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設計畢業設計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7 07:37: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模具設計畢業設計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模具設計畢業設計總結

篇1

關鍵詞:Moldflow;注塑模具;畢業設計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4.259

0 引言

注塑模具是進行相關產品生產的主要裝備,我國現代化注塑模具設計行業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塑膠產品在各個工業部門的應用價值越來越大。針對塑料產品來說,對模具要求是比較嚴格的,繼續采取傳統模具設計模式是不可行的。本文主要研究Moldflow在注塑模具畢業設計中的應用。

1 moldflow軟件的基本介紹及優勢

Autodesk Moldflow Products主要應用在模具設計過程中,可以起到優化制件的作用,進而完善設計方案和解決方案。Autodesk Moldflow Products內容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 Autodesk Mold-flow Advisers,能夠完成實體文件注塑成型研究工作;第二個是 Autodesk Moldflow Insight(AMI),能夠完成塑料流動、產品收縮情況研究工作;第三個是Autodesk Mold-flow Communicator[1]。

moldflow軟件在注塑模具畢業設計中的應用優勢較大,主要包括五大優勢:第一,該軟件操作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第二,該軟件具備計算機輔助設計操作工具和構件,且功能強大;第三,該軟件擁有相對完整的塑料數據庫和信息庫,可以為用戶提供精確而完整的信息和數據,利于設計者評估材料性能;第四,該軟件分析功能是比較強的,仿真系統比較完善,利用該系統,設計者可以提前預知相關設計問題并及時解決;第五,該軟件后期處理功能是比較強的,后處理工具完善,利于用戶進行數據共享。

2 注塑模具設計的基本步驟

要想完成注塑模具設計,需要完成以下設計流程:掌握注塑塑件情況,明確塑件設計標準化要求、生產批量、體積以及質量等參數;結合注塑塑件情況科學選用注塑機,確定模具設計所需的結構和型號,全面掌握注塑模具設計的相關信息和參數;計算注塑模具設計中涉及的相關數據,不僅有模具零件工作尺寸、模具地板厚度,還有型腔壁厚度,另外還要確定冷卻系統;進行模具結構合理化設計,設計塑件分型面、型腔排列、模具零件、抽芯機構、頂出機構,確定模具腔數、澆口位置、模具腔數等;確定模具整體尺寸,選購合適的模架;加強注塑機相關參數的校對;模具圖表繪制;投產制造情況總結和審核[2]。

3 moldflow在注塑模具設計中的應用

Moldflow模塊可以應用的模擬項目較多,不僅有流動性分析、澆口位置研究、冷卻分析,還有翹曲分析以及應力分析等,通過應用moldflow軟件,可以及時明確注塑設計以及成型中存在的問題。moldflow在注塑模具設計中的應用內容如下:

3.1 在塑料制品設計中的應用

通過在注塑模具設計中應用moldflow,可以起到改善塑料制品設計效果的作用。要想提升塑料產品最終質量,不僅要保證塑件壁厚度合理性和位置合理性,還要保證澆口數量以及流道設計合理性。通過應用moldflow軟件,可以進行流動性情況分析,設計人員能在解決相關問題的基礎上,優化最終的塑料制品。

第一,通過應用moldflow軟件,可以針對成型工藝填充情況采取仿真措施,及時掌握熔融塑料實際流動情況和制件模穴注滿情況,防止欠注、熔接線等問題出現,調整制件位置,改善制件結構[3]。

第二,針對注塑成型工藝保壓情況,采取仿真措施,改善成型保壓曲線,直觀性地觀察體積收縮情況以及分布情況,改善薄厚度,減少制件成本,避免塑料翹曲以及凹痕出現。

第三,利用moldflow進行流動模擬操作,使得設計者快速明確澆口位置以及相應的流道數量,提升設計者澆口選擇可能性,提升產品美觀度。

3.2 在模具結構設計中的應用

對于注塑成型,只有保證充填到位,才能保證塑件成功成型,而通過單向充填操作,能夠提升塑件穩定性。通過應用moldflow仿真系統,可以完成注塑成型填充仿真工作,使得設計者全面掌握流動過程,不斷優化模具設計,避免制件翹曲問題出現。

moldflow澆注系統功能強大,通過利用該系統,設計者能進行流道改善以及澆口配置情況優化。在整個模具結構設計中,澆注系統設計很重要,應用moldflow可進行流動情況分析,快速找出最佳澆口位置,設計出最優化的流道系統,使得相關零件同時有效澆注。

Moldflow冷卻系統主要有冷卻部件建模模塊、系統分析模塊以及熱循環模塊,能夠及時制作冷卻回路模型以及相關導管模型等。在創建出穩定變化缺陷之后,可以對冷卻系統進行優化和改善,進而設計冷卻回路,保證零件表面足夠光滑。

另外,moldflow在注塑模具設計中應用后,能保證相關工藝參數合理制定,促進塑料熔體塑化,最終提升制品質量。在moldflow流動性分析下,設計者可以快速掌握注射壓力、熔體溫度、冷卻時間等相關注塑參數,最終提升制品質量[4]。

4 結語

綜上所述,大量注塑模具設計實踐表明,CAE技術在塑膠產品生產和加工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尤其是在注塑模畢業設計中。當前主要的CAE軟件比較多,其中Moldflow軟件是最常見且效果最佳的CAE分析軟件。

參考文獻:

[1]呂煥培,涂晶潔,陳光群等.基于Moldflow的MP4塑料外殼澆注系統優化設計[J].塑料,2013(03):96-99.

[2]任玉珠.基于CAE技術的注塑模具高效率設計方法[J].制造業自動化,2011(05):137-139.

[3]崔偉清,王勝凱,任雯等.基于Moldflow的打印機上蓋注塑模具優化設計[J].塑料,2012(06):84-86,68.

篇2

關鍵詞:高職教育;實踐教學;行動導向;三位一體

高職學院實踐教學是影響其人才培養質量和市場接納的重要問題,德國行動導向教學體系是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重要指導理論。行動導向強調在行動中學習的理念,要求以學生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中心來構建教學體系。[1]

一、高職實踐教學體系框架

高職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應當根據行動導向基本思想,以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學校與企業相結合,理論與實踐并進,形成由低到高、層層遞進的單項實習、專項實習和綜合實習“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

我們以模具專業為例說明這一實踐教學體系框架。高等職業教育模具設計制造專業培養的人才,將來主要從事模具類產品的造型設計、模具設計、自動數控編程和模具加工制造等,培養模具設計制造和生產管理能力是實踐教學體系建構的基本著眼點。基于此,我們構建基于模具工作過程的單項實習、專項實習和綜合實習“三位一體”、層層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其中單項實習目的在于形成職業基礎能力,專項實習目的在于培養職業拓展能力,綜合實習目的在于提升職業生產能力,三個層次的實踐緊緊圍繞學生職業能力這一核心(見下圖)。

(一)單項實習

1.基礎實習模塊(第一、二學期)。主要有機加工實訓、金屬切削設備拆裝實訓、計算機操作實訓、工程制圖測繪、計算機繪圖、零件檢測、模具鉗工等實訓。這一層次技能訓練目的是使學生對機械加工設備、機械加工方法有一個基本認識,為專業理論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為后述的專業專項訓練及綜合技能訓練打下基礎。同時每個技能實訓項目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有基本功訓練模塊和趣味課題訓練模塊。例如,模具鉗工技能實訓分為二個模塊:基本功訓練模塊,主要培養學生零件手工加工技術的基本能力;趣味課題訓練模塊(劃規、榔頭的制作等),進一步強化學生手工加工技術的專項技能,學生也可自由選擇,自己設計加工方案,自主完成加工工作。

2.提高實習模塊(第三學期)。主要有沖壓模具設計、模具零件工藝編制、塑料模具設計、模具拆裝、中級技能培訓、CAD/CAM實訓、數控銑削實訓等。教學項目針對的是從事該崗位工作所需的知識、能力等的訓練,一系列教學項目的實施,確保學生達到今后從業要求的知識和能力標準。

例如,針對模具CAD/CAM工作崗位,我們根據CAD/CAM等應用軟件在模具設計與制造中的工作過程要求,設計了難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沖壓模具、塑料模具、壓鑄模具等若干個訓練項目(如平墊圈模具、花瓶模具、眼鏡模具、皂盒、照相機殼、汽車輪箍等)。教學環節的實施完全遵守其工作過程。學生經過上述若干個項目的訓練,基本能達到該崗位從業的要求。

這一層次技能訓練,要求實踐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規范學習內容和標準,使學生在掌握專業專項技能的同時,達到中級工水平。

(二)專項實習

1.校內專項實習模塊(第四學期)。模具設計與制造專項實習的總體操作流程如下:學生分組下達設計任務書產品工藝性分析確定設計方案CAD模具設計小組內擇優選取加工模具模具零件工藝編制模具零件制造模具裝配試模、調試試制產品。

為了保證實訓質量,學校應當成立一個由多名教師組成的模具設計與制造專項實訓指導小組,實訓時間為12周(課內6周,課外6周)。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項實訓具體實施步驟及內容:

(1)模具設計與備料。學生報名選擇塑料模或冷沖模設計與制造,根據報名情況分組并選擇設計指導教師。設計指導教師布置設計題目,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題,每人完成一副模具的設計。備料包括標準模架與模板的定做或非標準模板和標準件的購買。

(2)工藝編制與模具加工。在教師指導下,每組學生選擇最優化、最合理的設計圖紙,編寫具有可操作性的加工工藝,分工合作,完成模具加工任務。

(3)模具裝配、試模、調試。學校聘請企業的模具鉗工師傅進行指導,學生全程參與,進行模具裝配、試模,產品質量檢測,工藝的改進嘗試與模具結構的修正。

(4)總結、答辯。指導教師組織學生分析問題,交流座談,了解學生實訓中存在的問題,協助制訂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學生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學生在實訓中完成并提交:小組共同提供加工模具資料一套,包括裝配圖、零件圖、工藝卡、模具成品;組員每人上交各自設計資料,包括裝配圖、非標件零件圖、設計說明書、各自負責編制的工藝卡與零件圖、模具制造總結。實訓答辯分兩步進行,一是小組模具制造答辯,二是個人模具設計單獨答辯。

