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人才系統建設調查匯報

時間:2022-06-28 06:11:17

導語:產業人才系統建設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人才系統建設調查匯報

人才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成長和發展起來的,人才與產業的有機融合是促進人才聚集的重要條件。抓住人才與產業兩條主線,處理好人才結構、產業結構和科技創新之間的關系,全力打造人才與產業互為依存、動態平衡的“生態系統”,是優化人才生態環境,促進人才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本文結合市圍繞促進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服務的相關做法,探討如何營造人才與產業動態平衡的“生態系統”。

一、產業人才“生態系統”的含義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所謂人才與產業的“生態系統”,主要是指人才與其生存的產業環境之間,以及人才之間緊密聯系、相互作用,人才鏈與產業鏈相配套,通過物質循環、能量轉換和信息傳遞,成為占據一定空間、具有一定結構、執行一定功能的動態平衡的整體。就市而言,就是圍繞臨港工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葡萄與葡萄酒產業和旅游業等四大主導產業,在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提供人才服務,達到人才與產業的有機融合,實現以產業發展聚集人才,以人才推動產業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建設產業人才“生態系統”的意義

當代社會,人才資源只有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才能變“資源”為可增值的活的生產力,發揮其在社會財富創造中的聚變功能;產業發展只有依靠人才,才能不斷形成技術優勢、創新優勢和競爭優勢。目前,市正處于經濟快速穩定發展的關鍵期,尤其需要打造人才與產業良好的“生態系統”,在這樣的“生態系統”下,才能有效促進創新型人才大量涌現,有效促進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加速知識和財富的增長。反過來,只有產業的發展和企業的興旺,才能吸引和集聚更多的人才。

以市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發展為例,針對“產業鏈”中的不同環節,分別采取不同措施,構建了從葡萄種植到葡萄酒銷售的一條龍“人才鏈”。在苗木研發、葡萄種植環節,引進法國專家,成立中國首家苗木研發公司;成立了由32名葡萄專家組成的園藝師協會,為企業和種植戶提供技術和咨詢服務;聘請山農大研究員翟衡擔任科技副市長,負責指導全市葡萄的栽培管理;從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意大利巴厘大學等聘請專家來蓬舉辦技術講座10余次,培訓技術人員2000多人。在工藝改進、產品研發環節,先后聘請13名國家級評酒員擔任企業技術負責人,同時,巧借“外腦”,先后從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引進高層次專家15人次。在行業管理、市場銷售環節,成立首家葡萄與葡萄酒局,聘請國家級評酒員王林擔任副局長,同時,從江南大學、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招聘6名葡萄種植、葡萄酒釀造相關專業碩士研究生充實隊伍,加強對整個行業的管理和服務等。目前,市葡萄酒產業,現有葡萄酒生產企業70家,其中獲得中國名牌稱號企業1家,中國馳名商標企業2家,省名牌稱號企業5家,省著名商標企業7家,葡萄與葡萄酒產業入選“中國百佳產業集群”。反過來,產業的發展也加速了人才的聚集。借助“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和“中國葡萄酒名城”的品牌優勢,先后培養和引進各類人才近300人,助推了葡萄基地建設質量和葡萄酒品質的提升。

三、建設產業人才“生態系統”的路徑

人才與產業的“生態系統”建設,是在一定資源環境下發生的社會系統行為,需要集政府力量和企業力量,更深入、更廣泛地對人才資源、政策資源、物力資源、環境資源等進行有效整合,加強人才創新與生產過程的結合并使之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的統籌和引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完善配套支持政策,發揮市場主導功能,構筑綜合支撐平臺。最為關鍵的就是精心把握人才與產業環境的互動關系,建立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相協調的動態調整機制,進而加速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促進人才在創造價值中實現價值,大力推動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一)人才結構要適應主導產業的發展方向。人才結構要根據產業環境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就現狀而言,市中的人才依然主要集中在傳統產業,新型產業領域如臨港工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等方面的人才較為匱乏;高新技術領域、中介服務領域、一些新興行業和專業的人才雖已開始增長,但總量仍明顯不足。這就需要政府與市場兩股推動力量的協同與平衡,以保證高層次人才、緊缺人才的規模流量和合理流向,滿足主導產業的人才需求。

1、以政府為主導,加強人才開發的產業導向。首先是建立人才需求的預測預報制度,引導市場走向。應加強預測預報機構和網絡體系建設,建立人才需求預測基地。既要進行綜合性預測預報,也可根據產業發展的不同需要和產業特點,進行專項預測預報;不僅要及時提供近期預報服務,短期分析預測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下力氣搞好和強化中長期預測預報,提供中長期預測信息。其次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向企業匯聚的制度和政策。包括:建立社會保險基金隨被保人流轉的社會保險政策;探索并實踐人力資本要素參與分配的薪酬政策;制定和規范科技人才到企業兼職的辦法等。尤其要抓住事業單位改革的有力契機,引導科技人才向關鍵行業、重點企業、科研和生產一線集聚。

