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鄉鎮規劃匯報3篇
時間:2022-07-29 10:43:00
導語:十二五鄉鎮規劃匯報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二五”時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也是我鎮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謀劃好這個階段的發展戰略、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及發展重點,并制訂相應的政策措施,對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此,我鎮高度重視“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根據國家、省、市、縣“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有關會議和文件精神,結合我鎮實際,對編制工作進行了精心組織和周密安排,順利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現自查總結如下:
一、切實做好編制基礎性工作
為加強規劃編制工作的組織領導,我鎮成立了以鎮長任組長,分管副鎮長任副組長,其他班子成員任成員的黃鹿鎮“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分管副鎮長任辦公室主任,抽調業務能力強,工作踏實的同志任辦公室成員,并配備了電腦及辦公桌椅等辦公設施,最大限度地從硬件上保證編制工作的順利開展。對需要的數據收集,外出調研及參加會議等工作,經常由主要領導親自安排聯系和協調,同時在外出用車、差旅報銷、手提電腦等方面給予了保障。
為確保規劃編制的質量,編制工作人員加強與縣發改局等縣級部門的溝通與協調,實時進行工作對接,掌握工作重心,準確把握了編制原則及方向。
二、把握重點、順利完成編制工作
首先是深入了解,透徹分析鎮情。編制人員結合縣志編纂工作收集的基礎資料,并充分借助農業普查、經濟普查、污染源普查等歷史資料,做到了鎮情了解透徹,認識深刻,并在深刻分析鎮情的基礎上,形成了堅持“特色農業立鎮、休閑旅游興鎮”總體取向的編制思路,突出基礎設施完備、城鄉生活同質化的基本要求。
其次是廣泛征求意見。編制人員先后向村社干部、老干部、老黨員、外出務工成功人士、場鎮各單位負責人等進行座談,問卷調查等方式的調研活動,調研內容重點在基礎設施的薄弱環節、重點建設項目的確定等方面,保證了項目編制的前瞻性和民生性。
第三是加強工作銜接。主動加強與編制主管部門縣發改局的工作對接,加強與項目實施部門縣建設、水務等各部門的工作對接,加強向編制督導部門縣北片工作督導室的工作匯報。按時完成規劃文本的編寫工作,并經縣北片工作督導室的審定,已送呈縣編制工作領導小組。
我鎮“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體現了立足實際與面向未來相結合,認真總結與調查研究相結合,統籌兼顧與重點發展相結合,宏觀規劃與微觀可操作性相結合,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幾個特點,必將對我鎮未來幾年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規劃藍圖。
十二五教育規劃匯報
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教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對于促進我鎮教育事業進一步加快發展、均衡發展、協調發展,為我鎮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撐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為此,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廣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市教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結合我鎮教育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一、我鎮教育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不斷加大投入和完善管理,我鎮教育進一步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教育體系較為完整,教育的綜合實力明顯提升。但各類教育的均衡、協調發展、學校內涵發展、教師隊伍建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還有待加強。
二、“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教育發展大局,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宗旨,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拓創新,推動各類教育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實現港口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
(二)基本原則
大教育原則。樹立大教育觀,實現國民教育和終身教育并舉、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并重。以構建學習型社會為目的,努力擴大和優化各類教育及社會教育資源,面向全體社會成員,使港口教育與港口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人的塑造有機結合起來。
以人為本原則。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樹立素質教育觀,實現共性教育與個性教育相結合,突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
依法治教原則。樹立現代學校觀,強化以人為本,依法治校,形成“政府依法行政、學校依法辦學、社會依法參與、學生依法受教”的教育法治環境。
(三)發展目標
高質量普及幼兒教育,實現全鎮幼兒教育布局合理、均衡發展。積極探索、創新辦園體制,形成政府辦園、社區辦園和社會力量辦園相結合的辦園體制。2011年,建成省一級示范性公辦中心幼兒園;2012年,全鎮等級幼兒園達35%以上,學前三年入園率達到99%以上。
高標準、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全鎮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保持100%,小學保留率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保持100%,初中輟學率控制在0.5%以下,初中三年保留率99%以上,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到99%以上,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100%。
辦好職業教育。整合港口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和理工學校教學資源,探索與省、市院校聯合辦學途徑,進一步拓展辦學渠道,打造品牌專業,使職業教育更適合經濟社會發展。
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深化,形成一批在全市有影響的教育教學改革成果;教育信息化、現代化建設水平顯著提高;師資隊伍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綜合素質和整體水平較高;建設出一批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強的示范學校。
三、主要任務
(一)完善學前教育辦學體制,提高學前教育辦學水平
充分發揮政府在幼兒教育發展中的宏觀調控和監督作用,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投入學前教育,加大扶持民辦幼兒園建設力度。建立起以社區為依托,社會力量參與,以公辦幼兒園為骨干和示范的辦園體制多元化的學前教育新格局。研究制定學前教育階段幼兒入園專項補貼制度。
