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信貸資產五級分類體會

時間:2022-12-26 04:15:00

導語:商業銀行信貸資產五級分類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信貸資產五級分類體會

進入21世紀,全球經濟政治形勢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中國加入wto,使金融對外開放的時間表由計劃變為現實,中國金融業用時間換空間進入倒計時階段。對國有商業銀行來說,有兩大問題亟待解決,否則生存難保:一是充實資本金,提高資本充足率;二是減少不良資產,提高與外資銀行比肩經營的核心競爭力。尤其是后者,已成為國內外的共識,并成為國務院今年對國有商業銀行下達的第一任務。

全面推行貸款五級分類工作就好比我們銀行打一場信貸管理的革命戰役。2003年3月中國銀監會成立后的首要急務就是在所有金融機構推行貸款五級分類工作,并決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及股份制銀行結束雙軌制,正式實施五級分類制度。至此,距1993年世界銀行對中國人民銀行開始技術援助并引入貸款風險分類正好十年。五級分類工作推行近一年來,各家商業銀行信貸開展的情況如何、效果怎樣、還存在什么問題、有何改進對策等等問題都值得我們去深思。在此我愿意以個人的一點體會與在座的各位專家一起回顧和探討。

一、商業銀行實施貸款五級分類走過了一個艱難曲折的歷程

回顧起來,今天商業銀行實施的貸款五級分類,經歷了四個歷史階段。五級分類取代四級分類,是中國銀行業與世界經濟接軌的需要,也是中國銀行業市場化的必然結果。

(一)信貸資產風險分類理念的建立和引入階段(1993年至1997年)我國銀行早期的信貸資產風險分類沿襲的是1988年財政部在金融保險企業財務制度中的規定,即計劃經濟體制下為財政稅收政策服務的分類方法,界定不良資產的標準為期限:即規定貸款本息拖欠超過180天以上的為“逾期”,逾期三年的為“呆滯”,貸款人走死逃亡或經國務院批準的為“呆賬”,俗稱“一逾兩呆”。很顯然,在這種以期限為主導的分類方法下,很多貸款只要不到期就被視為正常,銀行有更多的空間隨意發放貸款或對貸款疏于管理,逾期貸款不積極催收,呆賬核銷即視為放棄債權。這既不利于商業銀行自身發現和控制風險,導致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收入高估,同時也不利于監管當局從銀行外部監控風險,與國際慣例格格不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國“賴賬文化”盛行的制度性根源。

1996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了《貸款通則》,對逾期和呆滯貸款的定義作了調整,例如規定貸款過期一天即為逾期,逾期一年為呆滯,或逾期雖未滿一年,但企業停產、項目下馬的,也可劃為呆滯。但總的來看,《通則》基本上重申了財政當局從稅收角度制定的貸款分類方法。此時,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借由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等的技術援助,開始學習和了解以風險為基礎的貸款分類方法,將五級分類法引入中國。199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工作報告要求國有商業銀行必須實行五級分類。

(二)“鴕鳥政策”時期的“清分”試點階段(1998年至2001年)1998年5月,央行在廣東開始“清分”(清理銀行資產,為貸款分類做準備)試點,要求廣東境內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交通銀行的分支機構在三個月內完成轄區全部金融資產的清理和分類,形成上呈國務院的試點報告,并在次年春天將五級分類法擴展到全系統。這是一場中外非常關注、結果卻有虎頭蛇尾之感的嘗試。三個月后,廣東的“清分”試點結果表明,按五級分類計算出的不良資產比例,比“一逾兩呆”下的不良資產比例要高近20個百分點。當時的央行無論從認識水平或管理手段上都無法接受這一現實。且意見對峙激烈,大多數人認為五級分類“國際慣例”不符合中國國情,因為中國的商業銀行根本沒有能力按照五級分類的結果提取準備金;另一部分人支持推行五級分類,諷之曰“買不起藥就不看病”。內部的爭執使隨后出臺的各項政策及其執行頗為曖昧和矛盾。后來稱這段時期為五級分類的“鴕鳥政策時代”。

