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指標研究和分析
時間:2022-05-11 08:57:00
導語:十二五期間指標研究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二五”規劃是黨的十七大召開后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也是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編制的規劃,更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背景下編制的規劃。“十二五”時期是從人均3000美元向6000美元邁進的一個重要轉折期,也是經濟和社會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更是一個充滿變數、時時面臨挑戰的時期。本文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轉型發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惠民發展的要求,研究并提出“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預期性、導向性、約束性、可評估的主要目標和科學發展指標體系,為全縣“十二五”規劃提供參考。
一、“十一五”指標體系構成及預計完成情況
“十一五”規劃指標體系和以往的體系相比,從理念、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與創新。規劃的立足點不再偏重于關注經濟指標,而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加快發展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改變重物質增長輕環境改善的規劃理念,從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出發,從重視資源環境承載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角度設計規劃內容和指標。在規劃內容上,從過多考慮GDP的增長轉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把偏重經濟增長轉向更加重視擴大城鄉就業、建立社會保障、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健全公共服務等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在規劃指標上,從重視經濟指標轉向更加關注人文的、社會的以及體現人民生活質量和生態環境的指標。從我縣“十一五”規劃指標體系看,共分為經濟發展13個指標、社會發展4個指標、社會和諧4個指標、生態環境7個指標、人民生活6個指標,共五大類35個主要指標。并首次把各類指標分為預期性和約束性兩類。約束性指標體現政府公共職能和工作要求并確保實現。
“十一五”時期是我縣經濟和社會較快發展的時期之一,全縣上下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圍繞“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構建中等城市框架”兩大目標,深入實施“開放興縣、工業強縣、生態立縣”三大戰略,著力推進“四縣”聯創,積極謀求爭先進位,經過五年的努力奮斗,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主要目標任務完成情況良好,經濟實力又躍上新臺階。主要表現在:一是經濟總量較快增長,工業快速發展,轉型提質邁出堅實步伐,集聚集約發展勢頭良好,三次產業發展基本協調;二是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穩較快增長,消費結構較快升級,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三是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加快,民生不斷改善,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改善民生的投入不斷增加,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四是城鄉統籌發展取得成效,農村生產、生活設施不斷改善,新農村建設有序推進,生態縣建設、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成效。預計《綱要》確定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社會和諧、生態環境、人民生活五個方面35項指標中,31項指標可以完成或超額完成,4項指標完成有困難,這4項指標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三次產業比重、實際利用外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項指標全基本為經濟發展類預期性指標。
二、“十二五”指標設置遵循原則
在設計思想和指標體系的構建上,“十二五”規劃應注重把滿足人的需求作為社會發展的目的和內在要求,并根據國際環境的新變化和國內發展的新要求,綜合考慮全縣的實際情況,提出涵蓋經濟、社會、產業結構、居民收入、科技、教育、衛生、生態環境和科技創新等各個領域指標體系。指標體系的安排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體現新時期發展指導思想
制定“十二五”規劃指標體系,必須充分體現黨中央十二五時期發展指導思想,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要求。指標設置上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貫穿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思想。
(二)符合實用的原則
指標體系必須涵義明確、數據規范、繁簡適中、計算簡便,易查易算,通過一般的比較簡便的統計方法或者查閱統計年鑒就可以采集到確定指標值所需的數據。圍繞指標規定的內容要有足夠的信息可供利用,同時還必須有一定的、切實可行的量化方法可供使用。避免由于指標過于繁雜影響指標體系的使用效率。指標體系的設定既要體現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又要體現政府經濟調節、公共服務的作用,強調政府在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市場監管等領域目標,引導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的指標,增強規劃的實用效果。
(三)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十二五”規劃作為政府部門的規劃,既要充分考慮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力爭對未來發展有所預見,又要保持一定的連續性。因此在構建“十二五”規劃指標體系時,盡可能的把復雜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用可以量度、計算、比較的數字、數據表現出來,盡量注意選用能準確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采用國內、國際標準或公認的概念,并在科學、完善、系統的基礎上,注重經濟指標與社會指標的結合,設立和諧創新能力指標體系,進行社會責任、環保創新的指標評價。
三、“十二五”規劃指標體系結構框架
依照上述原則,在參考了省市和兄弟縣市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初步構建了涉及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生態環境、自主創新四大體系,共計35個指標。
