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07 05:19: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影院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調查報告 影視欣賞 現狀 建議
自2011年5月《幼高專選修課〈電影欣賞〉教學研究》課題立項以來,我們遵循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研究內容、研究思路等既定方案,認真學習、研讀了電影欣賞及教學的相關理論,初步明確了幼高專電影欣賞課教學與本科院校電影教育教學的區別和幼高專電影欣賞選修課與作為其他學科輔助教學的電影欣賞課的區別,初步確立了高專電影欣賞選修課的課程定位和教學內容,并從電影接受美學理論角度出發,結合本校《電影與電影欣賞》選修課的教學,制定了本校電影欣賞選修課互動共生的教學模式。為了檢驗我們的思辨結果正確與否,我們對泉州市區高職高專院校影視欣賞課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以下是我們的調查結果和分析報告。
一、調研時間、范圍、內容及方法
1、調研時間:本次調查問卷時間是2012年3月,統計分析時間為2012年4月。
2、調研范圍:本調查針對泉州地面4所高職高專院校進行。這4所學校分別為: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黎明職業大學、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其中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與泉州經貿學院未曾開設影視欣賞類課程,故本調查的對象主要為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與黎明職業大學的在校大專生,其中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調查對象主要為:學前教育系學前與早教方向五年專08級與07級學生、藝術系五年專10級學生、學前教育系學前專業10級三專學生,共計100人接受調查;黎明大學的主要調查對象為:人文社科系10級學生和工商管理系11級學生與經濟管理系09級學生,也是100人接受調查。
3、調研內容:本次調查問卷由“課程地位、師資隊伍、教學內容與方法、課程資源、課程特色”等模塊組成。
4、研究方法:本次調查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問卷法、分析法、訪談法。
5、問卷的編制:本問卷為結構型問卷,由15個題目組成,問題形式包括“問答式”與“選擇式”。問卷設計完成后,經課題組成員討論、論證。在大范圍的使用問卷進行調查之前,對20位同學進行了試測,以確保問卷的準確性和科學性。經測試,問卷的形式、內容均能被試測同學理解與接收,順利作答。
6、調查過程:(1)由調研者詳細說明調查的目的和填表方法,統一發放有關問卷,并現場收集。現場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2份,回收率96%。(2)回收問卷后,課余進行個別學生訪談,收集有效信息35條。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第一部分:課程地位調查
1、您知道貴校有開展《電影欣賞》方面的課程嗎?
圖表 1
2、貴校《電影欣賞》課的類型是:
圖表 2
3、您選擇過此門課程嗎?
圖表 3
4、您選擇此門課程的原因是:
圖表 4
5、能否順利選上此門課程?
圖表 5
6、您希望從《電影欣賞》課中學到什么?
圖表 6
7、你覺得學習《電影欣賞》課有意義嗎?
圖表 7
從表1、表3、表5得知,89%的同學知道本校有開設電影欣賞類課程,且有42%的同學目前正在選修這門課程,36%的同學曾經選上過此門課程,65%的同學認為選課過程比較順利。但仍有11%的同學不知道本校開設過此類課程。經走訪發現,這類同學聚焦于選擇與所學專業相關的選修課程。由于師資隊伍、教學設施和課程規模等限制,有35%的同學感覺選課名額緊張,不能很順利地選上本課程。從表2可以看出,兩所學校開設的電影欣賞課程均屬于公共選修類課程,其中黎明大學開設的《電影鑒賞》,主要面向大一與大二的學生,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開設的《電影欣賞》,主要針對三專二年級或五專三年級學生,故有7%的同學因專業不符合選課要求而未能選修。表4提示我們,學生選修此門課程的原因如下:20%的同學因為喜歡看電影而選擇;27%的同學因為想系統地學習電影方面的知識而選擇;17%的同學因為想接受藝術熏陶而選擇;18%的同學認為自己是隨便選的,因為這門課考核簡單,比較容易通過;7%的同學是為了湊學分而選擇該門課程的。從表6可以得知,學生通過影視欣賞課想學什么。4%的同學表示只想看看熱片,42%的同學想多看幾部經典電影或大片,另有20%的同學想了解電影的相關知識,如電影史、電影鑒賞的方法、電影的畫面語言等,8%的同學希望指導自己今后的拍攝活動,7%的同學想學習模擬影視配音,9%的同學希望學習拍攝與制作小電影。表7告訴我們,對開設電影欣賞課有無意義的問題,只有56%的同學選擇“有”,剩余的同學選擇“沒有”、“無所謂”、“可有可有”。由此可見,仍有大部分同學對于選修電影欣賞課抱著盲目、隨意的態度,有的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對電影欣賞課的審美性認識不足,認為只需要看幾部電影,寫幾篇影評,就能拿到相應的學分,對此類素質教育課程輕視乃至忽視,故而消極參與課程;不少同學并不期望通過電影欣賞課提高自我的藝術鑒賞水平——學生的懈怠直接影響了素質教育的進程[1]。
第二部分:教學內容與方式調查
8、《電影欣賞》課的教學內容有:
圖表 8
篇2
**月,根據縣委的統一安排,我被選派到忙懷鄉村黨支部擔任第一書記,機會難得,到任后,我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就在今后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對策進行了調研。
一、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 基礎環境和條件惡劣。一是地理劣勢。山區群眾常說看到屋,走得哭,真實地反映了山區溝渠縱橫、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這一特征使農業生產生活異常困難。 二是土壤貧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襲刀耕火種,產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災害頻繁。山洪、干旱、風雹、地質滑坡等自然災害年年發生,僅丫口 組目前就有15戶農戶居住在滑坡危險地帶,而農民抗御災害能力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區大部分人口多為散居,密集度不高。據實地調查,村的人口密度僅為 168人∕平方公里,很顯然,村新農村建設的聚集動力非常弱。
(二)社會服務體系不到位。一是基礎建設落后。由于多年來投入不足,導致貧困山區基 礎設施十分落后,特別是農業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問題比較嚴重,普遍存在吃水難、上學難、行路難等問題。二是社會保障不完善。村衛生室形同虛設。山區群眾無錢 治病,大多數農民生了病也是硬撐,小病釀成大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突出。據實地調查,村農村婦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醫院就醫。同時,由于 社會保障體系的缺失,養兒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養老模式,家庭成為重要支撐。三是文化生活匱乏。由于缺書少電,農民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 播電視難的情況較為普遍。早上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是村現狀的真實寫照。由于文化生活的匱乏,使封建迷信、賭博等乘虛而入,敗壞了社會風 氣,也影響了山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四是城鄉人民權利不平等。由于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家為了阻止農民進城找工作,實行了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使農村人 特別是貧困山區農民在教育、就業、衛生、社會保障等多方面受到與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這個問題在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沒有真正解決,現在農民進城打工 還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視,甚至還存在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直接影響了農民的收入,同時又造成了和諧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二、村新農村建設的對策
