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年度總結工作報告
時間:2022-03-25 06:42:00
導語:政府年度總結工作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位代表:
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推進科教興市主戰略,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區的重要規劃。根據中共區委七屆七次全會通過的《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區人民政府編制了《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草案)》。同時根據《規劃(草案)》,確定了2年重點工作。現在,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請各位代表連同《規劃(草案)》一并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計劃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全面完成
“”時期是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城區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的五年。五年來,全區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抓住機遇,銳意進取,圓滿完成和超額完成了“”計劃確定的目標和任務,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
2年,實現生產總值490億元,其中地區增加值96.5億元,“”期間地區增加值年均增長13%;區財政總收入100.3億元,其中區級財政收入43.9億元;五年內累計新增就業崗位超過16萬個,2年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下。
(一)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商貿業持續繁榮。商圈擴大容量,升級業態,綜合消費效應進一步增強;社區商業及休閑娛樂、購物旅游、會展科技等快速發展。房地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對區財稅貢獻度較大。五年內新建住宅790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905萬平方米,存量房交易791萬平方米;非住宅商品房比重穩步上升,新建樓宇和住宅的品質明顯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呈現穩步發展態勢。加快推進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新材料產業等高新產業的發展,五年內建成科技園區3個,都市工業園區15個,科技孵化基地5個。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健全,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區。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以新建商務樓宇和都市型園區為載體,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重點扶持和發展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各類服務業;加強對樓宇業主和入駐企業的服務,不斷提高現代服務業的集聚程度,“”期末,現代服務業稅收占全區稅收總收入比重達到15.6%。
(二)城區發展的規劃進一步明確。“”時期,規劃領先的理念進一步深化,規劃編制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根據“雙增雙減一確保”的要求,配合市有關部門高質量完成《市中心城()分區規劃》。積極編制區域長遠發展的各項功能性規劃。與國內外知名規劃咨詢機構合作,開展了、鐵路南站、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楓林生命科學園區、濱江沿線和開發區等功能區的規劃編制及實施工作。立足區情,結合社區建設管理,積極推進社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工作,等10個社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獲市規劃局批準。
(三)城區建設和管理深入推進。“”期間是本區城區建設高速推進、城區功能更趨完善、城區形態和環境質量改變較為顯著的五年。舊區改造工作大力推進,五年累計完成舊區改造195.3萬平方米;實施多層住宅“平改坡”綜合改造,總面積達142萬平方米,較大改善了房屋品質和景觀。道路建設穩步推進,拓寬和辟建了龍吳路、南丹路、番禺路、龍漕路等一批道路。深入開展重大市政工程建設及動遷工作,五年累計拆遷房屋117.5萬平方米,動遷居民1.8萬戶,建設動遷配套房38萬平方米。配合完成滬閔高架二期等市重大工程建設;積極開展鐵路南站、軌道交通4號線和中環線等市重大工程的前期動遷工作;全面開展軌道交通7號線、9號線前期建設的方案論證、用地范圍規劃等有關工作。城區環境不斷改善。全面實施和完成“第二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新辟公共綠地面積13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24.35%,創建成為國家衛生城區和市環境保護模范城區;“城中村”整治工作繼續加強,拆違工作深入開展,累計共拆除違法建筑57.4萬平方米;圓滿完成APEC會議、第48屆世乒賽、特奧會等重大活動和賽事的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城區景觀更加亮麗。
(四)招商引資和各項改革工作水平進一步提高。堅持統籌協調、綜合配套、分步實施、分類指導的原則,穩妥推進各項改革,區域投資經營環境進一步優化。積極夯實樓宇經濟載體,健全完善招商引資工作機構和機制,為企業服務的水平不斷提高。五年累計引進外商投資企業597家,其中地區總部及國際知名企業10家,合同利用外資13.8億美元。對內交流合作不斷深入,累計引進內資企業8659家,注冊資金154.1億元。非公經濟快速發展,全區現有私營企業12159家,為增加區財稅收入和解決就業作出了積極貢獻。國有、集體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五年共完成612家企業改制工作,初步形成了國有資產管理、營運和監督機制。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調整了政府部分機構設置和職能。市政、環衛、綠化等城市管理領域的各項改革穩步推進。
