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業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28 11:26: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酒業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前程無憂(51job)日前《2006全國畢業生就業調查報告》(下稱《調查》)顯示,2006年的大學畢業生人數超過2005年,面向2006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機會也超過了上屆,供求不匹配是畢業生求職的最大障礙。民營企業成為就業機會的最大提供者,提供的收入水平已接近外資企業。1000元月薪成為畢業生的求職底線,46%的應屆畢業生表示低于這一收入寧愿待在家里;與此同時七成以上企業認為2005年畢業的畢業生在工作中表現平平,30%的企業表示如果招聘不到理想的畢業生寧可職位空著。人才市場未來長期的趨向是,有新知識、高技能和良好品質的人才有機會,而非大學生身份。
本次調查,覆蓋全國27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40所全國重點大學的應屆畢業生58665名,訪問涉及33 個大行業5800 家聘用2005年應屆大學畢業生的企業。
需求:民營超出外企
5800 家受訪企業中3515 家聘用了2005年畢業生后,計劃在2006年再次招聘畢業生,其中3108家提出明確招聘人數,提供空缺職位60000~65000 個,平均每個企業需要19.4~23.5人,比上年增加了三分之一。但是計劃招聘人數超過100人的企業只有148家。中興通訊股份計劃在全國招聘3000名畢業生,是受訪企業中對畢業生需求最多的一家。民營企業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最大,1169家民營企業計劃招聘 28750~30500 名畢業生,超出了外資企業22800~23500 名大學畢業生的人才需求
計劃招聘畢業生最多的五大行業分別是計算機、電子技術、快速消費品、生物制藥和房地產,需要人數38600~39500 個,僅青島啤酒股份一家就計劃招聘1000名畢業生。此外盡管受訪的零售、汽車制造和保險行業的企業分別只有27家、16家和11家,但是單個企業招聘的平均人數最多。蘇寧電器計劃在全國招聘畢業生1000人,上海易初蓮花計劃招聘400人;奇瑞汽車在安徽蕪湖需要畢業生500人。畢業生愿意投身的前五大行業依次為通訊電信、金融證券、計算機、互聯網和貿易。
有2300多家企業的人事經理對2006年能否招募到適合的應屆畢業生表示“不敢樂觀”,超過招聘企業總數的60%,如果找不到合適的畢業生,35%的企業則表示“虛位以待,職位長期有效”。
企業最缺銷售人才
這是一個老問題了。據說有保險公司到一家重點大學聯系校園招聘會的事宜,就業指導辦公室的老師直接勸企業放棄,因為沒有畢業生愿意畢業后做保險業務代表。
《調查》發現,企業最缺銷售人才,提供空缺職位29680~30350個,其次是技術研發和應用8770~9480人,再次是生產制造和工程、工藝設計和市場廣告等方面的人才。3515家計劃招聘2006年應屆畢業生的企業中,2866家有意讓畢業生做銷售工作;148家招聘規模超過100人的企業95%以上招聘畢業生擔任營銷職能。但是畢業生愿意從事的工作職能前五位分別是技術研發、市場廣告、人力資源管理、貿易采購和行政后勤,盡管愿意從事銷售的人數排名第八,但是相對30000多個空缺職位,5477張投票實在太過渺小。
批發零售、保險、生物制藥和房地產行業最缺銷售人才。
在生物制藥行業,由于行業競爭激烈,人員流動率高,很多跨國企業都想招聘大學畢業生,培養和儲備銷售人才。生物制藥的銷售必須具備一定的醫學藥理知識,但是很多醫學院的畢業生表示寧愿在小醫院拿低工資,也不想到跨國公司任醫藥代表。
前程無憂的另一份《薪酬報告》顯示,入世后中國服務業需要一大批兼具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營銷人才,他們是市場和收入的保證。一個汽車高級銷售經理的年薪約50萬元,優秀的保險業務代表年薪可達百萬元,但這樣的人才往往有價無市,企業苦尋而難得。
北京、上海、廣東:只進不愿出
不出所料,上海、北京和廣東成為2006年應屆畢業生最愿意工作的地區(地區按省、直轄市、自治區分),其次為浙江省和江蘇省。盡管畢業生以“經濟發達、機會多、平均收入比較高”為選擇工作地區的第一標準,但是在這三個地區選擇如此集中還是令人吃驚。每個參加調查的畢業生可選取1~3個愿意工作的地區,上海得票46399,北京38739,廣州35312,而浙江和江蘇分別為 12458 和12432。參加調查的上海、北京和廣東的畢業生共15308人,占調查總人數26.1%,愿意去這三個地區之外工作的人僅15.0%,很多畢業生重復填寫三個一樣的地區,以顯示自己只愿意在一個地區工作。
校園招聘會成本不菲、效果有限
《調查》顯示,參加校園招聘會、瀏覽工作網站和搜索目標企業是畢業生獲取招聘信息最常用的三大渠道,但是畢業生對在校舉行企業招聘會的態度冷熱不一,即使是跨國的、知名的大企業,學生也未必一貫捧場。
對40所全國重點學校的了解發現,本屆進校的企業數量普遍超過上屆,盡管很多高校組織集中的展位式的招聘會,但是更多企業愿意舉辦自己的單場招聘說明。許多高校一時會場、教室告急,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窮于應付,辦公室里海報、宣傳單堆積如山。粗粗算來,如果一家企業在上海、北京和廣州分別舉辦兩場招聘會,計劃招聘100名學生,那么僅就海報、宣傳頁、橫幅和展架等制作和分發,加上招聘會場租金、差旅費等成本就超過10萬元,用于每個候選人的費用不低于1000元,而之后的筆試、面試等費用也不少。
盡管企業耗資不菲,但是招聘會冷場現象還是時有發生,其中不乏一些財富500強企業。《調查》也顯示,畢業生求職時會優先考慮“在校園開招聘會的企業”,認為這樣的企業通常待遇不錯,有針對畢業生較好的培訓和發展機會。
但是,通過校園招聘會進入理想企業的畢業生畢竟是少數。對2005年聘用應屆畢業生的5800家企業調查發現,base在上海、北京、廣州和深圳的企業(總數2300家)45%以上事先沒有招聘畢業生計劃,聘用應屆畢業生的原因是“企業不特意招聘也不拒絕畢業生,他正好符合了企業的需求條件而被錄用”。
1000元是畢業生求職底線
畢業生在求職時首先著眼發展比較快的行業和企業,認為“會有比較多的空缺職位,提供較大的個人發揮空間”,求職也相對容易些。工資和福利待遇其次。而以往被畢業生看重的企業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考慮被放在了第五位。
全國范圍,畢業生對于收入的預期以1001~2000元者居多,占參加調查學生總數的35.1%,有11.7%的畢業生希望畢業后首份工作月收入超過5000元。上海、北京、廣東和江蘇畢業生的收入意愿集中在月薪2001~5000元。60.5%的上海、北京和廣州高校畢業生表示不會考慮月薪低于1500元的工作。其他地區畢業生求職的收入底線多數設在1000元,低于這個報酬則寧可待在家。