(一)抓組織,發揮黨員干部作用。貧困山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要建設一個富有戰斗力的村級班子,一支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的黨員干部隊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設戰斗力強的村支部,帶領貧困山區農民艱苦創業,建設新農村。二是加強干部隊伍建設,通過三培養,把優秀村民培 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和村級后備干部,解決接班人問題。二是完善干部激勵機制。健全村干部工資保障機制和增長機制,完善村干部正常離職后一次補 發補貼機制,積極探索村干部職業化及養老保險制度的新途徑,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頭,工資上有保障,正常離職后有依靠,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
(二) 抓規劃,引導科學有序發展。貧困山區的現狀決定了新農村建設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須從當地實際出發,從制定規劃著手,區分輕重緩 急,突出建設重點,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安排,循序漸進。一是科學制定區域規劃。對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經濟發展基本一致的貧困山區制定統一的區域發展 規劃,對發展定位、村莊布局、基礎設施、主導產業和公共服務設施進行戰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學編制村莊建設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社會公共事業發 展規劃。二是統籌制定村域建設規劃。突出山區特色,找準每個村的優勢和劣勢,合理確定村莊規模,統籌規劃產業方向,村莊布局、服務設施和住宅布點,做到規 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三是妥善把握規劃制定和實施中的幾個問題。要突出農民的主導地位,認真聽取農民建議;要體現和諧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 刀切,順從山地勢,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要嚴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確立示范點,并實行動態管理;要選好切入點和突破口, 量力而行,首先從農民最關心、最容易見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實施安全民居建設、人畜分居和安全飲水建設等;要整合資源和項目,將資金集中起來辦大事、辦好 事。
篇3
方法:選取我院2012年―2013年使用抗生素發生不良反應患者115例,總結兩年所發生不良反應患者人數,觀察不良反應發生趨勢和累及器官組織情況。
結果:我院2012―2013年使用抗生素出現不良反應人數呈上升趨勢,由2012年44.3%增長到2013年55.7%;以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累及器官主要有皮膚、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等,以累及皮膚最多,達30.4%。
結論:使用抗生素必須嚴格遵循用藥原則,嚴禁隨意濫用抗生素,建議聯合用藥以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并提高療效。
關鍵詞:抗生素 藥物不良反應 調查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84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347-01
長期臨床調查分析,認定以預防性為目的使用抗生素屬于典型濫用抗生素范疇,抗生素使用合理化必須按患者具體病情分析而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不存在固定方案可應用于不同病情的情況 [1,2]。針對這一現象,我院就2012―2013年抗生素使用情況進行詳細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2013年使用抗生素發生不良反應患者115例,總結兩年所發生不良反應患者人數,其中男患70例,女患45例,年齡10―70歲,平均年齡42±8.5歲。內科病變患者60例,外科病患者40例,五官科患者10例,其他5例。
1.2 抗生素與不良反應。此次調查抗生素種類包括頭孢菌素、青霉素、氨基糖苷類、β-內酰胺酶抑制劑以及大環內酯類等以及其他種類。不良反應累及器官系統包括神經系統(頭暈、頭痛)、皮膚組織(皮疹、丘疹、瘙癢)、肝腎毒性、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和藥熱性等。
1.3 研究方法。總結兩年所發生不良反應患者人數,觀察不良反應發生趨勢和累及器官組織情況。總結2012年―2013年使用抗生素不良反應發生和所占比例情況,使用是否嚴格規范,記錄不良反應累及的器官組織和主要癥狀。
1.4 統計方法。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年度抗生素使用總結。2012年不良反應患者51例,發生率為44.3%,頭孢菌素最多,共14例,其次為青霉素10例,β-內酰胺酶抑制劑10例,氨基糖苷類7例,大環內酯類5例,其他5例;2013年不良反應患者64例,發生率為55.7%,頭孢菌素最多,共16例,其次為青霉素12例,β-內酰胺酶抑制劑12例,氨基糖苷類10例,大環內酯類7例,其他7例。
2.2 不良反應累及器官統計。皮膚部位不良反應最多,共35例,占30.4%;其次為神經系統22例,占19.1%;消化系統15例,占13.0%;藥熱性15例,占13.0%;心血管13例,占11.3%;泌尿系統9例,占7.8%;其他6例,占5.2%。
3 討論
臨床治療過程中使用抗生素會使患者出現耐藥性,但聯合使用抗生素既能夠增強藥物對耐藥菌的作用,又能夠減少毒副作用。抗生素使用合理化必須按患者具體病情分析而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不存在固定方案可應用于不同病情的情況。嚴格規范使用抗生素,盡量減少其對機體產生的毒副作用,和避免產生更多耐藥菌而影響藥物作用 [3,4]。若大量使用抗生素則毒副作用將較強,直接損害身體健康,特別是對兒童聽力。此次研究不良反應累及器官系統包括神經系統(頭暈、頭痛)、皮膚組織(皮疹、丘疹、瘙癢)、肝腎毒性、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和藥熱性等。諸多研究表明,使用抗生素必須遵循一定原則。首先嚴格掌握適應證凡屬可用可不用的盡量不用;發熱不明以及病毒性或估計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臨床聯合用藥的指針為:①原發疾病的菌種尚未查明,包括免疫缺陷的嚴重感染;②單一抗菌藥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和耐氧菌的混合感染 [5];③單一抗菌藥不能不能控制的感染性心內膜炎;④需長期治療且出現耐藥菌的感染性疾病;⑤為減少單一用藥時的毒副作用而選擇聯合用藥。根據治療目的以及感染菌的不同臨床中使用抗生素的原則也在靈活比變化。上述結果中可見,我院2012―2013年使用抗生素出現不良反應人數呈上升趨勢,由2012年44.3%增長到2013年55.7%;以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累及器官主要有皮膚、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等,以累及皮膚最多,達30.4%。綜上所述,使用抗生素必須嚴格遵循用藥原則,嚴禁隨意濫用抗生素,建議聯合用藥以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并提高療效。
參考文獻
[1] 李彥博,王瑋,賈立華,楊興龍,等.淺談優化抗生素治療的相關問題[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2,12(12):1525-1528
[2] 陳芳.抗生素分期治療在復發性尿路感染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1):584-585
[3] 王勤.藥物不良反應197例臨床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32(24):68-69
篇4
[關鍵詞] 高職英語教學 非英語專業新生 英語學習情況 調查與分析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以能力為中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57號文件《關于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對高職英語教學的目標及內容等作出了明確規定,提出高職英語教學應以“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為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而目前高職學生在歷經多年的英語學習后,仍然聽不懂、說不出、讀不快、寫不好,更無法熟練地用所學的語言進行交流。這顯然與高職教育的主旨及文件的要求是相悖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幫助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新生學好英語,這成為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常常考慮并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幫助教師找到問題的根源,探索有效的高職英語教學方法,筆者就非英語專業新生學習情況作了一次全面調查。
1.調查目的