(五)教育等社會事業實現持續、深入發展。社會事業向社區下沉的服務模式和工作機制初步形成。教育現代化建設穩步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示范輻射效應不斷擴大,6所學校創建成為市級示范性學校;探索多元辦學模式和教育綜合改革,3所中小學完成改制試點;成為全國“兩基”教育先進區和全國科技教育綜合試點區。終身教育體系不斷完善。科普工作扎實推進,成為全國科普工作示范區。公共衛生體系初具規模。制定并推進《區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和《區建設健康城區三年行動計劃》,13個街道、鎮均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56個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站;制定落實《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經受住了非典防治的嚴峻考驗。文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新建西南文化藝術中心,豐富了南片地區居民的文化生活;初步形成區文化館(圖書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和居委社區活動室三級公共文化設施服務網絡;公益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公園星期音樂會被評為全國特色文化項目(廣場)。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與擴容加快,新增健身場所27個,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城區;青少年競技體育取得新突破。探索條塊結合新機制,實施社區社會事業示范項目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推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管理體制改革試點。持續推進4批51個優先項目建設,被批準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人口計生、檔案、雙擁、“四五”普法、統計、民防、兵役、殘疾人工作等立足區情、創造特色,先后榮獲各種全國先進稱號。婦女兒童、民族、宗教、僑務、對臺、對內對外合作交流、語言文字、地方志和《年鑒》編撰、紅十字會等工作不斷創新,均取得了新成績。
(六)現代社區建設和管理水平邁上新臺階。以爭創全國文明城區為目標,健全區域同創機制,13個街道、鎮全部創建成為市文明社區、文明鎮。五年累計創建成文明小區212個,全區96%的居民生活在文明小區中;“五進社區五到家”工作扎實開展。進一步優化社區管理。積極搭建社區綜合管理和服務平臺,13個街道、鎮均建成社區服務中心,啟動并推行“一口受理、內部協辦”和分類處理應急機制。配合鐵路南站建設和管理,完成對、龍華、長橋、康健、凌云等5個街道的行政區劃調整。擴大湖南、田林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的試點效應,湖南、田林和康健創建成市社區建設模范街道,102個居委會創建成市社區建設模范居委會。提升以構建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體系為重點的社區服務水平,五年新增養老床位909張,建成老年活動室72個。推行居住物業小區經理責任制,加快物業一體化管理和市場化進程。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實質推進,居委會直選比例達30%,居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規范。
(七)社會保障和穩定的基礎進一步夯實。初步形成以保險、救助、幫困為中心,涵蓋就業、養老、醫療等方面的社會保障體系。構筑社會化、市場化的促進就業服務體系和政府責任體系,萬人就業和“千人百人”項目進展順利。注重發展非正規就業勞動組織,已有109家成功轉制。構建起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社會救助格局,實現救助的經常化、定點化,五年發放各類幫困救助金共計3.02億元,完成廉租住房實事項目1163個。積極探索建立就業、救助、保障一體化聯動機制。全區社會治安穩定,發案率穩中有降。推進治安工作社會化,實現安全小區創建全覆蓋;妥善做好重大活動和事件的維穩工作。防火安全、食品藥品、交通、安全生產等公共安全網絡進一步健全,全區未發生特大事故。應急事故預報、處置能力不斷提高,信訪、人民調解工作取得新成績。全區統一的信訪信息系統投入使用,人民調解工作專業化、社會化有效加強。繼續嚴厲打擊“”邪教組織,加大對重點對象幫教攻堅力度。完善防控體系,加快推進建立全覆蓋的群防群治網絡。
(八)政府自身建設在創新中務實推進。圍繞政府職能轉變,不斷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政府公共服務水平和綜合管理效能進一步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深入推進。自覺、主動接受區人大的法律監督和區政協的民主監督,有效促進政府決策的民主化和工作的規范化。認真貫徹市政府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結合實際,圍繞“透明、高效、職業化”的核心理念,積極推進公共政府建設。堅持為民辦實事,五年共完成政府實事項目145個;辦理議案11件、辦結區人大代表書面意見1158件、政協委員提案1031件。全面清理了各類規范性文件79項,擴大政務公開,政府工作的法治化、規范化水平明顯提高。建立完善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深化經濟責任審計,加大對各類違法違紀案件的查處力度,廉政建設切實加強。進一步突出政府財政預算的公共服務功能,公共財政框架體系基本建成。啟動并推進政府流程工作再造,政府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務進一步優化。以信息化促進全區各項工作開展,區域信息化水平整體提升。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建成市民咨詢服務(呼叫)中心;電子政務建設取得新成效,“·”門戶網站服務更加快捷。積極加強學習型政府建設,公務員職業化水平有了新提高。
2年,本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保持了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態勢,為“”開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務實創新,奮力拼搏,較好地完成了區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預期目標和任務。
積極應對宏觀調控和市財稅體制改革方案實施后的新形勢,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在發展中調整,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快速發展,對財稅的貢獻度穩步提高。現代服務業完成稅收14.5億元,比上年增長53.9%;完成工業總產值310.2億元,比上年增長147.0%;商業發展呈現穩步增長態勢,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0.2億元,比上年增長11.9%;房地產市場調控明顯,交易量和成交價格漲幅回落,全年實現增加值13.8億元,比上年增長0.9%。
重點區域和項目功能開發與建設持續推進。結合軌道交通樞紐站點建設,成功引進新鴻基集團參與萬都項目的續建工程;編制完成虹橋路88號地塊城市設計導則,并按市場化原則穩步推進;成立衡復公司,建業里保護改造項目即將進入招投標程序;現代服務業集聚區(W19地塊)建設已正式啟動。
堅持“陽光動遷”,保障動遷居民利益,以中環線為主的重大市政工程前期動遷取得突破性進展;采取積極措施,穩妥化解了一批房屋動遷歷史矛盾。
切實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步伐。招商引資、國資管理、區域合作以及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資源整合、條塊聯動的工作機制已經形成初步成果;進一步擴大社區建設試點范圍,加強社區公共設施建設,社區管理與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堅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關鍵點,推進政務公開,加強依法行政。進一步深化流程再造,開展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試點工作。探索績效評估工作,對全區51個部門單位的150個項目試行了評估。加強機關作風建設,深入開展“滿意在”活動,公共政府建設持續、有效推進。
