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05 15:04: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鄉的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如果你來到我們村里,首先引起會引起你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齊的房舍,以及道路兩旁是那美化環境的小松樹,村里的主要街道和南北胡同都已經硬化,村里布置得相當整潔,你會親切的感受到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后,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里的治安情況相當好。經濟上的寬裕和生活上的安寧,使我毫不夸張的用了安居樂業來作為我村的第一印象。
在前幾年自從國家推行農業補助計劃以后,農民在種植糧食的問題上給解決不少問題,通過簽訂合作協議,村民可在第二年的夏天獲得去年的麥子款補助,其中包括農藥、化肥、種子等所需的費用都一包在內,減輕農民負擔。村里買了兩臺中型拖拉機,村里人可申請使用,在保證不損壞的前提下可以用來拖拉各種農家用品。再有村民自己購買聯合收割機,村委和鎮政府都給與適當的補貼,幫助村民盈利,現在的農家到處洋溢著歡樂的氛圍,畢竟,人們的日子富裕了,生活的觀念也改變了。
在醫療保健上,村民通過與醫院簽訂醫療合作協議,可享受醫療費用報銷,比如,有人得了重病,可憑保險卡到醫院獲得報銷費用,報銷費用達60%之多,醫療得到保障,村民就不用再為昂貴的醫藥費而發愁了。
在出行方面,村里人近80%的家庭擁有一輛手扶拖拉機,摩托車、電動車已經進入普通家庭,公交車也逐步往村里發展了。電話、手機、有線電視等通訊工具也是及其平常的用品,隨著數字電視的推進,不有線電視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生活的需求,不久村里就會看上高清的數字電視,這確實是當今農村發展的一座里程碑。只有電腦的數量在村里還是一個空白,極少數的農民擁有電腦,主要原因是電腦價格居高不下,還屬于高端消費,網絡的普及程度已處于低潮,這也將是村里發展的一個方面。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當天參觀村里的學校的過程中,把兒時的學校在一次展現在眼前。學校面積并不算大,大約20畝地,明亮的教室和和嶄新的課桌,與以前我們上小學的時候相比,足以令孩子們滿足。但與從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小學生所處的環境也有一些差別。想象著孩時的那種對學習的熱情和認真讓我深深的陶醉在童年的夢境中,想象著我們當時想要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識都學到手的沖動和熱情。
篇2
因為今年來家鄉的環境持續惡化,自然環境日趨嚴重,這些都給家鄉的群眾的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我們幾個提議創建一支環保隊。
主要目的:
1;對家鄉的生態環境開展調查
2;找出家鄉環境持續惡化的原因
3;在周圍鄰里間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4;為環保提一些可行性建議,希望對家鄉環境改善起到力所能及的作用。
2月10日——25日衛生情況調查:
(1);首先 ,我們在家鄉的主大街觀察了過往行人亂丟垃圾的行為且進行了適當的記錄。我們發現大部分人都沒及時把垃圾投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內,隨手亂扔的現象隨處可見。因此,在我們家鄉能真正愛護環境又能了解物品回收利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為這樣,容易導致家鄉主街道的環境衛生惡化,影響市容。
(2);然后,對一個主要河流深入實地調查。我們發現由于人們環境意識的薄弱,把不少的生活垃圾倒入了河里,河邊,使得主河流被眾多生活垃圾所污染。其中大多是一些廢棄塑料,生活廢品,污水,嚴重影響了河道衛生與清潔。我們也調查了解到由于家周邊沒有較大型的處理生活垃圾的場所,所以一些居民為了貪圖方便,便把垃圾丟到河里,使河中許多地方淤塞,河水也變色了。
2月10日——25日,在街區我們制作了一部分傳單,對居民進行一些環保問卷調查。
1;調查針對人群:15——65歲街區居民
2;調查方法:隨機調查
調查如下:選擇題
(1)你認為環保的目的是什么?
a.愛惜每一個生命(62%) b.保護生物多樣性(10%) c.與動植物和睦相處(10%) d.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滿足發展需要(18%)
(2)你最關心的問題是什么?
a.飲用水,空氣質量(10%) b.森林,土地保護,防止水土流失(34%) c.環境改善(16%) d.糧食蔬菜安全(14%) e.脫貧致富(16%)
(3)你對亂丟垃圾行為有何看法?
a.無所謂(5%) b.值得批評(89%) c.不關我事(6%)
(4)您覺得您周圍環境怎樣?
a.很好(9%) b.感覺還可以(31%) c.比較差(52%) d.很差(8%)
在收回的答卷中,我們發現家鄉居民的環境意識相對薄弱,對環境問題不是很關心。與此同時,我們向其講述了此次活動的目的,目標,讓他們認識到一些環境保護對自身及自己周邊的人,事的重要性,得到他們的支持。
由于我們環保小隊切身體會到了生活垃圾對家鄉環境所帶來的破壞,我們向當地有關環保部門提出了幾點建議:
1.政府及相應機構應在全民中開展整體教育,加強環保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居民的環保素質,樹立環保風氣,讓保護環境成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
2.大力宣傳污染的危害性。
3.多推廣環保活動,調動全民共創和諧美麗武岡。
(小結)本次活動讓我認識到:
1.環保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事業,政府,企業,公民缺一不可。
2.“團隊精神,共同合作”尤為重要。
3.預先準備工作在整個過程中的重要性。“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4.我覺得做一件事,只要你用心去做了,不管結果怎樣都是成功的。
篇3
關鍵詞:早期閱讀;影響因素;親子閱讀
中圖分類號:G6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36-0186-03
一、問題的提出
美國腦科學家格倫多曼博士認為,應對大腦頻繁、緊張、持久地施加刺激,閱讀是積極刺激智力發展的良劑,有利于開發右腦的潛力;閱讀是幼兒間接知識的重要來源,可以使幼兒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樂趣無窮;閱讀可以豐富幼兒的經驗,增添幼兒的生活感受,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兒童的興趣、性格、理想的發展與形成,都受閱讀內容的影響,對個性萌芽有重要作用;閱讀能力是學習的基礎,是幼兒為入小學做準備的重要方面;良好的閱讀習慣會陪伴和影響整個求學過程,使兒童終生受益,可見,早期閱讀對兒童的發展具有多元價值。
我園(此處指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實驗幼兒園,下文同)申報的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十二五”課題、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多維整合觀下的幼兒早期閱讀指導模式的研究》現已立項,為了給下一步課題研究提供準確的數據,在開展此項課題研究之前,根據我園早期閱讀的現狀,提出了從了解家庭對幼兒早期閱讀影響因素入手,針對家長對早期閱讀的認識、家庭閱讀環境的創設情況、親子閱讀活動現狀等進行了調查,以此為基礎分析家庭對幼兒早期閱讀造成的各種影響因素,進而幫助幼兒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家長制定更為有效的閱讀指導策略,同時為多維整合觀下的幼兒早期閱讀指導模式研究提供借鑒和數據分析。
二、調查的對象、方法和過程
對象:幼兒園大、中、小三個年齡段11個班,共308名幼兒。
方法:調查法、分層抽樣法。
過程:采用問卷調查,共發放 308份問卷,收回304份,有效問卷304 份,回收率98.7% ,有效率100% 。
三、我園幼兒早期閱讀家庭影響因素的調查結果統計和分析(下表中的數字為人數)
通過對調查統計數據分析發現,幼兒早期閱讀的家庭影響因素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長對早期閱讀的認識(如表1所示)
調查顯示:
(1)家長讀書量對幼兒早期閱讀的影響:48%的家長的讀書量每年達到5本以上,26%的家長每年讀3~4本書,20%的家長每年讀1~2本書,6%的家長一年基本上不讀書,讀書量大的家長對幼兒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2)家長對圖畫書概念的理解:42%的家長認為有圖的兒童讀物是圖畫書,52%的家長認為圖畫書是繪本圖書,這一統計結果說明大多數家長清楚“圖畫書”的概念,極少數家長理解錯誤,甚至不知道圖畫書是什么書。
(3)幼兒閱讀習慣的影響:49%的家長認為幼兒的閱讀習慣受學校和老師的影響最大,只有21%的家長認為是受父母的影響。
(4)了解“早期閱讀”理念的渠道:48%的家長是通過幼兒園了解到的“幼兒早期閱讀”的理念,7%的家長是別人介紹的,24%的是從幼兒教育書刊了解到的,34%的是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了解的。
