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創新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4 12:41: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工業技術創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工業技術創新

原材料工業技術創新對策分析

一、原材料工業技術創新存在的問題

(一)技術創新投入不足。2014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為2.88%,而原材料工業研發投入強度均不到1%,其中石化只有0.28%。與發達國家特別是與一些著名跨國公司相比,我國原材料工業研發投入存在的差距明顯。以石化產業為例,目前,世界石油化工公司的研究開發經費一般占其銷售額的4%以上,有的高達10%。而我國即使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石化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也不超過1%。而且,我國原材料工業尚有75%以上的石油與石化企業、80%以上的化工企業、90%以上的建材和鋼鐵企業、85%以上的有色金屬企業沒有R&D活動。(二)技術創新效率低。2014年,我國原材料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參與R&D的科技人員59.42萬人,占工業規模以上企業R&D人員總數的16.4%,而申請的專利數僅占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專利申請總數的10.3%;原材料工業規模以上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28581.83億元,占總銷售收入的10.4%,低于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同一指2017年11月中41標2.51個百分點;新產品出口2297.6億元,占工業規模以上原材料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的7.91%,低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同一指標10.92個百分點??偟膩砜?,原材料工業技術創新效率低于整個工業,更低于發達國家的產出效率。(三)原始技術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我國原材料工業企業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現有技術不能完全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應用基礎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薄弱,已開發的技術大多是跟蹤創新,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國際領先的核心技術和主導系列產品,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原材料工業總體上尚未擺脫關鍵核心技術追隨者的角色,原始創新較少,沒有起到引領產業發展的作用。我國鋼鐵產業的自主創新大多屬于模仿創新,尚未形成在世界鋼鐵界具有影響力的重大專有技術和產品優勢;石化產業的大型生產裝置仍需引進關鍵技術;建材產業中的高端設計、節能減排、智能化\自動化、產品品牌影響力等與國際領先水平相比還有明顯差距,一些關鍵部件和材料還需要依賴進口。(四)研發資源分散,行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缺少聯手合作的平臺。目前,我國原材料工業的科技創新支撐體系在隸屬關系上事各有其主,且主要宗旨是為所在企業服務。加上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研發主體都需要保護知識產權,因此從體制上客觀造成了資源的分割和機制的個性化。一些產業發展創新的關鍵技術靠單個單位單打獨斗是難以完成的,從而導致了關鍵技術的大項目拿不動,只得面對現實,局限于現有技術層面的完善提高,結果導致重大的專項和真正帶動產業發展的技術裝備研發缺乏合力,難以形成協同創新效應。

二、推動原材料工業邁上中高端亟需突破的關鍵核心技術

要推動我國原材料工業從世界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中低端邁上中高端,亟需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突破制約我國原材料工業轉型升級、邁上中高端的關鍵核心技術缺乏和關鍵成套裝備依賴于人的局面,大力提高我國原材料工業的低碳生產技術(如直接還原煉鐵新工藝、新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高效、節能、節材綜合技術、關鍵品種市場的工藝技術、高端成套裝備生產和系統集成技術、面向全流程質量穩定控制的綜合生產技術、信息化、智能化的綠色產業升級技術。具體到產業來說,應重點突破以下關鍵核心技術:石油石化產業: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和深海、極地等新領域勘探開發技術、高效定向催化、先進聚合工藝、材料新型加工和應用、催化氣化、加氫氣化等定向氣化和新型煤氣化技術的工程化技術、通用樹脂高性能化產品技術、高端通用合成橡膠及高端通用合成纖維專用牌號及合成新技術、特種纖維高端產品及工程化關鍵技術、陶瓷納濾膜材料工業技術、環保透明抗沖聚丙烯技術、雙向拉伸聚乙烯產業化關鍵技術等。建材產業:大型節能粉磨技術與裝備、支撐戰略性產業發展的新材料技術、高性能綠色節能建材及其先進制造技術、非金屬礦物材料開采及深加工技術、建材窯爐煙氣脫硫脫硝除塵、煤潔凈氣化以及建材智能制造、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等。鋼鐵產業:復雜難選鐵礦石預富集—懸浮焙燒—磁選技術、低碳煉鐵技術、煉鋼二次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先進鋼鐵全流程一體化組織控制技術、改進型熱帶無頭軋制短流程工藝、裝備及產品、薄帶鑄軋短流程工藝、裝備與產品、無酸洗涂鍍制備熱軋涂層板技術、新一代鋼包噴射冶金工藝、高品質連鑄坯生產工藝與裝備、熱軋鋼材組織性能控制技術、極限規格板材先進熱處理裝備及工藝技術、高精度冷軋板形控制技術與裝備技術、先進連續退火與涂鍍技術、真空制坯軋制復合板技術等。有色金屬:一步煉鉛和閃速煉鉛成套工藝裝備、鋅冶煉清潔生產新裝備、濕法(原子經濟法)再生鉛技術、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原地浸礦及氨氮無組織排放控制技術、短流程煉銅、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合金相圖技術、深井高應力誘導破碎及礦山數字化技術、深海礦產資源開采技術、硅酸鹽礦物分離科學、生物提取金屬、熔鹽電解直接提取稀有金屬新技術、二硼化鎂(MgB2)超導材的研究、高效能源材料成礦理論研究等。

