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16 04:11: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詹天佑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詹天佑教學設計

篇1

導入:同學們,上一節課大家學習了《詹天佑》一文的生字詞,重點學習了課文的第一至三自然段。下面我來檢查一下同學們的掌握情況。

1.聽寫詞語(寫在導學單上):阻撓、要挾、嘲笑、腐敗、落后、薄弱、缺乏

(課件出示)師:請大家對照屏幕自己查一查,錯的在旁邊訂正。

2.說話訓練:根據上一節課學習的第二、三自然段,用上剛才聽寫的詞語和“在……情況下”的句式說一說詹天佑如何接受主持修筑京張鐵路這個任務的。(課件出示)(預設:在清,國內科學技術落后的情況下,在自然環境非常險惡的情況下,在帝國主義阻撓、要挾、嘲笑的情況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任務。)

二、教學設計

1.播放慶典場面。

師:詹天佑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毅然接受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任務,這是需要非凡勇氣的,這勇氣來自于他強烈的愛國情感。從1905年受命到1909年8月,這條完全由我國自己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鐵路干線——京張鐵路經過不到4年就提前竣工。這一消息,給當時飽受帝國主義欺凌的中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人們奔走相告,前來參加通車盛典,大家請看《詹天佑》這部電影中京張鐵路通車慶典的場面。(播放課件:通車慶典)

2.看完了這段視頻,你此時的感受怎樣?

3.播放征集路名啟事。

師:鐵路竣工當天,假如當時有一家影響很大的報紙,想在頭版頭條刊登這樣一則啟事——(課件播放啟事)

征集路名啟事

各位同胞:

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的鐵路干線——京張鐵路已勝利竣工。為了紀念這一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事件,本報編輯部特發起征集鐵路路名的活動。具體要求如下:

1.路名必須簡潔、明了,以三個字左右為宜,如XX路。

2.路名以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為原則,可以與修筑這條鐵路相關的內容命名,可以體現這一鐵路修筑成功的意義命名。

3.來稿請寫清命名的理由。

1909年8月

師:同學們,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一起來參與這次活動吧。

4.溫馨提示:要想設計一個好路名,要注意些什么呢?大家來看看老師的溫馨提示吧(課件播放溫馨提示)。

師:命名的理由從課文的具體語句中去尋找,找出最有說服力的語句進行深入研究。因此,要先仔細讀課文,再一起討論。方法請見導學單(劃一劃,劃出感觸最深的語句;寫一寫,在劃出來的語句旁寫上批注;畫一畫,有些內容可以用簡筆畫來展示,還可以在簡筆畫上動手演示一下。當然,還可以用其他的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再概括出你認為最好的路名,等會兒我們召開新聞會來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

5.學生研讀課文,按要求設計路名(在學生研讀課文的過程中,老師隨機讓他們到黑板上寫出路名:愛國路、爭氣路、自強路、揚眉路、天佑路、杰出路、才干路、中國路、智慧路、回擊路……)

三、師生互動——召開“新聞會”

師:剛才同學們已進行了深入的研讀,給鐵路也取了很多有意義的名字。下面我們來開個新聞會,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新聞會怎么開?(課件出示要求)我們請路名的設計者為主要發言人,說說這樣設計的理由。一個同學的時候,其他同學都是參加會的記者,可以向他提問、質疑。如果你的設計和他相似,也可以對他的發言進行補充。

學生充分發言、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預設)生:我取的是“智慧路”。詹天佑在開鑿隧道時,能根據居庸關和八達嶺兩座山的不同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開鑿,體現詹天佑才智過人。

請學生上黑板畫出居庸關和八達嶺兩座山的簡筆畫。你能告訴大家你畫的依據嗎?(課件出示:居庸關山勢高,巖層厚……八達嶺隧道全長……工期縮短了一半等兩段文字)大家仔細讀一讀這兩段文字。

師:詹天佑根據不同的山勢采用不同的開鑿方法。誰來用箭頭畫一畫兩座山不同的開鑿方法?

(一生上來,居庸關采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方法;八達嶺用豎井開鑿法)

師:(課件出示:居庸關山勢高,巖層厚……八達嶺隧道全長……工期縮短了一半等兩段文字)仔細讀一讀這兩段文字,對照同學畫的,有沒有不同意見?

師:大家一起再來齊讀這兩段文字,邊讀邊想象兩個隧道與眾不同的開鑿方法,體會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

師:還有誰要?

生:我取的是“杰出路”,其實跟“智慧路”是一個意思。詹天佑順著山勢上陡坡設計了“人”字形線路,他無疑是一個杰出的工程師。

師:(課件出示“人”字形線路圖片)這就是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線路,請你根據課文第六節內容,對著大屏幕說說火車是如何在“人”字形線路上運行的?

學生對著“人”字形線路圖片說說火車怎樣運行。

(課件出示:北上的列車到了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邊拉,一個在后邊推。過青龍橋,列車向東北前進,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道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這樣一來,火車上山就容易多了。)

四、小結

篇2

一、科學設計,發揮參與媒體的促進作用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課堂教學方式和課堂教學參與媒體也在趨于多元化,教師要實現教學資源多元化,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網上資源等各類活動來進行信息交流,發揮其對課堂互動的促進作用,改變傳統課堂死氣沉沉的舊貌,打造輕松、高效的課堂氛圍。

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詹天佑》一課,這篇課文主要講述詹天佑帶領工程師們自主修建京張鐵路的事跡,文中弘揚詹天佑為代表的工程師們的愛國主義情懷?,F在各種技術都很發達,小學生認為建鐵路是很簡單的事情,不明白為什么要這么大手筆來寫。所以在這節課筆者的教學設計為:

