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17 09:55: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詹天佑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詹天佑教案

篇1

1、了解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的事跡,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激發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立志為祖國做貢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遇到的困難;通過具體事例體會詹天佑是“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課時安排:三課時(本教案是第二課時)

教具準備:錄音機、投影儀、歌曲《我愛你,中國》、《國歌》等

教學過程:

一、歌曲渲染,啟動情感

1、用錄音機播放歌曲《我愛你,中國》。

2、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詹天佑》,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現在請同學們按課文內容順序排序:開鑿隧道、接受任務、勘測線路、制服陡坡、全線竣工。(板

書:勘測線路,開鑿隧道,制服陡坡。)

二、教學過程

1、分析、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1)學習第一段。

①齊讀第一段,然后讓學生找中心句中的重點詞(板書:杰出、愛國)

②說說你怎么理解詹天佑是杰出的愛國工程師的?(結合第一條、完全等詞語理懈。)

(2)學習第二段。

默讀并思考:從哪些地方體現出詹天佑是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詹天佑在極端惡劣的社會環境和自然條件下,毅然接受了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任務。面對帝國主義的嘲笑,詹天佑毫無懼色,帝國主義者認為“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呢?”意思是當時的清朝政府修筑不了這條鐵路,要修這條鐵路,只有依靠外國人。當時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出示投影圖片,演示自然條件惡劣)。在這種情況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務,說明詹天佑是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3)學習第三段。

①輕聲讀第三段,說說筑路過程分哪幾個階段?(板書: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線路)

②討論“勘測線路”一節,詹天佑是怎么說、怎么做、怎么想的?邊討論邊在書上注上“說做想”并勾畫出相對應的內容。’

③指名分別把“說”、“做”、“想”的內容讀出來。

④是什么想法支配他這樣說、這樣做的呢?(理解“一定要把它修好”表明詹天佑修好鐵路的決心非常大。如果修不好這條鐵路,外國人譏笑、中國工程師也會失掉信心。為了滅帝國主義者的威風,長中國人民的志氣,揚國威,這種想法指導著詹天佑的行動,這也是詹天佑完成任務的動力所在,充分證明詹天佑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為祖國爭氣的堅強決心。)

⑤學習“開鑿隧道”一節。

a、默讀課文,你是否讀懂了這段話,讀懂了請在本上畫出開鑿隧道的示意圖。

b、同學交流畫圖情況,然后指名到黑板上去畫。

c、看圖講解。詹天佑為什么要根據地勢的不同采取兩種不同的開鑿方法呢?(為了節省時間,縮短工期。)如果居庸關隧道也像八達嶺那么長,你們認為采取中部鑿井的方法好不好?(因為居庸關山勢高巖層厚,打直井困難大,不一定節省時間。另外,文中說,山頂的泉水往下滲,隧道里滿是泥漿,工地上沒有抽水機,打直井,就打成“水井”了。)

⑥學習“設計線路”一節。問:設計“人”字形線路解

決了什么問題?(解決了火車能爬上陡坡的問題。)小結:對待工作,詹天佑做到了精益求精,“中部鑿井法”表現了他的智慧和才能;“人”字形線路的設計,體現了他的創新精神。在工作中他時時處處都不忘為國爭光,為人民爭氣,詹天佑真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4)學習第四段。

①齊讀最后一段。

②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最后結果怎樣?(提前兩年竣工,給了帝國主義有力的回擊。)

③聯系上下文談談為什么說這件事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

④發揮想象說說外國朋友怎樣贊嘆不已。

2、表情朗讀,深化理解。

3、總結中心。(縱觀全文,處在清朝末年,既有壓力,又存困難,詹天佑為什么能成功地修筑京張鐵路呢?一是詹天佑有為國爭光的愛國思想;二是詹天佑有嚴肅、認真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科學態度;三是詹天佑有敢于創造的智慧和才干。這幾點充分體現了文章中心――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篇2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7大精神,進一步教育廣大干警遵守職業道德,遵紀守法,努力構建“和諧消防”、“平安消防”,根據支隊黨委文件精神,結合中隊隊實際,決定在中隊范圍內廣泛開展一次職業道德和法制宣傳教育活動。現就活動內容,做一下安排:

一、開展活動的目的和意義

開展職業道德及法制宣傳教育,目的是幫助廣大干警不斷提高職業道德水平和法制觀念,做到學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覺維護集體利益。通過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干警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增強主人翁責任感,自覺把實現個人價值同推進中隊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引導干警增強職業道德意識,恪守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行為準則,自覺用職業道德、職業規范約束自己。引導干警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熱愛消防、熱愛集體,珍惜自己的工作崗位,努力干好本職工作,提高對消防的忠誠度。

二、活動內容和方式方法

(一)活動的主要內容

1、法制宣傳教育內容。以油田普法辦公室編寫的《中原油田職工違法犯罪案例匯編》為基本學習教材,結合學習《內部控制手冊》、《關于嚴重違反生產經營管理規定的處理辦法》、《消防支隊關于<火警調度>等十二項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同時,各單位要結合工作實際,加強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條例》、《治安管理處罰法》等*為內容的法制宣傳教育。

2、職業道德教育內容。組織干警認真學習職業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主要包括:《中原油田員工道德行為規定》、《中原油田員工文明公約》、《管理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專業技術人員職業道德規范》、《操作服務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居民道德規范》、《消防支隊文明員工達標標準》等。通過組織干警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引導大家掌握相應的道德規范和標準,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

