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資料范文

時間:2023-03-23 06:26: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詹天佑資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詹天佑資料

篇1

語文源于生活,其課程資源十分豐富。但大多數資源是原始的、零散的、無序的,學生接受能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資源都吸收。這就需要教師從教學目標出發,以生為本,因課而宜,將這些資源巧妙地加以優化、整合。本文以《詹天佑》一課為例,試著對如何有效進行教學資源的整合做些探討。

二、教學案例

片段一:

師:(出示以下兩個句子)

1.清政府剛提出修筑的計劃,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就出來阻撓,他們都要爭奪這條鐵路的修筑權。

2.帝國主義者誰也不肯讓誰,事情僵持了好久得不到解決。

生:(質疑)為什么帝國主義要阻撓清政府的修筑計劃?為什么事情僵持了好久?

(我想如果不把1905-1909年中國社會的背景交代清楚,學

生就無法理解這兩個句子的含義。于是,我出示了相關背景資料

背景:當時清政府腐敗無能,帝國主義列強紛紛侵入我國,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根據這些條約,誰擁有了鐵路修筑權,誰就擁有一系列的權利。如果帝國主義掌握了這條鐵路,我國的北方就成了他們的勢力范圍,并可憑此向南擴張。

【評析】通過這些資料的補充,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句子含義,更深入了解帝國主義爭奪鐵路修筑權的原因。詹天佑為了不讓帝國主義的陰謀得逞,不怕困難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張鐵路的任務。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了詹天佑拳拳的愛國心、深深的愛國情。

片段二:

師:請大家默讀課文4~6自然段,說說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生:塞外常常狂風怒號,黃沙滿天,一不小心就有墜入深谷的危險。不管條件怎樣惡劣,詹天佑始終堅持在野外工作。

師:你從哪些詞語讀出了環境的惡劣?

生:狂風怒號,黃沙滿天。

師: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一路上都是高山深澗、懸崖峭壁,詹天佑不怕困難,在認真測繪著、計算著。

生2:我看到了漫天的黃沙,聽見了怒號的狂風,詹天佑不怕惡劣的天氣和工人一起堅持工作。

……

師:如果你親自到勘測現場,也許會有更深的感受。(播放狂風怒號、黃沙滿天的視頻)

師:這就是詹天佑的工作環境!

【評析】為了讓學生了解詹天佑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體會他修筑京張鐵路的決心,我搜集資料制作了“勘測現場”的視頻。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地感受峭壁的危險和天氣的惡劣,感受到了詹天佑的形象。

片段三:

師:在修筑鐵路過程中,詹天佑還遇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困難。(出示資料)

1.慈禧太后為修頤和園每年不惜數千萬金,但不愿為修路出錢。京張鐵路經費被控制在英國匯豐銀行手中。進入第二段工程時,匯豐銀行故意刁難,拖付工錢,造成誤工。

2.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鐵路的好友,有的墜入深澗,不幸犧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讓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被綁架,心愛的女兒不幸身亡。

師:看了這段資料,大家想說什么?

生1:好友不幸犧牲;女婿被綁架,女兒不幸身亡……詹天佑付出了沉痛的代價。

生2:詹天佑不怕條件的惡劣,不怕帝國主義的阻撓、要挾和嘲笑,克服重重困難修筑京張鐵路,他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

【評析】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補充了兩段文字。這兩段文字令人觸目驚心,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文本。學生默默地朗讀,靜靜地思考,感受著詹天佑遇到的重重困難,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對詹天佑這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又增添了許多敬佩之情!

總之,整合教學資源要從教學目標出發,以生為本,因課制宜。只有在閱讀教學中把有效的課外資源適度、適時地引入文本才有

助于學生深化體驗,促進閱讀能力的提升,從而提高閱讀教學效

篇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質疑問難。

2.學會10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施工、阻撓、控制、居庸關、嘲笑、毅然、勘測、勉勵、測繪、泥漿、竣工、蔑視、攀山越嶺、贊嘆不已。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提問:同學們,你最崇拜的人是誰?

2.投影出示詹天佑畫像,提問:你們猜猜他是誰?能講一講他的故事嗎?

3.教師補充介紹詹天佑。

4.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學生讀后找出中心句。

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從北京到張家口這一段鐵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這是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鐵路干線。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學習生字新詞

1.讀準生字的字音,練習用生字組詞。

2.說說書寫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3.辨析形近字:

撓()繞()嬈()控()嘲()

澆()饒()燒()腔()潮()

扛()毅()繪()漿()岔()

抗()意()會()漿()忿()

竣()峻()藐()

俊()駿()渺()

(二)初讀課文,質疑問難

1.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默讀課文,在書上劃批自己的體會或問題。

3.小組交流自學成果,小組長把本組解決不了的問題記錄下來。

4.學生質疑,有些學生之間能解決的就直接解決,有些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的問題,教師進行歸納。

三、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感悟課文內容,體會詹天佑的愛國熱情和創新精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注意收集有關的資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朗讀全文,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2.出示上節課質疑的問題,明確本課的學習任務。

二、學習新知

1.學習第1自然段。

引導學生重點理解本段的第3句話。抓住“第一條”。“完全”等詞語來理解。

2.學習第2、3自然段。

(1)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合適的短語作為這一部分的小標題。

(2)理解句子:“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呢。”

意思是當時的清朝政府修筑不了這條鐵路。再過幾十年也修不了,要修這條鐵路,只有依靠外國人。

(3)教師小結。

1905年,正是清朝末年,那是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政治腐敗,經濟落后,技術力量薄弱。在帝國主義的阻撓、要挾、嘲笑聲中,在全國人民的殷切希望中,詹天佑毅然接受了連外國人都不敢輕易嘗試的任務。多么了不起啊!

