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要素心得體會
時間:2022-09-29 10:35:00
導語:五要素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安全投入,是安全責任和安全科技的基礎要素;安全法治,是上述三個要素的基礎;而安全文化,則彌漫于這四個要素之中。安全文化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其他四個要素的實施過程。
國家安監總局成立伊始,局長李毅中就多次強調要努力將安全生產“五要素”的落實到位,以此建立安全生產的長效機制。
所謂“五要素”,一是安全文化,即加強安全文化建設,強化全民安全意識,提高全民安全素質;二是安全法治,即健全安全法制,依法規范全社會的安全行為;三是安全責任,即強化安全責任,建立嚴格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問責制;四是安全科技,即推進安全科技進步,實施“科技興安”戰略,解決影響安全生產的重大科技問題;五是安全投入,即加大安全投入,建立國家、地方和企業共同投入的機制。
可以說,“五要素”基本抓住了當前我國在政府層面的安全工作和企業層面的安全生產工作的要害和重點。而把“安全文化”放在五要之首,更是把握住了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的核心問題。有感于此,筆者借勢談談自己對安全文化處在“五要之首”的認識。
安全文化的本質及其作用
“安全文化”盡管有廣義和狹義之別,但從其產生和發展的歷程來看,安全文化的深層次內涵,仍屬于“安全教養”、“安全修養”或“安全素質”的范疇。也就是說,安全文化主要是通過“文之教化”的作用,將人培養成具有現代社會所要求的安全情感、安全價值觀和安全行為表現的人。
倡導安全文化的目的是在現有的技術和管理條件下,使人類生活、工作地更加安全和健康。而安全和健康的實現離不開人們對安全健康的珍惜與重視,并使自己的一舉一動,符合安全健康的行為規范要求。人們通過生產、生活實踐中的安全文化的教養和熏陶,不斷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質,預防事故發生、保障生活質量,這就是筆者認為的安全文化的本質。
在安全生產的實踐中,人們發現,對于預防事故的發生,僅有安全技術手段和安全管理手段是不夠的。目前的科技手段還達不到物的本質安全化,設施設備的危險不能根本避免,因此需要用安全管理的手段予以補充。安全管理雖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依賴于對被管理者的監督和反饋。由管理者無論在何時、何事、何處都密切監督每一位職工或公民遵章守紀,就人力物力來說,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這就必然帶來安全管理上的疏漏。被管理者為了某些利益或好處,例如省時、省力、多掙錢等,會在缺乏管理監督的情況下,無視安全規章制度,“冒險”采取不安全行為。然而并不是每一次不安全行為都會導致事故的發生,這會進一步強化這種不安全行為,并可能“傳染”給其他人。不安全行為是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安全行為的結果必然是發生事故。安全文化手段的運用,正是為了彌補安全管理手段不能徹底改變人的不安全行為的先天不足。
安全文化的作用是通過對人的觀念、道德、倫理、態度、情感、品行等深層次的人文因素的強化,利用領導、教育、宣傳、獎懲、創建群體氛圍等手段,不斷提高人的安全素質,改進其安全意識和行為,從而使人們從被動地服從安全管理制度,轉變成自覺主動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動,即從“要我遵章守法”轉變成“我要遵章守法”。
中國社會的基本特征突顯安全文化的重要性
盡管生產中的安全問題越來越引起我國政府和百姓的重視,安全監管和責任追究的力度不斷加大,但是我國生產領域里的安全形勢依然不容樂觀,許多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重特大事故接連不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各自的看法。筆者僅打算從分析中國社會所具有的某些基本特征入手,探討影響我國安全生產工作的因素,以及推行安全文化的重要性。
基本特征之一:以藝術性為主導,科學性為從屬的傳統文化
科學與藝術在主要特征上有顯著的差異:科學是以抽象的符號,利用分析和實證的方法來認識客觀事物,目的在于尋求真理;藝術則是借著具體的意象,傳神達意,畫龍點睛地表達自身的感受或價值判斷,目的是價值的欣賞和美的創造。學習科學的基本方法,是遵從定義、公式、法則及程序,而藝術的掌握主要是靠個人的摹仿、體會和活用;科學方法以分析為主,藝術方法卻重直覺;科學的教育作用一般是提高人的知識技能,而藝術的培養往往是陶冶人的性情品格。科學的辦事方法是采用嚴格的程序,按客觀規律來操作,不因人而異;藝術的辦事方法則往往脫開客觀實際,以隨意的個性化方法來進行。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藝術的成分是顯性的和主導的,科學的成分是隱性的和從屬的,這一點與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文化中科學的成分是顯性的,藝術的成分是隱性的。以繪畫來說,西方的油畫重物體的還原、明暗、遠近透視等,即從西方的藝術中亦流露出很強的科學精神;而中國畫不求貌似、只求神似,不重陰影、明暗、遠近透視,不以寫實為出發點,此與科學觀察事物的精神相去甚遠。再以醫學來說,西醫依靠的是化驗、分析以及人體的解剖學參數,治病要用計量精確的化學物質,或嚴格按照操作程序實施的準確手術,這完全是科學的過程;中國的醫學,雖然也有科學性,但更多的是藝術性。傳統中醫診斷靠所謂“望、聞、問、切”,而以切脈為首要方法。醫生切脈是以自己的生命振動,與病人的生命脈動發生共振感覺的主觀診斷方法,實則為藝術方法而非科學方法;中醫用藥也充滿了藝術性,同樣的病癥,不同的病人,或不同的醫生所開藥方經常不同,正由于中醫缺乏充分的顯性的科學性,在西方往往得不到承認。除此之外,中國人的歷法、武術,甚至法律,均含有較強的藝術性。