建立學前教育保教質量檢測體系,落實管理職責;健全幼兒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優化幼兒教師隊伍。推進優質幼兒園建設,辦好公辦示范性的省一級中心幼兒園。
(二)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1、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利用完成中小學布局調整契機,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探索和逐步實施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小班化教學,努力提高教育質量。推動學校實現辦學條件規范化。2013年,全鎮中小學均達到市一級以上辦學水平。2015年,全鎮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達標率達到100%。
把中心小學辦成我鎮綜合改革試驗學校,將民主小學、群眾小學、西街小學建設成為特色項目學校。同時,要結合自身實際建設好一批中小學綜合實踐教育基地和勞動實踐場所。
2、繼續實施振興初中行動計劃,實施初中學校優質化工程,突出抓好初中辦學質量的提高;進一步加大兩所初中的投入,實現初中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力爭2013年將港口中學辦成省一級學校。
3、妥善解決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問題。按照“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的原則,結合《市流動人員積分制管理辦法》,把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發展總體規劃,統籌安排,制定和完善非戶籍學生入讀公辦學校的制度。
(三)辦好職業教育,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積極探索應用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根本,合理調整專業設置。采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等方式,培養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
(四)大力扶持、規范民辦教育
將民辦教育作為我鎮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鼓勵學校由規模發展向內涵發展轉變。利用布局調整閑置的校舍、結合我鎮工業區分布以及學校生源結構情況,將辦學規模偏小的學校逐步過渡為由政府主辦、社會力量投入相結合的面向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的學校。
(五)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要始終將青少年德育放在首要位置。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學校的各項工作都要體現德育內涵,切實加強學生校外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真正改變學校教育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的現狀。完善家長學校機構,加強對家長的培訓,發揮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長中應有的作用。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要切實加強教學工作。大力提倡啟發式教學,推廣探究式、研究式學習,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要不斷提高課堂效率,努力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
高度重視學校體育、藝術、衛生工作。保證體育、衛生與健康教育課程和課外體育活動時間,舉辦多種多樣的群眾性體育活動,保證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成良好的鍛煉身體習慣。積極開展“三球、三棋、三節”活動,健全、完善校園藝術團體,豐富多彩的課外文藝活動。
進一步加強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樹立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的觀念,大興教育教學科學研究之風,形成全鎮教育教學科研優勢,切實促進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大幅度提高。
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要大力建設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構建綠色和諧校園,打造特色學校,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優良的學風、教風和校風。
(六)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實施“人才強教”戰略。建立高水平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引進一批省內外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有計劃地選拔一批優秀本科、碩士、博士畢業生分別充實中小學教師隊伍;進一步盤活教師資源,大力推進“四名工程”(名學校、名校長、名教師、名學科)建設,堅定不移做好教師培訓工作,實行教師培訓及培訓經費預算納入常態化管理;將名學校、名校長、名教師培養拓展到幼兒園,打造一支“善管理、精教學”的骨干校長和教師隊伍。
切實加強師德建設。把師德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引導全體教師樹立為學生全面發展負責的思想,愛崗敬業,樂于奉獻,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樹立新時期教師的良好形象。積極探索有效的師德建設網絡和制度,將師德列為教師年度考核、評先選優、職務評聘、提職加薪的重要依據與聘用教師的必備條件。
全面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2015年,幼兒教師具有專科以上學歷達85%;小學教師具有本科以上學歷達80%;初中教師具有本科以上學歷達98%;職業中學教師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達30%。小學、中學教師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比例分別為75%和15%;中小學骨干教師20%以上。
進一步深化學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學校編制動態管理制度。壓縮非教學人員,提高專任教師比例,按照“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則,切實落實全員聘用合同制。強化教師與學校領導考核制度,加強聘后管理和履職考核。實施績效管理改革,進一步擴大學校分配自主權,建立和完善重實績、重貢獻、向優秀人才和重點崗位傾斜的分配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教書育人、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健全教師交流機制。制定《港口鎮中小學行政、教師交流辦法》,采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積極推行優質學校教師對口支援辦學基礎薄弱學校制度。同時建立學校校級領導和骨干教師到先進學校掛職鍛煉和跟班學習制度,幫助學校校級領導和骨干教師盡快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
