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集體經濟發展剖析材料

時間:2022-04-22 10:31:00

導語:政府集體經濟發展剖析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府集體經濟發展剖析材料

近年來,**縣各級黨委政府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特別是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增加農民收入,增強基層組織凝聚力、戰斗力,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戰略性措施來抓,積極探索集體經濟新的實現方式,有力地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村級集體經濟仍然存在發展速度滯后、實力不足、發展不平衡等問題。農村集體經濟實力與社會主義新漁農村建設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集體經濟實力薄弱,勢必會影響到基層組織作用的發揮和“三農”問題的解決。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貫徹落實**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城鄉發展,研究和探索發展壯大漁農村村級集體經濟,對促進漁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駐**縣**鎮新漁農村建設指導組從年初至今,通過問卷調查、實地了解、個別訪談、召開座談會和走訪縣、鄉鎮相關部門等各種途徑,就**縣**鎮漁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概況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并就其克服種種困難、不斷發展壯大漁農村集體經濟的做法進行了深入的調研,以期對其他鄉鎮、社區發展漁農村集體經濟提供借鑒經驗。

一、**鎮及其漁農村集體經濟基本概況

1、**鎮基本概況

**是**縣的縣城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旅游中心。境內總面積87.88平方公里,陸地52.96平方公里。全鎮轄25個行政村,7個城鎮社區,20**年6月在12個行政村的基礎上組建了浪激嘴、石馬岙、南峰、機場、楓樹、漁山6個漁農村新社區。全鎮現有人口66284人,27789戶。20**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9.5億元,占全縣的27.3%;其中工業21.67億元,漁業7.21億元,農業0.62萬元;**鎮現有耕田7876畝,其中水田4231畝,旱地3645畝。

2、**鎮漁農村集體經濟概況

**鎮6個漁農村社區20**年實現集體經濟總收入19**萬元,20**年為38**萬元;剔除包括土地征用款在內的各類補助款項,20**年**鎮漁農村集體經濟的經營性收入為709萬元,20**年經營性集體經濟收入984萬元,同比上年增長28%。經營性集體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股份投資、租賃合作和發展服務型產業等非漁、農業途徑獲得。一是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增加明顯。去除縣經濟開發區征用土地的政府補償款等各類補助,20**年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984萬元,比上年有明顯上升,預計20**年有更大幅度增加;集體經濟積累在大量投入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條件下每年有所增加;二是集體經濟的收入構成趨于可持續發展方向,集體項目經營收入和服務管理收入占了主導地位,股份投資收入比例也逐步增加。這其中不乏積極發展集體經濟的先進典型,表明政府引導和支持對于集體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

二、**鎮發展漁農村集體經濟過程存在的制約因素分析

盡管目前**鎮漁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呈現出一副欣欣向榮的良好局面,但是回顧發展歷史,其集體經濟發展并非一帆風順。總的來說,在發展過程中曾經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制約因素:

1、分散在先,先天不足。在改革開放起初幾年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過程中,由于對“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的片面理解,當時只強調“分”的一面,忽視了“統”的作用,對發展集體經濟概念淡化,有些地方沒有保留或很少保留集體經營的企業、土地,把一些適宜集體統一經營的項目也平均分包到戶,積累的集體資產拆分轉賣,集體經濟重新退回到“原始點”。在此基礎上,重新發展集體經濟自然困難重重,特別是地理位置相對偏僻,既無資源可供開發利用、又無人才資金等優勢的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就更加艱難。

2、認識不足,重視不夠。過去有些干部對還要不要、特別是還能不能以及如何發展集體經濟缺乏明確的認識;對漁農村工作只注重總體經濟的發展和各項工作任務的完成,對發展村集體經濟缺乏明確的要求和配套的扶持措施。在新形勢下,廣大漁農村干部通過切身體會,雖已意識到發展集體經濟在漁農村工作中的作用,但有一部分干部在缺乏物質和經濟基礎的條件下,對發展集體經濟存在畏難情緒,缺乏開拓進取精神。