1999年7月央行下發《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全面推行貸款五級分類工作的通知》及《貸款風險分類指導原則(試行)》,正式啟動五級分類工作,要求到2000年底前完成五級分類工作,但國有商業銀行的考核、會計處理等均沒有進行相應的調整,一切都是按照原來“一逾兩呆”的方式在繼續進行,五級分類的結果僅僅作為一個統計的參考值。絕大多數城市商業銀行至今也未實行五級分類。2000年9月,央行《關于不良貸款的認定辦法》,對原來的“一逾兩呆”標準,做了補充和修訂,將“一逾兩呆”改名為“四級分類法”,從字面上看,和五級分類法的區別不過一級而已,但從管理理念、分析內容和分析方式上二者有著根本區別,不可能通過改良或調整而互相替代。五級分類法“70%要以定量分析為基礎”,至少需要五至七年積累數據,才能建立一套適用的風險管理系統。如果央行從1998年就開始正式推行五級分類法,到銀行業按wto承諾全面開放的2005年,正好還有積累貸款分類數據和風險管理經驗的時間,而央行也能夠從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的指令性、簡單化的監管轉變為對風險及其損失準備是否充足的監管。事實上整個中國銀行業走了彎路,“鴕鳥政策”延緩了中國銀行業全面實行貸款風險分類的步伐。

(三)兩種分類方法并軌運行階段(2001年底至2003年)金融改革的路徑曲折迂回,方向大體一致,而具體的動力來源則出人意料之外。正在央行重申“一逾兩呆”規則的《關于不良貸款的認定辦法》同時,中國證監會公布了《公開發行證券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明確規定上市和準備上市的銀行要對公眾披露貸款五級分類結果。貸款分類也就進入了兩種分類方法并軌運行的階段。從1998年開始建設銀行等幾家大銀行陸續在內部使用五級分類法,由于央行的考核標準仍然是“一逾兩呆”,商業銀行因此要上報兩套數據,而且主要按“一逾兩呆”上報數字和提取保證金,五級分類的數據只是備案而已,沒有監控指標。一方面,商業銀行監管負擔加重,造成其基層行大量的重復勞動;另一方面,在法人治理結構尚不完善情況下,缺少外部壓力的中國商業銀行難以自覺嚴格地實行五級分類法。

民生銀行是首家公布貸款五級分類結果的上市銀行,被當時輿論認為開“透明上市”之先河。隨后的招行、深發行、浦發行也從2001年開始,批露貸款五級分類結果。但這些上市銀行畢竟是中國銀行業里的一小部分,占據銀行資產60%以上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此時對完全接受五級分類、決策者對按此披露銀行更真實的不良貸款率可能引起的后果,都還心存疑慮。2001年12月央行再次《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全面推行貸款質量五級分類管理的通知》和《貸款風險分類指導原則》,要求從2002年起,在中國各類銀行全面施行貸款質量五級分類管理,實施范圍包括國內所有銀行,可時隔一年后,農業銀行首次公布其不良貸款率為30.07%,令人驚訝的是,這仍是一個在“一逾兩呆”口徑下獲得的數據。由此可知,幾大銀行執行五級分類的情況也并不樂觀。

4、五級分類法正式全面實施階段(2004年1月1日開始)

2003年4月28日,中國銀行業監督委員會正式成立,劉明康主席說銀監會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力推所有有信貸業務的機構全面實行貸款五級分類,并決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四大國有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及城市商業銀行全面推行與國際接軌的五級分類制度,并取消貸款四級分類制度。銀監會下發《通知》要求從2003年底開始停止按“一逾兩呆”劃分貸款及報送、執行,期限管理只作為銀行內部的參考數據,無須上報監管當局。

《通知》的核心內容是全面和徹底執行貸款五級分類制度,擴大風險分類管理的信貸資產范圍至表內和表外所有信貸資產;對貸款逾期天數與貸款風險分類標準之間的關系問題提出更明確細化的指導性原則,對重組貸款設立至少6個月的觀察期。一是把過去試點階段各方面反應比較有代表性的標準重新明確,如重組貸款、收回的抵債資產、重組貸款的觀察期等;二是對商業銀行提出制度性、規范性要求;三是針對商業銀行執行、落實貸款分類情況的檢查;四是配套信用環境建設、商業銀行真實的信貸檔案管理等政策和制度,《貸款通則》、《商業銀行法》、《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等法律法規也將進行相應修改,為全面實施風險分類管理提供法律支持。