以上結果反映出幼兒園在幼兒早期閱讀活動中,對家長起到了很大的引導作用,一年一次的“早期閱讀”的相關講座、“讀書節”活動,讓很多家庭認識了圖畫書,了解到了早期閱讀的理念,今后應該要加大“讀書節”活動的宣傳,使更多的家長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來,從而帶動幼兒進行早期閱讀。
2.家庭閱讀環境的創設(見表2)
(1)家庭中供孩子閱讀的書的數量:45%的家長能為孩子提供10~50本閱讀的書,只有 5%的家長提供的數量在10本以下。
(2)家長每年給孩子購圖書的花費:38%的家長每年能花費300元為孩子購書,2%的家長為孩子購書的費用一年不足50元,忽視了幼兒閱讀活動,不能滿足幼兒閱讀的需求。
(3)為孩子選書的結果顯示:62%的家長通過專家或老師推薦,有36%的是其他人推薦,30%是網上的熱門書,46%是按家長的想法選書,69%的家長是選孩子喜歡的書,說明大多數家長以專家的建議和幼兒的興趣為主為幼兒選購圖書,而且88%的家長首選的是故事類的書, 55%的選識字、認物類,40%的選手工制作類,家長們選擇的圖書的內容上大多數不以識字為主要目的,更多地關注孩子的閱讀興趣、智力的開發等,家長為幼兒提供的閱讀環境直接影響到幼兒的閱讀活動。
3.親子閱讀活動的現狀(見表4)
(1)喜歡閱讀的程度:從問卷上看,孩子喜歡圖畫書的程度大多數取決于家庭的閱讀氛圍,受父母閱讀習慣的影響。54%的孩子非常喜歡閱讀,36%的孩子喜歡,7%的孩子一般喜歡,還有1%的孩子不喜歡。
(2)陪孩子閱讀的人:80%是媽媽經常陪孩子讀書,24%的家庭是爸爸陪孩子讀書。半數的家庭能做到堅持每天親子閱讀半小時,能保證閱讀的有效性,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親子閱讀的形式:53%的是以家長讀為主,10%的是以孩子讀為主,18%是孩子跟著家長復述,這表明多數家長還是注重家長講述幼兒傾聽,沒有主動引導幼兒觀察,應該將更多的講述機會讓給孩子,將講述和傾聽融合運用,營造寬松的閱讀氛圍。
(4)親子閱讀的關注點:95%的家長看重以觀察畫面、理解故事為主,只有5%的家長以認字為主,這能看出現在的家長大多數都能正確理解親子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而不是識字。
四、我園幼兒早期閱讀的家庭影響因素存在的主要問題
1.家長對早期閱讀的重視程度不一。(如表3所示)在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家長問卷的分析中,我們對“家長每年給孩子購圖書花費的調查結果”用分層抽樣法對比了大班和小班的家長問卷,我們發現小班幼兒的家長對于早期閱讀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如大班幼兒家長,這正體現了三年來幼兒園開展的各種閱讀活動對大班幼兒家長的影響,在幼兒早期閱讀上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2.幼兒的家庭閱讀環境存在差異。調查中我們發現家長為幼兒選書時,以家長的意志為主,選書水平參差不齊。46%是按自己的想法選;有62%是專家和老師推薦;36%是其他人推薦;30%是購買網上的熱門書,只有69%的家長在選書時更多是考慮孩子的興趣和年齡特點,這正反映了每一個家庭為孩子在創設閱讀環境的時候、出發點不一樣,缺乏專家的引領和指導。
3.親子閱讀活動的形式和指導方法欠缺。從問卷中看,一是親子閱讀活動中,陪孩子讀書的80%是媽媽,只有24%是爸爸陪讀。曾有調查發現,孩子們最希望的是爸爸能陪著孩子讀書,父愛對孩子一生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爸爸的陪讀很有必要。二是在親子閱讀活動中,家長對指導孩子閱讀有時顯得束手無策,不能充分調動孩子的興趣,導致親子活動中幼兒感受不到閱讀的快樂,更談不上閱讀習慣的培養了。
五、策略和建議
家長自身的閱讀習慣和對“早期閱讀”理念的了解、為幼兒創造輕松的閱讀氛圍、和諧有效地親子閱讀形式直接影響著幼兒早期閱讀活動。作為幼兒園,家長的合作伙伴,我們應該針對調查中發現的主要的影響因素,積極探討幼兒的早期閱讀活動中,家園共建的有效形式、家長可以借鑒的閱讀活動指導方法、教給家長科學、正確的親子閱讀方法。
1.推廣幼兒早期閱讀的理念。園長推動幼兒園每年的讀書節活動,在讀書節活動期間,舉行各種各樣的兒童閱讀專場研討會和專家講座,向家長介紹幼兒早期閱讀的理念,宣傳早期閱讀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提高家長對幼兒早期閱讀的認識,了解早期閱讀的新理念。班級還建立了“家教書屋”,放置適合家長借閱的書籍,定期更換等,從而讓早期閱讀得以有效的推廣。
2.指導家長創設適宜的閱讀環境。美國教育家霍力斯?曼(Horace Mann)曾說,“一個沒有書的家,就像一間沒有窗的房子。”環境的創設在閱讀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會給幼兒帶來激情,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家庭應和幼兒園共同為幼兒提供一個自在、有趣、適宜的閱讀環境。首先為幼兒提供適宜的閱讀材料,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選擇適宜的圖書,建議以圖為主、形象豐富、生動有趣的圖畫書,能引發幼兒閱讀的興趣。其次是創設輕松、溫馨適宜的閱讀場所,如建立家庭小書屋,讓幼兒隨時可以駐足閱讀。
3.加強指導親子閱讀的方法。通過幼兒園讀書節、流動小書包、班級書屋、好書推薦等一系列活動,讓家長掌握一定的親子閱讀指導方法。一是親子閱讀的過程中,建議家長尊重原文,根據不同的讀本內容采取相應的提問方式及閱讀方法。家長盡量以追問的方式,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幼兒多觀察、多猜想,拓展幼兒思維,不要急于告訴幼兒答案。二是在游戲中閱讀。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家長要避免“功利心態”,把閱讀變成“識字教育”,這樣會過早地讓幼兒喪失自主閱讀的熱情。因此,家長要用游戲的心態和幼兒一起進行親子閱讀。三是聲情并茂的講述。幼兒無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他們很容易被一些有趣的聲音所吸引。因此,家長在講述故事時,應運用生動的語言、夸張的表情、形象的手勢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四是將圖書分成四大類:認知類、語言類、鑒賞體驗類、經驗整合類讀本。使家長能準確地根據圖書的內容判定圖書屬于哪一類讀本,并根據讀本內容采取相應的閱讀方法。五是把握閱讀時間。3~6歲的孩子,一般每次以20分鐘為宜,每天讀一個故事即可。親子閱讀活動若以輕松、溫馨的方式進行,如幼兒在家長的陪伴下,一邊欣賞幼兒讀物,一邊傾聽有趣的講解,一邊交流感受,這會使幼兒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滿足幼兒愛與歸屬的需要。親子閱讀的過程應該是一個讓孩子感受愛、體驗快樂的過程,閱讀對幼兒而言,首先是享受愛與快樂的過程,其次才是獲得知識的手段。
六、今后的研究方向
篇4
蘭崗鎮被譽為“西瓜之鄉”。西香瓜種植在蘭崗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規模、形成支柱產業也有二十多年的時間。這一產業發展給蘭崗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而今蘭崗人民的經濟收入如何,是什么樣的結構呢?圍繞這一話題,我引導學生選擇與社會、家鄉密切相關的主題“農戶經濟收入結構調查”,幫助學生體驗生活并學以致用,促進學生對自我、社會和自然之間的整體認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案例實施過程
(一)活動目標:
1 初步學會調查的基本方法,培養社會交際能力。
2 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
3 在調查報告的寫作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4 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家鄉的情感。
(二)活動內容:
1 確立活動主題,設計調查問卷的內容、形式。
2 組織學生利用問卷對全鎮九個自然村的一百多農戶2008年經濟收入結構情況進行調查。
3 對調查材料進行整理、歸納、分析形成結論,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組內和班級的調查報告。
4 交流展示:以報告會的形式對活動成果進行交流共享。
5 活動評價。
(三)活動準備:
本次活動的參與者是八年級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綜合能力,如與人溝通、采訪調查、對材料整理分析、語言文字表達等能力,因此,教師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指導:
1 了解社會調查的方法,設計調查問卷。
2 了解整理分析資料的方法以及調查報告的寫作知識。
3 了解與活動主題有關的經濟方面的知識。
4 全班按自然村分成四個活動小組,由小組長負責分配本組成員的活動任務,組織成員進行總結、交流。
(四)活動安排:
本次活動用一個月時間,課內三個課時。
第一課時組織引導學生確立本次活動的課題,幫助學生在主題允許的范圍內提出問題,自我論證,確立活動的方案,形成活動小組,分配小組成員的任務。課后學生深入村屯調查走訪,收集材料。
