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概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0 10:15: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測繪概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測繪概論論文

篇1

首先,對效率的強調亟需強化醫院成本會計。新醫改政策在闡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基本原則”時,將“堅持公平與效率統一”列為第三條原則。其中在效率方面的具體要求是“提高醫療衛生運行效率、服務水平和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衛生需求”。對于醫院群體或特定醫院而言,提高運行效率及服務質量,勢必需要強化成本管理,亟需成本會計的配合推進。其次,對收入的相關調整亟需強化醫院成本會計。對于特定醫院而言,新醫改在收入方面的主要調整和變動有兩點,一是通過“改革藥品價格形成機制”限制藥品價格,規避亂定價或售價過高等現象,達到降低收費標準這個目標,影響了醫院的收入;二是通過規范“規范醫療服務價格管理”,提高醫療服務收入在醫院收入中的比重。再次,引入社會資本亟需強化醫院成本會計。新醫改規定“積極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包括國有企業所辦醫院在內的部分公立醫院改制重組”,與國家投入資金不同,社會資本本身的資本性質決定了其有獲利的需求,勢必進一步激化醫院之間的競爭,倒逼各個醫院重視成本管理,強化對醫院成本會計的配合需求。

二、醫院成本會計的現狀及發展障礙

相對于新醫改對成本會計的迫切需求,及成本會計本身的深邃內涵,醫院成本會計的現狀不容樂觀,其具體實現存在多方面障礙。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意識方面的問題。具體而言,主要缺乏三種意識,一是缺乏經營意識,習慣于提高藥品價格及國家資金投入支撐的公立醫院,具體運營過程中往往強調完成國家交付的服務任務,履責意識重經營意識輕;二是缺乏成本意識,經營意識的缺乏極容易導致對降低成本提升利潤本意識;三是對成本會計理念缺乏清晰地認識,成本會計實際上是一種管理會計,或者說是會計管理職能的高層次體現,但部分醫院財會人員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往往僅把其等同于單純的成本核算。其次,手段方面的問題。具體而言,主要有兩方面問題,一是因為醫療服務內容及涉及的成本單元等事項越來越豐富,部分醫院的成本核算過于雜亂和繁瑣,但沒有形成科學合理而清晰的舉措體系。二是相對于成本會計的深邃內涵,現有成本會計實踐手段或方法單純地偏重成本核算,而對成本會計管理之較深層次事項的實現方法和手段探索嚴重不足,甚至暫時性空白。再次,制度方面的問題。雖然,《醫院會計制度》為醫院成本核算及控制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制度依據及基礎,不過僵化借鑒工業企業的色彩較重,對醫院這種介于企業及行政事業單位之間的特殊組織的特殊性考慮不足,指導價值有限。另外,該制度的適用范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級各類獨立核算的公立醫院”⑥,而新醫改還涉及到了社會資本涉入的民營醫院或私有化色彩較重的基層醫療機構,二者之間在制度方面存在斷層。第四,素質方面的問題。成本會計包含成本核算,但又高于成本核算;醫院成本會計即有企業成本會計的內涵,也有非營利性事業單位成本會計的特色,對財會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部分醫院的會計人員會計人員的素質基本上沒有能同時勝任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方面工作的素質,跨越企業及非營利性組織財會工作能力及經驗的也比較有限。最后,效果方面的問題。主要有三個層面的問題,一因為成本核算方面的不到位,部分醫院無法披露系統而可信的成本信息;二因為單純進行成本核算而缺乏對成本構架地分析,提供的會計信息對成本管理等方面的決策而言參考價值有限;三因為成本會計推進過程中沒有考慮優化各成本單元的組合和調整建議,沒有起到優化相關決策這個最有價值的作用。

三、新醫改境遇下推進醫院成本會計工作的主要要點

篇2

我校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后,在充分考慮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對原來的課程體系進行了整合優化。和舊版課程體系相比,新版課程體系具有更符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要求、保留了自己的特色課程、更具有時代特色和緊跟測繪學科發展趨勢等特點。

關鍵詞: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課程體系;優化

一、引言

工程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工程教育總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指專業認證機構針對高等教育機構開設的工程類專業教育實施的專門性認證,由專門行業協會、專業學會會同該領域的教育專家和相關行業企業專家一起進行,旨在為相關工程技術人才進入工業界從業提供預備教育質量保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國際通行的工程教育質量保障制度,也是實現工程教育國際互認和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的重要基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核心就是要確認工科專業畢業生達到行業認可的既定質量標準要求,是一種以培養目標和畢業出口要求為導向的合格性評價。《華盛頓協議》于1989年成立,現已成為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工程教育互認協議。2006年5月,參照《華盛頓協議》成員國的做法,我國正式成立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委員會,從此拉開了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的帷幕。2013年6月19日,我國被接納成為《華盛頓協議》預備成員。我校測繪工程專業于2013年申請參加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經過專家的評估和現場考查,最終通過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有效期為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2016年下半年,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委員會將再次對我校測繪工程專業進行評估。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師資隊伍配備、辦學條件配置等都圍繞學生畢業能力達成這一核心任務展開,并強調建立專業持續改進機制和文化以保證專業教育質量和專業教育活力。近3年來,我們一直按照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的意見對課程體系設置、師資隊伍配備、辦學條件配置進行持續改進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課程體系建設是專業建設的核心,本文將結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具體介紹我校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優化方面的情況。

二、舊版課程體系及認證專家指出存在的問題

該課程體系基本滿足測繪工程專業的培養要求,具有鮮明的特色,具體體現在:①作為地質院校開設的測繪工程專業,我們培養的學生應當了解地質方面的基礎知識,所以該課程體系包含了普通地質學、工程地質學基礎2門必修課以及固體地球物理學概論、工程物探、巖土工程監測、巖土工程、自然災害學原理、路橋勘測設計、土木工程概論等7門選修課,使學生能夠具有一定的地質素養。②注重實踐教學,不僅建立了全國一流的測量風雨實習場,較好地滿足了課間實習的需求,而且在課程體系設置上也開設了地形測量教學實習、攝影測量教學實習、大地測量教學實習、工程測量教學實習和GPS教學實習等綜合實習課程,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③注重培養學生數據處理的能力,所以不僅開設了計算機高級語言程序設計、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數據庫概論、數據結構等4門計算機基礎課程,而且安排了計算機高級語言課程設計和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設計2門綜合實習,并且還開設了測繪程序設計基礎課程,使學生的數據處理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正是由于上述鮮明的特色,我校培養的測繪工程專業的學生深受用人單位好評,就業率一直在我校名列前茅。2013年工程教育認證專家在審核我校《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自評報告》的基礎上對我校進行了現場考查,在現場考查報告中認為我校測繪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存在如下問題:①邀請過部分專家參與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的修訂,但邀請的專家人數較少,代表性不強。②沒有專門開設地球科學概論、工程力學、工程制圖、計算機圖形學這四門課程,但其他課程有這些課程的相關內容,基本能夠滿足測繪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但工程力學、工程制圖等課程的相關內容相對偏少。③學校圖書館信息中心對全校研究生、本科生開設了文獻信息檢索公開選修課程,但該課程不能保證覆蓋全體學生。④支撐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課程偏少。

三、新版課程體系及其特點

2015年學校教務處組織我系教師對測繪工程專業培養方案進行了新一輪的修訂,形成了我校測繪工程專業新版課程體系.新版課程體系在征求了我校12個測繪企事業單位兼職教師意見的基礎上由全體專業教師經過多次討論修訂完成。與舊版課程體系相比,新版課程體系具有如下特點。1.該課程體系充分考慮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的意見。專門開設了地球科學概論、土力學、工程制圖、計算機圖形學等課程,使學生掌握了更多的工程基礎知識,使課程體系能夠更好地滿足測繪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新開設了文獻信息檢索課程,保證該課程能覆蓋全體學生,為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和不斷提高科學素養打下良好的基礎。增設了專業英語閱讀、科技論文寫作兩門課程,解決了支撐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課程偏少的問題。2.對原有課程進行了優化整合,保留了舊版課程體系的特色。繼續培養學生的地質素養,開設的地質基礎知識方面的課程有地球科學概論、工程地質學基礎、土力學、路橋勘測設計、土木工程概論、巖土工程監測等6門課程。仍然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保留了所有的專業綜合實習課程。在這里要說明的是,新版課程體系中實踐環節學分所占比例有所減少,其實所有的實習周數沒有絲毫改變,只是由于我校對實習學分的計算方法有所改變,由原來一周的實習算1.5學分改為一周的實習算1學分,導致實踐環節學分值下降,實踐環節學分所占比例當然也就下降了。繼續加強學生數據處理能力的培養,保留了計算機高級語言程序設計、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與數據庫、測繪軟件設計等理論課與開發和計算機高級語言課程設計、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設計等實踐課。3.新版課程體系更具有時代特色,緊跟測繪學科發展趨勢。新版課程名稱更具有時代特色,如測量學和數字測圖兩門課程整合成數字地形測量學,地籍測量與管理名稱改為不動產測量與管理,GPS原理及其應用名稱改為GNSS原理及其應用。“3S”技術各自不斷向前發展和不斷融合是測繪學科的發展趨勢,新版課程體系在保留了舊版課程體系中的地理信息系統原理、遙感原理與應用、遙感圖像處理3門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地理信息系統軟件與應用、遙感圖像解譯、地圖制圖學基礎、3S集成與應用、數字地球與智慧城市5門課程,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掌握測繪學科知識,了解測繪學科最新的發展方向,使學生更好地儲備工程單位所需的專業知識。

四、結語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不是以最終通過為目的,而是要各高校相關專業認真對照認證標準,尋找專業建設中的不足,建立基于反饋的持續改進機制,緊跟專業和行業發展趨勢,提升專業教育水準。我校測繪工程專業在通過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的意見,不斷整合優化課程體系,為下一次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注重專業的多樣性和個性化特點,我校測繪工程專業整合優化課程體系時保留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另外,新版課程體系更具有時代特色,緊跟測繪學科發展趨勢,能更好地滿足測繪工程專業的培養要求。

作者:曾云 陳剛 吳北平 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信息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楊化超,張書畢,卞和方.以專業認證為導向的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構建[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4,(28):65-66,86.

[2]楊強,何立恒,鄭加柱,史玉峰.基于測繪工程專業認證標準的課程體系構建[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5,(01):77-80.

[3]仇建,陳賓賓,胡維華.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的網絡專業課程體系建設[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2):107-110.

[4]林健.工程教育認證與工程教育改革和發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2):10-19.

[5]韓峰,姚德新,英.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導向的測繪工程專業建設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5,(02):21-24.

[6]謝宏全,周立,焦明連,董春來.專業認證背景下的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優化[J].測繪工程,2015,(05):77-80.

[7]趙姝,劉曉曼,陳潔,張燕平.面向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計算機組成與體系結構》課程建設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5,(03):88-90,98.

[8]焦明連.專業認證背景下測繪工程專業建設研究[J].測繪科學,2015,(11):182-186.

[9]孔維華,曹俊茹,王殷行.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改革研究[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4,(01):73-75,82.

[10]馬會強,姜虎生,李爽,胡春玲,趙國崢.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J].科技信息,2014,(08):12,16.

