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管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8 10:47: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銀行管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銀行管理論文

篇1

摘要:中國的城市商業銀行體系不是按照市場規律自然演進的產物,也非按照某個事先規劃的藍本刻意構造的,他們從建立之初就背上了分量不輕的歷史包袱。城市商業銀行體系今天面臨的許多問題都源自孕育這個體系的城市信用合作社。

關鍵詞:城市銀行;改革;商業銀行;銀行體系

Abstract: China's city commercial bank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of the market system is not a natural product of evolution, nor in accordance with a pre-planned deliberately modeled on the structure,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back on the weight of the historical burden is quite heavy. Urban commercial banking system is facing today is attributed to many of the problems of the system to generate such urban credit cooperatives.

Key words: City Bank; reform; commercial banks; the banking system

前言

在完成這一歷史使命之后,各地方政府順理成章地獲得了對大多數城市合作銀行的控制權。首先,從表面上看,城市合作銀行的股本總額是由各類企業和地方財政入股構成的,甚至還有個體工商戶入股。地方財政在城市合作銀行中的股份往往沒有達到絕對控股的水平。但是,如果考慮到地方政府通過國有企業間接持有的股份,政府往往是城市商業銀行的惟一控制人。其次,在人事任用和項目選擇方面,地方政府能夠實施自身的影響力。第三,在所謂“金融安全區”的建設中,人民銀行事實上希望地方政府在金融領域發揮作用。在已經出現的金融機構關閉案例中,地方政府往往也分擔了最后貸款人的責任。這為地方政府干預城市商業銀行的業務提供了理由。最后,對城市商業銀行來說,從短期來看,政府干預未必是壞事。對某些案例的研究可以發現,在某些富裕地區的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當地的城市商業銀行資產規模的增加速度遠遠超過其他銀行。在這些案例中,地方政府迫切的金融需求從而得到滿足。為了實現當地經濟增長的目標,許多地方政府都具有強烈的融資需求。但是,一方面,在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逐漸深化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對國有銀行分支機構的影響力逐漸喪失;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尚未獲得發債的權利,所以,地方政府的融資渴望難以得到滿足。而城市商業銀行為地方政府提供了機會。

篇2

摘要:在國有銀行上市改制的大幕拉開后,政府與各界似乎都看到了銀行改革成功的曙光。然而,2006年的經濟運行開始出現更加復雜的局面,一方面商業銀行信貸擴張沖動的內在機制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與政府調控經濟過熱的宏觀政策往往存在沖突,另一方面銀行體系改革中的深層矛盾逐漸凸現,同時外資銀行介入的競爭壓力也接踵而至。

關鍵詞:商業銀行;銀行改革;戰略

Abstract: In the state-owned bank listed on the Damulakai restructuring, the government and all walks of life seem to have seen the dawn of the success of banking reform. However, in 2006 the economy began to emerge even more complicated situation, on the one hand, commercial bank credit expansion continues to urge the internal mechanism has not been fundamentally changed, and the regulation of the economy overheating of the macro-policies often conflict, on the other hand, reform of the banking system in Gradually become deep-seated contradicti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foreign banks are also involved in the competition after another.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 banking reform; strategy

前言

在面臨內外壓力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改革應該如何突圍呢?我們認為,有以下兩大戰略思路值得重視。

其一,從商業銀行的角度,應針對信貸擴張的動因,全面創新業務模式和經營機制

我們看到,上半年中國經濟高位增長,兩大推動因素是信貸和投資。商業銀行的信貸擴張沖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上市成功后的建行尤其突出。前段時間穆迪對2005年中資銀行財務實力評價較低的原因,也是看到了宏觀緊縮政策下,商業銀行信貸擴張壓力可能帶來不良率提高。應該注意,我們不能說信貸擴張與銀行上市之間有簡單的正相關關系,因為這是現有金融體制下所有商業銀行普遍面臨的現象,只能說是,商業銀行的上市,如果強化了刺激信貸擴張的某些動因,將會使得這一問題更加突出。

就國際經驗來看,目前國外商業銀行已經逐漸形成了中間業務為主,信貸業務為輔的模式。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一些發達國家的銀行非利息收入快速增長,對銀行總收入的貢獻多在30%以上,有的超過了50%,甚至70%以上。國外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情況,是與其逐漸進入后工業社會的發展階段相對應,也是與其金融自由化與金融深化發展到了較高階段相對應的。而在當前中國特定歷史階段,以利息收入業務為主的情況還難以在短期內改變,但應向國際看齊,在業務創新與制度設計上做好戰略改革與轉變的準備。

就此,筆者認為上市只是銀行改革的起點,在制度、技術、管理等方面全面創新商業銀行業務運行模式,才能促使其走出信貸擴張怪圈。

一是創造發展銀行中間業務的條件。一方面,應以專門機構協調中間業務發展的外部環境,如規范中間業務收費,制定合理的銀行中間業務收費標準,也要建立健全銀行的各項服務功能,并且增加科技投入,創造發展中間業務的硬件環境。另一方面,銀行所提供的中間產品最大的差別就是它所提供的服務和為客戶創造的便利,只有適合客戶需要的產品才有存在的必要和發展的可能,而銀行也只有擁有了這樣的產品才能贏得客戶,因此要努力推進產品創新。此外,銀行還要注重以推銷消費品的方式推銷金融產品,通過市場營銷來使客戶理解新產品,并實現金融產品“供給創造需求”的途徑。

二是真正促進經營管理與內控機制的優化。經營機制改革仍然是商業銀行永遠的主題,目前部分銀行進行股改和上市,確實是銀行改革邁出的一大步,但是也要看到,對銀行治理長期的真正壓力主要來自于機構戰略投資者和大股東,當前上市銀行治理結構中該類主體的作用還十分有限。銀行海外上市的背后,往往是投資者對于“中國概念”和“政府擔保”的認同,上市本身并不意味著現代經營機制的建立。如果就此放棄內部機制改革,則很可能重蹈覆轍。因此,政府必須在包括人事等方面在國有商業銀行建立起市場化機制,并在此基礎上按照商業金融原則建立內部控制和風險收益權衡機制,才能保證銀行改革的成果。就此來看,上市只是有效改革的剛剛起步,也并非銀行改革的惟一選擇。

三是改善資產質量與貸款結構。應通過加強各類風險限額、資產負債比例指標管理及內部利率調控、產品定價政策等手段,合理控制總量,優化結構配比,降低資產組合的整體加權風險,促進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協調運作。還應根據流動性變化和資產業務發展的趨勢,更加主動靈活地實施負債管理,控制負債成本,有效地管理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總之,商業銀行應把風險識別能力的大小作為信貸投放最重要的約束條件,不僅在信貸投放“量”上做文章,還應在信貸投放的“質”上努力。

四是不斷創新現有條件下可行的業務模式。總體上雖然信貸增長過快,但也要看到,在傳統業務模式和理念下,銀行還是更關注集中于少數領域的貸款業務。但事實上,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還有許多領域缺乏發展資金,目前需要能夠開拓市場,探索銀行資金進入這類領域的新模式。例如,通過與政策性資金的配合、資產證券化、基金等模式,銀行資金可以有效進入資金短缺嚴重的很多經濟領域,探索有效利用資本金的廣泛途徑。

其二,從監管部門的角度,應適應新形勢,轉變商業銀行改革的戰略重點

商業銀行改革中的整體性問題是多方面的,當前有四方面任務迫在眉睫。

一是綜合調控銀行體系的資金過剩。資金過剩加劇了銀行當前的盈利壓力,從總體上調控銀行體系流動性也是對政府的現實要求。2003年4月份開始以定期發行央行票據的方式來回收外匯占款帶來的過多的流動性,但由于疲于應付,最終形成的凈貨幣投放仍保持了較快增長,商業銀行的資金持續過剩。當前,銀行改革、宏觀經濟調控、外匯體制改革已經不可避免地聯系在一起,全球化也使得中國經濟金融更容易受到外部沖擊和影響。政府應該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做出相對最佳的選擇,盡可能控制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問題。

二是為混業經營時代的到來做好制度準備。隨著2006年金融產品創新的開展以及金融機構業務多元化,混業經營的潮流已經顯現出來。產品創新帶來了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融合,而機構創新則帶來多種金融資源的有效組合,如近期保險資金對銀行的規模介入。對此,應該全面更新觀念,在立法、監管、內控和會計準則等基礎制度建設方面為銀行混業經營打好基礎。

三是增強商業銀行對人民幣產品的設計定價能力,從而在未來國外同業競爭中能夠立足。當前雖然國內市場具有大多金融產品,但價格發現機制仍然缺位,銀行也不具有產品設計定價能力,不得不依賴外資報價。在外資全面進入后,國內商業銀行在本幣產品競爭中處于非常不利地位。國情決定了相關的金融制度優化和創新短期內必須由監管部門而不是市場來主導推進,這需要在推進利率市場化的大環境下,盡快彌補商業銀行在這方面的不足,并對促使本幣產品交易活躍提供政策支持。

篇3

1.1發掘“辯證”一詞的含意

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辯證”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作動詞,意為“辨析考證”:如反復辯證。也作“辨證”。第二層意思是:作形容詞,表示“合乎辯證法的”:如辯證關系、辯證的統一。在理解這兩層意思時,我們應注意如下幾點:

首先,“辯證”作“辨析考證”理解時,“辯證”同“辯證”。從哲學角度分析,“辯證”所指的“辨析考證”,是人們對自然界、人類社會與人的精神三大領域的人或事物自身進行直接地或通過相關文獻資料進行間接地反復辨別、分析和研究以探求事實的過程,是主觀見之于客觀、客觀又見之于主觀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螺旋式上升的認識過程。可見,“辯證”一詞背后隱含的是在可知論基礎上的唯物主義認識論。

其次,“辯證”是直接與辯證法相聯系的。“辯證法”是希臘語“dialego”的漢語譯文,原意為談話、論戰的技藝。后指與形而上學相對立的、專門研究世界普遍聯系和發展變化規律的哲學學說。辯證法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先后出現了古代樸素辯證法、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辯證法和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三種基本歷史形式。其中,只有唯物辯證法是客觀物質世界的發展規律和認識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

1.2透視辯證管理觀

當前學術界對管理的研究大多是沿著美英等國的管理思路進行的,而對辯證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少。總體來說,關于辯證管理現有的論述主要可概括為三類觀點:

第一類觀點是從管理實踐中挑出幾個諸如“疏”與“堵”、“寬”與“嚴”、“剛”與“柔”等具有辯證關系的詞并加以簡略分析,于是便稱之為辯證管理。如果這能夠稱為辯證管理的話,那么中國古代《管子·正世》篇中所言“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反映出的“變革”與“穩定”之間的關系也可稱為辯證管理。實際上,管理過程中偶然閃現出的辯證管理思想火花并不等于辯證管理。

第二類觀點是從中國傳統中醫學“辨證論治”或“辨證施治”理論延伸出辯證管理,并認為“醫人醫國”,“其道一也”。按傳統中醫學觀點,“證”通“癥”,“辯證”的意思就是根據中醫學理論,運用四診、八綱等方法,辨別各種不同的癥候,以做出正確的診斷。“施治”或“論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針對病情,確定治療原則,選擇恰當的治療方法。可見,辨證施治在診斷和治療上體現了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現了上文所分析出的“辯證”的兩層含義。但值得注意的是,辨證論治本身并不是辯證法和認識論,更不是辯證管理的思想源頭與方法論基礎。

第三類觀點是從馬克思辯證唯物論和管理二重性原理出發,認為辯證唯物論是辯證管理學的方法論基礎,管理二重性原理是辯證管理學的思想淵源,并且辯證管理學是以管理過程中的一般性(自然技術關系)和特殊性(社會關系)及其對立統一關系為研究對象的綜合性管理學。仔細推敲后,很容易發現這種觀點有兩點不足需要指證。

首先,該觀點所提出的“辯證唯物論是辯證管理學的方法論基礎”的論斷具有一定片面性。因為唯物主義是研究世界物質本性的,而辯證法是研究世界的聯系、運動、變化、發展的一般規律的,這兩部分結合起來才會形成科學、完整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按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結合方式可以形成側重點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中,一個是辯證唯物主義,另一個是唯物主義辯證法。前者在承認世界普遍聯系、運動和變化、發展條件下研究世界的客觀物質本性,后者在堅持世界客觀物質本性基礎上研究客觀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和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管理所應該研究的是如何通過認識、把握和利用管理主體、客體及管理中介的普遍聯系、運動、變化與發展的規律以實現既定目標,而不是在普遍聯系、運動、變化和發展中研究管理主體、客體與管理中介的本性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與其說辯證唯物論是辯證管理學的方法論基礎,還不如說唯物辯證法是辯證管理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基石。這是其一。其二是,該理論雖然以辯證唯物論為方法論基礎,但沒有意識到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唯物主義歷史觀也是構成辯證管理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基礎的另外兩塊重要基石。因為管理作為一種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具有相當的復雜性。所以,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在唯物主義認識論指導下透過現象把握本質,必須在唯物主義歷史觀指導下用唯物辯證法三大規律及相關范疇對管理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進行辯證分析和研究,從而才有可能使管理走出令管理學界千夫所指的管理理論的“叢林”、擺脫管理中的困惑。