2.校外輪崗實習模塊(第五學期)。輪崗實習是在企業中進行。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進行訓練,由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進行指導,受到橫向拓寬、縱向延伸的專業訓練。這種模式既指有兩批學生交替參與,又指不同崗位的交替參與。

指導教師由從事本專業工作的、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教師或工程技術人員承擔,并且由校內指導教師和校外指導教師搭配組建。指導教師應當根據被指導學生不同的實習單位、崗位及要求,會同實習單位確定具體實習內容并擬訂實習計劃,具體指導學生實習。

頂崗實習的考核由校內外指導教師共同完成,并以實習單位的考核為主。

3.職業技能大賽模塊(第四、五學期)。職業技能大賽是切磋技藝、交流技術、展示技能、提升自我的一個平臺。技能大賽檢驗了學生的技能水平,檢驗了學校的師資力量,同時也檢驗了學校的課程建設和管理水平,是一場從學生到學校、到地區的全方位檢驗。

在第四、五學期,要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組織的職業技能大賽,選拔優秀學生積極參加。先在所有學生中開展大賽培訓,培訓要以職業崗位中的工作過程為導向,將工作任務轉化為教學任務,以企業真實工作情境或任務為載體,使學生通過激烈的競爭提高自身操作技能。然后通過層層選拔,實現知識學習、技能訓練、職業技能大賽的有機結合。

(三)綜合實習

1.畢業設計模塊(第六學期)。畢業設計是高等教育的最后一個重要學習環節,是專業課程學習的深化與升華過程。通過畢業設計,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設計問題的能力,為適應實際工作和今后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畢業設計選題要在第五學期完成,選題要來自實際,應用性、綜合性要強。畢業設計采用基于生產過程的設計模式:產品分析―模具設計―模具制造―模具裝配―試模、調試―試制產品,讓學生把自己設計的圖紙真正變成模具,并用模具加工出合格的產品,使畢業設計真正成為學生實際工作前的一次全過程模擬,縮短學校培養與企業需求的差距。

2.頂崗實習模塊(第六學期)。學生完成單項技能實訓、專項實訓和輪崗實習后,進行頂崗生產實踐。選擇專業對口、生產技術先進和管理水平較高的企業為實訓基地,使學生獲得完整的企業生產過程和組織管理的綜合訓練。

校外實習基地是實習教學的主戰場,在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學校的專家和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共同合作,學校和企業互惠互利。企業的崗位完全以學生為主運作,他們接受的是實際工作過程的訓練,學生的身份就是員工,享受企業員工的工資等福利。培養計劃以企業為主制定,真正體現在實踐中學、在實踐中做,充分體現企業對高職人才的要求。實施這種教學模式,在增加學習內容的同時,相應減少了一些課程的理論學時,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接近實際,更有實效,把學校的教學過程與企業的工作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實現高職教育進一步適應市場需求提供了保證。

二、高職實踐教學體系保障

(一)優化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人才培養方案由學院與企業共同研討、協商制定。制定培養方案時既要遵從“認識-實踐-理論-再實踐-再認識-提高”不間斷的認知規律,更要充分尊重企業的生產規律,保證企業正常的生產不間斷,實施校內學習與企業認識實習、輪崗實習、生產性實習、頂崗實習的工學交替,形成不間斷的校內學習與企業實習循環機制。

培養方案中前三學期基本完成專業應知、應會基礎知識與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和培訓,確保前三學期打下高職職業基礎,形成本專業基本技能(中級);第四、五學期根據學生個性及職業發展規劃,導入專業新技術、新工藝知識及高級技能訓練及面向企業的定向培訓(輪崗實習),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得到進一步拓展和提高,進一步增強學生就業能力,提高專業計劃的靈活性,強化專業特色;第六學期進行崗位適應性訓練(頂崗實習),養成崗位要求的職業素質。

培養方案壓縮理論教學,突出實踐教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比例不低于1∶1。原則上定為兩周理論、兩周實習交替進行。實踐教學環節圍繞培養學生“設計能力”與“制造能力”兩條主線展開:設計能力有制圖測繪、AUTOCAD實訓、CAD/CAM實訓、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制造能力有金工實習、模具拆裝的認識實習、機械加工實習、數控加工專業實訓。

(二)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只靠學校單方來實施存在很大的難度,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與企業的實際生產過程結合構建校企結合的校內外實習基地,是最佳的途徑。

高校首先要增加投入,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在實訓基地建設中,一是要充分利用好現有的實驗實訓設備,要做好設備的整合工作,老設備可用于學生認識、拆裝等教學環節。二是要在國內外調研基礎上,購置新設備,購置的新設備要有前瞻性、先進性,還要和社會生產發展相適應,新設備不應以驗證性為主,而應該具備工藝性、設計性和生產加工性等教學功能。模具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宜設置理論教學區、模擬操作區、操作訓練區和產品生產區,形成既是車間又是教室的實習基地格局,實現教、學、做合一,兼有教學、培訓、技能鑒定、生產及技術服務等多種功能。三是設法與企業聯合,創建校辦企業,達到資源共享、企業和學校共贏的目的,使學生通過實訓或實習得到工廠化生產的鍛煉,學到更貼近就業崗位需求的實踐技能。四是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現場企業環境進行實際加工。

(三)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構建

1.制定激勵措施,是促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保障。首先,學校要把“雙師型”師資建設納入學校教育發展總體規劃,建立繼續教育的培訓機制,根據教師的年齡、學歷、經歷制定出具體的培訓計劃。其次,學校要建立“雙師型”教師評價考核體系,設立“雙師型”教師津貼等激勵機制,促使更多教師成長為“雙師型”教師。

2.校企合作是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有效途徑。校企合作教育是根據行業和企業發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教育對于建設“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意義重大。通過合作,學校專業教師可以向企業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在專業技術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機制;專業教師直接參與企業生產、科研、營銷、服務等活動,及時掌握企業最新技術,增強了生產實踐和科研能力,同時又能把生產實踐問題緊密納入教學過程中;企業負責學生頂崗生產安排及指導教師選派,也培養了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能力,同時,高素質的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可選聘為專業兼職教師。通過校企合作,企業成為“雙師型”教師培養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成為專業兼職教師的聘任源地。

3.建立一支較為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是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必要手段。職業院校的教師隊伍建設,不僅僅是從學校到學校,而更應當從企事業到學校。從其他行業一線引進工程師、技術能手、能工巧匠等充實教師隊伍,不僅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有一技之長,更從企業帶來了新理念,指導職業院校的辦學方向;同時對于從企業引進的教師本人而言也是一次質的飛躍,教學相長,理論和實踐相印證,也能彌補實踐中的不足,自己的理論和實踐也得到了升華。

參考文獻:

篇3

論文摘要:材料成型專業注重加強專業建設深化教學改革拓寬專業方向加強課程建設實踐教學和學風建設積極進行科學研究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堅持教學質量第一,搞好教書育人

教學質量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線.只有高質量的教學.刁一能培養高質量的工程技術人才。為此從各個力-而來強化這一中心要點。

(一)做好教學規劃.加強課程建設

教學規劃是搞好教學工作的先決條件,系統做好規劃工作是獲得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山于材料成烈專業涉及而廣.所要求的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較多.課程設置也比較困難。如何處理專業課和基礎課之問的關系.如們拓寬專業知識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索質是制定教學計劃的關鍵。按照“厚基礎、寬專業、重能力”的指導思想.對過去制定的教學計劃進行了較大范圍的調整。在整合和增加基礎理論課程的同時.增設了一些人文知識課程.使基礎課程體系史趨合理.對專業課程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山原來的一個專業力一向改為兩個模塊二個力一向。即金屬軋制模塊和模具設計模塊.金屬軋制、擠壓拉拔、沖壓成烈及模具設計二個力一向。并基于這些指導思想修訂了專業課程教學大綱。使教學內容史加符合實際需求。保證了成烈專業教學改革的順利實施。為改造傳統專業適應新形勢對人才的需求奠定了基礎。

(二)強化實踐內容.改進教學力一法

實踐性教學環節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理論教學無法取代的。實踐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重視實踐的觀念.有利于提高實際工作的能力.囚此在教學計劃中增加了實踐環節的比重。教學實踐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二個力一而.即工程實踐.實習實踐和創新實踐。在工程實踐中增加了專業課程設計內容。在實習環節加強與企業的聯系.擴大實習基地.注意現場教學和可視化教學的有機結合此外還通過科技創新活動.強化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發揮。山于注重實踐教學.使本專業的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畢業的學生在用人單位受到一致好評。

堅持正確的教改力一向.小斷探索新的教改思路和教學力一法.提高教學效果。一是堅持教學改革.使教學內容和教學力一法小斷適應新形勢。如教改項目“指導式專業英語教學改革”、“壓加專業畢業設計綜合改革實踐”;“塑性加工設備”教材改造;“材料成烈專業綜合教改實踐”;“塑性成烈理論”力學部分雙語力一法教學;“塑性工程學(1)”省示范教材教改項目。另外還根據專業調整的需要編寫了大量“九I i.”和“}一I i.”規劃的輔助專業教材。同時改進教學力一法和手段.大量采用多媒體教學.制作專業課程多媒體軟件.實現虛擬化、可視化教育.為提高教學質量注入了活力。