《調查》對5800家企業了解到,提供應屆畢業生平均月薪1001~2000元占企業總數的55.2%,近三分之一的企業給付的薪資在2001~3000元,只有2.4%的企業提供畢業生的月收入超過5000元。但是城市差異很大。上海、北京和廣州2005年畢業生的收入水平四成以上在2001~3000元。對上海交通大學2005年畢業生收入的不完全統計結果顯示,半數以上畢業生收入超過3000元。
篇2
一、基本情況
1.目前,我校在校生有1109人,從2010年以來,共有1946名畢業生。2010年共有畢業生539人,當年就業人數為518人,就業率為96.1%;2011年共有畢業生634人,當年就業622人,就業率為68%;2012年共有畢業生773人,當年就業人數為758人,就業率為98.06%。
2.在我校開設的10多個專業中,就業情況相對較好的專業有:汽車維修、電子、電工與電焊、旅游、飯店服務、計算機應用等,一次性就業率均在90%以上。
3.畢業生就業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由聯辦學校安置工作,畢業生去向主要呈南多北少分布,95%安置在南方,主要有:深圳賽格三星、珠海格力空調、深圳三洋、創維光電、湯姆遜、富士康、中興通訊等;5%安置在北方,如青島海爾、海信集團、澳柯瑪集團、青島成霖公司等。另一種是由學校就業處安置工作,就業去向主要有:天津達爾泰實業有限公司、天津可立新電子有限公司、英保達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平和汽車配件有限公司、北京松下電子有限公司、保定天元多層線路板廠等。
4.畢業生就業以學校推薦為主。推薦就業者約占就業總數的97.53%。自主就業人數占的比例較小。
5.升學成為畢業生的另一條出路。升入高校就讀的畢業生約占畢業生總數的15%,近幾年來升入高一級學校就讀人數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
二、就業安置的基本做法
(一)辦出職教特色,增強畢業生適應市場的能力。
1.積極進行教學改革,調整專業結構和課程結構。尋找中等職業教育與市場的結合點,拓寬自己的發展空間,壓縮市場需求不旺的專業,增加市場需求量大的專業。根據工作崗位要求調整教學計劃,改革課程設置,更新課程內容,開設能增強學生專業知識、職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課程,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
2.突出職業技能教育,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根據教學進度,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就業創業教育,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責任意識;充分發揮學校的教學的硬件優勢和專業特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利用實訓基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強化學生的實踐技能。
(二)廣開就業門路,做好就業安置工作。
1.以學校推薦為主,廣開就業門路。學校成立了安置(就業)處,由專人負責。常年派人到全國各地廣泛聯系用人單位,收集就業信息,組織學生參加人才招聘會,和用人單位簽定就業協議等諸多形式對畢業生進行就業安置。學校對學生負責到底,采取反復安置的辦法,解除了學生、家長的后顧之憂。
2.加強就業指導,引導學生自主擇業。開設就業指導課,了解就業形式和信息,輔導學生寫自薦信,講授面試技巧,開展求職的技巧講座等。教育學生轉變就業觀念,調整自己的心態,鼓勵學生到中小型企事業單位、鄉鎮企事業單位和私有企事業單位就業。對于工作能力強、有一定條件的畢業生,學校鼓勵學生自己創業,自己“當老板”。
3.主動適應市場,闖出一條實習就業的新路子。與用人單位簽訂實習就業合同。通過實習,既使用人單位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也使學生增強了管理意識,提高了綜合能力。據統計,近三年,通過實習留用中職畢業生有1898人,占總人數的97.53%,進一步拓寬了畢業生的就業渠道。
(三)堅持跟蹤調查,注意信息反饋。
學校通過多種形式,對畢業生實習、就業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對實習、就業人數比較多的地區,學校還派出專人駐點,指導學生就業工作,解決學生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對專業不對口、崗位不合適的學生,及時聯系其它單位給予調整安置。同時,通過跟蹤調整,收集實習、就業學生的工作體會,求職經驗、招聘人才信息等資料,也為學校專業的設置、教學計劃的調整及課程體系的改革等提供第一手資料,也為今后畢業生的安置打下了基礎。
三、強化辦學水平是安置就業的保證
擁有一個團結向上、開拓進取領導班子和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辦學的根本保證。由于職業教育的超前性,職業學校辦學難度大,社會不夠重視,生源缺乏,畢業生難以安置,問題成堆。但學校領導在這些困難面前,勇于開拓,敢于創新,有向困難挑戰的精神。并且政府縣長高度重視,工作上給予大力支持,甚至親自為畢業生的就業安置出主意,想計策,不辭辛勞地到全國各地聯系用人單位。同時,學校積極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招聘和聘請專業水平高、教育理念新的教師到學校任教,積極對教職工進行思想教育,提高教職工對職教的認識,使每個同志能在職教戰線上,以主人翁的態度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涌現出了一批省級教學能手。這支過硬的教師隊伍保證了高質量的教學水平,培養出了高質量的畢業生。
四、中職畢業生就業安置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學生的就業觀念還需改變。有些學生受傳統的就業觀念束縛,留戀干部身份,愿意到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就業,而不愿到非公有制單位就業,從而導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情況發生。同時,還存在著一次就業定終身的錯誤觀念,缺乏多次就業的思想準備,沒有求真務實的就業思想,沒有把眼光放得更遠些,以致有少數同學較長時間難以就業。
(二)就業安置工作還需進一步精細化?,F在用人單位要求畢業生除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要有良好的適應能力,溝通能力,具有一定的責任意識、職業意識、職業素養、服務意識等。少數同學把自己估價過高,沒有認識到自身素質存在一定差距,往往在就業時易遇挫折。這主要是學校對學生的前期思想教育工作不到位,社會調查不夠深入、細致,從而造成畢業生推薦就業反復較多,工作難度大。
(三)建議學生樹立正確觀念———先就業后擇業
篇3