中國文化的這種重藝術性、輕科學性的精神,延伸到社會生產、生活中,則直接造成了人們對規則和程序的輕視。在大多數國人的認識和行為習慣中,往往將規章制度的制定和遵守分開考慮,規章制度盡可以制定得十分詳細嚴格,但執行過程卻留有很大的“伸縮”余地。領導者講究的是領導藝術,管理者可隨意變通,執法者總能對違法者給予通融,由此造成大范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即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我國傳統文化就是這些現象產生的溫床。這種不是以嚴謹的實事求是的科學程序,而是以人的靈活性和隨意性為基礎的文化根基,成為我國安全執法不嚴格、安全責任不落實、安全監管不到位、違法違章事件屢屢發生的基礎原因之一。在這種文化習俗的長期影響下,人們的價值觀和現代安全觀會格格不入。管理者、執法者的“靈活發揮和處理”,其結果往往“縱容”了違法違規的行為,使違法違規者不以自己的不安全行為為恥,反而因不安全行為得到某些直接“利益”而沾沾自喜,同時令他人爭相效仿,安全生產的良好秩序因此難以建立。
基本特征之二:總體資源的緊缺性
眾所周知,盡管我國可以稱為“地大物博”,但按人均占有量來看,我國又是典型的“資源緊缺型”的國家。各類自然資源,如石油礦產資源、林木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等,相對于我國高速發展的國民經濟,已經呈現出日益短缺的局面。由于自然資源的緊缺,加上管理的隨意性帶來的低效率,使我國的許多社會性資源也變得十分緊缺,諸如城市道路交通資源、市場用戶資源、優質教育資源、就業崗位資源、城市居住空間資源等。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社會資源,緊缺就意味著需求大于供給,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會引起需求者對資源的強烈占有欲望,而能否占有和如何占有緊缺的資源,便成為需求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凡緊缺的資源就必然存在對該資源的掌控者,這些掌控者或者是有關權利機構,或者是對該資源既得的占有者。需求者對緊缺資源的占有,要受制于該資源的掌控方,即掌控方是否給予需求者占有該資源的權利和確定需求者獲得權利所需付出的代價,這里存在社會公平性的問題。這種由資源的緊缺性與對資源掌控的公平性而引發的社會矛盾及國民心態,對現實的安全生產帶來了深刻的負面影響。
拿當前事故頻發的煤礦行業來說,由于煤炭資源的緊缺,使得煤炭的價格不斷上漲,這就強化了對煤炭資源開采權利的占有需求。這種需求在正常情況下,只能通過政府有關機構的掌控才能獲得滿足;但是由于緊缺,無論采取什么辦法,也并不能讓所有的需求都獲得滿足,這實際上構成了一種對煤炭資源開采權利占有的不公平,已獲開采權的開采者設法排擠希望加入的新的開采者。新的開采者在利益的驅使下,要么收買掌控者得到合法或不合法的權利,成為有開采權的開采者中的一員;要么私自搶奪開采權,非法進行生產。在后一種情況下,由于開采的非法性,開采者只顧短期利益,決不會考慮安全投入,因而事故的風險極大。對于已經合法占有開采權的企業來說,在社會對煤炭需求的強大動力推動下,為了使自己享有的開采權達到利益的最大化,會傾向于不顧開采能力而忽視安全,超規模生產。
對于其他一般性的生產企業來說,同樣要受到資源緊缺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一方面要追求對其來說是緊缺的產品市場資源的占有,另一方面又掌控著對從業人員來說是緊缺的工作崗位資源。如果沒有有效的監管機制的制約,這二者的綜合作用可導致企業為使生產成本降低,隨心所欲地減少安全投入,以及大量不遵守安全法規、違章指揮等現象的發生。
無論對于企業還是個人,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對緊缺資源的爭奪會導致無序化的惡性競爭,并進而引起安全價值觀的扭曲,即為了經濟利益可以肆意破壞安全生產賴以為基礎的和諧社會的公共秩序。
在我國,各種資源的緊缺性是客觀現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此社會基礎條件下,更需要掌握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同時要以文化的手段改變人們的認識,提高遵守社會秩序的素質,尤其是要提高對各種資源掌控者(政府公務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的素質,而不僅僅是提高普通百姓的素質。
基本特征之三:小農經濟