各位代表,回顧五年的歷程,我們深感成績來之不易。能夠取得今天的發展成績,得益于歷屆區委、區政府打下的良好工作基礎,得益于區人大、區政協的熱情支持和有力監督。它凝聚著全區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區人民與時俱進,務實開拓,克服困難,奮力拼搏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全區人民,向給予政府工作積極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各派、人民團體、工商聯和各界人士,向市有關部門、兄弟省市、區域內各單位,向所有關心、幫助、支持區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各位代表,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區在發展中還面臨不少矛盾和問題,政府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困難和不足,主要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區面臨人口、土地資源和環境的制約,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滿足社會公共服務需求的任務十分艱巨;動拆遷工作成為當前我區建設的“瓶頸”,資金籌措、交通管理、動拆遷和維護穩定對政府管理帶來了巨大壓力;體制機制方面的矛盾和困難更加突出,成為加強自主創新、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重點工作的重要制約因素;確保全區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還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政府職能轉變的進程與“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的目標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政府工作方式還比較粗放,主動服務、盡職盡責的意識還很不夠,部分機關工作人員存在自滿情緒。
對于以上這些問題,我們在今后工作中必須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認真加以改進和解決。
二、“”時期的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
未來五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推進浦東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辦好中國2010年世博會的關鍵時期。發展既面臨著十分有利的機遇,同時又面臨著不少困難和挑戰。總體上看,機遇大于挑戰。我們必須冷靜分析,沉著應對,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寬廣的戰略眼光,立足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高綜合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全面提升的現代化水平。
根據中共區委七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的《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期間,全區要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提升城市國際競爭力為主線,堅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堅持科教興市主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區;堅持城區形態與城區功能的統一,努力塑造現代化一流中心城區新形象;堅持以促進社會和諧為目標,不斷推進社會和經濟的共同進步;堅持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社會的整體活力。
按照市委、市政府對中心城區發展的要求,結合區現有的發展基礎和階段性特點,我們要在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的基礎上,加快推進新興技術開發區、知識文化綜合商務區、鐵路南站現代交通商貿服務區、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楓林生命科學園區和濱江休閑居住商務區等六大功能區的建設,發揮功能區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努力使成為“科教興市核心區、商務商貿集聚區、城市交通樞紐區、社會事業優勢區、和諧舒適居住區”。
“”時期的奮斗目標是:到2010年,將基本建成體現繁榮繁華和實力水平特征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綜合競爭力較強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區。
預期目標是:
——經濟保持又快又好增長。“”期間,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0%,其中區級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0%;現代服務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20%。
——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環保重點企業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率95%以上,城區河道全面穩定消除黑臭,環境空氣質量指數達到和優于二級的天數占全年天數大于85%,區域環境噪聲達到功能區標準。加強綠化建設,至2010年,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5.38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27%以上。
——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發展。基礎教育和終身教育兩大體系較為健全。全區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5年。提高居民健康壽命,人均期望壽命達到82.5歲。
——區域人口總量繼續保持低水平增長。人口總量年均增長率在1%以內。
——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要有新提升。“”期間,區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下,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職工收入保持持續穩定增長。
圍繞上述奮斗目標和工作要求,“”期間要著力完成以下十方面任務。
(一)堅持“兩個優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自主創新,有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三、二并舉”的方針,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基本形成以高新技術為主導,都市型產業為支撐,服務型經濟集聚發展的新型產業格局。