三、提高原材料工業邁上中高端的技術支撐能力的政策建議

(一)加強協同創新,建立官產學研用戰略聯盟,提高原材料工業整體創新能力。技術創新是一個鏈條、一個網絡,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到推廣應用是一個“三級跳”,哪一個環節跳不好,就會出現木桶效應,讓整個體系都運轉不暢。當前,對原材料工業來說,要解決創新活動中存在的分散封閉、交叉重復等碎片化現象,避免創新中的“孤島”現象。既要加強企業內部研發、設計、生產環節的協同,又要加強企業之間、科研院所和下游用戶之間的協同,建立健全各主體、各方面、各環節有機互動的創新體系,形成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協同效應。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要積極引導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與企業建立緊密聯系,培育產學研用創新聯盟,通過完善利益分享、風險分擔等相關政策措施,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促進創新主體多元化發展;企業要充分發揮技術創新的主體作用,自覺加大產業技術創新投入,加強與有關科研院所的戰略合作,與有關科研院所建立聯合共建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重視與下游用戶的合作,聯合相關下游用戶共建產品研發應用中心或實驗室,建立跨行業的“產—研—用”平臺,使企業創新能夠及時響應用戶需求。科研院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研項目落地為標準,提高創新鏈對接產業鏈的能力。(二)科學統籌創新資源,加大產業技術創新投入。加大對原材料工業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以及行業認定的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支持力度和監管力度,科學統籌科技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發揮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在各行業各領域共性技術研究方面的紐帶和橋梁作用,帶動相關領域科技創新水平的提高。通過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進一步加大對原材料工業具有全局性、帶動性、影響面大的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布局和投入,推進原材料工業自主創新。(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引導有關單位重視和加強專利和標準化工作,結合國家經濟發展、科技重大計劃積極開展戰略研究,培育和提升行業、企事業單位運用知識產權的能力和水平。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研究促進新技術新產品應用的需求引導政策,鼓勵社會資源參與產業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四)加強創新人才培養,打造高質量的人才隊伍。加快建立多層次的適合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人才支撐體系,加大創新人才培養力度,積極牽引大企業集團和科研單位與高校合作,共同打造一支與產業發展和創新需求相適應的、技術全面的高技能人才隊伍,為原材料工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資源保障。重視對在崗科技人員的培養,打造以科技領軍人才為首的創新團隊。鼓勵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和企業科技人才到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兼職。積極開展專業培訓,支持人才的知識更新和技能提升以滿足技術發展的需求。根據發展需要,積極引進海外人才,吸引產業發展所需的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

