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生態產業建設報告

時間:2022-04-04 09:33:00

導語:政府生態產業建設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府生態產業建設報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在20*年年初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對生態涵養發展區的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等,平谷、門頭溝等6個代表團聯名和分別提出7件議案,另有77人次代表提出了6件議案。經大會議案審查委員會審查、主席團討論通過,合并為一項關于“制定生態涵養發展區產業發展政策,推進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議案,交市政府辦理。

議案針對生態涵養發展區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加強生態建設和完善補償機制、加快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和山區旅游業、加快西南部資源開采轉型地區發展等方面提出了35條意見和建議。這些意見和建議涉及面廣、針對性強,體現了各位代表對生態涵養發展區的關心、重視和支持,對于市政府更好地推動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各項工作,落實區域主導功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建設環境友好型城市具有重要作用。

市政府高度重視此項議案的辦理工作。一是精心組織,成立了由我負責,市政府副秘書長任組長,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農委、市財政局、市水務局、市園林綠化局、市旅游局等24個相關部門和7個山區縣政府為責任單位的議案辦理工作協調小組,統籌協調議案辦理工作。二是分工落實,針對代表在議案中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按照部門職責,逐條分解落實到責任單位和責任人。三是深入調研,組織人大代表到7個山區縣進行了專題調研,進一步摸清生態涵養發展區發展情況。四是工作推動,各承辦單位與代表多次溝通討論,并以書面形式分別答復代表,同時將辦理議案與推動政府實際工作緊密結合。

在議案辦理過程中,市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市人大財經委全程督辦,人大常委會吳世雄副主任親自帶隊調研,推動了議案辦理工作的深入進行。該議案辦理報告已經市政府常務會討論通過。下面我代表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關于“制定生態涵養發展區產業發展政策,推進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議案辦理情況。

一、生態涵養發展區建設基本情況和初步成效

按照功能定位,生態涵養發展區包括門頭溝、平谷、懷柔、延慶、密云5個區縣,根據代表建議,房山、昌平的山區部分也納入了本議案辦理報告的生態涵養發展區范圍。該區域土地總面積11299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68.9%(其中山區面積占生態涵養發展區總面積的89%)。20*年底常住人口236萬(占全市人口的14%),其中農業戶籍人口127萬(占全市農業人口的45%)。

自實施區縣功能定位以來,特別是市十次黨代會提出的生態涵養發展區總體發展要求后,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涵養發展區的發展,著重從加強規劃引導、加大資金投入、實施重點工程、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重要舉措支持區域發展。

(一)加強規劃制定和引導。堅持規劃先行,以科學的規劃引導生態涵養發展區發展。2005年以來先后制定了《*市“十一五”時期功能區域發展規劃》、《*市“十一五”時期山區發展規劃》、新城規劃,編制了山區關停廢棄礦山修復、重要地表水源區綜合治理、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新一輪山區搬遷等專項規劃,20*年上半年又了《*市山區協調發展總體規劃(2006年—2020年)》,進一步明確了生態涵養發展區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空間布局和建設重點。

(二)加大市級資金投入。采取了固定資產投資傾斜和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等一系列措施支持發展。2005年至20*年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共投入133億元,比前五年累計投入增加了近一倍;市財政轉移支付累計達到386億元,比前五年增加了100億元,20*年財政收支比達到了1∶3.26,為生態涵養發展區提供了資金保障。

(三)實施一批重點工程。針對生態涵養發展區需要,生態建設、基礎設施等方面推動實施了一批重點工程。在生態建設方面,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地表水源區環境治理、流域綜合治理、關停廢棄礦山植被恢復等工程。在基礎設施方面,全面加快交通建設,重點實施了山區公路、新城路網、新城與中心城以及新城與重點鄉鎮聯絡線等工程,2005年至20*年新建、改造生態涵養發展區公路488公里、大修961公里。在市政設施方面,新城、重點鎮集中供水工程全部建成,建成和在建六個新城再生水廠;初步建成“村收集、鎮運輸、區處理”的垃圾治理體系。在能源建設方面,實施了10余項輸變電工程,實現了每個區縣擁有220千伏以上的變電站;天然氣供應延伸到懷柔、房山、昌平等新城和沿線中心城鎮;推廣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型能源、清潔能源,官廳風電場一期5萬千瓦工程建成發電。在新農村建設方面,全面推進新農村五項基礎設施建設和“三起來”工程,其中農民安全飲水工程和戶廁改造工程20*年年底將率先基本完成。實施了山區搬遷工程,從2004年到20*年完成山區采空區、強泥石流易發區的農戶搬遷11340戶、30585人。這些重要工程的實施,明顯提高了生態涵養發展區的承載能力。