1.教學引入,多媒體播放2005年京張鐵路動工100周年的一系列紀念活動,以京張鐵路慶祝的宏大聲勢來彰顯京張鐵路的巨大意義;

2.題目內涵理解,給學生講解找到的關于京張鐵路修建的歷史資料,了解當時中國在技術上落后的現狀以及國際形勢的不看好,在如此大的壓力下,詹天佑帶領的工程師們克服重重困難,憑著對祖國的熱忱之心完成了我國自主設計的鐵路,詹天佑為中國鐵路建設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所以文章以他的名字為題,是合情合理的;

3.難點理解,文中講到“人字形”線路解決火車爬上陡坡的問題,使用動畫演示的形式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多種媒體等技術手段的滲入,將文本中干澀的文字變成生動的畫面,符合小學生的直觀認知水平,解決重難點教學的問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新活動,實現參與師生的自主互動

注重課堂實踐是實現“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的途徑,活動的設置能夠帶動課堂活力,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例如,學習五年級上冊《我是小小“推銷員”》一文時,由于生活中我們總是需要到各個市場購買生活學習物品,對于售貨員與顧客之間的對話非常熟悉,這節課上筆者設計課堂情景劇表演:

1.學生提前了解好自己所準備的物品的規格、性能、價錢等各方面的信息,課上自由結組,每組設計一名顧客和帶有相同種類商品的兩名推銷員;

2.現場模擬超市購物實景,“顧客”對商品進行咨詢,兩名“推銷員”分別進行回答,介紹推銷自己的商品,為顧客提供周到細心的服務,最后“顧客”根據服務態度、產品質量、價格等綜合考慮選擇要買的商品,相應評選出優秀“推銷員”。

生活中熟悉的情節走進課堂,學生的表演落落大方,這樣的小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又能增強學生的信心和勇氣,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加了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

三、能力培養,注重教學搭配的科學合理

聽、說、讀、寫是語文學習四要素,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將課本的教學環節統一起來,形成語文教學是一個整體的觀念,能聽、敢說、善讀、會寫才是我們對真正的語文人才的要求,是語文綜合素養的體現,教學中筆者對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做了一些嘗試。

例如,三年級上冊第六組選取了《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等幾篇寫景的佳作,它們為學生寫景作文提供了一定的參照,文中多處用到了比喻等修辭手法,為了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筆者在課后設計了“微寫作”活動:

我的范文是“中華美景比比皆是,我最喜歡的地方是‘中國十佳宜居城市’之首―青島,青島……相信大家都擁有發現美的眼睛,請動筆寫出你眼中的美景吧……

篇3

關鍵詞:語文;說課;內容;本質;原則;技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19-0101-02說課,是教師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教學過程的設計及其意圖、依據等向教研伙伴做陳述,在同伴的評價中相互切磋、交流,以期達到共同提高目的的過程。所以,說課是一種切實可行、富有成效的教研活動形式,也是集體備課的有效方式。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具有推動作用。在說課過程中,說者側重的和聽者關注的不單純是“怎樣做”的問題,思考更多的是“為什么這樣做”,它能促使一線教師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教育教學理論,鉆研新課程標準,增強課堂駕馭能力,還能有效解決教與研脫節的問題。新課程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行動,教師要在新理念指導下重構教學實踐與教學行為,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有效教學,以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適應時展的需要。因此,一線教師必須掌握說課的藝術。

一、明確說課的內容

1.說課程標準。說課應注意幾點:要正確地領會課標的精神實質;要“言簡意賅,惜墨如金”;要把自己對課程理念的理解和認識轉化為教學實踐,滲透在教學設計當中。

2.說教材。說明教材的內容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內容包括:教材簡析,要點明課題及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做到三要:一要全面,注重三維目標的達成;二要明確而簡潔;三要具體而合理。教學重難點,要把確定重難點的依據、理由及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措施、方法等陳述清楚。

3.說教法與學法。說教法與學法,關鍵要做到:教法與學法的運用要科學合理;教法與學法相統一,教與學互動共生。

(1)說教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慎重選擇教法。

(2)說學法。也就是教師怎么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逐步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進而形成獨立的語文學習技能。

如:①在閱讀教學中,可采用“條塊分割式”學習法,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針對閱讀課上的問題,采用量力原則把不同的問題分配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再把他們的探究結果結合起來就共同解決了一個綜合性的難題。這種學習方式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②很多語文課文都有著跌宕、曲折的情節,生動活潑、形象有趣的場景,如《小蝌蚪找媽媽》、《少年閏土》等課文,可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進行類似于“戲劇表演”式的學習,使學生融入課文中,切實體會文中的境界,表達真實的思想感受,增強學習效果;③《氣象學家竺可楨》一文則可采用“啟發式教學法”,提出具有開放性和啟發性的問題:自讀課文,想想,竺可楨是一位( )的科學家,你是從文中哪些地方體會出來的?由此來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由于學法和教法聯系密切,所以學法和教法應聯系起來說,不宜把兩者割裂開來。

4.說教學過程。說教學過程是說課的主體部分,能否說清楚教學過程是能否說好課的關鍵。說教學過程要層次清楚,過渡自然,環環緊扣,結構嚴謹。它的內容要涵蓋以下幾方面:

(1)教學設計的基本環節:導入環節,在最佳狀態中走向新知;主體探究,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感悟;強化鞏固,在復習訓練中拓展應用;結課環節,在提煉總結中升華生成。如《田忌賽馬》一課的教學環節可根據新課程進行人性化的板塊設計:導讀板塊,紙牌游戲,初涉文本;初讀板塊,動畫配音,進入文本;精讀板塊,給齊王寫信,超越文本。