(七)進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2011年底,所有學校實現多媒體教學進入每一間教室,完全滿足教學的需要;2012年所有學校實現“班班通”,所有教學用室寬帶接入。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全面實行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
依據國家和省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結合我鎮實際,進一步健全與完善我鎮各項教育制度、政策和措施,確保教育優先發展,規范各種辦學行為,明確學校、家庭、社會各方的責任,切實做到各種教育行為有法可依。探索教育執法機制和監督機制,依法監督辦學活動,維護教育活動正常秩序。全面實施“一校一章程”,建立健全校長、教師、學生以及各項教育工作的管理、運作制度,形成學校依據法律法規和學校章程依法治校、自主辦學的良好機制。
建立健全公共財政體制下教育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教育財政性撥款切實做到《教育法》規定的“三個增長”(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確保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切實加強對教育經費使用的監管。健全學校經費管理監督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公辦學校經費收支的管理辦法,建立健全教育經費使用的監測、審計、評估和獎懲制度。學校所有符合政策的收費必須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財政部門要及時足額返還,全部用于教育事業發展,任何單位不得截留和挪用,不得抵頂財政預算內撥款。
(二)進一步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建設
大力倡導“銳意進取,奮發有為;追求卓越,精益求精;高度負責,無私奉獻;同心協力,精誠團結;創優爭先,增光添彩”的五種精神,優化學校領導班子的年齡、學歷、知識與專業結構,推進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建設。建立符合港口教育特點和校長成長規律的校長管理體制,促進校長不斷地自我完善,培養和造就一支精通教育、治校有方的高素質、專業化校長隊伍。
十二五農業規劃報告
一、“十一五”期間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間,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多予、少取、放活”等一系列方針政策,突出促進農民增收這個中心,切實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在全縣各級各部門和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市場波動、自然災害頻發等不利因素影響,我縣農業農村工作取得了極不平常的成就,順利實現了“十一五”預期目標。
——五年快速發展,農村經濟顯著增長。201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60億元,年均增長4.1%。農、林、牧、漁業產值分別達到34.8億元、3.2億元、18.8億元、2.8億元,年均增長11.2%、8.2%、8.6%、12.5%。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3000元,達到3401元,年均增長14.15%,農民生活水平進一步得到提高。
——五年高產攻關,糧食蔬菜總量擴張。認真實施小麥高產攻關、玉米振興計劃、水稻產業提升行動,走出了一條依靠科技、主攻單產、提高總產的高產創建路子。糧食總產量86.5萬噸,較“十五”末增加21.8萬噸,年均增長5.9%;糧經作物面積比例達到3:1,實現了五年連創新高。全縣蔬菜播種面積49.6萬畝,比2005年擴大20.5%,蔬菜總產由2005年的84萬噸提高到2010年的104.7萬噸,年均增長4.4%。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達60多萬畝。名特優水產品養殖面積逐年擴大,比2005年增長2倍以上。
——五年項目攻堅,抗災能力明顯增強。“十一五”時期,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增強。新增灌溉面積17.2萬畝,改善灌溉面積29.8萬畝,新增除澇面積17.3萬畝,改善除澇面積34萬畝,改善防洪面積67.3萬畝,改造中低產田15萬畝,建成旱澇保收田8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4萬畝,建設標準糧田4萬畝、現代農業小麥產業區16萬畝。項目建設為糧食生產連續5年創歷史新高作出了重要貢獻。
——五年品牌創建,龍頭企業突飛猛進。全縣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達137個,農產品商標注冊達到11個,認證綠色食品達到4個,實現零的突破。全縣22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年實現營銷收入10.9億元,實現利潤9274.7萬元。全縣500萬元以上木材加工企業48家、柳編加工企業36家,其中入駐工業園區企業就達11家。
——五年增添裝備,農機作業能力提高。全縣農機總動力已突破100萬千瓦,拖拉機總數達到24924臺,拖拉機配套機具達到54592臺(部),農機原值達5.6億元以上,農機作業創收年保持在6.5億元左右。機耕率、小麥、水稻機收率達到98%,小麥、玉米機播率分別為85%、40%,三大作物農機綜合作業水平達80%。
——五年政策惠農,農民得到更多實惠。在鞏固農村土地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全面落實了種糧直補、農資綜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生豬大縣獎勵等惠農政策,五年累計發放補貼資金在7億元以上。農村土地流轉、為民、農村“三資”管理、農技體制改革深入推進,農村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五年農業科技推廣,科技水平大幅提高。全區糧食作物良種推廣率達到95%以上,大批高產、優質、高抗品種得到推廣應用。通過測土配方施肥、小麥氮肥后移、小麥一噴三防、大豆合理密植、蔬菜設施生產、地膜覆蓋種植等技術的普及推廣,應用率達80%以上,科技為農業生產的健康發展起到了支撐作用。
——五年服務體系建設,服務能力有明顯提高。通過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改革,進一步強化了服務機構的公益服務職能,轉變了服務方式,擴展了服務領域,提高了農業生產中技術指導、技能培訓、市場信息、產品加工等多方面的服務質量。
——五年農業法規貫徹,農業執法規范有效。通過《農業法》、《農業技術推廣法》、《土地承包法》、《農機管理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等涉農法律法規的大力宣傳教育和有效貫徹落實,農業工作的法制建設有力推進,發展環境較大改善,執法水平大幅提高,農業工作逐步走向依法發展的軌道。
二、機遇和挑戰
1、有利因素
一是中央省市高度重視,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政策機遇。確立的“三化同步”、統籌城鄉發展等重大方針是三農發展的最大機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擴大內需等重大戰略是三農發展的最好機遇。中央連續8年出臺了關于“三農”工作的1號文件,不斷強化“三農”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力度。省委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全面轉型、加速崛起、興皖富民為主線,堅持轉型發展、開放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實“重中之重”要求,在事關“三農”發展的重大問題上,省領導親自掛帥,靠前指揮。特別是今年的全省農村工作會議,省委書記張寶順、省長王三運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對各級尤其是縣級黨委、政府抓“三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為農業農村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