(4)指導朗讀。

使學生在讀中對詹天佑承擔修筑京張鐵路的復雜背景和面臨的巨大困難有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

3.學習4——6自然段,體會詹天佑的“杰出”和“愛國”。

(1)讀課文,給每個自然段加個小標題。

(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線路)

(2)自學“勘測線路”,主動探索學法。

①這一段重點表現了詹天佑的什么品質?

②你是抓住什么來體會詹天佑的這種品質的?

通過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問題,可抓關聯詞語,可抓詹天佑的所說、所做、所想,可抓重點語句等。進而體會詹天佑的愛國主義和嚴謹的工作作風。

(3)畫一畫,學習“開鑿隧道”。

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隧道,工程十分艱巨。詹天佑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了不同的開鑿方法,前者采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后者采用中部鑿井法。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可讓學生畫出兩種開鑿方法的草圖,教師不須多講,學生自會明白。

①學生畫草圖。(可讓一個人到臺前畫。)

②學生對照圖進行講解。(演示動畫)

③引導:詹天佑為什么要根據地勢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開鑿方法呢?(節省時間,縮短工期。)如果都使用中部鑿井法好不好?(這是本文的疑點,可讓學生根據課文描述的內容,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使之在爭辨中明理。)

④指導朗讀。

(4)演一演,學習“設計線路”。

①讀課文,思考:設計“人”字形線路,解決了什么問題?

(解決了火車爬上陡坡的問題。)

③演一演。

教師演示“人字形線路”的動畫,幫助學生理解。

③練習朗讀,邊讀邊想象。

④教師小結。

勘測線路,詹天佑做到了精益求精;開鑿隧道,表現了他超人的智慧和才能;“人”字形線路的設計,又體現了他的創新精神。工作中他時刻不忘為國爭光,為人民爭氣,真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5)抓“贊嘆不已”,促想象。

①齊讀這一段。

②討論:京張鐵路提前兩年竣工,為什么說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

(引導學生聯系上文內容“是個笑話”、“還沒出世呢”等內容,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工程師不但能建成京張鐵路,而且提前兩年竣工。)

③引導學生抓住“贊嘆不已”一詞,展開合理想象,說說外賓會怎樣贊嘆詹天佑留下的偉大工程?

三、感情朗讀,深化理解

四、談學習收獲和感想

可以先讓學生組內交流一下文中最令自己感動的地方,然后通過匯報交流,談出自己內心的感受,進一步體會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愛國精神。

五、總結

1.學會創新。

詹天佑的杰出才能主要表現在他的創新精神上,要求學生結合文中的具體事例,談一談詹天佑的創新精神表現在哪些方面。

2.培養收集信息的能力。

課后鼓勵學生收集我國鐵路建設方面的新成就和同學們交流。

六、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抄寫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3.把自己喜歡的部分背下來。

篇3

第一位老師設計的主要問題:“本課寫詹天佑為什么僅寫修筑京張鐵路?”“細讀第4、5、6自然段,三個事例有無相同之處?”教師的教學重點指向讓學生關注課文典型事件中的典型事例,引導學生分析典型細節,感受詹天佑愛國、杰出的人物特點,讓學生在以后的寫作中,能注意選擇典型事例,寫好典型細節。

第二位老師根據學生“學習單”反饋,提煉出三種等級問題,不同等級的問題,讓學生選擇不同的方式解決。難度系數為一星:“為什么那時帝國主義會蔑視中國?”“清政府為什么會選擇詹天佑為總工程師?”教師讓學生根據資料討論,學生在小隊內自行解疑。難度系數為二星:“為什么說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工程師?”“詹天佑怎么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結合課文深入探究,隊長帶領小隊成員結合課文第5、6自然段,認真修改工程施工示意圖。四人小隊作為設計團隊,派發言人闡述觀點。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教師同時讓學生學習課文選擇典型、塑造人物形象的表達方式。難度系數為三星:“工程提前兩年,能保證質量嗎?”教師以形象的“火車”交流單,學生合作交流,尋找詹天佑的典型語言、動作,分團隊闡述觀點。

對比兩課的問題推進教與學,第一位老師的問題就是自己的教學思路,教師提問后學生忙于在課文中找答案。這類問題為“找結論的問題”。第二位老師提的問題來源于學生,教師根據不同等級的問題,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課堂教學把找結論的問題變為找理由的問題、找過程的問題、找方法的問題、找方案的問題,由此引導學生展開思維過程。

顯然,第二位老師的做法更勝一籌。當問題來源于學生時,對學生林林總總的問題,老師需篩選提煉、合理歸并。我們既可以如第二位老師那樣,從難度不同上進行等級歸類,也可以根據文本的不同特c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歸并方法。例如《金子》一課的教學中,有位老師就針對學生許許多多的問題:“彼得為什么最后說他找到了金子?”“為什么彼得說自己找到的是真金?”“彼得怎么找到金子的?”“彼得找到的真金到底是什么?”……歸并提煉為解決一道數學題:“()+()+()……=成功”。學生細讀課文,思考推敲,合作討論,得出彼得獲得成功、實現夢想的原因,許多問題也都迎刃而解。學生通過對問題言之有理的討論交流,回歸文本的深入理解與自己個性化的領悟。

