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27 02:07: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民風民俗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溫州迎燈三月三,??村抬豬十五六”農歷二月十六是??村一年一度的搶“排殿豬”的日子,天似乎作美,一掃了前幾天的陰霾,突然變得晴空萬里,湛藍的天空飄著幾朵潔白的云兒,似乎也想要來當個拉拉隊呢!

今天中午11點15分左右,學校寬闊的大操場,去變得分外熱鬧起來。從四面八方前來觀看搶殿豬的大人和外地專程趕來的游客,記者,攝影愛好者們陸陸續續集中在這兒。同學們一吃完飯就直奔操場上,就連好學生也不會例外,哪里還顧得上什么作業,早就拋在腦后了,一心只想觀看著精彩無比的比賽呢!大大小小的觀眾們擠滿在操場上,大家摩肩接踵,熱鬧非凡,真是特別給力啊!論最吸引人的,莫過于那幾頭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殿豬”了,恐怕大姑娘出嫁時,也沒法與之’媲美”啊。比賽還未開始呢,幾個低年級的小朋友,便圍著這幾只漂亮的大花豬繞來繞去,心里肯定在想:打扮這么漂亮的豬兒,肯定是上輩子做豬時修來的福分吧!11點半,比賽正式開始,排殿豬的人各就各位,主家舉著一對紅蠟燭,在隊伍的前面引路。這次的活動,共有18組參與,其中有15個村民小組和3個老人組(人老心不老哦?。┍荣惙譃槊咳M一次,進過層層選拔,才會選出最后獲勝的一組。一聲槍響之后,人聲鼎沸,人群攢動,有的觀眾為自己中意的小組吶喊加油;有的觀眾去耐不住性子,就跟在旁邊或者身后一起跑,為的是能更快的獲得更多的小細節,一睹為快,看的更清楚一寫。只見每組四位力大如牛的參賽選手,齊心協力地扛著“有福氣”的小豬,向前沖去每個人都想跑的最快,但不可亂了腳步,之間某組的隊員或許是一時心急,亂了步伐,一個不小心,摔在了塑膠跑道上,但更可悲的是,肩上那“重如泰山”的殿豬已是壓在了他的身上。那叫一個‘慘不忍睹“,有些膽小的同學不忍心看,便捂上了雙眼;有的大人則發出善意的微笑,鼓勵他們趕緊站起來,繼續比賽。摔倒得人很快調整了一下,又站了起來,重整旗鼓,抱著’比賽第一,重在參與”的心態,又沖刺向了終點……最后的結果,我并沒有在意,只是默默覺得,這不一樣的民風民俗,帶個大家的并不只是傳統文化的繼承,還有那一份難得的快樂。

六年級:鄭炎炎

篇2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后。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后才算心誠。

我的故鄉浙江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過年時都有一樣的風俗。如: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

除了這些以外,我的家鄉還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舉其中一個來說吧。

篇3

涼茶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為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認為身體健康沒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之一,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藥物組成,適用于四時感冒、頭痛發熱等積滯之癥。其中王老吉的藥性最為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對平和一些。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藥物組成,適用于小兒感冒發熱、煩躁咬牙等癥。適用于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濕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者。但是,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個字“苦”!我喝涼茶的時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進去好

幾片陳皮去苦。

廣東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為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莊頭村一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莊頭的種花女。金桔象征“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后,精心培植,通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篇4

廣告一定要結合一個國家的習俗、民情和習慣,更要照顧到民族情緒。我們前幾年耳熟能詳的一則廣告:“孔府家酒,叫人想家?!边@則廣告之所以成功,自然和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習俗與民族心理有著重要的聯系。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孔子似乎就代表了我們的正宗,我們的正根,因此喝了孔府家酒,就很自然地能想到家,而這個家也是泛指意義上的家,可以是一個國家,也可以是一個家庭,是指可以給我們心靈慰藉的地方。這樣一則有人情味、有民俗感的廣告,怎么會不受消費者歡迎呢?還有立邦漆的廣告:一根柱子沒有用他們的油漆,所以上面盤騰纏繞著一條巨龍,而另外一根柱子上用了他們的油漆,因此這條龍滑了下來,望著柱子而無可奈何。從廣告本身的三個因素考慮,這個創意沒有問題。但是,廣告設計和者顯然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廣告與文化的聯系。用龍做文章本沒有什么不可,但是在中國人的潛意識中,傳統的龍鳳、石獅,長城、故宮都有其厚重的符號象征意義。上下數千年,龍已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征、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文化的象征。對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蘊、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承外,還被遠居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這些文化禁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廣告一旦忽略了與文化的聯系,就會使受眾感到不舒服甚至產生厭惡。因此這則廣告的創意是失敗的。

