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2-09-10 04:06:03

導語: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調研報告

一、推進情況

(一)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一是加強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用地管理,在2017年6月完成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調整完善工作。強化土地資產管理,開展交通、能源、城鎮建設等項目的規劃用地審查。加強建設用地審批制度管理,從嚴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為促進小城鎮建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依法出讓國有建設用地。強化土地資產管理,經營性用地100%以招拍掛出讓,商品住宅用地100%以拍賣方式出讓。既為“十三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的實施提供了用地保障,又充分保障了老百姓的合法利益。

二是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嚴格控制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占用,耕地得到有效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保持穩定;基本完成縣級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完善工作;加快推進縣土地整治工作,土地整治項目完成入庫;耕地面積達到約20.08萬畝;完成全縣土地綜合利用規劃;在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中,實現了全縣耕地和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不下降的目標。

三是有序推進礦產開發。均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思想,嚴格執行礦產資源規劃,嚴格礦產資源開采環境保護準入條件,認真執行環境影響評價、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各類保護區內,一律不再新設采礦權和商業性探礦權。清理出位于各類自然保護區內探礦權1宗,已完成退出工作。

四是加快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按照將全州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和生態脆弱區全部納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編制上報《生態保護紅線調整意見》,并于2018年5月28日按照環保部要求(增加雪線以上區域)調整后的最新紅線矢量圖,生態保護紅線區面積為2060.71平方公里,占全縣國土面積的30.03%,切實維護了全縣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大力推動綠色示范創建工作。

(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綠色生態產業發展。

把全域旅游作為發展最優的路徑,始終堅持“一優先二有序三加快”產業發展思路,著力走出旅游業與其他產業并興的融合發展之路。

一是優先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以旅游產業作為支柱產業,樹立了“旅游產業全域覆蓋、旅游景區全域聯動、旅游產品全域優化、旅游線路全域統籌、旅游品牌全域整合、旅游市場全域營銷”的理念。成功舉辦了縣首屆珠牡迎秋節;完成了《縣“一軸一線”沿線鄉村旅游設計方案》、《德然亞書村旅游扶貧規劃》,全面改善國道317段的旅游環境、提升旅游形象。旅游業穩步發展,旅游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前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的游客量明顯增加,上半年接待游客22.13萬余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2億元。

二是有序發展清潔能源和優勢礦產業。將光伏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來培育,探索適合發展的光伏模式?;鸸琵埓?0兆瓦光伏電站于2015年7月建成并網發電,下雄30兆瓦光伏電站一期工程于2018年6月底建成并網發電,努力實現“開發一方資源、發展一方經濟、保護一方生態、富裕一方百姓”。

三是加快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牧業。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引領,按照“一圈一帶一走廊”布局,著力構建“山頂戴帽子、山腰掙票子、山底飽肚子”的立體生態格局。完成森林撫育2萬畝,產業基地建設(俄色茶)1.3萬畝,道路綠化70.8公里。對雅壟林卡省級濕地公園濕地植被恢復500畝。

四是加快發展中藏醫藥業產業化發展。推動藥材種植基地化、藥品生產標準化、中藏醫服務特色化等工作。新建俄色茶基地1.3萬畝,人參果種植3畝,新增中藥材基地100畝,2016年以來累計實現中藏藥業產值1.443億元。

五是加快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按照建設國家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大力培育康北格薩爾文化產業區要求,結合扶貧工作開展了格薩爾文化精準扶貧暨“百村產業基地”建設項目,目前,三十員大將寨子建設128棟房屋已完成主體驗收,進入外裝飾階段,累計完成投資9195.42萬元,完成總工程量的78%;縣格薩爾文化精準扶貧百村產業基地公路建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305.819萬元,完成總工程量的45%;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旅游、水系、景觀綠化等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

(三)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通過實施綠色建筑工程、加快農田水利建設和推廣能源節約技術、倡導綠色消費等措施,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資源利用方式轉變,從而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一是加強退化生態整治,恢復區域生態功能。2016年投資21萬元,在卡攻、生康、仁果等鄉鎮開展蟲害20萬畝;2016年投資9萬元在達通瑪4個鄉鎮開展鼠害防治15萬畝;2017年投資42萬元,在大德、茶扎等鄉鎮開展鼠害70萬畝;2017年投資21萬元在卡攻、來馬鄉、仁果鄉、昔色等鄉鎮開展蟲害防治20萬畝。二是強化節能減排和生態文明建設。嚴格實施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各項減排指標圓滿完成州下達節能降碳目標。

(四)加強生態保護與治理,建設江河上游生態屏障。

一是生態保護與建設力度加大。全力推進“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和“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濕地)”工程,積極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實施森林生態系統修復人工造林4.98萬畝;封山育林1.5萬畝;森林撫育2萬畝;義務植樹11.9萬人次,植樹62.1萬株,折合面積0.68萬畝;道路綠化70.8公里,城市綠化0.29萬畝。二是環境治理效果逐步顯現。強化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出臺實施細則,簽訂責任書。堅決停止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區域的小水電開發。通過掛牌督辦、領導督辦,完成問題整改。全力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全面強化土壤污染及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全面清理整頓環保違法違規項目。三是全面落實河長制。從嚴落實環?!包h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制,完善縣鄉村三級河長組織體系,對縣境內52條河流設置河長232名,其中縣級河長10名,鄉級河長41名,村級河長181名,實現河長全覆蓋、巡河常態化。