篇4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有效性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更是一門藝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從教師的素養上優化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習著、感動著、快樂著、收獲著;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放飛思想、張揚個性、形成能力;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如何構建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呢?下面就結合自己多年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

在愉快環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賴這樣的氛圍下學習,更有利于知識的生成。因此,我們小學老師要運用語言、課件、音樂等各種手段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以一種自由、放松的心態投入學習中。然后再通過一系列的問題,把學生逐步引入課文深處,讓他們不知不覺中進入深層次的學習之中。讓他們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探索知識,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問題中來,為實現高效課堂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對一個老師來說,不但要有又專又博的知識,還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語言素養。教學語言不同于普通語言、它是在邏輯語言、科學語言的基礎上提煉升華而形成的,是構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的基礎,是構建語文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之一。

我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為了弄清詹天佑是在什么情況下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我鼓勵學生在查找資料的基礎上,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2、3自然段:可以默讀,可以大聲讀,可以和小組同學一起讀,讀到讓自己感動的地方還可以站起來讀……學生讀書的興趣一下子提高了,學生在讀書的基礎上很快弄清了清詹天佑是在什么情況下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并且領悟到了詹天佑的愛國情懷。在交流匯報時,我又提問:誰想來說說?教師里舉起了幾十只小手,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課堂如此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學生又怎能不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中呢?

三、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詹姆士曾用實驗證明,通過激發興趣,人的積極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有人推出了這樣一個描繪性公式:學生的學習成績=能力×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于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并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重視課堂中的情境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你對于學生的關注,必然會有積極的回報。就我剛剛接手的這個班孩子而言,學生素質一般,每次考試成績都在全鄉末位。通過多方調查了解和我上課的留心觀察,發現學生的語文基礎極差,學習習慣也不好,大部分學生對語文不感興趣。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我決定走進學生集體。課下,我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晚上注意經常詢問寄宿學生冷暖,經常用贊美和鼓勵的語言激發學生熱情,避免說傷害孩子們的語言。課堂上,自己又總是首先進入角色,將無聲的文字,通過豐富、激情,繪聲繪色的語言和朗讀,在學生面前展示出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面,再現那動人的故事和場境,以此吸引學生,啟發學生的想象,擴大學生的思維空間,引起他們感情上的共鳴,使他們獲得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睹其事的感受。

五、精心設計課堂提問

用提問來指導學生學習課文,這是語文教學比較流行的一種方法。課堂上問與不問,問什么,怎樣問,是關系到教學成敗的大事。提問的時機、提問的方式選擇得當,能啟發思維、發展智力、活躍課堂氣氛;選擇不當則可能弄巧成拙,破壞課堂氣氛。如何設計提問正如紅花還需綠葉襯一樣,選準時機,巧設疑難。在教學《詹天佑》一課后,當我在問學生:如今,當你乘火車經過青龍橋附近,看到詹天佑的塑像是,你最想說點什么?有的說:詹天佑,你是京張鐵路的主持者,在當時帝國主義者的百般阻撓下,能提前量兩年竣工,你真了不起!有的說:詹天佑,你是中國人的驕傲,你是民族的驕傲,我敬佩你!還有的說:詹天佑,你那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感染了我,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將來長大后為祖國做貢獻!言語中,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思維與思維產生了真實的碰撞,從而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

六、注重朗讀訓練

篇5

第一、質疑,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疑”能引發學生產生“欲解疑”的渴望,“欲解疑”能激發學生“思考”,“思考”顯現出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在語文學科中,教師要給學生創設質疑的情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我在語文學科中,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個質疑本,把預習中、課外閱讀中、作業中、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或產生的疑問隨時記錄下了。準備在“課前三分鐘質疑”發言,或找“解疑大師”(學習小組帶頭人)解疑,或寫在備用黑板上,尋求別人的幫助。要求學生帶著疑問聽課,或把學生的疑問歸納分類提供給全班學生,引導學生討論,有針對性地點撥,或疑而不解,讓學生課后找資料解疑。課后,還可以讓學生在“質疑本”上寫“聽課后記”,鼓勵他們提出新問題,與老師、同學切磋,使學生的學習興趣繼續延伸。長此以往,學生會逐步養成質疑發問的習慣,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第二、語文課上如何引導學生設疑。

教會學生抓住課題的題眼或關鍵詞設疑。如學習《難忘的啟蒙》一課,抓住題眼“啟蒙”一詞設疑:什么是啟蒙?老師給了“我”什么樣的啟蒙?抓住關鍵詞“難忘”可設疑:“啟蒙”為什么讓“我”難忘?如果學生能提出這樣三個問題,并且通過閱讀課文能自主解疑,學生也就掌握了這篇課文的內容和思想。 教會學生抓住課文中重點詞、句設疑。如學習《詹天佑》一課,可抓住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設疑:為什么說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工程師?為什么說詹天佑是愛國工程師?學生帶者這兩問去閱讀課文,尋求解疑,他們將獲得豐富的知識。學生的質疑發問若是比較膚淺難以觸到重點,教師可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什么地方需要設疑呢?重點和難點之處需要設疑,特別要巧在生于“無疑”處。其實,教會學生有疑就設,有疑必設是最好的方法,讓學生養成這一習慣非常重要。

第三、語文課上要及時解疑,激發學生求知欲。

語文課上,學生發疑要及時點撥,及時引導學生解疑。人的靈感往往是一閃即逝,學生質疑想得其解也常有一剎那的表現。教師應抓住時機適時點撥,使學生獲得新知時嘗到創造的甜頭,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第四、語文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設疑有坡度,激發學生奮力攀登。

有時課堂上有問有答,熱熱鬧鬧,似乎很活。這或許是一種表象,學生求知的“失衡”心理并未形成。久之,學生的心理就會因得不到新的滿足而疲勞。我們發現,學生對已知的東西興趣不能持久,對想知而未知或一知半解的東西興趣濃厚,迫切希望去理解它。語文教學設計的問題要善于在學生心理上制造不平衡,強化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但問題也不是越難越好,不符合實際的陡坡會讓學生望而卻步,失去信心。我們給學生的坡度既不是不費吹灰之力,又不是難于上青天。這樣,學生有“坡”可爬,要花力氣,經過奮力又能到達頂峰,自然樂在其中了。

篇6

一、明確目的——緣何而讀?