**年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使得世界大部分國家失業率不斷攀升,中國亦不能獨善其身。“十一五”這五年,城鎮每年要安排的就業人數達2400萬,而在用人需求方面,按經濟增長保持8%至9%的速度,約為1200萬人,缺口1200萬人。就業形勢的緊迫,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此經濟環境下,**山區政府扎實做好就業、再就業促進工作,不斷完善自身的社會保障體系,使得該區的失業率保持了平穩的下降趨勢。
二、促進就業的各項措施實施情況
(一)充分發揮失業保險的作用
1.**山區失業保險基金基本收支情況
**年末,全區共有2281家單位的13.58萬名職工參加失業保險,參保單位數同比增加392家,參保人數同比增加7620人;失業保險基金全年收繳總額約為8718.65萬元,同比增加1129.61萬元,增長14.88%。失業保險基金總支出為3697.57萬元,其中:7391人領取了失業保險金3513.88萬元,領金人數同比增長14.39%,金額同比上升了22.18%;醫療補助金支出117.78萬元,同比減少39.15萬元,下降24.95%;喪葬撫恤金支出為0.51萬元,同比增加0.43萬元;為848農民工支出一次性生活補助費65.4萬元,同比增加21.88萬元,上升了50.27%。失業保險基金收支相抵,年末介于5021.1萬元。
可見,**山區政府注重發揮失業保險在促進就業方面的作用,不斷完善全區的失業保險工作,參保人數與參保單位逐年增加,合理支配失業保險基金,為失業保險發揮作用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2.**山區失業保險基金安排再就業資金支出情況
在全年支出促進就業經費中,失業保險基金支出5636.88萬元。其中,職業培訓和職業介紹補助528.62萬元,同比減少30.2萬元;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社會保險補貼2575.78萬元,同比增加631.67萬元;靈活就業社會保險補貼1174.62萬元,同比增加1144.17萬元;單位招用失業人員社會保險補貼127.39萬元,同比增加72.22萬元;工資性崗位補貼9.8萬元,同比增加2.8萬元;公益性組織崗位開發補助1220.67萬元,同比增加1123.19萬元;就業補貼91.68萬元,職業介紹補貼290.36萬元,公益性就業組織專項補貼305.83萬元,其他支出18.35萬元。
**山區充分利用失業保險基金安排再就業資金,為全區失業人員提供職業培訓和職業介紹,幫助其早日實現再就業,為已實現再就業的人員提供各項社會補貼和崗位補助,充分保障了失業人員與再就業人員的切身利益。
(二)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
**山區作為北京的傳統重工業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長期維持在7:3,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矛盾極為突出,財政收入的結構性失衡嚴重(流轉稅以增值稅為主)。為徹底改變這一狀況,該區政府,抓住加盟中關村科技園區和北京奧運會這一歷史機遇,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按照首都休閑娛樂中心區(CRD)的發展定位,從數字娛樂產業基地、**山游樂園“主題樂園”等重點項目建設項目入手,以休閑娛樂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和樓宇經濟為重點,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適度發展現代制造業,逐步新興產業替代傳統產業。
目前,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已初見成效,第三產業從業人數增加,第一、二產業從業人數減少。年末,第二產業從業人員81978人,同比減少1868人,下降2.78%;第三產業從業人員71361人,同比增加4121人,上升了2.73%。全年單位新增就業人數為1058人,比上年同比的-2001人增加3059人,即單位新增就業人數由負轉正。第三產業的發展建設,為該區提供了大量新增就業崗位,對改善該區人員失業情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就業困難群體失業與再就業情況
**山區政府將解決就業困難群體的問題,作為全區再就業工作的重點,積極探索并推出了一系列幫助零就業家庭、“4050”人員、低保人員和殘疾人等就業困難群眾實現就業、再就業的得力舉措,使得區內這部分有就業能力并有就業愿望的困難群體得到了充分的安置。
1.零就業家庭
至**年第四季度,全區“零就業家庭”207戶,涉及勞動力266人。區勞動社會保障局通過安置公益性崗位、各類協管員崗位、社區環境養護崗位、商業便民崗位以及家政服務崗位等,“零就業家庭”目前已全部消零,全區“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為零。
2.“4050”人員情況
“4050”人員是指處于勞動年齡段中女40歲以上、男50歲以上的,本人就業愿望迫切、但因自身就業條件較差、技能單一等原因,難以在勞動力市場競爭就業的勞動者。
**年末,**山區“4050”失業人員總量為7502人,其中:上年結轉1850人,本年新增5652人;全年實現就業5144人,其他原因轉出942人,期末實有1416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中“4050”人員的就業率為68.57%,高出全區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13.28個百分點。
3.低保人員情況
**年末,全區低保對象為14148人,其中勞動年齡內10653人,有勞動能力的為8734人,有勞動能力未就業人數為5021人,**山地區戶口未就業3624人。年末已辦理求職登記的低保人員總量為2003人,登記失業人員當年實現就業369人,就業率為18.42%,低于全區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36.87個百分點。
(四)加強中介機構管理,規范人力資源市場
**山區政府在今年的二、三月間,在全區內開展了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的專項行動。選擇了八寶山、魯谷、八角、古城、蘋果園、金頂街六個地區作為重點檢查區域,并設置警示標志,指導求職者依法維護合法權益。檢查職業中介機構14戶、用人單位77戶,查處并取締了17戶未經許可擅自從事職業中介活動的組織或個人,糾正有不規范招聘行為的用人單位25家。
為樹立合法職業介紹結構的良好服務形象,營造“誠心待人、信守承諾”的行業氛圍,規范職業介紹行為,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我區組織12家社會力量承辦的職業介紹結構簽署了“社會職業介紹結構誠信服務承諾書”,向社會共開了23家正規職介機構的服務電話,注銷了一家長期不經營的職介所,規范了全區人力資源市場。
篇4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低收入者的比例遠遠大于高收入者,兩端人數均較少,而大部分人收入基本在中間檔次,從1萬~5萬元的收入者占55.7%。
經營管理者收入最多
