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總結報告
時間:2022-02-21 09:11:00
導語:政府工作總結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四屆市政府于*年7月換屆產生。近三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協的監督和支持下,我們緊緊圍繞“全面推進奔小康,再造一個新汕尾”的總目標,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穩定”,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主要體現在十個方面:
(一)經濟增長逐年提速,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47.5億元,比上年增長15.8%,比2003年增長55.1%,年均增長15.8%;工業總產值379億元,比上年增長26.1%,比2003年增長101%,年均增長26.2%;固定資產投資134.3億元,比上年增長31%,比2003年增長135.8%,年均增長33.1%:外商直接投資1.4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9%,比2003年增長90%,年均增長23.9%;外貿出口總額8.5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3.1%,比2003年增長220.9%,年均增長47.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27億元,比上年增長30.7%,比2003年增長97.4%,年均增長25.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3.94億元,比上年增長18.1%,比2003年增長56.5%,年均增長16.1%。三次產業結構逐年優化,由2003年的31.9:32.2:35.9調整為22.4:41.9:35.7。
(二)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工業經濟總量快速擴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增強。*年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6.1%,比2003年提高9.9個百分點。以信利、德昌電子信息產業為龍頭的規模以上工業發展加快,工業效益穩步提高。*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52%,創歷史最高水平。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逐步增強,全市現有國家免檢產品5個,省著名商標7個,省名牌產品4個。
(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海濱城市初具規模。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固定資產投資不斷擴大。三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10.5億元,年均增長33.1%。三年來,全市共投入資金256.85億元,用于交通、通訊、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其中交通建設投入資金近20億元,新(改)建公路里程1343公里。總投資2億多元的500千伏汕尾茅湖變電站工程已順利竣工。汕尾發電廠(一期)已投入資金43億元,完成工程總進度87.5%。市區“三區六路一廣場”工程建設順利推進。鳳山媽祖文化廣場一期工程、玉臺山慈云公園、汕長一級公路、市區至海城一級公路等基本建成;市區海濱大道二期工程、奎山河綜合改造工程、全民健身廣場等市政十大工程已投入使用,尤其是環品清湖沿岸的集市區防洪、市政道路、城市景觀為一體的綜合開發項目已完成海堤建設4.3公里,城市空間進一步拓展,城市品位明顯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得到加強,市區市容明顯改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適宜居住、創業、休閑的現代化濱海新城已初具規模。
(四)對外開放繼續擴大,利用外資成效顯著。三年來,累計完成外貿出口總額19億美元,年均增長47.5%;累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4.2億美元,年均增長23.9%。利用外資從傳統的制造業拓展到基礎產業、基礎設施、高新技術以及第三產業。
(五)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支柱產業初步形成。農業產業化建設深入推進,建成了一批特色化、區域化、規模化的優勢農產品和水產養殖生產基地。目前,全市擁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各類型農業產業化組織129個,龍頭企業37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9家。電器機械、紡織服裝、食品飲料、金銀珠寶首飾工藝品和圣誕禮品等五大傳統支柱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公平的服裝、可塘的珠寶、碣石的圣誕禮品、梅隴的金銀首飾工藝品、鵝埠的制鞋、海城的紡織、市區的電子信息和海產品深加工等專業生產基地。
(六)金融形勢穩定,財稅收入大幅增長。財稅管理進一步加強,激勵型財政政策得到落實,收入渠道不斷拓寬,財政收入實現突破性增長。*年全市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27億元,按可比口徑比2003年翻了一番。其中,國稅(不含海關代征)收入1.47億元,地稅收入3.89億元,分別比2003年增長145%和98.5%。財政體制改革穩步推進,財政工作水平不斷提高。金融形勢平穩,*年底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64.35億元,比2003年底增長63%。