在課堂上我們經常可以發現:有的課,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去讀,也有很多學生參與了讀,但讀得沒有層次,把讀從語言文字訓練中分離了出來,教師把朗讀作為一個教學任務來完成,只是為了讀而讀.這種盲目的、形式化的朗讀自然就會是低效的。新課標明確指出:要讓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體現了對朗讀的一個循序漸進的要求。那么,我們在設計每個環節的朗讀時也應考慮讀的要求,為何而讀啊?例如:初讀課文時我們可以只要求把字音讀準確,把句子讀通順;二讀課文,可以要求把握主要內容,尋找關鍵詞句;細讀課文時,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味蘊涵在重點字、詞、句、段中的深刻含義,從而理解課文,感悟情感。特別是當學生讀得并不理想時,作為教師千萬別自亂了陣腳,應從容地或范讀指導,或點撥牽引,以促進學生更高層次的讀。我想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讀變得形式化,“走過場”,真正發揮讀的作用,做到“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朗讀訓練——要不要技巧指導?

在課堂中,我們常會看到有的老師會為了一句話的朗讀而耗費很長時間,老師會請好多同學輪流朗讀這句話。“你讀得不夠味,誰再來試試?”老師期待著某個學生能有所突破,但往往還是不盡人意。于是老師又會通過朗讀示范,讓學生在一遍又一遍地模仿中習得“輕重、緩急、頓連”等技巧,以此來支撐整個朗讀過程。我想說,要讓學生讀得高效,讀出韻味,一定的朗讀方法和技巧的指導是必要的,但我們也必須明白:朗讀絕不是技巧上的機械模仿,而應是學生內在情感的自然流露。所謂的“情動于心中而形于外”,倘若學生還沒有被文本喚起內心的情感波動,又怎能讀動文本,讀出情感呢?

記得聽過《詹天佑》一課,教師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詹天佑心理活動的那句話就處理得很好:

(“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

師:詹天佑會遇到哪些困難呢?從文中找出有關詞語。

生:高山深澗、懸崖峭壁、狂風怒吼、黃沙滿天、山高坡陡、隧道滲水……

師:閉上眼睛,想象當時的困難,你仿佛看到什么?你能理解詹天佑當時的心情嗎?

生:(閉眼想象,然后在老師的引導下深情朗讀。)

師:(不滿足,繼續引導):塞外常常是狂風怒吼、黃沙滿天,一不小心就有墜入深谷的危險,面對困難,詹天佑退縮了嗎?害怕了嗎?(沒有)遇到困難:……

生:(順勢激情閱讀)

師:你知道詹天佑還遇到哪些困難嗎?(師生共同補充介紹課外搜集到的相關資料,師動情講述)聽了上述的資料,你對他當時的困難一定有更深入的了解,你想說什么?(生略)

師:將你的感受帶進來,讀:遇到困難……

(生讀得激動而崇敬)

在這個片段里,不需要告訴學生:哪個字要重讀,哪個地方讀得深情一點,注意要體現出他的愛國情懷,學生在理解、想象、品味的過程中自然地掌握,并用讀表現了出來,也打動了我們。這才是朗讀所追求的境界。所以,朗讀指導絕不能孤立地進行,一味地講究技巧的訓練,更主要是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所謂“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只有情動于中方能聲情并茂。

關于這方面,明代朱熹也曾說:讀書需“眼到、口到、心到”。這三到之中,“心到”猶為重要。也就是理解得深,才能讀得好。——先“意會”,然后才能言傳。怎樣才能意會呢?必須進入文本,揣摩詞句,才能體會出情味,產生出語感;才能在學生心中產生鮮明的人、物的景象,引起內心的感受與情感的共鳴。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在這個方面下功夫,如果跨不過這樣一個關鍵點,孩子的情感之路就多了一個“坎”,他如何能讀出感情,讀出韻味來呢?他即使讀得聲音再響,嗓門兒再粗,也是白搭!

三、評價促讀——如何落實?