(2)為完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所采用的具體教學方法、手段及理論依據。如《詹天佑》一課的重難點是通過理解詹天佑設計和建設京張鐵路的過程來體會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而文中的“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是課文的重點部分,也是學生難以理解的部分。此時教師則可運用畫簡筆畫及演示的方法輕而易舉地引領學生理解——這是詹天佑要以實際行動給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同時也體現了詹天佑極高的智慧和設計的巧妙,從而突破難點、突出重點,真正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深刻地理解“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一中心。

(3)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對話,多向交流;指導,引領啟發;探究,探求發現;講授,體現示范。

5.說板書設計。在說課中,板書則是聽者了解說課者教學思想、教學思路,對教材理解的深淺程度和估計教學效果的可視語言。所以,說課必須“說”板書設計,包括板書設計的思路、依據和板書的具體內容。

6.說理論根據。說理論根據,是說課最突出的特點,主要理論依據有:課程標準、教材類型、語文學科的特點、規律;語文教育的基礎理論;教育教學專家的觀點、言論。

二、遵循說課的原則

1.說理精辟,突出理論性。說課的核心在于說清“為什么這樣教”。因此,執教者必須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主動接受教育教學改革的新信息、新成果,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

2.客觀真實、具有可操作性。說課是為課堂教學實踐服務的,因此說課中的一招一式,每一環節都應具有可操作性,內容必須客觀真實、科學合理,要真實地反映自己是怎樣做的,為什么這樣做。

3.不拘形式,富有靈活性。要堅持做到“說主不說次,說大不說小,說精不說粗,說難不說易”,要體現教學設計的特色,展示自己的教學特長。

三、把握說課的本質

1.分清說課與上課。防止把說課變成“試教”或“壓縮式上課”。

2.說課過程中,要盡可能展示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使聽者從說課中受到啟發,悟出道理。

3.說課稿和說課時間不宜過長。要說好課,需精心構思,抓重點、抓關鍵,講究詳略、過渡、照應,不必追求面面俱到。

四、把握說課的技巧

1.說課標要“深”。就語文學科而言,它要求教師追本溯源,找到它在課標中的位置,看看課標對這節課所在單元及所在課文的要求,重難點即可隨之確定了。

2.說方法要“實”。這個方法包括教法和學法,只有教法得當,教師才能有條不紊地施教,只有學法合理,學生也才會興趣盎然地受教。所以教法和學法的確定必須遵循理論聯系實際及傳授知識和發展能力相結合的教學原則,從教材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

3.說習題要“準”。課堂練習與課后作業是檢查課堂教學效果和鞏固課堂教學內容的手段。因此習題的設計要“準”。既要準確體現該節教學的目標、重點、難點,又要考慮到不同類型學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分層設計、區別對待。

4.說程序要“精”。課堂教學程序的設計既是說課的出發點,又是落腳點,是貫穿整個說課過程的一條主線。而說課面對的是教師,因此說課堂教學程序時要以最“精煉”的語言說出,并使人聽明白,最終達到教研交流的目的。

總之,說課是教師之間進行合作交流的橋梁,說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教師的共同提高,而且說課不僅是加強課堂教學研討,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還是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有效途徑。為了達到最佳的說課效果,教師不但要有深厚的文化專業知識和較好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更要有較強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能力和研究能力。教師若能把握好說課的技巧,講究說課的藝術,說課活動必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參考文獻:

[1]王深根.小學語文說課的理論與實踐[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0.

篇4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那么,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呢?

一、精心研讀文本,把握教學關鍵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要條件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精心的準備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讀教材,了解學生是做好教學的基礎。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重點,把握教學難點,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經驗表明,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就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富有針對性。明確教學的重難點,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做到詳略得當,主次分明,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有效教學策略,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

如在教學《花鐘》這篇課文之前,我先閱讀課文,在“爭奇斗艷”“芬芳迷人”等這些詞語旁寫上解釋。接著我認真翻閱教學參考書,了解各種花兒開放時間與溫度、濕度、光照、與昆蟲的活動時間的關系,明確要求,在一些關鍵地方做上記號或標注。然后我結合本班學生實際情況,撰寫教學設計,最后準備好相關的課件、掛圖等。這樣備課,雖然花費不少時間與精力,但卻能使自己在課堂上與學生靈活地交流,也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指導課前預習,培養自主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堅實基礎

指導學生課前預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理解課文內容,掌握教材的重點,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我們知道,學生通過預習、查閱相關的學習資料,從搜集到整理,經過閱讀與思考,既可以獲得大量與文本相關的信息,又增長了見識。

其一,要求明確學習目標。教師開始時給學生布置預習的范圍,幫助學生找到重點、難點,以后逐步給學生布置預習提綱。

其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做好預習筆記。學生在預習時,除了抄寫課文的重點詞句,教師還必須鼓勵他們大膽質疑,并把有疑問的內容記下來,為上課時弄清這些問題做好準備。

如我在教學《趙州橋》這課時,要求學生認真思考課后的一道練習題:“我的家鄉也有古建筑,我要去了解它的歷史,并把它畫下來?!睂W生通過各種渠道搜集資料,了解了我國傳統的文化,增強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

三、精心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證

愛因斯坦說過:“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么學校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做一種禮物來接受?!睗夂竦膶W習興趣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激發他們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這一有利因素,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活他們的思維,給他們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使他們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讓他們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感,從而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