按城市劃分,從事銷售工作的,深圳的平均年薪為最高,高達68000元。經營和管理工作者,廣州排名第一,約為63083元 ,深圳緊跟其后,為62083元。公關/市場/廣告職業者,廣州以50833元勝于北京(35050元)。編輯/記者/翻譯職業者,北京當仁不讓,其年薪為56000元,第二名深圳被甩到30000元。財務/審計的高薪收入還是產生在經濟中心上海市,其平均年薪為43333元。
各城市收入差距大
外資高薪源于“密薪制”
中國青年就業調查報告公布值得關注的是,在22歲以前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青年中,有一部分人首先要經歷失業的過程,這一比例約為15%;而此后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青年則幾乎沒有人一開始就經歷失業。
張麗賓表示,這一原因主要是因為22歲以前的青年就業經驗、就業渠道少造成的。72%失業青年長期失業
失業一年以上的長期失業者占72%。失業者在求職時,超過60%的失業青年認為最大的困難是文化水平低。但只有13%左右的人員在失業期間進行了學習培訓,多數人只是呆在家里、找工作或者做些家務雜活。
失業青年中,職業中等教育水平的青年(37%)和初中文化水平的青年(30%)比重最高,高中、大專生的比例均為13%,大學生的比例為5%。相對于此次被調查青年的文化程度構成,實際上職業中等教育水平、初中和高中文化水平青年的失業率要高于各類文化程度青年的平均失業水平。工作意愿機關和國企成就業首選
農村青年理想的單位主要是自己創業、國有企業、私營企業以及政府部門和跨國公司;而城市青年理想的單位則依次是政府部門、國有企業、創業、跨國公司和私營企業。有10%左右的青年對自己理想的工作單位不確定,文化程度越低,不確定程度越高;還有一部分青年不想就業,主要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青年。計算機和金融業最受喜愛
中國青年最喜歡的行業主要集中在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及金融業。以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公共管理等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是青年人的第二理想行業。而住宿和餐飲、衛生、社會保障和福利等行業,成為較少青年人選擇的行業。
總體上,70%的青年就業集中于制造業和第三產業中較低層次的服務業以及個別新興行業,如批發零售業(15%),居民服務業(10%),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8%)、交通運輸業、住宿餐飲業。
張麗賓在分析原因時表示,一方面,這些行業勞動力需求總量大,另一方面,大多數青年自身缺乏能力進入其他行業;另外,其他多數行業勞動力需求總量小,高素質勞動力競爭激烈,大部分勞動力不愿“向下”流動轉入其他行業,進而形成青年就業的“行業鎖定”。農村就業青年主要集中于制造業,而城市青年則主要集中于第三產業。40%就業青年不想換工作
大部分人對現在的工作表示滿意。有40%的就業青年不想換工作,另外,分別有近30%的就業青年不一定換工作和打算換工作。而且農村青年的滿意度高于城市青年。
想換工作的就業青年中,63%的人是為了提高報酬,有16%的青年是為了有更好的職業預期,另外還分別有9%的人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工作條件或獲得穩定的工作。85%的希望轉換工作的農村青年是為了提高收入以及改善工作條件,城市青年中的此比例僅為69%。城市青年比農村青年更關注未來的職業發展。工作情況平均每天工作9.6小時
就業青年工作狀況如何?調查顯示,青年的就業質量相對較低。大部分青年就業無保障,工作不穩定,工作時間長,工資低,依靠“青春討飯吃”。低齡青年和農村青年尤為如此。
總體上,38%的就業青年沒有任何勞動合同,還有20%的簽訂了1年以內的臨時合同,36%的簽訂有1至3年固定期限合同。
就業青年平均周工作時間為48小時,按每周工作5天計算,平均每天的工作時間是9.6小時。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員每周工作時間在50小時以上。而15至19歲青年以及農村青年的平均周工作時間均為53個小時。90%的青年都沒有兼職行為。
60%的就業青年的平均月收入在600至1500元之間,還有不到30%的人的平均月收入在600元以下,超過半數的就業青年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培訓。工作評價雇主認為青年寫作能力低。
篇5
而專家認為將有六成應屆畢業生面臨崗位缺口。那么我們就業究竟面臨哪些問題呢?利用暑假時間就大學生就業問題,做了個小調查。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二、大學生區域就業心理分析(農村、城市)
來自農村和城市的大學生在就業看法、就業態度、就業單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2)城市學生選擇工作注重行業前景和個人喜好,農村學生最注重行業前景
從數據統計來看,城市大學生在選擇工作首先考慮的因素是行業前景和個人喜好,農村大學生最注重的是行業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個人喜好方面,城市高與農村;在行業前景、辦公環境和其他方面,農村高于城市。
產生這個方面的原因,我們依然可以理解為兩個不同生源地的就業生的就業背景不一樣而導致的。城市的學生因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對比較自由,以后跳槽或者的短期內選擇新的工作的機會比較大。而來自農村的學生則以行業的前景為主,愿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較穩定的工作。
(3)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更愿意在就業區域的選擇上注重發達的大城市
從數據統計上來看,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更愿意選擇在發達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體工作,中小城市和國外,沒有人愿意選擇在縣城工作;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更看重具體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發達的大城市,中小城市,縣城和國外。這個是在我們的意料之中,事實上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僅是城市,包括農村的學生的就業取向也比較側重大中城市。
(4)來自兩地的大學生都教青睞國營企業