我們都知道,廣告是對生活的一種戲劇化“講述”,它通過一些符號的組合,啟發受眾進行聯想,從而達到推銷商品的目的。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吃象征著團圓的月餅是該節日的一個習俗。為月餅打廣告自然離不開闔家團圓的感情訴求。諸如此類的還有端午節的粽子、元宵節的湯圓等,這些傳統的民俗習慣傳承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有關這些傳統美食的產品自然少不了在經濟社會中謀求地位,這一切又為廣告打下了生活的烙印。做廣告不可能不考慮這些,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民俗的、傳統的、本我的東西還是最容易被人們所接受的,也最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我國人口眾多,歷史悠久,不同的地區有著不一樣的習俗,因此在各地都有著屬于自己特有的風俗習慣,少數民族更是如此??梢哉f民俗文化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深厚傳統,而民俗文化學在中國則是隨著整個社會走向現代的歷史進程而出現的。盡管它的許多方法和觀點,特別是考察問題的視角來自西方,但其深厚根基則是在幾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因此一個產品的投放和推廣都要考慮到不同的民俗風情。

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文化的象征,不只是我們國家有,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我們涉足世界的廣告市場,對于外國的習俗也要熟悉,這樣廣告才能找到正確的訴求點。記得2001年初,日本多家報紙相繼報道了一條消息:印尼政府保健省指責日本味素公司印尼分公司的產品違反伊斯蘭教徒信條,命其三周內收回所有上市產品。隨后,該公司日方社長及日方數名人員被逮捕,工廠暫時停工。這就不得不提醒我們,去重新認識和開發異文化國度的經濟市場和進行異文化交流時應注意當地的民俗。要使企業進入國際經濟市場,不但需要掌握政治、經濟、歷史、社會等多方面的綜合信息,文化氛圍的異同也是不可忽略的要素,民族文化的禁忌、民間信仰、生活習俗的異同等也不容忽視。就是說“任何一個國家的企業僅僅帶著經濟目標和經濟頭腦進入另一國家或民族的異文化區域,而不是事先盡可能地理解那里的文化,則不僅無法順利開展經濟活動、獲得經濟利益,還會碰到異文化的厚重墻壁上,卷入源于文化的誤解或糾紛之漩渦,最終招致經濟損失甚至引起兩種文化間的重大社會問題”。中國有句古話,要“入鄉隨俗”,而在當今社會,需要事先問其俗、知其俗,然后才能在“入鄉”后順利地“隨俗”。例如,中國有“四平八穩”、“四六成雙”之說,用具多以四個為一套。而日本忌其與“死”同音而極力避之。茶杯、水杯或飯碗都是五個為一套,塊莖類青菜或水果遇到四至六這幾個數時,也一般改為五個一盒或一袋。如果面向日本市場銷售產品,4個一套的國內程式需要改變。

通過以上闡述,可以看得出來民俗根植于社會生活,廣告在社會生活中發展,民俗風情與廣告在社會中彼此存在又聯系著。只有把二者有機地融為一體,才能最終實現商品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建立:《廣告文化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8年版。

2.胡川妮:《廣告創意表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衛軍英:《廣告策劃創意》,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篇5

關鍵詞:山區;學生;作文

我的家鄉位于八百里伏牛山腳下,如今人們依靠山區資源快步走上了富裕路。作為一名山區教師,有感而發,何不利用深山區極具特色的人文資源帶領學生輕松踏上寫作之路呢?豐富而獨特的鄉土“活水”,如何才能澆灌學生的心田?讓學生寫出雖樸實無華卻情真意切的鄉土作文呢?因此,我不斷學習、思考,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寫作方法。