比如,在教學《小雨點》一課時,我讓學生用肢體語言來表現各種動物、植物的動作或神態:當教師讀到“小雨點,沙沙沙,落在花園里,花兒樂得張嘴巴”時,學生雙手張開做出花開的動作,使學生通過動作表演理解“花兒張嘴巴”就是花開的意思。同樣“魚兒樂得搖尾巴,苗兒樂得向上拔”我也讓學生做出魚在水中歡快游動和苗兒挺拔生長的樣子。學生在愉快的表演中,不僅理解了課文的內容,也培養了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四、轉變教師角色,引導主動探究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途徑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要放棄師道尊嚴,成為學生有效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激勵者?!毙抡n程改革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狀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觀。教師必須從知識的灌輸者向學生學習和探究的引導者、合作者和參與者轉變,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維,讓學生自讀自悟,大膽假設。學生在讀中感悟到的方法往往更符合自身的認知規律,提出的問題恰恰就是文章的重難點,教師加以引導,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教學了《狐貍和烏鴉》時,學生的大腦中都是這樣的印象:狐貍是個很狡猾的壞蛋,專門欺騙其他小動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打破定向思維的模式,從另一種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烏鴉被騙又說明了什么?”有的學生說:“狐貍是很聰明的,它能夠想方設法從烏鴉的嘴里得到肉,我們應該學習它遇事善于動腦筋?!边€有的說:“烏鴉愛聽奉承話,才會上當受騙?!边@樣在課堂上,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馳騁,從另一種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五、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課堂效率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通過多媒體來傳遞教學信息,這是現代化教學改革和發展的標志之一。多媒體教學不僅能優化教育環境,提高課堂效率,使整個教學活動充滿活力樂趣,更重要的是它在突破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上,具有任何其他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它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進行突出重點、難點的教學,很多事物都能通過多媒體手段給予直觀形象的展示,從而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5

關鍵詞:情感熏陶 機智調控 相機行事

課堂是千變萬化的,不論教師做了多么充分的準備,課堂上總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意外的事情。課堂教學是有目標的,但學生的興奮點往往與教學目標不一致。教師對語文的理解一般不會有問題,但學生是天真的,甚至口無遮攔,往往出現不太和諧的音符。總之,課堂教學起伏跌宕,變化不定,因此要求教師有駕馭課堂的能力,要求教師在沉悶的氛圍、棘手的問題、意外的變故面前合理實施調控策略。具體來說,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情感熏陶,變冷為熱

俗話說:“親其師而信其道。”在新課程中,教師應是學生的朋友、引導者和促進者??晌以浻龅竭^這么一件事:我們去聽某教師上公開課,這位教師笑容可掬,態度和藹,提出的問題也很適度,但課堂上學生的精神就是提不起來。我們感到不可思議,課后一了解才知道,這位教師平時對學生太“冷”了,時不時地將學生呵斥一頓,甚至還有體罰行為,所以“情到用時方恨少”,教師難以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課堂效果也就不好了??磥?,平時教師只有與學生之間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才有可能在課堂上實施有效的情感調控。

此外,教師還應將自己的情緒調到最佳狀態,以幽默的話語、溫柔的目光、激勵的語言、豐富的情感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學生就會情不自禁地與教師的喜、怒、哀、樂發生共鳴,達到“未聽曲調先有情”的境界。

二、機智調控,變滯為暢

課堂上常常有這樣的情況:師生被扯到一個或幾個問題里,怎么走都走不出來,這時的課堂停滯了,學生的思維閘門打不開,時間也浪費了。這時,教師應該運用教育機智,讓課堂重新走向光明。具體做法是如下:

1.降低問題難度。有時出現課堂冷場的原因就是因為教師提的問題不當,或是太模糊,學生抓不住要領;或是太難,學生無從解答。如果這時教師善于變化,改變提問內容,降低提問難度,便可打破這種僵局。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說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由于問題太大,學生找不出頭緒,很難回答清楚。如果這時教師換一種問法:“你從文中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又可以從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愛國的?”這樣一來,學生便會峰回路轉找到答案。

2.改變提問角度。例如,在學習《烏鴉喝水》一課時,一位教師問:“怎樣才能讀出烏鴉到處找水喝的急切心情呢?”由于一年級學生太小,因此請了好幾個同學起來讀都達不到朗讀的效果。這時,這個教師靈機一動,另辟蹊徑,提出了另一個問題:“請你想象一下烏鴉口渴時到處找水喝會是什么樣子呢?”這個問題打開了學生想象的閘門,他們一個個活躍起來。有的學生說:“烏鴉一邊飛一邊叫‘渴死了,渴死了!’”有的學生說:“我仿佛看到烏鴉一會兒飛到山坡上,一會兒飛到田野里,到處找水喝?!边€有的學生說:“我好像聽見烏鴉一邊飛一邊說:‘水在哪兒?快給我水!’”然后,教師再請學生讀課文,學生一個個都找到了感覺,讀得非常有感情。

3.注重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調控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學生集中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美學的角度來講,引起人們審美注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客觀對象的新異性和多樣性。因此,教師應克服教學方法模式化的傾向,追求教法的新穎性、靈活性和多樣性。例如,有一次上課,那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我高興地走進教室,當時教室里很安靜??墒钱斘姨岢鲆粋€問題之后,學生便張嘴亂說起來,吵得我的頭都快爆炸了,當時我很生氣,打算憑著自己的嗓門來維持秩序,可是學生卻置之不理,個個說得熱火朝天。于是,我使勁地拍拍桌子,課堂總算安靜了一會兒。這時我也冷靜下來了,心想,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于是,我和顏悅色地給學生講了一個“多嘴的八哥鳥”的故事。學生聽的時候非常認真,接下來的教學,好動的他們也變得乖多了。