從數據統計來看,在最期望選擇的就業公司上,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比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更樂意選擇民營企業、國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而在私營企業、合資企業和自主創業上,來自的城市的大學生的期望值高與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但是,兩地大學生都較青睞國營企業。
(5)信息產業仍是大學生最青睞的職業部門
從數據統計來看,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最青睞與信息產業,依次是金融保險業、教育業、制造業、政府部門、科研部、房地產和服務行業;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最青睞信息產業,依次是教育業、科研部、政府部門、房地產、制造業、服務行業和金融保險業。
三、缺乏實際技能與經驗是當前大學生認為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調查顯示,缺乏實際經驗是當前大學生認為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業人數過高。因為大學畢業將面臨一個從學生到社會職業人的角色轉變,而這一過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投資。大多數企業側重傾向于那些有實際技能,以及工作經驗相對比較豐富的學生。而我們的調查記過顯示,當今的大學生在這個方面更為薄弱。
四、目前平均就業率不高
從數據統計來看,在已畢業和即將畢業的人來看,平均就業率為49%以下的占29%,50%-69%的占28%。產生這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就業人數過多,就業生自身的條件相對不能滿足就業單位的要求。另外還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部分學生選餓出國或者讀研究生。
五、在求職途徑的選擇上,現場招聘會、上網和親友介紹成為最主要的途徑。也有少數人選擇報刊和上門推薦。
由此可見。大多數的學生在就業途徑還是比較側重于現場招聘,不過網絡招聘也已經成為近來部分學生求職的途徑之一。
六、現在大學生普遍認為自己具備了道德品質修養、與人合作的能力、團隊精神相對與前三種能力,競爭能力、社會活動能力、應變能力大家認為較弱。
從這個調查的結果我們也不難聯系現實情況分析出由于缺乏實際的實踐技能是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就業問題的解決思路
一、解決結構性就業難問題是關鍵
企業人士更多的認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首先在于調整大學生的就業心態,而從針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看,大學生在就業區域選擇、就業單位性質選擇上都有趨同現象,經濟發達地區、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機關仍然是多數畢業生的首先,但是現實的情況是能夠實現這種愿望的大學生的比例其實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學生都在爭奪很少的職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職位,這可能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劇增長,可能是造成這一現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業對大學生建議一樣,既然不能改變既定現實,只能首先調整自己就業心態,在選擇就業區域、就業單位性質、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過度集中于一點,最好適當的擴大自己的就業選擇。
二、就業觀念的轉變應該慎重
品德不應該受冷落,對比大學生和企業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認識,可以看出,大學生如果一味的為先就業后擇業而先就業后擇業的話,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適的就業觀念,這方面在用人單位那里已經有所反應。而該確立怎樣的就業觀念,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而大學生就業時對品德的冷落,更是章顯出在當今社會的大背景下,大學生價值取向的重大轉變,而這種轉變值得人們深思,應該引起相當關注。
篇6
一、高職畢業生就業中反映的主要問題
基于對本院畢業生在就業心理、就業觀、影響高職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因素以及高職畢業生需要的就業指導形式等方面作了全面調查的基礎上,發現存在如下主要問題:
1.就業前缺少充分準備。主要表現在:一是就業目標不明確,漫無目的,并且就業目標高;二是自我認識不夠,過高估計自己的價值,自己定位不準確,用學生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對就業太理想化,對現實的平凡無法適從”;三是職業定位不合理,缺乏職業生涯規劃;四是期望值過高,眼高手低,好高騖遠,不切實際,不能吃苦,比較盲目不夠理智。
2.畢業生就業市場供大于求,畢業生就業競爭大,高職院校畢業生感到??茖W歷層次“高不成低不就”,因此覺得提供給高職畢業生的職位少,用人單位開的工資低,但絕大多數用人單位要求應聘者要有工作經驗。社會對應屆畢業生不看好。
3部分畢業生感到自己專業水平不高,專業知識缺乏,專業技能不扎實,個人競爭力不強,個人能力不強。
4.畢業生普遍感到就業信息少,信息獲得渠道單一,不能很好獲得就業信息。
5.有畢業生認為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畢業生對企業不了解,對社會需求不了解,對就業形勢政策不了解。與實際的工作接觸少,所學與現實相差大,所學知識在崗位上用到的少。
6.還有畢業生認為缺乏面試技巧,并且還有埋怨社交網絡狹窄,人情關系少等。
二、對策
1.加強就業信息搜集、傳遞工作。就業信息少,是畢業生感到就業難的一個主要因素,也是困擾畢業生求職的一個重要因素。“巧婦難做無米之炊”,就業信息獲得是就業的前提。畢業生認為“就業辦”在就業信息搜集中有重要作用,首先高職院校的“就業辦”應在為畢業生提供盡量多的信息方面下大功夫。在各種就業信息獲得途徑中,網絡招聘一方面可以節約畢業生大量求職成本,另一方面快捷便利,受到畢業生熱崇。從問卷可知畢業生相當比例獲得第一份面試機會是通過“網上投簡歷”的形式。因此,利用校園網,學院應加強網絡在畢業生就業信息搜集、傳遞中的作用,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一個有效平臺。網絡招聘需要注意信息的真實性和畢業生個人資料的安全保密。親屬、教師等社會關系的介紹是畢業生信息獲得和成功就業的有效途徑。激勵全院教職員工全員參與畢業生就業,特別是發揮任課老師的推薦作用,應該是一條切實有效的途徑。另外,學院應積極與用人單位聯系,開展公關宣傳活動,主動推薦畢業生。加快就業信息傳遞,使就業信息更快更好的傳遞給畢業生也是畢業生的要求。