二、五級分類法是商業銀行對貸款進行更科學、全過程的管理方法

與四級分類法相比,五級分類方法更能真實全面反映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質量狀況,具體講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五級分類方法更能真實的反映貸款的質量。

五級分類法考查的是借款人償還債務的實際能力。根據人民銀行的規定,貸款到期未還,即轉入逾期,逾期180天即轉入呆滯,形成不良貸款,進入不良貸款就預示著風險和損失。但實際上,逾期不一定存在很大風險,也不能完全表明借款人的還款能力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為逾期情況各有不同;同樣,未逾期的貸款不能說明就沒有風險。前一種情況如去年的債轉股走帳:在債轉股走帳之前,大部分貸款一逾兩呆形態為逾期,甚至呆滯,但實際上這些貸款由于政策性原因,基本不存在風險,劃歸為不良貸款顯然不合適;后一種情況主要表現在存在風險的未逾期貸款上,因為有些貸款盡管表面上沒有逾期,但事實上借款人已經資不抵債喪失還款能力,或銀行用變相展期的方法使其維持在正常范圍內,如春都集團在去年年底實際已經資不抵債,但其在各家銀行的貸款的一逾兩呆形態仍然有保持正常的,顯然這樣的貸款如果仍然列入正常是不合適的。

在2000年,上述的后一種情況就已經引起了人民銀行的關注,并出臺了不良貸款認定辦法,對一逾兩呆方法的不足進行補充,其實這種不良貸款認定的方法類似于五級分類方法,較一逾兩呆方法更先進的是五級分類方法不僅解決了上述第一種情況,而且對前一種情況中一逾兩呆中的不良貸款進行了調整。

(二)五級分類是一個對貸款進行全程動態管理的過程

與一逾兩呆方法相比較,五級分類方法的另一個突出的優點是對貸款全過程的動態性管理,也就是說,五級分類方法不僅是對信貸資產質量真實反映的評估方法,同時也是一種動態的貸款管理手段。而一逾兩呆方法則僅僅是在到期后反映貸款的形態,是一種事后監督的管理方法,沒有對貸款綜合情況進行動態評價的過程。五級分類法的貸款動態管理功能主要表現在:一是每季度分類工作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將當期的企業情況、貸款情況同上期進行比較,根據變化評估貸款的風險情況;二是管理功能主要表現在分類材料上,分類材料的收集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對貸款情況包括企業情況進行全面了解的過程;分類材料的涵蓋面較貸后管理要廣,其內容更加具體、分析更加具有綜合性。

(三)五級分類是較一逾兩呆更科學的考核方法

人民銀行在以往年度對商業銀行是以一逾兩呆口徑進行考核的,雖然近三年實行的雙軌制,但仍然以一逾兩呆口徑為主。在這個考核過程中,由于一逾兩呆以逾期時間進行分類的局限性,使商業銀行可以在時間上作文章。如用轉貸、展期等手段降低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比率,這是一逾兩呆方法僅以定量分析所產生的弊病,但五級分類方法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加入定性分析,無實際回收成果的降低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比率的手段,在五級分類考核中無用武之地。

三、五級分類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具體分類方法的不同運用情況影響了五級分類的真實性

(一)制度方面存在缺陷。一是分類標準不統一,影響了分類數據的可比性和實用性。由于《貸款風險分類指導原則》,只對五個類別進行了核心定義,其內涵和外延不清晰,損失比例判斷存在較大的空間,使各行在認定標準掌握上存在差異,各行不良貸款率的差距不能反映其資產質量的真實差別,不利于銀行間的比較和監管當局的統一監管。二是高比例計提貸款損失準備金的規定,影響了貸款風險分類的準確性。《銀行貸款損失準備計提指引》要求商業銀行除提取一般準備金以外,還要根據貸款風險程度提取專項準備金和特種準備金,而且準備金的提取要和貸款風險程度相匹配,比率較高,如對可疑、損失類貸款的專項準備金計提比例分別為50%和100%。目前,工行、農行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比例仍然較高,按要求計提對銀行當年的利潤影響較大。部分行為了短期政績,人為調整貸款的風險類別,使貸款的風險程度不能真實反映。三是部分法規、制度與貸款風險分類制度不匹配,不利于貸款五級分類管理的推行。如《貸款通則》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辦法》中不良貸款的判定標準、《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的會計科目設置等。