(七)商貿流通活躍,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以現代流通業為主的新型服務業體系逐步健全,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大型超市、專賣店、電子商務等新的流通組織加快發展,民資和外資積極投向商貿流通領域,初步形成了多種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流通行業規范化管理得到加強,市場環境進一步改善。房地產業、旅游業、信息業等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八)和諧汕尾建設扎實推進,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三年來,全市新增城鎮就業6.6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11.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4%以內。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社保費征繳大幅度增長,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和其它各項社保待遇按時足額發放。符合條件的城鄉居民基本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100%,參合人數159萬人,參合率77.3%;全市80%行政村實現公路硬底化;解決了全市33.1萬人飲水安全問題;認真落實農村免費義務教育政策,幫助3.61萬農村困難子女解決入學難問題;完成危房改造3000多戶。改造面積20多萬平方米,幫助受災群眾重建家園4188戶7291間,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一保五難”問題得到較好解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城鄉居民收入逐年增加,*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4008元,比2003年增長11.2%;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8819元,比2003年增長26.9%。
政治社會局面穩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進一步強化,各級公安機關深入開展嚴厲打擊“雙搶一盜”、兇殺販毒、走私販私等違法犯罪活動,刑事案件發案率明顯下降,我市成為全省社會治安最好的地區之一。高度重視信訪工作,全市信訪量逐年下降,*年度被評為全省信訪工作先進集體。安全生產工作不斷加強。創辦“行風熱線”,認真解決群眾熱點難點問題。特別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妥善處置了紅海灣東洲“12.6”事件,維護了我市穩定發展的大局。
(九)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雙融雙建”活動和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扎實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等主題教育活動不斷深入。公民道德水平逐步上升,文明素質不斷增強。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全面協調發展,全市有4個單位獲得“全國文明單位”,2個村鎮獲得“全國文明村鎮”的稱號。軍(警)民共建活動和雙擁工作取得新成效。人民防空和民兵預備役工作取得新成績。
教育事業有新發展。義務教育進一步鞏固提高,高中階段教育規模快速擴大。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穩步發展。342所學校危房得到改造,小學“兩部制”教學問題基本解決,辦學條件明顯改善。科技工作取得新突破。三年來,全市新增專利申請569件,獲國家授權348件,信利半導體有限公司OLED(有機發光平板顯示技術)被國家科技部列為“863計劃”。人才培養工程順利推進。文化大市建設步伐加快。成功舉辦了“首屆泛珠三角(廣東汕尾)民間藝術節”、“紀念彭湃同志誕辰110周年活動”等一系列文化活動。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皮影、滾地金龍等五個項目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紅宮紅場被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衛生工作進一步加強。基本完成公共衛生三大體系建設任務,成功防范禽流感疫情,疾病防控工作成效顯著。體育事業全面推進。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競技體育水平穩步提高。三年來,共獲得全運會金牌3枚、全國錦標賽金牌7枚、省運會金牌18枚。計生、殯改工作取得新成效。人口與計劃生育管理體系和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省下達的人口與計生工作目標順利完成;殯改工作不斷加強,火化率進一步提高。
物價、審計、國土、林業、環保、氣象、殘聯、司法、臺務、港澳、老齡、防震、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外事僑務、民族宗教、工會、共青團、婦女兒童、檔案修志等工作全面推進。
(十)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穩步推進。各級政府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政協通報情況,自覺接受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意見和政協委員提案,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基層民主建設和村民自治工作進一步加強。各級政府勤政為民、廉潔自律的自覺性,依法行政能力、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行政審批制度、財政管理體制、投資體制、人事制度等改革深入推進,經營性用地出讓、建筑市場、產權交易、政府采購等進一步規范,監察、糾風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過去的三年,是我市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的三年。經過“十五”時期的快速發展和“*”時期開局之年的扎實工作,我市經濟社會進入了新的快速發展時期,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是在市委的領導下,全市人民團結拼搏、艱苦奮斗的結果,也是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幫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離退休老領導、老同志,向駐汕部隊、武警官兵以及各界人士,向所有關心支持汕尾經濟社會發展的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國內外友好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回顧三年來的工作,我們深深體會到:必須樹立發展的理念,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狠抓發展第一要務不放松,勇于開拓創新,不斷優化經濟結構,保持經濟又好又快增長;必須營造發展的氛圍,堅持實事求是、真抓實干、團結奮進,努力提高各級干部的工作水平和工作實效性,最大限度地調動全市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實到位;必須強化發展的措施,切實抓好招商引資工作,