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技術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6 21:01: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關鍵技術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關鍵技術論文

光傳送網關鍵技術論文

摘要:隨著數據類業務的爆炸式持續增長,基于VC-12/VC-4帶寬調度顆粒的同步數字體系(SDH)結合點到點波分復用(WDM)的典型傳送網絡結構面臨著嚴峻挑戰。如何在保持現有傳送網絡功能的前提下提供大顆粒帶寬的傳送與調度,成為新一代光傳送網亟需解決的課題。光傳送網(OTN)技術的出現,解決了大顆粒帶寬的傳送與調度的難題,同時在光層提供了類似SDH的組網、保護與管理等功能,在繼承原有功能的基礎上直接彌補了缺陷,是下一代傳送網主流技術。由于處于應用初期,如何應用OTN成為目前業界關注的焦點問題。文章在綜合分析多種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OTN的應用建議。

關鍵詞:光傳送網;關鍵技術;組網;應用

隨著傳送網絡承載的主要客戶類型由語音轉向數據的變化,基于光同步數字體系(SDH)以VC-12/VC-4為帶寬調度顆粒結合點到點波分復用(WDM)多波長傳輸的網絡結構面臨著嚴峻挑戰。首先是數據業務量大導致傳送帶寬顆粒產生的低效適配問題,如對于路由器的千兆比以太網(GE)或10GE接口,若采用目前典型結構來傳送,則需要多個VC-12/VC-4通過連續級聯或虛級聯的方式來映射,適配和傳送效率顯著降低。其次是WDM網絡的維護管理問題。目前的WDM網絡主要檢測SDH幀結構的B1字節和J0字節等開銷[1],對于信號在WDM網絡傳輸中的性能和告警等功能檢測較弱。最后是WDM網絡的組網能力問題。WDM網絡目前僅僅支持點到點或者環網拓撲,在光域基本沒有或支持有限的組網能力。因此,針對這些需求,國際電聯(ITU-T)基于光域數字處理尚不成熟的技術現狀,從1998年左右開始提出了基于大顆粒帶寬進行組網、調度和傳送的新型技術——光傳送網(OTN)的概念,同時持續對于相關標準進行了規范,截至到目前已經規范了網絡結構[2]、網絡接口[3]、設備功能接口[4]、管理模型[5]和抖動[6]等。OTN技術是綜合了SDH和WDM優勢并考慮了大顆粒傳送和端到端維護等新需求而提出并實現的技術,相關規范同時涵蓋了未來全光網的范疇,是光網絡極有發展潛力的新型技術,將在后續的網絡中逐漸引入與應用。

1光傳送網的技術特征

OTN技術繼承了SDH和WDM技術的諸多優勢功能,同時也增加了新的技術特征。

(1)多種客戶信號封裝和透明傳輸

查看全文

甘薯栽培關鍵技術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脫毒甘薯;栽培;關鍵技術

論文摘要介紹了脫毒甘薯栽培的關鍵技術,包括選好品種、選地深耕、培育壯苗、適時扦插、合理密植、田間管理、平衡施肥、防病除蟲等方面的內容,以期指導脫毒甘薯的推廣種植。

1選好品種

根據氣候、土壤條件以及用途等選擇相應的脫毒甘薯品種。對灌溉條件較好、肥力較高的土地,可選用徐薯18等品種;對肥力較差的旱薄地,選用魯薯7號等品種。高產淀粉型品種有徐薯18、皖薯1號、皖薯7號、魯薯7號、豫薯7號、蘇薯7號等;優質食用型品種有北京553、蘇薯8號、皖薯8號、徐薯43-14等。

2選地深耕

甘薯具有抗旱特性,應選擇疏松透氣、上層深厚、蓄水保肥、排灌良好、耕作層深30cm左右的沙質壤上,pH值以5.2~6.7為宜。深耕30cm左右,起壟規格為壟高20cm,壟寬50~60cm,壟距80~100cm,做壟要求土壤寧干勿濕。起壟目的是加大晝夜溫差,促進薯地膨大和養分積累,土層松軟,減少氣生根,一般可增產10%以上。

查看全文

蒸汽管道關鍵技術管理論文

摘要:

本文通過對直埋蒸汽管道設計、生產、施工等方面調查、研究,針對幾個關鍵技術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供廣大供熱科技人員參考。

關鍵詞:直埋蒸汽管道、保溫結構、內固定支架、微量變形

一、直埋蒸汽管道技術發展概況

目前,我國直埋蒸汽管道市場需求愈來愈大,而且有迅猛發展之勢。這種局面的出現,訂由以下原因促成:

A、我國推廣"集中供熱"、"熱電聯產"、"三聯代"等節能、環保政策的需要;