本調查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了解以下問題:(1)新生的學習目的;(2)新生對高職階段英語課的期望;(3)新生喜愛的課堂與課外活動;(4)新生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困難;(5)新生的學習習慣。同時,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對高職英語教學提出一些建議。
2.調查對象
調查于2007年9月在江西司法警官職業學院2007級部分非英語專業新生中進行。涉及專業有網絡系統管理、新聞采編與制作、計算機應用技術、法律文秘;隨機抽取的189名學生來自全國11個省、2個直轄市,年齡均在17-21歲之間;進入高職學習前均學過3-6年英語,個別學過8年。在這189名學生中,男生101名,女生88名。
3.調查工具
本調查采用問卷形式,題目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簡況,包括6個條目:姓名、性別、年齡、專業、高考英語成績及自我評價高考試題完成情況、自我評價現有的英語水平。第二部分為調查項目,題型是多項選擇,題目內容有高職英語學習的目的、高職英語學習的期望、課堂內外的活動、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學習習慣等。題目來源有三個:一是有關的文獻,二是筆者及課題組成員的英語教學經驗,三是自身的英語學習體驗。
4.結果分析
本調查共發放問卷195份,回收190份。有效問卷共計189份,有1位同學沒有按問卷要求進行選擇。筆者對數據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和定量分析。
4.1對高考英語試題完成情況的自我評價
在自我評價高考英語試題中完成較好的部分時,選擇聽力的人數最多,占40%,其次是閱讀理解,占29%。其余各項選擇的人數都極少。另外有34名同學填寫“不知道哪部分做得較好”,還有3名同學認為自己沒有做得好的部分。在自我評價高考英語試題中完成較困難的部分時,選擇寫作的人數最多,占31%,其次是完型填空、單項選擇和閱讀理解,分別占26%、23%和21%。16%的人選擇所有題型都做得不好,其余各項選擇的人數都極少,另有6名同學“不知道哪部分做得較差”。
4.2對現有英語水平的自我評價
被調查同學高考英語成績最高分為138分,最低分為40分(卷面總分為150分),大部分同學集中在70到100分之間,但他們對自己的英語水平評價為“差”的有82人,占43%,認為“一般”的占32%,只有3名同學認為自己“好”,還有16%的同學不知道如何進行自我評價。在自評為“差”的同學中,有的甚至考了118分,但仍認為自己英語水平差,這說明同學對自己的評價過低,缺乏自信。
從以上兩個評價中可以看出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受高考影響很大,教師們將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如何通過大學入學考試上,而對英語的實際應用技能涉及很少,比如除了少數專業要求加試口語外,口語尚未納入高考內容,因此同學的口語水平得不到充分的鍛煉。而聽力因為納入了考試范圍,中學英語開始注重聽力的訓練,同學的英語聽力技能已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高中階段教師們在課堂上主要傳授的是語法及詞匯,但這兩部分仍有許多考生花了很多時間也掌握不好,反映在試卷上就是同學的寫作、完型填空及單項選擇做得最不好。這說明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仍應鞏固語法及教授詞匯,且應嘗試新的教法來進行有效教學。
4.3英語學習目的的調查
Robert Gardner和Wal lance Lamber把學習外語的動機分為兩類,即融入型和工具型動機。前者指學習外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與目的語國家的人交往或接近,了解和吸收他們的文化;后者指學習外語是為了實際的好處,如通過考試、找到一份好工作等。新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多為工具型動機,他們的學習目的明確而具體。73%的人是為了獲得考級證書,因為考級能否通過直接關系到他們能否專升本或報考公務員;72%的人是為了今后能進一步學習,他們認為英語能提高綜合素質,幫助他們成為復合型人才;63%的學生認為學好英語有助于找一份好工作;52%的同學認為英語是必修課,他們把通過考試當作最終目的,這說明他們深受傳統教學法的影響。傳統教學法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考試為源泉、以語法及詞匯為基礎的教學方法,老師常“滿堂灌”和進行題海戰術,所有課堂活動只圍繞解釋詞匯和語法條目來展開,學生只是被動的學習,因而感到學習很枯燥和乏味。僅有38%的同學對英語感興趣,27%的人學英語是為了娛樂,只有23%的人學英語是為了和外國人交流。這也反映出學生缺乏交流外語的外部環境。
4.4高職階段英語學習期望的調查
新生在高職階段最希望掌握英語聽說技能,占67%,依次是聽說讀寫譯綜合技巧(53%)、學習方法(47%)、語法(39%)、讀寫能力(34%),文化習俗(33%)和單詞(25%)。學生對聽說交際能力的渴望,與社會需求是相一致的。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尤其是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召開,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更需要有直接對外交流的能力,即良好的聽說能力。53%的新生選擇了聽說讀寫譯綜合技巧,這些技巧是彼此相關、相互聯系的。現實交際中,一種技巧不可能離開其它技巧而單獨運用,這種現實交際的重要特點應該在語言教學中有所反應。47%的新生認為學習方法很重要,這說明他們已經有了“學會學習”的意識,教師應該傳授給學生一些學習策略。33%的新生認為文化習俗是學習語言的重要因素。
4.5喜愛的課堂及課外活動調查
學生喜歡那些有助于發展他們聽說能力的課堂活動。77%的同學喜歡看英文電影,依次是游戲(58%)、課堂討論(35%)、聽英語新聞(32%)、角色扮演(28%)、口頭翻譯和以結對或分組方式活動(20%)。這類活動不僅能夠培養交際技巧,而且具有挑戰性、交互性和創造性。而輪流回答問題、做筆記、朗讀、聽寫、翻譯、小測驗及聽磁帶等則屬于傳統教法下常用的課堂活動,同學較為習慣,特別是做筆記和朗讀,有35%的同學選擇了這兩項。這也提示我們在運用新教法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生喜愛的課外活動多種多樣,有看英文電影或電視節目的(78%)、閱讀英文小說、報紙和雜志的(48%)、唱英文歌曲的(41%)、玩網上游戲的(35%)、和外國人聊天的(27%)、聽英文廣播的(25%)、聽講座的(23%)、網上用英文聊天的(17%)、去英語角的(16%)、開英語晚會和英語演講的(15%)、做英文導游的(14%)、英語辯論的(12%)和交英文筆友的(11%),等等。語言交際來自于語言實踐。學生需要有更多的實踐機會,教師也應該盡量為學生創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4.6學習困難情況調查
學生在學習英語時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詞匯。76%的同學選擇了“詞匯太少,說不出來”,37%的同學選擇了“容易混淆的詞組和短語”。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規定學生中學畢業時,只要掌握1800個單詞,這遠遠不能適應高職英語教學的需要。按照高職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高職英語學完后,學生應該掌握3400個單詞,即便這樣,仍然不能滿足學生語言學習的需要。根據國外權威機構的測量,一個人的英語單詞低于6000個時,他用英語進行讀寫交際會遇到嚴重困難。對大多數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講,詞匯不足是他們學習英語的“瓶頸”。因此,詞匯是學生語言學習中首要的問題。50%的同學選擇了“聽不懂別人說什么”,48%的同學選擇了“用英語和別人交流”,這說明同學還不能自由地進行語言交際,教學中應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此外,學生的某些內在因素也妨礙了他們對英語的學習,這些因素與學生自身的個性和能力有關。34%的同學“沒信心”,23%的同學“犯錯時怕同學笑”,22%的同學“不想說(缺乏交流的動機)”,15%的同學“對英文沒興趣”,12%的同學“犯錯時怕老師批評”。教師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去除學生的焦慮感?教師應該如何糾正學生的錯誤?如何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這都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同樣外部因素對英語學習也有影響。39%的學生選擇了“缺乏說英語的環境”,22%的同學認為“教材太難、太枯燥”,8%的同學“不喜歡老師授課風格和方法”,4%的同學抱怨“教師說的太多,自己沒機會說”。因此,教師應加強教學法的培訓,選擇真實有趣的材料來滿足學生的需求,并盡可能地為學生營造說英語的環境。
4.7學習習慣的調查
從同學制定學習計劃的情況來看,37%的同學選擇“按老師要求”,34%的同學表示“沒有明確計劃”;在爭取課堂練習機會時,45%的同學表示“等老師來安排練習的機會”。這表明學生深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缺乏學習的自主性。但他們還是樂于接受新的授課方式,有高達66%的學生選擇了“老師組織學生參與的貼近生活的練習活動”。
5.啟發和建議
5.1注重中學英語教學與高職英語教學的銜接