第二課時學生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分析研究,形成結論。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組內和班內的調查報告。課后學生準備成果匯報。
第三課時以報告會的形式對研究成果進行交流共享,并對活動進行評價。
(五)實施過程:
1 確立活動主題、內容和形式,形成活動小組,調查走訪,搜集第一手資料的階段。
在這一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做必要的專題講座,內容涉及的相關知識有:與活動主題有關的經濟方面的知識、社會調查的方法、調查問卷的設計、調查資料的篩選分析、調查報告的寫作等。重點是指導學生制定調查研究活動計劃、設計簡要而較規范的調查問卷、訪談提綱,為后面的活動掃除障礙。
調查問卷的設計是這次活動的主要環節。因此怎樣設計調查問卷是教師要指導的重點之一。根據活動主題,我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出調查問卷,然后我們再進行討論,最后設計一份調查問卷,打印發放到學生手中。
然后教師指導學生以組為單位,在小組長的領導下,設計本組活動方案、分配每個成員的活動任務、利用調查問卷進村入戶進行調查、獲得第一手材料,完成調查任務。
這一環節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人戶調查的方法,調查對象的選擇要全面,有代表性,不能以偏概全。獲取的數據要真實、準確。
2 調查材料進行分析、研究、整理歸納,形成結論階段。
這一活動過程,教師要時時關注學生的活動情況并及時指導,尤其是對學生篩選、整理、分析問卷的方法給予指導;并且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
各小組在組長帶領下對調查材料進行分析、研究、整理歸納,形成結論。最終形成組內調查報告。
各小組長通力合作,在老師的指導下,對各小組的材料進行整理、歸納、分析,形成結論。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本次活動的一份終結調查報告。
3 成果展示、活動評價階段。
表達和交流階段采用報告會的形式。各小組長對本次活動中小組的活動情況做匯報并由小組一名成員宣讀組內調查報告。最后由學習委員做本次活動的終結報告。
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也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組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的評價反饋。這一環節利用表格形式,采用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方法(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指導教師評價、家長建議)。將學生在活動中的各種表現和調查問卷、報告等活動產品作為評價他們學習情況的依據,注重對活動過程的評價,肯定學生的活動價值,使學生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案例與收獲
實踐活動對于八年級的學生難度并不很大,但真正運作起來。反映出來的問題也不少。這時教師的指導就很重要了。
這次活動的圓滿成功首先是活動主題的準確選擇。綜合實踐活動的資源就在我們身邊,就看我們如何去發現,去挖掘。蘭崗鎮以西瓜之鄉而聞名。西香瓜的種植也由來已久,西瓜種植也給蘭崗人民帶來了實惠。而以蘭崗中學為依托的西瓜協會對西香瓜的產業發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現在的學生,盡管在學校通過綠證課學習,了解了西香瓜的種植技術、產業發展的一些情況。但對家鄉的經濟發展特色并不太了解。因此,本次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設計,我就從學生身邊的生活人手,引導學生去思考:以西瓜協會為龍頭的各類協會組織對農民的經濟收入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科學技術在農民增收中有什么樣的作用等問題。引發學生探求的欲望,激發學生關注社會、關注家鄉的情感。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討論確立了活動主題。
調查問卷怎樣設計?根據活動主題,我引導學生討論:去年你家都種了哪些作物?收益怎樣?除了種地,還有其他方面的收入嗎?你認為還有哪些渠道可以增收?一石激起千層浪,各活動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紛紛設計出調查問卷,然后我們再把四組的問卷匯總、討論,最后形成一份調查問卷,打印發放到學生手中。
活動小組的編排有多種形式,考慮本次活動的內容及形式特點,我指導學生以村、屯為單位編排活動小組。這樣各小組學生對調查對象比較了解,調查對象的選擇也比較有代表性,調查活動又可以得到家長的幫助,容易獲得較為真實、詳盡的資料。當然家長的參與,也是活動順利進行的保障。同時,學生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員,學生的活動也直接影響著家庭成員的行為,也會帶動家長更多地關注和思考如何科學種田、怎樣發展經濟、如何致富等問題。
在家長的幫助下,各小組獲得了準確、詳實的第一手資料。如何對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分析,教師的指導至關重要。首先,教師要給學生講解問卷的整理、分析的方法。然后根據問卷的內容,具體指導學生整理、分析。對于數字處理,只需要選用適當的統計分析方法進行處理和分析便可;對于文字材料要分類計算;抽樣調查的數字統計要準確。怎樣把問卷的內容分析整理出來,形成一份可靠的材料是學生的活動難點。
篇5
相對于傳統的深度報道形式,精確新聞運用社會調查的方法,涉及面較廣,排除了個別的、偶然性的事件,更具有普遍性、說服力。精確新聞還運用量化的數字語言描述新聞事實,排除了記者主觀成見,使新聞更加科學、客觀,受到讀者的信任與歡迎。
調查報告是指調查者根據課題規定的目的,有意識地運用詞語回答的各種科學方法和手段搜集有關社會現象的資料,并由此進行分析、研究,最后形成以文字為主導,以數據、圖表等各種表現方法為補充,來說明社會現象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一種文體。
正是由于精確新聞版面語言與調查報告的相似性以及兩者都借助抽樣調查、統計分析等社會科學研究手段來做出“最終成品”,因此解析“精確新聞與調查報告之間的差異”成為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試從《新聞記者》的“新聞調查檔案(媒體調查報告專欄)” 與《中國青年報》“青年觀察”的差異比較中進一步探究我國精確新聞的特點。
“數字”新聞化
《新聞記者》(2004年5月) 媒介調查《傳媒人對“有償新聞”的看法――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調查報告》中關于“記者是否應主動淡化不利于重要廣告客戶的新聞”的調查數據分析:
“記者主動淡化不利于重要廣告客戶的新聞”。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新聞業,更多地是依賴廣告生存,因而一些廣告主在有些媒體逐漸擁有了控制權,一些媒體背離了新聞報道要客觀、真實的規律,成為某些利益集團的代言人,而不能完全履行其作為社會輿論機關的職責。在這個問題上,媒體的主要做法之一是主動淡化不利于重要廣告客戶的新聞。此次調查顯示,有33.7%的調查對象不同意這種做法,有54.2%受訪者態度不明朗,而有12.1%的受訪者則同意這種做法。從受訪者的職稱、年齡與問題的關聯來看,正高職稱和年齡45歲及以上者回答不同意的比率略高,達41.2%~42.9%。將這個問題與媒體類型關聯,得出的數據,回答不同意的比例為:電視臺30.8%、報社36.2%、電臺37%;與專業背景關聯得出的數據,回答不同意的比例為:邊干邊學35.4%、新聞大專31.8%、新聞本科30.6%、新聞碩士37.7%、有法律專業知識背景32.3%。
在這份調查報告中,我們讀到了科學嚴謹的百分比數字,而這些精確到小數點后個位的數字只是提供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新聞業,更多地是依賴廣告生存,不能完全履行其作為社會輿論機關的職責”這個問題上,“媒體的主要做法之一是主動淡化不利于重要廣告客戶的新聞”這樣一個結論性信息,總結出一個調查結果,不帶有調查發言機構任何的情感色彩與主觀意志。
《中國青年報》 (2004年2月17日) 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求學調查”為主題的《游走在城市的邊緣》――《打工子弟學校生存紀實》(上篇)引用如下材料:
“一份名為《流動兒童教育:逐漸進入視野的研究課題》的調查報告這樣描述說:打工子弟學校辦學者,是一個由形形人員構成的復雜社會群體,從大學生到文盲都有。其中很大一部分曾經在家鄉當過民辦教師或公辦教師,在114所學校中,有79所是他們辦的。其余的則屬半路出家,他們從包工頭、小販、廚師到菜農、建筑工、清潔工、保姆等形形的行業走上了辦學的道路。‘他們能夠涉足這個領域,是因為有著巨大的社會需求:流動兒童在北京沒有學上。對于他們來說,辦學是一種能帶來可觀收入的職業。’調查報告的負責人之一張守禮說。”
與前文的不同顯而易見,在這里,調查報告《流動兒童教育:逐漸進入視野的研究課題》的數據和結論用以證明報道中“流動兒童少年就學的簡易學校的設立條件酌情放寬后,打工子弟學校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使得上萬名孩子免于失學的同時,也讓各色人等都參與到辦學中來的現實。
