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術探索

時間:2022-05-10 11:50:09

導語:林業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術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業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術探索

摘要:文章分析了林業苗木培育的關鍵要素,概述了移植造林技術及林業病蟲害防治要點,以期促進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更好地開展森林資源的培育、開發及林產品的加工等工作。

關鍵詞:林業工程;苗木培育;移植造林技術;病蟲害防治

在生態環境建設中,樹木不僅可以綠化環境,給人帶來美感,還具有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據估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中,共有約2.48萬億t的碳儲量,其中有1.15萬億t被貯藏在森林生態系統中[1]。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此急需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系統。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植樹造林是重要的途徑,林業工程也在更多的地區開展起來,苗木培育、移植造林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為此,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提高樹苗存活率,提升樹木生長質量,進一步加快綠化進度。

1林業發展的重要性

1.1凈化空氣

通過發展林業工程,可以構建起一個完善的森林生態系統,以此來改善當前的自然環境,并對空氣進行凈化。樹木在生長過程中會進行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溫室效應。同時,樹木還可以對空氣中的懸浮污染物等起到一定的阻攔作用,并在調節溫度和控制風速方面發揮作用。例如,在我國的大興安嶺地區,當地的森林生態系統和山脈構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可以抵抗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也可以抵抗來自蒙古的寒風。由此可見,森林生態系統可以調節和改善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

1.2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

首先,林業工程的建設可以使區域內河流的徑流量變得更為穩定。調查顯示,在自然降水之后,雨水在森林植被的作用下,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會進入河流系統中,這樣可以減少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其次,如果該地區出現洪水等自然災害,林業工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洪水所帶來的沖擊,為區域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保障。最后,通過林業工程,還可以使大量的水分得到保存。在干旱的季節,還可以緩解水分流失的問題,降低周邊河流湖泊干涸的可能性。

1.3促進地區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實現社會與環境的共同發展則是其重要的目標。林業工程的建設可以在區域內構建起一個較為完善和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育與可持續經營不僅能夠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整個生態環境系統當中,森林生態系統的作用不容忽視,它展現出了碳匯的作用,能夠在地下存儲大量的碳,是陸地上最大的碳儲存所。通過林業工程的建設,可以增強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以實現資源的持續利用,這為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創造了條件。地區應當更為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處理好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

2林業工程苗木培育的關鍵

2.1土壤選擇

土質良好的土壤能夠為苗木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為樹木的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和營養物質,同時可以創造排水性能和透氣性能優良的生長環境。不同地區的林業工程對于苗木的種類有著不同的要求,不同種類的苗木對于土壤的要求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如培育杉樹時,需栽植在酸性較強的土壤中,土壤的pH值通常在5以下;培育垂柳時,則需栽植在堿性較強的土壤中,土壤的pH值通常在8以上。因此,在苗木培育過程中,需結合苗木的具體類型合理選擇種植土壤,使苗木能夠在適宜的環境下生長。同時,選擇土壤時,還要對其安全性進行檢測。部分地區受到化工廢棄物的污染,土壤中可能含有污染物質,用其培育苗木會導致苗木枯萎甚至死亡。因此,林業工程單位需邀請專門的研究人員對土壤的安全性進行檢測,同時要對土壤的pH值進行檢測,為苗木的培育和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在選好合適的土壤之后,還要對其進行處理。在育苗作業之前,要先規劃土地,清除雜物,平整土地,然后根據培育苗木的具體類型施加相應的底肥。在播種前6d,要對土壤進行滅菌作業,一般是噴灑1%~3%的硫酸亞鐵溶液。如果發現土壤酸堿度不符合要求,也需要進行調整,通常使用碳酸鈣和細石灰來增加土壤的堿性,或使用硫酸鐵、亞酸亞鐵等來增加土壤的酸性。

2.2種子處理

種子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會對苗木的成活率產生影響,因此在苗木培育過程中要重視選種環節[2]。通常,母樹林產生的樹種質量水平更高,由其培育的樹木成活率也更高。因此,在正式栽種之前,要結合現實條件選擇優良的樹種,并促進樹種抗旱耐寒能力以及抗病能力的提升。除了要選擇高質量的種子外,還要做好催芽、消毒工作,這也是提高苗木成活率的重要途徑。完成消毒后,要將種子放到清水中浸泡1d,之后將其放進溫室中,待種子出現裂口即可播種。除此之外,在保存種子的過程中,要控制好溫度和濕度,最好是配備專門的溫控和濕控設備,為種子創造良好的催芽環境。

