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考察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20 20:37: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苗木考察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苗木考察報告

篇1

關鍵詞:青杄;外生菌根真菌;篩選試驗;造林

中圖分類號:S718.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997(2012)09-0031-02

白龍江林區在大地構造上屬于秦嶺折縐帶的西段,受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和第四紀新構造運動影響,形成本林區高峻的山嶺以及數級高山侵蝕面[1]。特殊的地形地貌形成林區森林植物種類繁多、區系成分復雜的森林景觀,但總體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型。森林主要由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青杄、紅杉(Larix po taninii)等針葉樹種和溫暖帶的紅樺(Betula albo sinensis Burkill)、白樺(B.platyphylla Suk)、山楊(Populus davidiana)、闊葉樹種組成。中高海拔青杄與白樺、紅樺等組成混交林,純林很少見,面積也不大。

外生菌根主要出現在松科、樺木科、殼斗科等樹種的森林生態系統中。外生菌根菌對森林樹木的作用歸納為:促進造林或育苗成活與生長;提高森林生態系統中植物的多樣性、穩定性和生產力。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綜合效應,主要表現在增加植物土壤聯結,改善土壤結構,促進土壤微生物繁殖,增強植物器官的功能,抗拮植物根部病原菌等[2]。白龍江林區所屬苗圃分布海拔相對較低,青杄育苗自然感染中高海拔外生菌根菌概率低,用中高海拔林下腐殖土育苗,感染菌根真菌成本高,又破壞了地表及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還存在菌根真菌生態適應性問題。把采自天然林下的菌根真菌子實體,用生物技術手段制備菌劑,接種到目的樹種苗木上,能縮短育苗年限,提高苗木質量,理論上是可行的,技術上也具有可操作性[3]。制備的菌劑接種到幼苗上,篩選促進青杄生長效應顯著的菌根菌,從而使育苗、造林菌根化,是科學有效的技術手段。現就青杄菌根菌篩選試驗,菌根菌對苗木地徑、高生長、鮮重、干重等生長因子的影響進行統計分析[4]。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試驗用菌株確定8個菌株,試驗苗木用兩年生青杄苗木。移床幼苗分別接種黃絲蓋傘、紅汁乳菇、微甜乳菇、棒瑚菌(Clavariadel phus pistllsris)、褐環粘蓋牛肝菌(Suillus luteus)、黑紫紅菇(Russula atropurea)、土生空團菌(Cenococcum geophilum)[5]。為減少不明菌根真菌、地下害蟲、土壤肥力等因素對試驗精度的影響,實驗土壤進行甲醛噴灑翻耕覆蓋滅菌措施。地下蟲害用常規化學農藥殺滅方法處理。

1.2試驗地的設置

青杄菌根菌篩選試驗應選擇土壤肥力中等、均勻、地下蟲害無明顯差異、無積水、無牛羊危害的地塊,做成高床。試驗設計按順序排列法。因地塊限制試驗沒有設重復,每隔4個菌株設一對照。

1.3試驗方法

青杄感染菌根菌篩選試驗。在春季移苗移栽時把試驗菌劑,按重量1∶6與耕作層下的黃土混合為泥漿,苗木蘸根處理。在做好的苗床上移栽苗木,單位面積苗木密度和管理措施按常規處理。

青杄在第2年秋季苗木停止生長后進行地徑、高生長等生物量測定。

2結果與分析

菌根菌在促進青杄苗木生長方面,高生長超過對照10 %以上的有黑紫紅菇、微甜乳菇、黃絲蓋傘、褐環粘蓋牛肝菌;地徑生長超過對照10 %的有黃絲蓋傘、黑紫紅菇、褐環粘蓋牛肝菌。其中黑紫紅菇、黃絲蓋傘、褐環粘蓋牛肝菌綜合促生長效應最好。而對照苗木地徑生長較快,這與對照設在苗圃地邊緣有關,邊際效應使對照的地徑生長相對較快。干物質積累除棒瑚菌、紅汁乳菇、微甜乳菇外,其他參試菌株比對照高13 %~39.62 %。干鮮重比除微甜乳菇外,其他菌株(2.30~2.43 g)均要高于對照(2.29 g)。從菌根菌及側根發育對青杄促生長效應排序看,當菌根菌及側根發育(生長排序)良好時,高生長等生長因子也有相應相近的生長排序,反之高生長等生長因子就差。