一、引導學生欣賞山鄉風光,從原生態的自然美中豐富寫作素材

我們這里四季分明,秀色可餐,多樣的自然風光給山區孩子美的熏陶的同時,也為學生作文素材提供了新鮮獨特的源頭活水。因此,在日常作文教學中,我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雙休日、假期去老界嶺、龍潭溝、五道幢、寶天曼等景點游玩,或深入自家的田間地頭、房前屋后,從熟悉的自然畫面中尋找美、感悟美,癡情描摹生態的美、豪放的情?;虼筇幹P,或小處精雕,由于感情充沛,學生感觸的角度獨特,因此,流露的情感自然逼真。比如,一個孩子游玩后寫道:朋友,請來伏牛山做客吧,綿延八百里,足以讓你流連忘返。龍潭溝,溝溝秀麗,似成群的仙女歡迎你的到來;五道幢,幢幢險峻,鬼斧神工;老界嶺像長途跋涉的老人,一頭挑著黃河,一頭挑著淮河;伏牛是實力的象征,我為流著伏牛人的血統而自豪,美哉!我的家鄉!又如,寫獼猴桃,一個孩子寫道:十月左右,果實成熟了,綠葉叢中露出了一盞盞褐色的小燈籠。它們兩個一排、三個一束、四個一團,或抱團嬉耍,或惺惺相惜……沉甸甸的,毛茸茸的,靈性可人。一掰兩半,就是鮮嫩的、金黃色的瓤,輕輕一咬,滿嘴都是酸甜的汁,使人忍俊不禁,回味酣暢。這些片段告訴我們:只要用心觀察、真情感悟這些熟稔的山鄉風光,就能寫出真情實感的美文。

二、號召學生體驗生產勞動,捕捉成長軌跡,表達真情實感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村學生參加勞動的已經不多了。因為沒有經歷,許多學生在描寫勞動場面、敘事時如果抓不住特征就寫不出真情實感,語言蒼白。因此,我有意識地號召學生利用閑暇時間幫助父母干活,挖地、割麥、掰玉米、摘獼猴桃、種香菇、摘山萸肉等都是學生力所能及的農活,每次參與,學生均有不同的體驗,或自豪或沮喪,或成功或失敗,寫作時真情實感也就豐滿可信了。例如,寫幫媽媽摘香菇,一個孩子這樣寫道:快出香菇了,母親和我把一袋袋菌菇搬到香菇架上,我看見母親的額角始終滲著汗水……母親一面摘香菇,一面輕輕地對我說:“孩子,種香菇也是一門學問,秋冬時節,出菇最旺,營養最豐富,若錯過關鍵的兩個月,一年就會白忙,因此,抓住時機最關鍵。就像你的學習,初中階段最關鍵,可以說是人生的分水嶺,若考不上高中,基本就與學校無緣了,更談不上有更好的工作了……”聽著母親的話,似乎比課堂上教師的教誨更深刻、更容易理解??粗赣H兩鬢的銀絲,我頓時成熟了許多,振奮了許多。

三、激l學生探尋民風民俗,寫出鄉土情結

雖然我們生活在豫西南山區,但這里人杰地靈,文化底蘊豐富,民眾又注重古老習俗的傳承。這里是屈原文化、哪吒文化、重陽文化發源地,一年到頭各類民俗活動紛至沓來。農村正月里“舞獅子”“搖旱船”“看高臺”“鬧花燈”,端午節“包粽子”,九月九登高賞。多年來這里流行這樣一種說法:西坪的獅子,重陽的燈,丁河的高臺玩得精。這些古老傳統的民風民俗,許多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著農家人的智慧和信念。這些民俗素材,學生耳濡目染,甚至參與某個“角色”的傳承,這種本土文化特質,鄉土情結濃郁,最容易打動、喚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愫。我經常在節后不失時機地組織收集這些素材,激發他們的寫作欲望。許多文情并茂、鄉土味濃厚的作文頻頻見諸報端。