高職英語教師在掌握高職英語教學大綱的同時,還應吃透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了解中學的教與學,并進行有機地銜接。我們可在新生入學時采用測試、問卷調查、訪談等多種方式,對新生的基本情況、高考得分、英語程度等進行調查,從而了解其真實的學習情況,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
5.2運用優化了的交際法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
“以教為主,以考為綱,重知識,輕能力”的傳統教學模式極大地制約了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要實現以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綜合培養作為英語教學的目的,就必須優化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教育部在《關于積極推進職業英語課程教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防止和糾正以教授語言和語法等語言知識為主的做法,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和興趣上”。這個意見為英語教學指明了方向。交際法就是眾多教學方法中行之有效的一種,是英國應用語言學家坎德林和威多森等人在20世紀60年代末創立的一種外語教學方法,強調以交際能力作為語言教學的目標(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1985),它的核心是“在用中學(Learnby doing)”,是以“學生為中心,實踐為基礎,語境為源頭”的一種外語教學方式。將優化了的交際法運用于高職英語口語教學,實現教學方法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說英語的興趣,促進學生的英語習得,發展學生語篇能力和策略能力、自學能力和綜合性的語言技能,能通過豐富多彩的交際活動為學生創立和諧輕松的“自然環境”來學習外語,促進學生由知識向能力的轉化。與此同時,還能幫助教師更好地運用有限的教學資源并將學生自然地完全地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師生良性互動,改變英語教學中的一些困境。
5.3重視情感因素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
當今語言教學已經從以知識傳授為重點轉向以學生自主學習和知識認知發展為重點。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具體包括焦慮、抑制、性格的內向與外向、學習動機等)支配著他們的學習,使他們對學習產生某種傾向。教師的情感同樣也會對學生的情感產生極大的影響。積極的情感介入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和良好合作,增強課堂教學的協調性和活躍性,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自尊心,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因此,要充分重視情感因素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Gardner RC,LambertWE.Attitudesand Motivation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72.
[2]Littlewood,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2000.
[3]LongmanDictionaryofAppliedLinguistic,1985.
[4]戴煒棟.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一條龍”體系[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5).
篇5
關鍵詞: 寧波三本院校 日語專業 第二外語(英語) 需求分析
1.前言
在我國在小語種第二外語(英語)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外語學習者需求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尤其在三本院校,學生自身的學習積極性不是很高。因此考試的導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教師仍然處于主導地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需求,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他們對于英語的需求被掩蓋在同義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下。(庾鮮海、康秦,2010)寧波有多所三本院校,如寧波大學科技學院、寧波理工學院、寧波大紅鷹學院等。這些三本院校比較突出地體現了小語種專業學外(英語)時的普遍缺點,即學生學習自主性不是很強。因此我們在寧波三本院校開展對小語種專業中第二外語(英語)的需求分析可以用于了解學生對英語教學的要求,分析學生學習中的薄弱環節,確定外語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所在,以便引起重視,從而改變小語種學生學外(英語)只是為了學分和通過必修課程的被動局面。由于寧波三本院校的小語種教學中以英語作為第二外語的主要集中在日語專業,因此,在本文中所涉及的小語種教學主要為日語,且它們的第二外語為英語。
2.理論基礎
在了解需求分析之前,首先我們要了解什么是“需求”。國外不少的外語教育工作者探討需求分析中有關需求的不同涵義。由于不同的ESP研究者分析的視角不同,加之不同的情境下需求包含的內容也不一樣,因此專家學者對“需求”的涵義眾說紛紜。Hutchinson和Waters從不同的著眼點提出了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這兩個概念。Berwick和Brookfield把需求細分為規定的需求與意識到的需求。Brindley和Robinson提出了客觀需求與主觀需求這一概念。他們把所有關于學習者的客觀情況籠統地稱為客觀需求,而把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中的認知和情感需求概括為主觀需求。(庾鮮海、康秦,2010)盡管專家們對“需求”的涵義不一致,但是對需求分析的比較統一的看法是全面的需求分析,應該包括“目前情景分析”和“目標前景分析”。總之,在外語教學過程中,需求分析是評估研究范疇中為實施和改進下一步教學計劃而開展的一種診斷過程。它涉及為了解決問題而先了解具體問題的一個過程及需求的涵義。需求分析屬于實證調查與研究,最終是為了形成決定、改進教學,而不是為了幫助使用某種主觀推斷或者評判的方式來改進教學。(余衛華,2002)
需求分析應用于外語教學過程在國外外語教學界已經有二三十年的歷史了,Richterich(1972)第一個提出了外語教學中的需求分析的模式。需求分析模型研究到現在已經相當成熟和完善,它共經歷了4個階段:(1)Munby的目標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TSA)(Munby,1978);(2)Allwright的目前情景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PSA)(Allwright,1982);(3)Hutchinson和Water的分析模型(Hutchinson & Water,1987);(4)Dudley Evans和St John的分析模型等(Dudley Evans & St John,1998)。(陳冰冰,2010)從內容上看,需求分析主要包括“目標需求分析”(target needs analysis)和“學習需求分析”(learning needs analysis)兩個方面。目標需求分析是外語課程結束后對學生的個人學習情況、學習目的和外語水平開展的分析。學習需求分析主要是為了了解學生在學習外語課程前的語言水平,調查學生的語言優勢和欠缺及學習態度、學習偏愛、需求與期望等。目標需求分析中最著名的一種模式是由Munby(1978)提出的。Munby的模式考慮了學習者個人的語言需求,卻忽視了他們的學習需求,因為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和學習風格等認知和情感變量都有意識地被排斥在需求分析之外。Dudley Evans和St.John(1998)對Munby的模式進行了糾正和改進,拓寬了數據收集范圍,增加了有關學習者學習不足、偏愛的學習方式和方法,對所學課程的需求與期望,以及課堂教學所處的環境等方面的內容。Widdowson(1981)認為,需求指“外語學習者為真正習得一門語言所必須要做的事情”。Hutchins on和Waters(1987)指出,不論是普通英語還是專門用途英語,任何課程都建立在學生的某種需求之上。
3.實驗設計
3.1實驗目的
了解日語專業學生英語學習的需求分析狀況。
3.2方式
調查問卷。第一部分:個人信息;第二部分:學習需求。
我們參考了Steven Widdows and Peter Vollen設計的The PANSI Questionnaire問卷調查,并根據國外學者Masuhara和Mackey的需求分析理論進行了分類。在本次調研中,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學習需求被分為五類,分別為課程需求、發展需求、工作需求、學術需求及媒介需求。學習需求調查問卷中的1―3題,4―6題,7―8題,9―11題,12―14題分別用于研究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學生對英語的課程需求、發展需求、工作需求、學術需求和媒介需求。問卷對不同的同意程度采用五點制里克特量表確定。(庾鮮海、康秦,2010)1=這個句子完全或幾乎完全不符合我的情況;2=這個句子通常不符合我的情況;3=這個句子有時符合我的情況;4=這個句子通常符合我的情況;5=這個句子完全或幾乎完全符合我的情況。