2.3培育密度

培育密度關系到苗木枝干的粗壯程度,也與樹木的產量有直接的關系。因此,在苗木培育過程中,要嚴格根據苗木的實際情況確定培育密度,將樹苗的間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以滿足不同苗木的實際生長需要。通常,苗木的株距需控制在10cm~20cm,行距需控制在15cm~70cm,這與苗木的類型、實際的培育環境等都有關,培育工作者需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培育密度。無論是苗木的株距還是行距,都會對其最終的生長狀況和產量產生影響。如果苗木密度過小,土地資源利用率較低,單位面積的產苗量低,且易滋生雜草;如果密度過大,則會導致苗木得不到充足的光照,進而導致苗木細弱,對產苗量造成不良影響。

2.4施肥

種植前,需先進行施肥,確保土壤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為苗木的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施肥工作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如果施肥不當,會影響苗木的生長。種植前,需注意底肥的施用。底肥主要包含有機肥和無機肥兩種,前者有廄肥、堆肥等,后者有磷肥、鉀肥等。在使用有機肥作為底肥時,必須先經過充分發酵再施入土壤,用量約150g/m2,一般選擇長時間堆積與發酵之后所形成的廄肥。施肥時,要確保撒施均勻。對于處于生長期的苗木,要優先選擇鉀肥。施用前,要翻耕土壤,并嚴格控制水分澆灌量,確保肥料的作用能得到充分發揮,為苗木的健康生長創造條件。

2.5播種期

播種期的選擇也會影響樹苗的成活率。不同類型的苗木對環境溫度和濕度的要求存在明顯差異,因此,林業工作者在播種前需充分掌握各個種植區域的氣候條件,選擇合理的播種期,滿足不同種類的苗木對于播種氣候的需求[3]。如果播種期選擇不合理,易導致苗木缺水旱死或多水澇死。

3移植造林關鍵

3.1合理把握移植時機

移植過程中,工作人員要結合實際情況合理把握移植時機,以保證苗木的存活率。首先,要充分考慮區域氣候條件,合理把控氣候和環境因素。如北方地區,林業工程移植造林的最佳時期應在3月—5月,此時正值初春,氣溫開始回升,溫度適宜,有利于苗木成活,確保林業工程獲得較高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3.2合理控制造林規格

實踐證明,造林規格也會對移植造林的效果產生影響。因此,需要合理控制造林規格。選擇幼苗時,苗木胸徑要控制在4cm左右。如果是小型喬木,高度應在40cm左右;如果是大型喬木,高度則應在120cm左右。在此基礎上,還要合理把握造林的整體規格。一般苗木移植的規模與造林的規模比例為1∶20。按照這一比例,每100m2苗圃大概可以滿足2hm2土地的造林需求。同時,幼苗的數量與造林面積也有著密切的聯系。通常,50棵幼苗可滿足100m2土地的造林需求。林業工作者需保證林業工程造林的規格與實際要求相符合,為移植造林工程的開展提供指引,使各項工作都能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下去。

3.3明確技術要點

林業工程移植造林工作是一項對技術要求較高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需明確技術要點,掌握并運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提高移植苗木成活率。移植造林過程中,要確保苗木根系的完整性,使苗木移植后能更好地適應新環境,能有效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營養物質[4]。因此,移植時要重點保護苗木的根系。同時,移植過程中需避免剮蹭苗木表皮,否則可能影響苗木成活率。此外,還要為苗木提供適量的水分,避免苗木因蒸騰作用過強而失水過多枯死。移植過程中,工作人員可定時向苗木的樹冠位置噴水,并確保根系土球長期保持濕潤狀態,滿足苗木對水分的基本需求。