“數字”本身量化了“打工子弟學校生存”緣起與現狀的真實,是作為精確新聞反映新聞事件的手段而出現在受眾的視野中的,為“豐富深度報道本身的新聞背景材料”服務。在材料中,數字遵循新聞寫作規律,是新聞表現形式的一部分,已經被“新聞化”了。
同時,調查報告中數字的運用增強了新聞的客觀性,避免了記者的主觀介入,讓受眾通過調查結果的分析、比較、總結等邏輯思維方式結合自己的價值標準思考新聞報道,從而得出自己的觀點和結論,“無聲勝有聲”地彰顯媒體導向。
受眾平民化
《新聞記者》(2004年2月) 媒介調查《受眾眼里的電視人――上海電視媒體從業人員社會評價調查報告》文章說明“調查報告的目的”:
“2003年10月1日,是上海電視臺成立45周年的日子。在上海電視事業走過近半個世紀之際,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特委托社會專業調查公司,組織了一次對上海電視媒體從業人員的社會評價調查,集中了解目前社會各界對上海電視從業人員在社會職能、職業道德、專業素質、工作成效等各方面的評價和意見,希望通過這樣的調查,有針對性地改進工作和強化培訓、教育。”
文尾結論處:
“對于如何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本次調查有一點很有啟示:公眾認為,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最重要的途徑,依次為社會輿論監督(37%)、制度建設(39%)、自我約束(20%)。除接受社會監督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可用,包括:強化行業管理組織(機構)的權威性,加大行業評議和監察力度;進一步強化職業道德制度,使之與專業標準相融合等。”“看來,上海的電視媒體在不斷提高節目質量、以‘內容為王’提升自身競爭優勢方面,還任重而道遠。這將成為我們下一步需要重點突破的工作目標和努力方向。”
《新聞記者》(2004年5月) 媒介調查《傳媒人對“有償新聞”的看法――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調查報告》最后總結:
“因此,我們一定要將新聞職業道德建設問題提升到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來認識,新聞單位及有關領導部門應探討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約束辦法,不能再讓今日之‘錯’釀成明日之‘害’”。
從調查報告《受眾眼里的電視人――上海電視媒體從業人員社會評價調查報告》中可以看出,該調查針對的是上海電視媒體,更確切地說,是文廣傳媒為今后工作的目標計劃制定所進行的,因此它的受眾是相對專業的媒介從業人員。在《傳媒人對“有償新聞”的看法――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調查報告》中,我們也可以在總結中看到調查報告針對“小眾”即新聞單位及有關領導部門提出的建議。
當然,不是每一份調查報告都會有如上明顯的訴求對象,但是調查報告因較強的程式化寫作――開頭比較詳細地介紹調查的背景、目的、方法、結論,接著逐條列出相關調查項目,包括詳盡的調查數據、圖標等等,最后總結出調查結果――而使其只能在小受眾范圍(包括專業人員、調查委托人等)內傳播。
《中國青年報》 (2004年1月4日) 《901個農村高中生的夢想》結語:
“901個農村高中生的夢想/理想,為我們展示了青年豐富的內心世界,我們從中看到了他們的喜怒哀樂,看到了他們對自我的期待、對社會的期待,對未來的期待。同時,它也是一只多棱鏡,折射出家庭、學校、大眾傳媒和社會,給青少年成長帶來的影響。正如研究青少年心理的澳大利亞學者艾克斯雷所說,青少年不論對未來持有何種態度,都不應被單純地視為世代差異現象,而應該被更認真地反省,此種現象或許不只反映了當代青少年的想法和態度,它應是更深遠地將當前社會或文化對他們所造成的影響,投射在他們對個人前途或社會發展的可行結構及機制之上。 青年與社會是相互建構的。也許,這901個農村高中生的夢想/理想,會令關心青年、關心未來的人們深思。”
不談報道中那些令人動容的調查數字、話語與實錄,光看這最后的結語我們也能感受到此次“調查?觀察”用“901個農村高中生的夢想”來引起“整個社會的深思”。精確新聞關注的主體是社會中的“平民”(即普通人),如前文所提及的《打工子弟學校生存紀實》中的“流動兒童”,他們受到了大眾的廣泛關注,在兩會上,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子女就讀問題成為了代表和委員們關注的熱點之一,安徽代表團的徐景龍等30多位代表就遞交了一份關于修改義務教育法,關注農民工子女就讀的議案。這是對精確新聞“受眾平民化”最好的詮釋和反饋。
即使報道關注的是如“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土地荒漠化成為最受當代青年關注的3大環保問題。其中,水污染問題以76%的獲選率高居榜首,即每4名受訪者中就有3名在關注該問題,成為最受當前青年關注的環境問題。此外,大氣污染問題和土地荒漠化問題也分別受到70%和66%的青年的關注。另外,垃圾回收利用(58%)、野生物種減少(52%)、臭氧層遭到破壞(51%)等環境問題受到的關注程度也都超過了半數。”(《我們的環境怎么了?》中青報 2004年2月1日)偏科學的議題,如文中所述,在柔化了數據、調查術語和表達方式的專業感后,適合媒體受眾閱讀理解和接受習慣的精確新聞,依舊體現了與調查報告截然不同的“大眾化訴求”的受眾特征。
結論微觀化
《新聞記者》(2003年2月)《上海大學生的信息需求及日報選擇》新聞調查檔案主要針對的問題是 “上海大學生每天接觸各類大眾傳媒的時間是多少?上海大學生期望通過大眾傳媒了解哪些信息?上海大學生平時主要閱讀哪些日報?大學生自費訂閱或購買日報?大學生選擇閱讀各種報紙的原因?”
“至少在大學生這個受眾群體,互聯網對電視的沖擊大于報紙。互聯網和報紙不但有娛樂和消遣功能,還有即時查找和提供資料等較強的助學功能,這大概是它們在吸引大學生方面勝過電視和廣播的重要原因。國際性、娛樂性、實用性和可讀性,是大學生在信息需求方面表現出的比較明顯的取向。在大學生對周報、雜志、廣播、電視和網站信息選擇的調查中,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到這種趨勢。《新民晚報》的信息量和實用性優勢十分明顯,均超過第二名10多個百分點,這也從一個方面解釋了作為一張大眾化市民報,《新民晚報》為何同時受到大學生讀者的青睞。特別值得重視的是,《新聞晨報》在時效性上排名第一,顯示出這份新生代報紙的沖勁,在信息量和實用性指標上,《新聞晨報》也都有不錯的表現,顯示出良好的發展潛力。”
媒介調查《傳媒人對“有償新聞”的看法――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調查報告》
“問卷上具體涉及了以下幾項問題:(1)記者是否可以為自己單位聯系廣告;(2)記者是否可以為自己的版面或節目聯系贊助;(3)記者是否應主動淡化不利于重要廣告客戶的新聞;(4)記者是否可以接受被采訪單位或個人的招待用餐;(5)記者是否可以接受新聞源單位或個人安排的免費旅游;(6)記者是否可以接受被采訪單位或個人的現金饋贈;(7)記者是否可以為企業擔任公關工作。”
“從上述數據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新聞隊伍的新聞工作道德狀況并不容樂觀,在職業道德行為的選擇上存在著嚴重的偏差。特別應引起注意的是,在上述幾個調查問題中,回答‘看情況’的比率都較高,這些人可能在思想上對是與非、對與錯的認識非常清楚,但一旦有條件或涉及自身利益時則往往會放棄道德原則,也就是說,這些人道德自律的自覺意識較差,對他們來說,有處罰分明的紀律、規定,營造一個廉潔清正的環境就顯得十分重要。”
從這兩組材料的問題設計與總結可以看出調查報告的結論特點,即給自己的“目標受眾”提供的是宏觀的階段性的全面客觀的調查結論,并力圖通過結論對受眾有總體上的指導作用:在《上海大學生的信息需求及日報選擇》中,它提醒報社,要在大學生中提高訂購率,除了信息量和實用性指標外,制定合理的價格和改進服務措施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后者則希望提升新聞職業道德建設問題的認識高度,新聞單位及有關領導部門應探討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約束辦法。
《中國青年報》 (2004年2月1日)《2004年最大的愿望:漲工資》結論:
“在剛剛過去的2003年,近90%的受訪者在工作和學習上都有所收獲。而在新的一年中,大家最大的愿望則是希望自己的工資能夠芝麻開花――節節高。”
后附“讀者心愿”(摘兩則):
“歐陽坤(廣西):由于工作需要,我已經五個春節沒能和父母團聚了,所以,今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夠回到家中,和父母度過一個團圓的2005年春節。”
“韓俊(山西):我和家人曾經都是SARS感染者,所幸的是,我們最終都戰勝了病魔,全家人完完整整地回到了家中。現在覺得,活著就是幸福,所以我2004年的最大愿望是希望家人都健康幸福地活著。”
針對“2003年的薪酬狀況?2003年什么事情最令你高興?2003年你在工作和學習上是否有所收獲?在2004年,大家又會有什么新的愿望呢?”等諸多問題,通過逐條問題的調查數據分析后,我們看到了從標題到報道的結論都選取了民意最關心的點“2004年最大的愿望:漲工資”,報道刊發時恰逢春節前夕,因此總結03年歲末的同時抓住大眾最感興趣的“04愿望”這個點引領全文,也可以給有關部門以啟發,后附的“讀者心愿”實在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小段子不長,卻溫情一片,使這篇精確新聞在客觀之外有了人文關懷。前文《我們的環境怎么了?――直轄市青年說越來越好農村青年嘆一天不如一天》的結論中體現出“中青特色”,抓住了“直轄市青年VS農村青年”的價值觀差異,引起青年對環境和自身的深思。諸多范例均體現出精確新聞不同于調查報告的“結論微觀化”特點,此處不再贅述。
篇6