2.開展多種形式的就業指導。從調查看,畢業生強烈要求開展就業培訓和個別輔導。學生認為就業指導課內容多空洞,不能提供實際操作。求職中,情況復雜,每個畢業生所遇到的情況不同,因此要求不同。畢業生要求結合個體實際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輔導。比如,模擬公司運作開設就業培訓,培訓時間安排應盡量提早。還有,請成功人士以座談會或講座的形式當面傳授經驗。畢業生要求學院及時準確了解人才市場需求,對學生盡早做就業形勢政策分析,使他們提前做好心理準備。畢業生對面試技巧、就業程序講解、協議書的作用、勞動合同法以及試用期/轉正期、擇業方向以及如何防騙保護自身利益等內容指導需求作了強調。
3.重視畢業生求職心理輔導。我們的畢業生在求職前整體準備不足,又由于平時對社會了解少,對企業了解少,與實際崗位工作接觸少,求職前期望值高,目標高,自己定位不準確,以至以踏入社會,進入激烈的人才市場,強烈的理想與現實落差使畢業生無法面對、無以是從。面對求職難中的屈辱憤懣不公,很多畢業生不能自我調適,表現出沮喪抱怨煩悶等。筆者訪談中了解到有畢業生在宿舍集體擁抱痛哭,聽之,實在讓人凄楚。畢業生就業壓力需要釋放,需要鼓起他們的勇氣,建立信心。統計結果表明,相當數量畢業生提出需要心理輔導。
4.加強學生實踐教學環節建設,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是畢業生普遍感到自己缺乏實踐經驗,這也是用人單位不看好應屆畢業生的主要原因。這主要反映了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要解決這個問題,學校首先要對企業、社會需求,對實際工作崗位作全面了解。在此基礎上,開設學以致用的課程,傳授市場需要的專業知識。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實踐技能培養,學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①假期應明確落實實習內容;②多提供實習機會,特別是校外實習、企業實習;③多提供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④教學可以更靈活,多鼓勵學生兼職。
篇7
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建立完善、規范、有序、有效的企業信用體系,構建以誠信文化為核心、以信用制度為載體、以信用記錄為依托、以信用監管為手段的企業信用催生、成長和維護系統。要面向市場,加強企業信用管理,提高企業的信用等級;運用市場機制,強化信用管理的內部約束機制和利益激勵機制;在法律框架內,按照規范、有序和不搞重復建設的原則,充分發揮銀行系統信貸評價登記系統、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工商登記年檢等系統的作用,培育以企業為主體、服務全社會的社會化信用體系,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企業信用標準體系、企業信用狀況評價體系、企業信用風險防范體系、企業信用信息披露體系、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并不斷轉變政府職能,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為提升企業整體信用水平創造有利的條件。
一、具體為完善六個體系
(一)企業信用標準體系
信用標準(creditstandard)是指當采取賒銷手段銷貨的企業對客戶授信時,對客戶資信情況進行要求的最低標準,通常以逾期的dso和壞帳損失比率作為制定標準的依據。國際通行的四等十級制評級等級,具體等級分為:aaa,aa,a,bbb,bb,b,ccc,cc,c,d。從aa到ccc等級間的每一級別可以用+或-號來修正已表示在主要等級內的相對高低。如aaa級的含義就是信用極好,表示企業的信用程度高、債務風險小。該類企業具有優秀的信用記錄,經營狀況佳,盈利能力強,發展前景廣闊,不確定性因素對其經營與發展的影響極小。企業信用標準的設置,直接影響對客戶信用申請的批準與否,是企業制訂信用管理政策的重要一環。
(二)企業信用評價體系
企業征信是指在對企業、債券發行者、金融機構等市場參與的主體的信用記錄、經營水平、財務狀況,所處外部環境等諸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就其信用能力(主要是償債能力及其可償債程度)所作的綜合評價。企業征信在形式上表現為一種對履約能力及其可信程度所進行的一種綜合分析和測定,它是市場經濟體系不可缺少的中介服務。在我國,隨著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信用關系日趨復雜,由此產生的信用風險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也日益深遠。特別是加入wto以后,我國將更快地融入全球經濟。在這種背景下,只有通過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信用保障體系,及時揭示和預警信用風險,才能為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創造良好的條件,確保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三)企業信用信息傳播體系
互聯網是目前最好的傳播平臺。其優勢是傳播快、信息可留存、可及時更新以及查閱檢索方便等。其次有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從企業信用體系的長遠建設和發展來看,應該及早著手建立全區聯網甚至全國聯網的企業信用狀況咨詢系統,以方便廣大用戶對于信用信息的消費需求。
(四)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
企業信用監督管理體系應該是一個層級結構。應該成立企業信用管理機構,統一組織和協調企業信用自身、企業信用服務體系、企業信用網絡平臺建設等。同時由各級企業主管部門建立相應的信用信息采集鑒別和傳播機制,實現企業信息的標準化生產、標準化傳播和全方位供給。大型企業內部必須設立信用管理崗位,以協調本企業信用管理事務。
二、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原則
1.市場化原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要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原則,主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來形成信用產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過程。
篇8
2006年*月*日,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機能分院實踐小分隊走訪了余姚工業園區的一些舊企業,深入了解了他們的污染情況和環保措施。