二是農產品剛性需求增長提供了空前的發展機遇。隨著人口的增長、城鎮化步伐加快和生活水平提高,對農產品需求剛性增長,為擴大生產提供了空前的發展機遇。
三是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將為三農發展提供重要保障機遇。國家和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躍上新平臺,統籌城鄉、以工補農的能力大大增強。2010年我省GDP12000億元以上、財政收入超過2000億元,工業化、城鎮化率達到40%以上,進入工業化的中期,基本具備了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實力。
四是全縣農業發展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十一五”我縣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跨上新臺階,農業農村基礎條件不斷改善,農民收入水平明顯提高。糧食生產走上了依靠科技、主攻單產、增產增效的新路子;養殖業進入了規模化、標準化、健康養殖的新路徑;產業化發展邁入了做大規模、培育品牌、集群發展的新階段。
五是發展有了堅實基礎,外圍環境不斷改善。縣委、縣政府對“三農”工作、統籌城鄉空前重視,縣直各部門支持配合“三農”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前所未有,制約“三農”發展的交通、水利等瓶頸正在逐步破解,農口各系統與省市主管部門的關系銜接更加緊密,對我縣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這些都是我們抓好“十二五”開局“三農”工作的重要條件。
2、不利因素
我縣農業生產條件差、農業經營體系機制不健全,主要指標與全國、全省、全市水平差距較大等格局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在推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任務仍然任重道遠。城鄉統籌發展仍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新形勢下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進“三農”現代化,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一是加快發展的壓力大。我縣主要農作物單產、農民收入與全國、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相比有較大差距。進入“十二五”,我縣農業要加快發展,其他縣市也在加快發展。要趕上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我們的步子必須邁得更大一些、更快一些。同時,連續多年的豐產豐收,各種支撐力量已經繃得很緊,面臨的各種深層次困難和問題較多,在這種形式下,奮力趕超,實現加快發展的壓力較大。
二是轉型發展的難度大。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需要夯實農業基礎,提升農業裝備,強化科技支撐。而我縣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差、科技轉化率不高、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粗放、經營機制體制不健全等制約,難以在短期內根本改變,實現農業轉型發展,需要下更大力氣。
三是持續發展的壓力大。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推進,耕地面積逐漸減少,水資源日趨緊張,異常天氣頻率增加,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加劇。
四是自然災害異常多發重發。氣候變化影響不斷加劇,極端天氣事件明顯增多,自然災害呈現多發頻發重發的趨勢,使農業生產面臨更多的不穩定不確定的自然因素影響。
三、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導向,注重效益原則。以市場為導向,發揮資源優勢,深化結構調整,培育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堅持板塊推進,集群發展原則。以一村一品為抓手,形成集中連片、整體推進的發展態勢,提高產業聚集度和產品知名度。
——堅持依靠科技,集約經營原則。大力推廣種植業高產創建、水產業規模養殖、蔬菜設施栽培等先進生產模式,不斷提高科技入戶率。
——堅持龍頭帶動,產銷互動原則。依托龍頭企業,形成市場引導企業,企業帶動基地,基地聯結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建立起穩定的產加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產業鏈條。
——堅持城鄉聯動,統籌發展原則。以工促農,以城帶鄉,促進城鄉資源合理流動,建立起“鎮有常住民、民有不動產、草根經濟新、富民有強鎮”的城鄉統籌協調發展良好機制。
——堅持以人為本,持續發展原則。堅持產業發展與資源保護并重、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重,實現農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四、指導思想、發展目標、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現代農業、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農業經營產業化為重點,轉變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實施板塊推動,發展區域經濟;壯大龍頭企業,增強帶動功能;著力創建現代農業園區、農產品加工物流集中區、農業生產技術和市場信息服務體系三大體系,推行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生產;積極發展旅游農業,走現代化外向型農業發展新路子,著力提升阜南農業核心競爭力。
(二)、發展目標
1、2015年目標:
——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農業總產值達到82億元,年均增長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045元,年均增長14%。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到2015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30萬畝以上,達到100萬噸,糧食單產水平達到每畝435公斤。
——蔬菜設施栽培穩步提升。2015年蔬菜面積達到50萬畝,總產130萬噸,其中設施蔬菜面積達到30萬畝。
——農產品加工能力明顯提升。培育年銷售收入2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3家,1億元以上的5家,5000萬元以上的6家,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17.5億元;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有目前25%提高到35%以上,精深加工比重明顯增加。
——農產品流通體系日趨完善。到2015年建立較完善農產品市場物流體系,流通業對農民增收貢獻率每年提升一個百分點。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2015年無公害蔬菜達到80%以上,農產品標識率50%以上,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農民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2015年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300個,農戶覆蓋率25%以上,形成縣鄉村三級完整的農民合作組織體系。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到位。通過國家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投入,結合地方投入和社會其他投入,基本農田將建成標準糧田,地力得到進一步加強,耕地基本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抗災防災能力進一步增強。