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認真抓好生產力骨干項目、基礎設施重點項目建設,努力推進我市實現跨越發展;必須筑牢發展的根基,高度重視和諧社會建設,狠抓薄弱環節,切實維護好社會穩定,堅持以人為本,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千方百計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讓人民群眾在改革和發展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主要是:經濟綜合實力弱、基礎差、總量小,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較大;經濟結構不夠合理,缺乏支柱產業,財政實力較弱;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民增收緩慢;就業和社會保障任務重,壓力大;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不夠健全,法制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各項工作水平和實效性尚需提高;計生、殯改、社會治安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今后五年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今后五年,是我市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實現省委、省政府提出“三年打基礎、五年大變化、十年大發展”目標要求的關鍵時期。當前,我們面臨十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具備了跨越發展的堅實基礎和有利條件。我們必須認清形勢,搶抓機遇,凝聚力量,乘勢而上,努力推進汕尾更好更快地發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省九次黨代會以來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粵東會議、市五次黨代會精神,以“三年打基礎、五年大變化、十年大發展”,盡快趕上全省總體發展水平為總要求,按照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狠抓發展第一要務,落實穩定第一責任,進一步落實跨越發展戰略,大力發展“三基地三經濟帶”,全面實施“八大工程”,切實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加快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努力把汕尾建設成為工業、旅游業和海洋產業為主導的現代化濱海新城。
今后五年的奮斗目標是:搶抓新機遇,推進新跨越,共建新汕尾,努力打造活力汕尾、人文汕尾、和諧汕尾、清新汕尾。
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經濟結構得到優化,城鄉居民收入明顯增加,人口素質明顯提高,物質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力爭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8%;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3.1:54.1:32.8;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8%;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25%;外商直接投資年均增長27%;外貿出口總額年均增長3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3‰以內;每萬元GDP能耗控制在0.51噸標煤以內。
實現今后五年的奮斗目標,必須在“六個著力”上下功夫:
(一)著力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狠抓發展第一要務,進一步落實又好又快的發展要求,實現速度與質量、效益、結構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二)著力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打基礎、五年大變化、十年大發展”的目標要求,打造電子信息、電力能源、石化工業等三大產業基地;發展藍色產業經濟帶、綠色產業經濟帶、特色旅游產業經濟帶等三大經濟帶。
(三)著力增強發展動力。深化行政管理體制、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改革,依法加強監管,盤活國有資產,推動金融改革與發展,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加強資金扶持和政策引導,促進重點領域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鼓勵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創造自主品牌,大幅度提高經濟發展的科技貢獻率。優化利用外資和出口商品、出口市場、貿易方式結構,更加主動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推動內外源型經濟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按照適度超前的要求,加大重點項目建設力度,著重完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發揮重點項目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
(四)著力促進城鄉和縣域協調發展。統籌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規劃、建設和管理,以農業產業化為基礎,工業化為龍頭,城鎮化為載體,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加強縣城、中心鎮和專業鎮建設,不斷增強城鎮對農村的輻射帶動能力。鼓勵和引導城鎮社會事業向農村延伸,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五)著力推進文化大市建設。大力培育現代公民,造就現代文明,構建現代社會,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上新臺階。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普及化、職業技術教育特色化、高等教育大眾化,不斷推進教育現代化。改革文化體制,完善促進文化發展的政策措施,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動文化與經濟進一步融合。實施人才培養工程,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創新力強的人才隊伍。