(二)活動的主要方式方法

結合中隊實際情況,利用政治學習時間、黨團活動日,對廣大干警進行集中宣傳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具體方法:一是組織干警學習有關宣傳教育材料,做到自警自省自勵。二是組織班組干警討論,自我總結,自我評價。三是利用櫥窗、黑板報等宣傳工具,宣傳有關職業道德內容和法律法規。四是選樹宣傳活動過程中涌現出的敬業愛崗、遵紀守法的先進典型,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努力營造濃厚的學習、宣傳、教育氛圍。

三、活動時間安排和步驟

宣傳教育活動分三個階段進行。

1、安排部署階段(200*年3月7日至3月13日)。這一階段是活動的起步和籌劃階段。黨支部要根據支隊的總體部署,對中隊的教育活動做出具體的安排,列出學習計劃和活動運行大表,制定具體措施。領導干部要先學一步,做好輔導準備。

2、宣傳教育階段(3月14日至4月11日)。黨支部要按照活動方案深入扎實地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活動中,要把職業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多種形式有機結合起來,穿行,做到生動活潑,易于干警接受。要把職業道德和法制宣傳教育同形勢任務教育結合起來。要強化主人翁意識,真正做到愛崗敬業。要把學習、宣講和討論結合起來,在向干警講解時,要以案說法,圍繞“如何增強職業道德觀念和提高法制意識”這一主題進行大討論,通過討論讓干警認清幾個問題:“我對消防的忠誠度到底有多大?”“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愛崗敬業?”“怎樣做到忠誠消防、珍惜崗位?”“違規違紀違法給企業、家庭和個人造成的損失有多大?”“這些違規違紀違法行為是否在自己身上發生過或有過這樣的念頭?”“面對不法分子自己能否勇敢地站出來、沖上去?”等等。要把組織教育和群眾自我教育結合起來,通過開展演講、知識競賽等,使干警在參與中受到教育。要把教育活動與開展消防企業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增強支隊凝聚力,提高廣大干警的認同感,自覺宣傳、維護油田消防的良好形象,勇于同有損油田及支隊利益的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

3、總結驗收階段(4月12日至4月30日)。對職業道德和法制教育情況進行自下而上的總結。首先每個人都要進行書面總結,看自己受到哪些教育,有哪些收獲,存在哪些不足,今后如何糾正。黨支部要召開干警大會,對教育活動情況進行全面總結,肯定成績,提出要求。

四、幾點要求

篇3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2.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5-0199-01

1 引言

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絕不可能是封閉的知識集中訓練營,也不應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應該開拓小學生的視野、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的陣地。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筆者接下來將結合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談談自己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希望真正讓小學生成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讓他們的思維得以飛揚,靈感得到激發。

2 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躍性和教學質量上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問題。至于具體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呈現生硬化,比較死板,缺少靈活度。課前,不少教師都是非常認真地備課,用心設計教案。但是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遇到很多教案以外的問題,無法按照業已設計好的教案來上課。這個時候教師則顯得手足無措,于是不管課堂的實際情況,只會趕進度,把教案在課堂一讀就完事了。這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就有點照本宣科的意味,不以小學生為本,不以實際情況為依歸,脫離實際,自然不受小學生歡迎,小學生的活躍度自然不夠,教學效率必然低下。

第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和小學生的角色定位含糊,教學質量不高。有一些教師為了改變沉悶僵化的傳統教學模式,嘗試把封閉式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走向開放式,簡單地認為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大部分時間留給小學生,讓小學生進行自我學習、自由學習。這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仿佛由“滿堂灌”變成“滿堂學”,由一個極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從教師的步步為營的教學模式,變成任由小學生自由放羊的教學無紀律狀態。這種現象說明了,教師和小學生的角色定位還是缺少明確性,有點含糊不清,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地位是什么?小學生又是扮演怎樣的角色呢?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那么教師的導向作用如何發揮呢?

面對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不能單方面地責怪小學生,而應該好好反思一下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駕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小學生的興趣和教學質量。

3 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

3.1進行自主閱讀教學,讓小學生在閱讀中自主選擇溝通方式

小學生在語文閱讀過程中會產生多種形式的閱讀體驗,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特別急切地希望和他人進行交流,來分享他們自身的閱讀感悟。為了更好地發揮出小學生的閱讀效果,教師就應該盡量不要僅僅進行單一的師生之間的溝通,而應該讓小學生自己自主決定溝通的對象以及方式,讓他們既能夠自由地和教師進行溝通,又能夠自由地和同學進行溝通,可以通過有感情地朗、畫圖等各種方式進行溝通。

例如,在進行《詹天佑》一課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小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并且選擇他們最喜愛的一段來細細地品讀,同時,采用一種他們自己最擅長的表達方式來將自己的閱讀成果展示給教師以及全班同學。一些小學生對“克服自然困難”這一段非常感興趣,可以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的方式來表現他對課文的領悟;一些小學生喜愛“中部鑿井和兩端同時鑿進”這一段,可以選擇畫示意圖的方法來表現他對課文的領悟;一些小學生則非常欣賞“詹天佑勇于接受任務”這段內容,可以通過介紹資料的方式來表現他對課文的領悟。