(二)規范畢業設計.提高綜合應用能力

畢業設計是材料成烈專業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多年的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在畢業設計中將得到充分體現。如何組織好畢業設計.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是H_接關系到即將畢業的學生能否學會正確利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囚此畢業設計一H_是我們專業課程教學的重中之重。為了達到綜合訓練的目的.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進行了系統規定。從內容力-而講.要求學生能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編程計算.能運用C八D進行平而工藝圖繪制.能運用專業外語翻譯外文文獻.查閱中文科技文獻。能綜合運用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解決畢業設計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內容覆蓋而廣.基本上涵蓋了專業設計的各個方而。山于設計內容和論文形式的規范化.使學生在結業過程中得到全而鍛煉.綜合應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大大提高多年的實踐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如我們專業已經畢業的一名學生在寶釗這樣的特大烈企業第一年的實踐中所做的技術總結就獲得專家評比第一名。有數名學生成為寶釗公司的青年}一佳標兵.有的成為技術骨十正是山于在畢業設計力一而的高標準、嚴要求.使設計工作上了一個新臺階.為我們今后如何史好地而向經濟建設主戰場.提供高質量的技術人才奠定了基礎

(四)開展科研工作.提升專業知識水平

科學研究對于大學教師是小可缺少的.科研和學術水平的提高小僅可以為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貢獻.史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史好地為教學服務為此我們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研究能力確定了“金屬成烈過程數值模擬、優化和仿真”、“金屬成烈過程組織性能控制”、“人工智能在材料加工中的應用研究”、“塑性加工基礎理論和技術研究”、“模具設計與優化”5個研究力一向每個研究力一向都組織了相應的教師參加山于力一法可行.手段增強.使近年科研能力迅速提高縱向課題達到2。多項橫向課題逐年遞增科研項目和經費與過去相比都有了大幅增加.研究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在國內同行已經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果。在力一而也充分展示了這點這些科研成果的取得一方而提高了教師隊伍的學術水平.一力一而也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比如金屬成烈數模技術就作為一門課程落實到本科教學之中。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強化科研能力,提高學術水平.將極大地促進教學內容與科技發展的結合.實現人刁一培養現代化。

(五)加強實驗室建設.促進學科發展

實驗室建設在工科專業的教學建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實驗室建設上結合專業發展力一向進行了較廣泛的調研.提出了實驗室建設規劃.建設了計算機數值仿真實驗室,多功能四輥實驗軋機、擠壓和沖壓成烈與模具設計和加工實驗室在原有實驗手段的基礎上.增加了生個實驗室.使本專業的實驗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對科研和教學工作的開展起到保證作用。山于我們在制定實驗室建設規劃時能充分考慮了本專業現有的條件、成烈技術發展的需要以及實驗室的研究力一向和本院的專業特色.使實驗室建設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為教學實踐的開展.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科建設和發展.改善了條件。

二、加強學風建設,提高學生素質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小注意學生的思想狀況.小搞好學風建設是小能搞好教學工作的重視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學習情況.關心和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和學習上的問題是搞好學風建設的關鍵主要體現在下述力一而:

一是認真落實班主任工作。在選派班主任時.充分考慮教師的索質、能力和工作經驗。擔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師囚工作到位.深入細致.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和思想情況.存在的實際問題。為他們克服困難.端正學風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是樹立正確的專業思想.培養專業興趣通過對剛剛入學的新生進行專業介紹和專業思想的教育.以及請本專業博上教授現場給學生做專題報告,小僅使學生及時了解本專業的主要學習內容和專業在i玉i家經濟建設上的重要性以及學科的發展趨勢.史重要的是理清思路.明確本專業的知識結構.以及每門課程的重要性等。小片而強調外語、計算機的重要.而是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基礎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一個人今后發展的作用培養專業興趣.激發學習熱情專業思想的教育小僅體現在入學期問.而}i_在二二年級.以至于畢業設計中都經常進行。

二是積極配合系輔導員開展學生工作我們與輔導員一起經常認真分析學生情況.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比如學生即將畢業時.教師還利用各種機會和學生進行廣泛的交流.端正學生對今后的工作去向和發展的認識在就業雙選會上.班主任、廣大教師都去參加.對學生的就業給子指導和幫助.適時的幫助解決-些實際問題.獲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幾年.本專業畢業生的簽約率在全校都始終保持在較高的水平

三、擴寬專業方向,而向經濟建設主.淺場

篇4

關鍵詞:畢業設計;學風建設;治學方略

作者簡介:唐鈴鳳(1965-),女,安徽宣城人,安徽工程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副教授;王幼民(1964-),男,湖北孝感人,安徽工程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教授。(安徽蕪湖241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特色專業建設、安徽工程大學2007年重點教研項目(項目編號:2007 yjy048)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6-0095-02

畢業設計是本科教學中最后一項教學內容,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各教學環節的繼續深化和檢驗,其實踐性和綜合性是其他教學環節所不能替代的。近年來,安徽工程大學對人才培養計劃的實踐環節內容進行了修訂,立足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強化了實驗、實習和畢業設計環節。這些措施的實施對學風建設產生了積極影響。機械專業畢業設計(論文)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系統、全面、綜合的工程設計和科學研究及訓練,初步掌握產品開發、工藝革新、設備研制的方法和技能。畢業設計(論文)對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強化工程意識是十分重要的。畢業設計過程要充分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形成優良的工作作風和協作精神,為今后的工作和學習打下基礎。

一、機械各專業畢業設計大綱

機械各專業畢業設計大綱要求大同小異,以下以機制專業為例進行闡述。

機制專業畢業設計大綱要求達到以下目標:

(1)培養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接受工程師必須的綜合訓練,提高實際工作能力。這些實際工作能力包括調查研究、查閱文獻和收集資料并分析的能力;專業外文資料閱讀和翻譯的能力;理論分析的能力;制訂設計或試驗方案的能力;設計、計算和繪圖的能力;實驗、研究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技術經濟分析和組織工作能力;總結提高、撰寫論文和設計說明書的能力等等。

(3)檢驗學生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是學生畢業及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16周15個學分,占總學分的7.4%)。

(4)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樹立良好的學術思想和工作作風。

二、影響畢業設計(論文)的學風因素

自評估和更名之后,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畢業設計的過程管理和要求都上了一個很高的臺階,從審題、過程監督到評閱、答辯、成績評定循序漸進,一人一題的模式讓更多有特長的學生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也給畢業后不同去向的學生提供了寬泛的課題選擇空間,為提前進入工作狀態或進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的訓練平臺。雖然如此,畢業設計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也很多,如題目難易程度的合理性、題目的針對性、遇到問題學生心氣浮躁、不能踏踏實實解決問題而過分依賴網絡、老師監督輔導程度常常不到位、對提交成果的評判隨意性大、沒有統一的、相對明確的標準等等,這些問題表現在學生,而根源于教學管理和老師。老師的責任心決定學生的學習態度,老師的治學水平影響學生的習得能力,要把好畢業設計這一關需要一套完整的治學方略,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

在學校,學風的定義就是學習風氣,就是學校師生員工在治學精神、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等方面的風格。學風是凝聚在教與學過程中的精神動力,它依不同特點的學校表現出獨有的特色和豐富的內涵,并通過學校全體成員的意志與行動,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為一種傳統和風格。這些傳統和風格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重大的作用,對學校的發展和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一般意義上來說,影響學校學風的關鍵因素是學生、教師、學校環境、家庭和社會因素,其中學校環境、家庭因素和社會大氣候我們無法左右,所以只能從自身做起,以身試教,做一個稱職的老師。

畢業設計過程是老師和學生近距離一對一授課的過程,教師的工作是如何傳播知識,如何能讓學生很有效的接受知識。這個傳播過程并沒有很深奧的理論,但敬業是首要的,一定的基本技能是必須具備的。對畢業設計的任課老師來說,要達到畢業設計大綱規定的目標,老師必須具備以下基本職業技能:

(1)具備課題所涉及到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熟悉交給學生的課題,掌握課題的難易程度和完成的方法,懂得如何培養學生調查研究、查閱文獻和收集資料的能力;督促學生閱讀和翻譯與課題有關的外文資料;指導學生對課題進行理論分析、設計和計算;幫助學生制訂設計或試驗方案;強化學生對課題進行技術經濟分析的意識;總結提高、撰寫論文和設計說明書的能力等等。

(3)具備良好的學術思想和工作作風,懂得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

上述要求不僅有專業知識方面的,也有做人做事方面的,所以要帶好畢業設計,老師只有具備深厚的三基基礎、系統的專業知識、時刻關注專業的發展方向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掌握扎實的基本功,培養學生濃厚的專業興趣,向更高的目標努力。不僅在專業上要堅持教中學、學中教,不斷進取,還要在做人方面為學生樹立榜樣。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生總是把老師看作學習、模仿的對象。葉圣陶先生也曾說:“千教萬教,教人學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但是為師者不“真”,又怎能讓學生學“真”?所以老師高尚的人格、整潔的儀表、和藹的態度、豐富的學識、博大的胸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才能保證教書育人的實效,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良好的學風就會在這種互動中形成。

三、畢業設計教學過程中的治學方略

按詞典的解釋,治學就是研究學問,方略就是全盤的計劃和策略,研究如何帶好畢業設計,為學生上好最后一堂課而制訂的計劃和策略就是畢業設計教學過程中的治學方略。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結合安徽工程大學畢業設計現狀,建議對畢業實習及畢業設計采取一些方略,具體包括兩個方面。