其次,該觀點僅僅是對創建辯證管理學的一種理論構想,并未涉及如何建立辯證管理學、如何把辯證管理理論應用于具體的管理實踐等內容,所以,其對具體管理實踐的指導性和實用性較差。

商業銀行欲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發展,首先要改變原有觀念,并樹立商業銀行辯證管理觀,即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唯物史觀基礎上,以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唯物主義辯證法作為方法論基礎,認識、把握和利用管理與生產力相聯系的自然技術屬性方面的規律、與生產關系相聯系的社會屬性方面的規律,以及管理與上述兩大規律之間的辯證規律,從管理二重性的辯證關系角度研究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方法,以保證管理目標的順利實現。

2商業銀行傳統管理因缺乏辯證管理的優勢而陷入雙重困境

客觀地說,無論是對一般企業進行管理,還是對商業銀行進行管理,都具有對生產力進行管理和對生產關系進行管理的二重性。若在管理過程中能夠堅持辯證管理觀,即在兼顧對自然技術屬性進行管理的同時,兼顧對社會關系屬性進行管理,并處理好二者的辯證關系,則這種管理才是科學的。否則,管理在理論或實踐方面很容易陷入這樣或那樣的困境。

2.1商業銀行管理思想的三次革命沒有使銀行真正擺脫理論方面的困境

隨著商業銀行的不斷發展變化,在不同時期的銀行家對安全性、流動性和營利性的認識和取舍也不斷發生變化,從而引起商業銀行的管理思想與管理理論也隨之發生變革和更新。在此過程中,商業銀行管理雖然經歷了以商業貸款理論、資產轉換理論和預期收入理論等為代表的資產管理理論、20世紀60-70年代出現并占統治地位的負債管理理論和20世紀70年代中期出現并延續至今的資產負債綜合管理(以下簡稱為資產負債管理)理論三次管理思想的革命,但是這三種理論都是從管理的自然技術屬性角度分析銀行管理的,也都不約而同地忽視了從管理的社會屬性角度對銀行管理的研究,所以是具有片面性的。不僅如此,這種銀行管理思想與管理理論上的片面性,導致資金池法、線性規劃法和財務規劃模型等以資產或負債為內容的具體管理方法也會加強和延伸這種片面性。其實,這只是商業銀行管理理論的困境之一。

商業銀行管理理論的另一個困境就是,現行的諸多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方面的教科書不只是單方面從管理的自然技術屬性來研究銀行管理,而且還把銀行經營運作中技術性聯系很強的業務人為分割開來并機械地加以研究。比如,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教科書中常見的情形就是,把資產管理、負債管理和流動性管理分別分成不同章節講述;還有就是把商業銀行貸款管理和企業信貸風險管理也分別分成不同章節進行研究,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對某個論題像“解剖麻雀”般地“分而析之”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僅僅是把“解剖麻雀”形而上學地加以運用,并且對“解剖麻雀”觀點背后的“個別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哲學要義全然不知的話,那么就有可厚非了。實際上,除了上述資產、負債和流動性管理之間以及貸款管理與企業信貸風險管理之間密切相關以外,商業銀行管理中還有其它很多管理項目之間的關系都是密不可分的。我們需要用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觀點對這些項目進行辯證研究,機械的“解剖麻雀”觀是要不得的。

2.2商業銀行管理實踐方面的困境

從管理二重性角度來看,如果說現在的一般企業管理由于在自然技術屬性與社會屬性方面偏倚重于一方、缺乏把兩者有機聯系在一起的科學管理理論指導而被稱為“瘸腿管理”的話,那么目前的商業銀行管理就可以被稱為“單腿管理”。因為當前商業銀行不僅缺乏像一般企業管理中人際關系學說和行為科學那樣專門研究人與人際關系的管理理論,而且也沒有反映管理二重性辯證關系的科學理論的指導,在此情況下,經濟中出現以巴林銀行為代表的銀行倒閉事件以及人們發出“不斷下降的競爭力和沉重的監管負擔,正在將商業銀行推向死亡”的感慨,都是不足為奇的。這恰恰是銀行管理實踐方面困境的寫照。

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相比,盡管它們正在奉行的資產負債管理有“單腿性”,但是,我國的資產負債管理依然不可與之同日而語。正如我國有些學者所言:“我國銀行的內部管理基本上還處于資產管理和負債管理階段,沒有真正進入全面資產負債管理階段。”具體說來,我國商業銀行管理實踐中的困境主要體現為目前尚無法有效得到解決的一些矛盾。比如,實行能夠體現管理二重性辯證關系的科學管理與缺乏這種科學管理理論指導之間的矛盾,實行全面資產負債管理與某些銀行職員因素質差而讀不懂資產負債表之間的矛盾,實行全面資產負債管理與商業銀行資產管理部門和負債管理部門內部各自為政的矛盾,實行全面資產負債管理對員工群策群力和團隊精神的要求與銀行職工在現有獎懲機制下工作積極性不足的矛盾等等。

3商業銀行實行辯證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原則

商業銀行要逐步擺脫管理實踐中的困境,應該把辯證管理觀落實到具體的管理中工作,通過具體的銀行業務及相關管理踐行辯證管理觀。在此過程中應遵循如下思路和原則:

3.1商業銀行應該從其自身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把握自己的生存規律及將來的發展趨向

構成人類社會的各種要素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構成的人類社會基本要素。第二類是由氏族部落、民族、家庭、企業、國家與政黨等組成的人群共同體或社會組織。第三類是包括需要、利益、社會分工和社會交往等在內的運籌性因素。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商業銀行應該用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辯證眼光,在人類社會基本要素構架下,在商業銀行與其他人群共同體和社會組織共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考察商業銀行與其他社會組織與人群共同體如何通過選擇、調動、處置、分工、匹配等手段來發揮運籌性因素的作用,從而由商業銀行發展的歷史軌跡中概括、總結并發現規律,以便為自身的發展提供規律性指導。

3.2建立商業銀行辯證管理的雙中心制

客觀經濟活動過程的辯證二重性決定了商業銀行管理的辯證二重性和辯證管理的雙中心制。如圖1所示,銀行管理自然技術關系和人與人際間的社會關系決定了銀行必須同時以人和工作為辯證管理的中心,處理好以工作為管理中心和以人為管理中心的辯證關系,才能確定科學的領導方式和領導行為,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3.3商業銀行應在不同環境下確定自己的行為準則和行為模型

無論在確定性還是不確定性條件下,商業銀行應該能夠處理好營利性、流動性和安全性三者之間辯證關系,處理好銀行偏好與銀行效用的辯證關系,在此基礎上確定銀行理性選擇行為、行為準則和行為模型。這決定了商業銀行生存和發展的現狀和前景。

3.4在綜合權衡各個管理主體不同管理特征的基礎上合理確定商業銀行的最佳管理策略

商業銀行負債經營和經營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商業銀行管理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銀行的經營對象是銀行重要的管理客體,同時也可能是不同特征的另外其它管理主體的管理客體。例如,商業銀行給生產性企業發放的貸款,既是商業銀行的管理客體,又是作為借款人的生產性企業的管理客體,同時還成為銀行監管、證券監管等部門的管理客體。如圖2所示,銀行對貸款的貸前、貸中和貸后管理的二重性與銀行信貸客戶使用信貸資金進行生產的管理二重性融合在一起,增加了銀行管理的復雜性。這也正是我們研究和倡導商業銀行進行辯證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1)按銀行業務關聯度或重要性不同,把銀行業務分為不同的業務群,研究同一業務群內部和不同業務群之間的辯證關系,在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前提下,把重要的業務群管理與銀行內部組織結構管理結合起來,對重點業務群的管理交由相關部門進行專項管理。比如,可以把商業銀行市場營銷與金融創新業務合并成為一個業務群,并建立金融產品創新推廣部專門負責這一業務群對老產品的改良和新產品的創造、原有市場的鞏固和新市場的開拓等業務的辯證管理。

(2)處理好以工作對象的銀行業務績效管理與以人為對象的人力資源管理之間的辯證管理關系,在此基礎上建立良好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與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楊文士編著.管理學原理(第二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張金鰲.二十一世紀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

[3]陳功偉.試論辯證管理[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5,(3).

[4]沈云崗.關于創建辯證管理學理論的構想[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8).

[5]周維耀等主編.管理哲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篇4

1智慧銀行的概念

“智慧銀行”是“智慧地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的智慧代表著更透徹的感知度量、更全面的互聯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洞察,智慧銀行通過信息技術搭建數據平臺,能夠對海量數據進行智能化分析,更準確地把握客戶需求,提升客戶體驗,為客戶提供更加個性化、多樣化的金融服務。

2智慧銀行的構建

2.1客戶體驗管理研究現狀

國內外諸多學者圍繞如何提升客戶體驗進行了積極的探索,Tucker認為,有10項因素影響客戶體驗,分別為服務傳遞的速度、便利、選擇、折扣、價值增加、客戶服務、技術、質量,以及客戶年齡結構和生活方式,并認為,企業要想獲取競爭優勢,必須在這10項因素上超越其競爭對手[4];Andersen咨詢公司在一份定義銀行業客戶體驗管理的報告中提出,客戶體驗是綜合了多個維度客戶體驗價值的整體滿意度,并將客戶體驗管理細化為信任、效率、知識、掌控、選擇、承諾等六個維度[5];Bergheim和Mooney和則在研究客戶在日常購物體驗的基礎上,并根據自身多年的客戶管理經驗,提出了客戶在消費過程中的10種需求,即贏得我的信任、鼓舞我、簡化事務、由我來掌握、引導我、24×7(全天候)、來了解我、超越我的期望、回報我,以及與我同在等[6]。我國學者郭紅麗等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提出可通過尊重、信任、便利、兌現承諾、掌控、選擇、認知、有益、身份與榮耀等維度來描述客戶感受的體驗[7],將上述客戶體驗維度加以排序,可以搭建一個金字塔結構,如圖1所示。圖1客戶體驗維度層次金字塔模型本文在上述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基于客戶體驗的角度構建智慧銀行金字塔模型,并對商業銀行的模式創新進行闡述與展望,以期進一步推動我國商業銀行管理模式的變革。

2.2智慧銀行客戶體驗層次金字塔模型

按照客戶體驗維度層次,結合商業銀行實際,可搭建智慧銀行客戶體驗層次結構,如圖2所示。

2.2.1基礎體驗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給客戶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與此同時,客戶對銀行提供的服務有了新的需求。據統計,中國銀行業在近五年有60%的客戶向網銀轉移,傳統零售網點的盈利不斷下降,消費者對銀行的服務體驗有了新的需求。如何緊跟互聯網的步伐,滿足網絡時代下客戶對銀行服務更多元化的需求,加快電子銀行業的發展,成為目前商業銀行進行戰略轉型的首要任務。通過在銀行網點為客戶開通免費Wi—Fi服務,可緩解客戶來銀行辦理業務時感覺排隊麻煩、耗費時間的問題。在排隊等候辦理業務的客戶可以拿出手機借助免費的無線網絡上微博、讀新聞、查郵件,甚至看電影。客戶營業廳內通過免費Wi-Fi登錄網上銀行,瀏覽產品信息或辦理金融業務,如轉賬匯款、理財產品購買、信用卡賬單查詢等,還能收到銀行推送的優惠信息或新產品。在網點的業務體驗區和客戶等候區,讓那些不愿意在柜臺排隊辦理業務的市民,只要用自己或者體驗區配置的手機、iPad等上網設備就可以自助辦理。手指輕輕一點就能了解銀行的各項業務和產品,再用手機或ipad掃描屏幕上的二維碼就能辦理業務,高科技納米觸控屏、互動式人機交流、社交網絡、搜索引擎,讓一切成為可能。招商銀行于2014年3月創新啟動“咖啡銀行”,是銀行金融服務體驗的一種新探索“。咖啡銀行”與傳統的銀行網點環境大為不同,將咖啡廳的模式融入到銀行經營網點,打造全新的咖啡銀行模式,客戶來銀行辦理業務,仿佛置身于咖啡廳,將感受到咖啡廳的舒適、休閑、輕松的環境和氛圍,感受到與傳統銀行不一樣的體驗,同時可以享受銀行的專業金融服務。招商銀行的這一模式給國內銀行的服務模式帶來一次全新嘗試,將進一步推動銀行業服務體驗的提升。互聯網新時代給客戶帶來諸多便利,客戶對銀行的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銀行應順應“永遠在線”的潮流,隨時隨地為客戶提供便利的服務。