篇3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是一所教育部批準成立、由重慶市教委主管的公辦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學校始建于1954年,有南山、學府大道兩個校區。美術系位于學府大道校區,軌道交通、公交干道匯集于此,航空、水路、公運、鐵路等多種交通出行方式可供選擇。美術系現有教師45人,其中高級職稱25人、碩士及以上學歷學位24人,有重慶市名師1人、市優秀女園丁1人、市優秀教育管理工作者1人;同時,在四川美術學院、美國馬里蘭州大學以及法國、韓國等聘有客座教授。現開設有美術學、美術學(中國畫與數字藝術)、美術學(插畫與三維動畫)、公共藝術、視覺傳達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空間藝術)、視覺傳達設計(時尚藝術)、美術學(應用美術)、藝術設計等專業及方向,現有在校學生1472人(其中,先后赴韓國交換學習學生22人,赴中國臺灣交換學習學生4人)。

美術系專業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充裕,師資力量雄厚。有專業教學場地面積15400平方米、實驗實訓室近2000平方米;有專業圖書、畫冊、期刊、光盤和軟件共計4000余冊(件);有校外實訓、實習、就業基地30余個;現有市(校)級教學團隊共5個、精品課程共6門,承擔了教改項目共25項,獲教學成果獎共11項;有學術研究、科研創新團隊共2個,承擔了市(校)級科研項目共近50項;教師的作品和論文參加市級以上展覽和公開發表近700幅(篇),獲省(部)級及以上獎勵近100項,教學論文等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20余項;教師申請國家專利10余項,主編(著)教材、作品專著60本(部),其中《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叢書》被全國20余所高校選用,共出版10萬余冊。

美術系學生作品在眾多省(部)級及以上專業競賽活動中屢獲佳績。學生參加教育部“全國大學生藝術作品展演”、“優秀畢業設計作品展”、“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中國環境藝術設計學年獎”、“中國美協‘未來之星’大獎賽”、“重慶•長江杯國際工業設計大賽”、“重慶•中國西部工業設計明日之星作品大賽”等賽事,獲獎共近60項、省(部)級獎200余項;同時,美術系每年都要舉辦“學生作品年度展”、“畢業作品展”、“學生社團作品展”等專業賽事,并組織學生參加重慶市高校服裝專業優秀畢業作品聯合展演活動,中央二臺、人民網、中國教育網、搜狐網、新浪網、鳳凰網、重慶電視臺、《重慶日報》等幾十家主流媒體先后進行了報道。

美術系學生工作以“抓常規、濃學風、重規范、強素質、促就業、創品牌”為主線開展工作。一方面,積極圍繞專業教學,著力培養學生專業思想和藝術素養,提升學生專業水平,夯實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正確引導學生爭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論、有理念、有理智的美術學子,促進學生情商培養和提升,拓展學生綜合素質,打造學生就業綜合競爭力。相當部分畢業生已成為廣告公司、室內裝飾公司的設計總監、項目經理和業務骨干,有的成為了基礎教育行業專家并多次在全國和市級美術教學競賽中獲獎。近幾年來,先后有數十名學生考取中國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的碩士研究生。

二、2016年擬招生專業介紹

公共藝術 [本科 非師范]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藝術設計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公共藝術設計的基本方法和實踐技能,能對室內外空間進行裝飾藝術設計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干課程:造型基礎、設計色彩、構成基礎、建筑基礎、數碼圖形處理(3dsmax、cad、photoshop)建筑制圖與測繪、手繪效果圖技法表現、工程概預算、工程材料與工藝、公共空間藝術設計、公共設施設計、餐飲空間設計、陳設設計、展示空間設計、住宅空間設計、公共景觀設計、辦公空間設計、裝飾雕塑、3d場景漫游、設計概論等。

就業崗位:畢業生可到建筑和規劃部門、各類設計院所、專業設計機構等從事公共空間、商業空間、住宅空間以及園林景觀等設計工作,也能從事相關領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美術學[本科 非師范]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美術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藝術創作和美術教育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干課程: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藝術概論、透視與解剖學、素描人物、色彩人物、色彩風景、雕塑、傳統油畫語言、油畫風景、素描人體、油畫人體、具象寫實繪畫語言、表現主義繪畫語言、超現實主義繪畫語言、照相寫實繪畫語言、綜合材料、綜合創意、當代藝術思潮、工筆花鳥、工筆人物、寫意花鳥、寫意山水、中國古代造型藝術考察等。選修教師教育方向課程:中小學美術教學論、課堂教學技能、美術教師公招應試技巧等。

就業崗位:畢業生能夠從事美術創作、美術教育、美術編輯、藝術機構管理,以及美術宣傳和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開發等工作。

視覺傳達設計[本科 非師范]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視覺傳達設計的基本方法和實踐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干課程:造型基礎、設計色彩、設計構成、電腦輔助設計、圖形創意、版式設計、商業攝影、插畫設計、網頁與界面設計、標志設計、VI設計、包裝設計、平面廣告設計、影視動態廣告設計、型錄設計、書籍設計、文化海報設計、設計概論、世界平面設計史等。

就業崗位:畢業生能夠從事廣告策劃與設計、印刷品設計、包裝設計、企業形象設計、商場商品陳列設計、網頁及新媒體設計、商業攝影及設計管理等工作。

視覺傳達設計(時尚藝術)[本科 非師范]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視覺傳達設計(時尚藝術設計方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服裝與服飾設計的基本方法和實踐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干課程:造型基礎、設計色彩、設計構成、計算機輔助設計、服裝工藝、服裝效果圖表現技法、服裝設計思維訓練、成衣設計、立體裁剪、服裝材料與面料再造、創意服裝設計、時尚攝影、針織裝設計、化妝造型、服裝展示設計、平面紙樣結構、服飾配件設計與制作、服裝設計概論等。

就業崗位:畢業生具備設計造型能力、市場分析能力、組織與協調能力,能夠適應服裝服飾藝術設計行業發展的需要,從事服裝、服飾品的設計、制作和營銷等工作,也能在相關時尚設計領域從事設計、制作與管理等工作。

三、2016年錄取規則

1.考生體檢必須符合教育部、衛生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的規定。

2.重慶市考生認可重慶市統考成績,其它省(自治區)考生認可我校組織的美術專業校考成績。

3.按綜合成績(綜合成績=文化成績÷文化成績總分×30+專業成績÷專業成績總分×70)排序,德智體美全面衡量,擇優錄取。

四、2016年招生計劃(暫定)

專業名稱

重慶

三校生

美術本科(非師范)招生計劃

備注

重慶

江西

山東

陜西

山西

福建

廣西

美術學

 

37

 

 

8-10

 

 

 

大一下期末可申請轉專業;重慶三校生限招服裝設計與工藝類專業。

視覺傳達設計

 

80

10-15

15-20

7-10

15-20

 

8-10

公共藝術

 

81

10-15

15-20

 

15-20

7-10

7-10

視覺傳達設計

(時尚藝術)

10

27

 

 

 

 

8-10

篇4

關鍵字:測繪工程現代測繪人才培養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必將充滿各種競爭,無論是政治、軍事的競爭,還是經濟、科技的競爭,歸根結底都是人才的競爭。高等學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別是要培養適應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學校肩負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開展專業教學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現代觀念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本文對高等院校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討,并為應用型測繪人才的培養提供參考意見。

一、現代測繪的內涵

從現代信息論的觀點看,測繪學是一門關于地球空間信息的學科。傳統的測繪受地面測量技術、時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產品主要是單一的地形圖和在地形圖基礎上編繪的專用地圖;它不能及時反映地球表面形態的變化,特別是大范圍或全球變化;其產品制作周期長,已不能滿足地區經濟和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多種需要。信息技術加快了人類社會的運行速度。測繪學是提供人類生存空間、自然環境及其變化信息的學科,它的學科內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如何界定測繪學的含義,已是世界各國測繪工作者所關注的問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際上將測繪學(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為一個新詞,以準確反映學科實質,Geomatics一詞由此應運而生。隨后,有關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國學術界主要是地學界成為熱門話題,由于對其含義理解不同,其中文譯名將它譯成。地球空間信息學。,已基本得到認同。不管人們對Geomatics的含義如何理解,根據ISO的標準定義和國際測繪聯合會(IUSM)對。測繪學。的定義,兩者的含義是基本類同的,只不過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間信息的范圍更寬一些。Geomatics更準確地描述了測繪學在現代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適應了現代社會對地球空間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點,因而發展和提高了測繪學的研究和工作領域,符合現代測繪學發展的實際。現代測繪工程的核心技術是空間技術,包括GPS、衛星遙感和航測,測繪的范圍從地面擴展到整個近地空間,加之通訊、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使地球空間信息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體系比傳統的測繪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適合于納入數字地球的理論和技術框架。隨著數字地球構想的實施,測繪學面臨一個歷史性的發展新機遇,傳統的或現代測繪學將以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學分支學科之林,以更強的活力向前發展。

二、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出現的問題

當前測繪工程專業在課程設置及目標定位中還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和矛盾。主要表現為:在課程內容整體設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不重視研究社會的需求,因人設廟、因人保廟的現象時有發生。在課程結構安排上表現出重技術課程、輕管理課程,從而導致學生畢業后適應能力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橋施工一線的畢業生。沒有很好地緊貼市場,國家經濟發展迅速與測繪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反應相對遲緩的矛盾仍然存在,適應社會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場經濟建設主戰場的技術應用型、復合型測繪人才沒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和目前專業框架、格局相對單一的矛盾。在中國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情況下,測繪作為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的一項先行性、基礎性工作,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技術性。面向21世紀,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北京申辦2008奧運成功、數字地球、數字中國、數字省區、數碼城市的建立、中國成功加入WTO、注冊測量師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測繪主體體制及運行機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對測繪市場及測繪教育帶來了空前發展的機遇,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具體來說,現代社會對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要求上,正從過去的技術型向市場技術應用管理型轉變。主要表現為:三個高技術的綜合運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公關能力、職業遷移的能力)、三大意識的形成(市場經濟主體意識、工程質量管理意識、國際競爭合作意識)。因此重視和加強對測繪工程專業應用性、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研究,提高測繪工程專業學生的社會競爭能力和適應能力更具有現實和長遠意義。

三、測繪專業人才培養措施在線

1.測繪學科研究的方向

測繪學科是采用各種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間對象的定位、描述和表達,動態變化與監測,并將所獲得的各種空間信息進行加工、存儲與處理,使之綜合應用于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科學研究、社會發展等各個領域中所形成的一門學科。測繪科學既是地球學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門工程應用學科,她服務于各種工程建設,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種民用工程、礦山工程、海洋工程、軍事工程、環境工程、生態工程等領域。

隨著空間和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測繪學科正在經歷著一場深刻的革命,并將成為一個重要的信息產業。面向二十一世紀,測繪學科的發展趨勢和方向是:測量數據采集和處理自動化、實時化、數字化、智能化;測量數據管理科學化、標準化、信息化、一體化;測量數據傳播與應用網絡化、多樣化、社會化、廣泛化。GPS技術、GIS技術、RS技術及其集成是測繪學科的前沿領域,也是未來數字地球的基礎。

2.注重課程設置

現代測繪科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空間信息,而以空間信息理論為核心的測繪學科,與地學、生態、環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關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系。現代測繪高新技術,往往是多種專業技術的綜合系統,只有將各類知識融匯貫通,構成有機的知識網絡,才能適應現代科技相互交叉、滲透、移植的特點。而傳統的測繪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專業性過強,學科領域單一,知識結構面太窄,特別缺乏相鄰的專業知識,這種知識結構顯然滿足不了現代社會的要求。因此為了培養應用型測繪專業人才,我們認為課程設置應根據目前的國情、市場經濟的要求,既要考慮測繪知識的系統性,又要兼顧學科的綜合發展趨勢具體應設置的主要課程如下:基礎及公共課:包括數學、物理、政治、外語、大學語文、文獻檢索、計算機基礎、計算機高級語言、計算機圖形學、數字圖像處理、技術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法律基礎、體育等。測繪專業課:包括測量學、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大地測量學基礎測量平差基礎、攝影測量與遙感、工程測量、測量原理及應用、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應用、地籍測量與土地管理等。相關專業課:包括城鎮規劃、自然地理學、采礦學工程與工業攝影測量、土建概論、數據通訊與模式識別。

3.注重工程意識和應用能力的培養

與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相比較,。應用型人才。培養途徑具有以下4個主要的特點:應用型人才的知識結構是圍繞著一線生產的實際需要加以設計的,在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等基本工作環節上,特別強調基礎、成熟和實用的知識,而相對忽略對學科體系的強烈追求和對前沿性未知領域的高度關注;應用型人才的能力體系也是以一線生產的實際需要為核心目標,以大工程為背景,在能力培養別突出對基本知識的熟練掌握和靈活應用,比較而言,對于科研開發能力就沒有更高的要求;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更加強調與一線生產實際的結合,更加重視生產實習這個教學環節,通常將此作為學生貫通有關專業知識和集合有關專業技能的重要教學活動,而對于研究型人才培養中在理論上給予特別重視的畢業設計與學位論文,則更重視與工程實踐地結合,或者用綜合實踐代替。應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識(求真務實、嚴謹規范拼搏進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為本、協調發展)地培養,建立科學的發展觀,能夠妥善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科學活動是認識世界地活動,工程活動是改造世界地活動,在工程活動中能夠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尤為重要。要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創新精神、增強其創新意識、激發其創新愿望、提高其創新能力,以便他們更好地與各自的專業相結合而創造地學習,即在學習中進行創造,在創造中深入學習,把自己培養成為富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人才。

4.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測繪工程專業同其它專業相比尤其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實踐是創新的基礎。應該徹底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實踐教學處于從屬地位的狀況,構建科學合理培養方案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必須為學生構筑一個合理的實踐能力體系,并從整體上策劃每個實踐教學環節。這種實踐教學體系是與理論教學平行而又相互協調、相輔相成的。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包含三個方面。第一,受實驗學時的限制,很多實驗不能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有充分的時間親自動手,因此,應增加實驗室的開放時間,讓每個大學生都能經過多個這種實踐環節的培養和訓練,這不僅能培養學生扎實的基本技能與實踐能力,而且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很有好處。第二,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綜合性、設計性、創造性比較強的實踐環境,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實踐環節應盡量與測繪單位的生產實際相接合。測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生產服務,因此,實踐環節必須要面向實際的生產應用,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教育部門與生產單位共同努力去創建一個良好的互動機制。

總之,探索對于測繪人才的一種合理的培養模式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測繪專業教育者應該從多個角度探索測繪人才的培養,為我國的測繪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新洲對21世紀測繪教育的初步思考[J]測繪通報,1999

[2]張曉川,等面向21世紀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J]交通高教研究,2000.