(六)著力建設和諧汕尾。全面開展“平安汕尾”建設,致力營造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誠信守法的市場環境、規范高效的政務環境、文明和諧的人文環境、安全有序的治安環境。堅持執政為民,認真解決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切實關心和改善人民生活,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完善醫療衛生體系,進一步落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大力度解決困難群眾生產生活問題。繁榮體育事業。突出抓好計生、殯改和安全生產工作。大力實施綠色汕尾戰略,扎實推進社會節能降耗,節約利用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年工作安排
*年是我市貫徹落實粵東會議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實施“*”規劃的第二年。做好今年各項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九屆十次全會、粵東會議和市五次黨代會精神,按照“三年打基礎、五年大變化、十年大發展”的總體要求和市委的戰略部署,統籌全局、改革創新、注重和諧、關注民生,加快生產力骨干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8%;農業總產值增長6%;工業總產值增長29%,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35%;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5%;外商直接投資增長30%;外貿出口總額增長3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9%;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76%以內;每萬元GDP能耗控制在0.534噸標煤以內。
為此,必須大力推進十項工作:
(一)大力推進“三大基地”建設,壯大發展實力
打造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認真實施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發展規劃,以提升我市電子信息產業整體區域競爭力為目標,建設好市區顯示器園區(南園)、電子元件園區(北園)、產業拓展園區(東園)三大園區。以信利、德昌電子信息企業為龍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領域的電子信息產業,建設以TFFT、二極管和三極管等產品為重點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使之成為我市的工業支柱產業。
打造電力能源產業基地。重點推進汕尾發電廠、陸豐核電站、陸豐甲湖、甲東風電場、國投大華發電廠、500千伏汕尾輸電工程配套項目、500千伏汕尾發電廠送出工程以及濱海、河口110千伏輸變電工程等項目建設,努力把汕尾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電力生產基地。
打造石油化工產業基地。以在建的海豐小漠華城能源有限公司為啟動項目,大力推進海豐石化項目的建設,認真抓好陸豐石化工業園區項目的前期工作,配合好粵東成品油管道(汕尾段)建設,積極引進石油化工中下游產品,大力發展石化工業,努力把石油化工培植成為我市新興支柱產業。
(二)大力推進“三大經濟帶”建設,優化發展布局
發展藍色產業經濟帶。盡快完成海洋功能區劃的編制工作。以建設汕尾國家級中心漁港為契機,加大漁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推動我市現代漁港經濟區建設。認真做好臨港工業區的規劃,大力發展臨港工業,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電子信息、高新技術和港口物流等產業。大力發展海洋捕撈業,重點發展水產養殖業和水產品深加工業,積極開發應用推廣養殖新技術,加快發展水產特色品牌產品。加快無公害水產養殖、水產養殖種苗、水生生物資源保護、漁業保障體系建設以及海島資源開發等五個項目建設,大力發展羅非魚、水產良種、對蝦、深水抗風浪網箱、海馬、牡蠣等六大養殖基地,努力打造海洋經濟支柱產業。
發展綠色產業經濟帶。在確保糧食生產穩步發展的同時,加快發展效益農業和現代農業。推進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的建設,重點建設綜合性種養示范項目和陸河生寶橄欖良種繁育基地、陸豐黃牛綜合養殖基地、海豐梅隴、小漠綜合種養基地等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積極爭取省粵東糧食儲備庫落戶我市。培育發展一批國家、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組織,鞏固壯大我市9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扶持培育國泰食品有限公司、五豐水產食品有限公司、海豐食品企業集團、綠洲農貿有限公司、順和成林紙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等5家農業企業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全面推廣“公司+農戶+基地”經營方式,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充分利用省安排的500萬元啟動資金,高起點建設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參與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完善農產品標準體系、質量檢測體系和動植物防疫體系建設,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
發展特色旅游產業經濟帶。充分發揮我市環境、區位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休閑度假業。完善旅游規劃,整合旅游資源,以“紅、藍、綠、古”四色旅游為主題,加強星級酒店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豐富旅游文化內涵,制定精品旅游線路,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打響汕尾特色旅游品牌,推進旅游產業化進程。加快紅宮、紅場、鳳山祖廟、濱海景區建設,著力推進南萬紅椎林和公平、大湖兩個候鳥省級自然保護區,以及生態園林度假基地等景區的開發建設,培育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旅游業龍頭企業。努力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把汕尾建設成為大珠三角地區旅游度假的東花園。