1、評價要有效。現在聽到許多老師和學生對于朗讀的評價都是泛泛而談,聽到最多的評價語是:“真棒”“讀得好”“沒感情”......這種評價會促使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以后讀書一個腔調,不會根據不同的情感而變化,讀得不太好的學生始終不會有進步。因為他們從評價中不能得到自己有哪些優點或不足的信息,也就是說這種評價不具體。所以老師要做的是改革你的評價語言,具體的評價孩子哪一句讀得好,為什么?或者哪一句還要再快點,聲音再響亮點就更好了,并幫他們分析原因,多用諸如此類的指導性評價語。孩子們最善于模仿,老師具體的語言,就是對孩子最好的示范。此外,老師還須在學生評價不具體時加以引導。如學生在評價同學讀得好時,老師可以追問“好在哪里?”“你認為哪個詞或哪個句子讀得最好?”“怎么這樣認為呢?”同學讀得還不太令人滿意時,老師可以引導其他同學進行激勵性,委婉的評價“你能給他提提建議嗎?”“你能幫助她嗎?”“他肯定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你發現了嗎?”“相信他以后一定會注意的!”......這樣既讓朗讀的同學明白了自己的優勢或不足,以后加以發揚或注意,又讓全班同學體會了朗讀的方法,實際上也是對評價的同學一種口語交際的訓練,讓她養成把話說完整,有邏輯性,有說服力的習慣,一舉三得,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篇7

【關鍵詞】課堂全程式評價;立體式評價;協作式評價;發展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章標識碼】B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01-0056-02

學生素質綜合評價是學校素質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以學生的發展狀態與水平為評價對象的教育評價活動,是對學生素質的各個方面,各個過程進行多渠道認證的教育評價活動。其綜合性體現在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包括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等諸多方面),評價內容的全程性(包括目標的確立、過程中的努力與最后的評定),還有評價渠道的多樣化(包括了同學、教師、家長、學校等多方面評價的結果)。

一、課堂全程式評價

建立課堂教學的“全程式”評價。 所謂“全程式”評價,即是把教學評價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對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興趣表現、構想創意、課堂作業作全面評價。

課堂教學是最主要的學校教學方式,針對評價的多維性和多級性要求,建立“全程式”評價,可將整一堂課劃分三個階段,多次對學生的表現評價反饋。

初始階段:(興趣評價)拿美術課來說,教學內容新、美、趣,描繪手段十分廣泛,大部分客觀事物都可以成為表現的對象,具有比其他造型藝術更廣闊的表現題材領域。在美術課的初始階段,高度地評價學生的參與興趣和參與熱情,有助于學生將主動參與意識貫穿教學始終。如教學《三原色》一課中,學生對兩種顏色調和產生第三種顏色的情景很感興趣,很想動手調一調。教師就應該對學生的這一學習熱情報以肯定,表揚并保護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動手嘗試。這么一來,學生主體性體驗越來越強烈,主體意識越得以增強,從而使其向教學內容的深入方向發展,反過來又進一步提高學生參與整個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自覺性。

深入階段:(創意評價)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濃厚的興趣、好奇心已轉化為創造性思維。學生是活生生的,他們的想象豐富而有童趣--想象整個世界都是童話的:太陽會笑,植物會哭,貓和老鼠是好朋友……設計課中,學生的想象更能得以發揮。如:《設計一雙新鞋子》有的學生說要設計可以照明的夜光鞋,有的要設計裝上輪子的溜冰鞋,還有音樂鞋、療傷鞋、美容鞋、鞋形房、鞋形車等等,種類繁多,五彩斑瀾。這些富于幻想的創造思維,教師就應十分尊重,而必須充分肯定其具有合理、創新因素的部分,哪怕那一部分是極其細微的,也必須充分肯定,甚至有時可以“過分”肯定。

終結階段:(結果評價)一堂課的終結階段這里主要是作業評價階段。教師一定要把握好審美尺度,從作品中去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把它作為衡量好差的一個重要標準,那么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落實,創造意識才能得以增強。為探索美術作業的有效評價途徑,我們把評價職責落實在師生雙方。

二、立體式評價

“立體”評價指: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既要重視“知識和能力”的評價,又要關注“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評價觀”的綜合評價;將目標定位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立體性發展,發揮評價與考評的激勵性與發展;標準體現人才的多元化趨勢。

(一)終結性的評價與日常評價相結合。

對學生的評價不僅僅限于期中、期末的終結性評價,同時要注重日常評定。把學生所學的課程列成一張表格,對每個學生的課堂表現記錄下來,并定期總結與評定。學期末評價與日常評定相結合,這樣的評價具有了激勵的性質,使評價日常化、通俗化,在動態評價中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成長。

(二)課內評價與課外評價相結合。

在平日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在課上的表現隨手記錄,課下學生建立個人文件夾,利用課余時間主動走進社會搜集英語小知識,同時獲取一定的英語信息。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培養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