2.2.2產品體驗

在營業廳設立個人金融區、公司金融區、電子銀行區、形象展示區等主題區域,便于不同需求的客戶體驗所需的產品。在個人金融區的電腦上,客戶用手指輕觸屏幕即可瀏覽針對個人業務的的各種資訊,可為個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財務規劃、投資顧問、資產管理等專業化服務活動。除提供一般性信息咨詢外,還可利用儲蓄、融資、保險、證券、基金、債券等各種理財工具,提出合適的理財方案,指導客戶合理安排收入和支出,通過制定個人資產的最佳配置,實現財產增值。公司金融區專門針對公司客戶,通過銀行軟件可實現預約開戶、開通網上銀行、智能填單、辦理轉賬匯款等業務,應用觸控型業務預處理系統,可將企業信息、產品選擇等內容通過電子觸控屏自主輸入,信息提交后聯網傳遞給窗口柜員,時間大幅縮短,辦理效率大幅提高。在網點體驗區,客戶可在機器上刷一下身份證,輸入一些個人信息,然后可在線連接遠程柜員,咨詢相關業務。通過自動辦卡機可即時辦理借記卡及相關信用卡,自動辦卡機不僅可以辦卡,更是一個功能全面的小型電子銀行,客戶可以在機器上進行查詢、轉賬匯款、投資理財、支付結算、開立產品等業務的辦理。

2.2.3尊享體驗

為給客戶帶來更高層次的尊享體驗,智慧銀行需配備先進的智能服務設備,能夠收集并處理客戶的海量大數據,通過現有數據的分析與優化,進行數據預測與客戶行為預測分析。智慧銀行通過先進設備分析客戶海量交易數據,分析客戶的行為習慣,主動預測客戶的需求,當數據有波動時,預知客戶行為模式的變化,通過大數據分析結果為客戶提供更便捷、方便、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以及個性化的尊享服務。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銀行可為客戶提供無處不在的服務,客戶可享受隨心隨意的金融服務,不受銀行服務時間和地點的控制。客戶通過銀行網站、智能終端等多渠道均可查看個人詳細的歷史數據,包括賬戶明細、理財交易明細、訪問網站的記錄,銀行通過分析應用軟件,可為客戶制定個性化的金融定制服務。通信技術的發展為客戶帶來全新的金融體驗,智慧銀行建成后:客戶進入智慧銀行營業網點時,網點客戶經理即可收到通知,通過銀行大數據系統根據客戶長期的行為數據及交易數據即可測算出客戶的潛在需求,并量身定制針對性的服務方案。當客戶辦理業務時,客戶經理即可根據客戶的特點,帶著針對性的服務方案,為客戶提供更貼切的服務,想客戶之所想。通信技術將為營銷提供更大的支持。在營業網點之外,電子銀行渠道同樣能為客戶帶來更加先進的服務方式。銀行通過互聯網技術對客戶交易數據進行收集與分析,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等渠道為客戶提供更有個性化的金融服務。于進提出,通過銀行的多渠道融合的技術平臺,當客戶登錄銀行網站時,可以看到近期關注的信息及其所關注的金融產品,或者客戶可能感興趣的信息及金融服務,而客戶可能感興趣的信息是基于大數據系統分析客戶日常交易數據而生成的,傳統的單一的界面將成為過去。

2.3智慧銀行管理業務流程創新

商業銀行向智慧銀行的發展依托技術創新作為科技助力,但更為重要的是業務流程的創新,業務流程創新是決定商業銀行向智慧銀行發展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2.3.1管理業務創新

商業銀行通過業務流程整合等方式實現業務模式創新,加快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銀行業務和優化的流程。首先是銀行核心轉型,推動銀行核心系統現代化,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并主動推送營銷,有效提升新產品及服務的營銷力度。其次是多渠道的轉型創新,減少柜員的工作環節,將基礎重復的工作交給銀行的后臺去處理,用最佳的方式處理大量數據,提高工作效率,將業務流程回歸客戶本質,提升客戶體驗。針對目前手機、平板電腦等渠道的興起,將網頁與終端設備整合,使客戶在不同渠道間實現無縫連接。

2.3.2從部門銀行到流程銀行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幾乎都是按照總、分、支行部門的垂直考核機制設立的部門銀行,在長期的經營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和弊端。與部門銀行不同,流程銀行通過重新整合銀行的業務與組織流程、優化管理和文化理念,改變部門銀行的傳統模式,將流程作為核心,形成全新的銀行模式。從部門銀行到流程銀行,是商業銀行業務流程創新的重要一環。流程銀行是指業務辦理以流程為基礎,服務以客戶為中心,業務辦理效率更高,客戶體驗更好。由于目前商業銀行基本是以部門銀行為主,開發的金融產品帶有明顯的部門銀行特征,各類服務渠道如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自助設備分屬于不同的部門,產品比較單一,往往一種服務渠道難以滿足客戶的需求,給客戶帶來不便。由部門銀行發展為流程銀行,就是要打破部門、條線、行業、區域的限制,注重流程再造,統籌各項產品和服務的研發,實現產品和服務的統一。商業銀行應注重多渠道的整合,加快部門銀行向流程銀行的轉變,提升客戶體驗。

3結語

篇5

1.1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基本概念

不良貸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貸款協議按時償還商業銀行的貸款本息,或者已有跡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貸款協議按時償還商業銀行的貸款本息而形成的貸款。

我國曾經將不良貸款定義為呆帳貸款、呆滯貸款和逾期貸款(即一逾兩呆)的總和。我國自2002年全面實行貸款五級分類制度,該制度按照貸款的風險程度,將銀行信貸資產分為五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不良貸款主要指次級、可疑和損失類貸款。

1.2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估算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降低不良貸款上的確下了不少功夫,如嘗試制定嚴格的信貸管理制度,信貸業務的完全程序化改革,規定降低不良貸款的指標等。但是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仍嚴重偏高,尤其四大國有銀行為最。2004年,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減少3946億元,下降4.56個百分點,已降至13.2%。這個比例已經遠遠高出世界銀行業的平均水平,銀行體系的不良貸款余額和比率仍處于高位,不僅已超過《巴塞爾協議》的要求,而且與國際先進銀行不良貸款比率應保持在5%以下的要求相去甚遠。如果考慮各國有商業銀行對外公布的數字相對保守的因素,那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更是可想而知。

表1-1截至2003年國內各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及不良貸款率

單位:億元人民幣

銀行名稱貸款不良貸款額不良貸款率

中國工商銀行29578.377598.7821.56%

中國建設銀行17663.882679.6011.90%

中國農業銀行19129.606982.0330.07%

中國銀行18161.894085.3118.07%

合計84533.7421345.7225.26%

盡管我國近年來頻頻采取諸如向國有商業銀行注資、關閉資不抵債的金融機構、加強銀行監管等一系列措施,但權威人士指出,高風險、低收益仍是國內銀行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

中國銀監會研究局副局長楊再平說,2004年主要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實現了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余額的“雙降”,但若剔除政策性剝離因素和新增貸款稀釋效果的影響,主要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實際上是“不降反升”。由此可見,如何控制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增長,使其不良貸款率達到《巴塞爾協議》的要求,仍然是國有商業銀行乃至我們國家面臨的重要課題。

2.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原因分析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形成已久,因此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產生的原因也就比較復雜,其中主要是歷史上的原因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因素的影響。當然,商業銀行自身的經營管理機制方面的缺陷,也是不良貸款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

2.1歷史原因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因素的影響

首要的是計劃經濟下國家對我有企業的資金扶持轉移造成的,而自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一大批舊體制下的國有企業出現了嚴重的負債。

這當中,當然首先是因為體制方面的問題。在國有企業、國有銀行、政府干預這種三位一體的國有經濟體制下,國有經濟這個整體對社會欠下的“壞帳”總會以各種形式發生,如:財政補貼、三角債、工資拖欠、垃圾股票、垃圾債券、通貨膨脹等。但以銀行壞債這種特殊形式發生,其中一個具體的原因,就是從80年代開始,中國政府逐漸地將國家財政對國有企業的財務責任,轉移到了銀行。這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撥改貸”開始。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政府主導的粗放型經營模式,國有銀行根據政府的指令發放貸款,經濟轉軌后,改革的成本大部分由銀行承擔了,由此形成大部分不良資產。

政府幾乎不再對國有企業投入資本金,企業的建立與發展,主要依靠銀行貸款。政策性銀行成立前,國家根據宏觀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發放的貸款,也就是所謂的政策性貸款,這些貸款中的大部分后來成為銀行的不良貸款。

當時的對國有企業的銀行貸款是要有政府批準的,無論是固定資本還是流動資本,都是如此。所謂“國有企業”,很多其實從一開始就沒有國家財政的投入,而大多是銀行的政策性貸款投資。

第二,當企業發生虧損的時候,政府也幾乎不再給企業以財政補貼,而是國有銀行對其債務進行延期或追加新債。這樣,國有企業經營出現虧損,以前由財政出錢補貼的辦法改成了銀行追加貸款的辦法,這是造成銀行壞債增加的一個基本的直接的原因。

可以看出,銀行壞債實際上起到的是“財政補貼”的作用。國家建國有企業而不注入國家財政資金為其注資和補貼,而以政府的名義給予國有企業不需審查評定的銀行貸款,其結果必然是國有商業銀行出現大量不良資產。而政府財政并沒有太多的實際損失。國有商業銀行在這種政策性投資中充當了類似于“募捐者”的角色,最后的結果是所能夠回收的利息或者貸款利息總額很少,甚至會發生全部損失。

表2-1國有企業資產投資總額中各種融資來源所占比例(%)

國家預算自籌資金國內貸款國外貸款

197075.323.90.8-

197564.434.41.6-

198044.736.511.77.2

198526.440.423.010.2

199013.243.223.620.0

199110.243.128.118.6

19945.051.025.718.3

19964.650.923.720.8

19987.049.923.319.8

200010.445.325.219.1

200112.347.923.116.7

2.2商業銀行自身的經營管理機制方面的缺陷

從商業銀行自身的角度來看,商業銀行本身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法人治理結構未能建立起來、經營機制不活、管理落后、人員素質低等因素都影響著銀行資產質量的提高。當然,與不良貸款形成關系最為密切的銀行信貸制度也很不健全。

2.3從不良貸款的形成原因中尋找解決的途徑

從前面兩點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國有銀行在計劃經濟的歷史時期背負了特殊的使命,而在我國體制的轉變過程中又受到了一定的沖擊。而隨著我國積極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日益完善,國有商業銀行的角色發生了轉變,國有商業銀行所背負的歷史使命也在很大程度上不復存在。

政府在近幾年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希望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有所下降:14000億元不良貸款的債轉股;國家財政注入2700億元資本金;設立銀監會給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下達降低不良貸款的硬指標,如2年內不良貸款率下降3%-4%,不良資產余額下降700-800億元;關閉資不抵債的金融機構;全面推行貸款的五級分類等一系列措施。可見國家在改變國有銀行外部環境和降低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方面可以說是不遺余力,為國有商業銀行降低不良資產率從根本上提供了條件。

然而,與市場經濟的大環境改變和國家政策的改變不相適應的是,國有商業銀行的內部制度,尤其是和不良貸款形成息息相關的信貸制度并不完善,導致了不良貸款一邊剝離一邊新增的現象。讓我們看看中國工商銀行不良貸款和信貸制度的特點。

3.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對我國不良貸款進行分析

3.1工商銀行不良貸款特點及背景

工行2003年年報顯示:2003年末,工行總資產為53000億元,貸款余額33900億元,不良資產8500億元,不良貸款7200億元。另有數據顯示,2004年上半年,工行不良資產率為14.9%,不良貸款率為19.6%.總的說來,其不良資產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不良資產手續大多嚴重缺失。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不良貸款形成的時間太長,每筆貸款的銀行信貸員有不少的變動很多信貸員已經退休,致使貸款手續嚴重缺失;另一放方面,由于很多貸款是行政命令的結果,銀行本身就沒有完整的貸款手續,加之當時的法律不完善,很多貸款甚至沒有借款合同。

二是工商銀行的不良貸款有三分之一以上是信用貸款。而放款的數額其實已經嚴重超出了企業的償還能力。

三是工商銀行的不良貸款80%以上來自國有或集體企業,而這些企業大都已經停產或倒閉。主要是由于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很多中型甚至大型的國有企業由于經營不善不能適應市場而紛紛倒閉或生產停滯,而銀行資產也隨之形成不良。

四是由于貸款大都投向國有和集體企業。工商銀行的不少不良貸款牽扯到不少社會問題,清收難度較大。由于工行的不良貸款大都來自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的特點是人員多,負擔重。如果按照一般的清收方法企業的話,很多社會負擔將轉移給政府,這樣不但加大了政府和社會的負擔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執行的過程也必將難上加難。

五是部分貸款由于時間過長加上銀行沒有按時采用有效的方式延續債權,銀行的貸款已經超過訴訟時效。而抵押貸款的抵押物價值也大多流失殆盡。

中國工商銀行作為中國最大的國有商業銀行,其不良貸款形成的過程其實就是中國社會經濟體制變革的縮影,和其他國有商業銀行一樣工商銀行的貸款受到了政策和法律法規以及銀行職能不明確的大環境影響。

3.2從不良貸款的特點來看信貸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從以上工商銀行不良資產的特點中,我們可以逐條來分析出工商銀行信貸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一是信貸制度中沒有明確的貸款風險責任制度。在貸款形成過程中,許多貸款

是口頭的指示,沒有明確的責任制度,加上發放貸款時和貸后管理的信貸員以及審批人和簽批人頻繁更換,導致貸款出現風險以后無法準確地確立責任人。而無法認定責任人的后果,必然使信貸人員和主管信貸的審批人存在僥幸心理,反正虧了是國家的,自己卻沒有什么責任,也沒有幾個銀行領導因為形成不良資產而受到什么處罰,因此貸款發放時審查不嚴甚至為謀私利的情況并不少見。