3討論

根據試驗結果,青杄菌根在促進高生長方面,表現優良的菌株比對照高10 %以上,最高達21.35 %;地徑生長方面表現優良的菌株比對照高10 %以上,最高達17.69 %。這說明青杄菌根形成后,苗木吸收營養元素、水和合成有機物的能力得到較大提高,干物質積累多,苗木抗逆性提高。至于兩個微甜乳菇菌株表現差異,則是不同生態環境條件下的菌株,生理特性差異造成的。菌株(5-2)采集地海拔2 800 m,與青杄天然林分布相吻合,故促進生長效應顯著。菌株(4-2-3)則采自海拔2 300 m處,其與高海拔樹種(青杄)形成菌根,促生長效應就差些。所以要強調菌根菌的適地適樹。所謂適地適樹采種,一定要與造林樹種、菌根菌分布海拔相適應。根據試驗結果,與青杄最適宜的菌株有黑紫乳菇、黃絲蓋傘、褐環粘蓋牛肝菌。

兩年生青杄菌根對苗木地徑的促生長效應顯著,如果兩個生長季節或更長生長期做生長量測定,青杄參試菌株促生長效應會更顯著。

綜合看供試菌株的生態適應好,能與青杄形成菌根,并表現出較好的促生長作用。但每個樹種有最佳菌與根的組合,故菌株形成的菌根,對不同樹種的表現差異較大。

經對8個菌根菌有選擇性地進行目的樹種的篩選試驗,最終篩選出對青杄促生長效應顯著的菌株。今后,可根據造林地海拔、立地條件,有計劃、有選擇性地接種與樹種相適應的菌株,以使菌根化苗木發揮最大促生長效應。篩選出的優良菌株,在造林應用中獲得顯著的效果,證明該課題的技術路線,菌種分離,菌株培養方法,篩選程序和菌劑生產工藝流程是合理可行的,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徐家驊.白龍江高山林區考察報告[R].北京:林業科學,1961.

[2]朱教君,徐慧,許美玲等.外生菌根菌與森林樹木的相互關系[J].生態學雜志,2003,⑹:70-76.

[3]郭淵,唐明,王亞軍,等.外生菌根真菌對油松幼苗的接種效應[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6,⑸:116.

篇2

關鍵詞:道路;鄉村;綠化;延平區

中圖分類號 TU9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1-69-02

道路及鄉村綠化、美化是美麗家鄉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在綠化道路及鄉村的樹種選擇及配置上應遵循鄉土植物為主,外來植物為輔的原則;生態效益優先、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兼顧原則;因地制宜,適地適植物原則;科學規劃,合理配置原則。科學選擇綠化樹種,對綠化成活率及日后管理和降底成本方面都有更大優勢,也更能取得預期的綠化、美化效果。

1 建設地的自然條件

延平區地理坐標為北緯26°51′~26°52′,東經117°50′~118°40′。總面積265.97萬hm2。境內有鷹廈、外福、橫南鐵路、京福高鐵過境并設站,316、205國道于境內交會,京福高速、浦南高速,在建的尚有延順高速、繞城高速,轄區有6個街道、13個鎮、2個鄉,244個行政村。地理位置屬閩中谷地的最低處,武夷山脈、鷲峰―戴云山脈會集于處。北部是武夷山脈向東南延伸的支脈南端,東北部是鷲峰山脈西南坡,南部為玳瑁山脈北坡,西部為丘陵地帶。四周峰巒環繞,丘陵蜿蜒。境內有海拔1 000m以上高峰40余座,金鳳山為全區最高峰。境內氣候屬溫和濕潤的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19.3℃,無霜期268d,均降雨量1 663.9mm。受地勢影響,氣候垂直差異顯著。地層巖石類型較齊全,主要有變質巖、片麻巖、花崗巖、砂礫巖、泥質巖、閃長巖等。成土母質以花崗巖風化而成,土壤在區內隨海拔高度呈明顯的垂直分布,有紅壤、山地黃壤、山地黃紅壤、山地草甸土4個亞類14個土屬。耕地16 833.3hm2,其中水田15 493.3hm2,旱地1 340hm2。森林面積188 446.7hm2,森林覆蓋率達73.6%,區內森林中其它物種資源豐富,已發現的蕨類植物有33科57屬100種;裸子植物10科23屬62種;被子植物148科622屬1 264種。