把發展現代服務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集聚區為載體、以重點項目為抓手,加快形成、南站、開發區和淮海-東湖等四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充分利用閑置工業建筑,重點建設10個創意園區;全力支持信息服務業集群發展,精心培育專業服務、旅游會展、科技研發、金融服務、生命健康、國際交流及教育培訓等六個重點行業,著力推進現代服務業“1+6”行業結構建設。發揮先進制造業對區域經濟的重要支撐作用,保持年均11%的增長。重點發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計算機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推動功能性材料、生物醫藥等具有發展前景的產業集聚發展,鼓勵具有特色的都市型工業的發展,建成20個都市工業園區,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產業集群。進一步建立與開發區的緊密合作、互利共贏的戰略關系。以開發區為主體,加強同儀電、郵通、松下等大型企業集團合作,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對華涇地區工業企業實施改造,重點培育新材料、環保產業和制造設備配套產業的發展。
努力促進現代商貿業的持續繁榮和房地產業的穩步發展。加快高端品牌集聚和地面地下商貿設施擴容,大力引進國際著名企業和一流品牌入駐,提升能級,進一步強化市級商業中心之一的功能定位。“”期間,實施虹橋路88號地塊項目建設,推進鐵路南站地區商貿業發展,基本確立淮海-東湖商業區的高檔精品形象。緊密結合社區控詳規劃,以便民利民為原則,形成龍華、長橋、凌云、華涇等若干個社區商業中心。推進宜山路、衡山路等特色商業街的深層次開發。“”時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2%。積極改善房產供應結構,協調推進住宅和非住宅建設,保持房產業穩步發展。加快商務樓宇的建設和房屋使用功能的二次開發,延伸房地產業發展內涵;進一步規范房地產市場,培育和發展房屋租賃市場,將房地產的開發、流通和消費納入健康、有序、可持續的發展軌道。
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完善經濟發展政策框架體系,突出對重點產業、重點地區、重點項目的支持,實現財政政策扶持和提供優質服務并重。加大市場監管力度,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期間要制定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扶持園區發展、加快樓宇經濟發展等一系列政策,突出對一批重點項目開發的支持。大力推進標準化菜場建設,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凈化市場環境。
(二)全面貫徹落實科教興市主戰略,切實加快科技創新步伐
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奮斗目標,深入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和人才強區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深化區、校、所聯動機制,整合區域優勢科技資源,基本形成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開展技術攻關,培育自主創新品牌,配套支持企業承接國家和科教興市重大產業科技攻關項目。積極推進科技創新的載體和項目建設,加快建設10個科技園區和5個專業孵化器,完善科技園區和孵化器在公共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移、專業信息集散、知識產權保護、科技企業集聚等方面的功能。加強與區域科研院所合作,促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項目產業化,著重推進一批信息服務業項目、生物醫藥項目和功能材料產業項目的實施和應用。
營造科技發展良好環境。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支持企業建設技術中心。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擁有自主產權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成為科技“小巨人”。“”期間,本區的專利申請、授權和專利成果轉化率要繼續保持全市領先水平。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完善政府服務、扶持、引導等創新保障機制,扶持行業協會的發展,培育科技中介服務網絡。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快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引導企業建立完善有關知識產權的管理制度。加強科普基地建設,培育一批特點明顯的科普示范小區。
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加大人才資源開發投入,實施領軍人才開發計劃、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和海外人才集聚計劃。積極推進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建設。加快區域人才高地建設,加強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繼續教育,著力吸引拔尖人才、學科帶頭人和專業化高技能人才。依托開發區和創業基地,積極吸引海外留學人才到創業發展。完善人才評價和考評體系,深入推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服務體系,規范人才市場的建設和管理,增強人才市場社會化和專業化服務功能。
(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區
堅持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積極探索循環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制定政策,健全制度,在全社會倡導節約意識,切實抓好節地、節能、節材、節水工作,加快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區建設。
著力推進資源節約。編制有關土地綜合利用規劃,強化土地節約和集約利用,嚴格項目審批,切實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積極探索地下空間綜合利用,重點推進、南站等地區的地下空間開發建設。制定鼓勵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的政策和措施。大力推進新建住宅、辦公樓宇和公共建筑節能工程;推進節約原材料,逐步提高新建住宅全裝修比例,引導和推行簡易包裝,逐步減少和取消一次性用品;加強節水管理,進一步降低公共供水管網漏失率。
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圍繞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區,以水、氣治理、生活垃圾與固體廢棄物處置為重點,完善機制、注重治本、注重實效,滾動實施第三、四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力求從源頭上防治環境污染和優化環境。加強對重點污染源的在線監管,切實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實施截污納管工程,提高污水收集率和處理率。加強河道整治,不斷提高區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推進“無燃煤區域”和“煙塵控制達標區域”創建,改善空氣質量。完善垃圾收集系統,加強對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