查看全文

感知無線電關鍵技術特點分析探究論文

關鍵詞:感知無線電;信道;傳輸場景

摘要:感知無線電技術是在軟件無線電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智能無線通信技術,是軟件無線電技術的擴展,它使軟件無線電從預先定義協議的盲目執行者轉變成為無線電領域的智能。感知無線電雖具有獨特的優點,但技術并不成熟,本文對感知無線電的無線傳輸場景分析、信道狀態估計及其容量預測、功率控制和頻譜管理,無線電知識描述語言等關鍵問題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夠對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一些參考。

一、感知無線電的概念

感知無線電技術用以實現動態頻譜共享。通過檢測空中信號占用頻譜,通過探知無線環境中空閑頻譜資源,選擇可被自己利用頻率進行通信。租借系統通過采用感知無線電技術,實時跟蹤授權系統占用頻率狀況,隨時使用、釋放頻段,在保障授權系統通信前提下,與授權系統動態共享頻譜。論文百事通采用頻譜檢測方式獲取頻譜信息可使感知無線電技術能適應無線環境頻譜使用狀況短期變化,高效利用頻譜,并且感知無線電技術不要求改造現有系統,對無線信道環境和用戶需求都將具有較好適應性。

感知無線電技術動態頻譜共享是自適應傳輸技術思想在頻譜分配領域的運用。自適應傳輸使無線通信系統數據傳輸適應信道傳輸能力的變化,通過提高數據傳輸速率來改善頻譜利用率。而感知無線電使無線通信系統占用的頻譜適應無線環境頻譜使用狀況的變化,通過增加共享同一頻段的系統數、用戶數來提高頻譜利用率。不管是自適應傳輸技術還是感知無線電技術,其思想的核心都是無線通信系統能自動地適應外界環境和自身需求的變化。

感知無線電思想可以推廣到移動通信其它層面。從低層到高層,要求未來移動通信系統能檢測系統各層參數與狀態,如鏈路質量、網絡拓撲、業務負載、甚至用戶需求,并能適應這些變化。從通信端到端,在存在重疊覆蓋多種無線電通信環境下,要求移動設備能夠在異構網絡間切換,實現包括終端、網絡和業務在內的端到端重配置。這也就是所謂的認知網絡(CognitiveNetwork)。

查看全文

膜結構的現場施工關鍵技術論文

【摘要】文章主要介紹了膜結構施工過程中包括施工前期準備、材料加工、安裝、運輸、吊裝、張拉等各個步驟的注意事項,供廣大工程技術人員討論參考。

【關鍵詞】膜結構;加工制作;施工

一、概述

膜結構是一種由高強薄膜材料及加強構件(鋼結構或拉索)通過一定方式使其內部產生一定的預張應力以形成某種空間形狀,可作為覆蓋結構并能承受一定的外荷載的空間結構形式。膜結構以良好的自潔性、隔熱性以及高強耐久、造型新穎、自重輕等優點廣泛應用于各類休閑小品、輕型大跨度無柱空間或輕型屋蓋建筑結構。由于膜結構是張力結構的一種,只有在一定的張力作用下,膜結構才有一定的形狀和剛度,因而膜結構建筑表現了力的平衡美,是一種受力最為合理的結構形式。采用輕質膜材,同時輔以柔性拉索、輕型鋼桁架的結構形式,可以很好地達到大跨度、覆蓋大空間的目的。

本文主要對空間膜結構的加工制作、安裝、張拉等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和關鍵技術進行了介紹,總結了施工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供廣大技術人員討論參考。

二、施工前的準備工作

查看全文

常規變電所關鍵技術分析論文

摘要:常規變電所正在進行無人值班改造,但在改造過程中,由于理解的不同,往往產生各種認識和措施上的差異,使已改造的變電所運行并不理想。該文針對常規變電所在進行無人值班改造時幾個關鍵技術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變電所無人值班改造技術

常規設計的有人值班變電所要改造為無人值班的變電所,需要解決幾項關鍵技術。

1無人值班變電所改造的主要內容

常規變電所改造為無人值班變電所運行,首先要對一、二次設備進行改造,使之適應無人值班運行要求。

1.1一次設備主要改造及技術要求

查看全文

油田數據融合關鍵技術探究論文

摘要對于油田信息化建設而言,建立一個高度共享、界面友好、高效運行的數據融合平臺有著重要而深遠的現實意義。經過深入調研和分析,該文結合國內外數據中心建設的實踐經驗歸納總結了影響數據融合平臺建設成敗的五大關鍵技術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以虛擬數據倉庫為核心的油田數據中心系統架構及關鍵技術路線。

關鍵詞虛擬數據倉庫;數據中心;聯邦;信息門戶;元數據

1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國內外各大石油公司的競爭已經表現在信息技術應用的競爭,都在設法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尋找新的增長點,從石油天然氣行業的上、中、下游陸續建立了各類信息系統,歷經數十年,投資數十億美金不等。