3、路子不寬,體制不順。漁農村新社區組建時間不長,參與管理的村務任務繁雜,較難集中精力發展集體經濟。部分社區干部受計劃經濟的思想影響比較深,對市場經濟新形勢下發展集體經濟思路不夠廣,辦法不夠多,對自身的優勢認識不足,挖掘不夠。農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靠鹽田承包管理費和少量的原水費等,收入形式單一,隨著鹽田灘涂被征用,收入來源也將萎縮;還有一些聯村社區的村委之間由于各種原因尚未形成合力機制,對發展集體經濟也缺少辦法。

此外,漁農村自然資源貧乏,地理條件差,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力等,也是影響集體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困難。

三、**鎮發展漁農村集體經濟的基本做法

針對上述存在的各方制約因素和面臨的新漁農村建設任務,**鎮黨委政府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政策扶持、逐步推進”的方針,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引導廣大社區干部群眾積極發展壯大社區(村)集體經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1、創新思路,選準路子。選好發展路子,是發展集體經濟的關鍵環節。過去有些貧困村在發展集體經濟中,沒有從本地實際出發,不顧客觀條件辦項目,脫離實際,急于求成,不但經濟發展不起來,而且還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為此,在發展集體經濟時,鎮黨委政府要求各社區按照“揚長避短,量力而行,注重效益,不留包袱”的原則因地制宜、創新思路,選準發展集體經濟的路子;借鑒當前各地實踐的情況,立足當地資源,以市場為導向,選擇效果較好的服務創收型、體外造血型、收取租金型以及資源開發型的發展項目。例如楓樹社區在鎮黨委政府支持下,以集體土地投資修造船企業,每年可收取固定分紅38萬元,這種收取固定分紅型的發展模式操作簡便,收入穩定,帳目清楚,群眾擁護。

2、外力推動,重點幫扶。無需諱言,**鎮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區域之間存在不平衡,城鎮村和城郊社區的集體經濟依托區位優勢發展較快。而農業產業結構單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村社區,因規模化、產業化程度較底,二三產業發展困難,集體經濟來源有限,主要依靠各種贊助補助,如純農業的石馬岙社區的集體經濟基本屬于政府補撥型;因此,必須借助外力,動員和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在政策、智力、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幫扶力度,促使其增強“造血功能”,逐步形成自我發展能力。近年來,石馬岙社區在政府引導、支持和“暖促工程”的贊助、推動下,通過建設“環境整治村”、打造特色綠化的“桂花村”逐步向“綠色生態示范社區”的目標邁進,為發展生態高效農業、綠色旅游農業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為集體經濟從政府補撥型向服務創收型轉變創造了條件。

3、啟動內因,增強信心。一些村集體經濟發展不起來,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黨組織缺乏戰斗力,缺乏發展集體經濟的責任心。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關鍵要建設一個好的黨支部領導班子,班子不行,集體經濟即使扶上去,仍然會垮下來。因此,鎮黨委政府認為:啟動內因,就是要扶貧先扶志,抓住社區黨組織和村委會班子建設這個關鍵,對軟弱渙散黨組織及時進行整頓,大膽選拔那些在改革開放中先富起來、愿意為群眾服務的經濟能人任村主要領導,切實幫助基層干部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勵他們振奮精神,增強責任心,把握機遇,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以浪激嘴社區浪一村為例:20**年以前,依靠搬運業和農業使集體經濟有了一定積累,20**年的村集體經濟收入為6萬元。20**年**中心漁港西擴,有敏銳市場經濟意識的社區班子抓住這一機遇,頂住壓力,通過細致務實的工作統一村民思想,用大部分征地補償款合資購置、租賃碼頭二座,更新碼頭設備,添置運輸車輛,積極發展港口物流業,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猛增到30.23萬元,預計20**年收入將翻一翻。集體經濟有實力后,村民的收入和福利有了極大提高,過去要求分發征地補償款的村民現在主動要求出資入股集體經營項目,社區已經通過招商引資開發興辦**最大的建材市場,集體經濟發展走入了良性循環軌道。