繼續加強生態建設與生態保護。充分運用科技手段,提高生態建設和保護的管養效能。著力推進外環線生態工程建設,完成外環線400米綠帶70公頃,并結合河道整治、舊區改造等工作,建設一批公共綠地。至“”期末,完成公共綠地建設約115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27%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5.38平方米。開展開發區“循環經濟與生態工業園區”創建試點工作。
(四)建立完善基礎設施體系和網格化管理體系,全面提高城區建設和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標準管理,不斷突破瓶頸制約,加快推進城區建設管理,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凸現、交通便捷、協調美觀、管理高效的現代化城區建設和管理格局。
細化重要地區和重點項目的規劃編制和實施。深入開展黃浦江段建設規劃設計、地下空間總體規劃、軌道交通站點周邊規劃、綜合交通規劃、公共設施建設規劃的制定工作。積極做好分區規劃、控編單元規劃等的修編工作。統籌兼顧,分步推進,積極落實規劃的各項任務。
加快推進以軌道交通建設為重點的重大市政工程建設。配合做好軌道交通7、9、10、11、12號線、磁懸浮及銀都路、龍耀路越江隧道的有關建設。完成交通綜合改造,完善鐵路南站相關設施。繼續做好部分道路的改擴建工作,優化路網結構,增強道路交通的整體功能。至“”期末,初步形成鐵路交通、磁懸浮、城市軌道交通、公交出租、長途客運等各種交通方式緊密銜接、便捷換乘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
加強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完成黃浦江、淀浦河防汛墻及一批水利設施的養護和改造,實施吳中、蒲匯塘等排水泵站及排水管網建設,建成一批電站設施和環衛設施。積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基本完成老宅基改造,基本實現撤村建居委會,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加快南部地區生活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大力推進舊區改造,五年內完成“平改坡”綜合改造150萬平方米、舊公房成套改造30萬平方米,進一步改善城區景觀和居住環境。
大力提高城區管理水平。積極探索城區管理網格化工作模式。充分運用網格化管理信息系統,推進城區管理體制改革,不斷完善城區管理的綜合執法體制。將交通管理作為城區管理的重要工作,采取工程措施、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整合資源、各方協同,切實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建立城區基礎設施管理信息綜合平臺,實現對全區的公用設施、道路交通、市容環保、園林綠化等工作的網格化綜合管理。繼續加強對鐵路南站、等重點地區的綜合治理。以建業里項目為試點,形成政府扶持、企業運作的市場化運作機制,推進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龍華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利用。
(五)堅持以人為本,推動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更加注重社會事業發展,不斷深化社會事業管理體制改革,形成布局結構合理、服務設施完善、運作高效的社會事業發展格局,滿足居民群眾多元化社會需求,推進經濟社會共同進步。
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實施教育適度超前發展戰略,穩妥推進教育體制創新和教育綜合改革。著眼提高教育質量,繼續深化素質教育,構建優質充分的基礎教育體系。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加強市區兩級素質教育實驗校和示范性幼兒園建設,新建和擴建南洋模范中學等一批品牌學校。積極爭創全國社區教育示范區,健全社區教育三級網絡,完善終身教育體系。“”期間,3-6歲幼兒入園率達到100%,保持義務教育入學率100%,高中階段入學率98%以上;大力開展職業教育,全區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5年。加快衛生事業改革,全面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建立疾病預防控制二級網絡,加強衛生監督執法,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功能,為社區居民提供“六位一體”綜合衛生服務。加大投入,調整、改善一批公共衛生硬件設施,建成并完善區公共衛生中心功能。
推進文化體育事業的繁榮發展和產業化進程。實施精品優品新品工程,著力增強文化原創力,挖掘龍華民俗文化發展潛力,進一步提升文化品位。分類推進文化事業改革,優化文化資源配置,加強對基礎性公共文化設施的改造及配套建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創建3-5個群眾文化品牌,基本完成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和改造。積極培育文化市場,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因地制宜建設公共體育設施,完成游泳館、位育體校三期等公共體育和社區體育設施建設。普及全民健身活動,“”期末,全區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口不低于常住人口的48%。以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為契機,促進“體教結合”,全面提高競技運動水平。適應市場需求,積極培育體育新興產業。推進檔案信息化建設,提高檔案資政和公共服務水平,建成檔案新館。社會事業進一步向社區下沉,滾動推進社區社會事業向縱深發展。
(六)構筑完備體系,提升社會管理和社區建設能級
按照“社區黨建全覆蓋、社區建設實體化、社區管理網格化”的原則,深化“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體制,加強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扎實推進平安、宜居、和諧社區建設。
完善社區網格化管理。堅持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強化街道、鎮綜合協調職能,推進社區管理平臺信息化建設。優化配置社區公共設施,扎實推進生活服務、社會福利、社區教育、文化活動、康體服務等公共設施的建設與管理配置。加快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建設。設立集就業保障、幫困救助、醫保服務等為一體的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充實“一門式”服務內容。探索建立以居民區黨組織領導為核心,居委會、社區工作者組織實施,社區各類組織和群眾廣泛參與的居民區新型管理框架。規范居住物業的專業化管理和服務,提高業委會、物業公司的專業管理和服務水平。加強對社區公益性組織的培育和引導,推進專業社工制度建設。