3.2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提高小學生的閱讀審美情趣

小學語文教育,歸根到底是一種審美教育。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用的文章都是文質兼優、感情豐沛的美文,同時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還具有非常強的形象思維,因此,教師在引導小學生閱讀這些課文以及講授這些文章的過程中,可以借助音樂伴奏、美術圖片、音像視頻等直觀的形式帶動學生細細品味,感受文章當中蘊藏的優美意境。這種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僅是簡單的文本閱讀,而是一種人生體悟、生活情感的閱讀,讓小學生在閱讀過程感受美,長此下去,小學生必然會提高語文閱讀興趣。

3.3打造課外閱讀文化,開展課外讀書活動

課外閱讀的廣闊視野能夠讓小學生對各學科中所獲得的新知識,在課外書中得到印證和補充,使小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和吸收知識。因此,引導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非常有利于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可以利用教室的墻面進行設計和創意,把古今中外一些名人賢人愛書、迷書、癡書的事跡和感想擇要張貼其上,用以標示和激勵所有小學生想讀、樂讀、常讀,也可把身邊耳聞目睹的“讀書”的事跡和感言貼上墻感召小學生。

為使小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籍,教師非常有必要進行相關閱讀方法指導,如教會小學生使用字典等工具書;在平時的閱讀課堂上注意對小學生進行泛讀、精讀、速讀等常用閱讀方法的訓練與指導;注意讓小學生邊讀邊思考邊做筆記,提高小學生的感悟能力與聯想想象能力等。

4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探索了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希望能夠通過高效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激發起小學生的思維火花,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最終促進小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樹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我見[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1,(03).

[2]逯寶和,湯.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J]. 中小學電教(下), 2011,(09).

[3]張明林.走向生本,走向生活,走向創新——從六安市小學語文優質課看閱讀教學的走向[J]. 科教文匯(中旬刊), 2008,(08).

篇4

新世紀的課堂教學,已進入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的新階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教育活動都服務和服從于主體,都要充分調動主體自覺積極參與教育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展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精神中,這需要特別強烈。”只有激活主體的內在原動力,最大化地把他們的潛能發揮出來,才能逐漸形成主體積極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現代教育者認為,課堂教學要以教師創造性地教為主導,以學生探索性地學為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要著力培養他們求真、善思、好學的學習品質,激發創新意識,促進學校素質教育可持續性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在探索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發展為主線的“討論式”、“啟發式”的課堂教學模式中,通過課堂上的多邊多向交流,培養問題意識,使學生敢想、敢問、敢做,促使每一位學生都主動地獲取,充分地發展,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

新課程改革賦予了課堂教學新的內涵和要求。可是,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存在著誤區,幾乎所有的老師都在學習新課程的理念,聽名教師上課,能體會的就體會,能模仿的就模仿,然后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改革,且美其名曰: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一線的教師,對新課程到底有多大程度的了解,新課程的理念能不能內化為教師的思想,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在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一些流于形式、流于表面、轟轟烈烈的“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其表現為:

(一)撒大網捕小魚――教師與教材對話的蜻蜓點水

近年來,語文課堂越來越講究“讀”與“悟”,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讀越來越受到重視,加之新課程又特別強調學生的感悟與自主學習。于是,在一些公開課上,一些老師為了體現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發生著根本的變革,無論是說明性的文章如《逛野生動物園》,還是情感類的文章如《雪兒》,開始的第一個環節就是讀:“同學們,把你們感興趣(或最受感動)的地方找出來讀一讀。”于是,學生就開始漫無目的地讀,然后,就這一兩句話發表著自已的觀點。整節課就處于隨意性的對話中,學生對課文沒有感性與理性的認識。不抓住學科本質,學生無論怎樣動,思維水平都不能上去,整體素質無法提高,更談不上學習方式的真正轉變。

(二)明合作實獨攬――學生合作控究的有名無實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于是,我們便可以在大大小小的公開課上看到學生的小組合作。老師一聲令下,學生前后四人便開始忙活起來,至于怎樣合作,如何分工,教師是否會評價與關注他們合作的質量,似乎都是無關緊要的事。老師關注的只是他們在合作中有無完成布置的任務,并且通過這種形式,向大家顯示已經在改變著學生的學習方式了。江蘇省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彭剛在《關于問題的問題》中提道:“在一些公開課、示范課和研究課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和學習,顯得非常稚嫩,非常不成熟,一些教師引導得不好,做不到位,課堂失控,給人亂糟糟的感覺,甚至給人留下故意作秀、過度表演的印象。”

(三)重預設淡生成――課堂的生成資源視若無睹

一位語文教師在上《給盲婆婆的蟈蟈》這篇課文時,精心設計了教案,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導下課堂教學井然有序,對那些表現出色的學生獎了紙剪的紅蘋果與綠蘋果。一個一直沒有機會發言又沒有得到蘋果的學生在下面說著:“這蘋果又不好吃,我才不稀罕呢!”立即引來了旁邊同學的竊笑。此時,老師也聽到了他的意見,卻沒有作出任何反應,按照既定的程序進行著教學。在有些課堂上,有些小組合作時團結、高效,有些小組合作時互相推諉。很多教師只注意了他們合作的成果,甚至只是叫已完成的小組來匯報一下結果就行了,很少關注學生是怎樣進行合作的,以及在過程中生成的教育資源進行評價與利用。新課程提倡運用現代教育手段組織教學。現代教育手段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學習的革命,它擴充并且延伸了教學內容;直觀的教學方法降低了學習難度,提高了學習效率,優化了教學情境,給人以藝術的享受。于是,在大大小小的公開課上,多媒體課件似乎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有些教師將課件設計成順序式結構,上課時只需按一個鍵,課件便按順序播放下去,教師總是想方設法將學生的思路引到電腦既定的流程上來,對課堂上生成的各種教學、教育資源棄之不顧,使得原本人情味很濃的人文化的課堂教學、師生間和諧的人性化的關系被教師腦海中預設的程序所代替,被冰冷的人機關系所取代。

建構主義認為,每個學生都不應等待知識的傳播,而應基于自己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獨特經驗去構建自己的知識并賦予經驗以意義。建構主義理論主張學生通過自主的活動,感受、體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從而建構起自己合理的認知結構。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正是以此為基礎的,指的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學習活動。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探究起來,自主進行學習呢?