查看全文

工業技術創新,企業二次創業政策實施辦法

為在全市范圍內深入開展"工業技術創新,企業二次創業"活動(以下簡稱"雙創"),貫徹落實"雙創"政策,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工業技術創新,企業二次創業"活動的意見》(揚發[2004]38號)第三條規定,特制定本政策實施辦法。

一、技術改造和技術引進投資可享受抵免稅優惠

凡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按規定審批、核準或備案的技術改造項目,其國產設備投資額的40%抵免企業新增所得稅。申報資料及辦理程序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技術改造國產設備投資抵免企業所得稅審核管理辦法>的通知》(國稅發[2000]13號)、《江蘇省計經委關于開展技術改造項目國產設備投資抵免企業所得稅確認工作的通知》(蘇計經技發[2000]664號)和《江蘇省地方稅務局關于印發〈國產設備投資抵免企業所得稅實施辦法〉的通知》(蘇地稅發[2000]038號)的具體規定辦理。

凡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按規定審批、核準或備案的技術引進項目,進口的自用設備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申報資料及辦理程序按照《國務院關于調整進口設備稅收政策的通知》(國發[1997]37號)的具體規定辦理。

二、企業研發費用享受稅前列支

企業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各項費用,不受比例限制計入管理費用,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其中贏利企業發生的技術開發費比上年實際增長10%及以上的,可由企業申報納稅時再按技術開發費實際發生額的50%,從當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中自行扣除。上述費用包括新產品設計費、工藝規程制定費、設備調整費、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試驗費、技術圖書資料費、未納入國家計劃的中間試驗費、研究機構人員的工資、研究設備折舊、與新產品試制、技術研究有關的其他經費,以及委托其他單位進行科研試制的費用。辦理程序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企業技術開發費稅前扣除管理辦法>的通知》(國稅發[1999]49號)和《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的企業所得稅審批項目后續管理工作的通知》(國稅發[2004]82號)的具體規定辦理。

查看全文

工業化進程與技術創新探究

1、沈陽工業發展歷程

1.1初期發展階段(20世紀40年代-1953年)

20世紀40年代,美國興起第三次工業革命,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從此工業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沈陽開始大力發展現代工業。這一階段是我國工業發展的起步階段也是沈陽工業發展的起步階段。此階段沈陽工業發展的起步點,開始出現一些早起的工業企業如表1。這一時期是沈陽現代工業發展的起步時期,技術創新能力差,主要依靠從日、俄和西方國家的技術引進,進行仿制生產。自主研發能力弱,工業發展緩慢,工業管理落后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通過技術引進沈陽創造了我國工業史上的無數個第一,彌補國內空白,主要成就包括:出產中國第一臺車床——六尺皮帶車床,生產了中國第一臺普通機床,支持國家軍事建設等。

1.2獨立自主階段(1953年-1978年)

1953年到1957年我國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標志著我國開始從農業主導逐漸向工業化發展轉變,通過等價交換的外貿方式,中國接受了蘇聯和東歐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設備援助。建設了以“156項”為核心的近千個工業項目,使中國以能源、機械、原材料為主要內容的重工業在現代化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形成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雛形。在這段時間,國外工業技術進步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又由于國內還處于計劃經濟階段,工業生產趨向于政府規劃,對市場作用的認識不夠全面。沈陽走在國內工業技術發展的前列,在引進國際援助后,開始嘗試獨立自主的工業發展。比較有代表性的是1954年,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成立。沈飛集團在這一階段創造了無數個中國第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58年,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架噴氣教練機首飛成功和1969年,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殲擊機首飛成功。沈陽機床也是這一階段的重點發展企業,1953年,中國第一臺搖臂鉆床;1956年,中國第一臺臥式鏜床;1958年,中國第一臺自動機床;1975年,中國第一臺數控車床等先后誕生。

1.3轉型階段(1978年-2002年)