建立健全人口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加快構建以居住證制度和居住房屋租賃管理為主要方式的新型人口管理格局,全面提升人口整體素質。將政府購買服務和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相結合,構筑養老服務產業鏈,健全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加強硬件建設,“”期間新增養老床位2500張,居家養老新增2萬人。推進人口計生綜合服務站建設,完善人口與計劃生育公共服務體系,穩定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結構,積極推進優生優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七)切實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加強社會保障和平安建設工作
以人民安居樂業、城區安定和諧為目標,突出擴大就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積極實施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切實加強城區安全管理,推進平安城區建設。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形成勞動者自主擇業為主導、市場調節就業為基礎、政府促進就業為動力的新格局。加強對創業的支持力度,以產業結構調整帶動就業結構改善,實現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完善就業援助制度,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健全就業的政府和社會責任體系,實現就業托底保障。“”期間,建設3-5個區級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下。推進一體化、一口式綜合監管機制,加快勞動爭議社會化調解步伐,維護勞動關系和諧穩定。按照確保基本、分類施保的要求,完善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為主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社會統籌、四位一體、一口上下”的幫困救助機制,保證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需求。關愛殘疾人,著力幫助解決其生活和就業中的困難。大力發展社會福利與社會慈善事業,鼓勵社會力量和資本參與舉辦公益福利設施。
積極推進平安建設。全面加強城區綜合安全管理。細化各種應急預案,建立應急聯動處置機制。深入開展嚴打整治和社區穩定工作,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期間,刑案發案率要力爭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積極開展人民調解和預防減少犯罪工作,不斷提高信訪工作水平,妥善協調好各種利益關系。全面開展安全創建活動。到2010年,市、區和街道、鎮三級“平安小區”覆蓋率達80%。
(八)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
進一步深化經濟和社會事業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加大招商引資和國際國內合作力度,不斷通過改革促進發展,提高國際化水平。
加強經濟和社會領域的改革。穩步推進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增強國有經濟的主導競爭力。“”期間,國有資產保持年均105%的保值增值率,完成重組2-3家大型、綜合、多元化的國有控股集團公司。按照平等準入、公平待遇的原則,加強政策扶持,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重組改制、社會事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完善企業投資核準和備案制度,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促進公共領域社會化投資,實現投融資渠道多元化。
深化完善區域合作互動機制。堅持合作共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深化與開發區的戰略聯盟,穩步推動園區、校區、社區、廠區“四區”聯動。至“”期末,初步形成各園區與本區聯動發展格局,園區對財稅貢獻度大幅度上升,區域整體競爭力明顯增強。
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轉移的新形勢,完善多層面、寬領域、高質量的招商服務體系。“”期間,確保吸引內資200億元,合同利用外資超過“”時期總量。加強政策聚焦,完善區和街道、鎮兩級招商工作機制,以樓宇和園區為載體,做大區域經濟總量,提高街鎮經濟質量。注重形成并提升“組合式”服務能力,針對企業入駐、經營、發展等不同階段提供有效服務,構建招商、安商、興商的良好環境。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投資性公司、研發中心和專業服務機構落戶本區,加大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利用外資的力度。
(九)按照“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深入推進公共政府建設
堅持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不斷增強為民服務、依法辦事的能力,充分發揮組織、引導和保障作用,保證“”規劃的順利實施。
進一步加強政府依法行政和規范化建設。繼續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和《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等法律法規,切實加強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納入法治化、規范化軌道。按照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的要求,堅持責任與權力相統一,完善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執法體制,不斷提高行政執法水平。全面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強執法監督,完善執法評議考核、行政賠償和過錯追究制度,切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違法須追究。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政府管理創新。進一步理順政府與企業、市場、社會的關系,依法全面履行職能。在繼續完善經濟調節、加強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注重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切實管好政府該管的事情。大力推進公共預算管理,加強財政預算編制,加大對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民生保障等領域的預算支出。
進一步提高行政透明度,完善監督機制。健全政府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機制,定期向區人大、政協報告或通報重要工作,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依法監督,認真接受區政協的民主監督。重視新聞輿論監督和社會公眾監督,注重加強政府內部監督。繼續以項目為載體,健全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不斷將評估項目向民生領域、公共政府建設等領域拓展,實現目標考核的規范化管理。繼續以資金使用管理績效為重點,強化對公共財政、公共服務等政府行為的監督和評估力度。進一步優化政府公共服務。大力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提高為企業服務和為民服務的水平和質量。