(二)五級分類方法中,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因素不均衡,影響分類結果的質量。

貸款風險分類方法與一逾兩呆定量分析方法不同的是其定性的分析判斷,而不是單以貸款是否到期評判貸款的風險,這是該方法的優點,但在分類審批認定工作中決定劃分級別的因素絕大部分為定性因素,沒有一個定量的標準,主觀性風險判斷容易造成分類結果不準確:

1、目前的貸款風險分類方法中,完全依靠分類人員的主觀判斷,沒有定量指標作為參考,而在實際的分類工作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外部因素影響著分類人員對貸款風險的判斷,甚至影響分類人員對貸款級別的劃分,極易造成高估或者低估風險。

2、分類結果在不同地域間的貸款分類差異較大。由于沒有一個統一的定量標準,在一個地區分類級別為正常的貸款,用另外一個資產質量較好的地區的貸款風險標準評判,很可能就會被認定為關注類,甚至次級類,這樣由于地區之間貸款風險分類標準不同,甚至同一地區不同銀行的分類標準不同,很容易出現對貸款風險整體高估或者低估風險現象。主要原因也是由于主觀性的因素使不同支行對客戶甚至同一客戶存在的風險狀況判斷不一致。

3、不同的經濟周期同樣也影響著分類的結果。在經濟蕭條期,大部分企業的經濟效益不佳,反之,在經濟快速增長期,相當一部分企業的經濟效益較好,因此同一個企業,在不同的經濟周期對貸款的償還能力會有很大差異。這樣判斷企業還本付息能力就有較大差異。因為分類人員要擺脫局部環境的影響是比較困難的,出現隨著國家或區域經濟形勢的變化,不自覺改變分類標準的現象。

(三)現行貸款風險分類工作中存在技術性障礙

l、現行計算貸款預期損失比率的方法的可操作性較差。其計算公式中分子項“預計貸款本息損失額”在通常情況下很難確定,除非企業進入破產清算,否則在我國法律體制尚不健全的情況下,決定其損失額度的不確定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有企業領導人的道德風險,有地方司法環境的影響等等。在上述情況下,我們確定的貸款預期損失比率只能是一個主觀判斷數值,其科學性難以保證。

2、幾種類別之間如何明確劃分界限。譬如按照人民銀行的現行“五級分類”的核心定義,正常類貸款是:“借款人能夠履行合同,沒有足夠理由懷疑貸款本息不能按時足額償還”,關注類貸款是:“盡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償還貸款本息,但存在—些可能對償還產生不利影響的因素”。進入正常類和關注類的前體是借款人必須依靠正常營業收入能夠及時足額償還貸款本息,但是“沒有足夠理由懷疑貸款本息不能按時足額償還”和“存在一些可能對償還產生不利影響的因素”的顯著區別在哪里呢?這是很難把握的,因此必然會出現同一筆貸款,既可以分為“正常”類,又可以分為“關注”類,如何科學確定其分類結果,在實際操作中存在難度。

再如,次級類貸款可以有20%(含)以下的損失比率,可疑類貸款的損失區間在大于20%并小于等于90%之間,預期損失比率在90%以上的貸款為損失類,在損失比率無法或難以科學、準確確定的情況下,一筆貸款究竟是次級類還是可疑類貸款,是可疑類還是損失類,是很難把握的。