2 綠化樹種選擇與配置

2.1 綠化植物的選擇 (1)喬木樹種:延平區鄉土樹種有陰香、銀杏、楓楊、白玉蘭、杜英、無患子、山杜英、楝樹、香椿、泡桐、烏桕、垂柳、女貞、楓香、木荷、紅豆杉、香樟、柿樹等,引進樹種可選擇榕樹、山茶花、日本五針松、欒樹、芒果、鵝掌秋、合歡、黃花槐、棕櫚類等。這些樹種適用于主要交通道路、鄉村城鎮街道、村莊周圍、農田林網等場所的綠化。

(2)灌木樹種:本區可供選擇的灌木有紫果槭、野含笑、桂花、桃、福建山櫻花、月季、杜鵑花、南天竹、六月雪、冬青類等,可適當引種紫薇、梅、紅葉石楠、紅花木、金森女貞、迎春花、無刺構骨、灑金柏、海桐、紫葉李等。這些灌木適宜種植于廣場、集中居住小區及農戶庭院綠化,也可作為下層木與喬木樹種混合種植。

(3)藤本植物:觀賞藤本本區主要有香花崖豆藤、紫藤、粉團薔薇、異葉爬山虎、龍須藤等,引種可考慮引種凌霄花、圓葉牽牛花、紫藤、炮仗花、葡萄等。這些藤本植物可作為棚架、陡坡、墻面綠化美化等。

(4)草本植物:本區有野菊、裂葉秋海棠、紫背天葵、金毛狗、石蒜、山管蘭、火炭母等可用于布置花壇、花境或點綴園林景用,其中蕨類、禾本類、莎草類的植物這些大都為地被類。可引進的有菊科花卉類、虞美人、五色椒等。

2.2 園林環境的具體配置 (1)主干道綠化:高速公路、國道、鐵路及進出村莊主干道綠化應以喬木樹種為主體,如陰香、木荷、芒果、紅豆杉、紅豆樹、香樟、銀杏、馬褂木、女貞、楝樹等抗性強、樹姿美、生長快的樹種任選一種或幾種塊狀種植,并配以蕨類、禾本類、莎草類等地被植物。或喬灌結合,以高大喬木搭配朱櫻、黃花槐、紅葉石楠、含笑等灌木類植物,形成層次感,或喬、灌、草組合,從而突出道路整潔、怡人。

(2)城鎮鄉村街道綠化:應以喬木或小喬木為主,可選擇榕樹、銀杏、楓香、杜英、桂花、陰香、烏桕、山烏桕等樹種搭配紅花木、灑金珊瑚、紫薇、月季、叢生竹類等灌木,下層植于蕨類、禾本類、莎草類地被植物,在街道連接處配以花鏡、花壇,總體營造一種恬靜、舒適的環境。

(3)休憩開闊地及廣場綠化:主要造景樹種可選擇榕樹、馬尾松、日本五針松、雪松、南洋杉、楓楊、柳樹、泡桐等冠大、生長較快的具有遮陰作用的樹種,搭配栽植紅楓、紫葉李、紫果槭、碧桃、福建山櫻花等亞喬木樹種及草本花卉和草坪;在造景時,團狀種植可用海桐、小葉黃楊、南天竹、金森女貞、紅花木等色葉灌木,也可小片栽植觀賞性好的果樹如柿樹、桃、銀杏等,讓人們既可休憩娛樂也能有適宜的經濟收入,從而降低維護綠化的成本。