(三)單一的老師評價與家長、伙伴評價相結合。

在學生的個人文件夾里除了知識欄以外,還有若干其它專欄:老師的話、家長的話、小伙伴的話等。讓學生在掌握課外知識的同時,也讓學生受到各方面的評價并能客觀的評價。

三、協作式評價

協作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在共同活動中發生互相合作和聯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會群體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在傳統的教學中,師生間、生生間處于一種不平等的狀態,教師就是知識寶庫,是活的參考書,教師的話不可更改,同時在差等生的眼中,優等生高高在上,不容易接近,這樣的狀態給正常交往帶來一定的困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課堂上多做自我表現,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愛說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在課堂上讓學生大膽地各抒己見,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還能在說中展現自我,互相影響。當今的學生見識廣、能力強,反應快,每上一節新課,接觸到一個新的語文知識,總會問個不停,爭個不止。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就應該為學生的協作提供良好的環境。例如教學《詹天佑》一文時,我熱情得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根據學生的提問我總結出統領全篇的問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談談你的理由”,這個問題靠一個人的思考不會太全面,只有小組共同協商,在互補互助中才能完成任務。課堂上我運用討論式教學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參與討論,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使學生有了心里安全感。討論結束后全班進行交流,有的學生回答“詹天佑不怕困難,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務”,有的還說:“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馬虎。‘大概’‘差不多’不應出自工程人員之口。”有的學生說:“從開鑿隧道上能看出詹天佑是一個杰出的愛國的工程師。”有的學生說:“老師我認為他們的不全面,我給與補充,從設計“人”字形線路上更能體現詹天佑是一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有的學生說:“從外國人譏笑的話中也能體現”,這時有人站起來反駁,看到這種情景,我非常激動,對他們的行為進行了表揚,表揚了他們敢于有不同的見解,我根據意見的分歧,把學生分成正方、反方進行辯論,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極高,最后學生們意見統一了“詹天佑頂著重重壓力接受任務,這是從側面體現詹天佑的愛國”。有的學生甚至還提出自己結組進行演示“人”字形線路,四個小伙伴組成火車,演示火車過青龍橋的過程……同學們通過協作互相補充思想,在此期間既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能聽取別人有價值的觀點。在與他人的協作中,往往會產生新的觀點,同時也能感受民主和諧的愉快。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進行民主評價,組織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老師在學生自評、互評過程中給與適當的點撥啟迪,并以真誠的語言、親切的語調、溫和的表情、寬容的態度來調控評價過程,使學生養成評價自我與他人的習慣。通過評價給學生以成功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主動參與的自信。

創建學生在學習環境中的協作模式。代表小組成員間一種積極的相互依賴關系,每個成員都認識到自己與小組及小組內其他成員之間是同舟共濟、榮辱與共的關系,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要承擔一定的任務,小組的成功取決于所有組織個人的學習。學習與他人一起合作也是當今教育中的重大問題之一,為了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我注意給學生創建學習環境中的協作模式,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如《向往奧運》一文學完后,為了迎接2008年奧運,激發學生的奧運熱情,我要求學生自愿結組,設計自己的活動方式,(可查閱資料,也可在電腦上設計圖片,設計中隊活動……),但是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學習任務。最后讓學生對自己這個小團體的學習效果先作出正確評價,然后再評價其他小組設計的活動方式,學生們有的說:“你們真棒”,有的說:“你設計得真有見解”。這種設計無形中讓學生體會到協作的優越性,也能提高小組的活動效率,還促進了每個組員的全面發展。另外還讓學生去搞社會調查,收集課外資料等等,這些任務不僅需要學生們的同心協力,而且需要獨立地運用社會交往技能去爭取成功。

四、發展性評價

發展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培養獨特創意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并以“發展”為目標,在培養學生敢于創造的教學中,我們將發展創造性思維放在首位,讓孩子的個性得到充分的釋放和科學的引導,對他們天生具有的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給予充分重視并盡量予以滿足,側重培養學生熱愛創造的良好品行和勇于創造的精神。發展性評價從單一的標準化測驗形式轉到多種評價形式的結合使用,從對測驗的關注轉到對學習的關注,不但要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更要發現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特長,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以“沒有不變的學生,只有發展中的學生”為指導思想,在《廣州市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第二冊畫圖教學中,本人對學生的發展性評價方法進行了如下探索和實踐。

發展性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達到目標而不是檢查和評比。發展性評價將著眼點放在學生的未來,進行發展性評價了解學生現在的狀態,不是為了給學生下結論,而是用于分析學生存在的優勢和不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學生自評方法雖然誤差大,但已達到學生歸納復習、自我分析,教師反思教學的目的。

科學的課堂教學評價,應針對課堂教學活動的許多因素及發展變化選擇適當的評價方式,并進行合理、公平客觀的評價。通過評價培養學生參與評價的意識,提供學生自評、互評和學生評價教師的氛圍和條件,并依據從學生處得到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課堂教學過程,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篇8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逐漸走進數字時代,“微信”“微視頻”“微傳播”“微文化”“微時代”悄然到來。在這社會變革中,傳統教學也逐漸被打破,學生的學、老師的教已不再局限于傳統課堂的時間,“微課程”“微課”逐漸進入學生學習的語、數、英課堂,并成為了這些科目在線網絡學習的新寵。那么,微課對語文學科教學到底有哪些幫助呢?

一、激發學生參與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過程中,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他們才會表現出迫切的求知欲,主動去參與、去探究要學的內容。小學生對直觀形象、色彩鮮明的事物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將課本中的抽象知識變為直觀形象的內容,激發他們參與課堂的興趣。

如引導學生理解詹天佑根據不同地形設計的兩種鑿井法和“人字形”線路,是教學《詹天佑》這篇課文必須突破的難點。教師只有將難點解決了,學生才能認識到詹天佑杰出的才能,也才能從實質上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在教學中我從課文內容的實際出發,把兩種鑿井法及“人”字形線路用flas制作成微課進行展示:先出現整個地形圖像,再用生動的動畫展示怎樣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如何開鑿豎井,哪六個工作面同時施工,當火車來到青龍橋附近,火車如何在下山時前拉后推,上山時后拉前推,駛向遠方……這樣直觀有趣、形象生動的微課展示,學生們很快就認識了兩種鑿井法及“人字形”線路,并體會到這樣設計的巧妙,感受到了詹天佑勇于創新的精神。整節課,學生在鮮明的色彩、直觀的形象、立體的動畫中學習,聲像并茂、新穎有趣的情境使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教學氣氛中興趣盎然地參與到了語文學習中,枯燥的學習過程成了享受學習樂趣的過程,從而把課本知識變得直觀生動、易于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提高W生自學能力