——農業科技轉化能力明顯增強,農業生產中的科技含量比重達到均衡穩定,科技創新優勢作用明顯。科技貢獻率提高到55%以上。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基本完善。通過新技術的推廣、革新及政府的不斷投入,建立起公益性農技體系、農民合作組織、龍頭企業、農資經銷者等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受益的良性循環農業服務體系。
2、2020年目標。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000元,農民步入小康生活。農業生產達到區域化、機械化、信息化、生態化,實現產業化經營。農業市場體系、保障支持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全部建成,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思路
圍繞一個核心,著力抓好兩化,推進三大戰略,實現五大突破,建設五大優勢產業帶。
——圍繞一個核心。以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建設現代農業、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著力提升阜南農業核心競爭力。
——著力抓好兩化。圍繞糧菜主導產業,著力抓好高效農業規模化,農業經營產業化。
——推進三大戰略。一是提質增效戰略,大力實施糧食單產提高和蔬菜設施栽培工程,堅持一村一品發展方向,引導農產品加工、流通、儲運等資源向優勢產業集中,著力構建跨區域、大范圍、集約化支柱產業,努力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農業產業帶,不斷推進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分工、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二是龍頭帶動戰略,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外抓招商引資,內抓改造提升,拓展產業鏈、完善利益鏈、健全組織鏈、強化服務鏈,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功能。三是占領市場戰略,以市場為核心,以企業為龍頭,以技術創新和質量管理為手段,以名優產品營銷為重點,著力抓好產品推介和產銷銜接,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和精品戰略,努力提高阜南優勢農產品市場占有率。
——實現五大突破。一是糧食單產實現新突破,依靠科技,主攻單產,增加總產,為結構調整騰出更大空間。二是蔬菜效益實現新突破,通過提高品質、擴大規模,全面提升蔬菜產業科技含量和效益。三是水產養殖規模實現新突破,圍繞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加快轉變養殖方式,促進水產業規模擴張。四是農產品加工實現新突破,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落實扶持政策,大力發展糧油、蔬菜、杞柳、楊樹和肉蛋制品精深加工和凈菜加工包裝,努力構建農產品大生產、大加工、大流通產業格局。五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現新突破,按照“生態、綠色、安全”要求,突出源頭治理、標準生產、質量檢測、市場監管四個關鍵環節,確保農產品安全生產、放心消費。
——建設五大優勢產業帶。一是依托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工程,大力推廣小麥-玉米一體化、小麥-水稻、小麥-大豆栽培技術,建設南部優質水稻產業帶、中北部小麥產業帶和高產玉米產業帶;二是依托設施蔬菜項目,以會龍、趙集、鹿城、王店、公橋為重點,建設西北部優質蔬菜產業帶;三是依托沿淮河、洪河、陶子河、谷河等低洼地,以黃崗、郜臺、張寨、曹集、老觀等鄉鎮為中心,建立杞柳種植帶,形成柳編加工、生產、營銷的集散地。四是依托老淮河、老洪河、陶子河、谷河和低洼地開發,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建立網箱養魚和特種水產養殖帶
五、發展重點
1、糧食產業
緊緊抓住國家高度重視糧食安全的機遇,以優質糧食產業基地建設為抓手,按照“落實責任、強化考核,完善政策、增加投入,依靠科技、主攻單產,創新機制、提高收益”的要求,繼續強化糧食生產扶持力度,全面落實糧食生產扶持政策,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穩定糧食面積,主攻單產,全面推行良種補貼與良種掛鉤試點,加大新一輪小麥高產攻關、玉米振興計劃和水稻產業提升行動實施力度,抓好重大糧食工程項目建設,加大優質高產良種推廣力度,注入科技,良種良法配套,提質增效。大力推進糧食生產優質化、產業化經營,做強糧食產業,實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國家糧食安全再做新的貢獻。
發展目標:通過抓重點產區、重點作物和重點增產技術,著力提高單產,努力實現全年糧食生產目標,到2015年,糧食生產面積穩定在230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100萬噸,糧食單產、總產年均分別增長3%以上。水稻、小麥、玉米優質率分別達到70%以上,核心示范區優質糧食生產訂單力爭達80%以上。
發展重點:要大力推廣優質、抗病、高產糧食品種,進一步提高統一供種率和良種覆蓋率,加快優質糧食發展步伐。要加大超級稻品種的推廣力度,力爭超級稻推廣面積達到20萬畝;要抓好以雜交玉米為主的旱糧生產,優化糧食品類結構,提高低洼地產出率,增加糧食總產。扶持發展糧食加工企業,提高糧食精深加工水平,延伸產業鏈條,促進增值增效;要開展糧食高產創建,要把糧食高產創建作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整體效益的中心工作來抓,加大新技術新品種示范推廣,努力降低生產成本,在內涵增長上下功夫,扎實推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重點抓好200萬畝優質糧食標準化基地建設,其中:優質專用小麥標準化基地120萬畝、優質稻米標準化基地30萬畝、優質玉米標準化基地50萬畝。
2、蔬菜產業
發展目標:到2015年全縣蔬菜面積達50萬畝,蔬菜產品實現無公害化,培育商品菜品牌6個,商品菜交易量達到120萬噸,交易額突破10億元。
發展重點:建立反季節商品蔬菜基地。以會龍,趙集、鹿城、王店、新村、柴集為代表的西部蔬菜生產區為重點,興建反季節商品蔬菜基地40萬畝。重點發展辣椒、蘆蒿、毛豆、西瓜、甜瓜、馬鈴薯、大蔥、食用菌等。建立地方名優特蔬菜基地。開發地方名優產品,如田集蘿卜、鹿城旱藕、王店和王家壩大蔥、王家壩毛豆、趙集西瓜和甜瓜,到2015年全縣新增地方名優蔬菜種植基地2萬畝。建立加工菜基地。以會龍、趙集為中心建立保鮮菜基地l0萬畝。以趙集、柳溝、田集、鹿城、阜東園藝場為重點建立1萬畝的食用菌生產基地。
3、水產產業
發展目標:到2015年,水產養殖面積,水產品總產量達1.74萬噸,年均遞增5%。名優特水產養殖達到6000畝以上,“三網”養魚達到4000畝,水產品優質率提高15個百分點。
發展重點:大力實施漁業致富工程,調整漁業區域布局,建立名特優稀水產品生產基地;優化品種結構,增加漁業投入,加快數量型漁業向效益型漁業的轉變;加快無公害水產品、綠色水產品的認證,提高水產品市場競爭力。
4、休閑農業
發展目標:到2015年把縣城建設成為集旅游觀光、餐飲住宿、購物、商務、會展、體育運動、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省級旅游名星城鎮,建成黃巢公園及周邊文化旅游區、淮河公園風景區、王家壩“沿淮風情”生態旅游區三個國家3A級風景區,旅游業總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