(三)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發展后勁
加快以完善大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強化交通設施建設。公路建設方面,重點抓好國道324線汕尾路段大修和改線工程、汕尾至遮浪一級公路、S242線西閘至埔邊、市城區鳳飛山至捷勝公路、S242線公平段改線工程等公路建設。抓緊鎮通鎮和鎮通建制村路面硬底化公路建設。港口建設方面,加快汕尾新港區的規劃建設,使其與海豐小漠石化碼頭、汕尾港航道擴建工程及馬宮港、碣石港、烏坎港等港口碼頭建設同步推進,形成粵東新港口群。鐵路及高速公路建設方面,認真配合做好廣西玉林至福建漳州高速公路汕尾路段的工可及設計工作,加快推進汕尾至江西瑞金高速公路汕尾路段的規劃前期工作,全面動工建設廈深鐵路汕尾段。
加快以完善城市基本功能為重點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建設區域中心城市。圍繞市區品清湖,實施城市“東擴”戰略,拓展新城區,改造老城區,加快推進市區建設,進一步完善和拓展市區作為區域中心的城市功能,不斷增強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抓緊完成全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編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工作,推動品清湖沿岸綜合開發建設項目的落實。以市區配套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快市區道路建設步伐,推進城市天然氣管道等市政設施建設,抓緊規劃建設體育場、體育館、群藝館、文化館等公共活動設施,增強城市服務功能。加快發展物業管理,大力整治臟亂差,加快城市景觀建設,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品位。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市區、海豐、陸豐、陸河、紅海灣等5宗防洪(潮)工程;南告等7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陸豐烏坎海堤等9座堤圍達標加固工程;公平等7個灌區改造工程;改造烏坎、西閘2座大型出海口水閘。實施省人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機電排灌改造、水庫移民安置三大議案工程。
(四)大力推進外源型經濟發展,提高利用外資水平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繼續實行招商引資領導分工責任制,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拓寬招商引資渠道,充分發揮企業在招商引資中的主體作用,構筑“政府帶動、企業主動、社會互動”的全民招商引資聯動機制,切實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充分發揮我市毗鄰港澳、僑胞眾多的優勢,做好做活“僑”字文章,著力辦好“僑博會”,組織參加粵港經貿合作交流會等境內外招商洽談會,抓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重點園區的招商引資工作,做到以僑引商,以情引商,以商引商,力爭吸收外資取得新突破。
積極擴大外貿出口。積極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繼續組織好我市傳統特色產品、深加工農副產品、海水產品等產品出口。大力扶持民營企業出口創匯,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鼓勵來料加工轉進料加工,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推動一般貿易發展壯大,努力提高我市出口產品的創匯能力。培育建立服裝、制鞋、金銀珠寶首飾工藝品、圣誕禮品、水果加工、水產品加工等一批出口基地,增強市場競爭力。在鞏固港澳臺、美國、加拿大、日本、歐盟等傳統出口市場的基礎上,積極拓展俄羅斯、南美、非洲、中東和東盟等有增長潛力的出口市場,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優化汕尾大通關環境,努力擴大外貿進出口規模。
擴大利用外資規模。積極引導外資投向我市的工業發展項目,著力引進大財團、大企業到我市投資置業,提升我市的工業規模和水平。支持鼓勵外商增資擴產,加大資金投入規模,促進我市工業發展上新臺階。重點做好信利半導體TFT、德昌電子(三期)等項目增資擴產工作。大力培育主業突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強勢企業,做大做強一批大企業和企業集團,使之成為產業集群的核心,充分發揮龍頭帶動作用。
優化投資環境。提高服務質量,完善優惠政策,依法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推進市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增強引資吸引力和競爭力,營造“人人都是招商主體、人人都是投資環境、人人都有開放責任、人人都支持引進外資”的良好氛圍。加強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對外投資,發展境外加工貿易和勞務輸出,推進企業跨國經營。
抓好園區建設。對現有工業園區進行科學規劃和優化整合,高效、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完善基礎設施配套,使園區成為集聚產業功能、資金技術、巨大產能和增長潛能的重要經濟載體。重點抓好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陸豐東海經濟開發試驗區、海豐老區經濟開發試驗區、陸河工業園、陸豐星都經濟開發區的建設,把建設工業園區和發展產業集群結合起來,構筑工業發展大平臺。認真做好與東莞(大朗)、深圳(水田)共建產業轉移園區的工作。
(五)大力推進內源型經濟發展,做大經濟總量
加快重點項目建設。根據省委、省政府促進粵東發展項目規劃和汕尾市“*”重點項目規劃,結合我市的發展需要,擬實施408個重點項目,計劃總投資1358.1億元,“*”期間投資652.3億元,其中列入粵東發展規劃的重點項目58項,總投資737.3億元,“*”期間投資311.7億元。*年初步確定全市重點建設項目27項,總投資183.1億元,年度計劃投資50.4億元。重點抓好汕尾發電廠、陸豐核電站、廈深鐵路(汕尾段)、信利TFT等一批重點項目,市區要重點抓好環品清湖沿岸堤路項目、海陸科技、華師附中和碧桂園、萬福、華策等房地產開發項目的建設。加強項目的申報和儲備,爭取多一些項目進入國家、省的計劃安排。
