現為不同的物質生活方式,表現為不同的精神生活方式,即不同的風俗習慣、起居飲食、喜慶節日、信仰祭把、婚姻家庭、文學藝術特點等等。民族認同表現為同個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質,即在物質和精神的文化生活中,感覺到大家都屬于一個人們共同體的“自己人”這種心理。這種心理強烈而集中地體現在共同的的風俗習慣,情感需求。

設計需要創造。如果沒有創造,世界將是一幅模樣,但創造是有基礎的,不同的地區有其地域環境、氣候條件、經濟情況、人文思想、民族習慣等等不同。表現在設計方面,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法蘭西民族,地處溫帶海洋性氣候,良好的生活環境造就了法蘭西民族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習慣,時尚成了這個迷人國度奉行的生活準則。時裝、香水這些體現浪漫、時尚的載體成了這個民族的代名詞,洛可可風的延存與裝飾藝術運動的渲染形成了一種華麗、經典的法國浪漫風格;德意志民族則不同,氣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嚴謹的德國人。因而,德國的設計體現出了嚴謹、重功能的品質,就連較為傾向藝術性的平面設計在這里也自由不起來。包豪斯是其代表,烏爾姆設計學院提出的設計就是科學技術,從而形成重功能、技術,缺乏藝術感的德國風格;與之相反,美利堅民族是個民族大融合,渴望自由的環境下造就了設計的幽默感與隨意性.短暫的歷史,自由的人性,使美國設計更具輕松、樂觀的色彩;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人與人,人與物之間講究和諧共處,因此在自我實現要求上表現得深沉含蓄又強烈突出,反映出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內容。總之每個民族都有自我實現的愿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產品設計—表現自己,借助有形的實體表達民族識別要求和尋求民族認同感。

社會文明的不斷提高,使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了設計的本土化問題,設計必須融入當地的文化中去才可能得到持續性的發展,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處于東亞文化核心地位的國度里,更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設計的本土化并不是對傳統中國文化的膚淺理解即“形”的簡單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將傳統中國文化的精髓即“神”融入進去。香港的著名設計師靳埭強的成功,就是因為他懂得如何將浸五千年的中國文化如中國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設計中。儒家的審美標準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和“。“和“體現包容性,包容性必然衍生多樣性。而多樣化也是造型與裝飾在注重整體效果之下的多樣性。把“和“的觀念應用于造物工藝之上,就體現在形式與功能的協調結合與造型的多樣性。古代工藝產品中講究和諧,講究節制,過分強調設計中的某一方面,必然會導致“失和“。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國古代藝術家的造型審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樸素“、“平淡“一類對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具體表現在藝術創作和欣賞中,就是“尚清“的審美追求。從這一層意義上來說,中國古代審美要求“內斂“,正是美善統一的自覺要求。“和”還體現在“天人合一”,表現在造物設計上就是體現“形式表達情感”的設計理念,對消費者來說購買的不僅僅是產品的使用功能,他們需要通過讓人賞心悅目的形式購買包含其中的人文價值、精神關懷和自我意識。設計是一種把人們的思想賦予形態的工作,設計就是將所有的人造物賦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實現,優秀的設計是真善美的體現。設計從過去對功能的滿足進一步上升到了對人的精神關懷,這是在設計中融入文化,增加產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這是設計師的責任。

生產產品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將它賣出去,在買方市場的今天產品的文化內涵決定產品的市場前景。有位資深的經濟學家說過,“產品的一半是文化”,“文化也是商品”。當我們習慣于在大街小巷聽“正宗牛肉丸”、“地道煎肉包”的吆喝聲時,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就是有人在賣產品文化賺錢了。美國有名的化妝品制造廠露華濃公司總裁C·雷布隆先生就以“口紅不是化妝品,我們讓美流行人間”的經營宗旨而取勝于市,聞名于世。

我國的孔府家酒也是賣的產品文化,因為“家”在中華民族的本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消費者購買孔府家酒不僅僅是為了喝酒,更多的是表達對“家”的一種精神寄托。以研究購物心理而聞名的V·帕卡特,在其《隱藏的說服者》一書中這樣寫道:也許“生意人你不曾想過,如果賣的不是發油而是希望,如果賣的不是桔子而是新鮮的活力,那將會怎樣?”聯想我市不少工商企業的經營者在產品營銷過程中仍沿襲著“黃婆賣瓜,自賣自夸”的老方式,側重于產品本身的宣傳,在文化韻味和服務方面的宣傳不夠而造成產品壓庫嚴重的現狀,我們大有必要加強產品文化的宣傳。須知,當今許多購物者的消費心理日趨成熟,他們除了看中產品質量外,更看重的是企業形象和售后服務。“賣啥偏不吆喝啥”的高明之處,在于使顧客在潛移默化中認識你的企業形象的同時,進而對你的產品產生好感。我國的紅豆服飾、娃哈哈食品等企業注重企業文化宣傳,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