(一)產生真實的問題

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曾深有體會地說:“打開一切科學鑰匙,都是毫無異議的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應歸于此,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問個‘為什么’。”因此,我們應該把培養學生敢于提問的精神,作為讓學生主動探究的突破口。其中最關鍵的是產生真實的問題。所謂真實的問題,就是學生自己產生的問題,而不是教材規定的問題,不是老師所決定的問題,更不是為了提問題而提問題。在教學中,假如學生圍繞教材規定的或老師提供的問題展開研究,他們內心往往缺乏那種迫切需要解決問題的意愿,學習則變得比較被動。因此,老師要努力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研究方向,讓他們自己決定要研究的問題,使他們根據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

如在教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一次抱母親》第一課時,我就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中。先詢問學生:“在你的記憶中,母親都為你做了些什么事情?”然后播放音樂(《燭光里的媽媽》),我有感情地敘述,在恍如身臨其境中,學生的情感得到調動、激發,紛紛表達自己的感想,體會天下母親對子女的拳拳之心。為了讓學生自己決定要研究的問題,我引導:此時此刻,你產生了哪些疑問?學生思維活躍,問題自然產生,有的研究“為什么母親竟然這么輕,我心里很難過”?有的研究“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是什么含義?有的研究“我忽然看見,有兩行淚水從母親的眼角流下來,母親為什么要流淚”?然后,依據學生想研究的問題,根據自愿原則,或獨立或小組合作探究解決。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們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性實實在在地發揮了出來。

(二)提供操作的“市場”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材料的能力。動手操作并非手工勞動課、常識實驗課的專利。在語文教學中,應根據需要,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材料、操作的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自己的設想,運用材料,放手讓他們搞一搞,試一試,從而經歷真正的“自主探究”過程。

《詹天佑》一文中,有關修筑居庸關、八達嶺和“人”字形線路是教學的難點。由于學生生活經驗少,光借助圖理解還有一定困難。怎樣才能使學生主動探究起來呢?我借鑒一些老師的做法,搬來一些沙子,讓學生當小工程師。在學生充分讀熟相關內容的基礎上,把沙山分別當作居庸關八達嶺和南口,來演示詹天佑的開鑿過程,再現設計思路。學生積極性非常高漲,或獨自斟酌,或同桌探討,不懂的再來個四人合作。在老師的導演下,在自主探究中,學生不僅了解了開鑿的方法,而且進一步體會到了詹天佑的才能和技術。

(三)開放學習的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素材,是幫助學生學習的材料,不是束縛學生思維的枷鎖。現代教育要求每一個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人都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即能夠提出、發現和解答與日常體驗有關的問題。因此,老師不能唯教材,而應正確、靈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材,努力使自己的課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為學生自主探究拓展途徑。

開放教材,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打破教材不能改動的神話,根據培養目的、需要,將教材內容適當增刪、重組:如《高爾基和他的兒子》結尾沒有寫兒子的回信,就讓學生展開想象,續寫《給父親的一封信》。既引導學生體會課文中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又進一步引導學生感悟兒子對父親的一片深情。二是加強與各學科間的聯系。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教材多樣化的策略,提倡并鼓勵老師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因而教師在教材使用中完全可以打破學科間的隔閡,自組教材或自編教材,進行綜合教學。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以和常識《認識方向》組合,《樹葉畫》可以和美術課《秋天的畫》組合。由于探究內容、途徑的多樣化,學生的探究非常投入,一些問題自然而然地解決了。

(四)共建交流的“網站”

篇5

【關鍵詞】減負提效 課堂教學 語文能力 提高

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我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通過加強課堂結構的優化,加強語言和思維訓練,采用多樣化練習,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記憶負擔、作業負擔,給學生營造一個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讓他們每一個人都得到更全面、主動、生動活潑的發展,使他們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提效減負的主陣地。向三十五分鐘要質量關鍵要加強課堂教學的優化。具體在操作上,要求做到“六個要”。

1.課前準備要充分

教師對自己上課的教案要了然于胸。課前準備好小黑板、小卡片,課堂練習本發到每位學生手中。學生的書本、文具用品擺放整齊。預備鈴響后,可根據上課內容選擇一些樂曲、為本堂課的導入和順利進行創設情境、也可采用古詩文、優美語段的誦讀、還可以采用猜字謎、成語接龍、腦筋急轉彎、語文游戲活動等,努力把學生的情緒調整到最佳狀態。充分運用好課前兩分鐘、上課鈴一響,師生即進入教學狀態。