二是銀行沒有嚴格的貸款審批標準,就是說沒有一個嚴格的門檻。信用貸款是最好的例證,沒有一條嚴格的限制,什么樣的企業可以放貸款,可以放多少貸款,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銀行沒有嚴格的對企業評級和授信制度,盲目的發放貸款,往往使企業需要多少貸款或者領導說法多少貸款就放多少貸款。

三是銀行貸款大都發放給國有企業或者一些大企業,以為企業越大風險越小。

以貸款投向的向大集中為特點,這種做法,不僅可能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而且也不一定能降低貸款風險。因為“大”不一定等于“好”,大有大的弊端,大企業易得“大企業綜合征”,韓國的大宇、美國的安然等龐然大物的倒閉,就是明顯的實,至今那些貸款銀行仍心有余悸。貸款過度投向大企業,顯然不利于分散貸款風險,何況我國的大企業,目前尚是國有成份占主導地位,由于產權虛設,易得“國企病”,一旦發生貸款風險,對銀行所造成的沖擊也會不少(過去國有企業曾給我們銀行帶來了不少的不良資產包袱)。由于貸款牽扯到的社會問題較多,當貸款出現不良以后也會出現“執行難”的問題,加大了不良貸款處置的困難。

四是沒有明確的貸后管理制度,致使貸后管理不善,出現風險不能很好的控制風險,使風險減少到最小化。當企業貸款出現風險以后,信貸人員不能及時地反映情況,不能把具體的責任落實到具體的信貸人員,不能及時的企業追償貸款,一拖再拖,導致銀行喪失兩年的訴訟時效,造成貸款全部損失。由抵押的貸款也是如此,由于貸款逾期以后銀行不能及時地處置抵押物或者不能及時企業,導致抵押物年久失修,價值流失殆盡,給貸款造成了更大的風險。

當然,我們只是從不良貸款形成的時候看工商銀行的信貸制度的缺陷,近年來,工商銀行不斷的完善信貸制度,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工商銀行信貸制度的缺陷中得到一些啟示:那就是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形成與商業銀行自身信貸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在銀行不良資產形成的主要原因即歷史因素和經濟體制制度轉變的影響不復存在的今天,完善國有商業銀行信貸制度是我們解決不良資產困饒面臨的首當其沖的問題。

4、國內外商業銀行信貸制度的借鑒和對比

4.1借鑒對比和完善國有銀行信貸制度的必要性

4.1.1不良貸款給國有商業銀行帶來的負面影響

事實上,不良貸款給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所謂在商言商,商業銀行的目的就是實現利潤的最大化,而不良貸款數量和比例無疑和銀行的利潤息息相關,可以說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國有商業銀行在上市以后要和其他商業銀行一樣,采用利潤沖銷壞帳的方法來消化不良資產,也就是說只有在銀行總利潤減去不良資產形成的壞賬以后才是銀行的凈利潤。

工商銀行的信貸手冊里有一段名言:“我們收取的利息再高,也難以彌補貸款本金的損失!”舉一個簡單的例證:100萬元的呆賬,按年收益率2%計算(貸款利率減存款利率),年收益為兩萬元;如果該筆貸款發生風險,沖銷還賬100萬元,則需要用50年的收益才能補償。如果考慮銀行管理成本的支出、實踐價值的因素、通貨膨脹的因素,那恐怕需要用上百年的收益來補償。“不良資產對國有商業銀行其他方面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可小視的。”

首先是壞賬對銀行信用的影響。信譽對銀行來說就是生命線,如果銀行失去了信譽就像一棵大樹沒有了根基,其后果可想而知。銀行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它采用的是負債經營的方式來獲得利潤,而銀行的信譽如果受到影響,負債(簡單一點說就是存款)就會在短時間在內減少,而銀行放出去的貸款不可能短時間內收回,這樣的話銀行就會面臨倒閉的危險。而從存款者的角度來講,為了不使存款出現風險,顯然不會放心的將存款放在一個頻頻出現壞帳銀行或壞賬相對較多的銀行。

其次是壞賬對社會誠信環境和貸款客戶信用的影響。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現在有兩個客戶在同一銀行貸款100萬元,其中一個客戶貸款出現了風險,如果由于各種原因尤其是銀行內部管理的原因,該客戶逃避債務50萬元,那么另外的客戶顯然心里不平衡,也會想方設法逃避銀行銀行的債務,這樣的話銀行的信貸環境就會惡化,則加了貸款出現出現風險的可能行。從大環境來講,過多的不良資產的出現就會影響社會的信用,使我國的經濟大環境受到影響。

其他方面:1.減少國家稅賦收入。銀行是國家稅賦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不良資產增加,銀行盈利下降,甚至出現虧損,國家稅賦收入就會減少。2.對國民經濟運行產生不利影響3.誘發通貨膨脹。4.影響社會經濟信用制度。5.引發金融危機。等等。

4.1.2建立完善的信貸管理制度是控制不良貸款問題的根本途徑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不良資產對國有商業銀行以及我國經濟環境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實現不良資產的轉化不僅使銀行也是社會面臨的嚴峻考驗,然而,不良資產的轉化并不是一勞永逸的。2005年4月,中國銀監會研究局副局長楊再平說,2004年主要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實現了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余額的“雙降”,但若剔除政策性剝離因素和新增貸款稀釋效果的影響,主要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實際上是“不降反升”。盡管我國近年來頻頻采取諸如向國有商業銀行注資、關閉資不抵債的金融機構、加強銀行監管等一系列措施,但權威人士指出,高風險、低收益仍是國內銀行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

綜合我們前面所分析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在處置不良資產的同時從制度上控制不良貸款的新增,才是解決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問題的根本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擺脫此消彼長的惡性循環。

怎樣實現從總量上控制不良資產的新增呢?關鍵是不斷的完善國有銀行的信貸制度,那么要建立什么樣的信貸制度,怎樣建立完善的信貸制度呢?讓我們從國有商業銀行和國外商業銀行信貸制度的借鑒和對比中尋找答案吧:

4.2商業銀行信貸制度的借鑒和對比

相比較來看,外資銀行是十分注重信貸風險防范的。在長期的商業化經營中,形成了一整套較為科學、規范的信貸管理和內部控制制度,對貸款原則、貸款程序、貸款審批、貸款風險分析,風險評定、風險控制體系等有規范的制度化要求,從而有效地控制了不良貸款的出現和增加。相比之下,國內銀行的商業經營體制和信貸管理制度目前尚處在調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諸多方面與外資銀行有較大差異。

4.2.1組織結構上的差異——外資銀行重視水平制衡,國內銀行重視垂直管理。

外資銀行在信貸組織上通常采用條塊結合的矩陣型結構管理制度體系,信貸業務的組織除了有縱向的“總行-分行”的專業線管理之外,十分強調橫向的部門之間的分工與制約,較好地實現了縱橫貸款風險控制制度體系。外資銀行通常會設置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多個部門共同負責信貸業務的組織管理,如信貸政策制訂部門、資產組合風險分析部門、業務管理部門、風險審查部門、不良貸款處理部門以及系統一體化管理部門等等。各部門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在業務上相互溝通、協作又相互監督。

貸款審批是信貸風險的關鍵控制點,在這一環節,外資銀行多采取由隸屬于不同部門的授權人員共同審批的辦法,三人或雙人審批有效。如某外資銀行,貸款審批由業務管理部門和風險管理部門共同負責,每一筆貸款的發放都必須由最少兩名授權人員主管——獨立思考后簽字同意方為有效。分行長主要起協調管理作用,不直接參與貸款的審查與簽批。審批流程呈橫向運動特征。這樣既實現了銀行內部的商業化管理和權責制約又避免了新增不良貸款的產生。

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制度結構與外國銀行相比,基本架構沒有實質性的變動,仍是與行政體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機構,表現為管理責任關系和信息的匯報渠道均為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支行、網點之間以及機構內部行長、科長、經辦之間的分級管理。與外資銀行比,縱向管理鏈條過長,而橫向的分工與制衡關系強調得不夠。近幾年我國商業銀行各級分行進行了內部結構調整,相繼成立了資產保全部和風險審查部門負責處置不良貸款、評估貸款風險,改變了舊體制下信貸部“一統”信貸業務的局面,但信貸政策管理、信貸資產組合風險管理等職責仍然基本由審貸部門承擔,部門的細分化程度不夠。貸款審批實行逐級上報、層層審批制度,行長或主管信貸的副行長具有最終決策權。審批流程呈縱向運動特征。這種制度結構極易發生領導或者貸款主管人員利用政策進行非正式的貸款行為,最終形成新增不良貸款。

4.2.2制約手段的差異——外資銀行重視人員激勵,國內銀行重視人員控制。

外資銀行強調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業務開展和管理中給予了信貸管理人員充分的自。信貸管理人員通常享有較強的獨立性,從總行到分行自成一體,各級分支機構的信貸管理人員由上一級甚至上兩級信貸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并對上一級信貸主管負責。在某外資銀行,總部每年會對信貸人員進行專門培訓,逐步提高信貸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水平,并根據其工作經驗和能力,將其分為若干等級,授予相應信貸審批權限。

信貸管理人員的“超然”地位既保證了他們有足夠的獨立思考空間,有效地避免了貸款的審批與發放過多受到行政干預,又充分調動了信貸管理人員的積極性。

國內銀行強調對員工加強控制。但國內銀行內部制衡的組織體系尚未建立,各種財務激勵措施尚未落實,貸款審批權也基本上是靜態管理、多年難變,對人員的控制主要落實在貸款責任制上。各家銀行建立了信貸資產質量第一責任人制度和不良貸款終身追繳制度,制定了詳細的考核辦法和嚴厲的處罰辦法,期望在信息不對稱、監督困難的情況下制約信貸人員的放貸行為,加大違規成本。一些要求和規定近乎苛刻,如一些銀行規定新增貸款要實現“零不良”;一些銀行規定如果確因員工的過錯形成不良,則經辦人員將立即被解除合同,有關負責人也要受到相應行政處分。但事實上,由于存在信息嚴重不對稱和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的問題,再嚴格、細致的責任制度也無法防范道德風險,近年來信貸人員違規事件以及內外勾結詐騙銀行資金案件仍然層出不窮便是明證。與不斷加強的控制力度相對照,人員的激勵機制沒有建立起來。這樣使我國不良貸款的形成又多了一個復雜而又特殊的原因。

4.2.3貸款處理策略上的差異——外資銀行重視轉化,國內銀行重視清收。

外資銀行在貸款發放后,客戶經理會主動參與借款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幫助解決具體問題。貸款出現問題后,銀行會成立專門小組,幫助借款企業渡過難關。如在某外資銀行,貸款發放后,基于同客戶建立長期信貸合作關系的理念,客戶經理往往滲透到客戶整個經營過程,利用銀行網絡優勢,協助客戶分析研究市場容量、市場份額、競爭對手等詳細情況,并針對客戶經營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詳細的咨詢指導意見。如果客戶出現還款困難,也會盡量幫助其搞好經營,爭取實現雙贏目標。

國內銀行普遍存在“重貸輕管”的問題,貸款發放后的后續管理沒跟上,往往要等出現問題之后才被動研究對策。企業經營困難暴露后,往往急于抽出貸款,手段單一,主要靠處置抵押物或司法訴訟,容易雪上加霜,將企業置于死地。

在國際金融論著里,銀行的主要職能中有一條銀行應該參與所貸款的企業的策略制定和生產經營的監督管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這一點上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備的制度體系。建立一套完整的銀行指導管理企業的制度體系是解決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一個根本方法。在這方面我們仍需改進。

5.國內外商業銀行管理制度比較得出的借鑒和啟示

綜上分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信貸管理制度上的科學性和成熟性與外資銀行有著比較大的差距。這種差距直接導致了中外資銀行在貸款的競爭能力,經營效率和風險控制水平上的距離。因此,借鑒國外銀行先進做法,改革現有信貸管理制度是勢在必行的。

5.1按照權力制衡的基本原則,建立健全信貸組織管理體制

我們應該借鑒外資銀行日趨成熟的信貸管理經驗,按照權力制衡的基本原則,建立健全信貸組織管理體制。

遵循信貸組織機構設置的三大原則,在現有信貸制度的基礎上強化信貸部門內部橫向制約機制的作用。一是遵循相互牽制原則,即信貸組織各部門、各崗位、各權力之間形成一種約束制衡機制;二是遵循程序定位原則,各部門各崗位、各人員要有明確的分工和授權批準,相互之間必須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不能超越職權;三是遵循系統協調原則,各部門要圍繞一個共同的目標動作,理順關系、增強實力、杜絕內耗。

即規模較大的分行可在現有審貸部門、風險審查部門和資產保全部門的基礎上,加設信貸資產組合管理部門,專門負責對全行信貸資產組合、資產多元化、整體信貸資產回收特點進行分析,對全行潛在集中風險進行評估,并向銀行董事會、高級管理層、銀行監管機構、投資者提供報告,根據既定的整體資產優化策略對各業務部門、區域經營管理的信貸資產狀況進行監察。

