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升本學習經驗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7 11:40: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專升本學習經驗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普通高校專升本 大學英語 詞匯 語法結構 復習對策
多年來很多高職學生通過參加普通高校專升本考試(以下簡稱“專升本”)提高學歷,獲得更高層次的就業機會與更順暢的未來職業發展,提高就業后的工資待遇,更好地準備考研或職稱評定。專升本考試也成為各高職院校的另一種“就業”模式。按照國家教育部規定,專升本考試在高職學生畢業前(大三第二學期)舉行。應屆畢業生只有一次參加普通高校專升本考試的機會。而公共課程的考查不論是理科還是文科,大學英語都是必考科目。因此有針對性地復習可以幫助考生獲得較好的考試成績。筆者結合考試說明、歷年真題和多年的考前輔導經驗總結出詞匯和語法結構部分的特點,并提出相應策略。
1.詞匯
特點:詞匯及短語考查量大。《陜西省普通高等教育專升本招生考試說明》中對詞匯的要求為“領會式掌握詞匯4200個(其中復用式掌握的單詞為2500個),以及500個常用短語和詞組”。相對于高考考試大綱要求的“2000左右詞匯和相關詞組”,英語應用能力考試B級要求的2500個單詞和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要求的領會式掌握4200個、復用式掌握2500個詞匯和由這些詞組成的常用詞組1600個,專升本英語考試的詞匯僅次于四級。隨著近幾年高職生源質量的不斷下降,學生在詞匯方面能達到B級考試要求并不容易。因此,學生備考專升本大學英語時,詞匯成了最大的障礙。第一大題的40個單項選擇題中,2009年有28道題考查詞匯和短語的用法,2010年有23道題考查詞匯和短語的用法,2011年有14道題考查詞匯和短語的用法,2012年有21道題考查詞匯和短語的用法。若不能扎實地掌握考綱中的詞匯,學生面對后面的閱讀理解、完形填空和翻譯題時就會束手無策,更談不上取得好成績了。因此,掌握詞匯,擴大詞匯量是備考的關鍵。
復習對策:建議學生在平時積累詞匯,不要將積累詞匯的任務留在最后一年備考時。語言的學習有其自身特點,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想專升本的學生在大一時就要提前積累詞匯,減輕最后一年的備考壓力。學生習慣機械地記背單詞,效果往往不好。掌握一定的構詞法知識,可以幫助學生事半功倍地積累詞匯。另外,筆者建議學生備考時不要拿著考綱的詞匯表記。詞匯一旦離開了句子,沒有了語言環境,我們就難以了解其具體意義和用法,也無法達到考綱中“考生在一定的語境條件下,能辨析近義詞、詞的搭配及詞性的轉換等”的要求。建議考生結合句子理解記憶詞匯,尤其是在做題的過程中積累詞匯和短語,最理想的狀態是做過的題中不再有生詞和不了解的短語。另外,積累詞匯時,一定要關注詞匯的詞性和搭配,詞性決定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所做的成分;搭配決定使用方法和意義,應特別留意動詞和介詞的搭配。2012年第一大題的40個單項選擇題中,有10道題考查短語搭配和辨析,題量占了1/4。歷年考題在完形填空部分,有近三分之一考題和搭配有關。專升本大學英語考試中對詞匯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詞義差別、詞義轉換、近義詞辨析、名詞和介詞搭配、動詞和介詞搭配及在閱讀理解中對詞匯和語句的理解、翻譯。沒有豐富的詞匯積累,達不到考綱對詞匯和短語的要求是無法答好題目的。提前準備、掌握構詞法、熟悉詞匯和短語、關注詞性和搭配是備考詞匯和短語的核心法則。
2.語法結構
特點:考查的語法點多。《陜西省普通高等教育專升本招生考試說明》明確要求考生“掌握各種主從復合句、時態、倒裝、虛擬語氣等語法形式”。2009至2012年的四套考題第一大題共計160題中,有74題分別考查了非謂語動詞和獨立主格結構、主謂一致、動詞時態、虛擬語氣、狀語從句、名詞性從句、定語從句、情態動詞、代詞用法、形容詞和副詞用法、反義疑問句、倒裝、強調句式、感嘆句和倍數的表達等語法內容。這就要求考生具備扎實的語法基礎。可是目前中學英語教學中對語法教學的“淡化”處理,導致學生語法基礎非常薄弱。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部分學生甚至對詞性和句子成分沒有任何概念,更談不上熟悉并掌握主從復合句等。
復習對策:針對語法考點多的特點,建議考生在考前進行系統的語法知識學習。應從詞法、句法、句子成分、簡單句、并列句和復合句的基本概念開始。以2011年第38題為例: ,we went swimming in the river.