關鍵詞:社區 美術教育 課程資源 教學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的《美術課程標準》明確地提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并指出美術的學習應“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反思當前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課堂缺少整體創新,學生缺乏對美術作品的文化背景的理解,審美觀察與思考停留在表層;而我們生活的社區環境中蘊涵著原生態的豐富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自由、人文的和多樣的美術教育空間。
利用社區美術資源,首先要明確什么是課程資源。課程資源不等同于教材和教科書,有學者將課程資源定義為“課程資源指供給課程活動并滿足課程活動需要的一切。它包括構成課程目標內容的來源和保障課程活動進行的設備和材料。”①我國課程專家吳剛平則將課程資源按其功能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兩大類。②按空間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課程資源是形成課程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社區,是一定地理區域內人們共同生活、學習、工作、棲息的一個有秩序的空間群落。由許多相互影響的附屬部分構成,是一個動的體系。
在基礎教育改革進程不斷推進的現階段,對于傳統課程資源匱乏的普通農村初中來說,對課程資源的再認識以及社區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重要性日益顯現出來。在此背景下筆者和同事開展了課題《初中美術教學中開發應用社區資源的策略研究》,對本地區的美術教學資源進行了初步的搜集整理和教學實踐研究,希望以此促進農村初中美術教學和教師的自我成長。
二、開發應用社區美術教育資源要把握的原則
(一)處理好課堂教學和開放性教學的關系
應用社區教育資源的美術教學場所因教學時間等的局限性,因此更多的可以“請進來”,在課堂教學中引進社區中的人、物或無形文化三類資源。
(二)處理好美術的學科特色與綜合性的關系
在社區資源利用教學中,原生態綜合的美術資源往往與社會知識、生活知識整合在一起,難免良莠不齊,必須認真甄別和選擇高質量的與美術學科聯系緊密的課程資源,避免上成語文或歷史課。
(三)要處理好美術課的人文性和視覺性的關系
在運用社區資源的美術教學中,既不能太偏重美術的人文性的解讀,把美術課上成歷史課,又不能拋開文化把美術課上成美術技法課。例如,筆者在上《民間剪紙》一課時引導學生了解本地民間剪紙中既有趨吉辟邪的傳統觀念,也有簡練秀美、萬剪不斷的視覺風格。
三、開發應用社區美術教育資源的途徑和策略
(一)通過美術課堂教學途徑,開發應用社區資源的策略
以美術國家課程教科書為基礎進行社區課程資源的開發應用,往往表現為對課程內容的延伸和拓展。如果說美術為主的綜合實踐活動是“走出去”,那么通過美術課堂教學活動途徑,開發應用社區資源就是“請進來”。筆者把社區美術教育資源歸納為“人”、“物”、“無形的文化”三類資源。“物”的資源:例如地區的特色工藝品、秀麗的自然風光、古鎮建筑、學校、地區特產、紀念館、博物館。筆者在上《泥塑》一課時,由于農村初中購買陶泥不便,于是我就帶領大家找到本地可用于雕塑的泥。如在筆者上的課題公開課中,就實地拍攝了本地優質資源博物館和恐龍園中的圖表,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人”的資源有:各類設計人員、藝術家、手工藝人、民間藝術的繼承者、流行文化傳播者。可以請進來的社區美術教育資源也包括“無形文化資源”:風俗習慣、歷史傳說、等。例如,筆者就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了多個本地傳說和習俗展開連環漫畫教學。只要我們對教材內容進行比較深入的解讀,提高課程資源開發意識,同時具備開闊的眼界和心胸,會發現可以吸納進來的社區資源異常豐富。
(二)通過綜合實踐活動途徑,開發應用社區資源的策略
在社區中進行的綜合型美術實踐課對學生意義,在于提供了人與社會、人與大自然親近的機會,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使學生在原生態的審美情境中欣賞、判斷、交流、創新,自由地快樂成長。
1.利用學校綜合實踐活動,進行開發應用社區資源的美術教學
對于校外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教師應盡量利用學校統一外出活動時進行。如筆者和另一位實驗教師就以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為依托,在07年組織了以美術活動和家鄉傳統文化的調查為主要內容的《水鄉古鎮南楊橋》綜合實踐活動、《家鄉的變遷》綜合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對家鄉水鄉古鎮進行調查研究,寫生、攝影和采風。
2.利用暑期學生小課題組實踐活動,進行開發應用社區資源的美術教學
在07年暑期,我針對社區中各種美術形態和文化傳統,指導學生開展了一次暑期調查研究活動。首先,是教師準備階段。我先對本地美術教育資源作了大量的收集和分類工作,還設計了《學生暑期課題研究指導方案》、《如何進行社區美術資源調查與訪問》,以及空白調查報告表格、空白調查問卷表格和學校介紹信。其次,是學生前期準備階段。我利用美術課對學生加以培訓,每班成立一個小課題組,并選出組長。在暑期調查開展過程中,學生按課題小組、確定采訪人群設計問卷、實施考察、測量、調查和訪問,寫調查報告等,在學校的兩個回校日,教師對學生的研究展開了檢查、交流和調整。暑期過后,各小課題組上交整理好的調查報告及其他成果,教師對課題進行整理總結和展示。經過師生努力,活動形成了多種作業成果調查報告、調查問卷及分析、攝影、書畫作品、剪紙和實物等。促進了師生對生活于其間的社區和對本地傳統文化和美術形態和知識的了解,也促進了學生的社會交往和解決問題能力。
(三)通過校本課程途徑,開發應用社區資源的策略
筆者主持了以美術活動和家鄉傳統文化的調查為主要內容的校本課程《水鄉古鎮南楊橋》的開發,對應用社區美術資源的教學研究成果予以了總結。圍繞水鄉古鎮楊橋的建筑、風俗、文化、環境編寫了校本教材,形成了應用社區資源特色的校本課程。
在研究實踐中筆者感到利用社區教育資源,教師要注意應盡量取得學校領導和其他老師的理解和支持,充分準備和合理的組織,對社區原生態的美術資源認真甄別和選擇,轉變觀念及提高理論、知識技能和研究能力。利用社區教育資源,指導學生從興趣點入手,使學生在社區這個綜合原生態的美術教學場所中思考、辨析、溝通、表現,從文化角度看,有利于學生主動地參與文化的傳承、交流和創新,從視覺藝術角度看有利于學生提高對生活中各種原生態的視覺藝術影像思考、解讀、辨析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范兆熊.課程資源概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篇7
調查內容:舊城區乞丐的生活狀況,以及他們背后的故事。
調查目的:通過對底層人民的了解來反映大良乃至順德目前建設的不足之處,從而更好地進行我區的現代化建設。
調查時間:xx年2月1日星期二下午3:00~6:00(即除夕前一天)
調查地點:大良舊城區繁華區(包括:東樂路、清暉路、華蓋路、鐘樓公園、青少年宮、華蓋市場、鳳山路的大部、藍天街、馬地街,詳見下面的調查報告)
問卷內容:
1、 被訪者的年齡、故鄉及受教育程度;
2、 被訪者不去打工或做生意的原因,以及被訪者對救助站的了解情況;
3、 被訪者的家庭狀況;
4、 被訪者乞討的時間,被訪者一個星期能討到的金錢總額,及被訪者對未來的規劃;
調查報告:
本次調查共涉及乞丐8人,收回有效信息6份.(有效信息均來自“常駐乞丐”)
1、 乞丐的個人信息
·8名乞丐的年齡分別為70、85、50、78、65、42,另外兩位一個大概30歲,另一個大概十歲。
·8名乞丐中有3個沒讀過書,2個上過小學(包括掃盲班),2個來自大學。
·8名乞丐中有3人來自河南,1人來自山東,1人來自北京,其余未知。
2、 乞丐的乞討狀況
·8名乞丐中有6人是“常駐乞丐”,另外2人是急事所需。
·8名乞丐中3人表示一周只能討到5元左右,3人表示一周能討到十余元,其余未知。
·6名“常駐乞丐”中,乞討時間在“一個月內”“幾個月”“幾年”的各為2人。
·6名“常駐乞丐”中,有3位表示未來(幾個月內)不會再繼續乞討,另外3人表示沒有改變生活的打算。
3、乞丐的分布狀況
(注:乞丐的流動性很強,所以分布情況不具有一般性,但總體范圍大致不變)
4、乞丐的家庭狀況
·6名“常駐乞丐”中,3人表示自己有家人,2人表示已無家人,還有1人不愿透露。
·3名有家人的乞丐中,2人表示家人不養自己,現在已經沒有聯系了;還有1人表示家人養不起自己。
5、 關于救助站及自力更生
·6名“常駐乞丐”5名年齡為50以上,已無力打工及做生意,其余未知。
·6名乞丐中,4名不知道“救助站”這回事,2名表示知道但不愿意去,因為自己能養活自己。
年齡
70
85
50
78
70
42
10
35
性別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女
男
類別
“常駐乞丐”
急事所需
學歷
無
無
大學
無
掃盲
小學
無
大學
家鄉
河南
山東
河南
/
河南
北京
/
/
家人
無
無
有
有
無
有
/
/
每周所得(元)
5
5
15
15
5
15
30(一天)
/
乞討時間
幾個月
幾個月
幾年
一個月內
一個月內
幾年
/
/
未來是否繼續
否
否
是
是
否
是
/
/
備注
有病沒錢治療
篇8
關鍵詞:區別保護;法定人出席;社會調查;審前羈押;緩刑適用
一、 權利缺失:區別保護