同時,應將風險審查部門與信貸業務部門在行政上的管理主線區別開來,以改變當前由于偏重業務擴張而忽視風險控制部門意見,導致風險審查部門事實上無法從組織上來制衡業務部門的弊端。

5.2樹立以人為本、激勵與約束并重的信貸經營管理思想,

信貸管理的核心是對人的激勵和控制,目前我國銀行的信貸管理制度強調通過制度加強控制,對人的激勵顯得不足。過份以責任制來制約信貸管理人員,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責任人為了避免出現貸款損失從而避免處罰,往往對有問題貸款在到期前進行不應有的展期或給予新貸款以收回舊貸款的本息,反而隱藏了風險,為了將個人責任變為集體責任,往往將所有貸款,無論金額大小都推給審貸委員會研究決定,降低了工作效率。

現時的問題應是強化激勵機制,充分發揮信貸管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我們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第一,打破目前信貸審批權限按行政職務大小層層下放的舊框框,實行審批放貸和行政完全脫鉤。可按實際能力和以往業績給予信貸管理人員相應審批權限,并每年進行一次審定,視情況決定提升或降級,創造既有壓力又有動力的工作環境。第二,把實際工作中過多的負激勵轉為正激勵。加強正面引導和管理的同時,充分尊重和發揮員工的能動性,滿足他們受到社會尊重的心理需要。第三,改革現行工資分配制度。堅持市場化的報酬原則,調大績效工資比重,破除行政級別的工資制度,全面推行客戶經理等級薪酬制度。

5.3正確處理好風險管理與提高效率的關系

客觀評價銀行信貸風險,改變信貸營銷觀念,正確處理好風險管理與提高效率的關系。我國銀行業在信貸管理中往往陷入兩個極端:

一是靈活性過強。對上市公司、壟斷性企業等客戶群體,在信貸管理中放松條件,不顧企業負債總規模和償債能力,為企業多頭開戶、盲目授信,甚至于違反國家賬戶管理、現金管理等有關制度,依賴壘大戶帶來的短期效益。

二是過于教條。在商業銀行貸款企業結構中,中小企業仍然絕對主體,但在信貸管理中,過份強調形式上的風險防范,一味要求提供抵押擔保手續,不能根據企業實際情況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品種,消極逃避承擔適當信貸風險的責任。靈活性過強實際上是沒有原則性,過于教條則制約正常發展。銀行本質上就是經營風險的特殊企業,不可能消除信貸風險,只能通過制度的完善適度規避信貸風險,對風險的過度約束必然制約商業銀行的正常發展。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應該在重新樹立正確的信貸風險觀念,在防范信貸風險的前提下,加大創新力度,提高經營效益水平。

5.4改革貸款風險管理制度,變側重貸前測控為全過程監控

目前各行貸款風險意識顯著加強,但主要側重于貸前測控,即重視貸前的信用等級評定和貸款風險度測算,這對于優化貸款投向的確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貸前、貸時是效益好的單位,貸后有可能因市場變化或經營管理不善而變成效益差的單位,因而貸款的風險度有可能增大。因此,只重視貸前測控,輕視貸后監控,仍不利于降低貸款風險。只有對貸款進行全過程監控,貸后定期(如分月或分季)和不定期地(如,當單位出現重大變故時)多作信用等級評定、貸款風險度測定和還貸能力測算,并以此作為調整貸款投向、是否采取信貸措施的依據,才有可能較好地防止新的不良貸款的產生。同時,對質押貸款、抵押貸款和保證貸款,貸款銀行還應全過程監控質押物、抵押品的保管狀況和擔保單位的經營管理狀況,嚴防因質押物或抵押品遺失變動、殘損變質和因擔保單位經營管理不善而引致擔保失效。當企業改制或關停并轉破時,一定要認真積極主動參與,隨時關注,堅決維護銀行正當權益,防止企業趁機丟包袱、卸責任,搞“金蟬脫殼”或“過河拆橋”。當貸款出現風險時,一方面要迅速采取補救措施,另一方面要分析原因,總結教訓,懲前毖后,“亡羊補牢”。對呆帳貸款進行認定和核銷時,一定要追根到底,查出究竟,防止企業通過弄虛作假手段逃廢銀行債務。

5.5改革貸后日常管理制度,變軟約束監督為硬約束管理

國有商業銀行把貸款投放給企業,貸款使用的主動權基本上握在企業手里,銀行對貸款實際使用的監督不僅是事后的,而且也是被動的,致使一些貸款使用不當,危及了貸款安全。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對貸款的貸后日常管理,變被動監督為主動管理,建立對貸款單位從貸款發放起始至貸款本息全部收回截止的全過程的貸款使用情況日常硬約束管理制度。具體可以考慮以下幾點:(1)建立對貸款第一次投入使用的控制制度。貸款發放到帳戶,銀行可嚴格控制此筆貸款的支付,貸款單位如需支付使用,須先經信貸部門對實際使用用途進行符合式核準后,會計部門才可辦理付出。(2)建立對貸款日常周轉使用的控制制度。貸款投入到企業并經第一次使用變成貸款單位的流動資產或固定資產后,銀行更應加強貸款管理,嚴防貸款在周轉使用過程中被逐步擠占挪用和轉存他行。信貸部門除勤下貸款單位明查暗訪貸款的實際周轉使用情況和貸款單位的經營管理狀況外,還應通過書面簽約方式要求貸款單位將貨款回籠到貸款銀行,不得搞體外循環。同時,應通過參與企業管理,直接管理貸款的日常周轉使用。(3)建立對貸款單位違約的信貸制裁制度。凡貸款單位貨款不回籠到貸款銀行、違約使用貸款、不按時歸還到期貸款本息或經營管理狀況惡化危及貸款安全,銀行可采取停止發放新貸、在帳戶上直接扣收貸款本息、拍賣抵押品還貸、向擔保單位收貸或登上企業黑名單等制裁措施,如果貸款單位逃避貸款銀行制裁,貸款銀行可要求金融同業聯手制裁甚至采取法律手段收貸。

注釋:

[1]華金秋。中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與不良資產新視點。中國市場出版社,2004

[2]楊凱生。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處置實務。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3]王曉芳。銀行信貸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季愛東。銀行新存貸業務與法規。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5]易憲容。國內銀行不良貸款原因新解釋。香港商報,2003

[6]李楊,劉華。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理論。技術。實踐。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7]肖漢奇主編《商業銀行法律制度與實務》中國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8]郭俊秀主編《中國商業銀行法律與實務》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9]注鑫主編《金融法學》中國政治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0]范從來、夏江主編《主券投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篇6

利差管理法是商業銀行負債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從理論上分析銀行的利差及影響因素,從而為銀行實施資產負債管理、降低風險、提高收益創造條件。利差又稱凈利息收入,是銀行利息收入與利息支出的差額。利差有兩種表示方法:絕對數利差和相對數利差(即利差率),以公式表示為:絕對數利差=銀行全部利息收入-全部利息支出;利差率=銀行全部利息收入-全部利息支出)/盈利資產。絕對利差能幫助銀行估價凈利息收入能否抵銷其他開支,估計銀行的盈利狀況;利差率用于銀行估計利差的變化與發展趨勢,也用于銀行間經營的比較。

利差是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而利差的敏感性或波動性,則構成了銀行的風險,利差的大小及其變化決定了銀行的風險,利差的大小及其變化決定了銀行總的風險一收益狀況。利差受內、外部因素的共同影響和制約,內部因素包括銀行資產負債的結構、貸款的質量及償還期、吸收存款及借入款的成本和償還期,等等。外部因素指總的經濟情況,市場利率水平、區域和全國范圍內金融機構的競爭狀況,等等。西方銀行運用利差的“差異分析法”(即分別分析利率、資產負債總量及其組合對利差的影響程度的方法)分析利率、資產負債總量及其組合對銀行利差的影響。具體分析時,首先要假設其中兩個因素不變,改變第三個因素,然后觀察第三個因素對利差的影響,依此類推。除此之外,利率周期也對利差產生周期性的影響。銀行的利率管理就是要根據利率的周期性變化,不斷地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從而使利差最大化并保持相對穩定。

二、資產負債差額管理法。

它是指銀行管理者根據預測利率的變化,積極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擴大或縮小利率敏感性差額,從而保證銀行收益的穩定或增長。銀行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所運用的工具主要是銀行在短期內有主動控制權的資產和負債,如央行資金、再購回協議、CD存單、可變利率放款等。差額管理法誕生于70年代,是目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中運用最廣泛的管理利率的方法之一。差額管理法分兩種:(1)保守型的,即努力使銀行的利率敏感性資產和利率敏感性負債的差額接近于零,從而把利率風險降至最低限,保持銀行收益的穩定。(2)主動型的,即銀行根據利率預測,在利率的周期性變化中積極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擴大或縮小利率敏感性差額,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主動型差額管理的結果不僅取決于利率變化的方向,同時也取決于未來利率的不確定程度。

差額管理法不同于其它的管理方法,它認為決定資產負債內在聯系的關鍵因素是利率,主張把管理的重點放在根據不同利率特點確定的差額上,并根據利率周期的變化,及時地調整各種利率類型的資產和負債的規模組合,從而使差額管理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應變力。從這個角度講,差額管理可謂是銀行經營管理領域內的一場變革。它的難點和缺陷在于:(1)在確定利率敏感性資產和負債的時間標準問題時,銀行選取多長時間作為規定利率敏感性的標準,這在銀行實際業務經營中十分重要,但也很難確定。(2)銀行能否預測利率變化的方向、大小及時間,值得不懷疑。(3)銀行能否靈活地調整資產負債結構,這受許多因素(如市場、制度因素等)的限制。①資源的限制,如小的區域性銀行,其資金來源有限,因而不具備靈活調節的條件。②差額管理與顧客心理的矛盾。因為銀行和顧客對利率預期的心理是完全相反的。③調節差額必須有足夠的時間,如果利率周期短,那么銀行就無法改變差額。(4)銀行的利率風險與信用風險很難權衡,利率風險的降低可能招致更大的信用風險。(5)差額管理法忽略了利率變化對固定利率資產和負債價值的影響。一般認為,利率風險有兩方面:一是改變再投資利率,二是改變現有資產負債的價值(價格)。差額管理法只集中分析資金流量的變化,強調了再投資風險,而未注意到利率變化對銀行長期固定利率資產和負債價值的影響,忽略了利率變化對銀行凈值(股東產權)的影響,因而具有極大的片面性。(6)差額管理法使得銀行成本提高。

綜上所述,差額管理法雖非十全十美,但卻更接近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實際,它能夠抓住溝通資產與負債之間聯系的關鍵因素——利率,以部分帶動全體,根據,市場情況的變化,采取積極有效的經營措施,使差額管理法更富有靈活性、準備性和嚴密性。

三、資產負債期限管理法。

這是近年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中運用的降低利率風險的又一種方法,它又分為期限差額管理法和期限搭配法。“期限”是近年來金融市場上對債券保值時常用的一個概念。它是指一種有價證券的壽命或距到期日(重新訂價日)的實際時間,是衡量利率風險的指標-即金融資產的現值對利率變化的敏感性反映。“期限”的概念可用于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中,因為銀行是信用中介機構,包含了一系列的現金流入和流出,構成了銀行的負債和資產。銀行的凈值為某資產現值與負債現值之差。由于期限能直接反映市場利率變化對銀行資產和負債價值的影響程度,同時包括了價格風險和再投資風險,因此,許多專家主張在進行差額管理時,不應以資產負債的到期日作尺度,而應以資產和負債的期限作為標準,此時的差額即期限差額應等于資產的加權平均期限減去負債的加權平均。根據預測利率的變化,不斷調整銀行的資產和負債的期限,以期達到理想目標。如當資產期限比負債期限長時,利率上升將導致銀行凈值下降,此時應縮短銀行資產的期限,擴大負債的期限。期限差額管理法的原理類似于利率敏感性差額法,只是兩者在具體計算上略有差異。期限差額管理法比利率敏感性差額法能夠提供更多的產品,滿足顧客的需要。然而,它也遇到利率敏感性差額管理的同樣難題。同時,期限差額隨市場利率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因而難以掌握。正因為如此,管理者往往只運用其中的一部分,即期限搭配法來消除一部分利率風險。

盡管期限管理法更具優越性,但它也明顯地存在許多缺欠,主要表現在:(1)需要銀行信息系統提供大量的有關現金流量的數據,預測銀行未來所有的現金流量。然而,現金流量信息對大多數銀行是有限的,期限差額管理法目前仍不是銀行的常規決策。(2)期限概念上的錯誤同樣不容忽視。因為期限的假設前提是:當利率變化時,收益曲線平等移動,在食用風險一定的條件下,不同期限的利率發生同種程度的變化。而研究表明,收益曲線的平行移動是罕見的。收益率及期限的變化,同樣影響資產的價格。但是,期限管理法的優越性隨著銀行信息系統的完善而不斷顯示出來,使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建立在更加科學、準確的基礎上。