四、鼓勵學生收集方言俗語,錘煉語言風格

篇6

一、找準激發點,注重培養興趣

同齡人的習作是指發表中學生報刊或網絡上的文章,以及寫作方法,經驗談,等等。這些文章的思維、感受、構思、選材和語言與學生的作文情感相通的層面較多,容易被在校學生認同和接受,易激起他們感情上的共鳴,更能夠激發其寫作的熱情。通過對同齡人習作的大量欣賞,一部分學生產生這樣的愿望和想法:原來發表文章的人并不高深,發表習作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通過對同齡人習作的欣賞,會悟出許多寫作的道理,正如魯迅所說:“大凡定評作品,本身就包含著應該怎樣作?!辈⒎Q它為“實物教授法”。這種欣賞,也就是對較高層次作文的認識過程。同時鼓勵在校學生通過與這些習作的作者的聯絡、求教、取經,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作文逐漸由被動變為主動,同時會產生一種無形的動力,即寫作和發表的欲望。如何讓學生達到這種境界?在實際教學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首先,要讓學生進行大量的剪輯、分類工作。通過熟讀理解文章內容,并在此基礎上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歸類。這一過程不單是素材的積累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間接的觀察和領悟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通過督促檢查,讓學生形成習慣,主要方法是以課外作業的形式要求學生完成一定的數量,要不有些學生也會出現懈怠的情況。其次,要選擇學生摘抄、剪輯的優秀作品進行作文講評,通過分析、總結,讓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作文的構思和寫作技巧。最后,要讓學生熟讀。熟讀就會達到成吟的境界,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潛意識,同時還可以規范學生的語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正是這個道理。我要求學生這樣做,就是要讓學生在接受認可同齡人習作的過程中“悟”出作文之道,提高思維能力,強化感受能力,達到“勞于讀書,逸于寫作”的境地。

二、找準突破口,注重素質的提高

巴金說:“只有練寫才能會寫。”無疑,讀與寫是密不可分的。通過前一階段的培養和感染,激發大部分學生對作文產生了興趣,培養起了寫作的習慣,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寫作,寫好作文。

首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結合課本中的新聞和辦報知識重點精講,讓學生取法于課文,應用于寫作。我主要以新聞類題材如新聞報道、采訪、人物傳記等形式,調動學生主動觀察,深入調查和體會,并通過篩選,指點修改后投寄當地電臺、報刊,以發表學生自己的作品作為突破口,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進一步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一些學生通過努力有幾篇作品被發表,并拿到了用稿通知單和稿費。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幾篇習作的采用,極大地激發了同學們寫作的熱情。在這些成功的事例的鼓舞下,同學們平時勤于寫作,有多篇作品在學生作文刊物上發表,在各類作文競賽中獲獎。

其次,成立興趣小組,開展寫作交流會、寫作講座等活動,大面積提高學生的作文素質。教學中利用學生自己發表的作品舉辦寫作講座,傳授經驗,開闊視野,組織興趣小組和文學社,不定期地交流一些同學的寫作經驗,重點分析、集中指導,以此為龍頭帶動全體學生參與寫作,全面提高作文教學效率。

最后,針對學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重點指導。比如針對記敘文文章的開頭,在教學中引用大量材料,提出要從生活入手,用特寫鏡頭,名言警句等開頭,從而改變了過去平淡無奇的開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廣泛學習,豐富寫作素材

(一)向習作學習。通過平時大量的閱讀、摘抄、剪輯,每一位同學都有一本厚厚的作品集,有的學生甚至有三本之多,再加之自己多年的習作,可以說內容豐富多彩,有自己的愛好,通過大量的閱讀,潛移默化地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進而達到了“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湊”的效果,大面積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向生活學習。為了增加感受、強化體驗、擴展視野,組織學生進行春游、秋游,暢游當地風景名勝,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深入農村生活,參加春播、秋收,把自己置身于生活之中,體驗生活的真實與快樂;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比如社會募捐,資助學困兒童,參加敬老院活動等,感受親情、友情,等等,讓學生能夠寫出真情實感,讓學生的作品更能夠貼近生活,更具有思想內涵,更具有生命力。