篇5

關鍵詞:RTK;坡頂線;坡底線;平面線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application of RTK technology in open pit mining and field measurement of acceptance,and analyzed the precision on applic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RTK technology has the advantages of intuitive and fast, real-time strong point error not accumulated, greatly reduce labor intensity of surveyors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results of mapping quality.

Key words: RTK; Poding line; slope of the bottom line; plane line

中圖分類號:TD17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3-0020-02

0前言

露天礦采剝場驗收測量的主要任務是:1)及時、全面地測量采剝進度并繪制成圖。2)按區域、階段平盤、工程項目、電鏟號等計算實際采剝工程量。3)在驗收測量圖紙上量取實際工程技術指標,如工作線長度,階段平盤寬度、采剝進度、采寬、采高、工作幫坡度、設計高程等。

這三項任務的重點是“繪圖”,即繪制采剝工程平(斷)面圖。有了這些圖,就能完成第(2)、第(3)項任務。同時圖的精度好壞直接影響第(2)、第(3)項任務的完成的好壞。因此,搞好采剝場驗收測量是露天礦開采的重中之重。

當前,露天礦的驗收測量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阜新露天礦采用經緯儀和光電測距儀的聯合進行驗收測量;神華準格爾能源黑代溝露天礦采用全站儀進行驗收測量;山西平朔煤礦采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進行驗收測量;霍林河煤礦采用RTK進行驗收測量。

現在,GPS測量技術己被絕大多數測量單位所采用。在礦區地質測繪中,采用GPS靜態測量技術施測首級控制,采用實時動態測量技術(Real Time Kinematic,簡稱RTK)施測圖根點和地形點,無線電干擾源少,精度高,速度快,不受通視條件限制,作業人員勞動強度降低,效率大大提高.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露天礦采剝場驗收測量概述

露天礦在剝離、采礦工作中,必須及時地測量采、剝工作面的位置,驗收采剝工作面規格質量,計算巖土的剝離量和礦物的采出量。這些測量工作,統稱采剝場驗收測量。

圖1-1采剝場平面圖

Fig5-1A stripping Plans

圖1-1B采剝場剖面圖

Fig1-1B stripping market profiles

1.1采剝場驗收測量主要對象

采剝階段的段肩、段腳、平盤(或稱工作面)是采剝場驗收測量主要對象(如圖1所示)。

圖1-2工作面剖面圖

Fig1-2 Face profile

這些對象都是空間直線和平面,要將它們反映到圖紙上,需要按一定密度采集碎部點,特征位置必須采集。

1碎部點分類

(1)坡頂點反映采場階段段肩的點位稱坡頂點。

(2)坡底點反映采場階段段腳的點位稱坡底點。

(3)平面點:反映采場平盤表面現狀的點位稱平面點。

(4)地質點:反映地質構造及煤巖交界線的點位稱地質點。

(5)機械位置點:反映驗收時主要機械所處位置的點稱機械位置點。

2反映主要對象的點和線

(1)坡頂線:同階段的坡頂點順次連成的線稱坡頂線。

(2)坡底線:同階段的坡底點順次連成的線稱坡底線。

(3)平面線:同平盤的平面點按一走的走向連成的線稱平面線。

(4)尖點同階段中坡頂線與坡底線交點稱尖點。

(5)并掌點:不同階段的坡頂線與坡底線交點稱并掌點。

上面的點和線的作用與地形圖中碎步點和等高線作用一樣,將采剝場現狀按一定精度用圖的形式反映出來。它們是采剝場驗收測量平面圖主要要素。

2采剝場驗收測量平面圖

外業采集的碎步點展繪到圖上后,按其性質連線,采場各階段坡頂點、坡底點、平面點、地質點、坡頂線、坡底線、平面線、等高線機械位置點等要素的集合,經編輯分幅整飾形成采剝場驗收測量平面圖(如圖3所示)。

圖1-3霍林河金山礦某采場驗收測量平面圖

Figure 1-3 Chinshan Huolinhe stope ore acceptance of a measurement plan

3碎部點的測量

用RTK進行地形測圖碎部測量可以不進行圖根控制而直接根據分布在測區的一些基點進行各碎部點的測量。安置好基準站并輸入必要已知數據(基點坐標、參考點坐標等)后即可進行碎部測量。

3.1作業依據和設備

1作業依據

作業依據主要:(1)有國家測繪局1992年6月8日《全球定位系統(CPS)測量規范》,(2)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部1989年1月制定《煤礦測量規程》, (3)項目合同書中有關的特殊要求。

2采用的儀器設備

采用的儀器設備有:美國天寶儀器公司生產的Trimb1e5700RTK基準站雙頻接收機1臺,Trimb1e5700RTK流動雙頻接收機2臺,繪圖軟件(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與霍林河露天煤業股份公司聯合開發)一套,臺式電腦1臺及相關通訊設備GPS接收機在作業前均通過檢測,性能和精度均達到技術要求。

3.2外業數據采集

1基準站架設

基準站架設在便于安置接受設備,視野開闊,遠離大功率無線電發射源和高

壓輸電線路,附近不得有強烈十擾接受衛星信號的物體等部位。還要考慮基準站電臺的功率和覆蓋能力,盡量布設在相對較高的位置,以獲得最大的數據通訊有效半徑。

2基準站設置

在己知點上架設好GPS接收機和天線,連好連接線,打開接收機,輸入基準站的WGS- 84系坐標或北京54系坐標及天線高。待電臺指示燈顯示發射通訊信號,流動站即可工作。基準站接收機接收到衛星信號后,有衛星星歷和測站己知坐標計算出測站至衛星的距離p真距,用觀測量p偽距與計算值比較,得到偽距差分改正數 偽距差分改正數和載波相位測量數據,經數據傳輸發射電臺發送給流動站,一個基準站提供的差分改正數可供數個流動站使用。

3流動站工作

通過手簿建立項目,對流動站參數進行設置,該參數必須與基準站及電臺相匹配,然后用至少4個己知點坐標進行點校正。流動站在接收到GPS衛星信號同時,也接收到基準站數據通訊電臺發來偽距差分改正,數和載波相位測量數據,這個過程所需時間一分鐘左右,流動站只要接收到5顆衛星和基準站信息,即可在短時間內獲取所測點位三維坐標。

4經點校正工作

流動站接收機可以實時得到所測點在當地坐標系下三維坐標。測量人員在能反映采剝場驗收測量主要對象的點(點間隔25m )上立測桿,輸入點編碼,保存數據,一個點位數據就采集完畢。

4驗收量計算

驗收量(采剝工程量)計算,可采用垂直斷面法或水平斷面法。下面具體介紹水平斷面法算量。

圖5-1為水平斷面法計算驗收量的示意圖,A1B1C1D1和A2B2C2D2分別為上期末和本期末的采剝終止線。設上平盤A1A2B1B2和下平盤C1C2D2D1的面積分別為和,上下平盤之間的平均高差為。則該采剝體的體積為:

式中,、可用求積儀根據平面圖求得,應根據平盤上各測點的平均高程求得。驗收量即可求得。

圖5-1為水平斷面法

Fig5-1 for the level of cross-section

method

5 RTK內業處理

5.1RTK數據下載

將外業采集數據通過Trimb1e Gecmatics Office軟件導入計算機。為了實現RTK坐標數據與繪圖軟件展點數據格式統一,進行如下處理:

1)應用Trimb1e Gecmatics Office軟件進行輸出數據格式自定義,具體格式是“點號,代碼,東坐標,北坐標,高程”。

2)用Trimb1e Gecmatics Office軟件實現與RTK測量手薄連接,把數據下載到計算機。

3)進行數據輸出,通過編輯將數據存為*. dat格式(繪圖軟件要求格式),實現RTK數據和繪圖軟件數據格式統一,為內業成圖做好準備。

5.2繪制算量平面圖

用繪圖軟件打開上月算量平面圖,啟用展點命令,將上述數據文件的點位展到圖上,連線、編輯成圖,完成平面圖繪制。

圖5-2霍林河金山礦5月算量平面圖

Fig5-2ChinshanHuolinhe Quantity mine plan in May

啟用“選擇采區邊界多邊形”命令,從算量平面圖上選擇一個范圍線,作為剖面的范圍,即實際算量范圍。

啟用“作剖面線”命令,在算量平面圖上,建立相應間隔剖面線,并形成本月與上月在該剖面線上的疊加剖面,經編輯后,自動計算出該剖面兩月間的面積。

啟用“計算采區煤巖量”命令,自動計算剝離量。

6精度分析

《煤礦測量規程》規定在相鄰兩測站上進行經緯儀視距測量時,必須有1―2個測量校核點。兩測站上測得同一校核點的點位偏差,在圖上不得大于士1.5mm,按1: 500比例尺算量平面圖換算成實地點位誤差為75cm;高程之差不得大于士0.3m。RTK測點的點位中誤差為士1.5cm―士2 cm,高程中誤差士3cm,大大滿足露天礦采剝場驗收測量要求。RTK測點的點位中誤差是相對露天礦首級控制點誤差傳遞較小。RTK技術不需通視條件,可以由首級控制點直接到碎部點測量,擯棄傳統的逐級控制原則,降低誤差累積傳遞。

7結論

通過利用RTK技術對露天礦采剝場驗收測量實踐,得出如下結論:

1作業效率高

流動站在每個碎部上的觀測時間僅5s左右,一般條件下,一臺流動站一個工作日可以采集250―300個數據。用傳統的測圖方法擊要20―30天的工作,用RTK技術僅用5天時間就可完成。

2人員少

RTK流動站僅需一人操作,基準站在設置好后自動運行,無需人員中間操作,緩解當前測量技術人員短缺局面。

3測量精度高

測量精度達到厘米級,完全滿足露天礦采剝場驗收測量要求,傳統方法無法與之匹配。

4點位精度分布較均勻

每個點的誤差均為隨機產生,不會像傳統測量一樣產生誤差積累,成果可靠。

5節省費用

用RTK技術進行測量,不需要布設工作控制點甚至首級控制點也不需太多,原先礦坑外沿至少有5―8個首級控制點(點位上需架設鋼標),現有2--3個首級控制點足夠,還不需要架設鋼標,節省大量人力物力。

參考文獻

[1] 李天和,關宗江,謝世杰RTK概論地礦測繪[J].2003,19(2)

[2] 丁文利,王懷念,黃良動態GPS(RTK)測量的精度分析地礦測繪[C].2004,20(2)

[3] 林和忠RTK技術的誤差分析和處理北京測繪[M].2005.4

[4] 李青岳,陳永奇.工程測量學[M].北京:測繪出版社,1995.

[5] 周立吾,張國良,林家聰.礦山測量學(第一分冊):生產礦井測量[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87.

[6] 張國良,朱家鈺,顧和和. 礦山測量學[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1.

[7] 呂秀建,胡維凱,溫善亞GPSRTK在數字測圖中的應用[C]地礦測繪.2005.1

[8] 王國祥,梅熙; GPS RTK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 [J];四川測繪; 2001年04期; 22-23+27

[9] 田佩俊,陳漢華. 礦山測量學(第二分冊):礦區建設施工測量[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88.