(4)農家庭院及房前屋后綠化:獨居庭院內可栽植銀杏、柿子、石榴、葡萄等果樹,配以杜鵑花等花灌類灌木,房屋四周栽植桃、臺灣野核桃、李、銀杏等經濟樹種,既發展庭院經濟,提高農戶收入,又美化綠化環境,達到一舉多得;房前屋后可成片種植枇杷、桂花、方竹等常綠植物配以花灌類灌木,使鄉村綠化、美化、香化。

3 道路和鄉村綠化的主要技術措施

3.1 種植季節的選擇 根據我區的氣候特點大部分植物,種植季節應選擇在冬、春兩季,營養袋培植的苗木可全年種植,特殊植物應根據其生物特性要求進行種植。如大苗種植落葉樹自落葉后至次年開葉前種植;針葉樹宜稍早于落葉樹種植;常綠樹須在梅雨季節初期種植。

3.2 選擇良種壯苗 根據不同植物的生物學特點及苗齡,應選擇良種壯苗且根系完整,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害的植株進行種植,如:山杜英1年生苗應選擇:苗高40~50cm,地徑0.4~0.5cm,且根系粗壯;深山含笑1年生苗應選擇:苗木質量:苗高50cm以上、地徑0.7cm以上;楓香一年生苗應選擇:苗高40M以上,地徑0.4M以上。大苗種植應盡量選擇移植不超過2次的植株。

3.3 適地適植物 由于道路、鄉村綠化地環境復雜有荒山、荒地、旱田、水田、河道等多樣的環境所以在植物的選擇上要加以考慮,做到適合的土地種植適合的植物,切不可因為只考慮景觀要求,而忽略植物特性,結果造成種植失敗。如水田、河邊等濕地環境應選擇柳樹、楓楊、水杉等耐濕植物,配置的灌木草本也應為銀葉柳、河邊竹、蕨類等耐陰濕植物;光照充足的地方盡可能種植陽性植物或觀花植物,避免選擇耐陰植物等。

3.4 種植技術 應根據不同植物的特性和苗木規格挖適當的穴,如楓香1年生苗穴規格60cm×50cm×40cm;深山含笑1年生苗穴的規格為60cm×40cm×40cm;山杜英1年生苗穴規格為60cm×40cm×40cm。種植時要采取“三埋兩踩一提苗”法。對常綠闊葉樹種植前可對苗木進行適當修枝剪葉,以減少水分蒸騰。種植前要對傷枝傷根進行修除,栽植前裸根苗根系應沾黃泥漿(泥漿中拌適量磷肥。種植要澆定根水。此外盡量減少苗木的起苗及運輸時間,大苗種植盡量要帶土球,多帶須根。

3.5 科學管理 俗話說“三分種,七分管”。對小苗種植的每年應于夏秋兩季進行擴穴培土施肥,并適時進行除草直至達到景觀綠化要求。對綠籬或行道公園等休憩場所的植物應及時修枝整型(季節應選擇在春秋兩季為宜),以求達到設計效果。同時根據需要進行水肥管理,特別應注意病蟲害防治。

4 存在問題與建議

4.1 主要問題 (1)缺乏規劃,急于求成。主要存在于高速公路、公路主干道、鐵路和城鎮及部分經濟實力強的村,片面追求城市綠化措施,急于求成搞大樹、大苗移栽,盲目引種高檔花木和草坪,片面追求短期內綠化效果,往往造成活率很低,綠化成本高,管養成本大等問題,造成綠化資金浪費。(2)資金不足,扶持政策少。普遍存在于城鎮和鄉村綠化建設。鄉村綠化,資金投入大,維護時間長,各級財政投入有限,延平區村級集體收入低,資金籌措難。造成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建設進度慢。(3)重栽不管,影響綠化效果。當前延平區城鎮綠化管護機制相對較為完整,綠化效果也較為顯著,但鄉村一級往往重栽不重管,或栽了沒人管,極易遭遇人畜破壞,加上近年病蟲時有發生,往往造成綠化植物成活率、保存率低,影響綠化效果,甚至造成綠化失敗。