新課程改革提倡課堂以學生為主,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學會自主思考和學習。在語文科教學中,教師用微課將預習與課堂緊密結合,根據學生自身水平制作網絡微課,讓學生在線進行課前自主預習,提高學生自學能力,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如在教學古詩《夏日絕句》前,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的意境,我把作者李清照和詩中所提到的項羽,以及南宋當時的背景資料收集整理后做成微課,讓學生預習時去觀看,了解與本詩有關的背景內容,從而讓學生在課上能更好地理解詩人借古諷今的愛國情懷。

三、豐富學生課外知識

我們知道語文教材中所學的內容是有限的,語文課堂要注重課堂外的延伸,及時給學生補充與所學內容相關的課外知識,開闊學生的眼界。教師在課中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等渠道,利用微視頻,以優美的畫面、舒緩的音樂加以動聽的講解,抓住學生的眼球,讓學生興致勃勃地接受新鮮知識。如在教學《明天更輝煌》這一課時,由于課文是一首現代詩,內容言簡意賅,學完課文后,學生對香港的過去和現在都仍了解不深,于是我播放了“香港的過去”“”“香港的現在”三個微視頻,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香港當年所受的屈辱及今日的繁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長課外知識,同時也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

四、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篇9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 美讀 感悟 品味 體驗

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美讀,可以達到聲情并茂、意味悠遠的效果;可以讓人領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亦可以讓人體會“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正如古人所說:“讀之而喜,拍案叫絕,起舞旋走;讀之而悲,涔涔淚落,脈脈欲述;斯時不知古人為我,我為古人,但覺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日后動筆輒合,在已亦不知何來。”

一、范讀,激美感

教育家葉圣陶說:“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務必盡情地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當時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好的范讀,能引起學生的想象,與課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喚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激發學生的欲望,在很好的范讀中,喚醒學生朗讀的欲望。如我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兒》時,是這樣設計的:沒有支離破碎的講解,沒有強塞硬給的技巧,只是通過配樂朗讀,把學生帶進那個悲慘的童話世界里去,學生跟著主人公的情緒游走在她的痛苦和幸福中,感受著她的不幸遭遇和美好幻想。朗讀自然深沉,音韻優美,節奏和諧,學生從我的范讀中得到的寶貴的教益溢于言表,在他們的情感受到了一次次的滌蕩和沖擊時,讀的欲望、讀的沖動就像決堤的洪水是擋也擋不住,他們情不自禁地模仿我進入角色。再如教學《望大陸》一文時,我把范讀作為開篇曲。剛一上課,我就帶著于右任老先生深深地思念大陸而又回不到大陸的那種痛徹骨髓的深情動情范讀,學生深受感染。

二、研讀,感悟美

作者寫文章是“情動詞發”,我們讀文章則是“披文入情”。想指導學生美讀,每教一課之前,教師要反復認真地研讀教材,朗讀課文,設身處地地領悟其內容美、語言美、情感美,直至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感覺方可。須知,只有打動我們自己的文章,我們才能去打動學生。

課文《詹天佑》描寫的事件發生的年代久遠,我們這一代人也只能從父輩的口中和通過閱讀小說對當時的背景略曉一二,更別說我們的學生,他們可能連聽都沒聽說過。為了縮短歷史認識距離,教師必先多方尋找資料,了解詹天佑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我們要反復研讀課文,直至找到這種發之于心的感覺為止。只有這樣,教學中,學生才能在我們的真情引導和傾情指導下,理解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詹天佑的精神。如,讀課文第二段部分有關帝國主義者對修筑京張鐵路阻撓、要挾、嘲笑的語句時,學生就能讀出對帝國主義者的憤慨;讀“帝國主義者完全想錯了,中國那時候已經有了自己的工程師,詹天佑就是其中一位”,“消息一傳出來,全國轟動,大家說這一回咱們可爭了一口氣”時,學生自然就讀出了揚眉吐氣的興奮之情,并把對詹天佑的敬仰和殷切期望之情表達出來。

三、析讀,品味美

教材中課文的語言大多是正確、鮮明、生動的,在進行朗讀練習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捉住一些關鍵性語句,把握個別用詞特別形象的地方進行練習,讓學生既知曉文章遣詞造句的正確、形象,又能在朗讀中據以傳情達意。例如《永遠的歌聲》一課,“我馬上想起大人搞接待東山不能去,那里有狼,可還是立即使勁地點了點頭。”這句中的“立即”、“使勁”表明“我”對老師的熱愛之深,為了盡快治好老師的咳嗽,即使山里有狼也要去給老師挖草藥;“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摸呀,捉呀,追呀,堵呀,一條條小魚被甩上了岸,二蘭和石花就用柳條把它們一條一條地穿起來。”句中的幾個表示動作的詞,充分表達出這群孩子對老師的愛戴。學生一旦抓住了這些重點詞練習朗讀,整個句子便讀得有聲有色。

四、賞讀,體驗美

賞讀課文是創造性地再現課文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對一些優美的句、段,要讓學生反復賞讀、美讀,在讀中感受課文的情感,加深學生的內心體驗,升華學生對課文情感的感悟。如《校園交響詩》文質兼美,行文活潑流暢,語言頗具層次美、節奏美、形象美。“望著噴泉,聽著嘩嘩的水聲,似乎歡樂的歌伴著婀娜的舞。這里,可有老爺爺的汗水?可有他勞動后的欣慰?”“這里、可有、汗水、欣慰”讀得稍重且慢,“嘩嘩的、歡樂的、婀娜的”要讀得輕快而短促,讀出明快清脆,“汗水?欣慰?”要讀得漸慢并且聲音上揚,體現反問句的表達效果。這樣讀,“大珠小珠落玉盤”,叮當有聲,錯落有致,讀出了語言的韻味,讀出了語言的音樂美。同時,學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就能舉一反三,極大地提高朗讀教學質量。