3.3調查問卷
共發放調查問卷90份,回收80份。其中有效問卷72份,無效8份,有效率80.00%。
4.調查分析
4.1問卷調查對象及其現狀分析
本次問卷調查對象是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大三大四學生,由于大三大四學生正處于校園至社會的過渡期,他們對自己未來的學業規劃或是職業選擇有了逐漸清晰的認識,再加上較之大一大二學生豐富的社會實踐與歷練,他們對自身對英語的需求有更為廣泛的理解,而同時,日語專業的學生第二外語(英語)的學習從大三階段開始,因此中間出現了斷層。相對于其他語言類專業而言,其第二外語的學習有特殊性。因此選取日語專業大三大四的學生作為問卷調查對象能夠更科學更系統地反映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對第二外語(英語)的需求,同時更能對我們的教學提供有意義的建議。
根據調查顯示,有84.72%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從第一學期開設英語課,有61.11%的學生已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有9.73%學生已通過大學英語六級考試。這一系列數據表明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在基礎階段就開始獲得第二外語(英語)教育,并且大部分學生只能把握大學四級的英語知識,六級的英語知識只有少數學生能夠熟練且準確地掌握。
4.2學習需求分析
根據調查問卷數據,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對第二外語(外語)的五類需求平均值如圖一所示。
從圖一可以看出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對第二外語(外語)的需求中,工作需求最為突出,平均值為3.66,其次為媒介需求、課程需求,而學術需求與發展需求不是很明顯。
寧波位于沿海地區,是浙江的三大經濟中心之一,擁有中國貨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口,外貿經濟發達,相關外貿企業對工作人員的語言要求比較高,再加上三本院校致力于培養應用型人才,讓大學生走出校園就能踏進企業、走上工作崗位,因此大多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學生將工作需求作為他們學習英語的最重要的需求。在工作需求中,“學習英語是因為以后的工作要用到英語”的平均值達到3.74,這說明大多數學生能夠意識到英語在今后工作中將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且希望能夠從事與自己語言類專業相關的工作。
媒介需求排名第二的重要原因是英語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將會帶來巨大的益處,這一因素的平均值達到了3.07,這表明英語作為一門國際交流語言,它的廣泛性與實用性已經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可。而其他兩項“用于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政治和科學技術”和“欣賞英文歌曲和電影”的平均值也較高,這說明在全球化和多元化背景下,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學生逐漸培養了主動接受、了解、學習英語國家文化的意識。
課程需求排名第三,這表明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學生還是有一定的應試傾向,不少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通過期末考試和英語等級考試,這與如今國家倡導的素質教育背道而馳,因此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應加強學生學習目標與目的的正確教育,使學生能夠有正確的認識。
五類需求中的另兩類需求:學術需求與發展需求不是很明顯。學術需求中“學習英語是為了參加國際會議”的平均值最低,僅為1.78;發展需求中“學習英語是為了去英語國家留學”的平均值最低,僅為1.74。由于英語已經是第二外語,在此五類需求中,學術和發展需求不明顯還是可以理解的。
5.建議
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沿海地區對外貿易不斷深化,位于長三角地區的港口城市寧波迎來了快速發展的契機,作為貿易溝通基礎的英語更是受到了相關企業密切的關注。但我們通過調研發現不少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對英語的需求并不與日語專業學生的需求相符,這種需求的錯位將導致教育出現很多問題。對此,我們根據本次的調研結果對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應如何開展小語種(英語)教學提出以下建議。
5.1夯實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英語基礎
通過對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學生個人信息的調查,不難發現大部分學生英語基礎比較薄弱,但84.72%的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有著很強的需求,他們認為有必要從第一學期開始開設英語課,而這與寧波部分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課程設置有著明顯的出入。部分院校的日語專業在大一學年并沒有為學生開設英語課,這不僅使學生逐漸淡忘初高中階段習得的英語知識,而且導致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在無時無刻不在與外界交流、聯系的寧波,小至四五歲的小孩,老至八九十歲的老頭老太太都在學習英語,更不用說年輕人了。處于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學生僅僅獲取專業的語言知識就夠了嗎?答案是否定的。日語專業的學生需要更努力地去探究這本寶典的精髓,在熟練地掌握日語的基礎上,不能丟棄已經有了至少七年基礎的英語,只有這樣,才可以在開放的寧波或者說中國獲得更多的施展才華的機會。因此,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老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精學英語的機會。
5.2根據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學生需求開展教學
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學習是工作需求在起主導作用,因此院校應該適時做出調整,使英語教育能夠在最大限度上滿足學生的需求。具體調整可以如下。
5.2.1盡早地向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學生提供充分的就業知識,使學生能夠明確自己今后的就業方向,有了明確的方向,就有了前進的動力與可能。
5.2.2根據目前社會需求提供相關專業英語知識。寧波三本院校應該積極與企業,特別是寧波本地的企業接軌,及時獲取社會、企業需求信息,然后根據這些不同崗位的不同需求有目的地對不同方向的學生進行教育。例如寧波大多數外貿企業要求員工掌握外貿專業詞匯及基本知識,因此寧波三本院校應該向致力于做外貿的日語專業的學生教授相關方面的英語知識,使這些學生的競爭力在外貿方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5.3對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學生加強教育,調整需求結構
目前,我國推行素質教育,即根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根據調查結果,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學生學習英語,課程需求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這些學生承認他們學習英語是因為學校規定英語是必修課,而且是為了滿足通過英語等級考試的需要。學生的這種想法表明大學生仍很有可能重蹈應試教育的覆轍,因此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相關領導及老師應該及時對這些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擺脫應試教育的禁錮,真正從內心迸發出學習英語的激情,以滿足自己更多其他方面的需求。只有學好、學精英語,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學生才更能獲得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參考文獻:
[1]庾鮮海,康秦.非英語專業學習者英語需求分析的動態研究[A].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2]余衛華.需求分析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A].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8).
[3]柯于國.我國外語教學理論研究的需求分析模式――界定,理據和應用.學科教育,2010.
[4]陳冰冰.大學英語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論構建[A].外語學刊,2010,(2).