扎實推進公務員隊伍建設。認真貫徹落實《公務員法》,結合學習型政府建設和崗位考評制度建設,全面提高公務員職業化水平。堅持運用發展的思路統籌反腐倡廉工作,運用改革的辦法破解廉政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有效加強勤政廉政建設,為政府工作的規范、高效運轉提供保證。
(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基層民主和法制建設水平
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城市精神,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為實現“”奮斗目標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大力推進新一輪的文明創建。貫徹實施《迎世博文明活動計劃》,深入開展“與文明同行,做可愛的人”的主題實踐活動。推進新一輪文明社區、文明小區、文明單位、文明行業、文明示范標志性區域的創建,努力使文明創建活動向公共區域、公共領域延伸。繼續推進和完善“東方講壇在”、“五進社區五到家”、“戲曲名家進社區”等文明建設品牌,加強社會化宣傳教育陣地建設。持續開展“滿意在”活動,形成“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機關工作作風。
加強公民和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推進公民素質工程建設,引導公民自覺“爭做七建模范、實踐城市精神”。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梁紐帶作用,廣泛密切聯系各方面群眾,有效維護權益。加強全民國防教育,提高國防動員和國民經濟保障能力。認真貫徹實施國務院新頒布的《宗教事務條例》,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繼續做好對臺、僑務、民族、雙擁、民防、地方志、年鑒編撰等工作。
加強基層民主和法制工作。有序推進社區自治和公眾參與進程,擴大居委會直選比例;積極推行聽證會、協調會、評議會等“三會”制度和居務公開制度,進一步提高居委會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能力和水平。扎實推進“五五”普法教育,依法管理社會事務。規范法律服務,繼續完善律師、公證、仲裁、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務體系,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切實將服務困難群體、提供法律救助落到實處。
各位代表,“”發展目標和任務已明確,發展任務相當繁重。為完成上述各項任務,我們必須建立健全規劃的銜接機制、落實機制、監督機制和評估機制,更好地發揮規劃對本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作用。同時,要確立科學的工作方法,在工作中正確把握好以下五方面關系:
第一,要正確把握好發展速度與發展方式的關系。發展是硬道理。完成“”規劃的各項任務,必須保持區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增長的態勢。同時,要不斷轉變發展方式,將資源型發展轉變到知識型發展上來。通過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的發展。
第二,要正確把握好區屬推進與區域聯動的關系。隨著區域經濟深入推進和社會管理全覆蓋,整體提升區域經濟實力和管理服務水平是當前和今后政府的重要工作。一方面,要加強區屬國有經濟與區域內各經濟主體之間融合發展,并拓寬政府職能部門工作領域和對象;另一方面,要轉變觀念,創新體制機制,善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與區域內各單位聯合聯動發展。
第三,要正確把握好統籌兼顧與分層推進的關系。在落實“”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過程中,政府部門要強化精細化管理,提高服務水平,充分利用經濟、社會、人力和環境資源,發揮政策導向作用,統籌兼顧經濟與社會發展,統籌兼顧不同地區發展。同時,區分重點工作和常規工作,分層推進。集中必要力量破解“瓶頸”問題,有效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建立健全工作規范,有條不紊地做好各項常規性工作,保持政府整體工作有序、高效運轉。
第四,要正確把握好條與塊的關系。社區是政府各項工作的載體。堅持深化和完善“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城區管理體制。政府各有關部門要繼續加強對街道、鎮的指導和服務,將工作重心下移到社區,形成條塊合作機制;街道、鎮要強化綜合協調職能,強化資源整合,創新社會管理、社區服務和居民自治等方面新路,進一步激活社區工作的活力,形成社區工作新格局。
第五,要正確把握好經濟發展與文明和諧的關系。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正確的政績觀、科學的人才觀、正確的群眾觀,將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作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建設現代化一流城區過程中,要注重抓好經濟運行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配套銜接,注重抓好新舊社會矛盾的化解,滿腔熱情解決貧困家庭的各種困難,盡最大可能讓全區人民都能分享現代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成果,構建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城區。
三、2年的重點工作
各位代表,2年是“”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一年。2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539億元,增長10%;區財政總收入115億元,增長15%,其中區級財政收入48億元,增長10%;新增就業崗位2.9萬個,城鎮登記失業人口控制在2.1萬人以內。重點抓好七方面工作:
(一)全面落實“”規劃各項目標任務,為新一輪發展開好局、起好步。按照落實責任部門和責任人的要求,完成“”規劃項目分解及7個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使政府各項工作都圍繞規劃進行,做到專項規劃與“”規劃相結合,年度工作計劃與“”規劃相結合,重點工作安排與“”規劃相結合。針對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和需要突破的瓶頸問題,深入研究和建立相關政策體系,其中包括完善區和街道、鎮兩級財力分配政策,促進與開發區合作發展的新政策,以及鐵路南站地區的管理新機制等。要進一步加強預算編制工作的科學性和法定性,確保規劃各項目標任務與公共財政安排相匹配。切實加強對規劃執行和完成情況的績效評估,列為政府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標,并作為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內容。