此外,資產負債綜合管理方法還包括期權交易法,金融期貨交易法和利率調換法等。

篇7

1.普通客戶的關系管理

對于普通客戶,商業銀行應該注重客戶的基本體驗。基本體驗包含個性尊重、專業服務和便捷服務三個要素,客戶在與銀行的接觸中,銀行的首要任務是尊重客戶,同時向客戶傳遞出可靠、專業和快捷的企業文化,尊重、專業和便捷在銀行服務中顯得舉足輕重,銀行尊重客戶隱私,安全妥善地處理客戶的資料,專業提供各項便捷滿足客戶需要的金融服務,保障金融服務過程的安全和可靠,遵守公平的金融服務合約,專業誠信,快捷服務,向客戶傳遞出濃厚的專業文化和職業道德氛圍。

2.重點客戶的關系管理

對于重點客戶,商業銀行應該注重客戶的績效體驗。績效體驗包含知識獲取、時尚打造和品牌塑造三個要素,客戶在使用銀行提供的產品和享受銀行各項服務的過程中,商業銀行給客戶提供了參與的空間和渠道,教會客戶掌握金融服務和管理個人財富管理的方法和技巧,使得客戶的金融知識和理財能力獲得提升,同時,銀行能夠為客戶提供新穎和引領潮流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使客戶感受到時刻站在時尚前沿,認可銀行的服務,并對之產生依賴性,從而塑造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品牌。

3.貴賓客戶的關系管理

對于貴賓客戶,商業銀行應該注重客戶的激勵體驗。激勵體驗主要包含服務創新、產品定制和身份彰顯三個要素,銀行為客戶提供富有創新的金融產品和整套的金融產品服務組合,讓客戶的金融服務體驗具有新穎性和超越性,可以根據客戶不同階段的特殊需要幫助其定制滿足人生各階段的金融服務規劃,并定制相應的金融服務產品,使客戶獲得特殊待遇和回報,彰顯客戶不同一般的身份,協助客戶實現生活和事業的價值提升,幫助客戶在事業方面取得最大的成功。

二、面向智慧銀行的客戶關系管理流程

面向智慧銀行的客戶關系管理,實質上是對客戶關系管理策略進行探索、制定和評價選擇,對各類金融產品和服務等進行優化排序和資源配置,并不斷調整和適應。商業銀行可能會制定達成客戶關系管理目標的多種客戶服務方案,并對每種方案進行鑒別和評價,以選擇出適合客戶的適宜方案。各類客戶服務方案都應構建在客戶關系管理流程的關鍵活動基礎上,可分為以下六項關鍵活動。

1.客戶識別

商業銀行要在目標市場中,通過各類方式收集大量客戶資料,并采用一定的技術方法,根據客戶的特征和交易行為,識別出可能接受銀行金融產品及相關服務的客戶群體。客戶的識別要具有適應性,銀行在識別客戶的過程中,需要摒棄平均客戶的觀點,尋找那些關注未來并對長期合作關系感興趣的客戶,搜索、定位具有持續性特征的客戶。

2.差異化分析

消費群體及公司客戶存在差異性,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的客戶的價值觀念、金融消費觀念、金融消費行為的異質性,是一種客觀存在,所以要對客戶進行差異化分析。不同客戶對商業銀行有不同的需求和對商業銀行有不同的貢獻度,商業銀行應根據客戶的消費模式,研究客戶的忠誠度和貢獻度,并對其進行分類和遴選,根據其特征更好地配置銀行產品和服務資源。

3.保持良性接觸

商業銀行需要與客戶保持良好地接觸,了解客戶過去的交易行為和興趣需求,及時地獲取和更新客戶信息,從而加強對客戶需求的變化感知和洞察深度,同時讓客戶有愉快的體驗與感受,從而能夠持續吸引優質客戶。與客戶保持良性互動,可以幫助銀行更好地配置資源,使銀行金融產品或服務的改進更有成效,從而抓住最有價值的客戶,使銀行業務能夠持續良性發展。

4.特色服務定制

特色服務打破了傳統被動服務模式,是一種有針對性的服務方式。銀行可以根據客戶的特征進行個性化設定,依據各種渠道對客戶需求進行收集、整理和分類,根據不同的客戶特點和異質化需求打造金融產品,定制和推送相關產品和服務,主動開展以滿足客戶個性化、特色化需求為目的的全方位服務,提高優質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5.客戶服務評價

為客觀、有效地評估服務銀行提供的服務,通常遵循綜合性原則,對構成銀行金融服務的多要素進行評價,客戶服務評價重點是評價銀行的服務質量,根據收集銀行服務過程中客戶興趣度、貢獻度和滿意度等方面情況,采用一定的模型綜合評估銀行服務的質量。

6.客戶服務優化

商業銀行在為客戶提供服務的同時,要積極地管理好客戶需求和優化產品,把握好服務質量與管理成本的均衡點。商業銀行根據客戶服務評價結果和相關建議,進行綜合整理,采納良好建議,對銀行提供的金融產品進行改進和持續優化,同時完善金融服務渠道,不斷提升銀行金融服務質量和服務體驗。

三、面向智慧銀行的客戶關系管理實現路徑

面向智慧銀行的客戶關系管理是在理解客戶不同層次的需要、打造差異化競爭策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一種以銀行客戶為中心的管理理念,其內涵是利用信息科技、人工智能和互聯網技術等先進科技手段,聚合各種信息資源,進行客戶信息多維度數據分析和深度挖掘,從而發現其中所蘊涵的客戶模式和規律,整合銀行客戶的營銷方式和服務渠道,發展潛在客戶,留住優質客戶,提供按需定制的智慧服務,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忠誠度和貢獻度,不斷地完善銀行管理、市場、信貸和客戶服務等與客戶關系管理有關的業務流程。其實現路徑的關鍵有以下幾項。

1.構建客戶關系管理總體框架

構建面向智慧銀行的客戶關系管理體系是適應銀行業發展趨勢的必要措施。它可以幫助商業銀行快速組織各類資源,提升客戶服務和市場營銷水平,同時加強對客戶經理的業績考核管理,為客戶經理提供風險控制工具,為客戶服務主管部門的決策提供支持,最終助力銀行提高利潤、降低成本,提高客戶滿意度及市場占有率的管理目標。銀行客戶關系管理總體框架可以從這個視角出發,進行客戶信息資料的整合,實現統一的客戶信息模型,建立與銀行金融服務相關活動的互動關系,在統一的客戶信息模型的基礎上,對客戶信息進一步加工、整理和展現,為主動營銷、有針對性地進行客戶挽留、客戶維系以及客戶的分級服務提供有效支持。

2.優化內部管理和客戶服務流程

銀行實施客戶關系管理,首先要進行組織結構的變革,通過組織再造,整合內部資源,建立功能完整、交流通暢、高效運作的職能機構,同時以挖掘和滿足客戶需求為中心,實現基于客戶交流的業務流程重組。通過跟蹤、驅動市場導向,深入分析和洞察客戶需求,整合銀行的核心業務流程,合理調整銀行網點分布,整合和優化銀行的現有信息系統,使銀行業務處理更加流程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將銀行的市場、銷售、咨詢、服務、支持等全部集成起來,充分利用銀行網點的柜面服務、自助設備和電話銀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為客戶提供金融信息和金融交易服務,從而打造銀行與客戶之間更貼近的客戶服務關系。

3.基于大數據實施客戶關系管理系統

商業銀行要基于大數據平臺實施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將這些廣泛地分散在不同業務系統、不同經營管理機構、不同層次人員中的大量信息集中起來進行有效利用和充分加工,將來自銀行各個業務系統及遠程服務系統的客戶交易數據,和來自于其他有關客戶資料信息和服務信息有機地集成在一起,建立統一的客戶信息中心,并在其基礎上構建客戶關系管理系統。該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綜合了銀行的各類客戶信息,包括來自銀行各種業務系統和管理系統的各類數據,并支持多種結構,通過網絡進行商業通信和交易處理。采用數據挖掘工具對客戶信息進行分類、聚類、關聯和序列等多種處理方式,可以挖掘出隱含的、未知的規律,分析客戶的分布情況、收入狀況和購買偏好,從而使商業銀行能夠更清楚地掌握信貸產品的銷售情況,更好地為產品進行定價和客戶定位。

4.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運作模式

客戶關系管理系統能夠較好解決銀行各部門在協同運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實現前后臺的信息交流和反饋。營銷部門將對客戶調研和對市場的分析結果及時傳遞給信貸管理和服務部門,以便信貸管理部門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客戶特征、行為和品質,更為科學地對信貸產品投放進行決策,服務部門可以根據客戶的不同等級和特征提供差異化服務。同時信貸部門和服務部門在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時,也將服務相關信息及客戶訴求反饋給營銷部門,以便營銷部門及時掌握客戶信息和訴求,并展開多維分析,制定更有效的營銷競爭策略。

5.建立有效協作的客戶服務渠道

商業銀行的客戶服務渠道可以分為實體服務渠道和遠程服務渠道。實體服務渠道包括銀行營業廳柜面服務,及實體的VIP客戶服務中心等,而遠程服務渠道主要是指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等新興渠道,相比實體服務渠道,遠程服務渠道具有跨越距離、服務成本低、服務快捷的優點。以3G、4G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和成熟為基礎,伴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以移動應用程序(移動終端App)、微信等為代表的新興交互方式的興起,以及智能語音識別等技術的成熟,遠程服務渠道又增添了許多新的方式。銀行需要對客戶服務渠道進行總體規劃和設計,建立有效協作、體驗一致的客戶服務渠道,無論客戶從哪個渠道接入,都能體驗到同樣愉悅的貼心服務。

6.客戶信用評估和風險預警

在客戶信息統一的基礎上,制定個人信用評估體系和企業信用評估體系,實現客戶信用等級管理,在此基礎上建立信貸風險預警信息系統。通過信貸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的支持,對有關金融風險信息進行收集和存儲,根據客戶的信用資料和相關交易活動,收集大量的信息和數據,并采用信用風險評估模型,運用智能技術及數據分析方法,獲取不同等級的信用分數,銀行可以根據客戶的信用分數,分析客戶按時還款的可能性和風險系數,決定是否予以授信以及授信的額度和利率。同時,通過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客戶進行綜合評估,通過對客戶的活動進行監測,對具有風險的行為發出預警。

四、總結

篇8

一、中外銀行信貸管理制度的主要差異

外資銀行十分注重信貸風險的防范,在長期的商業化經營中,形成了一整套較為科學、規范的信貸管理體制和內部控制制度,對貸款原則、貸款程序、貸款審批、貸款風險分析,風險評定、風險控制體系等有規范而嚴格的要求,從而有效地控制了信貸風險。相比之下,國內銀行的商業經營體制和信貸管理機制目前尚處在調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諸多方面與外資銀行有較大差異。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組織結構上的差異――外資銀行重視水平制衡,國內銀行重視垂直管理。

外資銀行在信貸組織上通常采用條塊結合的矩陣型結構管理體系,信貸業務的組織除了有縱向的總行一分行的專業線管理之外,十分強調橫向的部門之間的分工與制約,較好地實現了風險控制與資源配置效率的較佳結合。外資銀行通常會設置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多個部門共同負責信貸業務的組織管理,如信貸政策制訂部門、資產組合風險分析部門、業務管理部門、風險審查部門、不良貸款處理部門以及系統一體化管理部門等等。各部門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在業務上相互溝通、協作又相互監督。貸款審批是信貸風險的關鍵控制點,在這一環節,外資銀行多采取由隸屬于不同部門的授權人員共同審批的辦法,三人或雙人審批有效。如某外資銀行廣州分行,貸款審批由業務管理部門和風險管理部門共同負責,每一筆貸款的發放都必須由最少兩名授權人員主管――獨立思考后簽字同意方為有效。分行長主要起協調管理作用,不直接參與貸款的審查與簽批。審批流程呈橫向運動特征。

國內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組織結構與專業銀行時期相比,基本架構沒有實質性的變動,仍是與行政體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機構,表現為管理責任關系和信息的匯報渠道均為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支行、網點之間以及機構內部行長、科長、經辦之間的分級管理。與外資銀行比,縱向管理鏈條過長,而橫向的分工與制衡關系強調得不夠。近幾年我國商業銀行各級分行進行了內部結構調整,相繼成立了資產保全部和風險審查部門負責處置不良貸款、評估貸款風險,改變了舊體制下信貸部“一統”信貸業務的局面,但信貸政策管理、信貸資產組合風險管理等職責仍然基本由審貸部門承擔,部門的細分化程度不夠。貸款審批實行逐級上報、層層審批制度,行長或主管信貸的副行長具有最終決策權。審批流程呈縱向運動特征。