2.教學目標要明確

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什么(布魯姆語),一堂好的語文課首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它不僅包括知識、能力目標、還包括情感目標,而這些目標又同一蘊含在教材的語言文字中,所以我們要準確地把握教學的度,注重目標的可操作性和評價性,通過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活動,使聽、說、讀、寫的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3.設計教法要精心

在目前語文教學中,還存在按課文情節和語言順序串講的程式化現象,諸如從頭到尾面面俱到,字詞句段平均用力,一問一答低效勞動等等。這種程式化教學費時多,收效微,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為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我們在教學時應做到從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和智力水平出發,根據課文的語言表達和思想內容精心選擇以下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直接突破課文重、難點。

3.1 抓題眼抓準內涵豐富的題眼,從問題入手,探索課文思路的來龍去脈。如,在第九冊課文《十里長街送總理》,教學時,從課題切入,扣題來理解:①從題目看我們可了解事情發生地點在哪里?②具體的事情指什么?③“送”是什么意思?④從中可體會到人們對總理怎樣的思想感情?

3.2 抓篇頭抓住文章的開頭進行剖析,從而引出文章的主要內容。《詹天佑》的一課開頭寫道:“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點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析時,可引導學生抓住“杰出”和“愛國”這兩個方面,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3.3 抓中間也就是說抓住課文中間的關鍵詞句,上接下連,雙向擴展,快速理解課文內容。語文課文中的某些詞語在文中往往起著“牽一詞而動全文”的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不失時機地抓好這一關鍵詞語,啟發學生去發掘、去揣摩它在特定語言環境中所起的作用,以利于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如《我的戰友》一課,緊扣“紋絲不動”這一重點詞語作為思維訓練的發散點,讓學生逐步理解。

3.4 抓篇末從文章的結尾入手,然后返顧全篇,向前逆推。五年級教材《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的最后一句是:“的確,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這一句不僅概括了最后一段的思想內容,也點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在教學該文時可先讓學生通讀全文并說說這篇文章中哪句話概括了全文的中心思想,然后圍繞這一中心思想逆向導讀。

4.思維訓練要到位

小學語文教學正是在語言和思維的結合點上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思維是以語言為載體的思維,是語言水平上的思維,思維的發展總是與語言發展同步協調向前發展的。學生的語言發展了,思維也發展了,語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所以,在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要加強思維訓練,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4.1 訓練思維的廣闊性,從多角度來思考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注意做到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讓學生從多角度來思考問題。這樣教學、課上得生動活潑,學生語言才有源源不絕的水,而不會貧乏和蒼白。教學《稱象》一課,當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后,老師還可以提出:曹沖小時侯想出稱象的辦法,大家都稱贊他是個聰明的孩子。如果當時你在旁邊,你能不能想出稱象的辦法?要求說得越多越好,結果學生紛紛爭先恐后發言,提出許多好辦法。這樣,學生便有說不完的話,思路寬了,對文章中的理解也就深了。

4.2 訓練思維的靈活性,以多變的方法解決問題。思維的靈活性表現為根據事物的變化,運用已有的經驗,靈活地進行訓練。它要求學生用多變、發展的眼光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平時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常采用以下訓練:(1)用變換詞語在句子結構中位置的訓練,以“世界聞名”一詞練習說話為例,先要求把“世界聞名”放在句首,學生說出:世界聞名的長城吸引了許多中外游客。再要求把“世界聞名”放在句中,學生說:華羅庚是世界聞名的數學家。最后要求學生把“世界聞名”放在句末說話,學生說:“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世界聞名”(2)一個意思用多種句式來表達。如基本意思是:大風刮倒村里的大樹。要求學生寫出幾種不同的句子形式。①大風把村里的大樹刮倒了。②村里的大樹被大風刮倒了。③村里的大樹是大風刮倒的……在平時語文教學中,一詞多用、一字多組的訓練。以上這些都是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的有效途徑。

4.3 訓練思維的求異性,開拓學生視野。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情節,合情合理地思考兩個或兩個以上結尾。經常進行這樣發散性思維訓練,對于提高學生創新思維、提高課堂效率,是有很大幫助的。在教學《坐井觀天》一課后,利用結尾,設計發散點。可這樣問學生:當青蛙跳出井底后,來到廣闊的天地,它看到的是什么?它會說什么?從多方面尋求答案的思維形式,無一定范圍,不墨守成規。如果某一問題有很多答案,那么思路就可以這一問題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擴展,以尋求眾多的適當的答案。

5.方法手段要優化

學校“三機一幕”配備后,現代化教學媒體正發揮著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功效。它直觀、形象、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5.1 用電教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我們應充分運用電教媒體,采用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如,我在教學《鸕鶿》一文中,針對學生對鸕鶿了解甚少,沒有多少深切感受的特點。讓學生飽覽了漁民利用鸕鶿捕魚情景,感受了這美麗的畫面。運用融光、色、形、聲為一體的錄像,構成特定的氣氛,使學生身臨其境,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課文的意境,激起學習情趣。

5.2 充分運用電教媒體,激趣共鳴。“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起他們思維的火苗,好象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這是著名特級教師于漪的名言。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開始用幻燈打出遺像并播放悲壯的哀樂,與此同時錄音機中,傳出低沉哀痛的聲音:“天灰蒙蒙的,又陰又冷……”學生凝視著的遺像,聽著哀樂和朗誦,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收到很好的教學后果。