(一)經濟發展指標
從縣現在所處的發展階段來說,經濟發展仍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地區生產總值(GDP),作為一個地區經濟發展規模、速度、結構、效益的綜合性指標,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最綜合最核心的指標,雖然在國家層面已經開始弱化GDP指標(在中央關于制定“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未提GDP指標),但是作為欠發達地區的縣,仍然需要把GDP設置為評價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指標。為綜合反映“十二五”期間全縣經濟增長情況,我們還選用了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消費品零售總額等常用的經濟指標。由于我縣仍處于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旅游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因此將工業總產值和旅游總收入也列入其中。
(二)社會發展指標
社會發展類指標主要反映人民生活、社會保障及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狀況,由12項指標組成。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反映本縣經濟可持續增長是否有效地轉化為全體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全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城鎮登記失業率、五年新增就業崗位,這塊作為社會保障反映了政府及職能部門對保持社會穩定采取的管理措施和調控能力,是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的重要前提;學前三年入園率主要反映學前教育情況,有利于進一步重視學前教育發展;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則反映國民受高等教育程度;每千人醫生數,用來衡量本地區醫療事業發展狀況;人口自然增長率反映評價人口增長速度,這對人口基數龐大的中國來說,是一個衡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
(三)生態環境指標
在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由此又滋生了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因此可持續發展必須高度重視對環境的容量評價,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保持較高的環境質量。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森林覆蓋率、這五個指標基本能夠反映環境容量和環境狀況的變化,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境指標。
(四)自主創新指標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十二五時期的一條主線,轉型是我省十二五的主基調,因此在指標體系中要體現轉型創新的指標。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占GDP比重、R&D經費占GDP的比重指標綜合體現科技發展能力;專業人才數量反映我縣擁有的人才總量的變化和達到的水平,反映我縣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的成效;專利數量反映技術創新的成果。
四、“十二五”主要指標測算說明
(一)經濟發展指標
1、地區生產總值。十二五時期,是世界經濟結構失衡,進行深度調整時期;國內進入經濟轉型、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增長質量的時期;省內同樣以“三個轉型”為主線。從宏觀背景來看,我國將更加注重經濟增長質量、可持續發展和平穩增長,處于一個中速增長時期。但從我縣發展的階段來看仍需保持一個較高的增長速度,才能縮小與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而較高增長速度的需要與資源環境要素制約之間的矛盾將伴隨著整個十二五時期。因此,十二五期間我縣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要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同時要考慮要素制約因素,建議指標為年均增長10%,到2015年達到190億元左右。如果世界經濟增長恢復較快,要素制約得以緩解,那么可望達到12%以上的年均增速。
2、工業總產值。目前我縣工業發展已進入中后期,仍然是一個工業快速發展時期。首先,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與浙中城市群的關系進一步密切,區域產業聯系更加緊密,將有利于促進我縣產業更快發展。其次,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完成和產業集聚區規劃編制以及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方案的實施,將在規劃層面緩解我縣空間發展的制約,第三,我縣的龍頭企業逐步形成,將帶動行業更加健康發展。但是,建設用地指標的不足、建設用地政策處理困難,轉型升級的外在壓力,將對我縣目前較為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產生較大制約。建議“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指標為20%,期末達到650億元,爭取達到年均增長22%,期末實現700億元。
3、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十一五期間財政收入年均增長與GDP現價增長速度基本持平,從2008年開始增速下降明顯。“十二五”期間財政收入增長按照與GDP現價增長速度持平測算,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3%,考慮到我縣工業經濟占比較大,而工業稅收主要以國稅為主,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略低于財政總收入增長,按12%年均增長率測算。預計十二五期間國家將進行一系列財政稅收體制改革,中央與地方的收入分配也將進行一系列調整,財政收入增長較難預計。如果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投資有較快的增長,那么財政收入有望達到年均增長15%的速度。
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所處的投資背景和因素分析,“十一五”期間投資率,基本在30-35%之間,與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均偏低;投資額年均增長率在8.6%左右,也是一個低水平的增長,2010年按投資完成35億元,GDP實現100億元計算,投資率在35%左右。“十一五”期間要素制約、規劃制約、政策處理難表現相當明顯。目前,縣基礎設施建設相對還比較落后,城鎮化質量不高,在“十二五”期間仍屬于工業化、城市化加快發展時期,投資仍然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從投資要素來看,隨著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批復實施、生態產業集聚區—片區及相關產業規劃的編制,在規劃層面為投資增長創造了巨大的空間。但建設用地總規模、建設用地年度指標的制約將更加明顯;經濟總量偏小,投融資能力不足問題將進一步突出;政策處理過程中各方利益博弈進一步加劇。考慮各方面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十二五”投資年均增長率估計在10%左右,5年累計完成投資額在235億元左右。如果民間投資能力得到較快釋放,對縣外投資更具吸引力,建設用地指標有所放松,那么年均增長應在15%以上,達到270億元左右,高于GDP增長速度。