查看全文

汽車工業論文:汽車工業的創新能力評述

本文作者:張金友工作單位:山東現代職業學院

我國汽車工業技術創新能力與國外的比較分析

專利申請數量專利申請數量也是衡量一國研發能力的重要標準"就我國汽車產業而言,從量的方面看,2003年,我國的專利申請數達到182226件,位居世界前列,然而細細分析,情形卻不容樂觀"從質的方面看,我國的專利申請項目中,產品外觀設計創新占絕大部分,并且有逐步上升趨勢,而發明創作和實用新型技術的研發相對較少。

我國汽車工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存在的問題)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國內零部件產品對技術輸入有較強的依賴性〔、中、悶汽乍零部件企業在某些中低附加值產品方面具有相當的開發能力;在汽乍關鍵零部件的技術開發方面具有一定能力,但是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甚大,尚不具備進行基礎研發、同步開發、系統開發和超前開發的能力許多關鍵零部件僅僅是仿制外國產品"。

提高我國汽車工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對策建議

查看全文

技術創新工作計劃

序言

技術創新是發展先進生產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不竭動力。大力推進技術創新,是**全省工業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措施。

**是技術創新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時期。全省深入貫徹"科教興省"戰略,積極實施國家經貿委《技術創新工程》和《浙江省**工業交通技術發展綱要》,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有力促進工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主要表現:一是關鍵技術攻關有突破,產品技術含量穩步提高。圍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突破工業生產中的35項關鍵技術,實施了國家和省重點技術創新項目計劃、國家重大裝備國產化創新項目計劃,一批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達到20世紀90年代末的水平。開發成功國家級新產品303項和省級新產品6744項,**年新產品產值率達到11.41%。二是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加快,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建立了6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121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產學研聯合開發產生豐碩成果,縣(市)及企業技術創新試點取得新的經驗。初步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引導和社會各方參與的技術創新體系。三是技術創新機制逐步完善,企業創新動力明顯增強。探索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技術創新機制,初步實現了技術創新由政府推動向企業自主創新轉變,初步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投入機制、運行機制、激勵機制。四是促進了工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了企業競爭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一大批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到**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的17.5%,比**年提高了近5個百分點。

五年來的技術創新實踐充分表明:注重企業技術創新與工業結構調整相結合,是促進技術創新自身發展的戰略要點;堅持產學研合作創新為主與企業自主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是促進技術創新的基本路子;加強技術創新與企業改革改組相結合,是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技術創新機制的重要保證;抓好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是構筑企業為中心的技術創新體系的關鍵環節;突出重點,點面結合,整體推進,是促進技術創新的有效方法。

當前技術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技術創新的觀念和方式不盡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技術創新資源的市場配置能力還不強,技術創新投入還不足;不少企業缺乏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創新體系與運行機制不完善;政府對技術創新的指導方式有待進一步改進。

**時期是浙江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時期,也是技術創新的大推進時期。技術創新面臨新的世界科技和經濟發展環境,機遇和挑戰并存。一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技術創新壓力加大。產品和技術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研究開發的成本越來越高,技術升級和產業升級的步伐越來越快,技術創新水平越來越成為決定企業競爭力的關鍵。二是國際競爭日益激烈,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亟待提高。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開放型經濟發展和技術競爭、產業競爭進入一個新階段。大力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大力開發和推廣運用有助于形成競爭優勢的關鍵技術,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是企業在更高層次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分工、提高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三是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區域經濟綜合實力競爭全面展開。沿海發達省市為爭奪新一輪競爭的制高點,普遍加大技術創新和工業結構調整力度。積極應對挑戰,在原來的體制優勢和先發優勢的基礎上構建新的技術優勢和產業優勢,是進入新時期浙江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查看全文