本文選擇的翔安區法院因區劃調整,成立于2003年,下轄四鎮一街,戶籍總人口32萬人。翔安區成立9年以來,借助明顯的區位優勢和優越的地理環境,經濟迅猛騰飛,逐步由經濟落后的島外農村地區成長為廈門市經濟發展最快、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新城區。伴隨著城區的發展,外來人口也在短時間內迅速增長,外來未成年人數量急劇上升。著名的社會學家杜爾凱姆認為,犯罪是社會變遷的代價。他認為在社會變遷明顯時,很容易出現“社會失范”的現象,從而導致違法犯罪行為的增多。特別是青少年,正處于身心尚未發展成熟階段,面對這種變化,極易產生心理上的迷茫。經濟、社會結構的巨大轉型導致翔安區未成年人犯罪數也逐年上升,研究該區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平等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下表為2011年—2012年該區法院在本地與外來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中適用司法保護措施的對比圖:
戶 籍 地刑事司法措施本地外來法定人出席率85%50%社會調查報告詳盡基本無審前羈押率45%87%緩刑適用率70%32%分析上表,我們可以看出:
1、在法定人出席率方面,外來未成年人明顯低于本地未成年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不少未成年被告人的父母及其他親人均在外地打工,并且工作地點分散,給通知到場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其次,有些辦案人員缺乏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意識,使通知外來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人流于形式。針對此,2012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270條明確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法定人必須出席,增加了未成年人的法定人到場的例外情形,規定了法定人不能到場的替代“合適成年人到場”。
2、本地未成年被告人大多有社會調查報告,而外來未成年被告人卻很少有。這是因為:第一,本地未成年被告人進行社會調查的條件比較便利,社會調查報告對于法官全面認清案情、公正審理案件具有一定的幫助,本地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會積極、主動幫助法院獲取社會調查報告;第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般都是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審理期限相對比較緊張。親臨其地去深入調查其成長背景、家庭狀況時間長、成本大,不具有現實操作性。而法院依程序寄出的要求外來未成年被告人成長地相關部門填寫的社會調查報告常常因為有關部門的相互推諉而得不到回復。第三,目前我國法律沒有對未成年被告人社會調查制度做出明確的規定,調查機構種類繁多、調查人員專業素質不高。
3、在審前階段,外來未成年被告人被提請逮捕的人數是本地未成年被告人的2倍左右。對外來未成年被告人普遍使用審前羈押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從替代措施上看,我國刑事訴訟法中只有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這兩種羈押的替代措施。因“監視居住”成本高昂,所以鮮有使用,故本質上只留下取保候審一條。而外來未成年人流動性強,居無定所,若是用取保候審替代羈押可能會影響訴訟的正常進行;二是從經濟條件上看,涉嫌犯罪的外來未成年人大多家庭經濟困難,且其本身又沒有固定的收入,根本無力交納幾千元的保證金;三是從執法角度上看,由于執法環境不合理,各地公安機關有效配合難度大,再加上法律援助律師參差不齊等原因,對一些無逮捕必要的外來未成年被告人適用強制逮捕措施常常成為無奈之舉[1]。
4、本異地戶籍身份的不同使本地和外來未成年罪犯在緩刑適用率上明顯不平等。原因主要有:第一,緩刑執行機構職責不清,難以形成監管合力。對于被遣送回家鄉的外來未成年罪犯,依然很難保證緩刑監督、幫教和考察的落實,對其是否會重新犯罪,是否會對社會再產生危害,法官都心存疑慮[2];第二,法律無明文規定,難以很好執行。對外來未成年緩刑犯如何遣送、如何進行監督、幫教和考察,法院與公安機關如何協調等問題均需要有立法的明確規定;第三,部分法官思想過于保守,難以貫徹挽救、教育為主的審判宗旨。由于自身對緩刑認識不到位,思想過于保守,擔心外來未成年罪犯緩刑適用的效果不明顯,因而在審判實踐中有意減少緩刑的適用。
二、權利的救濟:平等保護的意義
“無救濟則無權利”又作“救濟先于權利”(Remedy Precedes Rights)或“沒有救濟的權利不是權利”(A right without remedy is not right)。這一為英美法國家家喻戶曉的法律格言所強調的是,救濟對于權利實現的重要作用。如果人們關注權利的實現,就必須關注權利的救濟。
(一)法理學角度
先賢亞里士多德將平等視為正義的尺度,提出了正義的平等觀。他認為“正義是某些事物‘平等’(均等)觀念”,即正義寓于某種平等之中,平等是公平正義的基本內容。平等,是憲法賦予每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這樣的基本權利不應當因為未成年人的前面加了“外來”二字就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正如J·羅爾斯在其著作《正義論》中的經典表述:“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一種理論,無論它多么精致和簡潔,只要它不真實,就必須加以拒絕或修正;同樣,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和廢除。”在外來未成年被告人刑事保護措施的適用上,如何改變這種不平等的現狀成為亟需解決的一道難題。
(二)經濟學角度
傳統觀點認為,刑罰是犯罪“易感觸”的力量,無論是自由刑還是罰金刑,都能夠抗衡犯罪人頭腦里的強烈私欲。犯罪經濟學卻認為,刑罰可作為調整犯罪成本和收益的有效手段加以利用。在經濟學家們看來,犯罪與刑罰只是一個成本/收益或者說風險/收益的對比而已。任何一個犯罪人都是一個“理性”的計算者,在實施犯罪行為之前,他會將犯罪的預期成本與預期犯罪收益進行比較,從而決定是否從事具有風險的犯罪行為[3]。著名的刑法經濟學家波斯納將犯罪成本歸納為“機會成本、查獲幾率、懲罰的嚴厲性和其他相關變量”。對于本地未成年罪犯而言,司法實踐中,由于在審前羈押與緩刑適用等方面相較于外來未成年罪犯犯罪成本更低,這是否會變相鼓勵本地未成年罪犯繼續犯罪?如果對本地未成年罪犯更注重對其刑事司法措施的保護,本地未成年犯罪就會不在乎,滋生僥幸心理,認為犯罪有利可圖,即使受到刑罰處罰,也還有賺頭。相反地,外來未成年罪犯的相關合法權益被輕視了,他們可能就會產生橫豎橫的心理,服刑時百般抵觸,釋放后變本加厲地實施犯罪。
(三)社會學角度
刑事司法保護措施適用的區別對待,尤其是對外來未成年人審前羈押率高、緩刑適用率低,都嚴重影響外來未成年罪犯的再社會化。再社會化是指用補償教育或強制方式對個人實行與其原有的社會化過程不同的再教化過程。未成年時期最大的特點是身體的成長和心理的成熟,而心理的成熟是在社會化、再社會化的過程中完成的。在某種情況下,未成年罪犯通過再社會化,可以幫助他們忘掉舊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重新塑造出新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是生命中具有轉折意義的階段。如果僅僅是因為戶籍制度的差異就抹殺外來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平等保護的權利,那么實際上就是對于他們行為的消極反應,這非常不利于他們的再社會化改造,更嚴重的是,他們可能因此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 制度的完善:如何平等保護
在司法實踐中,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的限制,刑事司法保護措施的適用在外來未成年人與本地未成年人之間存在明顯的區別,然而法律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其根本意義在于平等保護每個公民的合法權益,故如何平等保護外來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至關重要,值得深入研究與探討。
(一) 法定人——不可或缺之人
外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人出席率低的原因眾多,在當前的模式下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恰好是醫治此癥結的良方。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是英國1972年創設的,后經引申發展其基本含義為:在審理涉及未成年被告人的刑事案件時,由合適成年人參與開庭審理,協助未成年被告人與司法機關及其他訴訟參與人之間的溝通,緩解未成年被告人的疑懼、不安、緊張等情緒,促進實施程序正當化,提升審理教育功能,以保障未成年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并增進社會安寧。我國、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都有關于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的立法。