篇6
電影作為傳媒產業之一,電影廣告的市場運營在歐美國家非常成熟,這是因為電影廣告在播出時,沒有眾多頻道和廣告的干擾,尤其是電影放映前那幾分鐘,觀眾幾乎是“高度集中”地看完片前的廣告,這樣的廣告效果,我到現在還沒有辦法知道有沒有其他形式的廣告效果比它更好的。隨著中國電影院線的改革,電影廣告市場也在整合與創新中日臻成熟,逐漸從單一以影片為導向的時代向科學、完善的傳媒時代轉變。
電影已成為廣告的“藍海”
電影的廣告價值源于其極高的受關注度和話題性。數年前,一部影片形成的思想沖擊甚至可以影響一代人,從而使配合單一影片進行宣傳推廣的廣告或活動很容易取得營銷上的成功。
隨著電影市場的發展,雖然影片被遺忘的速度在加快,但電影營銷價值在上升,電影廣告的前景愈加明朗。首先,看電影已成為品質生活的一部分,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青睞;其次,在影院大屏幕播放精美廣告片,其記憶效果幾乎高出所有的廣告形式,甚至是電視的好幾倍;最后,電影的互動整合的優勢凸顯出來,在同一時空里,讓觀眾全面了解產品,完成對消費者的全方位推廣。
貼片廣告、植入式廣告等廣告形式作為重要的電影廣告運營模式,其巨大的營銷價值被廣告主認可,但受電影票房制約較大,運作流程復雜,且無法監測廣告傳播效果,故無法規模化、產業化。
所以,時下整合全國影院銀幕已然成為廣告“藍海”。一方面,影院銀幕作為廣告傳播載體,大屏幕擁有得天獨厚的高吸引力,且廣告受眾層次較高,其傳播價值易被廣告商認可;另一方面,影院銀幕聚合了制片商、院線和廣告商資源,實現多方共贏,這樣也可以促進電影產業的良性循環。
電影廣告需要媒體化
將影院作為傳媒來運作是電影廣告的未來。如果將國內現有的比較現代化、上座率高的影院映前時段集中買斷,整合為影院網絡體系,以時段售賣的方式,通過銀幕影像、影院展示等廣告形式傳播,一定是一個比較不錯的媒體。
目前國內電影廣告基本上是以單一影片為導向,在宣傳上也是各自為政,這樣的廣告傳播效果有限,如果將影院作為媒體來運作,就能鎖定固定的觀影人群,成為可控、可選、可評估的精準媒體。
既然是媒體化,就需要對其進行整合營銷傳播。影院媒體一方面承載著為新片進行整合傳播的任務,同時還應依據不同品牌的市場需求,作出相應的整合傳播方案。既可以是在電影里的植入式廣告,也可以是放映前的貼片廣告;既有電影海報形式,也有影院相關形式;既有影院自身的廣告形式,也有影院以外相關廣告形式。總之,要多元化形式相互組合運用,才能有較好的傳播效果。
為了能夠更好、更準確地了解電影廣告的效果,應該盡快建立專業的電影廣告的媒介監測機構,不僅為了準確監測電影廣告效果,同時也為了能夠給客戶提供科學有效的投放依據。
它山之石
近年來在美國被公認為發展最快的廣告形式之一就是電影廣告。其實,美國的影院廣告起步也很晚,2003年才成立了影院廣告委員會(CAC)。據CAC年度統計數據顯示,美國自2002年至2008年,影院廣告投入平均年增幅達21.5%,2008年的影院廣告支出是2002年的208%。
篇7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的統計,2014年北美觀影人次僅為12.748億次,創下20年來歷史最低紀錄。壞消息并不止觀影人數的減少,相比于2013年全年北美109.23億美元的總票房,2014年全年總票房跌幅超過5%。值得注意的是,造成北美電影市場“人財兩空”的原因,并非是各大片商降低了出片量。相反,2014年北美市場共上映了684部新片,與2013年相比只是個位數差距。
問題首先出現在不斷走高的電影票價身上。美國影院業主協會統計數據顯示,在北美市場最為重要的檔期――暑期檔所處的第三季度中,其單張2D電影票的平均價格為8.08美元,比2013年上漲3.1%,而比起2010年則有高達2美元的上漲幅度。這還只是普通2D電影的票價,如果考慮到3D和IMAX電影票價動輒超過15美元一張的現實,2014年也可以被稱為是北美電影市場史上票價最貴之年。去年普華永道一份關于北美電影市場的調查報告顯示,53%的受訪對象表示高票價是讓他們對電影院說不的主要原因。
但票價并非唯一的罪人,真正讓觀眾失望的是單張電影票性價比的降低。北美各大電影公司瘋狂推出漫畫改編電影以及主打續集作品的方式,已經開始被大部分觀眾討厭。
對于這種影片內容固化的局面,觀眾已經開始以“用腳投票”的方式表達不滿。2014年十部北美票房最高的電影無一在這個市場斬獲4億美元以上票房,這是之前幾年內未曾出現過的情況。而整個北美暑期檔,票房超過3億美元的作品竟一部都沒有,上次出現這種情況還要追溯到13年前。
仔細觀察2014年北美票房不難發現,奪取冠軍的《銀河護衛隊》盡管是漫畫改編電影,但卻是一部原創電影。相比堆砌續集,觀眾更喜歡新鮮的東西。以2014年北美票房黑馬《星運里的錯》為例,這部制作成本僅為1200萬美元的電影,在北美上映三天票房就高達4800萬美元。這部青少年浪漫愛情片雖然沒有華麗的畫面和炫酷的英雄,但卻以人性和溫暖贏得了觀眾――最重要的是,它讓觀眾感到新鮮。
高票價以及固化劇情直接導致北美市場的電影院開始流失觀眾。尼爾森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北美市場15-24歲人群去電影院看電影的比例同比下降15%。這無疑是個壞消息,因為年輕人是電影市場的主力軍。電影《星運里的錯》25歲以下觀眾占79%,正是因為贏得了年輕人的認可,它才成為票房黑馬。
不去電影院,年輕人去哪里看電影?在普華永道的調查中,71%的受訪者表示更愿意在家中觀看新片。而在北美,家庭影院設備的市場普及也讓這種意愿提早成為現實。美國建筑師學會的一份調查顯示,2007年23.8%的設計師將家庭影院列為特殊功能項(并非基本配置),而2014年此數據降為6.2%。這也就不難理解2014年年輕觀眾為何大幅從電影院流失,因為作為北美電影市場最重要群體的他們,是新技術和互聯網平臺的忠實用戶。
篇8
【關鍵詞】 學生 作業 語文學習
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陷入機械抄記、單詞封閉的誤區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內,拘于書本的靜態作業使學生埋頭于繁瑣重復的書面練習而苦不堪言。作業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圍著書本做文章的現狀、削弱了學生的身心健康。與新時期的課程改革格格不入。
一、拓寬作業渠道、精選作業內容。
1、傳統性作業 ―― 強化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
如讀課文、抄生字、背課文。這類作業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途徑。老師在布置這類作業時,應注意兩點:一、變換形式,讓學生喜歡做。就拿抄生字來說吧,可讓學生按結構、讀音的不同類別來歸類抄寫,這樣學生要寫的字雖不多,卻要仔細分析每個字的結構和讀音,具有一定的容量,學生也樂于接受。二、抄寫遍數控制在三遍以內,堅決不布置抄五遍、十遍甚至錯一題罰抄幾十遍的機械性、重復性、懲罰性作業。
2、觀察性作業―― 提高觀察能力、豐富生活積累。