1.畢業實習

畢業實習作為畢業設計中的一個環節,是經過很多學校考證了的,在各方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在一個理想的實習場所經過一段時間的實習是非常必要的。畢業實習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有人說書本上的理論是沒有用的,實際工作中一點也用不到。事實情況絕非如此。筆者和企業打交道20多年,設計的產品有發動機、臥式帶鋸機、農用機械還有工裝夾具,最后落腳在防腐泵產品的研究中,到目前為止設計了幾十個規格的產品都在使用中,還有的產品出口國外,最早的產品在線使用近20年了。這些產品的設計沒有哪一個尺寸不需要計算,沒有哪一個結構不需要找理論依據,只有在同類型產品不同規格系列化或者在仿制別人產品時才參照成熟產品的結構和尺寸做相應的放大、縮小或原樣測繪,即使如此這也只是一條捷徑,并不是設計產品正常的程序,一旦產品有質量問題就必須回歸正常的設計程序查找原因,正常的設計程序必須要用到理論計算,而課堂上講授的都是各學科的經典都是各種機械產品設計計算的基礎。書本如何結合實際,關鍵就在如何把實際工程問題提煉出來,變成作業里面的已知條件,這不是一個單純的理論問題或是一個實踐問題,而是需要用系統專業的眼觀觀察實際的事物,需要在一定理論的基礎上思考總結,最后找出理論公式與實際問題之間的結合點,把一些影響不大的因素忽略掉,把理論計算公式的假定條件作為計算結果的誤差來源,最后用系數進行補償,如此就很好地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了。因此要想很好地運用理論就必須學到一定的程度,厚積才能薄發。同時,也必須具備一定的實踐知識,才能找出實際問題的關鍵點,而畢業實習正好是一個機會,為學生增加感性認識提供了平臺,所以畢業實習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另外,通過畢業實習還能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和增強就業競爭力,也能加深了解社會對本專業的需要,培養獨立進行資料收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開闊眼界及思路,為畢業設計收集資料及醞釀設計方案,也為今后的工作積累經驗。而目前缺少理想的實習基地,沒有真正意義上實施這一過程,其中的原因很多,如果單方面依靠老師尋找實習基地,會涉及到學生安全問題、經費問題、企業的認可度等等,目前還有相當大的難度,需要學院和老師各方努力。

2.畢業設計

目前我院還沒有完整的關于畢業設計課題內容的的具體要求和驗收標準。筆者結合其他學校的經驗,將幾種類型的畢業設計內容和要求總結如下:

(1)機械制造工藝工裝及設備設計方面的課題。

1)以機械制造工藝規程設計為主的課題,應提交:工藝路線和工藝卡;各工藝卡上必須按要求完整填寫相關工藝參數,比如機床、量具和刀具的選擇、切削速度、切削量的規定等內容;必要的工裝圖;畢業論文按學校規定的格式和字數撰寫,其中必須有關于誤差分析的內容。

2)以機械設備設計為主的題目,應提交:完整的設備結構總圖和全部非標準零件圖;畢業論文按學校規定的格式和字數撰寫,其中必須有設備結構設計的詳細計算過程。

畢業設計中圖紙的要求:圖紙大小在能清楚反映設備結構的情況下選擇最小的標準圖幅打印,標題欄明細表按國家標準規定的格式填寫,不可再用課程設計的簡易標題欄和明細表;總圖上必須標注必要的尺寸,技術要求可根據情況確定是否需要填寫;設備上所有非標準零件都必須要畫零件圖(標準件如螺栓、軸承等能在專業商店購買,只要有型號就行,不需要畫圖),零件圖圖幅和標題欄要求同上,零件圖上要合理標注尺寸、公差、粗糙度,技術要求可根據情況確定是否需要填寫。

(2)模具設計方面的課題。

1)沖壓模設計:應是具有三工位以上連續模,或將三種以上簡單工序進行復合的模具。

2)注塑模具設計:應是含有側抽芯機構的中等以上復雜程度模具。

3)模具工作部分尺寸及公差應進行詳細設計計算。

4)模具典型零件的選材及熱處理工藝路線分析。

5)設計中典型零件應編制零件制造工藝規程卡片(該內容可根據學生的情況刪減)。

6)應用模具CAD軟件設計的,應該對模具結構進行三維剖析,并有模具開合結構圖。

7)必要時對設計方案和設計結果進行經濟分析和環保分析。

提交結果包含:有完整的總裝配圖和所有非標零件的零件圖。圖紙內容和格式要求同(1);一份1萬字以上的設計計算說明書或論文,論文里應有不少于3000字的文獻綜述和上面3)、4)、5)部分的內容。

(3)仿真、軟件設計和實驗研究類畢業設計內容及要求。以仿真為主的課題,必須提交仿真結果分析報告;以軟件設計為主的課題必須通過程序驗收,內容應符合軟件工程規范,還應包括需求分析、總體設計、詳細設計與編碼、測試等全過程;實驗研究類課題學生要完成一個完整的實驗(包括調研、方案設計與決策、實驗方法與過程、實驗數據處理、實驗結論等的全過程),取得足夠的實驗數據。實驗要有探索性,而不是簡單重復已有的工作。上述三類畢業設計工作量應至少完成1.2萬字以上的設計計算說明書或論文。論文應包括3000字的文獻綜述、實驗分析研究與結論等內容。

四、結束語

機械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是本科教學中最后一項教學內容,也是最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各教學環節的繼續深化和檢驗,其實踐性和綜合性是其他教學環節所不能替代,并對學風建設及治學方略產生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唐鈴鳳,王幼民.應用型本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標準研究[J].科教研究,2010,(4).

篇5

關鍵詞:沖壓模具設計與制造;課程改革;教學模式;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6-0178-03

《沖壓模具設計與制造》是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必修的重點課程之一,是一門綜合運用前修課程的應用技術課。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從2002年在我院開設以來,為適應寧波地區的經濟特色和產業分布,作為核心課程之一的《沖壓模具設計與制造》,歷經本專業教師在教學改革方面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并結合企業調研成果,最終形成“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教學模式。

一、理論依據

知識、技能和能力緊密相連。知識,是指人類在實踐中認識客觀世界(包括人類自身)的成果;技能,指掌握并能運用專門技術的能力;能力,是完成一項目標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素質。學習和掌握知識的程度是學生形成技能與發展能力的基礎,學生只有掌握了牢固的、系統的知識,才有可能進一步提升技能或發展能力。能力的發展有它自身的軌跡道路,一般為:“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培養能力”。而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啟發講解適度訓練思考領悟鞏固提高”,其中思考和領悟是關鍵,只有通過自身的思考和領悟,能力才能真正成為自身的能力。

基于這種能力發展軌跡的思路,我們設計了“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沖壓模具設計與制造》課程教學模式。由于沖壓模具的設計與制造具有典型的過程性:主要過程包括零件分析(包括材料、精度、批量等)、沖壓工藝分析、沖壓方案設計與確定、模具結構設計(包括導料、卸料、推料機構等)到模具零件的制造、模具整體安裝與試模等。從設計任務的提出到最終模具沖壓性能的檢驗,整個工作過程清晰、明了。本課程按照沖壓模具在企業實際的設計流程和制造過程重新構建課程內容,從沖壓模具制造企業直接選取項目,但企業的實際項目在難度、知識承載、操作等方面不一定適合課堂教學,需要進一步提煉并再次加工,使其具有典型性、通用性,能承載本課程所要求的技能訓練內容。最后打破傳統課程以學科知識為內在關系的知識結構,建立基于實際模具設計工作過程的知識結構,在知識技能訓練與模具設計流程的各個環節之間建立聯系,以提煉并加工后的課程項目為中心,以模具設計流程為導向重新建構課程內容,引導學生在完成課程項目的同時,自主建構自己的學科知識和發展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

二、教學模式設計的指導思想

近年來,為滿足企業轉型升級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我國開始大力發展高職教育,而培養“能力本位”的人才已經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界的共識。為了適應“能力本位”的人才培養需求,模具教研室的專業教師繼續在原有教學改革與實踐的基礎上,對《沖壓模具設計與制造》課程內容與教學模式進行了不斷的改革與探索,逐漸建立起“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模式。

三、教學模式設計過程

在《沖壓模具設計與制造》教學模式設計上,對全課程采用綜合分析綜合的組織形式,即總體概貌認識(介紹工藝規程、模具結構)、分部分解分析(研究工藝設計、模具零件設計)、總結方法和規律(系統歸納沖壓工藝和模具設計),使學生掌握模具設計的方法,具備沖壓模具設計的能力。教學模式設計中注意搭建綜合化的基本知識平臺,分析各種不同的沖壓模具設計殊案例,綜合運用已學習的知識,由特殊到一般,舉一反三。

(一)教學內容的確定

課程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充分結合企業調研結果,認真分析企業工作過程對知識、能力的需求,注重實用性、先進性和科學性,以“必需和夠用”為原則,并符合本課程的內在知識結構體系和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知規律。最終的課程內容采用模塊化組織,將本課程的知識內容分為6個主要模塊,也即6個項目,以項目為載體,將課程知識和工作過程中的能力聯系起來。

(二)學生特征分析

學生是教學過程中認知的主體,教學效果易受學生學習特點的影響。學生學習《沖壓模具設計與制造》時,已經學習了機械制圖、機械設計、機械制造基礎等先修課程,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學生們期望通過《沖壓模具設計與制造》課程的學習,系統地掌握沖壓模具的基本知識。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模具設計與制造知識解決企業生產實際中的問題,為后續的畢業設計和將來的求職工作打下基礎。高職學生有許多自己的特點,主要有:

1.經歷過高考的失敗,對學習缺乏自信。有的家長和考生認為高職僅比職高好一點,高考“落榜生”才去讀高職。有些學生對學習的專注度不夠,學習的興趣難以保持或持久。他們學習的情緒化較強,對感興趣的東西學習積極性較高。對內容枯燥的內容則學習效率較低。

2.實踐能力較好,理論理解能力較差。高職學生大部分都是所謂的“調皮搗蛋”不受中學老師喜愛的學生,他們好動。因此他們更喜歡動手,但卻對系統的理論知識感覺枯燥,學生對實踐性環節的學習興趣明顯高于理論課程的學習。