三、相機行事,化險為奇

不管教師怎么精心設計,課堂上總會出現一些意外的“險情”。經驗不足的教師常常被這種“險情”難住,弄得下不了臺。而另一些教師,卻能相機行事,巧妙調控,化險為奇,借偶發事件迸射出教育藝術的絢麗火花。課堂中“排險”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借機導航。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第二冊語文《兩只鳥蛋》一課時,先請學生想象一下鳥兒歡唱的場景。因課文情節所引,竟有一位男生忘乎所以地吹口哨,頓時全班哄笑。但這位教師非但沒有指責這名學生,反而大度地一笑,說:“這個小朋友就像那只小鳥。瞧!他在大森林里唱得多歡快呀!”這位教師表現出寬容大度的胸懷和良好的職業修養,微笑之余,不忘“借機導航”,僅僅一句話,就轉變了課堂氣氛,很快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回到教學正道之中,保證了教學的正常進行,同時對該名學生起到了委婉含蓄批評的效果,真可謂一石二鳥,不能不令人折服。

2.因勢利導。前一段時間,我在上《荷葉圓圓》這一課時,突然教室里飛進來兩只蜻蜓。學生的眼睛一下子集中到了蜻蜓身上,他們隨著蜻蜓的飛舞不停地轉動。我想如果這時命令或強制學生聽講,不僅教學效果不好,而且還會影響師生之間的融洽關系。這時,我靈機一動,高興地說:“既然蜻蜓飛到我們班做客來了,就讓我們好好地觀察一下它那透明的翅膀到底是什么樣的?”于是,學生一個個都睜大眼睛觀察起來。過了一會兒,我又問:“誰能說說透明是什么意思呢?”就這樣,我因勢利導,巧妙地把這意外的“客人”變成了有利于教學的情景,順應了學生的心理,使他們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了學習上。

可見,課堂調控藝術的主動權在教師手里,教師是課堂的主導。作為平等中的首席官,教師應該善于運用教育機智,展示個人魅力,讓美麗的意外綻放精彩,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旭遠.新課程新理念.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張厚桀.心理學.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3] 傅維利.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6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1-0114-02

一、教學探究之一: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1.理論:由于小學高年級段的學生已經有了認識事物和判斷事物的能力,在這個時期的學生開始有了自尊心,學習的氛圍特別容易受到教學氛圍的影響,一部分學生跟老師之間的關系比較冷淡,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學的成效。在小學高年級段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情感策略,用情感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在師生之間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升教學效果。在教學活動中,要拿起表揚的武器來對待這些學生。

2.案例:在進行《詹天佑》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鼓勵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來講述一下對于工程師是怎么認識的,問一下他們長大以后的愿望,進一步拉動學生之間的關系,再為大家講述詹天佑是一個怎么樣的人物,講述這位工程師為中國人民修建京張鐵路的偉大事跡。再向學生提問,大家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是怎么做的呢?而詹天佑在勘測線路的時候遇到困難是怎么克服的呢?通過提問和交流拉近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提高了課堂教學成效。

二、教學探究之二:創設教學情景

1.理論:小學語文學習的主要目的是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語文學習的信心,端正語文學習的態度。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生活閱歷也比較少,對于知識的理解一般處在表象的儲備階段,這就使得他們在語文學習的時候對于課文中語文的形象和意境感受得比較淺顯,要想進行語文學習存在一定的困難,傳統的“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活動收效甚微。但是讓小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產生的效果十分明顯。語文教學可以借助多媒體作為輔助手段,在課堂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把靜態圖片變成動態的畫面,創設動態的情境,把學生設置在一個聲音、形象、畫面為一體的教學環境中。這樣的視覺刺激具有明顯的效果,實現了“情景教學再現”,讓學生很容易理解課文內容和文章的主旨。

2.案例:在學習《索溪峪的“野”》的時候,在講解之前可以為學生放一首傣族民歌《美麗的張家界》,創設情景導入,再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幅幅索溪峪的圖片,再在展示的時候配上聲音,讓學生一邊看一邊感受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游人的野,在圖片與聲音的共同作用下,讓學生仿佛置身在索溪峪,看到了千峰競立,爭奇斗研,讓人稱奇叫絕的美,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讓學生多思考,善于發現生活的美,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拓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教學探究之三:學生自主學習

1.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措施。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要尊重學生的需求與愿望,在課堂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原來的“逼迫學習”到后來的“我要學習”,提高了語文知識學習的自主性,從而不斷提高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興趣??梢园呀虒W設計分為多個知識點,引導學生思考,提高其探究能力。這種為更好地達成語文教學目標采用的新型課堂教學方式,可以很好地讓學生在學習和活動中快樂地學習語文,提高人文素質。

2.案例:在學習《跨越百年的美麗》的時候,可以這樣設計教學探究課題:居里夫人是什么樣的人?文章是怎么通過哪些方面來描寫來說明居里夫人為科學獻身的精神的?她為人類做出了什么樣的貢獻?她具有什么樣的品質?這篇課文是怎么對居里夫人的形象進行塑造的?通過這些問題的分析,指導學生去開展自主探究活動。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進行合作學習,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再對教學成果進行認真的總結。

四、教學探究之四:小組合作教學

1.理論: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建立在學習新傳播途徑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課堂互助機制,很好地保留了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動。這對于促進學生之間的信息傳遞活動,增大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傳遞速度,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且“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同學們之間的關系成為一個互相依賴的關系。每一個小組的成員之間“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榮辱與共,息息相關”。小組中有著共同的目標,在語文課堂上積極分工合作,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把每一個同學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與競爭精神。