實踐證明,運用電教媒體教學,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教學效率高,教學效果好。

6.作業布置形式要多樣

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旨在通過減少不必要的機械重復作業,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去應用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布置作業時,不能只做數量上的游戲,而應重視作業質量的研究,真正實現“減負提效”的作業目標,在這一問題上,我注意做到以下二個方面:

6.1 作業難度層次化,切實減負。以前老師布置作業普通存在于只適宜中等生的“一刀切”弊端,這種作業的布置只能使優等生作業疲勞度相對過輕,不能激發他們去嘗試、去創新,而后進生則感覺到作業疲勞度過重,為使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我設計三種不同層次的作業:第一層次只布置一般作業題,優等生可免做;第二層次只布置一些發展題,后進生可選做,其他學生必做;第三層次要求布置一些提高題,除優等生必做外,其余學生可選做。

篇6

以“教學質量年”為契機,我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有條不紊,積極參與上級領導機構組織舉行的各項活動。

一、強化過程管理,提升質量指標。

加強常規管理是落實教育計劃的根本保證。本學期我們認真落實各項規定,組織教學。認真制定教學教研工作計劃,堅持領導聽課評課制度,堅持雙周五業務學習制度,堅持期初期中期末檢查制度,加強過程管理,以保證學校的教育教學扎實高效。

1.本學期適時進行三次“六認真”檢查,采取平時檢查與集中檢查相結合的方式。期初期中和期末三個階段進行統一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及時改正。學校加強隨堂聽課和巡視檢查,利于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學效率和學習效果的提高,本學期隨堂聽課教師覆蓋率達84.5%。隨堂聽課平均達55節。

2.著力課堂教學研究,縮小質量差距,提升質量指標。期中有針對性地對部分學科、年級進行質量調研,了解掌握教學情況,并及時反饋給教師。加強學生常規管理,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仔細傾聽、專心讀書、細心計算、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關注和幫助后進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提高有效時間的學習效率。在期末考試中,全校三科合格率達97.2%,其中數學合格率98.2%,語文合格率為99.6%,英語合格率為98.5%,學科成績穩步提升。

3.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積極實踐,老師不受時間限制,在一學期內任選時間與內容,開展兩個主題以上的活動,并注意積累資料。抓好體育衛生工作,注重學生視力工作,抓好兩操,減少學生近視發病率。

4.落實規定,活動確保。我校認真貫徹落實市實施素質教育的規定,積極推進素質教育。我校的興趣小組活動按時按計劃有序開展,學校組織了“田徑”、“器樂”、“聲樂”、“舞蹈”、“繪畫”、“書法”、 “計算機技術”等多個校級專業興趣小組,同時各班自行組織班級興趣小組,統一時間準時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有利于學生全面和諧發展。今年在鎮小學生田徑運動會上,我校取得了149分,為近幾年最高分,在鎮同類學校中領先。在縣運會中我校的入場式獲全縣隊列表演第六名;我校音樂小組的孩子們排練的舞蹈《從頭再來》獲縣藝術節評比一等獎,《歡天喜地》參加六一兒童節文藝匯演;在縣教育局組織的教師學生書法、繪畫比賽中,我校的xx、xx老師的書法作品均獲二等獎,xx老師的繪畫作品獲二等獎,xx、xx、xx三位同學的繪畫分獲一、二、三等獎,xx、xx兩位同學參加以“改革開放三十年”為主題的繪畫比賽分獲二、三等獎。

二、探索校本教研,開創教研局面。

1.走出去。本學期中,市級教學教研活動為我校教師提供了許多的學習機會,我們先后去xx的xx小學、xx一小觀摩那里的校本教研活動和綜合實踐課的開展,使與會教師受益匪淺,我校開展的網絡教研活動也從中汲取了先進經驗。2011年4月,我校教師外出參加不同學科的優質課評比,在聽其他鄉鎮教師講課之余,與參賽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思想的交流及碰撞,不但強化了教師的反思意識與能力,而且使教師不斷汲取他人長處,讓教師不斷在做中提高、做中完善。2.請進來。本學期縣教育局初級教研室在我校舉行了英語優質課評比,在歷時兩天全縣英語骨干教師授課的同時,我們讓我校英語教師隨堂聽課,汲取老師們上課中先進的教學方法、手段,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取長補短,使自己的教學工作能得到提高;2011年5月我校的xx老師要參加xx市數學優質課評比,我們邀請教研室的老師們到我校給予指導,他們見多識廣,給我們了很大的啟示,后來我校組織一部分骨干教師集體備課、共同研討交流,大家結合自己對這節課的理解暢所欲言,大家在交流中互相學習、互傳方法、互相勉勵、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幫助張老師找出不足,完善教學設計。

3.認真組織老師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加大研修力度。開學初,我們結合學校的總體工作計劃,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教研計劃,按時舉辦教研活動,上課老師為了上好課,在年級組和教研組里的老師幫助下,共同切磋,反復修改,既提升了自己的教學水平,又帶動了其他老師一起研究。點評老師為了評好課,活動前學習教材、教參、教案,活動中認真聽記、思考,評課中肯定成功,提出商討意見,這樣既提升了評課水平,又提升了學校形象。每次活動凡安排到的教師都能準時參加,并在研討中充分、主動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教研活動的開展使我校師生受益匪淺。2011年9月,我校組織開展了區域性的教研活動,兄弟學校有多名領導和教師參加,在這次教研活動中,我校xx老師講了《古井》、xx老師講了《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會的領導教師們發言熱烈積極,活動開展很成功;2011年4月,我校的xx老師參加了全縣的數學教研活動,所講三年級數學課《認識面積》供全縣數學教師觀摩; 5月,教育局小學教研室在我校舉行了“校本教研工作現場會”,在會上結合xx老師的《認識面積》一課,我xx鎮教研共同體的老師們利用網絡,上uc交流看法,發表意見,得到全縣各校領導老師們的一致好評,開辟了xx縣利用網絡進行教研的先河,也讓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動上了一個新臺階。