據了解,由于環保措施不足,企業生產產品的環保含量不高,姚北舊企業的市場處境目前正面對著一個嚴峻的挑戰。在這個綠色營銷不斷進入市場的情況下,要在眾多企業中立于有利地位,環保確實不容忽視。據管委會的工作人員介紹,舊企業的污染比較嚴重,現主要是以停產或企業外遷的方式來防止污染的加深和蔓延。
經過了解小分隊重點走訪了污染較為嚴重的新世紀化工廠。該廠每年在污染方面的罰款已多得驚人。剛到新世紀化工廠就可以聞到一股刺鼻的氣味,廠內的環境也十分惡劣,一根高達幾十米的排氣煙囪,未經過排氣處理,就直接將工業生產的廢氣排入空氣中,造成了一定的空氣污染。
經過走訪發現,還有一些舊企業,將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排入河道,造成額嚴重的水體污染。建設新企業的同時,舊企業的整治和改善業應該抓,只有兩手抓,才能達到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充分協調發展。
篇9
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要求相關的工作者必須深入分析、準確判斷、全面把握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近幾年,北京地區的大學生就業調查研究工作雖然得到了一定的拓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以單個學校為主體的研究居多,全市層面的整體研究較少;定性分析居多,定量研究則偏少;單一性總結較多,全面理性分析較少。雖然有些第三方數據研究機構,都曾對外過有關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調查報告,從一定角度反映了大學生群體的就業行為和就業狀態,但由于樣本規模有限和抽樣不完整等因素,導致相關調查結論不完全符合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實際情況,無法客觀、真實地反映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整體狀況。
作為北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人員,我閱讀過很多就業與創業方面的書;而當拿到黃敬寶博士的專著《2008~2010年北京大學生就業與創業調查報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時,頓感眼前一亮。由于工作的關系,我跟黃敬寶博士早就認識,而且也知道他一貫治學認真、專注;但這本書的內容之翔實、成果之豐碩還是超出了我的想象。《2008~2010年北京大學生就業與創業調查報告》通過對北京十多所高校2008~2010年連續三年的抽樣調查,立體地展示了北京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與創業的總體狀況,并從多角度、多因素對大學畢業生能否就業、就業質量、是否創業等展開了系統的分析。可以說,黃博士的研究工作具有較強的開創性。
我覺得,這本專著具有以下幾個值得關注的亮點。
第一,作者治學認真敬業。本書不是一個機構和團體的行為,而是盡一人微薄之力、全心投入就業與創業的調查與研究的結果,花三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這一件事情,無急功近利的短視,無淺嘗輒止的浮躁,這種鉆研的精神實屬難得,令人感動。尤其是關于大學畢業生就業影響因素和創業影響因素的分析,都以親自所做的調查數據和實例作為支撐,用事實說話,詳實而準確,足以顯示出本書作者的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
第二,報告內容詳細豐富。黃博士2008年抽取了北京的12所高校,2009、2010年選取了18所高校,被調查對象涵蓋了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等11個學科門類,2008~2010年分別回收有效問卷1749份、1319份和1412份,他們來自我國31個省市區和香港地區,城鄉均有分布,樣本的代表性很強。通過對北京地區的十余所高校連續三年的追蹤調查、研究,獲得了關于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的第一手資料。每年的調查報告橫向地展現了當年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現狀,連續三年的調查研究則縱向地展示了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變化軌跡,這樣,就構建了一幅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立體畫卷。據此,清晰地揭示了近三年來北京地區高校大學畢業生的多樣化的畢業去向,不僅有就業,還有考研、出國、暫不準備就業等多種選擇;全面地揭示了選擇就業的大學生的就業意愿、就業行為和就業結果,既包括已實現就業大學生的接收單位數量、就業地區分布、就業行業分布、就業單位性質分布、承諾月薪分布,也包括未就業大學生的規模、面臨的困難及其成因、以及提供的幫助,還對工作崗位期望和收集信息、投遞簡歷、主動聯系用人單位等就業行為做出了詳細的描述;系統地揭示了大學生的創業看法和意愿、創業優勢與障礙、創業實踐活動、創業教育以及成功創業者的基本特征等;縱向地揭示了這三年北京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動態變化趨勢;最后,從大學生、高校和政府三個方面,有針對性地提出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與創業的建議。
篇10
一、調研的方法和資料來源
(一)對藥品流通企業的日常監管
每年我們對轄區內的藥品經營企業檢查2遍(平時抽查和群眾舉報)除外,逐步完善了零售藥店的日常監管制度,調研期間,我們共對轄區內200余家藥品流通企業進行了日常檢查,對藥品流通企業通過認證后的經營情況進行了詳細的了解。
(二)對藥品流通企業進行監督檢查情況
從2012年4月起,我局按照GSP標準展開了對藥品零售企業的監督檢查,共對200余家在通過GSP認證的藥店進行了檢查。現場檢查時,檢查員們對這些藥店自通過認證后的經營情況、各項檔案、操作記錄進行全面綜合的檢查,從人員的培訓教育、質量制度的執行情況、藥品的購進、儲存養護、銷售和售后服務多方面獲取了第一手資料。
(三)對2011年稽查隊立案查處的案件資料進行分析調查中,我們認證的查閱了稽查隊2011年來所查處的所有案件,對所有案件資料進行了整理分析。
二、調研的基本情況
2011年,在對200余家個體藥品零售企業的檢查結果分析,結果如下:約有70%的企業(140余家)存在違反《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的行為,只有25%的企業(50余家)是按照《規范》經營。藥品經營企業的問題主要有:
(一)藥學技術人員不在崗
在檢查的藥品零售企業中有60%的藥店(120家)無藥師在崗,20%的企業(40家)有一名藥師在崗,20%的企業聯名藥師均在崗。
(二)各項藥品質量管理制度未執行到位