工業化經濟依賴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和紀律性,需要高素質的從業人員;而小農經濟則采取個體分散生產的方式,個人自由安排生產過程,無需組織紀律性的約束。我國雖然已經進入高速發展的工業經濟時期,但是我國仍然屬于農業國,國民中也以農業人口為大多數。由于我國缺乏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的發展階段,因此即使許多已經在城市里生活了幾代的所謂“城里人”,其文化根基仍然屬于小農經濟。例如,在企業生產過程中不愿意受到別人的制約,不喜歡嚴格按程序制度操作,團隊合作精神不強,只要有機會,情愿自己當“老板”等,這些思維方式都帶有小農經濟的特點。
“人情思維”是小農經濟社會里形成的另一種思維方式。在小農經濟社會里,人們往往根據彼此血緣關系的遠近,來確定交往的親疏;根據交情的厚薄,來把握處理事情的尺度。由此,形成一個個相對獨立又彼此交叉的“人際圈”。人情是維系社會生活的一條重要紐帶,熟人好辦事、親戚好幫忙,是人們的思維定勢和行為準則。“人情思維”帶入官場,則必然會違背法治的精神而墜入人治的深淵。
當前我國生產領域廣泛存在的安全問題,例如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組織紀律性不強、人情關系干擾責任落實等現象,與小農經濟的文化背景密切相關。
上述三種社會基本特征均與安全文化息息相關,這些特征的綜合作用,導致我國安全生產的社會表現為:法治上“制”而不“治”,責任上落實不到位、管理上不規范、投入上能省則省、操作上有章不循等。要想徹底治愈安全生產的這些頑疾,除了采取直接有針對性的安全技術和安全管理措施外,更要從根本矛盾入手,用安全文化的武器向傳統文化中的制約安全價值觀和安全行為形成的不良習俗開戰,真正提高全體公民(尤其是各類領導人)的安全素質。
安全文化的性質以及與其他要素的關系
關于安全文化的性質,很多專家學者都作過論述,這里筆者想從另外的角度談談安全文化所具有的幾個其他重要性質。
首先,安全文化具有“管理推動性”
安全文化不同于一般的社會大眾文化。社會大眾文化往往是通過民眾的廣為流傳而積淀下來的,只要不是反對國家主權、制造民族分裂、腐蝕社會道德風氣的文化,就無需對其推崇還是制止。安全文化是人們安全價值觀的直接體現,是人們安全行為的準則和引導力量,在各種利益沖突和干擾下,僅僅通過人們自發形成的安全文化,往往不能向著社會所需要的方向發展。安全文化的發展需要借助管理的力量加以推動。企業安全文化更是如此,它形成于企業內部,為企業員工所共有,可以由企業的組織管理過程加以促進和實施;并且企業安全文化的發展將給企業帶來生產效益的增長。
其次,安全文化具有“彌漫性”
所謂“彌漫性”,是指安全文化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邊界清晰的系統而存在,它深藏于每個人的內心中,表現于每個人的行動上,影響到每一個任務的完成過程,調整著整個社會的人際關系。安全技術和安全管理中都滲透著安全文化的影響;因此,也有人提出安全文化具有“場效應”的特性。
再次,安全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所謂安全文化的相對穩定性,也可理解為安全文化的不易變動性和不宜變動性。與所有文化現象一樣,安全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穩定性,并且對大多數在其氛圍中的人,都有著普遍的影響力。正是這種穩定性,使企業把握安全生產的規律,制定相應的安全生產對策和戰略才具有實際意義。盡管安全文化可以通過管理手段加以推動,但是真正對人產生深刻影響的合理的安全文化,一定要具有長期的穩定性,而強行推動的多變的文化只能讓人無所適從,無法形成固定的行為模式。當然也要強調,安全文化的相對穩定性并不排斥其適應新形勢和新情況的創新和發展。
安全文化與其他要素的關系
從稍微廣義一些的角度看,安全文化自身可以劃分為安全物質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精神文化三個層面。這三個層面既有其各自的特質特性,也有其相互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安全物質文化是安全文化形成和創造的基礎與前提;安全制度文化是安全文化形成和創造的協調與保證;安全精神文化是安全文化形成和創造的核心與根本。
安全文化的三個層面與安全法治、安全責任、安全科技和安全投入四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圖表示(參見題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安全投入要素是安全責任要素和安全科技要素的基礎要素,而安全法治要素又是上述三種要素的基礎。根據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性質,安全文化彌漫于這四個要素之中,其中安全物質文化層面主要與安全科技和安全法治、安全投入在物質方面的內容相關,安全制度文化主要與安全責任和安全法治、安全投入在制度方面的內容相關。安全精神文化則屬于更深入層面的、各構成要素中最核心也最穩定、最不易變動的部分。安全文化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其他四個要素的實施過程。
綜上所述,在推動安全生產“五要素”的落實,將安全文化放在首要位置是符合客觀規律和實際工作需要的,因此是正確的。筆者在此還想進一步強調:安全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不能指望在一朝一夕就有根本的改觀,因此落實安全文化要素一定要有穩定的政策、措施和方法,無論對政府還是對企業,都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