4.結合學校實際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在09-10第一學期開學初,由于師資力量的調整,三至六年級任教英語的教師多為班主任,對英語教學不熟悉,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教研計劃中制定了指令性和指導性計劃,

三、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重視對教師的政治思想教育、職業道德教育;重視對教師的業務培訓,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在學校日常工作緊張的情況下,先后安排教師去外地參加培訓學習。一大批教師脫穎而出:xx老師被評為“德育教育先進工作者”,xx老師評為“xx縣優秀教師”,xx、xx、xx三位老師被評為“xx縣先進教學工作者”。

1、組織教師繼續學習新課程改革的先進理念。理念是先導,學習是保證。繼續加強教師的理論和業務學習,采用理論聯系實際,集體學習與個人自學相結合的辦法,把整體培訓與實踐應用結合起來,做好業務學習筆記,提倡每節課后記教學隨筆及反思,并經常交流,使先進的教育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師心中,從而更有效地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在xx市優秀教案評比中,我校有六名教師的教案分獲一、二、三等獎。其中xx老師的《詹天佑》、xx老師的科學教案獲一等獎,xx老師的《只有一個地球》、xx老師的《ai ei ui》教案獲二等獎。

2、加大青年教師培養力度。為年輕教師提供學習的機會,以提高年輕教師的整體素質。在此基礎上,對于校內的一些年輕教學骨干,學校更是為他們創造了展示自我的平臺。本學期,我校部分青年教師各級講課比賽中得到了歷練,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11年3月,xx老師為全縣英語教師做示范課;同月xx、xx兩位老師參加縣英語優質課評比均獲一等獎;xx、xx老師參加科學優質課評比分獲一、三等獎;xx、xx老師參加品社優質課評比獲一、二等獎。xx、xx老師參加閱讀指導課評比獲一、二等獎。xx老師還參加了xx市的優質課評比,xx老師參加了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整合課的評比。在體育藝術優質課評比中,xx老師的《幸福之家》、xx老師的《跨越式跳高》、xx老師的《文明禮貌歌》被評為優質課。xx老師參加了市里的體育優質課評比。

四、工作展望

篇7

關鍵詞:鋼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教學;教育理念

作者簡介:勾紅葉(1983-),女,四川綿陽人,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講師;

何畏(1972-),男,四川成都人,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項目編號:5110838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專題研究項目資助(項目編號:SWJTU12ZT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青年教師百人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SWJTU11BR012)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4-0109-02

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他在《大學一解》中還有一段話至今多為人們所征引:“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這樣一種“從游”關系,使教學活動成為一個美妙的生命互動過程。目前師生關系、教學活動出現了反向的“游離”現象。因此有必要在課程教學中重構這種從游關系,使“鋼結構設計原理”課程建設在師資隊伍、教學內容、實踐教學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教材和教學資源庫建設以及教學管理、教學條件等方面質量更加優異。

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鋼結構設計原理”課程發展與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發展相伴相隨,經歷了歷史積淀階段、提高發展階段、跨越創新階段等三個重要發展階段。在其發展階段中面臨了以下的問題和挑戰。

1.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鋼結構設計原理”課程的教學資源包括線性教學資源和非線性教學資源。其中線性教學資源包括教材、教案、習題和教學錄像。非線性教學資源包括講座、學習、試驗競賽和案例分析。教學活動包括課堂教學、質量控制、教研教改和培訓提高。課程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學資源需要繼續豐富、課堂教學質量需要務實提升。制約因素是教研教改活動能否持續深入。

2.課程建設面臨的挑戰

“鋼結構設計原理”課程建設包括現實課堂、實際工程和虛擬網絡。具體包括:與其他橋梁專業課銜接,與其他土木精品課資源共享,開設雙語班和創新班,同時納入實習、引入場景和定制案例,即虛實結合、遠近兼顧和內外聯動。課程建設中如何繼續回歸(面向)工程、形成精品示范窗口和資源共享平臺是面臨的重要挑戰。

3.課程教學面臨的挑戰

大學擴招形成的教育資源“被攤薄”、社會風氣影響形成的“冷漠化”教育現象,使得教學中的“從游”互動無法有效開展。專業課程教師承擔大量的科研與社會服務工作(“被擠占”),導致主觀上難以用更大的精力、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

二、課程教學的改革與探索

1.教育理念上的傳承與反思

西南交通大學在其百余年辦學歷史中貫穿了茅以升老校長所倡導的“習而學”的工程教育理念,以“先習后學”、“邊習邊學”的模式不斷強化實踐環節對工程教育的作用。“鋼結構設計原理”教學團隊提出了專業課程教學的“去冷漠化”教育理念,并以“習而學”、“去冷漠化”理念為指導,開展了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的創新探索。

教育“去冷漠化”本是不應該存在的命題(優質的教育不允許冷漠化的存在)。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冷漠化的社會環境是產生教育冷漠化的土壤。