篇7

農村中學的師生對課程資源的概念了解不深,他們忽視了在教材外,還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多,僅限于教材、教案和多媒體課件,自然風光、民風民俗、戶外場所、圖書館等資源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一些教師還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一些農村高中硬件設施不夠完善,網絡資源普及率不高,為了高考,語文教學的重點放在應試技巧上,新的語文教學模式不能發揮作用,對于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教師不夠重視,學生不能走出課堂,參觀、調查、校外實踐活動很少。例如,《奇異的自然》一課的教學,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融入大自然中,讓學生盡情感受大自然的氣息,陶醉于大自然的懷抱,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獨特的體驗,完成習作練習,教師帶領學生走進農村,通過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開發利課程資源,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人文素養。

二、融入大自然,挖掘素材性課程資源

自然資源千姿百態,風雨雪霜、日月星辰、遼闊的大海、起伏的山巒、果園農田、海堤森林、園林花卉等等,都是語文課程資源取之不盡的源泉。農村地區保留著原始的風貌,自然風光獨特,農村學生有更多接觸大自然的機會。例如,教材中有許多描寫大自然風光的課文,教師選擇相應的季節,帶學生走進文本描寫的環境,再現作者描寫的情景,讓學生感受文本的語言魅力;學習有關田園勞作的文章,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在勞動中揣摩人物的心理,體驗作者的感受,加深對作品的了解。把農村自然風光當作素材性資源,通過寫作訓練,讓學生描寫自然風光,培養學生觀察力,提升審美情趣,鼓勵學生寫作以田園勞動為背景的習作,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提高個性化作文水平。利用當地的旅游資源,鼓勵學生到風景區,為游人服務,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增強交際能力,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

三、走進社會生活,開發語文課程資源

農村有豐富的方言資源,盡管語言文字日趨規范化,而農村地區很大范圍內還有方言存在,挖掘方言中的有利因素,將其作為校外語文課程資源加以開發。方言中地方文化的累積,飽含著地方人民真善美的結晶,讓學生積累方言中與普通話相差較大的詞匯,根據發音與語義考察詞義的演變,分析方言與普通話的區別,通過與普通話的發音對比,讓學生感悟地方文化,加深對普通話的了解。農村地區有很多民風民俗,體現出各民族的理想和價值觀,整理挖掘民俗文化,了解當地人民的生活、禮儀、道德傾向,引發學生的心靈共鳴。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傳統文化的感情,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置身家庭,整合語文課程資源

篇8

【本期主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偉大的自然為我們打造出鬼斧神工的山川河流,醞釀出神奇秀美的峰巒丘壑,滋生出絢爛多姿的花草魚蟲……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美不勝收的自然風光吧!請以“風景”為主題作文, 600字左右,文體不限,題目自擬。

【思路點撥】

自然風景是有生命的,怎樣寫好繪景的文章呢?

一、多角觀察,展現特點。

觀察是寫景作文的基礎,只有多角度觀察,才可以讓大自然的萬千景象涌入眼底。用手摸摸,用鼻聞聞,用耳聽聽,用嘴嘗嘗,用心想想……只有對景物的形狀、姿態、色彩、氣味或質感了然于胸,才能抓住景物特征,才能筆墨傳神。比如朱自清《春》中寫小草,就是從質地、顏色的角度,用“嫩嫩的”、“綠綠的”來突出春草新鮮的特點。又如《三峽》一文中,僅以“清榮峻茂”四個字便寫出了三峽水清、樹榮、山高、草茂的特點。

二、多種感覺,細膩描寫。

在寫景時,為了收到細膩傳神之效,我們還要調動多種感官,從多個角度感知景物。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作者調動自己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多種感覺器官去描繪百草園的景物,寫得有聲有色有趣。