(五)強化環境污染防治,改善人居環境條件。

全力實施“藍天”行動,督促開展重點城鎮、景區揚塵、餐飲油煙、機動車尾氣污染綜合治理。印發了《環境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實施方案》,建立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制定實施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2017年度實施計劃》、《水污染行動計劃工作方案2017年度實施方案》、《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方案》等,各項工作詳細方案得以落地,污染防治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通過對專項整治餐飲油煙、重點項目揚塵、縣磚廠等,確保了“天更藍”;對沿河排污情況進行了摸排,針對河道沿線采砂場、碎石場及拌合站進行了專項執法檢查,對違法排污單位進行了立案查處,確保了“水更清”;通過汽修市場綜合整治、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及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監管等工作,推動土壤污染的防治工作,確保了一方“凈土”。

(六)提升人與自然和諧理念,培育生態文化體系。

充分發揚尊重生命、熱愛自然、順應自然的文化理念,引導綠色生活方式,普及生態文明理念,扎實開展每年“3.11”生態日、“6.5”世界環境日、“6.13”全國低碳日、“12·4”法制宣傳日等系列宣傳活動,全民保護生態環境意識更加自覺。

(七)加強基礎能力建設,統籌協調生態文明建設。

以提高人居生活環境質量為切入點,強力推進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建設。大力實施交通先行戰略,開工建設縣格薩爾機場建設等項目。扎實推進藏區安居工程建設,2016以來全縣已建成2195戶,累計完成投資4161萬元。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完成縣城市污水處理項目、縣拖壩四村“美麗村寨”等項目建設。實施“電網改造”工程,縣43個中心村、6個集鎮的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建設,下雄變電站工程、至東谷35千伏線路改造工程、來馬110千伏輸變電工程等項目。加強教育衛生等基礎建設,完成縣包蟲病診療中心、縣新華書店建設項目等一批重點教育、衛生、文化項目建設。

二、建設亮點工作

在實施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工作中,著力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發展生態綠色產業、促進資源節約利用、推動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強化環境污染治理、創建生態文化體系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等七個方面工作。加強重大項目實施,全力推動重點項目儲備庫建設,形成重點建設項目竣工一批、啟動一批、儲備一批的滾動機制。加強工程建設質量、安全、資金管理,完善項目建設監督考察,提高項目建設水平。

(一)生態建設項目推進有力。在缺少項目及建設資金的情況下,通過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對口援建資金及銀行、社會融資等方式,推進了全縣生態項目建設工作,整體項目推進實施情況較好。

(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和扶貧工作有效結合。通過格薩爾文化精準扶貧暨“百村產業基地”建設項目作為129個貧困村15708人貧困人口脫貧攻堅主要產業支撐,有效解決貧困村產業發展困局,助推脫貧攻堅,確保同步全面小康。

(三)宣傳與實際相結合,推進草原鼠害防治工作。通過大力宣傳和聘請專業隊實地開展滅鼠害工作,讓農牧民看見了實效,從之前反對殺生的思想認識改變為積極支持和參與草原鼠蟲害防治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強統籌協調,強化管理力度。從當前情況看,地區開展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工作涉及面廣、相關聯部門多,統籌協調的壓力大、任務重。要確保相關各方的目標、步調一致,地區開展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目標和各類其他規劃目標的銜接,必須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從更高層面對地區開展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進行部署和協調,以最大程度聚集資源,形成工作合力,并形成長效機制,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制度與管理保障。

(二)不斷創新舉措,建立和完善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運行和保障機制。一是完善考核評價制度。按照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各有側重的績效評價和考核辦法,加大考核權重,以促使不同主體功能區錯位發展和良性互動。二是積極探索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區際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建立環境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形成基于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跨區域生態補償新模式和新機制。

(三)改變發展觀念,協調經濟與環境的和諧并進。樹立起生態文明觀念與環保理念互相尊重,環保事業優先考慮的新發展思路,把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納入到決策、規劃、建設、管理的各個環節中來,加快重點生態環境功能區建設,同時規劃工作要提到戰略高度,實現產業布局和城鄉發展的和諧共存。堅持綜合整治和專項治理并重、常態治理和集中整治結合、轄區治污和區域共治聯動,形成綜合施策、標本兼治之勢。

(四)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力度,提高群眾參與意識。制訂相應的宣傳教育方案,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鄉鎮廣播站等宣傳渠道,通過出版物、展覽會、現場會、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組織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和知識普及活動,加強對全縣各級領導干部培訓和社會各界的宣傳教育。向社會公眾宣傳正確全面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引導社會公眾自覺抵制不良行為,樹立正確的行為觀念,使建設生態文明成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群策群力的自覺行為,形成全民參與循環經濟的良好局面,營造社會輿論氛圍和扎實的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