(二)進一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斷促進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圍繞重點區域和重點項目,大力吸引內外資,為區域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后勁,確保全年引進內資40億元,合同利用外資4億美元。以樓宇為載體,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對區財稅貢獻度,爭取現代服務業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90億元左右。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和都市型工業發展,爭取實現工業總產值600億元左右。重點加強“2010105”產業園區建設,積極推進一批區、校、所聯動的產業化項目。穩步推進商貿、房地產業發展。提升商圈能級,加快鐵路南站的商業配套開發,推進社區商業中心建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0億元左右。加強市場分析和政策研究,促進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在積極推動產業發展的同時,政府部門要強化精細化管理。加強稅收征管工作,依法制止“跑、冒、滴、漏”現象;提高區域內企業稅收屬地率,爭取使1萬平方米以上商務樓宇的稅收屬地率比2年提高5個百分點。
(三)大力開展重大市政工程動遷及建設工作,切實提高城區建設和管理能級。舉全區之力,保全市之重,積極推進軌道交通7號線、9號線和10號線等有關站點前期動遷,配合做好中環線建設施工保障。推進嘉陵路、龍川北路、柳州路、柳州北路等一批道路建設及動遷工作。積極落實交通排堵保暢措施,實施華容路道路新建和江安路拓寬工程。結合道路建設,推進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吳中、蒲匯塘、華涇北等泵站和排水系統建設,做好宛平、襄陽、龍州等變電站的有關動遷和建設工作。圍繞重點功能區域,完成50萬平方米舊小區的“平改坡”綜合改造。全面實施“第三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積極推進市容環境示范區、規范區、達標區創建工作,不斷提高城區環境質量。穩步實施生態工程專項建設前期動遷工程,新辟綠地20公頃。
(四)全力以赴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為區域經濟長遠發展和城區功能提升奠定基礎。圍繞“”規劃確定的功能區,扎實推進8個重點項目建設。一是加強與市有關部門和建設單位的合作,積極做好相關的規劃、建筑設計方案,推進軌道站點及周邊地區的動遷工作,推進虹橋路88號地塊建設。二是配合做好對南站地區城市形態設計方案征集工作,實施相關地塊的動遷、土地出讓及招投標,開展周邊地區開發建設。三是配合做好W19地塊的有關建設工作,制定完善聯合招商方案,建立與開發區更為緊密的合作機制。四是抓緊襄陽服飾市場關閉和有關動遷工作,啟動淮海路萬都項目。五是確定合作伙伴,啟動建業里項目建設。六是以龍華醫院、市精神衛生中心、中山醫院等一批項目建成和項目引進為切入點,推進楓林生命科學園區建設。七是以聚科二期科技園、天華信息科技園一期、華東理工大學科技園、創意空間項目、2577創意大院一期、設計工廠等項目為載體,積極推進數字娛樂產業發展。八是開展濱江若干地塊的儲備及土地前期開發,穩步推進黃浦江濱江地區項目建設。
(五)進一步完善社區公共設施,大力做好民生工作和平安建設。建立健全社區網格化管理機制,全面提高社區建設管理水平。進一步優化整合行政資源,完善公共設施布局。年內完成龍華、社區行政中心及田林、湖南、龍華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建設,啟動康健社區行政中心建設。完善已有設施功能,新建一批民生項目。完成13個標準化菜場建設,保證居民食品安全;健全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年內完成居家養老服務5100人,新增機構養老床位500張。進一步促進就業服務,啟動南站職介所建設,改建虹橋路職介大廳。新增就業崗位2.9萬個,組織職業技能培訓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口控制在2.1萬人以內。探索建立就業、救助、保障聯動機制,綜合保險參保人數達到6萬人,社會保障覆蓋率100%。推進平安建設,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加大重大信訪問題化解力度,加強社區法律援助工作,認真做好社區矯正、消防、安全生產等其它工作。
(六)堅持以人為本,協調推進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繼續做實項目載體,滾動實施社區社會事業示范項目三年(2-2007)行動計劃。加快構建現代化基礎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穩步實施南模中學、位育三期、百花街學校、市二中學等學校的規劃、建設工作。拓展“加強初中建設工程”外延,積極推進二期課改,提高素質教育水平。召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有效整合職業教育資源。以爭創全國社區教育示范區為抓手,建立健全網絡,13個街道、鎮全面完成社區教育實體化建設。完善公共衛生體系,擴大“六位一體”社區衛生服務功能。扎實推進區公共衛生中心、大華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建項目。積極實施新一輪建設健康城區五年行動計劃。加強資源整合,滿足居民文化體育需求。完成湖南等標準化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建設;推進區綜合體育館和游泳館等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新建楓林、斜土社區公共運動場。
(七)持續推進公共政府建設,進一步提高政府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將服務作為今年政府自身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從企業和居民群眾實際需求出發,創造新方法,切實推進為民服務呼叫中心和企業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有針對性解決企業發展和居民群眾生活中的實際難題,切實解決政府管理服務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的現象。以項目為抓手,建立和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企業服務責任制和項目推進責任制,切實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和法治化水平。深入推進公共政府建設,繼續開展流程再造、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等工作。啟動民防指揮所、看守所等一批公共設施建設。扎實推進勤政廉政建設,大力提倡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提高公務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全面提升公務員職業化水平。深入開展政風行風測評工作,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
各位代表,“”規劃的宏偉藍圖已經展現在我們面前。目標令人振奮,責任催人奮進。“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讓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一致,銳意進取,扎實工作,奮發有為,為把建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區而努力奮斗!
- 上一篇:政府年終大會工作報告
- 下一篇:村民收入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