三、筆法靈活,表現力強。

作文時可以借鑒生動活潑的寫作手法,或動靜結合,化靜為動,或正面映襯,側面烘托,或簡筆勾勒,濃墨重彩,或穿插背景知識,補充民風民俗等等。這樣就能使文章搖曳生姿,富有藝術感染力,也會把讀者引入“美麗的風景”中,豐富其人文內涵。

四、用心感悟,升華景色。

寫作時還須從自然景色的色彩美、形態美、層次美中去領悟哲理美,讓眼前之景升華到新的高度,使你的心靈得到一次洗禮,使你受到一種嶄新的啟迪。比如,杜甫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慨,蘇軾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領悟。行文中可以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寫小草的頑強、翠竹的高潔、落花的奉獻……

五、妙用修辭,彰顯個性。

篇9

散落性與滲透性是教學過程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最大特征。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一般包括節日、民居、服飾等,在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中,再現了民風民俗,蘊含著為人處事的準則,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傳遞著人們樸實的審美觀念,彰顯著舍生取義的價值觀。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無不滲透著民俗教育的意義和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實施民俗文化教育者自身素質的高低,決定著民俗文化教育實施的效果。小學語文教師要增強民俗文化意識,切實提高對民俗文化教育的認識與理解。民俗文化不僅是一個民族幾千年來的生活縮影,更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現代經濟的高速發展,東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一部分人受西方思潮影響,社會責任感缺失,文明禮貌失范,這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國著名民俗學專家陳勤建教授曾說:我們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間文化之中。一個民族如果在文化傳承過程中遺失了自身優秀文化的DNA,造成“民族記憶”的斷裂,便會喪失自己民族歷史的根脈,“這個民族很可能就會逐漸演化為無民族文化之根的民族”。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從思想深處認識到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強自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發揮民俗教育的特殊功能。在語文教學中,通過語文知識的傳授,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受到民俗文化教育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傳承民族文化。

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教育

1.靈活把握教學內容,分清主次。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存在具有零散性,而且不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在考慮每堂課的主要教學內容的同時,應該兼顧文本中有關民俗文化方面的教學內容,靈活掌握教學內容。如《刷子李》一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作者抓住細節描寫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體會抓住細節描寫人物的方法”,均需通過對文本語言的品析方可獲得?!端⒆永睢氛Z言樸素,使用天津方言的用詞和表達方式,具有濃郁的“天津”單口相聲的風味,馮冀才在塑造刷子李這一人物形象時,充分利用“天津味”的語言來顯現人物的形象與技藝的高超。靈活把握教學內容,分清主次的關鍵,是要尋找到教學主要內容與民俗文化結合點,這需要教師對有關民俗文化的內容進行篩選、組合、歸類,并非涉及到民俗文化的內容都要講解,應根據課文實際內容,參照課堂教學任務,對教材內容做出合理安排,把握全局,恰到好處地滲透民俗文化教育。

2.抓住時機講解民俗知識,切身感受民俗文化。中國的節日大多都有來歷,遇上民俗節日的日子,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民俗知識講解的時間。這樣不僅抓住了進行民俗文化教育的良好時機,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緒;教師還可以根據節日和學生開設民俗活動,如舉辦民俗主題班會課、民俗欣賞課等。節日習俗非常貼近生活,可組織學生參與一些節慶活動事項,使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更深的民俗認識。學生在親手制作的過程中,既享受到了無窮的樂趣,又充分體會到了人民的勤勞和聰明智慧,切身感受到了百姓執著追求平安和諧、幸福美滿生活的深厚情感。盡管這些制作工藝有難度,但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樂于相互切磋手藝。

3.作文教學中,書寫民俗。在小學語文的三套版本教材中,都有一兩次習作課是關于書寫民俗的,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向學生展示多彩的民俗。在作文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民俗,抒寫民俗。如在上《說說端午節》這一習作時,可先通過講故事、猜謎語、看圖片等手段來激趣導入話題。也可讓學生說見聞、講風俗、談過節感受等手段,激趣,引發想寫動機。然后閱讀課文素材,自選資料構思起草。本課沒有“例文”,可以準備“下水文”,讀議后把握基本寫法:如何篩選需要的資料,怎樣做到有重點,有條理地介紹;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說寫法,議寫法,明寫法,接著讓學生仿照,或是模仿,對照、修改、加工。最后,反饋、評價,鼓勵那些靈活模仿有創意、內容條理清楚、文從字順的習作。這樣既有效地完成了本次教學目標,又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民俗。