3、個人類貸款的風險分類問題。近幾年,隨著國內個人信貸需求的增長,逐漸出現了個人小額抵押貸款、個人住房貸款、個人住房裝修貸款、個人耐用品消費貸款、個人助學貸款、個人汽車消費貸款等多個個人類信貸品種,這些貸款的特點是額度不大,但戶數多,貸款后管理工作量大,尤其在我國尚未建立個人征信體系、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很難判斷每筆個人類貸款存在或者潛在的風險,這樣給貸款風險分類工作也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個貸筆數多,逐戶逐筆按照公司類客戶分類方法進行搜集材料只能是一種理想狀態,在實際操作中幾乎不可能,因此各行基本是將一逾兩呆分類中各級別與五級分類中的級別相對應,這種相對應的方式容易產生低估或高估貸款風險的問題。

四、目前商業銀行貸款五級分類工作還存在一些主要問題亟待改進

(一)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少數分支機構還處于應付摸索狀態。

五級分類是近幾年開展的一項新工作,技術性也較強,還需要多個部門參與,在規范管理上有一定難度,需要各級領導給予高度重視和關心才能做好。我國商業銀行的總行對五級分類工作是非常重視的,但從目前看,各商業銀行下屬的一些分支行出現偏差。一是商業銀行長期以來“重經營、輕管理”,著重抓收息、抓盤活、抓保全,輕視了信貸資產的動態監測、風險管理,表現在貸款五級管理推行后,各行的培訓、指導、檢查工作沒有跟上,措施不硬,使基層行產生了可重可輕的思想,把貸款風險分類看成是一件簡單的統計報數工作,影響了貸款分類質量。二是企業對銀行的貸款五級分類制度不重視,缺乏理解和支持。表現在貸款企業不主動向銀行報送財務報表和相關資料,個別企業受利益驅動提供虛假財務報表。三是政府有關部門不夠重視,對“貸款五級分類”制度反映平淡,認為是銀行的事,宣傳、支持不力。

這種“配角”或陪襯情況,與考核導向是大有關系的。一些分支行領導實際上并未重視這項工作,少數單位甚至認為是“軟指標”和多此一舉的“負擔”,沒有在這項工作上真正用力。盡管各家商業銀行都曾多次強調和進行通報,但因為沒有考核壓力和激勵動力,一些行的工作還處于敷衍應付狀態,個別領導對這項工作很少過問,業務部門缺乏專人管理,數據輸入、上報不及時,平衡性、準確性較差等。

(三)基層信貸人員數量少,培訓少,難以達到崗位素質要求。

目前各商業銀行存在的一個通病是基層信貸人員人少、事多、任務重,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由于五級分類是一個新事物,有經驗的管理人員不多,盡管從上至下層層都搞了一些培訓,但并非人人都搞明白才上崗,未經培訓而邊干邊學的人不少,許多基層信貸人員對分類崗位要求達到的會分析企業現金流量表等技能實際并不具備。此外,由于信貸人員崗位流動較快,部分早期獲訓人員已換崗或調出,分類工作又有工作量大(每筆業務均要分類)、事務集中、頻率快、時間緊等特點,基層信貸人員幾乎是超負荷工作,不堪重負的抱怨較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分類質量和效率。

這種對貸款風險分類工作的應付現象的突出表現在客戶端信息收集和分類依據的基礎材料上。自2000年起實行按季上報制度后,對客戶經營、財務、還本付息的情況必須進行動態跟蹤和采集,但有的分類材料提供的背景數據是前兩年的,沒有最新信息;有的信息殘缺不全,如只有少量財務信息,沒有非財務信息;有的干脆將上季度的分類結論直接引用;個別的什么信息都沒有,就填一個結論、簽個名,而后面的審核人員清一色只蓋個名章。總的看來,由于前臺客戶部門或不夠重視,存在對貸款風險分類工作的應付現象,致使現在五級分類的基礎材料不過關,導致分類的隨意性、偏差性較大。

(四)技術支持手段保障欠有力,影響分類工作時效和真實性。

目前的五級分類工作,盡管各商業銀行都建立了相應的指導原則、管理規定、實施辦法等制度,但在運用科技手段、提高保障能力和管理技術含量方面還比較欠缺。有些基層行還是手工作業,有的雖然依托了已經開發的信貸管理信息系統進行分類,但由于該系統與會計賬務信息統計分屬于兩條線運行,加之在開發后打的“補丁”較多,導致系統穩定性、嚴謹性不夠,信息傳輸過程中經常出現漏缺或丟失現象。這種情況致使各商業銀行一級分行和總行每抽取一次數據或做一次匯總分析都要花大量時間查詢,上下反復傳遞核對,既影響了效率,也使分析管理人員對數據的完善性、準確性缺乏自信。