“鋼結構設計原理”課程建設中的“去冷漠化”的核心含義包括:教師對職業工作的熱愛和教育理念的提高,即在教育角色定位中的去冷漠化;教師對專業的熱愛和專業技能的提升,即在學術鉆研上的去冷漠化;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和教學技能的提升,即在教學活動中的去冷漠化。

2.以對職業的熱情來提升教師的授課技能

在團隊建設別重視對中青年教師開展職業熱情提升和職業能力提升。依托“四面鏡子”,倡導“自我面對面法”,提高教學的技能與技巧。

3.以對專業的熱情來豐富教學內容

加強自身學習,提高科研能力,把科研優勢和最新成果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以科研促進教學。比如說可以將鋼結構疲勞模型試驗等研究成果與課程中疲勞教學聯系起來,并隨時更新,營造專業素養和創新知識的環境,讓學生能夠從教學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升學習興趣,興趣是學好這門課的關鍵所在。

4.以對學生的熱情來改革課程教學組織

(1)“望、聞、問、切”學習方法引導。“望、聞、問、切”本是傳統中醫使用的看病方法,但這一過程也反映出信息獲得(包括知識與技能)的途徑。依托配套實踐環節(如案例分析、評述報告、結構競賽等),強調動手參與。

(2)“4個5分鐘分隔”與課堂工程氛圍的營造。教育專家與心理學家研究都表明,一般人的注意力通常只能保持20分鐘。課程教學需要合理分段。充分利用“預支時段”和“擠壓時段”,依托精品課程建設豐富的橋梁工程案例視頻資源創造面向工程實際的教學氛圍。

(3)“匯聚”知識點。根據鋼結構教學大綱要求,將“鋼結構設計原理”劃分為三大部分,即材料、構件和連接。圍繞教學大綱的要求,從一開始教學就讓學生將知識點歸入這三大塊知識中,這樣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記憶。

在鋼結構材料這一部分中,重點講解鋼材在冶煉、加工、使用中不同因素對鋼材的影響,掌握鋼材的鋼號分類與質量檢測標準,給學生打下鋼結構設計的堅實基礎。

對于鋼結構構件,從軸心受壓構件、受彎構件、壓彎構件入手,在介紹強度和剛度時,讓學生比較與材料力學的差異,便于學生將知識串聯起來,能更深入地理解。對于學生感到難學的構件穩定分析,教師在仔細講解理論的同時,要注意每一步理論推導都能讓學生容易理解,同時把重點放在對穩定理論的應用上,從而使學生感到通俗易懂,在理解理論的同時提高了應用能力。

同時可以將比較抽象的知識點用通俗易懂的話具體化,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如,對于螺栓連接,要讓學生從螺栓連接的受力原理和破壞形式入手,理解螺栓連接在受拉和受剪時所需要進行的結構計算,是為了避免各種破壞形式的出現,從而對學習的知識感到不枯燥。

(4)“教中學”模式的試點探索。“教中學”模式是讓學生直接參與知識點的講解和討論,是屬于探討式、參與式的教學方法。在“茅以升班”和“詹天佑班”(均屬于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班)中推廣了這一模式。學期開始時向每一學生布置出“教中學”要求的具體知識點內容,讓學生自己消化知識點內容并制作授課PPT。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進度每學時安排2~3位學生上臺講解(每次5分鐘),然后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并進行講解點評或講解補充。學生講解的質量計入平時成績的考核。

學生對這一教學方法探索的反映非常好,不少學生制作出質量高的教學PPT素材,并能非常自信地完成知識點授課。由于教與學角色的轉變,教學中互動氛圍被很自然地打造出來了。

(5)教學實踐環節配合上的探索。除常規的課程作業外,在教學中嘗試采用了一些其他實踐教學活動來實現對課程學習的鞏固與提高。包括:引導學生學會采用“TPT(思考、實踐、再思考)”的方法進行知識學習。實踐環節的補充提升了學生對理論知識學習的熱情,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三、改革與探索的再思考

教學再思考以探究和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它可以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基礎。是否具有再思考的意識和能力,是區別經驗型教師與專家型教師的主要指標之一。

再思考是指教師為了實現有效教學,對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教學活動以及這些教學活動背后的理論、假設進行積極、持續、周密、深入、自我調節性的思考,在思考過程中,教師能夠發現、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學問題,并積極尋求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的過程。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波斯納曾提出過一個教師成長的簡要公式:經驗+反思=成長,這個公式揭示了反思即再思考對于教師成長的重要意義。因此,再思考也是提高教學水平以及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再思考遇到的制約教學質量提升的瓶頸環節,回顧開展的改革探索,我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需要專業課教師以高度的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既要有改變現狀的想法,還需要不斷創新實現方法,當然也需要各類教改建設項目的支撐,以獲得切實的實現辦法。

例如:在課程教學實踐探索中實施的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和課堂教學質量提高的方法,其中有不少在中小學教育改革中已經逐步推廣(如“教中學”方法),但卻又是在大學專業課程教學中“被忽視”、“被弱化”的教學手段。改變大班制教學模式為小班式教學模式、改變“舞臺式”教室布局為“半環繞式”教室布局等方法可以顯著提高教學中的互動氣氛,開展啟發式、探討式課堂教學。在不具備這些條件時,只能更多地依靠教師自己來不斷細化教學組織,反思教學缺陷,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彭偉.鋼結構設計原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