三、在課外教學中延伸民俗文化教育

課外教學主要是在延伸性閱讀中開闊視野,豐富學生的民俗文化知識,“延伸性閱讀是指在教材文本研讀基礎上的遷移,學生通過學習掌握漢語的字、詞、語法等基礎知識,獲得了一定的理解、把握文本的能力,然后把這些作為未來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和手段,就文本涉及的作品或相關的知識等進行更廣泛、更全面的閱讀?!雹佟都t樓夢》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風俗畫卷”和“風俗寶鑒”,其中包含的民俗文化內容包括游戲、酒茶、婚俗、喪葬、節慶、戲劇、建筑與園林等,內容之豐富堪稱社會百科全書。學習完《“鳳辣子”初見林黛玉》,可鼓勵學生從民俗文化的角度去閱讀《紅樓夢》,這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更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人物及表達內容的理解。在漢文化中,九是陽數,農歷九月初九,兩九相生,日月并陽,故而叫重陽。每逢此日,民間有登高的風俗,又稱“登高節”,是我國四大祭祖節日之一。主要有插茱萸、賞菊、吃重陽糕、登高等活動。如今,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重陽節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歷來被稱為是吟唱重陽節最膾炙人口的詩章。學完此詩后,可讓學生課后收集與重陽節有關的詩句或文章,也可參加登高望遠活動,既加深學生對重陽節的印象,又受到尊老、愛老傳統美德的熏陶。在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下,使學生感悟到優秀傳統文化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此外,學校還可適當布置一些關于民俗的課外作業,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到民間,收集、調查民風民俗,把調查到的結果用學生能接受的方式展現出來,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民俗意識和探究式學習精神,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

四、開發校本課程,開設民俗選修課

“校本課程是相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提出來的。它是課程管理行政主體變化的一種表現,是課程管理權力的一次再分配。”②它是以某所學校為基地而開發的課程,學校和教師是課程開發和決策的主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建立民俗校本課程意義重大。小學語文課包羅萬象,涉及知識多,根據小學生心理的特點,所能掌握的知識也是有限的,這就決定了語文教材不能花太多篇幅來宣傳民俗文化,所以各個小學應根據地方特點,開發有關民俗校本課程,開設民俗選修課。在教師方面,校本課程民俗選修課的開發與開設,可不斷拓寬教師的知識面,加深教師對民族文化、文化認同等的理解,增強教師的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在學生方面,可讓學生在民俗選修課的學習與實踐中,拓寬民俗文化知識,更深切地體悟民俗文化的魅力,感悟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因,使其產生對民族文化的崇敬之情,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促進學生個體全面和諧地發展;在學校方面,立足于當地資源的校本課程民俗選修課的開發與開設,有助于改變“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校本課程建設模式,促進學校之間、學校與社會團體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

篇10

傳統文化作文(1)

上個周,我們班開展了一次有趣的活動——“中國傳統文化之旅”。張老師還告訴我們:“這個活動有三個獎項——‘最佳表演獎’、‘最佳創意獎’、‘同心協力獎’?!蔽覀円宦犛歇劊图娂娀钴S起來。分組、分工、選組長、填表在不到五分鐘的時間,這些事情全部搞定了。

在接下來的一周內,寫書法、練武術、做風箏、剪窗花、畫國畫、包粽子大家還搜集了資料并裝訂好。各小組的準備活動進行的非常順利。

今天,我們就要展示我們各自的作品了。瞧,汪以鋅帶來了國畫《雛菊》、雷鳴帶來了書法作品、陳柯宇帶來了厚厚一疊資料和剪紙作品、毛艷吉帶來了“粽子”同學們帶來的有關傳統文化的東西真是一應俱全、應有盡有。