觀察是積累的前提,學生往往會對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可結合語文教學布置一些觀察類的作業。如要求學生回家觀察禽畜的生活習性,蔬菜農作物的生長過程,家用電器的式樣及功能,家長忙農活干家務的情景;還可以讓學生去商店、集市、車站、影院作專題觀察。如:街頭巷尾的凡人小事,約定俗成的風土人情,國家地方的重大事件等。如:神州五號載人飛船上天,這是一件載入史冊的國家大事。我在飛船發射的那天布置了這樣的作業:收看中央電視臺的發射實況。認真觀察發射的場面,火箭的變化,飛船運行的情況,宇航員的表現。這樣的觀察作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也培養了學生關心國家大事的好習慣。學生根據這一事件寫成:《飛天夢圓》、《載人飛船上天了》等習作感染力強,情真意切。通過以上途徑,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并采用寫觀察日記、瑣事述評等方式鞏固觀察成果,強化觀察興趣,大大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生活積累。
3、操作性作業―― 深化知識理解,激發探究意識。
為了增強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結,使課文靜態的文字變成學生腦中優美的圖畫,生動的場面,活生生的人物,我常設計操作性作業,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動手,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如:教完《小鎮的早晨》一課,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小鎮早晨的美景,感受語言文字的美,結合《蠶姑娘》、《小蝌蚪找媽媽》等課文,讓學生飼養小蝌蚪、蠶寶寶等,學生始終興致勃勃,得到了許多課本上的不到的知識。
4、表述性作業――學習言語交際,鍛煉表達能力。
交際是新世紀人們生存與發展的本領。《語文課程標準》以全新的理念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其中提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是適應時展的需要。言語交際能力唯有在交際實踐中才能形成、提高。表述性的作業無疑是一座溝通現實、教材與生活的橋梁。把以往的語言,本課學習的語言,加以運用和創造是表述性作業的重點。一、演一演,內化課文語言:對于故事情節性較強或場面描寫具有較強動作性的課文,可以布置學生自愿組成小劇組編成課本劇。如教完《狼和小羊》一課,我讓學生按家庭住址自由組合,布置學生回去演課本劇。學生在生動的表演中,加深了對課文角色的情感體驗,積累了課文的語言。二、說一說,學習與人交往。口語交際課是為了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而設的課。在口語交際課后,將課中學到的知識點在實際生活加以中運用,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口語能力,如:上完《學會贊美》要求孩子贊一贊勤勞的媽媽、能干的爸爸。口語交際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必須通過大量實踐訓練才能內化為能力。而實踐作業使學生的口語交際活動融入生活、融入社會,在實踐中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待人處事的能力、言談舉止等得到充分的體驗。
5、調查性作業―― 引導關注現實,培養合作精神。
調查性作業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了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布置調查性作業時,我們變個別性作業為合作性作業,讓學生在彼此合作中完成作業。如:上完《特殊的葬禮》結合我們鎮化工廠變得教多,化學污染教嚴重的實際情況,設計了以下一組作業:①采訪居民,了解我村環境污染的狀況(小組合作,寫采訪稿)。②實地查看,訪問環保部門(調查訪問,小組匯報)。③設計一條環保廣告語。(廣告策劃,上街展示)。這些作業,既有內容的結合,又有能力的綜合,層層遞進,環環緊扣。整個活動,引導學生走進現實世界,考察、調查、訪問,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起他們對生活、社會的關注。同時,采訪家庭、宣傳廣告、匯報交流,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在作業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與他人合作的樂趣。
二、變換作業形式,增加作業趣味
作業的設計必須讓學生感興趣才會收到歡迎,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做。除了內容的廣泛外,還要力求形式的多變性、新穎性與趣味性。使它既具有一定的語文信息刺激,以讓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使學生真正從心底里愿做、樂做。
1、協調不同的感官。教師設計了多元化的作業后,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當然,這樣的作業不是隨意性的,也應有明確的訓練目的,并教給學生正確的方法,指導學生應用多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認識,從而讓學生在樂中求知,趣中求知。
2、選擇不同的角度。對同一教學內容,教師可從不同角度設計成不同形式的作業。可以是各中讀書筆記、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甚至是有關音樂、體育、美術的作業。如在教完《我們愛你啊,中國》,可布置學生唱這首歌,也可讓學生模仿寫詩《我們愛你啊,靖江》;學習了《走,我們去植樹》后,可讓學生選擇周圍的一種樹木、去查閱資料,了解它的名稱、作用、習性等,也可讓學生做一個關于當前生態環境狀況的調查報告,畫一副自己想象中的家園。
三、尊重個性差異,發展學生特長。
實施素質教育須承認個體的差異,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促其個性充分發展,使他們成為全面加特長的新型人才。據此語文作業需在考慮共性的同時,兼顧學生的個性。使作業能成為發展學生特長,彌補學生不足的手段。
1、"順其意而揚長"
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愛好設計作業,引導實踐,以創造條件發展學生的特長。擅長寫作的學生可組成班級文學社,負責編輯班級小報、黑板報,并鼓勵向刊物投稿;擅長口語的學生可組成班機演講組,定期舉行演講示范;擅長書畫的同學可以成立班級美編組,負責班級板報的美術設計;擅長演唱的同學可以組成演唱組,負責課本劇的編排、演出。……
2、"反其道而變短"