關于合適成年人的選任,筆者建議:在外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適成年人選任上可以考慮律師到場制度。一方面,律師作為國家認可的法律從業人員,同時具備法律專業者和合適成年人身份,其在場可以避免未成年人陷入孤立境地,從而更有效地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而其自身權利的行使也受到《律師法》的保障;另一方面,與一般的合適成年人不同,律師作為法律執業者不僅需要遵循刑事訴訟法的要求,還受到律師法等法律、律師協會、司法行政機構等規章的約束,這從反方向確保了律師能夠忠實、勤勉履行其職能[4]。
(二)社會調查制度——必不可少之事
法國著名刑法學家安賽爾認為:為了正確處理案件,法官必須了解他負責審理的犯罪人,為此,必須對犯罪人的人格進行調查,調查應從“社會、醫學和心理”等方面進行。社會調查制度體現了刑罰個別化原則的要求,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審理中實施全面的社會調查制度,了解未成年罪犯的情況,有利于貫徹刑罰個別化的要求,對我國法治建設具有深遠的影響。筆者仔細分析各國社會調查制度,發覺德國少年法院的社會調查工作已日臻成熟,是值得學習的模板[5]。在我國的外來未成年被告人社會調查報告制作中,筆者認為可效仿德國制度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完善:立法上,首先要肯定社會調查報告的法律地位,明確其必要性。不允許以任何借口搪塞、拒絕為外來未成年被告人制作社會調查報告,這是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必經程序;其次要賦予調查報告證據效力,規范其證明程序。社會調查的價值目標就是保障未成年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因此,在法律條文規定不明的情況下應盡可能地朝著有利于未成年被告人利益的角度理解。故筆者認為調查員應當在法庭上接受詢問、客觀說明調查報告的制作過程以保證其證明力;司法上,一是建議在各地的司法行政機關下屬設立獨立的調查機構來負責社會調查報告的制作。二是建議規范社會調查報告的內容。通過對未成年被告人個人的家庭、學習、工作情況做細致、充分的了解(必要的時候可以訪問被告人的家長或是學校的老師等)并形成一個有固定格式內容的表格,再由調查員根據表格的資料撰寫調查報告的主文;三是嚴格限定報告制作的期限。對于委托出具社會調查報告的時間要有明確的規定,建議在扣除報告在途時間外給予10天進行調查及報告撰寫工作,規定超期或是違規出具社會調查報告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考慮賦予法院一定的監督權。
(三)審前羈押適用率高——不可不改之病
審前羈押是限制或剝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非常嚴厲的強制措施。現代法治社會奉行羈押是例外的原則,這是無罪推定和人權保障原則的內在要求。對于未成年被告人,更應當盡量適用能達到羈押的預期目的,又更為輕緩、對其侵犯更小的非羈押強制措施,即審前羈押的替代措施。美國特色的審前服務制度值得學習與借鑒。但是盲目抄襲發達國家的做法不見得有效果,必須摸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審前服務制度:首先,確定執行主體。由從事社會調查的專門調查機構在偵查終結之前提供未成年被告人的相關背景信息與個人具結等非財產性保釋條件的危險評估報告能有效地避免司法資源的浪費。同時,該專門機構的調查員還要對那些附加不同釋放條件而予以釋放在外的被追訴人根據其釋放條件情況制定相應的報告與執行計劃,以便監督確保被追訴人履行由法院決定的釋放條件;其次,明確決策主體。偵查機關將調查員制作的危險評估報告附在相關的卷宗材料中移送審查,由法官根據危險評估報告做出是否審前釋放的決定。對于法官的決定不服時,外來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人可要求召開聽證會或是向法律監督機關——檢察機關提出抗議;再次,增加替代措施。如偵查機關加強監控、以社會調查官觀護的方式代替羈押,讓社會調查機構發揮樞紐性作用等,形成多渠道的監控網絡與合力機制,從而盡量避免出現審前釋放在外的犯罪嫌疑人失控的風險。
(四)緩刑適用難——不可不變之題
對于未成年罪犯,適用緩刑具有特殊的意義:(1)有利于調動未成年罪犯自我改造的積極性;(2)有利于預防和減少未成年罪犯再犯罪;(3)有利于防止其身份“標簽化”,便于社會各方接納未成年罪犯,培養其社會性,創造條件使之重返社會[6]。因此,筆者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規范未成年人緩刑適用制度:一是規范相關法律規定,做到緩刑執行有法可依。針對現行制度的不足,法律應當對未成年緩刑犯的考察主體、考察內容、考察方式做出具體的規定,可以考慮建立外來未成年罪犯緩刑幫教辦公室,專門負責緩刑考察機關在外地的緩刑犯交接問題;二是統一緩刑執行場所,避免外來未成年緩刑犯執行難。探索建立集中、統一的未成年緩刑犯監督、幫教和考察基地,選擇具有一定規模、發展相對穩定的企業為依托,為未成年緩刑犯提供一些對技術和專業要求不高的普通工作崗位;三是增加緩刑聽證程序,減少法官自主裁量權。法院在法庭審理查明未成年罪犯犯罪事實的情況下,另行安排一次聽證會,組織相關人員作為聽證參加人,對于外來未成年罪犯是否能適用緩刑進行廣泛地交流、核實和論證并允許外來未成年人的合適成年人、律師對聽證結果提出異議;四是擴充緩刑制度的類型,增強緩刑適用力度。 對于罪刑較輕的外來未成年被告人考慮暫緩,同時配合使用緩刑保證金制度,若他們仍留在法院地生活則可要求他們定期向社會調查機構的調查員匯報生活、工作情況,以保證執行的效果。
早在100多年前美國憲法制定中,先賢就提出“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雖然我國刑事法律表面上并沒有直接歧視涉罪外來未成年人的規定,但是必須看到,法律在實施過程中產生事實上的不平等,使得對涉罪外來未成年人的平等保護難以真正得到落實。筆者希望通過本文的寫作,能夠讓外來未成年被告人的平等權益得到重視,滴水穿石,當全社會都形成對外來未成年被告人權益平等保護的風氣,平等也就指日可待了。
注釋:
[1]張臻.重慶沙坪壩:外來未成年“非監禁化改革”[J].檢察風云,2011年第11期:21.
[2]王金炳.試論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適用緩刑制度之完善——以福建省石獅市法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審判數據為例[D].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4:21.
[3]徐愛國.評析波斯納的《刑法經濟學理論》[J].政法論壇,2007-9(5):173.
[4]汪建成.論未成年人犯罪訴訟程序的建立和完善[J].(法學)專題研究,2012-1.
[5]黃河.少年刑事案件社會調查報告初論——以德國少年司法實踐為視角[J].研究生法學,2011-2月(1):180.
篇9
調查報告:大自然的警鐘
九八年那場洪水過后,(洪災,只是長江地區而言,而寧陽地區只能是稱之為降雨量比往年稍多而已),寧陽地區這幾年來一直比較干旱,尤其是夏季。夏季,對以長江沿岸地區的人們來說,要時刻做好防汛準備,而對于山東大部分地區來說,則是做好防旱工作。山東省境內的寧陽縣,曾是一個美麗的農業縣,由于最近幾年的干旱。寧陽縣各城鎮的糧食產量停留在98年水平甚至還有些下降。今年暑假走訪了最南的一個城鎮,發現干旱給他們帶來的危害著實不小,許多地方由于井水短乏,造成一些農業絕產。有一個沙莊村今年的受害情況就整個城鎮來說是中等的。那里的農田,干的崩崩的,用鋤,用鏟,都是十分困難的。人們從早到晚,不分晝夜。由于地下水短缺,從水井帶了流出的水量可以和茶碗里倒出的水相提并論,以往井里有水,不是太缺乏的時候,交易畝的大概用7,8個小時。用電大概有35良,可今年,澆一畝地14個小時還多。而電每小時大約4度。這種情況無疑是給人們雪上加霜,水流的地方,能有水澆地,多也罷少也罷,這還是比較樂觀的事,花錢多少不說。至少還有玉米吃。想那些無水之地的人們只能眼睜睜地看別人干。想象一下吧,天地間最大的悲哀莫過于此,游人曾夸張的說那些地方放一把火就可以讓整塊田著火。可以想象田里的苗都快成什么樣了?人們為了澆地,打了不知多少井/可是都沒有多少水。甚至是沒水。這樣的勞作,耗時又耗力,可回頭看對村里沒多少幫助,我采訪了一個打井隊隊長,究竟誰的情況了解一下,井水的多少一是:地下水的水位,二是:井的位置。若是能打在比較淺的地方,還有能打出水來,在目前這種水位越來越低的情況,競若能搭載泉眼上市最好的事了,可泉眼又能有幾個呢?而目前的打井還不能準確的找出它的位置。而人們只好望著新打的井感嘆了。地下水水位下降的現象,早就不是什么隱蔽的問題了。只不過今年表現得尤為突出而已。以我家鄉來說,我們現在沒安上自來水,以往的用水是靠壓水機來滿足的,今年暑假期間竟然旱到壓水機都不行了,只有靠挑水來維持日常的用水情況,而造成這情況的原因是地下水下降太快,而地下水水位下降太快的原因,有時人們無節制的用水,以及人們無意見的對地下水的破壞。不敢想象在未來的幾年里,、如果人們還沒意識到地下水的使用問題,將是什么樣的情況?我們肆意的行為,熱鬧了大自然,這是大自然對我們敲響的警鐘,為了我們的生存,讓我們為保護地下水資源,保護大自然貢獻出我們的一份力吧![1]
在百度搜索:調查報告:大自然的警鐘
篇10
2019年家鄉環境污染調查報告一
岱山縣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島中部,是全國12個海島縣之一,人口約20萬,是一個祥和而又熱鬧的小城鎮。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這幾年來,岱山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對我們周圍的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作為家鄉的一員,我們利用暑假時間對岱山的污染狀況展開了一系列調查,希望借此了解家鄉環境的狀況,找到改善家鄉環境的對策,為家鄉的環境保護事業盡一份力。