4.2 道路和鄉村綠化建議 (1)科學規劃,建設有特色的綠化環境。根據各綠化地點的特點,建設各具特色綠化地段。因勢利導,打造具有濃郁延平地方特色的生態觀光園,如打造以桃、杏、蓮、銀杏、有機葡萄、桂花、觀光瓜果等為特色的鄉村旅游、休憩園林景觀,將延平打造成福建最具特色的綠化特色的美麗家鄉。(2)加大資金投入,全面推進道路鄉村綠化。加大扶持鄉村綠化建設力度,設立城鎮鄉村綠化、環境整治專項資金,通過打造美麗家鄉建設示范區,以點帶面確保美麗鄉村建設的質量。對創建美麗鄉村成果突出的項目,資金給予更多傾斜,并通過向社會多方籌措資金,確保鄉村綠化工作順利有序地推進。(3)建立管護機制,維護綠化成果。設立專門的管護隊伍,定期對綠化對象進行管護。林業、園林部門應及時對管護隊伍進行技術指導,定時進行病蟲害監測,加強現場技術指導,使綠化成果達到最佳。實際證明,通過實行新的綠化運行維護機制后,樹木的成活率、保存率、綠化效果較往年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管護成效明顯。

參考文獻

[1]福建省科學技術委員會.福建植物志[M].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2]林鵬.福建茫蕩山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3]劉奕清,王大來.觀賞植物[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4]何國生.福建樹木彩色圖鑒.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

篇3

“果樹栽培學”是一門以現代生物學理論為基礎的綜合性應用技術科學,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和應用性。“果樹栽培學”理論教學如何適應學科特點,適應社會發展對創新型人才的需要是擺在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當前果樹科學發展日新月異,為培養現代果樹生產和科研所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必須更新教育理念,不斷促進“果樹栽培學”理論教學改革。

一、“果樹栽培學”理論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果樹栽培學”傳統教學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課程內容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缺乏有效的輔助教學手段。其次,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強調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學,忽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實踐技能的提高。第三,現代果樹生產對栽培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品種、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而教材內容較為陳舊。第四,教學活動和教學方式單一,缺乏啟發式和開放式教學,學生被動地接受“灌輸式”的教育。因此,“果樹栽培學”理論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果樹栽培學”理論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課程內容體系的優化與整合“果樹栽培學”的傳統教材過于重視原理與結論,理論性較強,難度較大,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銜接不暢[1]。因此,必須結合果樹生產實際,改革教學內容。在當前理論學時普遍緊縮情況下,課堂教學內容應以具有代表性樹種的生物學特性、栽培原理、優質栽培技術和生產中擬解決的關鍵問題為主。以蘋果果樹矮化栽培技術為例,涉及內容至少包括:蘋果矮化栽培技術沿革、矮化途徑、葉幕結構、整形修剪、花果管理和土肥水管理技術等。在教學實踐中,可把矮化栽培技術作為一個專題來講解,重視學生知識體系構建,避免形式上連貫,內容上脫節。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授課以教材內容為主,這些內容往往滯后于現代果樹生產發展,且知識的延展性不強,所以有必要優化和整合課程內容。任課教師要瞄準學科發展前沿,在教學中適當介紹國內外果樹學研究新進展。這樣學生在掌握基本栽培原理基礎上不僅能學到更多的學科前沿知識,而且還能以此激發其探索果樹科學奧秘的積極性,為今后工作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礎[2]。