制造業技術創新研究論文

制造業領域創新與發展的關聯關系研究:來自理論與實踐的若干啟示

(一)以引進為起點構建創新的經濟學意義。

1.技術創新過程是一個動態的學習過程和融合過程。通常創新經濟學家都將技術創新過程視為,始于對技術商業潛力的認識,而終于將其完全轉化為商業化產品的整個行為工程。例如,經過對創新理論的深入研究,索羅(S.C.Solow)在《在資本化過程中的創新:對熊彼特理論的評論》中,就把技術創新分為新思想的來源和以后階段的實現發展兩步過程。而作為第一步過程的新思想來源,既可以來自產業內部的技術創意,也可以來自外部的學習與引進。引進新技術、新工藝乃至新的生產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由下述原因決定的,即各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的不平衡性,及其一國經濟在不同發展層面和運行時點上面臨問題的多樣性。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其龐大的生產體系和不同門類的眾多工藝技術,是不可能由一個國家的工業部門完全占優的。尤其是經濟后起國家,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提高產業的技術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恰當的技術引進是一種必要的選擇。與歐美國家技術經濟發展上的巨大差距以及生存競爭的嚴峻環境,使日本歷史性地選擇了把引進作為創新的起點,以降低追趕成本和加快自身的發展腳步。盡管經濟發展的后進性及其與他國的技術經濟差距,使日本在工業化起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恢復時期的經濟活動處于低水平,但是日本卻成功地利用了這一點,孜孜以求地學習一切能夠學習的先進科技知識,把握一切可以利用的引進機會,在廣泛汲取民族發展營養的同時促進自身的成長。例如工業化早期,它盡可能聘用各種掌握一定科學技術知識的在日外籍人員,利用一切能夠得到的科技書籍從事發明與創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趕超期間,為規避風險,節省費用和節約時間,又積極推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為基礎的吸收型科技發展戰略。將發展之初的劣勢成功地轉化為后發優勢??梢姡每萍及l展的國際傳遞特點,盡可能以全人類創造的科技知識武裝自己,實行開放式發展,乃是一個經濟體迅速崛起的關鍵。

2.合理整合資源,實現技術創新上的帕累托最優。由于技術引進過程并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資源轉移過程,廣義上說,它是包括了對有用技術的篩選,對使用這些技術從事創新能力的準備等一系列環節的資源整合過程。對于具體的各制造業部門來說,既包括它所擁有的各種資源,也包括使用這些資源的方式。因此,即使是技術稟賦再充裕的部門,也有從外部獲取技術投入提高自身技術使用能力的必要?;诩夹g創新活動的不確定性及其創新所要求的經濟技術條件實施技術引進,是許多國家的制造業部門在權衡成本——收益后所做的一種必然選擇。日本制造業的技術引進始終是與自身技術能力運用并行而動的。原有的技術基礎和對新技術的駕馭能力,使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采取了多樣化的技術引進運行模式。在自身的消化與吸收能力允許的前提下,根據各制造業部門的實際需要,多通道實行引進。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它對工業技術的引進,既包括了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就已建立起來的鋼鐵、造船、電機等產業技術,也包括歐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已發展的汽車、家電行業的技術;有當時歐美應用成功的電子工業、高分子合成材料、原子能工業的最新技術;更有雖已完成實驗但尚未在生產中應用,或還未實現商業化的技術;以至引進正在實驗中的技術。正是技術引進上的這種廣攬博收、博采眾長,才使日本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以最低的成本奠定完整的新技術基礎成為可能。在1950~1975年25年里,它通過引進吸收了全球半個世紀開發的先進技術,而支付的外匯總額不到60億美元。據日本自己測算,這種做法使其節約了2/3的時間和9/10的研究開發費用。結果使它在60年代與西方國家的科技差距縮短到lO-15年,70年代大部分制造業部門的技術水平已接近歐美發達國家,到80年代其工業技術水平在國際市場已處領先地位。