(五)貸款風險分類結果的質量還有較大差距

1、對分類核心定義掌握不一致,分類工作質量參差不齊。由于五級分類核心是對借款人還款能力有效性的判斷,雖然也有一些定量指標,但依靠經驗和定性因素決定形態的成份較大,而大多數基層人員又缺乏嚴格、規范的培訓,在理解上也有偏差,尤其對損失率的估計很難界定清楚和準確,故對不良貸款發生高估或低估的情況還比較多,有的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五級分類不良率低于一逾兩呆不良率幾個百分點,有的則高出很多。從整體上看,工作質量參差不齊,數據詳實性令人存疑。

2、貸款風險分類次數過于頻繁影響分類質量。按以往按季度進行貸款風險分類中的經驗,貸款余額大、戶數多的商業銀行如果要進行一次系統全面的分類工作,從上一次貸款風險分類工作結束到下一次貸款風險分類工作開始,中間的時間間隔大概在一個月左右,短時間的間隔不僅不利于分類質量,而且增加管理費用的支出。一是貸款風險分類的間隔時間短,借款人的情況變化不大,信貸經營部門處于一種機械性的工作狀態,疲于應付貸款風險分類工作的完成,因此分類材料變動不大。二是由于大部分企業的財務報表一般在第二個月的上旬完成,并且有的企業的財務報表為季報,在第下個季度才能夠完成,所以貸款風險分類所參考的財務數據信息滯后,不能夠及時了解企業的當期財務情況和存在的風險。三是對大部分經營情況比較穩定的企業和已經形成呆滯的企業來說,由于企業的情況變化不大,甚至沒有什么變化,但每次貸款風險分類仍然要對這些客戶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再加上頻繁的分類,這種費用支出更大。

3、分類工作中所取得的企業財務資料與實際分類時間不相匹配影響貸款風險分類質量。在五級分類工作中,由于每期的分類工作開始時間與財務報表的報告期不能統一,所以在分類工作中,所參考的財務數據不是本期的財務數據,只可能為上一期、甚至上二期的財務數據,這種情況不利于分類工作的動態管理作用的及時性、準確性,致使實際分類目標的經營狀況要滯后。

(六)貸款五級分類的實效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分類與管理銜接不緊密,對實際工作的指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導作用不明顯。

主要表現在,一是雖然目前各商業銀行都已制定了相關管理規定,但大部分規定中只講了如何分類、上報和各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而沒有強調如何將分類結果與日常經營管理活動掛鉤,沒有把五級分類真正同防范資產風險、改善信貸質量和提高經營效益結合起來。這樣五級分類工作就成了一項孤立、臨時、階段性的工作,弱化了新管理辦法的功能,故而出現“兩張皮”的現象:分類材料只滿足應付上報的需要,而缺乏將分類中發現的客戶或管理方面的問題及時反饋到信貸經營或政策制定等部門作為改進工作或決策的參考,更缺乏按貸款風險分類等級提取貸款損失準備金的安排。二是缺乏對分類工作的日常管理、監督和維護,忽視了貸款五級分類對商業銀行資產的適時監控、及時反映企業的經營現狀。分類質量的高低準確與否與分支行的管理經營業績好壞沒有對應關系,許多人感到不疼不癢,棄之不允,用之不安,出現了一種尷尬局面:一方面分類經辦人員辛辛苦苦做出了分類材料,另一方面管理部門匯總分析上報后就將這些材料“束之高閣“,既形成了資源浪費,也挫傷了分類人員的責任心和積極性。三是有的分類程序(如“本級認定、分級審批、逐級上報”)決定了分類數據的滯后性,不能及時為領導宏觀決策提供依據。

五、商業銀行完善貸款五級分類工作的途徑與建議

(一)充分發揮五級分類在貸款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各級管理人員對分類工作的認識,以考核壓力和激勵動力把五級分類工作向前推進。