發展重點:挖掘“人文阜南”旅游農業。整合全縣人文旅游資源,充分探索阜南傳統戲曲、歌舞、雜技等地方文化的獨特魄力,樹立“人文阜南”的旅游整體形象。重點加大王店孜五岳廟、焦陂古鎮、民俗文化村、呂蒙故居陳列館、阜南歷史文物陳列館等的建設或改造力度;加大賀勝臺遺址、阮城遺址、七星橋遺址、田集古鎮及東岳遺址、小潤河新石器時代遺址、谷河中游永店孜遺址、公立橋、中崗清真寺等的開發修復和保護力度。打造“生態阜南”旅游農業。以素有千里淮河第一閘之稱的王家壩大閘為主景點,建設蒙洼大橋看落日景點、保莊圩文明小區景點、蒙堤百畝魚塘垂釣中心、邢郢古居民風景點、沿淮民情風俗園、蒙馬河林業旅游休閑度假區、王家壩特色餐飲住宿服務中心、王家壩展館等,突出沿淮河風情游;實施萬畝造林工程,培育千畝連片荷塘,萬畝無公害毛豆基地,萬頭牛、羊家畜養殖場,著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王家壩農業旅游生態園,突出農業、濕地和林業生態游。到2015年把縣城建設成為集旅游觀光、餐飲住宿、購物、商務、會展、體育運動、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省級旅游名星城鎮,全縣建成南北中三個國家3A級風景區。
5、農產品加工業
發展目標:到2015年,培育年銷售收入2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3家,1億元以上的5家,5000萬元以上的6家;認證無公害農產品8個,綠色食品5個,創省級名牌農產品3個,主要農產品加工率由目前的25%左右提高到35%以上,主要農產品深加工比例由5%提高到15%以上。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17.5億元,銷售收入16億元,利潤2.4億元,上繳稅收1.28億元,出口創匯5000萬美元,新增固定資產投資2億元,建立原料基地45萬畝,帶動農戶11萬戶。
發展重點:建立龍頭企業為核心的農業產業集群。重點打造阜南(黃崗)柳編集團,大亞、滬千板材加工,雙鹿、天食面業加工,形成一批農產品加工基地,培育壯大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畜禽精深加工業。以猛牛食品、郜臺板鴨、王家壩板鴨有限公司為龍頭,以我縣豐富的畜禽資源為依托,重點抓好肉類加工,發展蛋類加工。大力發展肉雞、肉鴨規模化養殖小區。重點扶持郜臺板鴨廠、蒙洼板鴨廠,阜蒙板鴨廠爭創銷售收入超5000萬元的龍頭企業1個,省級名牌農產品1個。
六、重點工程
1、糧食單產提高工程
按照“良種引路,良法跟進,依靠科技,主攻單產”思路,突出抓好小麥、玉米、水稻、大豆四大作物,不斷優化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重點建設玉米、水稻、小麥、大豆核心優勢區。深入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
小麥核心區。選擇12個鄉鎮建立小麥核心區30萬畝。穩定種植面積,通過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配套灌排溝渠,落實關鍵技術,強化“四防”(即防倒伏、防凍害、防病蟲、防早衰),提高播種質量,健全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等措施,增加單產和總產。
玉米核心區。選擇12個重點鄉鎮,建立玉米核心區35萬畝。進一步加大玉米生產的政策扶持力度,優化品種結構。因地制宜增加玉米密度,提升水土資源利用效率。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控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進玉米機械化播種和收獲技術,提升玉米現代化生產水平。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促進玉米穩產高產。優化品種結構,以發展籽粒玉米生產為重點,積極發展籽粒與青貯兼用和青貯專用玉米,適度發展鮮食玉米。
水稻核心區。選擇7個重點鄉鎮建立水稻核心區10萬畝。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普及水稻生產機械化,大力推廣輕簡栽培、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等集成技術,提高產量水平,促進水稻生產能力提升。
大豆核心區。選擇2個重點鄉鎮建立大豆核心區2萬畝。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普及大豆生產機械化,大力推廣輕簡栽培、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等集成技術,促進大豆生產能力提升。
推廣增糧關鍵技術。積極推廣糧食優質高產栽培技術,2015年技術覆蓋率達到100%。加強小麥種子“三田”建設,實施小麥良種統繁統供,2015年良種覆蓋率達到100%。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2015年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到100%。實施“有機質提升工程”,土壤有機質每年提升0.1—0.2個百分點。加快實施旱作節水示范工程,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實施新增4.8億斤糧食工程。加強農田水利骨干工程、中低產田改造、良種繁育、農技推廣、農機及防災減災能力建設,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到2015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4.8億斤。
2、蔬菜設施栽培工程
按照“布局區域化、品種優良化、栽培設施化、管理標準化”思路,以會龍、趙集、鹿城、公橋、王店為重點,大力發展設施栽培,引導蔬菜產業向現代化、設施化、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加快蔬菜基地建設。擴大設施蔬菜規模。積極實施“30萬畝設施蔬菜工程”,在規模基地鄉鎮建設一批萬畝集中連片設施蔬菜生產基地,2015年設施蔬菜發展到30萬畝。加快標準化示范園建設,重點鄉鎮各建1個占地200畝的高標準、高產出、高效益設施蔬菜標準示范園,重點開展新品種、新材料、新技術引進、試驗和示范,輻射帶動全縣設施蔬菜產業快速發展。
建立種苗繁育體系。推廣專業化、標準化育苗技術,推行集約化、產業化經營,建立健全種苗繁育體系,確保種苗生產和供應,2015年建成工廠化蔬菜育苗中心2個、專業化育苗站點30個。
3、農產品加工物流配送工程
按照“大(大規模)、高(高水平)、外(外向型)、強(強帶動)”要求,加快龍頭企業建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現代物流業,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加快形成農產品大生產、大加工、大流通產業格局。
構建六大企業群。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物流業,著力構建八大農產品加工物流企業群。一是以安徽百事嘉食品有限公司、雙鹿面粉、天食面業、家樂園面業等為重點的小麥加集群。二是以阜南縣億豐糧油有限公司、阜榮精米加工有限公司、阜南縣俊成精米有限公司為重點的水稻加工集群。三是以郜臺板鴨廠、蒙洼板鴨廠,阜蒙板鴨廠、阜玉蛋制品有限公司、阜南禽業協會為重點的水禽和禽蛋加工集群。四是以大亞、滬千為重點的板材加工集群。五是以黃崗為中心的規模化柳編工藝品生產加工基地集群。六是以阜南縣健生源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阜南縣鴻圖蔬菜保鮮有限公司為重點的蔬菜加工集群。
做大加工企業規模。外抓招商引資,內強培育壯大,做大企業規模。改善投資環境,引進國內500強企業和重點龍頭企業,吸引境外各類資金,開發農產品精深加工;支持工商企業和冷藏、保鮮、運輸等組織改造組建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大資金、技術投入,改造提升傳統加工業,加速本地企業升級膨脹;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強強聯合,組建企業集團,創建企業園區,打造企業龍頭航母;引導加工企業向優勢區域聚集,向產業集群基地集中,加快形成集群式、園區化發展新格局。
加快產品精深開發。小麥加工方面,加快開發營養強化粉、餅干面包粉等專用面粉;積極開發面包、餅干、水餃、包子等方便面食產品;加快小麥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開發麥胚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水稻加工方面,加快開發精米、富硒米、紅米;蔬菜加工方面,加快開發NFC果蔬汁、辣椒油、速凍、保鮮和新型脫水蔬產品。杞柳加工方面,重點開發柳編、藤編、木編及混編制品。楊樹加工方面,重點開發中高密度板、滾筒板等新產品。