3.學習動機呈現多樣性。高職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①自尊心、進取心和不甘落后。②為了自己今后能有一份好工作,多掙點錢以使自己和父母能生活得好一些。而學習困難的高職學生,他們往往存在更多的情意障礙,表現為學習動力不足。輕奮斗,重享樂。大部分學生渴望成才,卻缺乏堅定的拼搏精神,缺少深入實際和腳踏實地的努力,信奉的是享樂主義的人生價值,注重物質享樂和感性刺激,易受各種消極傾向的影響。

因此,結合高職學生的這些特點,《沖壓模具設計與制造》課程應注重知識與技能的有機融合,使抽象問題具體化,讓傳統的學科知識承載于課程項目的完成內,使隱性知識顯性化,且在知識量上只求“必需、夠用”。采用項目化的教學,通過項目的完成,即能動手又能取得成果,符合動手能力強的特點還能通過項目的完成提高自己的自信,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的特色。

(三)設計本課程的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教學內容設計的基礎,本課程分為三種目標設計,即課程總目標、知識與素質目標和職業與技能目標。

1.課程總目標:學習并掌握典型沖壓模具設計與制造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培養在設計和動手實踐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沖壓模具設計與制造領域,會做一般的實際工作。

2.知識與素質目標:能夠解釋沖壓工藝的相關術語并明白其含義。能說出沖壓產品生產的一般過程,沖壓工藝模具的種類,會具體沖壓件的工藝分析與工序設計、會設計實現工序所需模具的結構,模具材料及熱處理的選用,利用模具標準和設計手冊。并能應用CAD/CAM軟件構建三維模型、進行成形分析和繪制設計圖紙。能說出典型壓力加工設備的結構及其上下工作臺特點和參數,并能夠正確進行設備選型和完成模具的安裝、調試,并逐步把握壓力加工設備操作調試技能。能針對模具設計要求和生產制造條件制定加工工藝方案和加工過程,完成零件的加工和模具的裝配。

3.職業與技能目標:掌握典型沖壓模具設計與制造的一般過程;利用學習情境(具體沖壓件項目),能主動、正確地進行技術資料準備(如沖壓手冊、典型模具結構圖冊、模具標準、模具設計員手冊、類似零件的工藝及設計文件、模具設計與制造行業的近期技術發展),并正確分析處理、提取當用信息;能運用CAD/CAM軟件構建三維模型、進行模具設計并完成模具設計圖樣繪制和設計過程文件的留存;能進行加工實踐并完成相應的實踐。認識沖壓工業和模具設計與制造的基本方法,能夠從不同的沖壓產品發現模具或生產問題,并初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學習活動的設計

1.自主學習活動設計:學習過程是學生通過主動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積極探索、動手實踐,摒棄“填鴨式”學習、死記硬背的現狀,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信息、探索新知識、解決問題以及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學生網絡課程、虛擬實驗室等方式、途徑實現自主學習。網絡課程,尤其網絡上的各院校精品課程,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都是不錯的資源且都是免費開放的。同時實驗室和虛擬實驗室長時間對學生開放,實驗室設備充足,學生可以自由的使用實驗室設備,操作、練習各種技能。網上虛擬沖壓模具拆裝實驗具有可重復性、模具品種多樣、表現形式逼真、不沾惹油污等優點,深受學生歡迎,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實驗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學生在理解課程知識的同時,也增強了對模具的感性認識,有益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開拓思維和啟發創新等。

2.協作學習活動設計:開展以討論、交流與協作為主的學習模式使學生通過協作學習,相互討論、相互指導,往往有時有事半功倍,教師也能從學生間的相互討論和協作學習活動中及時得到教學反饋,并能據此調整教學進度或深度等,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因此,結合學院開展的“評、展、鑒、賽”活動,在《沖壓模具設計與制造》課程中開展了3個“評”的活動。所謂“評”首先由學生結合活動主題進行展示、講解,然后學生互評和教師評議。通過學生互評,不僅評者和被評者都能通過查閱資料、積極思考而學到知識和鍛煉能力,更重要的是還能學會合作與交流的技巧,接受別人建議和批評的能力,培養學生在集體中的責任感等。而且,利用QQ、論壇等網絡交流工具,我們還開展了網絡環境下基于問題的教學,組織和引導學生分小組開展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等。

(五)學習評價的設計

學習評價主要指按照一定的標準對學生或學生完成的學習目標所進行的一種鑒定或價值判斷的活動。評價的形式主要有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考核依據:作業、出勤、課堂表現、課外調研、階段測試、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及職業素質養成等,占總成績百分比:30%;

終結性評價,形式:筆試,占總成績百分比:70%。

學習評價所獲得的結果可以提供學習過程的各種信息,這些信息的分析和及時反饋,可以對學習過程的各個環節(包括學習目標)進行有效的調節和控制,而且能讓學生及時了解自身學習和發展存在的優勢與不足,不斷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習活動進入良性循環。學習評價的反饋調節功能一方面可以通過他人(教師、家長、同學)評價的方式反饋給學習者,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自我評價的方式使學習者不斷獲得自我意識,并通過自我調節不斷實現自我超越。

參考文獻:

[1]劉彥國,范建蓓,徐志揚.塑料模具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J].模具制造,2010,(4):96-100.

[2]陳樂平,馬野.《冷沖壓設計與制造》教改實踐[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92-94.

[3]李昌雪,陸錦明,黃仕勇.基于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課程改革與研究[J].裝備制造技術,2013,(2):186-188.

篇6

關鍵詞: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校企互動;人才培養模式

國內外實踐證明,“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施過程中,兩個很關鍵的問題制約了該模式向縱深發展。第一個問題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導致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目前我國就業市場尚不規范,勞動力供過于求、政企體制問題等因素導致企業對校企合作積極性不高,很多校外實訓基地實際上僅能進行參觀式的實習,導致工學結合程度不夠深入。第二個問題是指導實習的教師積極性不高。部分教師甚至認為把課備好、上好就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學院領導的事情,與他們關系不大。在教學過程中,部分老師仍然忽略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不能把教學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針對以上問題,本文以江蘇省重點建設專業——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為研究對象,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通過學校和企業的雙向互動和長期合作,將在校的理論學習、基本訓練與在企業的實際工作經歷有機結合起來,提出“工學結合、校企互動”人才培養模式,并在實踐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構建雙元化教學主體,設計“工學結合、校企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某種標準構造模式和運行方式。教學主體的雙元化體制構建就是學校和企業要密切結合,在改變學校辦學思想定位與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上互動;在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與企業產品業務推廣上互動;在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與改善企業人才結構上互動。學校聘請企業管理人員、技術專家、能工巧匠參與專業指導委員會工作,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而學校的老師到企業開展相關的理論咨詢和技術服務,參與技術開發、生產管理;企業學校協作攻關,開展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的建設等。加強雙方的多層次、全方位合作,形成“工學結合、校企互動”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辦學方針,切實提高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從分析學生未來工作崗位和崗位能力入手,與企業一道科學界定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本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精密機械、電子、輕工、模具等企業,培養在生產第一線,能從事模具設計、制造和維修,模具設備的調試與管理及相關產品的營銷等工作。主要就業崗位如下:模具鉗工、模具制造工、模具(機械)制造工藝員、助理模具設計師;次就業崗位如下:機械產品的售后服務、品質管理、產品檢測等。針對行業人才需求、職業資格要求和企業崗位要求共同設計出“工學結合、校企互動”的人才培養方案,并與企業共同組織實施與考核,如圖1所示。通過創設校企結合的內外環境,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實際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運作模式上比一般的工學結合模式有更為深刻的內涵。

二、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課程,加大課程改革力度

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課程是以通過對工作過程的系統化分析所獲得的工作項目為單位設置課程,并組織課程內容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為落實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本專業開發了《使用手工工具的簡單模具制作》、《模具拆裝與測繪》、《使用數控銑床的模具零件編程與加工》、《精密沖壓模具的設計與制造》、《精密塑料模具的設計制造》和《使用數控銑床的模具件編程與加工》等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課程,課程與生產性實訓有機結合,加大課程改革力度,項目課程教學主要圍繞工作任務完成的過程來展開。項目課程教學通過描述工作任務、教師演示,并講解相關理論知識、學生動手制作和師生總結與評價四個步驟,最終要達到能力要求。這比傳統課堂教學更直接、更具體、更有說服力。以《AutoCAD項目化課程》教學——“五角星的繪制”為例,要求學生會設置點的樣式,會設置對象捕捉的設置與使用,會運用“取消”、“重做”、“刪除”、“重畫”等命令,并能正確理解他們的含義。其工作任務是能獨立、熟練地應用AutoCAD軟件繪制零件圖和一般復雜程度的裝配圖包括撰寫項目報告。通過親手操作使學生具備從事本職業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所必需的識、繪圖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嚴謹細致、探究務實的職業精神和技術意識。把職業資格證書的訓練內容納入項目課程及生產性實訓之中,通過技能訓練,經過學院和企業共同考核合格,由校企聯合頒發工作經歷證書,提高了其就業能力。學院通過推行項目課程改革,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有了明顯提高,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率和就業率達到了95%。

三、圍繞“學以致用”的辦學理念,編寫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材

教材編寫要根據工作崗位,結合典型工作任務,圍繞“學以致用”的辦學理念,以“工學結合、項目引導、‘教學做思’一體化”為編寫原則,要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盡量采用圖示、表格、文字等多元表達形式,切忌長篇大論、文字冗長繁雜。應著力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學校自編教材,開展配套的課程數字化資源建設。目前該專業完成了《機械零件與結構的分析與選用》、《使用通用機床的零件加工與工藝分析》、《使用特種加工機床的零件加工》、《使用數控銑床的零件編程與加工》、《精密沖壓模具的設計與制造》、《精密塑料模具設計與制造》等具有本院特色的企業崗位培訓自編教材,實踐一條獨具特色的“工學結合”的實訓教學之路,對形成自己特色的實踐環節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創建雙證認證制度,實行考核方式與教學方法雙改革