針對分類工作的認識及分類方法在貸款管理中的應用問題,要從意識上改變商業銀行各級管理人員對五級分類工作的重視程度,從根本上消除對五級分類工作的消極應付態度。在這方面,中國銀監會要在推行中起到牽頭的作用,要時刻關注五級分類方法在各家商業銀行的執行情況,根據各家商業銀行的實際應用情況,揚長避短,從定義、分類標準上以及在貸款管理中的應用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和規范,使五級分類方法更加合理和科學,使各家商業銀行真正把五級分類方法作為貸款管理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從而主動應用五級分類方法,而不是在政策制度下被動的使用。

其次,在銀監會對商業銀行的考核中,盡快推出包括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率在內的商業銀行風險監管核心指標考核體系,切實與經營管理業績和高層管理人員的運用掛起勾來,對超過上下限的商業銀行及其高級管理人員制定相應的處罰措施,對達到理想值的商業銀行及其高級管理人員進行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以考核壓力和激勵動力推進五級分類方法的實施。

(二)合理分配人力資源,加大科技開發力量,將信貸信息管理系統作為貸款風險分類的依托。

在人力資源分配上,目前除一些以負債業務為主的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外,偏重資產業務的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基本都存在基層信貸人員人少、事多、任務重、人員素質不高等通病,這種通病已經引起了各商業銀行的重視,如中國建設銀行已經明確下文要求各級行的信貸人員占比達到15%,并且準備實行風險系統垂直管理制度。針對這種情況,各商業銀行應該增加基層信貸人員的數量,加強對基層信貸人員培訓,提高分類人員的質量,信貸經營人員與風險分類人員相分離,設置專職信貸風險分類人員,保持信貸風險管理人員的穩定,宣判風險分類檔案管理,必要時人民銀行可以根據各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比例、不良貸款余額、不良貸款率、貸款戶數等指標規定一個綜合性的人員配備指導意見。

在計算機應用方面,要運用科技手段、提高保障能力和管理技術含量。目前,辦公自動化已經成為了當前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在完善的計算機軟件的支持下,各類管理和分析數據、信息可以迅速、準確的匯總,由于各商業銀行從總行到分行再到支行有很多的層次,如果沒有計算機軟件的支持,單純依靠手工進行五級分類數據的匯總其工作量巨大,且準確性難以保證。目前雖然各商業銀行均在不同程度上開發了相應的五級分類支持軟件,但匯總數據的完善性、準確性仍不能完全保證,且在實際的應用中,抽取和查詢數據的效率不高,系統穩定性和嚴謹性不夠。各商業銀行應該加大五級分類支持軟件的科技開發力量,在保證系統穩定和嚴謹的基礎上,與會計帳務信息統計相聯接,依托信貸管理信息系統進行分類。

(三)增加貸款五級分類中定量分析的占比,使分類方法更加科學、合理。

從銀監會下發的貸款風險分類指導意見看,認定每筆貸款的級別的依據中個人的主觀分析,也就是定性分析占比過大,主觀分析過大直接的可能是人為因素影響分類結果,不利于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評價和考核。建議對貸款風險分類的方法進行一些修改,增加定量指標的占比,使定性判斷和定量分析達到一定的平衡,減少高估或者低估風險的可能性。一方面,在原有定性判斷的基礎上,增加部分定量分析的指標,從而提高定量分析的占比,對定性判斷進行修正。另一方面,將部分具有一定彈性的定性判斷標準進行量化,使分類人員在分類工作中主觀判斷和量化指標相結合,規范和統一貸款風險分類的標準。

(四)建議銀監會就貸款風險分類工作在商業銀行間進行橫向比較,推廣好的經驗,使商業銀行間取長補短。

在以往幾年貸款風險五級分類方法的實施過程中,各商業銀行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分類的方法和制度,有的商業銀行還開發了自己的信貸管理信息系統,甚至相當的完善,成為了貸款風險分類的依托平臺,但也有的商業銀行在五級分類工作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有些的商業銀行機構目前還沒有實現微機操作,完全依靠紙制手工作業,這不利于檔案管理、數據匯總和信貸信息的查詢。這些商業銀行間的優勢和劣勢是客觀存在的,但由于各銀行間對管理手段幾乎沒有什么交流,對自身及其它銀行存在的優勢和劣勢不明確,不利于貸款風險分類方法的發展。在這個方面,銀監會可以就此進行橫向比較,加強互相學習和行際交流,使商業銀行間取長補短。