健全物流配送體系。以蔬菜為重點,加強鮮活農產品貯藏保鮮能力建設,重點建設會龍產業功能區蔬菜儲藏企業群,加快農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推進農產品分等分級和規格化包裝上市,2015年蔬菜儲藏能力達到10萬噸。以糧食為重點,加強大宗農產品加工物流能力建設,重點建設鹿城、田集、張寨等糧食儲備中心。積極組建優質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瞄準大型超市,開展農產品直產直銷,減少流通環節,確保生鮮農產品新鮮度和質量安全;瞄準國內外大中城市,建立名優農產品經銷網點,提高市場占有率;瞄準本地團體客戶,建立長期穩定配送業務,有效推動阜南農產品進入超市、進入大城市、進入國際市場。
加快批發市場建設。加快黃崗柳編市場、會龍蔬菜批發市場、阜南縣物流大市場等農產品批發市場標準化建設和改造升級,完善信息、質量檢測、冷鏈運輸、保鮮倉儲等基礎設施。2015年建成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4個,年交易額20億元。
4、質量安全保障工程
認真貫徹《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以標準化生產為核心,以檢驗檢測為手段,加快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推行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全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著力打造“從農田到市場”質量安全保障體系。
建立健全標準體系。參照國際標準,創建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形成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相配套的農產品生產操作規范,逐步建立農業標準、農業監測、農產品評價“三個體系”,加快制修訂糧果畜菜等主要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操作規程。
建立健全檢驗檢測體系。按照“政府負總責,三級有機構,監管到村組,檢測全覆蓋”模式,積極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整縣推進戰略,加快形成覆蓋產地和市場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到“十二五”末,全縣完成1個縣級檢驗檢測中心、10個鄉鎮檢驗檢測站建設、4個農產品批發市場及10個大型超市檢測室建設,指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建立產地質量安全檢測點。
推行標準化生產。積極推進產地環境整縣評估,建立產地環境動態監測系統;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杜絕違禁農(獸)藥銷售使用;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制度,指導生產企業、合作組織和農戶標準化生產,健全生產記錄檔案,推行產品包裝標識和可追溯制度。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建立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基地),“十二五”全縣新增通過認證無公害農產品8個,綠色食品5個。
強化質量安全監管。積極落實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推行產地“七統一”管理模式,統一生產操作規程、統一投入品進貨、統一生產記錄、統一產地抽檢、統一產地證明、統一包裝標識、統一出具安全有效證件,堅決杜絕不合格農產品進入流通領域;推行批發市場“五統一”管理模式,統一入市驗證備案、統一無證抽檢登記、統一規范結算憑證、統一簽發合格證,嚴格執行不合格農產品無害化處理退市處理制度。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抽檢制度,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預警機制,年開展例行監測3次以上,確保農產品安全生產、放心消費。
5、農業信息化提速工程
按照“多模式、廣覆蓋、重服務、求實效”要求,以先進、適用、安全、可靠信息網絡建設為基礎,以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為核心,以農業專家系統應用為切入點,加快農業信息化進程,提高農業信息服務質量和效益。
開發農業信息資源。整合農業、水利、氣象等信息資源,以數據庫、知識庫開發應用為重點,開發建立農作物生產、水產品生產、土壤肥料、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科教文獻信息等農業科技資源數據庫,建立起直接面向農民和農業科技人員的農業專家信息咨詢服務系統,形成聯結政府機關、科研院所、涉農企業、合作組織和生產農戶的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實現資源共享、服務“三農”。
完善信息服務體系。開發建設三類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即農業決策管理信息服務平臺、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平臺、農業生產經營服務信息平臺,通過全方位提供農業資源信息、科技信息、生產經營信息、政策決策信息,建立健全農業動態監測和農業預警系統。
開展信息服務示范。建立縣鄉村三級農業信息化服務示范站點,開展多層次、多類型信息服務,推動全縣農業信息化進程,到2015年,建成縣級農業信息服務示范站3個、鄉級農業信息服務示范站29個、村級綜合信息服務示范站2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服務示范點100個。
6、農民合作社推進工程
發揮公共財政支持作用,實施示范合作社建設項目,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提升水平,規范發展,使其成為農產品銷售窗口、農業技術推廣載體、農民互助合作脫貧致富橋梁。
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以農民自愿為前提,以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開發為依托,以專業大戶、龍頭企業、農村集體組織、農技推廣部門為主體,強化示范引導,優化配套服務,創新發展模式,完善運行機制,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切實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2015年全縣建成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300個,社員總戶數達到10萬戶,其中省級示范合作社10個、市級示范合作社200個、“四有”合作社達到200個,基層合作社覆蓋率達到60%。
提升合作社服務功能。組織開展合作社組建咨詢、典型培育、政策落實、業務指導、宣傳培訓等工作。強化合作社服務指導,引導合作社開展產業化經營,延伸產業鏈條;促進龍頭企業與農民結成利益聯結關系,推進優勢特色產業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逐步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疏通和擴大農產品銷售渠道,2015年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銷售總額10億元,完成利稅05億元,所有者權益達到1億元。
7、休閑農業示范工程
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業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積極發展以新農村展示、生態觀光、度假休閑、科普教育、文化體驗、民俗風情等為內容的休閑觀光農業,積極建設黃巢公園及周邊文化旅游區、淮河公園風景區、王家壩“沿淮風情”生態旅游區三個國家3A級風景區。
七、保障措施