2.案例:在學習《詩海拾貝》的時候,可以把班級的同學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確定出一位比較有責任心的小組長,讓這個小組長來組織工作,保證課堂談論的持續性。并且給學生確定相應的學習目標:首先是我會朗讀,可以小組成員一起朗讀,也可以個別朗讀,但是要發音準確,讀出相應的感情;其次是我會理解,可以給每個小組進行分工,在這幾首古詩學習的時候,每個小組選擇一首古詩,收集相應的資料。

五、教學探究之五:專題活動組織

1.理論:在小學高年級段語文教學中,主要的教學陣地是課堂,依據是教材,但是也不能完全被教材所束縛。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可以通過開設針對性的專題教育,在開展專題組織活動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關注校園生活中的一些語文元素,留意社會中的語文資源,包括家庭生活中的語文資源,通過這些資源的收集和利用,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知識的學習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很大的聯系,把語文教學活動推向。

篇7

一、年段目標 ―提升閱讀素養的源頭

課程標準里的年段目標是培養閱讀素養的靈魂起源地。我們應反復地追問自己:這節課我需要達成哪些閱讀目標。如第一學段要求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第二學段要求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學段則要求借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彩。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由此可見,不同年段對學生的要求側重點不同,所以,其閱讀素養培養的切入口也是不同的。一二年級的課文,可經常帶著學生感受構詞的方式,比如花花綠綠,又香又甜,金燦燦,研究研究。可以聽聽詞語的聲音,比如,嘩啦啦,淅淅瀝瀝,沙沙沙??梢月劼勗~語的氣味,比如,清香四溢,香飄萬里。把各種有趣的言語方式都可作切入點。當然,這詞語昀好能作為文眼貫穿在教學中,有層次地進行出示和運用。三四年級的課文,可以找找文中表達上特殊的句式、句群,比如排比句、比喻句、擬人句的訓練。還可找找各種組段的方式,如總分結構,并列結構,轉折結構,因果結構,用例子說明一個觀點等,都可以依據這些切入點進行閱讀教學。五六年級的切入點主要集中在謀篇布局,表現手段等,需要教師整體進行把握,選擇好其中一個突破口。閱讀素養的年段目標是根據學生語言發展規律而制定,依據年段目標定閱讀素養訓練的切入點,讓教學設計更具科學性和規范性。

二、文本特點 ―提升閱讀素養的依據

教師應該在尋找切入點時應充分考慮到不同文體的特點。教學說明文,應考慮文章是如何把一種事物介紹清楚的;教學記敘文,應思考文章是如何說清楚一件事的;寫人的文章,應想想他是怎么來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寫景的文章,要考慮是如何把景物特點表現出來的。換言之就是要考慮如何帶領學生體會詞句的表達效果,揣摩作者是怎樣用語言表達思想內容的,從讀學寫,了解文章寫法。例如《開天地》,在初讀時可把詞語分成三組進行出示,(混沌,血液,輕而清,重而濁),(漸漸,緩緩,逐漸,慢慢),(掄起,猛劈,頂著,蹬著),讓學生發現其中的小秘密。在細讀這些詞語所在的相關段落后,進一步理解了這些詞的意思,順勢進行朗讀指導。昀后讓學生讀段落想畫面,借助上面的三組詞語,自己講講分開天地的故事情節。《開天地》是神話,故事性比較強,學生比較感興趣,適合通過復述方式積累語言。三組詞語是文章語言的特色,又是學生積累句子的“拐杖”,一舉多得全因為根據文本特點,就地取材找準了切入點。

三、文本內容 ―提升閱讀素養的載體

1.以題眼為切入點。抓住內涵豐富的“題眼”,從解題入手,可窺視全文內容。如《黃山奇松》,教學時,抓住“奇”這個重點詞,可設計連鎖式的提問:為什么是“奇”松?“奇”表現在哪里?這幾問意在為學生指引思路。又如《我們愛你啊,中國》,“愛”是題眼,又是中心詞,可這樣引導選擇:

①從題目看,這篇課文寫什么?②作者要表達什么感情?

(愛中國)③哪個詞是中心詞?(愛)④我愛中國的哪些方面?此問意在提綱全文,是下一環節學習的重點,也是在學習文章的謀篇布局。

2. 以關鍵詞為切入點。很多課文中有重點詞,實為“文眼”所在。教學時可以從重點詞語突破,能收到“一花引來百花開”的效果。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的開頭有這樣一句話:“那里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逼渲?/p>

“風景優美”、“物產豐富”即是“文眼”。可這樣引導選擇:

①西沙群島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可愛的地方)②為什么說西沙群島是個可愛的地方?(風景優美,物產豐富)③從哪些地方看出西沙群島風景優美、物產豐富?這樣一問,為學生指明下一環節的閱讀重點。

3.以中心句為切入點。有些文章往往用一些句子揭示中心,學習時可從這些句子入手,以點帶面,統顧全篇。如

《詹天佑》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教學時可這樣安排:①初讀,捕捉中心句;②細讀,擴展中心句;③品讀,體會中心句。

4.以過渡段為切入點。有些課文結構嚴謹縝密,教學時可以從過渡段切入,雙向擴展,讀懂文章。例如《輪椅上的霍金》一文中,有一個顯著過渡段:霍金的魅力不僅在于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在于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教學時,可從這個過渡段切入,分三步組織教學:①解題設疑,切入中間;②雙向推進,理解內容;