3.選擇和確立創新的國際起點。更具意義的是,這種廣泛有效的技術引進及早日實現趕超歐美的目標,使日本能夠在深刻了解世界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把本身的自主創新活動建立在高水平的國際起點上。由于產業技術創新活動的前提,是對那些具有較大產業化潛力的先進科技成果,客觀地進行篩選甄別,它要求產業部門與企業要對所選成果及其發展潛力有充分的了解,并對成果實現商品化的生產前景有基本的價值判斷,乃至需要對技術選擇的機會成本認真加以核算。所以它在客觀上也是技術引進要進行的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說,技術篩選的復雜過程,同時也是產業企業對先進技術的充分認識和比較研究過程。例如,日本在引進中不僅了解到相關產業部門的世界最新技術動向,而且也通過比較了解了世界先進技術國家同類技術的不同特點,以及該技術研制中對所遇問題的解決過程。這對日本準確地選擇自身所需的新技術,確定本國技術創新的切人點有著極為重要的幫助。因此成為后起國家日本,不僅能在鋼鐵、造船、汽車等傳統制造業領域獲得強大的國家競爭力,而且能在短時間內在半導體、機器人、集成電路等高端領域取得突破性業績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技術引進,使得日本的制造業企業開闊了國際視野,鍛煉了對現實中的先進技術乃至潛在技術產業化前景的準確判斷。從而能在本國制造業的技術創新中,盡可能地避免重復研發和少走彎路,而直接向世界水平的關鍵技術發起沖鋒。因此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寶貴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在激烈的高端國際競爭中摘取桂冠。

(二)自主創新與制造業自立發展的內在聯系。

查看全文

當代經濟環境下的工業設計發展途徑

1工業設計的定義和分類

工業設計是人類為了實現某些特定的目的而執行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它通過視覺美感、技術、訓練和經驗等對產品的材質、形態、顏色、構造和表面加工進行設計上的確認、創新和提升。工業設計的內容范圍非常地廣闊,有外觀造型設計、色彩設計、表面裝飾設計、使用方法和功能設計等很多方面的設計。它巧妙地將技術和藝術融合起來,成為了連接技術與市場的橋梁。由于工業設計的領域不斷擴大,而各領域又有自己獨特的特征,其分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工業設計進行分類。按照藝術的存在形式的角度可以分為一維設計;二維設計,即平面設計;三維設計,即立體設計;四維設計,如舞臺設計。從人、自然和社會出發的角度,可以分為產品設計、環境設計和傳播設計。按照工業設計的概念和界定的角度則可以分為廣告設計、包裝設計、展示設計和裝幀設計。

2工業設計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2.1工業設計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生產力

好的工業設計能夠帶動和促進產品的銷售,刺激消費,進而帶動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

2.2工業設計能促進企業的改革創新,促進產品的多元化,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查看全文

工業經濟工作考評實施方案

為全面完成市政府下達的工業生產各項指標任務,實現區委、區政府提出的“全面提質”目標,確保全區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特制訂本辦法。

一、考核對象

環科園,各街道、鄉、鎮。

二、考核計分標準

1、目標管理考核(基礎分80分,最高可加20分)

(1)工業生產指標(基礎分35分,最高可加6分)。規模工業總產值目標值進度基礎分30分,每超任務1000萬元加1分,最高加6分;每欠任務1個百分點扣1分。產銷率目標值基礎分5分,每欠任務1個百分點扣1分。

查看全文

區域創新系統集成與運營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圍繞區域創新體系的構建、運營模式進行了一系列實踐性的探索。在常規的區域創新體系構建模式的基礎上,提出集成創新的概念.并明確提出以宏微觀科技管理集成為指導.農業科技進步集成體系、工業技術創新集成體系和民營科技創業集成體系為支撐的區域科技創新系統。同時,結合云南曲靖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實踐,探索具可操作性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和運營模式。

論文關鍵詞:區域創新系統;集成;模型;實踐

1集成創新及運營模式

1.1集成與集成創新

集成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早已存在。社會組織是人的集成。機器設備是零部件的集成。生產線是機床、工具的集成。但是,集成作為一個科學概念被人們所認識和明確提出則是近年來的事。企業中的成組單元(GTC)、柔性制造系統(FMS)、制造資源計劃(MRP)、準時生產制(JIT)、并行工程、技術創新小組等都是將各種不同部門的人才、技術等資源有機地集成起來的組織形式或方法。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集成是指一種創造性的融合過程。即在各要素的結合過程中,注人創造性思維。也就是說,要素僅僅是一般性地結合在一起。并不能成為集成.只有當要素經過主動的優化、選擇搭配。相互之間以最合理的結構形式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由適宜要素組成的,相互優勢互補、匹配的有機體時,這樣的過程才稱之為集成。從技術集成的角度看,美國學者MacroIansi認為“通過組織過程把好的資源、工具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應用稱為技術集成”。因此。從本質上講.集成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集成單元集合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過程或行為結果。除了聚合之意。集成更值得重視的是其演進和創新的含義。集成強調人的主動行為和集成后的功能倍增性與適應進化性。這無疑是構造系統的一種理念。同時也是解決復雜系統問題和提高系統整體功能的方法。