雙證認證制度就是要求畢業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取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是提高學生職業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實現職業教育與勞動對接的重要舉措,也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的必然要求。應將職業認證納入教學計劃,學校建立職業資格鑒定站(所),為職業資格認證積極創造條件。

改革考核方式和教學方法。考核方式應以崗位需求作為質量考核標準,可以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實際教學中,要強化過程考核,可以嘗試用職業資格考試取代傳統的考試;上崗達標測試取論考試;完成規定項目取代課程的考試。教學方法的改革應推行項目管理教學法、行為引導法、激勵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仿真模擬教學法等,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五、注重兼職教師機制,建設“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關鍵,是要有一支能夠“工學結合”的教師隊伍。因為不論是專業調整整合、課程體系及內容的設計并實施,還是生產性實訓實習基地的建設,都要靠這樣的教師隊伍去操作完成。所謂“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就不僅僅要注重提高校內專業教師的“雙師型”或“雙師素質”的比例,更為重要的是要大量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逐步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逐步形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的機制。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使學校教學與生產實際始終保持著最緊密的聯系,始終與前沿的技術與工藝保持著最迅速的對接和應用。我們在學院的定編、教學人員的聘任、兼職教師管理等方面都加大了政策傾斜,促使師資隊伍建設形成“雙師”結構的團隊優勢。

六、密切校企關系,為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專業實訓基地

為了加快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步伐,本院同富士康科技集團簽署了合作協議,雙方共同投資1.2億元在校內建成了年產值達5000萬元的富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學生在校期間深入該企業進行為期8周的生產性實訓。經過多年建設,還形成以電子精密零件的模具設計與制造過程為主線,以工作過程項目化課程為載體,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目標的電子精密模具實訓基地,如圖2所示。該生產性實訓基地擁有先進的生產型數控車床、數控銑床、加工中心、四軸加工中心、數控線切割、數控電火花成型機、注塑成型機、三坐標測量機等設備,多次承接市下崗再就業人員培訓工作和技能競賽工作,同時為其他兄弟高職院校提供了多項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發揮了基地應有的輻射作用。目前本院各主干專業結合自身特點分別與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建立了緊密型校外實訓基地,先后與富士康、夏普電子、三星電子、飛利浦電子、百得科技、中興科技、西子奧的斯等183家國內外知名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設立了三星電子班、西子奧的斯電梯班、聯通3G班等多個企業定向班。打造校企合作的實訓基地,已經基本滿足學生的生產性實訓教學需要。

篇7

關鍵詞: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校企互動;人才培養模式

國內外實踐證明,“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施過程中,兩個很關鍵的問題制約了該模式向縱深發展。第一個問題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導致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目前我國就業市場尚不規范,勞動力供過于求、政企體制問題等因素導致企業對校企合作積極性不高,很多校外實訓基地實際上僅能進行參觀式的實習,導致工學結合程度不夠深入。第二個問題是指導實習的教師積極性不高。部分教師甚至認為把課備好、上好就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學院領導的事情,與他們關系不大。在教學過程中,部分老師仍然忽略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不能把教學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針對以上問題,本文以江蘇省重點建設專業――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為研究對象,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通過學校和企業的雙向互動和長期合作,將在校的理論學習、基本訓練與在企業的實際工作經歷有機結合起來,提出“工學結合、校企互動”人才培養模式,并在實踐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構建雙元化教學主體,設計“工學結合、校企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某種標準構造模式和運行方式。教學主體的雙元化體制構建就是學校和企業要密切結合,在改變學校辦學思想定位與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上互動;在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與企業產品業務推廣上互動;在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與改善企業人才結構上互動。學校聘請企業管理人員、技術專家、能工巧匠參與專業指導委員會工作,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而學校的老師到企業開展相關的理論咨詢和技術服務,參與技術開發、生產管理;企業學校協作攻關,開展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的建設等。加強雙方的多層次、全方位合作,形成“工學結合、校企互動”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辦學方針,切實提高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從分析學生未來工作崗位和崗位能力入手,與企業一道科學界定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本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精密機械、電子、輕工、模具等企業,培養在生產第一線,能從事模具設計、制造和維修,模具設備的調試與管理及相關產品的營銷等工作。主要就業崗位如下:模具鉗工、模具制造工、模具(機械)制造工藝員、助理模具設計師;次就業崗位如下:機械產品的售后服務、品質管理、產品檢測等。針對行業人才需求、職業資格要求和企業崗位要求共同設計出“工學結合、校企互動”的人才培養方案,并與企業共同組織實施與考核,如圖1所示。通過創設校企結合的內外環境,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實際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運作模式上比一般的工學結合模式有更為深刻的內涵。

二、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課程,加大課程改革力度

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課程是以通過對工作過程的系統化分析所獲得的工作項目為單位設置課程,并組織課程內容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為落實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本專業開發了《使用手工工具的簡單模具制作》、《模具拆裝與測繪》、《使用數控銑床的模具零件編程與加工》、《精密沖壓模具的設計與制造》、《精密塑料模具的設計制造》和《使用數控銑床的模具件編程與加工》等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課程,課程與生產性實訓有機結合,加大課程改革力度,項目課程教學主要圍繞工作任務完成的過程來展開。項目課程教學通過描述工作任務、教師演示,并講解相關理論知識、學生動手制作和師生總結與評價四個步驟,最終要達到能力要求。這比傳統課堂教學更直接、更具體、更有說服力。以《AutoCAD項目化課程》教學――“五角星的繪制”為例,要求學生會設置點的樣式,會設置對象捕捉的設置與使用,會運用“取消”、“重做”、“刪除”、“重畫”等命令,并能正確理解他們的含義。其工作任務是能獨立、熟練地應用AutoCAD軟件繪制零件圖和一般復雜程度的裝配圖包括撰寫項目報告。通過親手操作使學生具備從事本職業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所必需的識、繪圖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嚴謹細致、探究務實的職業精神和技術意識。把職業資格證書的訓練內容納入項目課程及生產性實訓之中,通過技能訓練,經過學院和企業共同考核合格,由校企聯合頒發工作經歷證書,提高了其就業能力。學院通過推行項目課程改革,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有了明顯提高,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率和就業率達到了95%。

三、圍繞“學以致用”的辦學理念,編寫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材

教材編寫要根據工作崗位,結合典型工作任務,圍繞“學以致用”的辦學理念,以“工學結合、項目引導、‘教學做思’一體化”為編寫原則,要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盡量采用圖示、表格、文字等多元表達形式,切忌長篇大論、文字冗長繁雜。應著力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學校自編教材,開展配套的課程數字化資源建設。目前該專業完成了《機械零件與結構的分析與選用》、《使用通用機床的零件加工與工藝分析》、《使用特種加工機床的零件加工》、《使用數控銑床的零件編程與加工》、《精密沖壓模具的設計與制造》、《精密塑料模具設計與制造》等具有本院特色的企業崗位培訓自編教材,實踐一條獨具特色的“工學結合”的實訓教學之路,對形成自己特色的實踐環節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創建雙證認證制度,實行考核方式與教學方法雙改革

雙證認證制度就是要求畢業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取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是提高學生職業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實現職業教育與勞動對接的重要舉措,也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的必然要求。應將職業認證納入教學計劃,學校建立職業資格鑒定站(所),為職業資格認證積極創造條件。

改革考核方式和教學方法。考核方式應以崗位需求作為質量考核標準,可以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實際教學中,要強化過程考核,可以嘗試用職業資格考試取代傳統的考試;上崗達標測試取論考試;完成規定項目取代課程的考試。教學方法的改革應推行項目管理教學法、行為引導法、激勵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仿真模擬教學法等,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五、注重兼職教師機制,建設“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關鍵,是要有一支能夠“工學結合”的教師隊伍。因為不論是專業調整整合、課程體系及內容的設計并實施,還是生產性實訓實習基地的建設,都要靠這樣的教師隊伍去操作完成。所謂“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就不僅僅要注重提高校內專業教師的“雙師型”或“雙師素質”的比例,更為重要的是要大量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逐步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逐步形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的機制。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使學校教學與生產實際始終保持著最緊密的聯系,始終與前沿的技術與工藝保持著最迅速的對接和應用。我們在學院的定編、教學人員的聘任、兼職教師管理等方面都加大了政策傾斜,促使師資隊伍建設形成“雙師”結構的團隊優勢。

六、密切校企關系,為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專業實訓基地

為了加快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步伐,本院同富士康科技集團簽署了合作協議,雙方共同投資1.2億元在校內建成了年產值達5000萬元的富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學生在校期間深入該企業進行為期8周的生產性實訓。經過多年建設,還形成以電子精密零件的模具設計與制造過程為主線,以工作過程項目化課程為載體,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目標的電子精密模具實訓基地,如圖2所示。該生產性實訓基地擁有先進的生產型數控車床、數控銑床、加工中心、四軸加工中心、數控線切割、數控電火花成型機、注塑成型機、三坐標測量機等設備,多次承接市下崗再就業人員培訓工作和技能競賽工作,同時為其他兄弟高職院校提供了多項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發揮了基地應有的輻射作用。目前本院各主干專業結合自身特點分別與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建立了緊密型校外實訓基地,先后與富士康、夏普電子、三星電子、飛利浦電子、百得科技、中興科技、西子奧的斯等183家國內外知名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設立了三星電子班、西子奧的斯電梯班、聯通3G班等多個企業定向班。打造校企合作的實訓基地,已經基本滿足學生的生產性實訓教學需要。

該實訓基地促進了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融合,有力地推進了工學結合、工學交替、產學研結合并取得了豐碩的教改成果。2007年江蘇省教育廳在本院舉辦全省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現場會,2008年“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遴選為江蘇省品牌專業,2008年與富士康合作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被批準為現代制造人才培養創新基地,2009年“引企入校、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校企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運行的探索與實踐”被省教育廳評為教學成果二等獎。依靠本基地培養的學生畢業設計被評為江蘇省高等學校本專科優秀畢業設計一等獎1次、二等獎1次。

總之“工學結合、校企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否能取得成效,關鍵是找準雙方利益共同點,互惠互利、合作共贏,一旦合作后校企雙方必須通過建立一系列規章制度和相應措施來保證“工學結合、校企互動”的正常進行,形成以學校為主體,企業和學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訓練學生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陳解放.“產學研結合”與“工學結合”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06,(12).