(五)營造商業銀行敢于暴露風險、真實反映貸款風險的環境。一是要轉變觀念。商業銀行是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要生存就要承擔風險。在市場經濟中,貸款發生損失是必然的,健全貸款風險分類制度是為了使貸款損失最少。二是商業銀行要改進現行降低不良率的單一考核標準,建立相對科學、合理的質量考核指標體系,引導鼓勵基層信貸人員全面獲取、運用信息,真實反映貸款的風險類別,充分發揮貸款風險分類發現問題和揭示風險的核心作用。三是監管部門要鼓勵商業銀行敢于對貸款風險進行真實的分類和暴露,在暴露充分、分類真實的基礎上,重點考核各行圍繞降低不良貸款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實際成績。

六、建設銀行正積極探索貸款十二級分類工作

(一)推行十二級分類工作的必要性。2001年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提出了依靠銀行內部評級體系度量可能發生的損失,并將損失量與資本充足率掛鉤的內部評級法。在銀行兩維的內部評級體系中,除了要求客戶評級與違約概率掛鉤外,為避免集中性風險、將貸款風險分類結果和預期損失掛鉤,積累相關數據,通過細分貸款收窄預期損失的波幅,更為精確地觀察貸款質量變化過程,由此,對貸款風險分類也提出了:正常貸款至少分為6-9級、不良貸款至少分為2級的貸款細分要求。從外部監管要求看,2003年末銀監會下發了《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推進和完善貸款風險分類工作的通知》[銀監發(2003)22號],也提出了商業銀行可以“在保證五級分類工作質量的前提下,有條件的可根據五級分類的基本原理,參照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所確定的風險分類理念,進一步細化風險分類方法。”

按照新巴協議和銀監會的要求,針對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正處于重組改制的關鍵時機,積極研究在五級分類管理基礎進行貸款風險十二級分類的可行性,具有前瞻性,將更加客觀真實地反映貸款質量的真實狀況,及時足額提取貸款風險準備金;率先積累預期損失波動數據,為貸款準確定價、實現優質優價原則;也將提高商業銀行風險防范能力、推進建立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不斷贏得公眾的信任和國際社會的認可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十二級貸款風險分類的初步思路。國際銀行界的風險分類經過了主觀判斷、打分模板、打分卡、模型四個階段。我國商業銀行現行信貸資產分類方法,分類工作量大,技術支持手段比較落后。目前,國際先進銀行對信貸風險評級大都建立了的二維評級系統,即客戶評級和以其為基礎的債項評級。商業銀行應積極研發信用風險評級系統,為實現風險分類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支持平臺。

商業銀行可運用國際先進的計量方法和數量分析軟件,對客戶的行業風險、區域風險、財務風險、信用記錄和基本面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簡要地分析評價,將所有的分析評價指標最終量化為客戶的違約概率,并按照國際通行的客戶評級模式-違約概率將客戶風險劃分為aaa-d十個等級,確保了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客戶評級結果具備可比性,同時,避免了由于主觀因素所導致的評級結果差異。根據信貸資產的逾期、欠息情況以及期限、發放方式等因素的差異實現債項評級。商業銀行根據影響債項分類的定量、定性因素,參照國際標準,可將信貸資產的風險狀況細分為十二級,其中正常貸款分為5級,關注貸款分為2級,次級貸款分為2級,可疑貸款分為2級,損失貸款1級。

(三)十二級風險分類與五級分類的關系。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內部評級法要求客戶評級要和借款人違約概率(pd)掛鉤,貸款風險分類要和預期損失率(=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掛鉤,貸款風險分類側重于對客戶還款能力的評價。因此,初步提出12級風險分類的劃分,與五級分類的對應關系。其中正常類貸款對應十二級中的五類,關注類、次級類和可疑類分別對應十二級中的相應兩類,損失類對應十二級中的損失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