可讓某些方面有不足的學生參加相反的"特長小組",讓他們在"耳濡目染"中培養興趣,發展能力。如:性格內向的學生,可讓其參加演唱組,不求他們立即登臺亮相,先讓他們作助手,即使登不了臺,也不予強求;不善言談的學生,可讓其參加演講組,讓他們在別人的示范中受到影響,逐步鍛煉膽量,培養能力。
總之,作業是語文學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師應通過作業拓寬語文學習途徑,憑借一定的作業形式與內容,伴隨一定的學習活動即學習過程,使學生在廣闊的時空中學語文、用語文,在玩中學、在實踐中學,拓寬視野、豐富知識,砥礪能力。
參考文獻
[1] 注引:1、劉修文主編《教育學》
篇9
漫畫衍生品開發總體低端、設計太“硬”
目前,國內能夠系統開發衍生品的漫畫企業并不多,能賺到錢的就更少。據國內報刊發行研究專業機構北京開元策略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的相關調查報告顯示,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四大城市漫畫雜志綜合市場中,知名漫畫企業的漫畫衍生品開發存在總體低端、設計太“硬”的情況。
1.就衍生品種類來說,與動畫企業動輒推出童裝、玩偶不同,漫畫企業的網上商城在服裝和玩偶方面的衍生品數量最少,只占全部衍生產品的3%至4%,而服裝中以簡單的印花T恤居多;稍多一些的是偏向實用的箱包,占全部產品的4%至12%,飾品掛件和生活日用品占全部產品的14%至17%,可見貼近生活的產品較受歡迎;文具用品占比超過20%,這與業界對教育類動漫的熱情居高不下相一致;占比最高的是以海報、桌游和撲克等為主的休閑娛樂類產品,在20%至33%。
2.至于漫畫衍生品的價格,單價30元以下的產品占60%以上,這個比例體現了漫畫衍生品開發總體呈低端化的趨勢。盡管這一價格區間的產品是市場銷量最好的產品,但和當前國產漫畫受眾在該年齡段的消費水平很不相稱。
透過衍生品種類和價格的比例數字,不難看出國內漫畫企業進行衍生品開發時的相似思路:首先,在開發模式上,他們都以幾部作品推出同一款漫畫衍生品的形式為主,且多數是以漫畫本身的圖片直接印刷成商品,但可想而知,這樣的產品并不具備差異化特色;其次,在產品設計上,漫畫企業很少針對原漫畫本身的特質進行再創作,造成了衍生產品創意不足,收藏性大打折扣。
避開動畫企業衍生品壁壘
主動接軌主流市場
篇10
于是,后者急中生智,將館內一塊中間區域交給藝術家自己去處置。原本只是針對藝術作品的單純布展,現在可以對整個展覽空間進行設計和規劃,以使其盡可能與作品之間相得益彰,這飛來的美事令Tong Cragg興奮不已。而展覽閉幕后,所用材料可以拆除或重組,將空間留給下一次展覽。藝術和藝術家的自由得到了充分釋放,美術館自然也樂見其成。
商業包圍下的藝術跨界
建成后的喜瑪拉雅美術館將取代2005年創立的證大美術館,而后者所在的浦東大拇指廣場也不能與喜瑪拉雅中心的商業規模、氛圍同日而語。整座商業中心的建筑設計出自名家之手,外觀非常搶眼,仿佛遠遠地就在提醒人們:此處與藝術有關。
早在去年,喜瑪拉雅就確定了它的定位:把傳統藝術和當代藝術結合起來,把藝術與生活結合起來。體現在展覽方面,是比之前注重設計作品展,近期舉辦原研哉作品展的用意之一,便是考慮到設計是藝術和生活的一個連接點,是使生活藝術化的重要方式。
至于商業中心的規劃,美術館的上面是電影院,下面是商場,對面是劇場。今后的藝術展,將借助這些媒介共同完成一個主題的表達。比如在舉辦展覽的同時,播放電影、紀錄片等影像資料,有戲劇戲曲演出,藝術圖書館有相關的書籍,商店里則出售相應的產品,餐廳供應相應的食品菜肴。執行館長王純杰稱之為“跨界整合”,它對觀眾的影響也將更加全面,而這是其他美術館所做不到的。
豐富的經驗使得王純杰對于世界知名美術館如數家珍。在他看來,喜瑪拉雅的做法與法國的蓬皮杜藝術中心頗為相似,后者也同樣設有劇場、電影院、圖書館、餐廳,“但它沒有酒店和商場,這屬于生活化的內容”。
商業與生活相關,藝術如果與商業結合,藝術便能通過商業進入生活,這是不少私人美術館、企業美術館所理解的公眾性,也是它們所普遍采取的生存方式。而國內一些城市也在規劃中以藝術商業雙管齊下作為指導思想。
說起來,藝術在當下中國似乎有點誤入歧途的意思。一方面,美術課、音樂課在一些學校里形同雞肋,可有可無,以致一些年輕人日后對于色彩、視覺、聲音等方面一片茫然;另一方面,藝術又常常被不恰當地用于區分社會生活中的各色人等,貼上所謂教養、高尚之類的標簽,甚至淪為附庸風雅的幫兇。當然,也有人抱怨,中國人不熱愛藝術。聽者既不敢茍同,也無從反駁。
說到底,如何盤活偏僻的區域地塊?如何為藝術場館集聚人氣?答案是商業!如果這樣能拉近藝術與普通人的距離,未嘗不可一試。
再則,民營美術館的創辦者大多都有地產商背景,喜瑪拉雅也不能免俗。既然美術館是作為整個商業中心的一部分,就不能杜絕人們對其公益性的猜測甚至質疑。
美術館每年都會提交預算報告,向集團董事會申請下一年經費,獲批后很快就會得到上千萬元的運營開支。而在日常運作上,董事長戴志康一向不管,也從不要求美術館賺錢上繳。至于展覽所得之門票收入,則會全部反饋到美術館的日常用度中。這是個虧錢“生意”,更是個燒錢“生意”,王純杰說,“如果老板把這幾千萬拿去做收藏,肯定是賺的。”
戴志康的私人收藏始于美術館創辦之后,而且與美術館的藏品界限分明。如果其藏品要在美術館展覽或用于公開出版的話,交付的也僅僅是使用權而已。而當年喜瑪拉雅在向民政局注冊時,已將其自購以及他人捐贈的所有藏品向其申報登記,今后任何情況下不得變賣,一旦美術館關張,其名下所有藏品皆歸民政部門所有。即便如此,也不是所有私人美術館都能獲得執照的。
商業助力藝術,可以從具體的資金、場地、項目上面得到確認。而藝術對于商業的反作用或稱品牌效應,也是必然存在的,但至今集團內部和外部都沒有人對此做過研究,也自然沒有獨立調查報告出爐。
跟所有的預算一樣,美術館的也會被壓縮,那就必須找贊助。情況最好的一次,是全部展覽開支都由某駐華機構包了,對方有項目經費,美術館負責承辦。此次Tony Cragg的作品展,這位藝術家的擁躉贊助了一部分,某汽車品牌和紅酒品牌也贊助了一點,有現金,也有實物。而某國文化協會則包攬了運費、保險、宣傳費用,不過這幾百萬不由美術館經手。美術館負責提供場地。
展覽,是一個學術選擇
這樣一個有聲有色的全藝術概念,王純杰認為,其他私人美術館乃至國有美術館未必做得到。其實,在很多方面民營美術館的優勢都是非常明顯的。
迄今為止,國內大多數美術館的建設,幾乎都是先滿足建筑的一般屬性,然后再賦予它美術館的功能,甚至不乏直接將一座現成的建筑用作美術館的例證。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是一方面,對于藝術形式的思維局限則是另一方面。而今,私人美術館、企業美術館的興起,使場館的屬性在設計建造時得到了充分考慮。喜瑪拉雅美術館內部凈高便有十數米之多,還特意留出一塊約20平方米的墻面,可以像窗戶一樣開闔,以備超大型雕塑或裝置藝術作品等由此直接吊裝進入。
這當然是藝術觀念革新的結果。越來越多的裝置藝術作品、多媒體、跨界作品展登堂入室,取代單一的架上繪畫作品展。藝術是互通的。有時候,人們也會以藝術精神、思想、流派作為劃分的標準,比如同一藝術思潮下涌現的各種物質形式的作品,這樣各類藝術形式便被打通了。從這個角度上講,美術館緊鄰劇場、影院,實際上是一個藝術磁場。更何況,藝術與娛樂,有時候并不那么涇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