4優化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術的方法和措施

4.1提高育苗者的能力

對于林業工程來說,育苗者的能力和素質關系到苗木的生長狀況。因此,作為育苗者,要樹立起終身學習的理念,通過互聯網平臺、相關書籍等獲取相應的育苗技術知識,掌握最新的移植造林技術。相關林業單位也要為育苗者的能力提高創造條件,幫助其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可組織開展繼續教育,增加育苗者的理論知識儲備量,幫助其提高技術應用水平。此外,還要提高育苗者的管理能力。在開展育苗管理工作的過程當中,要構建起一個完善的管理機制,形成相應的管理制度,堅持責任到人的原則,使每一名育苗工作者都能明確管理職責,在工作當中展現出較強的管理素養,使育苗品質得到保障,同時增強移植造林的有效性,提高苗木的種植效率[5]。

4.2控制苗木培植溫度

在苗木生長過程中,溫度是一個重要的影響要素。因此,在苗木培育的過程中,要對溫度進行有效控制,時刻關注環境溫度的變化,并采取有效的手段來做好抗旱防寒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引進苗圃計算機智能溫濕度操控系統,借助靈敏的傳感器來對環境的溫度和濕度進行有效監測,然后基于單片機和計算機分析運算農業專家平臺預先設置的系數級來對溫度進行智能化控制。如果室內傳出了“通風”或“加熱”等信號,系統就會相應地接通或者切斷風扇,同時切斷或接通加熱機的電源,閉合或打開水泵。這樣可以將溫室中的溫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使苗木保持最佳的生長狀態,提高移植造林的成活率。

4.3增加資金投入

為了確保林業工程健康發展,在前期需要投入充足的資金,為育苗技術和移植造林技術的應用奠定基礎。在實踐中發現,很多林業工程的建設都會受到資金的限制。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要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以獲取充足的資金用于配備相關的設備和設施,使林業向著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一方面,政府部門需要在政策層面給予資金支持,滿足林業工程發展過程當中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林業企業要拓寬融資渠道,為林業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4.4病蟲害防治

林業病蟲害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工作人員需在早春育苗期間預防常見的病蟲害,并做好冬季病蟲害防治工作,基于實際情況提高防治效果。為使病蟲害防治效果得到強化,通常要運用多樣化的防治手段,多種手段相互配合綜合防治病蟲害。首先,工作人員需基于全局視角整體分析林業常見病蟲害,并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通過科學的田間管理措施創造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環境。在防治過程中,還要對多種要素進行綜合分析,避免要素之間相互影響,以達到預期的防治效果。此外,工作人員要關注病蟲害防治所帶來的影響,能夠因病、因地、因時制定防治病蟲害的措施,在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的同時,盡可能地減少副作用,避免污染和破壞環境,確保林業工程能夠更好地發揮生態效益[6]。

5結語

林業工程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也為人們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林業工程發展過程中,苗木培育和移植造林是極為重要的兩項工作,苗木在這兩個階段的成活率直接影響整個林業工程的生產效率和生態效益。在苗木培育過程中,工作人員需關注土壤選擇、選種、培育密度、施肥及播種期等諸多要素,為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奠定基礎。在移植造林過程中,則要掌握造林時機、控制造林規格,同時要明確造林技術要點并嚴格執行。此外,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以推動林業工程的建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蔣德惠,李正銀,曾清賢,等.干熱河谷地區青花椒育苗關鍵技術[J].林業科技通訊,2020(6):70-73.

[2]于世河,鄭穎,倪鵬躍,等.藍杉播種育苗及苗木培育技術[J].林業科技通訊,2021(7):68-69.

[3]熊衍具,葉勇強,曾志賢,等.九連山特色景觀植物種質資源選育和高效栽培技術[J].農村實用技術,2019(5):34-35.

[4]曾凡廣,房九武,孫輝,等.菌根菌生物有機肥在紅豆杉苗木培育中的應用[J].中國園藝文摘,2018,34(2):24-27,74.

[5]柳燕.北方林業工程中抗旱造林技術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農村實用技術,2020(7):129-130.

[6]魏慧霞.林業苗木培育及移植技術分析——以白龍江林業育苗工程為例[J].綠色科技,2020(5):95-96.

作者:郭立勛 單位:慶陽市關道岔木材檢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