篇8

關鍵詞:合理;遠程教育;語文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電教媒體正逐步走入課堂,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它五彩繽紛的生動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說旁白,悅耳動聽的音樂,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它靈活便捷的交互性,資源儲存的豐富性,為語文教學開辟了一條嵌新的道路。在情境營造、時空轉換、情感滲透、思維創新等方面顯示了得天獨厚的優勢,為語文課堂教學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在近幾年的課題實驗研究實踐中,我更切身體會到現代技術教育為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提供了嶄新的天地??墒墙處熢鯓永秒娊堂襟w既可以改善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建立起新的現代教育體系,又可以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素質的提高,令學生更加喜歡語文課,更能讓語文課消盡浮華把根留住呢?為此,我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對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的整合做了如下嘗試:

1 重啟發,突破難點,促進語文與相關學科的整合

在教學設計時準確地估計學生的思維障礙,正確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是教與學獲得成功的關鍵一環。因而我在教學的設計與實施進程中,在確定教學難點的同時,有針對性的了解各學科中的相關知識,并較為充分地估計學生的掌握程度。然后,運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引導學生把各科知識聯系起來、結合起來,運用信息技術這個學習工具和所掌握的知識技能讓學習自行去探索解決問題,突出教學的啟發性。因此,在課程整合時,我能體現課件要為教學活動服務的思想,重點考慮如何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重點。

例如在學習《詹天佑》一課時,我估計到“為什么‘人字形’線路能使火車爬上陡坡”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因此,設計了這樣一段課件:八達嶺的‘人字形’線路和蜿蜒的盤山公路。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觀察火車沿‘人字形’鐵路上坡的情形,說一說火車是怎樣爬上陡坡的;接著設問:“為什么必須沿‘人字形’才能爬上坡?”在學生感到困惑時,演播這段課件,并啟發他們聯系自然課中關于“斜面”的知識。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懂得:修建‘人字形’線路與盤山公路的道理是一樣的:都是利用斜面原理達到“省力”的目的,因此能爬上陡坡。最后,再讓學生讀課文中有關句子,根據自己的理解,用筆畫一畫——‘人字形’線路是什么樣的?用模型做一做——“火車”是怎樣爬上陡坡的。這個過程,學生在一段直觀、簡單的課件的啟示下,把自然知識聯系了起來,體會了詹天佑設計‘人字形’線路的科學性;同時又應用“簡筆畫”技能,在“畫畫、做做”中領悟到了“火車爬上陡坡”的情形,體會了當時線路設計的合理性。

在此整合的過程中,學生在課件的“幫助”、教師主導作用“啟發”下,融合了自然、美術等學科知識、技能,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有趣,通過看、想、做、討論等形式,對學習資源進行了分析、歸納、評價,激發了學生自己去揭開科學的奧秘。

2 重“真實”,提供場景,促進相關學科和語文科整合

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是學好各相關學科的重要保障。“具有工具性”,這使語文課能涉及到幾乎所有的知識領域。語文科有其相對獨立的一面,又與其它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我經常與其它學科的老師交流,來熟悉各學科教材體系,把相關學科與語文有機地融合起來,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在教學《看月食》時,要讓學生真正了解月食,就必須突破時空限制,要把浩渺的太空呈現給學生。因此,我組織學生上因特網的自主學習,借助搜索引擎,查詢月食有關圖片及說明,引導學生探索“月食成因”,再教學“日食成因”:

(1)聯系課文,說一說“月食”時作者看到月亮有什么變化?

(2)觀察課件,討論交流,從月亮形狀變化的過程中,你認為月食是怎樣發生的?

(3)借助有關“月食成因”的教學儀器,配合學生自己動手試驗,讓學生了解“月食成因”。

(4)演示動畫課件,并聯系課文,讓學生說一說“月食是怎樣形成的”。

(5)用遷移學習法,讓學生自己動手研究“日食成因”。

這個教學設計,主要應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聯想、推理的思想基礎,讓學生通過觀察、推理、實驗,主動去探索宇宙的奧秘。同時,課件的演示為學生創設了一種虛擬化情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并為學科新舊知識的聯系起了“鏈接”與“接入”的橋梁作用,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重實踐,模擬情景,促進活動課程和語文課程的整合

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相輔相成,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重要“媒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模擬情景”,利于學生啟發聯想,融合學生“所學”、“所會”;在解決問題的活動過程中,促進新舊知識技能的不斷磨合。尤其是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使活動課程與小學語文課程有機地融合起來。

在教學《黃山奇石》的課前,我做了兩方面的準備:

(1)把能夠上因特網的同學組織起來,讓他們去網上瀏覽有關黃山的資料。

篇9

一、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誤區

1.無疑而問,虛假的問。虛假的提問主要指教師在設計教學語言的過程中不夠嚴謹,一堂課往往出現許多看似問題的問題,卻無須學生具體回答或根本無法思考。如教學《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教師揭題導入的問題為:“同學們,你們認識居里夫人嗎?你們對她了解多少呢?誰來介紹一下?”一上來就三個問題,學生到底回答哪個呢,最后落實到介紹居里夫人生平上。實質上,這三個問題都很虛假,不如直接介紹居里夫人。很多教師往往會出現這樣的自學提示:“請你大聲朗讀課文,邊讀邊想并劃下感悟最深的語句,說說你有什么感悟?”細想一下,這邊讀邊想對于學生來說難度系數很大,他們既要解決生字新詞,又要理解課文的內容,還要判斷哪些是老師需要的語句,還能有感悟嗎?真正能好好閱讀的恐怕沒幾個學生,時間上也不允許,這樣的問題形同虛設。