“十二五”是我縣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型、加快提升阜南農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時期,培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立城鄉統籌發展機制,促進農業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是各級政府農業農村工作的頭等大事,務必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努力確保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一)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進一步鞏固農業大縣地位
——發展糧食生產,為國家糧食安全做貢獻。抓住我縣被列入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和全省糧食生產核心區的機遇,實施35萬畝玉米振興計劃和10萬畝水稻提升行動,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全面落實糧食生產扶持政策,推廣優質、抗病、高產糧食品種,提高統一供種率和良種覆蓋率,推進糧食生產優質化、產業化經營。十二五期間,建立沿省道兩側的100萬畝中北部優質小麥生產基地;沿洪淮河及蒙洼蓄洪區的南部20萬畝優質稻米生產基地;糧食生產面積穩定在230萬畝,糧食總產達100萬噸,水稻、小麥、玉米優質率均達到70%以上。
——發展漁業生產,促進洪河、潤河、界南河等內河及溝塘水面資源增值,提高養殖水體利用率。
——發展特色種植,提升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以特色、無公害蔬菜生產為依托,配以建立辣椒、瓜果標準化生產基地,發展設施蔬菜生產,擴大深冬菜、時差菜、精特菜種植面積,沿西部鄉鎮建立50萬畝蔬菜生產基地。抓好王家壩毛豆、方集花生、田集蘿卜等特色農產品的種植和加工。培育商品菜品牌6個。大力推進食用菌產業化進程,在趙集、田集等中部鄉鎮建立食用菌生產基地,積極引進新品種,開展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示范,構建產供銷一條龍的食用菌生產格局。
(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深化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著力培育品牌,推進科技創新和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培育壯大阜南柳編集團、瀘千、大亞、雙鹿、天食面業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特色企業,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培育年銷售收入2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3家,1億元以上的5家。以百事嘉食品、郜臺板鴨、王家壩板鴨有限公司為龍頭,重點抓好肉類、蛋類深加工。以會龍辣椒、田集食用菌等為重點,推進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深加工,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認證無公害農產品8個,綠色食品5個,創省級名牌3個,主要農產品加工率由目前的25%提高到35%以上。
——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吧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關鍵措施,支持并扶持龍頭企業、種養大戶、科技示范戶和基層干部等牽頭創辦協會及各類專業合作社等服務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到2015年,建設A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200個。
——健全農業標準化體系,提高農產品質量。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檢測檢驗體系和質量認證體系,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業投放品綜合整治和農產品市場準入“三項制度”,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凈化農資市場。實施生態農業工程,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和綠色農產品。
——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生產的裝備水平。認真落實農機補貼政策,促進農業機械的應用與普及。建立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生產示范片。發展農機服務組織,引導各類農機服務組織走市場化、專業化和規模化道路。建立健全多層次、多功能、多形式的鄉村基層農機服務網絡。優化農機資源,培育扶持農機大戶。積極推廣農機化節本增效技術。到“十二五”末,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35萬千瓦,農機化率達85%。
——推廣應用農業適用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科技水平。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科教興農以及科技入戶、科普惠農、農業良種工程,大力推廣良種良法、節水節肥、無污染等農業實用技術,加強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農業科技示范園、科技示范戶。實施示范化工程,建成縣級農業產業區3個以上,鄉鎮農業科技示范基地60個以上,科技示范戶10000戶以上。
(三)健全和強化支農保護體系,提高農業發展的保障水平
——逐步加大對農業的投入,確保農業持續穩定發展。調整優化農業投入結構,集中更多的財政、金融和社會資金用于農業產業化建設。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吸附和杠桿作用,堅持扶優扶大扶強,篩選如柳編產業、蔬菜及食用菌等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帶動輻射強的龍頭企業,通過貸款貼息、以獎代補、技改擴產支持、規模種養基地建設補貼等方式進行扶持。
——加快農田水利建設,增強農業抗災減災能力。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大低洼地治理力度,推進節制閘、排灌站、排澇站、抽水站等水利工程建設,實施農業節水工程,推廣農業高效用水技術。新筑老站灌區防滲渠18萬米;更新改造6座中型節制閘、110座小型節制閘,更新維修4座橡膠壩;新建7座排澇站、68座抽水站,新打機井1673眼,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96.3萬畝。
——優化農村社會化服務,提高農業綜合服務水平。引導科研單位和社會力量向農業服務領域延伸,鼓勵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開展代耕代管代收、病蟲害統防統治、農資經營、動物診療等服務。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規范動物衛生行政許可,完善動物及其產品檢疫報檢制度和衛生監督機制。到2015年,病蟲害統防統治率達到20%。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培育壯大一批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加強農機農技培訓、農技推廣,推廣農技人員聯企業、聯基地、聯大戶制度,培養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完善勞務輸出體系建設,加快就業培訓和就業市場建設,引導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加強農業信息指導服務體系建設,在完善縣鄉兩級信息網絡的基礎上,逐步向村級、批發市場、龍頭企業等延伸,實現資源共享。加強內外交流,定期組織參與各類農產品展示展銷會、博覽會、廣交會等,擴大我縣農產品的知名度。
- 上一篇:郵政系統五五發展措施
- 下一篇:全市教育工作會總結發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