[10]Spatial analysis for underground pipeline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國際礦山測量大會第12次會議論文,中國阜新,2004.9,SCI收錄

[11]LemmonT.R.TheinfluenceofthenumberofsatellitesontheRTKGPSpositionsAustalianSurveyor.1999,6

篇6

[關鍵詞]機電類專業CDIO卓越工程師教育課程體系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3)08-0046-03

一、卓越工程師教育與CDIO的關系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國家宏觀的培養目標要求,其工作思路是借鑒世界先進國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經驗,創建具有中國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過教育和行業、高校和企業的密切合作,以實際工程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著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多種類型優秀工程師。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培養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系統的工程技術能力,尤其是項目組織、設計、開發和實施能力,以及較強的溝通和協調能力,體現了當今工程教育的國際共識。可見,CDIO人才培養模式和理念與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教育理念是高度一致的,而且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應該作為實現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基礎。

二、機自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要求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是典型的工科機電類專業,培養卓越工程師正是這類專業教育教學所追求的理想目標。根據近年來專業進行CDIO工程教育改革實踐取得的經驗,開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模式的探索具有更積極的意義,而且卓越工程師教育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要有具體的要求。

1.接受通用知識的基礎教育,具有扎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較強的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初步的經濟管理知識。

2.接受專業基礎教育,較系統地掌握機械制圖、力學、機械設計、電學、機械工程專業基礎領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3.接受專業基本技能訓練,掌握本專業必須的零件測繪、力學分析計算、實驗、測試、數據分析、文獻檢索和基本工藝操作等方面的基本實踐技能。

4.接受專業知識教育與專業技能訓練,具有本專業領域或方向所必需的專業知識,了解專業領域技術標準,相關行業的政策、法律和法規,了解本專業及相關學科前沿及發展趨勢。

5.接受工程意識與創新意識的培養與訓練,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理論、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參與生產、并具有基本的運行和維護能力,具有進行產品開發和設計、技術改造與創新的初步能力。

6.獲得綜合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具有較強的交流溝通、環境適應和團隊合作的能力,具有較好的組織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和服務意識,具有應對危機與突發事件的初步能力,以及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

三、課程體系改革規劃與實踐

課程體系改革始終是貫徹CDIO工程教育改革理念,落實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保證。

(一)調整兩課開設學期,優化課程布局

兩課是標示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重要課程,共有356學時,16個必修學分,一般集中開設在大學一、二年級,在限制每學期計劃學時的要求下,一些基礎性課程被迫后延,對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和訓練非常不利。本專業在CDIO工程教育改革實踐過程中,多方考察、學習,并與學校主管領導和教務處領導多次研究,做出了調整兩課開設學期的重大決定。將兩年完成的兩課主要教學任務調整為四年完成,即每學年開設一門政治哲學類課程,保證兩課四年不斷線:大一第一學期開設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二第一學期開設“中國近代史綱要”,大三第一學期開設“基本原理”,大四第一學期開設“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在兩課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課程內容的改革,重點教育和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在大三、大四學年開設政治課更有利于準備考研的學生學習和復習,大二調整兩課余出的學時由技術基礎課來遞進填補,優化了課程布局,為學生開展創新訓練提供了專業基礎,更有利于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

(二)公共基礎課程體現工程應用意識

英語課分層次教學,入學即可參加大學四、六級考試,通過者可以進入專業實驗室接受工程意識和創新能力訓練。

數學課教學內容與方式改革,在講述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教會應用數學理論進行工程建模的方法,數學中的實例應該以機械工程的具體對象為目標,使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感覺,激發其學習興趣。

大學物理課教學內容與方式改革,在講授物理知識的基礎上,傳授和訓練進行物理實驗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訓練觀察現象與數據分析的能力,為工程實驗奠定基礎。

(三)技術基礎課程培養工程意識

在大一第二學期新增開設機械工程導論課程,介紹機自專業的培養目標、教學計劃、學科發展、工程案例,為學生提供一個開發產品、裝備和系統的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的基本思維框架;勾勒出一個工程師的任務和職責,以及如何應用科學知識來完成這些任務的思維方法;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培養必要的個人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進行學為所用的工程意識的啟蒙教育。

改革機械制圖課程體系,增加三維圖形教學內容,將獨立開設的零件測繪教學環節融入機械制圖理論課的進程中,理論與實踐應用綜合在一起,同步進行,初步培養學為所用的工程意識。

機械原理和機械設計課程體系改革,將獨立開設的機械原理課程設計和機械零件課程設計教學環節調整到對應的理論課學期,將課程設計內容與理論課內容綜合在一起,同步進行。在機械原理或機械設計理論課開始之初,將課程設計的任務布置給聽課學生,并要求理論課程結束時完成課程設計任務。教師講授理論課時始終關注課程設計內容,督促和指導學生完成所講相關內容的課程設計任務,使學生邊學、邊練、邊用,理論緊密聯系實際,不斷建立學為所用的工程意識。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課程與原培養計劃比較,分別提前1個學期開課,以便為后續專業基礎課提供前期知識。

(四)專業課程增強實踐能力訓練

專業課程的改革方式是減少專業課的理論授課學時,大幅度增加實驗、實踐訓練學時,盡量將CDIO理念貫穿于課程教學中。根據培養目標、對主要課程及學時比例進行了綜合調整,構成如表1所示,其中單片機原理及應用、井下作業設備與工具和海洋石油裝備概論為新增課程,目的是增強機電基礎和突出石油特色;合計增加100個實驗學時、88個理論學時。取消了獨立的專業英語課程,設置兩門以上的專業課程采用雙語教學,從而保證學生專業外語應用水平;專業英語(64學時)和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96學時)后置余出的160個必修課程學時基本平衡了增加的專業課理論和實驗學時。

表1課程改革新增實驗學時課程列表

(五)課程設計實施CDIO模式

“機構分析創新設計”和“機電一體化系統創新設計”是東北石油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參加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試點,實現“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目標,為培養本專業學生的個人、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能力,產品、過程和系統的設計、建造和控制能力,而分別在大二和大三短學期新增設的2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環節。目的是為學生逐步獲得優良的工程素質和綜合能力(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善于合作)奠定基礎。

每個班分成6~7個設計小組,每個小組獨立承擔一個設計題目,由4~5人組成,自選組長,組長負責設計小組任務分配、組織管理和工作協調。每個小組提交一份設計報告和每個小組成員的個人工作過程記錄(手寫),并進行ppt匯報答辯。機構分析創新設計提交的設計報告包括:設計分析說明書、CAD 設計圖紙;機電一體化系統創新設計提交的設計報告包括:設計分析說明書、CAD 設計圖紙、控制原理圖、電氣回路圖、程序設計圖。

課程設計的考核方式進行了如下探索:

1.組長給定本設計小組成員的個人貢獻或成績排序。設計小組組長根據小組同學的個人貢獻、合作表現,按分差不小于2分給出小組成員個人成績,或給出小組成員成績排序。

2.指導教師組成的答辯組評定設計小組成績。答辯組根據每個小組設計總結報告撰寫的質量(結構層次、語言表達、分析計算、撰寫規范);設計圖紙的質量(圖紙完整、表達正確、符合規范);答辯過程表現(匯報講述、回答問題、PPT質量)等項目按百分制綜合給出該組設計的綜合成績。小組的答辯綜合成績為小組成員的個人成績中間值偏上。

3.指導教師還可以根據設計小組每個同學的平時表現(出勤情況、工作態度、提問情況)調整個別同學的個人成績,更好地維護公平性。

4.學生自評與團隊成員互評可以調整小組組長給出的成績排序偏差。小組成員自評主要考核學生的誠實性;團隊成員互評主要考核學生的公正性和團結互助精神。

(六)畢業設計實施CDIO模式

大四第二學期全部進行畢業設計,將畢業設計從13周延長至18周,有利于完整系統地實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

在畢業設計的準備、進行和總結的全過程中,對各個環節都進行嚴格把關。首先在選題上,采取指導教師申報題目,然后由教研室從中優選確定,保證工程實際設計題目占到80%的比例。將確定好的設計題目下發給學生,使學生有很大的選擇權利,在個別嚴重沖突的題目上,由教研室做適當調整。這樣做,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對畢業設計的積極性。

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把幾年中所學的理論知識綜合應用于工程實際,不僅鍛煉了他們分析研究問題的能力,而且增強了他們的工作責任感,從而使他們投入更多的精力;遇到疑難問題,指導教師能及時地給予啟發,并與之研究、討論,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對于常出現的問題事先講給學生,使其自檢、互檢,有問題及時修改,爭取交出一份質量較高的畢業設計答卷。

在畢業設計的最后階段,教師根據畢業設計的任務書對設計圖紙嚴格審查,杜絕在答辯時出現“設備無法安裝、機構不能轉動、機件互相碰撞、工件不能加工”等原則性問題。隨著畢業設計的完成,多數學生基本掌握了進行工程設計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并培養了創新意識,已具備直接服務于生產與工程建設的能力。在教師嚴格要求、認真把關下,學生完成較好的畢業設計可以直接轉化為生產力,經過近兩年的統計,學生的畢業設計經修改后直接應用于工程實際生產的占18%左右。

四、CDIO實踐總結

2010年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代表東北石油大學成為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模式第二批試點院校。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機自專業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逐步形成,對專業培養目標、培養方向、教學計劃、課程教學大綱、實踐環節教學大綱、課程教學體系等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與建設。

東北石油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已經分別在機自07級、08級、09級的部分課程和環節逐步開展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性實踐,完成了機電一體化原理及應用、數控加工技術、電氣控制技術、液壓與氣動、機械控制工程、石油鉆采機械等課程為載體的CDIO三級項目實施試點工作,都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并獲得了良好的經驗;機自2010級、2011級的人才培養方案已經融入了CDIO理念,并根據調整后的課程體系有序地進行全面實踐和總結;機自2012級、2013級的人才培養方案在CDIO實踐基礎上又加入了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新要求,正在進行著初步的實踐探索。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廣泛實踐有效促進了本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和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在創新實踐活動中,學生明確自己的發展目標,積極性、主動性非常高, 2010~2013年本專業學生承擔或完成 “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5項,發表科技論文10篇,獲得以“挑戰杯”為主的科技競賽獎勵30余項。

五、結束語

東北石油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在CDIO工程教育改革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和總結,逐漸積累了一些工程教育改革的經驗,基本建立起CDIO工程教育的實施環境,為培養一批工程意識好,實際工作能力強的優秀學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我們也在實踐中漸進性地理解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內涵,并逐步明確:CDIO工程教育與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理念是一致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宏觀指導方針,CDIO是具體實施模式和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顧佩華,包能勝,康全禮,等.CDIO在中國(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2]吳恭興,劉文白,張寶吉,等.基于CDIO模式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大學教育,2013,(9).