另一方面,國內大多數油氣田,現有的信息系統多為自主開發和部分引進系統。已經完成的各類專業應用軟件、專業數據庫系統和數據倉庫等分別建立在不同的平臺上,數據源各異,信息標準不一、相互獨立,信息來源渠道分散并分別集中在不同的層次,相互間難以實現不同層次信息交換;這些系統不僅各自獨立,分散,甚至存在某些數據重復建設的情況,數據冗余嚴重,同一份數據重復出現在多個應用系統中,存在數據不一致的風險。

數據中心(數據融合平臺)通過將油田各應用系統有機集成和業務重組,最終構建一個統一的、標準的、集成的、能夠包容各業務流程的數據中心體系架構和數據交換和共享平臺,支持分散的、松藕合的分布式應用集成。大大地避免油田在信息系統方面重復建設,重復投資,為油田節省大量的資金。

查看全文

數字黃河關鍵技術管理論文

一、“數字地球”的基本概念

由來:1998年1月,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在加利福尼亞科學中心發表了題為“數字地球:21世紀認識地球的方式”的報告。

要點:在三維地球的數字框架上,按照地理坐標集成有關的海量空間數據及相關信息,構建一個數字化的地球,即“數字地球”,為人們認識、改造和保護地球提供一種重要的信息源和新技術手段。

實質:數字地球是遙感、遙測、數據庫與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互聯網絡(Internet)/萬維網(Web)、仿真與虛擬技術等現代科技的高度綜合集成和升華,是當今科技發展的制高點。

推進:“數字地球”計劃與我國的“國家信息化”或“國民經濟信息化”的戰略目標是一致的,在國內也引起了我國領導人與科技界極大的關注。“數字地球”計劃是中國21世紀信息產業發展的切入點,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技術保障。實現“數字地球”計劃是關系到國家和國防的安危以及經濟和科技發展戰略的重大問題。

內涵與外延:“數字地球”的內涵實質上是信息化的地球,包括地球大部分要素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可視化的全部過程。外延包括數字區域與數字行業,如數字北京、數字福建、數字鐵路、數字國土等。

查看全文

多媒體關鍵技術設計管理論文

由于多媒體系統需要將不同的媒體數據表示成統一的結構碼流,然后對其進行變換、重組和分析處理,以進行進一步的存儲、傳送、輸出和交互控制。所以,多媒體的傳統關鍵技術主要集中在以下四類中:數據壓縮技術、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制造技術、大容量的光盤存儲器(CD-ROM)、實時多任務操作系統。因為這些技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多媒體技術才得以迅速的發展,而成為像今天這樣具有強大的處理聲音、文字、圖像等媒體信息的能力的高科技技術。

但說到當前要用于互聯網絡的多媒體關鍵技術,有些專家卻認為可以按層次分為媒體處理與編碼技術、多媒體系統技術、多媒體信息組織與管理技術、多媒體通信網絡技術、多媒體人機接口與虛擬現實技術,以及多媒體應用技術這六個方面。而且還應該包括多媒體同步技術、多媒體操作系統技術、多媒體中間件技術、多媒體交換技術、多媒體數據庫技術、超媒體技術、基于內容檢索技術、多媒體通信中的QoS管理技術、多媒體會議系統技術、多媒體視頻點播與交互電視技術、虛擬實景空間技術等等。

3.一般多媒體系統的組成部分

一般的多媒體系統由如下四個部分的內容組成:

多媒體硬件系統、多媒體操作系統、媒體處理系統工具和用戶應用軟件。

★多媒體硬件系統:包括計算機硬件、聲音/視頻處理器、多種媒體輸入/輸出設備及信號轉換裝置、通信傳輸

查看全文

光傳送網關鍵技術研究論文

1光傳送網的技術特征

OTN技術繼承了SDH和WDM技術的諸多優勢功能,同時也增加了新的技術特征。

(1)多種客戶信號封裝和透明傳輸

基于ITU-TG.709的OTN幀結構可以支持多種客戶信號的映射,如SDH、異步轉發模式(ATM)、以太網等。目前對于SDH和ATM可實現標準封裝和透明傳送,但對于以太網則支持有所差異。例如對于GE客戶,OTN尚未規范具體的映射方式,各設備廠家采用不同的方式實現GE客戶透傳,導致客戶業務無法互通,同時由于10GE接口的規范完成晚于OTN標準框架規范,OTN對于10GE的透明傳送程度有所差異,目前ITU-T提出了2種標準方式和3種非標準方式[7],解決了點到點透明傳送10GE的問題。

(2)大顆粒帶寬復用、交叉和配置

OTN目前定義的電域的帶寬顆粒為光通路數據單元(ODUk,k=1,2,3),即ODU1(2.5Gb/s)、ODU2(10Gb/s)以及ODU3(40Gb/s),光域的帶寬顆粒為波長,相對于SDH的VC-12/VC-4的處理顆粒,OTN復用、交叉和配置的顆粒明顯要大很多,對高帶寬客戶業務的適配和傳送效率顯著提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