促進民營經濟再上新臺階。認真落實鼓勵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擴大準入領域,降低準入門檻,拓展創業范圍,積極引導民間資本投入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推動民營經濟大發展。推進面向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為民營企業解決融資難等實際困難。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通過兼并、收購、聯合等方式優化組織結構,發展成為主業突出、競爭力強的大公司大集團。引導民營經濟向科技型、外向型、規模效益型方向發展。積極支持建立行業商會,增強行業自我發展的能力。引導民營企業依法經營,全面提高民營經濟素質和水平。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施“促進粵東加快發展科技行動計劃”,強化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的開發,開展產學研結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突出抓好重點領域的科技攻關,力爭在電子技術、養殖技術、新材料等領域有新突破。抓好公平、可塘、碣石、東海、東坑等五個省級技術創新試點鎮和公平鎮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的技術創新。扶持國家和省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加強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平臺建設,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推進傳統產業技術升級和信息化改造。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加大對假冒偽劣商品的打擊力度,培育和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力爭新增10個以上省級名牌產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健全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以專業鎮、中心鎮為載體,以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電器機械、紡織服裝、食品飲料、金銀珠寶首飾工藝品和圣誕禮品等五大傳統工業產業。
加強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加強資源節約與合理高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做好節能、節水、節材工作,大力發展優質、低耗產品,推行清潔生產,發展節約型產業。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落實市、縣政府土地管理責任,盤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城鎮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推進治污保潔和螺河等河流整治工程。繼續開展環保執法專項行動。
扶持發展新興服務業。鼓勵發展商務、物流、通訊、倉儲、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引導發展社區服務、物業管理、文化娛樂、體育健身、醫療保健等公共服務,積極發展信息咨詢、法律、會計、審計、勞務等中介服務業。建設農產品、水產品和工藝品等專業批發市場,推動現代物流發展。加快發展旅游房地產業,推進信息產業建設。積極扶持金融、保險等產業的發展。
(六)大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城鎮化進程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按照全市產業結構和生產力空間布局規劃,充分發揮各縣(市、區)的比較優勢,大力促進區域平衡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實力。海豐要繼續發揮排頭兵作用,加強中心鎮、專業鎮建設,努力建設經濟強縣;市城區要依托市區優勢,發展城市經濟,努力建設現代化濱海新城;陸豐要以核電站上馬建設為契機,迎難而上,奮起直追,努力建設工業化城市;陸河要發揮山區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和生態農業,努力建設經濟發達的新興縣;紅海灣開發區要充分發揮汕尾發電廠帶動效應和濱海優勢,努力建設臨港工業區和旅游度假區;華僑管理區要發揮僑區優勢,努力建設現代新僑區。積極實施“強鎮富民”戰略,推動“一鎮一品”、“一村一品”建設,形成“專、精、特、新”的產業優勢。繼續擴大縣級經濟管理權限,切實加大對陸豐等地區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縣級鎮級黨政領導實績考核制度,充分調動發展縣域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按照“省管縣、市管鎮、縣管村”的原則,抓好城鄉發展規劃,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和中心鎮為依托,以骨干公路沿線為主軸的集約發展態勢,建立起組合有序、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城鎮新體系。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加強中心鎮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加大對中心鎮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優化完善服務功能,改善中心鎮的生產生活環境,增強城鎮集聚力和帶動農村發展的能力,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加強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文明建設,爭創國家“文明城市”。從*年起,各縣(市、區)抓好創建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各項前期工作,爭取2008年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大力推動城鎮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走以城養城、以城建城、以城興城的市場化之路。
(七)大力推進財稅工作,不斷壯大財政實力
培植壯大財源。千方百計擴大財稅收入規模,執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加快公共財政體制建設步伐。繼續實施《汕尾市縣(市、區)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辦法》、《汕尾市鄉鎮黨政主要領導工作實績考核(試行)辦法》、《汕尾市納稅大戶獎勵辦法》。充分利用各種財稅政策,培育稅收骨干企業,改善財政收入結構,培植新的稅收增長點,努力增加財政收入。充分發揮和利用好省扶持我市四年每年5000萬元,以及支持15個市*、2008每年各1億元的產業發展引導資金,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支柱產業發展。