[2] 高寶立.職業人文教育論[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3] 胡坤.高職院校推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初探[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22).

[4] 馬樹超.工學結合:職業教育與用人單位對接的關鍵舉措[J].職教論壇,2007,(1).

[5] 陳解放.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可持續發展的理性期待[J].中國高教研究,2006,(8).

[6] 曹曄,邵建強.職業教育工學結合制度的宏觀探究[J].職教論壇,2006,(9).

[7] 張堯學.端正思想,建設好首批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J].中國高等教育,2007,(Z1).

篇8

關鍵詞: CDIO工程教育 注射模具課程設計 教學改革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指的是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構想—設計—實施—操作),是由麻省理工學院等四所大學通過幾年的研究、探索和實踐建立的一種先進的工程教育模式,它讓學生以生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具有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和獲取工程能力。旨在以綜合的培養方式使畢業生在工程基礎知識、個人能力、人際團隊能力和工程系統能力四個層面達到預定目標[1]。本文結合我校實際情況,介紹CDIO模式在“注射模具課程設計”中的應用。

一、傳統課程設計模式的不足[2],[3]

1.課題單一,學生個性發揮不明顯。對于我院“注射模具課程設計”,由于時間安排較短,因此布置的課題一般選擇比較單一和簡單的典型零件,對大多數學生而言,基本都能按指導書要求的步驟完成。另外,同學間的設計方案差異性較小,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也不利于學生特長和創新拓展思維能力的發揮和培養,越來越不能滿足現代教育對學生創新能力和素質培養的需要。

2.理論與實踐聯系不密切,影響學生掌握效果。理論學習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目前課程設計基本是在理論課結束后,集中一段時間執行的,造成課程理論學習和課程設計的實踐在時間上有一定的中斷,同時由于課程設計時間較短,不可能深入企業或實際制作,因此與企業實際應用還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在理論學習中,學生學習的目標性不明確,沒有相應的項目和任務引導,學生就不能帶著問題深入學習和研究,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

3.重結果不重過程,評價不甚合理。教師對學生課程設計的評價大多還停留在平時出勤和對學生提交的課程設計作業成果上,沒有充分重視學生的設計創造性思維過程。另外,缺少必要的反饋和總結,學生交完作業就結束,對自己的課程設計方案的可行性、總體質量等方面沒有針對性的反饋,設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因此也會影響學生對本課程的整體掌握效果。

二、CDIO模式下的課程設計改革[2],[4]

1.豐富設計課題類型,體現個性化發展,培養團隊意識。

改變以往課題單一,與企業實際不符的狀況,利用學校產學研合作資源,深入企業一線,收集與本課程密切相關的真實課題,以3—4人為一組進行分組設計,并要求每個人采用不同的設計方案,這樣避免了學生之間抄襲的現象,充分調動了各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學生個性化和專業技能發展的需要,培養了小組之間的團隊合作意識。

2.課題設計與理論學習相結合,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由于本課程實踐性比較強,枯燥的理論說教很難獲得預期的效果,要培養工程意識和應用能力,就必須理論聯系實踐。實踐證明“行動式”教學對實踐性強的課程學習具有較好的效果,所謂的“行動式”教學就是把傳統的說教式的教學模式轉變為結合生產實際的認知與應用相結合的一種教學過程[5]。

本課程的理論學習和課程設計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關系,理論知識的掌握是課程設計的基礎和前提,而課程設計是對課程理論知識的全面實踐和應用。在組織教學過程中,將本課程理論教學和課程設計及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即將課程設計的課題提前布置,穿插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以布置的課程項目為驅動,在每一個章節講解完后,就可以對項目進行相應部分的設計、計算,激發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學習,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鞏固和加強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另一方面,課程設計課題的提前布置和進行,可以利用課程設計階段節約出來的時間出去深入企業,進行必要的實習實踐,再結合自身的設計方案、零部件制造工藝等方面進行優化。條件許可情況下,對于結構相對簡單的可以利用實驗室的設備對設計的模具進行制作和驗證,讓學生樹立系統工程的概念,獲得專業實踐,培養團隊合作能力。

3.改進設計方法和手段,鍛煉能力,提高效率。

隨著計算機技術尤其三維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在模具行業,三維設計成為普遍,另外三維設計有助于CAD與CAE/CAM的集成,可以大大提高模具設計的質量和可靠性。而在本課程修學之前,本校該專業學生已經學習了三維設計軟件(PRO/E,UG等)和CAE軟件(Moldflow)應用等課程。因此,本課程設計中完全可以利用三維設計方法來替代原先的二維設計模式,這樣既鍛煉了學生應用計算機輔助模具設計、制造與分析(CAD/CAM/CAE)的能力,又大大提高了設計效率和質量,為后續的畢業設計和真正進入企業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4.合理評價,增強掌握效果。

打破原有的評價方式,注重學生課程設計的過程控制和答辯反饋結果。設計過程中,教師隨時跟蹤學生的設計進展,了解其設計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動態掌握學生的設計思路和效果,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有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為正確評價提供依據。作業提交后,以分組的形式進行集體答辯,這樣既可使師生間進行有效的交流,又可將設計中的問題及時反饋給學生,便于學生總結和有效掌握。

三、CDIO模式的實施條件[2]

CDIO模式的實施,對教學環境、教師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CDIO模式的順利實施受到以下幾方面因素的影響:(1)培養計劃中課程體系的設置得是否合理,會影響到學生對專業課程知識體系掌握的優劣。(2)教師的整體能力,一方面需要教師除了系統掌握本專業中與本課程相關的系統知識以外,還要及時掌握本專業學科的發展前沿和動態,另一方面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教學過程的實施進行思考、構思和監控。(3)教學條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需要具備必要的實施條件,比如,實踐的場所、相關設施等。(4)學生的自身能力,CDIO主要是以項目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創新為主線的能力本位培養模式,對學生知識體系的掌握和實踐動手能力等各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

四、結語

實踐證明,CDIO模式在本課程設計中的實施,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顯著提高了學生對本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但是,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的復雜工程,對于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而言,CDIO的實施不能局限于幾門課程,其“構想—設計—實施—操作”的思想應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落實到每門尤其是專業課程中,可以以課程群的形式進行綜合的改革和實踐,營造有利于實踐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環境,真正發揮CDIO模式的魅力和效果。

參考文獻:

[1]樊志遠,熊興隆.CDIO模式下CPLD課程教學改革的教改的探索和實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2):148-149.

[2]朱玉.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改的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0(19):98-99.

[3]郭曉梅,丁明明,方守糊.應用CDIO模式改革《精密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課程教學的探索[J].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校報,2011(9):81-84.

篇9

【關鍵詞】3D打印技術;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實踐教學

早在1998年,已有高等院校設立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鑄造專業、焊接專業以及鍛壓專業是專業基礎,涵蓋了鑄、鍛、焊等三個熱加工方向。目前全國有100多所高校開設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該專業涉及了材料類學科、機械類學科以及自動化類學科等相關的專業知識內容,就業范圍涉及產品研發、工藝設計、銷售管理、售后服務等制造行業,具有應用性和實踐性強的顯著特點。因此,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重要的教學環節。目前3D打印技術日臻成熟,從兒童玩具到陶瓷制品再到工業產品甚至建筑業住房等都能看到3D打印制品的身影,3D打印涉及了產品模擬設計、材料設計、性能匹配以及精密成型等多個方面,是通過自動化成型制造實現產品生產的新技術且具有廣泛的應用。認識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及畢業設計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重要的實踐環節[1]。因此,將3D打印技術融入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中的重要實踐環節,為實現可視化的模擬設計、產品研發以及工藝設計提供了有效途徑,不僅有利于學生設計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培養其實踐能力。本文基于3D打印技術的發展現狀,結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特點,分析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傳統實踐教學的局限性,闡述3D打印技術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及優勢,并初步實施與探索3D打印技術在實踐教學中應用。

13D打印技術的發展現狀概述

2015年,我國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是五大工程之一,而3D打印(增材制造)就是其中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之一。3D打印思想起源于美國,隨后美國、德國、瑞典、以色列等國家在打印設備、打印材料以及相關應用領域開展了研究并取得階段性成果,而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才逐步開展3D打印技術的研究,目前已達到了工業生產水平[2]。3D打印技術在制造業具有明顯的優勢:(1)快速整體數字化制造,提高生產效率;(2)縮短研發周期,加快生產進度;(3)環保高效節材制造,提高材料的利用率;(4)個性化定制制造,深度拓展設計空間[3];(5)與傳統行業相結合,提高制造業生產效率。3D打印技術仍存在不足之處:(1)高質量3D打印材料昂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3D打印技術的發展;(2)3D打印產品材料-組織-性能的一致性仍待進一步研究;(3)3D打印產品受打印設備的限制,批量化量產仍存在一定難度。