4、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地處海島,土地資源稀少,城鎮建設用地和工業用地需求持續增加,失地農民越來越多,農業發展空間越來越小,因此,發展特色高效種植和調整產業結構、開展多種經營是被征地漁農村共同出路;同時,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強化集體對土地資源的統籌管理利用,是增加集體和農民個人收入的有效途徑。城鎮村大岙二村的做法是:土地經營權屬于村集體的,充分開發利用;土地承包經營權屬于農戶的,按照“農戶自愿、村戶互利”的原則,把不適宜分散種植或經營的土地進行適度集中,由集體搞好綜合開發后再出租經營。20**年起,村里抓住縣城(鎮)規模化建設的機遇,投入征地補償資金在有利位置購建商業用房2000多平方米,用于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和出租承包,在具體實施時,做到“宜包則包,宜股則股,宜租則租”靈活掌握;20**年起又以土地、資金等入股形式聯合建造賓館飯店和營業房,通過租賃年均創收350萬元,同時不斷完善生產生活實施,大大改善了村民生活福利,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5、注重服務,實現共贏。為了拓展集體經濟增收之路,有條件的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可以以土地、農機、肥料、農藥等生產資料入股,并承擔生產服務費用,農戶則以勞力、管理、技術入股,產品由集體收購銷售后,按銷售額的比例分紅,實現社村與農戶的“雙贏”;對近城近鎮、適宜發展城郊型經濟的社區(村),可以興辦加工企業、搞活商貿流通、提供生產生活服務等;南峰社區南峰漁業村通過完善漁業服務中心,為生產一線漁民提供后勤保障、技術培訓等服務,每年可獲得服務收入65萬元,另有計劃合作興辦加工廠、建設漁村菜場等項目積極發展服務業,預計20**年服務收入可以達到74萬元,同時為漁民解決了后顧之憂、改善了漁村生活條件,在共贏下切實共建和諧新漁村。

四、結論和啟示

通過以上分析,**鎮發展漁農村集體經濟的做法,對其他鄉鎮、社區發展漁農村集體經濟具有以下四方面的借鑒意義:

1、增強意識是前提。應該充分認識到:發展漁農村集體經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需要,沒有集體經濟或集體經濟薄弱的漁農村就不會有漁農村經濟的長足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實現;發展漁農村集體經濟是解決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有效方法;發展漁農村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穩定漁農村社會的重要條件。**鎮黨委政府通過各種渠道,以集體經濟發展的成功典型和漁農民生活福利提高、生活環境改善的實例,教育引導廣大社區干部群眾自覺增強發展集體經濟的意識,抓住集體經濟初始積累機遇和發展機會,不搞分光用光,為發展漁農村集體經濟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2、拓寬渠道是關鍵。從**鎮的情況來看,發展漁農村集體經濟關鍵在于不斷拓寬收入渠道。這就需要從兩個方面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一是從局限于辦集體企業的思路上,擴展到所有能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的項目內容,包括三產服務、種植養殖、制造銷售等等,即“什么掙錢干什么”;二是從單一的集體所有制實體,擴大到能增加集體實際收入的多種所有制和各種經營方式上,即“怎么賺錢怎么干”。實現這兩大改變,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多方協調,為社區集體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外圍環境。金融、工商、稅務、城建、計劃、土地、規劃等部門要對村辦企業經濟項目在審批、立項和融資等方面優先考慮、優先安排、優先辦理。在新區開發、公路建設、橋梁修建等重點項目和重大工程的規劃建設中,把增加社區集體經濟收入作為一個重要內容來考慮,按一定比例為社區集體經濟的發展保留土地,允許漁農村社區按規劃自主開發。

3、群眾利益是根本。發展集體經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增加群眾利益上,只有讓漁農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發展集體經濟才能得到廣大群眾的一致擁護,任何有損于群眾利益而獲得的所謂“集體經濟”或虛假政績都注定不能長久,也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集體經濟。**鎮黨委政府在發展漁農村社區集體經濟的同時,十分注重建立健全監督管理制度,認真落實財務公開制度,嚴格要求各社區定期主動向群眾公告集體經濟收支情況,并將公告集體經濟收支情況納入對社區干部的考核之中,從源頭防止損害群眾利益做法的產生。

4、健全機制是保障。**鎮黨委政府一方面積極幫助社區建立健全村級財務管理、資產管理、資產承包、土地有償使用、資產收支預決算、民主管理監督和集體資產虧損責任追究制度等一整套規章制度,認真做好村務、財務公開工作,落實群眾監督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重視集體資產管理的狀況,積極清收歷史欠款。各社區班子和集體經濟組織在政府幫助群眾監督下建立健全并落實相應管理制度,把集體經濟經營情況列入村務公開的范圍,始終處于受監控狀態,確保社區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