2、促進“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加快發展人才服務業。一是整體性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配置、中介服務、智力流動、項目聘用、契約用人的新模式,實現人才的流動和重組,促進人才在城鄉、區域、產業、行業和不同所有制之間的合理分布和良性循環。二是加快建設功能完善、覆蓋廣泛、優質高效的人才服務體系,要為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行業化、專業化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可根據主要產業發展的需要,鼓勵和引導各類人才中介機構針對不同產業板塊的人才需求,提供特色鮮明的對口服務。三是培育市場主體,倡導公平競爭,建立誠信體系,加強有效監督。要強化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戰略,加強對自主創新的知識產權保護。對掌握企業核心技術人才的流動,應有保護企業知識產權的制約手段,并相應建立重要人才保障制度。

(二)根據產業布局,優化人才的空間結構。現代產業的資源條件,表現出人才、資本、科技、設施、服務的高度密集性。因此,現代產業的開發,空間集聚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應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實施人才集群戰略,為人才的生長和開發提供合適的產業空間,通過緊密的產業關聯、豐富的社會資本、共享的資源要素、龐大的產業集群,為相關人才提供大顯身手、建功立業的平臺,引導人才在創造價值中實現價值,使之成為集聚人才的強磁場,形成布局合理的人才與產業協調互動的現代產業集聚區,以集群效應催生優秀人才、培育優秀團隊,以集群效應促進產業跨越發展。

(三)以高層次人才引領“生態系統”的優化,加速提升產業競爭力。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的重要特征,就是存在一個有利于高層次人才成長壯大的平臺。事實證明,當創新型人才能力的發揮僅僅表現為分散的獨立行為時,很難構成整體性競爭力,只有通過高層面的資源整合,使創新型人才的開發和使用與產業發展相交融,并成為一種具有社會整體的系統行為,才能真正構成國際競爭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領軍人才是“生態系統”的核心種群,他們的重要特征是專業貢獻重大,團隊效應突出,引領作用顯著,因而具有較強的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尤其要培養和吸引一批適合產業發展需要的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產業管理領軍人才、工程項目領軍人才等,以高層次人才引領“生態系統”的優化和完善。

引導各類高層次、國際化和緊缺急需人才向主導產業領域集聚,需要把握好兩個方面:一方面,堅持走定向開發之路,采取產業聚才,項目引才,核心人才帶動引才等多種方式吸引高層次人才,并提供相關配套設施。如,在人員配備、設備配置、經費使用等方面給予領軍人才充分的自主權;鼓勵領軍人才打破所有制和地域界限,自主組建團隊。另一方面,要構建市場開發格局、促進競爭上崗、能上能下及優勝劣汰的動態管理格局的形成。這就需要我們探索建立科學的創新型人才評價體系,如,逐步取消行政管理部門主導的考核聘任做法,強化同行評議的作用,建立單位主導的重要崗位聘任制度。

另一方面,以企業為主體,建立大科研機制。打造人才與產業的“生態系統”,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就是全力發揮企業在人才開發中的主體作用。政府要改變以往大包大攬的人才管理模式,突出與強化企業用人主體地位,把政策設計的重心放在激發企業的人才需求上,進而實現產業引人才、人才促產業的良性循環。

一是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產學研結合是被實踐證明了的培養人才,尤其是培養人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條成功經驗。要進一步發揮政府統籌和引導作用,推動大型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聯手組建人才培養基地,幫助更多的學校與企業從自發、松散式的合作,逐步發展成為政府引導下校企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相互促進的有序合作,積極為相關人才參與真實的科技創新和工程創新提供平臺。尤其要注重以博士后工作站、流動站及相關人才實訓基地等為載體,促進高等教育、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緊密結合,促進企業、人才、資本、技術的有機交融。同時,引導高等院校調整和改革學科、專業和課程設置,依托產業園區、相關企業,加快培養一批信息、生物工程、新興材料、新能源、空間技術、海洋開發技術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努力滿足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的需求,為我國產業的長遠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

二是為企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服務資源,引導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在這方面,無論是在掌握技術創新源頭方面,還是在科技成果的商業化轉化和運用方面,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值得借鑒:大學和社會上的科研機構絕大多數由企業資助,下派訂單、定向研究,或者把科研所、實驗室直接開設到企業,使企業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和強大的研發能力,科研方向緊貼市場脈搏和產業方向,“制造知識”和“銷售知識”渠道暢通,因而,自主創新綿綿不絕,市場商機源源不斷。例如著名的貝爾實驗室隸屬美國朗訊公司,在幫助朗訊公司成為世界500強的同時,也孕育了1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因此,要引導和鼓勵大型骨干企業建立研發機構,中小企業以參股、合資、合作等方式聯合建立專業化的研發機構,構建博士后研究項目與產業發展的對接機制,并以企業為主體,建立產學研聯盟,形成以大科研集聚和培養人才的機制,推進人才、知識、技術等要素滲透到產業發展的各個領域,進而促進比較優勢的提升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