篇7

關鍵詞:地圖投影;地圖投影變換;GIS軟件

1 引言

地圖投影最初用于天體圖,方法很簡單,主要是幾何透視法。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類生活需要,地圖種類愈來愈多,對投影的要求也逐漸變高,促使其應用及其數學方法日趨完善。

隨著計算機制圖的發展,研究投影變換的理論和方法日益重要。在自動化制圖作業中,首先必須有數學模式才能進行投影變換作業。因為沒有兩種不同投影點坐標變換關系式,就無法編制出適合電子計算機變換要求的程序。地圖投影變換已經成為計算機制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 地圖投影概述

地圖投影就是實現將地球表面(橢球面或圓球面)表示在地圖平面上。

地圖投影的實質在于建立地球橢球面和平面之間點的一一對應的函數關系。設地球橢球面上的點用地理坐標(B,L)表示,而平面上的點用直角坐標(X,Y)表示,則由此得到地圖投影方程:

X=f1(B,L)Y=f2(B,L)

并且地圖投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投影變形。

3 地圖投影變換方法與實現

3.1 地圖投影變換的概念

地圖投影變換(Map Projection Transformation)主要研究從一種地圖投影點的坐標變換為另一種地圖投影點的坐標的理論和方法。隨著計算機地圖制圖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發展,研究地圖投影變換的理論和方法日益重要和迫切。其實質就是建立兩平面場一一對應關系。

兩個不同轉換面上點的轉換公式為:

X=f1(x,y)Y=f2(x,y)

式中,x,y為原地圖投影平面上需要變換的點的直角坐標;X,Y為新地圖投影平面上的點的直角坐標。f1 ,f2為定域內單值,連續的函數。

3.2 地圖投影變換的方法

3.2.1 反解變換法:根據原有地圖投影的方程反解出原投影點的地理坐標(經度和緯度),再代入新的投影方程中求得該點在新投影下的直角坐標,也稱為間接變換法。此投影方法嚴密,不受制圖區域大小的影響。

3.2.2 正解變換法:直接確定原有地圖投影下點的直角坐標與新投影下相應直角坐標的聯系,也稱為直接變換法。這種方法表達了編圖和制圖過程的數學實質,同時不同投影之間具有精確的對應關系。

3.2.3 綜合變換法:反解出原投影點的地理坐標之一,然后根據這一地理坐標與直角坐標之一相配合。通常是根據原投影點的坐標x反解求出緯度Ф,然后根據Ф,y而求得新投影點的坐標(X,Y)。它是反解變換與正解變換結合在一起的一種變換方法。

3.2.4 數值變換法:采用多項式數值逼近的方法,建立兩個投影之間的直接關系,進行投影點的坐標變換。數值變換法一般采用多項式來建立它們間的聯系,即利用兩投影間的若干離散點(緯線,經線的交點等),用數值逼近法的理論和方法來建立兩投影間的關系。這一方法主要用來解決原投影的解析式不知道的情況或不易求得資料圖和新編圖兩投影間解析關系式的情況。為了保證變換精度,應用這種方法一般不能進行全部區域的投影變換,而是采用分塊變換。

3.2.5 數值―解析變換法:數值變換法與解析變換法結合起來,采用多項式逼近方法,求出原投影中點的地理坐標,再帶入新投影解析式中求得新投影下的直角坐標。

3.3 投影變換方法的比較分析

3.3.1 常用變換方法的局限性

上述五種方法在處理兩種固定投影間變換時是可行的,但隨著地圖投影理論和計算機的發展,人們對地圖投影變換的需要已不止是局限于解決兩種投影之間的變換,同時盡量避免不同制圖區域對投影的變換的限制。在這種新的需求下,并不是所有方法都能完全適用。因為:

數值變換方法的局限在于不能反映投影的數學實質,同時為了保持精度必須對數據進行分塊變換,這將給計算機的處理帶來諸如如何合理進行地圖分塊,每塊大小如何確定等諸多問題和困難。

確變換方法可以較好地解決兩種投影之間的變換,但在解決多種投影間的變換時具有明顯的缺陷。假定處理具有N種地圖投影的投影變換,采用正解變換方為達到兩兩自由變換的要求,計算機中必須存在有n(n-1)種投影變換方式,這很明顯是不必要的,同時當需要新加一種投影時,程序中必須相應添加這種投影與每一種原有投影之間的變換方式,這樣不利于程序的修改和維護。

綜合變換法的局限在于并不是所有的投影都能夠通過地理坐標之一(如:緯度)和直角坐標之一(如:Y)的配合進行投影變換。使用這種方法處理投影變換問題必須對投影的種類進行限制。

綜上所述,數值變換,正解變換和綜合變換方法在處理多種投影間的投影變換時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反解變換方法卻能夠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3.3.2 反解變換的特點

1)它是一種解析變換,能夠投影的數學實質,沒有地圖區域的限制;

2)對于具有n種地圖投影的投影變換。計算機中只需保存n種有直角坐標地理坐標和n 種由地理坐標到直角坐標的變換方式,當添加一種新的投影時,也只需要程序中添加兩種對應的變換方式,程序的修改和維護量較小;

3) 反解變換也沒有綜合變換法對投影種類的限制。這也是目前大多數軟件采用反解變換方法處理地圖投影變換的主要原因。

但是反解變換不是萬能的,效率也不是總是最高的,反解變換法是針對原投影已知的情況,如果原投影方程式不知道而新投影方程式知道,則必須運用數值變換法或數值解析變換法。另外,如果所變換的兩種投影公式接近,兩種投影的正解變換公式容易求得,則運用正解變換方法比反解變換方法變換的精度更高,而且程序執行效率更高速度更快。因為用正解變換法省去了一個反解的過程,減少了誤差源,減少程序處理時間。

綜上所述,地圖投影變換組件主要以反解變換法來實現,對于沒一種地圖投影,都要給出其正算公式,但是,對于適宜用正解變換法的變換,還是用正解變換法來實現這種變換過程。對于原投影不知道的情況,則使用數值變換法或數值解析變換法。

3.4 地圖投影變換實現概述

3.4.1 常規制圖作業中的投影變換

通常采用網格轉換法或藍圖(棕圖)鑲嵌法來解決投影的轉換問題。

3.4.2 計算機自動制圖作業中的投影變換

計算機制圖技術的發展,可把地圖資料上的二維點位由計算機自動轉換成新編地圖投影中的二維點位,使地圖投影的變換成為一個簡單的問題。

3.4.3 投影變換過程

1)確定新投影及其參數這一步是根據投影變換的需要為地圖指定投影變換所要求的新投影及其參數。

2)地圖坐標投影變換根據新舊投影和相應參數,利用反解變換,將原有地圖投影下的地圖坐標逐點轉換為新投影的地圖坐標。其算法設計和處理的優劣直接決定了投影變換的效率,是地圖投影變換計算機實現的核心內容。

4 對常用GIS軟件中投影變換實現的比較

通過上述對地圖投影變換在理論上從其原理到實現以及各種方法的比較后,對國內外幾種比較典型的GIS軟件中地圖投影變換的比較分析后得出如下。

首先講述的是國內知名軟件Mapgis,有人把Mapgis認為是民族的驕傲。在Mapgis中把地圖投影變換作為一個獨立的子系統。它的投影轉換功能提供了構造經緯網,提取經緯網明碼數據,各種投影之間相互變換的功能。Mapgis中可以進行點,線,區文件投影分別轉換,利用屏幕采點投影可以直接查看投影后的值。還可以進行成批文件投影轉換。Mapgis的投影變換子系統為我們提供了高精度且全面的投影變換。但是在Mapgis實現投影變換必須要對投影變換以及參數的意義等有一個很清楚的認識,也就是需要扎實的地圖投影知識。

Arcview是美國ESRI公司的產品,美國ESRI是世界GIS領域的拓荒者,是當今GIS技術的領導者。Arcview作為一種桌面地理信息系統軟件提供了兩種投影變換模塊,一種是從地理坐標到平面直角坐標的變換,另一種是兩個平面場之間的變換。在Arcview中投影變換的實現操作很簡單,只需要正確選擇投影參數,投影變換自動實現,而且實現步驟很簡單。但是由于Arcview是國外軟件所以盡管ArcView提供了許多投影方式和橢球,但并不是所有的投影類型和橢球都有,像我國常用的高斯-克呂格投影及80坐標系所使用的IAG-75橢球就沒有。

美國Mapinfo公司的Mapinfo軟件與上述兩種軟件所不同的是它既沒有投影變換子系統也沒有投影變換模塊。它的投影的實現是基于修改Mapinfow.prj文件中的投影參數其中預定義了300多個地圖投影,以便于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地圖進行投影變換顯示。使用Mapinfo軟件投影需要明確了解各種參數的意義,Mapinfo軟件中還可以自定義增加投影類型。

5 結論

本論文講述了地圖投影變換的基本理論,總結了實現地圖投影變換的基本方法,并從原理到特點進行分析比較。在了解地圖投影變換原理及實現方法的基礎上,將地圖投影變換應用于GIS軟件中。最后比較描述了GIS軟件中地圖投影變換的實現特點。

參考文獻:

[1]楊啟和.地圖投影變換原理與方法[M].北京:出版社,1990.

[2]祝國瑞.地圖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3]張榮群.地圖學基礎[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2.

[4]田青文.地圖制圖學概論[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5.

[5]吳忠性,楊啟和.數字制圖學原理[M].北京:測繪出版社,1989.

篇8

關鍵詞: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海洋發展戰略;專業定位;課程體系

0、引言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不僅是人類全面認識、開發和保護海洋的世紀,更是培養高水平海洋科學人才的世紀。中國是一個具有漫長海岸線的發展中大國,隨著世界經濟逐步向海洋擴展,國內經濟發展、科學研究的重點也逐漸面向海洋,朝著海洋大國的方向加速前進。海洋事業的建設對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國防與國家安全、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綜合管理以及保證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3S技術(GIS、RS和GPS)的發展,傳統的海洋科學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如海洋衛星、各類浮標、海底觀測網和沿海臺站組成的全球海洋立體監測與數據獲取系統等,使得海洋數據以海量、實時、動態、多類、多源等形式產生,這種變化要求空間信息技術與傳統的海洋科學技術緊密結合,國內迫切需要面對海洋信息的各類專業人才。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是運用計算機軟件技術、通信技術,綜合研究空間信息數字化、網絡化、可視化和智能化的工程理論與技術科學,它將空間信息的各種載體向數字載體轉換,通過網絡通信技術加載到各個專業領域,支持各行業數字工程的實現,是一門集地理學、測繪科學、計算機科學、空間科學、信息科學和管理科學等多門學科為一體的綜合集成學科,具有多學科交叉的顯著特點。2004年,武漢大學首先開設并招收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的本科生。上海海洋大學根據國家海洋事業發展的需要,立足于上海的區位優勢,于2010年率先在上海市開設了“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由于該專業是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的特設專業,該專業并沒有指導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因此各開辦院校根據實際,結合服務國家、地方和行業的經濟發展,進行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和課程體系的建設。上海海洋大學根據國家海洋大國發展戰略和把學校建設成為一所海洋、水產、食品等學科優勢明顯,理、工、農、經、文、管等多學科協調發展,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教學科研型高水平特色大學的辦學目標,明確了基于海洋事業需求的“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的定位,進行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和課程體系的建設。

1、專業定位與特色

雖然在上海海洋大學開設“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之前,武漢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廈門理工學院、山東農業大學已開設了該專業,但在上海地區的高校還沒有設置該專業,特別是具有面向數字海洋特色的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已成為國家及上海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新的增長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海洋信息是國家未來海洋建設的重點,是國家的重要戰略需求。規劃中從戰略高度確定“推進海洋創新體系建設,提高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加強海洋科技平臺建設,提高海洋科技基礎能力”“加強海洋科技教育,培養海洋科技人才”。海洋信息學科是國家重要的戰略需求,在數字海洋建設、國家海域使用動態監管系統建設、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國家海洋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等重大海洋專項中有充分體現。海洋信息化是海洋戰略的優先發展領域,上海在這一戰略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作為唯一國家級“數字海洋”示范區,其學科研究和人才需求巨大。

上海海洋大學在借鑒其他高校“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建設基礎上,本著堅持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的建設方針,按照“聚焦、錯位、合作”的思路,構建一個具有海洋特色的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人才知識培養體系和平臺,為上海及長三角地區培養海洋信息技術人才,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為長三角地區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我們的專業定位為:面向國民經濟各行業特別是海洋領域數字化建設需要,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有扎實的軟件工程基礎與復合知識結構,具備大型數字工程設計和管理能力,能夠對海洋、城市、農業、社會、經濟等各類信息進行數字化的處理、網絡化的傳輸、可視化的表達、智能化的決策的復合型人才。

2、專業培養目標

根據專業定位和特色,學院制定了相應的專業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創新意識,具有信息管理基礎、海洋信息技術理論基礎、計算機科學和技術基礎以及應用能力,較好地掌握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海洋大數據處理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等方面的知識能力,能適應海洋信息管理和開發以及其他企業、科研單位等部門從事海量數據庫、海量信息處理以及GIS系統分析、設計、開發和評價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①掌握海洋信息技術以及大型數據庫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②掌握海洋地理信息系統以及相關的分析方法、設計方法和實現技術;③具有信息的組織與分析、檢索與查詢、傳播與開發利用的基本能力;④具有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⑤了解本專業相關領域的發展動態;⑥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及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研和實際工作能力。