在檢查中,查閱各項操作記錄,詢問現場操作人員,發現所有企業均或多或少的存在不遵守所制定的質量管理制度、操作程序或工作職責的的情況,甚至有些藥店的實際做法與所制定的制度、程序背道而馳。如,某藥店制定的人員的健康制度要求直接接觸藥品的人員每年進行體檢,實際上某驗收員僅在2005年藥店新開辦時體檢過一次,以后再也沒有過體檢記錄。此外,多項關鍵的質量管理制度,如,藥品的購進、驗收制度、藥品的保管養護制度、藥品的拆零銷售制度、藥品分類管理制度等,均未能得到很好的執行。
(三)設施、設備存在缺陷
部分企業的空調、冰箱等設備無法正常運作,無對設施設備進行正常檢查及維護,甚至極個別企業在通過了認證以后,將空調、冰箱、等必要的設施設備撤走。
(四)各項操作記錄不完整
所有的藥店均或多或少的存在這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質量管理制度的考核記錄、藥品的購進、驗收記錄、中藥飲片的裝斗復核記錄、營業場所的溫濕度記錄、藥品的檢查養護記錄、設施設備的檢查維修記錄等方面。在檢查中發現,20%的藥店(20余家)自從通過GSP認證以后,再也沒做過藥品購進、驗收記錄,50%的企業(100余家)藥品的購進驗收記錄不完整。
(五)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技能的水平不高
藥品零售企業的從業人員專業技術水平不高,超過40%的企業的質量管理員弄不清楚常溫、陰涼和冷藏的溫濕度的范圍,10%的營業人員不知道如何區分藥品和非藥品。質量管理員對本企業的質量管理制度、程序不熟悉,驗收、養護人員對本崗位的操作不熟悉,藥師對藥品管理的法律、法規藥品的基本知識等不熟悉。
(六)企業內從業人員的職責、分工不明確
零售企業的四大員必須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在檢查中發現,部分藥店的從業人員僅知道企業負責人是誰,質管員、驗收員及養護保管員是誰都不清楚,就連自己的職責都不清楚,部分藥店一人身兼質管員、驗收員、養護員數職,部分藥店從業人員根本未參加培訓。
(七)依法經營的意識不高
檢查中,對部分投資者進行了解,他們依法遵規經營的意識非常淡薄,認為依法遵規經營僅僅是為了應付執法檢查部門,而與自己的經營無關,對違規經營被查處存在著較大的僥幸心理。
三、問題存在原因的分析
(一)盲目節約經營成本
投資者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獲取更大利潤,所有的藥品流通企業都不例外,如果嚴格按照《新開辦零售藥店驗收標準》申辦,按照《藥品質量管理規范》經營,那么藥店的經營成本勢必加大,這是顯而易見的。配備空調、冰箱及電腦等設施設備,少數新開辦藥店,租借設備、臨時聘請藥師應付完驗收檢查、認證檢查后,藥師走了,設備也撤了。在某零售藥店檢查時,詢問企業負責人,曾經在該店擔任質量負責人的藥師的情況時,發現他竟然不知道該藥師是哪里的,原來該藥師是別人幫著找的,只是每年給2000元的藥師證租金。因此,節約投資成本,是企業不守法經營的重要根源之一。
(二)投資人的法律意識不高
零售藥店(零售連鎖企業除外)投資規模小,屬于小本經營,因此參與此行業投資的大多數素質不高,也不可能存在長遠的規劃。某鎮某女士喪夫多年,全家的經濟來源都指望著一家經營狀況并不十分好的藥店,和這種狀況類似,全縣家庭式的藥店為數并不少。在對一家藥店進行檢查時,負責人直言不諱:“做一天算一天,誰愿意花錢花那么多精力去規范,再說全縣的藥店那么多,也不一定查到我們”。
(三)違規經營案件的查處力度太小
在對我縣2011年立案查處的藥品流通企業的案件進行分析時發現,2011年我局共對30余家企業立案查處,其中銷售假劣藥品的案件共5宗,非法購進藥品案件20宗,超范圍經營案件2宗。200余家藥品零售企業,未按照《規范》經營的,查處4宗??梢?,我局在針對企業未遵照《規范》經營的查處力度不夠,這也就給企業一個錯覺,即使不遵《規范》經營也沒關系。
(四)監管目標過于龐大和監管人員非常有限的矛盾突出
我局稽查隊目前配置8人,正常出發6人,全縣270多家零售藥店、4家藥品批發企業、醫療機構200余家需要監管,稽查隊人員已在超負荷運轉,因此要加強監管力度,應考慮適當加強對稽查隊的人員配備。管理目標過于龐大,而管理人員非常有限,是當前非常突出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
(五)監管的標準把握不準確、不嚴格
在檢查過程中,少數執法人員對行使自由裁量權等標準的把握不太準確,執行不嚴格。檢查結果影響了管理相對人的判斷和守法經營的自覺性。
四、監管對策
(一)加強對執法人員的培訓,提高素質
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系統成立時間短,并且招納新的公務員較多,絕大多數新人都沒有藥品監督管理的經驗,必須不斷的進行培訓和再教育,對一些容易產生分歧的地方應該多溝通,多學習,提高執法水平。
(二)加大對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
加大對投資人員、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技術、技能等,加大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戰操作性,避免和杜絕培訓的形式主義、走過場,考試人人過關。
(三)加大對違規經營的立案查處的力度
在2012年對藥品流通企業立案查處案件中,其中銷售假劣藥品的案件共10余宗,非法購進的有20余宗,超范圍經營的5宗。未按GSP標準經營的查處6宗。然而,根據《藥品管理法》第十八條和第八十五條的規定,藥品經營企業必須有真實完整的購銷記錄,購銷記錄必須注明藥品的通用名稱、劑型、規格、批號、有效期、生產廠商、購(銷)貨單位、購(銷)或數量、購銷價格、購貨日期及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內容,違反此條規定者,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吊銷《藥品經營許可證》。因此我們可以根據上述法律規定,適當的加大對上述行為的查處力度;
(四)建立完善的立案查處公開制度,使法律的警示作用完全發揮,探索建立完善企業的質量信用制度
法律是用來規范人的行為的準則,因為它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所以他最主要的規范作用體現于她的懲戒作用,正因如此,讓欲違法者望而卻步。因此,執法機關必須依法行政,利用法律這個武器,維護好藥品流通的市場秩序。
1、建立完善的公示制度。每月或者每周在縣電視臺、電臺或報紙等大眾媒體公示藥品流通企業的違法情況,迫使企業守法、遵規經營。
2、結合公示制度,加強藥品經營企業的質量信用制度的建設。制定實施《全縣藥品經營企業質量信用管理辦法》、《考核表證》等一系列的配套規定,利用廣大市民的購買選擇行為為企業制造守法遵規經營的壓力,迫使企業自主規范。
(五)制定科學的藥品經營企業監管制度
實施和完善網格化監管,制定監督檢查辦法,合理的利用廣大藥品質量信息員這一渠道,在監管的時間、地域的選擇上對全縣藥品經營企業進行科學統籌監管,使所有的監督檢查均是按照規定執行,減少人為的主觀性的操作。徹底解決監管目標過于龐大和監管人員非常有限的矛盾,保證對被管理目標實施有效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