23D打印技術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目前3D打印(增材制造)已經成為快速發展的行業新方向,3D打印(增材制造)在鑄造行業和模具行業以及焊接行業都有重要應用價值[2],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行業正是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中重要的傳統方向。如:復雜模具的設計及生產、復雜薄壁鑄件的工藝設計及生產、增材制造蠟模等。目前我國對具有3D打印技術背景的應用型人才的認識和培養仍處于萌芽狀態[2],從而造成3D打印應用型技術人才緊缺[3]。因此,將3D打印技術引入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不僅符合了行業發展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發展的新要求,而且也滿足了行業對3D打印技術背景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2.1實踐教學的特點及傳統實踐教學的局限性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屬于“寬口徑,厚基礎”的專業,而隨著制造業向自動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專業的發展需要與企業的需求接軌,焊接自動化、鑄造充型模擬以及精密成型甚至智能化制造都對傳統專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專業知識“寬”的方面,體現了專業的交叉融合和寬度。此外,專業方向中的鑄造、焊接、鍛壓等傳統專業方向也注重“厚”的方面,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積淀,體現了該專業的厚重和深度。因此,在這種專業特色培養下,實踐教學也應呈現出“寬口徑,厚基礎”的特征。而傳統實踐教學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實踐教學設備和實踐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存在一定差異,無法緊跟企業快速發展步伐;(2)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存在脫節現象,同時實踐教學監督機制不健全;(3)校外實習基地以傳統制造業為主,需要加快建立新興制造業實習基地。

2.23D打印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3D打印技術是快速成形技術,基于建模模型,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快速有效簡化地生產單個產品,尤其在航空航天、生物醫學、工業制造等高端技術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和發展前景[4]。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生產實習、課程設計及畢業設計的實踐教學中[4],存在許多模具設計、零件裝配圖以及三維裝配圖等設計環節,并在虛擬現實的環境中可視化演示實踐教學的結果是實踐教學應關注的焦點,恰恰3D打印技術能夠滿足該實踐教學效果[5]。3D打印在實踐教學環節具有明顯的應用優勢:(1)3D打印能夠制造教具和教學模型,實物教學使學生能夠加強對教學內容的認知和理解;(2)3D打印能夠實現課程設計中裝配圖成型,直觀再現設計存在問題和不足之處,驗證設計可行性和結果;(3)在3D打印技術相關企業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實習平臺;(4)能夠積極鼓勵學生采用3D打印技術自主設計制備零件,參加相關創新創業的大賽。通過3D打印技術在實踐教學環節的應用,不僅能夠提高實踐能力,而且能夠拓展專業視野和專業知識,使學生加深理解課堂教學環節學習的理論知識,更好地掌握3D打印技術的相關知識。

2.33D打印技術在實踐教學中初步實施與探索

基于實踐教學的特點與傳統實踐教學的局限性及3D打印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優勢,將3D打印技術植入到實踐教學過程中開展具體方案初步實施與探索。(1)考察實力雄厚的3D打印設備生產企業和3D打印技術應用企業,建立校外實習基地,選派青年骨干教師到3D打印企業掛職鍛煉培養“雙師型”教師,聘請企業優秀工程師擔任外聘教師參與實踐教學活動。(2)在本科畢業設計環節,設計類本科畢業設計的最終零件三維工藝圖需用3D打印出的實物驗證設計的合理性,在論文類本科畢業設計不僅需要企業工程師擔任第二導師,而且參與平時學生的任務書、開題報告、中期檢查以及答辯的各個環節。(3)在生產實習環節,不僅帶領學生進入3D打印企業生產一線參觀,而且指導學生參與到3D打印生產的各個環節,發現現場問題并解決問題,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4)在課程實踐環節,邀請外聘教師進入實踐教學課堂并參與實踐教學的相關教材編寫,將企業最新的設備和相關技術引入課堂,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5)與企業共建3D打印實驗平臺,骨干教師全程參與設備的安裝調試過程并參加企業的3D打印技術培訓,熟練掌握3D打印設備操作和技術。圖1是Roclok系列桌面級FDM3D打印設備,能夠制備塑料的模型和零件,耗材主要是絲材高分子材料;圖2是陶瓷3D打印設備,可以制備陶瓷工藝品和模型,耗材主要是陶瓷;圖3是金屬材料3D打印設備,采用選區性激光熔化技術制備金屬零件或模型,耗材主要是金屬粉末,如:316L不銹鋼粉末。基于以上3D打印設備,結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專業特點,不斷優化實踐教學內容,提升實踐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篇10

1.培養目標確定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才需求變化,具有寬廣性的基本教育,創新意識強、業務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備受歡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如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制定合理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一個重要課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是許多工科院校都設置的專業,但各院校專業各具特點。如重點大學定位于研究型教學,以培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領域科學研究型或科學研究與工程實踐技術復合型高層次人才;而非重點院校通常以普及高等教育為主,以培養本學科工程技術型或職業應用復合型人才為主。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必須結合本校實際,因地制宜,確定有自身特點、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模式3]。我校具有礦業技術研究、開發及應用的獨特優勢,負責黑龍江省內煤礦管理者的培訓工作。在材料成形及控制領域的眾多專業方向中,我院鑄造及焊接方向具有好的基礎和自身特色,鑄造方向具有豐富的工程教育經驗,而且與雞西煤礦企業有著廣泛的技術合作基礎,目前開展見習鑄造工程師的培訓工作;焊接方向具有國際焊接工程師技能的培訓能力,這些是吸引用人單位的亮點。因此,根據黑龍江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及我校大專業、大工程及大實踐的特點,通過社會調查研究論證,認真聽取專家、教師、學生及用人單位意見,分析總結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現行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問題,明確本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質要求和真正含義,逐步形成了服務于地方煤礦企業,重點具備在材料液態成型、固態連接等方面進行成型工藝、工裝設計、產品制造、質量控制、試驗開發、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和管理能力,具有創新意識、實踐技能的高綜合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

2.課程體系建設

依據所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必須進行課程體系建設,力求做到厚基礎同時保持專業方向特色。新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滿足具有創新意識、實踐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發展需要。

根據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在滿足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中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基本要求條件下,增加學科與專業基礎課程學時,如增加機械設計基礎、材料科學基礎等基礎課程的學時,構建厚基礎的知識結構;減少專業課程學時,如減少鑄件凝固成形原理、焊接結構學等專業課程的學時,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擴大選修課程門數,如增加鑄造車間設計、電子封裝技術等課程,使學生具有個性發展的空間。去除一些內容陳舊的課程內容,增設一些學科前沿課程,如增加快速凝固技術、機器人焊接等,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建設后的課程體系分為公共基礎與通識教育平臺課程、學科與專業基礎平臺課程、專業平臺課程、通識教育實踐課程、專業教育實踐課程五個方面,并同時修訂了所有課程的教學大綱,使教學內容符合實際需要,獲得預期滿意的教學效果。

1)公共基礎與通識教育平臺課程。構造學生人文、外語、計算機、物理及數學等自然科學知識結構,充分體現厚基礎的原則。在公共基礎與通識教育平臺課程必修課程基礎上,開設了藝術導論、工程經濟管理、心里健康、環境保護概論、創造學等選修課程,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及創新意識。

2)學科與專業基礎平臺課程。為使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專業學生適應人才市場需求,體現寬專業的指導思想,學科與專業基礎平臺課程涵括了材料、成型及控制的基本內容,構建了以材料科學基礎、材料成形技術基礎、材料成形過程測量與控制及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等為支柱的知識體系。為進一步拓寬學生知識面,同時開設材料力學性能、電工與電子技術、機械設計基礎及沖壓工藝及模具設計等課程。

3)專業平臺課程。專業課程設置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保持專業方向特色。開設了鑄件凝固成形原理,鑄造工藝設計、鑄造機械化、焊接冶金學、電弧焊基礎、焊接結構學等課程。在專業必修課的基礎上,開設了體現學科前沿的先進技術的選修課以及有利于學生深入探索所感興趣的專業方向課程,如快速凝固技術、非平衡凝固新材料、特種鑄造、造型材料、金屬基復合材料、壓力焊、機器人焊接、電子封裝技術、現代激光焊接技術等課程。

4)專業教育實踐課程。為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提高實際動手能力,開展專業實踐教育。除開設實驗課外,還進行認識實習、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鑄造工藝課程設計、焊接結構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專業技能訓練及畢業設計。

5)通識教育實踐課程在開設專業實踐教學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工程實踐素質及創新能力,開設了工程教育、機械工程訓練、電氣工程訓練、思想政治實踐、職業生涯設計及軍事訓練等實踐課程。

3.專業教學改革

為滿足學生就業需要,與改革前對比,在專業教學改革方面,其顯著區別是按鑄造和焊接分別進行教學。無論是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方面體現鑄造和焊接特色。通過教學改革,使學生掌握具體的實際專業知識,培養利于學生就業的專業技能。

3.1 理論教學改革

進行專業教學改革,解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能完全滿足市場對人才需求的問題。在具體理論教學中,根據黑龍江科技學院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進行鑄造和焊接教學內容的優化,將教師選派到企業生產一線,有助于增加鑄造企業和焊接廠家實際應用性強的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重視多媒體技術和課件等一些新技術的應用,豐富教學內容。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避免學生死記硬背專業知識,更加注重學生分析實際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

3.2 實踐教學改革

關于實驗課建設,按鑄造方向和焊接方向分別教學。對改革前以驗證性和演示性為目的鑄造和焊接方向實驗課進行改革,可由學生自行設計、準備來完成實驗,然后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建成創新性實驗課。為形成創新性專業實驗教學體系,集中時間大強度強化鑄造和焊接實驗動手能力,全面提升實踐意識。關于畢業設計,畢業設計選題及內容與鑄造和焊接生產實際相結合,具體題目由材料學院學術委員會審查確定。教研室主任專人統一管理畢業設計,全面負責畢業設計的開題,中期檢查及畢業答辯的工作安排,做到了畢業設計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提高了畢業設計的質量。此外,構建了適合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鑄造和焊接方向的專業技能訓練和實際生產企業生產實習、認識實習及畢業實習基地。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