強化征收管理。堅持收入分析和收入組織工作制度,以及財稅收入完成情況聯席會議制度。堅持依法治稅,實行領導分工抓收入,強化監督檢查,挖掘潛力,堵塞漏洞。優化稅收法治環境,完善納稅信用體系建設。加大對重點稅源、重點行業的征收、稽查力度,完善非稅收入管理制度,規范土地、房地產等非稅收入管理,加強行政收費、公共資源有償收入等收繳,堅決打擊各種偷稅、逃稅、抗稅行為,切實提高征管質量,確保稅收如期足額入庫。
優化支出結構。堅持“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略有節余”的理財原則,推進部門預算改革,強化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制度和“收支兩條線”管理。整合財政資源,統籌使用和調度各類資金,按照“保重點、壓一般”的原則,繼續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確保人員工資、教育、公共衛生、再就業、社保、濟貧解困等重點支出。
防范化解財政和地方金融風險。健全財政抗風險應急預警機制,增強財政調控能力。加強對財政資金使用的監督檢查和追蹤問效工作,保證財政資金穩定、安全、高效運轉。加強社會信用環境建設,加大債務清理和催收力度,繼續做好資產處置和城市信用社退市工作,嚴厲打擊逃廢金融債務行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創造金融企業支持地方經濟建設的良好環境。
(八)大力推進“三農”工作,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建立健全農業農村服務體系,扎實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辦好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業龍頭企業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主導作用,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支持高收入戶二次創業,帶動低收入戶脫貧致富。加強勞動力職業技術培訓,扎實推進“百萬農村青年技能培訓工程”,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非農收入。繼續組織機關干部進村入戶幫扶創業,掀起農民致富奔康熱潮。以鞏固稅費改革成果為重點,全面推進農村各項改革,進一步完善農民增收減負的長效機制。
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抓好村級規劃編制工作,加大農村道路、公共設施和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大整治力度,改善村容鎮貌。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城鄉水利減災防災工程建設,繼續推進農村“一保五難”工作。大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和安居房工程建設。以創建生態文明村鎮為切入點,認真抓好農村“五改”工作,改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多方籌集資金,建設農村飲水工程,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大力興辦農村公共事業,加快發展農村教育、衛生和文化等事業。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加強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的建設,改善農村預防保健和醫療救治條件,完善疫情應急預警和處置機制。加快林業生態建設步伐,提高森林覆蓋率。
強化農村民主管理。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增強農民法制觀念,提高農民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促進農村民主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設。
(九)大力推進各項事業建設,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強化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非公有制企業為重點,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的征繳和管理,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全面開展退役士兵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做好軍轉干部、退伍軍人以及企業下崗職工安置、分流工作。關心殘疾人事業,落實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以生產、生活、教育、醫療、住房、法制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援助和救助體系,切實解決困難家庭就醫難、入學難、住房難等問題,廣泛開展為困難群眾送溫暖、獻愛心活動,逐步形成全社會幫弱、助殘、扶貧、濟困的良好氛圍。實施擴大與促進就業工程,重點幫助城鎮“零就業”家庭,農村貧困家庭等困難群體實現就業。
全力維護社會穩定。牢固樹立“維護穩定是第一責任”的意識,努力創建“平安汕尾”。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制,健全群防群治防控體系,精心組織開展各種嚴打專項整治斗爭,嚴厲打擊黑惡勢力和刑事犯罪,堅決遏制“黃賭毒”,構建反走私打防體系,維護良好的治安秩序。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及時查處拖欠工資等勞動違法行為,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切實抓好信訪和社會調解工作,及時將社會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預防和減少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加強消防、道路安全、水上交通和食品藥品安全工作,消除各種安全隱患。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現代公民教育活動,切實加強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努力營造和睦相助、友愛向善、諒解寬容的人文環境。繼續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推行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堅決反對封建迷信。