3、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體系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付諸于實踐的橋梁,課程體系設計的立足點在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結合學校“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為使本專業能培養出掌握海洋空間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雙向人才,從而拓寬畢業學生就業和繼續深造的專業范圍,綜合考慮了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科學和技術、信息管理和海洋科學專業的專業建設和課程體系建設,我們制定了本專業的課程體系。將所有課程分為以下4種素質培養環節課程,課程地圖見圖1-4。

專業素質培養理論教學環節課程包括:高等數學、大學物理、離散數學、數據庫原理、數據結構、空間信息導論、數字工程的原理與方法、空間分析與應用、數字工程前沿技術、現代通信原理、程序設計語言A、網絡與分布式計算、軟件工程、人工智能、計算機圖形學、遙感應用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PS原理與應用、海洋技術導論、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空間信息分析理論與方法、信息檢索技術、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等課程。

綜合素質培養實踐教學環節課程包括:社會調查、C++課程設計、Java課程設計、空間信息應用基礎、數據庫課程設計、GIS系統開發實踐,Oracle數據庫實踐、畢業設計和論文。

社會價值觀及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環節課程包括: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人文與社會科學、自然與技術科學、名師講堂、“名師導航”系列講座。

篇9

關鍵詞:汽車制造工藝及裝備 教學改革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F416.471;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12-253-02

引言

《汽車制造及工藝裝備》是車輛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具有工程實踐性強及多學科知識交叉應用的特點,是我校重點建設課程之一。該課程面向即將在車輛工程及相關領域從事汽車設計、制造、試驗、研發、生產組織與管理、教學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或應用研究型高素質專業人才,設置了汽車制造系統概論、汽車零部件常用工藝方法、典型零部件制造工藝及裝備、汽車整車制造工藝及裝備、汽車制造新技術新工藝等主要內容。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首先結合近三年試卷分析結果,并向學生發放課程學習情況調查表,分析總結授課效果。其次走訪汽車企業及工程技術人員特別是畢業于車輛工程專業的員工進行座談,了解其對學科知識結構的認識和對工藝知識的需求。根據調查結果分析總結目前尚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課程設置內容

《汽車制造工藝》課程中很多理論知識與基礎課程(如機械制造基礎等)重復,而在整車制造四大工藝及裝備方面不夠全面,對汽車制造系統性也少有涉及。根據國產汽車結構不斷優化的需求及轎車產量占比約45%的實際狀況,以及汽車企業反饋的人才能力需求信息,該課程設置中某些主要教學內容已經不能滿足專業需要,應及時予以調整并更改教學大綱。

(二)教材與教學設施

急需與上述改革配套的新教材,以轎車制造工藝為主線,在層次上更為清晰、理論上更為系統和嚴謹、內容上更為新穎實用。此外,配套的教學模型、實物嚴重缺乏,學院僅有的三坐標掃描儀及車門焊接夾具實驗臺架功能有限,需要進一步擴展相應工裝以豐富實踐教學內容。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

該課程以理論教學為主。受汽車生產企業技術保密約束,公開的具體圖像和視頻較少,部分教學難點缺少視頻和動畫等多媒體技術的支持。對于專業基礎較差、空間想象力不高的學生來說,簡單的工藝方法尚能理解,但復雜抽象的裝備內在結構由于缺少客觀認識則很難掌握其工作原理。

(四)工程實踐環節

汽車制造工藝及裝備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由于技術含量較高的汽車企業大多是合資或外資企業,這些企業自身無義務接納學生實習,即使接受也得不到經濟利益甚至還會影響生產進度,更擔心學生違反紀律發生人身安全事故,這使得汽車制造工藝實習基地數量非常少,實踐教學難度很大。此外,由于汽車制造生產過程的高度自動化和生產裝備的精密化,學生在參觀性的實習中能學到實質性內容日益減少;某些技術和知識因企業保密制度使學生難以接觸或近距離觀察;學生在整個實習過程中只在車間參觀實習,缺少實際參與和演練。這些都使學生的積極性受到影響,實習效果達不到實踐教學的綜合性要求。

(五)考核內容與形式

該課程考核采用期末考試成績占比80%(考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原理)+平時成績占比20%(考查平時課堂表現、作業、出勤等)的模式,百分制;實習成績則主要考核學生的實習報告和實結的撰寫質量,5級分制。由于期末考試成績占比較大,很多學生平時不認真學習,到期末突擊復習死記硬背。這種模式不能全面評價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更無法合理考核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因此不能全面反映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

針對以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本校實際情況,依據車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總體建設規劃,確定課程改革基本思路。首先根據課程建設目標重構課程內容體系,注重本課程的安排及與其他課程內容的銜接;再依據學生學習認知的特點探索相應的授課與考核方法;同步開展相應教學資源的建設;改進實踐教學環節,強化實踐教學效果。結合重點課程建設項目推動課程的教學研究與實踐。

三、課程改革內容及實踐

(一)課程設置內容的改革

汽車制造工藝及裝備內容廣泛,涉及多個領域。整體上需要將整個內容梳理成層次清晰的知識網絡,在保證本課程知識的系統性同時兼顧與其他相關課程的關聯性。此外,實踐教學最好應同步實施而不是等理論教學完成后再實習。

如圖1,課程知識體系分三大部分,由概論、發動機和底盤制造工藝及裝備、車身制造工藝及裝備及內飾件和總裝配工藝構成。具體細節上對與機械制造基礎等課程相同的內容或刪或減,強化典型零件、補充非常規工藝;強化零件制造過程控制以及產品質量分析和判別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對汽車零部件及其整機的制造過程形成系統性、關聯性的思維方式和知識構架。

其中,零部件與車身制造工藝及裝備是課程核心內容,系統性及專業性較強,占用絕大多數課時。這部分內容在進行課程整體設計與開發過程中,需劃分學習項目并細化學習任務,并根據學習任務的重要性和難易程度,賦予每個任務不同權重。實踐環節則分為兩大部分,新增的、貫穿于零部件制造工藝中的課程設計及分散在車身制造工藝及裝備中的實習,與理論教學結合較緊密。最后根據課程內容體系重新修訂了教學大綱及修改教案,落實各環節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二)教材與教學設施改革

1.教材。根據上述課程內容,新編寫了《汽車制造工藝及裝備》教材。該教材較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現代汽車生產體系、汽車典型零部件的生產工藝和設備、整車制造四大主要工藝及裝備等,并單獨或在各章中介紹了汽車生產工藝及裝備的發展歷程、先進的整車和零部件制造技術及其發展趨勢等。每章所附的思考題和推薦閱讀書目有益于掌握和理解課程的重點難點內容,補充閱讀資料有助于擴展讀者的思路和視野。該書編者中有一直從事高校教學科研工作的教師和多年在汽車生產企業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也有兼具兩種經歷的作者。因此,該書主要特點之一是內容借鑒企業生產工藝文件,密切結合實際,有助于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使之進入汽車生產企業后盡快適應實際工藝技術環境、掌握工藝技能;特點之二是通過綜合分析大量相關資料,對汽車制造工藝、設備的一些概念和內容進行了重新歸納、闡釋和澄清,使其內涵更加準確;特點之三是跟蹤先進的生產加工技術,編入了相應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工藝,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教學設施。考慮學院現有條件,在三坐標掃描儀基礎上配套設計一種多功能夾緊裝置,方便使用和提高測繪速度。購置若干通用和專用夾頭擴展車門焊接夾具實驗臺架功能。利用快速成型機3D打印自行設計的連桿銑床夾具、曲軸軸瓦鉆模等相應工裝以豐富實踐教學內容。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

任課教師應具有一定實踐經驗,授課時以教材內容為主線,結合生產實際案例,生動而靈活的運用學科知識。因課時有限,不可能在規定學時內完成上述所有教學內容,所以講授時應突出教學重點,將非重要或簡單易懂章節改為自學,如汽車制造裝備發展歷史變遷、彈簧類和粉末冶金類及內飾件等。重點章節除思考題外,讓學生針對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撰寫一定篇幅的小論文。要求每個同學有不同的題目,通過查閱資料或者到實習工廠去觀察后獨立完成,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獨立學習能力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為了增強學生對該課程內容的直觀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新教材編制的多媒體課件,增加曲軸、箱體、沖壓、焊接、涂裝及裝配等視頻教程。

(四)工程實踐環節改革

如前所述,本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需要將工程實踐貫穿于課程教學,這對保證教學質量具有關鍵作用。可充分利用實習階段的有利條件,由單一的汽車制造實習拓展為涵蓋工藝裝備課程設計、汽車制造生產線參觀實習、汽車銷售4S店參觀等多方位的實習模式,重新整合汽車制造工藝實踐教學內容。其中,以生產線參觀實習為主,以課程設計及參觀汽車銷售為輔。

1.工藝裝備課程設計。采用團隊教學法,在階段理論教學完成后分組讓學生對一個具體的汽車零部件進行工藝分析及工裝夾具的設計和制作。首批以連桿和曲軸制造工藝為例,進行了連桿銑槽夾具和曲軸軸瓦鉆模等簡易工裝的設計嘗試,從優秀設計中選出代表性作品利用3D打印機成型。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基本掌握該課程的關鍵知識,初步形成工程意識。在此基礎上探討以學生為主體的創新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利用學到的知識參與創新設計大賽,提高學習興趣。

2.生產線參觀實習。參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核心要求,與校企單位合作,探討提高實踐環節質量的有效方法。這階段需適時結合課程進度和企業生產安排,帶學生到企業參觀生產線,具體內容為典型零部件的生產工藝和設備、整車制造四大主要工藝及裝備。在此環節中教師既是組織者也是實施者,因此,必須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和具有高級職稱教師應占據一定的比例,以保證實踐教學教師在層次、結構、數量上科學合理地滿足教學的正常運轉。鼓勵教授、資深教師、博士研究生參加實踐教學以及實踐教學工作。

3.汽車銷售4S店參觀實習。這階段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汽車制造后的銷售過程,同時了解不同結構、不同價格的零件在制造工藝方法上的區別與聯系。對汽車制造下游企業有初步的認識。

(五)考核模式與內容改革

1.考核模式改革。理論課考核采用過程性考核+水平性考核的模式。過程性考核貫穿學生的整個工作學習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和職業習慣;水平性考核主要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分期中和期末兩階段實施(1+1模式)。整個考核成績由階段考試30%+期末考試40%+平時成績20%構成。實踐環節的考核突出對學生能力的考核,以成果性考試(設計圖紙質量等)和結合實習報告現場提問為主,由組員互評、組長評價和指導教師評價三部分進行綜合評價。

2.考核內容改革。豐富考試題型,弱化對學生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的記憶性考核,突出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分析及應用。加強了中期考核力度。改進了平時成績考核的方式,弱化了考勤成績,突出對學生在知識整理、工藝設計方法、分析問題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促進學生的日常自學與階段性復習。在綜合題型中注重結合工程實際問題的應用。

3.建設試題庫。根據新教學大綱要求對原有試題進行調整,更新、補充和修改完善。豐富考試題庫,力求多題型、多層次。將考核內容以試卷形式形成教學文件。

四、結語

通過分析汽車制造工藝及裝備課程存在的問題,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環節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展開教學改革研究,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增強,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質量有所提高。目前,已將教學大綱、各章主要內容、教學多媒體課件、習題、閱讀書籍及影像資料等基本教學資料上傳學校網絡教學平臺,便于學生課后自學。教學平臺的內容將根據學生反饋實時更新,并隨著汽車制造工藝技術的發展不斷補充完善新知識。

參考文獻:

[1] 丁柏群,王曉娟.汽車制造工藝及裝備[M].北京:林業出版社,2014

[2] 楊仁華,曾東建.汽車制造工藝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思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0(03)

(作者單位:王曉娟,東北林業大學交通學院;朱禮貴,黑龍江東方學院機電工程學部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篇10