2.目標缺失,雜亂的問。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沒有通盤的考慮,對一堂課應提幾個問題以及為什么要提這些問題缺少深入的思考。課堂提問的目標意識不強或設定目標不清,如我自己在教學《凡卡》一課時,教學到文中一段專門對莫斯科的描寫,我提了個問題:為什么凡卡不愿意待在這樣的大城市中,而寧愿回到鄉下去?我當時考慮到的這個問題的切入是為學習描寫凡卡回憶鄉村生活中的快樂的片段做準備的。我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感知凡卡和爺爺在鄉村里的快樂生活。但后來我發現其實凡卡不愿留在大城市,真正的原因是他缺少親人的關愛。而我當時只是把這個問題當作課文情節導入,沒有進一步深化,把一個過程性的問題簡單等同于結果性的問題,導致課堂提問沒有深度,流于膚淺。

3.約定俗成,無趣的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鼓舞學生去獲得認知和技能的一種力量,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心理動因。而一些教師教學中往往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上課思路,課堂教學過程幾乎一致。所提課堂問題都約定俗成,有些問題學生都能背下來了,比如,教學新課時教師必問“課文主要講了什么?”教學生字詞時必問,“某某詞語是什么意思?”等等這種程式化的課堂提問已經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面對教師的課堂提問學生昏昏欲睡,學習狀態非常消極。這是教師懈怠教學提問技巧導致的課堂松懈。

4.重教師提問,輕學生質疑。在日常教學中,常常出現兩種極端現象,一是教師提問太多,林林總總,不計其數,滿堂問,問滿堂。二是學生提問太少,常常是一堂課下來幾乎沒有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課堂教學應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不能將課堂提問視為自己的專利,而讓學生學“答”,學習如何回答別人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從而造成中國學生越學越沒問題。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美國學者布魯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边z憾的是,課堂教學中常常是按照老師問學生答的反應模式進行的。這正是我們課題提問中最大的誤區。

二、應對小學課堂無效提問的策略

1.以生為本,精心預設提問。“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苯處熅牡仡A設提問是有效的課堂生成的前提。在設計問題時,教師應一切從生本角度出發,在教學前了解學情,針對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生活經驗去考慮提問。一位教師在《舍身炸暗堡》一課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炸暗堡非用手托不可嗎?還有其他辦法嗎?學生由此提出許多設想,有說把炸藥包放在河床上,但馬上被其他學生否定,因橋太高,炸不掉;有說在橋壁上鑿個洞放炸藥包,又有學生馬上否定因為沒工具也沒時間。學生在不斷的設想與否定的辯論中最后真正意識到什么是“舍身”。顯然從學生的角度設計的問題樂于被學生接受,他們更會積極地參與,這樣的教學效果比教師強行灌輸有效且生動得多。

篇10

口語交際訓練僅僅依靠幾節口語交際課遠遠不夠,應該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始終。閱讀教學過程的實質是教師、文本、學生三者互動的過程,是師與生、生與生進行學習交往的過程,因此,充分重視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口語交際訓練是十分重要的。現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課堂教學結構非常有利于進行口語交際訓練。通過一階段來的教學實踐,我進行了如下幾方面的反思:

A.在質疑釋疑中加強口語交際訓練。

質疑、釋疑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決問題的重要環節。這個環節不但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也能培養學生表達能力、跟人討論的交際能力。尤其是釋疑的環節,就是通過互相討論,甚至爭論來求取真理、提高能力。這一環節中,既有師生雙向的信息交流,又有學生之間的立體交流,教師重視這個環節的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B.在評議中加強口語訓練。

開放的語文課堂,使學生有充分的展示個性的時空,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老師、同學的讀書,答問常常主動要求發表見解,說出自己的看法,被評議的同學有的虛心接受,有的針鋒相對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樣的評議訓練口語交際的良好機會。學生不僅要積極思考判斷,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補充意見,同時還要特別留心聽別人的朗讀發言,而這一點往往是很多同學容易忽視的。在評議中,學生互相交流,敢于爭論,在心理上獲得了一種成功的滿足感,不僅提高了口語交際能力,更是培養了口語交際的信心。

C.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加強口語訓練。

小組合作學習為每個同學在課堂上進行口語訓練提供了機會。這需要教師進行良好的訓練,保證小組合作學習能有效進行。在小組長的組織下,就一個問題展開討論,人人都要發言,討論達成共識或者保持不同意見。全班反饋時,既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一起發表看法,互相補充,也可以推薦代表闡明本小組的觀點。這樣,使口語交際訓練面廣,增大學生口語交際訓練的活動時間和空間。

D.抓總結歸納,擴展延伸,升華主題。

一堂好課的結尾不是畫上了一個句號,而是尋求一種延伸 和開放。在結尾之處,通過有效的口語交際活動,使文章的主題得到升華,使學生的思維向更深處發展,達到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是閱讀教學應追求的理想境界。如,教學《草原》一課時,結尾寫道:“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可讓學生想象漢族客人和蒙古族主人在蒙古包前依依惜別的情景:客人中有哪些不同身份的人?分別來自哪些地方?他們各會講些什么?蒙古族人民會講些什么?在練習說話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再如,《詹天佑》一課,結尾處寫外國游人望著在崇山峻嶺之間穿行的京張鐵路,站在詹天佑銅像前,贊嘆不已??勺寣W生想象外國游人嘖嘖贊嘆的情景:什么叫贊嘆不已?他們會說些什么?在說的過程會有哪些表情和動作?一老師在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還進行了這樣的教學設計:我們很高興看到了伽利略實驗的成功,如果他要把這一消息告訴更多的人,誰愿意做伽利略的代言人?學生按意愿進行角色分工(代言人或記者),明確各自的要求后,讓記者學生再讀課文,把握要點。準備充分后舉行模擬的新聞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隨機點撥學生的思路,規范學生的語文。最后評選“優秀新聞發言人”和“優秀記者”。

E.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強化口語交際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