集成創新是將各種創新要素通過創造性的融合,使各項創新要素之間互補匹配.從而使創新系統的整體功能發生質的躍變,形成獨特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其體現幾個方面的要點:第一,集成創新是指創新的融合.是技術融合的進一步延伸。這種融合通過把企業創新生命周期不同階段、流程以及不同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創新實踐、創新流程和競爭力集成在一起。從而形成能夠產生新的核心競爭力的創新方式。第二。集成創新涉及技術、知識、戰略、組織層面,區別于單一的技術集成、知識集成、戰略集成和組織集成。即超越了傳統的企業邊界。要求考慮產品、生產流程、創新流程、技術和商業戰略、產業網絡結構和市場創新的集成。第三,集成創新和組織績效有積極、直接的關系,是組織獲取新財富的有效途徑。

查看全文

區域創新系統的集成與運營實踐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圍繞區域創新體系的構建、運營模式進行了一系列實踐性的探索。在常規的區域創新體系構建模式的基礎上,提出集成創新的概念.并明確提出以宏微觀科技管理集成為指導.農業科技進步集成體系、工業技術創新集成體系和民營科技創業集成體系為支撐的區域科技創新系統。同時,結合云南曲靖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實踐,探索具可操作性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和運營模式。

論文關鍵詞:區域創新系統;集成;模型;實踐

1集成創新及運營模式

1.1集成與集成創新

集成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早已存在。社會組織是人的集成。機器設備是零部件的集成。生產線是機床、工具的集成。但是,集成作為一個科學概念被人們所認識和明確提出則是近年來的事。企業中的成組單元(GTC)、柔性制造系統(FMS)、制造資源計劃(MRP)、準時生產制(JIT)、并行工程、技術創新小組等都是將各種不同部門的人才、技術等資源有機地集成起來的組織形式或方法。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集成是指一種創造性的融合過程。即在各要素的結合過程中,注人創造性思維。也就是說,要素僅僅是一般性地結合在一起。并不能成為集成.只有當要素經過主動的優化、選擇搭配。相互之間以最合理的結構形式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由適宜要素組成的,相互優勢互補、匹配的有機體時,這樣的過程才稱之為集成。從技術集成的角度看,美國學者MacroIansi認為“通過組織過程把好的資源、工具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應用稱為技術集成”。因此。從本質上講.集成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集成單元集合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過程或行為結果。除了聚合之意。集成更值得重視的是其演進和創新的含義。集成強調人的主動行為和集成后的功能倍增性與適應進化性。這無疑是構造系統的一種理念。同時也是解決復雜系統問題和提高系統整體功能的方法。

集成創新是將各種創新要素通過創造性的融合,使各項創新要素之間互補匹配.從而使創新系統的整體功能發生質的躍變,形成獨特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其體現幾個方面的要點:第一,集成創新是指創新的融合.是技術融合的進一步延伸。這種融合通過把企業創新生命周期不同階段、流程以及不同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創新實踐、創新流程和競爭力集成在一起。從而形成能夠產生新的核心競爭力的創新方式。第二。集成創新涉及技術、知識、戰略、組織層面,區別于單一的技術集成、知識集成、戰略集成和組織集成。即超越了傳統的企業邊界。要求考慮產品、生產流程、創新流程、技術和商業戰略、產業網絡結構和市場創新的集成。第三,集成創新和組織績效有積極、直接的關系,是組織獲取新財富的有效途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