積極開展創建“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文明行業”系列活動,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活動,促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上新水平,提高市民整體素質,努力培養勤勞致富、守法經營、踏實肯干、文明守信的現代新型公民。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全面開展“五五普法”教育,推進依法行政,促進司法公正。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大力發展職業技能培訓,建設好一個職業技術教育公共實訓中心和一個高技能人才培訓交流基地,盡快完成市技工學校的擴建工作。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力爭*年5所示范性職校每年招生規模1000人以上,其他職校600人以上,汕尾職業技術學院全日制在校生5000人以上,市技工學校在校生1500人以上。鞏固和提高“普九”成果,增強高中自主辦學能力,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在繼續推進7所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設的基礎上,每個縣(市、區)新建、擴建1所以上普通高中學校;加快華師附中汕尾分校的建設步伐,確保2008年秋季正式招生;加大力度推進骨干示范性職校建設。努力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加快危房校舍改造,*年底前全面完成C、D級學校危房改造。做好免除農村中小學生課本費工作。科學配置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均衡、協調、優質、高效發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斷增強我市教育的綜合實力。優化人才工作體制和社會環境,培養、吸引和用好創新型專業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推進文化大市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對文化的發掘和研究,打造獨具海陸豐特色的文化品牌。增強海陸豐文化的開放性、兼容性和時代性。抓好重點文化遺產和優秀民俗民間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努力繁榮文藝創作,為群眾提供積極向上、豐富多彩的精神食糧。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培育和規范文化市場體系。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全面發展社會事業。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高預防保健和疾病控制水平。建立健全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和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城市衛生體系。完善食品藥品安全保障體系,實施食品藥品放心工程。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不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依法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創新人口與計劃生育管理機制,促進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上新水平。堅持移風易俗,大力推行火葬。認真實施婦女兒童發展綱要,加強對未成年人和婦女的權益保護。加強軍政軍民團結,著力做好雙擁工作,積極創建雙擁模范城。建立完善國防動員體系,進一步提高民兵預備役建設水平。促進物價、審計、監察、統計、人事、人防、氣象、防震、臺務、港澳、老齡、廣播電視、新聞出版、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婦女兒童、檔案修志等工作全面發展。
(十)大力推進政府自身建設,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認真履行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建立健全重大事項社會公示、聽證和專家咨詢等制度,暢通民意溝通渠道,擴大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和透明度。大力發展電子政務,優化行政服務流程。創新政府管理方式,進一步理順政府與企業、市場、社會的關系。
切實加強作風建設。樹立和實踐正確的政績觀和榮譽觀,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多做群眾急需、作用長遠的事。推行工作目標項目化,項目推進責任化,加強督查,嚴格考核。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化審批程序,規范審批行為。大力精簡會議、文件,嚴格控制檢查評比,提高行政效率。
切實推進依法行政。主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接受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加強與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無黨派人士的聯系。認真執行市人大決議,積極辦好人大代表議案和政協委員提案。認真貫徹實施《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嚴格行政執法執紀行為,強化行政執法責任考核和責任追究。落實政府規范性文件統一審查制度。
切實加強廉政建設。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完善經營性用地出讓、建筑市場、產權交易、政府采購等招投標制度,堅決查處違法違紀行為,進一步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加強法律、行政、社會、輿論等監督,抓好行風評議工作。認真實施國家公務員法,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清正廉潔、作風優良的高素質公務員隊伍。
各位代表:粵東會議為我市加快發展吹響了號角,我市正面臨著本世紀初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市委的領導下,認真落實粵東會議和市五次黨代會精神,緊緊圍繞“三年打基礎,五年大變化,十年大發展”的目標要求,大力實施“三基地三經濟帶"和“八大工程”發展戰略,振奮精神、搶抓機遇、真抓實干、狠抓落實,為把汕尾建設成為工業、旅游業和海洋產業為主導的現代化濱海新城而努力奮斗!
- 上一篇:社會經濟發展工作報告
- 下一篇:市氣象事業發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