一、調查人員:宓則含、劉珂銘
二、調查的對象、時間和方式
2019年8月11日至17日我們進行了為期一星期的實地調查,其中調查的對象有:水資源、白色污染和噪音污染。
三、調查的內容概況:
(一)水庫
我們先觀察了長河路的水,長河路的水呈黑綠色,河水正在消毒,冒出了許多泡泡,象一個隱形人在河里洗泡泡浴,雖然它能映出周圍的樹木,但是上面有一些紙、塑料袋等垃圾。而海水就更臟了。海水是泥黃色的,海水里也有一些木頭、飲料瓶和紙頭。我們還實地觀察了摩星山水庫、楓樹水庫和洛沙灣水庫,水庫都還有一半多的水,水都很清,沒有漂著什么東西,但我們下來時順便看了與楓樹水庫相連的長河以及與摩星山相連的長河,長河兩邊雖然都綠化了,但河面上還是漂了些白色塑料袋以及一些雜物,還有很多人在長河里洗東西、釣魚等。
(二)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最嚴重,不自覺扔垃圾的人越來越多,自從有了限塑令后人門還是不會自覺地用環保袋,還是以塑料袋為主。我們到小菜場門口去調查了一下,數了30人,每個人都拎著好幾個塑料袋,沒有一個人帶籃子。因為菜場還在供應塑料袋。我們又到三江超市調查一下,觀察了其中兩個收銀臺,共統計了二十個人,十三個年輕人,四個學生,三個老年人。其中十一個年輕人和二個學生購買了塑料袋,另二個學生沒有裝塑料袋,直接用手拿走了,其他的幾位都是帶了袋子,但只有二人帶環保袋。
(三)噪音
我們岱山的噪音污染還是比較小,白天主要是在建設工地工作的機器的噪音,在新區的建設工地上,來回拉石頭的汽車發出的喇叭聲,挖土機的聲音,打樁機的聲音很響。在城區道路改造的機器也有很多聲音,來回汽車鳴喇叭的聲音也很響。晚上比較安靜,但空調機發出的聲音和來回汽車的喇叭聲還是有些吵人。
四、實地調查后的發現:
我們調查后發現,環境污染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1、工廠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直接排放。
2、生活污水的排放。
3、一次性用品的大量使用。
4、生活垃圾的隨意丟棄。
五、調查后的建議: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了解到,解決環境問題已成了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我們是社會的主人,保護環境,是我們這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應該努力增強環保意識,節約資源。讓我們攜手行動起來,共同努力保護好地球——我們共同的家園。為此,我們建議從我們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一水多用,節約用水。
2、不亂扔垃圾,將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內。
3、盡量不用或少用塑料袋,要積極使用可循環使用的環保袋,減少白色污染。
4、盡量少用一次性用品。
5、多學習和宣傳有關環保的法律,積極向環保部門舉報破壞環境的行為。
相信通過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的家園會變得越來越美好。
2019年家鄉環境污染調查報告二
我對我家鄉的環境進行了調查。多年了一直在外面讀書,很少回家,回家也從來沒有好好的了解家鄉環境的變化,這一次的調查和實地走訪,說實在話家鄉的環境讓我打吃一驚。小時候,經常從爺爺、奶奶那一輩聽到這樣的說唱:“二十年代洗米洗菜,六十年代魚蟲絕代,七十年代河水泛濫”。我記得小時候,家鄉的河水是清澈見底的,河里魚蝦成群結隊,傍晚時分河里的石頭上會有螃蟹停留在上面,我們就這樣一邊撿著螃蟹,一邊嬉戲,這里曾是我童年快樂的回憶,是我童年迷戀的地方。那時從來不曾想過這一切都會逝去。可是現在卻應征了“魚蟲絕代”、“河水泛濫”的說法。河道里滿是廢器、垃圾,由于垃圾的堆積,沒有清理,河水變得臭氣難聞,河里沒有了魚蝦,更別說小孩嬉戲了。而且許多水資源也因為人類的過度索取和開發已經枯竭。不僅僅在于河里,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是有是無得污染。今年來由于環境污染,天氣也變得異常炎熱,特別是在夏天令人難以接受。
【環境污染的原因】
由于我國工農業生產的迅猛發展和村鎮住宅建設的激增,不僅城市,農村的生態環境也日趨惡化,許多地區的鄉鎮工業由于缺乏長遠規劃,一方面各種工業任意布點;另一方面又因經濟能力和技術力量的薄弱,企業無力處理“三廢”,污染問題相當嚴重。農村地區對自然資源利用多,培育少,目前興建的水利設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然災害的威脅。隨著生產的發展,化肥農藥不合理的大量使用,畜禽養殖業廢水、廢氣和廢渣的任意排放,使各種污染物在農村地區內循環,造成大面積農村面源污染,水體污染現象十分嚴重。小城鎮衛生條件差,交通擁擠,居住緊張。村鎮或布局分散,或延展過長,于生產、生活和公共設施的安排都極為不便。村莊內部結構松散,空間混雜,生活用水不衛生,道路不規范等。但城鎮建設費用很少,無力改變這種現狀。通過調查發現造成家鄉環境污染的原因有:
(一)、“白色污染”
1、塑料垃圾沒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處置,垃圾沒有實行分類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許多企業對于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白色垃圾沒有科學地處理,放任自流。
3、我國現有的法律沒有對塑料包裝廢棄物的處理,制定出過硬的相關法規。(幸好國家新出臺了“禁塑令”,但效果還不顯著。希望能有大的作為。)
4、盡管在創建省級文明衛生城鎮的口號下,我們的縣城變得整潔得多,但是總的來講,人們的環保意識比較淡薄,濫用和隨意亂倒塑料制品現象相當普遍。
(二)、森林遭受迫壞,水資源污染嚴重:
1、森林面積減少,除了一些自然因素外,還有就是認為造成的森林面積減少。人類大量開發森林資源,然而又沒有及時的進行補進;
2、由于森林面積的減少,土壤變得松散,雨水下來,泥土沖進河道,造成河道,河水可以的道換新,形成污染;
3、森林減少,造成了水土流失問題;
(四)整治仍不徹底。在城區,雞鴨屠宰點和燒肉攤點污染嚴重;花盆和盆景中煙頭、紙屑較多;攤點商戶占道經營較多;車輛亂停亂靠現象依然存在;牛皮癬仍然很多;向河道里傾倒垃圾依然嚴重,河水污濁。在鄉鎮街道,亂丟亂吐亂倒現象嚴重;農貿市場垃圾較多;車輛亂停亂放現象嚴重;小食店清潔衛生問題突出;存在重城鎮輕農村、重干道公路沿線輕邊遠村社的現象;部分鄉鎮對場鎮和主要公路沿線外的村社還未開始環境整治。在農村,農戶院壩散養家禽嚴重;柴草亂堆,垃圾亂倒較為普遍。
(五)設施不夠完善。一是環衛設施數量不夠多,尤其是垃圾池、垃圾桶、果皮箱、垃圾清運車、路燈、人行道板等環衛設施配套不足,破損嚴重;二是部分設施布置不合理,有的修(洗、停)車場、水果市場、畜禽交易市場布局不合理,造成市場交易秩序混亂,影響市容市貌;有的垃圾池設置、垃圾桶擺放位置不合理,造成新的環境污染和視覺污染。
(六)、交通工具(、車輛、輪船、飛機等)廢氣和噪音音;
(七)、使用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物質的農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八)、廢水、廢渣
【境污染的危害】
人類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就必須要擁有健康的生活環境。環境污染不利于人類的生存,吸入有害的氣體,影響呼吸,影響健康;“白色污染”的危害有:1、視覺危害,散落在環境中的塑料廢棄物對破壞了市容景觀。如散落在自然環境、街頭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飛舞或懸掛枝頭的超薄塑料袋,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
2、潛在危害:
(1)、塑料地膜廢棄物在土壤中大面積殘留,長期積累,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
(2)、拋棄在陸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廢棄物,被動物當作食物吞食后,會導致動物死亡。
(3)、進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廢棄物質量輕、體積大,很難處理。如果將它們填埋,會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裝的材料,這樣對人體的健康不利。
【保護環境的措施】
通過調查的我得了: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不是一個人造成的,所以保護環境應該是全社會的行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雖然家鄉現在在的環境狀況不是很樂觀,但是據調查,我們的政府正在努力進行環境保護的工程: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向老百姓宣傳環境保護,提高人們的環境白虎意識等;在政府的努力下,作為這片土地主任的人們,外面更應該努力保護我們生存的家園,愛護它,保護它,從手上的事做起,不亂扔、亂折、亂吐;從身邊的是做起,共同把我們的家鄉建成美好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