【關鍵詞】上海/地理學

【正文】

一、中國地理學的開先河之作

1858年(咸豐三年),英國人慕維廉(w.muirhead)所著《地理全志》由上海的江南制造總局出版。該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用中文所寫的地學文獻。慕維廉是英國傳教士,1846年來華,居住上海。他和洪仁軒有交往,曾到南京考察的政治、經濟、宗教。他的中文著述還有:《大英國志》、《天文地理》及《知識五門》。《地理全志》由“廣學會”發行,是適應維新運動而出版的科學著作。該書分上、下編,共十五卷,線裝木刻本。上編主要講地理,除總論外,分別論述亞西亞、歐羅巴、阿菲利加、亞墨利加、大洋群島等五個地域,“分文、質、政三等”論述。下編主要講地質,標題是:地質論、地勢論、水論、氣論、光論、草本總論、生物總論、地文論、地史論〔1〕。 將世界地理的知識介紹給了中國。之后,上海還陸續出版了《繪地法要》(著者不詳,金楷理、王德均譯,1875年江南制造總局出版)、《測地繪圖》(富路瑪著,傅蘭雅、徐壽譯,1876年江南制造總局出版)、《測候叢談》(著者不詳,金楷理、華衡芳譯,1876年江南制造總局出版)《測繪海圖全法》(華爾敦著,傅蘭雅、趙元益譯,1901年江南制造總局出版)等介紹西方地理學方法技術的著作以及《八省沿海圖》、《平園地球圖》(兩圖均為江南制造總局出版,年代不詳)等地圖。

1901年,在上海南洋中學任教的張相文編寫了《初等地理教科書》(二冊,上海南洋公學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初版)和《中等本國地理教科書》(四冊,上海蘭陵社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四月初版)。此兩書是我國最早的地理教科書,印行總數達二百萬部以上,為地理學知識在我國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貢獻〔2〕。

1908年,張相文著中國第一本自然地理學著作——《地文學》(地文學一詞來自日本,即自然地理學),由上海文明書局印發,至民國二年(1913年)已發行了第三版〔3〕。 作者鑒于當時一般的地文學著作不是譯自東洋就是西洋,故撰此書,“會萃各大家學說,博引旁搜,一切證例悉以中國之事實為本”,力求“親切詳瞻”〔4〕。 這在當時也是一個可貴的創舉。

張相文在《地文學》緒論中,一開始就說:“地文學者,地理學之精髓也。言地理必濟地文,其旨趣始深,乃不病於枯寂無味,而於他學科亦多互相關聯,如天文學、地質學、動植物學、人種學、氣象學、物理學、化學,莫不兼容并包,以為裨益人生之助。……于以統合各科,而蘄進于實用,此地文學所以為最重要之學科也。”此言時至今日仍有參考價值。

《地文學》一書,篇幅不多,全書共197頁, 附中西對照表長達13頁,附彩色圖十余幅。該書的特點主要有:

(1)內容分星界、陸界、水界、氣界、生物界五編。

(2)“參酌東西各大家學說”。如講到太陽系的形成時, 介紹了康德及拉普拉斯的星云說。

(3)對于舊地學家迷惑不解地許多自然地理方面的事物, 均能科學地闡明其形成原因與發展規律。例如,在講到片麻巖的形成時說:“原始界(太古界)巖石,層理清晰,乍見兒如水成巖,而其成分則為結晶質;又與火成巖無異,是為化形巖(變質巖),大抵受地下之熱力與壓力,使最古之水成巖,悉數融解,再為凝結,逐變為片麻巖。”

(4)重視聯系中國實際。“舉為例證,以本國為宗, 其為中國所無,或調查未晰,而于地文有切要之關系者,兼及他國”如講到地質時代各界、系地層時,就指出其在我國的分布,講到河口泥沙沉積時,則以崇明島為例而加以說明。

(5)“尤時時注意實用,如防霜、避電、培植森林、 改良土壤等,各舉其要,以為實地應用之資”。

二、活躍的地理學術組織及刊物

后,上海地理學的發展出現一段頗為繁榮的時期。除了繼續介紹國外地理學的知識和思想外,中國人自己的研究活動逐漸地活躍了起來,研究人員不斷增加,研究活動向有組織的方向發展。在這段時期先后出現“中華地學會”、“建國地學社”和“中華地理教育研究會”三個地理學術組織,并發行了《地學季刊》和《地理之友》兩個地理學術刊物。

1.中華地學會及《地學季刊》

中華地學會于1931年1月成立,由葛綏成(中華書局編輯)、 盛敘功(暨南大學教授)、李長傅(東方輿地學社兼暨南大學南洋文化事業部編輯)、丁紹恒(大同大學教授)、劉虎如(商務印書館編輯)等人發起,先后參加會員約80人,其中大部分系上海方面的會員,外地會員約20余人,分布在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福建、河南及遼寧等地。

該會成立后的主要工作是編輯出版《地學季刊》。1932年1 月創刊號出版,共刊載18篇文章,合計約20余萬字,由大東書局印行。“發刊詞”稱:“地學之宗旨,在于研究人地相互關系,使吾人于世界各處之風土人情,能詳釋其因果,尋求其系統,以明今后應如何改造之途徑。……同仁有鑒于此,組織中華地學會,以期交換知識,發展地學。內而國計民生,外而國際概況,俾有真確之認識。期有裨益于中華之建設,固意中之事也”。至1934年底,《地學季刊》一卷四期出齊,共80余萬字,此時由于印刷困難,1935年2月2日舉行第三次年會,討論季刊的繼續出版工作,并修改會章,改選職員,聘請丁文江、王云五、何炳松、竺可楨、金兆梓、翁文灝、費伯鴻、舒新城、為名譽會員,選舉葛綏成、李長傅、盛敘功、丁紹恒、顧因明、董文、楚曾、洪懋熙、褚紹唐為執行委員、葛綏成為總務主任、李長傅為編輯主任、褚紹唐為干事。《地學季刊》第二卷起改由學會自行印發,每期約15萬字,內容理論與實際并重,著重系統研究和現代趨向,至1936年底后又出版了四期,共約50余萬字,由上海中國科學公司總經售,各大城市均有特約代售處。

1937年抗戰開始,因會員分散,季刊無法繼續出刊,學會工作也告停止。至此,《地學季刊》共出刊了2卷8期,合計約130萬字, 刊載各類文章124篇(其中包括續載7篇,譯文24篇,如不計續載則為117 篇)。其類別為:1.介紹辯證唯物主義的地理學思想的論文6篇;2. 經濟地理及人文地理10篇;3.自然地理12篇;4.中國地理28篇;5.歷史地理(包括邊疆地理、地名學及地理學家)19篇;6.外國地理6篇;7. 地理教學9篇;8.游記及考察9篇;9.地方志17篇;10.書目及書刊評介3篇;11.國外地理動態及會務報告5篇。

三十年代的上海各種思潮都在此匯聚。當時上海地理學的領域中部分人士開始接受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并介紹新哲學觀點的地學刊物。這方面的文章計有楚圖南的“人文地理學的發達及其流派”、李長傅的“地理學研究的新階段”(2卷1期、2期)、“轉形期的地理學”(2卷4 期)等約10多篇。

楚圖南在“人文地理學的發達及其流派”一文最早介紹了新社會派的人文地理學的基本思想:“這個學派最先的淵源,當然要從嘉爾(即馬克思)算起,他的《資本論》的名著里已經提出了經濟怎樣為一切歷史建筑或社會建筑的基礎。由于經濟手段或經濟關系的變化,而歷史或社會也不能不隨之而變化。將這個原則應用于地理學上的問題,即人地相關的問題。于是發生了人類歷史的發展即人類文化的發展是自然契機(因素)規定了呢?還是社會契機(因素)規定了呢?據蒲列哈諾夫的意見,自然環境是最終的規定。但自然環境對于人類的影響,則以在自己的作用之下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為媒介而主要地影響人類,這便是這派人文地理學的最基本見解或根本原則。這個原則的最初應用,始于墨西尼可夫的《文明與歷史上的大河》,其方法和體系的大致規定,則始于威特福噶爾諸人的《地理學批判》。”李長傅在該刊二卷中連續發表了四篇介紹辯證唯物主義地學觀的文章。他在“科學的地理學的新轉向”一文中批判了當時流行的人地關系論后指出:“人地關系的缺憾,據威特福噶爾之說,陷于速成推理法,把人與地的中間項的勞動過程漏掉了,其結論是任意規定,雖有時正確,但常常半正確,甚至完全錯誤。要救濟這缺憾只有利用辯證法的唯物論”。他又在“轉形期的地理學淺釋”一文中認為:“正確的地理方法應是辯證唯物論,它應用于社會科學即唯物史觀,應用于自然科學即自然辯證法。人對自然的活動不是個人的而是集體的,因此發生人對自然、人對人們二種活動……,自然以勞動過程為媒介,才能在人類之社會生活中發生作用。所以,一切人文地理學的現象,其主動力不在自然、不在人類,而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該文還引介威特福噶爾的圖式,說明在不同社會制度下,勞動力、勞動手段和勞動對象的不同特點由此形成不同類型的人地關系,這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地理學的中心思想。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他們的文章不得不用隱晦的詞句論述,如資產階級為“布爾喬”,馬克思為“馬卡爾”、“嘉爾”等巧妙地躲避當時政府的審查。

《地學季刊》中關于中國地理方面的文章,李長傅的“中國地理區域論”(1 卷1期和3期)兩篇文章是比較系統的中國地理的區劃研究。前文介紹了中國各種地理分區(如張其昀、翁文灝、香川干一、葛德石、博克斯頓、洛克斯比的分區和田中季作的東北分區等),并加以評論,最后提出作者的意見,分全國為25個地理區。后文分為緒論和本論兩段。緒論歷述地形區(野田勢次郎、史密斯、李長傅)、氣候區(竺可楨、甘德樓)、生物地理區(鄒樹文、錢崇澍)等部門分區及綜合分區(張其昀、葛德石、香川干一及李長傅等)。作者將全國分為北部、南部、東北及西北四大區,26個分區,并論述了各分區的特征。以上兩文是我國三十年代較系統的地理區劃研究論文。

李長傅的“中國湖泊的研究”(1卷4期)論述了湖泊的意義、分類、成因、變動與人生的關系及我國湖泊的分布等。此文亦為我國早期系統的全國湖泊研究論述。

褚紹唐的“中國都市的地理因素”(1卷2期)對我國205 個較大的城市,從地理位置、腹地條件、水運和氣候條件及經濟基礎分析了我國都市的地理因素,為我國較早研究都市地理因素的文章。

《地學季刊》在歷史地理方面主要有楚圖南的“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2卷3期)。該文討論了歷史地理學的定義、發展史略、研究的重要性、有關的科學、歷史地理學與唯物辯證法、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目的等。作者還提出了必需以唯物辯證法的方法來研究歷史地理,同時指出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最終目的不僅是說明歷代疆域沿革,最重要的是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以歷史的地理因素或條件,來闡發中華民族、中國社會文化的發展的性質和發展的過程。

在地名學方面,葛綏成的“地名的研究”(2卷1期),論述了地名的意義、種類、構造、變化、同地異名及別稱、地名和國語、翻譯地名應注意的事項等等,是我國最早較系統的地名研究論述。李長傅的“揚子江名稱考”(1卷2期)指出在隋唐時即有揚子橋,揚子津之名,唐永淳元年(682年)曾在揚子橋設揚子縣, 揚子津揚子江之名已散于詩歌文章中。當時揚子江僅指揚州以南的大江。至1658年(順治十五年)馬尼刺大學教授d.f.navarette始稱中國最有名的大河洋子江, 意為“大洋之子”(son of ocean),后又譯為揚子江,并謂此江發源于云南。至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國使者馬卡尼(marcartney)至揚州,稱自此至揚子江巖約二英里,此后在國外的文獻中,遂多稱全江為揚子江。

關于地理景觀方面的論述,葛綏成的“景觀研究(1卷4期)論述了文化景觀、空中攝影、景觀綜合、景觀論等內容,主要根據日文材料,此文為我國介紹景觀論的早期論述。

此外,還有盛敘功譯介的日本黑正巖的“科學的經濟地理學”( 1卷1期、2期),德國威特噶爾的“中國農地的灌溉問題”(2卷2期)和“中國治水事業與水利事業”、丁紹恒的“中俄界約桌原委與邊防之危機”(1卷1期)、葛綏成的“十年來的中國疆域和政治區劃的變遷”(2卷1、2期)、褚紹唐的“中國地圖史略”(1卷4期)、 楚圖南譯的“近代地理測量及繪圖學之發達”(2卷2期)、何錫昌的“自然科學體系所見地理學之地位及其本質”(1卷3期)、張淪波的“地理科學之解釋及其代表作”(1卷3期)、周宋康的“地理環境決定論”(2卷3期)、葛綏成譯taylor.g的“環境和人種”(2卷 3、4期)等較重要的文章。以上說明,30年代上海中華地學會編輯的《地學季刊》站在時代的前列,起到了推動我國地理科學發展的作用。