(四)著力改善基本公共服務。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著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在教育領域,重點支持一批符合布局規劃的山區、半山區寄宿制學校校舍建設和操場改造工程,支持名校辦分校,促進了基礎教育條件改善和城市優質教育資源對生態涵養發展區的輻射帶動。在衛生領域,繼續增加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供給,推進了各區縣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加快覆蓋城鄉的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實現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全覆蓋,通過鎮村兩級衛生機構改擴建工程和服務裝備標準化配置,提高了農村診療服務水平;推動藥品“零差價銷售”和村級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政府購買”等工作,使廣大城鄉群眾共享衛生事業發展成果。在文化領域,支持延慶、懷柔等區縣圖書館、文化館、廣電中心建設,廣播電視“村村通”基本實現,村級文化室、圖書室等基層文化服務設施建有率明顯提高。在社會保障方面,實施最低生活保障、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無保障老年人養老保障等制度,進一步健全生態涵養發展區社會保障體系。

(五)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近年來,從保護生態環境出發,加快了影響生態保護和水源涵養的產業轉型,嚴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資源開采型產業,同時強化治污和節能降耗,加大了對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并積極引導環境友好型產業的發展。截止20*年底已關閉各類煤礦和非煤礦山1843家,大批資源開采及相關企業退出。以農產品加工、食品飲料為主的都市型工業發展加快,不適宜生態涵養發展區的產業比重大幅度下降。一批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帶基本形成,通過完善基礎設施等措施促進了生態旅游業發展。

(六)注重新機制的探索。積極探索新的體制機制,下發了《關于建立山區生態林補償機制的通知》,在全國率先建立了集體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在實現鞏固綠化成果的同時使農民得到經濟補助;出臺了《關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生態修復的意見(試行)》,形成全社會關心、參與生態建設的氛圍;在重點工程建設方面形成了資金聚焦、政策集成、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20*年又出臺了《關于推動區縣合作促進生態涵養發展區協調發展的意見》,在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生態建設、功能疏解四大領域啟動了城區與山區縣的結對合作,著力促進城區要素進山區、山區資源補城區。

幾年來,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生態涵養發展區在生態環境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社會公共服務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一是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林木綠化率和水土流失治理率分別達到70.5%和63.6%,與2004年相比分別提高2.6%和11%。二是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升,實現了“區區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各新城路網主框架基本形成。生態涵養發展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6%,新城污水處理率達到72%,分別比2004年提高20個百分點以上。三是產業調整效果初步顯現,目前已有70%以上的固體礦山關閉,工業比重逐年下降,第三產業一直保持較快增長的態勢。旅游已逐漸成為生態涵養發展區的主導產業,旅游收入、接待人數占十個遠郊區縣總量的80%以上。四是收入水平持續提高,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8561元和8678元,分別比2004年增長30%以上。20*年上半年生態涵養發展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分別達到10540元和5480元,同比增長9.3%和14.5%。五是整體發展水平不斷提高,2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9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47億元,分別比2004年增長43%和51%。20*年上半年生態涵養發展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11億元,同比增長19.5%。

生態涵養發展區過去幾年的發展實踐證明,市委、市政府提出區縣功能定位和明確戰略發展方向的決策,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符合中央對*發展的要求,符合首都發展實際。我們將繼續大力推進生態涵養發展區的發展,努力促進區域生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二、生態涵養發展區面臨的主要問題

盡管生態涵養發展區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與首都發展的總體目標相比,與功能定位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著較大差距,下一步發展還面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主要是:

生態涵養功能仍需進一步提升。生態涵養發展區是首都最重要的生態屏障,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口規模不斷增長,生態涵養發展區的環境資源面臨巨大挑戰,目前生態環境總體上依然比較脆弱,森林碳匯功能低,生態修復與保護任務艱巨,水源保護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符合功能定位的產業支撐不夠。生態涵養發展區產業發展仍處于調整轉型關鍵時期,產業發展具體路徑還不夠清晰。生態友好型產業規模較小、水平較低,仍需大力培育和扶持。服務業發展與首都整體需求還有較大差距。資源開采轉型地區替代產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發展比較緩慢。

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還有較大差距。區域基礎設施總體水平偏低,承載能力較弱,特別是山區路網還不夠完善。旅游、工業園區等支撐產業發展的配套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城鎮基礎設施水平較低,不利于人口集聚和產業發展。基本醫療、基礎教育、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條件有待進一步提高。

促進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仍需完善。現行政策機制還需要更加系統化、規范化和長效化。區縣合作、社會參與等方面的配套政策體系尚需健全。

功能定位的落實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當前面臨的這些問題是發展中的階段性問題,是環境生產力實現過程中的問題。因此今后一個時期,我們一方面要堅持區縣功能定位不動搖,牢牢把握生態涵養發展區的主導功能,繼續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發揮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后發優勢,合理利用生態資源,積極引導和推動適宜的產業發展,同時要注重解決好當前發展中的緊迫問題,確保生態涵養發展區健康、協調、持續發展。

三、進一步推進生態涵養發展區協調發展的總體考慮和主要工作

未來一個時期,我們將繼續加快推進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協調發展,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和區縣功能定位的安排與部署,以保護生態環境作為首要任務,以促進富民就業作為中心目標,著力加強生態建設,提升生態涵養功能;著力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強化區域經濟基礎;著力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推進山區城鎮化進程;著力創新和完善體制機制,改善區域發展環境。實現生態與產業的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增強首都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步將生態涵養發展區建設成為生態文明、山川秀美、設施完善、人民安康的和諧之區,推進首都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

根據代表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結合發展實際,今后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繼續加強生態建設,不斷提高首都可持續發展能力。

以擴大森林面積和保護水源為重點,堅持生態保護、修復與防治并重,推進一批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全面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為首都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資源支撐。

加快構建森林體系。依托北部燕山和西部太行山,堅持增量擴大和存量優化并重,著力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森林碳匯功能,形成首都森林生態屏障,爭取用五年時間完善生態涵養發展區森林體系。實施宜林荒山綠化工程,對主要分布在門頭溝、房山等區縣的40萬畝剩余荒山實施綠化造林,規劃宜林荒山全部實現綠化。實施廢棄礦山綜合治理工程,運用工程、生物等綜合治理手段,完成已關閉的7萬畝廢棄礦山治理。實施低效生態公益林改造工程,通過對殘次林、低效灌木林采取更新喬木樹種、補植補造、森林健康經營等措施,再造300萬畝山區森林,初步在生態涵養發展區建成多林種、多樹種、多層次、多功能的森林體系。

加快重要生態流域建設。以水源保護區為重點,加強流域治理與河道生態整治,提高重要濕地生態功能,推進新城環境建設。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爭取5—8年時間完成小流域治理2560平方公里,治理后將全部達到生態清潔小流域要求。實施重要地表水源區綜合治理工程,落實規劃,采取綜合措施,完成密云水庫、懷柔水庫、官廳水庫一二級保護區和重點庫濱帶地區以及拒馬河流域1300平方公里的生態環境治理。實施重點河道生態整治工程,通過與河道治理同步實施生態修復,加快改善沿線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先期實施永定河山峽段河道生態修復工程。實施重點濕地保護工程,通過植被恢復和水質改善等措施增強規劃的8處重要濕地生態功能。實施新城萬畝濱河森林公園建設工程,依托新城及周邊水系治理,建設5座林水相依的新城濱河森林公園。

提高生態涵養保障能力。實施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工程,按照規劃加快建立完備的森林防火預測預報、瞭望監測、阻隔、撲救等體系,保障森林資源安全。實施新一輪山區農民搬遷工程,提高搬遷直接補貼和新建村、接收大村基礎設施補貼,從20*年開始用五年時間,完成搬遷泥石流易發區及生存條件惡劣地區農民8557戶、20972名,切實消除安全隱患,促進區域生態環境改善。