(二)風險防范意識和控制手段上的差異――外資銀行重視事前防范,國內銀行重視事后化解。

外資銀行十分注重信貸風險的早期防范,將防范風險作為整個信貸業務流程的核心,在各個業務環節采取了多種措施防范金融風險。主要有:1、通過確定目標市場、制定詳細的風險資產接受標準來篩選客戶。如某外資銀行每年會根據信貸政策委員會確定的地區最高額度指標,確立市場目標及風險接受標準,只有符合目標市場條件的客戶才能發放貸款。業務管理部門通過行業研究,列出可接納客戶的條件及細節,包括對公司規模、管理者經驗、股東資本、杠桿比率等方面的指標限制,信貸人員以此為依據尋找符合條件的客戶進入貸款程序。2、通過現代計量方法和借助各種專用軟件對客戶進行動態評估與分析,并將評級結果廣泛運用于信貸管理的各環節。3、建立大客戶專管制度。大客戶的貸款由總部統一專管,總部每年對其總公司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給予一定的授信額度,分公司申請貸款時在總的授信額度內統籌考慮。4、通過動態評占資產組合,盡可能地選擇多種彼此互不相關或者負相關的資產進行搭配,以便分散風險。5、通過不定期的風險測試,提前做好突發事件的應對工作。在某外資銀行,風險管理部門會定期對貸款組合進行風險測試,通過假設某些宏觀(政治/經濟)事件發生,測量信貸資產可能遭受的影響。根據測算結果,一些敏感性貸款在五級分類中將被歸為“可疑”類,有關客戶的信用等級也會相應下調。6、設立獨立機構評估風險與績效。如某外資銀行,總部有獨立的風險審核小組對各分行信貸組合和信貸管理程序進行一年一度或兩年一度的審核。審核小組通過計算信貸組合的加權平均損失概率,確定信貸組合的風險級數,5級以上為合格。如果不合格,審核部門將及時給予改善建議,要求業務管理部門改進,并在6個月后復查,12―18個月后再次復查,直到確保風險隱患消除。

與外資銀行相比,國內銀行由于歷史包袱較重,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風險的化解上,風險的早期防范沒有得到充分重視。我國商業銀行基本上沒有開展市場細分工作,大多都是在審查借款企業的合規性,包括企業執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審、對外投資比例、有無違法經營行為等之后,就與企業建立信貸關系,對行業和企業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和個案分析,對如何科學搭配、合理運用信貸資產,將資產風險降到最低缺乏全盤考慮。這造成了近幾年商業銀行無論國有民營、無論規模大小盲目“搶大戶”的情況,新增貸款大量涌入交通、電信、電力等壟斷行業和上市公司,集中于少數貸款大戶。貸款投向的高度集中,短期看雖然能增加銀行盈利,降低不良貸款,但從長遠看,貸款大戶的系統性、行業性、政策性風險大,一旦發生貸款損失,對放貸行甚至整個銀行業都將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在風險控制的其他環節,國內銀行雖然借鑒外資銀行做法,建立了風險評級制度,但信用評級一般只能在新客戶申請貸款時和每年年初進行,不能即時反映風險,評級系統的可操作性、指標體系的完整性和量化分析模型設置的科學性、全面性和代表性以及評級結果的普遍運用也與外資銀行有一定差距。

(三)人員制約手段的差異――外資銀行重視人員激勵,國內銀行重視人員控制。

外資銀行強調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業務開展和管理中給予了信貸管理人員充分的自。信貸管理人員通常享有較強的獨立性,從總行到分行自成一體,各級分支機構的信貸管理人員由上一級甚至上兩級信貸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并對上一級信貸主管負責。在某外資銀行,總部每年會對信貸人員進行專門培訓,逐步提高信貸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水平,并根據其工作經驗和能力,將其分為若干等級,授予相應信貸審批權限。信貸管理人員的“超然”地位既保證了他們有足夠的獨立思考空間,有效地避免了貸款的審批與發放過多受到行政干預,又充分調動了信貸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在外資銀行,道德風險的防范主要通過三個途徑實現:一是實行科學評價,動態管理。如某外資銀行,貸款審批權限實行一年一定,獨立考核部門借助業績評價系統對信貸管理人員的“表現”打分,上級信貸主管據此決定提高或降低該信貸管理人員的審批權限等級。審批權限的動態調整一方面給信貸管理人員造成了一定的壓力,督促其自覺控制資產質量,另一方面便于管理層在短期內能夠查明風險、采取對策。二是通過設計科學的激勵機制,采用財務激勵措施,如股票期權制度、內部持股制度,將股東價值最大化、信貸人員

自身報酬最大化和人力資本增殖的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從源頭上遏止信貸管理人員因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偏離所有者目標的現象。三是通過設計相互制衡的組織體系,通過權力的分工和制衡實現人員間的時時制約和事先制約,有效制止內部人控制行為。

國內銀行強調對員工加強控制。但國內銀行內部制衡的組織體系尚未建立,各種財務激勵措施尚未落實,貸款審批權也基本上是靜態管理、多年難變,對人員的控制主要落實在貸款責任制上。各家銀行建立了信貸資產質量第一責任人制度和不良貸款終身追繳制度,制定了詳細的考核辦法和嚴厲的處罰辦法,期望在信息不對稱、監督困難的情況下制約信貸人員的放貸行為,加大違規成本。一些要求和規定近乎苛刻,如一些銀行規定新增貸款要實現“零不良”;一些銀行規定如果確因員工的過錯形成不良,則經辦人員將立即被解除合同,有關負責人也要受到相應行政處分。但事實上,由于存在信息嚴重不對稱和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的問題,再嚴格、細致的責任制度也無法防范道德風險,近年來信貸人員違規事件以及內外勾結詐騙銀行資金案件仍然層出不窮便是明證。與不斷加強的控制力度相對照,人員的激勵機制沒有建立起來。一方面,貸款審批權基本按行政職務層層下放,基層以及中層信貸管理人員自主決策的空間有限,積極性受到挫傷。另一方面,激勵手段和措施仍然單調,基本還是傳統計劃體制下的老一套,主要的財務激勵措施――按照績效考核進行的獎勵變成了固定獎金,實質上成為工資的一個組成部分,失去了應有的激勵作用。

(四)財務管理制度上的差異――外資銀行重視資產價值的真實性,國內銀行缺乏提取準備的自主性。

對貸款的會計處理和計提呆帳準備金的實踐是銀行業管理和控制風險的基本要素。外資銀行基于資產安全和經營穩健的考慮,十分注重按照審慎會計原則,在貸款的會計處理上充分估計可能發生的損失,真實反映貸款的實際價值。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保持信貸資產賬面數字不變時,在資產方設立對沖項目――呆賬準備金用于備抵貸款資產項目的損失,使其按照實際價值得到反映,在負債方相應核減資本金。外資銀行對呆賬準備金什么時候提取、提取多少有充分的自,不受財務、稅收部門限制,常常會在有計劃地預提普通風險準備金的基礎上,針對具體貸款風險提取專項呆賬準備金,以便在實際風險損失發生時有能力自擔風險。如某外資銀行除計提1%一般準備外,貸款降為不良后,會根據貸款項目預期損失程度計提相應的專項壞賬準備金。

國內銀行對貸款的會計處理主要按照1993年財政部頒布的《金融保險企業財務制度》的有關規定執行,已設立了呆賬準備金科目用于抵減資產價值。但呆賬準備嚴格按照財政部確定的計提標準――年末貸款余額的1%提取,損失發生后由財政部門審批核銷,存在呆賬準備提取水平過低、提取方式單一、提取范圍過窄和銀行對準備金的提取和核銷缺乏自主使用權的問題。與外資銀行相比,我國的銀行財務管理制度既不利于及時揭示銀行貸款風險,也不利于促進管理人員自覺控制風險。首先,銀行資產負債表某個時刻的資產存量,是按歷史成本計算原則而制定的,不能及時根據貸款的實際形態作出調整,這就意味著銀行資產沒有按其實有價值進行核算和反映,存在相應數量的賬面“虛擬資產”,貸款風險不能及時在財務報表中得到反映。其次,貸款損失與經營利潤不掛鉤。商業銀行的貸款收益是按照權責發生制,在貸款發放時確認的,而貸款損失則要到損失實際發生后才予確認,甚至由于財政部門出于稅收考慮,損失發生后仍不能或不予確認,其結果必然是高估利潤,在客觀上會造成基層經營單位的貸款擴張沖動和管理人員“重貸輕查”的傾向。最后,由于種種原因,貸款發生損失很難追究到個人責任,但灣收貸款時若熊收回貸款反而能得到獎勵,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不良貸款的產生。

(五)不良貸款處理策略上的差異――外資銀行重視轉化,國內銀行重視清收。

外資銀行在貸款發放后,客戶經理會主動參與借款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幫助解決具體問題。貸款出現問題后,銀行會成立專門小組,幫助借款企業渡過難關。如在某外資銀行,貸款發放后,基于同客戶建立長期信貸合作關系的理念,客戶經理往往滲透到客戶整個經營過程,利用銀行網絡優勢,協助客戶分析研究市場容量、市場份額、競爭對手等詳細情況,并針對客戶經營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詳細的咨詢指導意見。如果客戶出現還款困難,也會盡量幫助其搞好經營,爭取實現雙贏目標。

國內銀行普遍存在“重貸輕管”的問題,貸款發放后的后續管理沒跟上,往往要等出現問題之后才被動研究對策。企業經營困難暴露后,往往急于抽出貸款,手段單一,主要靠處置抵押物或司法訴訟,容易雪上加霜,將企業置于死地。

二、外資銀行信貸管理對我們的啟示

綜上分析,我國商業銀行在信貸管理制度的科學性和成熟性上與外資銀行有較大差距。這種差距直接導致了中外資銀行在競爭能力、經營效率和風險控制水平上的距離。因此,借鑒國外銀行先進做法,改革現有信貸管理制度勢在必行。

(一)借鑒外資銀行日趨成熟的信貸管理經驗,按照權力制衡的基本原則,建立健全信貸組織管理體制。

遵循信貸組織機構設置的三大原則,在現有信貸制度的基礎上強化信貸部門內部橫向制約機制的作用。一是遵循相互牽制原則,即信貸組織各部門、各崗位、各權力之間形成一種約束制衡機制;二是遵循程序定位原則,各部門各崗位、各人員要有明確的分工和授權批準,相互之間必須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不能超越職權;三是遵循系統協調原則,各部門要圍繞一個共同的目標動作,理順關系、增強實力、杜絕內耗。即規模較大的分行可在現有審貸部門、風險審查部門和資產保全部門的基礎上,加設信貸資產組合管理部門,專門負責對全行信貸資產組合、資產多元化、整體信貸資產回收特點進行分析,對全行潛在集中風險進行評估,并向銀行董事會、高級管理層、銀行監管機構、投資者提供報告,根據既定的整體資產優化策略對各業務部門、區域經營管理的信貸資產狀況進行監察。還可設置信貸政策管理部門,專門負責制訂地區性信貸政策、草擬信貸文件,與信貸監管機構進行溝通等。同時,應將風險審查部門與信貸業務部門在行政上的管理主線區別開來,以改變當前由于偏重業務擴張而忽視風險控制部門意見,導致風險審查部門事實上無法從組織上來制衡業務部門的弊端。

(二)樹立以人為本、激勵與約束并重的信貸經營管理思想,從人與制度上筑起防范信貸風險的雙重閘門。

信貸管理的核心是對人的激勵和控制,目前我國銀行的信貸管理制度強調通過制度加強控制,對人的激勵顯得不足。過份以責任制來制約信貸管理人員,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責任人為了避免出現貸款損失從而避免處罰,往往對有問題貸款在到期前進行不應有的展期或給予新貸款以收回舊貸款的本息,反而隱藏了風險;為了將個人責任變為集體責任,往往將所有貸款,無論金額大小都推給審貸委員會研究決定,降低了工作效率。現時的問題應是強化激勵機制,充分發揮信貸管理人員的主觀能動陸。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第一,打破目前信貸審批權限按行政職務大小層層下放的舊框框,實行審批放貸和行政完全脫鉤。可按實際

能力和以往業績給予信貸管理人員相應審批權限,并每年進行一次審定,視情況決定提升或降級,創造既有壓力又有動力的工作環境。第二,把實際工作中過多的負激勵轉為正激勵。加強正面引導和管理的同時,充分尊重和發揮員工的能動性,滿足他們受到社會尊重的心理需要。第三,改革現行工資分配制度。堅持市場化的報酬原則,調大績效工資比重,破除行政級別的工資制度,全面推行客戶經理等級薪酬制度。

(三)客觀評價銀行信貸風險,改變信貸營銷觀念,正確處理好風險管理與提高效率的關系。

我國銀行業在信貸管理中往往陷入兩個極端:一是靈活性過強。對上市公司、壟斷性企業等客戶群體,在信貸管理中放松條件,不顧企業負債總規模和償債能力,為企業多頭開戶、盲目授信,甚至于違反國家賬戶管理、現金管理等有關制度,依賴壘大戶帶來的短期效益。二是過于教條。在商業銀行貸款企業結構中,中小企業仍然絕對主體,但在信貸管理中,過份強調形式上的風險防范,一味要求提供抵押擔保手續,不能根據企業實際情況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品種,消極逃避承擔適當信貸風險的責任。靈活性過強實際上是沒有原則性,過于教條則制約正常發展。銀行本質上就是經營風險的特殊企業,不可能消除信貸風險,只能通過制度的完善適度規避信貸風險,對風險的過度約束必然制約商業銀行的正常發展。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應該在重新樹立正確的信貸風險觀念,在防范信貸風險的前提下,加大創新力度,提高經營效益水平。