(二)教學手段的創新與利用教學手段的創新與利用是不斷提高“果樹栽培學”教學水平的重要環節。通過教學手段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推動學生自主和探索性學習[3]。“果樹栽培學”涉及土肥水管理、花果管理、苗木繁殖、整形修剪技術等內容,有些內容在課堂上講授缺乏直觀性和生動性,可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或者現場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能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具體而生動,以其直觀性、便捷性和多維性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開闊學生視野。比如受天氣和地域限制,學生很難在現場觀察到早春回寒對櫻桃、葡萄、杏果樹花芽和嫩梢的危害,教師可搜集相關資料圖片,并通過課件形式展示給學生。面對浩如煙海的素材資料,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圖片和音像等,按照授課章節編排內容。在編輯時要注意內容的銜接性與系統性原則,使之成為一個有機連續的整體。在實際教學中普遍應用的課件多為PPT格式,這種格式的課件制作簡便,易于編輯,但交互性不強。目前,農業院校的各級精品課程建設為“果樹栽培學”教學手段的改革提供了廣闊的平臺,網絡課程建設就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網絡課程是集交互性和延展性于一體的現代教育技術載體,具有圖文并茂、所見即所得等特點。信息資源不僅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能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果樹栽培學”多媒體網絡課程以其快捷的方式和海量的信息,加強了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廣泛了解和思考。通過超鏈接,學生可隨時掌握國內外果樹研究機構的科研動向;通過BBS與果農直接交流,了解生產上亟待解決的問題,使其學習更具有目的性。網絡課程不僅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而且能成為教師和學生聯系的紐帶。學生不僅可以在網上提交作業,而且可以與教師在線交流。網絡課程教學主要問題是學生一時難以適應如此巨大的信息量,因此,教師應適當控制課程進度。在網絡課程設計上,教師應精心設計版面布局,以適用、簡潔和美觀為原則,方便學生了解掌握學習重點。

(三)教學方法的多元化設計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單一的教學方法通常會讓學生感到單調和倦怠。由于學生層次不同,接受能力各異,教師應做到面向不同對象,因材施教,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適于“果樹栽培學”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啟發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框架圖教學法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精神前提下,加強師生互動,引導學生不斷思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如合理負載量、花芽分化、短枝型修剪、平衡施肥、果實品質等很多概念均可采用“設問思考提問講解”方式。根據果樹生產實際,引入案例分析。以果樹栽培為主線的、靈活多樣的案例教學能把重要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如蘋果果實日灼原因與對策,蘋果苦痘病發生規律及預防,果實鈣素代謝與苦痘病的關系等。案例教學可以具體到某一個樹種、品種栽培模式的特點,也可以是科研項目案例,適當講解技術路線和方法體系。項目教學法能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及綜合應用,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果樹栽培學”項目教學法包括項目模塊設計、學生互補性分組、教師引導示范、學生任務認領、項目評價五個環節;其中項目評價包括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三部分,這種評價不僅能客觀地認定學生成績,而且能加強彼此交流,促進學生主動思考[4]。框架圖教學法可以把知識點串成網絡,增強知識的系統性。比如果實品質性狀主要由基因型決定,同時受環境(光照、溫度、土壤、海拔等)和栽培因素(樹形修剪、耕作制度、嫁接、病蟲害防治、生長調節劑、土壤肥力等)影響。從基因型角度,通過果實糖、乙烯、花青苷代謝關鍵基因作用機制,延展到SSR和SNP等分子標記技術,根據與品質性狀基因連鎖的分子標記實現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定位,進而簡單介紹基因分型,遺傳作圖等,學生在學習栽培技術的同時,對果樹分子生物學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實踐表明,“果樹栽培學”采用多元教學法不僅提高了教學效果,而且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四)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的建立學生成績是教學效果的直觀反映,嚴謹的考核制度是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策動力。“果樹栽培學”成績考核除了按照教務部門要求參加期中、期末筆試外,平時成績、實驗實習成績也應作為教學效果評價的依據。在具體實施時,可設置現場操作考核環節(花果管理、修剪、嫁接等),根據具體的評分細則給定分數,納入學生實驗實習成績。另外,學生的實習報告、參觀考察報告等也應作為成績評定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