展示作品開始了,首先是我們剪紙組的代表——陳珂宇上場,他宣讀了我收集的資料,展示了我們組精雕細刻的剪紙作品。接著,是羅玲杰和冷宗祥的武術表演,他們那笨拙的動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然后是雷鳴的書法作品展示,那挺拔秀麗的繁體字,讓我們贊嘆不已。最后是童謠組的朗誦。同學們表演的非常出色。

活動結束了,張老師鄭重宣布:“獲得‘最佳表演獎’的小組是——”說到這兒,他停了一下,好像故意吊吊我們的胃口,接著宣布:“武術組!‘最佳創意獎’是童謠組,‘同心協力獎’是剪紙組!”得獎的組歡呼雀躍、趾高氣揚,沒得獎的組全都垂頭喪氣、恨己不能。

這樣的活動真是太有趣了!真希望老師以后多搞這樣的活動!

傳統文化作文(2)

二胡的悠揚踩著三月斜雨的韻腳,沁過薄霧和窗紗,微微的還有些許暖意。冉冉檀香彌漫著空氣,讓我不覺神游于五千年的古國文化長河中。

天地初開,萬物終歸混沌。祖先們就踏上了征服自然的征程。語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藝,文學藝術,哲學思想,道德倫理、無一不體現著祖先們的智慧,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春秋戰國以來,諸子百家的爭鳴,如一聲春雷驚雨,給華夏大地一場潤澤。道家,法家,儒家、諸如雨后春筍紛涌而出。其文學思想,道德學說更是沿用至今,令我們受益匪淺。而反自春秋《詩經》開始,先秦散文,魏晉文學,后唐詩宋詞元曲,品讀時給人以美的享受,怎不叫人感慨古文學的博大精深。從孔子的“詩可以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再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給人們打上了一種憂患意識的烙印。從岳飛的“笑談渴飲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得這種憂患意識逐步上升到愛國精神,體現了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懷?!蔼氃诋愢l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崇高天倫。“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不屈不撓精神?!叭收邜廴恕钡母呱械赖隆M醪g“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功業抱負。“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閑桂花落,月靜春山空”的天人共鳴等都是西方文化望塵莫及的。當世界文化的鐵蹄滾滾襲來時,總將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難以抵擋。在這個物質利益至上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追求著自己想要的物質生活。欲望,拜金,權利等都充斥著人們的生活,一步一步的侵蝕著我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崇尚“洋節”,昔日的傳統文化進一步步被淡忘。生活中的這些情況比比皆是。追求自己喜歡的,是沒錯。可這又何嘗不是對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漠視?那些我們曾引以為傲的民族文化都哪去了?我記得魯迅曾說“惟有民魂是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真有進步?!泵绹偨y也曾說“當中國忘記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時,就是我們攻打這個民族的時候”覺醒吧!我希望我們用全部的聰明才智和生命熱血來傳承我們的優秀民族文化,來構建我們的祖國輝煌。

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淅淅小雨盡苦泣。

傳統文化作文(3)

靜悄悄的新年像極了一個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臺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為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圣誕節的鈴聲中覺醒。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為什么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華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那是幾千年來的沉淀和積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風都有著其最獨特的傳說和文化背景,每一個節目都有上古的史載和存在流傳的價值。西方簡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國文化的橫深和縱深是不容許被遺忘和取代的。在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之下,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保存并流傳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那是中華民族得以穩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個以禮治國的民族得以豐富和充實的出路。

雖然那瑰寶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著,但我們還是看到關注的目光正移向它們。

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開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證,在那次盛會上,我們看到了千人擊缶的恢宏場面,我們聽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古誦,我們被昆曲的悠揚感動,我們被活字印刷術的精妙而懾服。張藝謀傾盡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文化悠遠的東方古國,也向每一個中華兒女訴說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珍貴。

當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把民俗民風申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我們又可以聽到喜慶的鞭炮聲和飛舞的秧歌彩帶時,當在傳統節日里我們都有機會去重溫過去的習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不再是個讓人永遠擔憂的問題,中華兒女終會將每一個傳說每一處風俗留給后人,手手相承。

我們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