(二)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促進山區富民就業。

按照深山區保護限制、淺山區優化培育、平原地區發展引導的原則,優化生態涵養發展區產業空間布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積極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等高端產業。制定產業準入標準,建立退出機制。各區縣制定針對性強的區域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市政府通過資金和政策的傾斜支持,增強各區縣的“造血”功能。

引導生態農業高端化、功能多樣化發展。一是以專項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昌平、密云、懷柔、平谷4個區縣的山前花卉、果品等特色設施產業帶和延慶、懷柔、密云3個區縣的山區設施蔬菜產業帶,力爭在2012年設施農業面積達到4萬畝。二是用3年時間在7個山區縣實施30萬畝的農業節水工程,實現山區宜灌溉地區的農業節水設施基本覆蓋。三是繼續推進“十百千”山區農民致富工程。繼續執行《山區農民產業致富項目扶持意見》,每年重點幫助100個低收入村發展主導產業,提高低收入農戶的收入水平。四是扶持山區主干線、溝域兩側的特色林果觀光農業帶的基礎設施建設,拓展農業的旅游、休閑等多種功能,對重點產業項目給予專項補貼和獎勵。五是對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農戶作用明顯、與農戶利益聯系緊密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設施設備更新改造、擴大生產規模、品種改良和技術革新與推廣環節給予專項獎勵或補貼。市政府投資對生態涵養發展區農業設施建設的投入比例較全市平均水平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

突出區域特色,加快促進生態旅游業優化升級。制定《關于全面推進*市旅游產業發展的意見》,編制《*市生態涵養發展區旅游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促進旅游產業發展政策,明確各區縣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方向、規模和布局。建立旅游大項目市級審批聯席會議制度,結合新城建設、大型景區建設,適度引進一批旅游大項目,在土地利用、生態保護、建設規模等方面按照功能定位和相關規劃加強調控。加強旅游項目推介,強化政策引導,吸引知名企業、民間資本等參與民俗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促進民俗旅游升級。結合特色鎮建設,改造和建設一批標準化的鄉村旅館、餐飲、商店等旅游配套設施,支持咨詢服務、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建設,推動形成各具特色的標準化區域旅游中心和集散地。規劃打造一批產業融合、特色鮮明、具有一定規模的溝域產業帶,發展多層次、多領域的溝域旅游業。加強古村落建設與修復,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加快統一規劃和修繕,合理開發利用,發展特色古村落旅游,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大力促進產業園區共建,培育發展高端產業。在生態涵養發展區市級產業園區規劃范圍內加快區縣合作園區共建,引導城區要素向山區流動,并在資金投入、土地供應、稅收共享、金融支持等方面,研究提出傾斜政策。規劃布局一批產業功能區,積極發展會展培訓、醫療康體、影視、文化創意、科技研發等生態友好型產業,按照《關于促進首都金融業發展的意見》、《*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等給予重點扶持。加強對區縣發展高端產業的引導培育,加快完善園區的市政基礎設施條件,打造若干個文化創意示范區和后臺服務基地,積極推進懷柔影視基地、密云呼叫中心等特色產業園區建設。

(三)加強公共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為重點,不斷提高生態涵養發展區新城、小城鎮、新農村公共設施水平,為生態涵養發展區整體經濟水平的提升夯實發展基礎。

實施交通帶動發展戰略,加強山區環線路網建設。實施好山區協調發展規劃,加快以“一環、七放射、多聯絡”為主的路網建設,重點是一條環繞山區、連接所有生態涵養發展區縣的交通環線,七條連接城區與七個山區縣的放射通道,以及多條輻射重點景區的聯絡線和連接新城與重點鎮的聯絡線等。通過改善山區骨干交通網絡,形成山區資源組合優勢,提高景區之間關聯性。