A.The weather being very hotB.It was a very hot day
C.The weather was very hotD.Being a very hot day
篇2
關鍵詞 教學改革 國際貿易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 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 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模式類型及其利弊分析
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模式究竟哪種好?目前尚無定論。國內大致有三種模式:
模式一,重點綜合性大學及不少的財經大學,該類大學以理論研究型為主,國際貿易實務類等應用性課程基本不沾邊。它們培養的是“研究型人才,即出國留學、考研、政府官員”;以北京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四年本科培養方案為例:
必修課程:38 學分
“政治經濟學(上)”、“政治經濟學(下)”、“高等數學(B)一”、“高等數學(B)二”、“線性代數(B)”、“概率論與數理統計(B)”、“經濟計量學”、“經濟學原理(Ⅰ)”、“經濟學原理(Ⅱ)”、“中級微觀經濟學”、“中級宏觀經濟學”。
專業必修課程:19 學分。“國際經濟學”、“西方財政學”、“國際貿易”、“世界經濟專題”、“專業英語”、“國際金融”。
選修課程:51學分。
(1)本科素質教育通選課:16學分
(2)分類選修課程:24學分
其中:基礎知識技能類:至少4學分;“世界經濟史”、“外國經濟思想史”、“會計學原理”、“貨幣銀行學”、“組織行為學。
國別地區經濟類:至少4學分;“美國經濟”、“日本經濟”、“歐盟經濟”、“韓國經濟”、“俄羅斯經濟”。
國際經營管理類:至少4學分;“營銷學”、“國際投資學”、“企業并購”、“國際銀行管理”、“跨國公司管理”、“保險學原理”。
經濟理論類:至少4學分;“產業組織理論”、“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環境與資源經濟學”、“國際宏觀經濟學”。
(3)任意選修課程:11學分(可以跨院系、跨學科選修相關課程)。
上述這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四年本科培養方案,全然是一個理論經濟學專業的構架。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學生的理論水平很高,考研率高,是高水平論文的主產區。但也存在十分明顯的弊端:
(1)該類學校在中國培養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眾多,大多云集在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機構,很少去企業第一線。這樣的結果導致中國最優秀的人才只能在高校、科研院所里高談闊論,而不能在企業的第一線去提高企業水平和效益,創造價值。這也就是當今中國企業管理水平、對外貿易業務水平低下,創新能力不強的重要原因。
(2)由于缺少實際工作的經驗和知識,無法在高校的講臺上理論聯系實際,深度、靈活地講解國際貿易政策和國際貿易慣例、規則等。在政府機構的政策制定中往往出現脫離實際的現象,以致造成時有進出口企業受損的現象。
(3)按理說重點高等院校應當是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引領企業改革、創新發展的咨詢機構。然而,據了解在當前中國企業面臨越來越多的“反傾銷、反補貼”的訴訟中,這些高校的國際貿易老師面對企業的咨詢和求助一臉茫然,不知所措。因為進出口貿易中的商品價格,在各個環節的構成成本和費用是十分繁雜的,沒有實際工作經驗是不會計算的,這也就談不上去反傾銷、反補貼應訴了。
模式二,以高職及專升本院校為代表的應用型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定位在“操作型”。據一些用人單位反映:這些學生的最大優點是能較快地上崗操作,但工作中對一些事情的理解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
因此,業界較歡迎模式三,這就是以過去外經貿部所屬院校(北京對外貿易大學、上海外貿學院等)及眾多采用該模式的普通本科高校為代表,這類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既重視理論,又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走向工作崗位的學生既能上手操作又有較高的工作悟性。
但是目前所有該類高校都面臨的最大問題是:
(1)學生實習、實踐難。目前這些高校的學生實習、實踐,要么讓學生自找實習放任自流;要么隨意找個企業、公司參觀“旅游”,至于是否對口已無暇顧及。
(2)專業課程教學與實習、實踐教學相脫節。縱觀這些院校的實習、實踐教學時間大都放在大四,即學生的實踐教學時間就是畢業找工作的時間,由于學生在找工作時沒有一段提前的實際工作實習經驗,使得企業不愿錄用這些沒有一點“工作經驗”的學生,造成學生就業困難。
(3)缺乏既有學歷又有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該問題已是全國所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都面臨的大問題。這類教師是“應用型”院校保證教學質量的根本。
針對上述三種模式存在的問題,上海海洋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進行了很好的改革探索。
2 上海海洋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2.1 專業培養方案
上海海洋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由“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構成。
2.1.1 理論教學環節由“專業教育”、“學科教育”、“綜合教育”組成