(二)社會發展指標
1、城鄉居民收入。十二五時期,城鄉居民收入將普遍較快增長,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但是,當前縣的經濟總量增長仍以規模擴張為主,勞動生產率提高次之,因而勞動報酬的增長尚不能與GDP總量的增長同步,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也不能與其經濟總量增長同步。“十二五”城鄉居民收入名義增長率按略低于GDP增長測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略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按年均增長10%測算,體現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要求。如果分配制度改革順利推進,個人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勞動者在勞動力價格中的議價能力提高,那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可能分別達到10%和12%,實現與經濟增長同步的目標。
2、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十二五時期將加快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把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作為優先目標,逐步將各類人員納入社會保障覆蓋范圍,實現城鄉統籌和應保盡保。要實現“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的目標,建立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重點,盡快把全體農村居民都納入制度覆蓋范圍,實現廣覆蓋目標。從縣來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的高低是衡量社會保障工作成效的一個重要指標,從2009年開始我縣在全市率先開展此工作,2010年預計參保率可達到68%,到2015年應能達到70%以上,爭取達到80%。
3、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是指18歲到22歲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實際接受了各種高等教育(專科及其以上學歷)的人數比例,反映了一個國家提供高等教育機會的整體水平。目前,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有23.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2020年要將這一數字提高到40%。我縣預計2010年可達到40%左右,到2015年達到45%,高于全國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4、每千人口醫生數。每千人口醫生數是衡量醫療衛生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當前縣衛生技術人力資源仍然不足,特別是農村全科醫生更少,根據《縣2010年統計年鑒》,我縣2009年醫生數為686人(根據衛生局提供的含民營醫院醫生數為1016人),每千人口醫生數為1.52人(根據衛生局提供的含民營醫院,每千人醫生數為2.26人),每千人衛生技術人員為3.09人,比全省縣級平均3.8人低0.71人。因此,十二五期間較大幅度增加衛生技術人員數量有其現實需要,預計到十二五期末每千人口醫生數達到2.6人,爭取2.8人。
5、人口自然增長率。十一五期間按戶籍人口計算,預計增長率在5‰左右,按人口計生局提供的數據計算,增長率在7‰左右。在十二五期間預計對二胎生育政策將有所調整,人口自然增長率將高于十一五時期,如果按戶籍人口計算自然增長率在7‰左右,按人口計生局數據計算可能在8‰左右。
6、城鎮化水平。十一五期間縣城鎮化水平從41.6%提高到49%左右,約提高7個百分點,提高的7個百分點中很大一部分是通過行政區劃的調整而提高,但城鎮化質量偏低,城鎮中相當一部分人員從事農業生產。十二五時期由行政區劃調整提高城鎮化水平的因素基本不存在,現在農村中的人口以中老年人為主,人口轉移的難度加大,將主要依靠加快工業化,通過產業集聚帶動人口集聚,實施生態移民,加快一系列改革等推進城鎮化。在提高城鎮化水平的同時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鎮化質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化。預計十二五期間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達到53%至55%的水平。
(三)生態環境指標
1、節能指標。面對日趨強化的環境資源約束,十二五期間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萬元產值二氧化碳排放,作為十二五期間的二個約束性指標,國家尚未下達具體的考核指標和考核辦法,規劃指標以上級下達的指標為準。
2、減排指標。根據中共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十二五期間,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以解決飲用水安全和空氣、土壤污染等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問題為重點,加強綜合治理,明顯改善環境質量。落實減排目標責任制,強化污染物減排和治理,增加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種類。目前,具體的減排指標和目標值尚未明確,本縣的規劃指標和目標值最終以上級下達的指標和目標值為準。
(四)自主創新指標。
1、R&D經費占GDP的比重(即研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這個指標用于衡量一個地區科技活動規模、科技投入強度以及科技創新能力,科技投入越高,經濟增長的潛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就越強。該指標我縣長期以來處于較低水平,2009年只有0.38%,與全國、全省水平有較大的差距,與省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提出的1.5%目標差距更大。十二五末該指標至少要達到1%,爭取達到1.5%的水平。
2、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重。該指標反應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一個方面反應一個地區產業發展水平高低,據初步統計本縣2010年約可達到11%水平,在全市屬于比較高水平,到2015年努力達到13%。
指標體系構建和測算涉及經濟社會方方面面,影響因素眾多,各因素之間互相影響,互相制約,十分復雜,由于受認知能力的局限,上述指標體系構建和測算肯定有很多不足之處,僅供編制“十二五”規劃參考。
- 上一篇:區交通系統窗口服務發展意見
- 下一篇:水電站拱壩壩基勘察創新及完善