加快推進新城和特色鎮建設,提高城鎮承載能力。落實新城規劃,加快生態涵養發展區新城建設,重點改善新城主干路網、集中供熱、燃氣管線、電力設施、區域性醫療中心、義務教育、文化體育中心等重大公共設施建設,不斷提高新城城市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按照山區協調發展規劃,加快完善鄉鎮建設規劃,推進鄉鎮路網、供排水設施、山區中小學教學條件改善以及鄉鎮中心幼兒園等工程建設,提高鄉鎮人口和產業集聚承載功能,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山區小城鎮。

繼續推進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發展條件。按照《*市新農村“五項基礎設施”建設規劃(2009—2012年)》,優先實施生態涵養發展區村莊道路硬化、排水、垃圾收集轉運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繼續實施“三起來”工程,在生態涵養發展區大力推廣應用太陽能、生物質能等適合山區農村的新型能源。進一步改善基層文化體育、村級衛生機構等基本公共服務條件,優化環境,為山區農民增收致富奠定基礎。

(四)促進調整轉型,加快資源開采地區發展。

統籌做好西南部地區的產業發展規劃,重點改善這一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積極引導節能環保、旅游、休閑娛樂等重大新產業項目落戶。重點加快煤礦關閉地區替代產業發展,促進勞動力再就業。

積極培育扶持替代產業發展。用3年時間完成房山、門頭溝兩區全部已關停廢棄礦山的生態治理,把修復與產業相結合,為替代產業發展創造條件。繼續完善房山、門頭溝兩區的替代產業發展規劃,細化建設任務,形成替代產業項目實施方案和項目庫。重點引導扶持生態旅游業、特色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等替代產業的發展。

繼續加強礦山關閉地區再就業工作。加強山區就業實訓基地建設,加大就業、創業培訓力度,優先解決礦山關閉地區失業人員、農村勞動力的勞動技能和就業問題。大力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通過積極鼓勵區縣之間的廣泛合作,幫助勞動力實現跨地區轉移就業。積極協調解決房山區人口搬遷涉及的社會保障、農轉居、安置區建設用地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保證搬遷工作的順利進行。

(五)繼續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完善差異化支持政策。

繼續堅持對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差異化支持政策,在明確市與區縣兩級事權責任劃分的基礎上,按照事權與財力相匹配的原則,完善市與區縣分稅制財政體制,進一步加大市級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力度,向生態涵養發展區傾斜財力,增強生態涵養發展區保護環境、發展產業、改善民生、推進城鎮化的能力。

進一步完善市區兩級責權機制。結合區縣功能定位,針對生態涵養發展區特點,進一步明確市與區縣的事權、財力劃分。擴展公共財政保障范圍,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規模和比例,健全基本需求保障機制,增強生態涵養發展區可支配財力,充分調動區縣積極性。圍繞生態涵養發展區發展需求和重點工程,加強各部門資金的整合與聚焦,集中解決關鍵問題。進一步明確市、區、鄉鎮政府的權責范圍,逐步建立差異化、長效化、規范化的扶持政策和機制。

繼續加大市級固定資產投資力度。調整優化市級固定資產投資在各功能區域的分布和結構,在繼續向郊區轉移的基礎上,確保每年安排到生態涵養發展區的投資達到總投資20%以上。一是取消重點生態建設工程的區縣配套資金,根據實際適當提高建設投資標準,全額安排建設資金,確保重點生態建設任務的順利完成。二是減少公益性設施建設項目的區縣配套資金比例,試點選擇一些對生態涵養發展區有重要影響的公益性建設項目給予征地拆遷補助。

繼續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通過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保障生態涵養發展區生態林養護和公共設施運行以及基本公共服務等經費,引導支持替代產業的發展。一是保障生態公益林養護資金,新增公益林建成后第2—3年的養護納入生態林管護。二是保障公益性污水、垃圾設施運行維護資金,區(縣)、鎮、村級公益性污水處理設施和垃圾收集處理運行維護經費納入區縣基本需求保障范圍,由轉移支付資金予以保障。三是優先加大對房山、門頭溝等資源開采轉型地區替代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明確替代產業專項資金額度和增長機制。四是加大對社會保障支持力度,逐步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無保障老年人養老保障等制度的保障水平。