① 綜合教育課程結構與學分要求。
綜合教育必修(45學分) 包括:A.思想政治理論系列課程;B. 外語、計算機、體育、軍事、職業生涯規劃、形勢與政策 。
綜合教育選修(分)包括:通識教育、基礎技能教育、體育專項、“名師導航”。
②學科教育課程結構。
A.必修課程:“高等數學C”、“會計學基礎”、“程序設計語言B ”、“經濟法”、“概率論與數理統計B”、“微觀經濟學”、“市場營銷學”、“宏觀經濟學”、“應用統計學”、“線性代數B”、“管理學原理”。
B.選修課程:“政治經濟學”、“商務禮儀與商務溝通”、“計算機網絡基礎”、“經濟學專題”、“高等數學T”、“英語口語(外教)”、“運籌學”。
③專業教育課程結構與學分要求(如圖1所示)。
2.1.2 實踐教學結構與學分要求
一年級:基礎實踐 :A.辦公自動化操作訓練;B.社會調查。
二年級:專業實踐 :國際貿易實務模擬實訓。
三年級:社會實踐:進出口企業專業實習。
四年級:崗位就業、畢業實習: 畢業論文、用人單位實習。
2.2 專業教學改革
2.2.1 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
人才培養方案的好壞決定著人才培養的質量。長期以來,該校國貿系十分重視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由于國際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人才要求越來越高,國貿系建系的16年來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過6次修訂或改革。始終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應用為核心”緊跟國家外貿發展的需要來修訂或改革人才培養方案。2012年春季,在學院的支持下,進行了最近的一次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本次改革圍繞國貿專業的實驗、實踐教學為中心,以一、二、三年級的短學期專業實踐教學內容的階梯性、連續性、職業化為抓手,即:一年級除安排一定的“名師導航”專業講座外,還要進行外貿工作需要的辦公軟件、辦公設備的學習;在二年級安排“國際貿易實務的模擬實訓”,全程熟悉外貿業務流程和外貿需要的業務技能;三年級安排到外貿企業實踐,為四年級的就業打好基礎。按照這一思路對國貿系的全部專業課程進行了調整。
該系認為:這項改革對學生四年培養過程中的階段目標非常明確,措施有力,將會產生明顯的效果。
2.2.2 以學生核心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學方式改革
國際貿易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學生今后從事外貿工作不僅要有良好四、六級通用英語,還要有熟練的商務英語口語和商品進出口的談判、報價、簽合同等能力,這些光從課堂教學是難以學到的。因此,該系從2011年下學期開始推出了“國際貿易技能競賽”,以鍛煉學生的溝通、交際能力,產品展示、談判的能力,國際貿易實務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及商務英語的表達能力。
2.2.3 教學方法的改革——案例教學
國際貿易專業有兩大類課程,一是國際貿易理論,二是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是研究“生意經”的,也即是買賣雙方博弈的經驗總結。因此有大量的貿易糾紛和司法審判案例,故案例教學是該課程的一大特色。在每一小節內容講完之后都會拿出一個典型的業務案例讓學生討論和回答,使學生加深對相關國際貿易慣例和規則使用的理解。
2.2.4 考核內容和考核手段的改革
從2004年開始該國貿系的一些課程就對考核內容和考核手段進行了改革,例如:“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就將考核總成績分為三部分,一是期末考試占50%;二是平時成績占35%(考勤10%,每曠課一次扣2分;平時作業15%;課堂主動回答問題10%,每回答一個問題2分);三是實驗教學(國際貿易實務模擬實訓)成績10%。
自實施這種考核方式以來,學生曠課的現象少了,課堂認真聽課回答問題的現象多了,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2.5 教材改革
為了提高國貿學生的專業水平,尤其是應用類課程的質量,該國貿系認為有些課程的教材自己編寫更加合適。2007年編寫出版了《現代貨物進出口貿易與單證實務》,教材的內容和質量得到了社會讀者、學生及用人單位的好評,并獲上海海洋大學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8年)。
2.3 學生培養效果
該系的人才培養目標:一是應用型人才;二是可以出國留學或在國內繼續深造以沖擊更高目標的專門人才。
2.3.1 升學與就業狀況
建系16年來共畢業了13屆大約1500多人。其中有130余名學生先后前往美國、德國、法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留學,一些學生被如美國的南加州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錄取為研究生。而更多的畢業生選擇直接就業,就業去向主要分布在跨國公司、外貿企業、國際物流公司、銀行、證券公司、政府機構等,許多畢業生現已成為部門領導,一些同學去了如“德國漢諾威國際展覽集團公司”等著名國際大公司,并已成為部門領導。據2012屆畢業生就業統計,該系學生的就業率為96.96% 。
2.3.2 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
本專業多年來致力于打造“理論基礎扎實、外貿實際業務能力熟練”的人才。據了解,在每年的外貿職業資格證書(國際商務單證員資格、外銷員資格、報檢員資格等)參加考試的同學中通過率99%,也有一些同學通過了“報關員資格”(全國的錄取比率12%左右)的考試。2012年,在有70多所高校參加的“第五屆全國國際貿易技能大賽總決賽”中,本系學生取得了優異成績,獲得了大賽“二等獎”和“校企合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