(四)改革財務管理制度,建立符合謹慎經營和審慎會計原則的呆賬準備金的計提和沖銷制度。

篇9

關鍵詞:貨幣政策;銀行監管;協調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成立以及相應地將銀行監管職能從中國人民銀行分立出來,客觀上提出了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進行有效協調的問題。目前看來,在貨幣政策職能與銀行監管職能分離后,二者之間的協調是否有效,需要我們深入地探討二者的互動關系,進而在此基礎上分析二者協調的主要途徑。

1從宏觀角度進行規范分析

1.1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于經濟周期而言具有不同作用

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銀行監管,都是在同一宏觀經濟環境下進行的。從宏觀層面考察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最為突出的就是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對于經濟周期的不同作用機理。貨幣政策對經濟的調控通常是逆經濟周期的,而銀行監管通常是順經濟周期的,這兩種矛盾的特性在銀行體系自然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例如,下調利率能夠降低銀行的籌資成本,增強流動性,但是會加大通貨膨脹的壓力。在經濟高漲時期,銀行經營效益好,風險低,銀行監管對銀行經營的風險約束相對來說較松,銀行本身經營的難度也低,此時貨幣政策則需要注重預警性地進行適度反向操作,如提高利率水平、控制貨幣供應量、對特定部門進行信貸控制等,這顯然會加大銀行經營的成本;在經濟衰退時期,銀行業務拓展困難,銀行監管對銀行經營的風險約束較緊,對于銀行新增的不良貸款也更為關注,銀行的貸款投放當然也就更為謹慎,此時貨幣政策可能采取的擴張性政策難以在銀行系統得以傳導。因此,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的合作,首先應當是在宏觀層面的合作,在于對經濟周期的判斷取得共識之后,分別在各自的領域采取相應的、并且不直接沖突和抵銷的政策措施。

1.2銀行體系風險特征決定了銀行監管與貨幣政策必須進行良性互動

銀行體系與證券、保險體系存在很大的差別,銀行的資產和負債在流動性方面具有不對稱性,通常具有錯配的缺口,銀行部門十分容易遭受擠兌的沖擊而傳染到整個金融體系乃至經濟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銀行因為其強烈的公共性和外部性而具有公眾公司的許多特征。因此,銀行體系風險具有宏觀性、系統性的特征,其風險主要集中于宏觀層面,且一旦發生對經濟的沖擊面非常大,而證券和保險的風險主要是微觀性的、是與投資者相關程度較高的風險。正因為銀行監管和銀行體系的穩健程度與宏觀經濟形勢密切相關,因此,僅僅從銀行體系風險的宏觀性和系統性來說,央行與銀行監管部門的協調的重要性,將遠遠超過央行與證券和保險領域的監管機構進行協調的重要性。

1.3市場環境的發育程度也決定了宏觀層面的貨幣政策和銀行監管的有效協調

對于貨幣政策和銀行監管的分工而言,一般的認識是,貨幣政策著眼于宏觀層面,銀行監管著眼于微觀層面。這實際上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劃分。從貨幣政策運作的環境看,沒有商業銀行微觀行為的市場化改進,貨幣政策的實施在目前的環境下往往也是難以著手的。在較為成熟的金融市場環境下,商業銀行作為理性的市場主體,能夠基本有效地對貨幣政策的宏觀信號作出反應,此時貨幣政策當然無需強調對商業銀行的直接信貸控制,而更多地依托市場化的間接調控手段,銀行的監管實際上也是采取激勵相容的市場化手段。但是,在商業銀行體系市場化程度有限、商業銀行主體的自我約束能力不足的階段,貨幣政策如果不能介入商業銀行的信貸運作行為,就難以有效地傳導到經濟運行環節,此時必然需要商業銀行和監管部門的積極合作。

2對運作層面的實際考察

2.1貨幣政策和銀行監管分立后應防范可能出現的決策效率降低

如果說將銀行監管與貨幣政策獨立,是為了防止原來在央行內部可能存在的角色沖突的話,那么,二者的分立從運作層面也提出了一個決策效率的問題。在呼吁貨幣政策和銀行監管職能分立眾多理由中,懷疑央行因角色沖突而對金融監管難以中立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是,在實際運作中,這可能是一個“偽問題”,因為在央行缺乏足夠的獨立性的前提下,如果央行與銀行監管部門、或者其他宏觀部門就宏觀政策動向、金融風險和金融穩定應采取的措施產生分歧并爭執不下時,最終可能還是會集中到國務院層面進行統一決策。從這個意義上說,央行和銀監會的分立,實際上只是把原來在央行內部可能存在的角色沖突更多地轉移到國務院層面,而這一轉移必然會導致決策效率的一定程度的降低,這顯然對于貨幣政策的實施、或者金融風險的防范都有不利的影響。這種決策效率可能出現的降低,最為集中地體現在央行的“最后貸款人”角色的行使上。實際上,如果央行身兼二任,則無論貨幣政策的基調是緊縮還是擴張,保持銀行體系的穩定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目標。但是,在銀監會作為單純的銀行監管機構獨立承擔機構監管職能之后,因為銀監會并不能為陷入困境的銀行提供流動性;而央行要妥當運用“最后貸款人”職能,必須充分了解具體銀行的經營狀況,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職能的分立使得央行行使最后貸款人職能時將更多地依賴銀監會對銀行困境的判斷而不是自身的判斷,其中顯然存在實施效果下降、運用過濫、過嚴、過遲等,或者在央行與銀行監管部門難以形成共識時需要國務院層面的決策,從而可能錯過防范銀行危機的最佳時機。

因此,在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分立的條件下,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之間的組織協調機制相當關鍵,否則只能是決策效率的迅速下降。在此基礎上,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也值得關注。

2.2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的信息共享應當成為二者協調的基本前提

一般而言,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在兩個機構之間協調,協調關系較弱,協調成本較高,但有利于強化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防止相互干擾。目前,德國、英國、日本和韓國等國家都實行外部協調的方式。然而無論是貨幣政策決策,還是銀行監管決策,都是基于對銀行體系大量信息的分析之上的。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操作都是以一定的銀行體系的傳導機制為前提,可以說幾乎所有的貨幣政策操作,例如利率調整、公開市場操作,都必須立足于對金融機構的經營狀況的深入掌握。更為重要的是,銀行監管信息也是中央銀行及時高效地行使“最后貸款人”職責的基礎。與此同時,貨幣政策操作必然會對銀行體系的經營形成多方面的影響,也需要銀行監管部門及時把握、進而采取相應的對策來指導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

3建立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內部聯動的協調機制的探索

探索建立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內部聯動的協調機制,是為了增強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的合力作用。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的有效協調必須以一定的制度形式為保障,建立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內部協調的制度安排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建立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之間有效的組織協調機制。在當前人民銀行內部兩大體系獨立運行的情況下,為了加強兩大體系間的聯系和溝通,需要建立由貨幣政策部門和銀行監管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定期通報貨幣政策運行與銀行監管的情況和存在問題,相互介紹貨幣政策或銀行監管的政策要求,共同研究兩大體系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并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使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更好地發揮合力作用,促進金融機構合法、健康運行。

(2)建立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有效的信息共享和溝通機制。針對當前非現場監管與金融統計彼此獨立從而不能相互利用的問題,加強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的協調性,必須建立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共享的金融數據庫。要在進一步完善“全科目上報制度”和現有統計網絡的同時,依據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的要求,對現有的金融統計數據庫結構進行改造,建立可以自動生成統計指標與監管數據指標的金融數據庫。條件成熟后,連通中央銀行金融數據庫與金融機構業務經營數據庫,使中央銀行能夠調閱金融機構主要業務數據,從而進一步發揮統計網絡對提高非現場監管水平的支持和服務作用。同時,要強化對金融機構數據真實性的監管,嚴格責任追究,從而確保信息質量。在建立兩大部門共享數據庫的基礎上,為了加強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的信息溝通,進一步增強合力,還可以建立貨幣政策部門與銀行監管部門之間的信息傳遞機制,以加強兩個部門的協調。

(3)建立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之間的人員流動機制。為了增強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兩大職能的融合,要大力加強貨幣政策部門與銀行監管部門之間人員的交流,建立起合理的人員流動機制,從而使貨幣政策部門人員能夠更加熟悉監管要求,使銀行監管部門能夠更加了解貨幣政策意圖,為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的有效協調奠定基礎。

(4)建立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在執行手段上的協調機制。針對當前貨幣政策窗口指導作用較弱的問題,要把中央銀行窗口指導的意圖納入監管的內容、通過采取有效的監管措施如機構審批、高級管理人員考核評價等,確保貨幣政策意圖得到有效落實,從而進一步強化人民銀行內部貨幣政策部門與銀行監管部門之間的橫向協調機制。

實際上,無論是貨幣政策和銀行監管職能統一在一個機構之內,還是相互分立,在全球范圍內都可以找到大量的范例,這是由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法制環境和市場發育程度以及金融體系的演變軌跡等多種因素所決定的,并不存在一個統一的范式。但是,在選擇了銀行監管和貨幣政策分立的體制之后,我們必須更為強調二者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如何借鑒國際上的經驗為我所用,并結合我們的國情進行制度上的創新,是當前我國金融理論與實踐所應共同關注和探討的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陳春光.金融一體化條件下銀行業監管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篇10

我國商業銀行會計核算業務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自身核算在經營業務的體現,二是商業銀行的特殊性決定了會計核算對象是具有社會性質,核算主體為以各開戶單位需要的往來收支活動,是擔負社會各界企事業單位和屬于個人資金往來結算業務,以及大量的各種對外業務活動。我國商業銀行會計的核算的內容是指商業銀行營業業務和財務活動,主要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利潤和費用。我國商業銀行會計核算方法包括有科目賬戶設置、記賬方法、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的登記、會計核算形式的設置以及編制會計報表。我國商業銀行的會計核算最突出的表現在于存在著大量的個人賬戶和事業單位的賬戶,這些不正股的賬戶在自身業務方面已經超出了商業銀行自身的賬戶要求。在某種程度上,對于公客戶管理和個人客戶管理還要再次進行細分、單設系統進行管理。在會計核算業務中非常重要的是轉賬和現金業務量非常的大,在當前,我國一般的銀行業務已經是每天按照上千萬來計算,在這其中,還不包括一些商業銀行的內部員工和內部業務的計算,這樣的話,運行的穩定性要求就更高。所以,商業銀行的會計核算系統的非常重要。

商業銀行的會計核算經營活動,為銀行自身的資產,銀行內部財務核算的變化,營業收入和經營成果的反映,個人的資金在這方面也有重要的表現意義,也有各種各樣的對海外的大單業務。這就決定了商業銀行會計核算對象具有社會性,需要考慮活動的各單位的會計主體之間支付來平衡。這一特征的最明顯的應用是有大量的企業,個人賬戶,這遠比商業銀行賬戶占業務的計算數量更大的存在下,在系統設計中普遍企業客戶管理,個人帳戶管理系統需要一組核心總帳系統的對接,即使在公共或私人的帳戶管理以及單組細分系統管理。社會表現也是現金轉移和重要的業務量等非常大,目前的業務量在大型商業銀行一般一個全國性的節日多達數千萬筆,其中不包括企業的內部處理,過大量的業務系統操作的非常高的穩定性的要求,特別是對商業資金,在這種特征中,會計分類賬系統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會計單位,除了對企業的零售環節,基本維修完畢后,經濟反映和事后監督,而商業銀行的日常核算和經營活動幾乎同時,雙方存款,貸款,匯款等業務需求時效性特別強在這方面,需要系統的處理時效性是特別高的,另外,因為不同的服務到不同的處理系統中,以避免在系統中存在的問題不能處理所涉及的其他業務。

二、我國商業銀行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1、財務管理功能利用太單一,缺乏事前風險控制商業銀行的財務管理主要集中在會計記賬,編制報告,撰寫財務分析,商業活動在現有的數據基礎上做了更進一步的分析和總結,在商業銀行很少的商業業務活動中,財務管理在在這方面沒有業務的過程中,某些商業活動不應該起的財務管理成本控制,風險預警等功能。同時,雖然商業銀行將準備一份年度預算早,但是沒有相應的預算管理過程控制,但是在比較評估后的預算執行。評估業務方面不能體現出各種方法,對于分行業,分產品,顧客被劃分成本核算,利潤評估,目前還無法做到。在中國,商業銀行的設立分支機構情況分析表現出來。當預算目標在預算結果中表現出來的時候。對基層缺乏相應的理解,對預算缺乏相應的理解,不合理的局面將不可避免地存在。預算指標一般是以利潤目標,主要的原因是缺少對基層的的評估。對于這樣的分配不均質量查的預算查的分支機構。除了完成上級下達的預算和決算的方案,也保證了其中整個機構和分支機構的運轉效果和質量,而且在運行的成本上也起到來了很好的結果,提高預算指標都沒有,會有隱藏的利潤意識,來增加成本、虛報費用在準備賬目的利潤方差上有結果的體現。在實施中,我國商業銀行由于由于缺少事前事中的利用,而缺少了風險的控制。這使得監控財務控制的實際情況,從外面分離,使其難以形成商業銀行一起,整體優勢和綜合功能很難得到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