(六)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健全促進發展的長效機制。

繼續深化改革,加強體制機制創新,不斷探索和建立健全適合生態涵養發展區的機制保障。在重點領域加強政策研究和機制完善,突破瓶頸、消除制約,為生態涵養發展區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研究提出促進協調發展意見。這次議案中提出了很多好的政策性建議,我們將把這些建議長效化、制度化,研究提出《促進生態涵養發展區協調發展的若干意見》,重點圍繞實現生態保護、城鄉建設和產業發展的相互協調,堅持生態優先、生態服務經濟、融合化發展、區域合作等發展策略,明確重點發展任務和途徑,提出產業準入標準,建立退出機制;完善差異化政府投資機制,健全生態補償和管護機制;實施山區交通環線、放射線及旅游集散地建設,建立旅游從業人員培訓和認證制度;利用區縣合作政策加快共建基地建設,引導現有市級產業園區高端產業發展;加快編制淺山區發展利用規劃,制定淺山區廢棄工礦土地利用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促進生態涵養發展區協調發展的系統性政策意見。

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近期要擴大政策受益群體,加強資源保護力度,探索建立基于資源化補償的生態補償機制。一是完善生態林補償機制。將生態林補償制度作為一項長期機制予以堅持,通過加大對生態涵養發展區的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增加區縣生態補償力度。二是完善水資源補償政策。遠郊區縣收取的水資源費,100%作為遠郊區縣的固定收入;從應急水源地取水收取的水資源費,市財政將按50%返還應急水源地所在區縣,主要用于水源保護和生態建設;對懷柔水庫一級水源保護區農民,按照密云水庫一級保護區補助標準發放生活困難補助。同時,針對其他重點水源保護區開展相關政策研究,統籌全市水源保護工作。遠期逐步建立生態服務價值的量化測算指標體系,完善碳匯功能的評價、計算和交易體系,探索按照碳匯理念引入市場機制支持生態建設。

健全區縣合作共贏機制。按照《關于推動區縣合作促進生態涵養發展區協調發展的意見》要求,加快編制各結對區縣合作規劃,明確具體合作任務和目標,積極推進重大合作項目。在生態涵養發展區市級產業園區中認定一批共建基地,研究落實相關優惠政策。制定區縣合作評比獎勵辦法,加強對合作工作的督促和鼓勵。對跨行政區的潮河、白河等流域涉及的環境保護、水源涵養、產業發展、新農村建設等問題進行統籌考慮,加強區域協調協作。

調整發展考核評價機制。以區縣績效考核和功能定位評價指標體系為基礎,研究統一的區域功能定位考核評價指標體系,調整生態涵養發展區發展考評機制。優化評價指標,強化方向引導,突出生態涵養、民生改善指標,細化、優化產業指標。

進一步深化重點領域體制改革。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加快明晰集體商品林、公益林產權,實施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多種經營形式并存的集體林經營管理措施,逐步完善碳匯生產、計量、評價、交易、管理等各環節的政策,探索按碳匯理念對涵養區進行補償的措施。扎實推進農用地流轉,以促進農民向城鎮集聚、土地規模經營和生態保護為主要目標,鼓勵和引導農田、果園、山場經營權的流轉集中。逐步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重點做好集體資產的清查和評估、改制方案制定、股權配置等工作,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研究提出金融支持政策。適時建立金融支農聯合工作機制,整合金融支農資源,研究提出農業投資、農業擔保、農業信貸等相關政策,創新適合新農村、適合生態涵養發展區的金融服務產品,支持生態涵養區發展。

建立生態建設的社會參與機制。搭建多層次的渠道,保障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參與權、監督權;采取多種途徑,動員全市廣大人民群眾支持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建設。注重發揮社會組織優勢,鼓勵開展各種形式的生態環保行動。把企業主動承擔環境建設的社會責任與支持生態建設結合起來,引導企業積極參與生態建設。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推動生態涵養發展區的生態建設、產業發展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市政府雖然做了大量工作,但與人大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較大差距。市政府將繼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下大力氣繼續推進生態涵養發展區建設。希望市人大繼續監督市政府的工作進展,為生態涵養發展區的發展建設提出意見和建議。我相信,有市人大的支持和監督,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建設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以上報告,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