2.建國地學社

建國地學社由盧材禾(社長、復旦大學教授)、樂漢英(上海藝術研究社出版部主任)、陳聞遠(南京朝報編輯)、盧毅(復旦大學教授)、黃望平(中華鐵工廠工程師)、莊國鈞(立達圖書公司經理)、王成祖(大夏大學文學院院長、圣約翰、東吳大學教授)、黃國璋(清華大學、中央大學、北平師范學院地理系主任)、陸承蔭(中華輿地學社繪圖組長)、蔣天任(蘇州中學講師)、申廣霆(暨南大學助教)12人發起。據他們向當時社會局申請備案〔5〕的理由稱:(1)集合地理學者,研究專科學術;(2)聯絡會員感情,增進工作效能;(3)協助政府推進地理教育,并研究地理建國方案,以為政府之參考;(4 )促進國民理解地理建國之重要,以養成正確之國家觀與世界觀。他們準備做的工作有:(1 )聘請專家編輯地理教材,地圖以及各種專門著作;(2 )計劃制作地理模型、儀器、照片,以應一般教學與普及之需要;(3 )對本國各區域作精密之實地調查(注重土地利用),出版報告;(4)舉行學術演講;(5)搜集地學資料,會員約30至50人。據筆者訪問當時活躍在上海地學界的現華東師大地理系褚紹唐教授和西歐北美地理研究所的錢今昔教授,該學會在上海雖未開展較有影響的活動,但當時的地理學工作者積極以地理學參加抗戰后國家重建的精神由此可見一斑。

3.中華地理教育研究會

1947年8月31日,中國地理學會在上海召集年會, 討論中學地理課程問題,因時間匆促,一時未能獲結果,乃推舉葛綏成、許逸超、褚紹唐三人負責召集上海中學地理教師作一討論。9月10日, 中學地理討論會在曉光中學開會,各大中學地理教師共二十九人出席,由葛綏成報告開會宗旨,許逸超講述地理學教育的趨勢。旋即討論地理教學實際問題,如教學時間問題、高中自然地理教學問題、高中本國地理區域問題、各省區域面積問題、外國地名譯音問題。討論結果由于問題頗大,需較長時間討論與研究,乃決定籌備上海地理教育研究會,推舉葛綏成、許逸超、王文元、邱祖謀、盧材禾、褚紹唐、陳爾壽、陳大森、朱jǐng@①琳九人為籌略委員。10月5 日上海地理教育研究會在市立育才中學成立,到會會員四十七八,會上洪紱先生作了中國省區改造問題報告,最后逐條討論章程并選定第一屆理監事。推舉翁文灝為名譽理事長、王成祖為名譽副理事長、許逸超為理事長、葛綏成、盧材禾等14人為監事,褚紹唐為總干事、葛綏成為總編輯、洪紱、丁錫祉等11人為研究委員。該會成立后為了使外地同行加入便利而更名為“中華地理教育研究會”,同時在國內各重要城市均進行組織分會。武漢分會由鄒新垓主持;北平分會由王成祖、李良驥二人主持;東南分會由李式金(廈門大學)主持;南京分會由孫承烈(南京中國地理研究所)主持,西北分會由馮繩武(蘭州大學)主持;昆明分會由王立本主持,貴陽分會由王鐘山(貴陽師范學院)主持;臺灣分會由任德庚(臺北師范學院)主持。中華地理教育研究會已成一全國性的地理學術組織〔6〕。 中華地理教育研究會“其旨趣擬本純學術之立場,探討新地學之真義,以效之方法,使達成教育之目的,并期待群策群力,搜輯地學之新資料,以謀有所貢獻于我國之地理教育”。〔7〕

中國地理教育研究會成立后,會務積極進行,1947年10月21日召開首界理監事會,并歡迎中央大學李旭旦教授由美國返國,開會時由李先生報告了美國地理教育狀況,并決定該會刊物名稱為《地理之友》,創刊號于1948年3月出版〔6〕。該研究會的主要活動是編輯出版《地理之友》。翁文灝在其發刊詞中稱:“地理研究對于國民思想,民族前途,以及人類文化等,都有莫大的關系。……我國科學地理師資的缺乏,教材和教法的欠當,是人所共曉的事,以至三十年來的地理教育,始終在非驢非馬的狀態中。……但補救之道不外兩點:一是普及地理教育灌輸正確觀念和知識;二是服務地理界的同志,要從今后下決心訓練自己,同時放棄一味室內埋首陳書的陋習,各就所在各地做實地考察。這樣時日一久,自有相當滿意的收獲。我希望‘地理之友’的同志,能負起這等使命!”

至1949年前,《地理之友》共出版兩期,第1 期文章有:許逸超“地理學的因素和原則”、洪紱“地理教育之目的”、葛綏成“記清代地圖學家鄒代鈞”、丁錫祉“地理基圖”、李震明“中國地形的區分”、楊景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領土之變更”、馬湘泳“錢唐江下游地形實察與今后潮汐之影響”、李震明書評“南海諸島地理志略”、任德庚“新生的菲律賓共和國”、褚紹唐“修正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草案意見書”、章生道“北行紀要”。第2 期文章有:劉恩蘭“我國疆土拓殖的地理背景”、王成祖“地理教材的適用”,劉德生“臺島地形隨筆”、盧材禾、秦華麟“臺北區域地理”、徐俊鳴“河南的地理形勢和軍略價值”、陳爾壽“當前我國水利建設的三大要務”、章生道“佘山地形考察”、唐永鑾“東北地理景觀”、秦華麟“〔新書介紹〕諶譯中國區域地理”、陳大森譯“剛果河之游”。許逸超在“地理學的因素和原則一文中認為研究地理的因素可分為兩組九個,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各占四個半因素。研究地理要根據因果原則、通論原則、分布原則。分布原則是地理學特有的原則。“地面上任何現象涉及到分布,就含有地理的意義。火山的原因和現象,個別敘述,地質的意味很濃,但尋求火山的分布,并問為什么地球上的火山帶要環繞著太平洋沿岸,這就是地理了。”很好地表述了地理學的特質。但文中也存在著當時地理學者將自然現象同人文現象簡單類比的問題,“至于我們中國,有人說是老而不死的一個國家;早晚能否大地回春很難推料。我們知道,這種由幼而壯而老而返老還童的輪回哲學,本是地形學的基本原則,今日人文地理的許多現象,也都可以引用了。”洪紱在“地理教育的目的”一文中提倡了地理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地理學為中學初級教育重要之一門,應使學生認識中國大好河山,無盡之富源,與我刻苦耐勞之人民,從而引起愛國愛鄉之念。學地理始知中國之偉大,其在世界之使命,并藉以明晰中國文化之地理基礎,以冀從因襲的,傳統的文化根基上,創造一個有意識的,合理化的新文化。在物質方面,由目前在崩潰中的傳統的經濟重建科學的技術的經濟,……。”李震明在“中國地形的區分”一文中闡述了中國地形的要點、分布、界線、幾種特殊的地形(黃土、赭色砂巖、石灰巖地形、沙漠)和五大地形區(青藏高原、蒙新沙漠草原地域、北部地域、中部南部地域、東北地域)。王成祖在“地理教材的適用”一文中講述了區域的順序、位置的意義、地形氣候的比較、分布范圍的確定、統計數字的應用、時事發展的詮釋、風土人情的影證、風景區的描摹、圖解的補充、中外地理的差別十個地理教材適用的問題。陳爾壽在“當前我國水利建設的三大要務”一文中論述了當時我國黃泛區的復興問題,yva (長江上游水利計劃)的夢想和南北兩大港口(北方塘沽港的繼續修筑和南方黃浦港的正式開辟)三大水利建設要務。在黃泛區的復興問題中提出“不僅是希望這個區域能夠恢復昔日的舊觀,并且可以將‘工業農’的理想在這里作為試驗,……”。它們反映了當時上海地理學和地理教育研究的水平。上海解放后,中華地理教育研究會繼編了一期《新地理之友》。1951年,上海地理學會成立,中華地理教育研究會逐并入其中,刊物停辦。

三、地理教育事業與地理學著作和地圖的出版

上海的地理教育在中國也是較早開始的。1870年,上海同文館開設了地理課〔8〕;1876年創辦的格致書院也開設有地理課〔8〕。1897年創辦的南洋公學也開設了地理課〔8〕,1899年至1903 年中國近代地學大師張相文在此教授國文與地理〔9〕。

1929年,大夏大學高等師范專科開設了史地組,后在文學院下設史地系。開設有人生地理、中國地理、外國地理、地理繪圖、地理教學法、自然地理等課程。主要任課教師有:葛綏成、李長傅、鄔翰芳、孟壽椿、王成祖等〔10〕。1931年,暨南大學史地系成立,先后開設了中國地理、歷史地理、地理學史、氣象學、地形學、經濟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政治地理、地圖學等課程。楚圖南、王庸、王勤@②、王成祖、姚明輝、許逸超、盛敘功、洪紱、王文元、褚紹唐、葛綏成等先后在此開課〔11〕。復旦大學在抗戰期間成立了史地系,其設立的目的是:“養成能獨立研究史地之人材”;“培養中等學院史地課之良好師資”;“灌輸全校學生以史地知識”〔12〕。開的地理課程有:中國地理、氣候學、地圖學、經濟地理、地學概論、人文地理、亞洲地理、美洲地理、歐洲地理、政治地理。任美鍔、葉粟如、顧頡剛等曾在此任教。〔13〕

這一時期,上海憑借其雄厚的研究、出版力量,出版了許多地理學著述,它們中較有影響的有:葛綏成編著《世界文化地理》、《地理數學法》、《中國近代邊疆沿革考》、《地形學》等書;李長傅的《人文地理學》、《地理政治學》、《轉形期的地理學》、《南洋地理志略》等書;盛敘功的《農業地理》、《交通地理》;丁紹恒的《近代本國地理沿革志》;張資平的《地圖繪法和繪制》;楚圖南的《地理學發達史》等書。地圖出版在國內更是一枝獨秀,大量的地圖出版機構(如世界輿地學社、東方輿地學社、大眾輿地學社、中華輿地學社等)出版了大量的地圖。其中《申報地圖》為我國的地圖出版做出了重要貢獻。《申報地圖》是上海《中華民國新地圖》和《中國分省新地圖》的習慣統稱,是上海《申報》為創刊六十周年而于1930年秋由丁文江、翁文灝、曾世英開始編繪的。它在地學上的貢獻主要是根據古今中外經緯測量成果,運用等高線,并采用分層設色法編繪,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它為我國地學所做的另一貢獻是為我國培植了地圖印刷力量。(原有人主張到日本小林又株式會社膠印廠印刷,印價較便宜,但丁文江等人最終確定在上海出版)。至1949年后,我國印刷質量較高的地圖大都由當時《申報地圖》培植起來的上海中華廠承印〔14〕。

解放前上海地學一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了從譯介到獨立研究不斷發展;研究力量從個體到形成組織;內容逐漸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地理教育較發達;地理出版興旺等特征。上海是我國近代地理學研究、教育和傳播的一個重要中心,為我國地理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子賢:《簡明地質學史》,河南科技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202至206頁。

〔 2〕林超:《中國現代地理學萌芽時期的張相文和中國地學會》, 會議資料,存河南大學地理系資料室。

〔3 〕張天麟:《張相文對中國地理學發展的貢獻——紀念“中國地學會”成立七十周年》,會議資料,存河南大學地理系資料室。作者為張相文堂兄弟。

〔4〕《地學雜志》創刊號:紹介圖書。

〔5〕上海市社會局第五科36組55號(上海檔案局全宗號6、目錄號5、案卷號1807,該資料現藏上海檔案館。)

〔6〕“中華地理教育研究會務概況”,《地理之友》1卷1期。

〔7〕“中華地理教育研究會緣起”,《地理之友》1卷1期。

〔8〕唐振唐:《上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91頁。

〔9 〕張天麟:“張相文對中國地理學發展的貢獻——紀念‘中國地學會’成立七十周年”。

〔10〕《大夏大學年鑒》民國十八年,藏華東師大檔案館。

〔11〕據華東師大地理系褚紹唐教授和西歐北美地理研究所錢今昔教授回憶。

〔12〕復旦大學歷史檔案第5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