五、變讀,展現美

在教學中,教師應變換朗讀的訓練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如:通過個別學生朗讀,讓朗讀水平高的同學盡情地施展他們的才華,讓朗讀水平低的同學及時得到老師、同學的指點、幫助;通過分角色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熱情,在朗讀中體驗人物豐富的心理活動;通過配樂朗讀,用音樂渲染一種朗讀的情境,感染學生,使學生保持濃厚的朗讀興趣,產生心曠神怡的感覺,使他們在優美的音樂中盡情地朗讀,走進課文描寫的情境,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等等。

根據朗讀方式,還可采用:(1)伴讀:教師伴著兒童讀,或由優等生伴讀;(2)輪讀:依座位次序輪讀;(3)接讀:指名朗讀,讀到中途,另指名接著朗讀下去,可提高兒童的注意力;(4)抽簽讀:以抽簽方式,決定誰來朗讀;(5)點名讀:兒童朗讀完畢,由他點名一位接讀;(6)對話讀:戲劇體裁文章,用對話來朗讀;(7)男女對讀:一男一女交替的朗讀;(8)高低讀:甲生用高音朗讀,乙生用低音朗讀;(9)表演讀:一邊朗讀,一邊表演動作。

美讀,教師要能敏銳地感知語文內涵,引領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情感,這樣,小學語文課堂才能呈現“讀你千遍也不厭倦”的生動場景,讓文本多樣的精神養料被學生有效吸收,才能真正讓語文課堂為學生生命成長奠基,真正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語文教學參考.

篇10

一、培養小學生自學能力的意義

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由知識所引領的,當代的小學生是未來時代的主人。未來社會不但要求人們熟悉并掌握各種信息,還要求學會運用知識處理所獲得的信息。因而,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成為重中之重,只有掌握了自學能力才能學會獨自處理信息,才能為社會作出貢獻。

二、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1.重視教師能力

由于現今社會推崇名師工程建設,導致現在學校都比較重視教師教學能力的考核,紛紛都推出聽課制、周課評選活動、爭相開展示范,公開教學活動,正因如此,公開課越來越趨向于作秀。同時,各地教育部門都頒布減負指令,而取消了必要的期末考試、學科檢測。最終導致學校對小學階段的語文成果無法統計,對學生的語文素養、語言能力、語言水平都無法定量統計。

2.重視課堂效益

現在的許多教師都不能明確每學期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單一地按照教材的編排,偏重于課堂教學的局部設計,卻忽視了學期內課程的整體安排。因此出現了教學難度增大,教學內容超前,教學量擴張等等的現象。缺乏系統知識構建,從而模糊了小學與初中的教學梯度。

3.重視考試內容

現在的學校既為了應付學生升學考試,也為急功近利。知識都是靠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三、培養小學生自學能力的措施

1.激發學習動機

動機是一種驅動力,學生一旦有了學習動機,就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投入到學習中,開展各種自學活動。因此,激發學生的自學動機是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往往都是靠教師拖著跑。為了改變這種現象,在引導學生自學時,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完成指定的學習內容后,讓其自主選擇新的內容進行學習。對于那些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要為其規定基礎知識的學習。然后對完成任務的學生給予肯定,予以贊揚。例如,語文課上,老師分別給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相對差的學生都布置了任務,在他們都完成任務后,成績好的學生又自己預習了下堂課的內容,而成績較差的學生完成任務后就休息了。最后,老師給學生自由交流時間,展示各自的學習成果,解答完學生的疑難問題后,老師分別對完成任務的學生給予了表揚。自此之后學生不用老師布置任務也都能做到自主學習。實踐證明,在教室的積極鼓勵下,學生自學過程中,無論是優等生和學困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學習。

2.指導自學方法

事實證明,學生的學習能力差,主要是學習方法不當所導致的。因此,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是學好知識的關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責任在于引導學生自學并且教會其掌握正確的自學方法。其中包括傾聽、交流、閱讀和表達。重點在于學會閱讀和作文。

良好的自學習慣是學好知識的關鍵。葉圣陶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由此可見,養成好習慣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好態度,還是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為一種習慣,只有習慣了,才能受用。學習語文知識也是如此,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思維能力是學者學習的核心,沒有好的思維,就不能把所學知識化為己用,就不能把知識化為自己的技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關鍵在于教師引導,教師提出問題,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使其產生自己的思維,多想、多看、多練。這樣就能使其掌握自主思維

能力。

3.創設自主氛圍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制定。教師要關注其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滿足其好奇心與求知欲,從而激發其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倡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自學中自覺成立小組,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在課堂上,教師應平等地對待學生,走下講臺,深入到學生中間,每天用飽滿的熱情面對每一個學生,傳遞給學生良好的情緒,讓學生感到輕松、快樂,使其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在其自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到對每一位學生都非常關心,使每一名學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老師所重視的,從而才能自覺地投入學習中。比如,在學習《詹天佑》這課時,教師不要給學生設定資料查找范圍,而是讓學生自己尋找資料,可以給學生討論時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探討需要準備的各類材料,分頭尋找,有的小組成員尋找詹天佑的個人履歷和個人生平,還有的小組成員尋找詹天佑的設計項目,學生在不亦樂乎的忙碌中對學習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并且自主學習氛圍的創設讓學生可以自由安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